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28428A - 天线装置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天线装置和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28428A
CN115528428A CN202110709097.3A CN202110709097A CN115528428A CN 115528428 A CN115528428 A CN 115528428A CN 202110709097 A CN202110709097 A CN 202110709097A CN 115528428 A CN115528428 A CN 1155284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array
antenna
array
pitch angle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090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鑫
卜力
徐宝亮
李占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70909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2842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0757 priority patent/WO202226756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528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284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6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02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using mechanical movement of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as a who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天线装置和基站,其中天线装置包括第一天线阵列、第二天线阵列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具有第一俯仰角度,所述第二天线阵列设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上,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器和传动组件,所述驱动器通过所述传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二天线阵列相对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转动,使所述第二天线阵列能够从所述第一俯仰角度调整为第二俯仰角度。通过调节第二天线阵列的第二俯仰角度,可增大天线阵列整体的俯仰角度,从而起到增强天线装置的增益的作用,实现对垂直方向覆盖区域的补盲填充,有效提升信号覆盖能力,能够满足高速、大容量、自适应追踪的需求,适用于ATG地面端基站、普通地面基站等应用。

Description

天线装置和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但不限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线装置及应用该天线装置的基站。
背景技术
地空宽带通信系统(ATG)是民航客机外部通信系统的重要通道之一,以实现为旅客和机组提供在飞机上进行通信服务。现有的ATG地面端基站通常采用二维板状定向天线,天线的俯仰角度是固定的,因此信号只能在固定方向做覆盖,在垂直维度的覆盖范围较小,难以满足高速、大容量、自适应追踪的需求。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装置、基站及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实现天线阵列的俯仰角度可调节,有效提升信号覆盖能力,满足高速、大容量、自适应追踪的需求。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装置,包括:
第一天线阵列,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具有第一俯仰角度;
第二天线阵列,所述第二天线阵列设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上;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器和传动组件,所述驱动器通过所述传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二天线阵列相对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转动,使所述第二天线阵列从所述第一俯仰角度调整为第二俯仰角度。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所示的天线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通过在第一天线阵列上设置第二天线阵列,利用驱动器与传动组件配合能够驱动第二天线阵列相对于第一天线阵列进行转动,使第二天线阵列能够从第一俯仰角度调整为第二俯仰角度,这样通过调节第二天线阵列的第二俯仰角度,可增大天线阵列整体的俯仰角度,从而起到增强天线装置的增益的作用,实现对垂直方向覆盖区域的补盲填充,有效提升信号覆盖能力,能够满足高速、大容量、自适应追踪的需求,适用于ATG地面端基站、普通地面基站等应用。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第一天线阵列100,第一子阵单元110,辐射单元111,第一反射板120,底座130;
