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00297A - 一种拟穴青蟹ras育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拟穴青蟹ras育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00297A
CN115500297A CN202211185306.XA CN202211185306A CN115500297A CN 115500297 A CN115500297 A CN 115500297A CN 202211185306 A CN202211185306 A CN 202211185306A CN 115500297 A CN115500297 A CN 1155002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ulture
pond
breeding
d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853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央芳
陆智斌
王春琳
母昌考
史策
刘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ingbo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118530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002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002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002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5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 A01K61/59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of crustaceans, e.g. lobsters or shrim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03Aquaria; Terra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4Arrangements for treating water specially adapted to 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 A01K63/045Filters for aqua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4Arrangements for treating water specially adapted to 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 A01K63/047Liquid pumps for aqua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20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animal orig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50/0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 A23K50/8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for aquatic animals, e.g. fish, crustaceans or mollus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rds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拟穴青蟹循环水养殖系统(RAS)育苗方法,在养殖池池底的中心位置设置水泵,在养殖池外设置过滤装置,水泵通过管道I与过滤装置相连通;过滤装置的后面依次设置蛋白分离器、生物滤池和循环泵;循环泵通过管道II与养殖池相连通,养殖池、水泵、过滤装置、蛋白分离器、生物滤池和循环泵组成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幼体培育阶段进行水质管理,整个育苗过程不换水,养殖池的水经池中心的水泵被泵入过滤装置中,经过滤后流入蛋白分离装置,经悬浮物去除后再流入生物滤池,再经生物过滤后返回到养殖池内,从而实现水体循环利用。

Description

一种拟穴青蟹RAS育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拟穴青蟹循环水养殖系统(RAS)育苗方法,具体涉及一种RAS模式的拟穴青蟹育苗方法,属于蟹类育苗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 Estampador 1949,简称青蟹)肉甘味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与商品价值,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蟹类。近年来,随着各地对青蟹需求的不断增长,刺激了青蟹的养殖。青蟹在我国的养殖可追溯到100多年前,早前以育肥和育红为主,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人工养殖。据统计,青蟹在2020年的全国海水养殖产量已高达16.3万吨,但青蟹苗种仍高度依赖海捕幼体,成为制约青蟹养殖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而且野生苗种的数量和质量不稳定、规格不一致,易携带病菌等,导致青蟹养殖产量大幅度下降。人工繁育青蟹蟹苗将缓解对海捕蟹苗的过度依赖,并将增加用于商业养殖和育肥的青蟹数量,从而最终提高青蟹的养殖产量。因此有必要发展青蟹的人工育苗技术,以促进青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青蟹人工育苗采用换水养殖系统(WES),从Z3阶段开始每两日更换约30%的海水,Z4阶段开始每日更换约40%的海水。WES育苗模式不仅浪费水资源和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物安全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青蟹幼体的存活率仍然较低,特别从溞状幼体Z4开始,存活率急剧下降,能存活到溞状幼体Z5和大眼幼体的不足10%。