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73031A - 天线组件和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 - Google Patents

天线组件和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73031A
CN115473031A CN202110645287.3A CN202110645287A CN115473031A CN 115473031 A CN115473031 A CN 115473031A CN 202110645287 A CN202110645287 A CN 202110645287A CN 115473031 A CN115473031 A CN 1154730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ing
line
main surface
input section
ref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452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长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Original Assignee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filed Critical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Priority to CN20211064528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73031A/zh
Priority to PCT/US2022/031688 priority patent/WO2022260893A1/en
Publication of CN1154730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730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 H01Q21/26Turnstile or like antennas comprising arrangements of three or more elongated elements disposed radially and symmetrically in a horizontal plane about a common cent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9/0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01Q19/1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9/0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01Q19/1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H01Q19/108Combination of a dipole with a plane reflecting surf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1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Landscapes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包括:功率分配器;第一馈送线路,从天线的反射器向前延伸以耦接到所述功率分配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馈送线路被构造为与导电支撑件形成为第一微带传输线;第二馈送线路,从所述功率分配器的第一输出端平行于所述辐射器的主表面延伸,所述第二馈送线路被构造为与所述辐射器形成为第二微带传输线;以及第三馈送线路,从所述功率分配器的第二输出端平行于所述辐射器的主表面延伸,所述第三馈送线路被构造为与所述辐射器形成为第三微带传输线,其中,所述第二馈送线路和所述第三馈送线路分别通过所述辐射器的第一激励位置和第二激励位置激励所述辐射器。本发明还涉及天线组件。

Description

天线组件和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系统,更具体地,涉及天线组件和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
背景技术
天线通常包括用于发射电磁辐射的辐射器、用于将电磁辐射重定向为向天线的大致前方传播的反射器、以及用于馈送辐射器的馈送网络。馈送网络可以包括位于馈送杆(stalk)中的馈送线路、位于馈送板上的馈送线路、位于移相器中的馈送线路、以及在这些馈送线路之间的连接线路等。馈送杆位于反射器和辐射器之间,用于将辐射器固定在反射器前方的特定距离处。馈送板被固定在反射器的前表面,用于向一个或多个辐射器馈送。移相器可以位于反射器的后方,其将接收的RF信号分成多个子分量,并在子分量上施加相位锥度(taper)。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通过将相位锥度施加于被馈送到一列(或多列)中的不同辐射器的RF信号的子分量,可以对天线生成的天线波束施加电子下倾角,可用于调整天线波束“覆盖”的区域的大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天线组件和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组件,包括: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具有基本平坦的第一表面,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各自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以及各自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缝隙和第四缝隙;导电支撑件,被构造为将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固定在反射器前方的特定距离处;第一馈送元件,包括第一功率分配器以及分别耦接到所述第一功率分配器的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第一馈送线路、第二馈送线路和第三馈送线路,其中,所述第一馈送线路与所述导电支撑件形成为第一微带传输线、所述第二馈送线路与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形成为第二微带传输线、以及所述第三馈送线路与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形成为第三微带传输线,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馈送线路和所述第三馈送线路分别与所述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交叉;以及第二馈送元件,包括第二功率分配器以及分别耦接到所述第二功率分配器的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第四馈送线路、第五馈送线路和第六馈送线路,其中,所述第四馈送线路与所述导电支撑件形成为第四微带传输线、所述第五馈送线路与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形成为第五微带传输线、以及所述第六馈送线路与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形成为第六微带传输线,并且其中,所述第五馈送线路和所述第六馈送线路分别与所述第三缝隙和第四缝隙交叉。