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74377A - 一种控制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控制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74377A CN115474377A CN202211216803.1A CN202211216803A CN115474377A CN 115474377 A CN115474377 A CN 115474377A CN 202211216803 A CN202211216803 A CN 202211216803A CN 115474377 A CN115474377 A CN 11547437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harness
- heat dissipation
- cavity
- control device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7792 gaseous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45 diagno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188 paraffin wax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71 remote diagno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20317 Ros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712 air sac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57995 liquid paraffin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09 mel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07 rearrang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47—Electrical details of casings, e.g. terminals, passages for cables or wir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09—Thermal management, e.g. fan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控制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控制设备,将温动组件设置于线束固定结构上,温动组件能够感知线束的温度变化并带动接电开关启闭,从而使散热装置工作,通过散热装置对线束和控制装置的连接位置处进行散热,延缓线束老化速率,解决了线束固定结构和线束连接位置处因散热效果不好容易老化的问题。同时,利用线束固定结构对线束进行固定,从而对线束和设备主体的连接处进行保护,避免碰撞造成线束和设备主体的连接处损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远程故障诊断和维护逐渐成为主流,可以实现在短时间内完成故障诊断和设备维护,具有响应及时高效的优势。
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包括控制设备,控制设备上设有各种线束,用于进行信号传输。目前的线束和控制设备多采用公母接头对接的方式连接,在控制设备运行过程中,若不慎发生碰撞、或倾倒、或坠落等情况,线束极易从控制设备上脱落,严重者甚至会对连接线束和控制设备的公母接头造成损伤,以致需要更换线束及对控制设备上连接线束的接口进行维修,会大大地增加人力物力成本。
为此,通常会在控制设备外设置线束固定结构,通过线束固定结构对线束进行固定,以提高线束和控制设备的连接稳定性,同时达到对线束和控制设备的连接位置处进行防撞及防跌落保护的效果。具体地,在采用线束固定结构对线束进行固定时,常规的固定方式就是采用设置有线槽的束线卡,线束从线槽中穿过并与线槽的内壁抵接。
但在采用上述方式对线束进行固定时,束线卡和线束接触的部位不易散热。而线束的外皮通常为塑料制成的绝缘皮,若绝缘皮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下,绝缘皮极易老化,缩短了线束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控制设备,能够在提高线束和设备主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及散热装置启停控制的同时,提高线束和线束固定结构的连接位置处的散热效果。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控制设备,包括:
设备主体、线束和用于固定所述线束的线束固定结构,所述线束与所述设备主体电连接;
还包括:
散热装置和散热控制装置,所述散热控制装置包括温动组件,及与所述温动组件连接的接电开关,所述接电开关能够控制所述散热装置启停,所述温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线束固定结构上,所述温动组件被设置为受所述线束的温度变化带动所述接电开关通断。