而环境友好型的RAS借助生物膜处理系统确保水环境的相对稳定,从而大幅度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以及污染排放。目前RAS仅被运用于鱼类幼体的培育,还未见在蟹类育苗上的运用报导。鉴于此,本专利利用RAS原理,建立了适合青蟹幼体的成本低廉、操作方便的RAS育苗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拟穴青蟹RAS育苗方法。相对于传统WES模式基础上的青蟹育苗方法,基于RAS模式的育苗方法育成的幼体成活率高,苗种活力强,稳定性好;RAS育苗方法还具有节水、节地、排放可控的优点,符合水产品的绿色生态养殖要求;此外,RAS育苗方法还降低了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依赖,养殖基地可实现周年均衡生产,具备反季节育苗的优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拟穴青蟹RAS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种蟹的选择和培育
在种蟹培育池的池底铺上细沙,然后注入消毒后的海水;种蟹经药浴消毒后进入种蟹培育池。在培育期间,每天上午换水,下午投喂饵料;种蟹在培育池内产卵,将受精卵收集并黏合在一起形成卵块,置于游泳足处抱卵孵化;
(2)RAS构建
在养殖池池底的中心位置设置水泵,在养殖池外设置过滤装置,水泵通过管道I与过滤装置相连通;过滤装置的后面依次设置蛋白分离器、生物滤池和循环泵;循环泵通过管道II与养殖池相连通,养殖池、水泵、过滤装置、蛋白分离器、生物滤池和循环泵组成RAS;
(3)饵料藻和轮虫培养
在步骤(2)中养殖池内提前培养饵料藻和轮虫:控制养殖池内初始水位为0.7m,在种蟹受精卵孵化的前三天,向养殖池内引入牟氏角毛藻藻液,并曝气培养;在受精卵孵化的前一天,向水体中加入EM菌液和菌克27溶液,并曝气培养,再接种褶皱臂尾轮虫进行轮虫培养和强化,当镜检观察到轮虫的肠道内充满内容物后表示强化完成;
(4)幼体孵化
每晚检查步骤(1)中种蟹的抱卵情况,待卵的颜色变为灰黑色后转移到孵化桶中药浴,然后再转移到装有新鲜海水的另一个孵化桶中待产,生产后将种蟹转移到种蟹培育池中;待溞状幼体I期(Z1)开始有游泳能力后,带水将其转移入步骤(3)中的养殖池中;
(5)幼体培育
对Z1投喂轮虫或卤虫无节幼体的基础上,同时投喂生物饵料,依次经历溞状幼体II期(Z2)、溞状幼体III期(Z3)、溞状幼体IV期(Z4)和溞状幼体V期(Z5)后,得到大眼幼体(M),继续培养幼体直到幼蟹I期(C1),完成整个育苗过程;
(6)水质管理
在步骤(5)的幼体培育阶段进行水质管理,整个育苗过程不换水,养殖池的水经池中心的水泵被泵入过滤装置中,经过滤后流入蛋白分离装置,经悬浮物去除后再流入生物滤池,再经生物过滤后返回到养殖池内,从而实现水体的循环利用。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的种蟹培育池,为底面积10m2、高为1m的水泥池;所述的细沙,铺设厚度为10cm,细沙铺设之前先用25mg/L漂白粉浸泡24h,浸泡过程中将沙上下翻新2-3次;所述的消毒后的海水,指的是经过漂白粉消毒、砂滤、暗沉淀处理后得到的海水,海水的注入量为0.4m3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的种蟹,为交配过、体型大、四肢完整且无寄生虫的雌蟹;种蟹入池前先采用20mL/m3甲醛溶液药浴1h,接着用0.3g/m3亚甲基蓝药浴1h。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在培育期间,每天上午8:00时换水,换水量为50%,清除残留饵料和死亡种蟹。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在培育期间,每天下午投喂饵料,投喂量为种蟹体重的10%-15%;所述的饵料以蛏子、蛤蜊等鲜活饵料为主,轮换交替投喂,饵料投在池底未铺沙处;所述的饵料在投喂前使用1g/m3聚维酮碘溶液消毒。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所述的养殖池,为直径2m、高1m的圆形帆布池,池内的有效水体量为2.5m3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所述的养殖池内设置有增氧设施,增氧设置包括气泵和与气泵相连的气石;所述的气石数量为8个,在养殖池内均匀分布。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所述的水泵,至于换水装置内;所述的换水装置,主体为放置水泵的框架,框架的四周设置有过滤网;所述的过滤网,网目为100目、80目、60目、40目,根据幼体发育情况更换网目。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所述的循环泵和水泵功率均为16W。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所述的过滤装置包括滤网和过滤棉,将过滤棉重叠于滤网之上从而形成过滤装置,所述的滤网的网目为200目。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所述的蛋白分离器,型号为BMNAC5,水泵型号为SP2000,电源性能为220V,50Hz,功率16W,吸气量450L/h,尺寸130mm×498mm;所述的蛋白分离器的循环量为0.21m3/h,水力停留时间为1.35min。
蛋白分离器循环量计算如下:根据系统悬浮物去除量、系统悬浮物浓度及装置悬浮物去除率,计算蛋白分离器的循环量。计算公式如下:QTSS=RTSS/CTSS/ETSS(1)
式中QTSS为蛋白分离器装置循环量,m3/h;CTSS为系统悬浮物浓度,mg/L,取40mg/L;ETSS为组合装置悬浮物去除率,%,根据装置性能取为40%;RTSS为系统悬浮物去除量,g/h,基于物质平衡相关原理,计算公式如下(Timmons et al., 1994):RTSS=PTSS-QA·CTSS(2)
式中QA为系统补水量,m3/h,考虑实际换水情况,幼体发育阶段不换水QA为0;PTSS为系统悬浮物产生量,g/h,计算公式如下(Timmons et al.,2002):
PTSS=BM·1000·rfeed·aTSS/24 (3)
式中BM为系统养殖生物量,kg,设计为0.03kg;rfeed为日投饲率,%,按每天50%计;aTSS为投喂每千克饲料所产生的悬浮物质量,取0.30(Timmons et al.,2002)。经计算,QTSS=0.21m3/h。故蛋白分离器循环量取为0.21m3/h。
根据装置面积及总高,蛋白分离器装置体积计算公式如下:VTSS=ATSSH (4)
式中VTSS为装置体积,m3;H为装置总高;ATSS为装置面积,m2;经计算
T=VTSS/QTSS (6)
式中T为组合装置水力停留时间。经计算T=1.35min。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所述的生物滤池,体积为0.18m3,尺寸为直径2400mm×高1000mm;生物滤池循环量为0.6m3/h,水体每天循环四次。
生物滤池体积计算:
根据系统氨氮去除量、滤床氨氮去除负荷、滤床填料填充率,生物滤池体积计算公式如下:Vbiofilm=RTAN/Rbiofilm/PR (7)
式中Vbiofilm为生物滤池体积,m3;Rbiofilm为滤池氨氮去除负荷,g/m3·h,根据装置性能取为200g/m3·d(Timmons et al.,2002);PR为滤膜填料填充率,%,本计算取为10%;RTAN为系统氨氮去除量,g/h,基于物质平衡相关原理,计算
公式如下:RTAN=PTAN-QA·CTAN (8)
式中CTAN为系统氨氮浓度,mg/L,取为3.50mg/L;PTAN为系统氨氮产生量,g/h,计算公式如下(Timmons et al.,2002):PTAN=BM·1000·rfeed·PC·aTAN/24(9)
式中PC为饲料中粗蛋白质量分数,%,51%;aTAN为投喂每千克饲料蛋白所产生的氨氮质量,取0.112(Timmons et al.,2002)。经计算,Vbiofilm=0.18m3。考虑结构,生物滤池采用尺寸(直径×高)设计为2400mm×1000mm。
生物滤池循环量计算:
根据生物滤池体积及水力停留时间,生物滤池循环量计算公式如下:
QTAN=Vbiofilm/HRT (10)
式中QTAN为生物滤池循环量,m3/h;HRT为水力停留时间,h,本设计取值0.3h。经计算,QTAN=0.6m3/h。水体每天循环四次。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3)中,控制养殖池内初始水位为0.7m,此时所用的水为养殖原水,养殖原水为处理后的海水,其主要水质参数:pH值为8,溶解氧浓度为7.1mg/L,盐度为24。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3)中,受精卵孵化的前三天,向养殖池内引入高度为0.1m的牟氏角毛藻藻液(Chaetoceros muelleri),浓度为2×104cell/mL,将2.5mL的宁大三号母液稀释后泼洒全池。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3)中,受精卵孵化前一天,在水体中加入20mL/m3的EM菌液和20mL/m3的菌克27溶液,EM菌液中含活菌总数≥30×108cfu/mL,菌克27溶液中噬菌蛭弧菌总数≥2×108pfu/mL;接入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密度为10ind./mL。所述的“20mL/m3”,指的是每m3水体加20mL菌液。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3)中,轮虫培养参照Ikhwanuddin等(2012)和Gunarto等(2014)的方法进行;轮虫强化方法如下:使用300目的网兜收集轮虫,用20mL/m3的甲醛浸泡5-20min(优选10min)后,把轮虫转入另一个装有新鲜海水的桶中,再依次加入5g/m3海洋红酵母、10mL/m3光合细菌、10mL/m3 EM菌和1mL/m3鱼油。强化1-3h(优选2h)后镜检,当观察到轮虫的肠道充满内容物表示强化完成。同理,所述的“mL/m3”指的是每m3水体加多少ml药液,所述的“g/m3”指的是每m3水体加多少g药液。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4)中,每晚20:00点检查种蟹的抱卵情况,使用显微镜镜检受精卵,待卵颜色为灰黑色、且受精卵心跳达到90-140次/min后,将抱卵蟹转移到400L的白色孵化桶中;为预防纤毛虫或者其他病原生物进入,向白色孵化桶中先加入10mL/m3的甲醛溶液药浴1h,更换新鲜海水,再加入0.8-1g/m3的亚甲基蓝药浴1h后,再转移到另一个装有新鲜海水的孵化桶中,并加入0.4-0.5g/m3的亚甲基蓝待产,等到产完之后,将种蟹及时移出,放回种蟹培育池;待Z1开始有游泳能力之后,带水将其转移进入养殖池中。同理,所述的“g/m3”指的是每m3水体加多少g药液。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5)中,控制Z1的养殖密度在50ind./L;Z1期间主要投喂轮虫,轮虫密度维持在≥10ind./mL,同时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A0(ZL200810028963.7),每日四次,每次0.04g/千尾。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5)中,Z2期间投喂轮虫,轮虫密度不少于10ind./mL,在Z2阶段的后期搭配投喂少量的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alina),每日两次,每次1000个/千尾。同时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A0,每日四次,每次0.04g/千尾。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5)中,Z3期间主要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日两次,每次2000个/千尾,同时可搭配投喂少量活轮虫,轮虫密度维持在≥5ind./mL,Z3期间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A0和A1,每日四次,每次各0.03g/千尾。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5)中,Z4期间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日两次,每次4000个/千尾,同时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A1,每日四次,每次0.06g/千尾。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5)中,Z5期间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日两次,每次8000个/千尾,同时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A1,每日四次,每次0.08g/千尾。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5)中,对M期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日2次,每次10000个/千尾,同时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F0,每日四次,每次0.08g/千尾;当出现大眼幼体时,在养殖池中挂网片以增加单位水体面积,每日、每池补充1g的复合氨基酸和1g牛磺酸。当水体中出现幼蟹时,增加冰冻卤虫成体,增加量为≥5ind./mL。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6)中,在整个育苗期间,育苗池的水环境控制在:水温28.5-30℃,盐度23-24,pH 7.9-8.1,氨氮低于0.5mg/L,亚硝态氮低于0.1mg/L;开启增氧装备及设施,育苗期间池中溶解氧的含量要求不低于5mg/L;在育苗期间,池面的光照控制在1500lx以下,如果遇阴雨天,可采用人工补光。