CN115639477B - 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控制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控制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39477B
CN115639477B CN202211670860.7A CN202211670860A CN115639477B CN 115639477 B CN115639477 B CN 115639477B CN 202211670860 A CN202211670860 A CN 202211670860A CN 115639477 B CN115639477 B CN 1156394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st
tested
battery pack
area
lo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7086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39477A (zh
Inventor
李强
胡世广
姚博炜
查宏民
刘庆存
只德智
王辉
屠秋鹏
张振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ic Research Automotiv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ianj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ic Research Automotiv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ic Research Automotiv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ianj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ic Research Automotiv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7086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394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394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394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394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394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控制装置、设备及介质,其中加载方法为:根据采集到的第一待试验区编号,驱动测试夹具带动电池包进入测试仓,并将电池包上与第一待试验区编号对应的第一试验区暴露与测试仓顶部的第一测试口处;再根据采集到的第一待试验位编号,驱动第一定位组件,将与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第一试验位暴露与第一测试口;再驱动第一加载端至与第一待测试位编号对应的区域;通过驱动第一加载端在电池包上施加测试加载力;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第一定位组件将第一加载端和电池包隔离,仅保留要测试的较小区域,故有效地在加载过程中对第一加载装置进行防护,一旦发生爆燃事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第一加载装置的损伤。

Description

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控制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控制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以车载动力蓄电池为动力驱动新能源汽车行驶,由于新能源汽车对环境污染较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新能源汽车中动力电池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的运行情况。
为了保证动力电池能够正常、安全的使用,在其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检测。然而现有的检测设备,只能是检测其一些常规的参数,并不能够直接的模拟出其实际碰撞过程,因而其检测的数据并不够准确。
现有技术公开有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的针刺挤压试验方法,属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该针刺挤压试验台的试验步骤为,通过水平设置的针刺推杆和限位推板,能够沿水平方向进行电池包的压力测试,通过设置的电池包升降支撑平台,能够灵活调节电池包的高度,使得不同尺寸的电池包适应针刺推杆的高度。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的针刺挤压试验方法,仅能够从单侧施加加载力,以及进行单侧试验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还公开有一种动力电池包六面球击挤压针刺一体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为:底部测试组件、顶部测试组件和侧面测试组件与远程控制电脑信号连接,通过远程控制电脑向所述底部测试组件、顶部测试组件和侧面测试组件发出控制指令,以实施具体的测试。虽然该试验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动力电池包测试维度,但是,一旦发生爆燃事故,很容易对加载装置造成损伤,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控制装置、设备及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实时采集外部输入的第一测试参数集合,所述第一测试参数集合包括:第一待试验区编号、第一待试验位编号;
S102、根据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启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测试夹具带动所述电池包沿第一方向进入测试仓,使得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对应的第一试验区暴露于第一测试口;所述测试仓具有容纳所述电池包的第一空间且其顶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所述第一测试口;所述电池包的顶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试验区,每个所述第一试验区具有第一试验区编号;每个所述第一试验区沿第二方向包括多个第一试验位,每个所述第一试验位具有第一试验位编号;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S103、根据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启动第一定位组件,使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一试验位暴露于所述第一测试口;
S104、驱动第一加载装置至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区域;所述第一加载装置置于所述第一测试口远离所述第一空间侧;所述第一加载装置在所述测试仓外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S105、驱动第一加载端向所述电池包施加沿第三方向的加载力,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加载端设于所述第一加载装置靠近所述测试仓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执行步骤S102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S201、获取与所述第一测试口对应的第一实时试验区编号;
S202、判断所述第一实时试验区编号与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是否相同,若相同,执行步骤S203,若不同,执行步骤S204;
S203、执行步骤S103-步骤S105;
S204、启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测试夹具带动所述电池包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返回执行步骤S202,直至所述第一实时试验区编号与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相同。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执行步骤S103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S301、获取与所述第一测试口对应的第一实时试验位编号;
S302、判断所述第一实时试验位编号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是否相同,若相同,执行步骤S303,若不同,执行步骤S304;
S303、执行步骤S104-步骤S105;