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包括:功率分配器;第一馈送线路,从天线的反射器向前延伸以耦接到所述功率分配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馈送线路被构造为与导电支撑件形成为第一微带传输线,其中,所述导电支撑件被构造为将辐射器固定在所述反射器的前方;第二馈送线路,从所述功率分配器的第一输出端平行于所述辐射器的主表面延伸,所述第二馈送线路被构造为与所述辐射器形成为第二微带传输线;以及第三馈送线路,从所述功率分配器的第二输出端平行于所述辐射器的主表面延伸,所述第三馈送线路被构造为与所述辐射器形成为第三微带传输线,其中,所述第二馈送线路和所述第三馈送线路分别通过所述辐射器的第一激励位置和第二激励位置激励所述辐射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包括:输入区段,所述输入区段的第一端耦接到移相器;以及馈送线路,从天线的反射器向前延伸以耦接到用于激励辐射器的线路,所述馈送线路被构造为与导电支撑件形成为第一微带传输线,其中,所述导电支撑件被构造为将所述辐射器固定在所述反射器前方的特定距离处,其中,所述输入区段的第二端耦接到所述馈送线路。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天线组件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天线组件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天线组件的另一个观察角度的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天线组件的俯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天线组件中的辐射元件的立体图。
图6为图1所示的天线组件中的馈送元件的立体图。
图7为图6所示的馈送元件的侧视图。
图8为示出图6所示的馈送元件的输入区段与移相器的连接的立体图。
注意,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有时在不同的附图之间共同使用同一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部分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而省略其重复说明。在一些情况中,使用相似的标号和字母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理解,在附图等中所示的各结构的位置、尺寸及范围等有时不表示实际的位置、尺寸及范围等。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附图等所公开的位置、尺寸及范围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其中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不局限于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事实上,下文描述的实施例旨在使本发明的公开更为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更多额外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的用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除非另外定义,均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为简明和/或清楚起见,公知的功能或结构可以不再详细说明。
在本文中,称一个元件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耦合”/“耦接”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等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联接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对照的是,称一个元件“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直接附接”至另一元件、“直接连接”至另一元件、“直接耦合”/“直接耦接”至另一元件或、或“直接接触”另一元件时,将不存在中间元件。在本文中,一个特征布置成与另一特征“相邻”,可以指一个特征具有与相邻特征重叠的部分或者位于相邻特征上方或下方的部分。
在本文中,可能提及了被“连接”在一起的元件或节点或特征。除非另外明确说明,“连接”意指一个元件/节点/特征可以与另一元件/节点/特征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在机械上、电学上、逻辑上或以其它方式连结以允许相互作用,即使这两个特征可能并没有直接连接也是如此。也就是说,“连接”意图包含元件或其它特征的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包括利用一个或多个中间元件的连接。
在本文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的空间关系用语可以说明一个特征与另一特征在附图中的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关系用语除了包含附图所示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在附图中的装置倒转时,原先描述为在其它特征“下方”的特征,此时可以描述为在其它特征的“上方”。装置还可以以其它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在其它方位),此时将相应地解释相对空间关系。
在本文中,用语“A或B”包括“A和B”以及“A或B”,而不是排他地仅包括“A”或者仅包括“B”,除非另有特别说明。
在本文中,用语“示例性的”意指“用作示例、实例或说明”,而不是作为将被精确复制的“模型”。在此示例性描述的任意实现方式并不一定要被解释为比其它实现方式优选的或有利的。而且,本发明不受在上述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内容或具体实施方式中所给出的任何所表述的或所暗示的理论所限定。
在本文中,用语“基本上”意指包含由设计或制造的缺陷、器件或元件的容差、环境影响和/或其它因素所致的任意微小的变化。用语“基本上”还允许由寄生效应、噪声以及可能存在于实际的实现方式中的其它实际考虑因素所致的与完美的或理想的情形之间的差异。