第二天线阵列200,第二子阵单元210,第二反射板220;
驱动机构300,电机310,第一锥形齿轮320,第二锥形齿轮330,转轴34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装置示意图中进行了功能模块划分,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装置中的模块划分,或流程图中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现有的天线通常采用的是传统的4G(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天线装置,一方面传统的基站天线,振子单元剖面高、体积大且重、带宽窄,很难满足5G(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系统对天线小型化、轻量化的需求;另一方面现有的基站天线采用二维板状定向天线,难以满足高速、大容量、自适应追踪的需求。以地空宽带通信系统(ATG)为例,现有的ATG地面端基站通常采用二维板状定向天线,由于天线的俯仰角度是固定的,信号只能在固定方向做覆盖,在垂直维度上无法覆盖基站顶部的空域,覆盖能力较低。需说明的是,天线的俯仰角度理解为以水平面作为参照面,天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俯仰角度,该俯仰角度可以是俯视或仰视方向。
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基于Massive MIMO(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利用第一天线阵列与第二天线阵列的组合方式应用于基站的天线装置,在第一天线阵列上设置第二天线阵列,且第二天线阵列可相对于第一天线阵列转动,这样通过驱动器与传动组件配合能够驱动第二天线阵列进行转动,实现第二天线阵列的俯仰角度可调节,从而能够增大天线阵列整体的俯仰角度,起到增强天线装置的增益的作用,实现对垂直方向覆盖区域的补盲填充,有效提升信号覆盖能力,能够满足高速、大容量、自适应追踪的需求。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参考图1至图5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天线装置,但不限于实施例所示的应用情景。
参见图1所示,图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该天线装置应用于ATG地面端基站,具体包括第一天线阵列100和第二天线阵列200,其中,第二天线阵列200设置在第一天线阵列100的顶部位置,第一天线阵列100为固定安装,即第一天线阵列100不可转动调节俯仰角度,可根据基站的实际要求选择第一天线阵列100的俯仰角度。第二天线阵列200可转动地与第一天线阵列100连接,即第二天线阵列200能够相对于第一天线阵列100进行转动,从而调节第二天线阵列200的俯仰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利用驱动机构300驱动第二天线阵列200进行角度调节,具体的,驱动机构300包括驱动器和传动组件,驱动器作为动力源,驱动器与传动组件连接,传动组件与第二天线阵列200连接,驱动器通过传动组件驱动第二天线阵列200转动,从而可实现自动调节第二天线阵列200的俯仰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天线阵列100具有第一俯仰角度,第二天线阵列200能够相对于第一天线阵列100转动,第二天线阵列200具有第二俯仰角度,第一天线阵列100和第二天线阵列200均采用二维板状结构,第一天线阵列100的第一俯仰角度可理解为第一天线阵列100所在的平面与垂直面之间的倾斜角度,第二天线阵列200的第二俯仰角度可理解为第二天线阵列200所在的平面与垂直面之间的倾斜角度。根据第一天线阵列100和第二天线阵列200的安装要求,第一俯仰角度为固定值,第二俯仰角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调节。
以ATG地面端基站天线为例,传统的天线由于不可调节俯仰角度,在对空覆盖时,通常顶部的空域无法覆盖,导致出现覆盖盲区,存在空中信号弱、覆盖差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天线阵列100和第二天线阵列200满足对空覆盖一定的空域范围,其中,第一天线阵列100为固定的俯仰角度,根据实际安装需要而选择,其覆盖的空域是相对固定;考虑到第二天线阵列200需要覆盖到第一天线阵列100不能覆盖的空域,因此第二俯仰角度需要大于第一俯仰角度,例如,第一天线阵列100的俯仰角度为15°,第二天线阵列200的俯仰角度可以是20°、30°、50°等。当然,第二俯仰角度也可以与第一俯仰角度相等,即第一天线阵列100与第二天线阵列200处于同一俯仰角度。
