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37229A - 带、定影带、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定影带、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37229A
CN115437229A CN202111281314.XA CN202111281314A CN115437229A CN 115437229 A CN115437229 A CN 115437229A CN 202111281314 A CN202111281314 A CN 202111281314A CN 115437229 A CN115437229 A CN 1154372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aggregate
less
mass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8131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稲垣智丈
吉川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437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372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03G15/2057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relating to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heat element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8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one or more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带,其包含树脂及复数个纤维状碳彼此缠结而成的聚集体,其中,所述聚集体的最大直径为带膜厚的50%以下。

Description

带、定影带、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定影带、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包含导热材料且具有高导热率的带利用于各种领域。
例如,在使用了电子照相法的图像形成装置(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中,可举出将形成于记录媒体上的色调剂像定影在记录媒体上的定影带。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聚酰亚胺树脂中作为针状高导热性填料分散碳纳米管而成的聚酰亚胺管。
并且,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含有聚集体的功能性膜,该聚集体由碳纳米管的缠结而成,并且直径为50μm以下、高度小于5μm且所述高度与所述直径之比(高度/直径)小于0.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46809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1401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如下带:和与树脂一同仅包含作为导热材料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情况,或与树脂一同包含作为导热材料复数个纤维状碳彼此缠结而成的聚集体且该聚集体的最大直径超过带膜厚的50%的情况相比,导热率高,且弯曲耐久性优异。
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具体机构中包含下述方式。
<1>一种带,其包含树脂及复数个纤维状碳彼此缠结而成的聚集体,其中,
所述聚集体的最大直径为带膜厚的50%以下。
<2>根据<1>所述的带,其还包含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
<3>根据<2>所述的带,其中,所述聚集体的含量A与所述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含量B以质量基准计满足A≥B的关系。
<4>根据<2>或<3>所述的带,其中,所述聚集体的含量A相对于所述聚集体的含量A和所述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含量B的总量之比(A/(A+B))以质量基准计为0.50以上且0.95以下。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其中,所述聚集体的含量相对于带的总质量为超过1质量%且20质量%以下。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其中,所述聚集体的短轴Y相对于长轴X之比(短轴Y/长轴X)为1/10以上且1/1以下。
<7>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其中,所述聚集体的短轴Y相对于长轴X之比(短轴Y/长轴X)为1/10以上且1/3以下。
<8>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其中,所述纤维状碳为碳纳米管。
<9>一种带,其包含树脂及纤维状碳,其中,
导热率为0.5W/m·K以上且10W/m·K以下,
拉伸伸长率为5%以上且40%以下。
<10>一种定影带,其具有<1>~<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以及设置于所述带上的弹性层及表面层中的至少一个。
<11>一种定影装置,其具备第1旋转体及接触配置于所述第1旋转体的外表面的第2旋转体,所述定影装置中,
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中的至少一个为<10>所述的定影带,
将在表面形成有色调剂像的记录媒体插穿于所述第1旋转体与所述第2旋转体之间的接触部来对所述色调剂像进行定影。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像保持体;
带电机构,使所述像保持体的表面带电;
静电潜像形成机构,在已带电的所述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机构,通过包含色调剂的显影剂来显影形成于所述像保持体的表面的静电潜像以形成色调剂像;
转印机构,将所述色调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及
定影机构,将所述色调剂像定影在所述记录媒体上,且由<11>所述的定影装置构成。
发明效果
根据<1>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和与树脂一同仅包含作为导热材料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情况,或与树脂一同包含作为导热材料复数个纤维状碳彼此缠结而成的聚集体且该聚集体的最大直径超过带膜厚的50%的情况相比,导热率高且弯曲耐久性优异的带。
根据<2>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与包含复数个纤维状碳彼此缠结而成的聚集体且不包含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情况相比,导热率高的带。
根据<3>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与聚集体的含量A与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含量B以质量基准计满足A<B的关系的情况相比,导热率高且弯曲耐久性优异的带。
根据<4>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与所述比(A/(A+B))以质量基准计小于0.50或超过0.95的情况相比,导热率高且弯曲耐久性优异的带。
根据<5>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与聚集体的含量相对于带的总质量超过20质量%的情况相比,弯曲耐久性优异的带。
根据<6>或<7>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与聚集体的所述比(短轴Y/长轴X)小于1/10的情况相比,导热率高且弯曲耐久性优异的带。
根据<8>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与纤维状碳不是碳纳米管的情况相比,导热率高且弯曲耐久性优异的带。
根据<9>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与包含树脂及纤维状碳且导热率小于0.5W/m·K或拉伸伸长率小于5%的情况相比,导热率高且弯曲耐久性优异的带。
根据<10>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如下带的定影带:和与树脂一同仅包含作为导热材料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情况,或与树脂一同包含作为导热材料复数个纤维状碳彼此缠结而成的聚集体且该聚集体的最大直径超过带膜厚的50%的情况相比,导热率高且弯曲耐久性优异。
根据<11>或<12>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具备定影带的定影装置或图像形成装置,该定影带具有如下带:和与树脂一同仅包含作为导热材料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情况,或与树脂一同包含作为导热材料复数个纤维状碳彼此缠结而成的聚集体且该聚集体的最大直径超过带膜厚的50%的情况相比,导热率高且弯曲耐久性优异。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些说明及实施例是例示实施方式的,并不限制实施方式的范围。
在本说明书中阶段性地记载的数值范围内,以1个数值范围来记载的上限值或下限值也可以替换为其他阶段性记载的数值范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数值范围内,其数值范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也可以替换为实施例中示出的值。
在本说明书中,各成分也可以包含复数种相应的物质。
在本说明书中,在提及组合物中的各成分的量的情况下,当在组合物中存在复数种与各成分相应的物质时,若无特别说明,则表示组合物中所存在的该复数种物质的合计量。
在本说明书中,当无特别说明而简称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带”时,设为对后述的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这两者进行叙述。
<带的第1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为包含树脂及复数个纤维状碳彼此缠结而成的聚集体,且聚集体的最大直径为带膜厚的50%以下的带。
