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03746A - 一种城市森林配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城市森林配置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03746A
CN104303746A CN201410502813.0A CN201410502813A CN104303746A CN 104303746 A CN104303746 A CN 104303746A CN 201410502813 A CN201410502813 A CN 201410502813A CN 104303746 A CN104303746 A CN 1043037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shrub
arbor
plant
urb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028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书运
夏尚光
严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filed Critical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Priority to CN20141050281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03746A/zh
Publication of CN1043037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037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7/00Cultivation of hops, vines, fruit trees, or like trees
    • A01G17/005Cultivation meth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森林配置方法,包括下述步骤:a)选择灌木、乔木及草本植物;b)栽植所述灌木与所述乔木,以配置包括所述灌木与所述乔木的第一区域;c)栽植所述草本植物、所述灌木及所述乔木,以配置包括所述的草本植物、所述灌木及所述乔木的第二区域;其中,邻近城市道路的车行道布置所述第一区域,并且在与所述第一区域处于所述车行道的同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远离所述车行道布置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被城市道路的人行道隔开;相互间隔地配置所述第一区域的灌木与乔木;在远离所述人行道的方向上依次配置所述第二区域的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并且所述第二区域的灌木与乔木均配置为至少两行。

Description

一种城市森林配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绿化方法,具体地,涉及一种在道路侧面进行城市森林配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植物需要具备多样性,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调节空气,丰富城市景观,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森林的形成能够直接吸收城市中释放的碳,通过缓解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从而减少使用空调的次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在绿化道路两旁时不再使用单一的植物或树种,而是在道路两旁将绿化所用的植物配置成城市森林,使其更能够美化环境,增加城市的植被量。
然而现有技术中,当人们在配置城市森林时,更多的目的是出于增强外形的观赏性,增加视觉美。关于在绿化效果方面的考虑仍待提高。目前常见的城市森林的配置方法包括:单一树种呈单层片状栽植、单行间隔栽植,株间很少再配置灌木或草本、或纯园艺性种植等,其造成结构简单,防护功能低下,绿化效果不明显。
现有技术中正在使用的城市森林的配置方法,在不影响绿化美观的情况下,主要围绕配置后的防治效果来考虑。现有技术中正在使用的城市森林的配置方法主要存在下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在选择树种时仅注重了其美观性,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树种的个体自然生物学特性和器官结构,如:叶面粗糙度、分泌物的有无、叶面积大小、落叶期长短、树木寿命长短等。第二个方面是对于树种间配置后的空间结构考虑地较少,不同树种间的配置模式不同,其防治城市病效果也相差很大;第三个方面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乔木、灌木、草本”三者间的有机配置后的空间立体结构,且没有注重多树种营造的多层结构林分。因为结构决定功能,所以城市森林的配置不仅需要考虑城市的美观性,而且还应当考虑到其配置能否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的空气质量,降低PM2.5、PM10的值。