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38016A - 一种针织凸条及其横机编织方法、针织面料和服装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针织凸条及其横机编织方法、针织面料和服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538016A CN115538016A CN202211294873.9A CN202211294873A CN115538016A CN 115538016 A CN115538016 A CN 115538016A CN 202211294873 A CN202211294873 A CN 202211294873A CN 115538016 A CN115538016 A CN 1155380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nitting
- needle
- needle position
- tail
- needle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963 fu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53 textil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42962 Apoda limacod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34 Spandex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23 ank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683 foo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8 kn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27 kne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414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59 spandex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织凸条及其横机编织方法、针织面料和服装,涉及纺织技术针织领域。该横机编织方法包括以首针位、尾针位和至少两个且位于首针位和尾针位之间的中间针位作为纵向凸条编织位进行编织,通过多次分步的翻针、编织浮线和移圈的操作,确保凸起的效果和编织生产稳定性。该方法充分利用了电脑横机双系统优势,一个系统编织,另一个系统翻针或移圈;编织时,为降低编织难度,凸出凹凸效果,在一转花型行中结合浮线编织,既补偿了需要左右移圈的线圈长度,又使得凸起部分两侧有一定的对比高度,可以有效代替手工缝合形成凸起的效果,机械化生产,不仅提高生产效率,产品一致性好,还解决人工缝合困难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技术针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针织凸条及其横机编织方法、针织面料和服装。
背景技术
针织纵向凸条编织方法:属于纺织技术针织领域,通过地组织编织纬平针正针组织,在纵向凸条两侧编织纬平针反针组织或者空针(不参与线圈编织),最后使用圆盘缝合机捏合形成的。利用针织组织凹凸特性,采用电脑横机织造结合手工缝合出的一种针织纬编编织方法。
纬平针地组织的正针纵向装饰效果由反针组织配合形成,凸起部分由圆盘缝合机手工缝合,生产效率低,不适合大批量生产,手工精度要求高,容易出现缝合线不能沿着一条正针或反针延续,出现明显的波浪线形的疵点。
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针织凸条及其横机编织方法、针织面料和服装。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凸条的横机编织方法,其包括:
(1)以首针位、尾针位和至少两个且位于所述首针位和尾针位之间的中间针位作为纵向凸条编织位进行电脑横机双系统编织,所述首针位、所述中间针位和所述尾针位的前针板全部编织正面线圈;
(2)将所述首针位的前针板正面线圈通过翻针动作,翻至后针板与之对应的位置;
(3)将所述首针位和所述尾针位由前针板编织浮线,所述中间针位的前针板编织正面线圈;
(4)将所述首针位编织后针板反面线圈,所述中间针位编织前针板浮线,所述尾针位编织前针板正面线圈;
(5)将所述尾针位的前针板正面线圈通过翻针动作,翻至后针板与之对应的位置;
(6)将所述首针位和所述中间针位的前针板编织浮线,所述尾针位编织后针板反面线圈;
(7)将所述首针位的后针板线圈通过翻针动作,翻至前针板相应的位置;
(8)将所述首针位的正面线圈右移并翻至最后一个所述中间针位的后针板位置;
(9)将所述尾针位上的后针板线圈左移并翻至所述首针位的前针板位置;
(10)将步骤(8)中翻至最后一个所述中间针位的后针板位置的线圈,右移一个针距并翻至所述尾针位的前针板针位置;
