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68369B - 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 - Google Patents

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68369B
CN115568369B CN202211148184.7A CN202211148184A CN115568369B CN 115568369 B CN115568369 B CN 115568369B CN 202211148184 A CN202211148184 A CN 202211148184A CN 115568369 B CN115568369 B CN 1155683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plant
blocking
pollen
reg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481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68369A (zh
Inventor
赵晓璐
向星政
李林
段文军
郑丽萍
杨乐
丁洪兴
郝洁
万如萌
张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arden Green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arden Green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arden Green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arden Green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4818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683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568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683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683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683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7/00Cultivation of hops, vines, fruit trees, or like trees
    • A01G17/005Cultivation meth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0/00Cultivation of turf, lawn or the like;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60Flowers; Ornamental plant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技术领域,旨在解决如何保证生态绿化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少植源性污染的问题,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包括缓冲区、阻滞区以及远离人行区域设置的调节区;缓冲区、阻滞区以及调节区的垂直结构均呈乔灌木复层植物种植形态配置;调节区用于种植飞絮型和/或落果型和/或花粉型必要植物群;阻滞区用于形成对调节区的飞絮和/或落果和/或花粉传播阻滞的第一道屏障;缓冲区用于形成对调节区的飞絮和/或落果和/或花粉传播阻滞的第二道屏障、以及形成对人行区域保护的过渡区;本申请形成层次丰富的群落结构,通过阻滞区、缓冲区形成的多级屏障,提升对花粉、飞絮吸附滞纳能力,减少空气中的传播。

Description

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硬质地表面积逐渐扩大,同时城市绿化发展形成的城市绿地面积也在不断增加,绿化植物种类日趋多样。花粉、飞毛飞絮和行道树落果等由植物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花粉、飞毛飞絮等植源性大气污染物极易造成人体过敏反应,并会促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有些植物果实成熟后,随着果实脱落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例如,银杏雌株在秋季果实成熟落地后,种皮被车辆或行人碾碎后会散发一种难闻的气味,并且在路面形成污渍。
现有公开的方案多为减少种植、以及采用物理或生化的方式断绝植源性污染,但是从我国绿化树种的使用情况来看,这几个树种的使用频率以及数量均处于较大占比中,减少种植的方法则比较片面,而采用物理或生化的方式则操作复杂,覆盖面窄,依旧无法解决系统性的大面积绿化中的植源性污染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如何保证生态绿化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少植源性污染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包括缓冲区、阻滞区和调节区,所述调节区远离人行区域设置,并且所述调节区、所述缓冲区、所述阻滞区由远及近依次设置;
所述缓冲区、所述阻滞区以及所述调节区的垂直结构均呈乔灌木复层植物种植形态配置;
所述调节区用于种植飞絮型和/或落果型和/或花粉型必要植物群;
