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16682A -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16682A
CN115516682A CN202180030502.7A CN202180030502A CN115516682A CN 115516682 A CN115516682 A CN 115516682A CN 202180030502 A CN202180030502 A CN 202180030502A CN 115516682 A CN115516682 A CN 1155166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licon
equal
electrochemical device
present application
nega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050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群超
华传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516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66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电解液,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材料层,负极材料层包括硅基复合材料,硅基复合材料包括硅基颗粒,负极集流体的强度为A MPa,硅基颗粒内硅原子相对百分比含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为B%,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质量含量为C%,满足:
Figure DDA0003904593960000011
本申请通过协同调整A、B、C满足上述条件,得到的锂离子电池具有良好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化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体积和质量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标称电压高、自放电率低、体积小、重量轻等许多优点,在消费电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近年来电动汽车和可移动电子设备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性能等相关需求越来越高,期待着综合性能全面提升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的出现。
硅材料具有高的比容量,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能够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但是其在脱嵌锂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体积膨胀和收缩,使其在循环中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反复破坏和生成,消耗可逆锂,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电解液,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材料层,其中所述负极材料层包括硅基复合材料,所述硅基复合材料包括硅基颗粒,所述负极集流体的强度为A MPa,所述硅基颗粒内硅原子相对百分比含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为B%,所述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质量含量为C%,满足:
Figure BDA0003904593940000011
本申请通过协同调整A、B、C满足上述条件,能够得到具有良好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的锂离子电池。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B满足:10≤B≤16。通过调整B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得到硅元素分布均一程度好的硅基颗粒,有利于降低锂离子电池膨胀产生的应力,从而得到具有良好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的锂离子电池。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C满足:1≤C≤20。通过调整C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平衡锂离子电池的膨胀性能和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A满足:370≤A≤800。通过调整A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平衡锂离子电池的膨胀性能和生产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负极材料层的单面厚度为H,所述硅基颗粒的粒径最大值为Dmax,满足:H≥3×Dmax。通过调整H和Dmax之间满足上述关系,能够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硅基颗粒的Dmax满足:10μm≤Dmax≤25μm。通过调整Dmax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平衡锂离子电池的加工性能、膨胀性能以及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负极材料层的单面厚度H满足:30μm≤H≤90μm。通过调整负极材料层的单面厚度H在上述范围,能够平衡负极材料层的强度和韧性,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负极极片的孔隙率为P%,所述P与所述C满足:P>15×C1/4。通过调整P与C满足上述关系,锂离子电池的膨胀性能和动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P满足:18≤P≤40。通过调整P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负极极片能够在电解液中得到有效浸润,负极极片具有良好的强度,从而锂离子电池的膨胀性能和动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电解液包括氟代碳酸乙烯酯,基于所述电解液的质量,所述氟代碳酸乙烯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Q%,所述Q与所述C满足:0.3≤C/Q≤3。通过调整Q与C满足上述关系,能够得到具有良好膨胀性能和动力学性能的锂离子电池。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Q满足:1≤Q≤20。通过调整Q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提升。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硅基颗粒中包括硅元素和碳元素,所述硅基颗粒中硅、碳的原子比为1︰1至2.5。本申请的负极极片中包括具有上述元素原子比的硅基颗粒,能够得到具有良好膨胀性能和循环性能的锂离子电池。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电解液,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材料层,负极材料层包括硅基复合材料,硅基复合材料包括硅基颗粒,负极集流体的强度为A MPa,硅基颗粒内硅原子相对百分比含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为B%,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质量含量为C%,满足:
Figure BDA0003904593940000021
通过协同调整A、B、C满足上述条件,得到的锂离子电池具有良好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案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和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和现有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
图1a为硅基颗粒断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
图1b为X射线能谱仪(EDS)线扫中硅原子相对百分比含量的波动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技术方案,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以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化学装置的例子来解释本申请,但是本申请的电化学装置并不仅限于锂离子电池。
现有技术中,为了改善硅负极的嵌锂膨胀问题,主要通过硅纳米化以及复合化实现。例如,通过降低硅材料的粒径至纳米级别,缓解其嵌锂时产生的应力,减少材料的破裂;或者通过其他碳质材料复合,减少其与电解质的接触,减少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产生。但是,硅纳米化方法存在制备工艺复杂、能耗高的问题,且纳米硅材料过高的比表面使其极其容易产生团聚,影响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发挥;现有复合化方法由于仅单纯地针对碳质复合材料改进,而忽略了其他因素整体对锂离子电池膨胀的影响,因而对锂离子电池膨胀性能和循环性能的改善具有局限性。另外,嵌锂产生体积膨胀是硅基材料的本征属性,仅仅依靠这些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硅负极膨胀,但却不足以使其满足工业化产品应用。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电解液,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材料层,其中,所述负极材料层包括硅基复合材料,所述硅基复合材料包括硅基颗粒,所述负极集流体的强度为A MPa,所述硅基颗粒内硅原子相对百分比含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为B%,所述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质量含量为C%,满足:
Figure BDA0003904593940000041
本申请发明人研究发现,硅基颗粒内硅原子相对百分比含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B%为一个波动值,该波动值可以表示硅基颗粒内硅元素分布的均一程度,波动值越大,硅元素分布均一程度越差。硅的嵌锂过程中会产生体积膨胀,该膨胀会从多个方向发生(例如沿锂离子电池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因此需要负极集流体有一定的强度来抵抗膨胀所带来的应力,从而抑制锂离子电池的变形。本申请发明人还发现,硅基颗粒内部硅元素分布越均一,膨胀所产生的应力越小;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含量越多,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的膨胀趋势则越大;随着硅基颗粒内硅元素分布波动程度以及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质量含量增加,对负极集流体强度的需求越高,但是当负极集流体超过一定强度时,对循环和膨胀性能的改善程度将大幅下降。基于上述发现,本申请通过协同调整A、B、C满足上述条件,能够得到具有良好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的锂离子电池。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B满足:10≤B≤16。通过调整B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得到硅元素分布均一程度好的硅基颗粒,有利于降低锂离子电池膨胀产生的应力,从而得到具有良好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的锂离子电池。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C满足:1≤C≤20。通过调整C在上述范围内,从而能够避免以下情况: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含量过少,可能会影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含量过多,可能会加剧锂离子电池的膨胀趋势。由此,通过调整C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平衡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膨胀性能。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A满足:370≤A≤800。通过调整A在上述范围内,从而能够避免以下情况:负极集流体的强度过低,影响锂离子电池的膨胀性能;负极集流体的强度过高,一方面对循环和膨胀性能没有改善,另一方面集流体的生产成本大增。由此,通过调整A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平衡锂离子电池的膨胀性能和生产成本。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负极材料层的单面厚度为H,所述硅基颗粒的粒径最大值为Dmax,满足:H≥3×Dmax。通过调整H和Dmax之间满足上述关系,能够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硅材料嵌锂产生较大的膨胀,当负极极片厚度一定时,硅基颗粒的Dmax过大容易导致极片膨胀不均匀,造成负极极片局部膨胀过大。此外,由于负极材料浆料分散过程中并不是完全均匀分散的理想情况,因此负极极片中可能出现部分硅基颗粒分散不均一的情况,如果硅基颗粒的Dmax过大容易导致负极极片出现凸点,影响负极极片外观和性能,从而影响锂离子的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由此,通过调整H和Dmax之间满足上述关系,能够得到具有良好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的锂离子电池。
