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66169A - 硅氧复合材料、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硅氧复合材料、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66169A
CN115566169A CN202211236248.9A CN202211236248A CN115566169A CN 115566169 A CN115566169 A CN 115566169A CN 202211236248 A CN202211236248 A CN 202211236248A CN 115566169 A CN115566169 A CN 1155661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composite material
silicon
oxygen
por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3624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波
马飞
周庆波
张健
张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hanshan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zhou Shansha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zhou Shansha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zhou Shansha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3624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6616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661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661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3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non-aqueous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ilic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硅氧复合材料、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该硅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多孔硅氧材料经碳包覆即得;所述多孔硅氧材料的孔隙率为5~30%;所述多孔硅氧材料内分布有锂离子;所述碳包覆的温度为500~750℃。本发明的硅氧复合材料为多孔结构的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多孔结构的预锂化硅氧材料作为内核,碳层作为外壳包覆在其表面,在具备较高克容量的同时,有效地抑制了体积膨胀保证了极片的完整性,具有极佳地循环稳定性。

Description

硅氧复合材料、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硅氧复合材料、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动工具与家用电器的发展,高能量密度、高首次库伦效率、高循环性能的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的理论比容量仅为372mAh/g,已很难满足当前对负极高能量密度的需求。硅基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嵌锂容量(约为4200mAh/g),且具有较低的嵌锂平台,引起广泛关注。
然而硅基负极材料的主要问题是导电性能差,并且在嵌锂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体积变化(约为300%),导致硅基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很差。氧化亚硅(SiO)中的硅含量只占50%,所以体积膨胀有所降低,但是仍然达到了150%,这对于锂电池来说,不论是实用性还是安全性依然充满了挑战。
而且,氧化亚硅在首次嵌锂时需消耗一定的活性锂,这些源自正极的活性锂无法再继续参与电化学反应,导致首次库伦效率较低,严重限制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预锂技术可以将锂提前嵌入氧化亚硅材料中,形成的硅酸锂(如Li2Si2O3和Li2SiO3),避免了对正极活性锂的消耗,有效提升了氧化亚硅的首次库伦效率。
虽然通过预锂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氧化亚硅的首次库伦效率,但是高达150%的体积膨胀依然限制了预锂化硅氧材料的大规模应用。预锂化硅氧材料仍然要解决体积膨胀的问题,减少在循环过程中材料的颗粒破碎和粉化,提高材料的循环寿命。
因此,开发一种首次库伦效率高、克容量高、低膨胀且易于规模化批量生产的硅氧复合材料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硅氧复合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缺陷,而提供了一种硅氧复合材料、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硅氧复合材料为多孔结构的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多孔结构的预锂化硅氧材料作为内核,碳层作为外壳包覆在其表面,在具备较高克容量的同时,有效地抑制了体积膨胀保证了极片的完整性,具有极佳地循环稳定性。
本发明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多孔硅氧材料经碳包覆即得;
