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89749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89749A
CN115589749A CN202211339004.3A CN202211339004A CN115589749A CN 115589749 A CN115589749 A CN 115589749A CN 202211339004 A CN202211339004 A CN 202211339004A CN 115589749 A CN115589749 A CN 1155897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layer
display substrate
groove
sub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390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峻霖
应文涛
邢汝博
贾易明
周小康
程艳花
杨星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3900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897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89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8974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8718 priority patent/WO2024087432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04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 G02B19/0009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having refractive surface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33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 G02B19/0047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 light sour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和透镜结构。该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发光器件以及位于发光器件出光侧的承接层。透镜结构位于承接层上且包括多个透镜单元,透镜单元与发光器件对应设置。透镜单元包括色阻层,色阻层配置为吸收环境光中与对应的发光器件的出光颜色不同的光线。透镜单元的折射率大于承接层的折射率。该设计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且可以使得显示面板具有更大的分辨率。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包括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电子显示产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当前的电子显示产品限于自身的结构设计,其出光效率较低,为保证电子显示产品的出光亮度,需要提高其发光效率,但这也同样增加了电子显示产品的功耗且降低其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和透镜结构。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发光器件以及位于发光器件出光侧的承接层。透镜结构位于承接层上且包括多个透镜单元,透镜单元与发光器件对应设置。透镜单元包括色阻层,色阻层配置为吸收环境光中与对应的发光器件的出光颜色不同的光线。透镜单元的折射率大于承接层的折射率。
在上述方案中,透镜单元实际集成了透镜和滤色器两者的功能,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设计,且有利于增加发光器件排布密度,从而使得显示面板设计为可以具有更大的分辨率。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透镜单元包括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第一膜层包括与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凹槽。第二膜层的至少部分填充第一凹槽,且第二膜层的至少部分设置为上述的色阻层。此外,第一膜层的折射率小于第二膜层的至少填充至第一凹槽中的部分的折射率。
在上述方案中,在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的交界处,可以基于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的折射率差异对光线的方向进行调整,以按照需求提高显示面板在不同视角下的出光亮度。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发光器件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凹槽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凹槽的尺寸(平面面积)大于发光器件的尺寸(平面面积),从而可以对发光器件发出的较大出光角度范围的光线的出射方向进行调控,有利于增加发光器件的出光面积和出光量。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的面向显示基板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凹槽的背离显示基板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凹槽在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的交界处(第一凹槽的侧壁处),增加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在正视角下的出光通量,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亮度。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的侧壁为平面,或者,第一凹槽的侧壁为向第一凹槽的内侧凸出的曲面。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控制侧壁的倾斜角度以及其侧壁的倾斜角度的变化规律(曲面),可以控制光线在侧壁处的出射(反射和/或透射)角度的变化范围,以调节不同视角下的出光量。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黑矩阵包括与透镜单元对应的多个开口,开口贯穿黑矩阵,且发光器件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计黑矩阵的开口和发光器件的尺寸比例以及黑矩阵和发光器件的间隔距离,可以控制显示面板的图像的出光角度范围(大视角范围)。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膜层为色阻层,即,第二膜层完全由色阻材料构成或者第二膜层的各处都分布(或者掺杂)有色阻材料,且第二膜层的全部的折射率大于第一膜层的折射率。
在上述方案中,不再考虑为设计滤色器预留空间,从而更加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设计。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膜层为色阻层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将第一凹槽设计为贯穿第一膜层;或者,可以选择将第二膜层设计为未贯穿第一膜层,第二膜层的至少部分填充该第一凹槽,即,第二膜层的位于第一凹槽中的部分和显示基板之间由第一膜层间隔。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膜层为色阻层的情况下,黑矩阵位于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之间。例如,进一步地,第一凹槽的背离显示基板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膜层为色阻层的情况下,黑矩阵位于第一膜层的面向显示基板的一侧。例如,进一步地,第一凹槽的面向显示基板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且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凹槽的背离显示基板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膜层为色阻层的情况下,黑矩阵位于第二膜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例如,进一步地,第一凹槽的背离显示基板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或者,第一凹槽的背离显示基板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膜层包括第一子膜层和第二子膜层。第一子膜层为色阻层以充当滤色器。第二子膜层位于第一子膜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且第二子膜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膜层的折射率。例如,进一步地,第二子膜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子膜层的折射率。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膜层的一部分的材料选择不受色阻材料的限制,且避免不同发光器件出现串色的问题,从而提高显示图像的效果。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膜层包括第一子膜层和第二子膜层的情况下,第一子膜层位于显示基板和第一膜层之间,第一凹槽贯穿第一膜层,且第一凹槽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膜层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以使得第一膜层覆盖第一子膜层的边缘部分。例如,进一步地,第一子膜层的折射率小于第一膜层的折射率。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子膜层的平坦度高,在形成色阻材料时,保证第一子膜层的连续性,以保证发光器件的出光颜色的纯度。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膜层包括第一子膜层和第二子膜层的情况下,黑矩阵位于第二膜层的面向显示基板的一侧,以与第一子膜层同层。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膜层包括第一子膜层和第二子膜层的情况下,黑矩阵位于第一膜层和第二子膜层之间。例如,进一步地,第一凹槽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且第一子膜层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膜层包括第一子膜层和第二子膜层的情况下,黑矩阵位于第二膜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例如,进一步地,第一凹槽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且第一子膜层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膜层位于第一膜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且覆盖第一凹槽,并且第一子膜层的覆盖第一凹槽的部分与第一凹槽共形以形成第二凹槽,第二子膜层的至少部分填充第二凹槽。例如,进一步地,第一子膜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膜层的折射率。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子膜层覆盖第一凹槽的侧壁,从而可以保证发光器件的出光颜色的纯度。