具体来说,第二天线阵列200可理解为顶部天线阵列,第一天线阵列100可理解为非顶部天线阵列,基于Massive MIMO技术能够在水平维度看空间的基础上引入垂直维度的空域进行利用,信号的辐射为电磁波波束。实施例中,采用广播波束N+1方式覆盖,其中,N为非顶部天线阵列的广播扫描波束个数,1为顶部天线阵列的广播波束,在垂直维度上,非顶部天线阵列和顶部天线阵列分别能够覆盖一定角度的空域。通过Massive MIMO技术能够在空域空间形成独立的波束覆盖,提供丰富的空间自由度以及更多的信号路径,提升信号的可靠性。可以理解到,Massive MIMO的天线数越多,系统容量也会成倍提升,满足大容量的需求,具体根据系统实际使用需求来选择天线的数量,此处不作具体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以ATG地面端基站对空覆的小区半径为300km小区为示例,在第一俯仰角度固定的情况下,非顶部天线阵列的广播波束能够在垂直维度覆盖2°-22°的空域,顶部天线阵列的广播波束能够覆盖22°-90°的空域。可理解到,顶部天线阵列覆盖的空域范围根据第二俯仰角度的调节范围有关,顶部天线阵列与非顶部天线阵列配合能够实现覆盖垂直维度2°到90°空域,能够覆盖较大的空域范围,在顶部具有较佳的覆盖,从而起到实现对顶部覆盖区域的补盲填充,不会出现顶部覆盖空洞,实现良好的对空覆盖效果。
以民航客机的ATG通信的应用场景为示例进行说明,当飞机经过地面基站顶空时,通过驱动机构300调整顶部天线阵列的俯仰角度,进而增强天线顶部的增益,实现对顶部覆盖区域的补盲填充。考虑到非顶部天线阵列具有一定的俯仰角度,顶部天线阵列在转动时需要适配天线整机不同的俯仰角度,实现准确的角度调节。
当顶部没有飞机时,通过驱动机构300可以灵活调整顶部天线阵列的俯仰角度,使顶部天线阵列与非顶部天线阵列具有一致的俯仰角度,即第一俯仰角度与第二俯仰角度相同,有利于增强非顶部天线阵列的eirp(equivalent isotropically radiated power,等效全向辐射功率)总功率,有效提升覆盖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地空通信网络,实施例不限民航客机的ATG通信的应用场景,也可以是无人机通信或其它对空通信应用,当然也可适用于普通地面基站天线,使天线能够更灵活地调整覆盖范围,此处不再赘述。此外,第一天线阵列100与第二天线阵列200不限于图1所示的安装位置,第二天线阵列200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天线阵列100的右侧或左侧,具体不再赘述。
参见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包括转轴340和传动件,其中顶部天线阵列的两端分别通过转轴340与非顶部天线阵列连接,使顶部天线阵列能够绕转轴340转动以调节俯仰角度,顶部天线阵列其中一端的转轴340与传动件连接,这样驱动器通过传动件能够驱动转轴340转动,从而带动顶部天线阵列绕转轴340转动。可理解到,顶部天线阵列相对于非顶部天线阵列进行转动,以调节自身的俯仰角度,在顶部天线阵列转动过程中非顶部天线阵列保持固定。
其中,采用传动件将驱动器的动力传递至转轴340,传动件可以是齿轮、蜗轮蜗杆、推杆等部件,驱动器可以是电机310、气缸等,例如,顶部天线阵列通过转轴340与蜗轮蜗杆连接,电机310通过蜗轮蜗杆驱动转轴340转动,从而使顶部天线阵列能够调整角度。又如,气缸通过推杆推动顶部天线阵列转动,可根据实际安装要求选择不同的传动件和驱动器,具体不再赘述。
参见图2和图3所示,实施例采用的传动件为齿轮组,齿轮组包括有两个齿轮,两个齿轮相互啮合进行动力的传递。齿轮的传动具有准确、效率高、结构紧凑、可靠性高等特点,有利于提高整体结构稳定性。可理解到,齿轮组也可以是多个齿轮的组合结构,例如多个齿轮相互啮合,驱动器产生的动力依次经过每个齿轮传递至转轴340上,附图未示出多个齿轮的传动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图4和图5所示实施例中,两个齿轮分别为第一锥形齿轮320和第二锥形齿轮330,其中,第一锥形齿轮320为主动齿轮,该主动齿轮与电机310的驱动轴连接,第二锥形齿轮330为从动齿轮,该从动齿轮与与转轴340连接,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互啮合。具体地,电机310驱动主动齿轮,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一起转动,且从动齿轮带动转轴340转动,从而通过转轴340驱动顶部天线阵列进行转动,实现顶部天线阵列的俯仰角度调节。
可以理解的是,电机310设置在非顶部天线阵列上,且电机310的驱动轴朝向顶部位置,第一锥形齿轮320的轴向与第二锥形齿轮330的轴向夹角大致为90°,即通过第一锥形齿轮320与第二锥形齿轮330配合改变传动方向,传动方向由垂直方向转换为水平方向,有利于节省安装空间,使传动组件安装更紧凑,且传动效率高,传动比稳定,实现精准调节顶部天线阵列的俯仰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电机310和传动件设置在顶部天线阵列的一侧,电机310通过传动件驱动其中一端的转轴340转动,即可使顶部天线阵列能够平稳地转动,结构稳定可靠。
本实施例中,在顶部天线阵列与非顶部天线阵列的连接处设置限位结构,通过限位结构对转轴340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定,进而能够对顶部天线阵列的调节角度起到限定作用,使顶部天线阵列具有最大俯仰角度和最小俯仰角度。
可以理解到,第二锥形齿轮330与转轴340连接,调节顶部天线阵列的俯仰角度时,第二锥形齿轮330与转轴340同步转动,可将限位结构设置在转轴340的连接位置,限制转轴340的转动角度,例如,限位结构可以是挡块、限位槽等;限位结构也可以设置在非顶部天线阵列上,例如,在非顶部天线阵列上对应顶部天线阵列的最大俯仰角度和最小俯仰角度的位置分别设置相应的定位挡块,从而起到有效的限位作用。