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6)中,增氧装备及设施的作用是保障水体含有充沛的溶氧,主要采用由罗茨风机提供加压空气,每个帆布池均匀摆放8个气头,循环泵顺时针循环进水,在整个溞状幼体阶段保持连续充气,并随幼体发育充气量逐渐增加,由微波逐渐到沸腾状态,避免死角,确保全部幼体呈浮游状态;从M期开始应加大充气量至强沸腾状,以避免幼体间相互残杀。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6)中,整个育苗过程不换水,但是在Z1期和Z2期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角毛藻或者小球藻等单细胞藻液,每次添加深度在1-2cm,最后养殖总水位维持在0.85m;从Z3期开始,启动水泵和循环泵,开启循环水养殖模式;同时定期补充一定量的淡水,以补充因蒸发而损失的水量。在整个育苗期间,为保持水体的浊度,需要定期添加沸石粉,每次补充量为100g/池。
与现有技术相比,RAS育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幼体成活率高,活力强;
(2)节水、节地、水质稳定,污染少;
(3)育苗技术可重复性好,操作简单;
(4)降低了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依赖,养殖基地可实现周年均衡生产,具备反季节育苗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1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养殖池,2为增氧设施,3为水泵,4为换水装置,5为管道I,6为过滤装置,7为蛋白分离器,8为生物滤池,9为循环泵,10为管道II);
图1-2为环水养殖系统中换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1为过滤网,12为放置水泵的框架);
图2-1为两种育苗模式中的温度变化图(■代表RAS模式,●代表WES模式;*表示有显著差异(P<0.05));
图2-2为两种育苗模式中的总氮含量变化图(■代表RAS模式,●代表WES模式;*表示有显著差异(P<0.05));
图2-3为两种育苗模式中的氨氮含量变化图(■代表RAS模式,●代表WES模式;*表示有显著差异(P<0.05));
图2-4为两种育苗模式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图(■代表RAS模式,●代表WES模式;*表示有显著差异(P<0.05));
图2-5为两种育苗模式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图(■代表RAS模式,●代表WES模式;*表示有显著差异(P<0.05));
图2-6为两种育苗模式中的总磷含量变化图(■代表RAS模式,●代表WES模式;*表示有显著差异(P<0.05));
图3为两种育苗模式中的幼体期指数(LSI值,●代表RAS模式,□代表WES模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描述内容:
实施例1:
一种拟穴青蟹RAS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种蟹的选择和培育
在种蟹培育池的池底铺上细沙,所述的种蟹培育池,为底面积10m2、水位0.4m的干净的水泥池;所述的细沙,铺设厚度为10cm,细沙铺设之前先用25mg/L漂白粉浸泡24h,浸泡过程中将沙上下翻新2-3次;然后注入消毒后的海水,所述的消毒后的海水,指的是经过漂白粉消毒、砂滤、暗沉淀处理后得到的海水;
以交配过、体型大、四肢完整且无寄生虫的雌蟹作为种蟹,种蟹入池前先采用20mL/m3甲醛溶液药浴1h,接着用0.3g/m3亚甲基蓝药浴1h。把经药浴消毒后的种蟹放入培育池中进行培育;
在培育期间,每天上午8:00换水,换水量为50%,清除残留饵料和死亡种蟹;在培育期间,每天下午投喂饵料,投喂量为种蟹体重的10%;所述的饵料以蛏子、蛤蜊等鲜活饵料为主,轮换交替投喂,饵料投在池底未铺沙处;所述的饵料在投喂前使用1g/m3聚维酮碘溶液消毒;种蟹在种蟹培育池内产卵,并将受精卵收集并黏合在一起形成卵块,置于游泳足处抱卵孵化;
(2)RAS构建
如图1-1所示:在养殖池1池底的中心位置设置水泵3,在养殖池外设置过滤装置6,水泵通过管道I 5与过滤装置相连通;过滤装置的后面依次设置蛋白分离器7、生物滤池8和循环泵9;循环泵通过管道II 10与养殖池相连通,养殖池、水泵、过滤装置、蛋白分离器、生物滤池和循环泵组成的循环水养殖系统;
所述的养殖池1,为直径2m、高1m的圆形帆布池,池内的有效水体为2.5m3;所述的养殖池内设置有增氧设施2,增氧设置包括气泵和与气泵相连的气石;所述的气石数量为8个,在养殖池内均匀分布;
所述的水泵3,至于换水装置4内,如图1-2所示:所述的换水装置,主体为放置水泵的框架12,框架的四周设置有过滤网11;所述的过滤网,网目为100目、80目、60目、40目,根据幼体发育情况更换网目;
所述的循环泵和水泵功率均为16W;
所述的过滤装置包括滤网和过滤棉,将过滤棉重叠于滤网之上从而形成过滤装置,所述的滤网的网目为200目。
所述的蛋白分离器,型号为BMNAC5,水泵SP2000,电源性能220V 50Hz,功率16W,吸气量450L/h,尺寸130×498mm;所述的蛋白分离器的循环量0.21m3/h,水力停留时间为1.35min;
所述的生物滤池,体积为0.18m3,尺寸为直径2400mm×高1000mm;生物滤池循环量为0.6m3/h,水体每天循环四次。
(3)饵料藻和轮虫培养
在步骤(2)中养殖池内提前培养饵料藻和轮虫:控制养殖池内初始水位为0.7m,此时所用的水为养殖原水,养殖原水为处理后的海水,其主要水质参数:pH值为8,溶解氧浓度为7.02mg/L,盐度为24;
在种蟹受精卵孵化的前三天,向养殖池内引入0.1m的牟氏角毛藻藻液(Chaetoceros muelleri),浓度为2×104cell/mL,将2.5mL的宁大三号母液稀释后泼洒全池,并曝气培养;向水体中加入20mL/m3的EM菌溶液和20mL/m3的菌克27溶液,EM菌溶液中活菌总数:≥30×108cfu/mL,菌克27溶液中噬菌蛭弧菌总数≥2×108pfu/mL,并曝气培养;再接入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密度为10ind./mL;
轮虫培养参照Ikhwanuddin等(2012)和Gunarto等(2014)的现有的常规方法进行;轮虫强化时:使用300目的网兜进行收集,用20mL/m3的甲醛浸泡10min,在新的海水桶中依次加入5g/m3海洋红酵母、10mL/m3光合细菌、10mL/m3 EM菌和1mL/m3鱼油进行强化,强化2h,镜检观察到轮虫肠道充满内容物后代表再次强化完成。
(4)幼体孵化
