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37055A - 相位差膜、圆偏振片、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相位差膜、圆偏振片、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37055A
CN115437055A CN202210617518.4A CN202210617518A CN115437055A CN 115437055 A CN115437055 A CN 115437055A CN 202210617518 A CN202210617518 A CN 202210617518A CN 115437055 A CN115437055 A CN 1154370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isotropic layer
optically anisotropic
layer
optically
refractive ind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175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勇太
古木裕介
小西敏博
桑原浩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986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8469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437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370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16Polarising elements involving passive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using mesogenic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02B5/30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includ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ic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1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with a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tardation valu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4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the refractive index Nz perpendicular to the element surface being different from in-plane refractive indices Nx and Ny, e.g. biaxial or with normal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6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with twisted orientation, e.g. comprising helically oriented LC-molecules or a plurality of twisted birefringent sub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8Waveplates, i.e. plates with a retardation value of lambda/n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2Polarizing, birefringent, filter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4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 G02F2413/04Number of plate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4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4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 G02F2413/15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with twisted orientation, e.g. comprising helically oriented LC-molecules or a plurality of twisted birefringent sub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与偏振器组合而作为圆偏振片适用于显示装置,并且从倾斜方向全方位角度观察显示装置时色调变化小的相位差膜、圆偏振片以及显示装置。一种相位差膜,其中,依次具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以及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为C板,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为A板,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是将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具有规定的结构。

Description

相位差膜、圆偏振片、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相位差膜、圆偏振片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的相位差膜被适用于显示装置的防反射膜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学补偿膜等各种用途中。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相位差板,其中层叠了2种显示规定光学特性的光学各向异性层。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960743号
本发明人等确认了将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层叠有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膜与偏振器组合而作为圆偏振片适用于显示装置,并且从倾斜方向全方位角度观察显示装置时,色调变化大,存在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与偏振器组合而作为圆偏振片适用于显示装置,并且从倾斜方向全方位角度观察显示装置时色调变化小的相位差膜。
并且,本发明的课题还在于提供一种圆偏振片及显示装置。
本发明人等对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以下结构能够解决上述课题。
(1)一种相位差膜,其中,依次具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为C板,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为A板,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是将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
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为C板,
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为负C板的情况下,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为负A板,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液晶化合物为棒状液晶化合物,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为正C板,
