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52328A - 光路控制元件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路控制元件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52328A
CN115552328A CN202180033669.9A CN202180033669A CN115552328A CN 115552328 A CN115552328 A CN 115552328A CN 202180033669 A CN202180033669 A CN 202180033669A CN 115552328 A CN115552328 A CN 1155523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electrode
region
light
light conve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366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炫智
李仁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Inno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Inno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542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10136245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560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10137792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Inno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Innote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552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523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67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Filling or closing of cells
    • G02F1/1681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Filling or closing of cells having two or more microcells partitioned by walls, e.g. of microcup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4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based on 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s, e.g. microencapsulated liquid cryst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G02F1/133519Over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4Arrangements combining different electro-active layers, e.g. electrochromic, liquid crystal or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28Adhesive materials or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电极与光转换部之间的粘合层,其中光转换部包括交替布置的分隔壁部和收容部,并且分隔壁部包括从分隔壁部的上表面到朝向第一基板的方向上的30μm的第一区域、从分隔壁部的下表面到朝向第二基板的方向上的30μm的第三区域以及设置在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的第二区域,并且第一区域中通过XPS测得的Si对应于2at%以下。

Description

光路控制元件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实施例涉及一种光路控制构件,并且涉及一种包括该光路控制构件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光阻挡膜阻挡来自光源的光的透射,并且附接到显示面板(其为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车辆导航装置、车辆触摸屏等的显示装置)的前表面,从而光阻挡膜根据光的入射角调节光的视角,从而当显示器传输画面时以用户所需的视角表现清晰的图像质量。
另外,光阻挡膜可以用于车辆、建筑等的窗户,以部分地遮蔽外部光,从而防止炫光或防止可以从外部看到内部。
也就是说,光阻挡膜可以是控制光的移动路径以阻挡特定方向上的光并透射特定方向上的光的光路控制构件。因此,可以通过光阻挡膜控制光的透射角来控制使用者的视角。
同时,这种光阻挡膜可以划分为无论周围环境或使用者的环境如何都可以始终控制视角的光阻挡膜以及可以容许使用者根据周围环境或使用者的环境来打开/关闭视角控制的可切换光阻挡膜。
通过在图案部的内部填充在施加电压时可以移动的粒子和用于分散粒子的分散液并通过将粒子分散和聚集,将图案部切换为透光部和光阻挡部,从而可以实现这种可切换光阻挡膜。
为了防止填充物溢出,可以使用光固化树脂来制造具有分隔壁部的光转换部。在这种情况下,光固化树脂可以包括用于改善分离特性(releasability)或电特性的添加剂。这种添加剂可能在树脂的表面上迁移,因此存在树脂的光学特性可能随时间劣化并且树脂与粘合层之间的粘合强度可能劣化的问题。
因此,需要具有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新结构的光路控制构件。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实施例涉及一种通过改善粘合特性而具有改善的可靠性的光路控制构件。此外,该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具有改善的光学特性的光路控制构件。
技术方案
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包括:第一基板;第一电极,设置在第一基板上;光转换部,设置在第一电极上;第二基板,设置在第一基板上;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二基板的下方;以及粘合层,设置在光转换部与第二电极之间,其中,光转换部包括交替设置的分隔壁部和收容部,收容部具有根据施加的电压而改变的透光率,粘合层包括粘合层的上表面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界面以及粘合层的下表面与光转换部之间的第二界面,分隔壁部包括从分隔壁部的上表面到朝向第一基板的30μm的第一区域、从分隔壁部的下表面到朝向第二基板的30μm的第三区域以及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的第二区域,并且第一区域中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得的Si的含量为2at%以下。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光路控制构件,设置在显示面板上,其中,光路控制构件包括:第一基板;第一电极,设置在第一基板上;光转换部,设置在第一电极上;第二基板,设置在第一基板上;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二基板的下方;以及粘合层,设置在光转换部与第二电极之间,其中,光转换部包括交替设置的分隔壁部和收容部,收容部具有根据施加的电压而改变的透光率,粘合层包括粘合层的上表面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界面以及粘合层的下表面与光转换部之间的第二界面,分隔壁部包括从分隔壁部的上表面到朝向第一基板的30μm的第一区域、从分隔壁部的下表面到朝向第二基板的30μm的第三区域以及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的第二区域,并且第一区域中通过XPS测得的Si的含量为2at%以下。
有益效果
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可以改善将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粘合的粘合层的粘合强度和粘合特性。
实施例可以通过改变用于容纳光转换材料并防止光转换材料溢出的光固化树脂的成分来改善分隔壁部与粘合层之间的粘合强度。具体地,实施例可以减少所包含的添加剂的含量以改善光固化树脂的分离特性或电特性。因此,实施例能够防止根据树脂中包含的添加剂的迁移使分隔壁部与粘合层之间的膜去除或分层。
另外,实施例可以防止由于光固化树脂中的添加剂随时间而迁移到光固化树脂的表面而导致的光学特性的劣化。也就是说,实施例可以防止雾度随时间而改变。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透视图。
图3和图4是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第一基板和第一电极的透视图以及第二基板和第二电极的透视图。
图5是沿图1中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比较例的XPS测量结果的图。
图7是示出比较例和示例中的粘合强度测试结果的图。
图8至图11是沿图1中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中的各种收容部的形状。
图12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沿图1中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
图13和图14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示例和比较例的各个条件下的粘合强度测试结果的图。
图15至图21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22和图23是应用了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24至图26是用于说明应用了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不限于所描述的一部分实施例,而是可以以各种其它形式来实现,并且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要素可以选择性地结合和替换。
另外,除非另有明确定义和描述,否则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可以解释为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并且术语(例如在常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可以被解释为具有与在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用于描述实施例,而不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在措辞中特别说明,否则单数形式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并且当以“A(和)B以及C的至少一个(或多个)”描述时,可以包括可以以A,B和C组合的全部组合中的至少一个。