所述多孔硅氧材料的孔隙率为5~30%;
所述多孔硅氧材料内分布有锂离子;
所述碳包覆的温度为500~750℃。
本发明中,所述多孔硅氧材料可为本领域常规,能够得到所述范围的孔隙率即可。所述孔隙率可为本领域常规理解的含义,一般是指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孔隙的体积与所述多孔硅氧材料在不含孔隙时总体积的百分比。
本发明中,所述多孔硅氧材料的孔隙率较佳地为10~21%,例如11%、12%、13%、14%、14.8%、14.9%、15%、15.2%、15.1%、16%、17%、18%、19%或20.1%。
本发明中,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的多孔较佳地均匀分布于硅氧材料中。
本发明中,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分布有SiOx,x为0~1且不为0;较佳地,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的硅氧材料较佳地为SiOx,x为0~1且不为0。
本发明中,所述多孔硅氧材料的制备方法较佳地包括以下步骤:硅氧材料依次经金属沉积和化学蚀刻。
其中,所述金属沉积较佳地是指将所述硅氧原料浸入金属硝酸盐和氢氟酸的混合液中。所述硅氧原料包括SiOx,x为0~1且不为0,较佳地为SiOx,x为0~1且不为0。
所述金属沉积中,所述金属硝酸盐与所述氢氟酸的体积比例如1:1。
所述金属沉积中,所述金属硝酸盐与所述氢氟酸的摩尔比较佳地为1:(2.5~3.5),例如1:3。
所述金属沉积中,所述金属硝酸盐例如为硝酸银和/或硝酸铜。
所述金属沉积中,所述金属硝酸盐的浓度较佳地为0.8~1.5mol/L,例如1mol/L。
所述金属沉积中,所述氢氟酸的浓度较佳地为2~4mol/L,例如3mol/L。
其中,所述化学蚀刻采用的蚀刻液较佳地为氢氟酸和双氧水的混合物。
所述化学蚀刻中,所述氢氟酸与所述双氧水的摩尔浓度比较佳地为3:(0.15~0.25),例如3:0.2。
所述化学蚀刻中,所述氢氟酸与所述双氧水体积比较佳地为(4~6):1,例如5:1。
所述化学蚀刻中,所述氢氟酸的浓度较佳地为2~4mol/L,例如3mol/L。
所述化学蚀刻中,所述双氧水的浓度较佳地为0.15~0.25mol/L,例如0.2mol/L。
本发明中,所述锂离子较佳地以Li2SiO3和/或Li2Si2O5的形式存在于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
本发明中,所述锂离子较佳地均匀分布于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
本发明中,所述硅氧复合材料中,锂元素的质量与所述硅氧复合材料总质量的比为5~25%。
本发明中,所述多孔硅氧材料的D50粒径较佳地为2~15μm,例如5μm、6μm、7μm或8μm。
本发明中,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分布有锂离子的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一般通过吸锂得到。
其中,所述吸锂通常是指待吸锂的原料与所述有机锂化合物的溶液进行混合。
所述待吸锂的原料可为多孔硅氧材料或硅氧原料。
所述混合的时间可为本领域常规,一般可为1~48h,例如2h。
所述混合一般采用搅拌的方式。
所述有机锂化合物可为本领域常规的用于制备预锂化硅氧材料的有机锂化合物,通常可为丁基锂、苯基锂、萘基锂、甲基锂和乙基锂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苯基锂。
所述有机锂化合物的溶液中的溶剂一般可将所述的有机锂化合物溶解即可,例如苯、环己烷、四氢呋喃、戊烷、乙醚和石油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所述的吸锂工艺可知,所述吸锂之后一般还包括过滤的操作,以得到所述吸锂的多孔硅氧材料。所述的室温一般是指0~35℃。
本发明中,所述多孔硅氧材料内较佳地分布有SiOx,x为0~1且不为0。较佳地,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的硅氧材料较佳地为SiOx,x为0~1且不为0。本发明中,所述的多孔硅氧材料中的硅氧材料并不适用于二氧化硅。若采用二氧化硅,将无法得到本发明较佳克容量以及循环稳定性的复合材料。
本发明中,所述的碳包覆较佳地是指将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与碳源的混合物在所述碳包覆的温度下进行。
其中,所述混合物较佳地为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与所述碳源在低温下混合后得到的混合物,所述低温混合的温度较佳地为80~120℃,例如100℃。
本发明中,所述碳包覆的温度较佳地为500~700℃,例如550℃、600℃或650℃。
本发明中,所述碳包覆时,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与碳源的质量比较佳地为1:(0.2~0.4),例如1:0.3。
本发明中,所述碳包覆时的碳源可为本领域常规,较佳地包括9,10-二溴蒽、1,3,5-三(4-碘-2-联苯)苯、6,11-二溴-1,2,3,4-四苯三亚苯、10,10-二溴-9,9-联二蒽中的任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碳包覆一般可在管式炉中进行。
其中,所述碳包覆一般在惰性气氛下进行,例如氩气。
本发明中,为了得到粒径分布较为均匀的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所述碳包覆之后一般还包括过筛。所述过筛的目数例如为300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氧复合材料,其采用上述的制备方法制得。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氧复合材料,其为核壳结构,所述核壳结构包括内核和外壳,所述内核为多孔硅氧材料,所述外壳为碳层;
所述多孔硅氧材料的孔隙率为5~30%;
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分布有Li2SiO3和/或Li2Si2O5
本发明中,所述内核的粒径D50较佳地为2~15μm,例如5μm、5.6μm、5.7μm、5.5μm、5.4μm、5.36μm、7μm或8μm。