可以理解的是,负极材料层可以在负极集流体的单面设置,即单面涂布,也可以在负极集流体的双面设置,即双面涂布。在一种示例中,假设负极极片整体厚度为h,负极集流体厚度为h1,当为双面涂布时,则H为:H=(h-h1)/2;当为单面涂布时,则H为:H=h-h1。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硅基颗粒的Dmax满足:10μm≤Dmax≤25μm。通过调整Dmax在上述范围内,从而能够避免以下情况:硅基颗粒的Dmax过大容易导致极片膨胀不均匀,且在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凸点问题,影响锂离子电池的界面和膨胀性能;硅基颗粒的Dmax过小导致比表面积过大,产生更多的SEI膜在负极表面堆积,增大膨胀趋势,并且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粘结剂才能达到粘结的效果,降低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由此,本申请通过调整Dmax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平衡锂离子电池的加工性能、膨胀性能以及能量密度。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负极材料层的单面厚度H满足:30μm≤H≤90μm。通过调整负极材料层的单面厚度H在上述范围,能够平衡负极材料层的强度和韧性,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负极极片的孔隙率为P%,所述P与所述C满足:P>15×C1/4。通过调整P与C满足上述关系,锂离子电池的膨胀性能和动力学性能得到提高。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硅基材料嵌锂后体积膨胀非常大(约300%),巨大的体积效应容易导致负极极片易出现脱模、掉粉等问题,具有一定孔隙率的负极极片可有效缓解硅基材料的体积膨胀。但是,当负极极片孔隙率过低时,电解液难以充分浸润负极极片,增加锂离子的传输距离,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动力学性能。由此,通过调整P与C满足上述关系,能够得到具有良好膨胀性能和动力学性能的锂离子电池。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P满足:18≤P≤40。通过调整P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负极极片能够在电解液中得到有效浸润,负极极片具有良好的强度,从而锂离子电池的膨胀性能和动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电解液包括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基于所述电解液的质量,氟代碳酸乙烯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Q%,所述Q与所述C满足:0.3≤C/Q≤3。通过调整Q与C满足上述关系,能够避免以下情况:当C/Q过高时,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的膨胀趋势增大,当C/Q过低时,由于FEC的添加会降低电解液中锂离子的迁移率,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由此,通过调整Q与C满足上述关系,能够得到具有良好膨胀性能和动力学性能的锂离子电池。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Q满足:1≤Q≤20。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是电解液中重要的成膜添加剂,其在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分解产生的SEI膜隔绝材料和电解液进一步的接触,减少锂离子的消耗,通过调整Q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提升。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中,硅基颗粒中包括硅元素和碳元素,所述硅基颗粒中硅、碳的原子比为1︰1至2.5。本申请的负极极片中包括具有上述元素原子比的硅基颗粒,能够得到具有良好膨胀性能和循环性能的锂离子电池。
本申请对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没有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例如,将有机物进行碳化,得到多孔碳基体,再使多孔碳基体处于含硅的气体氛围中,然后进行热处理,得到硅基复合材料。在一种示例中,可以采用如下制备方法:
将多孔碳基体置于回转炉中,在室温下用氮气将炉管吹扫20至40分钟,然后将多孔碳基体样品的温度提高到450℃至500℃。调节氮气流速以使气体在回转炉中的停留时间至少为90秒,并以该流速维持30分钟左右。然后将气体供应从氮气切换为含硅气体和氮气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中含硅气体的体积分数为5%至30%)。在200sccm至400sccm的气体流速下沉积8小时至16小时后,向回转炉中持续通氮气从炉中吹出含硅气体,再在氮气条件下将回转炉吹扫30分钟,然后在5小时至10小时内将回转炉冷却到室温。然后通过将气流从氮气转换为来自压缩空气源的空气,在1小时至2小时内将回转炉内的氮气逐渐转换为空气,得到硅基复合材料。
在本申请中,多孔碳基体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即可,例如多孔碳基体可以选自硬碳、软碳、石墨中的至少一种。示例性地,上述硬碳可以包括树脂碳、碳黑、有机聚合物热解碳及其组合。上述软碳可以包括碳纤维、碳微球及其组合。多孔碳基体的粒径没有限制,只要能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例如,多孔碳基体的粒径范围为3μm<Dv50<15μm,15μm<Dv99<30μm。
硅基颗粒内硅原子相对百分比含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B%与碳基体内部孔隙分布的均一性以及孔径大小相关,例如,碳基体内部孔隙分布越均一则B%越小。基于此,可以通过调节孔隙分布和孔径大小,从而调整B%。
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质量含量C%与硅基复合材料的添加量相关,其中,硅基复合材料内部沉积的硅含量可通过调节沉积温度、沉积时间以及使用含硅气体的浓度来进行调整,例如,C%通常随沉积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通常随沉积时间的增加而增大、C%通常随含硅气体的浓度升高而增加。基于此,可进行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质量含量C%的调整。
硅基颗粒的粒径最大值Dmax与多孔碳基体的粒径成正相关性,基于此,可以通过对多孔碳基体进行粒径筛分,从而调整硅基颗粒的粒径最大值Dmax。
负极极片的孔隙率通常随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增大而降低,基于此,可以通过调整负极极片的冷压压力,调节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从而调整负极极片的孔隙率。
硅基颗粒中硅元素与碳元素的原子比可以通过调整混合气体中含硅气体与氮气的比例来进行调整。通常随着混合气体中含硅气体比例的增加,多孔碳基体中会沉积更多的硅元素,使硅基颗粒中硅元素与碳元素的原子比增大。
本申请中,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负极材料层可以设置在沿负极集流体厚度方向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上。需要说明,这里的“表面”可以是负极集流体的全部区域,也可以是负极集流体的部分区域,本申请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本申请对负极集流体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铜箔、铜合金箔、镍箔、不锈钢箔、钛箔、泡沫镍、泡沫铜或复合集流体等。在本申请中,对负极的集流体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例如厚度为4μm至12μm。本申请的负极材料层的厚度可以为70μm至120μm。