S304、再次启动所述第一定位组件,返回执行步骤S302,直至所述第一实时试验位编号与第一待试验位编号相同。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设置的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且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定位板靠近所述第二定位板侧沿所述第二方向包括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定位板靠近所述第一定位板侧沿所述第二方向包括多个与所述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缩回至所述第二定位板内,当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插入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内;步骤S103还包括如下步骤:
S401、初始化所述第一定位组件,此时,所有所述第一弹性组件都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S402、驱动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移动,直至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相互靠近侧分别置于所述第一测试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个侧壁处;
S403、根据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确定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作为目标弹性组件;
S404、保持是目标弹性组件为所述第一状态,将其余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如下步骤:
S501、实时采集外部输入的第二测试参数集合,所述第二测试参数集合至少包括:第二待试验区编号、第二待试验位编号;
S502、根据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启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带动所述电池包进入所述测试仓,使与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对应的第二试验区暴露于第二测试口;所述测试仓底面具有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所述第二测试口;所述电池包底面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二试验区,各所述第二试验区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设置的多个第二试验位,每个所述第二试验区具有对应的第二试验区编号,每个所述第二试验位具有对应的第二检测位编号;
S503、根据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启动第二定位组件,使与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二试验位暴露于所述第二测试口;
S504、驱动第二加载装置至与所述第二试验位编号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加载装置置于所述第二测试口远离所述第一空间侧,所述第二加载装置在所述测试仓外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S505、驱动第二加载端向所述电池包施加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加载力,所述第二加载端设于所述第二加载装置靠近所述测试仓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执行步骤S502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S601、获取与所述第二测试口对应的第二实时试验区编号;
S602、判断所述第二实时试验区编号与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是否相同,若相同,执行步骤S603,若不同,执行步骤S604;
S603、执行步骤S503-步骤S505;
S603、启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测试夹具带动所述电池包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返回执行步骤S602,直至所述第二实时试验区编号与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相同。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执行步骤S503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S701、获取与所述第二测试口对应的第二实时试验位编号;
S702、判断所述第二实时试验位编号与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是否相同,若相同,执行步骤S703,若不同,执行步骤S704;
S702、执行步骤S504-步骤S505;
S703、再次启动所述第一定位组件,返回执行步骤S702,直至所述第二实时试验位编号与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相同。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采集模块,所述第一采集模块配置用于实时采集外部输入的第一测试参数集合,所述第一测试参数集合包括:第一待试验区编号、第一待试验位编号;
第一处理模块,所述第一处理模块配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启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测试夹具带动电池包沿第一方向进入测试仓,使得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对应的第一试验区暴露于第一测试口;所述测试仓具有容纳所述电池包的第一空间且其顶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所述第一测试口;所述电池包的顶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试验区,每个所述第一试验区具有第一试验区编号;每个所述第一试验区沿第二方向包括多个第一试验位,每个所述第一试验位具有第一试验位编号;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第二处理模块,第二处理模块配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启动第一定位组件,使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一试验位暴露于所述第一测试口;
第一输出模块,所述第一输出模块配置用于驱动第一加载装置至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区域;所述第一加载装置置于所述第一测试口远离所述第一空间侧;所述第一加载装置在所述测试仓外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第二输出模块,所述第二输出模块配置用于驱动第一加载端向所述电池包施加沿第三方向的加载力,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加载端设于所述第一加载装置靠近所述测试仓端。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的步骤。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出一种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根据采集到的第一待试验区编号,驱动测试夹具带动电池包进入测试仓,并将电池包上与第一待试验区编号对应的第一试验区暴露与测试仓顶部的第一测试口处;再根据采集到的第一待试验位编号,驱动第一定位组件,将与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第一试验位暴露与第一测试口;再驱动第一加载端至与第一待测试位编号对应的区域;通过驱动第一加载端在电池包上施加测试加载力;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第一定位组件将第一加载端和电池包隔离,仅保留要测试的较小区域,故有效地在加载过程中对第一加载装置进行防护,一旦发生爆燃事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第一加载装置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的执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位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
1、测试仓;12、第四开口;13、第五开口;2、支撑架体;21、第二立柱;22、第一滑轨;3、测试夹具;4、电池包;5、支撑主架;51、第二滑轨;52、第四滑轨;6、第一加载装置;71、第一识别组件;72、第二识别组件;81、第一定位板;811、第一凹槽;82、第二定位板;821、第一弹性组件;700、计算机系统;701、CPU;702、ROM;703、RAM;704、总线;705、I/O接口;706、输入部分;707、输出部分;708、存储部分;709、通信部分;710、驱动器;711、可拆卸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1
诚如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系统,所述试验加载系统包括试验加载执行装置和控制装置,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执行装置包括:
测试仓1,所述测试仓1为长方体,其内部具有第一空间,其顶面设有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轴线为竖直方向;与所述第一空间连接的垂直的侧壁设有第四开口12,所述第四开口12的轴线为水平方向,平行于所述测试仓1长边的方向,即为左右方向。