而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来提出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在道路旁侧配置城市森林的方法,该城市森林的配置不仅具有观赏性,而且最重要的是其能够具有滞尘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城市森林配置方法,包括下述步骤:a)选择灌木、乔木及草本植物;b)栽植所述灌木与所述乔木,以配置包括所述灌木与所述乔木的第一区域;c)栽植所述草本植物、所述灌木及所述乔木,以配置包括所述的草本植物、所述灌木及所述乔木的第二区域;其中,邻近城市道路的车行道布置所述第一区域,并且在与所述第一区域处于所述车行道的同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远离所述车行道布置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被城市道路的人行道隔开;相互间隔地配置所述第一区域的灌木与乔木;在远离所述人行道的方向上依次配置所述第二区域的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并且所述第二区域的灌木与乔木均配置为至少两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选择幼龄草本植物用作所述草本植物,选择青壮年树种用作所述灌木及所述乔木。
优选地,选择诸如红花檵木、红叶石楠、红叶小檗、黄杨等的小型灌木用作所述第一区域的灌木;选择诸如法梧、香樟、银杏、榉树、朴树、合欢等抗逆性强的树种用作所述第一区域的乔木,并且以相邻两株之间的间距至少为3m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区域的乔木。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区域中,在30m-50m内密植同一种灌木;并且在所述第一区域中,在100m-150m内栽植同一种乔木。
优选地,选择诸如狗牙根、葱兰、麦冬、沿阶草、结缕草等用作所述第二区域的草本植物;选择诸如红叶石楠、红枫、夹竹桃、椤木石楠、红花檵木、桂花、黄杨、垂丝海棠、金叶女贞等用作所述第二区域的灌木。
优选地,使所述灌木以灌木丛的方式栽植,其中,靠近所述草本植物的第一侧栽植诸如红花檵木、红叶石楠、金叶女贞、黄杨等小型灌木;并且在相对于所述草本植物与所述第一侧同侧且远离所述草本植物的方向上栽植诸如红枫、垂丝海棠、桂花、夹竹桃、椤木石楠等中型灌木。
优选地,以密度为1m*1m或1m*1.5m的块状混交方式栽植所述的红枫、垂丝海棠、桂花、夹竹桃、椤木石楠等中型灌木。
优选地,选择诸如雪松、银杏、黄山栾树、杨树等高大树木用作所述第二区域的乔木。
优选地,以行状或带状混交方式栽种所述第二区域的乔木,且每行及每株所述乔木之间的间距为3m。
优选地,以块状方式密植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草本植物,其中每一块只栽种同一种草本植物。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配置的城市森林能够具有有效降低风速、减小粉尘颗粒在空气中所受的粘滞力、促进粉尘沉降的效果,同时还能够直接阻挡粉尘扩散,降低二次扬尘。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来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城市森林配置方法的总体方框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城市森林配置方法配置的一种城市森林的示例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仅仅是出于示例的目的,绝不是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用法的限定。
众所周知,城市森林的配置通常具有美化城市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是一般的城市森林的配置并不具有针对性。目前尚未出现一种配置方法,其能够更好地起到抑制粉尘、降噪等作用。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长期实验得出一种城市森林的配置方法,该方法不仅美化了城市,而且特别是依据该方法的城市森林配置能够达到在抑制粉尘,即滞尘、降低PM2.5及PM10的值的显著有益技术效果。
根据对滞尘能力的研究,城市森林的滞尘能力与大气粉尘浓度、植物叶面积指数、年降水次数等正相关。大气粉尘是指漂浮于大气中所有的能够沉降和不能沉降的颗粒物,包括固态颗粒物、气溶胶等,浓度单位是毫克/立方米。所谓植物叶面积指数是指:植物叶片面积的总和与对应的地面面积的比值,简单的理解即单位面积的陆面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其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比值。这里所说的正相关是指:滞尘量与大气粉尘浓度、植物叶面积指数、年降水次数之间的关系成正比,也就是,大气粉尘浓度越高、植物叶面积指数越大、达到一定强度的年降水次数越多,相应的滞尘能力就越强。实验证明,结构复杂的高大乔木与低矮灌木间隔搭配的城市森林配置一方面具有能够有效降低风速,减小粉尘颗粒在空气中所受的粘滞力,促进粉尘的沉降的作用;另一方面具有能够直接阻挡粉尘扩散、有效降低二次扬尘,从而降低PM2.5和PM10的值的作用。
研究已经表明,园林植物叶片表面有的多绒毛,如红花檵木叶片多毛,有的叶量大、叶面粗糙,如夹竹桃、红叶小檗、金叶女贞、红枫、银杏、雪松等,有的叶片分泌黏性的油脂和汁液如夹竹桃、黄山栾树等,对降尘和飘尘具有吸附能力。沾满灰尘的叶片经雨水冲刷,又可恢复吸滞灰尘的能力。另外森林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还可以通过气孔、皮孔等吸收一部分包含重金属的粉尘。
本发明通过选择植物的种类及植物的年龄,在城市车行道及人行道旁配置包括乔木与灌木相结合的第一区域、草本植物与灌木和乔木相结合的第二区域的带状或块状混交型模式的城市森林来起到抑滞粉尘、降低PM2.5和PM10微粒浓度的作用。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城市森林配置方法的总体方框流程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城市森林配置方法的城市森林配置的一个示例性示意图。