以上述步骤(1)至(10)为一个循环,重复进行编织。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针位的针位数为2-4个。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以纬平针为地组织,在所述地组织上形成所述纵向凸条。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所述纵向凸条后,还包括在所述地组织上形成横向凸条,形成所述横向凸条的步骤包括:
(1)花型开始行,编织一行四平组织;
(2)前针板的织针编织至少2行正面线圈;
(3)隔针翻针,将后针板的一半线圈一隔一地翻针至前针板对应的位置;
(4)隔针翻针,将后针板的另一半线圈一隔一地翻针至前针板对应的位置;
(5)后针板线圈全部翻针至前针板后,编织一行前针板正面线圈;
以上述步骤(1)至(5)为一个循环,重复进行编织。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正面线圈编织高度在0.8-1.2cm。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所述纵向凸条后,还包括在所述地组织上形成弹力凸条;
所述弹力凸条的编织方法包括:以弹力首针位、弹力尾针位和至少两个且位于所述弹力首针位和弹力尾针位的弹力中间针位作为弹力凸条编织位进行编织;
(1)编织一行正面线圈;
(2)将所述弹力首针位和所述弹力首针位编织浮线,所述弹力尾针位编织前床集圈;
(3)再编织一行正面线圈;
(4)将所述弹力首针位编织前床集圈,所述弹力首针位编织浮线和所述弹力尾针位编织浮线;
以上述步骤(1)至(4)为一个循环,重复进行编织。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所述纵向凸条后,还包括在所述地组织上形成多织凸条,所述多织凸条的编织方法包括:以多织首针位、多织尾针位和位于所述多织首针位和所述多织尾针位之间的两个多织中间针位作为多织凸条编织位进行编织;
(1)编织正面线圈至所述多织首针位,所述多织中间针位中的第一针编织浮线,第二针编织后针板反面线圈,所述多织尾针位编织正面线圈;
(2)仅对所述多织中间针位编织正面线圈,所述多织尾针位编织前床集圈;
(3)仅对所述多织首针位编织前床集圈,所述多织中间针位编织正面线圈;
(4)编织正面线圈至所述多织首针位,所述多织中间针位中的第一针编织后针板反面线圈,第二针编织浮线,所述多织尾针位编织正面线圈;
(5)重复步骤(2);
(6)重复步骤(3);
以上述步骤(1)至(6)为一个循环,重复进行编织。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凸条,其采用如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针织凸条的横机编织方法编织而成。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面料,其包括有如前述实施方式所述的针织凸条。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服装,其采用如前述实施方式所述的针织面料制备而成。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针织凸条的横机编织方法,通过多次分步的翻针、编织浮线和移圈的操作,确保凸起的效果和编织生产稳定性。在1个最小循环中,编织了2行花型行,10行工艺行,分为4个往返动程完成。该方法充分利用了电脑横机双系统优势,一个系统编织,另一个系统翻针或移圈;编织时,为降低编织难度,凸出凹凸效果,在一转花型行中结合浮线编织,既补偿了需要左右移圈的线圈长度,又使得凸起部分两侧有一定的对比高度,可以有效代替手工缝合形成凸起的效果,机械化生产,不仅提高生产效率,产品一致性好,还解决人工缝合困难问题。其主要用于服装整体凹凸、局部装饰等位置,例如半身筒裙横向整体间隔使用该编织方法、普通套衫局部间隔使用。编织获得的针织凸条时尚美观、凸凹立体感强、张弛有度设计感强。整个编制过程由电脑横机编织代替手工加工,产品一致性好,外观效果提升,节约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纵向凸条的编织工艺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纵向凸条的编织线圈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纵向凸条编织实物正面效果图;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纵向凸条编织实物反面效果图;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横向凸条的编织工艺图;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横向凸条的编织线圈图;
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横向凸条编织实物正面效果图;
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横向凸条编织实物反面效果图;
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弹力凸条的编织工艺图;
图1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弹力凸条的编织线圈图;