以下,适当将复数个纤维状碳彼此缠结而成的聚集体也称为特定聚集体。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根据上述结构,导热率高且弯曲耐久性优异。其理由如下估计。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中,与树脂一同包含复数个纤维状碳彼此缠结而成的聚集体(即,特定聚集体)。该特定聚集体以纤维状碳缠结的部分(即,纤维状碳彼此接触的部分)为起点以放射状传递热量,因此估计为与包含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情况相比,获得带的高热传导。并且,在该聚集体中,复数个纤维状碳彼此缠结,并且树脂进入所缠结的纤维状碳之间的间隙,因此估计为纤维状碳与纤维状碳之间的相互粘附性及树脂与聚集体中的纤维状碳之间的相互粘附性这两者变高,且带的弯曲耐久性优异。
以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特定聚集体及树脂进行说明。
[特定聚集体]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包含复数个纤维状碳彼此缠结而成的聚集体(特定聚集体)。特定聚集体用作导热材料。
而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中,特定聚集体的最大直径为带膜厚的50%以下。从提高带的导热率的观点及提高带的弯曲耐久性的观点考虑,特定聚集体的最大直径例如优选为带膜厚的40%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另一方面,特定聚集体的最大直径例如进一步优选为带膜厚的1%以上。
并且,从提高带的导热率的观点及提高带的弯曲耐久性的观点考虑,作为特定聚集体的最大直径,例如优选为0.5μm以上且40μm以下,更优选为1μm以上且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μm以上且20μm以下。
特定聚集体为复数个纤维状碳彼此缠结而成的聚集体,只要是具有相对于带膜厚为50质量%以下的最大直径即可,关于形状并无特别限制。带内的特定聚集体例如可以是球状,也可以是椭圆球状,还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中,从提高带的导热率的观点及提高带的弯曲耐久性的观点考虑,特定聚集体的短轴Y相对于长轴X之比(短轴Y/长轴X)例如优选为1/10以上且1/1以下,更优选为1/10以上且4/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10以上且3/5以下,尤其优选为1/10以上且1/3以下。
通过以下方法测量特定聚集体的最大直径、长轴X及短轴Y。
用切片机沿厚度方向切断带,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所获得的带剖面,并测量特定聚集体的最长的轴即长轴X及在与长轴X正交的方向上最长的轴即短轴Y。将特定聚集体的测量样品数量设为10个,将10个样品中的长轴X的最大值设为“特定聚集体的最大直径”,将“长轴X”及“短轴Y”分别设为10个样品的算数平均值。
特定聚集体中所包含的纤维状碳的长度例如优选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为2μm以上且8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μm以上且60μm以下。
特定聚集体中所包含的纤维状碳的直径例如优选为20nm以上且300nm以下,更优选为25nm以上且25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nm以上且200nm以下。
通过以下方法测量构成特定聚集体的纤维状碳的长度及直径。
用切片机沿厚度方向切断带,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所获得的带剖面,测量构成特定聚集体的纤维状碳的长度及直径。将特定聚集体的测量样品数量设为10个,关于1个特定聚集体,对2根纤维状碳进行测量,“构成特定聚集体的纤维状碳的长度”及“构成特定聚集体的纤维状碳的直径”分别设为20份(10个样品×2根)的测量值的算数平均值。
特定聚集体中所包含的纤维状碳的数量只要是复数个(即,2根以上)即可,并无特别限定。
从获得容易性、导热性等的观点考虑,特定聚集体中所包含的纤维状碳例如优选为碳纳米管。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中,特定聚集体的含量相对于带的总质量例如优选为1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质量%以上且18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尤其优选为3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
通过增加特定聚集体的含量,可提高带的导热率。另一方面,若相对于带的总质量,将特定聚集体的含量设为20质量%以下,则弯曲耐久性得到提高。
[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
从进一步提高带的导热率的观点考虑,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例如优选除了已叙述的特定聚集体以外,还包含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
即,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例如优选包含树脂、特定聚集体及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
另外,“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是指,在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带剖面时,不属于纤维状碳彼此缠结的聚集体(即,特定聚集体)而游离的纤维状碳或不具有1个纤维状碳彼此缠结的聚集体及复数个接触点的纤维状碳。
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长度例如优选为1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更优选为2μm以上且5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μm以上且300μm以下。
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直径例如优选为20nm以上且300nm以下,更优选为25nm以上且25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nm以上且200nm以下。
通过以下方法测量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长度及直径。
用切片机沿厚度方向切断带,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所获得的带剖面,测量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长度及直径。将测量样品数量设为5个,将“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长度”及“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直径”分别设为5个样品的算数平均值。
另外,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可以与特定聚集体中所包含的纤维状碳(即,构成特定聚集体的纤维状碳)相同,也可以不同。
从获得容易性、导热性等的观点考虑,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例如优选为碳纳米管。
当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包含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时,其含量相对于带的总质量例如优选为超过0质量%且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超过0质量%且8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尤其优选为1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
从提高带的导热率的观点及提高带的弯曲耐久性的观点考虑,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例如优选特定聚集体的含量A与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含量B以质量基准计满足A≥B的关系。
并且,从提高带的导热率的观点及提高带的弯曲耐久性的观点考虑,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例如优选特定聚集体的含量A相对于特定聚集体的含量A和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含量B的总量之比(A/(A+B))以质量基准计为0.50以上且0.95以下。
通过以下方法测量特定聚集体的含量A及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含量B。
用切片机沿厚度方向切断带,对所获得的带剖面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进行图像分析,由此求出含量。通过SEM照片的图像分析,分别求出带剖面中所占的特定聚集体的面积的总和及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面积的总和。在此,将测量样品数量(即,进行图像分析的SEM照片的数量)设为5个。将“特定聚集体的含量A”设为通过上述方法求出的“带剖面中所占的特定聚集体的面积的总和”的5个样品的算数平均值,并且,将“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含量B”设为通过上述方法求出的“带剖面中所占的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面积的总和”的5个样品的算数平均值。
而且,由以上述方式获得的“特定聚集体的含量A”及“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含量B”计算比(A/(A+B))。另外,在计算比(A/(A+B))时,当特定聚集体与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比重不同时,使用各自的比重对含量A及含量B进行校正即可。
[树脂]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包含树脂。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中所包含的树脂,并无特别限制,根据带的用途选择树脂即可。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中所包含的树脂,例如优选为耐热性树脂。
