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98063A - 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98063A
CN115598063A CN202211287616.2A CN202211287616A CN115598063A CN 115598063 A CN115598063 A CN 115598063A CN 202211287616 A CN202211287616 A CN 202211287616A CN 115598063 A CN115598063 A CN 1155980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body
detected
kit
sealing element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8761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新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1128761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980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98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9806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01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the optical investig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5/00Details of other kinds or type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 B65D25/02Internal fitting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疗生物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包括盒体和覆盖件;本发明通过覆盖件对盒体进行密封,从而对待检测物质进行盛放和培养,需要对待检测物质进行检测时,首先拆除一个二号密封件并将试剂盒转移到观测平台上,随后将对应的一号密封件拆除,使用观测设备在该一号密封件处对待检测物进行观测,进而得出检测结果;在试剂盒内就能完成待检测物质的检测,进而减少检测工序,进而方便大批量物质的检测,过程中待检测物质的生存环境保持不变,进而使待检测物质的活性保持不变,进而提高检测的精度;一号密封件使该处覆盖件保持清洁,二号密封件使该处的盒体底面保持清洁,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提高检测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生物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
背景技术
试剂盒是一种用于集中盛放、培养或者检测病毒、细菌、细胞等其他物质的实验室器皿,试剂盒一般用透明的玻璃或者塑料制成,试剂盒要具有足够的抗腐蚀能力、便于观测、生产成本低、使用方便等特点。
现有的试剂盒在检测时需要将待检测物质(病毒、细菌、细胞或者其他物质)从试剂盒中转移到检测设备上进行检测,增加检测的工序,增加检测的工作量,不利于大批量待检测物质的检测,同时转移待检测物质的过程中,容易改变待检测物质的生存环境,改变待检测物质的活性,增加检测的误差。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本发明主要用于解决因现有的试剂盒在检测时需要将待检测物质转移到检测设备上进行检测,增加检测的工作量,不利于大批量待检测物质的检测,同时转移的过程中容易改变待检测物质的活性,增加检测误差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包括盒体和覆盖件;所述盒体为槽形的壳体结构;所述盒体的上方设置所述覆盖件;所述覆盖件与所述盒体固定连接;所述覆盖件的上表面上设有一号密封件;所述一号密封件均匀间隔设置;所述一号密封件与所述覆盖件固定连接;所述盒体的底面上设有二号密封件;所述二号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盒体的外侧;所述二号密封件与所述一号密封件一一对应;所述二号密封件设置在所述一号密封件的正下方;所述二号密封件与所述盒体固定连接。
