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83250A -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83250A
CN115483250A CN202110598184.6A CN202110598184A CN115483250A CN 115483250 A CN115483250 A CN 115483250A CN 202110598184 A CN202110598184 A CN 202110598184A CN 115483250 A CN115483250 A CN 1154832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cell
pixel circuit
color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981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星亮
黄耀
曾超
任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9818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8325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0195 priority patent/WO2022252502A1/zh
Priority to EP21943854.6A priority patent/EP4207300A4/en
Publication of CN115483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832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of th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2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the areas of the RGB subpixels being differ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8Dummy elements, i.e. elements having non-functional fea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显示基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包括第一发光单元组和与第一发光单元组连接的第一像素电路组,第二显示区包括第二发光单元组和与第二发光单元组连接的第二像素电路组,发光单元组包括多个不同颜色发光单元。第一显示区中,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N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第二显示区中,沿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M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N大于M,且N和M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通过将第一显示区的一行发光单元中不同颜色发光单元的数量与第二显示区的一行发光单元中不同颜色发光单元的数量设置的不同,有利于调节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显示产品视觉效果的不断追求,窄边框甚至全屏显示成为当前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产品发展的新趋势。随着许多手机的屏占比逐步稳定提高,全面屏已经成为了当下的潮流趋势。前置摄像头是设计全面屏的关键,为了达到更高的屏占比,陆续出现了具有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等屏幕的显示产品,这几种全面屏形态通过牺牲手机外观而提高了屏占比。由此,近年来在全面屏趋势下,集成屏下摄像头的柔性屏,解决了传统全面屏显示挖孔痛点,较高的屏占比为用户带来全新视觉体验。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组和与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组连接的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组,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和与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连接的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组,各发光单元组包括多个不同颜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一显示区中,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N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所述第二显示区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M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N大于M,且N和M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
例如,所述第一显示区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三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所述第二显示区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一种颜色发光单元或者两种不同颜色发光单元,所述两种不同颜色发光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交替排列。
例如,所述第一显示区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依次重复排列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第二颜色发光单元以及第三颜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二显示区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一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一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或者一行交替排列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
例如,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三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三显示区的至少一侧,且所述第二显示区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三显示区之间。所述第三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三发光单元组,与所述多个第三发光单元组连接的多个第三像素电路组位于所述第三显示区以外的区域。
例如,所述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组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所述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组包括多个第二像素电路,所述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的密度为第一密度,所述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的密度为第二密度,所述第一密度不小于所述第二密度。
例如,所述第一显示区中的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组的密度为第三密度,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的密度为第四密度,所述第三密度大于所述第四密度;所述第三显示区中的所述多个第三发光单元组的密度为第五密度,所述第三密度和所述第四密度均大于所述第五密度。
例如,各第一发光单元组、各第二发光单元组和各第三发光单元组均包括一个第一颜色发光单元、一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以及一个第三颜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颜色发光单元位于不同行,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至少之一与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例如,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相邻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两个发光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的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中靠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的一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和与该发光区紧邻且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的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例如,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例如,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之一与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位于同一行,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的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位于同一行。
例如,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1.1~2.5,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发光区的面积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1.1~2.5,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1.1~2.5。
例如,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交替排列的第一子发光单元组和第二子发光单元组,与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相邻的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单元组与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组位于同一列;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和与其紧邻的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和与其紧邻的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和与其紧邻的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之间的距离为第五距离,所述第五距离大于所述第四距离,所述第四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距离。
例如,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组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两个发光区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两条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第六距离;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两个发光区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两条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七距离,所述第七距离大于所述第六距离。
例如,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组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和与该第一颜色发光单元位于不同行的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第八距离;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和与该第一颜色发光单元位于不同行的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九距离,所述第九距离与所述第八距离的比例为0.8~1.2。
例如,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大致相同且面积大致相等;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大致相同且面积大致相等。
例如,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包括六边形,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中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包括五边形。
例如,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发出相同颜色光的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不同;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至少一个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或水滴形。
例如,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0.5~1,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发光区的面积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0.5~1,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0.5~1。
例如,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发出相同颜色光的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大致相同,且面积大致相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发出相同颜色光的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不同。
例如,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像素电路组中,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包括两个子像素电路,所述两个子像素电路被配置为与同一个发光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组中,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包括一个子像素电路,且不同子像素电路被配置为与不同发光单元连接。
例如,显示基板还包括:多条数据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多条数据线包括第一子数据线和第二子数据线;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第一像素电路列,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第二像素电路列,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列与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列位于不同列;所述第一子数据线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列连接,所述第二子数据线与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列连接,所述第一子数据线和所述第二子数据线通过数据线连接部连接,所述数据线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且所述数据线连接部与所述数据线位于不同层。
例如,所述第一显示区还包括第三像素电路列,所述第二显示区还包括第四像素电路列,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列与所述第四像素电路列的至少部分位于同一列;所述多条数据线还包括第三子数据线和第四子数据线,所述第三子数据线与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列连接,所述第四子数据线与所述第四像素电路列连接,所述第三子数据线和所述第四子数据线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连续的一条数据线。
例如,显示基板还包括:多条电源信号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多条电源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子电源信号线和多条第二子电源信号线,所述多条第一子电源信号线与所述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组连接,所述多条第二子电源信号线与所述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组连接,且所述第一子电源信号线被配置为传输第一电源信号,所述第二子电源信号线被配置为传输第二电源信号。
例如,所述多条第二子电源信号线中包括与至少一条所述第一子电源信号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二子电源信号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的所述第一子电源信号线和所述第二子电源信号线之间设置有间隔。