所述阻滞区用于形成对所述调节区的飞絮和/或落果和/或花粉传播阻滞的第一道屏障;
所述缓冲区用于形成对所述调节区的飞絮和/或落果和/或花粉传播阻滞的第二道屏障、以及形成对人行区域保护的过渡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形成层次丰富的群落结构,通过阻滞区、缓冲区形成的多级屏障,提升对花粉、飞絮吸附滞纳能力,减少空气中花粉、飞絮的传播对行人的影响;此外,阻滞区还可以进行调节区中落果的滚动阻挡以及气味阻挡,有效减少必要植物群对人行区域的影响。
优选地,所述阻滞区的植物高度不小于所述调节区的植物高度;
所述阻滞区的植物种植密度高于所述调节区的植物种植密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调节区的花粉、飞絮通过风媒传播时,阻滞区形成调节区与人行区域之间的空间吸附滞纳区域,有效降低空气花粉、飞絮等致敏源向人行区域的传播。
优选地,所述缓冲区的水平结构配置有落叶亚乔群、落叶灌木群、常绿灌木群以及草木群,所述落叶亚乔群与所述落叶灌木群嵌合设置,形成第一边缘;
所述落叶灌木群与所述常绿灌木群嵌合设置,形成第二边缘;所述第二边缘的高度不高于所述第一边缘的高度;
所述常绿灌木群与所述草木群嵌合设置,形成第三边缘;所述第三边缘的高度不高于所述第二边缘的高度;
所述第三边缘远离所述第一边缘设置,并且所述第三边缘邻接于人行区域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缓冲区形成空间高度不同的多个区,满足人行区域的视觉景观生态学需求,同时,通过不同边缘区中不同植物群嵌合设置,当空气中夹带的花粉、飞絮经过阻滞区后还存在时,在经过多个边缘区时,再次对其进行吸附滞纳,通过竖向的植物群阻滞、水平面的吸附,再次降低空气中的花粉和/或飞絮量,实现传播至人行区域的致敏源含量不足以对人体产生健康危害。
优选地,所述调节区的水平结构配置为落叶乔木群;
所述调节区中配置的花粉强致敏性树种比例不高于5%;所述花粉强致敏性树种包括白蜡和/或暴马丁香,并且均为雌株;
所述调节区中配置的飞絮型树种均为雄株;
所述调节区中配置的落果型树种均为雄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既保证植源性树种的存在,满足园林景观以及生态需求,又能保证整体尽量产生较少的花粉型、飞絮型污染,形成少花粉少飞絮型或者少花粉无飞絮型的植物群落。
优选地,所述调节区中配置的花粉强致敏性树种的种植间距不低于6m,且单片种植面积不高于100 m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花粉型必要植物的存在,满足自然生态需求,同时防止其密集配置,降低花粉源的聚集。
优选地,当人行区域为广场时,所述缓冲区形成围绕所述广场的第一环形区;
所述阻滞区形成围绕所述缓冲区的第二环形区;
所述调节区设置于所述阻滞区的外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配置模式适用于广场或是其它硬质铺装场地周边,形成对人行区域的环形保护,对空气中的花粉、飞絮等进行多重阻滞,有效减少对人体的接触伤害。
优选地,当人行区域为道路时,垂直于道路纵向的方向为种植方向;
所述缓冲区沿所述种植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阻滞区沿所述种植方向的宽度;
所述调节区、所述缓冲区、所述阻滞区的覆盖纵向长度与道路纵向的长度匹配设置;
所述调节区、所述缓冲区、所述阻滞区的覆盖纵向形状与道路纵向的形状匹配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配置模式可适用于城市道路,或是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隔离带绿地中的园路周边,既能保证道路两侧生态景观的设置,同时又能防止空气中花粉、飞絮、或落果等对道路以及道路上活动行人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
优选地,当人行区域所在系统包含有水域时,所述调节区邻接于水域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配置模式适用于水体周边,通过水面、阻滞区、缓冲区实现对花粉、飞絮等的阻滞,有效降低空气中花粉飞絮的浓度。
优选地,所述落叶亚乔群中的蔷薇科植物均为雌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避免缓冲区产生致敏性花粉。
优选地,所述常绿灌木群中的植物株高不小于0.5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既能保证景观需求,又能实现对空气中残留的飞絮、花粉等的吸附。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本申请公开的方案,在调节区中,通过对具体的必要植物种类配置,防止植源性植物的聚集,在满足园林生态景观的设置需求的同时,将这些必要植物远离人行区域设置,在空间、距离上减少对人类的影响;通过阻滞区形成的对调节区的飞絮和/或落果和/或花粉传播阻滞的第一道屏障,在空中形成阻滞,进行空中中飞絮、花粉的吸附;通过缓冲区形成的对调节区的飞絮和/或落果和/或花粉传播阻滞的第二道屏障,对空中夹带的少部分花粉、飞絮再次进行阻滞;本申请公开的方案可以形成层次丰富的群落结构,既能满足生态绿化需求的同时又能有效减少植源性污染。
2)本申请不仅可以通过阻滞区、缓冲区形成的多级屏障,提升对花粉、飞絮吸附滞纳能力,减少空气中花粉、飞絮的传播对行人的影响;其中阻滞区还可以进行调节区中落果的滚动阻挡以及气味阻挡,有效减少必要植物群对人行区域的影响。
3)本申请公开的方案覆盖面广,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便于推广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中的绿地与广场场景的配置模式图
图2是本申请中的绿地与水系场景的配置模式图。
