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76642A - 阀组集成模块、车辆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阀组集成模块、车辆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76642A CN115476642A CN202110647363.4A CN202110647363A CN115476642A CN 115476642 A CN115476642 A CN 115476642A CN 202110647363 A CN202110647363 A CN 202110647363A CN 115476642 A CN115476642 A CN 1154766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 sub
- flow passage
- expansion valve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1/00278—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for the batter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85—Valve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e.g. thermostatic valv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阀组集成模块、车辆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该模块包括基体、第一开关阀以及第一膨胀阀;基体上形成有用于与基体外部的室内冷凝器的出口连接的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用于与基体外部的室外换热器的进口连接的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基体内形成有第一流道,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和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均与第一流道连通,第一开关阀和第一膨胀阀均设置在基体上并与第一流道连通,通过第一开关阀的导通或截断以及第一膨胀阀的节流或截断,能够使从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流入第一流道的制冷剂经由第一开关阀或第一膨胀阀从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流出。将热管理系统中的阀集成到基体上,并在基体中形成流道来替代管路,有利于降低管路布置复杂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阀组集成模块、车辆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热管理系统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实现改变乘员舱内的温度环境等作用,以提成驾驶者和乘客的驾乘体验。在现有技术中,热管理系统中的各个部件通过管路连接,膨胀阀、开关阀等阀部件零散分布在管路上。这种设计存在热管理系统管路布置复杂、空间占用高、装配困难等技术缺陷。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阀组集成模块、车辆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该阀组集成模块能够降低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管路布置的复杂度,降低空间占用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阀组集成模块,包括基体、第一开关阀以及第一膨胀阀;
所述基体上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基体外部的室内冷凝器的出口连接的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用于与所述基体外部的室外换热器的进口连接的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
所述基体内形成有第一流道,所述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均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一膨胀阀均设置在所述基体上并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通过所述第一开关阀的导通或截断以及所述第一膨胀阀的节流或截断,能够使从所述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流入所述第一流道的制冷剂经由所述第一开关阀或所述第一膨胀阀从所述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流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子流道和第二子流道,所述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与所述第一子流道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与所述第二子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开关阀的进口与所述第一子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开关阀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子流道连通,所述第一膨胀阀的进口与所述第一子流道连通,所述第一膨胀阀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子流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基体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所述第一分体朝向所述第二分体的表面向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分体与所述第一凹槽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子流道,所述第二分体与所述第二凹槽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二子流道;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一膨胀阀均安装在所述第一分体上;或者,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一膨胀阀均安装在所述第二分体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中的至少一者为曲线型凹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阀的阀芯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子流道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第二子流道所在的平面均相互垂直。
可选地,所述阀组集成模块还包括第二开关阀和第二膨胀阀,所述基体上还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连接的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用于与所述基体外部的室内蒸发器的进口连接的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以及用于与所述基体外部的压缩机的进口或者与压缩机连接的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接的回流进口接口,
所述基体内还形成有第二流道,所述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所述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以及所述回流进口接口均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开关阀和所述第二膨胀阀均设置在所述基体上并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通过所述第二开关阀的导通或截断以及所述第二膨胀阀的节流或截断,能够使从所述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流入所述第二流道的制冷剂经由所述第二开关阀从所述回流进口接口流出,或者经由所述第二膨胀阀从所述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流出。
可选地,所述阀组集成模块还包括第三膨胀阀,所述基体上还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基体外部的电池包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连接的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