在本申请中,负极材料层除了包括上述硅基复合材料以外,还可以包括本领域已知的其它负极活性材料,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微碳球、硬碳、软碳、硅、硅-碳复合物、Li-Sn合金、Li-Sn-O合金、Sn、SnO、SnO2、尖晶石结构的锂化TiO2-Li4Ti5O12或Li-Al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申请中,负极材料层中还可以包括负极导电剂,本申请对负极导电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基于碳的材料、基于金属的材料或导电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上述基于碳的材料选自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导电碳黑、乙炔黑、科琴黑或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上述基于金属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金属粉和/或金属纤维,具体地,金属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铜、镍、铝或银中的至少一种。导电聚合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聚亚苯基衍生物、聚苯胺、聚噻吩、聚乙炔或聚吡咯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申请中,负极材料层中还可以包括负极粘结剂,本申请对负极粘结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聚氯乙烯、羧化的聚氯乙烯、聚氟乙烯、含亚乙基氧的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1,1-二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酸、丁苯橡胶、丙烯酸(酯)化的丁苯橡胶、环氧树脂或尼龙中的至少一种。
任选地,负极极片还可以包括导电层,导电层位于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材料层之间。本申请对导电层的组成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本领域常用的导电层,导电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负极导电剂和上述负极粘结剂。
本申请的电解液还可以包括锂盐和其它非水溶剂,本申请对锂盐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即可,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LiPF6、LiBF4、LiAsF6、LiClO4、LiB(C6H5)4、LiCH3SO3、LiCF3SO3、LiN(SO2CF3)2、LiC(SO2CF3)3、LiSiF6、LiBOB或者二氟硼酸锂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锂盐包括LiPF6
本申请对其它非水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即可,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碳酸酯化合物、羧酸酯化合物、醚化合物或其它有机溶剂中的至少一种。上述碳酸酯化合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链状碳酸酯化合物、环状碳酸酯化合物或氟代碳酸酯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上述链状碳酸酯化合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乙丙酯(EPC)或碳酸甲乙酯(MEC)中的至少一种。上述环状碳酸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碳酸亚丁酯(BC)或碳酸乙烯基亚乙酯(VEC)中的至少一种。氟代碳酸酯化合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碳酸1,2-二氟亚乙酯、碳酸1,1-二氟亚乙酯、碳酸1,1,2-三氟亚乙酯、碳酸1,1,2,2-四氟亚乙酯、碳酸1-氟-2-甲基亚乙酯、碳酸1-氟-1-甲基亚乙酯、碳酸1,2-二氟-1-甲基亚乙酯、碳酸1,1,2-三氟-2-甲基亚乙酯或碳酸三氟甲基亚乙酯中的至少一种。上述羧酸酯化合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甲酸甲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叔丁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丙酯、γ-丁内酯、癸内酯、戊内酯或己内酯中的至少一种。上述醚化合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二丁醚、四甘醇二甲醚、二甘醇二甲醚、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1-乙氧基-1-甲氧基乙烷、2-甲基四氢呋喃或四氢呋喃中的至少一种。上述其它有机溶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二甲亚砜、1,2-二氧戊环、环丁砜、甲基环丁砜、1,3-二甲基-2-咪唑烷酮、N-甲基-2-吡咯烷酮、二甲基甲酰胺、乙腈、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或磷酸三辛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其他非水溶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即可,例如,上述其它非水溶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7%至87%,例如可以67%、67.5%、70%、75%、80%、83%、85%、86.5%、87%或为其间的任意范围。
本申请的电化学装置还可以包括正极极片,本申请对正极极片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即可,例如正极极片通常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材料层。正极材料层可以设置于正极集流体厚度方向上的一个表面上,也可以设置于正极集流体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上。需要说明,这里的“表面”可以是正极集流体的全部区域,也可以是正极集流体的部分区域,本申请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在本申请中,正极集流体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铝箔、铝合金箔或复合集流体等。在本申请中,对正极集流体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例如厚度为8μm至12μm。