作为上述控制设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温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线束固定结构上的导热结构,所述导热结构内设置有感温腔,所述感温腔内填充有相变工质。
作为上述控制设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线束固定结构包括:
束线卡,所述束线卡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所述束线卡包括允许所述线束穿过的束线孔。
作为上述控制设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热结构设置于所述束线卡的内周壁,所述导热结构的内周壁形成所述束线孔。
作为上述控制设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控制装置还包括:
体积变动件,所述体积变动件与所述接电开关连接,所述体积变动件被设置为随所述感温腔内所述相变工质的相变而发生容积变化。
作为上述控制设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控制装置还包括:
连接管道,连接所述感温腔和所述体积变动件,所述连接管道内设有能够移动的活塞,所述活塞将所述连接管道的内腔分为与所述感温腔连通的介质腔,及与所述体积变动件连通的驱动腔。
作为上述控制设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接电开关包括静接电部和动接电部,所述动接电部被设置为受所述体积变动件的驱动闭合或断开。
作为上述控制设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控制装置还包括:
壳体,所述体积变动件和所述接电开关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动接电部与所述体积变动件连接,所述静接电部固定于所述壳体中。
作为上述控制设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控制装置还包括:
止流片,所述止流片上设有止流通道,所述感温腔通过所述止流通道与所述介质腔连通;
自所述感温腔向所述介质腔的方向,所述止流通道的孔径减小。
作为上述控制设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相变工质为蒸发液。
作为上述控制设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设备还包括:
外置安装结构,所述散热装置和所述线束固定结构均安装于所述外置安装结构,所述外置安装结构可拆卸安装于所述设备主体上。
作为上述控制设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置安装结构包括:
安装组件,用于安装所述散热装置和所述线束固定结构;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移动板,两个所述移动板均连接于所述安装组件,所述设备主体夹设于两个所述移动板之间;至少一个所述移动板能够相对于所述安装组件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能够移动的所述移动板还能够相对于所述安装组件固定。
作为上述控制设备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组件上设有卡槽,能够移动的所述移动板的下端沿竖直方向穿过所述卡槽后抵接于所述设备主体的外壁,且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卡槽移动。
本发明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控制设备,将温动组件设置于线束固定结构上,温动组件能够感知线束的温度变化并带动接电开关启闭,从而使散热装置工作,通过散热装置对线束和控制装置的连接位置处进行散热,延缓线束老化速率,解决了线束固定结构和线束连接位置处因散热效果不好容易老化的问题。同时,利用线束固定结构对线束进行固定,从而对线束和设备主体的连接处进行保护,避免碰撞造成线束和设备主体的连接处损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控制设备在低温时的C-C向剖视图;
图4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控制设备在高温时的C-C向剖视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接电开关、壳体和体积变动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
1、设备主体;11、数据接口;12、第一侧板;13、顶板;
2、散热装置;
3、散热控制装置;
31、温动组件;311、导热结构;312、感温腔;313、相变工质;32、接电开关;321、动接电部;322、静接电部;33、壳体;331、盒盖;332、盒体;34、体积变动件;35、连接管道;351、介质腔;352、驱动腔;36、活塞;37、止流片;371、止流通道;38、连接杆;
4、线束固定结构;41、束线卡;411、束线孔;412、开口;42、束线杆;
5、线束;