具体地,如图1中所示,首先,选择灌木、乔木及草本植物。草本植物优选为幼龄的草本植物。通常采用的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即正常情况下可以近乎无限期生长的草本植物。这些植物在定植之前需要在苗圃中培养,使其长到足够大,能以壮苗的形式进行定植,这样成活率高、抗逆性强、后期管理成本低。生长期达到1年是这样的草本植物的最低年限,如果时间再长,前期的生产成本会提高不少,因此采用1年以上的草本植物是最优方案,这样的草本植物也称为幼龄草本植物;灌木优选为青壮年树种,乔木优选也应为青壮年树种。在靠近城市道路的车行道6的一侧,配置包括灌木与乔木的第一区域。选择诸如法梧、香樟、银杏、榉树、朴树、合欢等抗逆性强、生命力旺盛的树种,栽植行状乔木1,行状意谓着可以是单行,也可以是两行的乔木,图2中示出为单行乔木的示例,当单行乔木的株距被设计后,例如至少为3m,,即意味着确定了株数。如果是两行乔木,根据成年后树冠伸展的要求,则相邻两行的乔木之间的间距也至少应为3m,并且可以设计为在100m-150m内栽植同一种乔木。所谓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此处所述抗逆性是指所选植物具有抗污染、抗旱、抗热、抗病虫等性状。
此外,在该第一区域中,在两株乔木之间,以密植方式,即紧密相连的方式栽植灌木。灌木2应选择为小型灌木,比如以红花檵木、红叶石楠、红叶小檗、黄杨、海桐等绿树种为主。可以在每30m-50m的长度区域内密植同一种灌木。可以依不同的树种按次序进行密植,以形成灌木林带,即以带状方式栽植灌木。所谓带状一般是指包括两行以上的植株,栽植后也可称为林带。此外,也可适当地配置些落叶灌木。所谓密植是指每个长度区域内植物密集栽植的程序为使它们成年后能完全覆盖地面。
此外。要根据所选灌木的冠幅大小来确定相邻灌木间的具体间距。是否为密植主要考虑栽植后所有树冠能否形成紧密覆盖的冠层结构。此外,对于灌木的行数没有特殊要求,只要依据宽度能紧密相连地栽植即可。但同时,也应当考虑美观性以及能否相对更有效地防治城市病。
还如图1和2中所示,在相对于第一区域远离城市道路车行道6并且相对于城市道路人行道7与第一区域对置的一侧,配置第二区域。在该区域中,在靠近人行道7的一侧栽种草本植物,该草本植物优选为幼龄的草本植物,且以块状密植方式栽种。同一小块地区可栽种同一种草本植物。该草本植物优选为诸如狗牙根、葱兰、麦冬、沿阶草、结缕草等。这些草本植物主要能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以防止雨水冲涮粉尘流向路面,再次形成扬尘。人行道的宽度通常根据道路的整体宽度按比例确定即可,优选地,可选择为3m-5m。
在该第二区域中,靠近草本植物且在离开人行道的方向上栽种至少两行的灌木4。灌木优选为诸如红叶石楠、红枫、夹竹桃、椤木石楠、红花檵木、桂花、黄杨、垂丝海棠、金叶女贞等。其中,紧靠草本植物一侧以诸如红花檵木、红叶石楠、金叶女贞、黄杨等小型灌木来栽植成混交的不同色的带状区、不同色的块状区。关于这些不同色的带状区、不同色的块状区在配置时可以较为灵活。例如可先栽红叶石楠呈带状或块状,接着栽植金叶女贞呈带状或块状,再栽红花檵木等呈带状或块状,上述的顺序也可以随机安排。也就是说这些灌木的先后栽植顺序从本质上不影响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所谓带状是指至少在两行以上,而块状是指不同树种或同种树种在某一地块搭配栽植,以同时能起到降尘与视觉美感的作用。
此外,紧挨着小型灌木区,栽植诸如红枫、垂丝海棠、桂花、夹竹桃、椤木石楠等至少一行中型灌木。栽植方式可以按照1m*1m、1m*1.5m的块状混交方式进行,从而形成灌丛密植区。该第二区域中的灌丛密植区主要起到拦截近地面大粒径粉尘的作用。优选地,株与株之间的间距为3m-4m。需要注意的是灌木的行数越多滞尘效果越好。
此外,在该第二区域中,靠近上述灌丛密植区并且在远离人行道7的方向上配置至少两行乔木5。该乔木5优选为青壮年树种,并且为诸如杨树、雪松、银杏、黄山栾树等的高大乔木。以行状或带状混交的方式栽植成乔木林带。所述栽植的密度可以考虑为成林后,相邻个体枝条能够相互接触到,其主要起到拦截细小粒径扬尘的作用。优选地并且作为示例,所述第二区域的乔木每株之间的株距为3m-4m。所谓的行状主要是相对于块状、点状的栽植方式而言的。所谓林带通常是指由两行及以上的植物形成的,才可称为林带。需要注意的是,乔木的行数越多达到的滞尘效果越好。
在一具体的实验中,在城市交通繁忙、粉尘肆意的PM2.5与PM10浓度较高的道路实验区中,在车行道旁配置长约1000m,宽约150m的城市森林。这里的浓度较高指的是PM10的浓度常年维持在70-100微克/立方米,PM2.5一般占PM10的70%以上。该配置的城市森林包括:如将法梧、香樟、海桐、红花檵木、红叶石楠等乔、灌树种混植的第一区域。在该区域中可以是在每100m-150m内栽植同一种乔木,如法梧、香樟。相邻两株乔木之间的间距应至少为3m。在相邻的乔木之间配置由红花檵木、红叶石楠等灌木,所述灌木以密植的方式栽种。优选地,在30m-50m内密植同一种灌木。选择狗牙根、葱兰、麦冬、沿阶草、结缕草等草本植物配置在第二区域内,所述草本植物靠近人行道且相对于车行道与第一区域同侧。在该第二区域中,与草本植物同侧且在远离人行道的方向上栽种由红花檵木、红叶石楠、红枫、海桐、夹竹桃等多种阔叶与常绿灌木树种混栽的至少两行的灌木林带,其以块状混交方式栽植,包括中型灌木和小型灌木,它们的栽植密度可以是1m*1m、1m*1.5m。在该第二区域中,在与灌木林带同侧且远离人行道的方向上栽种杨树、银杏、雪松等至少两行的阔叶落叶乔木与常绿针叶乔木,所述乔木的每株之间的间距为3m-4m。完成上述栽植后的整个城市森林群落呈水平状分布。
经过实验发现,以上述方式配置的城市森林,有效地降低了附近区域内PM2.5以及PM10的浓度。
下表是城市森林的传统配置方法的与本发明的城市森林的配置方法的比较及它们的滞尘效果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实验得出,在PM10浓度介于48-315微克/立方米条件下,以传统的方式配置的城市森林对PM10的平均去除率约为55%,而依据本发明的方法配置的城市森林对PM10的平均去除率约为68%;在PM2.5浓度介于37-213微克/立方米条件下,以传统的方式配置的城市森林对PM2.5的平均去除率约为47%,依据本发明的方法配置的城市森林对PM2.5的平均去除率约为59%,此外对于大于2.5的颗粒部分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5%左右。由此可见,依据本发明的方法配置的城市森林,可以显著地抑制空气中的粉尘,有效地降低了空气中PM2.5及PM10的浓度。同时,该城市森林形成的群落的固碳、释放负离子的能力也很强。