在本申请中,正极材料层中包括正极活性材料,本申请对正极活性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例如可以包括锂或过渡金属元素的复合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对上述过渡金属元素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即可,例如可以包括镍、锰、钴或铁中的至少一种。具体的,正极活性材料可以包括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磷酸铁锂、富锂锰基材料、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锰铁锂或钛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申请中,正极材料层中还可以包括正极导电剂,本申请对正极导电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导电炭黑(Super P)、碳纳米管(CNTs)、碳纤维、乙炔黑、鳞片石墨、科琴黑、石墨烯、金属材料或导电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正极导电剂包括导电炭黑和碳纳米管。上述碳纳米管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单壁碳纳米管和/或多壁碳纳米管。上述碳纤维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和/或纳米碳纤维。上述金属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金属粉和/或金属纤维,具体地,金属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铜、镍、铝或银中的至少一种。上述导电聚合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聚亚苯基衍生物、聚苯胺、聚噻吩、聚乙炔或聚吡咯中的至少一种。在本申请中,正极材料层还可以包括正极粘结剂,本申请对正极粘结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含氟树脂、聚丙烯树脂、纤维型粘结剂、橡胶型粘结剂或聚酰亚胺型粘结剂中的至少一种。
任选地,正极极片还可以包括导电层,导电层位于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材料层之间。本申请对导电层的组成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本领域常用的导电层,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正极导电剂和上述正极粘结剂。
本申请的电化学装置还可以包括隔离膜,本申请对隔离膜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上述隔离膜可以包括基材层和表面处理层,本申请对基材层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为主的聚烯烃类隔离膜、聚酯膜(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膜)、纤维素膜、聚酰亚胺膜、聚酰胺膜、氨纶、芳纶膜、织造膜、非织造膜(无纺布)、微孔膜、复合膜、隔膜纸、碾压膜或纺丝膜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聚乙烯或聚丙烯,它们对防止短路具有良好的作用,并可以通过关断效应改善电化学装置的稳定性。本申请的隔离膜可以具有多孔结构,孔径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即可,例如,孔径的尺寸可以为0.01μm至1μm。在本申请中,隔离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即可,例如厚度可以为5μm至500μm。
在本申请中,上述基材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表面处理层,本申请对表面处理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聚合物层或无机物层,也可以是混合聚合物与无机物所形成的层。无机物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无机颗粒和无机物层粘结剂,本申请对无机颗粒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钛、二氧化铪、氧化锡、二氧化铈、氧化镍、氧化锌、氧化钙、氧化锆、氧化钇、碳化硅、勃姆石、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氢氧化钙或硫酸钡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对无机物层粘结剂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聚乙烯呲咯烷酮、聚乙烯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氟乙烯或聚六氟丙烯中的至少一种。聚合物层中包含聚合物,本申请对聚合物没有特别限制,聚合物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聚酰胺、聚丙烯腈、丙烯酸酯聚合物、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聚乙烯呲咯烷酮、聚乙烯醚、聚偏氟乙烯或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的电化学装置没有特别限制,其可以包括发生电化学反应的任何装置。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电化学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装置的制备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本申请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将正极极片、隔离膜和负极极片按顺序堆叠,并根据需要将其卷绕、折叠等操作得到卷绕结构的电极组件,将电极组件放入包装袋内,将电解液注入包装袋并封口,得到电化学装置;或者,将正极极片、隔离膜和负极极片按顺序堆叠,然后用胶带将整个叠片结构的四个角固定好得到叠片结构的电极组件,将电极组件置入包装袋内,将电解液注入包装袋并封口,得到电化学装置。此外,也可以根据需要将防过电流元件、导板等置于包装袋中,从而防止电化学装置内部的压力上升、过充放电。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前述任一实施方案中的电化学装置。本申请提供的电化学装置具有良好的膨胀性能和循环性能,从而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装置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的电子装置没有特别限定,其可以是用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电子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笔输入型计算机、移动电脑、电子书播放器、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传真机、便携式复印机、便携式打印机、头戴式立体声耳机、录像机、液晶电视、手提式清洁器、便携CD机、迷你光盘、收发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存储卡、便携式录音机、收音机、备用电源、电机、汽车、摩托车、助力自行车、自行车、照明器具、玩具、游戏机、钟表、电动工具、闪光灯、照相机、家庭用大型蓄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等。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及对比例来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进行更具体地说明。各种的试验及评价按照下述的方法进行。另外,只要无特别说明,“份”、“%”为质量基准。
测试方法和设备:
负极极片孔隙率测试:
采用气体置换法测试负极极片的孔隙率:采用同一模具冲切50片半径为d的负极极片,测量每片负极极片的厚度h,并将50片负极极片装入测试设备(AccuPycП1340)的样品杯中,在密闭的样品仓中采用氦气对负极极片进行填充,由此测得负极极片的真体积V,然后通过如下公式计算负极极片的孔隙率:P=(1-V/πd2×50×h)×100%。
集流体强度测试:
将集流体用冲切机冲切出宽15mm、长70mm的测试试样。将试样固定到高铁拉力机的测试夹具上测试试样的抗拉强度,拉伸速度5mm/min,拉力机两夹具中间标准距离为50mm。记录拉伸强度和位移曲线,拉伸强度突降点则为抵抗外力破坏的强度。
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含量的测试:
将负极极片至于真空烘箱中100℃干燥24小时,用刀片刮下负极极片上的部分活性材料称量得质量M1,再将刮下的活性材料至于持续的空气气氛中800℃热处理,去除碳质材料,剩余的材料称量得质量M2,然后通过如下公式计算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含量:C=0.467M2/M1×100%。
硅基颗粒内硅原子相对百分比含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测定:
将负极极片至于真空烘箱中100℃干燥24小时,在保护性气氛下(例如氮气),采用聚焦离子束(FIB)将极片中的硅基颗粒加工成50nm至100nm的薄片,SEM图参考图1a,然后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设备中的X射线能谱仪(EDS)线扫测试硅基颗粒内硅原子相对百分比含量,测试结果参考图1b。线扫位置选取在硅基颗粒的内部的任意位置,例如,图1b的线扫数据的起点和终点对应的是图1a中黑色箭头线的起点和终点,则图1b的线扫数据是图1a中黑色箭头线经过位置所对应的数据。硅元素的波动值为整个线扫中硅原子相对百分比含量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值。
硅基颗粒的粒径最大值Dmax测定:
将负极极片采用离子抛光机垂直切开,在电子显微镜下随机抽取极片中的硅基颗粒20个以上,测试硅基颗粒的粒径,取随机抽取的颗粒中粒径的最大值为Dmax。
电解液中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含量测定:
将锂离子电池放电至0%荷电状态(SOC)后离心,离心后得到的液体进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试,检测出电解液中FEC组分的质量含量百分比。
锂离子电池常温循环性能测试:
测试温度为25℃,将锂离子电池以0.7倍率(C)恒流充电到4.45V,再恒压充电到0.025C,静置5分钟后以0.5C放电到3.0V。以此步得到的容量为初始放电容量,进行0.7C充电/0.5C放电的循环测试400圈,记录第4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循环容量保持率=(第4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100%。
锂离子电池低温循环性能测试:
在25℃下,将化成后的锂离子电池以0.2倍率(C)恒流充电至4.45V,再恒压充电至电流小于等于0.05C,之后静置30分钟,再以0.2C倍率恒流放电至3.0V,测试得到锂离子电池25℃0.2C倍率放电容量;
在25℃下,将锂离子电池以0.2C倍率恒流充电至4.45V,再恒压充电至电流小于等于0.05C;之后将电芯放置在-10℃环境中,静置60分钟,再以0.2C倍率恒流放电至3.0V,测试得到锂离子电池-10℃0.2C倍率放电容量。
锂离子电池-10℃放电容量保持率(%)=-10℃下的放电容量/25℃下的放电容量×100%。
锂离子电池膨胀率测试:
在测试温度为25℃下,用螺旋千分尺测试锂离子电池在50% SOC下的厚度,记为H0,然后按照循环性能测试中的步骤循环至400圈时,测试锂离子电池在100%SOC下的厚度,记为H1。25℃循环膨胀率=(H1-H0)/H0×100%。
实施例1-1
<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将Dmax为25μm的多孔碳基体置于回转炉中,在室温下用氮气将炉管吹扫30分钟,然后将多孔碳样品的加热温度提高到450℃。调节氮气流速以使气体在回转炉中的停留时间至少为90秒,并以该流速维持30分钟。然后将气体供应从氮气切换为含硅气体(例如硅烷)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其中混合气体中含硅气体和氮气的体积比为5︰95。在200sccm的气体流速下沉积8小时后,向回转炉中持续通氮气从炉中吹出含硅气体,再在氮气条件下将回转炉吹扫30分钟,然后在数小时(例如8小时)内将回转炉冷却到室温。然后通过将气流从氮气转换为来自压缩空气源的空气,在2小时内将回转炉内的氮气逐渐转换为空气,得到硅基复合材料,即硅基颗粒。经测定,该硅基颗粒内硅原子相对百分比含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B%如表1所示。
<负极极片的制备>
将上述制备得到的硅基复合材料、石墨颗粒和纳米导电炭黑按照质量比3︰94︰3混合,得到第一混合物;将第一混合物与粘结剂聚丙烯酸(PAA)按照质量比95︰5加入去离子水中,调配成为固含量为70wt%的浆料,并搅拌均匀得到第一混合浆料;
将第一混合浆料均匀涂覆在厚度为8μm的负极集流体铜箔的一个表面上,在真空干燥、85℃条件下经过12小时烘干,得到单面涂布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极片;然后,在该负极极片的另一个表面上重复以上步骤,即得到双面涂布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极片;然后将上述得到的负极极片进行冷压、分条、裁切得到规格为76mm×867mm负极极片。负极极片的厚度为90mm,孔隙率为33%。
<正极极片的制备>
将正极活性材料钴酸锂、导电炭黑、聚偏二氟乙烯(PVDF)按质量比95︰2.5︰2.5混合,加入NMP作为溶剂,调配成为固含量为75wt%的浆料,并搅拌均匀。将浆料均匀涂覆在厚度为10μm的正极集流体铝箔的一个表面上,90℃条件下烘干,得到涂层厚度为110μm的正极极片。以上步骤完成后,即完成正极极片的单面涂布。之后,在该正极极片的另一个表面上重复以上步骤,即得到双面涂布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极片。然后经过冷压、裁切后得到规格为74mm×851mm正极极片。
<电解液的制备>
在含水量小于10ppm的氩气气氛手套箱中,将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二乙酯(DEC)按质量比1∶1∶1均匀混合,作为基础溶剂,加入LiPF6,搅拌均匀,获得电解液,其中LiPF6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2.5wt%。
<隔离膜的制备>
采用厚度为15μm的聚乙烯(PE)薄膜(Celgard公司提供)。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将上述制备得到的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按顺序叠好,使隔离膜处于正极和负极中间已起到隔离的作用,卷绕得到电极组件。将电极组件置于铝塑膜包装袋中,干燥后注入电解液,经过真空封装、静置、化成、脱气、切边等工序得到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1-2至实施例1-14
除了如表1所示调整负极集流体的强度A、硅基颗粒内硅原子相对百分比含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B%、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质量含量C%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1相同。
实施例2-1至实施例2-9