支撑架体2,所述支撑架体2沿所述测试仓1的长边方向延伸,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一空间内,另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一空间外,所述支撑架体2包括设于四角的四个第一立柱,还包括沿前后方向分布有两个平行的第一滑轨22,所述第一滑轨22的延伸方向为左右方向。
测试夹具3,所述测试夹具3的底面设有两个第一滑轮,所述第一滑轮可在对应的所述第一滑轨22上滑动,所述测试夹具3用于夹紧所述电池包4,并带动所述电池包4在所述第一滑轨22上移动;所述测试夹具3连接有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可驱动所述测试夹具3在所述第一滑轨22上往复移动。
所述电池包4为长方体,其顶面沿其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分布有多个第一试验区,每个所述第一试验区具有第一试验区编号,每个所述第一试验区边角处设有第一区定位标志,所述第一区定位标志可为条形码或二维码;每个所述第一试验区沿其宽度方向,即前后方向设有多个第一试验位,每个所述第一试验位具有第一试验位编号;每个所述第一试验位中心设有第一位定位标志,所述第一位定位标志可为条形码或二维码,但与所述第一区定位标志类型不同;所述第一开口的大小略大于所述第一试验区的大小,当所述电池包4的某一所述第一试验区处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正下方时,所述第一开口的中线与相应的所述第一试验区的中线重合。
所述测试仓1的顶面内壁的长边处分别设有第三滑轨,所述第三滑轨的延伸方向为左右方向;所述电池包4进入所述第一空间后,与所述测试仓1的顶部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在所述第一间隙处沿左右方向设有第一定位板81和第二定位板82,所述第一定位板81的顶面设有两个第三滑轮,所述第三滑轮在对应的所述第三滑轨上左右移动,所述第三滑轮连接有第三驱动组件,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可驱动所述第一定位板81在所述第三滑轨上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定位板82侧左右移动;所述第二定位板82的顶面设有两个第五滑轮,所述第五滑轮在对应的所述第三滑轨上左右移动,所述第五滑轮连接有第六驱动组件,所述第六驱动组件可驱动所述第二定位板82沿所述第三滑轨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定位侧左右移动;
所述第一定位板81靠近所述第二定位板82侧沿前后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凹槽811,所述第一凹槽811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定位板82侧,所述第一凹槽811用于暴露置于其下方的所述电池包4;所述第二定位板82靠近所述第一定位板81侧沿前后方向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凹槽811对应的可伸缩的第一弹性组件821,当所述第一弹性组件821伸长时,可嵌入所述第一凹槽811内,当所述第一弹性组件821缩回时,所述第二定位板82靠近所述第一定位板81的侧面具有可容纳所述第一弹性组件821的容纳空间。
支撑主架5,所述支撑主架5为长方体框架,其长宽高大于所述测试仓1,所述支撑主架5倒扣在所述测试仓1外围,所述测试仓1底部四角设有四个第二立柱21,所述第二立柱21用于将所述测试仓1架起在所述支撑主架5内,可选地,所述支撑主架5的底面置于地面,所述支撑主架5的顶面左右两端各设有第四滑轨52,所述第四滑轨52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跨接两个所述第四滑轨52设有两根平行的第二滑轨51,所述第二滑轨51的延伸方向为左右方向,各所述第二滑轨51的底面设有两个第四滑轮,所述第四滑轮设于相应的所述第四滑轨52上,所述第四滑轮连接有第四驱动组件,所述第四驱动组件可驱动两个所述第二滑轨51在所述第四滑轨52上沿前后往复移动;两个所述第二滑轨51上跨接有第一加载装置6,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顶面设有两个第二滑轮,两个所述第二滑轮可同步在相应的所述第二滑轨51上左右移动;所述第二滑轮连接有第五驱动组件,所述第五驱动组件可驱动所述第二滑轮带动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在所述第二滑轨51上左右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为气缸或液压缸,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靠近所述测试仓1的端部设有第一加载端,所述第一加载端为针刺端,所述第一加载端可在两个第二滑轨51之间向所述测试仓方向施加竖直方向的加载力,向所述电池包4施加作用力时,仅所述第一加载端移动,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的其它部分不动。
所述支撑主架5设有第一识别组件71,所述第一识别组件71可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扫描所述第一区定位标志进而获得所述第一试验区编号;所述支撑主架5上还设设有第二识别组件72可扫描所述第一位定位标志进而获得所述第一试验位编号。
所述执行装置还包括输入终端,所述输入终端设于所述支撑主架外,所述输入终端包括显示屏。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申请提出一种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S101、实时采集外部输入的第一测试参数集合,所述第一测试参数集合包括:第一待试验区编号、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其中,所述第一测试参数集合可通过所述显示屏输入;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为所述第一试验区编号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为所述第一试验位编号中的任意一个;
S102、根据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启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测试夹具3带动所述电池包4沿第一方向进入测试仓1,使得所述电池包4与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对应的第一试验区暴露于第一测试口;所述测试仓1具有容纳所述电池包4的第一空间且其顶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第一测试口;所述电池包4的顶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设有多个第一试验区,每个所述第一试验区具有第一试验区编号;每个所述第一试验区沿第二方向包括多个第一试验位,每个所述第一试验位具有第一试验位编号;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测试仓1的长边的方向,即左右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测试仓1的短边的方向,即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测试口为设于所述测试仓顶面的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测试夹具3带动所述电池包4沿所述第一滑轨22左右移动,直至与所述第一待测试区编号相同的所述第一试验区置于所述第一测试口下方;
其中,系统中存储有第一驱动策略表,所述第一运动策略表中存储有有所述第一试验区编号以及与所述第一试验区编号对应的所述测试夹具3移动的第一运动距离;当根据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启动第一驱动组件前,调用所述第一驱动策略表,获取所述测试夹具3的第一运动距离,根据所述第一运动距离驱动所述测试夹具3带动所述电池包4移动;
S103、根据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启动第一定位组件,使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一试验位暴露于所述第一测试口;其中,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设置的第一定位板81和第二定位板82,且所述第一定位板8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82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定位板81靠近所述第二定位板82侧沿所述第二方向包括多个第一凹槽811,所述第二定位板82靠近所述第一定位板81侧沿所述第二方向包括多个与所述第一凹槽811对应的第一弹性组件821,所述第一弹性组件821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可缩回至所述第二定位板82内;当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821插入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811内;此步骤还包括如下步骤:
S401、初始化所述第一定位组件,此时,所有所述第一弹性组件821都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的所述第一定位板81置于所述测试仓1顶面内壁的最左端;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的所述第二定位板82置于所述测试仓1顶面内壁的最右端。