本发明中,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的硅氧材料较佳地为SiOx,x为0~1且不为0。
本发明中,所述多孔硅氧材料的孔隙率较佳地为10~21%,例如11%、12%、13%、14%、14.8%、14.9%、15%、15.2%、15.1%、16%、17%、18%、19%或20.1%。
本发明中,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锂元素的质量与所述硅氧复合材料总质量的比较佳地为5~25%。
本发明中,所述硅氧复合材料中多孔的孔径尺寸可为2-2000nm。
本发明中,所述碳层的厚度较佳地为10~1000nm。
本发明中,所述碳层与所述硅氧复合材料的质量比可为本领域常规,例如1~10%。
本发明中,使用Cu-Ka射线对所述硅氧复合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的测定,分别在2θ为19.1°、26.8°、33.1°和38.7°处具有硅酸锂Li2SiO3的特征峰,和/或,在2θ为24.4°处具有硅酸锂Li2Si2O5的特征峰。
本发明中,所述硅氧复合材料的中值粒径可为2~15μm。
本发明中,所述硅氧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可为2~10m2/g,例如2.7m2/g、3.6m2/g、3.7m2/g、3.8m2/g、4.1m2/g或5m2/g。
本发明中,所述硅氧复合材料在0.1C时,首圈克容量可为1000mAh/g-2000mAh/g,较佳地1300~1500mAh/g,例如1450mAh/g、1375mAh/g、1377mAh/g、1374mAh/g、1284mAh/g、1368mAh/g、1428mAh/g或1411mAh/g。
本发明中,所述硅氧复合材料在0.1C时,首次库伦效率可为84~91%,例如87%或90%。
本发明中,所述硅氧复合材料在0.1C时,循环50周后的容量保持率可为85~99%,例如95%、96%、97%、98%或98.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负极极片,其包括所述的硅氧复合材料。
本发明中,所述的负极极片可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制备方法制得,一般包括以下步骤:所述硅氧复合材料、粘结剂和导电剂的混合物经匀浆后涂布,即得所述的负极极片。
其中,所述混合物中,所述硅氧复合材料、粘结剂和导电剂的质量比例如为70:15:1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锂电池,其包括上述的负极极片。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所用试剂和原料均市售可得。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硅氧复合材料的内核为特定孔隙率的多孔结构,外壳为碳层,内核的多孔结构提供的空间可以有效容纳内核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保持材料的完整性,从而保证极片的完整性,避免电池过度膨胀,表层包覆的碳层不仅协同抑制了体积膨胀还增加了材料的导电性。由此本发明提供的具有多孔结构的硅氧复合材料,具有高首次库伦效率、高克容量、低膨胀的特点,能够应用于方形电池、软包电池、圆柱电池等锂离子电池中;同时其合成方法简单、易控制、易于实现规模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的XRD图。
图2为实施例1的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的S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和条件,或按照商品说明书选择。
实施例1
(1)金属沉积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硅氧材料为SiO,粒径D50为6.0μm,用量为1kg。
将硅氧材料浸入硝酸银和氢氟酸的混合溶液中进行搅拌至均匀即可,温度为25℃;硝酸银的浓度为1M,氢氟酸的浓度为3M,硝酸银和氢氟酸的体积比为1:1,得到表面沉积有金属的硅氧材料。
(2)化学蚀刻
接着将沉积金属的硅氧材料浸入含氢氟酸和双氧水的混合溶液中持续搅拌6h即可。氢氟酸的浓度为3M、双氧水的浓度为0.2M,两者体积比为5:1。最后通过硝酸溶液浸泡,除去金属银即可得到多孔硅氧材料。
(3)吸锂
将上述多孔硅氧材料浸入含丁基锂溶液中,溶剂为环己烷,进行锂的吸入,将溶液持续搅拌2小时后,过滤得吸锂后的多孔硅氧材料。
(4)碳包覆
将上述制备的多孔硅氧材料与碳源在100℃下混合1h后,经600℃的热处理12h;其中,碳源为9,10-二溴蒽,碳源的用量为0.3kg。
实施例2
浸入含3M氢氟酸和0.2M双氧水的溶液中,持续搅拌1h,其余制备工艺参数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浸入含3M氢氟酸和0.2M双氧水的溶液中,持续搅拌8h,其余制备工艺参数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浸入含3M氢氟酸和0.2M双氧水的溶液中,持续搅拌10h,其余制备工艺参数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采用硝酸铜替代硝酸银,其余制备工艺参数同实施例1。
实施例6
吸锂搅拌时间为1h,其余制备工艺参数同实施例1。
实施例7
吸锂搅拌时间为2h,其余制备工艺参数同实施例1。
对比例1
在实施例1的步骤(1)的基础上不添加硝酸银,其余工艺参数同实施例1。
对比例2
在实施例1步骤(1)的基础上不进行步骤(2)化学刻蚀处理,其余工艺参数同实施例1。
对比例3
碳包覆温度提高至800℃,其余工艺参数同实施例1。
效果实施例1
实施例1~6和对比例1~3中的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如下。
(1)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实施例1的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的XRD图谱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预锂化硅氧材料分别在2θ为19.1°、26.8°、33.1°和38.7°处具有硅酸锂Li2SiO3的特征峰,说明形成的硅酸锂是Li2SiO3