图3是本申请中的绿地与道路场景的配置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附图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包括缓冲区、阻滞区和调节区,调节区远离人行区域设置,并且调节区、缓冲区、阻滞区由远及近依次设置,即阻滞区靠近人行区域设置,缓冲区设置于调节区和阻滞区之间。
缓冲区、阻滞区以及调节区的垂直结构均呈乔灌木复层植物种植形态配置,具体地,上层为乔木,其中,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的数量比为3:7;中层为间隔种植的小乔木和灌木;下层为草本,宜选用耐荫草本植物,同时避免使用菊科蒿属、藜科藜属、苋科苋属、桑科葎属等花粉致敏性强的草本植物。整体群落结构建议选择上层高大、中下层低矮或上层稀疏,中下层浓密的群落结构;乔木的平均高度不小于3.8米,平均枝下高不大于2.8米,乔木盖度为0.7-0.8;灌木平均高度不大于2.5米;地被平均高度大于0.03米。
调节区用于种植飞絮型和/或落果型和/或花粉型必要植物群,阻滞区用于形成对调节区的飞絮和/或落果和/或花粉传播阻滞的第一道屏障;缓冲区用于形成对调节区的飞絮和/或落果和/或花粉传播阻滞的第二道屏障、以及形成对人行区域保护的过渡区;其中,阻滞区的植物高度不小于调节区的植物高度设置;阻滞区的植物种植密度高于调节区的植物种植密度设置,在调节区的花粉、飞絮通过风媒传播时,阻滞区形成调节区与人行区域之间的空间吸附滞纳区域,有效降低空气花粉、飞絮等致敏源向人行区域的传播。
缓冲区的水平结构配置有落叶亚乔群、落叶灌木群、常绿灌木群以及草木群,落叶亚乔群与落叶灌木群嵌合设置,形成第一边缘;落叶灌木群与常绿灌木群嵌合设置,形成第二边缘;常绿灌木群与草木群嵌合设置,形成第三边缘,三个不同边缘区形成围绕人行区域的不同层次的纵向延展空间,竖直高度、水平部分形成相互交错的多物种、多层次的丰富生态区。
第二边缘的高度不高于第一边缘的高度;第三边缘的高度不高于第二边缘的高度;第三边缘远离第一边缘设置,并且第三边缘邻接于人行区域设置,在缓冲区形成空间高度不同的多个区,满足人行区域的视觉景观生态学需求,同时,通过不同边缘区中不同植物群嵌合设置,当空气中夹带的花粉、飞絮经过阻滞区后还存在时,在经过多个边缘区时,再次对其进行吸附滞纳,通过竖向的植物群阻滞、水平面的吸附,再次降低空气中的花粉和/或飞絮量,实现传播至人行区域的致敏源含量不足以对人体产生健康危害。
虽然产生飞絮型、落果型、花粉型的树种只有很少科属的树木,但是从我国生态系统布局来看,这些树种的使用频率最高、数量最大,作为园林绿化生态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有技术中采用减少种植的方案比较片面,虽然从根源上解决了植物源头污染,但是不符合实际园林配置;此外,现有技术中还采用物理或生化的方式,不仅操作复杂,而且覆盖面窄,对于不同园林、不同场景的绿化需求,依旧无法解决系统性的大面积绿化中植源性污染的问题,通过本申请公开的方案,提出一种新的植物群落配置系统,能够形成层次丰富的群落结构,通过阻滞区、缓冲区形成的多级屏障,提升对花粉、飞絮吸附滞纳能力,减少空气中花粉、飞絮的传播对行人的影响;此外,阻滞区还可以进行调节区中落果的滚动阻挡以及气味阻挡,有效减少必要植物群对人行区域的影响。
参照图1,本实施例为绿地与广场的场景配置方案,该配置模式适用于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主要用于广场或是其它硬质铺装场地周边。
在本实施例中,人行区域为广场,缓冲区形成围绕广场的第一环形区,阻滞区形成围绕缓冲区的第二环形区,调节区设置于阻滞区的外围,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区形成大面积的着附区,在微风等环境下,极大提交飞絮、花粉的附着吸附,防止其进一步传播。
在调节区中,通过对具体的必要植物种类配置,防止植源性植物的聚集,在满足园林生态景观的设置需求的同时,将这些必要植物远离人行区域设置,在空间、距离上减少对人类的影响;通过阻滞区形成的对调节区的飞絮和/或落果和/或花粉传播阻滞的第一道屏障,在空中形成阻滞,进行空中中飞絮、花粉的吸附;通过缓冲区形成的对调节区的飞絮和/或落果和/或花粉传播阻滞的第二道屏障,对空中夹带的少部分花粉、飞絮再次进行阻滞,即本实施例公开的方案可形成对人行区域的环形保护,对空气中的花粉、飞絮等进行多重阻滞,有效减少对人体的接触伤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类常绿乔木的典型植物为油松,规格为株高不小于3米,种植密度为3*3,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白皮松、云杉,其中,松科植物选择雌株以避免产生致敏性花粉。
第一类落叶乔木的典型植物为银杏,规格为胸径不小于12厘米,种植密度为5*5,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栾树、白蜡,其中,白蜡选择雌株避免产生致敏性花粉。
第二类落叶乔木的典型植物为元宝枫,规格为胸径不小于12厘米,种植密度为5*5,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丛生元宝枫。
第三类落叶乔木的典型植物为国槐,规格为胸径不小于12厘米,种植密度为5*5,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丝绵木、杜仲、玉兰。
第一类落叶亚乔的典型植物为西府海棠,规格为地径不小于6厘米,种植密度为2*2,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碧桃。
第二类落叶亚乔的典型植物为紫叶李,规格为地径不小于6厘米,种植密度为2*2,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山杏。
第一类常绿灌木的典型植物为大叶黄杨,规格为株高不小于0.5厘米,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小叶黄杨、冬青卫矛。
第一类落叶灌木的典型植物为黄栌,规格为株高不小于1.8米,种植密度为2*2,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红瑞木。