S402、驱动所述第一定位板8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82移动,直至所述第一定位板8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82相互靠近侧分别置于所述第一测试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个侧壁处;其中,根据所述执行装置的结构,可得到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移动至所述第一测试口处的位移;
S403、根据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确定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一弹性组件821作为目标弹性组件;
S404、保持所述目标弹性组件为所述第一状态,将其余所述第一弹性组件821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启动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后,所述第三驱动组件驱动和所述第四驱动组件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定位板8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82由最初的左右两端向靠近所述第一测试口侧移动,直至所述第一定位板8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82相互靠近的两侧分别置于所述第一测试口的两侧壁处,然后保持目标弹性组件不变,驱动其余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伸出,直至插入所述第一凹槽内,从而实现了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一试验位暴露于所述第一测试口处;
S104、驱动第一加载装置6至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区域;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置于所述第一测试口远离所述第一空间侧;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在所述测试仓1外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四驱动组件和所述第五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移动,直至所述针刺端的中心与暴露在所述第一测试口处的所述第一试验位中心对应;
S105、驱动第一加载端向所述电池包施加沿第三方向的加载力,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加载端设于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靠近所述测试仓1端;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第一加载端沿竖直方向刺向暴露在所述第一测试口处的所述第一试验位,完成对所述电池包4设定位置的测试;
综上所述,所述测试仓1外设有支撑主架5,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设于所述支撑主架5上,且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将所述电池包4与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隔离,仅将与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的第一加载端对应的第一试验位暴露,故,即使所述第一加载端通过所述第一定位组件上暴露的区域向所述电池包4施加加载力时,一旦发生爆燃事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的损伤。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执行步骤S102后,即所述电池包4与所述第一待测试区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一试验区暴露于所述第一测试口处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S201、获取与所述第一测试口对应的第一实时试验区编号;具体地,通过所述第一识别组件71扫描所述第一识别组件获得的所述第一试验区编号即为所述第一实时试验区编号;
S202、判断所述第一实时试验区编号与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是否相同,若相同,执行步骤S203,若不同,执行步骤S204;
S203、执行步骤S103-步骤S105;
S204、启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测试夹具3带动所述电池包4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返回执行步骤S202,直至所述第一实时试验区编号与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相同;本实施例为对与所述第一测试口对应的所述第一试验区再次确认的过程,当确认暴露的所述第一试验区与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相同后,再将所述第一检测位暴露,并对其施加加载力,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
实施例4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执行步骤S103后,即启动第一定位组件,使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一试验位暴露于所述第一测试口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S301、获取与所述第一测试口对应的第一实时试验位编号;具体地,所述第二识别组件72设于所述支撑主架5上,置于较高处,通过暴露的所述第一凹槽811可扫描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试验位的所述第二定位标志,从而获得所述第一试验位编号,则为所述第一实时试验位编号;
S302、判断所述第一实时试验位编号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是否相同,若相同,执行步骤S303,若不同,执行步骤S304;
S303、执行步骤S104-步骤S105;
S304、再次启动所述第一定位组件,返回执行步骤S302,直至与所述第一实时试验位编号与第一待试验位编号相同;本实施例为通过所述第一定位组件暴露区域对应的所述电池包4上的所述第一试验位编号进行再次确认的过程,当暴露的所述第一试验位编号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相同时,向其施加加载力,进一步地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测试仓1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电池包4的底面沿左右方向分布有多个第二试验区,每个所述第二试验区具有第二试验区编号,每个所述第二试验区边角处设有第二区定位标志,所述第二区定位标志可为条形码或二维码;每个所述第二试验区沿其宽度方向,即前后方向设有多个第二试验位,每个所述第二试验位具有第二试验位编号;每个所述第二试验位中心设有第二位定位标志,所述第二位定位标志可为条形码或二维码,但与所述第二区定位标志类型不同;所述第二开口的大小略大于所述第二试验区的大小,当所述电池包的某一所述第二试验区处于所述第二开口的正下方时,所述第二开口的中线延长线与相应的所述第二试验区的中线延长线处于同一直线。
与实施例1相同,所述电池包4底面与所述测试仓1的底面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沿左右方向设有第二定位组件,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第三定位板和第四定位板,所述第三定位板和所述第四定位板都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且所述第三定位板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定位板81的结构相同,所述第四定位板的结构与所述第二定位板82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三定位板上设有多个第三凹槽,所述第四定位板上设有多个第二弹性组件。
所述电池包4底面对应的地面上设有滑轨,所述滑轨上设有即可沿左右方向又可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第二加载装置,所述第二加载装置置于所述测试仓1外,所述第二加载装置同样具有可伸入所述测试仓1内对所述电池包4施加加载力的第二加载端。
地面上靠近所述滑轨侧设有第三识别组件,所述第三识别组件可扫描所述第二区定位标志进而获得所述第二试验区编号;所述第三识别组件侧还设有第四识别组件,所述第四识别组件可扫描所述第二位定位标志,进而获得所述第二试验位编号。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一种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S501、实时采集外部输入的第二测试参数集合,所述第二测试参数集合至少包括:第二待试验区编号、第二待试验位编号;其中,所述第二测试参数可通过所述显示屏输入;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为所述第二试验区编号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为所述第二试验位编号中的任意一个;
