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86322B - 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86322B
CN115486322B CN202211430203.5A CN202211430203A CN115486322B CN 115486322 B CN115486322 B CN 115486322B CN 202211430203 A CN202211430203 A CN 202211430203A CN 115486322 B CN115486322 B CN 1154863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garcane
soil
fungus
mushrooms
row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302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86322A (zh
Inventor
杨本鹏
蔡文伟
杨学
王永壮
魏国仙
彭李顺
曹峥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Jiuyang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Sany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Jiuyang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Sany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Jiuyang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Sany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Guangxi Jiuyang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3020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8632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86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863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863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863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55Sugar cane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甘蔗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利用甘蔗叶梢作为隐蔽物、甘蔗行间土壤作为基质,将人工培育的优质食用菌菌种栽培于自然土壤中,可以同时提高食用菌产量和甘蔗产量,大幅度提高甘蔗栽培的经济效益,是甘蔗产业增加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Description

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甘蔗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甘蔗是主要的食糖原料作物,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是甘蔗种植业面临种植成本高、种植效益低等问题。提高甘蔗种植效益,除推广应用甘蔗新品种、新技术外,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值也是重要途径。甘蔗行间间种食用菌就是其中最佳选项。
食用菌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几倍到几十倍,常被人们称作健康食品。同时食用菌还有药用功能,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治疗高血压的作用,还发现香菇、蘑菇、金针菇、猴头中含有增强人体抗癌能力的物质。常见的有香菇、猪肚菇、猴头菇、平菇、木耳、银耳等。
