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29380B - 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29380B
CN115529380B CN202110638428.9A CN202110638428A CN115529380B CN 115529380 B CN115529380 B CN 115529380B CN 202110638428 A CN202110638428 A CN 202110638428A CN 115529380 B CN115529380 B CN 1155293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stamp
reference value
ultra
threshold
characteri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3842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29380A (zh
Inventor
郭富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3842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293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5293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293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293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293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7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geographic 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5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 H04W4/026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using orientation information, e.g. compa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超宽带模块,超宽带模块包括与第一天线连接的第一射频端口,与第二天线连接的第二射频端口,方法包括:在超宽带模块通过第一射频端口和第二射频端口分别接收超带宽标签设备发射的超带宽信号的场景下,获取第一射频端口接收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一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获取第二射频端口接收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根据第一信号强度特征、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确定超宽带模块对应的测角数据的目标置信度。本申请的实施例同时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escription

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当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标签在电子设备如手机屏幕一侧时,即UWB标签在用户的身后区域,手机壳的UWB模块也能收到UWB标签的UWB信号,从而也能算出一个方位角。如果方位角测量值是一个较小的值,那么可能会调出错误的家具。这意味着用户将手机壳指向A标签,位于用户背后的B标签的相关应用也可能会自动调出来。可见,目前在通过电子设备的UWB模块测角时,缺少对测角数据的置信度的判定。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在通过电子设备的UWB模块测角时,缺少对测角数据的置信度的判定的问题,实现对测角数据的置信度的精准判定。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超宽带模块,超宽带模块包括与第一天线连接的第一射频端口,与第二天线连接的第二射频端口,方法包括:
在超宽带模块通过第一射频端口和第二射频端口分别接收超带宽标签设备发射的超带宽信号的场景下,获取第一射频端口接收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一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
获取第二射频端口接收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
根据第一信号强度特征、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确定超宽带模块对应的测角数据的目标置信度。
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总线;
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实现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的通信连接;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超宽带数据处理程序,以实现上述的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
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的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其中,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超宽带模块,超宽带模块包括与第一天线连接的第一射频端口,与第二天线连接的第二射频端口,方法包括:在超宽带模块通过第一射频端口和第二射频端口分别接收超带宽标签设备发射的超带宽信号的场景下,获取第一射频端口接收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一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获取第二射频端口接收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根据第一信号强度特征、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确定超宽带模块对应的测角数据的目标置信度;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双射频端口的信号强度特征和路径时间戳特征判断超宽带通信信道的通信性能和超宽带模块对应的测角数据的可信度,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在通过电子设备的超宽带模块测角时,缺少对测角数据的置信度的判定的问题,实现对测角数据的置信度的精准判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3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四;
图5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五;
图6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六;
图7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七;
图8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UT与PDoA测量端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取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以下的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可以理解,“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超宽带模块,超宽带模块包括与第一天线连接的第一射频端口,与第二天线连接的第二射频端口;参照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在超宽带模块通过第一射频端口和第二射频端口分别接收超带宽标签设备发射的超带宽信号的场景下,获取第一射频端口接收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一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诸如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设备,以及诸如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设备。