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子膜层位于第一膜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将第一凹槽设计为贯穿第一膜层;或者,可以选择将第二膜层设计为未贯穿第一膜层,第二膜层的至少部分填充该第一凹槽,即,第二膜层的位于第一凹槽中的部分和显示基板之间由第一膜层间隔。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子膜层位于第一膜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的情况下,第一凹槽的背离显示基板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膜层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子膜层位于第一膜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的情况下,第一子膜层的位于第一凹槽之内的部分的厚度大于位于第一凹槽之外的部分的厚度。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子膜层位于第一膜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的情况下,第一子膜层包括面向显示基板的第一主表面、背离显示基板的第二主表面和用于连接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的第一侧表面,第一侧表面为向背离第一凹槽的一侧凸出的曲面。例如,进一步地,第一侧表面与第二主表面平滑相接。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子膜层位于第一膜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的情况下,第二子膜层包括面向显示基板的第三主表面、背离显示基板的第四主表面和用于连接第三主表面和第四主表面的第二侧表面,第二侧表面为向背离第一凹槽的一侧凸出的曲面。例如,进一步地,第四主表面为向背离第一凹槽的一侧凸出的曲面,进一步优选地,第二侧表面与第四主表面平滑相接。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侧表面设计为曲面,可以在保证正视角的出光量的情况下,增加大视角光线的出光角度,且提高大视角光线的出光量,以提高显示图像的视角范围和各个视角下的显示亮度。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子膜层位于第一膜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的情况下,第一子膜层的位于第一凹槽中的部分的折射率大于位于第一凹槽之外的部分的折射率,且第一子膜层的位于第一凹槽之外的部分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子膜层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外。例如,进一步地,在第一凹槽之外,第一子膜层的至第一凹槽的距离越大的部分的折射率越小。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子膜层位于第一膜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的情况下,黑矩阵位于第一膜层和第二子膜层之间,以与第一子膜层同层。例如,进一步地,第一子膜层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子膜层位于第一膜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的情况下,黑矩阵位于第一膜层的面向显示基板的一侧。例如,进一步地,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膜层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且第一凹槽的面向显示基板的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子膜层位于第一膜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的情况下,黑矩阵位于第二膜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例如,进一步地,第一凹槽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且第一子膜层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可以包括阵列基板和显示功能层。显示功能层位于阵列基板的面向透镜结构的一侧。承接层位于显示功能层的面向透镜结构的一侧,且覆盖显示功能层。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接层可以为封装层。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包括覆盖显示功能层的封装层,封装层包括依次叠置在显示功能层上的第一无机层、第二有机层和第三无机层,承接层为第三无机层。例如,进一步地,第二有机层的背离阵列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凹槽,第三无机层与第二有机层的背离阵列基板的表面共形以构成与第一凹槽对应的第四凹槽,透镜结构的至少部分位于第四凹槽中。
在上述方案中,利用封装层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将透镜结构的至少部分嵌入在封装层中,可以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的设计厚度,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设计。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与第四凹槽共形。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触控结构层,该触控结构层位于显示基板的出光侧,且包括并列排布的多条第一电极和并列排布的多条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彼此交叉以构成触控单元。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为连续的电极结构,透镜结构位于触控结构层和显示基板之间。
在上述方案中,透镜结构至发光器件的距离相对较小,有利于透镜结构对发光器件的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行调控。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为网格状电极,网格状电极的网格线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多个发光器件的间隙处,触控结构层位于透镜结构和显示基板之间。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5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6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7A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7B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8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9A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9B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10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11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1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13为图12所示显示面板的S区域的放大图。
图14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15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16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17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18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19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20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
图21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该显示面板具有触控功能。
图2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该显示面板具有触控功能。
图23为基于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光学效果的仿真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
在显示面板中,子像素(其中的发光器件)的出光侧需要设置微透镜,以将出射光线进行取直,以增加正视角方向的出光亮度,相应地,也降低对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的要求,降低显示面板的功耗并延长其使用寿命。如此,微透镜距离子像素的光源(发光器件)的距离越小,光源出射的光可以越多地被微透镜调控,且微透镜所需要的平面尺寸也越小。
此外,显示面板的显示侧可以设置滤色器,以消除外界环境光线的可视性,而且与单纯设置偏光片的方式来消除环境光线相比,设置滤色器的方式可以使得显示面板具有更高的透光率,以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如此,滤色器距离子像素的光源(发光器件)的距离越小,在保证光源出射的光可以相对较多经过滤色器的情况下,滤色器所需要的平面尺寸也越小。
另外,不同的子像素对应的滤色器的所在区域通常会通过黑矩阵来限定,相应地,该黑矩阵实际限定了子像素的出光区域。如此,黑矩阵所在的膜层和滤色器所在的膜层(彩膜)需要设置在一起,或者间隔较小的距离较小,以使得黑矩阵可以对各个滤色器的范围(或者子像素的出光区域的范围)进行界定。
滤色器和微透镜作为两个独立的组件,会间隔设置在不同层中,如此,滤色器和微透镜中的一个(假设为滤色器)至光源的距离较大,从而需要设计为具有较大的尺寸,在保证显示面板在大视角下能够显示图像的情况下,各个子像素之间也需要具有相对较大的间距,这相当于使得子像素的设计密度减小,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分辨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面板中,滤色器所在的膜层的附近设置黑矩阵是一种可选的设计方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是否设计黑矩阵,在通过其它方式限定子像素的出光区域和出光角度的范围的情况下(例如用于限定发光器件位置的像素界定层设计为黑色等),也可以不在滤色器所在的膜层附近设置黑矩阵。