所述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三膨胀阀设置在所述基体上并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通过所述第二开关阀的导通或截断、所述第二膨胀阀的节流或截断以及所述第三膨胀阀的节流或截断,能够使从所述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流入所述第二流道的制冷剂经由所述第二开关阀从所述回流进口接口流出,或者经由所述第二膨胀阀从所述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流出,或者经由所述第三膨胀阀从所述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流出,或者经由所述第二膨胀阀和所述第三膨胀阀分别从所述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和所述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流出。
可选地,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三子流道和第四子流道,所述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与所述第三子流道连通,所述回流进口接口均与所述第四子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开关阀的进口与所述第三子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开关阀的出口与所述第四子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膨胀阀的进口与所述第三子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膨胀阀的出口与所述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连通,所述第三膨胀阀的进口与所述第三子流道连通,所述第三膨胀阀的出口与所述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基体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所述第一分体朝向所述第二分体的表面向内凹陷并形成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分体与所述第三凹槽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三子流道,所述第二分体与所述第四凹槽共同限定出所述第四子流道;
其中,所述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三膨胀阀均安装在所述第一分体上;或者,所述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三膨胀阀均安装在所述第二分体上。
可选地,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中的至少一者为曲线型凹槽。
可选地,所述基体上还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室内蒸发器的出口连接的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所述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与所述第四子流道连通,以使从所述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流入所述第四子流道的制冷剂能够从所述回流进口接口流出。
可选地,所述阀组集成模块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子流道上形成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之间,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连通,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回流进口接口连通,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基体上且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位于所述第四子流道内。
可选地,所述基体上还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基体外部的电池包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连接的电池包换热器出口接口,所述电池包换热器出口接口与所述第四子流道连通,以使从所述电池包换热器出口接口流入所述第四子流道的制冷剂能够从所述回流进口接口流出。
可选地,所述第二开关阀的阀芯的轴线与所述第三子流道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第四子流道所在的平面均相互垂直。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上述的阀组集成模块。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基体上形成有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和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而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和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均与基体内的第一流道连通,第一开关阀和第一膨胀阀也与第一流体连通,这样,室内冷凝器的出口无需通过不同的管道分别连接第一膨胀阀和第一开关阀,而是可以通过同一管道与基体上的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连通,从而通过基体内的第一流道与第一开关阀和第一膨胀阀连接;室外换热器的进口也无需通过不同的管道分别连接第一膨胀阀和第一开关阀,而是可以通过同一管道与基体上的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连通,从而通过基体内的第一流道与第一开关阀和第一膨胀阀连接,以达到减少室内冷凝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于与第一膨胀阀和第一开关阀连接的管道和接头的数量,减少室内冷凝器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管道数量,降低管道布置复杂度。
并且,由于第一膨胀阀和第一开关阀设置在基体上并与基体内的第一流道连通,在装配室内冷凝器、室外换热器以及阀组集成模块时,只需要将与室内冷凝器的出口连接管道和与室外换热器的进口连接的管道分别插入阀组集成模块的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和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便可实现室内冷凝器和室外换热器与第一开关阀和第一膨胀阀之间的连接,装配过程简单方便。另外,第一膨胀阀和第一开关阀均设置在基体上,与基体组成模块形式,可以解决因第一膨胀阀和第一开关阀零散分部在车辆内而造成的空间占用率高、装配及维修不便等问题。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阀组集成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阀组集成模块的爆炸图;
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阀组集成模块的基体的第一分体的立体图;
图4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阀组集成模块的基体的第一分体的主视图;
图5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阀组集成模块的基体的第一分体的立体图(与图3不同视角);
图6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阀组集成模块的基体的第一分体的俯视图;
图7是沿图6中A-A剖切后的剖视图;
图8是本公开另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阀组集成模块的立体图;
图9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热管理系统的流路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热管理系统的流路示意图,其中,还示出了阀组集成模块上所集成的阀以及阀组集成模块上的接口。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膨胀阀;12-第二膨胀阀;13-第三膨胀阀;21-第一开关阀;22-第二开关阀;30-温度传感器;41-电池包换热器出口接口;42-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3-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4-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5-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46-回流进口接口;47-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48-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501-第一膨胀阀进口接口;511-第一膨胀阀出口接口;503-第二膨胀阀进口接口;504-第三膨胀阀进口接口;502-第一开关阀进口接口;512-第一开关阀出口接口;515-第二开关阀进口接口;516-第二开关阀出口接口;513-第二子流道出口;514-第三子流道进口;517-第一通孔;518-第二通孔;519-第三通孔;520-第四通孔;60-基体;40-第一分体;50-第二分体;601-第一子流道;602-第二子流道;603-第三子流道;604-第四子流道;701-第一凹槽;702-第二凹槽;703-第三凹槽;704-第四凹槽;111-第一膨胀阀紧固孔;112-第一膨胀阀安装孔;121-第二膨胀阀紧固孔;122-第二膨胀阀安装孔;131-第三膨胀阀紧固孔;132-第三膨胀阀安装孔;210-第一开关阀安装孔;211-第一开关阀定位孔;220-第二开关阀安装孔;221-第二开关阀定位孔;31-温度传感器安装孔;81-压缩机;82-室内冷凝器;83-室外换热器;84-电池包换热器;85-室内蒸发器;86-气液分离器;87-PTC风加热器;88-PTC水加热器;89-电池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公开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出现的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连通”可以是两个元件直接连通或者间接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车辆中,为提高驾驶者和乘客的驾乘体验,需要对乘员舱内的温度环境进行调节,这通常通过车辆热管理系统来实现。