除了如表2所示调整负极材料层的单面厚度H、硅基颗粒的粒径最大值Dmax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6相同。
实施例3-1至实施例3-9
除了如表3所示调整负极极片的孔隙率P%,以及调整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质量含量C%以外,其余与实施例2-3相同。
实施例4-1
除了<电解液的制备>与实施例1-1不同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1相同。
<电解液的制备>
在含水量小于10ppm的氩气气氛手套箱中,将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二乙酯(DEC)按质量比1∶1∶1均匀混合,作为基础溶剂,加入LiPF6和氟代碳酸乙烯酯,搅拌均匀,获得电解液,其中LiPF6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2.5wt%,氟代碳酸乙烯酯的质量百分含量如表4所示。
实施例4-2至实施例4-4
除了如表4所示调整氟代碳酸乙烯酯的质量百分含量Q%以外,其余与实施例4-1相同。
对比例1-1至对比例1-4
除了如表1所示调整负极集流体的强度A、硅基颗粒内硅原子相对百分比含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B%、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质量含量C%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1相同。
表1
Figure BDA0003904593940000151
从实施例1-1至实施例1-14、对比例1-1至对比例1-4可以看出,当负极集流体的强度A、硅基颗粒内硅原子相对百分比含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B%、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质量含量C%满足:
Figure BDA0003904593940000152
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得到提高。
表2
Figure BDA0003904593940000153
Figure BDA0003904593940000161
负极材料层的单面厚度H、硅基颗粒的粒径最大值Dmax下也会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产生影响。从实施例1-6、实施例2-1至实施例2-9可以看出,当H和Dmax满足H≥3×Dmax时,锂离子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
表3
Figure BDA0003904593940000162
负极极片的孔隙率P%、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质量含量C%协同作用下也会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产生影响。从实施例2-3、实施例3-1至实施例3-9可以看出,当P和C满足:P>15×C1/4时,锂离子电池具有良好的常温循环性能、膨胀性能和低温循环性能。
表4
Figure BDA0003904593940000163
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质量含量C%、电解液中氟代碳酸乙烯酯含量Q%协同作用下也会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产生影响。从实施例3-5、实施例4-1至实施例4-4可以看出,当Q和C满足:0.3≤C/Q≤3时,锂离子电池具有良好的常温循环性能、膨胀性能和低温循环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电解液,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材料层,
其中,所述负极材料层包括硅基复合材料,所述硅基复合材料包括硅基颗粒,所述负极集流体的强度为A MPa,所述硅基颗粒内硅原子相对百分比含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为B%,所述负极材料层中硅元素的质量含量为C%,满足:
Figure FDA00039045939300000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B满足:10≤B≤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C满足:1≤C≤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A满足:370≤A≤8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负极材料层的单面厚度为H,所述硅基颗粒的粒径最大值为Dmax,满足:H≥3×Dmax。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Dmax满足:10μm≤Dmax≤25μ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H满足:30μm≤H≤9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负极极片的孔隙率为P%,所述P与所述C满足:P>15×C1/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P满足:18≤P≤4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电解液包括氟代碳酸乙烯酯,基于所述电解液的质量,所述氟代碳酸乙烯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Q%,所述Q与所述C满足:0.3≤C/Q≤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Q满足:1≤Q≤20。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硅基颗粒中包括硅元素和碳元素,所述硅基颗粒中硅元素、碳元素的原子比为1︰1至2.5。
13.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CN202180030502.7A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551668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141475 WO2023122855A1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16682A true CN115516682A (zh) 2022-12-23

Family

ID=84500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0502.7A Pending CN115516682A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16682A (zh)
WO (1) WO202312285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13302A (zh) * 2023-07-19 2023-08-18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72621A (ja) * 2002-03-15 2003-09-26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及びそれから製造された負極シート