工作时,先对一号密封件、二号密封件、盒体、覆盖件以及使用的工具进行除菌消毒,随后将二号覆盖件粘贴在盒体的外底面上,将盒体放置在平稳的台面上,将待检测物质(病毒、细菌、细胞或者其他物质)放在盒体中,最后使用覆盖件对盒体进行密封,再将一号密封件粘贴在覆盖件的上表面上,从而对待检测物质进行盛放和培养,需要对待检测物质进行检测时,首先拆除一个二号密封件并将试剂盒转移到观测平台上(使用显微镜等需要下部透光的设备时需要拆除二号密封件,使用放大镜等下部不需要透光的设备时不需要拆除二号密封件),试剂盒放置平稳后将对应的一号密封件拆除,随后使用观测设备的观测部分(镜筒,摄像头等)在该一号密封件处对试剂盒内的待检测物进行观测,从而得到待检测物质的活性、形态、颜色、体积等信息,从而对待检测物质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得出检测结果;现有的试剂盒在检测时需要将待检测物质从试剂盒中转移到检测设备上进行检测,增加检测的工序,增加检测的工作量,不利于大批量的待检测物质的检测,同时转移待检测物质的过程中,容易改变待检测物质的生存环境,改变待检测物质的活性,增加检测的误差,而本试剂盒在试剂盒内就能完成待检测物质的检测,进而减少检测工序,进而减少检测的工作量,进而方便大批量物质的检测,同时检测的过程中待检测物质的生存环境保持不变,进而使待检测物质的活性保持不变,进而使检测的数据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的精度;通过设置一号密封件和二号密封件,进而使一号密封件处在覆盖件表面保持清洁,进而使二号密封件处在盒体底面保持清洁,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使观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
优选的,所述覆盖件上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延伸部设置在所述一号密封件的下方;所述延伸部为筒形结构;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盒体的底面设置;所述延伸部底面的壁厚较薄;所述延伸部底面的壁厚为0.2-0.5mm;所述盒体的外底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二号密封件的上方;所述凹槽底面的壁厚较薄;所述凹槽底面的壁厚为0.2-0.5mm。
通过设置向下的延伸部,对待检测物质进行检测时,将检测设备的观测部分(镜筒、摄像头等)移动到延伸部的内孔中,进而减小观测部分与待检测物质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使观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通过将延伸部底面的壁厚设置成0.2-0.5mm(与其他部分的壁厚相比较薄),进而提高延伸部底面的透光性,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使观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通过在盒体的外底面上设有凹槽,且凹槽底面的壁厚为0.2-0.5mm(与盒体其他部分的壁厚相比较薄),进而提高该处的透光性,进而提高该处底面的透光性,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使用显微镜等需要下部透光的设备时,下部透光性好更容易对待检测物质进行观测),进而提高检测的精度。
优选的,所述一号密封件为贴膜或者上盖;所述二号密封件为下盖;所述下盖的尺寸比所述延伸部上开口处的尺寸大。
通过设置贴膜或者上盖,进而对延伸部的开口进行密封,进而防止灰尘等物质积攒在延伸部的底面上,进而防止灰尘等物质影响对待检测物质的观测,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提高检测的精度;通过设置下盖(硬质材料制成)进而对凹槽进行覆盖,进而提高二号密封件的强度,进而放置防止盒体时二号密封件被支撑平台上的颗粒物质搁变形,进而防止二号密封件变形后对凹槽的底面进行挤压,进而防止二号密封件变形后挤破凹槽的底面,进而使凹槽的底面保持完整,进而对待检测物质进行盛放、培养以及检测,同时防止二号密封件变形后灰尘等物质粘附在凹槽的底面上,进而防止灰尘等物质影响凹槽底面的透光性,进而提高凹槽底面的透光性,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使用显微镜等需要下部透光的设备时,下部透光性好更容易对待检测物质进行观测),进而提高检测精度;又因为下盖的尺寸比延伸部上开口处的尺寸大,进而防止在盒体叠放保存时,下盖将贴膜向下顶起,进而防止贴膜被顶起后灰尘等物质进入延伸部内,进而防止灰尘等物质积攒在延伸部的底面上,进而防止灰尘等物质影响对待检测物质的观测,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提高检测的精度。
优选的,所述延伸部为分体式结构;所述延伸部包括筒状结构和底壳;所述筒状结构下端设置所述底壳;所述底壳与所述筒状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底壳形成所述延伸部底面;所述底壳为透光率大的材料制成;所述凹槽底面的透光率大。