有鉴于此,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和透镜结构。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发光器件以及位于发光器件出光侧的承接层。透镜结构位于承接层上且包括多个透镜单元,透镜单元与发光器件对应设置。透镜单元包括色阻层,色阻层。色阻层可以包括与发光器件对应的色阻材料,以吸收环境光中与对应的发光器件的出光颜色不同的光线。透镜单元的折射率大于承接层的折射率,如此外界环境光线在射入显示面板时,在透镜单元和承接层的交界处,相当于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会将部分环境光反射,此外,显示面板的出射光线在该交界处由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会被取直(趋向于正视角)出射,从而提高出光效率。如此,包括色阻材料的色阻层实际充当了滤色器,即,该透镜单元实际集成了透镜和滤色器两者的功能,不需要再单独设置彩膜(包括阵列排布的滤色器),这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设计;此外,在该设计下,发光器件的出射光线进行方向调控(例如包括取直)和滤色的位置至发光器件的距离都较小,即发光器件与和色阻层(滤色器)和透镜单元(微透镜)的间距小,在维持显示面板可以实现大视角显示的情况下,可以使得透镜单元(滤色器和微透镜)具有较小的覆盖面积(平面面积),相应地,不同子像素(对应发光器件)之间可以具有较小的间距,这有利于增加子像素排布密度,从而使得显示面板设计为可以具有更大的分辨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描述。在该些实施例中,以显示基板(例如其显示面)为基准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对显示面板中的各个结构的位置进行描述。在该空间直角坐标系中,X轴和Y轴与显示基板平行,Z轴与显示基板垂直。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一种设计结构沿M-N的截面图,且图3为图2所示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显示面板10的平面区域可以划分为显示区11和环绕显示区11的边框区12,显示区11用于排布子像素以显示图像,边框区12用于排布走线和电路转接(例如邦定芯片或者柔性电路板等)。显示面板10的实体结构包括显示基板100和透镜结构。显示基板100包括多个发光器件101,发光器件101位于显示区11以用于构成子像素(例如图1中的三种子像素R、G、B)的主体发光结构。透镜结构位于显示区11,且位于显示基板100的出光侧。透镜结构包括多个透镜单元200,透镜单元200设置为与发光器件101一一对应,以用于调节对应的发光器件101的出光方向。透镜单元200包括色阻层,该色阻层包括色阻材料,且透镜单元200的色阻材料的颜色与对应的子像素的出光颜色相同,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与子像素G对应的透镜单元200的色阻材料的颜色为绿色。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色阻层可以只由色阻材料形成,也可以通过在基材中掺杂色阻材料形成。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基于简洁描述技术方案的需求,在描述色阻层或者相关结构(例如下述的第一子膜层)包括色阻材料的情况下,会直接表述该些结构由色阻材料构成。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透镜单元包括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第一膜层包括与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凹槽。第二膜层的至少部分填充第一凹槽。第一膜层的折射率小于第二膜层的至少填充至第一凹槽中的部分的折射率。如此,在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的交界处,可以基于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的折射率差异对光线的方向进行调整,以按照需求提高显示面板在不同视角下的出光亮度。示例性的,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膜层210和第二膜层220叠置在显示基板100上,第一膜层210限定的第一凹槽201与发光器件101相对,第一凹槽201由第二膜层220填充满。第二膜层220的折射率大于第一膜层210的折射率,因此,在第一凹槽201所在的区域,发光器件101发出的经由第一膜层210而至第一凹槽201的侧壁211的光线G1,在进入第二膜层220时的折射方向会趋向于和Z轴垂直,即,使得该光线G1趋向于以正视角出射,如此,可以增加显示面板在正视角下的出光亮度。此外,发光器件101发出的经由第二膜层220而至第一凹槽201的侧壁211的大倾角光线G3(由光密介质至光疏介质),在侧壁211处可能会发生全反射,从而使得光线G3的反射方向也趋向于和Z轴垂直,即,使得该光线G3趋向于以正视角出射,如此,可以进一步增加显示面板在正视角下的出光亮度。
此外,如图2所示,第二膜层220的折射率可以设置为大于显示基板100的与该透镜结构相邻的承接层(例如下述实施例中提及的封装层等)的折射率,以使得直接射入第一凹槽201中的具有倾角的光线G2在第二膜层220和显示基板100的界面处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以使得折射后的光线G2可以趋向于以正视角出射,如此,可以进一步增加显示面板在正视角下的出光亮度。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发光器件101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凹槽201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如此,第一凹槽201的尺寸(平面面积)大于发光器件101的尺寸(平面面积),从而可以对发光器件101发出的较大出光角度范围的光线(例如G1和G3)的出射方向进行调控,有利于增加子像素的出光面积和出光量。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01的面向显示基板100的一端212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凹槽201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一端213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如此,第一凹槽201沿着Z轴的纵截面形状整体趋向于倒梯形,该倒梯形的顶边为第一凹槽201(其竖截面)的面向显示基板100的一端212,其底边为第一凹槽201(其竖截面)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一端213,如此,在第一膜层210和第二膜层220的交界处(第一凹槽201的侧壁211处),倾斜入射的光线(例如G1和G3)会被取直,从而增加显示面板的子像素在正视角下的出光通量,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亮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第一凹槽的形状设计为趋向于倒梯形的情况下,对第一侧壁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制。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的侧壁的形状为平面。例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凹槽201的侧壁211的形状为曲面,该曲面向第一凹槽的内侧凸出,即,对于该曲面的沿Z轴的截面而言,该截面的位于两端212和213之间的任一点,位于两端212和213所确定的直线的面向第一凹槽201的一侧。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控制侧壁211的倾斜角度以及侧壁的倾斜角度的变化规律(曲面的曲率等),可以控制光线在侧壁211处的出射(反射和/或透射)角度的变化范围,以调节不同视角下的出光量。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第一凹槽的侧壁的形状为曲面的情况下,第一膜层210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表面与该曲面平滑相接,从而可以使得光线在该表面和该曲面交界处的出射方向变化是渐变的,以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图像在转换不同视角时的亮度变化也是均匀的,以提高显示图像的显示效果。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黑矩阵,如图2和图3所示,黑矩阵300包括与透镜单元200对应的多个开口301,开口301贯穿黑矩阵,且发光器件101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开口301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如此,通过黑矩阵300可以限定显示面板的子像素(对应)的出光面积,此外,通过设计黑矩阵300的开口301和发光器件101的尺寸比例以及黑矩阵300和发光器件101的间隔距离,可以控制显示面板的图像的出光角度范围(大视角范围)。例如,在开口301的尺寸不变的情况下,黑矩阵300和发光器件101的间隔距离越小,显示面板的图像的出光角度范围越大。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对上述尺寸比例的具体范围不做限制。例如,在Y轴方向上,黑矩阵的面向第一凹槽的边缘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和第一凹槽的面向显示基板的一端的边缘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间距,大于第一凹槽的面向显示基板的一端的边缘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距离和发光器件的边缘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间距。具体地,第一凹槽201的侧壁211的面向显示基板100的一端212至发光器件101的边缘的最小距离,可以为黑矩阵300的边缘(或者开口301的侧壁)至发光器件101的边缘的最小距离的1/3~1/2。例如,在Y轴方向上,侧壁211的一端212和发光器件101的间隔距离为0~2微米,开口301的侧壁和发光器件101的间隔距离为2~6微米。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可以选择将第二膜层充当色阻层,或者,可以选择将第二膜层的一部分设计为色阻层;此外,在第二膜层的部分设置为由色阻材料构成的情况下,该色阻材料在第二膜层中的分布位置以及与第一膜层的位置关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不同的选择;另外,在设置黑矩阵的情况下,黑矩阵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第二膜层中的色阻材料的位置进行设计。下面,通过不同的实施例,对该些不同选择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膜层220为色阻层,即,第二膜层220的全部由色阻材料构成,即,第二膜层220本身也充当了滤色器。此外,第二膜层220的全部的折射率大于第一膜层210的折射率。如此,因为透镜结构的第二膜层220也等同于滤色器,在针对显示面板进行模组设计时,可以不再考虑为设计滤色器预留空间,从而更加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设计。
在显示面板设置有黑矩阵,且第二膜层为色阻层的情况下,黑矩阵可以有至少三种设置方式,具体可以分别参见如下图2、图4和图5所分别示出的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二膜层220为色阻层的情况下,黑矩阵300可以位于第一膜层210的面向显示基板100的一侧,即,第一膜层210覆盖黑矩阵300。在该设计下,黑矩阵300可以看作是嵌入在了第一膜层210中,且第一凹槽201的侧壁211的设计尺寸(例如面积、沿Y轴方向的长度、沿Z轴方向的高度等)可以不受影响,即,即便不增加第一膜层210的设计高度(其背离显示基板100的表面至显示基板100的距离),侧壁211仍然可以保持有足够大的尺寸以用于调控入射光线,而且该设计使得黑矩阵300的设置不会增加显示面板的设计厚度,从而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设计;此外,在黑矩阵300的垫高作用下,会更有利于侧壁211成型为曲面(例如弧形),以保证在此侧壁211处的光线汇聚效果。
在如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01的面向显示基板100的一端212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区域A1),位于开口301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且开口301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凹槽201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一端213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区域A2)之内。如此,可以使得大倾角入射光线入射至侧壁211时,不会被黑矩阵300遮挡;此外,黑矩阵300也可以对射向第一凹槽201之外的区域(透镜单元200的有效区域之外)的大倾角入射光线进行遮挡,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出射光线的传输方向都被透镜结构调控。
