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53541A - 表扣和钟表 - Google Patents

表扣和钟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53541A
CN115553541A CN202210747097.7A CN202210747097A CN115553541A CN 115553541 A CN115553541 A CN 115553541A CN 202210747097 A CN202210747097 A CN 202210747097A CN 115553541 A CN115553541 A CN 1155535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slide plate
buckle
buckle cover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4709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有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5535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535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8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 A44C5/22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for closed straps
    • A44C5/24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for closed straps with fold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8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 A44C5/20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for open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 A44C5/2066Fasteners with locking means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fastener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8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 A44C5/22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for closed straps
    • A44C5/24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for closed straps with folding devices
    • A44C5/246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for closed straps with folding devices having size adjusting mean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表扣和钟表,能够容易地调整带的长度,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能够降低成本。表扣具有:中间折叠部件,其与带连结;滑动板,其具有沿着带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的槽部;摆臂,其具有能够与槽部卡合的卡合爪;以及弹簧,其对摆臂向第一旋转方向施力,中间折叠部件在收纳于表扣罩的状态下限制摆臂向第二旋转方向旋转,中间折叠部件在从表扣罩脱离的状态下解除旋转限制。

Description

表扣和钟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钟表表带、装饰品用带等带所采用的表扣以及具备该表扣的钟表。
背景技术
以往,在手表的表带所采用的表扣中,存在具备对表带的长度进行微调整的单元的表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表扣在表扣罩的背面侧具备用于解除带长度调整机构的锁定机构的按钮。当按下该按钮时,与手环连接的端部连杆能够相对于表扣罩移动,从而能够调整手环的长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64567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表扣中,操作表扣罩的背面侧的按钮来调整带的长度,因此按钮操作繁琐。此外,还存在表扣的构成部件的数量也变多、成本变高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表扣是将第一带和第二带连结起来的表扣,其特征在于,具有:中间折叠部件,其与所述第一带连结;表扣罩,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中间折叠部件连结;滑动板,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表扣罩在所述第一带以及所述第二带的长度方向上滑动,并与所述第二带连结;摆臂,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表扣罩;以及弹簧,其对所述摆臂施力,所述滑动板具有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的槽部,所述摆臂具有能够与所述滑动板的所述槽部卡合的卡合爪,所述摆臂被支承为能够向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是所述卡合爪向所述槽部中卡合的方向,所述第二旋转方向是所述卡合爪从所述槽部离开的方向,所述弹簧对所述摆臂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施力,所述中间折叠部件在被收纳于所述表扣罩的状态下限制所述摆臂向所述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所述中间折叠部件在从所述表扣罩脱离的状态下解除所述摆臂向所述第二旋转方向的旋转限制。