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弹力凸条编织实物正面效果图;
图1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弹力凸条编织实物反面效果图;
图1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织凸条的编织工艺图;
图1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织凸条的编织线圈图;
图1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织凸条编织实物正面效果图;
图1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织凸条编织实物反面效果图;
图1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纵向凸条与横向凸条组合时的编织实物效果图;
图1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纵向凸条用于肩部装饰时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横向凸条用于外套前片正面装饰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凸条的横机编织方法,其采用电脑横机编织采用绞花组织的编织原理,以纬平针为地组织,利用翻针、移床等动作实现。
首先需要介绍的是,常见的电脑横机控制系统分为单系统、双系统、三系统和多系统几种控制系统。在编织过程中,每个系统可以单独设置执行动作,也可不同系统之间同时作业,例如编织双反面、双罗纹、绞花等组织时,使用双系统或三系统电脑横机编织,不同的系统分别完成编织、移床和翻针动作,效率远高于单系统电脑横机。而本申请中使用的即为双系统电脑横机。
具体编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以首针位、尾针位和至少两个且位于首针位和尾针位之间的中间针位作为纵向凸条编织位进行电脑横机双系统编织,本实施例中,中间针位的针位数为2-4个,以纬平针为地组织,在地组织上形成纵向凸条。具体来说,为了更清楚的表述本申请的编织方法,本实施例中,以中间针位的针位数为2个时进行说明,即首针位、2个中间针位、尾针位分别记为“1、2、3、4”针位(请参阅图1和图2)。
(1)首针位、中间针位和尾针位的前针板全部编织正面线圈;
(2)将首针位的前针板正面线圈通过翻针动作,翻至后针板与之对应的位置;
(3)将首针位和尾针位由前针板编织浮线,中间针位的前针板编织正面线圈;
(4)将首针位编织后针板反面线圈,中间针位编织前针板浮线,尾针位编织前针板正面线圈;
(5)将尾针位的前针板正面线圈通过翻针动作,翻至后针板与之对应的位置;
(6)将首针位和中间针位的前针板编织浮线,尾针位编织后针板反面线圈;
(7)将首针位的后针板线圈通过翻针动作,翻至前针板相应的位置;
(8)将首针位的正面线圈右移并翻至最后一个中间针位的后针板位置;
(9)将尾针位上的后针板线圈左移并翻至首针位的前针板位置;
(10)将步骤(8)中翻至最后一个中间针位的后针板位置的线圈,右移一个针距并翻至尾针位的前针板针位置;
以上述步骤(1)至(10)为一个循环,重复进行编织。
本实施例中,纵向凸条采用了分步翻针和移圈的方式,确保凸起的效果和编织生产稳定性。在1个最小循环中,编织了2行花型行,10行工艺行,分为4个往返动程完成。该方法充分利用了电脑横机双系统优势,一个系统编织,另一个系统翻针或移圈;编织时,为降低编织难度,凸出凹凸效果,在一转花型行中结合浮线编织,既补偿了需要左右移圈的线圈长度,又使得凸起部分两侧有一定的对比高度。机械化生产,不仅提高生产效率,产品一致性好,还解决人工缝合困难问题。制备获得的纵向凸条的效果图请参阅图3和图4,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编织方法可以由电脑横机编织代替手工加工,产品一致性好,外观效果提升,节约人工成本。
此外,在形成纵向凸条后,还包括在地组织上形成横向凸条、弹力凸条和多织凸条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其中,请参阅图5和图6,形成横向凸条的步骤包括:
(1)花型开始行,编织一行四平组织;
(2)前针板的织针编织至少1行正面线圈;
(3)前针板的织针编织至少1行正面线圈;
(4)前针板的织针编织至少1行正面线圈;
(5)隔针翻针,将后针板的一半线圈一隔一地翻针至前针板对应的位置;
(6)隔针翻针,将后针板的另一半线圈一隔一地翻针至前针板对应的位置;
(7)后针板线圈全部翻针至前针板后,编织一行前针板正面线圈;
以上述步骤(1)至(5)为一个循环,重复进行编织。
本申请提供的横向凸条以图5和图6为例,其中步骤(2)-(4)的正面线圈编织行数共计为3行,共计7个工艺行,编织5行花型行,3个往返动程,完成1个凸起。横向凸条设计巧妙利用四平组织的前后针板全部参与编织的特征,在编织一行四平针后,编织若干行前针板线圈,再将四平组织的后针板线圈翻针至前针板而形成凸起的效果。根据花型设计、材料成分、纱线支数、编织密度等因素不同,在编织完四平组织后编织的前针板线圈的行数不同,因此该方案可以通用于纬编横机的不同针型、组织、材料和纱支等编织。通常地,为确保编织顺利,正针线圈编织高度在0.8-1.2cm。当凸出部分过高时,四平组织的后针板线圈仍然悬挂在针钩上,受到牵拉机构的拉伸而造成线圈纱线断裂;凸出部分高度太小,凸条效果不明显,尤其是精纺产品。制备获得的产品图请参阅图7和图8。