实施例2~4的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的XRD表征显示均含有与实施例1一致的Li2SiO3的特征峰。实施例5在2θ为24.4°处具有硅酸锂Li2Si2O5的特征峰,说明形成的是Li2Si2O5。实施例6同时具有硅酸锂Li2SiO3和Li2Si2O5的特征峰,说明该样品中的硅酸锂是Li2SiO3和Li2Si2O5的混合。
对比例1~3的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的XRD表征显示均含有与实施例1一致的Li2SiO3特征峰。其中,对比例3的峰强度很高,说明晶粒尺寸较大。
(2)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1具有多孔结构,如图1所示,多孔硅氧材料作为内核,化学气相沉积的碳层包覆在表面。实施例3和4随着刻蚀时间增加,形成的孔隙变多,孔隙率越大。而对比例1没有进行金属辅助刻蚀的工艺,最终并未形成多孔结构。对比例2没有进行刻蚀,最终并未形成多孔结构。
(3)电池性能测试
将实施例1得到的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按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粘结剂(PAA):导电剂(SP)为70:15:15匀浆并涂布,得到负极极片。并将该负极极片组装成半电池测试结果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2~6和对比例1-3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参数制备负极极片,并组装成半电池在0.1C下进行充放电测试和循环稳定性测试,测试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3882996520000091
由以上实验结果可知,采用本发明方案的实施例1~6中,在500~750℃的碳化处理下,制得的5~30%孔隙率的多孔结构的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能够同时具备较高的克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可见,本发明能够有效缓解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所以极片的满电反弹都较小。孔隙率小于20%即可有效缓冲体积膨胀,实施例4中孔隙率大于20%,克容量下降明显。
而对比例1和2没有多孔结构,反弹率非常大,导致了循环性能也明显较差。对比例3中由于碳化温度大于750℃,导致多孔结构的预锂化硅氧材料发生烧结,使得晶粒非常大,导致了克容量和首次库伦效率明显降低、以及循环稳定性明显下降。
本发明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的内核主要含有Li2SiO3和Li2Si2O5中的一种或多种,外壳为碳层,内核中预先插入的锂能减少首次嵌锂过程中正极活性锂离子的消耗,提高首次库伦效率,且内核的多孔结构提供的空间可以有效容纳内核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保持材料的完整性,从而保证极片的完整性,避免电池过度膨胀,同时表层包覆的碳层增加了材料的导电性。由此本发明提供的具有多孔结构的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具有高首次库伦效率、高克容量、低膨胀的特点,能够应用于方形电池、软包电池、圆柱电池等锂离子电池中;同时其合成方法简单、易控制、易于实现规模化生产。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硅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多孔硅氧材料经碳包覆即得;
所述多孔硅氧材料的孔隙率为5~30%;
所述多孔硅氧材料内分布有锂离子;
所述碳包覆的温度为500~75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硅氧材料的孔隙率为10~21%,例如11%、12%、13%、14%、14.8%、14.9%、15%、15.2%、15.1%、16%、17%、18%、19%或20.1%,所述孔隙率是指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孔隙的体积与所述多孔硅氧材料在不含孔隙时总体积的百分比;
和/或,所述多孔硅氧材料内分布有SiOx,x为0~1且不为0;较佳地,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的硅氧材料为SiOx,x为0~1且不为0;
和/或,所述多孔硅氧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硅氧原料依次经金属沉积和化学蚀刻,所述金属沉积是指将所述硅氧原料浸入金属硝酸盐和氢氟酸的混合液中;
其中,所述化学蚀刻采用的蚀刻液较佳地为氢氟酸和双氧水的混合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硅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沉积中,所述金属硝酸盐与所述氢氟酸的体积比为1:1;
和/或,所述金属沉积中,所述金属硝酸盐与所述氢氟酸的摩尔比为1:(2.5~3.5),例如1:3;
和/或,所述金属沉积中,所述金属硝酸盐为硝酸银和/或硝酸铜;
和/或,所述金属沉积中,所述金属硝酸盐的浓度为0.8~1.5mol/L,例如1mol/L;
和/或,所述金属沉积中,所述氢氟酸的浓度为2~4mol/L,例如3mol/L;
和/或,所述化学蚀刻中,所述氢氟酸与所述双氧水的摩尔浓度比为3:(0.15~0.25),例如3:0.2;
和/或,所述化学蚀刻中,所述氢氟酸与所述双氧水体积比为(4~6):1,例如5:1;
和/或,所述化学蚀刻中,所述氢氟酸的浓度为2~4mol/L,例如3mol/L;
和/或,所述化学蚀刻中,所述双氧水的浓度为0.15~0.25mol/L,例如0.2mol/L。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以Li2SiO3和/或Li2Si2O5的形式存在于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