另外,仅仅为了参考的目的,还可以在本文中使用“第一”、“第二”等类似术语,并且因而并非意图限定。例如,除非上下文明确指出,否则涉及结构或元件的词语“第一”、“第二”和其它此类数字词语并没有暗示顺序或次序。
还应理解,“包括/包含”一词在本文中使用时,说明存在所指出的特征、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增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以及/或者它们的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馈送元件。该馈送元件由片状金属(sheet metal)形成为一体式(monolithic)结构。馈送元件可以将移相器(例如腔体移相器)的输出耦接到相应的辐射器。在许多传统的馈送网络中,馈送线缆沿着辐射元件的馈送杆布线或是形成辐射元件的馈送杆,并且这些同轴线缆连接到馈送板印刷电路板(PCB)以便为辐射元件馈送。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体式馈送元件可以代替上述传统的馈送网络中的馈送线缆和馈送板(以及其间的连接)。具有上述配置的馈送元件可以避免使用线缆和印刷电路板,因此相比于上述传统的馈送网络可以具有降低的成本。此外,由于该馈送元件由片状金属形成为一体式结构,当使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馈送网络时,不需要在传统馈送网络中的提供在馈送线缆和馈送板PCB之间的焊接连接。这可以致使改善的无源互调(PIM)性能并促进高的传输效率。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包括上述馈送元件的天线组件。
图1至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天线组件100。天线组件100包括辐射元件、以及分别由片状金属形成为一体式结构的馈送元件130和馈送元件140。图5示出了天线组件100中的辐射元件。图6和7示出了天线组件100中的馈送元件130和馈送元件140。图8示出了馈送元件130和馈送元件140与移相器的连接。
辐射元件包括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和导电支撑件12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为对称的碗状。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可以由片状金属实现。导电支撑件120将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固定在反射器150的前方的特定距离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向“前”的方向指的是从反射器150基本垂直地指向辐射器110的方向,向“后”的方向指的是与向前的方向相对的方向。导电支撑件120可以具有中空的柱形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导电支撑件120具有矩形截面。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的中部具有形状与导电支撑件120的前端的形状匹配的开口115。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与导电支撑件120形成为一体式结构。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具有大致平坦的并且基本平行于反射器150延伸的主表面。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在其主表面中还具有缝隙111至114。缝隙111和112在开口115的相对的两侧分别沿方向171延伸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的边部,缝隙113和114在开口115的相对的两侧分别沿方向172延伸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的边部。方向171和方向172相互垂直。方向171相对于天线组件100的纵向轴线170倾斜+45°,方向172相对于天线组件100的纵向轴线170倾斜-45°。
馈送元件130包括功率分配器131、馈送线路132、馈送线路133和馈送线路134。馈送元件130的至少大部分可以被安装在反射器150的前方。特别地,馈送线路132从反射器150向前延伸以耦接到功率分配器131的输入端。馈送线路133耦接到功率分配器131的第一输出端,并从功率分配器131的第一输出端平行于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的主表面延伸。馈送线路134耦接到功率分配器131的第二输出端,并从功率分配器131的第二输出端平行于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的主表面延伸。馈送线路133和馈送线路134分别从功率分配器131对称地延伸。每条馈送线路包括从功率分配器131延伸的感性元件1331和从感性元件1331延伸的容性元件1332。馈送线路133和馈送线路134延伸直至分别与缝隙111和缝隙112交叉(例如使得每条馈送线路的容性元件1332与缝隙交叉),从而分别通过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的激励位置116和激励位置117激励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
馈送元件130在导电支撑件120的外部向天线组件100的前方延伸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的后侧。导电支撑件120包括平行于方向171的侧壁121,即与其矩形截面的平行于方向171的边对应的侧壁121。馈送线路132被固定在导电支撑件120的外部的特定位置处(例如通过介质螺钉),导电支撑件120耦接到反射器150以为带状导体馈送线路132提供接地平面,从而使得馈送线路132与侧壁121形成空气微带传输线以传输射频(RF)信号。馈送线路133和馈送线路134分别被固定在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的后方的特定位置处,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通过导电支撑件120耦接到反射器150以为带状导体馈送线路133和馈送线路134提供接地平面,从而使得馈送线路133和馈送线路134分别与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形成空气微带传输线,以使得RF信号在馈送线路133和馈送线路134上传输。
馈送元件140包括功率分配器141、馈送线路142、馈送线路143和馈送线路144。馈送元件140的至少大部分可以被安装在反射器150的前方。特别地,馈送线路142从反射器150向前延伸以耦接到功率分配器141的输入端。馈送线路143耦接到功率分配器141的第一输出端,并从功率分配器141的第一输出端平行于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的主表面延伸。馈送线路144耦接到功率分配器141的第二输出端,并从功率分配器141的第二输出端平行于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的主表面延伸。馈送线路143和馈送线路144分别从功率分配器141对称地延伸。每条馈送线路包括从功率分配器141延伸的感性元件和从感性元件延伸的容性元件。馈送线路143和馈送线路144延伸直至分别与缝隙113和缝隙114交叉(例如使得每条馈送线路的容性元件与缝隙交叉),从而分别通过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的相应的激励位置118、119激励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