本发明的钟表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表扣。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手表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将实施方式的中间折叠部件折叠后的状态的表扣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将实施方式的中间折叠部件打开的状态的表扣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表扣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将示出实施方式的表扣罩的背面侧的一部分分解后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滑动板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摆臂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按钮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锁定状态的表扣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锁定状态的表扣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锁定解除状态的表扣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带长度调整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带长度调整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带长度调整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带最大伸长状态的侧视图。
图16是示出变形例的滑动板及摆臂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标号说明
1:表扣;2:中间折叠部件(中折れ部材);4:表扣主体;9:带节;11:第一带;12:第二带;20:中板;21:钩;23:爪部;23A:倾斜面;30:外板;40:表扣罩;41:表面部;42:第一侧壁部;43:第二侧壁部;44:引导槽;50:滑动板;50B:滑动板;51:板部;53:槽部;53B:槽部;54:移动限制部;54A:限制面;60:摆臂;60B:摆臂;61:基部;62:臂部;63:卡合爪;63B:卡合爪;64:限制片;65:扭簧;68:销;70:按钮单元;71:第一按钮;72:第二按钮;80:锁定部件;81:上表面部;82:下表面部;83:导向部;84:第一侧面;85:第二侧面;100:手表;411:导轨部;531:第一斜面;531B:第一斜面;532:第二斜面;532B:第二斜面;631:第一垂直面;632:第二垂直面;633:第一斜面;633B:第一斜面;634:第二斜面;634B:第二斜面;651:第一抵接部;652:线圈部;653:第二抵接部;711:第一操作部;712:引导部;712A:引导面;712B:侧面;721:第二操作部;722:引导部;722A:引导面;722B:侧面;811:引导槽;821:卡定面;831:导向面;R1:第一旋转方向;R2:第二旋转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作为钟表的手表100具备外装壳体10、第一带11以及第二带12。在外装壳体10的6点方向和12点方向上分别一体地设置有表耳10A。第一带11使用安装销与6点方向的表耳10A连结,第二带12使用安装销与12点方向的表耳10A连结。
第一带11和第二带12是通过借助省略图示的销将多个带节9连结起来而构成的。
而且,第一带11、第二带12的开放端部彼此由图2~图5所示的表扣1紧固。
表扣1是具备中间折叠部件2的三折式表扣。图2是将中间折叠部件2折叠收纳的状态的表扣1的立体图,图3是将中间折叠部件2打开的状态的表扣1的立体图,图4是表扣1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将示出表扣罩40的背面侧的一部分分解的立体图。
另外,图6是滑动板50的立体图,图7是摆臂60的立体图,图8是按钮单元70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锁定状态的表扣1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锁定状态的表扣1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此外,在各图中,将沿着第一带11以及第二带12的长度方向的轴设为X轴,将与X轴垂直且沿着第一带11以及第二带12的宽度方向的轴设为Y轴,将与X轴以及Y轴垂直的轴设为Z轴。在X轴上,将从表扣1朝向第一带11的方向设为X1方向,将从表扣1朝向第二带12的方向设为X2方向。在Y轴上,将从表扣罩40的宽度方向中心朝向第一侧壁部42侧的方向设为Y1方向,将从表扣罩40的宽度方向中心朝向第二侧壁部43侧的方向设为Y2方向。在Z轴上,将从中间折叠部件2朝向表扣罩40的方向即朝向表扣1的表面侧的方向设为Z1方向,将从表扣罩40朝向中间折叠部件2的方向即朝向表扣1的背面侧的方向设为Z2方向。此外,针对各部件,有时将Z1方向侧的面表达为表面,将Z2方向侧的面表达为背面。
如图2~图4所示,表扣1具备中间折叠部件2和表扣主体4。
中间折叠部件2具备中板20和外板30。
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中板20是沿着第一带11的长度方向即X轴方向形成为长条的部件,X1方向的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一带11连结。中板20的X2方向的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外板30的一个端部连结。
在中板20设置有钩21。钩21在中板20的表面上设置于与第一带11连结的端部的附近。钩21具备向Z1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2和从突出部22向X2方向突出的爪部23。如图3、图10所示,爪部23的表面侧形成为随着朝向X2方向而向Z2方向即下方倾斜的倾斜面23A。在中板20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表面凹陷的阶梯部25。