每晚20:00点检查种蟹的抱卵情况,使用显微镜镜检受精卵,待卵颜色为灰黑色、且受精卵心跳达到90-140次/min后,将抱卵的种蟹转移到400L的白色孵化桶中;为预防纤毛虫或者其他病原生物进入,向白色孵化桶中先加入10mL/m3的甲醛溶液药浴1h,更换新鲜海水,再加入0.8-1g/m3的亚甲基蓝药浴1h后,再次转移到装有新鲜海水中的孵化桶中,在加入0.4-0.5g/m3的亚甲基蓝待产,等到产完之后,将种蟹及时移出,放回种蟹培育池;待Z1开始有游泳能力之后,带水将其转移进入养殖池中。
(5)幼体培育
控制Z1的养殖密度在50ind.L-1;Z1期间主要投喂轮虫,轮虫密度维持在≥10ind./mL,同时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A0(ZL200810028963.7),每日四次,每次0.04g/千尾;
Z2期间投喂轮虫,轮虫密度不少于10ind./mL,在Z2阶段的后期搭配投喂少量的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alina),每日两次,每次1000个/千尾。同时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A0,每日四次,每次0.04g/千尾;
Z3期间主要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日两次,每次2000千尾,同时可搭配投喂少量活轮虫,轮虫密度维持在≥5ind./mL,溞状幼体III期间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A0和A1,每日四次,每次各0.03g/千尾;
Z4期间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日两次,每次4000/千尾,同时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A1,每日四次,每次0.06g/千尾;
Z5期间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日两次,每次8000/千尾,同时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A1,每日四次,每次0.08g/千尾;
对M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日2次,每次10000/千尾,同时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F0,每日四次,每次0.08g/千尾;当出现大眼幼体时,在养殖池中挂网片以增加单位水体面积,每日、每池补充1g的复合氨基酸和1g牛磺酸。当水体中出现幼蟹时,增加冰冻卤虫成体,增加量为≥5ind./mL。
(6)水质管理
在步骤(5)的幼体培育阶段进行水质管理,整个育苗过程不换水,育苗池的水环境控制在:水温28.5-30℃,盐度23-24,pH 7.9-8.1,氨氮低于0.5mg/L,亚硝态氮低于0.1mg/L;开启增氧装备及设施,育苗期间池中溶解氧的含量要求不低于5mg/L;在育苗期间,池面光照控制在1500lx以下,如果阴雨天,可以采用人工补光。
增氧装备及设施的作用是保障水体充沛溶氧,主要采用由罗茨风机提供加压空气,每个帆布池均匀摆放8个气头,循环泵顺时针循环进水,在整个溞状幼体阶段保持连续充气,并随幼体发育充气量逐渐增加,由微波逐渐到沸腾状态,避免死角,确保全部幼体呈浮游状态;从M期开始应加大充气量至强沸腾状,以避免互相残杀;为满足幼体对氧气的需求,整个育苗期间都保持充气;
整个育苗过程不换水,但是在Z1期和Z2期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角毛藻或者小球藻等单细胞藻液,每次添加深度在1-2cm,最后养殖总水位维持在0.85m;从Z3期开始,启动水泵和循环泵,开启循环水养殖模式。并从Z3期开始,定期补充一定量的淡水,以补充因蒸发而损失的水量;在养殖过程中,为保持水体的浊度,需要定期添加沸石粉,每次补充量为100g/池。
上述育苗模式(RAS模式)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臭皮匠水产养殖场进行,设置三个重复。
对比实施例1:
同时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臭皮匠水产养殖场进行对比实施例,即换水养殖模式(WES),换水养殖模式的操作与循环水养殖模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内的育苗培育过程中不采用循环水而是采用换水模式,Z3开始每天下午13:00时间换水,每次换水30%,Z4开始,每次换水量为40%,也设置三个重复。
验证实施例:
对实施例和对比实施例进行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
(1)数据统计:
1.1水样采集与水质指标测定
使用YSI水质监测仪现场测定水体温度(T)、盐度、溶解氧(DO)、pH。使用五点采样法采集养殖池距离水面20cm的水样,混合后作为一个样本,每个养殖池共采集2个样本。采用哈希试剂测定硝态氮(NO3 --N)、亚硝态氮(NO2 --N)、氨氮(NH4 +-N)、总氮(TAN)和磷酸盐(PO4 3--P)等水质指标。利用浮游生物技术框进行浮游藻类定量计数。滤膜重量法计算悬浮物浓度,计算公式如下:
VTRTSS=QTSS·(CTSSin-CTSSout)/VfTSS (12)
VTRTAN=QTAN·(CTANin-CTANout)/VfTAN (13)
1.2存活率和变态率统计
1.2.1幼体发育指数(LSI)
为了计算每个处理的LSI值,将评分技术应用于每个幼体阶段,每天从孵化后第2天(2天)开始观察幼体数量,直到第22天,在各个育苗池分别随机采集10个样本。根据原有的幼体发育指数公式,式中Z1、Z2、Z3、Z4和Z5分别代表溞状幼体各期存活的数量,M表示大眼幼体存活的数量,C1表示变态为幼蟹的数量。按发育阶段为溞状幼体到幼蟹各期分别为期赋予一个值,即1-8,表示幼体的发育阶段,以此来计算青蟹幼体发育指数,幼体发育指数越大,表示幼体变态越快。
1.2.2存活率统计
统计各组Z1到C1各期的存活个数,计算各个阶段的即期存活率。统计Z1到C1的最终成活率,以及M到C1的变态成活率。
1.3C1幼蟹质量和活力的比较
称量100个C1幼蟹,对每个养殖池进行4次取样称重,计算C1幼蟹的平均重量。
福尔马林测试:设置0、20、30和40mg/L的甲醛浓度(37%甲醛)梯度,每个处理有三个重复,每个烧杯中分别放入10个肢体完整、活力好的C1,记录暴露0.5、1、2、3、6和24h时的幼蟹死亡情况。
1.4数据分析
用参数检验方法分析存活率、蟹产量、生长、日种群、LSI和水质,若数据为正态分布,则采用t检验,若数据为非正态分布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正态性检验采用Shapiro-wilk检验。不符合正态性规则的数据在分析前进行转换。在R程序版本4.0中使用数据分析。
2结果:
3.1水质指标
由图2可知,RAS能较好地保持青蟹育苗过程中的水质条件。在整个育苗期间,两种养殖模式下养殖池的水温、盐度、溶解氧以及pH都维持在相同水平。其中温度变化范围在28.6-31.4℃,盐度变化范围在24-26,溶解氧变化范围为6.56-7.74mg/L,pH的变化范围在7.85-8.37。