具体地,参照图9所示,对于乘员舱需要制冷的情况而言,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的压缩机81、室内冷凝器82、第一开关阀21、室外换热器83、第二膨胀阀12、室内蒸发器85依次串联成一个制冷剂回路,以使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能够在室内蒸发器85中吸热,吸收乘员舱的热量实现乘员舱的降温;对于乘员舱需要采暖的情况而言,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的压缩机81、室内冷凝器82、第一膨胀阀11、室外换热器83、第二开关阀22依次串联成一个制冷剂回路,以使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能够在室内冷凝器82中放热,提高乘员舱的温度。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乘员舱需要制冷的情况而言,虽然压缩机81出口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室内冷凝器82,但此时可以通过不开启鼓风机对室内冷凝器82吹风,而使室内冷凝器82中的制冷剂不在室内冷凝器82中放热,也就是说,在乘员舱制冷时,室内冷凝器82作为通流流道使用。
在乘员舱采暖时,室内冷凝器82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需要节流降压后再流入室外换热器83,室外换热器83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不需要节流降压直接流回发动机;而在乘员舱制冷时,室内冷凝器82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不需要节流降压直接流入室外换热器83,室外换热器83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则需要节流降压后再流入蒸发器。也就是说,在车辆热管理系统中,需要控制制冷剂节流降压或者只通过不节流,而这需要相互并联的开关阀和膨胀阀来实现。但设置相互并联的开关阀和膨胀阀则至少需要用到两个三通接头、六根管道,这会导致管道、接头数量的增加,导致管道布置复杂,不利于安装。
因此,为降低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管道布置复杂度,减少管道和接头的数量,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如图1至图10所示,提供一种阀组集成模块,该阀组集成模块包括基体60、第一开关阀21以及第一膨胀阀11。其中,如图3所示,基体60上形成有用于与基体60外部的室内冷凝器82的出口连接的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用于与基体60外部的室外换热器83的进口连接的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基体60内形成有第一流道,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和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均与第一流道连通,第一开关阀21和第一膨胀阀11均设置在基体60上并与第一流道连通,通过第一开关阀21的导通或截断以及第一膨胀阀11的节流或截断,能够使从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流入第一流道的制冷剂经由第一开关阀21或第一膨胀阀11从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流出。
这样,室内冷凝器82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可以通过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进入第一流道内,通过第一开关阀21的导通或截断以及第一膨胀阀11的节流或截断,第一流道内的制冷剂可以选择性地经由第一开关阀21不被节流地直接从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流出或经由第一膨胀阀11被节流后从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流出,从而实现在乘员舱采暖时,使室内冷凝器82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可以经过节流降压后流入室外换热器83,而在乘员舱制冷时,室内冷凝器82出口流出的制冷剂不经过节流降压,不受影响地直接流入室外换热器83。
可以理解的是,上文提到的第一膨胀阀11以及下文提到的第二膨胀阀12、第三膨胀阀13为能够实现节流降压的阀门,因此,在本公开中,膨胀阀的节流或截断可以理解为膨胀阀的打开或关闭,在膨胀阀打开时,制冷剂能够流过膨胀阀并被膨胀阀节流降压,而在膨胀阀关闭时,制冷剂无法流过膨胀阀。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基体60上形成有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和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而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和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均与基体60内的第一流道连通,第一开关阀21和第一膨胀阀11也与第一流体连通,这样,室内冷凝器82的出口无需通过不同的管道分别连接第一膨胀阀11和第一开关阀21,而是可以通过同一管道与基体60上的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连通,从而通过基体60内的第一流道与第一开关阀21和第一膨胀阀11连接;室外换热器83的进口也无需通过不同的管道分别连接第一膨胀阀11和第一开关阀21,而是可以通过同一管道与基体60上的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连通,从而通过基体60内的第一流道与第一开关阀21和第一膨胀阀11连接,以达到减少室内冷凝器82和室外换热器83用于与第一膨胀阀11和第一开关阀21连接的管道和接头的数量,减少室内冷凝器82与室外换热器83之间的管道数量,降低管道布置复杂度。
并且,由于第一膨胀阀11和第一开关阀21设置在基体60上并与基体60内的第一流道连通,在装配室内冷凝器82、室外换热器83以及阀组集成模块时,只需要将与室内冷凝器82的出口连接管道和与室外换热器83的进口连接的管道分别插入阀组集成模块的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和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便可实现室内冷凝器82和室外换热器83与第一开关阀21和第一膨胀阀11之间的连接,装配过程简单方便。另外,第一膨胀阀11和第一开关阀21均设置在基体60上,与基体60组成模块形式,可以解决因第一膨胀阀11和第一开关阀21零散分部在车辆内而造成的空间占用率高、装配及维修不便等问题。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流道可以包括第一子流道601和第二子流道602,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与第一子流道601连通,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与第二子流道602连通,第一开关阀21的进口与第一子流道601连通,第一开关阀21的出口与第二子流道602连通,第一膨胀阀11的进口与第一子流道601连通,第一膨胀阀11的出口与第二子流道602连通。也就是说,第一开关阀21的进口和第一膨胀阀11的进口共用第一子流道601,第一开关阀21的出口和第一膨胀阀11的出口共用第二子流道602,这样可以减少基体60内部的流道的数量,有利于降低基体60的结构复杂度。
为实现第一开关阀21的进口和第一膨胀阀11的进口均与第一子流道601连通,第一开关阀21的出口和第一膨胀阀11的出口均与第二子流道602连通,如图4所示,第一子流道601上可以形成有第一开关阀进口接口502和第一膨胀阀进口接口501,第二子流道602上可以形成有第一膨胀阀出口接口511、第一开关阀出口接口512以及第二子流道出口513。第一开关阀进口接口502可以与第一开关阀21的进口直接连通或间接连通,第一开关阀出口接口512可以与第一开关阀21的出口直接连通或间接连通,第一膨胀阀进口接口501可以与第一膨胀阀11的进口直接连通或间接连通,第一膨胀阀出口接口511可以与第一膨胀阀11的出口直接连通或间接连通,第二子流道出口513可以与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直接连通或间接连通。