通过设置透光率大的材料制成的底壳,进而提高延伸部底面的透光性,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使观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通过将延伸部设置成分体式结构,进而只有底壳使用透光率大的材料(其他部位为普通材料),进而降低覆盖件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试剂盒的成本,且只有底壳的厚度较薄(其他部位为正常厚度),进而降低覆盖件的制造难度,进而降低覆盖件的生产成本(厚度越薄制造难度越大,生产成本也就越高),进而降低试剂盒的成本;通过设置透光率大的凹槽底面(通过打磨抛光等手段,改变上下表面的光滑程度,进而改变透光性),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使用显微镜等需要下部透光的设备时,下部透光性好更容易对待检测物质进行观测),进而提高检测精度。
优选的,所述下盖为圆台形状;所述下盖的厚度为0.5-2mm;所述筒状结构上部分的内孔尺寸大于所述筒状结构下部分的内孔尺寸。
通过设置圆台状且厚度为0.5-2mm的下盖,进而减小凹槽底面距离下盖下表面之间的距离,进而减小凹槽底面距离检测台表面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凹槽底面的光亮程度,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使用显微镜等需要下部透光的设备时,下部光亮程度好时更容易对待检测物质进行观测),进而使观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又因为筒状结构上部分的内孔尺寸大于筒状结构下部分的内孔尺寸,进而方便将不同规格的观测部分伸到筒状结构的内部,进而根据待检测物质的类别选择合适的观测部分,进而提高试剂盒的适用范围,进而提高试剂盒的适用性。
优选的,所述底壳外设有盛放腔;所述盛放腔沿所述底壳的边缘设置;所述盛放腔内充有荧光液。
通过在盛放区内充荧光液,进而荧光液发出带有颜色的光,进而方便对待检测物质的趋光性进行观测,进而提高试剂盒的适用范围。
优选的,所述荧光液可更换。
通过在盛放腔上设置入口和出口,进而在不同的盛放腔内充入不同颜色的荧光液,进而使荧光液发出不同的颜色,进而方便检测待检测物质对不同颜色光的趋光性,进而提高试剂盒的适用范围。
优选的,所述盒体外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箍在所述盒体的外侧;所述弹性件的上下两端呈卷状设置。
通过在盒体外设置弹性件,进而对盒体的侧面进行遮盖,通过对弹性件进行卷曲,进而调整弹性件的遮挡面积,进而调整盒体侧面的透光面积,进而检测光照面积对待检测物质的影响,进而提高试剂盒的适用范围;在试剂盒上下叠放时,展开卷曲的部分,进而使上下两个盒体外的卷曲部分重合在一起,进而将上下两个盒体箍在一起,进而增加试剂盒的整体稳定性,进而方便对试剂盒进行存放和转移,进而提高试剂盒的便利性。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透光部和遮光部;所述透光部沿所述弹性件的环向设置;所述透光部上下均匀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透光部之间设置所述遮光部;所述透光部的中部设有拉动结构;所述拉动结构沿所述透光部的环向设置。
通过均匀间隔设置透光部和遮光部,进而实现分区透光,进而改变待检测物质的光照形式,进而增加试剂盒的检测范围,进而增加试剂盒的适用范围;在不同的透光部上涂不同的颜色(或者粘贴不同颜色的透光胶带),选取一个颜色的透光部作为观测条件,拉动其余透光部上的拉动结构,进而将这些透光部重叠起来,进而使这些透光部形成不透光的区域,进而只有目标颜色的透光部透光,进而观测该目标颜色的光对待检测物质的影响,通过选择不同的颜色作为观测条件,进而研究不同颜色的光对待检测物质的影响,进而提高试剂盒的适用范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中先对一号密封件、二号密封件、盒体、覆盖件以及使用的工具进行除菌消毒,随后将二号覆盖件粘贴在盒体的外底面上,将盒体放置在平稳的台面上,将待检测物质(病毒、细菌、细胞或者其他物质)放在盒体中,最后使用覆盖件对盒体进行密封,再将一号密封件粘贴在覆盖件的上表面上,从而对待检测物质进行盛放和培养,需要对待检测物质进行检测时,首先拆除一个二号密封件并将试剂盒转移到观测平台上(使用显微镜等需要下部透光的设备时需要拆除二号密封件,使用放大镜等下部不需要透光的设备时不需要拆除二号密封件),试剂盒放置平稳后将对应的一号密封件拆除,随后使用观测设备的观测部分(镜筒,摄像头等)在该一号密封件处对试剂盒内的待检测物进行观测,从而得到待检测物质的活性、形态、颜色、体积等信息,从而对待检测物质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得出检测结果;现有的试剂盒在检测时需要将待检测物质从试剂盒中转移到检测设备上进行检测,增加检测的工序,增加检测的工作量,不利于大批量的待检测物质的检测,同时转移待检测物质的过程中,容易改变待检测物质的生存环境,改变待检测物质的活性,增加检测的误差,而本试剂盒在试剂盒内就能完成待检测物质的检测,进而减少检测工序,进而减少检测的工作量,进而方便大批量物质的检测,同时检测的过程中待检测物质的生存环境保持不变,进而使待检测物质的活性保持不变,进而使检测的数据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的精度;通过设置一号密封件和二号密封件,进而使一号密封件处在覆盖件表面保持清洁,进而使二号密封件处在盒体底面保持清洁,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使观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