请参阅图9和图10,弹力凸条的编织方法包括:
以弹力首针位、弹力尾针位和至少两个且位于弹力首针位和弹力尾针位的弹力中间针位作为弹力凸条编织位进行编织;
(1)编织一行正面线圈;
(2)将弹力首针位和弹力首针位编织浮线,弹力尾针位编织前床集圈;
(3)再编织一行正面线圈;
(4)将弹力首针位编织前床集圈,弹力首针位编织浮线和弹力尾针位编织浮线;
以上述步骤(1)至(4)为一个循环,重复进行编织。
本申请中的弹力凸条是采用高弹纱线来进行编织的,高弹纱线通常是指使用氨纶或橡胶线包裹纱。用于松紧带、松紧绳、提花圆织布等有弹性的织物品。常见的如护腕、护腿套、头发套、手指套、护膝里布、护脚踝织布等运动用品,或者花饰打揽、松紧花边等。本申请中通过高弹纱线进行编织,并且使用“浮线+集圈”的编织方式使得弹力凸条处的线圈形成凸起的效果;正面凸起部分外观纹路整齐,反面平整,制备获得的产品图请参阅图11和图12。
请参阅图13和图14,多织凸条的编织方法包括:
以多织首针位、多织尾针位和位于多织首针位和多织尾针位之间的两个多织中间针位作为多织凸条编织位进行编织;
(1)编织正面线圈至多织首针位,多织中间针位中的第一针编织浮线,第二针编织后针板反面线圈,多织尾针位编织正面线圈;
(2)仅对多织中间针位编织正面线圈,多织尾针位编织前床集圈;
(3)仅对多织首针位编织前床集圈,多织中间针位编织正面线圈;
(4)编织正面线圈至多织首针位,多织中间针位中的第一针编织后针板反面线圈,第二针编织浮线,多织尾针位编织正面线圈;
(5)重复步骤(2);
(6)重复步骤(3);
以上述步骤(1)至(6)为一个循环,重复进行编织。
本实施例中,多织凸条采用在纬平针地组织基础上进行差异编织,编织花型高度是在凸起的部分正面多织(是同纬向地组织花型高度的二倍),背面少织(是同纬向地组织花型高度的一半),通过正面多织,背面少织的方式实现凸起,制备获得的产品图请参阅图15和图16。
本实施例中,在纵向凸条的基础上,还提供了横向凸条、弹力凸条和多织凸条的编织方法,应理解的是,在同一件服装上,可以仅包括纵向凸条,也可以包括纵向凸条,并且还包括横向凸条、弹力凸条和多织凸条中的至少一种,采用多种凸条的组合来形成不同的花型(例如图17),此外,上述纵向凸条、横向凸条、弹力凸条和多织凸条可以采用与地组织相同的颜色,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颜色,同时纵向凸条、横向凸条、弹力凸条和多织凸条之间的颜色也可以相同或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凸起效果。横向凸条与纵向凸条配置设计可以形成矩形格状图案,加以不同颜色块,形成几何形状等立体凹凸效果的产品。
应理解,本申请中的纵向凸条、弹力凸条和多织凸条主要适用于裤子前片正中装饰缝、上衣肩部(例如图18)、前片正中、袖子正中等纵向整体的线性形状装饰;而横向凸条主要用于服装整体凹凸、局部装饰等位置,例如半身筒裙横向整体间隔使用该编织方法、普通套衫局部间隔、外套前片正面装饰(例如图19)使用;采用本申请提供的针织凸条的横机编织方法编织而成的针织凸条,时尚美观、凸凹立体感强、张弛有度设计感强。并且本申请提供的针织凸条的横机编织方法编织,其是由电脑横机编织代替手工加工,产品一致性好,外观效果提升,节约人工成本。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针织面料,其包括有如前述实施方式的针织凸条。该针织面料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服装。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针织凸条的横机编织方法,通过多次分步的翻针、编织浮线和移圈的操作,确保凸起的效果和编织生产稳定性。在1个最小循环中,编织了2行花型行,10行工艺行,分为4个往返动程完成。该方法充分利用了电脑横机双系统优势,一个系统编织,另一个系统翻针或移圈;编织时,为降低编织难度,凸出凹凸效果,在一转花型行中结合浮线编织,既补偿了需要左右移圈的线圈长度,又使得凸起部分两侧有一定的对比高度,可以有效代替手工缝合形成凸起的效果,机械化生产,不仅提高生产效率,产品一致性好,还解决人工缝合困难问题。其主要用于服装整体凹凸、局部装饰等位置,例如半身筒裙横向整体间隔使用该编织方法、普通套衫局部间隔使用。编织获得的针织凸条时尚美观、凸凹立体感强、张弛有度设计感强。整个编制过程由电脑横机编织代替手工加工,产品一致性好,外观效果提升,节约人工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针织凸条的横机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1)以首针位、尾针位和至少两个且位于所述首针位和尾针位之间的中间针位作为纵向凸条编织位进行电脑横机双系统编织,所述首针位、所述中间针位和所述尾针位的前针板全部编织正面线圈;
(2)将所述首针位的前针板正面线圈通过翻针动作,翻至后针板与之对应的位置;
(3)将所述首针位和所述尾针位由前针板编织浮线,所述中间针位的前针板编织正面线圈;
(4)将所述首针位编织后针板反面线圈,所述中间针位编织前针板浮线,所述尾针位编织前针板正面线圈;
(5)将所述尾针位的前针板正面线圈通过翻针动作,翻至后针板与之对应的位置;
(6)将所述首针位和所述中间针位的前针板编织浮线,所述尾针位编织后针板反面线圈;
(7)将所述首针位的后针板线圈通过翻针动作,翻至前针板相应的位置;
(8)将所述首针位的正面线圈右移并翻至最后一个所述中间针位的后针板位置;