6、外置安装结构;61、安装组件;611、底板;6111、卡槽;612、安装板;62、连接组件;621、动夹板;622、定夹板;623、导向杆;624、偏压力件;63、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设备,该控制设备可以是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诊断控制设备,还可以是其他电控设备,在此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下面以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诊断控制设备为例,对控制设备的结构进行介绍。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和位于设备主体1外的外置结构,外置结构包括线束5,该线束5可以为数据线、电源线等工作过程中会发热的线束,示例性地,线束5为数据线。设备主体1上设有数据接口11,线束5的一端设有数据接头,数据接头和数据接口11插接配合,从而实现线束5和设备主体1电连接。数据接头可以是USB接头、TYPC接头等现有技术常用的各种接头,在此不再限定,数据接口11类型与数据接头的类型确定,以确保数据接头可以插入对应的数据接口11中。
可选地,数据接口11设有多个,每个数据接口11插接一根线束5。数据接口11的设置个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示例性地,数据接口11设有四个,相应地,线束5设有四根。
在设备运行时,若不慎发生碰撞、或倾倒、或坠落等情况,会导致线束5与设备主体1脱离,或损坏数据接头及数据接口11,为此,为线束5配设线束固定结构4,线束固定结构4用于对线束5进行固定,对线束5和设备主体1的连接进行防护,保证线束5和设备主体1连接的稳定性,减小线束5和数据接口11因发生碰撞、倾倒和坠落等情况而损坏的概率,延长了控制设备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线束固定结构4包括束线卡41,束线卡41连接于设备主体1,束线卡41包括允许线束5穿过的束线孔411。示例性地,束线卡41为C形结构,线束5可以通过C形结构的开口412进出束线孔411。
在实际应用时,束线卡41靠近数据接口11设置,为了防止束线卡41距离数据接口11太近而影响线束5和设备主体1连接位置处的散热,束线卡41和数据接口11间隔设置,间隔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如安装空间、线束5的外径等设置,在此不再限定。
在控制设备运行过程中,线束5会发热,其中,线束5和设备主体1连接位置处的热量不易朝外散发,散热效果较差。为此,外置结构还包括安装于设备主体1的散热装置2,用于对线束5和设备主体1的连接位置处进行散热,延缓线束5的老化速率,从发热源头解决了线束固定结构和线束连接位置处因散热效果不好容易老化的问题。示例性地,散热装置2为散热风扇。
为了提高散热效果,可选地,每根线束5分别配设一个散热装置2。于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多根线束5配设一个散热装置2,或者一根线束5配设多个散热装置2,具体根据实际散热需求设置。
外置结构不仅限于线束固定结构4和散热装置2,为了便于设备拆装、维修和运输,控制设备还包括外置安装结构6,外置结构如散热装置2和线束固定结构4安装于外置安装结构6上,外置安装结构6可拆卸地安装于设备主体1外。
由于线束固定结构4和散热装置2等外置结构通常都是根据需求后期配置的,设备主体1上可能没有预留安装孔,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在现有设备主体1上直接打孔,极易对设备主体1内部的结构造成损伤,而且外界的水汽也会通过所打的孔进入设备主体1内,影响设备主体1内的电气件正常运行。为此,为设备主体1增设了外置安装结构6,以实现不对现有设备主体1做任何变更的情况下,通过外置安装结构6将外置结构安装于设备主体1,外置安装结构6可拆卸安装于设备主体1上,便于将外置安装结构6和设备主体1拆开后进行运输。
如图1和图4所示,外置安装结构6包括安装组件61和连接组件62,其中,安装组件61用于安装外置结构,散热装置2和线束固定结构4均安装于外置安装结构6上,连接组件62连接于设备主体1上。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组件62包括打开状态和夹紧状态,连接组件62位于夹紧状态时连接组件62能够固定于安装组件61,以将连接组件62夹设于设备主体1;连接组件62位于打开状态时连接组件62能够使安装组件61与设备主体1分离。
通过连接组件62夹设于设备主体1上,可将外置安装结构6和设备主体1相连,将外置结构安装于外置安装结构6的安装组件61,无需对设备主体1做任何变更,即可将外置结构和设备主体1相连。能够有效避免在设备主体1上打孔以致对设备主体1内部的结构造成损伤,以及使外部水汽通过所打的孔进入设备主体1内。此外,外置安装结构6通过夹紧的方式安装于设备主体1,以将外置结构通过外置安装结构6安装于设备主体1,能够实现设备主体1与安装有外置结构的外置安装结构6之间可拆卸,方便控制设备运输及存放,节约运输占用空间及存放占用空间。
可选地,连接组件62包括动夹板621、一对定夹板622和设置于动夹板621和其中一个定夹板622之间的偏压力件624,动夹板621位于两个定夹板622之间,偏压力件624对动夹板621施加使定夹板622靠近另一个定夹板622的偏压力,定夹板622安装于安装组件61。本实施例中的偏压力件624为弹簧。连接组件62还包括引导动夹板621移动的导向杆623。