虽然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详细描述和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所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做出各种改变。所述改变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城市森林配置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选择灌木、乔木及草本植物;
b)栽植所述灌木与所述乔木,以配置包括所述灌木与所述乔木的第一区域;
c)栽植所述草本植物、所述灌木及所述乔木,以配置包括所述的草本植物、所述灌木及所述乔木的第二区域;
其特征在于,邻近城市道路的车行道布置所述第一区域,并且在与所述第一区域处于所述车行道的同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远离所述车行道布置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被城市道路的人行道隔开;相互间隔地配置所述第一区域的灌木与乔木;在远离所述人行道的方向上依次配置所述第二区域的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并且所述第二区域的灌木与乔木均配置为至少两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森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幼龄草本植物用作所述草本植物,选择青壮年树种用作所述灌木及所述乔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城市森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诸如红花檵木、红叶石楠、红叶小檗、黄杨等的小型灌木用作所述第一区域的灌木;选择诸如法梧、香樟、银杏、榉树、朴树、合欢等抗逆性强的树种用作所述第一区域的乔木,并且以相邻两株之间的间距至少为3m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区域的乔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城市森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区域中,在30m-50m内密植同一种灌木;并且在所述第一区域中,在100m-150m内栽植同一种乔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城市森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诸如狗牙根、葱兰、麦冬、沿阶草、结缕草等用作所述第二区域的草本植物;选择诸如红叶石楠、红枫、夹竹桃、椤木石楠、红花檵木、桂花、黄杨、垂丝海棠、金叶女贞等用作所述第二区域的灌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灌木以灌木丛的方式栽植,其中,靠近所述草本植物的第一侧栽植诸如红花檵木、红叶石楠、金叶女贞、黄杨等小型灌木;并且在相对于所述草本植物与所述第一侧同侧且远离所述草本植物的方向上栽植诸如红枫、垂丝海棠、桂花、夹竹桃、椤木石楠等中型灌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密度为1m*1m或1m*1.5m的块状混交方式栽植所述的红枫、垂丝海棠、桂花、夹竹桃、椤木石楠等中型灌木。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城市森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诸如雪松、银杏、黄山栾树、杨树等高大树木用作所述第二区域的乔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城市森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以行状或带状混交方式栽种所述第二区域的乔木,且每行及每株所述乔木之间的间距为3m。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城市森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块状方式密植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草本植物,其中每一块只栽种同一种草本植物。
CN201410502813.0A 2014-09-26 2014-09-26 一种城市森林配置方法 Pending CN1043037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02813.0A CN104303746A (zh) 2014-09-26 2014-09-26 一种城市森林配置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02813.0A CN104303746A (zh) 2014-09-26 2014-09-26 一种城市森林配置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03746A true CN104303746A (zh) 2015-01-28

Family

ID=52359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02813.0A Pending CN104303746A (zh) 2014-09-26 2014-09-26 一种城市森林配置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03746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5087A (zh) * 2015-04-27 2015-08-26 江苏城中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地式“5+1”花木互补型种植方式