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为正C板的情况下,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为正A板,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液晶化合物为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为负C板,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慢轴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在0~30°的范围内。
(2)根据(1)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
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在80±30°的范围内。
(3)根据(1)或(2)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在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的绝对值为5~100nm。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在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120~240nm。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
波长550nm下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折射率各向异性Δn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d之积Δnd的值为120~240nm。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
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在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的绝对值为5~100nm。
(7)一种相位差膜,其中,依次具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或隔着粘合层层叠,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或隔着粘合层层叠,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或隔着粘合层层叠,
满足后述要件1至4中的至少一个:
(8)一种相位差膜,其中,依次具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为C板,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为A板,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是将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
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为C板,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以及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的至少一者隔着粘合层层叠,
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粘合层相邻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
(9)根据(7)或(8)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隔着粘合层层叠,
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08以下,
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08以下。
(10)根据(8)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满足后述全部要件1至4:
(11)一种圆偏振片,其包括偏振器及(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
(12)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或(11)所述的圆偏振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与偏振器组合而作为圆偏振片适用于显示装置,并且从倾斜方向全方位角度观察显示装置时色调变化小的相位差膜。
并且,根据本发明,还可以提供圆偏振片及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第1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视图的一例。
图2是本发明的圆偏振片的第1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视图的一例。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圆偏振片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偏振器的吸收轴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各自面内慢轴的关系的图。
图4是从图2中白箭头方向观察时的偏振器的吸收轴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各自面内慢轴的角度关系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第2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视图的一例。
图6是本发明的圆偏振片的第2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视图的一例。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圆偏振片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偏振器的吸收轴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各自面内慢轴的关系的图。
图8是从图6中白箭头方向观察时的偏振器的吸收轴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各自面内慢轴的角度关系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第3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视图的一例。
图10是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第4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视图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用“~”表示的数值范围是指将“~”前后所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和上限值而包含的范围。
并且,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面内慢轴和面内快轴则为波长550nm下的定义。即,只要没有特别说明,例如,面内慢轴方向是指波长550nm下的面内慢轴的方向。
在本发明中,Re(λ)和Rth(λ)分别表示波长λ下的面内延迟和厚度方向上的延迟。没有特别记载时,波长λ为550nm。
在本发明中,Re(λ)和Rth(λ)是在AxoScan OPMF-1(由Opto Science,Inc.制造)中在波长λ下测量而得的值。通过在AxoScan中输入折射率((nx+ny+nz)/3)和膜厚(d(μm))来计算
慢轴方向(°)
Re(λ)=R0(λ)
Rth(λ)=((nx+ny)/2-nz)×d。
