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04881A - 恒流控制电路与方法 - Google Patents

恒流控制电路与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04881A
CN115604881A CN202211275030.4A CN202211275030A CN115604881A CN 115604881 A CN115604881 A CN 115604881A CN 202211275030 A CN202211275030 A CN 202211275030A CN 115604881 A CN115604881 A CN 1156048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stant current
current control
level signal
load
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7503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凌建钢
沈博超
解亚平
崔振藩
戴立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Yuanj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Yuanj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Yuanj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Yuanj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7503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048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04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0488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2749 priority patent/WO2024082613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30Driver circuits
    • H05B45/345Current stabilisation; Maintaining constant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30Driver circuits
    • H05B45/36Circuits for reducing or suppressing harmonics, ripples 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s [EMI]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40Details of LED load circui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inuous-Control Power Sources That Use Transis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恒流控制电路与方法。电路包括:负载模块,包括多个并联的负载单元;控制器,与每个负载单元均相连,用于向负载单元输出第一电平信号;恒流控制模块,与控制器相连,还与每个负载单元均通过至少一个压差电阻相连,用于接收控制器发出的第一电压信号,并根据第一电压信号生成第二电平信号与第二电压信号输出至负载模块。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使电子设备无需增加控制电路中恒流控制相关器件的个数与多余的开关晶体管,控制器即可以与恒流控制模块协同控制多个负载单元的开启或关闭,以及通过负载单元的电流的大小,且每个单独的负载单元的开启或关闭均能实现独立控制。

Description

恒流控制电路与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恒流控制电路与方法。
背景技术
特性敏感又具有负温度特性的半导体器件(比如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因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稳定工作状态和保护,从而产生了驱动的概念。恒流驱动电路的主要功能是将交流电压转换为恒流电源,同时按照负载元件的要求完成与负载元件的电压和电流的匹配,图1示意性示出了现有的一种恒流驱动电路,如图1所示的运放恒流驱动电路主要是利用运算放大器的“电压跟随特性”,即运算放大器的两个输入引脚2与3的电压相等的电路特性。当在电阻R7输入稳定电源电压(Vin)时,限流电阻R8两端的电压也为Vin不变,因此无论外界电路如何变化,流过限流电阻R8的电流是不变的。负载的电流等于限流电阻R8的电流,所以即使负载的电源为可变电压电源,通过负载的电流保持固定不变,达到恒流的效果。
为了实现多个负载元件可独立控制,现有的恒流驱动电路一般采用多路经过数/模转换后的电信号(即DAC信号)进行控制,DAC信号由一个多通道的控制芯片输出(或由多个普通控制芯片输出),需要多个运算放大器处理多路DAC信号,在PCB板上占据的面积较大。同时,为了保证关闭负载元件时负载元件上不会存在残余电压(例如:保证LED熄灭时,不会有微亮抖动),还需要添加一个PMOS管保证电源的完全切断。故整个恒流驱动电路使用的资源较多,不够集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恒流驱动电路使用的电气元件资源较多,在PCB板上占据面积较大,不够集成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恒流控制电路与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恒流控制电路,电路包括:
负载模块,包括多个并联的负载单元;
控制器,与每个负载单元均相连,用于向负载单元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恒流控制模块,与控制器相连,还与每个负载单元均通过至少一个压差电阻相连,用于接收控制器发出的第一电压信号,并根据第一电压信号生成第二电平信号与第二电压信号输出至负载模块。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恒流控制模块包括运算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的同向输入端与控制器相连,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与负载模块相连,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每个负载单元均通过至少一个压差电阻相连。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负载单元包括:
负载元件;以及
与负载元件相连的开关元件,开关元件与控制器相连,并通过至少一个压差电阻与恒流控制模块相连。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开关元件为NMOS管,控制器连接至NMOS管的栅极,恒流控制模块通过压差电阻与NMOS管的栅极相连,NMOS管的漏极与负载元件相连,NMOS管的源极与恒流控制模块相连。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路还包括滤波电容,滤波电容的一端连接至恒流控制模块,另一端通过至少一个滤波电阻连接至接地点。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路还包括限流电阻,限流电阻连接于恒流控制模块与接地点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负载元件为LED,LED的阳极与供电电源相连,LED的阴极与开关元件相连。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的恒流控制电路。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恒流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恒流控制电路,方法包括:
通过控制器向负载单元输出第一电平信号,用于控制负载单元的开启或关闭;
通过恒流控制模块接收控制器发出的第一电压信号,并根据第一电压信号生成第二电平信号与第二电压信号输出至负载模块;
其中,第二电压信号用于控制通过负载单元电流的大小;
在第一电压信号为正电压的情况下,第二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器向负载单元输出第一电平信号,用于控制负载单元的开启或关闭,包括:
在第一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且第二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负载单元开启;
在第一电平信号与第二电平信号中存在至少一个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负载单元关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无需增加电路中恒流控制相关器件的个数与多余的开关晶体管,控制器即可以与恒流控制模块协同控制多个负载单元的开启或关闭,以及通过负载单元的电流的大小。且每个单独的负载单元的开启或关闭均能实现独立控制,电路简单,器件减少,高度集成。
本发明实施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实施例,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现有的一种恒流驱动电路;
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恒流控制电路的电路拓扑示意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恒流控制电路的电路拓扑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添加了滤波电容与滤波电阻的恒流控制电路的电路拓扑图;以及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恒流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需要说明,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恒流控制电路的电路拓扑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恒流控制电路,该电路可以包括:
负载模块(100),包括多个并联的负载单元(110);
控制器(200),与每个负载单元(110)均相连,用于向负载单元(110)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恒流控制模块(300),与所述控制器(200)相连,还与每个所述负载单元(110)均通过至少一个压差电阻(400)相连,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器(200)发出的第一电压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生成第二电平信号与第二电压信号输出至所述负载模块(10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负载单元(110)包括:
负载元件;以及
与负载元件相连的开关元件,开关元件与控制器(200)相连,并通过至少一个压差电阻与恒流控制模块(300)相连。
控制器(200)与恒流控制模块(300)协同控制多个负载单元(110)的开启或关闭,以及通过负载单元(110)的电流的大小,因为电路中设置有压差电阻(400),故每个单独的负载单元(110)的开启或关闭均能实现独立控制。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恒流控制电路的电路拓扑图,如图3所示,负载模块(100)包括3个并联的负载单元(110),每个负载单元(110)包括负载元件以及与负载元件相连的开关元件,负载元件可以为图2所举例示出的LED(D1、D2、D3),LED(D1、D2、D3)的阳极与供电电源相连接,LED(D1、D2、D3)的阴极与开关元件相连接。值得注意的是,负载元件也可以为除LED之外的所有需要恒流控制的负载。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为MCU控制器,MCU控制器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或者单片机,其内部集成整合了D/A转换器(数模转换器)。实际的电子设备的实际电路多为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混合的电路,电子设备内部信号输出单元输出一数字信号至本申请实施例的恒流控制电路,该数字信号通过MCU控制器内部的D/A转换器进行转换,被转换成为能够在电路中被识别应用的电信号即第一电压信号(DAC信号1)输出至恒流控制模块(30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MCU控制器与3个并联的负载单元(110)均相连,MCU控制器包含多个普通引脚,MCU控制器通过3个普通引脚输出3个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1、LED_SW_2、LED_SW_3),用于分别控制单个负载单元(110)的LED(D1、D2、D3)的开闭。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恒流控制模块(300)包括运算放大器(U1),运算放大器(U1)的同向输入端(引脚1)与控制器相连,运算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引脚3)与负载模块(100)相连,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OUT引脚)与每个负载单元(110)均通过至少一个压差电阻(R1、R2、R3)相连。
恒流控制模块(300)包括运算放大器(U1)。运算放大器(简称“运放”)是具有很高放大倍数的电路单元,大部分的运放是以单芯片的形式存在。运放的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电子行业当中。运放的放大倍数A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896619420000061
其中,u0为运放输出端输出的电压,u+为运放同向输入端的电压,u-为运放反向输入端的电压。理想的运算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可看作无限大,即A→∞,故有u+-u_=0,u+=u_。即运放的同向输入端的电位与反向输入端的电位相等,此即运放的“虚短”特性。
运算放大器(U1)的同向输入端(引脚1)与MCU控制器相连,出于保护电路或控制压降的考虑,可以在MCU控制器与同向输入端(引脚1)之间设置一电阻(R4),运算放大器(U1)的负电源端(引脚2)与接地点相连,正电源端(引脚5)连接3.3V的电源。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OUT引脚)与每个负载单元(110)均通过一个压差电阻(R1、R2、R3)相连。运算放大器(U1)在通过同相输入端(引脚1)接收到第一电压信号(DAC信号1)后,根据第一电压信号(DAC信号1)所携带的电压通过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引脚4)输出一个电平信号即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用于控制负载模块(100)包括的所有的负载单元(110)内的LED(D1、D2、D3)的开闭。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为高电平信号还是低电平信号由第一电压信号(DAC信号1)所携带的电压决定,当第一电压信号(DAC信号1)所携带的电压为正,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为高电平信号。