例如,显示基板还包括:衬底基板;遮光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三显示区的边缘,所述遮光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数据线和所述第四子数据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有交叠。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数据线连接部所在膜层远离所述电源信号线所在膜层的一侧,所述多条第二子电源信号线的至少一条与所述遮光层连接。
例如,所述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组、所述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组和所述多个第三像素电路组中各像素电路组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所述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有源半导体层,所述有源半导体层包括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图案和掺杂区图案,所述有源半导体层还包括虚设图案;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有源半导体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绝缘层,以及位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有源半导体层一侧的源漏金属层,所述绝缘层包括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所述源漏金属层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掺杂区图案连接,所述第二过孔被配置为暴露所述虚设图案。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基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交界位置的发光单元的局部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显示基板中一示例中的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以及第三显示区交界位置的发光单元的局部图;
图5A为图3所示显示基板中另一示例中的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以及第三显示区交界位置的发光单元的局部图;
图5B为图3所示显示基板中另一示例中的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以及第三显示区交界位置的发光单元的局部图;
图6为第一像素电路包括的子像素电路的等效图;
图7为第二像素电路包括的两个子像素电路的等效图;
图8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交界位置以及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交界位置的有源半导体层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交界位置以及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交界位置的第一导电层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交界位置以及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交界位置的第二导电层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交界位置以及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交界位置的源漏金属层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8至图11所示的有源半导体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以及源漏金属层的层叠示意图;
图13为在图12所示像素电路版图上设置如图4所示的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5为图14所示显示基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屏下摄像头指前置摄像头位于屏幕下方但并不影响屏幕显示功能,不使用前置摄像头的时候,相机上方的屏幕仍可以正常显示图像。从外观上看,屏下摄像头不会有任何相机孔,真正的达到了全面屏显示效果。
在研究中,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目前,采用屏下摄像头设计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中设置有低密度显示区(L区)和高密度显示区(H区),L区的显示亮度和电流比H区低至少一倍,会影响显示效果。例如,L区的像素发光密度为H区的1/8~1/2,L区与H区边界发暗。L区为透光显示区,H区为不透光仅用于显示的显示区。L区包括发光单元,驱动L区中发光单元发光的像素电路位于L区以外的区域以提高L区的光透过率,即通过发光单元和像素电路分离设置的方式来提高L区的光透过率。例如,L区可以为整个显示区中没有设置像素电路的孔区。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显示基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组和与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组连接的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组,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和与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连接的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组,各发光单元组包括多个不同颜色发光单元。第一显示区中,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N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第二显示区中,沿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M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N大于M,且N和M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显示区的一行发光单元中不同颜色发光单元的数量与第二显示区的一行发光单元中不同颜色发光单元的数量设置的不同,有利于调节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进行描述。
图1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交界位置的发光单元的局部图。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基板包括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所述第一显示区1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20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例如,图1所示的Y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一显示区10位于第二显示区20在Y方向上的一侧。图1仅示意性的示出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实际产品中各显示区的形状可以是规则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例如,第二显示区可以包括突出区域,第一显示区包括凹入区域,第二显示区的突出区域可以插入第一显示区的凹入区域,第二显示区的突出区域可以与第一显示区的凹入区域具有互补的形状。例如,第二显示区远离第一显示区的一侧也可以包括凹入区域。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显示区10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组100和与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组100连接的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组200,第二显示区20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300和与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300连接的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组400。例如,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组200与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一一对应连接。例如,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组400与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一一对应连接。
例如,如图1所示,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01,第一发光单元组100、第一像素电路组200、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以及第二像素电路组400均位于衬底基板01上。图中示意性的示出第一发光单元组100和与其连接的第一像素电路组200在衬底基板01上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发光单元组300和与其连接的第二像素电路组400在衬底基板01上的正投影交叠,但不限于此,发光单元组和与其连接的像素电路组还可以不交叠。
如图1和图2所示,各发光单元组包括多个不同颜色发光单元120。这里的不同颜色发光单元指发出不同颜色光的发光单元。例如,各发光单元组可以包括发出红光的发光单元、发出绿光的发光单元以及发出蓝光的发光单元的至少之一。上述发光单元指发光元件(例如有机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发光层,第一电极、发光层以及第二电极沿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图2示意性的示出了各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例如,各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包括主体电极和连接电极,主体电极的形状与各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后续描述)的形状基本相同,连接电极被配置为与像素电路连接,例如与像素电路包括的薄膜晶体管连接。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显示区10中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的主体电极0121的形状大致为六边形,且主体电极0121的边缘围绕发光区,而连接电极0122为第二电极中除主体电极0121以外的部分,用于与像素电路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显示区10中,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120包括N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第二显示区20中,沿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120包括M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N大于M,且N和M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图中所示的X方向为第二方向,例如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垂直,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互换。例如,本公开实施例以第二方向为行方向为例进行描述,例如第一方向可以为列方向,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发光单元为沿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行方向和列方向可以互换。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显示区10中,沿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120包括三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121、122以及123;第二显示区20中,沿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120包括一种颜色发光单元或者两种不同颜色发光单元,两种不同颜色发光单元沿第二方向交替排列。例如,N可以为3,M可以为1或2。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一显示区中沿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还可以包括四种不同颜色发光单元,或者两种不同颜色发光单元。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各第一发光单元组100和各第二发光单元组300均包括一个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一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以及一个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位于不同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的至少之一与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沿第二方向排列。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显示区10中,沿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120包括依次重复排列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1以及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第二显示区20中,沿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120包括一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一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2或者一行交替排列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1。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显示区10中,沿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120可以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1以及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也可以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2以及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1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2可以沿第一方向排列。
本公开实施例示意性的示出第一颜色发光单元可以为红色发光单元,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可以为绿色发光单元,第三颜色发光单元可以为蓝色发光单元。但不限于此,第一颜色发光单元可以为蓝色发光单元,第三颜色发光单元可以为红色发光单元。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显示区20中的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单元组300可以包括三行发光单元,该三行发光单元可以包括一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一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2以及一行交替排列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1。
例如,如图2所示,第二显示区20靠近第一显示区10的一侧设置有突出区域,第一显示区10靠近第二显示区20的一侧设置有凹入区域,第二显示区20的突出区域可以插入第一显示区10的凹入区域,第二显示区20中的一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2可以位于第二显示区20的突出区域,即位于第一显示区10的凹入区域,则第二显示区20中的一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2可以与第一显示区10中的发光单元位于同一行。这里的“第二显示区20中的一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2可以与第一显示区10中的发光单元位于同一行”指沿平行于行方向延伸的直线可以穿过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2与第一显示区10中的发光单元。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显示区10中,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包括的两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1和1222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显示区20中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2可以与第一显示区10中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大致沿第一方向排列,而第二显示区20中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1可以与第一显示区10中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大致沿第一方向排列,也可以与第一显示区10中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在第二方向上偏离一定距离。上述“两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1和1222”可以分别称为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和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