第二类落叶灌木的典型植物为华北紫丁香,规格为株高不小于1.2米,种植密度为1.5*1.5,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紫荆、金银木,其中,华北紫丁香选择雌株避免产生致敏性花粉。
第一类草木的典型植物为冷草,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鸢尾、麦冬、观赏草;第二类草木的典型植物为玉簪,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剪股颖、苔草、二月兰;第三类草木主要为野花组合;草木类的植物群落可选取多种地被组合,无特殊要求。
参照图2,本实施例为绿地与水系的场景配置方案,该配置模式适用于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中包含水系的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人行区域所在系统包含有水域,调节区邻接于水域设置,并形成随水系形状设置的水边曲折绿化区;阻滞区形成中间曲折绿化区,调节区设置于阻滞区的外围,形成外围曲折绿化区;通过将调节区邻接的一侧的水系,通过水面提高对花粉、飞絮的阻滞,有效降低空气中花粉飞絮的浓度,在实际应用中,部分景观效果良好但具有一定致敏性植物可在水边适当种植,在调节区的另一侧,通过阻滞区在空中形成阻滞,进行空中中飞絮、花粉的吸;通过缓冲区形成大面积的着附区,在微风等环境下,极大提交飞絮、花粉的附着吸附,防止其进一步传播,有效降低传播至人行区域的空气中花粉飞絮的浓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类常绿乔木的典型植物为油松,规格为株高不小于3米,种植密度为3*3,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白皮松、雪松;第二类常绿乔木的典型植物为桧柏,规格为株高不小于3米,种植密度为3*3,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侧柏;其中,松科、柏科植物选择雌株避免产生致敏性花粉。
第一类落叶乔木的典型植物为银杏,规格为胸径不小于12厘米,种植密度为5*5,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栾树、白蜡、榆树,其中,白蜡选择雌株避免产生致敏性花粉。
第二类落叶乔木的典型植物为元宝枫,规格为胸径不小于12厘米,种植密度为5*5,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丛生元宝枫、馒头柳、垂柳;其中,柳树类选用雄株避免产生飞絮。
第三类落叶乔木的典型植物为国槐,规格为胸径不小于12厘米,种植密度为5*5,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丝绵木、杜仲、毛白杨,其中,毛白杨选择雄株避免产生飞絮。
第一类落叶亚乔的典型植物为山杏,规格为地径不小于6厘米,种植密度为3*3,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山桃、碧桃;第二类落叶亚乔的典型植物为紫叶李,规格为地径不小于6厘米,种植密度为3*3,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太阳李;其中,蔷薇科植物尽量选择雌株避免产生致敏性花粉。
第一类落叶灌木的典型植物为连翘,规格为株高不小于1.0米,种植密度为0.8*0.8,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迎春、绣线菊;第二类落叶灌木的典型植物为榆叶梅,规格为株高不小于1.5米,种植密度为2*2,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木槿,其中,榆叶梅尽量选择雌株避免产生致敏性花粉。
第一类草木的典型植物为鸢尾,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麦冬、二月兰;第二类草木的典型植物为委陵菜,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崂峪苔草、二月兰;草木类的植物群落可选取多种地被组合,无特殊要求。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为绿地与道路的场景配置方案,该配置模式适用于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中的园路周边。
在本实施例中,人行区域为道路,以垂直于道路纵向的方向为种植方向,缓冲区沿种植方向的宽度大于阻滞区沿所述种植方向的宽度,缓冲区形成大面积的着附区,在微风等环境下,极大提交飞絮、花粉的附着吸附,防止其进一步传播。
调节区、缓冲区、阻滞区的覆盖纵向长度与道路纵向的长度匹配设置,调节区、缓冲区、阻滞区的覆盖纵向形状与道路纵向的形状匹配设置,充分考虑行道树,使花粉、飞絮污染性强的植物远离道路设置,既能保证道路两侧生态景观、绿荫的设置需求,同时又能防止空气中花粉、飞絮、或落果等对道路以及道路上活动行人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类常绿乔木的典型植物为油松,规格为株高不小于3米,种植密度为3*3,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白皮松、雪松;第二类常绿乔木的典型植物为桧柏,规格为株高不小于3米,种植密度为3*3,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侧柏;其中,松科、柏科植物选择雌株避免产生致敏性花粉。
第一类落叶乔木的典型植物为银杏,规格为胸径不小于12厘米,种植密度为5*5,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栾树、白蜡、榆树,其中,白蜡选择雌株避免产生致敏性花粉。