和/或,所述硅氧复合材料中,锂元素的质量与所述硅氧复合材料总质量的比为5~25%;
和/或,所述多孔硅氧材料的D50粒径为2~15μm,例如5μm、5.6μm、5.7μm、5.5μm、5.4μm、5.36μm、7μm或8μm;
和/或,分布有锂离子的所述多孔硅氧材料通过吸锂得到,所述吸锂是指待吸锂的原料与有机锂化合物的溶液进行混合,其中,所述待吸锂的原料是指多孔硅氧材料或硅氧原料;
其中,所述有机锂化合物较佳地为丁基锂、苯基锂、萘基锂、甲基锂和乙基锂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苯基锂;
其中,所述有机锂化合物的溶液中的溶剂较佳地包括苯、环己烷、四氢呋喃、戊烷、乙醚和石油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硅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包覆的温度为500~700℃,例如550℃、600℃或650℃;
和/或,所述碳包覆是指将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与碳源的混合物在所述碳包覆的温度下进行;
其中,所述混合物较佳地为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与所述碳源在80~120℃下混合得到的混合物,例如100℃;
其中,所述碳包覆时,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与碳源的质量比较佳地为1:(0.2~0.4),例如1:0.3;
其中,所述碳包覆时的碳源较佳地包括9,10-二溴蒽、1,3,5-三(4-碘-2-联苯)苯、6,11-二溴-1,2,3,4-四苯三亚苯和10,10-二溴-9,9-联二蒽中的一种或多种。
6.一种硅氧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其采用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硅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得。
7.一种硅氧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其为核壳结构,所述核壳结构包括内核和外壳,所述内核为多孔硅氧材料,所述外壳为碳层;
所述多孔硅氧材料的孔隙率为5~30%;
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分布有Li2SiO3和/或Li2Si2O5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硅氧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核的粒径D50为2~15μm,例如5μm、5.6μm、5.7μm、5.5μm、5.4μm、5.36μm、7μm或8μm;
和/或,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分布有SiOx,x为0~1且不为0;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的硅氧材料较佳地为SiOx,x为0~1且不为0;
和/或,所述多孔硅氧材料的孔隙率为10~21%,例如11%、12%、13%、14%、14.8%、14.9%、15%、15.2%、15.1%、16%、17%、18%、19%或20.1%;
和/或,所述多孔硅氧材料中,锂元素的质量与所述硅氧复合材料总质量的比为5~25%;
和/或,所述硅氧复合材料中多孔的孔径尺寸为2-2000nm;
和/或,所述碳层的厚度为10~1000nm;
和/或,所述碳层与所述硅氧复合材料的质量比为1~10%;
和/或,使用Cu-Ka射线对所述硅氧复合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的测定,分别在2θ为19.1°、26.8°、33.1°和38.7°处具有硅酸锂Li2SiO3的特征峰,和/或,在2θ为24.4°处具有硅酸锂Li2Si2O5的特征峰;
和/或,所述硅氧复合材料的中值粒径为2~15μm;
和/或,所述硅氧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10m2/g,例如2.7m2/g、3.6m2/g、3.7m2/g、3.8m2/g、4.1m2/g或5m2/g;
和/或,所述硅氧复合材料在0.1C时,首圈克容量为1000mAh/g-2000mAh/g,较佳地1300~1500mAh/g,例如1450mAh/g、1375mAh/g、1377mAh/g、1374mAh/g、1284mAh/g、1368mAh/g、1428mAh/g或1411mAh/g;
和/或,所述硅氧复合材料在0.1C时,首次库伦效率为84~91%,例如87%或90%;
和/或,所述硅氧复合材料在0.1C时,循环50周后的容量保持可为85~99%,例如95%、96%、97%、98%或98.5%。
9.一种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6~8任一项所述的硅氧复合材料。
10.一种锂电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负极极片。
CN202211236248.9A 2022-10-10 2022-10-10 硅氧复合材料、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55661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36248.9A CN115566169A (zh) 2022-10-10 2022-10-10 硅氧复合材料、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36248.9A CN115566169A (zh) 2022-10-10 2022-10-10 硅氧复合材料、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66169A true CN115566169A (zh) 2023-01-03

Family