例如,各发光单元包括发光区,这里的“发光区”可以指二维的平面区域,该平面区域平行于衬底基板。例如,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衬底基板上的像素限定层,像素限定层包括用于限定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开口,该开口暴露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当后续的发光单元的发光层的至少部分形成在上述像素限定层的开口中时,位于开口内的发光层与第二电极接触,从而这部分能够驱动发光层进行发光以形成发光区。需要说明的是,像素限定层的开口由于工艺原因,远离衬底基板的部分尺寸略大于靠近衬底基板的部分的尺寸,或者从靠近衬底基板一侧到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方向上呈现尺寸逐渐增加的形态,因此发光区的尺寸与像素限定层开口的不同位置的尺寸可能略有不同,但整体区域形状和尺寸基本相当。例如,发光区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像素限定层的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大致重合。例如,发光区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在对应的像素限定层的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且二者形状相似,发光区在衬底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相比对应的像素限定层的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略小。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相邻的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的两个发光区(图2所示的虚线框)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本实施例示意性的示出两个发光区彼此靠近的边缘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或者在第一方向上,两个发光区彼此最靠近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但不限于此,上述第一距离也可以指两个发光区的中心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即分别经过上述两个发光区的两个中心的两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直线之间的距离(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相邻的第二发光单元组300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中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的发光区和与该发光区紧邻且位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的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的发光区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本实施例示意性的示出两个发光区彼此靠近的边缘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但不限于此,上述第二距离也可以指两个发光区的中心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即分别经过上述两个发光区的两个中心的两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直线之间的距离(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一距离D1大于第二距离D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均在相同的定义下,即可以均为两个发光区彼此靠近边缘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或者均为两个发光区的中心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等。
例如,如图2所示,第二发光单元组中的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与第一发光单元组中的发光单元120位于同一行,该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相对于与其位于同一第二发光单元组的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更靠近第一发光单元组中的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距离D1大于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区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例如,如图2所示,在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可以位于两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1221和1222之间。
例如,如图2所示,第二距离D2小于第二发光单元组中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区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例如,如图2所示,第二距离D2小于第一发光单元组中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区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例如,第一发光单元组中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区在第一方向的尺寸与第二发光单元组中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区在第一方向的尺寸可以大致相等。本公开中的“大致相等”指两者之差与其中一者的比值不大于0.2。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各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之一与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位于同一行,例如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与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位于同一行。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相邻的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的另一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位于同一行。例如,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的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位于同一行。
本公开实施例仅示意性的示出与第一发光单元组相邻的一行第二发光单元组,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仅包括这一行第二发光单元组,例如,第二显示区可以包括多行第二发光单元组,除与第一发光单元组相邻的第二发光单元组外的其他第二发光单元组中,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之一与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位于同一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的另一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与另一第二发光单元组(该第二发光单元组为与上述“其他第二发光单元组”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第二发光单元组)中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位于同一行。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显示区10中沿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的数量大于第二显示区20中沿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的数量。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显示区10中位于同一行且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之间的平均距离为a,第二显示区20中位于任一行且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之间的平均距离为b,a小于b。
例如,如图1和2所示,第一显示区10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组100的密度为第三密度,第二显示区20中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300的密度为第四密度,第三密度大于第四密度。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三密度大于第四密度”可以指相同面积下第一发光单元组的数量大于第二发光单元组的数量。例如,上述相同面积可以为一矩形的面积,该矩形的长边平行于第二方向,短边平行于第一方向,例如,一行第二发光单元组的数量可以为q个,上述矩形的长边可以为p个(p为不大于q的正整数)第二发光单元组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矩形的短边可以为一个第二发光单元组沿第二方向的长度,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
例如,图3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显示基板中一示例中的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以及第三显示区交界位置的发光单元的局部图。如图3和图4所示,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三显示区30,第一显示区10位于第三显示区30的至少一侧,且第二显示区2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显示区10和第三显示区30之间。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显示区10可以围绕第三显示区30,例如第一显示区10可以位于第三显示区30在X方向的两侧以及在Y方向的至少一侧。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显示区10围绕第二显示区20,例如第一显示区10包括位于第二显示区20在X方向的两侧以及在Y方向的至少一侧的部分。本公开实施例示意性的示出第三显示区的位置位于整体显示区(显示基板中用于显示的完整的区域,例如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以及第三显示区等)的顶部中间的位置,但不限于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还可以位于整体显示区的左上角位置或右上角位置处等。图3示意性的示出第二显示区和第三显示区的形状均为矩形,但不限于此,上述第二显示区和第三显示区至少之一的形状还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等规则形状或者不规则形状,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三显示区30包括多个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与多个第三发光单元组500连接的多个第三像素电路组600位于第三显示区30以外的区域。例如,多个第三像素电路组600与多个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一一对应连接。通过将驱动第三显示区中的第三发光单元组发光的第三像素电路组设置在第三显示区以外的区域可以提高第三显示区的光透过率,即通过发光单元和像素电路分离设置的方式来提高第三显示区的光透过率。例如,第三显示区为用于设置屏下摄像头的区域,当然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第三显示区中衬底基板远离发光单元的一侧设置前置摄像模组,还可以是3D结构光模组(例如,3D结构光传感器)、飞行时间法3D成像模组(例如,飞行时间法传感器)、红外感测模组(例如,红外感测传感器)等其他功能部件。
例如,如图3所示,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10与第三显示区30之间的过渡区40,过渡区40包括位于第三显示区30在X方向上的两侧的两部分。过渡区40包括多个第四发光单元组700和与所述多个第四发光单元组700连接的多个第四像素电路组800,例如多个第四像素电路组800与多个第四发光单元组700一一对应连接。例如,过渡区40还包括与第三发光单元组500连接的第三像素电路组600。本公开实施例中,各发光单元和与其连接的像素电路构成了一个子像素,即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各子像素包括发光单元和与其连接的像素电路。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三显示区30中的多个第三发光单元组500的密度为第五密度,第一显示区10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组100的密度(即第三密度)和第二显示区20中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300的密度(即第四密度)均大于第五密度,第三密度大于第四密度,第四密度大于第五密度。本公开实施例中,相同面积下第一发光单元组的数量和第二发光单元组的数量均大于第三发光单元组的数量。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中第一发光单元组的密度大于第三显示区中第三发光单元组的密度,通过在第三显示区和第一显示区中设置第二显示区,且第二显示区中发光单元组的密度介于第一显示区和第三显示区中发光单元组的密度之间,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与第三显示区彼此靠近的边界变亮,相对于第一显示区与第三显示区相接(即两者之间没有设置第二显示区)的情况,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有利于改善第三显示区与第一显示区彼此靠近边界的发青或发暗的现象,进而提高第三显示区(屏下摄像头所在区域)的显示画质。
例如,第五密度与第三密度之比可以为0.1~0.5,第四密度与第三密度之比可以为0.5~0.9。例如,第五密度与第三密度之比可以为1/4,第四密度与第三密度之比可以为1/2。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三显示区30中,沿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一种颜色发光单元或者两种不同颜色发光单元,两种不同颜色发光单元沿第二方向交替排列。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三发光单元组500包括一个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一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包括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和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以及一个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位于不同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的至少之一与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沿第二方向排列。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三显示区30中,沿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120包括一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一行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或者一行交替排列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例如,第三显示区30中的至少一个发光单元组500可以包括三行发光单元,该三行发光单元可以包括一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一行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以及一行交替排列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不同颜色发光单元的排布规律可以与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中不同颜色发光单元的排布规律相同。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三显示区30靠近第二显示区20的一侧设置有突出区域,第二显示区20靠近第三显示区30的一侧设置有凹入区域,第三显示区30的突出区域可以插入第二显示区20的凹入区域,第三显示区30中的一行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可以位于第三显示区30的突出区域,即位于第二显示区20的凹入区域,则第三显示区30中的一行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可以与第二显示区20中的发光单元位于同一行。