在甘蔗行间间种食用菌,可以利用甘蔗作为自然的隐蔽物,利用其行间的土壤和空间栽培食用菌,其食用菌日常管理喷水又为甘蔗提供充足的水分需求,是一举两得,增加甘蔗单位面积收益、减少食用菌栽培投入的节本高效农业栽培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利用甘蔗叶梢作为隐蔽物、甘蔗行间土壤作为基质进行食用菌的栽培,可以有效提高食用菌产量,提高甘蔗种植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 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甘蔗的栽培管理:按照(1.4+0.4)米大小行种植甘蔗,同时在甘蔗种植时需要深种至40厘米以下,行间留有足够的土壤;在甘蔗种植时需要进行灌溉设施的安装;在甘蔗植株生长过程中进行中耕抛土培土,使新植甘蔗和宿根甘蔗不易倒伏;
(2)食用菌栽培的时间及气候条件:待甘蔗生长拔节4-6节完全封闭时开始整地,在食用菌栽培前进行中耕抛土培土;田间气温达到或超过26℃时可以种植食用菌。食用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在26-30℃,子实体生长适温23-35℃,因此,大于26℃可以满足食用菌的正常生长的要求。
(3)食用菌栽培土壤的准备:在甘蔗种植的大行间,将其土壤挖至10厘米深,并打碎土壤备用,调整土壤pH至5.5-6.6;
(4)食用菌生产种的准备:按照不同食用菌品种的栽培要求配置栽培基质并且装入包装袋制成菌包,灭菌后接种食用菌原种,培养直至菌丝体长满栽培基质时,即可将菌包栽培到甘蔗行间;
(5)食用菌种植规格与种植:在甘蔗大行间,分别在距离两侧甘蔗行的基部蔗株10厘米处各挖一条可容纳菌包的种植槽,种植槽的深度为菌包的直径的一半;两条种植槽中间留一条通道;种植槽的槽底挖平;将长满菌丝体的菌包撕去包装袋,并排平放在种植槽的槽底,左右种植槽内各放置一行;用通道里的土将两旁的菌包盖严;通道上放置一条喷水带;菌包盖土后,即用2-3%的石灰水淋湿消毒;24小时后,打开喷灌带喷水,将菌包及其土壤喷水淋透;
(6)食用菌栽培日常管理:食用菌菌包栽培于土壤后,应保持土壤潮湿,土壤持水量在50-60%,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上;菌菇开始出土时,土壤持水量在60-70%,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以上;剥除甘蔗基部妨碍菌菇生长的蔗叶;扶正因风吹斜的甘蔗植株,保持通道行走顺畅;
(7)第一批菌菇采收完毕,用2-3%的石灰水进行喷淋消毒,控制土壤水分,保持表土不干燥即可;7天后,开始恢复喷水,保持表土潮湿,空气湿度达到70%左右,当第二批菌菇开始出土,恢复空气湿度80%以上,开始采收菌菇;
第二批菇采收完毕,按照上述方法管理,可以促进第三批再次出菇;采收后及时清理菇床表面杂质,补平新土。
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灌溉采取膜下滴灌的方式;在甘蔗植株生长至50-80厘米时进行中耕抛土培土。亦即在菌菇种植前用机械进行甘蔗中耕培土管理。培土选择专利号为202120684591.4、专利名称为“一种抛土犁片及中耕抛土培土机”中所述的中耕抛土培土机。
进一步,所述步骤(2)中,在甘蔗植株生长至50-80厘米时进行中耕抛土培土。
进一步,所述的甘蔗为第1季新植甘蔗或者第2、3季的宿根甘蔗。
进一步,所述的步骤(3)中,调整土壤pH值至5.5-6.5。
进一步,覆盖菌包的土壤总厚度为3-5厘米。
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覆盖菌包的土壤中加入土壤重量30-50%的蔗渣、碎蔗叶,但表层为净土。
进一步,所述的步骤(4)步骤(5)中,所述的菌包的直径10-15厘米、高20-30厘米;种植槽深10厘米,宽度不小于装好料的菌包高度。
进一步,所述的步骤(4)中,装有栽培基质的菌包用常压灭菌锅或者灭菌灶,在100℃的恒温条件下持续8-10小时即可灭菌,待菌包稍凉后出锅,当温度降至25℃左右时可接种原种。
进一步,所述步骤(6)中,在菌菇开始出土时,用2-3%的石灰水进行喷淋消毒,必须把甘蔗植株基部的蔗叶全部修剪,不能让蔗叶扫到地表,以免损坏菌菇;在大雨过后,要及时绑扶斜歪的甘蔗植株,清理散落行间的蔗叶。
进一步,所述的食用菌为猪肚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利用甘蔗叶梢作为隐蔽物、甘蔗行间土壤作为基质,将人工培育的优质食用菌菌种栽培于自然土壤中,是一种食用菌返古地道栽培方式,既满足了食用菌生长习性,又实现了食用菌生态栽培的现代高效农业需求。