可选地,设置两个动夹板621,此时,导向杆623的两端分别滑动贯穿两个动夹板621后连接于对应的定夹板622;偏压力件624套设于导向杆623外,用于使任一动夹板621均具有向另一个动夹板621移动的趋势。利用偏压力件624施加作用力于动夹板621,以将设备主体1夹紧于两个动夹板621之间,同时利用导向杆623对动夹板621的移动进行导向,防止动夹板621出现偏斜。于其他实施例中,设置一个动夹板621时,导向杆623的一端滑动贯穿动夹板621后连接于其中一个定夹板622,另一端连接于另一个定夹板622。还可以取消偏压力件624,为动夹板621配设螺纹杆,螺纹杆与定夹板622螺纹连接,螺纹杆的一端形成操作部,另一端穿过定夹板622后抵接于动夹板621。通过旋拧螺纹杆将设备主体1夹设于两个动夹板621之间。
示例性地,导向杆623设有两个,每个导向杆623的两端分别在滑动穿过两个动夹板621后固定连接于定夹板622;偏压力件624为压簧,偏压力件624套设于导向杆623外,偏压力件624位于动夹板621和静夹板622之间。于其他实施例中,偏压力件624还可以为拉簧,此时偏压力件624位于两个动夹板621之间。
可选地,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安装组件61包括位于设备主体1上方的底板611,底板611由设备主体1的顶板13支撑,即底板611位于设备主体1的上方。如此设置,能够在实现采用两个夹紧单元夹紧设备主体1的同时,由设备主体1对安装组件61进行支撑,提高设备主体1和安装组件61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动夹板621为板状结构,增大了动夹板621和第一侧板12之间的抵接面积,提高将设备主体1夹紧于两个动夹板621之间时设备主体1和外置安装结构6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安装组件61上设有沿竖直方向贯通设置的卡槽6111,动夹板621的下端沿竖直方向穿过卡槽6111后抵接于对应的第一侧板12,且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于卡槽6111移动。具体地,卡槽6111设于底板611,设置两个动夹板621时,两个动夹板621的下端均沿竖直方向穿过卡槽6111后抵接于对应的第一侧板12。如此设置,可以通过卡槽6111和动夹板621沿第一方向滑动配合,对动夹板621的移动进行导向,同时可以提高动夹板621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增大动夹板621和第一侧板12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夹紧效果。
如图2所示,为了将线束固定结构4安装于安装组件61,可选地,安装组件61还包括安装板612,安装板612的一端和底板611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设备主体1后悬空于线束固定结构4的上方;线束固定结构4还包括束线杆42,束线杆42的一端与束线卡41相连,另一端连接于安装板612。示例性地,安装板612和底板611通过多个紧固件63如螺栓等相连。于其他实施例中,安装板612和底板611还可以为一体结构。
可选地,散热装置2安装于安装板612的下表面,便于拆装。示例性地,散热装置2通过多个螺栓与安装板612相连。
进一步地,如图3、图5至图7所示,散热装置2配设有与散热装置2电连接的散热控制装置3,散热控制装置3包括温动组件31,及与温动组件31连接的接电开关32,接电开关32能够控制散热装置2启停,温动组件31设置于线束固定结构4上,温动组件31被配置为受温度变化带动接电开关32通断。可选地,温动组件31还能够在线束5温度升高时带走线束5的热量。
常规状态下,接电开关32处于断开状态,此时散热装置2不工作,在线束5因散热效果不好而温度升高时,温动组件31能够根据感受到的温度变化带动接电开关32闭合,从而使散热装置2工作,对线束5和设备主体1的连接位置处进行散热,同时温动组件31会带走线束5的热量,起到对线束5进行降温的作用。
可选地,温动组件31包括设置于线束固定结构4上的导热结构311,导热结构311内设置有感温腔312,感温腔312内填充有相变工质313。为了使感温腔312内的相变工质313能够及时地感知线束5的温度变化,导热结构311由导热材料制成,如铝等。可选地,相变工质313为蒸发液,如乙醇。示例性地,在温度升高时,感温腔312内的液态相变工质313蒸发变为气态相变工质313,气态相变工质313能够提供足够大的力使接电开关32动作时接电开关32将会闭合。
可选地,散热控制装置3还包括体积变动件34,体积变动件34与接电开关32连接,体积变动件34被配置为随感温腔312内相变工质313的相变而发生容积变化。示例性地,体积变动件34为气囊。
可以利用液态相变工质313蒸发后的气态相变工质313直接驱动接电开关32闭合,还可以间接地利用液态相变工质313蒸发后的气态相变工质313驱动接电开关32闭合。为了避免液态相变工质313蒸发后的气态相变工质313直接接触气囊,对气囊造成腐蚀,优选采用间接地利用液态相变工质313蒸发后的气态相变工质313对体积变动件34进行充气,使体积变动件34膨胀,通过体积变动件34驱动接电开关32闭合。
具体地,散热控制装置3还包括连接管道35,连接管道35连接感温腔312和体积变动件34,其中,连接管道35内设置有能够移动的活塞36,活塞36将连接管道35的内腔分为与感温腔312连通的介质腔351,及与体积变动件34连通的驱动腔352。
随着被导热结构311包覆的线束5的温度升高,感温腔312内的相变工质313的温度也随之升高,液态的相变工质313不断地蒸发变为气态的相变工质313进入介质腔351内,在介质腔351内的气态相变工质313作用于活塞36的作用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活塞36开始向驱动腔352所在侧移动,使驱动腔352内的气体不断地进入体积变动件34内,使体积变动件34膨胀,从而驱动接电开关32闭合。