另外,R0(λ)显示为利用AxoScan OPMF-1计算的数值,表示Re(λ)。
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折射率((nx+ny+nz)/3),使用阿贝折射仪(NAR-4T,由ATAGOCO.,LTD.制造),并使用钠灯(λ=589nm)作为光源进行测量。并且,在测量波长依赖性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多波长阿贝折射仪DR-M2(由ATAGO CO.,LTD.制造)与干涉滤光器组合而进行测量。在液晶化合物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用该方法测量由光学各向同性相固定化的膜来测量平均折射率。
并且,能够使用聚合物手册(JOHN WILEY&SONS,INC)和各种光学膜目录的值。将主要光学膜的平均折射率的值例示于以下:纤维素酰化物(1.48)、环烯烃聚合物(1.52)、聚碳酸酯(1.59)、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49)及聚苯乙烯(1.59)。
在本说明书中,A板和C板如下定义。
A板存在正A板(正的A板)和负A板(负的A板)这2种,在将膜面内的慢轴方向(在面内的折射率最大的方向)的折射率设为nx、将在面内与面内慢轴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设为ny、将厚度方向的折射率设为nz时,正A板满足式(A1)的关系,负A板满足式(A2)的关系。另外,正A板的Rth表示正值,负A板的Rth表示负值。
式(A1) nx>ny≈nz
式(A2) ny<nx≈nz
另外,上述“≈”不仅包括两者完全相同的情况,还包括两者实质上相同的情况。所谓“实质上相同”是指,例如(ny-nz)×d(其中,d为膜的厚度)为-10~10nm、优选为-5~5nm的情况也包含在“ny≈nz”中,(nx-nz)×d为-10~10nm、优选为-5~5nm的情况也包含在“nx≈nz”中。
C板存在正C板(正的C板)和负C板(负的C板)这2种,正C板满足式(C1)的关系,负C板满足式(C2)的关系。另外,正C板的Rth表示负值,负C板的Rth表示正值。
式(C1) nz>nx≈ny
式(C2) nz<nx≈ny
另外,上述“≈”不仅包括两者完全相同的情况,还包括两者实质上相同的情况。所谓“实质上相同”是指,例如(nx-ny)×d(其中,d为膜的厚度)为0~10nm、优选为0~5nm的情况也包含在“nx≈ny”中。
在本说明书中,将A板、C板以及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等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定义为式(N1)。另外,式(N1)中的nx与上述相同,是指层面内的慢轴方向(在面内的折射率最大的方向)的折射率,ny也与上述相同,是指在面内与面内慢轴正交方向的折射率。
式(N1)(平均折射率)=(nx+ny)/2
并且,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也通过上述式(N1)来计算。另外,在粘合层为光学各向同性的情况下,将粘合层的面内任一方向的折射率设为上述平均折射率。
上述平均折射率是指波长550nm下的平均折射率。
另外,如后述的实施例所示,上述平均折射率可以使用反射分光膜厚计FE3000(由Otsuka Electronics Co.,Ltd.制造)来测量。具体而言,使用反射分光膜厚计FE3000,测量想要测量折射率的层的反射率光谱,通过对得到的反射率光谱适用n-Cauchy的分散式,能够计算上述平均折射率。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在“A层和B层隔着粘合层层叠”的情况下,粘合层以与A层和B层接触的状态层叠有A层和B层。即,粘合层的一个表面与A层接触,在另一个表面与B层接触,在A层与B层之间配置有粘合层。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可见光线”是指波长400~700nm的光。并且,“紫外线”是指波长10nm以上且小于400nm的光。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正交”或“平行”,包括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例如,表示在严密的角度±5°的范围内等,与严密的角度的误差优选在±3°的范围内。
作为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特征点,可以举出将规定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组合使用这一点。
<相位差膜的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示出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第1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视图。
相位差膜10A依次具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及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是负C板,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是负A板,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是将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棒状液晶化合物LC固定而成的层,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是正C板。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的面内慢轴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平行。
以下,对各层进行详细叙述。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是负C板。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在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从将本发明的相位差膜和偏振器组合而作为圆偏振片适用于显示装置,并且从倾斜方向全方位角度观察显示装置时色调变化更小(以下,也简称为“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出发,优选5~100nm,更优选10~90nm。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只要是负C板,其结构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将水平取向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及树脂膜。
另外,圆盘状液晶化合物水平取向的状态是指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圆盘面与层的主表面平行。另外,并不要求严格平行,圆盘面与层的主表面所成的角度优选在0±2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10°的范围内。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固定的”状态是液晶化合物的取向被保持的状态。具体而言,优选为如下状态:通常在0~50℃、更苛刻的条件下在-30~70℃的温度范围内,层没有流动性,并且不会因外场或者外力而使取向形态发生变化,能够稳定持续保持固定的取向形态的状态。
作为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可以使用公知的化合物。
作为圆盘状液晶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日本特开2007-108732号公报的段落0020~0067及日本特开2010-244038号公报的段落0013~0108中记载的化合物。
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可以具有聚合性基团。
在本说明书中,聚合性基团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优选能够进行加成聚合反应的官能团,更优选聚合性烯属不饱和基团或环聚合性基团,进一步优选(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苯乙烯基或烯丙基。
