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06204B - 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 - Google Patents

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06204B
CN115506204B CN202211026959.3A CN202211026959A CN115506204B CN 115506204 B CN115506204 B CN 115506204B CN 202211026959 A CN202211026959 A CN 202211026959A CN 115506204 B CN115506204 B CN 1155062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heat recovery
waste heat
water
stir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269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06204A (zh
Inventor
杨红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Taite Road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Taite Road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Taite Road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Taite Road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2695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062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5506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062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062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062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9/00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 E01C19/02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for preparing the materials
    • E01C19/10Apparatus or plants for premixing or precoating aggregate or fillers with non-hydraulic binders, e.g. with bitumen, with resins, i.e. producing mixtures or coating aggregates otherwise than by penetrating or surface dressing; Apparatus for premixing non-hydraulic mixtures prior to placing or for reconditioning salvaged non-hydraulic composi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9/00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 E01C19/02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for preparing the materials
    • E01C19/08Apparatus for transporting and heating or melting asphalt, bitumen, tar, or the lik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9/00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 E01C19/02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for preparing the materials
    • E01C19/10Apparatus or plants for premixing or precoating aggregate or fillers with non-hydraulic binders, e.g. with bitumen, with resins, i.e. producing mixtures or coating aggregates otherwise than by penetrating or surface dressing; Apparatus for premixing non-hydraulic mixtures prior to placing or for reconditioning salvaged non-hydraulic compositions