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第二膜层220为色阻层的情况下,黑矩阵300a位于第一膜层210a和第二膜层220a之间。
在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凹槽的背离显示基板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与黑矩阵300a的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即,在第一凹槽所在的区域,第一膜层210a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表面的边缘和黑矩阵300a的边缘重合。如此,可以使得大倾角入射光线从第一凹槽侧壁出射时,不会被黑矩阵300a遮挡;此外,黑矩阵300a也可以对射向第一凹槽之外的区域(透镜单元200a的有效区域之外)的大倾角入射光线进行遮挡,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出射光线的传输方向都被透镜结构调控。
在本公开再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透镜单元200b的第二膜层220b为色阻层的情况下,黑矩阵300b位于第二膜层220b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
在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凹槽的背离显示基板100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区域A2),位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黑矩阵300b和第一膜层210b之间由第二膜层220b间隔,在开口的尺寸大于第一凹槽的尺寸的情况下,可以避免黑矩阵300b对经由第一凹槽的侧壁调控但大倾角出射的光线被黑矩阵300b遮挡。
例如,在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中,与图3和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相比,在Y轴方向上,黑矩阵300b的边缘至第一凹槽的面向显示基板100的边缘的间距,与第一凹槽的面向显示基板100的边缘至发光器件101的边缘的间距的差异更大,以避免发光器件101的出射光线被黑矩阵300b遮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对如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的黑矩阵300b的尺寸进行改造,以使得第一凹槽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与黑矩阵的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即,在第一凹槽所在的区域,第一膜层210b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表面的边缘和黑矩阵300b的边缘重合。
如上已经介绍了第二膜层为色阻层的情况,下面,对第二膜层的一部分设计为色阻层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膜层220c包括第一子膜层221c和第二子膜层222c,第一凹槽201c设计为贯穿第一子膜层221c。第一子膜层221c为色阻层以充当滤色器。第二子膜层222c位于第一子膜层221c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且第二子膜层222c的折射率大于第一膜层210c的折射率。如此,具有高折射率的第二膜层220c的一部分(第二子膜层222c)的材料选择不受色阻材料的限制,且避免色阻材料的设计面积过大而使得不同子像素之间的色阻材料掺杂,以避免不同子像素出现串色的问题,从而提高显示图像的效果。
例如,如图6所示,第二子膜层222c的折射率大于第一子膜层221c的折射率。如此,在第一子膜层221c和第二子膜层222c的交界处,倾斜入射的光线(例如G2)在折射后会趋向于沿着Z轴方向出射,从而进一步提高正视角下的出光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第二膜层包括第一子膜层和第二子膜层,且仅有第一子膜层为色阻层的情况下,第一子膜层可以选择设置在第一膜层之下(例如图6、图7A、图7B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也可以选择设置在第一膜层之上(例如图9A、图9B、图10至图13所示的实施例)。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第二膜层220c包括第一子膜层221c和第二子膜层222c的情况下,第一子膜层221c位于显示基板100和第一膜层210c之间,且第一凹槽201c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膜层221c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以使得第一膜层210c覆盖第一子膜层221c的边缘部分。如此,可以保证大倾角入射至第一凹槽201c的侧壁的光线G1会经过第一子膜层221c(色阻材料),保证子像素出光颜色的纯度;此外,在该设计中,第一子膜层221c的平坦度高,在形成色阻材料的工艺中,便于保证第一子膜层221c的连续性,以进一步保证子像素的出光颜色的纯度。
例如,如图6所示,第一子膜层221c的折射率可以进一步设计为小于第一膜层210c的折射率。如此,第一子膜层221c、第一膜层210c和第二子膜层222c依次叠置在显示基板100上,且三者的折射率依次增加,这更有利于增加正视角光线的出光率。示例性的,大倾角的光线G1先经过第一子膜层221c再入射至第一膜层210c中,并进一步入射至第一凹槽201c的侧壁,在第一子膜层221c和第一膜层210c的交界处(光疏至光密),光线G1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以使得光线G1在到达第一凹槽201c的侧壁之前已经进行了一次取直,在光线G1经过第一凹槽201的侧壁(光疏至光密)时,该光线G1可以再次进行取直;此外,倾斜入射的光线G2(倾角较小)先经过第一子膜层221c再入射至第二膜层220c中光疏至光密),光线G2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以使得光线G2在第一子膜层221c和第二子膜层222c的交界处进行一次取直。根据以上描述可知,上述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光线经过透镜单元时的取直程度,以使得显示面板在正视角下的出光量增加。
在显示面板设置有黑矩阵,第一子膜层位于显示基板和第一膜层之间,且第一子膜层设置为色阻层的情况下,黑矩阵可以有至少三种设置方式,具体可以分别参见如下图6、图7A、图7B和图8所分别示出的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黑矩阵300c位于第二膜层220c的面向显示基板100的一侧,以与第一子膜层221c同层,即,第一膜层210c覆盖黑矩阵300c。在该设计下,黑矩阵300c可以看作是嵌入在了第一膜层210c中,且第一凹槽201c的侧壁的设计尺寸可以不受影响,即,即便不增加第一膜层210c的设计高度(其背离显示基板100的表面至显示基板100的距离),该侧壁仍然可以保持有足够大的尺寸以用于调控入射光线,而且该设计使得黑矩阵300c的设置不会增加显示面板的设计厚度,从而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设计。
例如,在黑矩阵与第一子膜层同层的情况下,黑矩阵与第一子膜层的边缘可以对接,以避免光线从黑矩阵与第一子膜层的间隙出射。例如,在实际工艺中,黑矩阵和第一子膜层相接的边缘可以交叠,以避免工艺精度等原因导致两者之间存在间隙。
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A和图7B所示,黑矩阵300d位于第一膜层210d和第二膜层220d的第二子膜层222d之间,即,黑矩阵300d嵌入在透镜单元200d的所在的层结构中,第一子膜层221d、第一膜层210d、黑矩阵300d和第二子膜层222d依次叠置在显示基板100上。
在如图7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01d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黑矩阵300d的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且第一子膜层221d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即,在第一凹槽201d所在的区域,透镜单元200d的第一膜层210d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表面的边缘和黑矩阵300d的边缘重合。如此,可以使得大倾角入射光线从第一凹槽201d侧壁出射时,不会被黑矩阵300d遮挡;此外,黑矩阵300d也可以对射向第一凹槽201d之外的区域的大倾角入射光线进行遮挡,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出射光线的传输方向都被透镜结构调控。
例如,在如图7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子膜层221d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即,黑矩阵300d的用于限定开口的边缘与第一子膜层221d的边缘对齐。该设计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一子膜层221d的遮挡面积,以使得发光器件出射的光线尽量多得经过第一子膜层221d,且进一步消除漏光。例如,第一凹槽201d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进一步设计为位于黑矩阵300d的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例如,在Y轴方向上,在第一膜层210d(或者第一凹槽的面向显示基板100的一端的边缘)至发光器件101的间距为1.5微米的情况下,黑矩阵300d的用于限定开口的边缘以及第一子膜层221d的边缘至发光器件101的间距为6微米。
在如图7A和图7B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中,在显示基板100上制备第一子膜层221d之后,可以在通过光学胶制备第一膜层210d,其中通过光刻工艺直接图案化光学胶以获得具有第一凹槽的第一膜层210d,然后在第一膜层210d上制备黑矩阵300d,之后通过喷墨打印等方式填平第一凹槽以形成高折射率的第二子膜层222d。
在本公开再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黑矩阵300e位于第二膜层220e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即,黑矩阵300e位于透镜单元200e的所在的层结构之上,第一子膜层221e、第一膜层210e、第二子膜层222e和黑矩阵300e依次叠置在显示基板100上。
例如,在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01e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黑矩阵300e的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且第一子膜层221e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黑矩阵300e和第一膜层210e之间由第二子膜层222e间隔,在开口的尺寸大于第一凹槽201e的尺寸的情况下,可以避免黑矩阵300e对经由第一凹槽201e的侧壁调控但大倾角出射的光线被黑矩阵300e遮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对如图8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的黑矩阵300e的尺寸进行改造,以使得第一凹槽201e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与黑矩阵的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即,在第一凹槽201e所在的区域,第一膜层210e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表面的边缘和黑矩阵300e的边缘重合。