构成树脂膜的树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TAC(三乙酰纤维素)。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优选为水平取向的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通过聚合固定而形成的层。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是将水平取向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的情况下,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0.1~5.0μm,进一步优选为0.3~2.0μm。
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是树脂膜的情况下,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的厚度优选为10~100μm,更优选为15~90μm。
另外,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的厚度是指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的平均厚度。上述平均厚度是通过测量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的任意5点以上的厚度,对它们进行算术平均而求出的。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是负A板。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在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为120~240nm,更优选为130~230nm。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在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为-120~-60nm,更优选为-115~-65nm。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可以显示出正向波长分散性(面内延迟随着测量波长的增大而减小的特性。),也可以显示出反向波长分散性(面内延迟随着测量波长的增大而增大的特性。)。另外,优选在可风光区域显示上述正向波长分散性和反向波长分散性。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只要是负A板,其结构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将垂直取向并且光轴(与圆盘面正交的轴)沿同一方位排列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以及拉伸膜,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将垂直取向并且光轴(与圆盘面正交的轴)沿同一方位排列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
另外,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垂直取向的状态是指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圆盘面与层的厚度方向平行。另外,并不要求严格平行,圆盘面与层的厚度方向所成的角度优选在0±2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10°的范围内。
并且,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光轴(与圆盘面正交的轴)沿同一方位排列的状态并不要求严格为同一方位,而是指在面内任意20处位置测量慢轴方位时,20处慢轴方位中慢轴方位的最大差(20个慢轴方位中差最大的2个慢轴方位之差)小于10°。
作为圆盘状液晶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中例示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
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可以具有聚合性基团。
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可以具有的聚合性基团的种类如上所述。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优选为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通过聚合固定而形成的层。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0.1~5.0μm,进一步优选为0.3~2.0μm。
另外,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的厚度是指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的平均厚度。上述平均厚度是通过测量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的任意5点以上的厚度,对它们进行算术平均而求出的。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是将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棒状液晶化合物LC固定而成的层。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优选为将具有所谓螺旋结构的手性向列相固定而成的层。另外,在形成上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时,优选至少使用棒状液晶化合物和后述的手性试剂。
棒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方向的扭曲角度)没有特别限制,多为超过0°且360°以下,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在80±30°的范围内(在50~11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80±20°的范围内(在60~100°的范围内)。
另外,关于扭曲角度的测量方法,使用Axometrics公司的AxoScan(偏振计)装置,并使用Axometrics公司的装置分析软件来测量。
并且,棒状液晶化合物扭曲取向是指以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厚度方向为轴,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一个主表面到另一个主表面的棒状液晶化合物扭曲。与此同时,棒状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方向(面内慢轴方向)根据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厚度方向的位置而不同。
在扭曲取向中,棒状液晶化合物的长轴配置为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主表面平行。另外,并不要求为严格平行,棒状液晶化合物的长轴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主表面所成的角度优选在0±2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10°的范围内。
波长550nm下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折射率各向异性Δn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厚度d之积Δnd的值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为120~240nm,更优选为130~230nm。
关于上述Δnd的测量方法,使用Axometrics公司的AxoScan(偏振计)装置,并使用Axometrics公司的装置分析软件来测量。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的面内慢轴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在0~30°的范围内,优选在0~20°的范围内。