2.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向下的延伸部,对待检测物质进行检测时,将检测设备的观测部分(镜筒、摄像头等)移动到延伸部的内孔中,进而减小观测部分与待检测物质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使观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通过将延伸部底面的壁厚设置成0.2-0.5mm(与其他部分的壁厚相比较薄),进而提高延伸部底面的透光性,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使观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通过在盒体的外底面上设有凹槽,且凹槽底面的壁厚为0.2-0.5mm(与盒体其他部分的壁厚相比较薄),进而提高该处的透光性,进而提高该处底面的透光性,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使用显微镜等需要下部透光的设备时,下部透光性好更容易对待检测物质进行观测),进而提高检测的精度。
3.本发明中通过设置贴膜或者上盖,进而对延伸部的开口进行密封,进而防止灰尘等物质积攒在延伸部的底面上,进而防止灰尘等物质影响对待检测物质的观测,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提高检测的精度;通过设置下盖(硬质材料制成)进而对凹槽进行覆盖,进而提高二号密封件的强度,进而放置防止盒体时二号密封件被支撑平台上的颗粒物质搁变形,进而防止二号密封件变形后对凹槽的底面进行挤压,进而防止二号密封件变形后挤破凹槽的底面,进而使凹槽的底面保持完整,进而对待检测物质进行盛放、培养以及检测,同时防止二号密封件变形后灰尘等物质粘附在凹槽的底面上,进而防止灰尘等物质影响凹槽底面的透光性,进而提高凹槽底面的透光性,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使用显微镜等需要下部透光的设备时,下部透光性好更容易对待检测物质进行观测),进而提高检测精度;又因为下盖的尺寸比延伸部上开口处的尺寸大,进而防止在盒体叠放保存时,下盖将贴膜向下顶起,进而防止贴膜被顶起后灰尘等物质进入延伸部内,进而防止灰尘等物质积攒在延伸部的底面上,进而防止灰尘等物质影响对待检测物质的观测,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提高检测的精度。
4.本发明中通过设置透光率大的材料制成的底壳,进而提高延伸部底面的透光性,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使观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通过将延伸部设置成分体式结构,进而只有底壳使用透光率大的材料(其他部位为普通材料),进而降低覆盖件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试剂盒的成本,且只有底壳的厚度较薄(其他部位为正常厚度),进而降低覆盖件的制造难度,进而降低覆盖件的生产成本(厚度越薄制造难度越大,生产成本也就越高),进而降低试剂盒的成本;通过设置透光率大的凹槽底面(通过打磨抛光等手段,改变上下表面的光滑程度,进而改变透光性),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使用显微镜等需要下部透光的设备时,下部透光性好更容易对待检测物质进行观测),进而提高检测精度。
5.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圆台状且厚度为0.5-2mm的下盖,进而减小凹槽底面距离下盖下表面之间的距离,进而减小凹槽底面距离检测台表面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凹槽底面的光亮程度,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使用显微镜等需要下部透光的设备时,下部光亮程度好时更容易对待检测物质进行观测),进而使观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又因为筒状结构上部分的内孔尺寸大于筒状结构下部分的内孔尺寸,进而方便将不同规格的观测部分伸到筒状结构的内部,进而根据待检测物质的类别选择合适的观测部分,进而提高试剂盒的适用范围,进而提高试剂盒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试剂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试剂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中延伸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中覆盖