第二类落叶乔木的典型植物为元宝枫,规格为胸径不小于12厘米,种植密度为5*5,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丛生元宝枫。
第三类落叶乔木的典型植物为国槐,规格为胸径不小于12厘米,种植密度为5*5,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杜仲、丝绵木。
第一类落叶亚乔的典型植物为山杏,规格为地径不小于6厘米,种植密度为3*3,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山桃、碧桃;第二类落叶亚乔的典型植物为紫叶李,规格为地径不小于6厘米,种植密度为3*3,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太阳李、紫叶稠李、红叶李;其中,蔷薇科植物尽量选择雌株避免产生致敏性花粉。
第一类常绿灌木的典型植物为大叶黄杨,规格为株高不小于0.5厘米,种植密度为0.2*0.2,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小叶黄杨。
第一类落叶灌木的典型植物为连翘,规格为株高不小于1.0米,种植密度为0.8*0.8,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迎春、绣线菊。
第二类落叶灌木的典型植物为榆叶梅,规格为株高不小于1.5米,种植密度为2*2,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木槿、黄栌,其中,榆叶梅尽量选择雌株避免产生致敏性花粉。
第一类草木的典型植物为冷草,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剪股颖、苔草;第二类草木的典型植物为委陵菜,常用可替换的植物有崂峪苔草;草木类的植物群落可选取多种地被组合,无特殊要求。
为满足少花粉少(无)飞絮型植物群落的要求,在申请中的树种选择以国槐、元宝枫、银杏、七叶树等花粉致敏性相对较弱的品种为主,白蜡、暴马丁香等花粉致敏性强的树种比例不应高于5%,如确需使用,应选择雌株;杨树、柳树等产生飞絮的树种如需使用选择雄株。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乔灌木的种植密度及水平分布。其中,常绿乔木的种植间距为2~5 m,落叶乔木的种植间距为5~6 m,白蜡、暴马丁香等致敏性强树种的种植间距不应低于6米,且单片种植面积不应高于 100平方米,保证花粉型必要植物的存在,满足自然生态需求,同时防止其密集配置,降低花粉源的聚集。
小乔木的种植间距为2~5 m,灌木的种植间距为0.5~3 m,草本植物种植间距不做统一要求,一般草本的种植密度以不露黄土为宜;以上植物间距为常规建议值,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植物规格适当进行调整。
群落植物整体搭配应丰富多样,注重季相变化。植物配置采取多树种混交的模式,控制植源性污染树种的数量,避免大面积成林,栽植点也应避免在主风向的上风口处;构建层次丰富的群落结构,提升绿地对花粉、飞絮吸附滞纳能力,减少空气中花粉、飞絮的传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人行区域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形成绿荫的、非污染性树木,便于行人乘凉。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区、阻滞区和调节区,所述调节区远离人行区域设置,并且所述调节区、所述缓冲区、所述阻滞区由远及近依次设置;所述缓冲区、所述阻滞区以及所述调节区的垂直结构均呈乔灌木复层植物种植形态配置;
所述调节区用于种植飞絮型和/或落果型和/或花粉型必要植物群;
所述阻滞区用于形成对所述调节区的飞絮和/或落果和/或花粉传播阻滞的第一道屏障;
所述缓冲区用于形成对所述调节区的飞絮和/或落果和/或花粉传播阻滞的第二道屏障、以及形成对人行区域保护的过渡区;
所述阻滞区的植物高度不小于所述调节区的植物高度;
所述阻滞区的植物种植密度高于所述调节区的植物种植密度;
所述缓冲区的水平结构配置有落叶亚乔群、落叶灌木群、常绿灌木群以及草木群,所述落叶亚乔群与所述落叶灌木群嵌合设置,形成第一边缘;
所述落叶灌木群与所述常绿灌木群嵌合设置,形成第二边缘;所述第二边缘的高度不高于所述第一边缘的高度;
所述常绿灌木群与所述草木群嵌合设置,形成第三边缘;所述第三边缘的高度不高于所述第二边缘的高度;
所述第三边缘远离所述第一边缘设置,并且所述第三边缘邻接于人行区域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区的水平结构配置为落叶乔木群;
所述调节区中配置的花粉强致敏性树种比例不高于5%;所述花粉强致敏性树种包括白蜡和/或暴马丁香,并且均为雌株;
所述调节区中配置的飞絮型树种均为雄株;
所述调节区中配置的落果型树种均为雄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区中配置的花粉强致敏性树种的种植间距不低于6m,且单片种植面积不高于100m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其特征在于:当人行区域为广场时,所述缓冲区形成围绕所述广场的第一环形区;
所述阻滞区形成围绕所述缓冲区的第二环形区;
所述调节区设置于所述阻滞区的外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其特征在于:当人行区域为道路时,垂直于道路纵向的方向为种植方向;
所述缓冲区沿所述种植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阻滞区沿所述种植方向的宽度;
所述调节区、所述缓冲区、所述阻滞区的覆盖纵向长度与道路纵向的长度匹配设置;
所述调节区、所述缓冲区、所述阻滞区的覆盖纵向形状与道路纵向的形状匹配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其特征在于:当人行区域所在系统包含有水域时,所述调节区邻接于水域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其特征在于:所述落叶亚乔群中的蔷薇科植物均为雌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其特征在于:所述常绿灌木群中的植物株高不小于0.5m。