运算放大器(U1)在通过同相输入端(引脚1)接收到第一电压信号(DAC信号1)后,根据第一电压信号(DAC信号1)所携带的电压生成一个第二电压信号(LED_CUR_VRE)输出至负载模块(100),用于控制通过每个负载单元(110)的电流。因运算放大器(U1)具有“虚短”的特性,即同向输入端(引脚1)的电位与反向输入端(引脚3)的电位相等,此第二电压信号(LED_CUR_VRE)所携带的信息为“与第一电压信号(DAC信号1)携带的电压相等的电压”或“与第一电压信号(DAC信号1)经过R4压降后的电压相等的电压”。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恒流控制电路还包括限流电阻(R5),限流电阻(R5)连接于恒流控制模块(300)与接地点之间。
恒流控制电路还包括限流电阻(R5),第二电压信号(LED_CUR_VRE)所携带的电压在限流电阻(R5)上形成恒定的电流,此恒定的电流即为通过每个负载单元(110)的电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开关元件为NMOS管(Q1、Q2、Q3),控制器(200)连接至NMOS管(Q1、Q2、Q3)的栅极(G极),恒流控制模块(300)通过压差电阻(R1、R2、R3)与NMOS管(Q1、Q2、Q3)的栅极(G极)相连,NMOS管(Q1、Q2、Q3)的漏极(D极)与负载元件相连,NMOS管的源极(S极)与恒流控制模块(300)相连。
开关元件可以为NMOS管(Q1、Q2、Q3),NMOS管即N型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MCU控制器连接至NMOS管(Q1、Q2、Q3)的栅极(G极),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引脚4)通过压差电阻(R1、R2、R3)与NMOS管(Q1、Q2、Q3)的栅极(G极)相连,NMOS管(Q1、Q2、Q3)的漏极(D极)与LED(D1、D2、D3)的阴极相连,NMOS管的源极(S极)与运算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引脚3)相连。
当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为高电平信号时,即负载模块(100)中所有的LED(D1、D2、D3)均具备开启的必要条件。因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为高电平信号时,第二电压信号(LED_CUR_VRE)才会携带由第一电压信号(DAC信号1)所决定的电压输出至限流电阻(R5)形成恒定的电流。
在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为高电平情况下,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1)为高电平信号时,NMOS管(Q1)导通,LED(D1)开启;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2)为高电平信号时,NMOS管(Q2)导通,LED(D2)开启;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3)为高电平信号时,NMOS管(Q3)导通,LED(D3)开启。在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1)为低电平信号时,NMOS管(Q1)断开,LED(D1)关闭;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2)为低电平信号时,NMOS管(Q2)断开,LED(D2)关闭;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3)为低电平信号时,NMOS管(Q3)断开,LED(D3)关闭。
当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为低电平信号时,即负载模块(100)中所有的LED(D1、D2、D3)都不具备开启的必要条件。因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为低电平信号时,即第一电压信号(DAC信号1)为0,第二电压信号(LED_CUR_VRE)输出至限流电阻(R5)的电压也为0,无法形成恒流电流。故即使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1、LED_SW_2、LED_SW_3)为高电平信号,可以使得NMOS管(Q1、Q2、Q3)导通,但在没有因第二电压信号(LED_CUR_VRE)而产生的恒流电流的情况下,LED(D1、D2、D3)依然无法开启。
即每个LED(D1、D2、D3)的具体开闭都由MCU控制器输出的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1、LED_SW_2、LED_SW_3)进行独立控制,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1、LED_SW_2、LED_SW_3)通过控制NMOS管(Q1、Q2、Q3)的通断以控制电路的开断,保证了LED(D1、D2、D3)不会因为运算放大器(U1)输出信号的漂移而发生微亮抖动的情况。
因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1、LED_SW_2、LED_SW_3)与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均为电平信号,为了实现每个LED(D1、D2、D3)的独立控制,需要在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OUT引脚)与每个负载单元(110)之间设置至少一个压差电阻(R1、R2、R3),使两个电平信号所携带的控制信息能够被正确接收与实现,不相互扰乱。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如上所述的恒流控制电路依据信号传递顺序的控制流程可以描述为:
MCU控制器输出第一电压信号(DAC信号1)至运算放大器(U1)的同向输入端(引脚1),运算放大器(U1)根据第一电压信号(DAC信号)所携带的电压生成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与第二电压信号(LED_CUR_VRE),利用运算放大器(U1)的“虚短”特性,第二电压信号(LED_CUR_VRE)携带与第一电压信号(DAC信号1)相等的电压(或DAC信号1经过R4压降后的电压)在限流电阻(R5)上形成恒定电流,此即通过每个LED(D1、D2、D3)的恒定电流,即使LED(D1、D2、D3)的供电电源为可变电压源,通过LED(D1、D2、D3)的电流也保持固定不变。
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通过压差电阻(R1、R2、R3)传送至每个NMOS管(Q1、Q2、Q3),所有LED(D1、D2、D3)具备了开启的必要条件。MCU控制器为了对每个LED(D1、D2、D3)进行独立控制,通过普通引脚发出三个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1、LED_SW_2、LED_SW_3),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1、LED_SW_2、LED_SW_3)为高电平的情况下,NMOS管(Q1、Q2、Q3)导通,LED(D1、D2、D3)开启。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开关元件还可以为三极管,三极管的基极连接MCU控制器并通过压差电阻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相连,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LED的阴极,三极管的发射极与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利用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实现电路的开断。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恒流控制电路还包括滤波电容,滤波电容的一端连接至恒流控制模块(300),另一端通过至少一个滤波电阻连接至接地点。