结果发现,两组的总氮含量都随着育苗时间呈现增长趋势,RAS中的总氮含量在Z3到Z4阶段显著低于WES。同时发现RAS中的氨氮浓度始终低于WES,其中RAS中氨氮浓度的变化范围在0.02-0.13mg/L,而WES中的变化范围则在0.05-0.28mg/L,研究发现RAS组中的氨氮浓度在育苗前期(Z1-Z3阶段)开始缓慢上升,从Z4阶段开始保持稳定,而WES的氨氮含量都随着育苗时间出现剧烈波动,尤其在Z3-M期间,RAS中的氨氮含量显著低于WES组。同样RAS中的亚硝酸盐也低于WES,并且在幼体发育后期(Z4-M)阶段显著低于换水组。然而RAS中的硝酸盐含量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始终高于换水组,在Z2-Z5阶段,RAS中的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WES;两组中的磷酸盐含量也随着暂养时间的增长而增加,但是其含量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养殖阶段水处理效率如表1所示:
表1不同育苗阶段水处理效率
Figure BDA0003867376480000121
Figure BDA0003867376480000131
3.2幼体的存活率和幼蟹的产量与体质量
由表2所示,RAS模式的幼体存活率略高于WES模式,但出现大眼幼体的天数均为16d。RAS模式的产出的幼蟹数量比WES多了524个,但幼蟹体质量无明显差异。
表2.拟穴青蟹幼体的存活率和幼蟹的产量与体质量
Figure BDA0003867376480000132
3.3幼体期指数
幼体期指数如图3所示,结果显示两种养殖模式的LSI值并无显著差异。
3.4幼蟹活力的比较
由表3可知,在未暴露到甲醛的情况下,两组在6h内都未出现死亡现象;但在暴露到甲醛的情况下,两组都表现出随甲醛暴露浓度的增加,幼蟹死亡率增高的趋势。20mg/L的甲醛暴露未导致两组之间的幼蟹死亡率的差异,但30mg/L的甲醛暴露导致WES组的幼蟹死亡率在6h时高于RAS组;而40mg/L的甲醛暴露导致WES组的幼蟹死亡率在6h时高于RAS组。
表3.青蟹幼蟹甲醛暴露实验死亡率统计
Figure BDA0003867376480000133
Figure BDA0003867376480000141
由上述结果可知,RAS正成为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陆基养殖模式,本发明构建了包括养殖池、过滤装置、蛋白分离器和生物滤池等设备组成的拟穴青蟹循环水育苗系统,对拟穴青蟹RAS育苗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在育苗早期,对Z1和Z2的投饵及其排泄物都相对较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被细菌、轮虫和藻类等吸收利用,在RAS不运行的情况下,氨氮和亚硝态氮浓度仍可以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育苗中、后期,随着投饵量增大,水体中的残饵增加,幼体的排泄物大量产生,水体的营养物质持续累积。RAS开启运行,循环量为0.6m3/h,一天运行20h,循环次数为5次,可有效控制养殖水体水质。定期清洗过滤装置,可以减轻系统的有机负荷。养殖池内曝气装置一直开启,可保障水体含有足够的溶解氧。本专利构建的RAS育苗系统能将水体氨氮、亚硝态氮和溶解氧都维持在安全浓度范围内,从而确保养殖水体良好的水质条件。青蟹幼体在循环水生态模式下正常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并且发育时间与其生长特性结果吻合。甲醛实验显示RAS模式培育的青蟹幼体具有相对较高的活力。
上述实例只是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以及技术特点,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的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该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拟穴青蟹RAS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种蟹的选择和培育
在种蟹培育池的池底铺上细沙,然后注入消毒后的海水;种蟹经过药浴消毒后放入种蟹培育池中进行培育,在培育期间,每天上午换水、下午投喂饵料;种蟹在种蟹培育池内产卵,雌蟹将受精卵收集并黏合在一起形成卵块,置于游泳足处抱卵孵化;
(2)RAS构建
在养殖池(1)池底的中心位置设置水泵(3),在养殖池外设置过滤装置(6),水泵通过管道I(5)与过滤装置相连通;过滤装置的后面依次设置蛋白分离器(7)、生物滤池(8)和循环泵(9);循环泵通过管道II(10)与养殖池相连通,养殖池、水泵、过滤装置、蛋白分离器、生物滤池和循环泵组成的循环水养殖系统;
(3)饵料藻和轮虫培养
在步骤(2)中养殖池内提前培养饵料藻和轮虫:控制养殖池内初始水位为0.7m,在种蟹受精卵孵化的前三天,向养殖池内引入牟氏角毛藻藻液,并曝气培养;在受精卵孵化的前一天,向水体中加入EM菌液和菌克27溶液,并曝气培养,再接种褶皱臂尾轮虫进行轮虫培养和强化,镜检观察到轮虫肠道充满内容物后代表再次强化完成;
(4)幼体孵化
每晚检查步骤(1)中种蟹的抱卵情况,待卵颜色变为灰黑色后转移到孵化桶中药浴,然后再转移到装有新鲜海水的另一个孵化桶中待产,生产后将种蟹转移到种蟹培育池中;待溞状幼体I期(Z1)开始有游泳能力后,带水将其转移入步骤(3)中的养殖池中;
(5)幼体培育
对Z1投喂轮虫或卤虫无节幼体的基础上,同时投喂生物饵料,依次经历溞状幼体II期(Z2)、溞状幼体III期(Z3)、溞状幼体IV期(Z4)和溞状幼体V期(Z5)后,得到大眼幼体(M),继续培养幼体直到幼蟹I期(C1),完成整个育苗过程;
(6)水质管理
在步骤(5)的幼体培育阶段进行水质管理,整个育苗过程不换水,养殖池的水经池中心的水泵被泵入过滤装置中,经过滤后流入蛋白分离装置,经悬浮物去除后再流入生物滤池,再经生物过滤后返回到养殖池内,从而实现水体循环利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种蟹培育池,为底面积10m2、高度1m的干净的水泥池;所述的细沙,铺设厚度为10cm,细沙铺设之前先用25mg/L漂白粉浸泡24h,浸泡过程中将沙上下翻新2-3次;所述的消毒后的海水,指的是经过漂白粉消毒、砂滤、暗沉淀处理后得到的海水;所述的种蟹,为交配过、体型大、四肢完整且无寄生虫的雌蟹;种蟹入池前先采用20mL/m3甲醛溶液药浴1h,接着用0.3g/m3亚甲基蓝药浴1h;在培育期间,每天上午8:00时换水,换水量为50%;每天下午投喂饵料,投喂量为种蟹总体重的10%-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养殖池(1),为直径2m、高1m的圆形帆布池,池内的有效水体为2.5m3;所述的养殖池内设置有增氧设施(2),增氧设置包括气泵和与气泵相连的气石,气石数量为8个,在养殖池内均匀分布;所述的循环泵和水泵功率均为16W;所述的水泵(3),至于换水装置(4)内,所述的换水装置,主体为放置水泵的框架(12),框架的四周设置有过滤网(11);所述的过滤装置包括滤网和过滤棉,将过滤棉重叠于滤网之上从而形成过滤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蛋白分离器,型号为BMNAC5,水泵SP2000,电源性能220V 