如上已经介绍了第二膜层包括第一子膜层和第二子膜层,且包括色阻材料的第一子膜层设置在第一膜层之下的情况,下面,对包括色阻材料的第一子膜层设置在第一膜层之上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A所示,在第二膜层220f包括第一子膜层221f和第二子膜层222f的情况下,第一子膜层221f位于第一膜层210f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且覆盖第一凹槽,并且第一子膜层221f的覆盖第一凹槽的部分与第一凹槽共形以形成第二凹槽,第二子膜层222f的至少部分填充第二凹槽。如此,第一凹槽由第一子膜层221f和第二子膜层222f共同填充,且第一膜层210f、第一子膜层221f和第二子膜层222f依次叠置在显示基板100上。在该些实施例中,可以保证大倾角入射至第一凹槽的侧壁的光线G1会经过第一子膜层221f(色阻材料),保证子像素出光颜色的纯度;此外,第一子膜层221f覆盖第一凹槽的侧壁,可以使得第一凹槽处且位于第一膜层210f和第二膜层220f的交界处出射的光线,都会经过第一子膜层221f,从而可以保证子像素的出光颜色的纯度。
例如,如图9A所示,第一子膜层221f的折射率可以进一步设计为大于第一膜层210f的折射率。如此,在第一膜层210f、第一子膜层221f和第二子膜层222f依次叠置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情况下,三者的折射率依次增加,这更有利于增加正视角光线的出光率。示例性的,大倾角的光线G1先经过第一膜层210f再入射至第一凹槽的侧壁,并进一步经由第一子膜层221f入射至第二子膜层222f中,在第一子膜层221f和第一膜层210f的交界处(光疏至光密),光线G1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以使得光线G1在第一凹槽的侧壁处进行了一次取直,之后,在光线G1经过第一子膜层221f和第二子膜层222f的交界处(光疏至光密)时,该光线G1可以再次进行取直;此外,倾斜入射的光线G2(倾角较小)先经过第一子膜层221f再入射至第二膜层220f中(光疏至光密),光线G2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以使得光线G2在第一子膜层221f和第二子膜层222f的交界处进行一次取直。根据以上描述可知,上述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光线经过透镜单元时的取直程度,以使得显示面板在正视角下的出光量增加。
例如,如图9A所示,在第一子膜层221f位于第一膜层210f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的情况下,第一子膜层221f可以进一步设置为延伸至第一膜层210f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表面上,即,第一凹槽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膜层221f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如此,在制备显示面板的实际工艺中,可以在保证第一子膜层221f(色阻材料)可以覆盖第一凹槽的侧壁的情况下,降低对工艺精度的要求,以降低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难度。
例如,如图9A所示,在第一子膜层221f可以进一步设置为延伸至第一膜层210f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表面上的情况下,第一子膜层221f的位于第一凹槽之内的部分的厚度大于位于第一凹槽之外的部分的厚度。如此,可以避免因设置第一子膜层221f而导致第二子膜层222f的厚度过大,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设计。
在显示面板设置有黑矩阵,且包括色阻材料的第一子膜层位于第一膜层和第二子膜层之间(相当于位于第一膜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的情况下,黑矩阵可以有至少三种设置方式,具体可以分别参见如下图9A、图9B、图10和图11所分别示出的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A所示,黑矩阵300f位于第一膜层210f的面向显示基板100的一侧,即,第一膜层210f覆盖黑矩阵300f。在该设计下,黑矩阵300f可以看作是嵌入在了第一膜层210f中,且第一凹槽的侧壁的设计尺寸可以不受影响,即,即便不增加第一膜层210f的设计高度(其背离显示基板100的表面至显示基板100的距离),该侧壁仍然可以保持有足够大的尺寸以用于调控入射光线,而且该设计使得黑矩阵300f的设置不会增加显示面板的设计厚度,从而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设计。
例如,如图9A所示,可以选择将黑矩阵300f的开口的尺寸设置为大于第一凹槽的面向显示基板100的一端的尺寸,且小于第一凹槽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一端的尺寸,即,黑矩阵300f的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膜层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且第一凹槽的面向显示基板的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如此,可以使得大倾角入射光线(例如G1)入射至第一凹槽的侧壁时,不会被黑矩阵300f遮挡;此外,黑矩阵300也可以对射向第一凹槽之外的区域(透镜单元200f的有效区域之外)的大倾角入射光线进行遮挡,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出射光线的传输方向都被透镜结构调控。
例如,如图9B所示,也可以选择将黑矩阵300f的开口的尺寸设置为大于第一凹槽的面向显示基板100的一端的尺寸,且大于第一凹槽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一端的尺寸,黑矩阵300f的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膜层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即,第一子膜层的边缘和黑矩阵的用于限定开口的边缘对齐。
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黑矩阵300g位于透镜单元200g的第一膜层210g和第二膜层220g的第二子膜层222g之间,以与第一子膜层221g同层,即,黑矩阵300g嵌入在透镜单元200g的所在的层结构中,第一膜层210g、第一子膜层221g和黑矩阵300g、第二子膜层222g依次叠置在显示基板100上。
如图10所示,第一子膜层221g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进一步设计为位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例如,黑矩阵200g可以进一步设计为与第一子膜层221g的边缘对接,以避免光线从黑矩阵300g与第一子膜层221g的间隙出射。例如,在实际工艺中,黑矩阵300g和第一子膜层221g相接的边缘可以交叠,以避免工艺精度等原因导致两者之间存在间隙。
例如,在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子膜层221g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即,黑矩阵300g的用于限定开口的边缘与第一子膜层221g的边缘对齐。该设计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一子膜层221g的遮挡面积,以使得发光器件出射的光线尽量多得经过第一子膜层221g,且进一步消除漏光。例如,第一凹槽201g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进一步设计为位于黑矩阵300g的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例如,在Y轴方向上,在第一膜层210g(或者第一凹槽的面向显示基板100的一端的边缘)至发光器件101的间距为1.5微米的情况下,黑矩阵300g的用于限定开口的边缘以及第一子膜层221g的边缘至发光器件101的间距为6微米。
在本公开再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黑矩阵300h位于第二膜层220h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即,黑矩阵300h位于透镜单元200h的所在的层结构之上,第一膜层210h、第一子膜层221h、第二子膜层222h和黑矩阵300h依次叠置在显示基板100上。
在如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凹槽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且第一子膜层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黑矩阵300h和第一膜层210h之间由第二子膜层222h间隔,在开口的尺寸大于第一凹槽的尺寸的情况下,可以避免黑矩阵300h对经由第一凹槽的侧壁调控但大倾角出射的光线被黑矩阵300h遮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对如图11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的黑矩阵300h的尺寸进行改造,以使得第一凹槽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一端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可以与黑矩阵的开口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即,在第一凹槽所在的区域,第一膜层210h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表面的边缘和黑矩阵300h的边缘重合。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第一子膜层覆盖第一凹槽的侧壁的情况下,可以对该第一子膜层的边缘部分进行改造,以使得正视角光线的出光率增加的同时,使得部分大倾角光线可以具有更大的出射角度,从而增加显示面板具有更大的视角,且提高其大视角下的显示图像的亮度。
示例性的,如图12和图13所示,透镜单元200i中的第一膜层210i、第一子膜层221i和第二子膜层222i依次叠置在显示基板100上,第一子膜层221i包括面向显示基板100的第一主表面2211i、背离显示基板的第二主表面2212i和用于连接第一主表面2211i和第二主表面2212i的第一侧表面2213i,第一侧表面2213i为向背离第一凹槽的一侧凸出的曲面。在该第一侧表面2213i处,部分大倾角入射的光线G4、G5从第一子膜层221i射入第二子膜层222i(例如光疏至光密)时,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根据入射角度以及第一凹槽的侧壁的倾斜程度(入射处的切线或者法线角度),光线G4的倾角更大,即以更大的倾角出射,而光线G5的倾角变小,会被取直。此外,较大倾角入射至第二主表面2212i的光线G6的入射角大于折射角而被取直。另外,光线G5和光线G6为平行光束,因为光线G5从倾斜的第一侧表面2213i出射,在光线G5和光线G6进入第二子膜层222i之后,光线G5的倾角是大于光线G6的倾角的,即,该第一侧表面2213i还可以缓解部分大倾角入射的光线(例如光线G5)被取直的程度,以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图像在大倾角下仍具备相对较高的亮度。
例如,第一侧表面2213i与第二主表面2212i可以进一步设计为平滑相接,从而可以使得光线在第一侧表面2213i和第二主表面2212i交界处的出射方向变化是渐变的,以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图像在转换不同视角时的亮度变化也是均匀的,以提高显示图像的显示效果。