作为树脂,可举出聚酰亚胺、芳香族聚酰胺、热致液晶聚合物等液晶材料等高耐热且高强度的耐热性树脂等,除此以外,还可使用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醚砜、聚醚酮、聚砜、聚酰胺酰亚胺等。
其中,作为树脂例如优选为聚酰亚胺。
从耐热性的观点考虑,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优选为耐热性树脂即聚酰亚胺。
作为聚酰亚胺,例如可举出四羧酸二酐与二胺化合物的聚合物即聚酰胺酸(聚酰亚胺树脂的前体)的酰亚胺化物。作为聚酰亚胺,具体而言,可举出在溶剂中使等摩尔量的四羧酸二酐与二胺化合物进行聚合反应而获得聚酰胺酸的溶液并对该聚酰胺酸进行酰亚胺化而获得的树脂。
作为四羧酸二酐,还可举出芳香族类及脂肪族类中的任一个化合物,但从耐热性的观点考虑,例如优选为芳香族类的化合物。
作为芳香族类四羧酸二酐,例如可举出均苯四甲酸二酐、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3,3’,4,4’-联苯砜四羧酸二酐、1,4,5,8-萘四羧酸二酐、2,3,6,7-萘四羧酸二酐、3,3’,4,4’-联苯醚四羧酸二酐、3,3’,4,4’-二甲基二苯基硅烷四羧酸二酐、3,3’,4,4’-四苯基硅烷四羧酸二酐、1,2,3,4-呋喃四羧酸二酐、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硫醚二酐、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基砜二酐、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基丙烷二酐、3,3’,4,4’-全氟异亚丙基二邻苯二甲酸二酐、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2,3,3’,4’-联苯四羧酸二酐、双(邻苯二甲酸)苯基氧化膦二酐、对亚苯基-双(三苯基邻苯二甲酸)二酐、间亚苯基-双(三苯基邻苯二甲酸)二酐、双(三苯基邻苯二甲酸)-4,4’-二苯基醚二酐、双(三苯基邻苯二甲酸)-4,4’-二苯基甲烷二酐等。
作为脂肪族四羧酸二酐,例如可举出丁烷四羧酸二酐、1,2,3,4-环丁烷四羧酸二酐、1,3-二甲基-1,2,3,4-环丁烷四羧酸二酐、1,2,3,4-环戊烷四羧酸二酐、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3,5,6-三羧基降冰片烷-2-乙酸二酐、2,3,4,5-四氢呋喃四羧酸二酐、5-(2,5-二氧代四氢糠基)-3-甲基-3-环己烯-1,2-二羧酸二酐、双环[2,2,2]-辛-7-烯-2,3,5,6-四羧酸二酐等脂肪族或脂环式四羧酸二酐;1,3,3a,4,5,9b-六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1,3,3a,4,5,9b-六氢-5-甲基-5-(四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1,3,3a,4,5,9b-六氢-8-甲基-5-(四氢-2,5-二氧代-3-呋喃基)-萘并[1,2-c]呋喃-1,3-二酮等具有芳香环的脂肪族四羧酸二酐等。
其中,作为四羧酸二酐,例如优选为芳香族类四羧酸二酐,具体而言,例如优选为均苯四甲酸二酐、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2,3,3’,4’-联苯四羧酸二酐、3,3’,4,4’-联苯醚四羧酸二酐、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进一步优选为均苯四甲酸二酐、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尤其优选为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
另外,四羧酸二酐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并用。
并且,当将四羧酸二酐组合两种以上并用时,可以分别并用芳香族四羧酸二酐或脂肪族四羧酸二酐,也可以组合芳香族四羧酸二酐与脂肪族四羧酸二酐。
另一方面,二胺化合物为在分子结构中具有2个氨基的二胺化合物。作为二胺化合物,还可举出芳香族类、脂肪族类中的任一个化合物,但例如优选为芳香族类的化合物。
作为二胺化合物,例如可举出对苯二胺、间苯二胺、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4,4’-二氨基二苯基乙烷、4,4'-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硫醚、4,4’-二氨基二苯砜、1,5-二氨基萘、3,3-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5-氨基-1-(4’-氨基苯基)-1,3,3-三甲基茚满、6-氨基-1-(4’-氨基苯基)-1,3,3-三甲基茚满、4,4'-二氨基苯酰替苯胺、3,5-二氨基-3’-三氟甲基苯酰替苯胺、3,5-二氨基-4’-三氟甲基苯酰替苯胺、3,4'-二氨基二苯醚、2,7-二氨基芴、2,2-双(4-氨基苯基)六氟丙烷、4,4’-亚甲基-双(2-氯苯胺)、2,2’,5,5’-四氯-4,4’-二氨基联苯、2,2’-二氯-4,4’-二氨基-5,5’-二甲氧基联苯、3,3’-二甲氧基-4,4’-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1,4-双(4-氨基苯氧基)苯、4,4’-双(4-氨基苯氧基)-联苯、1,3’-双(4-氨基苯氧基)苯、9,9-双(4-氨基苯基)芴、4,4’-(对亚苯基异亚丙基)双苯胺、4,4’-(间亚苯基异亚丙基)双苯胺、2,2’-双[4-(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4,4’-双[4-(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八氟联苯等芳香族二胺;二氨基四苯基噻吩等具有与芳香环键合的2个氨基及该氨基的除氮原子以外的杂原子的芳香族二胺;1,1-间苯二甲胺、1,3-丙烷二胺、四亚甲基二胺、五亚甲基二胺、八亚甲基二胺、九亚甲基二胺、4,4-二氨基七亚甲基二胺、1,4-环己二氨、异佛尔酮二胺、四氢二环戊二烯二胺、六氢-4,7-甲撑茚二亚甲基二胺、三环[6,2,1,02.7]-亚十一烷基二甲基二胺、4,4’-亚甲基双(环己胺)等脂肪族二胺及脂环式二胺等。
其中,作为二胺化合物,例如优选为芳香族类二胺化合物,具体而言,例如优选为对苯二胺、间苯二胺、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4,4'-二氨基二苯醚、3,4'-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硫醚、4,4’-二氨基二苯砜,尤其优选为4,4'-二氨基二苯醚、对苯二胺。
另外,二胺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并用。
并且,当将二胺化合物组合两种以上并用时,可以分别并用芳香族二胺化合物或脂肪族二胺化合物,也可以组合芳香族二胺化合物与脂肪族二胺化合物。
其中,从耐热性的观点考虑,作为聚酰亚胺,例如优选为芳香族聚酰亚胺(具体而言,芳香族四羧酸二酐与芳香族二胺化合物的聚合物即聚酰胺酸(聚酰亚胺树脂的前体)的酰亚胺化物)。
而且,作为芳香族聚酰亚胺,例如更优选为具有由下述通式(PI1)表示的结构单元的聚酰亚胺。
[化学式1]
(PI1)
Figure BDA0003331175460000081
在通式(PI1)中,RP1表示苯基或联苯基,RP2表示二价芳香族基团。
RP2所表示的二价芳香族基团可举出亚苯基、萘基、联苯基、二苯醚基等。作为二价芳香族基团,从弯曲耐久性的观点考虑,例如优选为亚苯基、联苯基。
聚酰亚胺的数均分子量例如优选为5,000以上且100,000以下,更优选为7,000以上且50,0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00以上且30,000以下。
通过下述测量条件下的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法测量聚酰亚胺的数均分子量。
·色谱柱:TOSOH CORPORATION TSKgelα-M(7.8mm I.D×30cm)
·洗脱液:DMF(二甲基甲酰胺)/30mMLiBr/60mM磷酸
·流速:0.6mL/min
·注入量:60μL
·检测器:RI(示差折射率检测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中,树脂的含量相对于带的总质量例如优选为7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5质量%以上,尤其优选为90质量%以上。
[添加剂]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除了树脂、特定聚集体及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以外,还可以包含填充剂、润滑剂等周知的添加剂。
[带的形状]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的直径、宽度、膜厚根据用途适当确定即可。
并且,从提高用途选择性的观点及提高弯曲耐久性的观点等考虑,本发明所涉及的带例如优选为环状带(也称为无缝带)。在此,环状带是指,带的两端部接合但不存在接合处的带。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膜厚例如可举出2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优选为30μm以上且120μm以下,更优选为4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以如下方式测量带的膜厚。
即,关于测量对象的带,在以下测量位置上测量膜厚。
首先,沿带的轴向以5mm间隔测量带的总宽。并且,带的周向的测量位置设为每隔90°的4处。
另外,带的膜厚的测量中使用FISCHER INSTRUMENTS K.K.制的涡电流式膜厚仪ISOSCOPE MP30。
[带的物理性能]
(导热率)
如已叙述般,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具有高导热率。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例如导热率优选为0.5W/m·K以上且10W/m·K以下,更优选为0.6W/m·K以上且10W/m·K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W/m·K以上且10W/m·K以下。
以如下方式测量带的导热率。
即,从对象的带切出平板状的试验片,由试验片的厚度方向的热扩散系数求出导热率。具体而言,将试验片载置于导热率测量装置ai-Phase Mobile(AI-Phaise Co.,Ltd.制)的探针之后,放置50gf的锭子,在手动模式下,且在1.41V、将3Hz~100Hz分割为10个、测量时间2秒的条件下,测量3次导热率。将3次测量值的算数平均值设为带的导热率。
(拉伸伸长率)
如已叙述般,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的弯曲耐久性优异。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例如拉伸伸长率优选为5%以上且40%以下,更优选为7%以上且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且40%以下。
以如下方式测量带的拉伸伸长率。