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三显示区30中,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包括的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和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显示区20中的一些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可以与第三显示区30中的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大致沿第一方向排列。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三发光单元组中的各发光单元包括发光区,该发光区可以与图2所示第一发光单元组和第二发光单元组中的各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具有相同的定义。图4示出了第三发光单元组的发光区(虚线框)。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多个第三发光单元组500排列为多行第三发光单元组500,相邻两行第三发光单元组500沿行方向错开分布,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300排列为至少一行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例如,第二发光单元组300排列一行第二发光单元组300。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位于奇数行和偶数行之一的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与第奇数个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位于同一列,位于奇数行和偶数行中另一个的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与第偶数个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位于同一列。本公开实施例中位于同一列的第二发光单元组和第三发光单元组指第二发光单元组中第一发光单元块与第三发光单元组中第二发光单元块位于同一列(即沿列方向排列)时的第二发光单元组和第三发光单元组。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组100包括多列第三子发光单元组1100和多列第四子发光单元组1200,多列第三子发光单元组1100和多列第四子发光单元组1200沿行方向交替排列。例如,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与第三子发光单元组1100位于同一列。上述“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与第三子发光单元组1100位于同一列”可以指第二发光单元组中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与第三子发光单元组中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大致沿列方向排列,第二发光单元组中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与第三子发光单元组中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大致沿列方向排列,第二发光单元组中的第二发光单元块与第三子发光单元组中的第一发光单元块大致沿列方向排列。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相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比大于1。例如,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中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的发光区的面积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1.1~2.5,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中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的发光区的面积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1.1~2.5,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中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区的面积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1.1~2.5。
例如,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相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比可以为1.3~2.2。例如,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相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比可以为1.5~2。例如,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相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比可以为1.8。
在研究中,本申请的发明人还发现:在第一显示区和第三显示区之间设置第二显示区,且第三显示区中各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较大时,位于同一列且相邻的第二发光单元组和第三发光单元组中,第二发光单元组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层容易出现与第三发光单元组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层重叠的情况。为了解决上述情况,可以将第二显示区中位于同一行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进行非等间距的排列。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300包括沿第二方向交替排列的第一子发光单元组310和第二子发光单元组320,多个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中与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320相邻的一行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中的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与第二子发光单元组320位于同一列。例如,与第二发光单元组320相邻的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组320位于同一列。例如,与第二发光单元组300相邻的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中的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位于同一行。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的发光区和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的发光区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D3;至少一个第一子发光单元组310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的发光区和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的发光区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D4;至少一个第二子发光单元组320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的发光区和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的发光区之间的距离为第五距离D5,第五距离D5大于第四距离D4,第四距离D4大于第三距离D3。例如,第五距离D5可以为50~60微米,第四距离可以为28~35微米,第三距离D3可以为20~27微米。
本公开实施例示意性的示出上述两个发光区之间的距离指两个发光区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但不限于此,上述两个发光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为两个发光区的中心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即经过上述两个发光区的两个中心的两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直线之间的距离(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二显示区中的一行第一发光单元块进行非等间距排列,可以防止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一发光单元块的发光层与第三显示区中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层重叠。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至少一个第一子发光单元组310中,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的两个发光区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两条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第六距离D6;至少一个第二子发光单元组320中,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的两个发光区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两条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七距离D7,第七距离D7大于第六距离D6。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至少一个第一子发光单元组310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的发光区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和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的发光区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第八距离D8;至少一个第二子发光单元组320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的发光区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和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的发光区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九距离D9,第九距离D9与第八距离D8之比为0.8~1.2。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显示区20中,一行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等间距排布,一行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等间距排布,一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等间距排布,而一行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是非等间距排布的,从而方便第二发光单元组中,除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外的其他发光单元的制作,节省成本。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发光单元组100和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的发光区的形状大致相同且面积大致相等;第一发光单元组100和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区的形状大致相同且面积大致相等。例如,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区的形状包括六边形;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区的形状包括六边形。
例如,各发光单元组中,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区的面积大于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的发光区的面积。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的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的发光区的形状与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的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的发光区的形状不同,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的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的发光区的形状与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的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的发光区的形状不同。例如,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的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和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的形状可以均为五边形,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的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和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的形状可以均大致为矩形,从而防止第二发光单元组中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和与第二发光单元块的第二电极在空间上出现冲突,且防止第二发光单元组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和与第一发光单元块的第二电极在空间上出现冲突。
例如,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与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不同。例如,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大于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发光单元组100和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中,发出相同颜色光的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不同。例如,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中,各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或水滴形。上述圆形包括标准圆形和近似圆形,近似圆形可以包括边缘具有凹口的近似圆形、各方向延伸的直径之比为0.9~1.1的近似圆形等。上述椭圆形包括标准椭圆形和近似椭圆形,近似椭圆形可以包括边缘具有凹口的近似椭圆形、各方向延伸的直径之比为0.9~1.1的近似椭圆形等。
例如,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区的形状均为圆形,两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均为椭圆形,且椭圆形的长轴沿第二方向。
例如,用于限定第三发光单元组中的各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像素限定层的开口的边缘包括凸起,形成在该开口内的发光层包括凹口,即发光区包括凹口,该凹口处为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与薄膜晶体管连接的部分。
例如,图5A为图3所示显示基板中另一示例中的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以及第三显示区交界位置的发光单元的局部图。图5A所示示例与图4所示示例的不同之处包括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相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比不同。
例如,如图3和图5A所示,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相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比不大于1。例如,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中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的发光区的面积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0.5~1,第三发光单元组中500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的发光区的面积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0.5~1,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中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区的面积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0.5~1。例如,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相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比为0.6~0.9。例如,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相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比为0.7~0.8。