超宽带技术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它不采用正弦载波,而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示例性的,本申请提及的超宽带技术包括但不限于802.15.4协议中的超宽带技术。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超宽带通信场景中,设置有超宽带模块的电子设备与超带宽标签设备进行交互,在电子设备的超宽带模块处于双天线接收模式下,超宽带模块通过第一射频端口和第二射频端口分别接收超带宽标签设备发射的超带宽信号,电子设备获取第一射频端口接收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一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
示例性的,以电子设备为智能手机为例,当智能手机通过UWB装置发出“一指连”需求时,智能手机通过UWB装置在预设的时间t内例如1~2秒内,接收不同的UWB标签设备广播的UWB数据包。
一般的,在预设时间t内,智能手机通过UWB装置收到每个UWB标签设备广播的若干个UWB数据包。
当智能手机通过UWB装置接收到UWB数据包时,对每一个UWB数据包均通过UWB模块获取到达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 of arrival,PDoA)测量值,储存,如下表1所示,其中,标签ID用于唯一地标识WUB标签设备,即不同的标签ID用于指代不同的WUB标签设备;
标签ID 1 PDoA PDoA PDoA PDoA PDoA
标签ID 2 PDoA PDoA PDoA PDoA PDoA
标签ID 3 PDoA PDoA PDoA PDoA PDoA
表1
进一步地,智能手机通过UWB装置获取两个射频端口接收UWB数据包时的UWB信号特征,UWB信号特征包括信号强度特征和路径时间戳特征。
步骤102、获取第二射频端口接收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
步骤103、根据第一信号强度特征、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确定超宽带模块对应的测角数据的目标置信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在获取到第一信号强度特征、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双射频端口的信号强度特征和路径时间戳特征判断超宽带通信信道的通信性能和超宽带模块对应的测角数据的目标置信度即可信度,如此,在“一指连”应用中能够精准降低误判,提高前方标签设备的识别率。当然,该UWB信号诊断的方法除了用于“一指连”应用场景,也可用于其他与UWB测角有关的应用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UWB标签设备位于用户后面或者UWB标签设备与设置有UWB模块的手机的通信信道较差时,可以判断出PDoA测量值异常或者到达角度(Angle ofArrival,AoA)即方位角测量值异常。从而,在“一指连”应用中减少误判,提高前方识别率。本申请通过双天线即双射频端口的信号强度相关参数和信道冲击响应CIR路径时间戳相关参数,实现精确判断UWB通信信道的好坏,UWB测角数据是否可能异常。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超宽带模块,超宽带模块包括与第一天线连接的第一射频端口,与第二天线连接的第二射频端口,方法包括:在超宽带模块通过第一射频端口和第二射频端口分别接收超带宽标签设备发射的超带宽信号的场景下,获取第一射频端口接收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一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获取第二射频端口接收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根据第一信号强度特征、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确定超宽带模块对应的测角数据的目标置信度;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双射频端口的信号强度特征和路径时间戳特征判断超宽带通信信道的通信性能和超宽带模块对应的测角数据的可信度,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在通过电子设备的UWB模块测角时,缺少对测角数据的置信度的判定的问题,实现对测角数据的置信度的精准判定。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超宽带模块,超宽带模块包括与第一天线连接的第一射频端口,与第二天线连接的第二射频端口;参照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在超宽带模块通过第一射频端口和第二射频端口分别接收超带宽标签设备发射的超带宽信号的场景下,获取第一射频端口接收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一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
步骤202、获取第二射频端口接收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
本申请实施例中,仍旧以电子设备为前述的智能手机为例,在智能手机通过UWB装置获取到两个射频端口接收UWB数据包时的UWB信号特征,UWB信号特征包括信号强度特征和路径时间戳特征的情况下,对UWB信号特征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其中,信号强度特征包括总接收信号强度和首径信号强度,路径时间戳特征包括信道冲击响应(channel impulseresponse,CIR)峰值时间戳和CIR首径时间戳。
示例性的,第一射频端口获得的总接收信号强度为totalRSL_1,第一射频端口获得的首径信号强度为fpRSL_1;第二射频端口获得的总接收信号强度为totalRSL_2,第二射频端口获得的首径信号强度为fpRSL_2。
示例性的,第一射频端口获得的CIR峰值时间戳为peak_1,第一射频端口获得的CIR首径时间戳为fp_1;第二射频端口获得的CIR峰值时间戳为peak_2,第二射频端口获得的CIR首径时间戳为fp_2。将UWB信号特征存储至表2,
标签ID 1 totalRSL_1 fpRSL_1 totalRSL_2 fpRSL_2 peak_1 fp_1 peak_2 fp_2
标签ID 2 totalRSL_1 fpRSL_1 totalRSL_2 fpRSL_2 peak_1 fp_1 peak_2 fp_2
标签ID 3 totalRSL_1 fpRSL_1 totalRSL_2 fpRSL_2 peak_1 fp_1 peak_2 fp_2
表2
本申请一个可实现场景中,在预设的时间t内,电子设备通过UWB装置,对每一个UWB标签设备只读取1次上述的UWB信号特征,以避免读取更多的参数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而且如果UWB标签设备存在非常快速的连续发射,只读取1次可以避免读取太多参数,会影响下一次UWB数据的接收。
步骤203、根据第一信号强度特征包括的第一总接收信号强度和第一首径信号强度,确定第一强度参考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强度参考值用于表征第一总接收信号强度和第一首径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异程度,步骤203根据第一信号强度特征包括的第一总接收信号强度和第一首径信号强度,确定第一强度参考值,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实现:确定第一总接收信号强度减去第一首径信号强度得到的差值为第一强度参考值。示例性的,第一强度参考值△RSL_1=totalRSL_1–fpRSL_1。
步骤204、根据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包括的第二总接收信号强度和第二首径信号强度,确定第二强度参考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强度参考值用于表征第二总接收信号强度和第二首径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异程度,步骤204根据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包括的第二总接收信号强度和第二首径信号强度,确定第二强度参考值,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实现:确定第二总接收信号强度减去第二首径信号强度得到的差值为第二强度参考值。示例性的,第二强度参考值△RSL_2=totalRSL_2–fpRSL_2。