首先,从对象的带切出缩径宽度5mm的哑铃形状的试验片。使用荷载试验机(AIKOHENGINEERING制),以10mm/分的速度对试样片进行拉伸试验,求出拉伸伸长率作为相对于开始试验时的试样片的试样片断裂时的伸长率。
<带的第2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2实施方式为包含树脂及纤维状碳,且导热率为0.5W/m·K以上且10W/m·K以下,拉伸伸长率为5%以上且40%以下的带。
由上述结构明确可知,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2实施方式的导热率高且弯曲耐久性优异。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2实施方式例如优选导热率为0.6W/m·K以上且10W/m·K以下,且拉伸伸长率为7%以上且40%以下,更优选导热率为0.8W/m·K以上且10W/m·K以下,且拉伸伸长率为10%以上且40%以下。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2实施方式与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例如优选包含树脂及作为纤维状碳的特定聚集体,更优选包含树脂、特定聚集体及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
另外,第2实施方式中的树脂、特定聚集体及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例如分别与第1实施方式的优选方式相同。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包含周知的添加剂。
而且,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2实施方式的形状与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根据用途适当确定即可。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第2实施方式中,从提高用途选择性的观点及提高弯曲耐久性的观点等考虑,例如优选为环状带(也称为无缝带)。
[制造方法]
通过以下方法制造本发明所涉及的带。
即,制备包含构成带的各成分的涂布液,将所获得的涂布液涂布在圆筒状基材上,并进行干燥,由此获得本发明所涉及的带。涂布液中包含树脂、特定聚集体、根据需要所使用的其他成分(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添加剂等)等。
另外,当树脂为聚酰亚胺时,制备包含聚酰胺酸(聚酰亚胺树脂的前体)、特定聚集体,根据需要所使用的其他成分(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添加剂等)等的涂布液,将所获得的涂布液涂布在圆筒状基材上,并进行煅烧(即,酰亚胺化),由此获得本发明所涉及的带。
另外,在制备上述涂布液时,例如优选与特定聚集体的制造一并进行。
具体而言,可举出如下方法:准备包含树脂及纤维状碳的前体液(也称为前体液准备工序),在该前体液的系统中制造特定聚集体(也称为特定聚集体制造工序),获得包含树脂及特定聚集体的涂布液。
以下,对前体液准备工序及特定聚集体制造工序进行说明。
(前体液准备工序)
在前体液准备工序中例如优选,首先,混合纤维状碳与分散介质,制备纤维状碳分散的分散液。
在此,作为分散介质,可举出纤维状碳不溶解或不易溶解且树脂可溶解的有机溶剂。例如,作为树脂,当使用聚酰胺酸(聚酰亚胺树脂的前体)时,作为分散介质可举出N-甲基-2-吡咯烷酮(NMP)、二甲基亚砜(DMSO)等。
在此,分散液中的纤维状碳的含量相对于分散液的总质量例如优选为0.1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优选为0.3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
例如优选对所获得的分散液实施高压分散处理。通过实施高压分散处理,在分散液中,纤维状碳散开而分离为单个,而且,分散液中的纤维状碳的长度得到调整。
在此,作为高压分散处理的条件,只要是纤维状碳分离为单个且能够将纤维状碳的长度调整为目的值的条件即可。例如,作为高压分散处理,优选将分散液的液温设为25℃以上且90℃以下,并且在1MPa以上且100MPa以下(优选为3MPa以上且80MPa以下)的压力下进行。
高压分散处理中使用高压均质器等。
另外,分散液中的纤维状碳的长度例如优选调整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优选为3μm以上且50μm以下)左右。
在此,通过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中的观察能够测量分散液中的纤维状碳的长度。
能够根据分散液中的纤维状碳的长度控制特定聚集体的最大直径,具体而言,具有能够制造纤维状碳越长最大直径越大的聚集体的倾向。
在前体液准备工序中,继续在如上方式获得的分散液中添加树脂,以制备前体液。
树脂的添加量相对于分散液的总质量例如优选设为1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优选为3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左右。
(特定聚集体制造工序)
在特定聚集体制造工序中,通过行星搅拌机搅拌在前体液准备工序中所获得的前体液,由此在其系统中制造特定聚集体。
通过行星搅拌机搅拌前体液,由此在前体液中分离为单个的纤维状碳逐渐缠结而成为块状,制造出特定聚集体。
在此,作为基于行星搅拌机的搅拌条件,只要是可获得设为目的的最大直径的特定聚集体的条件即可。
例如,作为搅拌条件,优选将前体液的液温设为25℃以上且60℃以下,并且搅拌3分钟~90分钟。
能够根据搅拌条件控制特定聚集体的最大直径,具体而言,具有能够制造通过行星搅拌机进行的搅拌时间越长最大直径越大的聚集体的倾向。
在特定聚集体制造工序中,前体液中所包含的所有纤维状碳可以都成为特定聚集体,也可以与特定聚集体一同残留一部分未形成特定聚集体的纤维状碳(即,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
由此,获得包含树脂及特定聚集体的混合液。
根据需要对所获得的混合液添加其他成分(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添加剂等),由此获得制造带时所使用的涂布液。并且,也可以用有机溶剂来稀释所获得的混合液,以调节涂布液的粘度等。
另外,根据涂布液中的固体成分浓度,能够控制特定聚集体的短轴Y相对于长轴X之比(短轴Y/长轴X),具体而言,具有能够制造涂布液中的固体成分浓度越低比(短轴Y/长轴X)的值越小的聚集体的倾向。
<定影带>
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为在已叙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带上具有弹性层及表面层中的至少一个的定影带。
即,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将已叙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带设为基材层,并且在该基材层上具有弹性层及表面层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具有导热率高且弯曲耐久性优异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带,因此实现升温时间的缩短、耗电量的降低、定影速度的高速化等,而且还实现长寿命化。
参考图1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1所示的定影带110具有基材层110A、设置于基材层110A上的弹性层110B及设置于弹性层110B上的表面层110C。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110的层结构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层结构,也可以是在基材层110A与弹性层110B之间插入有粘结层的层结构、在弹性层110B与表面层110C之间插入有粘结层的层结构、不具有弹性层110B的层结构、不具有表面层110C的层结构及组合了这些层结构的层结构。
以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的主要构成要件进行详细说明。另外,省略符号来进行说明。
(基材层)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中,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用作基材层。
导热性及弯曲耐久性等的观点考虑,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中的基材层的膜厚例如优选为2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尤其优选为40μm以上且120μm以下。
在基材层的形成中适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制造方法即可。
(弹性层)
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例如优选在基材层(即,本发明所涉及的带)上具有弹性层。
弹性层只要是具有弹性的层即可,并无特别限定。
弹性层为以对从外周侧向定影带的加压赋予弹性的观点来设置的层,且发挥跟踪记录媒体上的色调剂像的凹凸而定影带的表面紧贴于色调剂像的作用。
弹性层例如优选由通过施加100Pa的外力而使其变形也会恢复为原始形状的弹性材料构成。
作为弹性层中所使用的弹性材料,例如可举出氟树脂、硅酮树脂、硅橡胶、氟橡胶、氟硅橡胶等。作为弹性层的材质,从耐热性、导热性及绝缘性等的观点考虑,例如优选为硅橡胶及氟橡胶,更优选为硅橡胶。
作为硅橡胶,例如可举出RTV硅橡胶、HTV硅橡胶、液体硅橡胶等,具体而言,可举出聚二甲基硅橡胶(MQ)、甲基乙烯基硅橡胶(VMQ)、甲基苯基硅橡胶(PMQ)、氟硅橡胶(FVMQ)等。
作为硅橡胶,例如优选作为交联方式以加成反应型为主的硅橡胶。并且,硅橡胶已知有各种种类的官能团,例如优选为具有甲基的二甲基硅橡胶、具有甲基及苯基的甲基苯基硅橡胶、具有乙烯基的乙烯基硅橡胶(含乙烯基硅橡胶)等。
并且,作为硅橡胶,例如优选为具有乙烯基的乙烯基硅橡胶,更优选为具备具有乙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结构及具有与硅原子键合的氢原子(SiH)的有机氩聚珪氧烷结构的硅橡胶。
作为氟橡胶,可举出偏氟乙烯类橡胶、四氟乙烯/丙烯类橡胶、四氟乙烯/全氟甲基乙烯基醚、磷腈类橡胶、氟聚醚等。
弹性层中所使用的弹性材料例如优选硅橡胶为主成分(即,相对于弹性材料的总质量,包含50质量%以上的硅橡胶)。
硅橡胶的含量相对于弹性层中所使用的弹性材料的总质量例如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9质量%以上,也可以是100质量%。
以加强、耐热及传热等为目的,弹性层除了弹性材料以外,还可以包含无机类填充剂。作为无机类填充剂,可举出公知的填充剂,例如优选举出烟雾状二氧化硅、结晶性二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铝、金属硅等。
作为无机类填充剂的材质,除了上述以外,还可以举出碳化物(例如,炭黑、碳纤维、碳纳米管等)、氧化钛、碳化硅、滑石、云母、高岭土、碳酸钙、硅酸钙、氧化镁、石墨、氮化硅、氮化硼、氧化铈、碳酸镁等周知的无机填料。