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盒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盒体1、凹槽11、覆盖件2、延伸部21、筒状结构211、底壳212、盛放腔213、一号密封件3、上盖31、贴膜32、二号密封件4、下盖41、弹性件5、透光部51、拉动结构511、遮光部5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图2、图3、图5、图7和图8所示,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包括盒体1和覆盖件2;所述盒体1为槽形的壳体结构;所述盒体1的上方设置所述覆盖件2;所述覆盖件2与所述盒体1固定连接;所述覆盖件2的上表面上设有一号密封件3;所述一号密封件3均匀间隔设置;所述一号密封件3与所述覆盖件2固定连接;所述盒体1的底面上设有二号密封件4;所述二号密封件4设置在所述盒体1的外侧;所述二号密封件4与所述一号密封件3一一对应;所述二号密封件4设置在所述一号密封件3的正下方;所述二号密封件4与所述盒体1固定连接。
工作时,先对一号密封件3、二号密封件4、盒体1、覆盖件2以及使用的工具进行除菌消毒,随后将二号覆盖件2粘贴在盒体1的外底面上,将盒体1放置在平稳的台面上,将待检测物质(病毒、细菌、细胞或者其他物质)放在盒体1中,最后使用覆盖件2对盒体1进行密封,再将一号密封件3粘贴在覆盖件2的上表面上,从而对待检测物质进行盛放和培养,需要对待检测物质进行检测时,首先拆除一个二号密封件4并将试剂盒转移到观测平台上(使用显微镜等需要下部透光的设备时需要拆除二号密封件4,使用放大镜等下部不需要透光的设备时不需要拆除二号密封件4),试剂盒放置平稳后将对应的一号密封件3拆除,随后使用观测设备的观测部分(镜筒,摄像头等)在该一号密封件3处对试剂盒内的待检测物进行观测,从而得到待检测物质的活性、形态、颜色、体积等信息,从而对待检测物质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得出检测结果;现有的试剂盒在检测时需要将待检测物质从试剂盒中转移到检测设备上进行检测,增加检测的工序,增加检测的工作量,不利于大批量的待检测物质的检测,同时转移待检测物质的过程中,容易改变待检测物质的生存环境,改变待检测物质的活性,增加检测的误差,而本试剂盒在试剂盒内就能完成待检测物质的检测,进而减少检测工序,进而减少检测的工作量,进而方便大批量物质的检测,同时检测的过程中待检测物质的生存环境保持不变,进而使待检测物质的活性保持不变,进而使检测的数据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的精度;通过设置一号密封件3和二号密封件4,进而使一号密封件3处在覆盖件2表面保持清洁,进而使二号密封件4处在盒体1底面保持清洁,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使观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
如图2、图3、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覆盖件2上设有延伸部21;所述延伸部21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延伸部21设置在所述一号密封件3的下方;所述延伸部21为筒形结构;所述延伸部21靠近所述盒体1的底面设置;所述延伸部21底面的壁厚较薄;所述延伸部21底面的壁厚为0.2-0.5mm;所述盒体1的外底面上设有凹槽11;所述凹槽11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凹槽11设置在所述二号密封件4的上方;所述凹槽11底面的壁厚较薄;所述凹槽11底面的壁厚为0.2-0.5mm。
通过设置向下的延伸部21,对待检测物质进行检测时,将检测设备的观测部分(镜筒、摄像头等)移动到延伸部21的内孔中,进而减小观测部分与待检测物质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使观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通过将延伸部21底面的壁厚设置成0.2-0.5mm(与其他部分的壁厚相比较薄),进而提高延伸部21底面的透光性,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使观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通过在盒体1的外底面上设有凹槽11,且凹槽11底面的壁厚为0.2-0.5mm(与盒体1其他部分的壁厚相比较薄),进而提高该处的透光性,进而提高该处底面的透光性,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使用显微镜等需要下部透光的设备时,下部透光性好更容易对待检测物质进行观测),进而提高检测的精度。
如图1、图2、图3、图5、图7、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一号密封件3为贴膜32或者上盖31;所述二号密封件4为下盖41;所述下盖41的尺寸比所述延伸部21上开口处的尺寸大。