S502、根据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启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带动所述电池包4进入所述测试仓1,使与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对应的第二试验区暴露于第二测试口;所述测试仓1底面具有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所述第二测试口;所述电池包4底面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设置的多个第二试验区,各所述第二试验区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二试验位,每个所述第二试验区具有对应的第二试验区编号,每个所述第二试验位具有对应的第二检测位编号;
其中,系统中存储有第二驱动策略表,所述第二运动策略表中存储有所述第二试验区编号以及与所述第二试验区编号对应的所述测试夹具3移动的第二运动距离;当根据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启动第一驱动组件前,调用所述第二驱动策略表,获取所述测试夹具3的第二运动距离,根据所述第二运动距离驱动所述测试夹具3带动所述电池包4移动;
其中,所述测试夹具的底部为镂空设计,当所述测试夹具3夹紧所述电池包4时,可使得所述电池包4的底面可暴露在两个所述第一滑轨22之间;所述第二测试口为所述第二开口;与实施例1的试验加载方法相同,当驱动所述电池包4使得与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相同的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移动至所述第二测试口处时,为了提高测试的准确性,需再次确认与所述第二测试口对应的所述第二试验区编号是否与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相同,故,还包括如下步骤:
S601、获取与所述第二测试口对应的第二实时试验区编号;其中,通过所述第三识别组件扫描所述第二区定位标志获取与所述第二测试口对应的所述第二试验区的第二试验区编号,此编号为所述第二实时试验区编号;
S602、判断所述第二实时试验区编号与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是否相同,若相同,执行步骤S603,若不同,执行步骤S604;
S603、执行步骤S503-步骤S505;二者编号相同时,执行试验位对准和实时加载力步骤;
S604、启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测试夹具3带动所述电池包4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返回执行步骤S602,直至所述第二实时试验区编号与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相同;二者编号不同时,继续对准试验区,直至对准为止;
S503、根据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启动第二定位组件,使与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二试验位暴露于所述第二测试口;同样的,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二定位组件的所述第三定位板置于所述测试仓1底面的最左端;所述第四定位板置于所述测试仓1底面的最右端。启动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后,驱动所述第三定位板由最初的最左端、所述第四定位板由最初的最右端向靠近所述第二测试口侧移动,直至所述第三定位板和所述第四定位板相互靠近的两侧分别置于所述第二测试口的两侧壁处,然后保持与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不变,其余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伸出,直至插入所述第三定位板的凹槽内,从而实现了与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二试验位暴露于所述第二测试口处。
进一步地,同样地,为了提高测试的准确性,当启动第二定位组件,使与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二试验位暴露于所述第二测试口后,还需再次确认暴露于所述第二测试口的所述第二试验位编号与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相同,故还包括如下步骤:
S701、获取与所述第二测试口对应的第二实时试验位编号;
S702、判断所述第二实时试验位编号与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是否相同,若相同,执行步骤S703,若不同,执行步骤S704;
S703、执行步骤S504-步骤S505;
S704、再次启动所述第一定位组件,返回执行步骤S702,直至与所述第二实时试验位编号与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相同;
S504、驱动第二加载装置至与所述第二试验位编号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加载装置置于所述第二测试口远离所述第一空间侧,所述第二加载装置在所述测试仓1外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S505、驱动第二加载端向所述电池包施加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加载力,所述第二加载端设于所述第二加载装置靠近所述测试仓1端;当所述第二试验区的所述第二试验位确定后,再移动所述第二加载装置,通过所述第二加载端向所述电池包底面施加加载力,对所述电池包底面进行测试;
综上所述,实施例1的执行装置若想对所述电池包4的底面进行测试时,需驱动所述测试夹具3带动所述电池包4移出所述第一空间外,将所述电池包4翻面,再次驱动所述电池包4进入所述第一空间内进行测试;而本实施例无需将所述电池包4移出所述第一空间,可通过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和所述第二加载装置对所述电池包4的顶面和底面依次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采集模块,所述第一采集模块配置用于实时采集外部输入的第一测试参数集合,所述第一测试参数集合包括:第一待试验区编号、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其中,所述第一测试参数集合可在所述显示屏上输入,所述显示屏与所述采集模块电连接;
第一处理模块,所述第一处理模块配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启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测试夹具3带动电池包4沿第一方向进入测试仓1,使得所述电池包4与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对应的第一试验区暴露于第一测试口;所述测试仓1具有容纳所述电池包4的第一空间且其顶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所述第一测试口;所述电池包4的顶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试验区,每个所述第一试验区具有第一试验区编号;每个所述第一试验区沿第二方向包括多个第一试验位,每个所述第一试验位具有第一试验位编号;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第二处理模块,第二处理模块配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启动第一定位组件,使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一试验位暴露于所述第一测试口;
第一输出模块,所述第一输出模块配置用于驱动第一加载装置6至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区域;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置于所述第一测试口远离所述第一空间侧;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在所述测试仓1外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第二输出模块,所述第二输出模块配置用于驱动第一加载端向所述电池包4施加沿第三方向的加载力,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加载端设于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靠近所述测试仓1端。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
第二采集模块,所述第二采集模块配置用于实时采集外部输入的第二测试参数集合,所述第二测试参数集合至少包括:第二待试验区编号、第二待试验位编号;
第三处理模块,所述第三处理模块配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启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带动所述电池包4进入所述测试仓1,使与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对应的第二试验区暴露于第二测试口;
第四处理模块,所述第四处理模块配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启动第二定位组件,使与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二试验位暴露于所述第二测试口;
第三输出模块,所述第三输出模块配置用于驱动第二加载装置至与所述第二试验位编号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加载装置置于所述第二测试口远离所述第一空间侧,所述第二加载装置在所述测试仓1外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第四输出模块,所述第四输出模块配置用于驱动第二加载端向所述电池包施加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加载力,所述第二加载端设于所述第二加载装置靠近所述测试仓1端。