通过在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当季甘蔗产量可比不进行栽培食用菌常规甘蔗栽培方法增产25%,菌包埋置于土壤中,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及中微量元素,改良了土壤理化性质,下季甘蔗产量能够显著增产23.07%。同时由于食用菌直接种植在土壤中,食用菌的产量也比温室大棚中利用菌包种植最高可增产28%以上,并节省了温室大棚建造费用,节省了土地租金,节省了温室大棚高温季节的降温费用。因此,本发明所述的栽培方法,可以同时提高食用菌产量和甘蔗产量,大幅度提高甘蔗栽培的经济效益,是甘蔗产业增加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在甘蔗行间开挖种植槽;
图2为平整种植槽,准备放入菌包;
图3为为放置好的食用菌菌包覆土;
图4为菌包盖好土之后的状态;
图5为菌包盖土之后铺设的喷水带,中间为喷水带,菌包分别位于喷水带的两侧;
图6为菌包长出的猪肚菇;
图7为待采收的猪肚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如图1-5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1)甘蔗的栽培管理:按照(1.4+0.4)米大小行种植甘蔗,同时在甘蔗种植时需要深种至40厘米以下,行间留有足够的土壤;在甘蔗种植时需要进行灌溉设施的安装灌溉采取膜下滴灌的方式;在甘蔗植株生长至50-80厘米开始拔节时进行中耕抛土培土;在甘蔗植株生长至50-80厘米时进行中耕抛土培土,使新植甘蔗和宿根甘蔗不易倒伏,延长宿根年限。培土可以选择专利号为202120684591.4、专利名称为“一种抛土犁片及中耕抛土培土机”中所述的抛土机,可以大大节约人工成本,提高效率。
甘蔗是宿根栽培作物,种植一季可以收获3-5季。甘蔗行间间种食用菌最佳季次是在第1季新植和第2季的宿根甘蔗,第3季的宿根甘蔗亦可栽培食用菌。新植甘蔗一般在春季,甘蔗收获一般在冬季或春季。宿根甘蔗在甘蔗收获后进进行叶梢粉碎还田,并进行宿根甘蔗松土、培土管理。
(2)食用菌栽培的时间及气候条件:待甘蔗生长拔节4-6节完全封闭时开始整地,在食用菌栽培前进行中耕抛土培土;田间气温达到或超过26℃时可以种植食用菌。食用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在26-30℃,子实体生长适温23-35℃,因此,大于26℃可以满足食用菌的正常生长的要求。
(3)食用菌栽培土壤的准备:在甘蔗种植的大行间,将其土壤挖至10厘米深,并打碎土壤备用,并且根据食用菌的种类,适当调节土壤pH值。食用菌(如猪肚菇等)普遍喜微酸性土壤,调整土壤pH至5.5-6.5。
(4)食用菌生产种的准备:在菌种生产车间,按照栽培的食用菌的种类配置栽培基质,例如可以采用利用蔗渣、木屑等为原料,用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装配置好的栽培基质制成菌包,然后用常压灭菌锅或者灭菌灶,在100℃的恒温条件下持续8-10小时即可灭菌,待菌包稍凉后出锅,当温度降至25℃左右时可接种原种,再放到培养室的培养架上培养直至菌丝体长满培养基时,可以栽培到甘蔗行间。
(5)食用菌种植规格与种植:在甘蔗大行间,分别在距离两侧甘蔗行的基部蔗株10厘米处各挖一条可以容纳装好料的菌包的种植槽,种植槽深度为菌包直径的一半,宽度不小于菌包高度。以直径10-15厘米、高20-30厘米的塑料袋为例,装好料后菌包的高度约为25厘米,因此,种植槽5厘米深、宽25厘米。两条种植槽中间留一条通道;种植槽的槽底挖平;将长满菌丝体的食用菌菌包撕去塑料袋,并排平放在种植槽的槽底,左右种植槽内均放置一行;用通道里的土将种植槽内的菌包盖严,厚度以5cm左右为宜;通道上放置一条喷水带;菌包盖土后,即用2-3%的石灰水淋湿消毒;24小时后,打开喷灌带喷水,将菌包及其土壤喷水淋透;
(6)食用菌栽培日常管理:食用菌菌包栽培于土壤后,应保持土壤潮湿,土壤持水量在50-60%,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上;菌菇开始出土时,土壤持水量在60-70%,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以上。具体操作为:天不下雨时,需要早、中、晚喷水3次,每次约半小时,约20-25天,菌菇开始出土,第一批菇从头菇开始至尾菇,一般经历3周左右结束。
第一批菌菇采收完毕,用2-3%的石灰水进行喷淋消毒,控制土壤水分,保持表土不干燥即可。7天后,开始恢复喷水,保持表土潮湿,空气湿度达到70%左右,当第二批菌菇开始出土,恢复空气湿度80%以上,开始采收菌菇;一般经历3周左右结束。
第二批菇采收完毕,按照上述方法管理,可以促进第三批再次出菇;采收后及时清理菇床表面杂质,补平新土。第三批菇的产量偏低,一些菌包可能不会出菇。
在菌菇开始出土后,必须把甘蔗植株基部的蔗叶全部修剪,不能让蔗叶扫到地表,以免损坏菌菇;在大雨过后,要及时绑扶斜歪的甘蔗植株,清理散落行间的蔗叶。
实施例2