通过设置贴膜32或者上盖31,进而对延伸部21的开口进行密封,进而防止灰尘等物质积攒在延伸部21的底面上,进而防止灰尘等物质影响对待检测物质的观测,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提高检测的精度;通过设置下盖41(硬质材料制成)进而对凹槽11进行覆盖,进而提高二号密封件4的强度,进而放置防止盒体1时二号密封件4被支撑平台上的颗粒物质搁变形,进而防止二号密封件4变形后对凹槽11的底面进行挤压,进而防止二号密封件4变形后挤破凹槽11的底面,进而使凹槽11的底面保持完整,进而对待检测物质进行盛放、培养以及检测,同时防止二号密封件4变形后灰尘等物质粘附在凹槽11的底面上,进而防止灰尘等物质影响凹槽11底面的透光性,进而提高凹槽11底面的透光性,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使用显微镜等需要下部透光的设备时,下部透光性好更容易对待检测物质进行观测),进而提高检测精度;又因为下盖41的尺寸比延伸部21上开口处的尺寸大,进而防止在盒体1叠放保存时,下盖41将贴膜32向下顶起,进而防止贴膜32被顶起后灰尘等物质进入延伸部21内,进而防止灰尘等物质积攒在延伸部21的底面上,进而防止灰尘等物质影响对待检测物质的观测,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提高检测的精度。
如图2、图3、图5、图6、图7和图9所示,所述延伸部21为分体式结构;所述延伸部21包括筒状结构211和底壳212;所述筒状结构211下端设置所述底壳212;所述底壳212与所述筒状结构211固定连接;所述底壳212形成所述延伸部21底面;所述底壳212为透光率大的材料制成;所述凹槽11底面的透光率大。
通过设置透光率大的材料制成的底壳212,进而提高延伸部21底面的透光性,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使观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通过将延伸部21设置成分体式结构,进而只有底壳212使用透光率大的材料(其他部位为普通材料),进而降低覆盖件2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试剂盒的成本,且只有底壳212的厚度较薄(其他部位为正常厚度),进而降低覆盖件2的制造难度,进而降低覆盖件2的生产成本(厚度越薄制造难度越大,生产成本也就越高),进而降低试剂盒的成本;通过设置透光率大的凹槽11底面(通过打磨抛光等手段,改变上下表面的光滑程度,进而改变透光性),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使用显微镜等需要下部透光的设备时,下部透光性好更容易对待检测物质进行观测),进而提高检测精度。
如图3和图10所示,所述下盖41为圆台形状;所述下盖41的厚度为0.5-2mm;所述筒状结构211上部分的内孔尺寸大于所述筒状结构211下部分的内孔尺寸。
通过设置圆台状且厚度为0.5-2mm的下盖41,进而减小凹槽11底面距离下盖41下表面之间的距离,进而减小凹槽11底面距离检测台表面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凹槽11底面的光亮程度,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使用显微镜等需要下部透光的设备时,下部光亮程度好时更容易对待检测物质进行观测),进而使观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又因为筒状结构211上部分的内孔尺寸大于筒状结构211下部分的内孔尺寸,进而方便将不同规格的观测部分伸到筒状结构211的内部,进而根据待检测物质的类别选择合适的观测部分,进而提高试剂盒的适用范围,进而提高试剂盒的适用性。
如图3所示,所述底壳212外设有盛放腔213;所述盛放腔213沿所述底壳212的边缘设置;所述盛放腔213内充有荧光液。
通过在盛放区内充荧光液,进而荧光液发出带有颜色的光,进而方便对待检测物质的趋光性进行观测,进而提高试剂盒的适用范围。
如图3和图9所示,所述荧光液可更换。
通过在盛放腔213上设置入口和出口,进而在不同的盛放腔213内充入不同颜色的荧光液,进而使荧光液发出不同的颜色,进而方便检测待检测物质对不同颜色光的趋光性,进而提高试剂盒的适用范围。
如图1、图2、图4和图6所示,所述盒体1外设有弹性件5;所述弹性件5箍在所述盒体1的外侧;所述弹性件5的上下两端呈卷状设置。
通过在盒体1外设置弹性件5,进而对盒体1的侧面进行遮盖,通过对弹性件5进行卷曲,进而调整弹性件5的遮挡面积,进而调整盒体1侧面的透光面积,进而检测光照面积对待检测物质的影响,进而提高试剂盒的适用范围;在试剂盒上下叠放时,展开卷曲的部分,进而使上下两个盒体1外的卷曲部分重合在一起,进而将上下两个盒体1箍在一起,进而增加试剂盒的整体稳定性,进而方便对试剂盒进行存放和转移,进而提高试剂盒的便利性。
如图1、图2、图4和图6所示,所述弹性件5包括透光部51和遮光部52;所述透光部51沿所述弹性件5的环向设置;所述透光部51上下均匀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透光部51之间设置所述遮光部52;所述透光部51的中部设有拉动结构511;所述拉动结构511沿所述透光部51的环向设置。