实施例8
当接收到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电池包4移入所述第一空间内,使得与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相同的所述第一实时试验区置于所述第一测试口处后,当通过实施例3判断二者编码相同后,判断所述第一测试口的中心线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试验区的中心线是否对应,具体判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801、采集第一图像信息,所述第一图像信息用于标记所述第一实时试验区的所述第一区定位标志与所述第一测试口的对应关系;由于为了避免所述第一区定位标志遮挡所述第一位定位标志,故将所述第一区定位标志设于所述第一试验区的边角处;所述第一图像信息通过第一采集模块获得,所述第一采集模块设于所述支撑主架靠近所述第一识别组件71侧;可选地,所述第一采集模块为第一拍摄组件,所述第一拍摄组件可通过暴露的所述第一凹槽811拍摄到所述置于所述第一测试口处的所述第一区定位标志和所述第一测试口的图像;
S802、将所述第一图像信息输入至第一识别模型,得到第一识别结果或第二识别结果或第三识别结果,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所述第一测试口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实时试验区中心线对应;所述第二识别结果为所述第一测试口中心线位于所述第一实时试验区中心线的左侧;所述第三识别结果为所述第一测试口中心线位于所述第一实时试验区中心线的右侧;当为所述第一识别结果时,执行步骤S803,当为所述第二识别结果时,执行步骤S804,当为所述第三识别结果时,执行步骤S805;
S803、执行步骤S103-步骤S105;
S804、驱动所述电池包4向右移动直至得到所述第一识别结果,执行步骤S103-步骤S105;
S805、驱动所述电池包4向左移动直至得到所述第一识别结果,执行步骤S103-步骤S105;
步骤S801-步骤S805为将所述第一实时试验区与所述第一测试口正对应的步骤,此步骤同样适用于对第二实时试验区的正对应,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此步骤,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存储模块,所述存储模块配置用于存储识别模型数据库,所述识别模型数据库至少包括: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以及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识别模型、第二待试验区编号以及与其对应的第二识别模型。
实施例9
当启动第二定位组件,使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一试验位暴露于所述第二测试口后,与所述第二测试口对应的所述第一试验位为所述第一实时试验位,判断所述第一加载端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实时试验位的中心线是否正对应,具体判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901、采集第二图像信息,所述第二图像信息用于标记所述第一实时试验位的所述第一位定位标志与所述第一加载端的对应关系;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标志设于所述第一试验位中部位置;所述第二图像信息通过第二采集模块获得,所述第二采集模块设于所述支撑主架5靠近所述第一采集模块侧;可选地,所述第二采集模块为第二拍摄组件,所述第二拍摄组件可通过暴露的所述第一凹槽811拍摄到所述置于所述第一测试口处的所述第一位定位标志和所述第一加载端的图像;
S902、将所述第二图像信息输入至第三识别模型,得到第四识别结果或第五识别结果,所述第四识别结果为所述第一测试口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实时试验位中心线对应;所述第五识别结果为所述第一测试口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实时试验位中心线不对应;当为所述第四识别结果时,执行步骤S903,当为所述第五识别结果时,执行步骤S904;
S903、执行步骤S104-步骤S105;
S904、计算修正指令,驱动所述第一加载端根据所述修正指令移动,直至得到所述第三识别结果,所述修正指令包括所述第一加载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位移;执行步骤S104-步骤S105。
步骤S901-步骤S904为将所述第一实时试验位与所述第一加载端正对应的步骤,此步骤同样适用于对第二实时试验位的正对应,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此步骤,所述存储模块,还包括: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以及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三识别模型、第二待试验位编号以及与其对应的第四识别模型。
实施例10
所述测试仓1的左侧侧壁还设有第三开口,所述支撑主架5靠近所述第三开口侧还设有第三加载装置,所述电池包4置于所述第一空间后,所述第三加载装置还可通过所述第三开口向所述电池包4的特定区的特定位施加加载力;所述测试仓前后侧壁设有第五开口13,所述支撑主架5靠近所述第五开口13侧还设有第五加载装置,所述第五加载装置可向所述电池包4施加加载力,此方法与向顶面和底面施加加载力的方法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故通过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第五开口13实现对所述电池包4五个面施加加载力测试,当需向靠近所述第四开口侧的所述电池包4的侧壁施加加载力时,将所述电池包4旋转180°,通过所述第三加载装置进行测试,进而完成对所述电池包4六个面的加载测试。
实施例11
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上所述的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的步骤。
下面参考图4,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的计算机系统7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计算机系统7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7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7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7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7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703中,还存储有系统7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701、ROM 702以及RAM703通过总线7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705也连接至总线704。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7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7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7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708;以及包括诸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709。通信部分7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7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705。可拆卸介质7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7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708。
特别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上文参考图1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有形地包含在机器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图1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7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711被安装。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发明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实施例12
本申请第12种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装置中所包含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单独存在,未装配入设备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所述程序被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处理器用来执行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6、实施例8、实施例9、实施例10中所述的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的步骤。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01、实时采集外部输入的第一测试参数集合,所述第一测试参数集合包括:第一待试验区编号、第一待试验位编号;