例如,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第一侧表面2213i设计为曲面,且黑矩阵300i设置为与第一子膜层221i同层的情况下,黑矩阵300i可以设计为与第一子膜层221i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距离,以避免黑矩阵300i对部分大倾角出射的逛下进行遮挡。
如上,在第一子膜层覆盖第一凹槽的侧壁的情况下,介绍了如何对该第一子膜层的边缘部分进行改造,以提高显示面板在大视角下的显示图像的亮度。同样的,第二子膜层也可以采用类似的设计,以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在大视角下的显示图像的亮度。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此进行介绍。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透镜单元200j中的第一膜层210j、第一子膜层221j和第二子膜层222j依次叠置在显示基板100上,第二子膜层222j包括面向显示基板100的第三主表面2211j、背离显示基板的第四主表面2212j和用于连接第三主表面2211j和第四主表面2212j的第二侧表面2213j,第二侧表面2213j为向背离第一凹槽的一侧凸出的曲面。第二侧表面2213j对入射光线的调控原理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对第一侧表面的相关说明,在此不作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光线从第二侧表面2213j处出射时,无论是进入光密介质还是进入光疏介质,相对于第四主表面2212j处出射的光线,从第二侧表面2213j处出射的光线可以有相对更大的倾角,以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图像在大倾角下的亮度。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对第二子膜层的第四表面的形状不做限制,其可以设计为平面,也可以设计为曲面,下面,通过不同的实施例对此进行介绍。
例如,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二子膜层222j的第四主表面为平面。
例如,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二子膜层222k的第四主表面为向背离第一凹槽的一侧凸出的曲面,如此,第二膜层220k等同于凸透镜,可以在保证正视角的出光量的情况下,增加大视角光线的出光角度,且提高大视角光线的出光量,以提高显示图像的视角范围和各个视角下的显示亮度。
例如,无论第二子膜层的第四主表面设置为平面还是曲面,第二子膜层的第二侧表面可以进一步设计为与第四主表面平滑相接,从而可以使得光线在该第二侧表面和第四主表面交界处的出射方向变化是渐变的,以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图像在转换不同视角时的亮度变化也是均匀的,以提高显示图像的显示效果。
在本公开再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第二膜层220L的第一子膜层221L设置为两部分231L和232L,第一子膜层221L的位于第一凹槽中的部分(设为第一部分231L)的折射率大于位于第一凹槽之外的部分(设为第二部分232L)的折射率,且第二子膜层222L覆盖第一部分231L但未覆盖第二部分232L,即,第一子膜层221L的位于第一凹槽之外的部分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子膜层222L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外。如此,第一部分231L和第二子膜层222L构成的结构仍可以对入射光线进行取直,其原理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作赘述;此外,在第二部分232L所在的位置,大倾角入射的光线可以以更大的倾角出射或者取直的程度较小,以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图像在大视角下的亮度。
例如,如图16所示,第一部分231L的折射率可以进一步设计为小于第二子膜层222L的折射率,且第二部分232L的折射率小于第一膜层210L的折射率,如此,在第二部分232L所在的位置,大倾角入射的光线可以以更大的倾角出射,不仅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视角范围,还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图像在大视角下的亮度。
例如,如图16所示,在第一凹槽之外,第一子膜层的至第一凹槽的距离越大的部分的折射率越小。如此,在第二部分232L所在的位置,入射倾角越大的光线也会以更大的倾角出射,从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视角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图像在大视角下的亮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可以设置为贯穿第一膜层,具体可以参见如图2~图16所示出的各个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结构;此外,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膜层的色阻材料构成的部分覆盖第一膜层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凹槽设置为未贯穿第一膜层,第二膜层的至少部分填充该第一凹槽,即,第二膜层的位于第一凹槽中的部分和显示基板之间由第一膜层间隔,如此,可以通过第一膜层将第二膜层中的色阻材料(例如染料)和显示基板间隔开,以避免色阻材料侵入显示基板的内部,且避免色阻材料的形成工艺会对显示基板(例如如下的第三无机层143,其具有较薄的厚度)造成损坏。
下面,在第一凹槽设置为未贯穿第一膜层的情况下,通过一些具体的实施例对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说明。
例如,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对如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进行改造以获得如图17所示的显示面板。如图17所示,透镜单元200m的第一膜层210m设置为具有第一凹槽201m,且第一凹槽201m的底为第一膜层210m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表面的一部分。第二膜层220m为色阻层,且其一部分填充在该第一凹槽201m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如图4和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也可以进行类似改造。
例如,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对如图9A所示的显示面板进行改造以获得如图18所示的显示面板。如图18所示,透镜单元200n的第一膜层210n设置为具有第一凹槽201n,且第一凹槽201n的底为第一膜层210n的背离显示基板100的表面的一部分。第二膜层220n的第一子膜层221n和第二子膜层222n依次叠置在第一膜层210n上且覆盖第一凹槽201n,包括色阻材料的第一子膜层221n和显示基板100之间由第一膜层210n完全间隔。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如图10~图16所示的显示面板也可以进行类似改造。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对显示基板的结构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下面,通过示例性地列举一种显示基板,以描述其和透镜结构的设置关系。
如图19所示,显示基板可以包括阵列基板、显示功能层130和承接层(例如下述的第三无机层143)。
例如,阵列基板可以包括衬底110和驱动电路层120。驱动电路层120可以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在每个发光器件101所对应的子像素中,像素驱动电路可以包括多个晶体管TFT、电容等,例如形成为2T1C(即2个晶体管(TFT)和1个电容(C))、3T1C或者7T1C等多种形式。像素驱动电路与发光器件101连接,以控制发光器件101的开关状态以及发光亮度。
例如,显示功能层130位于阵列基板的面向透镜结构(包括透镜单元200)的一侧,其包括阵列排布的发光器件101,该发光器件101包括依次叠置在阵列基板上的阳极1011、发光功能层1012和阴极1013,该发光功能层1012至少包括发光层,还可以包括针对载流子(空穴和电子)的注入层、传输层、阻挡层等功能膜层。
例如,承接层位于显示功能层的面向透镜结构的一侧,且覆盖显示功能层130。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承接层可以为封装层。例如,封装层为单层结构。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功能层130上覆盖有封装层,该封装层可以包括依次叠置在显示功能层130上的第一无机层141、第二有机层142和第三无机层143,该第三无机层143可以充当承接层。例如,第一无机层141和第三无机层143的材料可以包括无机材料,例如氮化硅、氧化硅、氮氧化硅等,无机材料的致密性高,可以防止水、氧等的侵入;例如,第二有机层142的材料可以为含有干燥剂的高分子材料或可阻挡水汽的高分子材料等,例如高分子树脂等以对显示面板的表面进行平坦化处理,并且可以缓解第一无机层141和第三无机层143的应力,第二有机层142还可以包括干燥剂等吸水性材料以吸收侵入内部的水、氧等物质。封装层140可以阻隔透镜单元200所包括的色阻材料,以免该色阻材料侵入发光器件101而导致激发光效率差甚至无法激发光等不良后果。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透镜结构设置在封装层表面上的情况下,可以至少将透光单元中的第二膜层的折射率设置为大于封装层(例如第三无机层)的折射率,从而进一步增强光线取直效果,以提高显示面板在正视角下的显示亮度。
例如,透光单元中的第一膜层的折射率也可以设置为大于封装层(例如第三无机层)的折射率,以更进一步增强光线取直效果;或者,透光单元中的第一膜层的折射率设置为小于封装层(例如第三无机层)的折射率,以进一步增强光线的发散效果,以提高大视角光线的出射率。
此外,封装层在包括有机层的情况下,会具有较大的厚度,在透镜结构直接设置在封装层上的情况下,可以将透镜结构的至少部分嵌入在封装层中,以进一步轻薄化显示面板。
例如,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在制备封装层140m的工艺中,在显示功能层130上沉积第一无机层141m之后,在第一无机层141m上制备(例如喷墨打印、涂覆等)第二有机层142m,然后通过压印或刻蚀(例如光刻)等方式在第二有机层142m的表面上形成对应发光器件的第三凹槽1421,然后在形成有第三凹槽1421的第二有机层142m上沉积(例如CVD工艺)无机材料以形成第三无机层143m,第三无机层143m的厚度小,从而与第二有机层142m的表面共形,如此,第三无机层143m中也会形成第三凹槽1421对应的第四凹槽1431。在制备透镜结构时,该第四凹槽1431的底可以用于承载透镜单元200m的第二膜层,该第四凹槽1431的侧壁可以对应透镜单元200i的第一凹槽的侧壁。如此,透镜单元200i的面向显示基板的部分嵌入在了封装层140m中,以使得显示面板的设计厚度进一步减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凹槽、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三者是共形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制备工艺中,可以将第一凹槽设置为具有相对较大的尺寸,在该第一凹槽中制备完整的透镜单元,以使得透镜单元完全嵌入在封装层中,即,透镜单元的背离显示面板的表面至衬底的距离不大于第三无机层的表面的位于第一凹槽之外的部分至衬底的距离。如此,显示面板不会因设置透镜结构而增加额外的厚度;此外,彼此间隔的第一凹槽使得各个透镜单元被封装层间隔开,降低各透镜单元中的色阻材料混合的风险。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触控结构层400以具备触控功能。该触控结构层400位于显示基板100的出光侧,该触控结构层400包括触控电极410,触控电极410可以包括并列排布的多条第一电极和并列排布的多条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彼此交叉以构成用于检测是否存在触控操作的触控单元。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透镜结构(包括透镜单元200i)可以设置在触控结构层400和显示基板100之间。如此,透镜结构至发光器件的距离相对较小,有利于透镜结构对发光器件的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行调控。此外,在该设计下,透镜单元的至少部分可以设置为嵌入在封装层中。