通过均匀间隔设置透光部51和遮光部52,进而实现分区透光,进而改变待检测物质的光照形式,进而增加试剂盒的检测范围,进而增加试剂盒的适用范围;在不同的透光部51上涂不同的颜色(或者粘贴不同颜色的透光胶带),选取一个颜色的透光部51作为观测条件,拉动其余透光部51上的拉动结构511,进而将这些透光部51重叠起来,进而使这些透光部51形成不透光的区域,进而只有目标颜色的透光部51透光,进而观测该目标颜色的光对待检测物质的影响,通过选择不同的颜色作为观测条件,进而研究不同颜色的光对待检测物质的影响,进而提高试剂盒的适用范围。
工作时,先对一号密封件3、二号密封件4、盒体1、覆盖件2以及使用的工具进行除菌消毒,随后将二号覆盖件2粘贴在盒体1的外底面上,将盒体1放置在平稳的台面上,将待检测物质(病毒、细菌、细胞或者其他物质)放在盒体1中,最后使用覆盖件2对盒体1进行密封,再将一号密封件3粘贴在覆盖件2的上表面上,从而对待检测物质进行盛放和培养,需要对待检测物质进行检测时,首先拆除一个二号密封件4并将试剂盒转移到观测平台上(使用显微镜等需要下部透光的设备时需要拆除二号密封件4,使用放大镜等下部不需要透光的设备时不需要拆除二号密封件4),试剂盒放置平稳后将对应的一号密封件3拆除,随后使用观测设备的观测部分(镜筒,摄像头等)在该一号密封件3处对试剂盒内的待检测物进行观测,从而得到待检测物质的活性、形态、颜色、体积等信息,从而对待检测物质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得出检测结果;现有的试剂盒在检测时需要将待检测物质从试剂盒中转移到检测设备上进行检测,增加检测的工序,增加检测的工作量,不利于大批量的待检测物质的检测,同时转移待检测物质的过程中,容易改变待检测物质的生存环境,改变待检测物质的活性,增加检测的误差,而本试剂盒在试剂盒内就能完成待检测物质的检测,进而减少检测工序,进而减少检测的工作量,进而方便大批量物质的检测,同时检测的过程中待检测物质的生存环境保持不变,进而使待检测物质的活性保持不变,进而使检测的数据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的精度;通过设置一号密封件3和二号密封件4,进而使一号密封件3处在覆盖件2表面保持清洁,进而使二号密封件4处在盒体1底面保持清洁,进而提高观测的清晰度,进而使观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数据,进而提高检测精度。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9)

1.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1)和覆盖件(2);所述盒体(1)为槽形的壳体结构;所述盒体(1)的上方设置所述覆盖件(2);所述覆盖件(2)与所述盒体(1)固定连接;所述覆盖件(2)的上表面上设有一号密封件(3);所述一号密封件(3)均匀间隔设置;所述一号密封件(3)与所述覆盖件(2)固定连接;所述盒体(1)的底面上设有二号密封件(4);所述二号密封件(4)设置在所述盒体(1)的外侧;所述二号密封件(4)与所述一号密封件(3)一一对应;所述二号密封件(4)设置在所述一号密封件(3)的正下方;所述二号密封件(4)与所述盒体(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件(2)上设有延伸部(21);所述延伸部(21)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延伸部(21)设置在所述一号密封件(3)的下方;所述延伸部(21)为筒形结构;所述延伸部(21)靠近所述盒体(1)的底面设置;所述延伸部(21)底面的壁厚较薄;所述延伸部(21)底面的壁厚为0.2-0.5mm;所述盒体(1)的外底面上设有凹槽(11);所述凹槽(11)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凹槽(11)设置在所述二号密封件(4)的上方;所述凹槽(11)底面的壁厚较薄;所述凹槽(11)底面的壁厚为0.2-0.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密封件(3)为贴膜(32)或者上盖(31);所述二号密封件(4)为下盖(41);所述下盖(41)的尺寸比所述延伸部(21)上开口处的尺寸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21)为分体式结构;所述延伸部(21)包括筒状结构(211)和底壳(212);所述筒状结构(211)下端设置所述底壳(212);所述底壳(212)与所述筒状结构(211)固定连接;所述底壳(212)形成所述延伸部(21)底面;所述底壳(212)为透光率大的材料制成;所述凹槽(11)底面的透光率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41)为圆台形状;所述下盖(41)的厚度为0.5-2mm;所述筒状结构(211)上部分的内孔尺寸大于所述筒状结构(211)下部分的内孔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212)外设有盛放腔(213);所述盛放腔(213)沿所述底壳(212)的边缘设置;所述盛放腔(213)内充有荧光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液可更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1)外设有弹性件(5);所述弹性件(5)箍在所述盒体(1)的外侧;所述弹性件(5)的上下两端呈卷状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5)包括透光部(51)和遮光部(52);所述透光部(51)沿所述弹性件(5)的环向设置;所述透光部(51)上下均匀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透光部(51)之间设置所述遮光部(52);所述透光部(51)的中部设有拉动结构(511);所述拉动结构(511)沿所述透光部(51)的环向设置。