步骤205、根据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包括的第一峰值时间戳和第一首径时间戳,确定第一时间戳参考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时间戳参考值用于表征第一峰值时间戳和第一首径时间戳之间的差异程度,步骤205根据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包括的第一峰值时间戳和第一首径时间戳,确定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实现:确定第一峰值时间戳减去第一首径时间戳得到的差值为第一时间戳参考值。示例性的,第一时间戳参考值△ts_1=peak_1–fp_1。
步骤206、根据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包括的第二峰值时间戳和第二首径时间戳,确定第二时间戳参考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时间戳参考值用于表征第二峰值时间戳和第二首径时间戳之间的差异程度,步骤206根据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包括的第二峰值时间戳和第二首径时间戳,确定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实现:确定第二峰值时间戳减去第二首径时间戳得到的差值为第二时间戳参考值。示例性的,第二时间戳参考值△ts_2=peak_2–fp_2。
步骤207、根据第一强度参考值、第二强度参考值、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和第二时间戳参考值,确定超宽带模块对应的测角数据的目标置信度。
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步骤207根据第一强度参考值、第二强度参考值、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和第二时间戳参考值,确定超宽带模块对应的测角数据的目标置信度,包括如下两种实现方式:
第一种实现方式、若第一强度参考值和第二强度参考值均满足强度阈值条件,且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和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均满足时间戳阈值条件,生成第一置信度,第一置信度用于指示通过超宽带模块生成的测角数据满足置信度条件。
在一种可实现的场景中,强度阈值条件包括强度阈值要求1。示例性的,参见图3所示,强度阈值要求1如图3中的301所指的△RSL_1小于第一阈值且△RSL_2小于第二阈值。也就是说,电子设备确定△RSL_1小于第一阈值且△RSL_2小于第二阈值成立的情况下,判定UWB信号特征满足强度阈值要求1。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确定△RSL_1小于第一阈值且△RSL_2小于第二阈值不成立的情况下,判定UWB信号特征不满足强度阈值要求1。
在一种可实现的场景中,时间戳阈值条件包括时间戳阈值要求2。示例性的,参见图4所示,时间戳阈值要求2如图4中的401所指的△ts_1小于第三阈值且△ts_2小于第四阈值,以及图4中的402所指的△ts_1小于第五阈值和/或△ts_2小于第六阈值。也就是说,电子设备确定△ts_1大于第三阈值或△ts_2大于第四阈值不成立且△ts_1大于第五阈值且△ts_2大于第六阈值不成立的情况下,判定UWB信号特征满足时间戳阈值要求2。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确定△ts_1大于第三阈值或△ts_2大于第四阈值成立的情况下,判定UWB信号特征不满足时间戳阈值要求2。当然,即使电子设备确定△ts_1大于第三阈值或△ts_2大于第四阈值不成立,但是△ts_1大于第五阈值且△ts_2大于第六阈值成立的情况下,判定UWB信号特征不满足时间戳阈值要求2。
进一步地,在上述第一种实现方式中,确定满足强度阈值条件,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实现:若第一强度参考值和第二强度参考值的差值小于差值阈值,且第一强度参考值小于第一阈值,第二强度参考值小于第二阈值,确定第一强度参考值和第二强度参考值均满足强度阈值条件。
这里,第一阈值是根据第一总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的;第二阈值是根据第二总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的。
在一种可实现的场景中,示例性的,参见图5所示,电子设备可以先设置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进而确定第一强度参考值和第二强度参考值均满足强度阈值条件;示例性的,电子设备根据每个射频端口的总接收信号强度来设置相应的阈值门限。参见图5中501所示,根据第一射频端口的总接收信号强度totalRSL_1>-80dBm,设置第一阈值设为7dB;根据第二射频端口的总接收信号强度totalRSL_2≤-80dBm,设置第二阈值设为9dB。
第二种实现方式、若第一强度参考值和第二强度参考值均不满足强度阈值条件,且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和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均不满足时间戳阈值条件,生成第二置信度,第二置信度用于指示通过超宽带模块生成的测角数据不满足置信度条件。
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若第一强度参考值和第二强度参考值的差值大于差值阈值,生成第二置信度,第二置信度用于指示通过超宽带模块生成的测角数据不满足置信度条件。
示例性的,电子设备先判断两个射频端口测量的总接收信号强度totalRSL是否相差过大,参见图6中601所示,totalRSL_1-totalRSL_2小于差值阈值是否成立,如果totalRSL_1-totalRSL_2的差值大于差值阈值,则直接判断不满足强度阈值要求1。
在上述两种实现方式中,确定满足时间戳阈值条件,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实现:若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小于第三阈值且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小于第四阈值,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小于第五阈值和/或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小于第六阈值,确定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和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均满足时间戳阈值条件,其中,第五阈值小于第三阈值,第六阈值小于第四阈值。
这里,第三阈值和第五阈值是根据第一总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的;第四阈值和第六阈值是根据第二总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的。
在一种可实现的场景中,示例性的,参见图7所示,电子设备可以先设置第三阈值、第五阈值、第四阈值和第六阈值;进而确定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和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均满足时间戳阈值条件。示例性的,电子设备根据每个射频端口的阈值均根据相应的totalRSL来微调。参见图7中701所示,根据第一射频端口的总接收信号强度totalRSL_1设置第三阈值和第五阈值;根据第二射频端口的总接收信号强度totalRSL_2设置第四阈值和第六阈值。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强度阈值要求1和时间戳阈值要求2均满足,则判断该标签ID的PDoA是可信的,可以用于计算方位角度,电子设备的通过UWB装置生成的测角数据是准确地,进而可以准确定位前方UWB标签设备。如果强度阈值要求1或者时间戳阈值要求2有一项不满足,则判断该标签ID的PDoA是不可信,后续可有两种做法,一种为丢弃该标签ID的PDoA测量数据。另一种依然根据该标签ID的PDoA测量数据进行方位角的计算,同时将该数据的置信度标志设成非可信,如此,在后续其他设备使用方位角时,可以参考方位角对应的置信度进行相应的处理。