S102、根据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启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测试夹具(3)带动所述电池包(4)沿第一方向进入测试仓(1),使得所述电池包(4)与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对应的第一试验区暴露于第一测试口;所述测试仓(1)具有容纳所述电池包(4)的第一空间且其顶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所述第一测试口;所述电池包(4)的顶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试验区,每个所述第一试验区具有第一试验区编号;每个所述第一试验区沿第二方向包括多个第一试验位,每个所述第一试验位具有第一试验位编号;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S103、根据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启动第一定位组件,使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一试验位暴露于所述第一测试口;
S104、驱动第一加载装置(6)至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区域;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置于所述第一测试口远离所述第一空间侧;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在所述测试仓(1)外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S105、驱动第一加载端向所述电池包(4)施加沿第三方向的加载力,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加载端设于所述第一加载装置(6)靠近所述测试仓(1)端;
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设置的第一定位板(81)和第二定位板(82),且所述第一定位板(8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82)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定位板(81)靠近所述第二定位板(82)侧沿所述第二方向包括多个第一凹槽(811),所述第二定位板(82)靠近所述第一定位板(81)侧沿所述第二方向包括多个与所述第一凹槽(811)对应的第一弹性组件(821),所述第一弹性组件(821)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缩回至所述第二定位板(82)内,当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821)插入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811)内;步骤S103还包括如下步骤:
S401、初始化所述第一定位组件,此时,所有所述第一弹性组件(821)都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S402、驱动所述第一定位板(8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82)移动,直至所述第一定位板(8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82)相互靠近侧分别置于所述第一测试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个侧壁处;
S403、根据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确定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一弹性组件(821)作为目标弹性组件;
S404、保持所述目标弹性组件为所述第一状态,将其余所述第一弹性组件(821)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执行步骤S102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S201、获取与所述第一测试口对应的第一实时试验区编号;
S202、判断所述第一实时试验区编号与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是否相同,若相同,执行步骤S203,若不同,执行步骤S204;
S203、执行步骤S103-步骤S105;
S204、启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测试夹具(3)带动所述电池包(4)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返回执行步骤S202,直至所述第一实时试验区编号与所述第一待试验区编号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执行步骤S103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S301、获取与所述第一测试口对应的第一实时试验位编号;
S302、判断所述第一实时试验位编号与所述第一待试验位编号是否相同,若相同,执行步骤S303,若不同,执行步骤S304;
S303、执行步骤S104-步骤S105;
S304、再次启动所述第一定位组件,返回执行步骤S302,直至所述第一实时试验位编号与第一待试验位编号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S501、实时采集外部输入的第二测试参数集合,所述第二测试参数集合至少包括:第二待试验区编号、第二待试验位编号;
S502、根据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启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带动所述电池包(4)进入所述测试仓(1),使与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对应的第二试验区暴露于第二测试口;所述测试仓(1)底面具有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所述第二测试口;所述电池包(4)底面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二试验区,各所述第二试验区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设置的多个第二试验位,每个所述第二试验区具有对应的第二试验区编号,每个所述第二试验位具有对应的第二检测位编号;
S503、根据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启动第二定位组件,使与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对应的所述第二试验位暴露于所述第二测试口;
S504、驱动第二加载装置至与所述第二试验位编号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加载装置置于所述第二测试口远离所述第一空间侧,所述第二加载装置在所述测试仓(1)外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S505、驱动第二加载端向所述电池包施加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加载力,所述第二加载端设于所述第二加载装置靠近所述测试仓(1)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执行步骤S502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S601、获取与所述第二测试口对应的第二实时试验区编号;
S602、判断所述第二实时试验区编号与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是否相同,若相同,执行步骤S603,若不同,执行步骤S604;
S603、执行步骤S503-步骤S505;
S603、启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测试夹具(3)带动所述电池包(4)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返回执行步骤S602,直至所述第二实时试验区编号与所述第二待试验区编号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执行步骤S503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S701、获取与所述第二测试口对应的第二实时试验位编号;
S702、判断所述第二实时试验位编号与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是否相同,若相同,执行步骤S703,若不同,执行步骤S704;
S702、执行步骤S504-步骤S505;
S703、再次启动所述第一定位组件,返回执行步骤S702,直至所述第二实时试验位编号与所述第二待试验位编号相同。
7.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的步骤。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的步骤。