    • E01C19/1013Plant characterised by the mode of operation 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xing apparatus; Mixing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01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 F28D21/0014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the heat being recuperated from waste air or from vap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再生沥青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其包括搅拌罐,搅拌罐的外侧壁上设有呈环型且内部中空的加热仓,加热仓内设有加热盘管,所述搅拌罐的顶部设有进料阀,搅拌罐的底部设有出料阀,搅拌罐上连通有排气管,搅拌罐外设有余热回收罐,排气管从余热回收罐内穿过,余热回收罐内装有水。本申请通过余热回收罐内的水对热量实现回收再利用,具有节能的优点。

Description

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再生沥青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
背景技术
沥青搅拌站又称沥青混凝土拌和站,是指用于大批量生产沥青混凝土的成套设备,常用于修筑高速公路、市政道路、机场、港口等工程设施。
公告号为CN20739009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沥青储罐搅拌装置,包括沥青储罐、设于沥青储罐罐顶上的电机和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搅拌轴,搅拌轴从上至下均匀设有至少四组搅拌叶片。
搅拌装置对沥青实现搅拌之前,需要对沥青实现加热,使其熔化呈液态。然而,沥青加热时会产生含热烟气,含热烟气的排放会导致热量的大量损失,存在明显不足。
发明内容
为了对热量实现回收利用,本申请提供一种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包括搅拌罐,所述搅拌罐的外侧壁上设有呈环型且内部中空的加热仓,所述加热仓内设有加热盘管,所述搅拌罐的顶部设有进料阀,所述搅拌罐的底部设有出料阀,所述搅拌罐上连通有排气管,所述搅拌罐外设有余热回收罐,所述排气管从所述余热回收罐内穿过,所述余热回收罐内装有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加热盘管通电后,加热盘管能够对搅拌罐内的沥青实现加热。高温烟气通过排气管排出,高温烟气从余热回收罐内流过时,余热回收罐内的水能够吸收高温烟气的热量,以此对热量实现了回收。通过上述的方式,对烟气的热量实现回收并能够对其实现再利用,以此具有节能的优点。
可选的,所述搅拌罐的上方设有顶部开口的预热筒,所述预热筒内布置有呈螺旋状的预热盘管,所述预热盘管的进水端与所述余热回收罐之间设有电连接于控制系统的第一抽水泵,所述预热盘管的出水端连通于所述预热回收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抽水泵将余热回收罐内的水抽出至预热盘管内,并通过预热盘管回流至余热回收罐内。当水流经预热筒时,能够对预热筒内的沥青实现预热,搅拌罐能够更加快速且节能的将预热后的沥青加热至熔化呈液态。
可选的,所述余热回收罐上连通有多个隔热气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余热回收罐内的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后,水蒸气将隔热气囊撑开使其膨胀。当水蒸气降温后,其能够重新液化成水。
可选的,所述搅拌罐内设有呈螺旋状的集热盘管,所述集热盘管的进水端延伸至所述余热回收罐内且设置有第一控制阀,所述集热盘管的出水端连通有过渡水箱,所述过渡水箱与所述余热回收罐相通且之间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均电连接于控制系统,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出水端还设有电连接于控制系统的第二抽水泵,所述过渡水箱上设置有呼吸阀,所述余热回收罐上设有用于将所述隔热气囊内的水蒸气压回至所述余热回收罐内,从而使得水在所述集热盘管内流动的过程中,对所述搅拌罐内的热量实现回收的压气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搅拌罐停止工作后,控制系统打开第一控制阀,压气机构将隔热气囊内的水蒸气压回至余热回收罐内,余热回收罐内的水被压入集热盘管内并流入过渡水箱内,集热盘管和过渡水箱内原有的空气通过呼吸阀排出。集热盘管内的水流经搅拌罐时,能够对搅拌罐内残留的热量实现回收。压气机构解除对隔热气囊的压气作用后,控制系统关闭第一控制阀并打开第二控制阀和第二抽水泵,第二抽水泵将集热盘管和过渡水箱内的水重新抽至余热回收罐内,同时外界的空气通过呼吸阀主动进入过渡水箱内。之后,控制系统关闭第二控制阀和第二抽水泵。