用于形成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棒状液晶化合物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公知的化合物。
作为棒状液晶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日本特表平11-513019号公报的权利要求1及日本特开2005-289980号公报的段落0026~0098中记载的化合物。
棒状液晶化合物可以具有聚合性基团。
棒状液晶化合物可以具有的聚合性基团的种类如上所述。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优选为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棒状液晶化合物通过聚合固定而形成的层。更具体而言,更优选为扭曲取向的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棒状液晶化合物通过聚合固定而形成的层。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0.1~5.0μm,进一步优选为0.3~2.0μm。
另外,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厚度是指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平均厚度。上述平均厚度是通过测量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任意5点以上的厚度,对它们进行算术平均而求出的。
(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
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是正C板。
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在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为-100~-5nm,更优选为-100~-30nm。
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只要是正C板,其结构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将垂直取向的棒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以及树脂膜,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将垂直取向的棒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
另外,棒状液晶化合物垂直取向的状态是指棒状液晶化合物的长轴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的厚度方向平行。另外,并不要求为严格平行,棒状液晶化合物的长轴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的厚度方向所成的角度优选在0±2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10°的范围内。
作为棒状液晶化合物,可以使用公知的化合物。
作为棒状液晶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中例示的棒状液晶化合物。
棒状液晶化合物可以具有聚合性基团。
棒状液晶化合物可以具有的聚合性基团的种类如上所述。
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优选为垂直取向的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棒状液晶化合物通过聚合固定而形成的层。
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0.1~5.0μm,进一步优选为0.3~2.0μm。
另外,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的厚度是指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的平均厚度。上述平均厚度是通过测量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的任意5点以上的厚度,对它们进行算术平均而求出的。
(其他部件)
相位差膜10A也可以含有除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以外的其他部件。
(粘合层)
相位差膜10A可以在各光学各向异性层之间具有粘合层。
作为粘合层,可以举出公知的粘合剂层和粘接剂层。
如日本特开平11-149015公报所述,通常,从抑制反射的观点出发,形成相位差膜的各层(例如,光学各向异性层)优选调整折射率。与粘接对象的折射率差优选为0.1以下,更优选为0.0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6以下,尤其优选为0.03以下。
并且,粘合层的厚度优选为0.1~50μm。从薄层化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2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μm以下,尤其优选为5μm以下。从抑制干涉不均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μm以上,尤其优选为25μm以上。
在将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层间配置粘合层时,也可以使用高折射的粘接剂或粘合剂。
为了提高折射率,还优选使用高折射单体或高折射金属微粒。
作为高折射单体,优选在分子中具有苯环骨架。作为在分子中具有苯环骨架的单官能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乙氧基化邻苯基苯酚酯、(甲基)丙烯酸酯邻苯基苯酚缩水甘油醚、(甲基)丙烯酸对枯基苯氧基乙二醇酯、邻苯二甲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酯、邻苯二甲酸2-丙烯酰氧基乙酯、2-丙烯酰氧基乙基-2-邻苯二甲酸羟乙酯、邻苯二甲酸2-丙烯酰氧基丙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EO改性苯酚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二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EO改性壬基酚酯、(甲基)丙烯酸PO改性壬基酚酯、(甲基)丙烯酸苯基缩水甘油醚、(甲基)丙烯酸新戊二醇苯甲酸酯、(甲基)丙烯酸壬基苯氧基聚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ECH改性苯氧基酯、(甲基)丙烯酸苄酯及乙烯基咔唑等。
作为高折射金属微粒,可以举出无机粒子。作为构成无机粒子的成分,可以举出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金属氧氮化物及金属单质。作为上述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金属氧氮化物及金属单质中所含的金属原子,可以举出钛原子、硅原子、铝原子、钴原子及锆原子。作为无机粒子的具体例,可以举出氧化铝粒子、氧化铝水合物粒子、二氧化硅粒子、氧化锆粒子及粘土矿物(例如,蒙脱石)等无机氧化物粒子。从折射率的观点出发,优选氧化锆粒子。
可以通过改变无机粒子的量来调整规定的折射率。
无机粒子的平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制,但使用氧化锆作为主成分时,优选为1~120nm,更优选为1~60nm,进一步优选为2~40nm。
(取向膜)
相位差膜10A还可以具有取向膜。取向膜也可以配置在各光学各向异性层之间。
另外,如图1所示,相位差膜10A优选在各光学各向异性层之间不具有取向膜。
取向膜可以通过诸如有机化合物(优选聚合物)的摩擦处理、无机化合物的斜向蒸镀、形成具有微槽的层、或者累积基于朗缪尔-布洛杰特法(LB膜)的有机化合物(例如,ω-廿三烷酸、双十八烷基甲基氯化铵、硬脂酸甲酯)的方式形成。
而且,也已知有通过赋予电场、赋予磁场或光照射(优选偏振光)而产生取向功能的取向膜。
取向膜优选通过聚合物的摩擦处理来形成。
作为取向膜,还可以举出光取向膜。
只要能够发挥取向功能,取向膜的厚度就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0.01~5.0μm,更优选为0.05~2.0μm,进一步优选为0.1~0.5μm。