此外,在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要素时,可以使用例如第一、第二、A、B、(a)和(b)的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这些术语不限制这些要素的实质、次序或顺序。
另外,当一个元件被描述为“连接”或“结合”到另一个元件时,其不仅可以包括该元件直接连接”或“结合”到其它元件,还包括该元件通过该元件与该另一个元件之间的其它元件“连接”或“结合”。
此外,当描述为形成或设置在每个元件的“上(上方)”或“下(下方)”时,“上(上方)”或“下(下方)”不仅可以包括两个元件彼此直接连接,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形成或设置在两个元件之间。
此外,当表述为“上(上方)”或“下(下方)”时,基于一个元件,其不仅可以包括向上方向,还可以包括向下方向。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下文描述的光路控制构件涉及根据通过施加电压而移动的电泳粒子以各种模式驱动的可切换光路控制构件。
参照图1至图4,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1000可以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20、第一电极210、第二电极220以及光转换部300。
第一基板110可以支撑第一电极210。第一基板110可以是刚性的或柔性的。
另外,第一基板110可以是透明的。例如,第一基板110可以包括能够透射光的透明基板。
第一基板110可以包括玻璃、塑料或柔性聚合物膜。例如,柔性聚合物膜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醚砜(PES)、环烯烃共聚物(COC)、三乙酰纤维素(TAC)膜、聚乙烯醇(PVA)膜、聚酰亚胺(PI)膜以及聚苯乙烯(PS)中的任一种制成,这仅仅是示例,然而实施例不限于此。
另外,第一基板110可以是具有柔性特性的柔性基板。
此外,第一基板110可以是弯曲的或弯折的基板。也就是说,包括第一基板110的光路控制构件也可以形成为具有柔性、弯曲特性或弯折特性。因此,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可以改变为各种设计。
第一基板110可以沿第一方向1A、第二方向2A和第三方向3A延伸。
具体地,第一基板110可以包括与第一基板11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对应的第一方向1A、沿与第一方向1A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与第一基板11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对应的第二方向2A以及沿与第一方向1A和第二方向2A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与第一基板110的厚度方向对应的第三方向3A。
例如,第一方向1A可以定义为第一基板110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2A可以定义为与第一方向1A垂直的第一基板110的宽度方向,第三方向3A可以定义为第一基板110的厚度方向。或者,第一方向1A可以定义为第一基板11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2A可以定义为与第一方向1A垂直的第一基板110的长度方向,第三方向3A可以定义为第一基板110的厚度方向。
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一方向1A描述为第一基板110的长度方向,将第二方向2A描述为第一基板110的宽度方向,并且将第三方向3A描述为第一基板110的厚度方向。
第一电极21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0的一个表面上。具体地,第一电极21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0的上表面上。也就是说,第一电极21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之间。
第一电极210可以包含透明导电材料。例如,第一电极210可以包含具有约80%以上的透光率的导电材料。作为示例,第一电极210可以包含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铜、氧化锡、氧化锌、氧化钛等。
第一电极210可以具有0.05μm至2μm的厚度。
或者,第一电极210可以包含用于实现低电阻的各种金属。例如,第一电极210可以包含铬(Cr)、镍(Ni)、铜(Cu)、铝(Al)、银(Ag)、钼(Mo)、金(Au)、钛(Ti)及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金属。
参照图3,第一电极21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0的一个表面的整个表面上。具体地,第一电极210可以作为表面电极设置在第一基板110的一个表面上。然而,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一电极210可以由具有均匀图案(诸如网格形或条形)的多个图案电极形成。
例如,第一电极210可以包括多个导电图案。具体地,第一电极210可以包括彼此交叉的多条网格线和由网格线形成的多个网格开口。
因此,即使第一电极210包含金属,也不能从外部视觉识别出第一电极210,从而可以改善可见性。另外,通过开口提高了透光率,从而可以提高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亮度。
第二基板12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0上。具体地,第二基板12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0上的第一电极210上。
第二基板120可以包含能够透射光的材料。第二基板120可以包含透明材料。第二基板120可以包含与上述第一基板110相同或相似的材料。
例如,第二基板120可以包括玻璃、塑料或柔性聚合物膜。例如,柔性聚合物膜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醚砜(PES)、环烯烃共聚物(COC)、三乙酰纤维素(TAC)膜、聚乙烯醇(PVA)膜、聚酰亚胺(PI)膜以及聚苯乙烯(PS)中的任一种制成。这仅仅是示例,然而实施例不限于此。
此外,第二基板120可以是具有柔性特性的柔性基板。
此外,第二基板120可以是弯曲的或弯折的基板。也就是说,包括第二基板120的光路控制构件也可以形成为具有柔性、弯曲特性或弯折特性。因此,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可以改变为各种设计。
第二基板120也可以以与上述第一基板110相同的方式沿第一方向1A、第二方向2A和第三方向3A延伸。
具体地,第二基板120可以包括与第二基板12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对应的第一方向1A、沿与第一方向1A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与第二基板12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对应的第二方向2A以及沿与第一方向1A和第二方向2A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与第二基板120的厚度方向对应的第三方向3A。
例如,第一方向1A可以定义为第二基板120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2A可以定义为与第一方向1A垂直的第二基板120的宽度方向,第三方向3A可以定义为第二基板120的厚度方向。
或者,第一方向1A可以定义为第二基板12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2A可以定义为与第一方向1A垂直的第二基板120的长度方向,第三方向3A可以定义为第二基板120的厚度方向。
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一方向1A描述为第二基板120的长度方向,将第二方向2A描述为第二基板120的宽度方向,并且将第三方向3A描述为第二基板120的厚度方向。
第二电极220可以设置在第二基板120的一个表面上。具体地,第二电极220可以设置在第二基板120的下表面上。也就是说,第二电极220可以设置在第二基板120的第二基板120与第一基板110彼此面对的一个表面上。即,第二电极220可以设置为面对第一基板110上的第一电极210。也就是说,第二电极220可以设置在第一电极210与第二基板120之间。
第二电极220可以包括与上述第一电极210的材料相同或相似的材料。
第二电极220可以包含透明导电材料。例如,第二电极220可以包含具有约80%以上的透光率的导电材料。作为示例,第二电极220可以包含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铜、氧化锡、氧化锌、氧化钛等。
第二电极220可以具有约0.1μm至约0.5μm的厚度。
或者,第二电极220可以包含用于实现低电阻的各种金属。例如,第二电极220可以包含铬(Cr)、镍(Ni)、铜(Cu)、铝(Al)、银(Ag)、钼(Mo)、金(Au)、钛(Ti)及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金属。
参照图4,第二电极220可以设置在第二基板120的一个表面的整个表面上。具体地,第二电极220可以作为表面电极设置在第二基板120的一个表面上。然而,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二电极220可以由具有均匀图案(诸如网格形或条形)的多个图案电极形成。
例如,第二电极220可以包括多个导电图案。具体地,第二电极220可以包括彼此交叉的多条网格线和由网格线形成的多个网格开口。
因此,即使第二电极220包含金属,也不能从外部视觉识别出第二电极220,从而可以改善可见性。另外,通过开口提高了透光率,从而可以提高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亮度。
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可以具有彼此对应的尺寸。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可以具有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尺寸。
具体地,第一基板110的沿第一方向1A延伸的第一长度可以具有与第二基板120的沿第一方向1A延伸的第二长度L2相同或相似的尺寸。
例如,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可以具有300mm至400mm的尺寸。
另外,第一基板110的沿第二方向2A延伸的第一宽度可以具有与第二基板120的沿第二方向2A延伸的第二宽度相同或相似的尺寸。
例如,第一宽度和第二宽度可以具有150mm至200mm的尺寸。
另外,第一基板110的沿第三方向3A延伸的第一厚度可以具有与第二基板120的沿第三方向3A延伸的第二厚度相同或相似的尺寸。
例如,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可以具有30μm至200μm的尺寸。
参照图1,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可以设置为彼此错位。
具体地,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可以沿第一方向1A设置在彼此错位的位置处。具体地,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可以设置为使得基板的侧面彼此错位。
因此,第一基板110可以设置为沿第一方向1A的一个方向突出,第二基板120可以设置为沿第二方向2A的另一个方向突出。
也就是说,第一基板110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1A的一个方向突出的第一突起,第二基板110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1A的另一个方向突出的第二突起。