如此设置,不仅可以起到控制接电开关32通断的作用,还可以避免体积变动件34接触相变工质313。可选地,活塞36的外周壁与连接管道35的内周壁之间设有密封件,以防止活塞36滑动过程中,相变工质313通过活塞36的外周壁与连接管道35的内周壁之间的缝隙进入体积变动件34内。
可选地,介质腔351位于感温腔312的上方。在温度降低时,相变工质313由气态不断地变为液态,液态的相变工质313将会在重力作用下回到感温腔312内,介质腔351内的气态相变工质313逐渐减少,由气态相变工质313作用于活塞36的作用力F1逐渐减小,在F1小于体积变动件34内的气体作用于活塞36的作用力时,活塞36将会向介质腔351所在侧移动,体积变动件34收缩,使接电开关32断开。
可选地,当工作人员携带上述散热控制装置3时,液态相变工质313会在感温腔312内晃动,为了防止感温腔312内的液态相变工质313直接进入介质腔351内,散热控制装置3还包括止流片37,止流片37上设有止流通道371,感温腔312通过止流通道371与介质腔351连通;自感温腔312向介质腔351的方向,止流通道371的孔径减小。具体地,止流通道371具有连接介质腔351的第一端,及连通感温腔312的第二端,第一端的孔径大于第二端的孔径。示例性地,止流通道371为锥形孔。
如此设置,可以使感温腔312内的液态相变工质313不易通过止流通道371进入介质腔351内,同时保证液态相变工质313蒸发形成的气态相变工质313可以通过止流通道371进入介质腔351内,还能使介质腔351内的气态相变工质313降温形成的液态相变工质313能够较为容易地通过止流通道371回流到感温腔312内。
可选地,接电开关32包括动接电部321和静接电部322,动接电部321被配置为受体积变动件34的驱动闭合或断开。具体地,散热控制装置3还包括壳体33,体积变动件34和接电开关32设置于壳体33内,动接电部321与体积变动件34连接,静接电部322固定于壳体33中。在动接电部321在体积变动件34的作用下移动时,可以实现动接电部321靠近静接电部322,并在动接电部321接触静接电部322时将接电开关32闭合;还可以实现动接电部321远离静接电部322,并在动接电部321与静接电部322分离时将接电开关32断开。示例性地,动接电部321通过连接杆38与体积变动件34相连。
示例性地,壳体33包括一端开口的盒体332,及与盒体332相连用于封堵盒体332开口的盒盖331。盒体332与盒盖331可以采用螺栓连接、卡接等方式相连,在此不再具体限定。通过对壳体33的尺寸和体积变动件34的选型进行选择,使接电开关32处于断开状态时,一旦对体积变动件34进行充气,体积变动件34就会推动动接电部321向静接电部322移动;壳体33采用盒体结构,还能起到对接电开关32起到防水、防潮的作用。需要说明的,壳体33不仅限于盒体结构,只需实现在对体积变动件34进行充气时,对体积变动件34的膨胀进行导向,使体积变动件34能够推动动接电部321向静接电部322移动以使接电开关32闭合,并在体积变动件34因排气收缩时动接电部321可以远离静接电部322以使接电开关32断开即可。
于其他实施例中,相变工质313还可以选用石蜡,此时可以取消体积变动件34,在导热结构311上设置安装孔,将动接电部321的一端通过安装孔滑动插入内感温腔312内,并在动接电部321和安装孔之间设置密封件,防止石蜡液泄漏;动接电部321的另一端始终位于感温腔312外,在石蜡融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液体石蜡的体积增大,将会驱动动接电部321沿安装孔的轴向移动,且动接电部321伸出安装孔的长度逐渐增大以靠近静接电部322,使接电开关32切换至闭合状态。
为了实现接电开关32处于闭合状态时,散热装置2工作;接电开关32处于断开状态时,散热装置2停止工作。在散热装置2为散热风扇时,散热控制装置3还包括电源和驱动散热风扇工作的电机,电源、接电开关32和电机构成串联回路。
可选地,导热结构311设置于束线卡41的内周壁,导热结构311的内周壁形成束线孔411,不仅可以使相变工质313能够灵敏地感知线束5的温度变化,线束固定结构4还能够通过导热结构311起到对线束5进行固定的作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温动组件31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控制设备工作过程中,线束5的温度逐渐升高,线束5工作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结构311被传导至液态相变工质313,使液态相变工质313升温蒸发变为气态相变工质313,气态相变工质313通过止流通道371进入介质腔351内,并推动活塞36向驱动腔352所在侧移动,驱动腔352内的气体将会进入体积变动件34内,实现对体积变动件34进行充气,体积变动件34驱动动接电部321靠近静接电部322,在动接电部321和静接电部322接触时,接电开关32的闭合,从而使散热装置2工作以对线束5和设备主体1的连接位置处进行散热。同时,液态相变工质313升温蒸发变为气态相变工质313时会带走线束5产生的热量,起到对线束5进行降温的目的,有效的解决了将线束固定结构直接包覆在线束外造成二者接触位置处因散热效果不好容易老化的问题。
在控制设备停止工作后,或者通过散热装置2对线束5和设备主体1的连接位置处进行散热后,线束5的温度逐渐降低,感温腔312、介质腔351内的温度逐渐降低,气态相变工质313将会液化变化液态相变工质313,介质腔351内的液态相变工质313通过止流通道371回到感温腔312内,随着介质腔351内气态相变工质313的量逐渐减小,由气态相变工质313作用于活塞36的作用力F1逐渐减小,在F1小于体积变动件34内的气体作用于活塞36的作用力时,活塞36将会向介质腔351所在侧移动,体积变动件34收缩并带动动接电部321远离静接电部322,在动接电部321和静接电部322分离时,接电开关32断开。