例如,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开关阀21的进口可以通过第一过渡流道与第一开关阀进口接口502间接连通,第一开关阀21的出口可以通过第二过渡流道与第一开关阀出口接口512间接连通,第一膨胀阀11的进口可以通过第三过渡流道与第一膨胀阀进口接口501间接连通,第一膨胀阀11的出口可以通过第四过渡流道与第一膨胀阀出口接口511间接连通,第二子流道出口513可以通过第五过渡流道与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间接连通。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开关阀21的进口可以与第一开关阀进口接口502直接对接,第一开关阀21的出口可以与第一开关阀出口接口512直接对接,第一膨胀阀11的进口可以与第一膨胀阀进口接口501直接对接,第一膨胀阀11的出口可以与第一膨胀阀出口接口511直接对接。这里,“直接对接”指的是不通过任何过渡流道的直接连接。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如图9所示,在车辆热管理系统中,室外换热器83的出口与相互并联的第二开关阀22和第二膨胀阀12连接,为了将第二开关阀22和第二膨胀阀12集成到本公开提供的阀组集成模块中,进一步提高阀组集成模块的集成度,阀组集成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二开关阀22和第二膨胀阀12,如图3和图5所示,基体60上还形成有用于与室外换热器83的出口连接的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用于与室内蒸发器85的进口连接的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以及用于与压缩机81的进口或者与压缩机81连接的气液分离器86的进口连接的回流进口接口46,基体60内还形成有第二流道,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以及回流进口接口46均与第二流道连通,第二开关阀22和第二膨胀阀12均设置在基体60上并与第二流道连通,通过第二开关阀22的导通或截断以及第二膨胀阀12的节流或截断,能够使从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流入第二流道的制冷剂经由第二开关阀22从回流进口接口46流出,或者经由第二膨胀阀12从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流出。
室外换热器83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可以通过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进入第二流道内,通过第二开关阀22的导通或截断以及第二膨胀阀12的节流或截断,第二流道内的制冷剂可以选择性地经由第二开关阀22不被节流地从回流进口接口46流出或者经由第二膨胀阀12被节流降压后从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流出,从而实现在乘员舱采暖时,使室外换热器83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可以不被节流降压,不受影响地直接流回压缩机81或者经由气液分离器86进行气液分离后回到压缩机81,而在乘员舱制冷时,室外换热器83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可以经过节流降压后流入室内蒸发器85。
由于基体60上形成有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这样,室外换热器83的出口无需通过不同的管道分别连接第二膨胀阀12和第二开关阀22,而是可以通过同一管道与基体60上的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连通,进而通过基体60内的第二流道与第二开关阀22和第二膨胀阀12连接,以达到减少室外换热器83的出口用于与第二膨胀阀12和第二开关阀22连接的管道和接头的数量,减少室外换热器83与第二膨胀阀12和第二开关阀22之间的管道数量,降低管道布置复杂度。
并且,由于第二膨胀阀12和第二开关阀22设置在基体60上并与基体60内的第一流道连通,在装配时,只需要将与室外换热器83的出口连接的管道插入阀组集成模块的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便可实现室外换热器83与第二开关阀22和第二膨胀阀12之间的连接,装配过程简单方便。另外,第二膨胀阀12和第二开关阀22均设置在基体60上,与基体60组成模块形式,可以解决因第二膨胀阀12和第二开关阀22零散分部在车辆内而造成的空间占用率高、装配及维修不便等问题。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流道包括第三子流道603和第四子流道604,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与第三子流道603连通,回流进口接口46均与第四子流道604连通,第二开关阀22的进口与第三子流道603连通,第二开关阀22的出口与第四子流道604连通,第二膨胀阀12的进口与第三子流道603连通,第二膨胀阀12的出口与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连通。也就是说,第二开关阀22的进口和第二膨胀阀12的进口共用第三子流道603,这样可以减少基体60内部的流道的数量,有利于降低基体60的结构复杂度。
为实现第二开关阀22的进口和第二膨胀阀12的进口均与第三子流道603连通,第二开关阀22的出口与第四子流道604连通,如图4所示,第三子流道603上可以形成有第二开关阀进口接口515、第二膨胀阀进口接口503以及第三子流道进口514,第四子流道604上可以形成有第二开关阀出口接口516。第三子流道603可以与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直接连通或间接连通,第二开关阀进口接口515可以与第二开关阀22的进口直接连通或间接连通,第二开关阀出口接口516可以与第二开关阀22的出口直接连通或间接连通,第二膨胀阀进口接口503可以与第二膨胀阀12的进口直接连通或间接连通,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可以与第二膨胀阀12的出口直接连通或间接连通。
例如,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子流道进口514可以通过第六过渡流道与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间接连通,第二开关阀22的进口可以通过第七过渡流道与第二开关阀进口接口515间接连通,第二开关阀22的出口可以通过第八过渡流道与第二开关阀出口接口516间接连通,第二膨胀阀12的进口可以通过第九过渡流道与第二膨胀阀进口接口503间接连通,第二膨胀阀12的出口可以通过第十过渡流道与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间接连通。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开关阀22的进口可以与第二开关阀进口接口515直接对接,第二开关阀22的出口可以与第二开关阀出口接口516直接对接,第二膨胀阀12的进口可以与第二膨胀阀进口接口503直接对接,第二膨胀阀12的出口可以与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直接对接。这里,“直接对接”指的是不通过任何过渡流道的直接连接。
对于混动车或纯电动车而言,混动车或纯电动车上搭载有电池包89,为保证电池包89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值范围内,在电池包89温度过高时,需要对电池包89进行冷却。如图9和图10所示,为实现利用制冷剂的冷量为电池包89冷却,需要在设置与电池包89串联的电池包换热器84,室外换热器83的出口通过第三膨胀阀13与电池包换热器84的制冷剂进口连接,电池包换热器84的制冷剂出口与压缩机81进口连接或通过气液分离器86与压缩机81的进口连接。这样,在电池包换热器84中,制冷剂能够吸收冷却液的热量,使电池包换热器84的冷却液出口流出低温冷却液,该低温冷却液在流过电池包89时能够吸收电池包89的热量,实现电池包89的降温。
由于第三膨胀阀13也与室外换热器83的出口连接,为进一步提高阀组集成模块的集成度,如图1和图2所示,阀组集成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三膨胀阀13,如图3所示,基体60上还形成有用于与基体60外部的电池包换热器84的制冷剂进口连接的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45,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45与第二流道连通,第三膨胀阀13设置在基体60上并与第二流道连通,通过第二开关阀22的导通或截断、第二膨胀阀12的节流或截断以及第三膨胀阀13的节流或截断,能够使从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流入第二流道的制冷剂经由第二开关阀22从回流进口接口46流出,或者经由第二膨胀阀12从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流出,或者经由第三膨胀阀13从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45流出,或者经由第二膨胀阀12和第三膨胀阀13分别从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和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45流出。
在乘员舱采暖时,第二开关阀22导通,第二膨胀阀12和第三膨胀阀13截断时,从室外换热器83的出口流入第二流道内的制冷剂经由第二开关阀22不被节流且不受影响地从回流进口接口46流出;在乘员舱制冷时,第二膨胀阀12打开并节流,第二开关阀22和第三膨胀阀13截断,从室外换热器83的出口流入第二流道内的制冷剂经由第二膨胀发节流降压后流入室内蒸发器85中;在电池包89有冷却需求时,第三膨胀阀13打开并节流,第二开关阀22和第二膨胀阀12截断,从室外换热器83的出口流入第二流道内的制冷剂经由第三膨胀发节流降压后流入电池包换热器84中;当电池包89有冷却液需求且乘员舱有制冷需求时,第二膨胀阀12打开并节流,第三膨胀阀13打开并节流,第二开关阀22截断,从室外换热器83的出口流入第二流道内的制冷剂分为两股,一股经由第二膨胀发节流降压后流入室内蒸发器85中,另一股经由第三膨胀发节流降压后流入电池包换热器84中。