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触控结构层400可以设置在透镜结构(包括透镜单元200i)和显示基板100之间。如此,透镜结构至发光器件的距离相对较小,有利于透镜结构对发光器件的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行调控。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触控电极410可以设置为连续的电极结构,即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为连续不间断的电极条,以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具有较大的面积,以提高触控检测的可靠度;或者,触控电极410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为网格状电极,该网格状电极的网孔可以设置为对应发光器件,即,网格状电极的网格线在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子像素的间隙处,以增加显示面板的出光率。
在实际工艺中,可以根据透镜结构和触控结构层的位置关系,来选择触控电极的形状。
例如,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在如图21所示的透镜结构位于触控结构层400和显示基板100之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其中的触控电极410改造为连续的电极结构,即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会覆盖子像素(其中的发光器件),该情况下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为透明电极。
例如,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如图22所示的触控结构层400位于透镜结构和显示基板之间的情况下,触控电极410可以选择为网格状电极,如此,网格电极的网格线会被黑矩阵300遮挡,在此情况下,该网格线可以选择为导电率更高的金属等材料(该些材料通常为非透明材料),以降低触控电极的电阻率,以减小功耗。
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此外,为明确展示本公开的显示面板在提高出光效率上的显著效果,在本公开一实施例中,对显示面板采用本公开所提供的透镜单元前后的两种设计进行光效效果上的仿真模拟,仿真结果如图23所示。在此中,采用本公开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以图9B所示的显示面板为例)的设计参数包括:第一膜层的折射率为1.48~1.5,第二膜层中的第一子膜层的折射率为1.6,,第二膜层中的第二子膜层的折射率为1.7,发光器件(像素大小)的设计面积为19平方微米(假设为正方形),透镜单元至发光器件的间距(例如封装层的厚度)为14微米。作为对比的显示面板的设计未包括上述的第一子膜层,且包括额外的彩膜,该彩膜位于透镜单元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其它结构的设计参数可以参考上述数据。
本公开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光学仿真结果如图23中的实线所示,作为对比的显示面板的光学仿真结果如图23中的虚线所示,其中图23的横坐标代表视角,纵坐标代表归一化光强。可见,在正视角处(对应横坐标为0的位置),采用本公开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出光效果提高了43%左右。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例如,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其它功能结构,例如,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触控结构,以具有触控功能。例如,该触控结构可以为触控面板或者触控层,触控面板可以通过贴合的方式设置在显示面板上,例如设置为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触控层可以直接在显示面板的封装层上制备,以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设计。
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可以为电视、数码相机、手机、手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发光器件以及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出光侧的承接层;
透镜结构,位于所述承接层上且包括多个透镜单元,所述透镜单元与所述发光器件对应设置;
其中,所述透镜单元包括色阻层,所述色阻层配置为吸收环境光中与对应的所述发光器件的出光颜色不同的光线,以及
所述透镜单元的折射率大于所述承接层的折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单元包括:
第一膜层,包括与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凹槽;以及
第二膜层,其至少部分填充所述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二膜层的至少部分设置为所述色阻层;
其中,所述第一膜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二膜层的至少填充至所述第一凹槽中的部分的折射率;
优选地,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面向所述显示基板一端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一端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为平面,或者,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为向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凸出的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膜层为所述色阻层,且所述第二膜层的全部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膜层的折射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贯穿所述第一膜层,或者,所述第一凹槽未贯穿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的至少部分填充所述第一凹槽;
优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所述黑矩阵包括多个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发光器件对应,且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进一步优选地,
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第一膜层和所述第二膜层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一端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或者
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第一膜层的面向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面向所述显示基板一端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且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一端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或者
所述黑矩阵位于第二膜层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一端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或者,所述第一凹槽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一端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膜层包括:
第一子膜层,为所述色阻层;以及
第二子膜层,位于所述第一子膜层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子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膜层的折射率;
优选地,所述第二子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子膜层的折射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膜层位于所述显示基板和所述第一膜层之间,所述第一凹槽贯穿所述第一膜层,以及
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子膜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以使得所述第一膜层覆盖所述第一子膜层的边缘部分;
优选地,所述第一子膜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膜层的折射率;
优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所述黑矩阵包括多个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发光器件对应,且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进一步优选地,
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第一膜层的面向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以与所述第一子膜层同层;或者
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第一膜层和所述第二子膜层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且所述第一子膜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或者
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第二膜层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且所述第一子膜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膜层位于所述第一膜层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且覆盖所述第一凹槽,以及