其中,从导热性的观点考虑,例如优选为氮化硅、碳化硅、石墨、氮化硼、碳化物。
弹性层中的无机类填充剂的含量根据求出的导热性、机械强度等确定即可,例如可举出1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优选为3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5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
并且,弹性层作为添加剂例如可以包含软化剂(石蜡类等)、加工助剂(硬脂酸等)、抗老化剂(胺类等)、硫化剂(硫磺、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等)等。
弹性层的厚度例如优选为30μm以上且600μm以下,更优选为10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
弹性层的形成适用公知的方法即可,例如适用涂布法。
当作为弹性层的弹性材料使用硅橡胶时,例如,首先,制备包含通过加热被固化而成为硅橡胶的液体硅橡胶的弹性层形成用涂布液。接着,在基材层上涂布弹性层形成用涂布液而形成涂膜,根据需要对涂膜进行硫化,由此在基材层上形成弹性层。另外,在涂膜的硫化中,作为硫化温度,例如可举出150℃以上且250℃以下,作为硫化时间,例如可举出30分钟以上且120分钟以下。
(表面层)
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例如优选在基材层上或弹性层上具有表面层。
表面层为发挥抑制进行定影时呈熔融状态的色调剂像固着于与记录媒体接触的一侧的面(外周面)的作用的层。
表面层例如要求耐热性或防粘性。从该观点考虑,在构成表面层的材料中例如优选使用耐热性脱模材料,具体而言,可举出氟橡胶、氟树脂、硅酮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
其中,作为耐热性脱模材料,例如优选为氟树脂。
作为氟树脂,具体而言,可举出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聚四氟乙烯(P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聚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聚偏氟乙烯(PVDF)、聚氯代三氟乙烯(PCTFE)、氟乙烯(PVF)等。
可以对表面层的弹性层侧的面实施表面处理。作为表面处理,可以是湿式处理,也可以是干式处理,例如可举出液氨处理、准分子激光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
表面层的厚度例如优选为1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上且50μm以下。
表面层的形成适用公知的方法即可,例如可以适用涂布法。
并且,也可以预先准备管状的表面层,并将其包覆在弹性层的外周上,由此形成表面层。另外,也可以在管状的表面层的内表面形成粘结剂层(例如,包含具有环氧基的硅烷偶联剂的粘结剂层)的基础上,包覆在外周上。
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的膜厚例如优选为0.06mm以上且0.90mm以下,更优选为0.08mm以上且0.7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0mm以上且0.60mm以下。
[定影带部件的用途]
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例如也适用于加热带、加压带中的任一个。
<定影装置>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具有各种结构,例如能够例示如下定影装置:具备第1旋转体及接触配置于第1旋转体外表面的第2旋转体,且将在表面形成有色调剂像的记录媒体插穿于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之间的接触部来对色调剂像进行定影。而且,作为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中的至少一个,适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
以下,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作为第1实施方式,对具备加热辊及加压带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作为第2实施方式,对具备加热带及加热辊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而且,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也能够适用于加热带及加压带中的任一个。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并不限于第1及第2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具备加热辊或加热带及加压带的定影装置。而且,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带也能够适用于加热带及加压带中的任一个。
(定影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
参考图2对定影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定影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一例(即,定影装置60)的概略图。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60例如构成为具备旋转驱动的加热辊61(第1旋转体的一例)、加压带62(第2旋转体的一例)及经由加压带62按压加热辊61的按压焊盘64(按压部件的一例)。
另外,按压焊盘64例如只要加压带62与加热辊61相对加压即可。因此,可以加压带62侧被加热辊61加压,也可以加热辊61侧被加压带62加压。
在加热辊61的内部配设有卤素灯66(加热机构的一例)。作为加热机构,并不限于卤素灯,也可以使用其他发热的发热部件。
另一方面,在加热辊61的表面例如接触配置有感温元件69。根据由该感温元件69测量的温度测量值,控制卤素灯66的点亮,从而加热辊61的表面温度维持为设为目的的设定温度(例如,150℃)。
加压带62例如由配置于内部的按压焊盘64及带行程导板63旋转自如地支承。而且,在夹入区域N(辊隙部)中,配置成通过按压焊盘64对加热辊61进行按压。
按压焊盘64例如在加压带62的内侧配置成经由加压带62被加热辊61加压的状态,并且在与加热辊61之间形成有夹入区域N。
按压焊盘64例如将用于确保宽度较宽的夹入区域N的前夹入部件64a配置于夹入区域N的入口侧,且将用于对加热辊61赋予变形的剥离夹入部件64b配置于夹入区域N的出口侧。
为了减小加压带62的内周面与按压焊盘64之间的滑动阻力,例如在与前夹入部件64a及剥离夹入部件64b的加压带62接触的面设置有片状的滑动部件68。而且,按压焊盘64及滑动部件68保持于金属制的保持部件65。
另外,滑动部件68例如设置成其滑动面与加压带62的内周面接触,且参与在与加压带62之间存在的油的保持·供给。
在保持部件65中例如安装有带行程导板63,且成为加压带62旋转的结构。
加热辊61例如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马达向箭头S方向旋转,并且从动于该旋转而加压带62向与加热辊6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箭头R方向旋转。即,例如,加热辊61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相对于此,加压带6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而且,具有未定影的色调剂像的纸张K(记录媒体的一例)例如由定影入口引导件56引导,并输送至夹入区域N。而且,当纸张K通过夹入区域N时,纸张K上的未定影的色调剂像通过作用于夹入区域N的压力及热而得到定影。
在定影装置60中,例如,与没有前夹入部件64a的结构相比,通过与加热辊61的外周面相仿的凹形状的前夹入部件64a确保较宽的夹入区域N。
并且,在定影装置60中,例如构成为通过相对于加热辊61的外周面突出配置剥离夹入部件64b,在夹入区域N的出口区域中加热辊61的变形局部性地变大。
若如此配置剥离夹入部件64b,则例如,定影后的纸张K在通过剥离夹入区域时,成为使形成为局部较大的变形通过,因此容易从加热辊61剥离纸张K。
作为剥离的辅助机构,例如在加热辊61的夹入区域N的下游侧配设有剥离部件70。剥离部件70例如在剥离爪71以与加热辊61的旋转方向相向的朝向(反方向)接近加热辊61的状态由保持部件72保持。
(定影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
参考图3对定影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定影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一例(即,定影装置80)的概略图。
如图3所示,定影装置80例如构成为包含具备加热带84(第1旋转体的一例)的定影带模块86及按压配置于加热带84(定影带模块86)的加压辊88(第2旋转体的一例)。而且,例如,在加热带84(定影带模块86)与加压辊88之间的接触部形成有夹入区域N(辊隙部)。在夹入区域N中,纸张K(记录媒体的一例)被加压及加热而色调剂像得到定影。
定影带模块86例如具备环状的加热带84、在加压辊88侧卷绕有加热带84且由马达(未图示)的旋转力旋转驱动并且将加热带84从其内周面推向加压辊88侧的加热按压辊89及在与加热按压辊89不同的位置上从内侧支承加热带84的支承辊90。
定影带模块86例如设置有配置于加热带84的外侧并规定其环绕路径的支承辊92、矫正从加热按压辊89至支承辊90的加热带84的姿势的姿势矫正辊94、在由加热带84及加压辊88形成的夹入区域N的下游侧从内周面对加热带84赋予张力的支承辊98。
而且,定影带模块86例如设置成在加热带84与加热按压辊89之间插入有片状的滑动部件82。
滑动部件82例如设置成其滑动面与加热带84的内周面接触,且参与在与加热带84之间存在的油的保持·供给。
在此,滑动部件82例如设置成其两端由支承部件96支承的状态。
在加热按压辊89的内部例如设置有卤素加热器89A(加热机构的一例)。
支承辊90例如为由铝形成的圆筒辊,在内部配设有卤素加热器90A(加热机构的一例),并且从内周面侧对加热带84进行加热。
在支承辊90的两端部例如配设有将加热带84向外侧按压的弹簧部件(未图示)。
支承辊92例如为由铝形成的圆筒辊,在支承辊92的表面形成有由厚度20μm的氟树脂制成的防粘层。
支承辊92的防粘层例如为了防止来自加热带84的外周面的色调剂或纸粉堆积在支承辊92上而形成。
在支承辊92的内部例如配设有卤素加热器92A(加热机构的一例),并且从外周面侧对加热带84进行加热。
即,例如,成为通过加热按压辊89、支承辊90及支承辊92对加热带84进行加热的结构。
姿势矫正辊94例如为由铝形成的圆柱状辊,在姿势矫正辊94的附近配置有测量加热带84的端部位置的端部位置测量机构(未图示)。
在姿势矫正辊94中例如配设有根据端部位置测量机构的测量结果使加热带84的轴向上的接触位置位移的轴位移机构(未图示),且构成为控制加热带84的蛇行。