对于第二流道包括第三子流道603和第四子流道604的实施例而言,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三膨胀阀13的进口可以与第三子流道603连通,第三膨胀阀13的出口与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45连通。第三膨胀阀13的进口、第二膨胀阀12的进口、第二开关阀22的进口均与第三子流道603连通,共用第三子流道603,这样,从室外换热器83流入第三子流道603内的制冷剂可以根据第二开关阀22、第二膨胀阀12以及第三膨胀阀13的打开或关闭的情况选择性地经由处于打开状态的阀,从而经由该阀流向与该阀对应的接口,进而流向与该接口对应的部件。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三子流道603上可以形成有第三膨胀阀进口接口504,该第三膨胀阀进口接口504可以与第三膨胀阀13的进口直接连通或间接连通。第三膨胀阀13的出口可以与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45直接连通或间接连通。例如,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膨胀阀进口接口504可以通过第九过渡流道与第三膨胀阀13的进口间接连通,第三膨胀阀13的出口可以通过第十过渡流道与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45间接连通;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三膨胀阀13的进口可以与第三膨胀阀进口接口504直接对接,第三膨胀阀13的出口可以与电池包换热器84的进口接口直接对接。这里,“直接对接”指的是不通过任何过渡流道的直接连接。
可选地,如图8所示,电池包换热器84可以安装在基体60上,从而进一步地提高阀组集成模块的集成度。
另外,如图9和图10所示,由于室内蒸发器85的出口也要与压缩机81的进口连接或通过气液分离器86与压缩机81的进口连接,为减少压缩机81的进口或气液分离器86的进口与第二开关阀22的出口、室内蒸发器85的出口之间的连接管道及接头的数量,室内蒸发器85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可以回到阀组集成模块中,并通过基体60上的回流进口接口46流回压缩机81或通过气液分离器86流回压缩机81。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基体60上可以形成有用于与基体60外部的室内蒸发器85的出口连接的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47,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47与第四子流道604连通,以使从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47流入第四子流道604的制冷剂能够从回流进口接口46流出。这样,只需要将压缩机81的进口或气液分离器86的进口通过管道与回流进口接口46连接,便能够使从室内蒸发器85出口或第二开关阀22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均通过该回流进口接口46流入压缩机81的进口或气液分离器86的入流。
为便于检测室内蒸发器85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可以将温度传感器30也集成在阀组集成模块中。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4、图5、图7所示,阀组集成模块还包括温度传感器30,第四子流道604上形成有第一通孔517、第二通孔518以及第三通孔519,第二通孔518位于第一通孔517与第三通孔519之间,第一通孔517与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47连通,第三通孔519与回流进口接口46连通,温度传感器30设置在基体60上且温度传感器30的检测端穿过第二通孔518并位于第四子流道604内。从室内蒸发器85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蒸发器出口接口、第一通孔517流入第四子流道604中,并在第四子流道604中朝向第三通孔519流动,以通过与第三通孔519连通的回流进口接口46流入压缩机81的进口或气液分离器86的进口,由于温度传感器30的检测端位于第一通孔517和第二通孔518之间,从室内蒸发器85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在第四子流道604中流动时会经过温度传感器30的检测端,从而使得温度传感器30能够检测第四子流道604中的制冷剂的温度。
可选地,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47可以通过第十一过渡流道与第一通孔517间接连通,回流进口接口46可以通过第十二过渡流道与第三通孔519间接连通。
对于上文中提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中设置有电池包换热器84的情况而言,如图9所示,电池包换热器84的制冷剂出口也要与压缩机81的进口连接或通过气液分离器86与压缩机81的进口连接,因此,如图3所示,基体60上还可以形成有用于与基体60外部的电池包换热器84的制冷剂出口连接的电池包换热器出口接口41,电池包换热器出口接口41与第四子流道604连通,以使从电池包换热器出口接口41流入第四子流道604的制冷剂能够从回流进口接口46流出。这样,可以进一步地减少压缩机81的进口或气液分离器86的进口与电池包换热器84的制冷剂出口之间的连接管道的数量。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四子流道604上可以形成有第四通孔520,该第四通孔520可以通过第十三过渡流道与电池包换热器出口接口41间接连通。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基体60内形成有第一子流道601、第二子流道602、第三子流道603以及第四子流道604,基体60可以具有任意适当的结构和形状,并通过任意适当的方式制造并形成第一子流道601、第二子流道602、第三子流道603以及第四子流道604。例如,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基体60可以利用成型模具,通过例如浇灌的方式一体成型,以在成型过程中形成第一子流道601、第二子流道602、第三子流道603以及第四子流道604。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基体60可以为分体式结构。例如,如图2所示,基体60可以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分体40和第二分体50,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分体40朝向第二分体50的表面向形成第一凹槽701、第二凹槽702、第三凹槽703和第四凹槽704,第二分体50与第一凹槽701共同限定出第一子流道601,第二分体50与第二凹槽702共同限定出第二子流道602,第二分体50与第三凹槽703共同限定出第三子流道603,第二分体50与第四凹槽704共同限定出第四子流道604。第一开关阀21、第二开关阀22、第一膨胀阀11、第二膨胀阀12以及第三膨胀阀13可以均安装在第一分体40上;或者,第一膨胀阀11、第二膨胀阀12以及第三膨胀阀13可以均安装在第二分体50上。也就是说,第一开关阀21、第二开关阀22、第一膨胀阀11、第二膨胀阀12以及第三膨胀阀13可以与第一凹槽701、第二凹槽702、第三凹槽703、第四凹槽704位于同一分体上,也可以位于不同的分体上,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将基体60设置为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分体40和第二分体50,并在第一分体40朝向第二分体50的表面上开设第一凹槽701、第二凹槽702、第三凹槽703和第四凹槽704,并通过第一分体40与第二分体50配合的方式来构成第一子流道601、第二子流道602、第三子流道603以及第四子流道604,其优势在于:由于在第一分体40朝向第二分体50的表面上开设第一凹槽701、第二凹槽702、第三凹槽703和第四凹槽704的制造过程更为简单,这样能够便于流道的形成和制造,特别是便于制造弯曲的流道。
可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凹槽701和第二凹槽702中的至少一者为曲线型凹槽,第二凹槽702和第三凹槽703中的至少一者也可以为曲线型凹槽。
对于第一凹槽701、第二凹槽702、第三凹槽703、第四凹槽704中形成有曲线型凹槽的实施例而言,该曲线型凹槽的拐折处的角度可以大于等于90°,以减少制冷剂在弯曲流道中流动的流动阻力。
此外,由于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回流进口接口46、电池包换热器出口接口41等可以设置在基体60的外表面,在第一分体40上开设第一凹槽701、第二凹槽702、第三凹槽703以及第四凹槽704可以便于连通位于表面的接口与其对应的子流道。具体地,例如,对于第三子流道603和与第三子流道603连通的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而言,可以在第一分体40上开设第三凹槽703后,从第三凹槽703的槽壁开始打一个贯穿的直线型腔体直至第一分体40的外表面,从而形成第三子流道进口514、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以及连通在第三子流道进口514与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之间的第六过渡流道。对于其他接口与其对应的子流道的连通方式和上述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与第三子流道603的连通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上述第一开关阀21、第二开关阀22可以安装在基体60上的任意适当的位置。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2至图5所示,第一开关阀21的阀芯的轴线可以与第一子流道601所在的平面和第二子流道602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第二开关阀22的阀芯的轴线与第三子流道603所在的平面和第四子流道604所在的平面均相互垂直,以防止在第一开关阀21和第二开关阀22内沉积杂质。这里,流道所在的平面指的是,图4中所示的由基体6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限定出的平面。