(9)将所述尾针位上的后针板线圈左移并翻至所述首针位的前针板位置;
(10)将步骤(8)中翻至最后一个所述中间针位的后针板位置的线圈,右移一个针距并翻至所述尾针位的前针板针位置;
以上述步骤(1)至(10)为一个循环,重复进行编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凸条的横机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针位的针位数为2-4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凸条的横机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纬平针为地组织,在所述地组织上形成所述纵向凸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凸条的横机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纵向凸条后,还包括在所述地组织上形成横向凸条,形成所述横向凸条的步骤包括:
(1)花型开始行,编织一行四平组织;
(2)前针板的织针编织至少2行正面线圈;
(3)隔针翻针,将后针板的一半线圈一隔一地翻针至前针板对应的位置;
(4)隔针翻针,将后针板的另一半线圈一隔一地翻针至前针板对应的位置;
(5)后针板线圈全部翻针至前针板后,编织一行前针板正面线圈;
以上述步骤(1)至(5)为一个循环,重复进行编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凸条的横机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线圈编织高度在0.8-1.2c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凸条的横机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纵向凸条后,还包括在所述地组织上形成弹力凸条,所述弹力凸条的编织方法包括:以弹力首针位、弹力尾针位和至少两个且位于所述弹力首针位和弹力尾针位的弹力中间针位作为弹力凸条编织位进行编织,
(1)编织一行正面线圈;
(2)将所述弹力首针位和所述弹力首针位编织浮线,所述弹力尾针位编织前床集圈;
(3)再编织一行正面线圈;
(4)将所述弹力首针位编织前床集圈,所述弹力首针位编织浮线和所述弹力尾针位编织浮线;
以上述步骤(1)至(4)为一个循环,重复进行编织。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凸条的横机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纵向凸条后,还包括在所述地组织上形成多织凸条,所述多织凸条的编织方法包括:以多织首针位、多织尾针位和位于所述多织首针位和所述多织尾针位之间的两个多织中间针位作为多织凸条编织位进行编织,
(1)编织正面线圈至所述多织首针位,所述多织中间针位中的第一针编织浮线,第二针编织后针板反面线圈,所述多织尾针位编织正面线圈;
(2)仅对所述多织中间针位编织正面线圈,所述多织尾针位编织前床集圈;
(3)仅对所述多织首针位编织前床集圈,所述多织中间针位编织正面线圈;
(4)编织正面线圈至所述多织首针位,所述多织中间针位中的第一针编织后针板反面线圈,第二针编织浮线,所述多织尾针位编织正面线圈;
(5)重复步骤(2);
(6)重复步骤(3);
以上述步骤(1)至(6)为一个循环,重复进行编织。
8.一种针织凸条,其特征在于,其采用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针织凸条的横机编织方法编织而成。
9.一种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针织凸条。
10.一种服装,其特征在于,其采用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针织面料制备而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94873.9A CN115538016B (zh) | 2022-10-21 | 2022-10-21 | 一种针织凸条及其横机编织方法、针织面料和服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94873.9A CN115538016B (zh) | 2022-10-21 | 2022-10-21 | 一种针织凸条及其横机编织方法、针织面料和服装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38016A true CN115538016A (zh) | 2022-12-30 |
CN115538016B CN115538016B (zh) | 2024-05-31 |
Family
ID=84736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294873.9A Active CN115538016B (zh) | 2022-10-21 | 2022-10-21 | 一种针织凸条及其横机编织方法、针织面料和服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538016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15617B1 (ja) * | 2002-09-05 | 2003-06-09 | カネボウ株式会社 | インナー・ウェア |