CN202211287616.2A 2022-10-20 2022-10-20 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 Withdrawn CN1155980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87616.2A CN115598063A (zh) 2022-10-20 2022-10-20 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87616.2A CN115598063A (zh) 2022-10-20 2022-10-20 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98063A true CN115598063A (zh) 2023-01-13

Family

ID=84848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87616.2A Withdrawn CN115598063A (zh) 2022-10-20 2022-10-20 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9806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736042A (en) Microscope slide assembly
CN1134664C (zh) 试验片条、用其的仪器和确定片条适当进入仪器中的方法
US6767607B2 (en) Multiwell plate having transparent well bottoms
EP1696024B1 (en) Device for cell culture
EP3148700B1 (en) Single column microplate system and carrier for analysis of biological samples
US20120142086A1 (en) Imaging system comprising microlenses and associated device for detecting a sample
JP2017519495A (ja) 細胞培養用顕微鏡スライドの改良およびそれに関連する改良
CN103620376B (zh) 用于观察样品的方法
US20200199507A1 (en) Cell culture plate, assembly and methods of use
CN115598063A (zh) 一种便于检测的试剂盒
JP4627529B2 (ja) マスキング部材、光測定方法、光測定用キット及び光測定用容器
US20150225688A1 (en) Device for measuring activity of cultured cells, microchamber and method of measuring activity of cultured cells
JPH09173049A (ja) 培養用容器
US20220241774A1 (en) Detection Chip and Detection System
WO2018109886A1 (ja) 培養機器
CN205426924U (zh) 一种一次性免疫荧光检测载玻片
JP6578732B2 (ja) 細胞容器
AU703875B2 (en) Device for optical analysis of specimens
US11841491B2 (en) Observation vessel, sample preparation method, and observation method
KR102132630B1 (ko) 섬 구조물을 포함하는 신속한 세포배양검사 장치
JP3741627B2 (ja) 試料処理容器
CN210022176U (zh) 一种单孔径或多孔径围栏装置
WO2017034073A1 (en) Test instrument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US20200173817A1 (en) Sensor Device and Measuring Method
CN215611679U (zh) 一种血辨血样转移试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30113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