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操作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特征在于,在覆盖菌包的土壤里加入土壤重量30-50%的蔗渣以及碎蔗叶,但表层为净土。覆盖菌包的土壤总厚度为3-5厘米左右,表层净土厚度1-2cm。
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栽培方法,可以在甘蔗行间栽培多种食用菌,例如猪肚菇、灵芝、鸡腿菇等等。
菌菇生长到一定阶段需及时采收,如猪肚菇在长到七分成熟即可采收,即菇体的漏斗状菇盖边缘尚未平展。采收时轻轻拔下,剪去菇根带泥部分,将干净菇体按要求整理包装,及时放置在4-6℃的冷库或冷藏室冷藏3-5小时进行脱水保鲜。
(一)本发明所述的食用菌栽培方法效果考察
为了比较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对于食用菌及甘蔗的影响,以甘蔗行间栽培猪肚菇为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栽培方法,统计猪肚菇及甘蔗的产量差异。
选择位置相近、同时播种并且甘蔗长势相似的5块第1季新植甘蔗地,分别选择不同的栽培方法,统计甘蔗产量和猪肚菇产量,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栽培方法对甘蔗和猪肚菇产量的影响
Figure 599148DEST_PATH_IMAGE001
由表1可以看出,通过栽培食用菌猪肚菇,当季甘蔗产量可以达到7.5吨,相对于处理组5常规甘蔗种植的6.0吨,可增产25%;下季甘蔗产量可以达到8.0吨,甘蔗产量与处理组5常规种植(6.5吨)相比,可以增产23.07%,增产效果也十分显著。
处理组3不栽种食用菌,虽然也添加了蔗渣及碎蔗叶,也参照实施例2的方式进行灌溉,产量为7.0吨;处理组4不添加蔗渣及碎蔗叶,也不栽培食用菌,虽然也参照实施例2的方式进行灌溉,产量只有6.7吨;本发明通过栽培食用菌,相对于处理组3和4,当季甘蔗产量分别可以提高7%和11.9%;下季甘蔗产量可以提高6.67%和11.11%。
以每亩甘蔗地放置2500个菌包计算,每个菌包产量约0.4千克,每亩产量约1000千克,按18元/千克计,每亩产值约1.8万元。其投入主要为菌包、整地、灌溉设施、日常人工管理采收费、销售费用等,每亩约1.3万元。每亩利润可达0.5万元。同时由于栽培食用菌,不仅当季甘蔗产量可增产25%以上,下季甘蔗产量同样能够显著增产,能够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此外,处理组3和4,虽然甘蔗产量也有部分增加,但是因为需要保持土壤湿度,仅灌溉水电费成本每亩地需增加200元左右,而产量增加只有1吨,按照甘蔗收购价500元/吨计算,每亩地只能增加经济效益500元,而处理组3和4还需要额外增加灌溉所需的人工成本、设备维护等费用,因此处理组3和4虽然甘蔗产量有所增加,但是种植成本会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也明显低于本发明的2个实施例。
与在温室大棚栽培猪肚菇相比,处理1直接在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每个菌包的平均产量可以提高5.26%,与温室大棚相差不大。但是由于在甘蔗行间种植食用菌,无需单独修建温室大棚,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甘蔗田间的水分和营养成分,与甘蔗共用灌溉水,灌溉成本减少30%以上,日常管理也可以与甘蔗同时进行,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因此食用菌栽培的经济效益可以显著提高。而处理2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土壤里加入30-50%的蔗渣、碎蔗叶等,除了具备灌溉成本降低,其种植的食用菌产量达到0.49/菌包,相对于大棚栽培的0.38千克/菌包的产量,可以提高28.95%,一级食用菌数量增加5%以上,其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此外,通过在第2季和第3季甘蔗行间种植猪肚菇,甘蔗产量和猪肚菇产量也有相应提高,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二)食用菌种植方法的选择
用直径15厘米、高30厘米的塑料袋装料制成菌包,在甘蔗行间种植过程中,分为除去塑料袋和不去除塑料袋两组,各组分别将菌包不同比例埋入土壤中,未埋入的部分直接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其余操作参考实施例1的方法。分别比较菌包不同种植方法效果的差异。
表2 不同种植方法对食用菌产量的影响
Figure 719551DEST_PATH_IMAGE002
