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93304A - 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93304A
CN115493304A CN202210455110.1A CN202210455110A CN115493304A CN 115493304 A CN115493304 A CN 115493304A CN 202210455110 A CN202210455110 A CN 202210455110A CN 115493304 A CN115493304 A CN 1154933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air flow
evaporator
air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551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新吾
鹤羽健
大野阳史
木下卓
滝口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493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933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25Expansion valves having two or more valv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frosting Systems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包括压缩机、冷凝器、主蒸发器和副蒸发器、第1空气流路、与第1空气流路分开地设置的第2空气流路。而且,冷却装置构成为在主蒸发器的冷却运转与除霜运转之间切换,且该冷却装置构成为,在设于第1空气流路的主蒸发器的冷却运转时,在使在设于第2空气流路内的副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高于在主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在副蒸发器发生结霜的温度的状态下,对收纳商品的冷却空间进行冷却。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构成为在蒸发器的冷却运转与除霜运转之间切换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构成为在蒸发器的冷却运转与除霜运转之间切换的冷冻冷藏陈列柜(冷却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17-89901号公报中公开有这样的冷却装置。
在上述日本特开2017-89901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具备多个蒸发器并在多个蒸发器的冷却运转与除霜运转之间切换的冷却装置。上述日本特开2017-89901号公报所记载的冷却装置构成为,通过在多个蒸发器的冷却运转与除霜运转之间交替地切换,从而并行地进行蒸发器对库内的冷却和蒸发器的结霜的去除(除霜)。
然而,在上述日本特开2017-89901号公报所记载的冷却装置中,通过在多个蒸发器的冷却运转与除霜运转之间交替地切换,从而并行地进行蒸发器对库内的冷却和蒸发器的结霜的去除(除霜),因此,在蒸发器的除霜时,需要仅利用多个蒸发器中的不进行除霜运转的蒸发器对用于维持库内的温度的空气进行冷却(冷却运转)。因此,在上述日本特开2017-89901号公报所记载的冷却装置中,在蒸发器的除霜时维持库内的冷却温度所需要的热量(热负荷)较大的情况下,仅利用未进行除霜运转的蒸发器无法进行充分的冷却,而无法容易地对库内温度进行维持。即,存在当蒸发器的除霜时的热负荷增大时无法容易地进行库内温度的维持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做成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蒸发器的除霜时的热负荷的增大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库内温度维持的冷却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为一种冷却装置,其中,该冷却装置包括:压缩机,其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冷凝器,其对自压缩机喷出来的制冷剂进行冷凝;主蒸发器和副蒸发器,其使由冷凝器进行了冷凝的制冷剂蒸发;第1空气流路,其在内部设有主蒸发器;以及第2空气流路,其在内部设有副蒸发器,并且与第1空气流路分开地设置,该冷却装置构成为在主蒸发器的冷却运转和除霜运转之间切换,该冷却装置构成为,在设于第1空气流路的主蒸发器的冷却运转时,在使在设于第2空气流路内的副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高于在主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在副蒸发器发生结霜的温度的状态下,对收纳商品的冷却空间进行冷却。
在上述一技术方案的冷却装置中,如上所述,构成为,在设于第1空气流路的主蒸发器的冷却运转时,在使在设于第2空气流路内的副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高于在主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在副蒸发器发生结霜的温度的状态下,对收纳商品的冷却空间进行冷却。由此,在主蒸发器的冷却运转时,能够一边防止副蒸发器的结霜,一边利用副蒸发器辅助主蒸发器对空气进行冷却。其结果,不需要进行用于副蒸发器的除霜的运转,并且,与仅利用主蒸发器进行空气的冷却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主蒸发器的结霜量,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且以低热负荷进行主蒸发器的除霜。另外,主蒸发器和副蒸发器分别设于相互分开地设置的第1空气流路和第2空气流路。由此,与将主蒸发器和副蒸发器设于同一空气流路内的情况相比,在主蒸发器的除霜时,能够高效地利用副蒸发器对空气进行冷却。其结果,与将主蒸发器和副蒸发器设于同一空气流路内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主蒸发器的除霜时的冷却空间(库内)的温度的上升。其结果在于,抑制蒸发器(主蒸发器)的除霜时的热负荷的增大,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库内温度维持。
在上述一技术方案的冷却装置中,优选的是,主蒸发器和副蒸发器以从第1空气流路与第2空气流路相邻的方向观察时不重叠的方式配置。若这样地构成,与主蒸发器和副蒸发器从第1空气流路与第2空气流路相邻的方向观察时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1空气流路与第2空气流路相邻的方向上的冷却装置的大小的增加。
在上述一技术方案的冷却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内部设有主蒸发器的第1空气流路配置于比在内部设有副蒸发器的第2空气流路靠所述冷却空间侧的位置。若这样地构成,由于在内部设有主蒸发器的第1空气流路配置于比在内部设有副蒸发器的第2空气流路靠冷却空间侧的位置,因而在主蒸发器的冷却运转时,能够将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在副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的主蒸发器配置于冷却空间侧。其结果,能够有效地维持冷却空间(库内)的冷却温度。
在上述一技术方案的冷却装置中,优选的是,该冷却装置还包括:喷出部,其将利用主蒸发器和副蒸发器进行了冷却的空气喷出;背面空气流路,其设于冷却空间的背面侧且是冷却空间与第1空气流路之间;以及混合区域,其用于将自第1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与自第2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混合,并向喷出部侧的流路和背面空气流路分配。若这样地构成,能够利用混合区域将自第1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与自第2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混合,并分别向喷出部侧的流路和背面空气流路分配。其结果,在主蒸发器的冷却运转时和除霜运转时,即使是在主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在副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各运转时分别向喷出部侧的流路和背面空气流路分配的空气的温度的偏差,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冷却空间(库内)的温度维持。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该冷却装置还包括壁部,该壁部设于混合区域的下游侧,以遮挡利用混合区域混合的自第1空气流路和第2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若这样地构成,壁部在混合区域的下游侧遮挡自第1空气流路和第2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的一部分,从而能够在混合区域使分别自第1空气流路和第2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以形成旋涡的方式循环。其结果,在混合区域能够有效地将分别自第1空气流路和第2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混合。