可选的,所述过渡水箱上设有电连接于控制系统的液位传感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过渡水箱内的水位超过液位传感器时,液位传感器通过控制系统关闭第一控制阀并打开第二控制阀和第二抽水泵,以此减小水通过呼吸阀排出过渡水箱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压气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余热回收罐内的套柱,一个所述隔热气囊对应一个所述套柱,所述套柱延伸至所述隔热气囊内,所述余热回收罐的上方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支撑架并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上螺纹连接有安装盘,所述安装盘上固定穿设有内部中空且两端均敞口的套管,一个所述套管对应一个所述隔热气囊,所述套管与对应的所述套柱间隙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的输出轴带动丝杆转动,丝杆通过安装盘带动多个套管向下运动,从而套设至对应的套柱上。由于套管与套柱间隙配合,因此套管与套柱套接配合时,能够将隔热气囊内的水蒸气压回至余热回收罐内。当电机的输出轴反向转动时,丝杆通过安装盘带动套管向上运动,以此套管解除对隔热气囊的压气作用。
可选的,当所述安装盘位于最高处时,所述套管套设于对应所述套柱的顶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热气囊的顶部预先位于套管与套柱之间的间隙内,从而使得隔热气囊其余的部位能够更加顺畅且顺利的收纳至套管与套柱之间的间隙内,有利于提高对隔热气囊内水蒸气的挤压效果。
可选的,所述余热回收罐上设置有气压传感器和排气阀,所述气压传感器通过控制系统电连接于所述排气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压传感器能够实时检测余热回收罐内的气压,当气压超过设定的阈值时,控制系统打开排气阀排出适量的水蒸气,以此减小了隔热气囊因余热回收罐内气压过大而炸开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余热回收罐内的水吸收烟气的热量,从而对烟气的热量实现回收并能够对其实现再利用,以此具有节能的优点;
2.通过压气机构将隔热气囊内的水蒸气压回至余热回收罐内,使得余热回收罐内的水被压入集热盘管内,集热盘管内的水流经搅拌罐时,能够对搅拌罐内残留的热量实现进一步的回收;
3.通过余热回收罐内自身产生的水蒸气来推动水流入集热盘管内,对搅拌罐内残留的热量实现进一步的回收,以此在不损耗自身水量和热量的情况下,有利于增加对热量的回收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搅拌罐、预热筒、集热盘管之间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余热回收罐、套柱、第一控制阀、丝杆之间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搅拌罐;2、加热仓;3、加热盘管;4、进料阀;5、出料阀;6、排气管;7、余热回收罐;8、预热筒;9、预热盘管;10、第一抽水泵;11、隔热气囊;12、集热盘管;13、第一控制阀;14、过渡水箱;15、第二控制阀;16、第二抽水泵;17、呼吸阀;18、液位传感器;191、套柱;192、支撑架;193、电机;194、丝杆;195、安装盘;196、套管;20、气压传感器;21、排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
参照图1和图2,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包括内部中空设置的搅拌罐1,搅拌罐1的顶部设有进料阀4,搅拌罐1的底部设有出料阀5,进料阀4和出料阀5均直接采用现有技术。
搅拌罐1的外侧壁上设有呈环型且内部中空设置的加热仓2,加热仓2内周向设置有加热盘管3。加热盘管3通电,从而对搅拌罐1内的沥青实现加热,从而使其加热至液态。
参照图1和图2,搅拌罐1圆周外侧壁的顶部连通有排气管6,搅拌罐1外放置有内部中空的余热回收罐7,排气管6从余热回收罐7穿过,排气管6位于余热回收罐7内的管身呈螺旋状设置,余热回收罐7内装有水。
沥青加热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排气管6排出,在此过程中,余热回收罐7内的水吸收高温烟气的热量,以此对热量实现了回收,减少了热量的损失。
余热回收罐7采用隔热或者绝热材料制成,以此减小预热回收罐内的水吸热后又散热的可能性。
参照图1、图2和图3,搅拌罐1的上方设有顶部开口的预热筒8,预热筒8内布置有呈螺旋状的预热盘管9,预热盘管9的进水端与余热回收罐7之间设有电连接于控制系统的第一抽水泵10,余热盘管的出水端连通于预热回收罐。
当搅拌罐1处于工作状态时,工人能够预先在预热筒8内放置一定量的沥青。然后启动第一抽水泵10,第一抽水泵10将余热回收罐7内的水抽出。
由于预热回收罐内的水在高温烟气的作用下升温,因此水在预热盘管9内流动的过程中,能够将热量传递至预热筒8内的沥青上,从而对沥青实现预热。
当预热后的沥青进入搅拌罐1后,能够更加快速的加热至液态,且加热过程耗费的能源相对较少。
通过上述的方式,对高温烟气的热量实现回收利用,以此起到了节能的效果。
参照图1、图2和图3,余热回收罐7的顶部连通有多个隔热气囊11,隔热气囊11由具有柔性且绝热的材料制成。由于余热回收罐7内的水吸收高温烟气的热量时,部分的水可能会汽化而变成水蒸气。