因此,光路控制构件1000可以包括在第一基板110上暴露第一电极210的区域和在第二基板120的下方暴露第二电极220的区域。
也就是说,设置在第一基板110上的第一电极210可以在第一突起处暴露,设置在第二基板120下方的第二电极220可以在第二突起处暴露。
在突起处暴露的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可以通过下面将描述的连接部连接到外部印刷电路板。
或者,参照图2,可以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具体地,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可以设置为使得各个侧面彼此对应。
因此,第一基板110可以设置为沿第一方向1A的一个方向突出,第二基板120也可以设置为沿第一方向1A的一个方向突出,即,在与第一基板110相同的方向上突出。
也就是说,第一基板110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1A的一个方向突出的第一突起,第二基板也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1A的一个方向突出的第二突起。
也就是说,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可以沿相同方向突出。
因此,光路控制构件1000可以包括在第一基板110上暴露第一电极210的区域和在第二基板120的下方暴露第二电极220的区域。
也就是说,设置在第一基板110上的第一电极210可以在第一突起处暴露,设置在第二基板120下方的第二电极220可以在第二突起处暴露。
在突起处暴露的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可以通过下面将描述的连接部连接到外部印刷电路板。
光转换部30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之间。具体地,光转换部300可以设置在第一电极210与第二电极220之间。
在光转换部300与第一基板110之间或光转换部300与第二基板120之间中的至少一者之间可以设置有粘合层或缓冲层,并且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20和光转换部300可以通过粘合层和/或缓冲层彼此粘合。
光转换部300可以包括多个分隔壁部和多个收容部。可以在收容部中设置根据施加的电压而移动的光转换粒子,并且光路控制构件的透光特性可以通过光转换粒子而改变。
光转换部300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中的至少一个的尺寸。
具体地,光转换部300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小于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另外,光转换部300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可以等于或小于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另外,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设置在光转换部300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的外侧。
因此,可以容易地设置密封部(附图中未示出),并且可以提高密封部的粘合特性。
将参照图5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
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可以包括光转换材料。例如,光转换材料320’可以是EPD油墨。为了容纳光转换材料320’并防止其溢出,可以使用光转换部300。光转换部300可以包括用于容纳光转换材料320’的收容部320和用于防止光转换材料320’溢出的分隔壁部310。
可以由光固化树脂形成光转换部300。例如,可以通过压印光固化树脂来形成光转换部300。即,0可以由光固化树脂形成分隔壁部310和收容部32。
具体地,分隔壁部310可以包含树脂材料。例如,分隔壁部310可以包含光固化树脂材料。作为示例,分隔壁部310可以包含聚氨酯树脂等。
光固化树脂可以包括低聚物、单体、光聚合引发剂和添加剂。光固化树脂可以通过聚合物型预聚物、作为稀释剂的多官能团单体和光聚合引发剂的反应形成光转换部。
这里,添加剂可以指用于改善光固化树脂的分离特性或电特性的各种材料。例如,添加剂可以指包括离型添加剂和/或抗静电剂的各种材料。
添加剂具有随时间迁移到树脂表面的特性。添加剂的这种迁移可能导致光路控制构件的光学特性劣化的问题。另外,添加剂的迁移可能使添加剂与分隔壁部之间的粘合强度劣化。
在实施例中,为了减少添加剂的迁移,可以改变诸如构成分隔壁部的光固化树脂的组成或构成材料的各种因素。
光固化树脂可以包括具有高交联密度的聚合物主链。这里,可以使用溶胀法来测量交联密度。
随着光固化树脂的交联密度增加,可以渗透到聚合物之间的溶剂分子的量增加。因此,交联密度越高,溶胀率(溶胀%)越低。
可以通过如下等式来计算溶胀率。
Figure BDA0003930664730000101
这里,各函数可以指如下。
Q=溶胀率
Ws=溶胀交联材料的重量
Wu=未溶胀交联材料的重量
Wsol=溶胀溶剂的重量
根据实施例的光固化树脂可以具有10%以下的溶胀率。
当光固化树脂的溶胀率超过10%时,交联密度相对较低,从而可以增加可以渗透到聚合物之间的溶剂分子的量。因此,可以增加可以渗透到光固化树脂的橡胶链之间的添加剂的量。因此,当光固化树脂的溶胀率超过10%时,粘合强度和光学特性可能劣化。
也就是说,在实施例中,作为用于形成分隔壁部的材料的光固化树脂的交联密度可以较高。因此,渗透到光固化树脂的链之间的添加剂的量可能较小。因此,可以提高光路控制构件中的粘合层与分隔壁部之间的粘合强度。另外,实施例可以防止由于光固化树脂中的添加剂随时间迁移到光固化树脂的表面而导致的光学特性的劣化。因此,可以改善光路控制构件的雾度。
光固化树脂可以包含聚氨酯丙烯酸酯聚合物。例如,低聚物可以包含聚氨酯丙烯酸酯。
单体可以具有五条或更多条支链。在实施例中,随着单体的官能团数增加,交联性可以增加,因此交联密度可以增加。
单体可以是多官能团单体。多官能团单体可以具有五条或更多条官能团的支链。这里,支链数可以指与主链相连的各支链的数量为五条或更多条。作为示例,单体的支链数可以是五条至七条。例如,单体可以具有五条至六个支链。
当单体的支链数为五条以上时,聚合物的链长变短并且收缩,因此交联密度可以增加。实施例可以包括具有五条或更多条支链的单体,使得溶胀率可以具有10%以下的值。
当单体的支链数小于五条时,聚合物的交联密度可能会减小。因此,当由具有少单体的五条支链的材料形成分隔壁部时,可能具有光路控制构件的粘合特性和光学特性劣化的问题。
当光固化树脂为100wt%时,添加剂的含量可以为0.5wt%以下。在实施例中,由于光固化树脂中的添加剂的含量为0.5wt%以下,因此可以减少添加剂在分隔壁部上的迁移量。
当添加剂的量超过0.5wt%时,可能存在添加剂可能迁移到光固化树脂的表面的问题。
这里,添加剂可以包括具有抗静电剂和具有硅氧烷产物形式的非反应性离型添加剂。
例如,非反应性离型添加剂可以是诸如PDMS的含硅材料。
例如,抗静电剂可以是含氟材料。
在实施例中,通过在分隔壁部的深度方向上从分隔壁部的上表面310T与粘合层的下表面420B之间的界面测量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能够确认根据分隔壁部的位置的添加剂的含量。通过XPS装置,能够确认针对分隔壁部的各个厚度的位于内侧的区域的添加剂的含量。
作为示例,在通过从分隔壁部的上表面蚀刻使分隔壁部的表面可以逐渐被蚀刻的同时,可以确认位于分隔壁部的内侧的区域中的添加剂的含量。当蚀刻时间短时,可以确认第一区域中的添加剂的含量,而当蚀刻时间长时,可以确认第三区域中的添加剂的含量。
例如,在实施例中,在对分隔壁部的上表面进行蚀刻的同时,可以根据蚀刻时间来确认位于分隔壁部的内部的添加剂的含量。
也就是说,当分隔壁部的蚀刻时间为零时,可以确认分隔壁部的表面上表示的Si和F的含量。
作为示例,当分隔壁部的蚀刻时间小于大约300秒时,可以确认在靠近分隔壁部的表面的区域中的分隔壁部中包含的添加剂的含量。
作为示例,当分隔壁部的蚀刻时间为大约300秒至1000秒时,可以确认在分隔壁部的中部的分隔壁部中包含的添加剂的含量。
作为示例,当分隔壁部的蚀刻时间超过大约1000秒时,可以确认在位于靠近分隔壁部的第一电极的基底层中的分隔壁部中包含的添加剂的含量。
分隔壁部310可以根据深度被划分为作为树脂的表面部分的第一区域、作为中间部分的第二区域和作为基底层部分的第三区域。具体地,分隔壁部可以包括从分隔壁部的上表面310T到在深度方向上的30μm的第一区域P1、从分隔壁部的下表面在到深度方向上的30μm的第三区域P3以及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的第二区域。
分隔壁部可以包括从分隔壁部的上表面到朝向第一基板的30μm的第一区域P1、从分隔壁部的下表面到朝向第二基板的30μm的第三区域P3以及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的第二区域P2。因此,具有各种厚度范围的分隔壁部可以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或者,分隔壁部可以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
作为示例,第二区域P2可以是在深度方向上从分隔壁部的上表面起30μm与60μm之间的区域。第三区域P3可以包括在深度方向上从分隔壁部的上表面起60μm与95μm之间的区域。
参照图5和6,将详细描述比较例和示例中的添加剂的迁移程度的差异。
这里,Si的at%可以表示根据位置的非反应性离型添加剂的含量和迁移程度,F的at%可以表示抗静电剂的含量和迁移程度。
图6是示出比较例中测得的分隔壁部的各个深度的XPS结果的图。
XPS结果是对Si的at%含量的测量,并且添加剂中包含的Si的含量可以作为能够测量Si的迁移的评价标准。
在XPS测量结果中,x轴可以表示蚀刻时间,y轴可以表示Si的at%。
也就是说,XPS测量结果可以显示随着蚀刻时间的推移而根据分隔壁部的深度的元素(诸如Si和F)的含量。
在比较例中,第一区域P1中的Si的含量可以大于2at%。
在比较例中,第一区域中的Si和F的含量可以大于2.6at%。
在比较例中,可以确认第一区域P1中的Si的含量显著高于第二区域P2和第三区域P3中的Si的含量。即,在比较例中,可以确认添加剂在粘合层与分隔壁部之间的界面之间的迁移量大。
参照图6,在比较例中,可以确认在第一区域P1中测得的Si的含量比在第二区域P2或第三区域P3中测得的Si的含量高1.5at%以上。
根据示例中测得的树脂的表面分析结果,在蚀刻前在分隔壁部的表面上测得的Si的含量可能低于2.0at%。例如,根据在示例中测得的树脂的表面分析结果,在蚀刻前在分隔壁部的表面上测得的Si的含量可以为1.5at%以下。
例如,根据示例中的树脂的表面分析结果,在蚀刻前在分隔壁部的表面上测得的Si的含量可以为1.3at%至1.4at%。作为示例,在示例中,根据树脂的表面分析结果,在蚀刻前在分隔壁部的表面上测得的Si的含量可以为1.38at%至1.40at%。
在示例中,在第一区域中通过XPS测得的Si的含量可以为2at%以下。例如,在示例中,在第一区域中通过XPS测得的Si的含量可以为1.5at%以下。例如,在示例中,在第一区域中通过XPS测得的Si的含量可以为1at%以下。
在示例中,可以确认第一区域P1中的Si的含量处于与第二区域P2和第三区域P3中的Si的含量近似的水平。另外,在示例中,可以确认第一区域P1中的F的含量处于与第二区域P2和第三区域P3中的F的含量近似的水平。具体地,在示例中,可以确认添加剂的含量是类似的,与分隔壁部的深度无关。
在示例中,Si的含量和F的含量可以在从分隔壁部的上表面到在深度方向上的30μm的区域中恒定。在示例中,Si的含量和F的含量可以在从分隔壁部的上表面到在深度方向上的90μm的区域中恒定。即,在示例中,可以确认添加剂在粘合层与分隔壁部之间的界面之间的迁移少。
在示例中,在第一区域中测得的Si的含量和F的含量可以为1at%至3at%。例如,在示例中,在第一区域中测得的Si的含量和F的含量可以为1at%至2at%。例如,在示例中,在第一区域中测得的Si的含量和F的含量可以为2at%至2.6at%。
具体地,在示例中,可以确认第一区域P1中的Si含量与第二区域P2中的Si含量之间的偏差小于1.5at%。例如,在示例中,可以确认第一区域P1中的Si的含量与第二区域P2中的Si的含量之间的偏差小于1.0at%。例如,在示例中,可以确认第一区域P1中的Si的含量与第二区域P2中的Si的含量之间的偏差小于0.5at%。