可选地,为了提高线束固定结构4和散热控制装置3的集成度,束线杆42套设于连接管道35外,束线杆42的一端与导热结构311的顶部相连,另一端与壳体33相连,壳体33安装于安装板612。
具体地,如图6所示,束线杆42设有沿其轴向贯通的阶梯孔,连接管道35位于阶梯孔的大径孔内,连接管道35的一端抵接于阶梯孔的阶梯面,另一端穿出束线杆42后伸入壳体33内与体积变动件34相连。导热结构311的顶部设有通气孔,通气孔的下端开口与感温腔312连通,通气孔的上端开口与阶梯孔的小径孔相连。止流片37可以安装于通气孔内,也可以安装于阶梯孔的小径孔内,示例性地,止流片37安装于通气孔内。
此外,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2)
1.一种控制设备,包括:
设备主体(1)、线束(5)和用于固定所述线束(5)的线束固定结构(4),所述线束(5)与所述设备主体(1)电连接;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散热装置(2)和散热控制装置(3),所述散热控制装置(3)包括温动组件(31),及与所述温动组件(31)连接的接电开关(32),所述接电开关(32)能够控制所述散热装置(2)启停,所述温动组件(31)设置于所述线束固定结构(4)上,所述温动组件(31)被设置为受所述线束(5)的温度变化带动所述接电开关(32)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动组件(31)包括设置于所述线束固定结构(4)上的导热结构(311),所述导热结构(311)内设置有感温腔(312),所述感温腔(312)内填充有相变工质(3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固定结构(4)包括:
束线卡(41),所述束线卡(41)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1),所述束线卡(41)包括允许所述线束(5)穿过的束线孔(4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结构(311)设置于所述束线卡(41)的内周壁,所述导热结构(311)的内周壁形成所述束线孔(41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控制装置(3)还包括:
体积变动件(34),所述体积变动件(34)与所述接电开关(32)连接,所述体积变动件(34)被设置为随所述感温腔(312)内所述相变工质(313)的相变而发生容积变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控制装置(3)还包括:
连接管道(35),连接所述感温腔(312)和所述体积变动件(34),所述连接管道(35)内设有能够移动的活塞(36),所述活塞(36)将所述连接管道(35)的内腔分为与所述感温腔(312)连通的介质腔(351),及与所述体积变动件(34)连通的驱动腔(35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电开关(32)包括静接电部(322)和动接电部(321),所述动接电部(321)被设置为受所述体积变动件(34)的驱动闭合或断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控制装置(3)还包括:
壳体(33),所述体积变动件(34)和所述接电开关(32)设置于所述壳体(33)内;
所述动接电部(321)与所述体积变动件(34)连接,所述静接电部(322)固定于所述壳体(33)中。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控制装置(3)还包括:
止流片(37),所述止流片(37)上设有止流通道(371),所述感温腔(312)通过所述止流通道(371)与所述介质腔(351)连通;
自所述感温腔(312)向所述介质腔(351)的方向,所述止流通道(371)的孔径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2-9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工质(313)为蒸发液。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还包括:
外置安装结构(6),所述散热装置(2)和所述线束固定结构(4)均安装于所述外置安装结构(6),所述外置安装结构(6)可拆卸安装于所述设备主体(1)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安装结构(6)包括:
安装组件(61),用于安装所述散热装置(2)和所述线束固定结构(4);
连接组件(62),所述连接组件(62)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16803.1A CN115474377A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一种控制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16803.1A CN115474377A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一种控制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74377A true CN115474377A (zh) | 2022-12-13 |
Family