馈送元件140通过柱状的导电支撑件120的中空的内部向天线组件100的前方延伸,通过开口115延伸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的前侧。导电支撑件120包括平行于方向172的侧壁122,即与其矩形截面的平行于方向172的边对应的侧壁122。馈送线路142被固定在导电支撑件120的内部的特定位置处(例如通过介质螺钉),导电支撑件120耦接到反射器150以为带状导体馈送线路142提供接地平面,从而使得馈送线路142与侧壁122形成空气微带传输线以传输射频(RF)信号。馈送线路143和馈送线路144分别被固定在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的前方的特定位置处(例如通过固定件181、182),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通过导电支撑件120耦接到反射器150以为带状导体馈送线路143和馈送线路144提供接地平面,从而使得馈送线路143和馈送线路144分别与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形成空气微带传输线,以使得RF信号在馈送线路143和馈送线路144上传输。
馈送元件130还包括可以被定位在反射器150后侧的输入区段135和弯折区段136。输入区段135的第一端被构造为从例如被定位在反射器150后方的移相器161接收下行链路RF信号以及向移相器161传输上行链路RF信号,输入区段135的第二端经由弯折区段136耦接到位于反射器150前方的馈送线路132。输入区段135与移相器161的壳体160形成为微带传输线(例如空气微带传输线)。弯折区段136与反射器150也可以形成为微带传输线(例如空气微带传输线)。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例如参见图2),移相器161为腔体移相器,并且移相器161中的带状导体传输线路平行于反射器150延伸。为便于向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馈送,馈送线路132的主表面平行于方向171延伸。为便于与移相器161连接,输入区段135的主表面平行于移相器161的壳体160,即沿纵向轴线170延伸。弯折区段136连接在输入区段135的第二端和馈送线路132之间,以将馈送线路132的主表面的延伸方向适配于输入区段135的主表面的延伸方向。弯折区段136包括平行于反射器150的主表面延伸的平坦部1361、相对于反射器150的主表面向后弯折到输入区段135的主表面延伸的平面的弯折部1362、以及相对于反射器150的主表面向前弯折到馈送线路132的主表面延伸的平面的弯折部1363。弯折区段136可以通过压铸、拉挤等工艺,在由片状金属一体成型地制造馈送元件130时容易地形成。输入区段135的第一端上设置有连接槽1353(见图8),移相器161的输出部1612穿过连接槽1353并焊接到输入区段135的第一端,从而使得输入区段135从移相器161接收RF信号以及向移相器161传输RF信号。
馈送元件140还包括可以被定位在反射器150后侧的输入区段145和弯折区段146。输入区段145的第一端被构造为从例如被定位于反射器150后方的移相器162接收下行链路RF信号以及向移相器162传输上行链路RF信号,输入区段145的第二端经由弯折区段146耦接到位于反射器150前方的馈送线路142。输入区段145与移相器162的壳体160形成为微带传输线(例如空气微带传输线)。弯折区段146与反射器150也可以形成为微带传输线(例如空气微带传输线)。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移相器162为腔体移相器,并且移相器162中的带状导体传输线路平行于反射器150延伸。为便于向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馈送,馈送线路142的主表面平行于方向172延伸。为便于与移相器162连接,输入区段145的主表面平行于移相器162的壳体160,即沿纵向轴线170延伸。弯折区段146连接在输入区段145的第二端和馈送线路142之间,以将馈送线路142的主表面的延伸方向适配于输入区段145的主表面的延伸方向。弯折区段146包括平行于反射器150的主表面延伸的平坦部1461、相对于反射器150的主表面向后弯折到输入区段145的主表面延伸的平面的弯折部1462、以及相对于反射器150的主表面向前弯折到馈送线路142的主表面延伸的平面的弯折部1463。弯折区段146可以通过压铸、拉挤等工艺,在由片状金属一体成型地制造馈送元件140时容易地形成。输入区段145的第一端上设置有连接槽1453,移相器162的输出部1622穿过连接槽1453并焊接到输入区段145的第一端,从而使得输入区段145从移相器162接收RF信号以及向移相器162传输RF信号。
在图示实施例中,移相器162的壳体160沿纵向轴线170延伸。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移相器的壳体160的主表面可以沿平行于方向171或方向172的平面延伸,与移相器的输出部相连接的输入区段135和145的主表面平行于壳体160的主表面延伸。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馈送元件130、140中可以只有一个馈送元件包括弯折区段。以壳体160的主表面和输入区段135和145的主表面均平行于方向171延伸为例,由于馈送线路132的主表面也平行于方向171延伸,因此馈送元件130的输入区段135的主表面和馈送线路132的主表面可以在同一个平面上。因此,馈送元件130可以不包括弯折区段。而由于馈送线路142的主表面平行于方向172延伸,馈送元件140的输入区段145的主表面和馈送线路142的主表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因此馈送元件140可以包括弯折区段146以将馈送线路142的主表面的延伸方向适配于输入区段145的主表面的延伸方向。
在图示实施例中,馈送元件130、140与移相器的壳体160、反射器150、导电支撑件120和交叉偶极子辐射器110分别形成相应的空气微带传输线。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形成非空气介质的微带传输线。
另外,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以下示例:
1.一种天线组件,包括:
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具有基本平坦的第一表面,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各自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以及各自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缝隙和第四缝隙;
导电支撑件,被构造为将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固定在反射器前方的特定距离处;