外板30的X1方向的端部通过弹簧杆3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表扣罩40连结。如图4所示,外板30具备:轴部32,其供弹簧杆31贯穿插入;主体部33,其从轴部32沿着作为带的长度方向的X轴方向延长而配置于中板20的左右两侧;以及连结部34,其将主体部33连结起来,且背面凹入配置于中板20的阶梯部25。
因此,在折叠中间折叠部件2的情况下,中板20的钩21设置成从外板30的主体部33之间的开口向Z1方向突出。另外,中板20的除了阶梯部25以外的部分配置于外板30的主体部33之间的开口部分,中板20和外板30的表面及背面构成为分别位于大致同一面上。
[表扣主体的结构]
如图2至图4所示,表扣主体4具备表扣罩40、滑动板50、摆臂60以及按钮单元70。
如图4以及图5所示,表扣罩40具备:板状的表面部41,其沿着滑动板50的滑动方向即X1方向及X2方向呈圆弧状弯曲;以及第一侧壁部42以及第二侧壁部43,它们从表面部41的Y1方向以及Y2方向的外缘向背面侧突出。
在表面部41的背面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连续的导轨部411。
在第一侧壁部42及第二侧壁部43形成有将滑动板50引导为能够滑动的引导槽44、以及供按钮单元70的第一按钮71、第二按钮72贯穿插入的贯通孔46。贯通孔46的外表面侧的开口为椭圆状,内表面侧的开口为比外侧的椭圆状的开口大的矩形状的开口,从而与第一按钮71、第二按钮72的形状匹配地形成。
并且,在第一侧壁部42以及第二侧壁部43形成有:孔48,与外板30连结的弹簧杆31安装于该孔48中;以及贯通孔49,其供销68贯穿插入,该销68成为将摆臂60安装成旋转自如的轴。
如图2~图4所示,滑动板50配置于表扣罩40与中间折叠部件2之间,设置为能够沿表扣罩40的引导槽44在第一带11以及第二带12的长度方向即X1方向以及X2方向上滑动移动。
如图6所示,滑动板50具备:左右两端配置于所述引导槽44的板部51;形成于板部51的端部的连结部52;和形成于板部51的表面的槽部53以及移动限制部54。在滑动板50中,将形成有移动限制部54的X1方向侧的端部称为前端,将形成有连结部52的X2方向侧的端部称为后端。在连结部52形成有供连结第二带12的连结销贯穿插入的贯通孔52A。
槽部53是在滑动板50的宽度方向即Y轴方向上延长的倒三角形状的V槽,在滑动板50的滑动方向即X轴方向上连续设置有多个。各槽部53由第一斜面531及第二斜面532形成。第一斜面531是槽部53的靠连结部52侧即X2方向侧的斜面,第二斜面532是槽部53的靠移动限制部54侧即X1方向侧的斜面。第一斜面531、第二斜面532相对于滑动板50的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分别为60度,是相同的倾斜角度。
移动限制部54是与槽部53的X1方向侧连续地形成且在滑动板50的宽度方向上连续的截面为大致矩形状的突出部。移动限制部54比槽部53的第二斜面532的上端向上方即表面部41侧突出。该移动限制部54的靠第二斜面532侧的侧面成为与滑动板50的移动方向垂直的限制面54A。
如图2至图4所示,摆臂60被配置在表扣罩40的表面部41与滑动板50之间,并借助于穿插固定在第一侧壁部42以及第二侧壁部43的贯通孔49中的圆棒状的销68被安装成相对于表扣罩40转动自如。另外,作为将销68固定于第一侧壁部42、第二侧壁部43的结构,可以在销68与贯通孔49之间的间隙中压入环状的固定部件等而进行固定,也可以进行螺纹固定,只要固定成作为旋转轴的销68不从贯通孔49脱离即可。
如图7所示,摆臂60具备:基部61,其旋转自如地支承于销68;臂部62,其从基部61向X2方向侧即滑动板50侧延伸并形成有卡合爪63;以及限制片64,其从基部61向X1方向侧延伸。
基部61具备供销68贯穿插入的一对支承壁611和将支承壁611之间连结的连结壁612。在支承壁611之间配置有扭簧65。扭簧65具备:分别配置于各支承壁611的内侧并与连结壁612的上端侧抵接的第一抵接部651;供销68贯穿插入的线圈部652;以及向按钮单元70侧突出的第二抵接部653。
臂部62从基部61的上部即表扣罩40的表面部41侧向X2方向延伸。因此,臂部62沿着表面部41配置。
卡合爪63具备第一垂直面631以及第二垂直面632、第一斜面633以及第二斜面634,所述第一垂直面631以及第二垂直面632从臂部62的前端沿着与臂部62的延伸方向即X2方向大致垂直的Z2方向设置。第一垂直面631是面向滑动板50的连结部52侧的外表面,第二垂直面632是面向滑动板50的移动限制部54侧的内表面。
第一斜面633与第一垂直面631连续地形成,第二斜面634与第二垂直面632连续地形成。第一斜面633和第二斜面634随着朝向前端而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倾斜,在从作为摆臂60的旋转轴的销68的轴向侧视观察时构成三角形状的爪部分。
限制片64从基部61的下部即中间折叠部件2侧向X1方向延伸。因此,臂部62及限制片64隔着成为摆臂60的旋转轴的销68而配置。因此,在臂部62向接近滑动板50的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时,限制片64向远离中间折叠部件2的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另外,在臂部62向远离滑动板50的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时,限制片64向接近中间折叠部件2的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
如图2~图5以及图8所示,按钮单元70具备第一按钮71、第二按钮72以及锁定部件80。
第一按钮71和第二按钮72从第一侧壁部42和第二侧壁部43的贯通孔46突出,配置成能够在Y轴方向上移动。
如图8所示,第一按钮71具备:底板710;从底板710向Y1方向突出设置的第一操作部711;以及从底板710向Y2方向突出设置的引导部712。第一操作部711贯穿插入于第一侧壁部42的贯通孔46并向表扣罩40的外侧突出。底板710配置于第一侧壁部42的贯通孔46的内表面侧的开口,通过与椭圆状的开口的周围的壁抵接来限制第一按钮71向Y1方向的移动。
引导部712形成为平板状,具有引导面712A和侧面712B这2个侧面。引导面712A是靠X2方向侧即摆臂60的基部61侧的侧面,随着朝向Y2方向而向远离基部61的X1方向即接近另一个侧面712B的方向倾斜。
第二按钮72与第一按钮71同样地具备:底板720;从底板720向Y2方向突出设置的第二操作部721;以及从底板720向Y1方向突出设置的引导部722。第二操作部721贯穿插入于第二侧壁部43的贯通孔46并向表扣罩40的外侧突出,底板720配置于第二侧壁部43的贯通孔46的内表面侧的开口并限制第二按钮72向Y2方向的移动。
引导部722与引导部712同样地形成为平板状,也如图4所示,具备引导面722A和侧面722B。引导面722A与引导面712A同样,随着朝向Y1方向而向X1方向、即接近另一个侧面722B的方向倾斜。
如图8所示,锁定部件80具备:上表面部81,其设置于表面部41侧;下表面部82,其设置于中间折叠部件2侧;以及导向部83,其设置于上表面部81与下表面部82之间。