CN202211148184.7A 2022-09-20 2022-09-20 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 Active CN1155683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48184.7A CN115568369B (zh) 2022-09-20 2022-09-20 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48184.7A CN115568369B (zh) 2022-09-20 2022-09-20 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68369A CN115568369A (zh) 2023-01-06
CN115568369B true CN115568369B (zh) 2024-05-03

Family

ID=84581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48184.7A Active CN115568369B (zh) 2022-09-20 2022-09-20 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68369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8857A (zh) * 2011-09-06 2012-05-02 上海交通大学 构建阻控面源污染的河岸近自然植物群落的方法
CN104081993A (zh) * 2014-07-09 2014-10-08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CN104255387A (zh) * 2014-09-26 2015-01-07 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带状立体混交降噪型城市森林配置方法
CN105724030A (zh) * 2016-03-09 2016-07-06 上海商学院 一种生态保健型植物群落的构建方法
CN107094455A (zh) * 2017-03-20 2017-08-29 浙江农林大学 四季芳香的植物群落层次结构的景观组建方法
CN107148892A (zh) * 2017-06-28 2017-09-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调控大气颗粒物的道路防护林配置结构及方法
CN107548815A (zh) * 2017-09-26 2018-01-09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 基于保育式生物防治的蜜粉源植物群落的配置方法
CN110036810A (zh) * 2019-03-05 2019-07-23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一种利于n、p生态调控的北方山地流域河岸带植被群落配置方法
CN111395252A (zh) * 2020-03-20 2020-07-10 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植物缓冲带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KR102214617B1 (ko) * 2020-04-24 2021-02-15 (주)케이에스에코텍 다목적 미세먼지 방재숲 조성 방법
CN112602524A (zh) * 2020-12-21 2021-04-06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 一种消纳植物飞毛飞絮污染的城市绿化下垫面营造方法
CN114202125A (zh) * 2021-12-14 2022-03-18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城市绿地净化大气颗粒物的园林植物配置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8857A (zh) * 2011-09-06 2012-05-02 上海交通大学 构建阻控面源污染的河岸近自然植物群落的方法
CN104081993A (zh) * 2014-07-09 2014-10-08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CN104255387A (zh) * 2014-09-26 2015-01-07 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带状立体混交降噪型城市森林配置方法
CN105724030A (zh) * 2016-03-09 2016-07-06 上海商学院 一种生态保健型植物群落的构建方法
CN107094455A (zh) * 2017-03-20 2017-08-29 浙江农林大学 四季芳香的植物群落层次结构的景观组建方法
CN107148892A (zh) * 2017-06-28 2017-09-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调控大气颗粒物的道路防护林配置结构及方法
CN107548815A (zh) * 2017-09-26 2018-01-09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 基于保育式生物防治的蜜粉源植物群落的配置方法