第一馈送元件,包括第一功率分配器以及分别耦接到所述第一功率分配器的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第一馈送线路、第二馈送线路和第三馈送线路,其中,所述第一馈送线路与所述导电支撑件形成为第一微带传输线、所述第二馈送线路与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形成为第二微带传输线、以及所述第三馈送线路与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形成为第三微带传输线,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馈送线路和所述第三馈送线路分别与所述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交叉;以及
第二馈送元件,包括第二功率分配器以及分别耦接到所述第二功率分配器的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第四馈送线路、第五馈送线路和第六馈送线路,其中,所述第四馈送线路与所述导电支撑件形成为第四微带传输线、所述第五馈送线路与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形成为第五微带传输线、以及所述第六馈送线路与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形成为第六微带传输线,并且其中,所述第五馈送线路和所述第六馈送线路分别与所述第三缝隙和第四缝隙交叉。
2.根据1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馈送元件和所述第二馈送元件分别由片状金属形成为相应的一体式结构。
3.根据1或2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馈送元件还包括第一输入区段,所述第一输入区段的第一端耦接到第一移相器,所述第一输入区段的第二端耦接到所述第一馈送线路;以及
所述第二馈送元件还包括第二输入区段,所述第二输入区段的第一端耦接到第二移相器,所述第二输入区段的第二端耦接到所述第四馈送线路。
4.根据3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天线的纵向轴线倾斜+45°,所述第一馈送线路的主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纵向轴线倾斜-45°,所述第四馈送线路的主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馈送元件和所述第二馈送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弯折区段,所述弯折区段被构造为使得所述第一输入区段的主表面与所述第二输入区段的主表面在同一个平面上延伸。
5.根据3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天线的纵向轴线倾斜+45°,所述第一馈送线路的主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输入区段的主表面平行于所述纵向轴线延伸;以及
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纵向轴线倾斜-45°,所述第四馈送线路的主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输入区段的主表面平行于所述纵向轴线延伸,其中,
所述第一馈送元件还包括第一弯折区段,所述第一弯折区段被构造为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区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馈送线路之间;以及
所述第二馈送元件还包括第二弯折区段,所述第二弯折区段被构造为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区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馈送线路之间。
6.根据3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输入区段和所述第一移相器位于所述反射器的后方;以及
所述第二输入区段和所述第二移相器位于所述反射器的后方。
7.根据6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输入区段与所述第一移相器的壳体形成为第七微带传输线;以及
所述第二输入区段与所述第二移相器的壳体形成为第八微带传输线。
8.根据5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弯折区段包括平行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延伸的第一平坦部、相对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向后弯折到所述第一输入区段的主表面延伸的平面的第一弯折部、以及相对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向前弯折到所述第一馈送线路的主表面延伸的平面的第二弯折部;以及
所述第二弯折区段包括平行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延伸的第二平坦部、相对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向后弯折到所述第二输入区段的主表面延伸的平面的第三弯折部、以及相对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向后弯折到所述第四馈送线路的主表面延伸的平面的第四弯折部。
9.根据8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弯折区段与所述反射器形成为第九微带传输线;以及
所述第二弯折区段与所述反射器形成为第十微带传输线。
10.根据3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输入区段的第一端上设置有允许所述第一移相器的输出部穿过并焊接到所述第一输入区段的第一端的第一连接槽;以及
所述第二输入区段的第一端上设置有允许所述第二移相器的输出部穿过并焊接到所述第二输入区段的第一端的第二连接槽。
11.根据1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二馈送线路和所述第三馈送线路从所述第一功率分配器对称地延伸;以及
所述第五馈送线路和所述第六馈送线路从所述第二功率分配器对称地延伸。
12.根据1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二馈送线路和第三馈送线路中的每条馈送线路包括从第一功率分配器延伸的感性元件和从所述感性元件延伸的容性元件,其中,所述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中相应的缝隙交叉,以及
所述第五馈送线路和第六馈送线路中的每条馈送线路包括从第二功率分配器延伸的感性元件和从所述感性元件延伸的容性元件,其中,所述容性元件与所述第三缝隙和第四缝隙中相应的缝隙交叉。