在上表面部81的表面形成有沿着X轴方向形成的引导槽811。锁定部件80借助于表面部41的背面的导轨部411和引导槽811在X轴方向上滑动移动。
也如图10所示,锁定部件80的X2方向侧的第一侧面84为平坦的平面,供扭簧65的第二抵接部653抵接。扭簧65的第一抵接部651与摆臂60的连结壁612的上端侧即比作为旋转轴的销68靠Z1方向侧的位置抵接,第二抵接部653与锁定部件80的第一侧面84抵接。因此,扭簧65对摆臂60向第一旋转方向R1施力,对锁定部件80向X1方向施力。
下表面部82的X1方向侧的第二侧面85形成为以随着朝向Z1方向而向X1方向突出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而且,如图9以及图10所示,下表面部82的表面成为卡定钩21的卡定面821。
导向部83具备随着朝向X1方向而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倾斜的一对导向面831。第一按钮71和第二按钮72的引导面712A、722A与各导向面831抵接。另外,引导部712、722配置于上表面部81与下表面部82之间,从而被限制Z轴方向的移动。
锁定部件80被扭簧65向X1方向施力,导向面831与引导面712A、722A抵接,从而第一按钮71、第二按钮72被向相互分离的Y1方向以及Y2方向施力。进而,维持在基板710、720与第一侧壁部42、第二侧壁部43抵接的状态,即第一操作部711、第二操作部721从表扣罩40突出的状态。在该情况下,锁定部件80移动到能够利用卡定面821将钩21的爪部23卡定的卡定位置。
另一方面,当使用者将第一按钮71、第二按钮7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压入时,引导部712、722的引导面712A、722A与导向面831抵接,从而锁定部件80克服扭簧65的作用力而向X2方向移动,卡定面821对钩21的卡定被解除。在该情况下,锁定部件80移动到解除钩21的卡定的解除位置。
[手表的装卸方法]
接下来,对将手表100佩戴于使用者的手腕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解除表扣1的锁定而将中间折叠部件2打开的状态下,使手腕通过第一带11、第二带12,一边将中间折叠部件2折叠,一边将表扣罩40向中间折叠部件2侧压入。由此,中板20的钩21通过外板30的开口而与锁定部件80抵接。此时,钩21的倾斜面23A与锁定部件80的倾斜的第二侧面85抵接,通过各倾斜面的作用,锁定部件80向X2方向移动,爪部23越过下表面部82。于是,锁定部件80在扭簧65的作用力下向X1方向移动而返回,爪部23与卡定面821抵接而被卡定。由此,中间折叠部件2被收纳到表扣罩40,手表100佩戴于使用者的手腕。在该状态下,中间折叠部件2的表面与摆臂60的限制片64抵接。因此,摆臂60向第二旋转方向R2侧的旋转被限制,维持卡合爪63与槽部53卡合的状态,带长度也被固定。
接着,对从手腕取下手表100的方法进行说明。
当使用者按压第一按钮71、第二按钮72时,引导面712A、722A按压导向面831,从而锁定部件80向X2方向移动,卡定面821对钩21的卡定被解除。
由此,如图11所示,能够将折叠收纳于表扣罩40的中间折叠部件2的中板20以及外板30打开,能够将手表100从手腕取下。
[带长度的调整方法]
接着,参照图12~图14对调整带长度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打开中间折叠部件2的中板20、外板30的状态下,由于中间折叠部件2未与摆臂60的限制片64抵接,因此也允许摆臂60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在该状态下,使与滑动板50连结的第二带12相对于表扣罩40向X1方向或者X2方向移动。于是,滑动板50的槽部53的第一斜面531或第二斜面532与卡合爪63的第一斜面633或第二斜面634抵接,从而摆臂60克服扭簧65的作用力而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然后,当卡合爪63的前端超过滑动板50的槽部53之间的顶点时,随着滑动板50的移动,摆臂60借助于扭簧65的作用力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与相邻的槽部53卡合。
例如,如图12所示,当将第二带12以及滑动板50向从表扣罩40拉出的方向移动时,滑动板50的第二斜面532与卡合爪63的第二斜面634抵接。第二斜面532以及第二斜面634相对于X2方向倾斜,因此卡合爪63向Z1方向移动,摆臂60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此时,摆臂60被扭簧65的作用力向第一旋转方向R1施力,因此如图12和图13所示,卡合爪63一边与第二斜面532抵接一边移动。
然后,在卡合爪63到达第二斜面532的顶点后,当进一步使滑动板50向X2方向移动时,摆臂60借助于扭簧65的作用力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卡合爪63一边与第一斜面531抵接一边移动。然后,如图14所示,卡合爪63与滑动板50的槽部53卡合,由此能够使滑动板50的位置移动1级。通过反复进行这样的移动,能够将滑动板50的位置按照槽部53的数量进行调整,在图12~图14中,由于形成有9个槽部53,因此能够调整为9级位置。并且,如上所述,若将钩21卡定于锁定部件80而将中间折叠部件2收纳于表扣罩40内,则摆臂60向第二旋转方向R2的旋转被中间折叠部件2限制,也能够限制滑动板50的移动即带的长度调整。
另外,如图15所示,在卡合爪63卡合于与移动限制部54相邻的槽部53的状态下,卡合爪63的第二垂直面632与移动限制部54的限制面54A抵接,因此滑动板50向X2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在使滑动板50向X2方向移动而使带长度变长的情况下,图15所示的卡合爪63与移动限制部54抵接的状态是带长度最大程度地伸长的最大伸长状态,滑动板50向X2方向的进一步的移动被限制。
此外,在将滑动板50安装于表扣罩40的情况下、或在因维护等从表扣罩40拆下的情况下,只要通过使用夹具等使摆臂60的限制片64向第二旋转方向R2移动,从而使摆臂60旋转至卡合爪63的前端越过移动限制部54的位置即可。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由于表扣1通过使中间折叠部件2成为从表扣罩40脱离的状态而解除摆臂60向第二旋转方向R2的旋转限制,因此能够使摆臂60的卡合爪63从滑动板50的槽部53脱离而解除卡合。槽部53的第一斜面531、第二斜面532和卡合爪63的第一斜面633、第二斜面634相对于滑动移动方向倾斜。因此,在通过将第二带12向表扣罩40侧按压或拉出而使滑动板50滑动时,能够使摆臂60克服扭簧65的作用力而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因此,不进行按钮操作,仅通过进行滑动板50的移动操作就能够容易地调整带的长度。