参见图4所示,实施例中在转轴340上设置限位块,该限位块可理解为凸出于转轴340外侧的凸块,且在顶部天线阵列与非顶部天线阵列的连接处设置限位槽,其中,限位槽位于非顶部天线阵列上,非顶部天线阵列设置有与转轴340对应的轴孔,转轴340穿过轴孔与从动齿轮连接,在限位块随转轴340转动时,限位块会沿限位槽移动,从而使限位块对应限定在限位槽内。附图未示出限位块和限位槽的具体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转轴340转动时带动限位块一起转动,当限位块移动至限位槽的两端,转轴340达到转动的极限位置,在限位块在限位槽的两端分别对应顶部天线阵列的两个极限角度,即最大俯仰角度和最小俯仰角度,实现对顶部天线阵列的俯仰角度进行准确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顶部天线阵列的第二俯仰角度的范围不限于上述的最大俯仰角度和最小俯仰角度,本发明实施例中,天线装置利用控制模块控制顶部天线阵列进行角度的调节,具体来说,需要调节顶部天线阵列的第二俯仰角度时,控制模块向电机310发送控制指令,电机310根据控制指令驱动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转动,使顶部天线阵列转动相应的角度,达到准确控制第二俯仰角度的目的,第二俯仰角度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要求可以在最大俯仰角度和最小俯仰角度之间自由调节,具体不再赘述。
参见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非顶部天线阵列为自适应扫描波束阵列,具体包括多个第一子阵单元110,多个第一子阵单元110呈阵列式设置,每个第一子阵单元110包括至少一个辐射单元111或通过功分器进行多合一组阵。
以辐射单元111为例,每个辐射单元111均可单独进行低频或高频信号的辐射及接收,辐射单元111设置在第一反射板120的表面,第一反射板120安装在底座130上,底座130与第一反射板120连接组成整体式结构,底座130具有较高的支撑强度,结构牢固可靠,有利于简化天线装置的结构,实现通信基站的小型化。
参见图1所示,实施例中,顶部天线阵列为机械扫描波束阵列,具体包括多个第二子阵单元210,多个第二子阵单元210呈阵列式设置,每个第二子阵单元210包括至少一个辐射单元111或通过功分器进行多合一组阵。第二子阵单元210的辐射单元111设置在第二反射板220的表面,第二反射板220可转动地安装在底座130的顶部位置,从而可实现顶部天线阵列与非顶部天线阵列的活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反射板120和第二反射板220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钣金结构,起到反射电磁波信号和支撑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板120和第二反射板220大致呈矩形,其中,第一反射板120与底座130匹配,辐射单元111在第一反射板120的表面呈阵列式排列,第二反射板220为长条形结构,辐射单元111排列在第二反射板220的表面。
其中,在底座130的顶部位置设置有与第二反射板220匹配的安装位,该安装位为U形的凹槽,第二反射板220位于凹槽内,且第二反射板220的两端分别通过转轴340与底座130连接,使顶部天线阵列能够在非顶部天线阵列上转动,以调节俯仰角度。
此外,电机310和传动组件安装在底座130上,能够对驱动机构300提供可靠的支撑。底座130上设有与转轴340匹配的轴孔,限位槽设置在靠近轴孔的位置,使转轴340上的限位块能够与限位槽对应。
下面结合附图对天线装置的具体工作原理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以垂直面作为参照面,非顶部天线阵列的第一反射板120与垂直面的俯仰角度为0°,顶部天线阵列的第二反射板220在俯仰角度为0°时,第二反射板220与第一反射板120形成整体式反射板。
需要调节顶部天线阵列的俯仰角度时,控制模块将控制指令发送至电机310,电机310根据控制指令驱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一起转动,使从动齿轮带动转轴340转动,最终转轴340驱动第二反射板220进行翻转运动,实现顶部天线阵列的俯仰角度调节,并设置限位结构,保证翻转动力的稳定可靠及俯仰角度的准确控制;且通过电机310能够实现无极调节角度的功能,满足较高的控制精度,同时限位槽在非工作状态或失效情况下,也可作为机械保护装置。
实施例中,顶部天线阵列在调节俯仰角度的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校准阶段,二是调节俯仰角度阶段。
其中,校准阶段包括:在首次调节角度前,需要对控制模块进行校准。具体过程如下,由于顶部天线阵列的俯仰角度范围需求为0°-α°,通过设置限位槽实现顶部天线阵列的两个极限俯仰调角角度0°和α°。电机310驱动顶部天线阵列转动,使转轴340上的限位块分别运动至限位槽两端的极限位置处,即最大俯仰角度和最小俯仰角度所对应的位置,并反馈给控制模块,由此得到0°和α°的俯仰角度的电机310运转基础数据,将该数据提交给控制软件进行处理,以实现对顶部天线阵列各个俯仰角度的准确控制。
调节俯仰角度阶段包括:控制模块向电机310发送控制指令,电机310接收控制指令后驱动齿轮组运转,在实际使用中,分为两种场景对顶部天线阵列进行俯仰角度的调节。
场景一:当顶部没有飞机经过时,通过电机310驱动调整顶部天线阵列的俯仰角度,使顶部天线阵列到达0°限位端,此时与非顶部天线阵列具有相同的俯仰角度,通过限位结构能够实现角度的精准定位,同时可在电机310内部减速器的控制下,顶部天线阵列保持在0°位置,从而能够有效增强非顶部天线阵列的eirp总功率,提升覆盖能力。