50Hz,功率16W,吸气量450L/h,尺寸130×498mm;所述的蛋白分离器的循环量0.21m3/h,水力停留时间为1.35min;所述的生物滤池,体积为0.18m3,尺寸为直径2400mm×高1000mm;生物滤池循环量为0.6m3/h,水体每天循环四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控制养殖池内初始水位为0.7m,此时所用的水为养殖原水,养殖原水为处理后的海水,其主要水质参数:pH值为8,溶解氧浓度为7.1mg/L,盐度为24;受精卵孵化的前三天,向养殖池内引入0.1m的牟氏角毛藻藻液,浓度为2×104cell/mL,将2.5mL的宁大三号母液稀释后泼洒全池;受精卵孵化前一天,在水体中加入20mL/m3的EM菌溶液和20mL/m3的菌克27溶液,EM菌溶液中活菌总数≥30×108cfu/mL,菌克27溶液中噬菌蛭弧菌总数≥2×108pfu/mL;接入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的密度为10ind./m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每晚20:00点检查种蟹的抱卵情况,使用显微镜镜检受精卵,待卵颜色为灰黑色、且受精卵心跳达到90-140次/min后,将抱卵的种蟹转移到400L的白色孵化桶中;为预防纤毛虫或者其他病原生物进入,向白色孵化桶中先加入10mL/m3的甲醛溶液药浴1h,更换新鲜海水,再加入0.8-1g/m3的亚甲基蓝药浴1h后,再次转移到装有新鲜海水中的孵化桶中,在加入0.4-0.5g/m3的亚甲基蓝待产,等到产完之后,将种蟹及时移出,放回种蟹培育池;待Z1开始有游泳能力之后,带水将其转移进入养殖池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控制Z1的养殖密度在50ind./L,Z1期间主要投喂轮虫,轮虫密度维持在≥10ind./mL,同时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A0,每日四次,每次0.04g/千尾;Z2期间投喂轮虫,轮虫密度不少于10ind./mL,在Z2阶段的后期搭配投喂少量的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每日两次,每次1000个/千尾,同时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A0,每日四次,每次0.04g/千尾;Z3期间主要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日两次,每次2000千尾,同时可搭配投喂少量活轮虫,轮虫密度维持在≥5ind./mL,溞状幼体III期间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A0和A1,每日四次,每次各0.03g/千尾。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Z4期间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日两次,每次4000/千尾,同时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A1,每日四次,每次0.06g/千尾;Z5期间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日两次,每次8000/千尾,同时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A1,每日四次,每次0.08g/千尾;对M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日2次,每次10000/千尾,同时使用东丸水产种苗生物饵料F0,每日四次,每次0.08g/千尾;当出现大眼幼体时,在养殖池中挂网片以增加单位水体面积,每日、每池补充1g的复合氨基酸和1g牛磺酸。当水体中出现幼蟹时,增加冰冻卤虫成体,增加量为≥5ind./mL。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在整个育苗期间,育苗池的水环境控制在:水温28.5-30℃,盐度23-24,pH7.9-8.1,氨氮低于0.5mg/L,亚硝态氮低于0.1mg/L;开启增氧装备及设施,育苗期间池中溶解氧的含量要求不低于5mg/L;在育苗期间,池面光照控制在1500lx以下,如果阴雨天,可以采用人工补光。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整个育苗过程不换水,但是在Z1期和Z2期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角毛藻或者小球藻等单细胞藻液,每次添加深度在1-2cm,最后养殖总水位维持在0.85m;从Z3期开始,启动水泵和循环泵,开启循环水养殖模式。并从Z3期开始,定期补充一定量的淡水,以补充因蒸发而损失的水量;在养殖过程中,为保持水体的浊度,需要定期添加沸石粉,每次补充量为100g/池。
CN202211185306.XA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拟穴青蟹ras育苗方法 Pending CN1155002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85306.XA CN115500297A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拟穴青蟹ras育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85306.XA CN115500297A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拟穴青蟹ras育苗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00297A true CN115500297A (zh) 2022-12-23

Family

ID=84505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85306.XA Pending CN115500297A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拟穴青蟹ras育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00297A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0356A (zh) * 2010-12-07 2011-06-15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 一种青蟹池塘生态育苗方法