在包括上述混合区域的结构中,优选的是,该冷却装置还包括引导部,该引导部用于将自第1空气流路和第2空气流路中的至少一者流出来的空气向混合区域引导。若这样地构成,由于利用引导部将自第1空气流路和第2空气流路中的至少一者流出来的空气向混合区域引导,因此,能够将分别自第1空气流路和第2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在混合区域更有效地混合。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分别向喷出部侧的流路和背面空气流路分配的空气的温度的偏差。
在包括上述混合区域的结构中,优选的是,该冷却装置还包括分割构件,该分割构件用于将混合区域与喷出部之间的空气的流路分割为外侧空气流路和内侧空气流路,该内侧空气流路配置于比外侧空气流路靠冷却空间侧的位置,喷出部构成为将进行了冷却的空气自上方朝向下方喷出,并且包含内侧喷出部和外侧喷出部,该内侧喷出部与内侧空气流路连通地设置,用于形成将冷却空间与外部空气隔断的内侧气帘,该外侧喷出部与外侧空气流路连通地设置,用于在比内侧气帘靠外侧的位置形成将冷却空间与外部空气隔断的外侧气帘,外侧空气流路相对于冷却空间设于比内侧空气流路靠外侧的位置,第2空气流路相对于冷却空间设于比第1空气流路靠外侧的位置。若这样地构成,在主蒸发器的冷却运转时,即使是在混合区域内的空气未充分地进行混合的情况下,利用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高于在主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副蒸发器进行了冷却的空气也容易自第2空气流路流入外侧空气流路。其结果,在主蒸发器的冷却运转时,即使是在混合区域内的空气未充分地进行混合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内侧气帘的温度低于外侧气帘的温度。由此,在主蒸发器的冷却运转时,由于能够使冷却空间侧(库内侧)的气帘的温度较低,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冷却空间(库内)的温度维持。
在包括上述混合区域的结构中,优选的是,该冷却装置还包括:板状的背面板,其在冷却空间的背面侧且是在冷却空间与背面空气流路之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地设置,并且具有用于将利用混合区域进行了混合的空气自背面空气流路朝向冷却空间地沿着水平方向喷出的背面吹送孔;以及水平喷出孔,其用于将在第1空气流路中利用主蒸发器进行了冷却的空气自第1空气流路朝向背面空气流路地沿着水平方向喷出。若这样地构成,通过将在第1空气流路中利用主蒸发器进行了冷却的空气自第1空气流路朝向背面空气流路地沿着水平方向喷出,能够将在背面空气流路中流动的空气自背面吹送孔推出。其结果,能够容易地将利用主蒸发器和副蒸发器冷却后在混合区域中混合并在背面空气流路中流动的空气自背面吹送孔送入冷却空间,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对冷却空间(库内)进行冷却。
在上述一技术方案的冷却装置中,优选的是,该冷却装置构成为,使主蒸发器的除霜运转时流到副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主蒸发器的冷却运转时在主蒸发器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副蒸发器构成为其传热面积大于主蒸发器的传热面积。若这样地构成,由于副蒸发器的传热面积大于设于第1空气流路的主蒸发器的传热面积,因此,与主蒸发器和副蒸发器的传热面积大致相同的情况相比,副蒸发器的传热效率提高。其结果,在主蒸发器的除霜运转时副蒸发器对空气进行冷却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进行冷却空间(库内)的冷却(温度维持)。
在上述一技术方案的冷却装置中,优选的是,第1空气流路和第2空气流路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以使所冷却的空气自下方流向上方,该冷却装置还包括倾斜部,该倾斜部位于第1空气流路的主蒸发器的上方,并随着向上方去而向内侧倾斜。若这样地构成,在第1空气流路中流动的空气所含有的水分与倾斜部碰撞而结露,从而能够降低流向倾斜部的下游侧的空气的水分量。其结果,能够抑制自第1空气流路流出的空气的湿度增加。
在上述一技术方案的冷却装置中,优选的是,该冷却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在第1空气流路中设于主蒸发器的下游和主蒸发器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者,用于检测温度。若这样地构成,在将温度传感器设于主蒸发器的下游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利用主蒸发器进行了冷却的空气的温度变化,因此能够容易地检测主蒸发器的除霜的完成情况。另外,在将温度传感器设于主蒸发器的外表面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温度传感器检测主蒸发器的外表面的温度变化,因此能够容易地检测主蒸发器的除霜的完成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概略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1空气流路和第2空气流路的剖视图。
图4是放大了图3的倾斜部周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放大了图3的混合区域周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倾斜部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喷出孔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第4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变形例的冷却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而成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0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冷却装置100包括压缩机10、冷凝器20。压缩机10构成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压缩机10利用逆变器(未图示)进行控制。由此,压缩机10构成为能够调整自压缩机10喷出的制冷剂的流量。此外,制冷剂例如为R410A、R404A、R32以及二氧化碳(CO2)等。冷凝器20构成为冷凝自压缩机10喷出的制冷剂。另外,在冷凝器20设有送风风扇21。送风风扇21构成为向冷凝器20输送空气。而且,自冷凝器20的制冷剂向利用送风风扇21送来的空气传递热。
另外,冷却装置100包括第1膨胀阀31和第1膨胀阀32、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第1膨胀阀31和第1膨胀阀32构成为使利用冷凝器20进行了冷凝的制冷剂膨胀。而且,压缩机10和冷凝器20设为对于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共用。另外,第1膨胀阀31和第1膨胀阀32例如由针阀构成。另外,第1膨胀阀31和第1膨胀阀32的开度利用安装于第1膨胀阀31和第1膨胀阀32的步进马达(未图示)调整。另外,通过调整第1膨胀阀31和第1膨胀阀32的开度,从而调整制冷剂向设于各自的下游的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的流量。
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构成为使由冷凝器20进行了冷凝的制冷剂蒸发。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构成为使分别利用第1膨胀阀31和第1膨胀阀32进行了膨胀的制冷剂蒸发。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相对于冷凝器20相互并列地设置。另外,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包含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和使制冷剂的温度传递的传热表面。具体而言,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包含相互平行地配置且由铝等金属构成的多个平板。另外,平板例如由铝等金属构成。另外,平板的表面和背面成为传热表面。而且,制冷剂流路以贯通多个平板并且蜿蜒延伸的方式设置。此外,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分别为技术方案的“主蒸发器”和“副蒸发器”的一个例子。
蒸发器42构成为其传热面积大于蒸发器41的传热面积。即,如上所述,蒸发器42构成为其传热表面的面积(表面积)大于蒸发器41的传热表面的面积(表面积)。
另外,冷却装置100包括送风风扇43。送风风扇43构成为向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输送空气。另外,送风风扇43设为用于使所吸入的外部空气在后述的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中流通。即,送风风扇43被设为对于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共用。
另外,冷却装置100包括使自蒸发器42流出的制冷剂膨胀的第2膨胀阀51。第2膨胀阀51例如与第1膨胀阀31和第1膨胀阀32同样利用针阀构成。而且,第2膨胀阀51的开度利用安装于第2膨胀阀51的步进马达(未图示)进行调整。另外,通过调整第2膨胀阀51的开度,从而调整(控制)制冷剂的向设于上游的蒸发器42的流量。即,根据第2膨胀阀51的开度控制蒸发器42内的制冷剂压力(制冷剂量)。另外,第2膨胀阀51对所通过的制冷剂节流来赋予压力损失(压力差)。即,相对于由压缩机10的转速决定的低压压力(吸入压力),上游侧的蒸发器42内的蒸发压力(蒸发温度)和制冷剂温度上升与第2膨胀阀51所产生的压力损失对应的量。