由表2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去除塑料袋和不去除塑料袋,对于甘蔗产量几乎没有影响。
不除去塑料袋处理组,埋入土壤的深度虽然会影响食用菌产量和一级菌菇的数量,但是差异并不十分显著。而不去除塑料袋,栽培食用菌之后会在甘蔗田间产生大量的废弃塑料袋,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严重影响后期甘蔗的田间管理和收割。因为,为了方便甘蔗的田间管理和收割等操作,栽培食用菌的过程中,需要将塑料袋除掉。
而去除塑料袋的处理组,埋入土壤的深度对于猪肚菇产量影响较大,全部埋入土壤中,可以显著提高猪肚菇产量,相对于去除塑料袋的其他处理组,产量可以提高60-166.67%。而相对于不除去塑料处理组全部埋入地面之下的处理组,产量仍可提高5.26%;一级菌菇的数量仍可保持在50%,与不除去塑料袋的处理组并无差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甘蔗的栽培管理:按照1.4米+0.4米大小行种植甘蔗,同时在甘蔗种植时需要深种至40厘米以下,行间留有足够的土壤;在甘蔗种植时需要进行灌溉设施的安装;在甘蔗植株生长过程中进行中耕抛土培土,使新植甘蔗和宿根甘蔗不易倒伏;
(2)食用菌栽培的时间及气候条件:待甘蔗生长拔节4-6节完全封闭时开始整地种植,在食用菌栽培前进行中耕抛土培土;田间气温达到或超过26℃时种植;
(3)食用菌栽培土壤的准备:在甘蔗种植的大行间,将其土壤挖至10厘米深,并打碎土壤备用,调整土壤pH至5.5-6.5;覆盖菌包的土壤中加入土壤重量30-50%的蔗渣及碎蔗叶,但表层为净土;
(4)食用菌生产种的准备:按照食用菌品种的栽培要求配置栽培基质并且装入包装袋制成菌包,灭菌后接种食用菌原种,培养直至菌丝体长满栽培基质时,即可将菌包栽培到甘蔗行间;所述的菌包的直径10-15厘米、高20-30厘米;所述的食用菌为猪肚菇;
(5)食用菌种植规格与种植:在甘蔗大行间,分别在距离两侧甘蔗行的基部蔗株10厘米处各挖一条可容纳菌包的种植槽,种植槽深10厘米,宽度不小于装好料的菌包高度;两条种植槽中间留一条通道;种植槽的槽底挖平;将长满菌丝体的菌包撕去包装袋,并排平放在种植槽的槽底,左右种植槽内各放置一行;用通道里的土将两旁的菌包盖严;通道上放置一条喷水带;菌包盖土后,立即用2-3%的石灰水淋湿消毒;24小时后,打开喷灌带喷水,将菌包及其土壤喷水淋透;
(6)食用菌栽培日常管理:食用菌菌包栽培于土壤后,应保持土壤潮湿,土壤持水量在50-60%,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上;菌菇开始出土时,土壤持水量在60-70%,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以上;剥除甘蔗基部妨碍菌菇生长的蔗叶;扶正因风吹斜的甘蔗植株,保持通道行走顺畅;
(7)第一批菌菇采收完毕,用2-3%的石灰水进行喷淋消毒,控制土壤水分,保持表土不干燥即可;7天后,开始恢复喷水,保持表土潮湿,空气湿度达到70%左右,当第二批菌菇开始出土,恢复空气湿度80%以上,开始采收菌菇;
第二批菇采收完毕,按照上述方法管理,促进第三批再次出菇;采收后及时清理菇床表面杂质,补平新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在甘蔗种植时安装灌溉设施,灌溉采取膜下滴灌的方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在甘蔗植株生长至50-80厘米时进行中耕抛土培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甘蔗为第1季新植甘蔗或者第2、3季的宿根甘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 覆盖菌包的土壤总厚度为3-5厘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中,装有栽培基质的菌包用常压灭菌锅或者灭菌灶,在100℃的恒温条件下持续8-10小时即可灭菌,待菌包稍凉后出锅,当温度降至25℃左右时接种原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在菌菇开始出土时,用2-3%的石灰水进行喷淋消毒,必须把甘蔗植株基部的蔗叶全部修剪,不能让蔗叶扫到地表,以免损坏菌菇;在大雨过后,要及时绑扶斜歪的甘蔗植株,清理散落行间的蔗叶。
CN202211430203.5A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Active CN1154863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30203.5A CN115486322B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30203.5A CN115486322B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86322A CN115486322A (zh) 2022-12-20