US20060068290A1 (en) * 2004-09-24 2006-03-30 Shouichirou Sawa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N103840140A (zh) * 2012-11-21 2014-06-04 清华大学 多孔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80023A (zh) * 2016-04-06 2016-06-15 上海璞泰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倍率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
CN110660966A (zh) * 2018-06-28 2020-01-07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非均匀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113228342A (zh) * 2020-12-28 2021-08-0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包含该负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711385A (zh) * 2020-12-28 2021-11-2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95931B2 (ja) * 2006-12-08 2010-12-0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及びそれから製造された負極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72621A (ja) * 2002-03-15 2003-09-26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及びそれから製造された負極シート
US20060068290A1 (en) * 2004-09-24 2006-03-30 Shouichirou Sawa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N103840140A (zh) * 2012-11-21 2014-06-04 清华大学 多孔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80023A (zh) * 2016-04-06 2016-06-15 上海璞泰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倍率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
CN110660966A (zh) * 2018-06-28 2020-01-07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非均匀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113228342A (zh) * 2020-12-28 2021-08-0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包含该负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711385A (zh) * 2020-12-28 2021-11-2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13302A (zh) * 2023-07-19 2023-08-18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6613302B (zh) * 2023-07-19 2023-10-03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22855A1 (zh) 2023-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87106A1 (en) Anode material, anode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comprising anode material
CN111029543B (zh) 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1370695B (zh) 负极活性材料及使用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1354944A (zh) 负极活性材料及使用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948675B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EP4050676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sheet, electrochemical device comprising negative electrode shee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127985A (zh) 一种负极极片、包含该负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US20230335712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plat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containing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420998A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964375A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053434A (zh) 一种负极材料、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CN115516682A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188504B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5280567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094188B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包含该电化学装置的电子装置
WO2023168584A1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5621534B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2205143A1 (zh) 一种负极极片、包含该负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3137586A1 (zh) 一种电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5516665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5332483A (zh) 负极极片、包含该负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7334906A (zh) 一种二次电池及电子装置
CN117059763A (zh) 一种负极活性材料、负极极片、二次电池及电子装置
CN117913217A (zh) 一种二次电池及电子装置
CN114586213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