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添加了滤波电容(C2)与滤波电阻(R6)的恒流控制电路的电路拓扑图,如图4所示,恒流控制电路还包括滤波电容(C2),滤波电容(C2)的一端连接至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一个滤波电阻(R6),并通过限流电阻(R5)连接至接地点,防止第一电压信号的噪声的干扰导致LED出现微亮抖动情况。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恒流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恒流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恒流控制电路,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101:通过控制器(200)向负载单元(110)输出第一电平信号,用于控制负载单元(110)的开启或关闭。
通过MCU控制器(200)通过3个普通引脚输出3个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1、LED_SW_2、LED_SW_3),用于控制单个负载单元(110)的LED(D1、D2、D3)的开闭。
步骤S102:通过恒流控制模块(300)接收控制器(200)发出的第一电压信号,并根据第一电压信号生成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与第二电压信号(LED_CUR_VRE)输出至负载模块(100)。
运算放大器(U1)在通过同相输入端(引脚1)接收到第一电压信号(DAC信号1)后,根据第一电压信号(DAC信号1)所携带的电压通过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引脚4)输出一个电平信号即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用于控制负载模块(100)包括的所有的负载单元(110)内的LED(D1、D2、D3)的开闭。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1可以包括:
步骤S001:在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1、LED_SW_2、LED_SW_3)为高电平信号且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为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负载单元(110)开启;
当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为高电平信号时,即负载模块(100)中所有的LED(D1、D2、D3)均具备开启的必要条件。在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为高电平情况下,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1)为高电平信号时,NMOS管(Q1)导通,LED(D1)开启;
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2)为高电平信号时,NMOS管(Q2)导通,LED(D2)开启;
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3)为高电平信号时,NMOS管(Q3)导通,LED(D3)开启。
步骤S002:在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1、LED_SW_2、LED_SW_3)与第二开挂控制信号(LED_YF_OUT)中存在至少一个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负载单元(110)关闭。
当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为高电平信号,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1)为低电平信号时,NMOS管(Q1)断开,LED(D1)关闭;
当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为高电平信号,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2)为低电平信号时,NMOS管(Q2)断开,LED(D2)关闭;
当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为高电平信号,第一电平信号(LED_SW_3)为低电平信号时,NMOS管(Q3)断开,LED(D3)关闭。
当第二电平信号(LED_YF_OUT)为低电平信号时,即负载模块(100)中所有的LED(D1、D2、D3)都不具备开启的必要条件。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恒流控制电路。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恒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
负载模块,包括多个并联的负载单元;
控制器,与每个所述负载单元均相连,用于向所述负载单元输出第一电平信号;
恒流控制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相连,还与每个所述负载单元均通过至少一个压差电阻相连,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器发出的第一电压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生成第二电平信号与第二电压信号输出至所述负载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控制模块包括运算放大器,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同向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与所述负载模块相连,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每个所述负载单元均通过至少一个压差电阻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单元包括:
负载元件;以及
与所述负载元件相连的开关元件,所述开关元件与所述控制器相连,并通过至少一个压差电阻与所述恒流控制模块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元件为NMOS管,所述控制器连接至所述NMOS管的栅极,所述恒流控制模块通过所述压差电阻与所述N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NMOS管的漏极与所述负载元件相连,所述NMOS管的源极与所述恒流控制模块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滤波电容,所述滤波电容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恒流控制模块,另一端通过至少一个滤波电阻连接至接地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限流电阻,所述限流电阻连接于所述恒流控制模块与接地点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元件为LED,所述LED的阳极与供电电源相连,所述LED的阴极与所述开关元件相连。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恒流控制电路。