另外,冷却装置100包括温度传感器61和温度传感器62。温度传感器61构成为在后述的第1空气流路A1内检测温度。另外,温度传感器62构成为在后述的第2空气流路A2的下游侧检测温度。
另外,冷却装置100包括控制部70。控制部70构成为控制冷却装置100的整体。具体而言,控制部70构成为对第1膨胀阀31、第1膨胀阀32以及第2膨胀阀51的开度进行控制。另外,控制部70构成为对压缩机10、送风风扇21以及送风风扇43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70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另外,基于温度传感器61和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结果的信号(检测信号)构成为向控制部70发送。
如图2所示,冷却装置100为具备沿着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板状的背面板80和载置商品的多个搁板81的立式陈列柜。另外,冷却装置100为配置有多个搁板81并将收纳商品的冷却空间S(库内)冷却到冷藏温度范围的冷藏陈列柜。例如,冷却装置100构成为将冷却空间S冷却到-2℃~6℃的范围内。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将前后方向设为X方向,将左右方向设为Y方向。另外,将上方向设为Z1方向,将下方向设为Z2方向。而且,将冷却装置100的前表面侧设为X1方向侧,将冷却装置100的背面侧(后侧)设为X2方向侧。另外,从冷却装置100的前表面侧(X1方向侧)观察,将右侧设为Y1方向侧,将左侧设为Y2方向侧。
如图2所示,冷却装置100包括吸入口91和喷出口92。冷却装置100构成为将自吸入口91吸入的外部空气(空气)利用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冷却。而且,喷出口92构成为将利用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进行了冷却的空气自上方朝向下方(Z2方向侧)喷出。此外,喷出口92为技术方案的“喷出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2所示,冷却装置100包括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1的第1空气流路A1和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2的第2空气流路A2。第2空气流路A2与第1空气流路A1分开地设置。
另外,如图2所示,冷却装置100包括背面空气流路A3。背面空气流路A3设于冷却空间S的背面侧(X2方向侧)且是冷却空间S与第1空气流路A1之间。
另外,背面板80在冷却空间S的背面侧(X2方向侧)且是在冷却空间S与背面空气流路A3之间沿着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地设置。
另外,如图2所示,送风风扇43设于吸入口91与第1空气流路A1(第2空气流路A2)之间的流路。而且,如上所述,送风风扇43对于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共用地设置。此外,送风风扇43也可以与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分别对应地设置。另外,送风风扇43也可以以在左右方向(Y方向)上相邻的方式设有多个。
另外,如图2所示,冷却装置100包括分割构件93、分割构件94以及分割构件95。分割构件93、分割构件94以及分割构件95设于吸入口91(送风风扇43)与喷出口92之间的流路。
分割构件93设于蒸发器41与蒸发器42之间。分割构件93在吸入口91与喷出口92之间的流路中对空间进行分割,构成为使由吸入口91吸入的外部空气分支为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
另外,分割构件94设于蒸发器41与背面板80之间。分割构件94构成为对背面板80与分割构件93(蒸发器41)之间的空间进行分割,并与分割构件93一起形成第1空气流路A1。另外,分割构件94构成为与背面板80一起形成背面空气流路A3。
而且,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1的第1空气流路A1配置于比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2的第2空气流路A2靠冷却空间S侧(X1方向侧)的位置。
另外,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形成为以所冷却的空气自下方流向上方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
而且,分割构件95构成为形成内侧空气流路A4和外侧空气流路A5。如图2所示,分割构件95构成为将后述的混合区域M与喷出口92之间的空气的流路分割为外侧空气流路A5和配置于比外侧空气流路A5靠冷却空间S侧的位置的内侧空气流路A4。另外,外侧空气流路A5相对于冷却空间S设于比内侧空气流路A4靠外侧(相对于内侧空气流路A4与配置有冷却空间S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第2空气流路A2相对于冷却空间S设于比第1空气流路A1靠外侧(相对于第1空气流路A1与配置有冷却空间S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另外,如图2所示,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以从第1空气流路A1与第2空气流路A2相邻的方向(X1方向侧或X2方向侧)观察时不重叠的方式配置。而且,蒸发器41配置于比蒸发器42靠下方(Z2方向侧)的位置。另外,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以从上方(Z1方向侧)或下方(Z2方向侧)观察时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另外,如图2所示,喷出口92包含内侧喷出口92a和外侧喷出口92b。内侧喷出口92a与内侧空气流路A4连通地设置。而且,自内侧喷出口92a喷出的空气形成将冷却空间S与外部空气隔断的内侧气帘C1。另外,外侧喷出口92b与外侧空气流路A5连通地设置。而且,自外侧喷出口92b喷出的空气形成将冷却空间S与外部空气隔断的外侧气帘C2。外侧气帘C2形成于内侧气帘C1的外侧(X1方向侧)。具体而言,外侧气帘C2相对于内侧气帘C1形成于与配置有冷却空间S的一侧相反的一侧(X1方向侧)。此外,内侧喷出口92a为技术方案的“内侧喷出部”的一个例子,外侧喷出口92b为技术方案的“外侧喷出部”的一个例子。另外,内侧气帘C1为技术方案的“内侧气帘”的一个例子,外侧气帘C2为技术方案的“外侧气帘”的一个例子。
另外,背面板80具有用于将利用后述的混合区域M进行了混合的空气自背面空气流路A3朝向冷却空间S沿着水平方向(X方向)喷出的背面吹送孔80a(参照图2和图3)。如图3所示,背面吹送孔80a在背面板80设有多个。
冷却装置100将利用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进行了冷却的空气自喷出口92(内侧喷出口92a和外侧喷出口92b)以及设于背面板80的背面吹送孔80a喷出,从而进行收纳商品的冷却空间S(库内)的温度维持(冷却)。
(倾斜部)
如图4所示,第1空气流路A1构成为下游侧(Z1方向侧)的流路宽度W2小于(窄于)配置蒸发器41的部分的流路宽度W1。而且,冷却装置100包括在第1空气流路A1的蒸发器41的上方(Z1方向侧)随着向上方去而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93a和倾斜部94a。具体而言,分割构件93和分割构件94分别具有倾斜部93a和倾斜部94a,该倾斜部93a和倾斜部94a在蒸发器41的下游侧(Z1方向侧)以相互的间隔变窄的方式随着向上方去而向内侧倾斜。
另外,第1空气流路A1中的配置有蒸发器41的部分的流路宽度W1构成为大于(宽于)第2空气流路A2中的比配置有蒸发器42的部分靠上游侧(Z2方向侧)的部分的流路宽度W3。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流路宽度W3构成为大于(宽于)流路宽度W2。
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对于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共用地设有送风风扇43。因此,在冷却装置100中,利用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各自的流路宽度(管道宽度),对在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风量比率)进行调整。例如,在空气在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中的一个流路中过度流动的情况下,通过使一个流路的宽度小于(窄于)另一流路的宽度来赋予压损,从而调整风量比率。
另外,如图4所示,温度传感器61在第1空气流路A1中设于蒸发器41的外表面。具体而言,温度传感器61在蒸发器41的外表面中设于第1空气流路A1的下游侧(Z1方向侧)的外表面(外表面41a)。而且,温度传感器61检测蒸发器41的外表面(外表面41a)的温度。
(混合区域)
如图5所示,在冷却装置100设有混合区域M。混合区域M为将自第1空气流路A1流出来的空气与自第2空气流路A2流出来的空气混合的区域。而且,在混合区域M中,进行了混合的空气向靠喷出口92侧的流路(内侧空气流路A4和外侧空气流路A5)和背面空气流路A3分配。