为此设置隔热气囊11,水蒸气会将隔热气囊11撑开使其膨胀。当余热回收罐7内水的热量被再利用导致水的温度降低时,隔热气囊11内的水蒸气会因温度降低而重新液化成液态水,隔热气囊11通过其自身的形变力而恢复干瘪状态。
参照图1、图2和图3,当搅拌罐1停止工作后,其内部会残留大量的热量,为此搅拌罐1内设有呈螺旋状的集热盘管12,集热盘管12的进水端延伸至余热回收罐7内且设置有第一控制阀13,第一控制阀13电连接于控制系统。
集热盘管12的出水端连通有过渡水箱14,过渡水箱14位于搅拌罐1外且由绝热材料制成,过渡水箱14的顶部还螺纹连接有呼吸阀17。过渡水箱14与余热回收罐7相通且之间设有第二控制阀15,第二控制阀15的出水端还设有第二抽水泵16,第二控制阀15和第二抽水泵16均电连接于控制系统。
余热回收罐7上设有用于将隔热气囊11内的水蒸气压回至余热回收罐7内,从而使得水在集热盘管12内流动的过程中,对搅拌罐1内残留的热量实现回收的压气机构。
参照图1、图2和图3,控制系统打开第一控制阀13,并通过压气机构将隔热气囊11内的水蒸气压回至余热回收罐7内。压力通过集热盘管12传递至过渡水箱14内,当过渡水箱14内的压力超过呼吸阀17设定的阈值时,呼吸阀17打开以此排出过渡水箱14和集热盘管12内原有的空气。
以此余热回收罐7内的水能够通过第一控制阀13流入集热盘管12内,从搅拌罐1内流过时,能够吸收搅拌罐1内残留的热量,吸热后的水流入过渡水箱14内,以此对热量实现了进一步的回收。
参照图1、图2和图3,过渡水箱14上靠近顶部的位置还设有液位传感器18,液位传感器18电连接于控制系统。当过渡水箱14内的水位超过液位传感器18时,液位传感器18通过控制系统关闭第一控制阀13并打开第二控制阀15和第二抽水泵16。
第二抽水泵16将过渡水箱14和集热盘管12内的水重新抽回至余热回收罐7内,在此过程中,呼吸阀17打开,向过渡水箱14内实现补充空气。当过渡水箱14内的水被全部抽出时,控制系统关闭第二控制阀15和第二抽水泵16。
重复上述的操作过程,以此余热回收罐7内的水能够较大程度的对搅拌罐1内残留的热量实现回收。
参照图1、图2和图3,对搅拌罐1内残留的热量实现回收时,余热回收罐7内可能又有部分的水会汽化成水蒸气,然而隔热气囊11并不能无限制的膨胀,为此余热回收罐7上设置有气压传感器20和排气阀21,气压传感器20和排气阀21通过控制系统电连接于排气阀21。
气压传感器20能够检测余热回收罐7内的气压,当气压达到设定的阈值时,控制系统打开排气阀21,以此及时排出部分的水蒸气,以此减小隔热气囊11因气压过大导致其炸开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本申请整体的安全性。
参照图1、图2和图3,压气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余热回收罐7内底壁的套柱191,套柱191竖向设置且一个隔热气囊11对应一个套柱191,套柱191的顶端延伸至对应的隔热气囊11内。
余热回收罐7的上方架设有支撑架192,支撑架192上栓接有两个电连接于控制系统的电机193,电机193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正反转电机,电机193的输出轴穿过支撑架192并同轴连接有丝杆194,两个丝杆194之间螺纹连接有安装盘195。
安装盘195上固定穿设有内部中空且两端均敞口设置的套管196,一个套管196对应一个隔热气囊11,套管196与对应的套柱191间隙配合。
参照图1、图2和图3,控制系统启动电机193,电机193的输出轴带动丝杆194转动,安装盘195在丝杆194的作用下带动套管196向下运动,以此套管196逐渐套设在对应的套柱191上。
由于套管196与套柱191间隙配合,以此隔热气囊11的壁厚被逐渐收纳在套管196与套柱191之间的间隙内,以此实现将隔热气囊11内的水蒸气压回至余热回收罐7内。
参照图3和图4,当安装盘195位于高处时,套管196套设于对应套柱191的顶端,以此使得隔热气囊11的顶部预先位于套管196与套柱191之间的间隙内,从而使得隔热气囊11其余的部位能够更加顺畅且顺利的收纳至套管196与套柱191之间的间隙内,有利于提高对隔热气囊11内水蒸气的挤压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的实施原理为:
当搅拌罐1加热沥青时,高温烟气通过排气管6排出,高温烟气流经余热回收罐7时,余热回收罐7内的水吸收烟气的热量,部分的水会汽化成水蒸气,从而使得隔热气囊11膨胀。
工人能够在预热筒8内预先放入一定量的沥青,控制系统启动第一抽水泵10,第一抽水泵10能够将预热回收罐内的水抽入预热盘管9内,当预热盘管9内的水流经预热筒8时,能够对预热筒8内的沥青实现预热。
当搅拌罐1停止工作后,控制系统启动电机193且打开第一控制阀13,电机193的输出轴带动丝杆194转动,丝杆194通过安装盘195带动套管196向下运动,从而套设在对应的套柱191上,以此隔热气囊11内的水蒸气被压回余热回收罐7内。
余热回收罐7内的水在水蒸气的挤压作用下被推入集热盘管12内,然后流入过渡水箱14内,集热盘管12和过渡水箱14内原有的空气通过呼吸阀17排出。当过渡水箱14内的水位超过液位传感器18时,控制系统关闭第一控制阀13并控制电机193的输出轴反转,丝杆194通过安装盘195带动套管196向上运动,以此解除套管196对隔热气囊11的压气作用。
同时打开第二控制阀15和第二抽水泵16,第二抽水泵16将过渡水箱14内吸热后的水抽回至余热回收罐7内,在此过程中,外界的空气会通过呼吸阀17补充至过渡水箱14内。当过渡水箱14内的水被全部抽出后,控制系统关闭第二控制阀15和第二抽水泵16。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包括搅拌罐(1),所述搅拌罐(1)的外侧壁上设有呈环型且内部中空的加热仓(2),所述加热仓(2)内设有加热盘管(3),所述搅拌罐(1)的顶部设有进料阀(4),所述搅拌罐(1)的底部设有出料阀(5),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罐(1)上连通有排气管(6),所述搅拌罐(1)外设有余热回收罐(7),所述排气管(6)从所述余热回收罐(7)内穿过,所述余热回收罐(7)内装有水;