CN105052501A (zh) * 2015-08-23 2015-11-18 林平 一种麦冬-小苜蓿套种方法
CN106055878A (zh) * 2016-05-24 2016-10-26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一种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森林树种选择方法
CN106376427A (zh) * 2016-08-31 2017-02-08 佛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城市环境保护林的构建方法
CN106442881A (zh) * 2016-09-20 2017-02-2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一种城市森林环境中的空气质量监测方法
CN107148892A (zh) * 2017-06-28 2017-09-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调控大气颗粒物的道路防护林配置结构及方法
CN107491566A (zh) * 2016-06-12 2017-12-19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一种定量化研究城市森林对pm2.5净化作用的方法
CN110235705A (zh) * 2019-05-20 2019-09-17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一种林下裸露土地生态景观草植被覆盖方法
CN110268906A (zh) * 2019-07-19 2019-09-2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一种城市群外围生态防护林带结构
CN112602524A (zh) * 2020-12-21 2021-04-06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 一种消纳植物飞毛飞絮污染的城市绿化下垫面营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5075A (zh) * 2012-05-10 2012-08-15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用于城市道路交通降噪的植物配置
CN102884923A (zh) * 2012-09-21 2013-01-23 张纪林 一种降低pm2.5的城市道路绿化配置模式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5075A (zh) * 2012-05-10 2012-08-15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用于城市道路交通降噪的植物配置
CN102884923A (zh) * 2012-09-21 2013-01-23 张纪林 一种降低pm2.5的城市道路绿化配置模式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朱首帅等: "城市道路绿地的绿化配置与设计研究", 《现代园艺》 *
王冠: "南京市道路绿化树种筛选及配置模式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农业科技辑》 *
陈思英等: "城市绿化带对气候和环境因子的影响", 《中国城市林业》 *
顾雯: "浅谈如何对城市道路的绿化种植进行设计和施工", 《民营科技》 *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5087A (zh) * 2015-04-27 2015-08-26 江苏城中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地式“5+1”花木互补型种植方式
CN104855087B (zh) * 2015-04-27 2017-07-07 江苏城中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地式“5+1”花木互补型种植方式
CN105052501A (zh) * 2015-08-23 2015-11-18 林平 一种麦冬-小苜蓿套种方法
CN106055878B (zh) * 2016-05-24 2020-01-03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一种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森林树种选择方法
CN106055878A (zh) * 2016-05-24 2016-10-26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一种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森林树种选择方法
CN107491566B (zh) * 2016-06-12 2020-08-07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一种定量化研究城市森林对pm2.5净化作用的方法
CN107491566A (zh) * 2016-06-12 2017-12-19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一种定量化研究城市森林对pm2.5净化作用的方法
CN106376427A (zh) * 2016-08-31 2017-02-08 佛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城市环境保护林的构建方法