ID=84334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216803.1A Pending CN115474377A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一种控制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474377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16318A (ja) * | 2003-06-23 | 2005-01-20 | Denso Corp | 冷却システム |
EP1918578A1 (en) * | 2005-08-22 | 2008-05-07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Warming-up devic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CN209787697U (zh) * | 2018-12-21 | 2019-12-13 | 天津华融金服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计算机网络箱结构 |
CN214013227U (zh) * | 2020-12-25 | 2021-08-20 | 广州市志飞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线束连接器 |
CN216719823U (zh) * | 2022-02-24 | 2022-06-10 | 苗辉 | 一种煤矿机电降温装置 |
-
2022
- 2022-09-30 CN CN202211216803.1A patent/CN11547437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16318A (ja) * | 2003-06-23 | 2005-01-20 | Denso Corp | 冷却システム |
EP1918578A1 (en) * | 2005-08-22 | 2008-05-07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Warming-up devic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CN209787697U (zh) * | 2018-12-21 | 2019-12-13 | 天津华融金服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计算机网络箱结构 |
CN214013227U (zh) * | 2020-12-25 | 2021-08-20 | 广州市志飞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线束连接器 |
CN216719823U (zh) * | 2022-02-24 | 2022-06-10 | 苗辉 | 一种煤矿机电降温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305647C (en) | Modular thermoelectric unit and cooling system using same | |
US8950206B2 (en) | Compressor assembly having electronics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 |
KR102067140B1 (ko) | 전동식 압축기 | |
EP2973842B1 (en) | Energy storage system | |
CN100343783C (zh) | 液体冷却系统 | |
KR101427924B1 (ko) | 연료 전지 시스템의 압축 공기 냉각 장치 | |
US20030218865A1 (en) | Semiconductor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 |
KR20190047252A (ko) | 배전반용 온도제어장치 | |
CN114340298B (zh) | 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 |
CN113109707A (zh) | 一种电动摩托车交流发电机故障检测装置 | |
CN111094857B (zh) | 热交换器单元和空调装置 | |
KR101888745B1 (ko) | 히터 어셈블리 | |
CN115474377A (zh) | 一种控制设备 | |
CN112578257B (zh) | 控温测试装置及测试设备 | |
CN116321914A (zh) | 电子设备的自动调节流体冷却系统 | |
CN111114355B (zh) | 集成散热系统的充电口 | |
JP2007321733A (ja) | 給水ポンプ用の配管ユニット | |
CN212341830U (zh) | 一种电脑水冷散热器 | |
CN215767593U (zh) | 光模块高低温测试机构 | |
KR101013931B1 (ko) | 열전 소자를 사용한 차량용 냉방 장치 | |
CN111682284B (zh) | 一种车载电池温度调节装置和方法 | |
KR100979260B1 (ko) | 함체용 온도 제어장치 | |
KR100660388B1 (ko) | 쿨러 조립체 | |
CN220271782U (zh) | 一种温控装置 | |
CN215341065U (zh) | 一种感知系统通用接口集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