CN110036810A (zh) * 2019-03-05 2019-07-23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一种利于n、p生态调控的北方山地流域河岸带植被群落配置方法
CN111395252A (zh) * 2020-03-20 2020-07-10 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植物缓冲带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KR102214617B1 (ko) * 2020-04-24 2021-02-15 (주)케이에스에코텍 다목적 미세먼지 방재숲 조성 방법
CN112602524A (zh) * 2020-12-21 2021-04-06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 一种消纳植物飞毛飞絮污染的城市绿化下垫面营造方法
CN114202125A (zh) * 2021-12-14 2022-03-18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城市绿地净化大气颗粒物的园林植物配置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城市森林建设中的植源性污染;王成;生态学杂志;20030611(第03期);全文 *
城市花粉、飞絮飞毛等植源性污染特征及其防治;王成;中国城市林业;20180228(第01期);第1-6页 *
谈城市绿地的植物配置;陶菊;工程建设与档案;20021230(第04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68369A (zh) 2023-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ernatzky The contribution of tress and green spaces to a town climate
Bernatzky Tree ecology and preservation
CN104255387B (zh) 一种带状立体混交降噪型城市森林配置方法
CN107079766A (zh) 一种构建降温增湿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CN104303746A (zh) 一种城市森林配置方法
CN102415244A (zh) 一种固沙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方法
CN103485248B (zh) 一种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的林荫道
CN115568369B (zh) 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
CN112673872B (zh) 一种庭院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栽种养护方法
Jumaah et al. Role of green spaces and their impact on climate design and ecosystem efficiency
CN110268905B (zh) 一种城市群生态绿网系统
CN106305074A (zh) 一种用于城市公园的降温增湿植物群落
Koriesh et al. Facing Climate Change: Urban Gardening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CN112602524B (zh) 一种消纳植物飞毛飞絮污染的城市绿化下垫面营造方法
Mukherjee Importance of urban forest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Kolkata
CN1444843A (zh) 薇甘菊的控制方法
CN111226702A (zh) 一种适用于生物滞留设施的地被植物群落组构方法
Koester Native plants and urban sustainability
Irmak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usability of woody plant species in Tortum-Creek Watershed for functional and aesthetical uses in the respec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N109906851A (zh) 一种近自然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方法
Feng Design of landscape gardens in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Mamadiyor o’g’li LANDSCAPE PLANT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BUILDINGS
Sang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Effect of Garden Plants in Linzhi, Tibet
Maxsudova et al. HE ROLE AND ROLE OF PLANTS IN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E CITY OF FARAGONA.
Cajee WATER MANAGEMENT DURING THE DRY SEASON IN THE BETEL LEAF PLANTATIONS OF THE SOUTHERN SLOPES OF THE MEGHALAYA PLATEAU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