另一方面,加压辊88例如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设置成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等施力机构被加热带84缠绕于加热按压辊89的部位按压。由此,伴随定影带模块86的加热带84(加热按压辊89)向箭头S方向旋转移动,从动于加热带84(加热按压辊89)而加压辊88向箭头R方向旋转移动。
而且,具有未定影的色调剂像(未图示)的纸张K沿箭头P方向被输送,并引导至定影装置80的夹入区域N。而且,在纸张K通过夹入区域N时,纸张K上的未定影的色调剂像通过作用于夹入区域N的压力及热得到定影。
另外,在定影装置80中,对作为存在复数个的加热机构的一例适用了卤素加热器(卤素灯)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除卤素加热器以外的辐射灯发热体(发射放射线(红外线等)的发热体)、电阻发热体(通过使电流流过电阻而产生焦耳热的发热体:例如在陶瓷基板上形成具有电阻的膜并进行煅烧的发热体等)。
[图像形成装置]
接着,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像保持体;带电机构,使像保持体的表面带电;静电潜像形成机构,在已带电的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显影机构,通过包含色调剂的显影剂,显影形成于像保持体的表面的静电潜像,以形成色调剂像;转印机构,将色调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及定影机构,将色调剂像定影在记录媒体上。
而且,作为定影机构适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
在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装置可以设为盒式,以便装卸于图像形成装置。即,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作为处理盒的结构装置,可以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4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例如为通常被称为串联类型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复数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通过电子照相法形成各颜色成分的色调剂像;一次转印部10,将通过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形成的各颜色成分色调剂像依次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二次转印部20,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的重叠色调剂像一并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媒体即纸张K;及定影装置60,将二次转印的图像定影在纸张K上。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控制各装置(各部)的动作的控制部40。
该定影装置60为已叙述的定影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可以是具备已叙述的定影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作为保持形成于表面的色调剂像的像保持体的一例,具备向箭头A方向旋转的感光体11。
在感光体11的周围作为带电机构的一例设置有使感光体11带电的带电器12,作为潜像形成机构的一例设置有在感光体11上写入静电潜像的激光曝光器13(图中,以符号Bm来表示曝光光束)。
并且,在感光体11的周围作为显影机构的一例设置有容纳各颜色成分色调剂并通过色调剂对感光体1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像可视化的显影器14,且设置有通过一次转印部10将形成于感光体11上的各颜色成分色调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的一次转印辊16。
而且,在感光体11的周围设置有去除感光体11上的残余色调剂的感光体清洁器17,并且沿感光体11的旋转方向依次配设有带电器12、激光曝光器13、显影器14、一次转印辊16及感光体清洁器17的电子照相用器件。这些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从中间转印带15的上游侧以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顺序大致以直线状配置。
中间转印体即中间转印带15由将聚酰亚胺或聚酰胺等树脂设为基底层并且适当量含有炭黑等抗静电剂的薄膜状的加压带构成。而且,形成为其体积电阻率成为106Ωcm以上且1014Ωcm以下,其厚度例如构成为0.1mm左右。
中间转印带15通过各种辊沿图4所示的B方向以与目的对应的速度被循环驱动(旋转)。作为该各种辊,具有由定速性优异的马达(未图示)驱动而使中间转印带15旋转的驱动辊31、支承沿各感光体11的排列方向大致以直线状延伸的中间转印带15的支承辊32、对中间转印带15赋予张力并且防止中间转印带15的蛇行的作为校正辊而发挥作用的张力赋予辊33、设置于二次转印部20的背面辊25及设置于刮取中间转印带15上的残余色调剂的清洁部的清洁背面辊34。
一次转印部10由隔着中间转印带15与感光体11对置配置的一次转印辊16构成。一次转印辊16由芯体及固着于芯体周围的作为弹性层的海绵层构成。芯体为由铁、SUS等金属构成的圆柱棒。海绵层是由混合了炭黑等导电剂的NBR、SBR及EPDM的混合橡胶形成,且体积电阻率为107.5Ωcm以上且108.5Ωcm以下的海绵状的圆筒辊。
而且,一次转印辊16隔着中间转印带15压接配置于感光体11,并且对一次转印辊16施加色调剂的带电极性(设为负极性。以下相同。)及逆极性的电压(一次转印偏压)。由此,各感光体11上的色调剂像依次被中间转印带15静电吸引,从而在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重叠的色调剂像。
二次转印部20构成为具备背面辊25及配置于中间转印带15的色调剂像保持面侧的二次转印辊22。
背面辊25的表面由分散有碳的EPDM与NBR的混合橡胶的软管构成,内部由EPDM橡胶构成。而且,形成为其表面电阻率成为107Ω/□以上且1010Ω/□以下,硬度例如设定为70°(AskerC:kobunshi keiki co.,ltd.制,以下相同。)。该背面辊25配置于中间转印带15的背面侧而构成二次转印辊22的对置电极,且接触配置有稳定地施加二次转印偏压的金属制的供电辊26。
另一方面,二次转印辊22由芯体及固着于芯体周围的作为弹性层的海绵层构成。芯体为由铁、SUS等金属构成的圆柱棒。海绵层是由混合了炭黑等导电剂的NBR、SBR及EPDM的混合橡胶形成,且体积电阻率为107.5Ωcm以上且108.5Ωcm以下的海绵状的圆筒辊。
而且,二次转印辊22隔着中间转印带15压接配置于背面辊25,而且二次转印辊22接地而在与背面辊25之间形成二次转印偏压,将色调剂像二次转印在输送至二次转印部20的纸张K上。
并且,在中间转印带15的二次转印部20的下游侧,去除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15上的残余色调剂或纸粉并且对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进行清洁的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设置成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5接触或分离自如。
另外,中间转印带15、一次转印部10(一次转印辊16)及二次转印部20(二次转印辊22)相当于转印机构的一例。
另一方面,在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Y的上游侧配设有产生用于获取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中的图像形成定时的成为基准的基准信号的基准传感器(原位置传感器)42。该基准传感器42识别设置于中间转印带15的背侧的标记而产生基准信号,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构成为根据基于该基准信号的识别的来自控制部40的命令开始图像形成。
并且,在黑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K的下游侧配设有用于进行画质调整的图像浓度传感器43。
而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输送纸张K的输送机构,具备容纳纸张K的纸张容纳部50、以预先设定的定时取出蓄积于该纸张容纳部50的纸张K并进行输送的供纸辊51、输送通过供纸辊51送出的纸张K的输送辊52、将通过输送辊52输送的纸张K送入二次转印部20的输送引导件53、将通过二次转印辊22二次转印后被输送的纸张K输送至定影装置60的输送带55及将纸张K引导至定影装置60的定影入口引导件56。
接着,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成像工序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从未图示的图像读取装置或未图示的个人电脑(PC)等输出的图像数据通过未图示的图像处理装置实施图像处理之后,通过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执行成像处理。
在图像处理装置中,对所输入的反射率数据实施阴影校正、位置偏移校正、明度/颜色空间转换、伽马校正、去除边框或颜色编辑、移动编辑等各种图像编辑等图像处理。实施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转换为Y、M、C、K这4个颜色的色料灰度数据,并输出至激光曝光器13。
在激光曝光器13中,根据所输入的色料灰度数据,例如将从半导体激光器射出的曝光光束Bm照射到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的各感光体11。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的各感光体11中,在通过带电器12使表面带电之后,通过该激光曝光器13对表面进行扫描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所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显影为Y、M、C、K的各色的色调剂像。
形成于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的感光体11上的色调剂像在各感光体11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的一次转印部10中,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更具体而言,在一次转印部10中,通过一次转印辊16对中间转印带15的基材施加色调剂的带电极性(负极性)及逆极性的电压(一次转印偏压),将色调剂像依次叠加于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来进行一次转印。