示例性的,参见图8所示,待测UWB设备(Device Under Test,DUT)如前述UWB标签设备,DUT801向测量装置即PDoA测量端802发送UWB信号。PDoA测量端为设置有UWB的电子设备。PDoA测量端设有特定间距d的两个天线antA和antB。PDoA测量端可以测量出antA和antB接收到的从DUT发送的UWB信号的相位,从而计算出相位差PDoA。通过PDoA算出DUT的天线距离antA和antB的路径差p。根据p和d,通过三角函数关系计算出到达角度θ即DUT相对于PDoA测量端的方位角。在实际的测角过程中,由于天线之间互耦的影响,还可以对不同的装置进行校准,得出特定的映射表/曲线或者AoA计算函数,进而用映射表/曲线或者AoA计算函数来计算到达角。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装置,该超宽带数据处理装置可以应用于图1-4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中,参照图9所示,该超宽带数据处理装置9包括:
超宽带模块901,超宽带模块包括与第一天线连接的第一射频端口RF1,与第二天线连接的第二射频端口RF2;
获取模块902,用于在超宽带模块901通过第一射频端口和第二射频端口分别接收超带宽标签设备发射的超带宽信号的场景下,获取第一射频端口接收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一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
获取模块902,用于获取第二射频端口接收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
处理模块903,用于根据第一信号强度特征、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确定超宽带模块对应的测角数据的目标置信度。
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处理模块903,用于根据第一信号强度特征包括的第一总接收信号强度和第一首径信号强度,确定第一强度参考值;根据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包括的第二总接收信号强度和第二首径信号强度,确定第二强度参考值;根据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包括的第一峰值时间戳和第一首径时间戳,确定第一时间戳参考值;根据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包括的第二峰值时间戳和第二首径时间戳,确定第二时间戳参考值;根据第一强度参考值、第二强度参考值、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和第二时间戳参考值,确定目标置信度。
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处理模块903,用于若第一强度参考值和第二强度参考值均满足强度阈值条件,且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和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均满足时间戳阈值条件,生成第一置信度,第一置信度用于指示通过超宽带模块生成的测角数据满足置信度条件。
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处理模块903,用于若第一强度参考值和第二强度参考值均不满足强度阈值条件,且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和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均不满足时间戳阈值条件,生成第二置信度,第二置信度用于指示通过超宽带模块生成的测角数据不满足置信度条件。
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处理模块903,用于若第一强度参考值和第二强度参考值的差值小于差值阈值,且第一强度参考值小于第一阈值,第二强度参考值小于第二阈值,确定第一强度参考值和第二强度参考值均满足强度阈值条件。
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处理模块903,用于根据第一总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第一阈值;根据第二总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第二阈值。
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处理模块903,用于若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小于第三阈值且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小于第四阈值,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小于第五阈值和/或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小于第六阈值,确定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和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均满足时间戳阈值条件,其中,第五阈值小于第三阈值,第六阈值小于第四阈值。
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处理模块903,用于根据第一总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第三阈值和第五阈值;根据第二总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第四阈值和第六阈值。
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处理模块903,用于若第一强度参考值和第二强度参考值的差值大于差值阈值,生成第二置信度,第二置信度用于指示通过超宽带模块生成的测角数据不满足置信度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相同步骤和相同内容的说明,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应用于图1-4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中,参照图10所示,该电子设备10(图10中的电子设备10与图9中的超宽带数据处理装置9相对应)包括: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超宽带模块1003和通信总线1004,其中:
通信总线1004用于实现处理器1001、超宽带模块1003和存储器1002之间的通信连接。
处理器1001用于执行存储器1002中存储的超宽带数据处理程序,以实现图1-4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中的步骤。
作为示例,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例如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其中,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处理器所执行的步骤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图1-4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中的实现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该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图1-4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中的实现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Ferro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等存储器;也可以是包括上述存储器之一或任意组合的各种终端,如移动电话、计算机、平板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或“本申请实施例”或“前述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或“一些实施方式”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或“本申请实施例”或“前述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或“一些实施方式”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既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产品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产品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或设备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