具体地,在示例中,可以确认第一区域P1中的Si的含量与第三区域P3中的Si的含量之间的偏差小于1.5at%。例如,在示例中,可以确认第一区域P1中的Si的含量与第三区域P3中的Si的含量的偏差小于1.0at%。例如,在示例中,可以确认第一区域P1中的Si的含量与第三区域P3中的Si的含量之间的偏差小于0.5at%。
在示例中,根据分隔壁部的深度的Si的含量和F的含量的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示出了当分隔壁部被蚀刻60秒时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当分隔壁部被蚀刻60秒时,可以确认位于第一区域中的诸如Si和F的添加剂的含量。
在表1中,可以确认,在蚀刻60秒时第一区域中的Si的含量与F的含量之和为2.53at%。
[表1]
成分 at%
Si2p 0.63
P2p 0.33
S2p 0.48
Cls 74.39
In3d 0.11
O1s 22.16
F1s 1.90
表2示出了当分隔壁部被蚀刻1202秒时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当分隔壁部被蚀刻1202秒时,可以确认位于第三区域中的诸如Si和F的添加剂的含量。在表2中,可以确认,在蚀刻1202秒时第三区域中的Si的含量与F的含量之和为0.63at%。
[表2]
成分 at%
Cls 81.27
O1s 17.83
Si2p 0.22
P2p 0.15
F1s 0.41
S2p 0.13
参照表1和表2,在示例中,可以确认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中的Si的含量之差为0.41at%。由此,可以确认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中的Si的含量之差也小于0.5at%。另外,在示例中,可以确认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中的F的含量之差小于1.5at%。在示例中,可以确认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中的F的含量之差小于1.5at%。
当交联密度增加时,可以减少迁移到树脂的表面部分的添加剂的含量。
参照图7,将详细描述分隔壁的上表面与粘合层之间的粘合强度。
图7示出示例和比较例中的粘合强度测试结果。
在示例中,准备具有与图5相同结构的样品试样用于粘合强度测试。进行了从样品试样提起作为上ITO基板的第二基板120的180度剥离测试。180度剥离测试是测量施加多大的力来剥离上ITO基板的测试。
当在180度剥离测试中提起上ITO基板时,剥离的界面可以是粘合层420与第二电极220之间的界面或粘合层420与分隔壁部310之间的界面。具体地,在180度剥离测试中,当上ITO基板被提起时,粘合层与粘合层上的ITO电极之间的第一界面和粘合层与粘合层下方的树脂之间的第二界面中的粘合强度较低的界面将被剥离。
在比较例和示例中,上ITO基板的剥离测试分别进行了两次。
首先,在制造根据比较例和示例的样品基板之后,在室温下进行将上ITO基板提起的180度剥离测试。这里,制造样品基板之后的含义可以是指紧接在通过粘合层420将树脂层(其是位于下ITO基板上的光转换部)与上ITO基板粘合之后。这里,紧接在制造样品基板之后的剥离测试的测量值可以是在制造样品基板后30分钟内测得的值。在这种情况下,紧接在制造样品基板之后在室温下测得的上ITO基板被剥离的值的标准可以指OCA粘合层与ITO(50μm)之间的粘合强度约为100gf/25mm。
在比较例中,可以由使用具有低交联密度的聚合物的光固化树脂制成分隔壁部。因此,在比较例中,可以看出,由于紧接在制造样品基板之后剥离(109.6gf/25mm)粘合层420与第二电极220之间的第一界面,因此粘合层420与光转换部300之间的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更高,并且可以估计粘合层420与光转换部300之间的粘合强度具有大于109.6gf/25mm的值。
在示例中,可以使用利用具有高交联密度的聚合物的光固化树脂制造分隔壁部。因此,在示例中,可以看出,由于紧接在制造样品基板之后剥离(197.2gf/25mm)粘合层420与第二电极220之间的第一界面,因此粘合层420与光转换部300之间的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更高,并且可以估计粘合层420与光转换部300之间的粘合强度具有大于197.2gf/25mm的值。
在示例中,紧接在通过粘合层将第二电极与光转换部粘合之后在室温下测得的第一界面的粘合强度可以为120gf/25mm以上。例如,在示例中,紧接在通过粘合层将第二电极与光转换部粘合之后在室温下测得的第一界面的粘合强度可以为150gf/25mm以上。例如,在示例中,紧接在通过粘合层将第二电极与光转换部粘合之后在室温下测得的第一界面的粘合强度可以为190gf/25mm以上。也就是说,与比较例不同,由于示例包含具有高交联密度的聚合物,所以第一界面处的粘合强度可以为120gf/25mm以上。
另外,在示例中,紧接在通过粘合层将第二电极与光转换部粘合之后在室温下测得的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可以为120gf/25mm以上。例如,在示例中,紧接在通过粘合层将第二电极与光转换部粘合之后在室温下测得的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可以为150gf/25mm以上。例如,在示例中,紧接在通过粘合层将第二电极与光转换部粘合之后在室温下测得的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可以为190gf/25mm以上。
接下来,在制造根据比较例和示例的样品基板之后,在60℃下24小时后进行将上ITO基板提起的180度剥离测试。这里,在样品基板中,粘合层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界面的粘合强度在高于室温的60℃的条件下可以增大。因此,在60℃条件下老化之后进行剥离测试。
在比较例中,在制造样品基板之后,在60℃的条件下24小时后进行将上ITO基板提起的180度剥离测试。在这种情况下,在比较例的样品基板中,可以看出,由于粘合层420与光转换部300之间的第二界面被剥离(6.4gf/25mm),从而粘合层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界面的粘合强度更高。另外,在比较例中,紧接在制造样品基板之后测得的粘合层420与光转换部300之间的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大于109.6gf/25mm,但可以确认,由于在60℃的条件下添加剂在光转换部(树脂)的表面上迁移24小时,粘合层420与光转换部300之间的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大大减小到6.4gf/25mm。
在示例中,在制造样品基板之后,在60℃的条件下24小时后进行将上ITO基板提起的180度剥离测试。在这种情况下,在示例的样品基板中,可以看出,由于粘合层420与光转换部300之间的第二界面被剥离(483gf/25mm),从而粘合层420与第二电极220之间的第一界面的粘合强度更高。
另外,在示例中,紧接在制造样品基板之后测得的粘合层420与光转换部300之间的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大于197.2gf/25mm,可以确认,由于在60℃的条件下24小时内添加剂在光转换部(树脂)的表面上迁移的量减少,从而粘合层420与光转换部300之间的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增加到483gf/25mm,这比紧接在制造样品基板之后的更高,或者保持现有的粘合强度。
在示例中,在通过粘合层将第二电极与光转换部粘合之后,在60℃下24小时后测得的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可以为300gf/25mm以上。例如,在示例中,在通过粘合层将第二电极与光转换部粘合之后,在60℃下24小时后测得的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可以为300gf/25mm以上。
在示例中,在通过粘合层将第二电极与光转换部粘合之后,在60℃下24小时后测得的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可以为400gf/25mm以上。
例如,在示例中,在通过粘合层将第二电极与光转换部粘合之后,在60℃下24小时后测得的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可以为450gf/25mm以上。例如,在示例中,在通过粘合层将第二电极与光转换部粘合之后,在60℃下24小时后测得的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可以为480gf/25mm以上。
也就是说,在示例中,可以防止粘合之后添加剂随时间的推移而迁移,从而防止分隔壁部与粘合层之间的粘合强度降低。
在示例中,通过180度剥离测试,可以确认光转换部与粘合层之间的粘合强度改善。即,在示例中,可以看出,光转换部中包含的添加剂的迁移减少,使得位于光转换部(其是树脂材料)与粘合层之间的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优异。因此,可以提高根据示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可靠性。
下文将详细描述光转换部300的细节。
参照图5、图8至图11,光转换部300可以包括分隔壁部310和收容部320。
分隔壁部310可以被定义为划分收容部的分隔壁部。即,分隔壁部310可以作为划分多个收容部的屏障区域来透射光。另外,收容部320可以被定义为可变区域,其中收容部320根据施加的电压而被切换为光阻挡部和透光部。
分隔壁部310和收容部320可以彼此交替设置。分隔壁部310和收容部320可以设置为具有不同宽度。例如,分隔壁部310的宽度可以大于收容部320的宽度。
分隔壁部310和收容部320可以彼此交替设置。具体地,分隔壁部310和收容部320可以彼此交替设置。也就是说,每个分隔壁部310可以设置在彼此相邻的收容部320之间,并且每个收容部320可以设置在相邻的分隔壁部310之间。
分隔壁部310可以包含透明材料。分隔壁部310可以包含可以透射光的材料。
分隔壁部310可以将入射在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中的任一者上的光朝向另一基板透射。
例如,在图8至图11中,光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一基板110下方的光源从第一基板110发射,并且光可以朝向第二基板120入射。在这种情况下,分隔壁部310可以透射光,并且被透射的光可以朝向第二基板120移动。
收容部320可以包括分散液320a和光转换粒子320b。具体地,可以通过注入分散液320a来填充收容部320。多个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分散在分散液320a中。
分散液320a可以是用于分散光转换粒子320b的材料。分散液320a可以包含透明材料。分散液320a可以包含非极性溶剂。
另外,分散液320a可以包含能够透射光的材料。例如,分散液320a可以包含卤烃基油、石蜡基油和异丙醇中的至少一种。
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设置为分散在分散液320a中。具体地,多个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设置为在分散液320a中彼此间隔开。
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包含能够吸收光的材料。也就是说,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是光吸收粒子。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具有颜色。例如,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具有基于黑色的颜色。作为示例,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包含炭黑。
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通过对其表面充电而具有极性。例如,光转换粒子320b的表面可以带负(-)电荷。因此,根据施加的电压,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向第一电极210或第二电极220移动。