另外,如图5所示,分割构件94包含引导部94b。引导部94b位于分割构件94的上方端部附近且以朝向与配置有冷却空间S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X2方向侧(第2空气流路A2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引导部94b构成为将自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中的至少一者流出来的空气向混合区域M引导。
在第1实施方式中,引导部94b构成为将自第1空气流路A1流出来的空气向X2方向侧(第2空气流路A2侧)引导,并将自第2空气流路A2流出来的空气向混合区域M引导。另外,引导部94b以从蒸发器42的下游侧(Z1方向侧)观察时覆盖蒸发器42和第2空气流路A2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由此,引导部94b将自第2空气流路A2的分割构件93侧(X1方向侧)流出来的空气向X2方向侧引导。
另外,分割构件95包含壁部95a。壁部95a位于分割构件95的下方端部附近,并以朝向冷却空间S侧(X1方向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壁部95a设于混合区域M的下游侧(Z1方向侧),以遮挡利用混合区域M混合的自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流出来的空气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使自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流出来的空气以形成旋涡的方式循环,而有效地使其混合。
另外,温度传感器62设于蒸发器42的外表面。具体而言,温度传感器62设于蒸发器42的外表面中的位于第2空气流路A2的下游侧(Z1方向侧)的外表面(外表面42a)。而且,温度传感器62检测蒸发器42的外表面的温度。
(冷却运转)
冷却装置100构成为利用控制部70的控制对冷却运转进行切换。具体而言,冷却装置100构成为进行第1冷却运转和第2冷却运转,在该第1冷却运转中,由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进行冷却,在第2冷却运转中,一边进行蒸发器41的除霜,一边由蒸发器42进行冷却。即,冷却装置100构成为在蒸发器41的冷却运转与除霜运转之间切换。
第1冷却运转为其运转时间长于第2冷却运转的运转时间的运转。例如,第1冷却运转的运转时间为1小时~2小时左右,第2冷却运转的运转时间为10分钟~15分钟左右。即,在冷却装置100的冷却运转中,第1冷却运转为主要的运转。此外,在第1冷却运转中,与空气的冷却一起进行蒸发器42的除霜,在第2冷却运转中,与空气的冷却一起进行蒸发器41的除霜。
冷却装置100构成为,在第1冷却运转时(设于第1空气流路A1的蒸发器41的冷却运转时),在使在设于第2空气流路A2内的蒸发器4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高于在蒸发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在蒸发器42发生结霜的温度的状态下,对收纳商品的冷却空间S进行冷却。
具体而言,在设于第1空气流路A1的蒸发器41的冷却运转时(第1冷却运转时),控制部70利用第2膨胀阀51使在蒸发器4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高于在蒸发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使在设于第2空气流路A2内的蒸发器4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高于在蒸发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在蒸发器42发生结霜的温度。
(第1冷却运转)
对第1实施方式的第1冷却运转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第1冷却运转中,控制部70利用第1膨胀阀31将蒸发器41的蒸发温度(制冷剂温度)控制在-7℃左右。另外,控制部70利用第1膨胀阀32与第2膨胀阀51之间的开度平衡将蒸发器42的蒸发温度(制冷剂温度)控制在1℃左右。
而且,利用送风风扇43的送风,自吸入口91流入的空气(10℃左右的外部空气)分支为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在第1空气流路A1中,将自吸入口91流入的空气利用蒸发器41冷却到-2℃左右。另外,在第2空气流路A2中,将自吸入口91流入的空气利用蒸发器42除湿并且冷却到2℃左右。此时,蒸发器42不结霜,对自吸入口91流入的空气进行冷却。
在第1空气流路A1中(利用蒸发器41)冷却到了-2℃左右的空气与在第2空气流路A2中(利用蒸发器42)除湿并且冷却到了2℃左右的空气利用混合区域M(参照图5)混合。在混合区域M,利用引导部94b和壁部95a,将自第1空气流路A1流出来的空气与自第2空气流路A2流出来的空气有效地混合。
在混合区域M进行了混合并成为了0℃左右的空气分别流入外侧空气流路A5和内侧空气流路A4,并自喷出口92分别作为外侧气帘C2和内侧气帘C1喷出,并且,流入背面空气流路A3,并经由背面吹送孔80a向冷却空间S内(库内)作为背面吹风喷出。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100构成为,使第2冷却运转时(蒸发器41的除霜运转时)流到蒸发器42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第1冷却运转时(蒸发器41的冷却运转时)在蒸发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
(第2冷却运转)
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冷却运转的一个例子。在第1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100构成为,使第2冷却运转时(蒸发器41的除霜运转时)流到蒸发器42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第1冷却运转时(蒸发器41的冷却运转时)流到蒸发器42的制冷剂的温度。
在第2冷却运转中,控制部70关闭第1膨胀阀31,停止制冷剂向蒸发器41的供给。然后,蒸发器41内的制冷剂的温度成为5℃左右。另外,控制部70使第2膨胀阀51的开度大于第1冷却运转时的第2膨胀阀51的开度,使制冷剂的流路阻力降低,使制冷剂温度下降。冷却装置100在第2冷却运转时使蒸发器42的制冷剂温度低于第1冷却运转时的制冷剂温度。例如,冷却装置100将蒸发器42的制冷剂温度自第1冷却运转时的1℃左右下降到-10℃左右。
然后,利用送风风扇43的送风,自吸入口91流入的空气(10℃左右的外部空气)分支为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在第1空气流路A1中,自吸入口91流入的空气利用蒸发器41冷却到6℃左右。另外,在第2空气流路A2中,自吸入口91流入的空气利用蒸发器42冷却到-6℃左右。此外,由于第2冷却运转时的制冷剂温度的下降,而在蒸发器42附着霜(结霜),但在第2冷却运转时附着于蒸发器42的霜在第1冷却运转时通过融化而被除掉(被去除)。
然后,与第1冷却运转时同样,自第1空气流路A1流出来的空气(6℃左右的空气)与自第2空气流路A2流出来的空气(-6℃左右的空气)在混合区域M(参照图5)中混合。在混合区域M进行了混合并成为了0℃左右的空气分别流入外侧空气流路A5和内侧空气流路A4,并自喷出口92分别作为外侧气帘C2和内侧气帘C1喷出,并且,流入背面空气流路A3,并经由背面吹送孔80a向冷却空间S内(库内)作为背面吹风喷出。由此,能够一边进行蒸发器41的除霜,一边与第1冷却运转时同样地对冷却空间S进行冷却(冷却空间S的温度维持)。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1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在第1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设于第1空气流路A1的蒸发器41的冷却运转时(第1冷却运转时),在使在设于第2空气流路A2内的蒸发器4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高于在蒸发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在蒸发器42发生结霜的温度的状态下,对收纳商品的冷却空间S进行冷却。由此,在蒸发器41的冷却运转时(第1冷却运转时),能够一边防止蒸发器42的结霜,一边利用蒸发器42辅助蒸发器41对空气进行冷却。其结果,不需要进行用于蒸发器42的除霜运转,并且与仅利用蒸发器41进行空气的冷却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蒸发器41的结霜量,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以低热负荷进行蒸发器41的除霜。另外,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分别设于相互分开地设置的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由此,与将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设置在同一空气流路内的情况相比,在蒸发器41的除霜时,能够有效地利用蒸发器42对空气进行冷却。其结果,与将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设置在同一空气流路内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蒸发器41的除霜时的冷却空间S(库内)的温度的上升。其结果,抑制蒸发器41的除霜时的热负荷的增大,能够容易地进行库内温度维持。