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6所示,第一分体40可以形成为立方体形,并具有由第一分体40的长度及宽度限定出的两个大面、以及由第一分体40的长度及厚度和第一分体40的宽度及厚度限定出的四个窄面,第一凹槽701、第二凹槽702、第三凹槽703以及第四凹槽704可以形成在一个大面上,第一开关阀21和第二开关阀22可以安装在另一个大面上,以使第一开关阀21的阀芯的轴线可以与第一子流道601所在的平面和第二子流道602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第二开关阀22的阀芯的轴线与第三子流道603所在的平面和第四子流道604所在的平面均相互垂直。而第一膨胀阀11、第二膨胀阀12以及第三膨胀阀13可以安装在窄面上,以便于第一膨胀阀11、第二膨胀阀12以及第三膨胀阀13与其对应的流道和接口连接。
第一开关阀21、第二开关阀22、第一膨胀阀11、第二膨胀阀12、第三膨胀阀13、温度传感器30可以以任意适当的安装方式安装在基体60上。例如,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体60上可以形成有第一膨胀阀安装孔112、第二膨胀阀安装孔122、第三膨胀阀安装孔132、第一开关阀安装孔210、第二开关阀安装孔220以及温度传感器安装孔31,其中,第一膨胀阀安装孔112、第二膨胀阀安装孔122、第三膨胀阀安装孔132、第一开关阀安装孔210、第二开关阀安装孔220以及温度传感器安装孔31的孔壁上可以形成有内螺纹,以使第一开关阀21、第二开关阀22、第一膨胀阀11、第二膨胀阀12、第三膨胀阀13、温度传感器30分别与第一开关阀安装孔210、第二开关阀安装孔220、第一膨胀阀安装孔112、第二膨胀阀安装孔122、第三膨胀阀安装孔132、温度传感器安装孔31螺纹连接。
此外,为进一步地提高第一膨胀阀11、第二膨胀阀12以及第三膨胀阀13的固定性,如图3所示,基体60上可以形成有第一膨胀阀紧固孔111、第二膨胀阀紧固孔121以及第三膨胀阀紧固孔131,第一螺栓可以穿过第一膨胀阀11上的安装板并与第一膨胀阀紧固孔111螺纹连接,第二螺栓可以穿过第二膨胀阀12上的安装板并与第二膨胀阀紧固孔121螺纹连接,第三螺栓可以穿过第三膨胀阀13上的安装板并与第三膨胀阀紧固孔131螺纹连接。
可选地,为便于第一开关阀21和第二开关阀22的定位与装配,如图3所示,基体60上还可以形成有第一开关阀定位孔211和第二开关阀定位孔221,第一开关阀定位孔211用于与第一开关阀21上的定位板相互配合,第二开关阀定位孔221用于与第二开关阀22上的定位板相互配合。
为便于理解,下面将基于图9和图10所示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并结合体图1至图8所示的阀组集成模块详细描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在主要工作模式下的制冷剂的流动路径。
模式一:乘员舱制冷模式。如图9和图10所示,在该模式下,制冷剂的主要流动路径为:压缩机81→室内冷凝器82→第一开关阀21→室外换热器83→第二膨胀阀12→室内蒸发器85→气液分离器86→压缩机81。在该模式下,室内蒸发器85中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制冷剂在室内蒸发器85中吸收乘员舱的热量,实现乘员舱的制冷。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模式下,压缩机81出口流出的制冷剂虽然流过室内冷凝器82,但可以不利用风扇或鼓风机向室内冷凝器82吹风,从而使流入室内冷凝器82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不在室内冷凝器82中放热冷凝,也就是说,在该模式下,室内冷凝器82作为通流流道使用。
结合本公开提供的阀组集成模块,制冷剂的具体流动路径为:压缩机81→室内冷凝器82→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第一子流道601→第一开关阀进口接口502→第一开关阀21→第一开关阀出口接口512→第二子流道602→第二子流道出口513→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室外换热器83→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第三子流道进口514→第三子流道603→第二膨胀阀进口接口503→第二膨胀阀12→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室内蒸发器85→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47→第一通孔517→第四子流道604→第三通孔519→回流进口接口46→气液分离器86→压缩机81。
模式二:电池包89冷却模式。如图9和图10所示,在该模式下,制冷剂的主要流动路径为:压缩机81→室内冷凝器82→第一开关阀21→室外换热器83→第三膨胀阀13→电池包换热器84→气液分离器86→压缩机81。冷却液的主要流动路径为:电池包89→电池包换热器84→电池包89。在该模式下,在电池包换热器84中,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吸收高温冷却液的热量,使电池包换热器84的冷却液出口流出低温冷却液,该低温冷却液在流经电池包89时能够吸收电池包89的热量,实现电池包89的冷却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模式下,压缩机81出口流出的制冷剂虽然流过室内冷凝器82,但可以不利用风扇或鼓风机向室内冷凝器82吹风,从而使流入室内冷凝器82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不在室内冷凝器82中放热冷凝,也就是说,在该模式下,室内冷凝器82作为通流流道使用。
结合本公开提供的阀组集成模块,制冷剂的具体流动路径为:压缩机81→室内冷凝器82→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第一子流道601→第一开关阀进口接口502→第一开关阀21→第一开关阀出口接口512→第二子流道602→第二子流道出口513→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室外换热器83→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第三子流道进口514→第三子流道603→第三膨胀阀进口接口504→第三膨胀阀13→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45→电池包换热器84→电池包换热器出口接口41→第四通孔520→第四子流道604→第三通孔519→回流进口接口46→气液分离器86→压缩机81。
模式三:乘员舱制冷及电池包89冷却模式。可以理解的是,该模式为上述模式一及模式二的同开模式。在该模式下,制冷剂的主要流动路径为:压缩机81→室内冷凝器82→第一开关阀21→室外换热器83,这里,室外换热器83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将分为两股,一股的流动路径为:第二膨胀阀12→室内蒸发器85→气液分离器86→压缩机81;另一股的流动路径为第三膨胀阀13→电池包换热器84→气液分离器86→压缩机81。冷却液的主要流动路径为:电池包89→电池包换热器84→电池包89。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模式下,压缩机81出口流出的制冷剂虽然流过室内冷凝器82,但可以不利用风扇或鼓风机向室内冷凝器82吹风,从而使流入室内冷凝器82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不在室内冷凝器82中放热冷凝,也就是说,在该模式下,室内冷凝器82作为通流流道使用。
结合本公开提供的阀组集成模块,制冷剂的具体流动路径为:压缩机81→室内冷凝器82→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第一子流道601→第一开关阀进口接口502→第一开关阀21→第一开关阀出口接口512→第二子流道602→第二子流道出口513→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室外换热器83→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第三子流道进口514→第三子流道603。第三子流道603内的制冷剂将分为两股,一股的具体流动路径为:第二膨胀阀12→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室内蒸发器85→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47→第一通孔517→第四子流道604;另一股的具体流动路径为:第三膨胀阀进口接口504→第三膨胀阀13→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45→电池包换热器84→电池包换热器出口接口41→第四通孔520→第四子流道604。也就是说,从室内蒸发器85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和从电池包换热器84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分别通过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47和电池包换热器出口接口41流入第四子流道604并在第四子流道604中汇流,汇流后的制冷剂的具体流动路径为:第三通孔519→回流进口接口46→气液分离器86→压缩机81。
模式四:乘员舱采暖模式。如图9和图10所示,在该模式下,制冷剂的主要流动路径为:压缩机81→室内冷凝器82→第一膨胀阀11→室外换热器83→第二开关阀22→气液分离器86→压缩机81。在该模式下,压缩机81出口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室内冷凝器82中,并在室内冷凝器82中放热,从而提升乘员舱的温度,实现乘员舱的采暖。对于设置有PTC风加热器87的实施例而言,在乘员舱采暖模式下还可以开启PTC风加热器87,从而结合室内冷凝器82共同对乘员舱制热。