并且,在将中间折叠部件2折叠而收纳于表扣罩40的状态下,通过中间折叠部件2与限制片64抵接,能够限制摆臂60向第二旋转方向R2的旋转,能够维持卡合爪63与槽部53卡合的状态。因此,能够成为无法使滑动板50滑动的状态即无法调整带长度的状态,能够可靠地防止带长度意外地增减。
另外,由于构成表扣1的部件数量少,因此表扣1的组装也容易且成本也能够降低。另外,能够与槽部53的数量相应地每隔槽部53的间隔分多级调整带的长度,能够贴合于使用者的手腕。
通过在摆臂60设置限制片64,并使中间折叠部件2与该限制片64抵接,能够限制摆臂60向第二旋转方向R2的旋转,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可靠地防止带长度增减。特别是,限制片64能够确保面积比较大,因此也能够增大与中间折叠部件2抵接时的抵接面积,能够使限制片64可靠地与中间折叠部件2抵接而可靠地限制摆臂60的旋转。
另外,限制片64配置于扭簧65、锁定部件80的背面侧而能够隐藏这些部件,因此在观察表扣1的背面侧时能够使外观简单,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并且,在观察表扣1的背面侧时,摆臂60的卡合爪63被滑动板50遮挡,滑动板50的槽部53也不向表扣1的背面侧露出,因此在这一点上也能够使表扣1的背面侧的外观简单,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
在中间折叠部件2设置有钩21,设置有在卡定该钩21的卡定位置与解除卡定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锁定部件80。因此,通过移动锁定部件80,能够可靠地实现将中间折叠部件2折叠并收纳于表扣罩40而进行锁定的状态、以及将中间折叠部件2从表扣罩40卸下而解除锁定的状态。另外,由于锁定部件80移动而进行钩21的卡定、解除,因此例如与使表扣罩的侧壁部等变形而进行锁定、解除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耐久性。
由1个扭簧65兼用作对摆臂60向第一旋转方向R1施力的弹簧和对锁定部件80向卡定位置施力的弹簧。而且,通过使锁定部件80移动到卡定位置,使得第一按钮71和第二按钮72被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因此,与分别用不同的弹簧对各个部件施力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组装也容易且成本也能够降低。
将卡合爪63的形状设为三角形状,将槽部53的形状设为卡合爪63能够卡合的倒三角形状即V槽状。因此,能够使卡合爪63与槽部53的抵接面即第一斜面531、第二斜面532、第一斜面633、第二斜面634相对于滑动板50的滑动方向倾斜。因此,即使卡合爪63被扭簧65施力,在使滑动板50向X1方向或X2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卡合爪63也容易沿着槽部53的第一斜面531、第二斜面532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滑动板50滑动。另外,第一斜面531、第二斜面532的倾斜角度为相同的角度,第一斜面633、第二斜面634也对应地为相同的角度,因此在使滑动板50向X1方向、X2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以相同程度的力移动。因此,使用者能够以相同程度的力进行缩短带的长度的操作和拉伸带的长度的操作,能够提高带长度调整时的操作性。
由于在表扣罩40上形成引导槽44,并将滑动板50的板部51插入到该引导槽44中,因此滑动板50不会晃动而稳定地移动。因此,带的长度调整也能够稳定且顺畅地进行。另外,引导槽44在X1方向上仅形成至第一侧壁部42、第二侧壁部43的中途位置,因此能够限制滑动板50的X1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滑动板50与摆臂60等碰撞而损伤。
由于在滑动板50设置有移动限制部54,因此能够限制滑动板50的X2方向的移动。因此,在拉出滑动板50而调整带的长度时,能够防止摆臂60的卡合爪63从滑动板50脱离和滑动板50从表扣罩40脱离的情况发生。
[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也包含于本发明。
例如,如图16所示,也可以将构成滑动板50B的槽部53B的第一斜面531B和第二斜面532B相对于滑动方向的倾斜角度设为互不相同的角度。例如,第一斜面531B的倾斜角度θ1为40度,第二斜面532B的倾斜角度θ2为60度。在该情况下,摆臂60B的卡合爪63B的第一斜面633B、第二斜面634B构成为能够与第一斜面531B、第二斜面532B抵接。
在使滑动板50B向X1方向移动而缩短带的长度的情况下与卡合爪63B的第一斜面633B接触的第一斜面531B的倾斜角度设为θ1。在使滑动板50B向X2方向移动而延长带的长度的情况下与卡合爪63B的第二斜面634B接触的第二斜面532B的倾斜角度设为θ2。由于倾斜角度θ1比倾斜角度θ2小,因此与延长带的长度的情况相比,在缩短带的长度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移动滑动板50B。
此外,槽部53的各斜面的倾斜角度的大小关系也可以与图16的情况相反,在该情况下,与缩短带的长度的情况相比,在延长带的长度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移动滑动板50B。
作为限制摆臂60向第二旋转方向R2的旋转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设置与中间折叠部件2抵接的限制片64的结构。
例如,在中间折叠部件2设置突片,在将中间折叠部件2收纳于表扣罩40时,该突片与连结壁612抵接而限制向第二旋转方向R2侧的旋转。因此,也可以采用不设置摆臂60的限制片64而能够限制旋转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使摆臂60与滑动板5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相反。在Z2方向上形成滑动板50的槽部53,使摆臂60的卡合爪63向Z1方向突出。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在摆臂60的前端向Z1方向移动时卡合爪63与槽部53卡合,在摆臂60的前端向Z2方向移动时卡合爪63从槽部53脱离。在该情况下,通过将中间折叠部件2收纳于表扣罩40并使中间折叠部件2与摆臂60的臂部62抵接,能够限制摆臂60的旋转。