或设备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申请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根据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相关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只是为了说明各个器件在终端设备上的示意位置,并不代表在终端设备中的真实位置,各器件或各个区域的真实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例如,终端设备的结构)作出相应改变或偏移,并且,图中的终端设备中不同部分的比例并不代表真实的比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超宽带模块,所述超宽带模块包括与第一天线连接的第一射频端口,与第二天线连接的第二射频端口,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超宽带模块通过所述第一射频端口和所述第二射频端口分别接收超带宽标签设备发射的超带宽信号的场景下,获取所述第一射频端口接收所述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一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其中,所述信号强度特征包括总接收信号强度和首径信号强度;其中,所述路径时间戳特征包括信道冲击响应CIR峰值时间戳和CIR首径时间戳;
获取所述第二射频端口接收所述超带宽信号时的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
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特征、所述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所述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所述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确定所述超宽带模块对应的测角数据的目标置信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特征、所述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所述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和所述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确定所述超宽带模块对应的测角数据的目标置信度,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特征包括的第一总接收信号强度和第一首径信号强度,确定第一强度参考值;
根据所述第二信号强度特征包括的第二总接收信号强度和第二首径信号强度,确定第二强度参考值;
根据所述第一路径时间戳特征包括的第一峰值时间戳和第一首径时间戳,确定第一时间戳参考值;
根据所述第二路径时间戳特征包括的第二峰值时间戳和第二首径时间戳,确定第二时间戳参考值;
根据所述第一强度参考值、所述第二强度参考值、所述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和所述第二时间戳参考值,确定所述目标置信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强度参考值、所述第二强度参考值、所述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和所述第二时间戳参考值,确定所述目标置信度,包括:
若所述第一强度参考值和所述第二强度参考值均满足强度阈值条件,且所述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和所述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均满足时间戳阈值条件,生成第一置信度,所述第一置信度用于指示通过所述超宽带模块生成的所述测角数据满足置信度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强度参考值和所述第二强度参考值均不满足所述强度阈值条件,且所述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和所述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均不满足所述时间戳阈值条件,生成第二置信度,所述第二置信度用于指示通过所述超宽带模块生成的所述测角数据不满足置信度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强度参考值和所述第二强度参考值的差值小于差值阈值,且所述第一强度参考值小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二强度参考值小于第二阈值,确定所述第一强度参考值和所述第二强度参考值均满足所述强度阈值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强度参考值和所述第二强度参考值均满足所述强度阈值条件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总接收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阈值;
根据所述第二总接收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二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小于第三阈值且所述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小于第四阈值,所述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小于第五阈值和/或所述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小于第六阈值,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和所述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均满足所述时间戳阈值条件,其中,所述第五阈值小于所述第三阈值,所述第六阈值小于所述第四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戳参考值和所述第二时间戳参考值均满足所述时间戳阈值条件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总接收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三阈值和所述第五阈值;
根据所述第二总接收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四阈值和所述第六阈值。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强度参考值和所述第二强度参考值的差值大于所述差值阈值,生成第二置信度,所述第二置信度用于指示通过所述超宽带模块生成的所述测角数据不满足置信度条件。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总线;
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实现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的通信连接;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超宽带数据处理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
11.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
CN202110638428.9A 2021-06-08 2021-06-08 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55293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38428.9A CN115529380B (zh) 2021-06-08 2021-06-08 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38428.9A CN115529380B (zh) 2021-06-08 2021-06-08 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29380A CN115529380A (zh) 2022-12-27
CN115529380B true CN115529380B (zh) 2023-12-26

Family