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以从第1空气流路A1与第2空气流路A2相邻的方向(X1方向侧或X2方向侧)观察时不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与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从第1空气流路A1与第2空气流路A2相邻的方向观察时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1空气流路A1与第2空气流路A2相邻的方向(X方向)上的冷却装置100的大小增大。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1的第1空气流路A1配置于比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2的第2空气流路A2靠冷却空间S侧(X1方向侧)的位置。由此,由于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1的第1空气流路A1配置于比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2的第2空气流路A2靠冷却空间S侧(X1方向侧)的位置,由此,在蒸发器41的冷却运转时(第1冷却运转时),能够将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在蒸发器42中流动的制冷剂温度的蒸发器41配置于冷却空间S侧。其结果,能够有效地维持冷却空间S(库内)的冷却温度。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冷却装置100包括:喷出口92,其将利用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进行了冷却的空气喷出;以及背面空气流路A3,其设于冷却空间S的背面侧(X2方向侧)且是冷却空间S与第1空气流路A1之间。而且,混合区域M被设为将自第1空气流路A1流出来的空气与自第2空气流路A2流出来的空气混合,并将该空气向喷出口92侧的流路(内侧空气流路A4和外侧空气流路A5)和背面空气流路A3分配。由此,利用混合区域M,能够将分别自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流出来的空气混合,并分别向喷出口92侧的流路(内侧空气流路A4和外侧空气流路A5)和背面空气流路A3侧的流路分配。其结果,在蒸发器41的冷却运转时和除霜运转时(第1冷却运转时和第2冷却运转时),即使是在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中分别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各运转时分别向喷出口92侧的流路(内侧空气流路A4和外侧空气流路A5)和背面空气流路A3分配的空气的温度的偏差,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冷却空间S(库内)的温度维持。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壁部95a设于混合区域M的下游侧(Z1方向侧),以遮挡利用混合区域M混合的自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流出来的空气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由此,通过壁部95a在混合区域M的下游侧(Z1方向侧)遮挡自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流出来的空气的一部分,从而能够在混合区域M使分别自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流出来的空气以形成旋涡的方式循环。其结果,能够在混合区域M将分别自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流出来的空气有效地混合。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引导部94b构成为将分别自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流出来的空气向混合区域M引导。由此,由于利用引导部94b将分别自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流出来的空气向混合区域M引导,因此能够将分别自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流出来的空气在混合区域M更有效地混合。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分配到喷出部侧的流路(内侧空气流路A4和外侧空气流路A5)和背面空气流路A3的空气的温度的偏差。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外侧空气流路A5相对于冷却空间S设于比内侧空气流路A4靠外侧的位置,第2空气流路A2相对于冷却空间S设于比第1空气流路A1靠外侧的位置。由此,在蒸发器41的冷却运转时(第1冷却运转时),即使是在混合区域M中未充分地进行空气的混合的情况下,利用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高于在蒸发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的蒸发器42进行了冷却的空气也容易自第2空气流路A2流向外侧空气流路A5。其结果,在蒸发器41的冷却运转时(第1冷却运转时),即使是在混合区域M中未充分地进行空气的混合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内侧气帘C1的温度低于外侧气帘C2的温度。由此,在蒸发器41的冷却运转时(第1冷却运转时),能够使冷却空间S侧(库内侧)的气帘的温度降低,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冷却空间S(库内)的温度维持。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冷却装置100构成为,使蒸发器41的除霜运转时(第2冷却运转时)流到蒸发器42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蒸发器41的冷却运转时(第1冷却运转时)在蒸发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而且,蒸发器42构成为其传热面积大于蒸发器41的传热面积。由此,由于蒸发器42的传热面积大于设于第1空气流路A1的蒸发器41的传热面积,因此与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的传热面积大致相同的情况相比,蒸发器42的传热效率提高。其结果,即使是在蒸发器41的除霜运转时(第2冷却运转时)蒸发器42进行空气的冷却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进行冷却空间S(库内)的冷却(温度维持)。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形成为以所冷却的空气自下方流向上方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而且,倾斜部93a和倾斜部94a构成为位于第1空气流路A1的蒸发器41的上方并随着向上方去而向内侧倾斜。由此,在第1空气流路A1中流动的空气所含有的水分与倾斜部93a和倾斜部94a碰撞而结露,从而能够降低流向倾斜部93a和倾斜部94a的下游侧的空气的水分量。其结果,能够抑制自第1空气流路A1流出的空气的湿度增加。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温度传感器61构成为在第1空气流路A1内设于蒸发器41的外表面(外表面41a),用于检测温度。由此,能够利用温度传感器61检测蒸发器41的外表面(外表面41a)的温度变化,因此能够容易地检测蒸发器41的除霜的完成情况。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6,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200的结构。此外,在图6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200中,与温度传感器61在第1空气流路A1内设于蒸发器41的外表面(外表面41a)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0不同,温度传感器261在第1空气流路A1内以与蒸发器41分开的方式设于蒸发器41的下游。而且,温度传感器261构成为在蒸发器41的下游检测利用蒸发器41进行了冷却的空气的温度。
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2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抑制蒸发器41的除霜时的热负荷的增大,而容易地进行库内温度维持。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温度传感器261构成为在第1空气流路A1内设于蒸发器41的下游,用于检测温度。由此,能够利用温度传感器261检测利用蒸发器41进行了冷却的空气的温度变化,因此能够容易地检测蒸发器41的除霜的完成情况。
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的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7,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00的结构。此外,在附图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冷却装置300包括板状的背面板80,该背面板80具有用于将利用混合区域M进行了混合的空气自背面空气流路A3朝向冷却空间S沿着水平方向喷出的背面吹送孔80a。另外,冷却装置300包括喷出孔394c,其用于将在第1空气流路A1中利用蒸发器41进行了冷却的空气自第1空气流路A1朝向背面空气流路A3(X1方向侧)沿着水平方向喷出。喷出孔394c为以自第1空气流路A1与背面空气流路A3连通的方式设于分割构件94的孔。此外,喷出孔394c为技术方案的“水平喷出孔”的一个例子。另外,喷出孔394c在分割构件94设有多个。