作为卡定中间折叠部件2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使用具有爪部23的钩21和滑动移动的锁定部件80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中间折叠部件2设置锁定销,该锁定销在轴部的末端具有直径比轴部大的伞部,利用设置于表扣罩40的按钮单元将锁定销卡定或者解除卡定。即,只要是能够在将中间折叠部件2收纳于表扣罩40的状态下卡定的结构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借助于扭簧65施加摆臂60的旋转用的作用力和使锁定部件80向卡定位置移动的作用力,但也可以分别由独立的弹簧施力。并且,也可以分别设置使锁定部件80向卡定位置移动的弹簧和对第一按钮71和第二按钮72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的弹簧。
摆臂60的卡合爪63和滑动板50的槽部53的形状不限定于截面三角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截面形状为圆弧状的卡合爪和槽部。并且,只要是在卡合爪与槽部卡合的状态下能够锁定滑动板的移动并且在未限制摆臂的第二旋转方向R2的旋转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滑动板的移动使摆臂转动的结构即可。
另外,滑动板50不限定于由表扣罩40的引导槽44引导。例如,也可以在滑动板50的侧面形成凹槽,在第一侧壁部42、第二侧壁部43的内表面形成被插入于滑动板50的凹槽中的凸状的导轨部。另外,滑动板50不限定于在前端侧具备移动限制部54。
表扣1不限定于钟表表带,例如也能够利用于手链、项链等饰品用带。
[本发明的总结]
本发明的表扣是将第一带和第二带连结起来的表扣,其特征在于,具有:中间折叠部件,其与所述第一带连结;表扣罩,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中间折叠部件连结;滑动板,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表扣罩在所述第一带以及所述第二带的长度方向上滑动,并与所述第二带连结;摆臂,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表扣罩;以及弹簧,其对所述摆臂施力,所述滑动板具有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的槽部,所述摆臂具有能够与所述滑动板的所述槽部卡合的卡合爪,所述摆臂被支承为能够向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是所述卡合爪向所述槽部中卡合的方向,所述第二旋转方向是所述卡合爪从所述槽部离开的方向,所述弹簧对所述摆臂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施力,所述中间折叠部件在被收纳于所述表扣罩的状态下限制所述摆臂向所述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所述中间折叠部件在从所述表扣罩脱离的状态下解除所述摆臂向所述第二旋转方向的旋转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表扣,若使中间折叠部件成为从表扣罩脱离的状态而解除摆臂向第二旋转方向的旋转限制,则能够使摆臂的卡合爪从滑动板的槽部离开。因此,例如,通过使卡合爪和槽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倾斜面等,在对滑动板进行滑动操作时,能够使摆臂克服弹簧的作用力而向第二旋转方向旋转。因此,不进行按钮操作,仅通过进行滑动板的移动操作就能够容易地调整带的长度。
并且,在将中间折叠部件折叠而收纳于表扣罩的状态下,能够限制摆臂向第二旋转方向的旋转,能够维持卡合爪与槽部卡合的状态。因此,能够成为无法使滑动板滑动的状态即无法调整带长度的状态,能够可靠地防止带长度意外地增减。
由于构成表扣的部件数量少,因此组装也容易且成本也能够降低。另外,能够与槽部的数量相应地以槽部的间隔分多级调整带的长度,能够容易地使带长度贴合于使用者的手腕等。
在本发明的表扣中,优选的是,所述摆臂具备:基部,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表扣罩;臂部,其从所述基部向所述滑动板侧延伸并形成有所述卡合爪;以及限制片,其从所述基部向与所述臂部相反的一侧延伸,通过所述限制片与收纳于所述表扣罩的所述中间折叠部件抵接,来限制所述摆臂向所述第二旋转方向的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表扣,在摆臂设置限制片,使中间折叠部件与限制片抵接而限制摆臂向第二旋转方向的旋转,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可靠地限制摆臂的旋转。
在本发明的表扣中,优选的是,所述表扣具备按钮单元,该按钮单元具有:被所述弹簧施力的锁定部件;以及从所述表扣罩突出的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所述中间折叠部件设有钩,在所述锁定部件被所述弹簧施力的情况下,所述锁定部件向使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并且移动到将所述钩卡定的卡定位置,在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被按压时,所述锁定部件克服所述弹簧的作用力而移动至解除所述钩的卡定的解除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表扣,由于在中间折叠部件设有钩,并设置有在卡定该钩的卡定位置与解除卡定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锁定部件,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将中间折叠部件收纳于表扣罩的锁定状态、解除状态,并且,由于锁定部件移动而进行钩的卡定、解除,因此例如与使表扣罩的侧壁部等变形而进行锁定、解除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耐久性。
另外,由1个弹簧兼用作对摆臂向第一旋转方向施力的弹簧和对锁定部件向卡定位置施力的弹簧,而且,通过使锁定部件向卡定位置移动,使得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被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因此,与利用不同的弹簧分别进行施力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组装也容易且成本也能够降低。