场景二:当飞机经过地面基站顶空时,由于非顶部天线阵列无法对顶部空域具有较佳的覆盖效果,需要通过电机310驱动调整顶部天线阵列的俯仰角度。具体地,对顶部天线阵列的俯仰角度进行调整时,需要适配整机不同的机械安装的俯仰角度,此时通过计算得到最优旋转角度,通过控制模块将包含最优旋转角度数据的控制指令发送到电机310,电机310根据控制指令驱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一起转动,使从动齿轮能够带动转轴340转动,最终转轴340驱动第二反射板220进行翻转运动,在电机310内部减速器的控制下,顶部天线阵列保持在最优旋转角度位置,进而增强天线顶部的增益,实现对顶部覆盖区域的补盲填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该基站可以是ATG地面端基站或普通地面基站,具体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天线装置,采用第一天线阵列100与第二天线阵列200组合的结构,通过驱动机构300能够驱动第二天线阵列200相对于第一天线阵列100转动,实现第二天线阵列200的俯仰角度可调,从而起到增强天线装置顶部增益的作用,实现对顶部覆盖区域的补盲填充,有效提升信号覆盖能力,能够满足高速、大容量、自适应追踪的需求。
在第一俯仰角度固定的情况下,非顶部天线阵列的广播波束能够在垂直维度覆盖2°-22°的空域,顶部天线阵列的广播波束能够覆盖22°-90°的空域,顶部天线阵列与非顶部天线阵列配合能够实现覆盖垂直维度2°到90°空域,实现对顶部覆盖区域的补盲填充,不会出现顶部覆盖空洞,实现良好的对空覆盖效果。
以上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天线阵列,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具有第一俯仰角度;
第二天线阵列,所述第二天线阵列设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上;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器和传动组件,所述驱动器通过所述传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二天线阵列相对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转动,使所述第二天线阵列从所述第一俯仰角度调整为第二俯仰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转轴和传动件,所述第二天线阵列通过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所述传动件连接于所述驱动器与所述转轴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一锥形齿轮和与所述第一锥形齿轮啮合的第二锥形齿轮,所述驱动器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第一锥形连接,所述第二锥形齿轮与所述转轴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装置还包括有用于限定所述第二天线阵列的最大俯仰角度和最小俯仰角度的限位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转轴上的限位块,所述第一天线阵列与所述第二天线阵列的连接处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随所述转轴转动且沿所述限位槽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包括第一反射板和与所述第一反射板连接的底座,所述第一反射板上设有呈阵列式分布的多个第一子阵单元,所述第二天线阵列与所述底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包括第二反射板和多个第二子阵单元,所述第二子阵单元呈阵列式分布于所述第二反射板上,所述第二反射板与所述底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线阵列设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顶部,所述底座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匹配的安装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装置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驱动器发送指令,以控制所述驱动器调节所述第二俯仰角度的大小。
10.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
CN202110709097.3A 2021-06-25 2021-06-25 天线装置和基站 Pending CN1155284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09097.3A CN115528428A (zh) 2021-06-25 2021-06-25 天线装置和基站
PCT/CN2022/080757 WO2022267566A1 (zh) 2021-06-25 2022-03-14 天线装置和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09097.3A CN115528428A (zh) 2021-06-25 2021-06-25 天线装置和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28428A true CN115528428A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44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09097.3A Pending CN115528428A (zh) 2021-06-25 2021-06-25 天线装置和基站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28428A (zh)