例如,图5A所示示例与图4所示示例的不同之处还包括第二显示区20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等间距排布,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等间距排布,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等间距排布,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也是等间距排布的。由于本示例中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相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比不大于1,不容易出现第二显示区中第一发光单元块的发光层与第三显示区中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层交叠的问题,因此各第二发光单元组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和与其相邻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之间的距离均等。
例如,如图3和图5A所示,第一发光单元组100和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中,发出相同颜色光的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不同。
例如,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中,各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或水滴形。上述圆形包括标准圆形和近似圆形,近似圆形可以包括边缘具有凹口的近似圆形、各方向延伸的直径之比为0.9~1.1的近似圆形等。上述椭圆形包括标准椭圆形和近似椭圆形,近似椭圆形可以包括边缘具有凹口的近似椭圆形、各方向延伸的直径之比为0.9~1.1的近似椭圆形等。
例如,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区的形状均为椭圆形,且椭圆形的长轴沿第一方向,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和1221的发光区的形状均为椭圆形,且椭圆形的长轴沿第二方向。
例如,用于限定第三发光单元组中的各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像素限定层的开口的边缘包括凸起,形成在该开口内的发光层包括凹口,即发光区包括凹口,该凹口处为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与薄膜晶体管连接的部分。
例如,图5A所示示例中第一发光单元组和图4所示示例中的第一发光单元组具有相同的特征,在此不再赘述。例如,图5A所示示例中的第二发光单元组和图4所示示例中的第二发光单元组中,除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的分布规律不同外,其他发光单元均与图4所示示例中的其他发光单元具有相同的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图5B为图3所示显示基板中另一示例中的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以及第三显示区交界位置的发光单元的局部图。图5B所示示例与图5A所示示例的不同之处包括第二发光单元组中发光区的形状不同。例如,如图5B所示,第二发光单元组300和第三发光单元组500中,发出相同颜色光的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大致相同,且面积大致相等。
例如,图5B所示示例中第一发光单元组和图4所示示例中的第一发光单元组具有相同的特征,在此不再赘述。例如,图5B所示示例中的第三发光单元组和图5A所示示例中的第三发光单元组具有相同的特征,在此不再赘述。例如,图5B所示示例中的第二发光单元组和图4所示示例中的第二发光单元组中,除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的分布规律不同以及各发光单元的形状不同外,其他发光单元均与图4所示示例中的其他发光单元具有相同的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组200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210,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组400包括多个第二像素电路410。例如,至少一个第二像素电路组400中,各第二像素电路410包括两个子像素电路411和412,两个子像素电路被配置为与同一个发光单元(例如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第二颜色发光单元或者第三颜色发光单元)连接,例如两个子像素电路与同一个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连接。例如,第一像素电路组200中,各第一像素电路210包括一个子像素电路,且不同子像素电路被配置为与不同发光单元连接,即一个子像素电路仅与一个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连接。例如,第二像素电路包括的子像素电路可与第一像素电路包括的子像素电路具有相同的结构。
例如,图6为第一像素电路包括的子像素电路的等效图。以图6所示的第一像素电路用于驱动第一颜色发光单元为例,驱动其他颜色发光单元的第一像素电路的等效图与图6所示等效图相同。如图6所示,第一像素电路210包括第二复位晶体管T1、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数据写入晶体管T4、驱动晶体管T3、阈值补偿晶体管T2、第一复位控制晶体管T7以及存储电容C。例如,显示基板还包括复位电源信号线、扫描信号线、电源信号线、复位控制信号线、发光控制信号线以及数据线。
例如,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与驱动晶体管T3的第一极连接,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连接;第一复位控制晶体管T7的第一极与复位电源信号线连接以接收复位信号Vinit,第一复位控制晶体管T7的第二极与发光单元(例如第一发光单元121)的第二电极连接;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第一极与驱动晶体管T3的第二极连接,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第二极与数据线连接以接收数据信号Data,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栅极与扫描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扫描信号Gate;存储电容C的第一极与电源信号线电连接,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电连接;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栅极与扫描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补偿控制信号;第一复位晶体管T7的栅极与复位控制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复位控制信号Reset(N+1);第二复位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复位电源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复位信号Vinit,第二复位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电连接,第二复位晶体管T1的栅极与复位控制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复位控制信号Reset(N);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栅极与发光控制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发光控制信号EM;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的第一极与电源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第一电源信号VDD,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T3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的栅极与发光控制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发光控制信号EM,第一发光单元121的第一电极与电压端VSS连接。上述电源信号线指输出电压信号VDD的信号线,可以与电压源连接以输出恒定的电压信号,例如正电压信号。
例如,扫描信号和补偿控制信号可以相同,即,数据写入晶体管T3的栅极和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栅极可以电连接到同一条信号线以接收相同的信号,减少信号线的数量。例如,数据写入晶体管T3的栅极和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栅极也可以分别电连接至不同的信号线,即数据写入晶体管T3的栅极电连接到第一扫描信号线,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栅极电连接到第二扫描信号线,而第一扫描信号线和第二扫描信号线传输的信号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从而使得数据写入晶体管T3的栅极和阈值补偿晶体管T2可以被分开单独控制,增加控制像素电路的灵活性。
例如,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和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被输入的发光控制信号可以相同,即,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栅极和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的栅极可以电连接到同一条信号线以接收相同的信号,减少信号线的数量。例如,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栅极和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的栅极也可以分别电连接至不同的发光控制信号线,而不同的发光控制信号线传输的信号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例如,第一复位晶体管T7和第二复位晶体管T1被输入的复位控制信号可以相同,即,第一复位晶体管T7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T1的栅极可以电连接到同一条信号线以接收相同的信号,减少信号线的数量。例如,第一复位晶体管T7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T1的栅极也可以分别电连接至不同的复位控制信号线,此时,不同复位控制信号线上的信号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例如,如图6所示,显示基板工作时,在画面显示的第一阶段,第二复位晶体管T1打开,使N1节点的电压初始化;在画面显示的第二阶段,data数据通过数据写入晶体管T4、驱动晶体管T3以及阈值补偿晶体管T2存储在N1节点;在第三发光阶段,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驱动晶体管T3以及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均打开,发光单元正向导通发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子像素的像素电路除了可以为图6所示的7T1C(即七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结构之外,还可以为包括其他数量的晶体管的结构,如7T2C结构、6T1C结构、6T2C结构或者9T2C结构,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图7为第二像素电路包括的两个子像素电路的等效图。以图7所示的第二像素电路用于驱动第一颜色发光单元为例,驱动其他颜色发光单元的第二像素电路的等效图与图7所示等效图相同。如图7所示,第二像素电路410中的两个子像素电路411和412中任一子像素电路的等效图与图6所示第一像素电路210的子像素电路的等效图基本相同,例如均为7T1C结构,第二像素电路410中将两个子像素电路的数据写入晶体管T4相连,并将两个子像素电路的N4节点相连以实现共同驱动同一个发光单元发光。
例如,如图7所示,显示基板工作时,画面显示的第一阶段,第二复位晶体管T1打开,使N1节点的电压初始化;第二阶段,同一个数据信号Data通过两个相连的数据写入晶体管T4,以及与两个相连的数据写入晶体管T4分别连接的两个驱动晶体管T3以及两个阈值补偿晶体管T2存储在两个像素电路600的两个N1节点;在第三发光阶段,两个子像素电路411和412中的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驱动晶体管T3以及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均打开,以将同样的数据信号传输到两个N4节点,此时,两个子像素电路411和412的N4节点相连,共同驱动同一个发光单元(例如第一发光单元121)发光。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二像素电路采用双7T1C的设计,可以达到增加电流和亮度的目的。
例如,第三像素电路组包括多个第三像素电路、第四像素电路组包括多个第四像素电路,第三像素电路和第四像素电路可以与第一像素电路具有相同的等效电路图,也可以与第二像素电路具有相同的等效电路图。例如,本公开一示例中,第三像素电路和第四像素电路均与第二像素电路具有相同的等效电路图,则第三像素电路和第四像素电路均包括两个子像素电路,两个子像素电路被配置为与同一个发光单元(例如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第二颜色发光单元或者第三颜色发光单元)连接,例如两个子像素电路与同一个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连接,可以达到增加电流和亮度的目的。
例如,图8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交界位置以及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交界位置的有源半导体层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交界位置以及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交界位置的第一导电层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交界位置以及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交界位置的第二导电层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交界位置以及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交界位置的源漏金属层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8至图11所示的有源半导体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以及源漏金属层的层叠示意图。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有源半导体层3100可采用半导体材料图案化形成。有源半导体层3100可用于制作上述的第二复位晶体管T1、阈值补偿晶体管T2、驱动晶体管T3、数据写入晶体管T4、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和第一复位控制晶体管T7的有源层。有源半导体层3100包括各子像素的各晶体管的有源层图案(沟道区)和掺杂区图案(源漏掺杂区),且同一像素电路中的各晶体管的有源层图案和掺杂区图案一体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有源层可以包括一体形成的低温多晶硅层,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可以通过掺杂等进行导体化以实现各结构的电连接。也就是每个子像素的各晶体管的有源半导体层为由p-硅形成的整体图案,且同一像素电路中的各晶体管包括掺杂区图案(即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和有源层图案,不同晶体管的有源层之间由掺杂结构隔开。
例如,有源半导体层3100可采用非晶硅、多晶硅、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等制作。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可为掺杂有n型杂质或p型杂质的区域。
图8中各虚线矩形框示出了第一导电层3200与有源半导体层3100交叠的各个部分。作为各个晶体管的沟道区(即上述有源层图案),在每个沟道区两侧的有源半导体层通过离子掺杂等工艺导体化作为各个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即上述掺杂区图案)。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在结构上可以是对称的,所以其源极、漏极在物理结构上可以是没有区别的。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为了区分晶体管,除作为控制极的栅极,直接描述了其中一极为第一极,另一极为第二极,所以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全部或部分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根据需要是可以互换的。
例如,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组、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组和多个第三像素电路组中各像素电路组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例如,多个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二复位晶体管T1、阈值补偿晶体管T2、驱动晶体管T3、数据写入晶体管T4、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和第一复位控制晶体管T7。