在色调剂像依次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之后,中间转印带15移动而色调剂像输送至二次转印部20。若色调剂像输送至二次转印部20,则在输送机构中,与色调剂像输送至二次转印部20的定时对应地供纸辊51进行旋转,并且从纸张容纳部50供给设为目的的尺寸的纸张K。通过供纸辊51供给的纸张K由输送辊52输送,经由输送引导件53到达二次转印部20。在到达该二次转印部20之前,纸张K暂时停止,与保持有色调剂像的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定时对应地位置对准辊(未图示)进行旋转,由此进行纸张K的位置与色调剂像的位置之间的位置对准。
在二次转印部20中,二次转印辊22经由中间转印带15被背面辊25加压。此时,按照定时被输送的纸张K夹入于中间转印带15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此时,若从供电辊26施加色调剂的带电极性(负极性)及同极性的电压(二次转印偏压),则在二次转印辊22与背面辊25之间形成转印电场。而且,保持于中间转印带15上的未定影的色调剂像在由二次转印辊22及背面辊25加压的二次转印部20中一并静电转印到纸张K上。
然后,静电转印有色调剂像的纸张K以通过二次转印辊22从中间转印带15被剥离的状态直接被输送,并输送至设置于二次转印辊22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输送带55。输送带55与定影装置60中的最佳输送速度对应地将纸张K输送至定影装置60。输送至定影装置60的纸张K上的未定影的色调剂像通过定影装置60以热及压力的方式接收定影处理,由此定影在纸张K上。然后,形成有定影图像的纸张K输送至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排出部的排纸容纳部(未图示)。
另一方面,在对纸张K的转印结束之后,在中间转印带15上残余的残余色调剂伴随中间转印带15的旋转而输送至清洁部,并通过清洁背面辊34及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从中间转印带15上被去除。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来限定性地解释,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变更、改良。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来进一步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基材层(无缝带)的形成)
以5:95质量比混合N-甲基-2-吡咯烷酮(NMP)与碳纳米管(SHOWA DENKO K.K.制)制备了分散液(以下,也称为“CNT5%分散液”)。通过高压均质器(SANMARU MACHINERY CO.,LTD.制,HC3)对所获得的分散液实施了高压分散处理(条件:在50MPa下实施5次)。
接着,相对于高压分散处理后的分散液100质量份,添加聚酰胺酸溶液(UNITIKALTD.制:TX-HMM(聚酰亚胺漆),固体成分浓度:18质量%,溶剂:NMP)530质量份,制备了前体液。通过行星搅拌机(AICOH制,ACM-5LVT)对所获得的前体液(液温30℃)一边进行真空抽气一边搅拌15分钟。
通过以上,获得了在固体成分中以5质量%来包含复数个碳纳米管彼此缠结而成的聚集体(即,特定聚集体)的涂布液。
接着,将所获得的涂布液涂布于圆筒状模具上来形成涂膜,在380℃下对该涂膜进行煅烧,由此形成了膜厚80μm的无缝带状的基材层。
(弹性层的形成)
接着,在所获得的基材层的外周面涂布液体硅橡胶(Shin-Etsu Chemical Co.,Ltd.制,X34-1053),在110℃下加热15分钟,获得了膜厚400μm的弹性层。
(表面层的形成)
接着,通过注射成型成型了包含PFA的膜厚30μm的氟树脂管。
将该氟树脂管包覆在弹性层上,在200℃下加热120分钟,形成了由氟树脂管制成的表面层。
经过以上工序,获得了定影带。
<实施例2~3>
在实施例1的基材层的形成中,适当改变了行星搅拌机对前体液的搅拌时间,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涂布液。使用该涂布液,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形成了膜厚80μm的无缝带状的基材层。接着,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在该基材层上形成弹性层及表面层,制作了定影带。
<实施例4~7>
在实施例1的基材层的形成中,适当改变聚酰胺酸溶液相对于高压分散处理后的分散液100质量份的添加量来制备了前体液,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了涂布液。使用该涂布液,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形成了膜厚80μm的无缝带状的基材层。接着,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在该基材层上形成弹性层及表面层,制作了定影带。
<实施例8>
使用在实施例1中所获得的高压分散处理后的分散液,相对于分散液100质量份,添加聚酰胺酸溶液(UNITIKA LTD.制:TX-HMM(聚酰亚胺漆),固体成分浓度:18质量%,溶剂:NMP)520质量份,制备了前体液。通过行星搅拌机(AICOH制,ACM-5LVT)对所获得的前体液(液温30℃)一边进行真空抽气一边搅拌15分钟。接着,在搅拌后的前体液中添加在实施例1中制备的CNT5%分散液40质量份,然后搅拌1分钟。
通过以上,获得了在固体成分中以5质量%来包含复数个碳纳米管彼此缠结而成的聚集体(即,特定聚集体)且以2质量%来包含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涂布液。
使用所获得的涂布液,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形成了膜厚80μm的无缝带状的基材层。接着,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在该基材层上形成弹性层及表面层,制作了定影带。
<实施例9>
在实施例8中,将聚酰胺酸溶液的添加量改变为445质量份,并且将CNT5%分散液的添加量改变为300质量份,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获得涂布液。使用该涂布液,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形成了膜厚80μm的无缝带状的基材层。接着,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在该基材层上形成弹性层及表面层,制作了定影带。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8中,将高压分散处理后的分散液的量改变为99质量份,将聚酰胺酸溶液的添加量改变为528质量份,而且将CNT5%分散液的添加量改变为1质量份,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获得了涂布液。使用该涂布液,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形成了膜厚80μm的无缝带状的基材层。接着,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在该基材层上形成弹性层及表面层,制作了定影带。
<实施例11~12>
在实施例8中所获得的涂布液中适当添加NMP,获得了与实施例8的涂布液相比降低了固体成分浓度的涂布液。使用该涂布液,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形成了膜厚80μm的无缝带状的基材层。接着,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在该基材层上形成弹性层及表面层,制作了定影带。
<实施例13~14>
使用与实施例8的聚酰胺酸溶液的固体成分浓度(18质量%)相比固体成分浓度高的聚酰胺酸溶液,获得了与实施例8的涂布液相比提高了固体成分浓度的涂布液。使用该涂布液,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形成了膜厚80μm的无缝带状的基材层。接着,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在该基材层上形成弹性层及表面层,制作了定影带。
<实施例15>
在实施例8的基材层的形成中,改变行星搅拌机对前体液的搅拌时间,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式,获得了涂布液。使用该涂布液,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形成了膜厚80μm的无缝带状的基材层。接着,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在该基材层上形成弹性层及表面层,制作了定影带。
<比较例1>
使用在实施例1中所获得的高压分散处理后的分散液,相对于分散液400质量份,添加聚酰胺酸溶液(UNITIKA LTD.制:TX-HMM(聚酰亚胺漆))400质量份,制备前体液,通过行星搅拌机对所获得的前体液搅拌1分钟,由此获得了涂布液。使用该涂布液,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形成了膜厚80μm的无缝带状的基材层。接着,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在该基材层上形成弹性层及表面层,制作了定影带。
<比较例2>
将聚酰胺酸溶液(UNITIKA LTD.制:TX-HMM(聚酰亚胺漆))直接用作涂布液,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形成了膜厚80μm的无缝带状的基材层。接着,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在该基材层上形成弹性层及表面层,制作了定影带。
<比较例3>
使用在实施例1中所获得的高压分散处理后的分散液,相对于高压分散处理后的分散液100质量份,添加聚酰胺酸溶液(UNITIKA LTD.制:TX-HMM(聚酰亚胺漆),固体成分浓度:18质量%,溶剂:NMP)530质量份,制备了前体液。通过行星搅拌机(AICOH制,ACM-5LVT)对所获得的前体液(液温30℃)一边进行真空抽气一边搅拌120分钟。
通过以上,获得了以5质量%来包含复数个碳纳米管彼此缠结而成的聚集体(即,特定聚集体)的涂布液。
接着,将所获得的涂布液涂布于圆筒状模具上来形成涂膜,在380℃下对该涂膜进行煅烧,由此形成了膜厚80μm的无缝带状的基材层。
接着,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在该基材层上形成弹性层及表面层,制作了定影带。
<导热率的测量>
按照已叙述的方法对在各例子中所获得的基材层的导热率进行了测量。
<拉伸伸长率的测量>
按照已叙述的方法对在各例子中所获得的基材层的拉伸伸长率进行了测量。
<弯曲耐久性的评价>
将在各例子中所获得的定影带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FUJI XEROX制:Versant3100Press)的定影装置。
使用该图像形成装置,对A4纸连续输出了10%中间色调图像。每当输出张数达到2万张时拆卸定影带,用肉眼确认了所取出的定影带有无龟裂或断裂。
以以下基准评价了弯曲耐久性。