此外,在该模式下,若电池包89有采暖需求,则可以开启电池包89与电池包换热器84串联而成的冷却液回路中的PTC水加热器88,通过PTC水加热器88加热冷却液,从而实现电池包89的加热,进而实现乘员舱采暖及电池包89加热模式。在乘员舱采暖模式下,由于制冷剂不流入电池包换热器84,电池包换热器84中仅有冷却液流入,冷却液在电池包换热器84中不发生热量交换,此时电池包换热器84可以看作通流流道。
结合本公开提供的阀组集成模块,模式四中制冷剂的具体流动路径为:压缩机81→室内冷凝器82→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第一子流道601→第一膨胀阀进口接口501→第一膨胀阀11→第一膨胀阀出口接口511→第二子流道602→第二子流道出口513→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室外换热器83→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第三子流道进口514→第三子流道603→第二开关阀进口接口515→第二开关阀22→第二开关阀出口接口516→第四子流道604→第三通孔519→回流进口接口46→气液分离器86→压缩机81。
模式五:乘员舱除湿模式。如图9和图10所示,在该模式下,制冷剂的主要流动路径为:压缩机81→室内冷凝器82→第一开关阀21→室外换热器83→第二膨胀阀12→室内蒸发器85→气液分离器86→压缩机81。在该模式下,压缩机81出口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室内冷凝器82中放热,室内蒸发器85中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这样,在乘员舱中的热的湿空气遇到冷的室内蒸发器85时,湿空气中的水蒸气能够在室内蒸发器85的表面冷凝成冷凝水,从而达到乘员舱除湿的目的。
结合本公开提供的阀组集成模块,制冷剂的具体流动路径为:压缩机81→室内冷凝器82→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第一子流道601→第一开关阀进口接口502→第一开关阀21→第一开关阀出口接口512→第二子流道602→第二子流道出口513→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室外换热器83→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第三子流道进口514→第三子流道603→第二膨胀阀进口接口503→第二膨胀阀12→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室内蒸发器85→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47→第一通孔517→第四子流道604→第三通孔519→回流进口接口46→气液分离器86→压缩机81。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上述的阀组集成模块。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6)
1.一种阀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60)、第一开关阀(21)以及第一膨胀阀(11);
所述基体(60)上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基体(60)外部的室内冷凝器(82)的出口连接的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用于与所述基体(60)外部的室外换热器(83)的进口连接的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
所述基体(60)内形成有第一流道,所述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和所述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均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开关阀(21)和所述第一膨胀阀(11)均设置在所述基体(60)上并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通过所述第一开关阀(21)的导通或截断以及所述第一膨胀阀(11)的节流或截断,能够使从所述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流入所述第一流道的制冷剂经由所述第一开关阀(21)或所述第一膨胀阀(11)从所述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子流道(601)和第二子流道(602),所述室内冷凝器出口接口(44)与所述第一子流道(601)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进口接口(43)与所述第二子流道(602)连通,所述第一开关阀(21)的进口与所述第一子流道(601)连通,所述第一开关阀(21)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子流道(602)连通,所述第一膨胀阀(11)的进口与所述第一子流道(601)连通,所述第一膨胀阀(11)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子流道(60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6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分体(40)和第二分体(50),所述第一分体(40)朝向所述第二分体(50)的表面向形成第一凹槽(701)和第二凹槽(702),所述第二分体(50)与所述第一凹槽(701)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子流道(601),所述第二分体(50)与所述第二凹槽(702)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二子流道(602);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阀(21)和所述第一膨胀阀(11)均安装在所述第一分体(40)上;或者,所述第一开关阀(21)和所述第一膨胀阀(11)均安装在所述第二分体(50)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701)和所述第二凹槽(702)中的至少一者为曲线型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阀(21)的阀芯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子流道(601)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第二子流道(602)所在的平面均相互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阀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组集成模块还包括第二开关阀(22)和第二膨胀阀(12),所述基体(60)上还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室外换热器(83)的出口连接的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用于与所述基体(60)外部的室内蒸发器(85)的进口连接的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以及用于与所述基体(60)外部的压缩机(81)的进口或者与压缩机(81)连接的气液分离器(86)的进口连接的回流进口接口(46),
所述基体(60)内还形成有第二流道,所述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所述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以及所述回流进口接口(46)均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开关阀(22)和所述第二膨胀阀(12)均设置在所述基体(60)上并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通过所述第二开关阀(22)的导通或截断以及所述第二膨胀阀(12)的节流或截断,能够使从所述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流入所述第二流道的制冷剂经由所述第二开关阀(22)从所述回流进口接口(46)流出,或者经由所述第二膨胀阀(12)从所述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阀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组集成模块还包括第三膨胀阀(13),所述基体(60)上还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基体(60)外部的电池包换热器(84)的制冷剂进口连接的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45),