例如,有源半导体层3100包括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图案3102和掺杂区图案3103,有源半导体层3100还包括虚设图案3101。例如,虚设图案3101可以位于第三显示区30。例如,虚设图案3101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块状图案,多个块状图案可以均匀分布,也可以非均匀分布,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显示基板包括位于有源半导体层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栅极绝缘层,用于将上述的有源半导体层3100与后续形成的第一导电层3200(即栅极金属层)绝缘。图9示出了该显示基板包括的第一导电层3200,第一导电层3200设置在栅极绝缘层上,从而与有源半导体层3100绝缘。第一导电层3200可以包括电容C的第二极CC2、沿第二方向(图中的X方向)延伸的多条扫描信号线043、多条复位控制信号线044、多条发光控制信号线045以及第二复位晶体管T1、阈值补偿晶体管T2、驱动晶体管T3、数据写入晶体管T4、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和第一复位控制晶体管T7的栅极。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数据写入晶体管T3的栅极可以为扫描信号线043与有源半导体层3100交叠的部分;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栅极可以为发光控制信号线045与有源半导体层3100交叠的第一部分,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的栅极可以为发光控制信号线045与有源半导体层3100交叠的第二部分。第二复位晶体管T1的栅极为复位控制信号线044与有源半导体层3100交叠的第一部分,第一复位控制晶体管T7的栅极为复位控制信号线044与有源半导体层3100交叠的第二部分。阈值补偿晶体管T2可为双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第一个栅极可为扫描信号线043与有源半导体层3100交叠的部分,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第二个栅极可为从扫描信号线043突出的突出结构P与有源半导体层3100交叠的部分。如图9所示,驱动晶体管T1的栅极可为电容C的第二极CC2。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扫描信号线043、复位控制信号线044和发光控制信号线045沿第一方向(Y方向)排布。扫描信号线043位于复位控制信号线044和发光控制信号线045之间。
例如,在第一方向上,电容C的第二极CC2(即驱动晶体管T1的栅极)位于扫描信号线043和发光控制信号线045之间。从扫描信号线043突出的突出结构P位于扫描信号线043的远离发光控制信号线045的一侧。
例如,位于第一导电层3200远离有源半导体层3100一侧的栅极绝缘层包括多个过孔,用于暴露有源半导体层3100中的掺杂区图案以及虚设图案。
例如,在上述的第一导电层3200上形成有第一绝缘层,用于将上述的第一导电层3200与后续形成的第二导电层3300绝缘。
例如,第一绝缘层包括用于暴露上述虚设图案、部分薄膜晶体管的掺杂区图案以及电容C的第二极CC2的过孔。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第二导电层3300包括电容C的第一极CC1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多条复位电源信号线041。电容C的第一极CC1与电容C的第二极CC2至少部分重叠以形成电容C。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源漏金属层3400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线910以及电源信号线920。数据线910通过贯穿栅极绝缘层、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的过孔与数据写入晶体管T2的第二极电连接。电源信号线920(例如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电源信号线)通过贯穿栅极绝缘层、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的过孔与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5的第一极电连接。电源信号线920和数据线910沿第一方向交替设置。电源信号线920通过贯穿第二绝缘层的过孔与电容C的第一极CC1电连接。
例如,在上述的源漏极金属层3400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可以设置钝化层以及平坦层用于保护上述的源漏极金属层3400。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部051,至少部分第一连接部051的第一端与第二像素电路410中的一个子像素电路的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第二极连接,第一连接部051的第二端与第二像素电路410中的另一个子像素电路的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第二极连接以使第二像素电路410的两个数据写入晶体管T4与同一条数据线910连接。例如,沿第一方向,第一连接部051的至少部分位于一个子像素电路中的数据写入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第一复位控制晶体管T7的第一极之间。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内的至少两个子像素电路(即至少一个第二像素电路)的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二极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以驱动同一个发光单元发光,可以增加第二显示区的发光单元的电流和亮度,例如可使第二显示区的发光单元的电流和亮度增加到采用一个子像素电路驱动情况下的1.8到2倍,实现更加均匀的全面屏的视觉显示效果。
例如,沿第一方向,第一连接部051位于一个子像素电路中的阈值补偿晶体管T3的第二极与第一复位控制晶体管T7的第一极之间。
例如,第一连接部051与复位电源信号线041同层设置。
例如,在上述的第二导电层3300上形成有第二绝缘层,用于将上述的第二导电层3300与后续形成的源漏极金属层3400绝缘。
例如,第二绝缘层包括暴露上述虚设图案等结构的过孔。
例如,源漏金属层通过位于其与有源半导体层之间的绝缘层中的第一过孔与掺杂区图案连接。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在第二显示区边缘以外的位置设置虚设图案,且位于源漏金属层与有源半导体层之间的绝缘层均图案化(例如刻蚀)暴露虚设图案,可以使得位于第二显示区内的绝缘层通过较均匀的刻蚀形成过孔,进而保证第二显示区内驱动晶体管对应的绝缘层中的过孔具有较好的刻蚀均一性。例如,虚设图案与平坦层之间的绝缘层均图案化形成过孔以暴露虚设图案,平坦层被配置为填充该过孔。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第二像素电路410包括相邻的两个子像素电路,相邻的两个子像素电路驱动同一个发光单元发光,相邻的两个子像素电路的两个数据写入晶体管连接同一数据线。而第一像素电路210中仅包括一个子像素电路,相邻的两个子像素电路各驱动一个发光单元发光,该相邻的两个像素电路中的两个数据写入晶体管彼此独立,且分别连接不同的数据线。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像素电路与第二像素电路的版图区别主要在于是否设置了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二极的位置的设置、以及源漏金属层中第四连接部与数据线的位置关系。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多个第一像素电路210的密度为第一密度,多个第二像素电路410的密度为第二密度,第一密度不小于第二密度。例如,第一密度大于第二密度。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密度大于第三密度”可以指相同面积下第一像素电路的数量大于第二像素电路的数量。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各第一像素电路210仅包括一个子像素电路,各第二像素电路410包括两个子像素电路,第一显示区中子像素电路的密度大致等于第二显示区中子像素电路的密度,即相同面积下第一像素电路包括的子像素电路的数量大致等于第二像素电路包括的子像素电路的数量。
例如,在各第二像素电路包括两个子像素电路的情况下,可以仅一个子像素电路与发光单元连接,也可以两个子像素电路连接同一个发光单元,本公开实施例不作限制。在两个子像素电路连接同一个发光单元时,可以增加发光单元的电流和亮度,实现更加均匀的全面屏的视觉显示效果。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各像素电路还包括:与数据线910同层设置的第二连接部052和第三连接部053,第二连接部052被配置为连接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第二极和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第三连接部053被配置为连接第一复位控制晶体管T7的第一极和复位电源信号线041。例如,第二连接部052的一端通过贯穿栅极绝缘层、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中的过孔与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二连接部052的另一端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中的过孔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即电容C的第二极CC2)电连接。第三连接部053的一端通过贯穿第二绝缘层中的过孔与复位电源信号线041电连接,第三连接部053的另一端通过贯穿栅极绝缘层、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中的过孔与第一复位控制晶体管T7的第一极电连接。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第一连接部051与数据线910位于不同层,且沿垂直于衬底基板的第三方向,各第一连接部051与数据线910和电源信号线920有交叠。例如,第二像素电路410包括的两个数据写入晶体管T4之间设置有一条数据线910和一条电源信号线920,连接上述两个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第一连接部051与数据线910和电源信号线920均有交叠。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各像素电路还包括与数据线910同层设置的第四连接部054,第四连接部054被配置为连接第一连接部051和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第二极,第二像素电路410中的一个子像素电路的第四连接部054与紧邻的数据线910之间具有间隔,第二像素电路410中的另一个子像素电路的第四连接部054与数据线910为一体结构以实现第二像素电路410仅与一条数据线910连接。上述“第四连接部054与紧邻的数据线910之间具有间隔”中“紧邻的数据线”指第四连接部054和该数据线910之间没有其他数据线。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以与数据线910为一体的第四连接部054为第一子部0541,与紧邻数据线910具有间隔的第四连接部054为第二子部0542。由于第一像素电路中没有像素电路对的设计,所以第一像素电路中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像素电路中的第四连接部均与数据线为一体结构以实现各像素电路与相应数据线的电连接。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显示基板还包括与第一连接部051同层设置的多个覆盖部S,各阈值补偿晶体管T2包括两个栅极以及位于两个栅极之间的有源半导体层3100。沿第三方向,覆盖部S与两个栅极之间的有源半导体层3100、数据线910以及电源信号线920均有交叠。
例如,双栅型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两段沟道之间的有源半导体层在阈值补偿晶体管T2关闭时处于浮置(floating)状态,易受周围线路电压的影响而跳变,从而会影响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漏电流,进而影响发光亮度。为了保持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两段沟道之间的有源半导体层电压稳定,设计覆盖部S与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两段沟道之间的有源半导体层形成电容,覆盖部S可以连接至电源信号线920以获得恒定电压,因此处于浮置状态的有源半导体层的电压可以保持稳定。覆盖部S与双栅型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两段沟道之间的有源半导体层交叠,还可以防止两个栅极之间的有源半导体层被光照而改变特性,例如防止该部分有源半导体层的电压发生变化,以防止产生串扰。例如,电源信号线920可以通过贯穿第二绝缘层的过孔与覆盖部S电连接以为覆盖部S提供恒定电压。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第一连接部051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主体连接部和位于主体连接部两端的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两个端部,两个端部分别与第二像素电路410的两个第四连接部054连接,主体连接部和两个端部形成了折线形以与覆盖部保持距离。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一连接部的形状不作限制,只要可以与同层设置的其他结构保持一定距离即可,例如第一连接部的主体连接部可以为直线型,也可以为折线型或者波浪形。
例如,在第一方向上,覆盖部S与阈值补偿晶体管T2的第二极之间的距离小于覆盖部S与第一复位控制晶体管T7的第一极之间的距离,即覆盖部S更靠近阈值补偿晶体管T2。由此,为了方便设计,且使得第一连接部051与覆盖部S之间保持一定间隔,第一连接部051设置为更靠近第一复位晶体管T7的第一极。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多条数据线910包括第一子数据线911和第二子数据线912;第一显示区10包括第一像素电路列201,第二显示区20包括第二像素电路列401。例如,第一像素电路列201包括一列子像素电路,第二像素电路列401包括两列子像素电路。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第一像素电路列201与第二像素电路列401位于不同列,即第二像素电路列401中的任意列子像素电路列均与第一像素电路列位于不同列。例如,第一子数据线911与第一像素电路列201连接,第二子数据线912与第二像素电路列401连接,例如第二子数据线912与第二像素电路列401中的一列子像素电路连接。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第一子数据线911和第二子数据线912通过数据线连接部056连接,数据线连接部056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且数据线连接部056与数据线910位于不同层。
例如,如图1至图12所示,在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的交界处,即第一像素电路210和第二像素电路410之间的间隔处,一些数据线设置有断口以使位于第一显示区10和位于第二显示区20的部分数据线在上述间隔处断开。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交界处指与第一显示区10靠近第二显示区20的一行像素电路行中像素电路的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二极之间的间隔。
例如,如图1至图12所示,与第一子数据线911位于同一直线(沿Y方向延伸的直线)且位于第二显示区20中的数据线910和该第一子数据线911之间设置有间隔,且位于第二显示区20的该数据线910不用于传输数据信号,而该第一子数据线911与第二子数据线912通过数据线连接部056连接,则第一子数据线911与第二子数据线912被配置为传输相同的数据信号。例如,如图1至12所示,第二子数据线912不仅与第二像素电路列401连接,其还绕过第三显示区的边缘并经过过渡区,以为过渡区中的子像素电路提供数据线号。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第一显示区10还包括第三像素电路列202,第二显示区20还包括第四像素电路列402。例如,第三像素电路列202包括一列子像素电路,第四像素电路列402包括两列子像素电路。例如,第三像素电路列202与第四像素电路列402的至少部分位于同一列,例如第三像素电路列202与第四像素电路列402中的一列子像素电路位于同一列。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多条数据线910还包括第三子数据线913和第四子数据线914,第三子数据线913与第三像素电路列202连接,第四子数据线914与第四像素电路列402连接,例如第四子数据线914与第四像素电路列402中的一列子像素电路连接。
例如,如图8至图12所示,第三子数据线913和第四子数据线914为沿第一方向延伸且连续的一条数据线。
例如,如图1至图12所示,在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的交界处,即第一像素电路210和第二像素电路410之间的间隔处,一些数据线是连续的,由此该连续数据线被配置为给与其连接的第一像素电路和第二像素电路传输相同的数据信号。
例如,如图1至图12所示,数据线910还包括第五子数据线915和第六子数据线916,第一显示区10还包括第五像素电路列203和第六像素电路列204,第五子数据线915与第五像素电路列203连接,第六子数据线916与第六像素电路列204连接。第五子数据线915与第二显示区20中的数据线绝缘设置,第六子数据线916与第二显示区20中的数据线绝缘设置,则第五子数据线915和第六子数据线916仅被配置为给第一显示区10中的第一像素电路提供数据信号。
例如,如图12所示,第五像素电路列203与第二像素电路列401的一列子像素电路位于同一列,第六像素电路列204与第二像素电路列401的另一列子像素电路位于同一列。
例如,如图12所示,与第五子数据线915位于同一直线且位于第二显示区20的数据线不与任何像素电路连接,且与第五子数据线915之间设置有间隔;与第六子数据线916位于同一直线且位于第二显示区20的数据线不与任何像素电路连接,且与第五子数据线915之间设置有间隔。
例如,图13为在图12所示像素电路版图上设置如图4所示的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13所示,第二显示区20可以包括三行发光单元,与该三行发光单元连接的第二像素电路排列为两行,则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的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位于同一行,但与第二发光单元组300中的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连接的第二像素电路410和与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连接的第一像素电路210位于不同行。