CN202211670860.7A 2022-12-26 2022-12-26 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控制装置、设备及介质 Active CN1156394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70860.7A CN115639477B (zh) 2022-12-26 2022-12-26 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控制装置、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70860.7A CN115639477B (zh) 2022-12-26 2022-12-26 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控制装置、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39477A CN115639477A (zh) 2023-01-24
CN115639477B true CN115639477B (zh) 2023-03-10

Family

ID=84949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70860.7A Active CN115639477B (zh) 2022-12-26 2022-12-26 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控制装置、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3947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68013A (zh) * 2015-08-18 2015-11-18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 一种提高电池针刺测试效率的装置
CN106199453A (zh) * 2016-08-31 2016-12-07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圆柱形电池针刺测试夹具
CN113960332A (zh) * 2021-09-24 2022-01-21 宁波二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针刺检测装置
CN114152400A (zh) * 2022-02-10 2022-03-08 江苏净视源能源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池针刺测试机构及测试装置
CN114199687A (zh) * 2021-12-06 2022-03-18 深圳市瑞佳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的针刺挤压试验台
CN114236399A (zh) * 2021-12-09 2022-03-25 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镍片测试部装
CN115326305A (zh) * 2022-10-11 2022-11-11 苏州清研精准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气密性检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849109U (zh) * 2013-12-20 2014-09-24 于志强 新能源动力电池针刺挤压试验机
CN203705619U (zh) * 2013-12-20 2014-07-09 天津力神特种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可控深度式针刺工装
CN205861867U (zh) * 2016-02-27 2017-01-04 东莞市贝特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电压配组装置
CN210572643U (zh) * 2019-06-11 2020-05-19 山东宝沃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挤压力及膨胀压力检测装置
CN211928127U (zh) * 2020-03-10 2020-11-13 广东国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测试装置
CN211905619U (zh) * 2020-03-25 2020-11-10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或动力电池底部挤压试验装置
CN216900155U (zh) * 2021-10-29 2022-07-05 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顶部球击针刺试验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68013A (zh) * 2015-08-18 2015-11-18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 一种提高电池针刺测试效率的装置
CN106199453A (zh) * 2016-08-31 2016-12-07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圆柱形电池针刺测试夹具
CN113960332A (zh) * 2021-09-24 2022-01-21 宁波二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针刺检测装置
CN114199687A (zh) * 2021-12-06 2022-03-18 深圳市瑞佳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的针刺挤压试验台
CN114236399A (zh) * 2021-12-09 2022-03-25 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镍片测试部装
CN114152400A (zh) * 2022-02-10 2022-03-08 江苏净视源能源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池针刺测试机构及测试装置
CN115326305A (zh) * 2022-10-11 2022-11-11 苏州清研精准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气密性检测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舒俊豪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问题分析及改进趋势综述.2022,第1-1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39477A (zh) 2023-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36275B (zh) 一种车辆盲区内目标对象的检测方法及其装置
DE102015011914A1 (de) Konturlinienmessvorrichtung und Robotersystem
CN103139595B (zh) 基于车辆的成像系统的功能诊断和验证
KR960042482A (ko) 물체 관측 방법 및 그 방법을 이용한 물체 관측 장치와, 이 장치를 이용한 교통 흐름 계측 장치 및 주차장 관측 장치
CN110853366B (zh) 一种检测车辆停放位置方法及装置
CN110634306A (zh) 车辆位置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计算设备
CN112528807B (zh) 行驶轨迹的预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700486B (zh) 对图像中路面车道线的深度进行估计的方法及装置
CN115639477B (zh) 动力电池包试验加载方法、控制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5383643A (zh) 不锈钢槽型隔舱对齐方法
CN110673038B (zh) 一种电池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1796483B2 (en) Device for recognizing defects remaining in finished surface of product
CN110543612B (zh) 一种基于单目视觉测量的集卡定位方法
CN111126286A (zh) 车辆动态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20309710A1 (en) Obtaining method for image coordinates of position invisible to camera, calib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DE102019120022A1 (de) Flurförderzeug mit einer Objekterkennung
US11982629B2 (en) Device for recognizing defects in finished surface of product
CN217132536U (zh) 笔记本插拔测试机
CN113221675B (zh) 传感器辅助学习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205278A (zh) 一种电动汽车底盘划痕检测方法和系统
CN113365045B (zh) 摄像模组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4842443A (zh)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目标物识别和测距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E102020214622A1 (de) Auswertung von Bilddaten einer Stereokamera zur Objektbewertung
CN114493967A (zh) 图像获取装置及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及方法、图像处理系统
KR101703300B1 (ko) 차량 하부 검사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