在第3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第1空气流路A1中利用蒸发器41冷却并自喷出孔394c喷出的空气将在背面空气流路A3中流动的空气推出,而辅助空气自背面吹送孔80a吹出。
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3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抑制蒸发器41的除霜时的热负荷的增大,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库内温度维持。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冷却装置300包括板状的背面板80,该背面板80具有用于将利用混合区域M进行了混合的空气自背面空气流路A3朝向冷却空间S沿着水平方向喷出的背面吹送孔80a。而且,冷却装置300包括喷出孔394c,该喷出孔394c用于将在第1空气流路A1中利用蒸发器41进行了冷却的空气自第1空气流路A1朝向背面空气流路A3沿着水平方向喷出。由此,通过将在第1空气流路A1中利用蒸发器41进行了冷却的空气自第1空气流路A1朝向背面空气流路A3沿着水平方向喷出,从而能够将在背面空气流路A3中流动的空气自背面吹送孔80a推出。其结果,能够将利用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冷却后在混合区域M中混合并在背面空气流路A3中流动的空气容易地自背面吹送孔80a送入冷却空间S,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对冷却空间S(库内)进行冷却。
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的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8,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400的结构。此外,在附图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第4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400中,与包括混合区域M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0不同,构成为在不使利用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进行了冷却的空气混合的情况下将它们分别喷出。在冷却装置400中,吸入口91(送风风扇43)与喷出口92之间的空气的流路利用分割构件493分割为设有蒸发器41的第1空气流路B1和设有蒸发器42的第2空气流路B2。而且,在冷却装置400中,蒸发器41配置于比蒸发器42靠下方(Z2方向侧)的位置。另外,冷却装置400包括位于第1空气流路B1的蒸发器41的上方(Z1方向侧)并随着向上方去而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493a。具体而言,分割构件493在第1空气流路B1的蒸发器41的上方(Z1方向侧)具有向冷却空间S侧(X1方向侧)倾斜的倾斜部493a。倾斜部493a设于蒸发器41的上方(Z1方向侧)且是蒸发器42的下方(Z2方向侧)。
另外,第2空气流路B2相对于第1空气流路B1配置于与配置有冷却空间S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1的第1空气流路B1配置于比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2的第2空气流路B2靠冷却空间S侧(X1方向侧)的位置。而且,在设有蒸发器41的第1空气流路B1中进行了冷却的空气自内侧喷出口92a作为内侧气帘C1喷出,并且经由背面吹送孔80a(参照图3)向冷却空间S内(库内)作为背面吹风喷出。另外,在设有蒸发器42的第2空气流路B2中进行了冷却的空气自外侧喷出口92b作为外侧气帘C2喷出。
(冷却运转)
冷却装置400构成为利用控制部70的控制对冷却运转进行切换。具体而言,冷却装置400与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0同样,构成为进行由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进行冷却的第1冷却运转和一边进行蒸发器41的除霜一边由蒸发器42进行冷却的第2冷却运转。即,冷却装置400构成为在蒸发器41的冷却运转与除霜运转之间切换。
(第1冷却运转)
说明第4实施方式(冷却装置400)的第1冷却运转的一个例子。在第1冷却运转中,控制部70利用第1膨胀阀31将蒸发器41的蒸发温度(制冷剂温度)控制到-7℃。另外,控制部70利用第1膨胀阀32与第2膨胀阀51之间的开度平衡将蒸发器42的蒸发温度(制冷剂温度)控制到1℃。
而且,利用送风风扇43的送风,自吸入口91流入的空气(12℃左右的外部空气)分支为第1空气流路B1和第2空气流路B2。在第1空气流路B1中,自吸入口91流入的空气利用蒸发器41冷却到-2℃左右。利用蒸发器41冷却到了-2℃左右的空气自内侧喷出口92a作为内侧气帘C1喷出,并且经由背面吹送孔80a向冷却空间S内(库内)作为背面吹风喷出。
另外,在第2空气流路B2中,自吸入口91流入的空气利用蒸发器42除湿并且冷却到2℃左右。此时,蒸发器42不结霜,对自吸入口91流入的空气进行冷却。利用蒸发器42除湿并且冷却到了2℃左右的空气自外侧喷出口92b作为外侧气帘C2喷出。
(第2冷却运转)
说明第4实施方式(冷却装置400)的第2冷却运转的一个例子。在第4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400构成为使第2冷却运转时(蒸发器41的除霜运转时)流到蒸发器42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第1冷却运转时(蒸发器41的冷却运转时)流到蒸发器42的制冷剂的温度。
在第2冷却运转中,控制部70关闭第1膨胀阀31,停止制冷剂的向蒸发器41的供给。于是,蒸发器41内的制冷剂的温度成为5℃左右。另外,控制部70使第2膨胀阀51的开度大于第1冷却运转时的第2膨胀阀51的开度,使制冷剂的流路阻力降低,使制冷剂温度下降。冷却装置400在第2冷却运转时使蒸发器42的制冷剂温度低于第1冷却运转时的制冷剂温度。例如,冷却装置400使蒸发器42的制冷剂温度自第1冷却运转的1℃左右下降到-7℃左右。
然后,利用送风风扇43的送风,自吸入口91流入的空气(10℃左右的外部空气)分支为第1空气流路B1和第2空气流路B2。在第1空气流路B1中,自吸入口91流入的空气一边对蒸发器41进行除霜一边冷却到6℃左右。利用蒸发器41冷却到了6℃左右的空气自内侧喷出口92a作为内侧气帘C1喷出,并且经由背面吹送孔80a向冷却空间S内(库内)作为背面吹风喷出。
另外,在第2空气流路B2中自吸入口91流入的空气利用蒸发器42冷却到-2℃左右。利用蒸发器42冷却到了-2℃左右的空气自外侧喷出口92b作为外侧气帘C2喷出。此外,第2冷却运转时,附着于蒸发器42的霜在第1冷却运转时融化而被除掉(被去除)。
此外,第4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4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4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在第4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抑制蒸发器41的除霜时的热负荷的增大,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库内温度维持。
[变形例]
应该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为例示,并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的,还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效的意义以及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冷却装置100、200、300以及400为立式陈列柜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冷却装置也可以是将进行了冷却的空气向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喷出并形成气帘的平型陈列柜。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蒸发器41和蒸发器42(主蒸发器和副蒸发器)以从第1空气流路A1与第2空气流路A2相邻的方向(X1方向侧或者X2方向侧)观察时不重叠的方式配置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主蒸发器和副蒸发器在从第1空气流路与第2空气流路相邻的方向观察时重叠。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1(主蒸发器)的第1空气流路A1位于比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2(副蒸发器)的第2空气流路A2靠冷却空间S侧(X1方向侧)的位置。