本公开实施例中,数据信号从位于第一显示区远离第二显示区一侧的源极驱动集成电路经数据线传输给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中的像素电路,以及过渡区中的部分像素电路,传输给与第二显示区中一种颜色发光单元连接的像素电路的数据信号应与传输给与第一显示区中的上述相同颜色发光单元连接的像素电路的数据信号相同,且传输给与第二显示区中一种颜色发光单元连接的像素电路的数据信号应与传输给与过渡区中的上述相同颜色发光单元连接的像素电路的数据信号相同。由此,第一显示区中同一第一像素电路列连接至同一数据线,而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二像素电路中的两个子像素电路连接至同一数据线时,例如容易出现传输至与第一显示区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连接的第一像素电路的数据信号与传输至与第二显示区中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连接的第二像素电路的数据信号相同的问题,导致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数据信号不匹配。
例如,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以与第一显示区10中的第三子像素电路列202连接的多个发光单元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与第一显示区10中的第一像素电路列201连接的多个发光单元包括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与第二显示区20中的第二像素电路列401连接的多个发光单元包括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与第二显示区20中的第四像素电路列402连接的多个发光单元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为例。
例如,第一显示区10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位于不同行,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和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沿Y方向排列,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沿X方向排列,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单元组100中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指向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的方向相反。
例如,第一像素电路列201、第五像素电路列203、第六像素电路列204以及第三像素电路列202组成一像素电路列组,与第一显示区10中靠近第二显示区20的一行第一像素电路且位于第一像素电路列组中的四个第一像素电路连接的发光单元依次为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以及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上述像素电路列组中的且位于第一显示区靠近第二显示区的第二行像素电路连接的四个发光单元依次为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以及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由此,与第五像素电路列和与第三像素电路列的像素电路连接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排列方式不同,与第一像素电路列和与第六像素电路列的像素电路连接的第一发光单元块和第二发光单元块的排列方式不同。数据线传输的数据信号与相应颜色发光单元的排列相关,且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均应按照上述发光单元排列方式传输匹配的数据信号。
例如,如图1至图13所示,与第二显示区20中第四像素电路列402连接的多个发光单元20包括交替排列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与位于第二显示区20靠近第一显示区10的一行且为第二像素电路列401的像素电路连接的发光单元例如为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第一显示区10中与第三像素电路列202连接的多个发光单元包括交替排列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123,与位于第一显示区10靠近第二显示区20的一行且为第三像素电路列202的像素电路连接的发光单元为第一颜色发光单元121。由此,第一显示区的靠近第二显示区的一行像素电路行中且与第三子数据线连接的像素电路与第一颜色发光单元连接,第二显示区的靠近第一显示区的一行像素电路行中且与第四子数据线连接的像素电路与第三颜色发光单元连接,该发光单元的排列方式与第三子数据线传输的数据信号相匹配,则第三子数据线与第四子数据线为沿第一方向延伸且连续的一条数据线,即第三子数据线与第四子数据线可以在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处保持连接,无需在两个显示区交界处断开。
例如,如图1至图13所示,与第二显示区20中第二像素电路列401连接的多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包括交替排列的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和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与位于第二显示区20靠近第一显示区10的一行且为第二像素电路列401的像素电路连接的发光单元例如为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第一显示区10中与第六像素电路列204连接的多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包括交替排列的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和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与位于第一显示区10靠近第二显示区20的一行且为第六像素电路列204的像素电路连接的发光单元也为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由此,与第一显示区靠近第二显示区的一行像素电路行且为第二像素电路列的像素电路连接的发光单元和与第二显示区靠近第一显示区的一行像素电路行且为第六像素电路列的像素电路连接的发光单元为同一种发光单元,则与第一显示区的第二像素电路列连接的第二子数据线的数据信号和与第二显示区的第六像素电路列连接的第六子数据线的数据信号不匹配,因此,第二子数据线与第六子数据线在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处设置有间隔。
例如,如图1至图13所示,第一显示区10中与第一像素电路列201连接的多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122包括交替排列的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和第二发光单元块1222,且与位于第一显示区10靠近第二显示区20的一行且为第一子像素电路列201的像素电路连接的发光单元为第一发光单元块1221。由此,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像素电路列连接的第二子数据线的数据信号和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电路列连接的第一子数据线的数据信号相匹配,则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数据线通过数据线连接部与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数据线连接,以满足集成电路(IC)在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统一的算法处理。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交界的位置,通过数据线连接部连接第一子数据线和第二子数据线,从而可以保证从数据线传输至第一显示区中发光单元的数据信号与从数据线传输至第二显示区中发光单元的数据信号的匹配。
例如,如图1至图13所示,数据线连接部056与多条数据线910位于不同层。
例如,如图1至图13所示,数据线连接部056与复位电源信号线041位于同层以方便设计。
例如,如图8至图13所示,多条电源信号线920包括多条第一子电源信号线921和多条第二子电源信号线922,多条第一子电源信号线921与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组200连接,多条第二子电源信号线922与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组400连接,且各第一子电源信号线921被配置为传输第一电源信号,各第二子电源信号线922被配置为传输第二电源信号。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第一像素电路仅包括一个子像素电路,第二像素电路包括两个子像素电路时,第一像素电路和第二像素电路需要的电源信号大小不同,例如第一像素电路需要的电源信号小于第二像素电路需要的电源信号,则与第一像素电路连接的第一子电源信号线和与第二像素电路连接的第二子电源信号线被配置为传输不同的电源信号。
例如,多条第二子电源信号线922中包括与至少一条第一子电源信号线921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二子电源信号线922,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一子电源信号线921和第二子电源信号线922之间设置有间隔G。本公开实施例中,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两条信号线指两条信号线可以被同一直线贯穿。
例如,第一电源信号可以从位于第一显示区远离第二显示区一侧的一个集成电路经第一子电源信号线传输给第一显示区中的像素电路。例如,第二子电源信号线可以通过第二导电层中的结构连接至过渡区中的第三子电源信号线,过渡区中的第三子电源信号线与另一集成电路连接以为第二子电源信号线提供第二电源信号。
例如,图14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所示显示基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本示例与图1至图13所示示例不同之处在于本示例还包括遮光层。
例如,如图14和图15所示,显示基板还包括遮光层930,位于第三显示区30的边缘。例如,如图14和图15所示,遮光层93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01的方向与第二子数据线912和第四子数据线914有交叠,即所述遮光层930在所述衬底基板0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数据线912和所述第四子数据线914在衬底基板01上的正投影有交叠。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在第三显示区边缘设置遮光层,可以防止位于第三显示区边缘且以绕线方式设置的数据线发生衍射。
例如,遮光层930的形状可以为圆环形,但不限于此,可以根据第三显示区的形状而进行改变。例如,遮光层930的外环可以为弧形,也可以为折线型以匹配发光单元组的位置。
例如,遮光层930位于第二子数据线912所在膜层(即数据连接部所在膜层)远离电源信号线920所在膜层的一侧。例如,遮光层930可以与图9所示的第一导电层位于同一层,以方便制作,节约成本。
例如,多条第二子电源信号线922的至少一条与遮光层930连接,以降低第二子电源信号线的电阻。
本示例中的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以及第三显示区中各发光单元组以及像素电路组的特征可以与图1至图13所示示例中相应结构的特征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显示基板。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通过在第三显示区和第一显示区之间设置第二显示区,有利于改善第三显示区与第一显示区彼此靠近边界的发青或发暗的现象,进而提高第三显示区(屏下摄像头所在区域)的显示画质。
例如,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位于显示基板显示侧的盖板。例如,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位于衬底基板远离发光元件一侧的功能部件,功能部件与第二显示区正对。
例如,功能部件包括相机模组(例如,前置摄像模组)、3D结构光模组(例如,3D结构光传感器)、飞行时间法3D成像模组(例如,飞行时间法传感器)、红外感测模组(例如,红外感测传感器)等至少之一。
例如,前置摄像模组通常在用户自拍或视频通话时启用,显示装置的像素显示区显示自拍所得到的图像供用户观看。前置摄像模组例如包括镜头、图像传感器、图像处理芯片等。景物通过镜头生成的光学图像投射到图像传感器表面(图像传感器包括CCD和CMOS两种)变换为电信号,通过图像处理芯片模数转换后变为数字图像信号,再送到处理器中加工处理,在显示屏上输出该景物的图像。
例如,3D结构光传感器和飞行时间法(Time of Flight,ToF)传感器可以用于人脸识别以对显示装置进行解锁等。
例如,功能部件可以仅包括相机模组以实现自拍或者视频通话的功能;例如,该功能部件可以进一步包括3D结构光模组或者飞行时间法3D成像模组以实现人脸识别解锁等,本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
例如,该显示装置可以为具有屏下摄像头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本实施例不限于此。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的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27)

1.一种显示基板,包括:
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组和与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组连接的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组,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和与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连接的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组,各发光单元组包括多个不同颜色发光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中,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N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所述第二显示区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M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N大于M,且N和M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三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所述第二显示区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一种颜色发光单元或者两种不同颜色发光单元,所述两种不同颜色发光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交替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依次重复排列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第二颜色发光单元以及第三颜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二显示区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一行发光单元包括一行第三颜色发光单元、一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或者一行交替排列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和第二颜色发光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基板,还包括:
第三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三显示区的至少一侧,且所述第二显示区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三显示区之间,
其中,所述第三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三发光单元组,与所述多个第三发光单元组连接的多个第三像素电路组位于所述第三显示区以外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组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所述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组包括多个第二像素电路,所述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的密度为第一密度,所述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的密度为第二密度,所述第一密度不小于所述第二密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中的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组的密度为第三密度,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的密度为第四密度,所述第三密度大于所述第四密度;