CN110791865A (zh) * | 2019-10-25 | 2020-02-14 | 惠州学院 | 一种编织波浪形凸条的方法 |
CN216765198U (zh) * | 2021-07-30 | 2022-06-17 |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 凸起物针织组织结构 |
-
2022
- 2022-10-21 CN CN202211294873.9A patent/CN11553801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15617B1 (ja) * | 2002-09-05 | 2003-06-09 | カネボウ株式会社 | インナー・ウェア |
CN110791865A (zh) * | 2019-10-25 | 2020-02-14 | 惠州学院 | 一种编织波浪形凸条的方法 |
CN216765198U (zh) * | 2021-07-30 | 2022-06-17 |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 凸起物针织组织结构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徐艳华;袁新林;: "凹凸效应双面针织面料的设计与生产工艺", 针织工业, no. 12, 28 December 2013 (2013-12-28), pages 34 - 36 * |
王继曼: "凸条针织面料创新设计与工艺", 毛纺科技, vol. 49, no. 8, 16 August 2021 (2021-08-16), pages 15 - 19 * |
郭红霞;: "横机条纹面料的设计与开发", 纺织导报, no. 02, 8 February 2014 (2014-02-08), pages 53 - 56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38016B (zh) | 2024-05-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84879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产品 | |
CN108385265A (zh) | 一种具有绗缝效果的经编弹力提花间隔织物及其制作方法 | |
CN112481787B (zh) | 一种织带状流苏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 |
JP3939884B2 (ja) | ダブルラッシェル機による柄入り立体成形物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 |
JP2002004158A (ja) | 衣料用ジャカードレース編地と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2195554A (zh) | 一种新型超回弹坑条针织物及其加工方法、应用 | |
CN108754805B (zh) |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编织结构、编织面料及服装 | |
CN205636025U (zh) | 单面可呈色彩变换的双层网布 | |
CN110453353A (zh) |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及针织产品结构 | |
KR101782000B1 (ko) | 환편 원단의 제조방법 | |
CN110499573A (zh) | 一种多贾卡经编机、编织方法及其所得编织织物 | |
WO2020133617A1 (zh) | 一种新型经编双针床织物 | |
CN108866791A (zh) | 一种提花编织带的织造方法 | |
CN204000143U (zh) | 斜纹针织品及具有斜纹针织品的袜子或袜子罗口 | |
CN207062497U (zh) | 一种针织物 | |
CN113550057B (zh) | 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13265753B (zh) | 一种具有浮点设计的纬编织物 | |
CN102534970A (zh) | 一种抗卷边纬编针织物的织造方法 | |
CN115538016A (zh) | 一种针织凸条及其横机编织方法、针织面料和服装 | |
CN210826563U (zh) | 一种具有横条效应的纬编抗菌速干面料 | |
CN110387637B (zh) | 一种经编织物一针拉边工艺 | |
CN104005167B (zh) | 斜纹针织品、编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11549430B (zh) | 一种仿梭织面料加装饰性浮线组织的编织方法 | |
CN213172812U (zh) | 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 | |
CN219772406U (zh) | 一种32针精密编织经编网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