即,示出了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1(主蒸发器)的第1空气流路A1与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2(副蒸发器)的第2空气流路A2在冷却装置100的前后方向(X方向)上配置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在内部设有主蒸发器的第1空气流路与在内部设有副蒸发器的第2空气流路也可以不在冷却装置的前后方向(X方向)上配置,而是以在左右方向(Y方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为将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1(主蒸发器)的第1空气流路B1配置于比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2(副蒸发器)的第2空气流路B2靠冷却空间S侧(X1方向侧)的位置,并且不设置混合区域M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如图9所示的变形例的冷却装置500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将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2(副蒸发器)的第2空气流路D2配置于比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1(主蒸发器)的第1空气流路D1靠冷却空间S侧(X1方向侧)的位置,并且不设置混合区域M。在冷却装置500中,吸入口91(送风风扇43)与喷出口92之间的空气的流路利用分割构件593分割为设有蒸发器41的第1空气流路D1和设有蒸发器42的第2空气流路D2。而且,在冷却装置500中,蒸发器41配置于比蒸发器42靠上方(Z1方向侧)的位置。而且,在冷却装置500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同样,构成为使第2冷却运转时(蒸发器41的除霜运转时)流到蒸发器42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流到蒸发器41的制冷剂的温度且低于第1冷却运转时(蒸发器41的冷却运转时)流到蒸发器42的制冷剂的温度。由此,由于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2的第2空气流路D2配置于比在内部设有蒸发器41的第1空气流路D1靠冷却空间S侧(X1方向侧)的位置,因而在第2冷却运转时(蒸发器41的除霜运转时),能够将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在蒸发器41中流动的制冷剂温度的蒸发器42配置于冷却空间S侧。其结果,能够有效地维持第2冷却运转时(蒸发器41的除霜运转时)的冷却空间S(库内)的冷却温度。
另外,上述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混合区域M与喷出口92(喷出部)之间的空气的流路分割为外侧空气流路A5和内侧空气流路A4的分割构件95包含壁部95a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冷却装置也可以单独地设置以遮挡利用混合区域混合的自第1空气流路和第2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的壁部和用于对混合区域与喷出部之间的空气的流路进行分割的分割构件。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包括用于将分别自第1空气流路A1和第2空气流路A2流出来的空气向混合区域M引导的引导部94b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引导部也可以构成为将自第1空气流路和第2空气流路中的第1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向混合区域引导。由此,利用引导部将自第1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向混合区域引导,因此,能够将分别自第1空气流路和第2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在混合区域更有效地混合。另外,在本发明中,引导部也可以构成为将自第1空气流路和第2空气流路中的第2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向混合区域引导。由此,利用引导部将自第2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向混合区域引导,因此能够将分别自第1空气流路和第2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在混合区域更有效地混合。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包括将混合区域M与喷出口92(喷出部)之间的空气的流路分割为外侧空气流路A5和配置于比外侧空气流路A5靠冷却空间S侧的位置的内侧空气流路A4的分割构件95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冷却装置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用于对混合区域与喷出部之间的空气的流路进行分割的分割构件,使利用混合区域进行了混合的空气不分支而自喷出部直接喷出。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蒸发器42(副蒸发器)构成为其传热面积大于蒸发器41(主蒸发器)的传热面积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副蒸发器的传热面积小于主蒸发器的传热面积,也可以是主蒸发器和副蒸发器的传热面积大致相同。
另外,上述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温度传感器62设于蒸发器42(副蒸发器)的外表面42a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检测利用副蒸发器进行了冷却的空气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在副蒸发器(第2空气流路)的下游与副蒸发器分开地设置。
另外,上述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第1空气流路A1内设有一个蒸发器41(主蒸发器)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第1空气流路内设有多个(两个以上的)主蒸发器。
另外,上述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第2空气流路A2内设有一个蒸发器42(副蒸发器)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第2空气流路内设有多个(两个以上的)副蒸发器。

Claims (11)

1.一种冷却装置,其中,
该冷却装置包括:
压缩机,其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冷凝器,其对自所述压缩机喷出来的制冷剂进行冷凝;
主蒸发器和副蒸发器,其使由所述冷凝器进行了冷凝的制冷剂蒸发;
第1空气流路,其在内部设有所述主蒸发器;以及
第2空气流路,其在内部设有所述副蒸发器,并且与所述第1空气流路分开地设置,
该冷却装置构成为在所述主蒸发器的冷却运转和除霜运转之间切换,
该冷却装置构成为,在设于所述第1空气流路的所述主蒸发器的冷却运转时,在使在设于所述第2空气流路内的所述副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高于在所述主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在所述副蒸发器发生结霜的温度的状态下,对收纳商品的冷却空间进行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中,
所述主蒸发器和所述副蒸发器以从所述第1空气流路与所述第2空气流路相邻的方向观察时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中,
在内部设有所述主蒸发器的所述第1空气流路配置于比在内部设有所述副蒸发器的所述第2空气流路靠所述冷却空间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中,
该冷却装置还包括:
喷出部,其将利用所述主蒸发器和所述副蒸发器进行了冷却的空气喷出;
背面空气流路,其设于所述冷却空间的背面侧且是所述冷却空间与所述第1空气流路之间;以及
混合区域,其用于将自所述第1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与自所述第2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混合,并向所述喷出部侧的流路和所述背面空气流路分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装置,其中,
该冷却装置还包括壁部,该壁部设于所述混合区域的下游侧,以遮挡利用所述混合区域混合的自所述第1空气流路和所述第2空气流路流出来的空气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装置,其中,
该冷却装置还包括引导部,该引导部用于将自所述第1空气流路和所述第2空气流路中的至少一者流出来的空气向所述混合区域引导。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装置,其中,
该冷却装置还包括分割构件,该分割构件用于将所述混合区域与所述喷出部之间的空气的流路分割为外侧空气流路和内侧空气流路,该内侧空气流路配置于比所述外侧空气流路靠所述冷却空间侧的位置,
所述喷出部构成为将进行了冷却的空气自上方朝向下方喷出,并且包含内侧喷出部和外侧喷出部,该内侧喷出部与所述内侧空气流路连通地设置,用于形成将所述冷却空间与外部空气隔断的内侧气帘,该外侧喷出部与所述外侧空气流路连通地设置,用于在比所述内侧气帘靠外侧的位置形成将所述冷却空间与外部空气隔断的外侧气帘,
所述外侧空气流路相对于所述冷却空间设于比所述内侧空气流路靠外侧的位置,所述第2空气流路相对于所述冷却空间设于比所述第1空气流路靠外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装置,其中,
该冷却装置还包括:
板状的背面板,其在所述冷却空间的背面侧且是在所述冷却空间与所述背面空气流路之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地设置,并且具有用于将利用所述混合区域进行了混合的空气自所述背面空气流路朝向所述冷却空间地沿着水平方向喷出的背面吹送孔;以及
水平喷出孔,其用于将在所述第1空气流路中利用所述主蒸发器进行了冷却的空气自所述第1空气流路朝向所述背面空气流路地沿着水平方向喷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中,
该冷却装置构成为,使所述主蒸发器的除霜运转时流到所述副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所述主蒸发器的冷却运转时在所述主蒸发器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
所述副蒸发器构成为其传热面积大于所述主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中,
所述第1空气流路和所述第2空气流路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以使所冷却的空气自下方流向上方,
该冷却装置还包括倾斜部,该倾斜部位于所述第1空气流路的所述主蒸发器的上方,并随着向上方去而向内侧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中,
该冷却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在所述第1空气流路中设于所述主蒸发器的下游和所述主蒸发器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者,用于检测温度。
CN202210455110.1A 2021-06-01 2022-04-27 冷却装置 Pending CN1154933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2409 2021-06-01
JP2021092409A JP2022184508A (ja) 2021-06-01 2021-06-01 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93304A true CN115493304A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37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55110.1A Pending CN115493304A (zh) 2021-06-01 2022-04-27 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84508A (zh)
CN (1) CN115493304A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5107580A (zh) * 1984-11-26 1986-05-10 三电有限公司 陈列品冷藏柜
JPH0560450A (ja) * 1991-09-04 1993-03-09 Fuji Electric Co Ltd 高鮮度管理用シヨーケースの除霜制御方法
JP2006046843A (ja) * 2004-08-06 2006-02-16 Fukushima Industries Corp 平型オープンショーケース
JP2008133998A (ja) * 2006-11-28 2008-06-12 Sanden Corp ショーケース
JP2010078234A (ja) * 2008-09-26 2010-04-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装置
JP2016026526A (ja) * 2014-06-26 2016-02-1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ショーケース
US20160278542A1 (en) * 2015-03-25 2016-09-29 Hill Phoenix, Inc. Air curtain discharge diffuser
JP2016223687A (ja) * 2015-05-29 2016-12-28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冷凍・冷蔵ショーケース
CN106568270A (zh) * 2015-11-16 2017-04-19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
JP2018132225A (ja) * 2017-02-14 2018-08-23 福島工業株式会社 オープンショーケース
CN112237357A (zh) * 2019-07-19 2021-01-19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展示柜
CN112503827A (zh) * 2021-01-05 2021-03-16 哈斯曼制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交替融霜的制冷陈列柜及交替融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5107580A (zh) * 1984-11-26 1986-05-10 三电有限公司 陈列品冷藏柜
JPH0560450A (ja) * 1991-09-04 1993-03-09 Fuji Electric Co Ltd 高鮮度管理用シヨーケースの除霜制御方法
JP2006046843A (ja) * 2004-08-06 2006-02-16 Fukushima Industries Corp 平型オープンショーケース
JP2008133998A (ja) * 2006-11-28 2008-06-12 Sanden Corp ショーケース
JP2010078234A (ja) * 2008-09-26 2010-04-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装置
JP2016026526A (ja) * 2014-06-26 2016-02-1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ショーケース
US20160278542A1 (en) * 2015-03-25 2016-09-29 Hill Phoenix, Inc. Air curtain discharge diffuser
JP2016223687A (ja) * 2015-05-29 2016-12-28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冷凍・冷蔵ショーケース
CN106568270A (zh) * 2015-11-16 2017-04-19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
JP2018132225A (ja) * 2017-02-14 2018-08-23 福島工業株式会社 オープンショーケース
CN112237357A (zh) * 2019-07-19 2021-01-19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展示柜
JP2021016518A (ja) * 2019-07-19 2021-02-15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ショーケース
CN112503827A (zh) * 2021-01-05 2021-03-16 哈斯曼制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交替融霜的制冷陈列柜及交替融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84508A (ja) 2022-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426711B1 (en)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US10969156B2 (en) Refrigerator having a switchable chamber
EP1629750A1 (en) Refrigerated merchandiser with fan-powered rear discharge
US5826437A (en) Refrigeration for discharging cool air from a door
US10041716B2 (en) Refrigerator
US9733009B2 (en) Refrigerator
JP4153509B2 (ja) 冷蔵庫
US6647734B2 (en) Air circulation system of refrigerator
JP2017129345A (ja) ショーケース
CN115493304A (zh) 冷却装置
EP3499156B1 (en) Refrigerator
JP2021016518A (ja) ショーケース
JPH1089832A (ja) 冷蔵庫
JP6801262B2 (ja) ショーケース
JP6676897B2 (ja) ショーケース
JP7222280B2 (ja) ショーケース
KR101694799B1 (ko) 냉장 진열장
KR101668568B1 (ko) 자동 판매기
KR0176937B1 (ko) 냉장고의 집중 냉각방법 및 그 장치
JP7293759B2 (ja) ラウンド型オープンショーケース
KR100222945B1 (ko) 선반을 구비한 냉장고
JP2003148853A (ja) 冷凍冷蔵庫
JP2022182049A (ja) 冷却装置
JP2020098084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01349656A (ja) 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