CN106376427B (zh) * 2016-08-31 2020-04-28 佛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城市环境保护林的构建方法
CN106442881A (zh) * 2016-09-20 2017-02-2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一种城市森林环境中的空气质量监测方法
CN106442881B (zh) * 2016-09-20 2018-11-20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一种城市森林环境中的空气质量监测方法
CN107148892A (zh) * 2017-06-28 2017-09-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调控大气颗粒物的道路防护林配置结构及方法
CN107148892B (zh) * 2017-06-28 2022-09-2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调控大气颗粒物的道路防护林配置结构及方法
CN110235705A (zh) * 2019-05-20 2019-09-17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一种林下裸露土地生态景观草植被覆盖方法
CN110268906A (zh) * 2019-07-19 2019-09-2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一种城市群外围生态防护林带结构
CN110268906B (zh) * 2019-07-19 2023-10-20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一种城市群外围生态防护林带结构
CN112602524A (zh) * 2020-12-21 2021-04-06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 一种消纳植物飞毛飞絮污染的城市绿化下垫面营造方法
CN112602524B (zh) * 2020-12-21 2022-02-18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 一种消纳植物飞毛飞絮污染的城市绿化下垫面营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03746A (zh) 一种城市森林配置方法
Hytteborn et al. Boreal forests of Eurasia
CN102884972B (zh) 屋顶露天无土栽培抗旱性花卉的方法
CN107278783B (zh) 一种公路防护林的建设方法
CN104106352A (zh) 一种大叶女贞的栽培方法
Beeson Response of evapotranspiration of Viburnum odoratissimum to canopy closur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water conservation during production and in landscapes
CN105794478B (zh) 一种滨海景观营造方法
Bhattacharyya et al. Rhododendron habitats in India
CN106305074A (zh) 一种用于城市公园的降温增湿植物群落
CN102870562B (zh) 一种公路边坡生态绿化的方法
CN104285622A (zh) 一种使暖季型草坪在冷季保持常绿的群落构建方法
CN104012338B (zh) 一种改进福建柏种子园提高嫁接成活率的方法
CN103314747A (zh) 一百种不耐盐碱树种沿海滩涂栽培的方法
CN105900668A (zh) 一种茶花扦插苗当年开花的种植方法
CN105284565A (zh) 石斛原生态挂树种植方法
Zhi et al. Resource diversity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
CN106171797A (zh) 一种茶叶的种植方法
Irmak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usability of woody plant species in Tortum-Creek Watershed for functional and aesthetical uses in the respec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eong et al. Analyzing growth reactions of herbaceous plants for irrigation management
Ardasheva et 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varieties of garden roses in the conditions of the Udmurt Republic
Leuschner et al. Forest Edges, Scrub, Hedges and Their Herb Communities
Alexandrov et al. Conserving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Pinus mugo Turra.
Pudelska Evaluation of growing and flowering of five species of ornamental grasses in the region of Lublin
Zhu et al. Formative arts and landscape application of european hornbeam
Pfadenhauer et al. Zonal Vegetation of the Tropical Zone with Year-Round Ra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