所述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45)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三膨胀阀(13)设置在所述基体(60)上并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通过所述第二开关阀(22)的导通或截断、所述第二膨胀阀(12)的节流或截断以及所述第三膨胀阀(13)的节流或截断,能够使从所述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流入所述第二流道的制冷剂经由所述第二开关阀(22)从所述回流进口接口(46)流出,或者经由所述第二膨胀阀(12)从所述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流出,或者经由所述第三膨胀阀(13)从所述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45)流出,或者经由所述第二膨胀阀(12)和所述第三膨胀阀(13)分别从所述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和所述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45)流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阀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三子流道(603)和第四子流道(604),所述室外换热器出口接口(48)与所述第三子流道(603)连通,所述回流进口接口(46)均与所述第四子流道(604)连通,所述第二开关阀(22)的进口与所述第三子流道(603)连通,所述第二开关阀(22)的出口与所述第四子流道(604)连通,所述第二膨胀阀(12)的进口与所述第三子流道(603)连通,所述第二膨胀阀(12)的出口与所述室内蒸发器进口接口(42)连通,所述第三膨胀阀(13)的进口与所述第三子流道(603)连通,所述第三膨胀阀(13)的出口与所述电池包换热器进口接口(45)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阀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6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分体(40)和第二分体(50),所述第一分体(40)朝向所述第二分体(50)的表面向内凹陷并形成第三凹槽(703)和第四凹槽(704),所述第二分体(50)与所述第三凹槽(703)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三子流道(603),所述第二分体(50)与所述第四凹槽(704)共同限定出所述第四子流道(604);
其中,所述第二开关阀(22)、所述第二膨胀阀(12)、所述第三膨胀阀(13)均安装在所述第一分体(40)上;或者,所述第二开关阀(22)、所述第二膨胀阀(12)、所述第三膨胀阀(13)均安装在所述第二分体(50)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阀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凹槽(703)和所述第四凹槽(704)中的至少一者为曲线型凹槽。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阀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60)上还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室内蒸发器(85)的出口连接的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47),所述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47)与所述第四子流道(604)连通,以使从所述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47)流入所述第四子流道(604)的制冷剂能够从所述回流进口接口(46)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阀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组集成模块还包括温度传感器(30),所述第四子流道(604)上形成有第一通孔(517)、第二通孔(518)以及第三通孔(519),所述第二通孔(518)位于所述第一通孔(517)与所述第三通孔(519)之间,所述第一通孔(517)与所述室内蒸发器出口接口(47)连通,所述第三通孔(519)与所述回流进口接口(46)连通,所述温度传感器(30)设置在所述基体(60)上且所述温度传感器(30)的检测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518)并位于所述第四子流道(604)内。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阀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60)上还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基体(60)外部的电池包换热器(84)的制冷剂出口连接的电池包换热器出口接口(41),所述电池包换热器出口接口(41)与所述第四子流道(604)连通,以使从所述电池包换热器出口接口(41)流入所述第四子流道(604)的制冷剂能够从所述回流进口接口(46)流出。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阀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阀(22)的阀芯的轴线与所述第三子流道(603)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第四子流道(604)所在的平面均相互垂直。
15.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阀组集成模块。
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47363.4A CN115476642A (zh) | 2021-05-31 | 2021-05-31 | 阀组集成模块、车辆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47363.4A CN115476642A (zh) | 2021-05-31 | 2021-05-31 | 阀组集成模块、车辆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76642A true CN115476642A (zh) | 2022-12-16 |
Family
ID=84419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47363.4A Pending CN115476642A (zh) | 2021-05-31 | 2021-05-31 | 阀组集成模块、车辆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476642A (zh) |
-
2021
- 2021-05-31 CN CN202110647363.4A patent/CN115476642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033602U (zh) | 阀组集成模块 | |
US9751378B2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 |
CN215063015U (zh) | 阀组集成模块 | |
WO2017193857A1 (zh) |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 |
WO2017193856A1 (zh) |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 |
WO2022253123A1 (zh) | 阀组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US20240017587A1 (en) | Valve set integrated module,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vehicle | |
CN111231621B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111854208B (zh) | 热管理系统 | |
CN107351620A (zh) | 汽车热管理系统和电动汽车 | |
WO2023207583A1 (zh) | 用于车辆热管理系统的集成模块、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5476642A (zh) | 阀组集成模块、车辆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 |
CN108397573B (zh) | 一种空调装置以及汽车空调 | |
CN115476638A (zh) | 阀组集成模块、车辆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 |
CN115476641A (zh) | 阀组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WO2022253095A1 (zh) | 用于热管理系统的阀组集成模块、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KR102158505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US20240017588A1 (en) | Valve set integrated module,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vehicle | |
CN218661231U (zh) | 热管理集成模块、车辆 | |
CN219687016U (zh) | 阀组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117818289A (zh) | 热管理组件 | |
CN117774593A (zh) | 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 |
CN117755042A (zh) | 热管理组件 | |
CN118596787A (zh) | 车辆的空调系统以及车辆 | |
CN110103674A (zh) | 空调系统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