通过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改变收容部320的透光率。具体地,通过由于光转换粒子320b的移动而改变透光率,可以将收容部320切换为光阻挡部和透光部。也就是说,收容部320可以通过设置在分散液320a中的光转换粒子320b的分散和聚集改变穿过收容部320的光的透射率。
例如,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可以通过施加到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的电压从第一模式转换为第二模式或从第二模式转换为第一模式。
具体地,在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中,收容部320在第一模式下成为光阻挡部,并且可以通过收容部320阻挡特定角度的光。也就是说,从外部观看的使用者的视角变窄,从而可以以隐私模式驱动光路控制构件。
另外,在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中,收容部320在第二模式下成为透光部,并且在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中,光可以透过分隔壁部310和收容部320。也就是说,从外部观看的使用者的视角可以变宽,从而可以以公开模式驱动光路控制构件。
可以通过收容部320的光转换粒子320b的移动来实现从第一模式到第二模式的切换(即收容部320从光阻挡部到透光部的转换)。也就是说,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在其表面上具有电荷,并且可以基于电荷的特性根据施加的电压而朝向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移动。也就是说,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是电泳粒子。
具体地,收容部320可以电连接到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
在这种情况下,当不从外部向光路控制构件施加电压时,收容部320的光转换粒子320b均匀地分散在分散液320a中,并且收容部320可以通过光转化粒子来阻挡光。因此,在第一模式下,收容部320可以作为光阻挡部被驱动。
或者,当从外部向光路控制构件施加电压时,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移动。例如,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通过经由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传输的电压朝向收容部320的一端或另一端移动。也就是说,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从收容部320朝向第一电极210或第二电极220移动。
具体地,当向第一电极210和/或第二电极220施加电压时,在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之间形成电场,并且带负电荷的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利用分散液320a作为介质朝向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的正极移动。
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当向第一电极210和/或第二电极220施加电压时,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在分散液320a中朝向第一电极210移动。也就是说,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沿一个方向移动,并且收容部320可以作为透光部被驱动。
或者,如图9所示,当未向第一电极210和/或第二电极220施加电压时,光转换粒子320b可以均匀地分散在分散液320a中,以将收容部320作为光阻挡部驱动。
因此,根据使用者的周围环境,可以以两种模式驱动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也就是说,当使用者需要仅以特定视角透射光时,收容部作为光阻挡部而被驱动,或者在使用者需要高亮度的环境中,可以施加电压以将收容部作为透光部来驱动。
因此,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以两种模式实现由于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因此无论使用者的环境如何,都可以应用光路控制构件。
同时,考虑到驱动特性等,收容部可以设置为不同的形状。
参照图8和图9,在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中,与图5不同,收容部320的两端可以设置为与缓冲层410和粘合层420接触。
例如,收容部320的下部可以设置为与缓冲层410接触,并且收容部320的上部可以设置为与粘合层420接触。
因此,收容部320与第一电极210之间的距离可以减小,使得从第一电极210施加的电压可以顺利地传输到收容部320。
因此,可以提高收容部320内的光转换粒子320b的移动速度,从而可以改善光路控制构件的驱动特性。
另外,参照图10和图11,与图8和图9不同,在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中,收容部320可以设置为具有恒定的倾斜角θ。
具体地,参照图10和图11,收容部320可以设置为相对于第一基板110具有大于0°到小于90°的倾斜角θ。具体地,收容部320可以在相对于第一基板110的一个表面具有大于0°至小于90°的倾斜角θ的同时向上延伸。
因此,当光路控制构件与显示面板一起使用时,可以减轻由显示面板的图案与光路控制构件的收容部320之间的重叠现象引起的波纹,从而改善使用者的可见性。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2至图14描述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在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描述中,将省略与上文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相同或相似的描述,并且将相同的附图标记分配给相同的配置。
在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中,可以在粘合层与电极之间设置聚合物材料层,以减少上述添加剂的迁移。
参照图12,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电极210或第二电极220上的聚合物材料层。
参照图12,第一电极21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0上,被定义为第一聚合物材料层的缓冲层410可以设置在第一电极210上。第二电极220可以设置在第二基板120上,并且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可以设置在第二电极220上。
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可以彼此相同或不同。
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可以改善第一电极210与由树脂形成的光转换部300之间的粘合特性。具体地,第一聚合物材料层410位于第一电极210与光转换部300之间,从而可以减轻由于不同材料的表面能之差引起的粘合特性的劣化。
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可以提高第二电极220与粘合层420之间的粘合强度。具体地,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位于第二电极220与粘合层420之间,从而可以减轻由于不同材料的表面能之差引起的粘合特性的劣化。
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中的至少一个在透明电极膜的表面上可以具有高表面能,并且可以是能够以高密度涂布薄膜的材料。例如,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聚氨酯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可以以高密度涂布薄膜。因此,可以防止离型添加剂迁移到聚合物与陶瓷之间的界面和聚合物与金属之间的界面。
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通过在50℃至80℃下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24小时以上而获得的涂层。为了防止离型添加剂在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中的至少一个的聚合物材料层内迁移,可以通过在50℃至80℃下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24小时以上来制造涂层。因此,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可以对光转换部300(其是树脂层)具有高粘合强度。也就是说,随着树脂层中的离型添加剂迁移,可以防止光转换部300与第一电极210之间的界面分离。另外,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可以对粘合层420具有高粘合强度。也就是说,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可以位于粘合层420与第二电极220之间,以防止粘合层420与第二电极220被离型添加剂剥离。
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可以与第二电极220接触。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的上表面可以与第二电极220直接接触。例如,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可以包括位于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的上表面与第二电极220之间的第三界面。第三界面可以不包括添加剂。也就是说,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的上表面与第二电极220之间的第三界面可以不包括从分隔壁部迁移的离型添加剂,使得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和第二电极220可以具有优异的粘合特性。例如,第三界面可以包括0.1%以下的量的添加剂。例如,第三界面可以包括0.05%以下的量的添加剂。例如,第三界面可以包括0.01%以下的量的添加剂。因此,在第三界面处的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与第二电极220的粘合强度可以是优异的。
同时,当通过在高温下快速固化形成聚合物材料层时,密度可能降低。例如,当在80℃以上的温度下和/或少于24小时来固化聚合物材料层时,离型添加剂可能穿过聚合物材料层。因此,第二聚合物材料层可能无法防止第二电极与粘合层之间的剥离。
可以同时制造根据实施例的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从而可以提高工艺效率。例如,根据实施例的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可以包含相同的材料。因此,可以通过同时将聚合物材料层完全设置在透明电极膜上来形成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
根据实施例的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高密度聚合物材料层。例如,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具有高交联密度的聚合物材料层。这里,可以通过作为交联密度的Kel密度来确定高密度。