WO (1) WO202226756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37152A (zh) * 2023-07-26 2023-10-24 安徽阿瑞仕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内置北斗定位的陶瓷天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45463A1 (fr) * 1999-01-28 2000-08-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ystème d'antennes
CN207579704U (zh) * 2017-11-07 2018-07-06 钟小琼 一种俯仰传动机构
CN208284638U (zh) * 2018-06-25 2018-12-25 青岛纳川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板状天线伺服控制系统
CN109888451B (zh) * 2019-04-01 2021-03-02 重庆彬田科技有限公司 多制式复合型双天线单桅杆塔顶机构
CN211700530U (zh) * 2020-04-22 2020-10-16 苏州奥拓普电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4g天线与5g天线集中调节装置
CN113571874B (zh) * 2020-11-17 2022-06-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天线和通信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37152A (zh) * 2023-07-26 2023-10-24 安徽阿瑞仕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内置北斗定位的陶瓷天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67566A1 (zh) 2022-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88551B2 (en) Antenna system
KR101183482B1 (ko) 이동 타겟을 추적하기 위한 페이즈드 어레이 평면형 안테나및 추적방법
US7385562B2 (en) Mobile antenna system f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US7528613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teering RF scans provided by an aircraft radar antenna
EP1212810B1 (en) Low-height, low-cost, high-gain antenna and system for mobile platforms
CN201717865U (zh) 平板裂缝相控阵天线宽带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US6919852B2 (en) Four element array of cassegrain reflect or antennas
US20060244669A1 (en) Low profile antenna f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JP2006518145A5 (zh)
EP1964206A1 (en) Variable beam controlling antenna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US7688268B1 (en) Multi-band antenna system
US20220285859A1 (en) High-Gain, Wide-Angle, Multi-Beam, Multi-Frequency Beamforming Lens Antenna
CN115528428A (zh) 天线装置和基站
JP2007318444A (ja) アンテナ装置、監視装置、及び車輌
CN113571874B (zh) 一种阵列天线和通信设备
CN213905604U (zh) 一种基站天线
CN211182508U (zh) 一种副反射面旋转的低剖面可扫描平面反射阵天线系统
CN210074129U (zh) 多波束偏置馈源反射面天线
JPH0339402B2 (zh)
CN117895253A (zh) 一种混合波束透镜天线系统
CN220042286U (zh) 一种双频动中通天线
CN116939752B (zh) 一种船载通信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CN113013641B (zh) 一种基于spp传输线的分布式柔性阵列天线、多旋翼无人机
CN107919536B (zh) 用于卫星通信的双线极化天线馈源阵列及卫星通信天线
CN117977157A (zh) 基站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