A:达到30万张为止,未发现定影带的龟裂或断裂。
B:20万张以上且少于30万张时,发现了定影带的龟裂或断裂。
C:10万张以上且少于20万张时,发现了定影带的龟裂或断裂。
D:少于10万张时,发现了定影带的龟裂或断裂。
[表1]
Figure BDA0003331175460000221
由上述结果可知,本实施例的定影带与比较例的定影带相比,导热率高且弯曲耐久性优异。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以例示及说明为目的而提供的。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全面详尽地包括本发明,并且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方式。很显然,对本发明所属的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变形及变更是自知之明的。本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应用而选择并说明的。由此,本技术领域中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通过对假定为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定使用最优化的各种变形例来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以上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定义。
符号说明
60-定影装置,62-加压带,63-带行程导板,64-按压焊盘,64a-前夹入部件,64b-剥离夹入部件,65-保持部件,66-卤素灯,68-滑动部件,69-感温元件,70-剥离部件,71-剥离爪,72-保持部件,80-定影装置,82-滑动部件,84-加热带,86-定影带模块,88-加压辊,89A-卤素加热器,89-加热按压辊,90A-卤素加热器,90-支承辊,92A-卤素加热器,92-支承辊,94-姿势矫正辊,96-支承部件,98-支承辊,100-图像形成装置,110-定影带,110A-基材,110B-弹性层,110C-表面层。

Claims (12)

1.一种带,其包含树脂及复数个纤维状碳彼此缠结而成的聚集体,其中,
所述聚集体的最大直径为带膜厚的5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还包含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其中,
所述聚集体的含量A与所述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含量B以质量基准计满足A≥B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其中,
所述聚集体的含量A相对于所述聚集体的含量A和所述彼此未缠结的纤维状碳的含量B的总量之比(A/(A+B))以质量基准计为0.50以上且0.95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其中,
所述聚集体的含量相对于带的总质量为超过1质量%且20质量%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其中,
所述聚集体的短轴Y相对于长轴X之比(短轴Y/长轴X)为1/10以上且1/1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其中,
所述聚集体的短轴Y相对于长轴X之比(短轴Y/长轴X)为1/10以上且1/3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其中,
所述纤维状碳为碳纳米管。
9.一种带,其包含树脂及纤维状碳,其中,
导热率为0.5W/m·K以上且10W/m·K以下,
拉伸伸长率为5%以上且40%以下。
10.一种定影带,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以及设置于所述带上的弹性层及表面层中的至少一个。
11.一种定影装置,其具备第1旋转体及接触配置于所述第1旋转体的外表面的第2旋转体,
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中的至少一个为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带,
将在表面形成有色调剂像的记录媒体插穿于所述第1旋转体与所述第2旋转体之间的接触部来对所述色调剂像进行定影。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
像保持体;
带电机构,使所述像保持体的表面带电;
静电潜像形成机构,在已带电的所述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机构,通过包含色调剂的显影剂来显影形成于所述像保持体的表面的静电潜像以形成色调剂像;
转印机构,将所述色调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体的表面;及
定影机构,将所述色调剂像定影在所述记录媒体上,且由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影装置构成。
CN202111281314.XA 2021-06-03 2021-11-01 带、定影带、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54372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3752 2021-06-03
JP2021093752A JP2022185860A (ja) 2021-06-03 2021-06-03 ベルト、定着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37229A true CN115437229A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72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81314.XA Pending CN115437229A (zh) 2021-06-03 2021-11-01 带、定影带、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96946B2 (zh)
JP (1) JP2022185860A (zh)
CN (1) CN11543722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80979B2 (ja) 2007-12-25 2011-05-1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ポリイミドチューブ、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定着ベルト
JP2014142611A (ja) * 2012-12-26 2014-08-07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用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7190930B2 (ja) 2018-02-13 2022-12-16 ニッタ株式会社 電子エミッ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96946B2 (en) 2023-10-24
JP2022185860A (ja) 2022-12-15
US20220397850A1 (en) 2022-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6142898A (ja) 定着ベルト、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263722B2 (ja) 定着ベルト、定着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ベルト用基材
JP2013061383A (ja) 管状部材、無端ベルト、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5407633A (zh) 定影带、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5407632A (zh) 定影带、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840913B2 (ja) 無端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5437229A (zh) 带、定影带、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1644776B1 (en) Endless belt, fixing bel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892789B2 (en) Fixing bel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40329580A1 (en) Resin belt, fixing bel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40302775A1 (en) Endless belt, fixing bel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2117752B2 (en) Resin belt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ixing bel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487232B1 (en) Endless bel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9133006A (ja) 定着ベルト、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8732446A (zh) 定影带、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955132B (zh) 定影构件、定影装置、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23006751A (ja) ゴム成形体、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140676A (ja) 組成物、成形体、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30997A (ja) 定着部材用管状体、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200052764A (ko) 전자선 주사된 불소 수지로 처리된 닙 플레이트를 포함하는 정착 장치
JP20121942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85399A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