13.根据1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所述导电支撑件被构造为中空的柱状,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的中部具有形状与所述导电支撑件的前端匹配的开口,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导电支撑件连接。
14.根据13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馈送元件通过所述导电支撑件的内部向前延伸到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的前方;以及
所述第二馈送元件在所述导电支撑件的外部向前延伸到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的后方。
15.根据13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馈送线路被定位在所述导电支撑件的内部以与所述导电支撑件形成为所述第一微带传输线,所述第二馈送线路和所述第三馈送线路分别被定位在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的前方以分别与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形成为所述第二微带传输线和所述第三微带传输线;以及
所述第四馈送线路被定位在所述导电支撑件的外部以与所述导电支撑件形成为所述第四微带传输线,所述第五馈送线路和所述第六馈送线路分别被定位在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的后方以分别与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形成为所述第五微带传输线和所述第六微带传输线。
16.根据13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所述导电支撑件包括:
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其中,所述第一馈送线路被定位在所述导电支撑件的内部以与所述第一侧壁形成为所述第一微带传输线;以及
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其中,所述第四馈送线路被定位在所述导电支撑件的外部以与所述第二侧壁形成为所述第四微带传输线。
17.根据1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至第六微带传输线中的每个为空气微带传输线。
18.一种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包括:
功率分配器;
第一馈送线路,从天线的反射器向前延伸以耦接到所述功率分配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馈送线路被构造为与导电支撑件形成为第一微带传输线,其中,所述导电支撑件被构造为将辐射器固定在所述反射器的前方;
第二馈送线路,从所述功率分配器的第一输出端平行于所述辐射器的主表面延伸,所述第二馈送线路被构造为与所述辐射器形成为第二微带传输线;以及
第三馈送线路,从所述功率分配器的第二输出端平行于所述辐射器的主表面延伸,所述第三馈送线路被构造为与所述辐射器形成为第三微带传输线,
其中,所述第二馈送线路和所述第三馈送线路分别通过所述辐射器的第一激励位置和第二激励位置激励所述辐射器。
19.根据18所述的馈送元件,还包括:
输入区段,所述输入区段的第一端耦接到移相器,所述输入区段的第二端耦接到所述第一馈送线路。
20.根据19所述的馈送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馈送线路的主表面平行于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输入区段的主表面平行于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45°或-45°。
21.根据20所述的馈送元件,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天线的纵向轴线平行。
22.根据20所述的馈送元件,还包括:
弯折区段,被构造为连接在所述输入区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馈送线路之间以将所述第一馈送线路的主表面的延伸方向适配于所述输入区段的主表面的延伸方向。
23.根据20所述的馈送元件,其中,所述输入区段和所述移相器位于所述反射器的后方,所述馈送元件还包括:
弯折区段,包括平行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延伸的平坦部、相对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向后弯折到所述输入区段的主表面延伸的平面的第一弯折部、以及相对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向前弯折到所述第一馈送线路的主表面延伸的平面的第二弯折部。
24.根据23所述的馈送元件,其中,
所述输入区段与所述移相器的壳体形成为第四微带传输线;以及
所述弯折区段与所述反射器形成为第五微带传输线。
25.根据19所述的馈送元件,其中,
所述输入区段的第一端上设置有允许所述移相器的输出部穿过并焊接到所述输入区段的第一端的连接槽。
26.根据18所述的馈送元件,其中,所述第二馈送线路和所述第三馈送线路从所述功率分配器对称地延伸。
27.根据18所述的馈送元件,其中,所述第二馈送线路和所述第三馈送线路中的每条馈送线路包括从功率分配器延伸的感性元件和从所述感性元件延伸的容性元件,其中,所述容性元件覆盖所述第一激励位置和所述第二激励位置中相应的激励位置。
28.根据18所述的馈送元件,其中,所述第一至第三微带传输线为空气微带传输线。
29.根据18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馈送元件,其中,所述馈送元件由片状金属形成为一体式结构。
30.一种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包括:
输入区段,所述输入区段的第一端耦接到移相器;以及
馈送线路,从天线的反射器向前延伸以耦接到用于激励辐射器的线路,所述馈送线路被构造为与导电支撑件形成为第一微带传输线,其中,所述导电支撑件被构造为将所述辐射器固定在所述反射器前方的特定距离处,
其中,所述输入区段的第二端耦接到所述馈送线路。
31.根据30所述的馈送元件,其中,所述馈送线路的主表面平行于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输入区段的主表面平行于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45°或-45°。
32.根据31所述的馈送元件,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天线的纵向轴线平行。
33.根据31所述的馈送元件,还包括:
弯折区段,被构造为连接在所述输入区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馈送线路之间以将所述第一馈送线路的主表面的延伸方向适配于所述输入区段的主表面的延伸方向。
34.根据31所述的馈送元件,其中,所述输入区段和所述移相器位于所述反射器的后方,所述馈送元件还包括:
弯折区段,包括平行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延伸的平坦部、相对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向后弯折到所述输入区段的主表面延伸的平面的第一弯折部、以及相对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向前弯折到所述第一馈送线路的主表面延伸的平面的第二弯折部。
35.根据34所述的馈送元件,其中,
所述输入区段与所述移相器的壳体形成为第二微带传输线;以及
所述弯折区段与所述反射器形成为第三微带传输线。
36.根据30所述的馈送元件,其中,
所述输入区段的第一端上设置有允许所述移相器的输出部穿过并焊接到所述输入区段的第一端的连接槽。
37.根据35所述的馈送元件,其中,所述第一至第三微带传输线为空气微带传输线。
38.根据30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馈送元件,其中,所述馈送元件由片状金属形成为一体式结构。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此公开的各实施例可以任意组合,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应理解,可以对实施例进行多种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天线组件,包括:
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具有基本平坦的第一表面,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各自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以及各自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缝隙和第四缝隙;
导电支撑件,被构造为将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固定在反射器前方的特定距离处;
第一馈送元件,包括第一功率分配器以及分别耦接到所述第一功率分配器的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第一馈送线路、第二馈送线路和第三馈送线路,其中,所述第一馈送线路与所述导电支撑件形成为第一微带传输线、所述第二馈送线路与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形成为第二微带传输线、以及所述第三馈送线路与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形成为第三微带传输线,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馈送线路和所述第三馈送线路分别与所述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交叉;以及
第二馈送元件,包括第二功率分配器以及分别耦接到所述第二功率分配器的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第四馈送线路、第五馈送线路和第六馈送线路,其中,所述第四馈送线路与所述导电支撑件形成为第四微带传输线、所述第五馈送线路与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形成为第五微带传输线、以及所述第六馈送线路与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器形成为第六微带传输线,并且其中,所述第五馈送线路和所述第六馈送线路分别与所述第三缝隙和第四缝隙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馈送元件和所述第二馈送元件分别由片状金属形成为相应的一体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馈送元件还包括第一输入区段,所述第一输入区段的第一端耦接到第一移相器,所述第一输入区段的第二端耦接到所述第一馈送线路;以及
所述第二馈送元件还包括第二输入区段,所述第二输入区段的第一端耦接到第二移相器,所述第二输入区段的第二端耦接到所述第四馈送线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天线的纵向轴线倾斜+45°,所述第一馈送线路的主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纵向轴线倾斜-45°,所述第四馈送线路的主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馈送元件和所述第二馈送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弯折区段,所述弯折区段被构造为使得所述第一输入区段的主表面与所述第二输入区段的主表面在同一个平面上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天线的纵向轴线倾斜+45°,所述第一馈送线路的主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输入区段的主表面平行于所述纵向轴线延伸;以及
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纵向轴线倾斜-45°,所述第四馈送线路的主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输入区段的主表面平行于所述纵向轴线延伸,其中,
所述第一馈送元件还包括第一弯折区段,所述第一弯折区段被构造为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区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馈送线路之间;以及
所述第二馈送元件还包括第二弯折区段,所述第二弯折区段被构造为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区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馈送线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输入区段和所述第一移相器位于所述反射器的后方;以及
所述第二输入区段和所述第二移相器位于所述反射器的后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输入区段与所述第一移相器的壳体形成为第七微带传输线;以及
所述第二输入区段与所述第二移相器的壳体形成为第八微带传输线。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弯折区段包括平行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延伸的第一平坦部、相对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向后弯折到所述第一输入区段的主表面延伸的平面的第一弯折部、以及相对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向前弯折到所述第一馈送线路的主表面延伸的平面的第二弯折部;以及
所述第二弯折区段包括平行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延伸的第二平坦部、相对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向后弯折到所述第二输入区段的主表面延伸的平面的第三弯折部、以及相对于所述反射器的主表面向后弯折到所述第四馈送线路的主表面延伸的平面的第四弯折部。