所述第一子膜层的覆盖所述第一凹槽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凹槽共形以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子膜层的至少部分填充所述第二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贯穿所述第一膜层;或者,所述第一凹槽未贯穿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的至少部分填充所述第一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子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膜层的折射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一端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子膜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子膜层的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之内的部分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之外的部分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膜层包括面向所述显示基板的第一主表面、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第二主表面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主表面和所述第二主表面的第一侧表面,所述第一侧表面为向背离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凸出的曲面,优选地,所述第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二主表面平滑相接;或者
所述第二子膜层包括面向所述显示基板的第三主表面、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第四主表面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三主表面和所述第四主表面的第二侧表面,所述第二侧表面为向背离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凸出的曲面,优选地,所述第四主表面为向背离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凸出的曲面,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侧表面与所述第四主表面平滑相接;或者
所述第一子膜层的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中的部分的折射率大于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之外的部分的折射率,且所述第一子膜层的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之外的部分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子膜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外。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黑矩阵,包括与所述透镜单元对应的多个开口;
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优选地,
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第一膜层和所述第二子膜层之间,以与所述第一子膜层同层,优选地,所述第一子膜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或者
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第一膜层的面向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优选地,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子膜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且所述第一凹槽的面向所述显示基板的一端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或者
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第二膜层的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且所述第一子膜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
阵列基板;以及
显示功能层,位于所述阵列基板的面向所述透镜结构的一侧;
其中,所述承接层位于所述显示功能层的面向所述透镜结构的一侧,且覆盖所述显示功能层;
优选地,
所述承接层为封装层;或者
所述显示基板包括覆盖所述显示功能层的封装层,所述封装层包括依次叠置在所述显示功能层上的第一无机层、第二有机层和第三无机层,所述承接层为所述第三无机层,优选地,所述第二有机层的背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凹槽,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三无机层与所述第二有机层的背离所述阵列基板的表面共形以构成与所述第三凹槽对应的第四凹槽,所述透镜结构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四凹槽中,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四凹槽共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触控结构层,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且包括并列排布的多条第一电极和并列排布的多条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彼此交叉以构成触控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为连续的电极结构,所述透镜结构位于所述触控结构层和所述显示基板之间;或者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为网格状电极,所述网格状电极的网格线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多个所述发光器件的间隙处,所述触控结构层位于所述透镜结构和所述显示基板之间。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1339004.3A 2022-10-28 2022-10-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5897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39004.3A CN115589749A (zh) 2022-10-28 2022-10-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CT/CN2023/078718 WO2024087432A1 (zh) 2022-10-28 2023-02-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39004.3A CN115589749A (zh) 2022-10-28 2022-10-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89749A true CN115589749A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81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39004.3A Pending CN115589749A (zh) 2022-10-28 2022-10-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89749A (zh)
WO (1) WO202408743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7432A1 (zh) * 2022-10-28 2024-05-02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13596A (ja) * 2019-01-09 2020-07-2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アレイ基板、及び位置精度検出方法、並びに固体撮像素子の製造方法
US20220336780A1 (en) * 2020-06-16 2022-10-20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160711A (zh) * 2021-04-29 2021-07-2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678480A (zh) * 2022-03-25 2022-06-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036435A (zh) * 2022-06-16 2022-09-0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589749A (zh) * 2022-10-28 2023-01-10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7432A1 (zh) * 2022-10-28 2024-05-02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87432A1 (zh) 2024-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54136B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342390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panel
CN11172542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72538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883684A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68843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08648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07017735A (ja) 画像表示装置
CN109920936A (zh)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5377320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360314A (zh)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和制作方法
WO2024087432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864847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CN113745433A (zh) 一种显示面板
CN11331468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141969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102574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7035670U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217641387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93774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132937A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695796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678477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750853B (zh) 像素结构、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7956870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