所述第三显示区中的所述多个第三发光单元组的密度为第五密度,所述第三密度和所述第四密度均大于所述第五密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各第一发光单元组、各第二发光单元组和各第三发光单元组均包括一个第一颜色发光单元、一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以及一个第三颜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颜色发光单元位于不同行,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至少之一与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相邻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两个发光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的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中靠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的一个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和与该发光区紧邻且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的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之一与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位于同一行,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的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位于同一行。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1.1~2.5,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发光区的面积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1.1~2.5,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1.1~2.5。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交替排列的第一子发光单元组和第二子发光单元组,与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单元组相邻的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单元组与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组位于同一列;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和与其紧邻的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和与其紧邻的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和与其紧邻的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之间的距离为第五距离,所述第五距离大于所述第四距离,所述第四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两个发光区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两条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第六距离;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两个发光区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两条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七距离,所述第七距离大于所述第六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和与该第一颜色发光单元位于不同行的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第八距离;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和与该第一颜色发光单元位于不同行的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九距离,所述第九距离与所述第八距离的比例为0.8~1.2。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大致相同且面积大致相等;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大致相同且面积大致相等。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所述第一颜色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包括六边形,所述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中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包括五边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发出相同颜色光的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不同;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至少一个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或水滴形。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一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0.5~1,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发光区的面积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二颜色发光单元对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0.5~1,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中各第三颜色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面积之比为0.5~1。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组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发出相同颜色光的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大致相同,且面积大致相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组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组中,发出相同颜色光的发光单元的发光区的形状不同。
2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像素电路组中,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包括两个子像素电路,所述两个子像素电路被配置为与同一个发光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组中,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包括一个子像素电路,且不同子像素电路被配置为与不同发光单元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基板,还包括:
多条数据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多条数据线包括第一子数据线和第二子数据线;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第一像素电路列,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第二像素电路列,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列与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列位于不同列;
所述第一子数据线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列连接,所述第二子数据线与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列连接,所述第一子数据线和所述第二子数据线通过数据线连接部连接,所述数据线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且所述数据线连接部与所述数据线位于不同层。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还包括第三像素电路列,所述第二显示区还包括第四像素电路列,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列与所述第四像素电路列的至少部分位于同一列;
所述多条数据线还包括第三子数据线和第四子数据线,所述第三子数据线与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列连接,所述第四子数据线与所述第四像素电路列连接,所述第三子数据线和所述第四子数据线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连续的一条数据线。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基板,还包括:
多条电源信号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多条电源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子电源信号线和多条第二子电源信号线,所述多条第一子电源信号线与所述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组连接,所述多条第二子电源信号线与所述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组连接,且所述第一子电源信号线被配置为传输第一电源信号,所述第二子电源信号线被配置为传输第二电源信号。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多条第二子电源信号线中包括与至少一条所述第一子电源信号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二子电源信号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的所述第一子电源信号线和所述第二子电源信号线之间设置有间隔。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基板,还包括:
衬底基板;
遮光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三显示区的边缘,所述遮光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数据线和所述第四子数据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有交叠,
其中,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数据线连接部所在膜层远离所述电源信号线所在膜层的一侧,所述多条第二子电源信号线的至少一条与所述遮光层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组、所述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组和所述多个第三像素电路组中各像素电路组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所述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有源半导体层,所述有源半导体层包括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图案和掺杂区图案,所述有源半导体层还包括虚设图案;
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有源半导体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绝缘层,以及位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有源半导体层一侧的源漏金属层,所述绝缘层包括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所述源漏金属层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掺杂区图案连接,所述第二过孔被配置为暴露所述虚设图案。
27.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2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
CN202110598184.6A 2021-05-31 2021-05-31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4832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98184.6A CN115483250A (zh) 2021-05-31 2021-05-31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PCT/CN2021/130195 WO2022252502A1 (zh) 2021-05-31 2021-11-12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EP21943854.6A EP4207300A4 (en) 2021-05-31 2021-11-12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98184.6A CN115483250A (zh) 2021-05-31 2021-05-31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83250A true CN115483250A (zh) 2022-12-16

Family

ID=84322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98184.6A Pending CN115483250A (zh) 2021-05-31 2021-05-31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207300A4 (zh)
CN (1) CN115483250A (zh)
WO (1) WO202225250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25051B1 (ko) * 2015-01-30 2023-04-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8269840B (zh) * 2017-09-30 2021-08-13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112514075B (zh) * 2018-08-14 2023-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及显示数据生成方法
JP7342026B2 (ja) * 2019-01-24 2023-09-11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ふん▼有限公司 画素配列構造、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CN110783384B (zh) * 2019-10-12 2021-01-22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26560B (zh) * 2020-01-23 2023-08-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1584591B (zh) * 2020-05-22 2023-03-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1477103A (zh) * 2020-05-22 2020-07-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12489584B (zh) * 2020-12-23 2024-03-0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07300A4 (en) 2024-04-17
EP4207300A1 (en) 2023-07-05
WO2022252502A1 (zh) 2022-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238343A1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157102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22518308A (ja) 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US20240029647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991910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727859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1217994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US11804176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5451420U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US20240087528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451360A (zh)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215266306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15634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30165052A1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5483250A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US20240107804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4007893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38019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133741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159512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5812236A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704251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24122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7098412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13809135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