CN115486322B true CN115486322B (zh) 2023-06-27

Family

ID=85115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30203.5A Active CN115486322B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8632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8522A (zh) * 2014-12-19 2015-04-08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一种甘蔗宽窄行种植方法
CN104604521B (zh) * 2015-01-09 2017-11-03 广西大学 一种在蔗田上栽培双孢蘑菇的方法
CN104982178A (zh) * 2015-06-15 2015-10-21 钟延华 甘蔗地套种猪肚菇的方法
CN105993530B (zh) * 2016-06-07 2019-11-15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甘蔗套种高温型食用菌的方法
CN106922479A (zh) * 2017-02-24 2017-07-07 广西丰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葡萄和猪肚菇间套种植的方法
CN107173054A (zh) * 2017-05-27 2017-09-19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一种成龄胶园林下栽培大球盖菇的方法
CN113439613A (zh) * 2021-06-23 2021-09-28 江西赣州兴万家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猪肚菇培养基料及其种植猪肚菇的方法
CN114568240A (zh) * 2022-03-02 2022-06-03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一种通过深犁深种高培土延长甘蔗宿根年限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86322A (zh) 2022-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82987B (zh) 一种小型西瓜早熟栽培方法
CN111788989A (zh) 苹果林下套种大球盖菇的方法
CN106717942A (zh) 一种高海拔野生怀山的栽培方法
CN107046975A (zh) 一种用于山药的半套管栽培方法
CN110073895B (zh) 一种设施栽培火龙果套种大球盖菇的种植方法
CN108617401B (zh) 一种野生毛尖蘑菌种的培育和栽培方法
CN105900654A (zh) 适合湖南地区种植紫玉淮山的方法
CN115486322B (zh) 一种甘蔗行间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CN115281040A (zh) 一种刺黑竹林下套种大球盖菇的高效种植方法
CN115777461A (zh) 一种适用于黄淮海平原玉米一年二种二收的高效种植模式
CN105900685B (zh) 一种猪苓蕨苔混栽方法
CN111869529A (zh) 一种甘薯种植方法
CN111657050A (zh) 一种利用葡萄大棚垫料栽培羊肚菌的方法
CN1545860A (zh) 水苔种植方法
CN111296169A (zh) 一种大豆套种灵芝绿色循环周年生产方法
CN106888730A (zh) 一种小型黄瓜栽培方法
CN106888741A (zh) 一种小型冬瓜早熟栽培方法
CN106888726A (zh) 一种小型南瓜早熟栽培方法
CN106888917A (zh) 一种葡萄早熟栽培方法
CN106879412A (zh) 一种荔枝早熟栽培方法
CN106888884A (zh) 一种柿子栽培方法
CN111066555A (zh) 一种黄金茶的种植方法
CN109845571A (zh) 一种利用北方茶叶棚间作猕猴桃的种植方法
CN114391436B (zh) 一种籽用半蔓生南瓜f1杂交种提质栽培方法
CN113575283B (zh) 一种甜瓜羊肚菌轮作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