所述搅拌罐(1)的上方设有顶部开口的预热筒(8),所述预热筒(8)内布置有呈螺旋状的预热盘管(9),所述预热盘管(9)的进水端与所述余热回收罐(7)之间设有电连接于控制系统的第一抽水泵(10),所述预热盘管(9)的出水端连通于所述余热回收罐(7);
所述余热回收罐(7)上连通有多个隔热气囊(11);
所述搅拌罐(1)内设有呈螺旋状的集热盘管(12),所述集热盘管(12)的进水端延伸至所述余热回收罐(7)内且设置有第一控制阀(13),所述集热盘管(12)的出水端连通有过渡水箱(14),所述过渡水箱(14)与所述余热回收罐(7)相通且之间设有第二控制阀(15),所述第一控制阀(13)和所述第二控制阀(15)均电连接于控制系统,所述第二控制阀(15)的出水端还设有电连接于控制系统的第二抽水泵(16),所述过渡水箱(14)上设置有呼吸阀(17),所述余热回收罐(7)上设有用于将所述隔热气囊(11)内的水蒸气压回至所述余热回收罐(7)内,从而使得水在所述集热盘管(12)内流动的过程中,对所述搅拌罐(1)内的热量实现回收的压气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水箱(14)上设有电连接于控制系统的液位传感器(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气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余热回收罐(7)内的套柱(191),一个所述隔热气囊(11)对应一个所述套柱(191),所述套柱(191)延伸至所述隔热气囊(11)内,所述余热回收罐(7)的上方设有支撑架(192),所述支撑架(192)上设置有电机(193),所述电机(193)的输出轴穿过支撑架(192)并连接有丝杆(194),所述丝杆(194)上螺纹连接有安装盘(195),所述安装盘(195)上固定穿设有内部中空且两端均敞口的套管(196),一个所述套管(196)对应一个所述隔热气囊(11),所述套管(196)与对应的所述套柱(191)间隙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安装盘(195)位于最高处时,所述套管(196)套设于对应所述套柱(191)的顶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罐(7)上设置有气压传感器(20)和排气阀(21),所述气压传感器(20)通过控制系统电连接于所述排气阀(21)。
CN202211026959.3A 2022-08-25 2022-08-25 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 Active CN1155062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26959.3A CN115506204B (zh) 2022-08-25 2022-08-25 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26959.3A CN115506204B (zh) 2022-08-25 2022-08-25 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06204A CN115506204A (zh) 2022-12-23
CN115506204B true CN115506204B (zh) 2023-09-15

Family

ID=84502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26959.3A Active CN115506204B (zh) 2022-08-25 2022-08-25 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06204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6940A (en) * 1983-09-29 1986-05-06 Simmering-Graz-Pauker Aktiengesellschaft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a recovery of heat comprising a heat-recovering absorption of water vapor from gases
JPH09328709A (ja) * 1996-06-12 1997-12-22 Nikko Co Ltd アスファルト合材製造装置
JP2013163921A (ja) * 2012-02-10 2013-08-22 Nihon Univ アスファルト含有廃棄物の処理方法およびアスファルト含有廃棄物処理装置
CN210374709U (zh) * 2019-06-22 2020-04-21 东莞东交沥青有限公司 一种沥青生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CN112709110A (zh) * 2020-12-30 2021-04-27 襄阳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沥青的拌合设备及其拌合方法