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90%以上的Kel密度(Kel分数)。例如,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95%以上的Kel密度。当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中的至少一个具有90%以下的Kel密度时,由于交联密度低,可能难以防止离型添加剂的迁移。
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可以包含密度高于用作普通缓冲层的材料层的材料。例如,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可以是具有比用作普通缓冲层的材料层更高的交联密度的聚合物材料层。因此,除了提高现有异质界面之间的粘合强度之外,其还可以具有防止离型添加剂迁移的额外效果。因此,在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一聚合物材料层持续保持初始粘合强度。
另外,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可以防止离型添加剂穿过由OCA制成的粘合层的问题。例如,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可以位于粘合层与上透明电极膜之间。也就是说,在实施例中,可以在粘合层与上透明电极膜之间设置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而不将粘合层与上透明电极膜直接粘附。因此,可以解决离型添加剂穿过粘合层并且在粘合层与上透明电极膜之间剥离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了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从而离型添加剂可以不位于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与位于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上的电极之间的界面上,因此可以提高粘合强度。
表1示出了根据聚合物材料层的厚度的透射率、表面电阻和粘合强度的测试结果。表1中描述的粘合强度可以是指第二电极与第二聚合物材料层之间的粘合强度或第一聚合物材料层与分隔壁部之间的粘合强度。
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300nm至1500nm的厚度。例如,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400nm至1000nm的厚度。例如,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400nm至800nm的厚度。
例如,当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的厚度小于300nm时,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不能防止离型添加剂迁移到第二电极220的表面,因此可能减小第二电极220与粘合层420之间的粘合强度。
例如,当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的厚度为1500nm以上时,随着表面电阻增大,光路控制构件的驱动特性可能劣化。具体地,当第二聚合物材料层430的厚度超过1500nm时,表面电阻可能超过7.5(×1010Ω/□),因此驱动特性可能劣化。
[表3]
Figure BDA0003930664730000241
Figure BDA0003930664730000251
将参照图13和图14描述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示例和比较示例的粘合强度。
图13和图14是通过将设置有第二电极的第二基板提起180度的剥离测试测量的粘合强度测试结果。
图13是示出根据比较例的各个条件下的粘合强度测试结果的图。
参照图13,在比较例中,紧接在粘合之后的分隔壁部与粘合层之间的界面具有约为226gf/25mm的粘合强度,但存在由于分隔壁部内的离型添加剂迁移到粘合层与上电极之间的界面,粘合层与上电极之间的界面随着时间推移而剥离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比较例中,粘合层与第二电极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剥离。
图14是示出根据示例的各个条件下的粘合强度测试结果的图。
在这种情况下,示例的底漆层的厚度为500nm并且使用聚氨酯丙烯酸酯。
参照图14,在示例中,在分别在紧接粘合之后和经过一定时间之后测量的180度剥离测试中,剥离的粘合层与分隔壁部之间的界面。
在示例中,粘合层包括位于粘合层的上表面与第二聚合物材料层之间的第一界面和位于粘合层的下表面与光转换部之间的第二界面,紧接在通过粘合层将聚合物材料层与光转换部粘附之后在室温下测得的第一界面与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为300gf/25mm以上,并且在通过粘合层将第二聚合物材料层与光转换部粘附之后,在60℃下24小时后测得的第一界面与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为300gf/25mm以上。
具体地,在示例中,粘合层包括位于粘合层的上表面与第二聚合物材料层之间的第一界面和位于粘合层的下表面与光转换部之间的第二界面,紧接在通过粘合层将聚合物材料层与光转换部粘附之后在室温下测得的第一界面与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为400gf/25mm以上,并且在通过粘合层将第二聚合物材料层与光转换部粘附之后,在60℃下24小时后测得的第一界面与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为400gf/25mm以上。
在示例中,粘合层包括位于粘合层的上表面与第二聚合物材料层之间的第一界面和位于粘合层的下表面与光转换部之间的第二界面,紧接在通过粘合层将聚合物材料层与光转换部粘附之后在室温下测得的第一界面与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为450gf/25mm以上,并且在通过粘合层将第二聚合物材料层与光转换部粘附之后,在60℃下24小时后测得的第一界面与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为450gf/25mm以上。
也就是说,在示例中,由于紧接在粘合之后以及在粘合一天之后测得的各测试中第二界面被剥离,可以看出,紧接在第一界面粘合之后的粘合强度为480gf/25mm以上,而在60℃下24小时之后的粘合强度为460gf/25mm以上。
当具有95%以上的Kel分数的聚合物材料层的厚度为500nm以上时,可以通过防止离型添加剂的迁移来保持初始粘合强度。在图的示例中,由于粘合层与分隔壁部之间的初始粘合强度为400gf/25mm以上,因此即使经过时间也能够维持400gf/25mm以上的粘合强度。
同时,在具有90%至95%的Kel分数的聚合物材料层的情况下,可能需要800nm以上的厚度。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5至图21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制造方法。
参照图15,准备第一基板110和用于形成第一电极的电极材料。然后,可以通过在第一基板的一个表面上涂布或沉积电极材料来形成第一电极。具体地,可以在第一基板11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电极材料。因此,形成为表面电极的第一电极210可以形成在第一基板110上。
随后,参照图16,可以通过在第一电极210上涂布树脂材料来形成树脂层350。具体地,可以通过在第一电极210上涂覆聚氨酯树脂或丙烯酸树脂来形成树脂层350。
在这种情况下,在设置树脂层350之前,可以在第一电极210上另外设置缓冲层410。具体地,通过在第一电极210上设置对树脂层350具有良好粘合强度的缓冲层410之后在缓冲层410上设置树脂层350,可以改善树脂层350的粘合强度。
例如,缓冲层410可以包含有机材料,该有机材料包括对电极具有良好粘合强度的诸如-CH-、烷基等的亲油基以及对树脂层410具有良好粘合强度的诸如-NH、-OH、-COOH等的亲水基。
树脂层35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0的部分区域上。也就是说,树脂层350可以设置在小于第一基板110的区域中。因此,可以在第一基板110上形成未设置树脂层350并且暴露第一电极210的区域。另外,当缓冲层410设置在第一电极210上时,可以形成暴露缓冲层410的区域。
具体地,树脂层350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三长度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一基板110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长度的尺寸,并且树脂层350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三宽度的尺寸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基板110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宽度的尺寸。
也就是说,树脂层350的长度可以小于第一基板110的长度,并且树脂层350的宽度可以等于或小于第一基板110的宽度。
随后,参照图17,树脂层350可以被图案化以在树脂层350中形成多个分隔壁部310和多个收容部320。具体地,可以在树脂层350中形成凹雕部,从而形成凹雕形状的收容部320和凹雕部分之间的浮雕形状的分隔壁部310。
因此,可以在第一基板110上形成包括分隔壁部310和收容部320的光转换部300。
另外,可以去除暴露在第一电极210上的缓冲层410,以暴露第一基板110突出的区域中的第一电极210。
随后,参照图18,准备用于形成第二基板120的第二电极和电极材料。然后,可以通过在第二基板的一个表面上涂布或沉积电极材料来形成第二电极。
具体地,可以在第二基板12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电极材料。因此,形成为表面电极的第二电极220可以形成在第二基板120上。
第二基板120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一基板110的尺寸。另外,第二基板120的尺寸可以小于树脂层350的尺寸。
具体地,第二基板120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二长度的尺寸可以大于沿树脂层350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三长度,并且第二基板120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宽度的尺寸可以小于树脂层350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三宽度的尺寸。
随后,参照图19,可以通过在第二电极220上涂布粘合材料来形成粘合层420。具体地,可以在第二电极220上形成能够透射光的透光粘合层。例如,粘合层420可以包括光学透明粘合层OCA。
粘合层420可以设置在光转换部300的部分区域上。也就是说,粘合层420可以设置在比光转换部300的面积小的区域中。因此,可以在光转换部300上形成未设置粘合层410并且暴露光转换部300的区域。
具体地,粘合层420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四长度的尺寸可以大于光转换部300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三长度的尺寸,并且粘合层420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四宽度的尺寸可以小于光转换部300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三宽度的尺寸。