9.一种恒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恒流控制电路,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控制器向所述负载单元输出所述第一电平信号,用于控制所述负载单元的开启或关闭;
通过所述恒流控制模块接收所述控制器发出的第一电压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生成所述第二电平信号与所述第二电压信号输出至所述负载模块;
其中,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用于控制通过所述负载单元电流的大小;
在所述第一电压信号为正电压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恒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控制器向所述负载单元输出所述第一电平信号,用于控制所述负载单元的开启或关闭,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且所述第二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所述负载单元开启;
在所述第一电平信号与所述第二电平信号中存在至少一个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所述负载单元关闭。
CN202211275030.4A 2022-10-18 2022-10-18 恒流控制电路与方法 Pending CN1156048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75030.4A CN115604881A (zh) 2022-10-18 2022-10-18 恒流控制电路与方法
PCT/CN2023/092749 WO2024082613A1 (zh) 2022-10-18 2023-05-08 恒流控制电路与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75030.4A CN115604881A (zh) 2022-10-18 2022-10-18 恒流控制电路与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04881A true CN115604881A (zh) 2023-01-13

Family

ID=84848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75030.4A Pending CN115604881A (zh) 2022-10-18 2022-10-18 恒流控制电路与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04881A (zh)
WO (1) WO202408261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2613A1 (zh) * 2022-10-18 2024-04-25 湖南元景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恒流控制电路与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05846A (ja) * 2008-02-26 2009-09-10 Koito Mfg Co Ltd 車両用点灯制御装置
CN104125692A (zh) * 2014-08-11 2014-10-29 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多路led恒流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CN204203690U (zh) * 2014-10-31 2015-03-11 深圳怡化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恒流驱动电路
CN213461563U (zh) * 2020-11-18 2021-06-15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恒流控制电路及装置
CN115604881A (zh) * 2022-10-18 2023-01-13 湖南元景智造科技有限公司(Cn) 恒流控制电路与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2613A1 (zh) * 2022-10-18 2024-04-25 湖南元景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恒流控制电路与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82613A1 (zh) 2024-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82306B2 (ja) ブースト電圧制御回路
US7994864B2 (en) Audio out unit
TWI474172B (zh) 垂直匯流排電路、電池管理系統以及致能信號傳輸之方法
US20140340142A1 (en) Multi-level stack voltage system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CN102279609B (zh) 电压调节器及其参考电压产生电路
US20140159699A1 (en) Bandgap reference circuit
CN113704157B (zh) 一种基于总线控制多路不同电平复位信号的系统
CN112152606B (zh) 接口电路及电子装置
CN109412408B (zh) 一种电荷泵电路及其负载驱动方法
CN115604881A (zh) 恒流控制电路与方法
CN110737298A (zh) 一种参考电压产生电路
US9143089B2 (en) Active cascode circuit using backgate control
CN113504806B (zh) 电流基准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CN215219541U (zh) 一种噪声滤波电路及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CN110007707A (zh)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及系统
CN103592990A (zh) 一种线性稳压电源及其电压调整方法
US8804440B1 (en) Memory for a voltage regulator circuit
CN218162431U (zh) 一种双向电平转换电路
TWI390846B (zh) 輸出胞、輸入胞以及輸入輸出元件
CN113126685B (zh) 一种噪声滤波电路及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CN115240757A (zh) 电压偏置电路、固态硬盘测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611934A (zh) Usb接口保护电路及显示设备
CN114967830A (zh) 限流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CN115729294A (zh) 一种高精度电压修调电路和电流修调电路
CN215682250U (zh) 单向迟滞比较器电路和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