CN112880459A (zh) * 2021-03-30 2021-06-01 北京加隆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13761450U (zh) * 2020-11-14 2021-07-23 苏州三正路面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沥青制备罐
DE202021103905U1 (de) * 2021-01-21 2021-09-14 Shanghai Shishen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Asphaltmisch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74714B (zh) * 2019-10-16 2021-06-25 上海时申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式、强制式相结合的沥青拌合生产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6940A (en) * 1983-09-29 1986-05-06 Simmering-Graz-Pauker Aktiengesellschaft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a recovery of heat comprising a heat-recovering absorption of water vapor from gases
JPH09328709A (ja) * 1996-06-12 1997-12-22 Nikko Co Ltd アスファルト合材製造装置
JP2013163921A (ja) * 2012-02-10 2013-08-22 Nihon Univ アスファルト含有廃棄物の処理方法およびアスファルト含有廃棄物処理装置
CN210374709U (zh) * 2019-06-22 2020-04-21 东莞东交沥青有限公司 一种沥青生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CN213761450U (zh) * 2020-11-14 2021-07-23 苏州三正路面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沥青制备罐
CN112709110A (zh) * 2020-12-30 2021-04-27 襄阳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沥青的拌合设备及其拌合方法
DE202021103905U1 (de) * 2021-01-21 2021-09-14 Shanghai Shishen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Asphaltmischsystem
CN112880459A (zh) * 2021-03-30 2021-06-01 北京加隆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06204A (zh) 2022-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20656A (zh) 一种间接热裂解及灰渣燃烧熔融炉及其处理方法
CN102964047B (zh) 污泥干化的处理方法
CN1328308C (zh) 一种工业化废塑料油化装置
CN111558611B (zh) 一种用于汞污染土壤的负压热脱附处理系统
CN208684745U (zh) 一种污泥干化装置
CN115506204B (zh) 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搅拌站
CN202045125U (zh) 一种连续式微波土壤修复装置
CN211999493U (zh) 利用等离子熔融炉进行固废、危废的资源化利用生产线
CN106610229A (zh) 一种回转窑竖式预热器
CN110762536A (zh) 一种环保型垃圾焚烧处理装置
CN1962735B (zh) 高效节能的废旧橡胶裂解设备
CN108889760A (zh) 一种油漆渣的再生利用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0108093A (zh) 太阳能干燥设备
CN115235265A (zh) 一种天然气锅炉排放装置及其方法
CN202599173U (zh) 高温固体散料余热热管回收系统
CN208357457U (zh) 一种油漆渣的再生利用装置
CN205133512U (zh) 连续式热解回收系统
CN103383206B (zh) 高温固体散料余热热管回收系统
CN204416571U (zh) 远距离输送和除湿生活垃圾的装置
CN211069633U (zh) 一种水泥窑燃烧废气的无害化处理装置
CN107183496B (zh) 一种液压动力全自动高效节能蒸汽加工设备
CN106675592A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间接热脱附炭化装置及处理方法
CN207035892U (zh) 深井聚磺钻井液废弃泥浆及钻屑处理的余热利用装置
CN201695000U (zh) 油泥处理系统
CN205174417U (zh) 锅炉废气热量回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