在本发明的表扣中,优选的是,在从所述摆臂的旋转轴的轴向侧视观察时,所述摆臂的所述卡合爪呈三角形状,所述滑动板的所述槽部是所述卡合爪能够卡合的倒三角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表扣,将卡合爪的形状设为三角形状,将槽部的形状设为卡合爪能够卡合的倒三角形状,因此能够使卡合爪与槽部的抵接面相对于滑动板的滑动方向倾斜。因此,即使卡合爪被弹簧施力,即使在将滑动板向表扣罩压入的方向或从表扣罩拉出的方向中的任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卡合爪也容易沿着槽部的倾斜面移动,因此在未限制摆臂的旋转的情况下,能够容易使滑动板滑动来调整带长度。
在本发明的表扣中,优选的是,所述滑动板的所述槽部具备:第一倾斜面,在使所述滑动板向接近所述摆臂的旋转轴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卡合爪接触;以及第二倾斜面,在使所述滑动板向远离所述摆臂的旋转轴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卡合爪接触,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对于所述滑动板的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比所述第二倾斜面相对于所述滑动板的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小。
根据本发明的表扣,第一倾斜面相对于滑动板的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比第二倾斜面相对于滑动板的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小,因此在使滑动板向接近摆臂的旋转轴的方向移动、即缩短带的长度的情况下,与使滑动板向相反方向移动的情况、即延长带的长度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使滑动板移动。
在本发明的表扣中,优选的是,所述表扣罩具有表面部、第一侧壁部以及第二侧壁部,在所述第一侧壁部和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内侧面形成有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长的引导槽,所述滑动板具有被插入于所述引导槽的板部。
根据本发明的表扣,通过将滑动板的板部插入到引导槽,滑动板稳定地移动,因此带的长度调整也能够稳定且顺畅地进行。另外,由于能够通过引导槽设定滑动板的移动范围,因此也能够抑制因滑动板与其他部件碰撞而导致各部件损伤的情况发生。
在本发明的表扣中,优选的是,所述滑动板具备与所述槽部连续地设置的移动限制部,所述移动限制部具有限制面,所述限制面与所述滑动板的滑动方向垂直,并且比所述槽部突出,所述卡合爪具有与所述限制面抵接的垂直面。
根据本发明的表扣,摆臂的卡合爪的垂直面与限制面抵接,从而能够限制滑动板的移动。因此,在移动滑动板而调整带的长度时,能够防止摆臂的卡合爪从滑动板脱离。
本发明的钟表的特征在于,具备前述的表扣。
根据本发明的钟表,由于具备前述的表扣,因此起到前述那样的效果,能够容易地进行带长度的调整操作,能够应用于各种钟表。

Claims (8)

1.一种表扣,其将第一带和第二带连结起来,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扣具有:
与所述第一带连结的中间折叠部件;
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中间折叠部件连结的表扣罩;
滑动板,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表扣罩在所述第一带以及所述第二带的长度方向上滑动,并与所述第二带连结;
摆臂,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表扣罩;以及
弹簧,其对所述摆臂施力,
所述滑动板具有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的槽部,
所述摆臂具有能够与所述滑动板的所述槽部卡合的卡合爪,所述摆臂被支承为能够向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是所述卡合爪向所述槽部中卡合的方向,所述第二旋转方向是所述卡合爪从所述槽部离开的方向,
所述弹簧对所述摆臂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施力,
所述中间折叠部件在被收纳于所述表扣罩的状态下限制所述摆臂向所述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所述中间折叠部件在从所述表扣罩脱离的状态下解除所述摆臂向所述第二旋转方向的旋转限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臂具备:基部,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表扣罩;臂部,其从所述基部向所述滑动板侧延伸并形成有所述卡合爪;以及限制片,其从所述基部向与所述臂部相反的一侧延伸,
通过所述限制片与收纳于所述表扣罩的所述中间折叠部件抵接,来限制所述摆臂向所述第二旋转方向的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扣具备按钮单元,该按钮单元具有:被所述弹簧施力的锁定部件;以及从所述表扣罩突出的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
所述中间折叠部件设有钩,
在所述锁定部件被所述弹簧施力的情况下,所述锁定部件向使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并且移动到将所述钩卡定的卡定位置,
在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被按压时,所述锁定部件克服所述弹簧的作用力而移动到解除所述钩的卡定的解除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摆臂的旋转轴的轴向侧视观察时,所述摆臂的所述卡合爪呈三角形状,
所述滑动板的所述槽部是所述卡合爪能够卡合的倒三角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板的所述槽部具有:
第一倾斜面,在使所述滑动板向接近所述摆臂的旋转轴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卡合爪接触;以及