ID=84744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36248.9A Pending CN115566169A (zh) 2022-10-10 2022-10-10 硅氧复合材料、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6616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14145A (zh) * 2023-03-28 2023-04-25 宁波杉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含其的极片、电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14145A (zh) * 2023-03-28 2023-04-25 宁波杉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含其的极片、电池
CN116014145B (zh) * 2023-03-28 2023-07-25 宁波杉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含其的极片、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73680B (zh) 一种多孔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0993949B (zh) 一种具有多重包覆结构的负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6099113B (zh) 一种核壳结构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67719B (zh) 蛋黄-壳结构二氧化锡-氮掺杂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2701267B (zh) 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负极极片、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7994217B (zh) 一种双包覆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09148847B (zh) 一种具有高倍率性能的硼掺杂改性的硬碳包覆负极材料及其液相制备方法
CN110048101B (zh) 一种硅氧碳微球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9309220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所用补锂多孔一氧化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00851A (zh)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含该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CN108682787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42031B (zh) 一种多元梯度复合高首效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41803B (zh)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含有该材料的二次电池
CN108682833B (zh) 一种磷酸铁锂基改性正极材料制备方法
CN102983317A (zh) 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硅碳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
CN113380998A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832261A (zh) 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负极极片、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4975976B (zh) 一种纳米硅镶嵌三维蜂窝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13023734A (zh) 多孔氮掺杂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114975967A (zh) 一种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极片、电池和应用
CN110395728B (zh) 一种锂电池用多孔碳球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5863600A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566167A (zh) 一种气态雾化法制备硅基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8807903B (zh) 一种锂电池用复合修饰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8398780A (zh) 硅氧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24

Address after: 200131 building 10, No. 860, Xinyang Road, Lingang xinpian District, pilot Free Trade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Shanshan New Material Co.,Ltd.

Address before: 313000 no.1800 Gangnan Road, South Taihu New District, H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Huzhou Shansha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