CN102349463A (zh) * 2011-09-02 2012-02-15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青蟹苗地膜围隔池塘生态培育方法
CN102771424A (zh) * 2012-07-25 2012-11-1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拟穴青蟹人工培育抱卵及孵化方法
CN106386610A (zh) * 2016-10-14 2017-02-15 厦门大学 一种青蟹家系的养殖方法
CN206136929U (zh) * 2016-11-06 2017-05-03 宁波大学 一种三疣梭子蟹的循环立体水处理系统
CN109169470A (zh) * 2018-09-26 2019-01-11 姚兴南 一种青蟹种蟹培育循环水养殖系统
CN208434554U (zh) * 2018-06-26 2019-01-29 宁波大学 一种新型跑道式蟹类养殖结构
CN110338113A (zh) * 2019-08-16 2019-10-18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梭子蟹反季节育苗方法
CN111165406A (zh) * 2020-01-03 2020-05-19 宁波大学 一种室内水泥池拟穴青蟹家系构建方法
CN111513017A (zh) * 2020-05-18 2020-08-11 宁波大学 一种温度可控的拟穴青蟹苗种中间培育装置和方法
CN114097684A (zh) * 2021-09-29 2022-03-01 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青蟹育种养殖装置
CN114982682A (zh) * 2022-06-01 2022-09-02 宁波大学 一种池塘复合生态养殖青蟹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0356A (zh) * 2010-12-07 2011-06-15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 一种青蟹池塘生态育苗方法
CN102349463A (zh) * 2011-09-02 2012-02-15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青蟹苗地膜围隔池塘生态培育方法
CN102771424A (zh) * 2012-07-25 2012-11-1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拟穴青蟹人工培育抱卵及孵化方法
CN106386610A (zh) * 2016-10-14 2017-02-15 厦门大学 一种青蟹家系的养殖方法
CN206136929U (zh) * 2016-11-06 2017-05-03 宁波大学 一种三疣梭子蟹的循环立体水处理系统
CN208434554U (zh) * 2018-06-26 2019-01-29 宁波大学 一种新型跑道式蟹类养殖结构
CN109169470A (zh) * 2018-09-26 2019-01-11 姚兴南 一种青蟹种蟹培育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10338113A (zh) * 2019-08-16 2019-10-18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梭子蟹反季节育苗方法
CN111165406A (zh) * 2020-01-03 2020-05-19 宁波大学 一种室内水泥池拟穴青蟹家系构建方法
CN111513017A (zh) * 2020-05-18 2020-08-11 宁波大学 一种温度可控的拟穴青蟹苗种中间培育装置和方法
CN114097684A (zh) * 2021-09-29 2022-03-01 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青蟹育种养殖装置
CN114982682A (zh) * 2022-06-01 2022-09-02 宁波大学 一种池塘复合生态养殖青蟹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任志明等: "拟穴青蟹人工繁育技术要点", 科学养鱼, pages 61 - 6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72510C (zh) 全人工培育斑节对虾亲体的方法
CN110771543B (zh) 一种基于多级生物自调节体系的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方法
CN109699529B (zh) 一种马鲅鱼的规模化人工繁育方法
CN106342729B (zh) 一种鲑鳟鲆鲽鱼立体混养方法及其生产系统
CN102232362A (zh) 一种海马生态养殖方法
JP2017148007A (ja) 魚類種苗の育成システム
CN201393474Y (zh) 三疣梭子蟹亲本循环水养殖装置
CN105494193A (zh) 一种双线紫蛤的育苗方法
CN111771772B (zh) 一种石斑鱼育苗方法
CN106417122B (zh) 一种提高优质青虾苗种产量的培育方法
CN100370896C (zh) 半滑舌鳎的亲鱼培育方法
Mann et al. Development of a hatchery system for larvae of the mud crab Scylla serrata at the Bribie Island Aquaculture Research Centre
CN101946728B (zh) 科学利用秋季炮头青虾苗进行高产大规格养殖方法
CN103053476B (zh) 专性孤雌繁殖的轮虫种群培育方法
CN102919186B (zh) 一种多鳞鱚的人工繁育方法
KR100953994B1 (ko) 꼬막 종묘의 생산방법
CN111134058B (zh) 一种适用于海湾扇贝的节水育苗方法
CN103651200B (zh) 一种远海梭子蟹的育苗方法
CN1401225A (zh) 一种文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方法
CN110250047B (zh) 一种工厂化养殖四指马鲅的方法
CN115720862A (zh) 一种提高松江鲈放流成活率的野化训练养殖方法
CN115500297A (zh) 一种拟穴青蟹ras育苗方法
CN108522367B (zh) 一种褐菖鲉室内人工育苗的方法
KR101839314B1 (ko) 쏘가리 초기 양식방법 및 양식장치
KR101839315B1 (ko) 쏘가리 초기 양식방법 및 양식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