随后,参照图20,可以粘合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具体地,第二基板120可以设置在光转换部300上,并且第二基板120和光转换部300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二基板120下方的粘合层420粘合。
因此,第一基板110、光转换部300和第二基板120可以在第一基板110、光转换部300和第二基板120的厚度方向上依次堆叠。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二基板120的尺寸设置为小于树脂层350的尺寸,因此在光转换部300上未设置第二基板120的区域中可以暴露多个分隔壁部310和多个收容部320。
具体地,由于第二基板120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宽度的尺寸小于树脂层350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三宽度的尺寸,因此可以在面向树脂层35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中的至少一端的端部区域中暴露多个分隔壁部310和多个收容部320。
随后,可以将光转换材料380注入分隔壁部310之间,即,收容部320。具体地,可以将光转换材料(其中诸如炭黑的光吸收粒子分散在包括石蜡溶剂等的电解质溶剂中)注入分隔壁部之间,即收容部320。
例如,在光转换部300的未设置第二基板120的收容部和分隔壁部上设置在光转换部300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堰部之后,可以通过毛细注入方法在堰部与光转换部300的侧面之间将电解质溶剂注入收容部320。
随后,参照图21,可以通过切割光转换部300来制造一个光路控制构件。具体地,可以沿光转换部300的纵向方向切割光转换部300。
也就是说,可以沿着图21所示的虚线来切割光转换部300、光转换部300下方的缓冲层410、第一电极210以及第一基板110。可以通过切割工序形成多个光路控制构件A和B,图23是示出多个光路控制构件之一的图。
具体地,可以将光转换部300切割为,使得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20和光转换部300在宽度方向上的侧面可以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因此,第二基板120、第二电极220或粘合层420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与光转换部300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可以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也就是说,粘合层420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和光转换部300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可以彼此连接。
或者,根据工序期间的误差,第二基板120、第二电极220或粘合层420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可以设置在比光转换部300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更靠外侧的位置。
随后,可以部分去除设置在第一基板110上的缓冲层410和/或设置在第二基板120下方的粘合层420,以形成暴露电极的连接部。
具体地,当在第一基板110的上表面上未设置光转换部300的情况下在第一电极上设置缓冲层410时,可以通过去除第一缓冲层410的一部分以暴露第一电极210或者通过在从一开始就未设置光转换部300的第一电极上不设置缓冲层410而在第一基板110上形成第一连接部211。另外,当在第二基板120的下表面上未设置光转换部300的情况下在第二电极上设置粘合层420时,可以通过去除粘合层420的一部分或者通过在粘合工序期间未设置光转换部300的第二电极上不设置粘合层而在第二基板120下方形成第二连接部221。
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印刷电路板可以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ACF)等连接到连接部,并且印刷电路板可以连接到外部电源以向光路控制构件施加电压。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22至图26来描述应用了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显示装置。
参照图22和图23,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1000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2000之上或之下。
显示面板2000和光路控制构件1000可以设置为彼此粘合。例如,显示面板2000和光路控制构件1000可以通过粘合层1500彼此粘合。粘合层1500可以是透明的。例如,粘合层1500可以包括包含光学透明粘合材料的粘合剂或粘合层。
粘合层1500可以包括离型膜。具体地,当粘合光路控制构件与显示面板时,可以在去除离型膜之后粘合光路控制构件和显示面板。
同时,参照图22和图23,光路控制构件的一端或一端和另一端可以突出,并且光转换部可以不设置在突出部处。突起区域是暴露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的电极连接部,并且可以通过电极连接部将外部印刷电路板与光路控制构件连接。
显示面板2000可以包括第一’基板2100和第二’基板2200。当显示面板2000是液晶显示面板时,光路控制构件可以形成在液晶面板下方。也就是说,当液晶面板中的使用者观看的表面被定义为液晶面板的上部时,光路控制构件可以设置在液晶面板下方。显示面板2000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包括薄膜晶体管(TFT)和像素电极的第一’基板2100和包括滤色器层的第二’基板2200彼此结合,其间插设有液晶层。
另外,显示面板2000可以是晶体管上滤色器(COT)结构的液晶显示面板,在该COT结构中,薄膜晶体管、滤色器以及黑色电解质形成在第一’基板2100处,并且和第二’基板2200结合到第一’基板2100,其间插设有液晶层。也就是说,可以在第一’基板2100上形成薄膜晶体管,可以在薄膜晶体管上形成保护膜,并且可以在保护膜上形成滤色器层。另外,可以在第一’基板2100上形成与薄膜晶体管接触的像素电极。此时,为了提高开口率并且简化掩模工序,可以省略黑色电解质,并且可以形成公共电极以用作黑色电解质。
此外,当显示面板2000是液晶显示面板时,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从显示面板2000的后表面提供光的背光单元3000。
也就是说,如图22所示,光路控制构件可以设置在液晶面板下方且背光单元3000上,并且光路控制构件可以设置在背光单元3000与显示面板2000之间。
或者,如图23所示,当显示面板2000是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时,光路控制构件可以形成在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上。也就是说,当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中的使用者所看到的表面被定义为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的上部时,光路控制构件可以设置在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上。显示面板2000可以包括不需要单独光源的自发光元件。在显示面板2000中,可以在第一’基板2100上形成薄膜晶体管,并且可以形成与薄膜晶体管接触的有机发光元件。有机发光元件可以包括阳极、阴极和形成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此外,可以在有机发光元件上进一步包括被配置为用作用于封装的封装基板的第二’基板2200。
也就是说,从显示面板2000或背光单元3000发出的光可以从光路控制构件的第二基板120向第一基板110移动。
另外,尽管在附图中并未示出,在光路控制构件1000与显示面板2000之间可以进一步设置偏光板。偏光板可以是线性偏光板或防止外部光反射的偏光板。例如,当显示面板2000是液晶显示面板时,偏光板可以是线性偏光板。此外,当显示面板2000是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时,偏光板可以是防止外部光反射的偏光板。
另外,可以在光路控制构件1000上进一步设置附加功能层1300,例如抗反射层、防眩光层等。具体地,功能层1300可以粘合到光路控制构件的第一基板110的一个表面。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然而功能层1300可以通过粘合层粘合到光路控制构件的第一基板110。另外,还可以在功能层1300上设置用于保护功能层的离型膜。
此外,可以在显示面板与光路控制构件之间进一步设置触摸面板。
尽管在附图中示出光路控制构件设置在显示面板的上部,然而实施例不限于此,并且光路控制构件可以设置在各种位置,例如光可调节的位置,即显示面板的下部或者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之间等。
另外,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光转换部在与第二基板的外表面平行或垂直的方向上,然而光转换部形成为与第二基板的外表面以预定角度倾斜。因此,可以减少在显示面板与光路控制构件之间出现的波纹现象。
参照图24至图26,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可以应用于各种显示装置。
参照图24至图26,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可以应用于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
例如,如图24所示,当电力被施加到光路控制构件时,收容部用作透光部,从而可以以公开模式驱动显示装置,如图25所示,当电力未被施加到光路控制构件时,收容部用作光阻挡部,从而可以以光阻挡模式驱动显示装置。
因此,使用者可以根据电力的施加容易地以隐私模式或正常模式来驱动显示装置。
从背光单元或自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可以从第一基板向第二基板移动。或者,从背光单元或自发光元件发出的光也可以从第二基板向第一基板移动。
另外,参照图26,应用了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应用于车辆内部。
例如,包括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的显示装置可以显示车辆的视频确认信息和车辆的移动路线。显示装置可以设置在车辆的驾驶员座椅与乘客座椅之间。
另外,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可以应用于显示车辆的速度、引擎、警报信号等的仪表盘。
此外,根据实施例的光路控制构件可以应用于车辆的前玻璃(FG)或左右窗玻璃。
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特征、结构、效果等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而不仅限于一个实施例。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针对其它实施例结合或修改在每个实施例中示出的特征、结构以及效果。因此,应当理解,这种组合和修改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另外,以上对实施例进行了主要描述,但这些实施例仅是示例,而不限制本发明,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基本特征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以上未提出的若干变化和应用。例如,可以对实施例中具体示出的各个部件进行修改和实施。另外,应该解释为与这种改变和这种应用相关的差异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光路控制构件,包括:
第一基板;
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
光转换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
第二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
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的下方;以及
粘合层,设置在所述光转换部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其中,所述光转换部包括交替设置的分隔壁部和收容部,
所述收容部具有根据施加的电压而改变的透光率,
所述粘合层包括所述粘合层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界面以及所述粘合层的下表面与所述光转换部之间的第二界面,
所述分隔壁部包括:
从所述分隔壁部的上表面到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30μm的第一区域;
从所述分隔壁部的下表面到朝向所述第二基板的30μm的第三区域;以及
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之间的第二区域,并且
所述第一区域中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即XPS,测得的Si的含量为2at%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控制构件,其中,所述第一界面与所述第二界面具有彼此不同的粘合强度,
在通过所述粘合层将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光转换部粘合之后,在60℃下24小时后测得的所述第二界面的粘合强度为300gf/25m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控制构件,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中通过XPS测得的Si的含量与所述第三区域中通过XPS测得的Si的含量之差为1at%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控制构件,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中通过XPS测得的Si的含量与所述第二区域中通过XPS测得的Si的含量之差为1at%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控制构件,其中,所述光转换部由光固化树脂形成,并且
所述光固化树脂包括低聚物、单体、光聚合引发剂以及添加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路控制构件,其中,所述光固化树脂的溶胀率为10%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路控制构件,其中,所述低聚物包括聚氨酯丙烯酸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路控制构件,其中,所述单体的支链数为五条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路控制构件,其中,当所述光固化树脂的重量为100wt%时,所述添加剂的含量为0.5wt%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控制构件,还包括:
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光转换部之间;以及
第二聚合物材料层,在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粘合层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聚合物材料层和所述第二聚合物材料层中的至少一者具有90%以上的Kel密度。
CN202180033669.9A 2020-05-07 2021-04-15 光路控制元件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5523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54203 2020-05-07
KR1020200054203A KR20210136245A (ko) 2020-05-07 2020-05-07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020-0056079 2020-05-11
KR1020200056079A KR20210137792A (ko) 2020-05-11 2020-05-11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CT/KR2021/004762 WO2021225297A1 (ko) 2020-05-07 2021-04-15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52328A true CN115552328A (zh) 2022-12-30

Family

ID=78468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3669.9A Pending CN115552328A (zh) 2020-05-07 2021-04-15 光路控制元件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60466B2 (zh)
CN (1) CN115552328A (zh)
WO (1) WO202122529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95677B2 (ja) 2012-04-10 2016-03-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シート、表示シート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15093415A1 (ja) 2013-12-17 2015-06-25 旭硝子株式会社 ネガ型感光性樹脂組成物、樹脂硬化膜、隔壁および光学素子
CN106462025B (zh) * 2014-02-17 2019-08-06 Nlt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包括该光学元件的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和照明装置
KR101677924B1 (ko) 2014-05-08 2016-11-22 주식회사 케이씨씨 고온 접착력이 우수한 비전도성 아크릴 접착제 조성물
KR102220972B1 (ko) 2014-06-30 2021-02-25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한 투명전극 필름
KR102411541B1 (ko) 2015-08-07 2022-06-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고분자 필름 형성용 조성물, 이로부터 제조된 고분자 필름 및 상기 고분자 필름을 포함한 전자 소자
KR102362126B1 (ko) 2015-08-31 2022-02-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표시장치
KR20180004879A (ko) * 2016-07-04 2018-01-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US10678078B2 (en) * 2016-08-05 2020-06-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display device
KR20180058951A (ko) 2016-11-25 2018-06-04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전기영동 디스플레이 제조방법
KR20210137786A (ko) * 2020-05-11 2021-11-1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94917A1 (en) 2023-06-22
US11860466B2 (en) 2024-01-02
WO2021225297A1 (ko) 2021-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485615A (zh) 光路径控制部件及包括其的显示设备
CN115997164A (zh) 光路控制构件和包括该光路控制构件的显示装置
KR20210141846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20014137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5552328A (zh) 光路控制元件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CN114585965B (zh) 光路控制构件及具有其的显示器
CN115769138A (zh) 光路控制构件及包括该光路控制构件的显示装置
KR20210136245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10136433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20014100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10137792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EP4209834A1 (en) Light path control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same
KR20210136288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416543B1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10138302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2007643B2 (en) Optical path control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same
US20240061304A1 (en) Light path control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same
KR20210042627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20098464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30107056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5398310A (zh) 光路控制构件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KR20210133482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10043155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30100344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10091538A (ko) 광 경로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