第二倾斜面,在使所述滑动板向远离所述摆臂的旋转轴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卡合爪接触,
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对于所述滑动板的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比所述第二倾斜面相对于所述滑动板的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扣罩具有表面部、第一侧壁部以及第二侧壁部,
在所述第一侧壁部和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内侧面形成有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长的引导槽,
所述滑动板具有被插入于所述引导槽的板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板具备与所述槽部连续地设置的移动限制部,
所述移动限制部具有限制面,所述限制面与所述滑动板的滑动方向垂直,并且比所述槽部突出,所述卡合爪具有与所述限制面抵接的垂直面。
8.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该钟表具备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表扣。
CN202210747097.7A 2021-07-01 2022-06-29 表扣和钟表 Pending CN1155535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10101 2021-07-01
JP2021110101A JP2023007082A (ja) 2021-07-01 2021-07-01 中留および時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53541A true CN115553541A (zh) 2023-01-03

Family

ID=84737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47097.7A Pending CN115553541A (zh) 2021-07-01 2022-06-29 表扣和钟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00219A1 (zh)
JP (1) JP2023007082A (zh)
CN (1) CN115553541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97055A (en) * 1937-07-14 1937-10-26 Jacoby Bender Extensible bracelet clasp
US2588655A (en) * 1947-11-28 1952-03-11 Benrus Watch Company Inc Expandible and contractible buckle
US2455302A (en) * 1947-12-16 1948-11-30 George A Gotti Extension clasp for bands such as bracelets
US2500649A (en) * 1948-06-12 1950-03-14 Swiss Radium & Dial Painting C Fastener for wristbands
US2596186A (en) * 1948-09-24 1952-05-13 Carl Art Inc Extension device
US3696469A (en) * 1971-11-12 1972-10-10 Harry Kalinsky Wrist band and buckle therefor
DE602006007360D1 (de) * 2006-10-06 2009-07-30 Rolex Sa Armbandverschluss
CH705058B1 (fr) * 2007-09-28 2012-12-14 Oreade Manufacture De Boites Sa Fermoir.
EP2767184B1 (fr) * 2013-02-13 2015-04-08 Omega SA Fermoir pour bracelet de montre
EP3758542A1 (fr) * 2018-03-02 2021-01-06 Dexel S.A. Fermoir pour bracelet comportant un dispositif de réglage de longueur du bracele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00219A1 (en) 2023-01-05
JP2023007082A (ja) 2023-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11249B (zh) 用于腕表带的扣合机构
CN107019297B (zh) 表扣、表带及钟表
JP4426608B2 (ja) バンド用バックル
JP4232792B2 (ja) 中留
JP6672378B2 (ja) ブレスレットの留め金
WO2002074124A9 (fr) Dispositif de reglage de la longueur d'une parure en forme de bande
US7861383B2 (en) Clasp, accessory bracelet, and timepiece
JP4754249B2 (ja) バンドの連結構造
WO2018053743A1 (zh) 表带连接件、表带及手表
CN109077394B (zh) 带扣以及钟表
CN115553541A (zh) 表扣和钟表
CN115553537A (zh) 表扣和钟表
JP2009125552A (ja) 装身具の中留構造
JP2007330289A (ja) 中留、帯状装身具及び時計
JP3604646B2 (ja) 装身具の中留構造
CN110025098B (zh) 带扣及钟表
JP4545547B2 (ja) 装身具の中留構造
CN212661273U (zh)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JP3547311B2 (ja) 装身具の中留構造
JP3621491B2 (ja) 装身具の中留構造
JP3690850B2 (ja) 装身具の中留構造
CN217446899U (zh) 表带调节装置、表带组件及穿戴设备
JP2000245512A (ja) 帯状装身具の中留
JP7488263B2 (ja) ブレスレット用折り畳み式バックル留具
JP3710882B2 (ja) 装身具の中留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