9.一种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包括:
功率分配器;
第一馈送线路,从天线的反射器向前延伸以耦接到所述功率分配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馈送线路被构造为与导电支撑件形成为第一微带传输线,其中,所述导电支撑件被构造为将辐射器固定在所述反射器的前方;
第二馈送线路,从所述功率分配器的第一输出端平行于所述辐射器的主表面延伸,所述第二馈送线路被构造为与所述辐射器形成为第二微带传输线;以及
第三馈送线路,从所述功率分配器的第二输出端平行于所述辐射器的主表面延伸,所述第三馈送线路被构造为与所述辐射器形成为第三微带传输线,
其中,所述第二馈送线路和所述第三馈送线路分别通过所述辐射器的第一激励位置和第二激励位置激励所述辐射器。
10.一种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包括:
输入区段,所述输入区段的第一端耦接到移相器;以及
馈送线路,从天线的反射器向前延伸以耦接到用于激励辐射器的线路,所述馈送线路被构造为与导电支撑件形成为第一微带传输线,其中,所述导电支撑件被构造为将所述辐射器固定在所述反射器前方的特定距离处,
其中,所述输入区段的第二端耦接到所述馈送线路。
CN202110645287.3A 2021-06-10 2021-06-10 天线组件和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 Pending CN1154730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45287.3A CN115473031A (zh) 2021-06-10 2021-06-10 天线组件和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
PCT/US2022/031688 WO2022260893A1 (en) 2021-06-10 2022-06-01 Antenna assembly and feed element for antenna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45287.3A CN115473031A (zh) 2021-06-10 2021-06-10 天线组件和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73031A true CN115473031A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65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45287.3A Pending CN115473031A (zh) 2021-06-10 2021-06-10 天线组件和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73031A (zh)
WO (1) WO202226089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83101B2 (en) * 2003-06-26 2007-10-16 Andrew Corporation Antenna element, feed probe; dielectric spacer, antenna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evices
DE202005015708U1 (de) * 2005-10-06 2005-12-29 Kathrein-Werke Kg Dual polarisierte Dipolstrahler
US7688271B2 (en) * 2006-04-18 2010-03-30 Andrew Llc Dipole antenna
CN113140893A (zh) * 2020-01-20 2021-07-20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基站天线应用的紧凑型宽带双极化辐射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60893A1 (en) 2022-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72412B2 (en) Transceiver-integrated antenna
US20130187830A1 (en) Planar array feed f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EP3462533B1 (en) Low-loss plug connection arrangement and system having at least one such plug connection arrangement
US8134427B2 (en) Waveguide tube formed by laminating a plate and substrates having waveguide passages
US20230420857A1 (en) Antenna device
EP1132997B1 (en) Sheet-metal antenna
JP2006180150A (ja) アンテナ装置
US7576703B1 (en) Parallel waveguide slot coupler with reactive buffering region
CN110676566A (zh) 天线系统
CN110931987B (zh) 移相馈电装置、辐射阵列及大规模阵列天线
US20240014566A1 (en) An antenna array
CN112803157A (zh) 一种一体化基站天线
US11831085B2 (en) Compact antenna radiating element
CN110783666A (zh) 移相器及电调天线
US7154445B2 (en) Omni-directional collinear antenna
CN115473031A (zh) 天线组件和用于天线的馈送元件
EP0982802B1 (en) Dipole feed arrangement for a reflector antenna
JP3364829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211376931U (zh) 天线组件和基站天线
CN110867663A (zh) 馈电网络及天线
EP4187715A1 (en) Antenna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0690559A (zh) 星载共形测控天线
US9722311B2 (en) Antenna device with continuous bending 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EP3217470A1 (en) Conductor coupling arrangement for coupling conductors
JP6916985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