ID=84694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38428.9A Active CN115529380B (zh) 2021-06-08 2021-06-08 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29380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40160A (zh) * 2017-03-02 2018-09-14 恩智浦有限公司 处理模块和相关联的方法
CN109218282A (zh) * 2017-07-03 2019-01-15 苹果公司 用于超宽带系统的脉冲成形互操作协议
US10396849B1 (en) * 2018-05-15 2019-08-27 Qatar University Non-coherent ultra-wideband receiver
CN111343058A (zh) * 2020-02-07 2020-06-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468228A (zh) * 2020-12-10 2021-03-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LiFi通信优化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2769505A (zh) * 2020-12-31 2021-05-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到达角的确定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2858996A (zh) * 2020-12-31 2021-05-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到达角度测量方法及相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74863B2 (en) * 2012-12-05 2019-08-06 Origin Wireless, Inc.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vent recognition based on a wireless signal
US10819029B2 (en) * 2019-02-08 2020-10-27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multi-frequency ultra-wideband antenna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40160A (zh) * 2017-03-02 2018-09-14 恩智浦有限公司 处理模块和相关联的方法
CN109218282A (zh) * 2017-07-03 2019-01-15 苹果公司 用于超宽带系统的脉冲成形互操作协议
US10396849B1 (en) * 2018-05-15 2019-08-27 Qatar University Non-coherent ultra-wideband receiver
CN111343058A (zh) * 2020-02-07 2020-06-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468228A (zh) * 2020-12-10 2021-03-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LiFi通信优化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2769505A (zh) * 2020-12-31 2021-05-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到达角的确定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2858996A (zh) * 2020-12-31 2021-05-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到达角度测量方法及相关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R4-2002865 "TP to TR 38.820: cleanup".3GPP tsg_ran\wg4_radio.2020,(第tsgr4_94_e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29380A (zh) 202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42778B2 (en) Direction finding for legacy bluetooth devices
Xu et al. Pyramid: Real-time lora collision decoding with peak tracking
CN111372185A (zh) 无线定位方法及设备
US20160069982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librating a radio positioning based position finding device
CN112584488B (zh) 定位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rthaber et al. Spread-spectrum based ranging of passive UHF EPC RFID tags
US10698072B2 (en) Correcting time-of-flight measurements
US2018007687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on-linear antenna array angle of arrival detection
US20190313363A1 (en) Method for identifying line of sight path and wireless device
US11228469B1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locationing multipath mitigation
US20220075021A1 (en) Coordination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nit and radar uni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2858996B (zh) 终端、到达角度测量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7171981B (zh) 通道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12929820B (zh) 一种定位方位检测方法、定位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529380B (zh) 一种超宽带数据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392387B (zh) 无线信号的角度测量方法和设备
US20220200711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electronic system, and method
US10830860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wireless recep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system
CN114513748B (zh) 室内高精度定位的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140056394A1 (en) Signal detector device and signal detection method
CN114374417A (zh) 天线检测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El-Awamry et al. A novel multi-tag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for frequency coded chipless RFID systems based on look-up-table approach
CN108243475B (zh)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定位方法及无线设备
CN112881976A (zh) 一种基于csi的单天线定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113135B (zh) 到达角度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