(基板)
相位差膜10A还可以具有基板。
作为基板,优选透明基板。另外,透明基板是指可见光的透射率为60%以上的基板,其透射率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
基板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优选为10~200μm,更优选为10~100μm,进一步优选为20~90μm。
并且,基板可以由多个层叠制成。为了改善基板与设置在基板上的层的粘接,可以对基板的表面实施表面处理(例如,辉光放电处理、电晕放电处理、紫外线(UV)处理、火焰处理)。
并且,可以在基板上设置粘接剂层(底涂层)。
基板也可以是所谓的伪支撑体。例如,在基板上制造光学各向异性层之后,根据需要,可以从光学各向异性层剥离基板。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
例如,可以分别制造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将它们隔着粘合层(例如,粘合剂层或粘接剂层)以规定的顺序贴合,由此制造相位差膜。
并且,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可以使用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来制造,该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可以分别形成且含有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化合物。
以下,对使用含有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来制造光学各向异性层(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方法进行详细叙述。
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中所含的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化合物(以下,也称为“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如上所述。另外,如上所述,根据所形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适当地选择棒状液晶化合物和圆盘状液晶化合物。
相对于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总固体成分,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含量优选为60~99质量%,更优选为70~98质量%。
另外,固体成分表示能够形成去除了溶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成分,其性状即使为液体状,也设为固体成分。
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也可以含有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化合物以外的其他化合物。
例如,为了使液晶化合物扭曲取向,用于形成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优选含有手性试剂。手性试剂是为了使液晶化合物扭曲取向而添加的,当然,在液晶化合物在分子内具有不对称碳等显示光学活性的化合物的情况下,不需要添加手性试剂。并且,根据制造方法和扭曲角度的不同,不需要添加手性试剂。
作为手性试剂,只要是将并用的液晶化合物相容的物质,就没有特别的结构限制。也能够使用公知的手性试剂(例如,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第142委员会编“液晶器件手册”,第3章4-3项,TN、STN用手性试剂,199页,1989年中记载)中的任一个。
手性试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调整为实现上述扭曲角度。
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也可以含有聚合引发剂。所使用的聚合引发剂根据聚合反应的形式来选择,例如,可以举出热聚合引发剂和光聚合引发剂。
相对于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总固体成分,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聚合引发剂的含量优选为0.01~20质量%,更优选为0.5~10质量%。
作为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中可以含有的其他成分,除上述以外,还可以举出多官能单体、取向控制剂(垂直取向剂、水平取向剂)、表面活性剂、粘合改良剂、增塑剂及溶剂。
作为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涂布方法,可以举出帘涂法、浸涂法、旋涂法、印刷涂布法、喷涂法、狭缝涂布法、辊涂法、滑动涂布法、刮刀涂布法、凹版涂布法及线棒法。
接着,对所形成的涂膜实施取向处理,使涂膜中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取向。例如,在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时,使圆盘状液晶化合物水平取向。并且,在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时,使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垂直取向,以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光轴(与圆盘面正交的轴)沿同一方位排列的方式取向。并且,在形成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时,使棒状液晶化合物扭曲取向。并且,在形成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时,使棒状液晶化合物垂直取向。
取向处理可以通过室温使涂膜干燥或者通过加热涂膜来进行。在热致液晶化合物的情况下,通过取向处理形成的液晶相一般能够根据温度或压力的变化来转移。在溶致性液晶化合物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溶剂量等的组成比进行转移。
另外,加热涂膜时的条件没有特别限制,但是加热温度优选为50~250℃,更优选为50~150℃,加热时间优选为10秒钟~10分钟。
并且,在加热涂膜后,在后述固化处理(光照射处理)之前,根据需要可以冷却涂膜。
接着,对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取向后的涂膜实施固化处理。
对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取向后的涂膜实施的固化处理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举出光照射处理和加热处理。其中,制造适应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光照射处理,更优选紫外线照射处理。
光照射处理的照射条件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50~1000mJ/cm2的照射量。
光照射处理时的气氛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氮气氛。
<圆偏振片的第1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第1实施方式可以与偏振器组合而作为圆偏振片使用。另外,圆偏振片是指将无偏振光的光转换为圆偏振光的光学元件。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圆偏振片优选用于诸如液晶显示装置(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电致发光显示器(ELD)及阴极管显示装置(CRT)等显示装置的防反射用途。
偏振器只要是具有将自然光转换成特定的直线偏振光的功能的部件即可,例如可以举出吸收型偏振器。
偏振器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能够利用通常使用的偏振器,例如可以举出碘系偏振器、利用了二色性物质的染料系偏振器及多烯系偏振器。碘系偏振器和染料系偏振器通常通过使碘或二色性染料吸附于聚乙烯醇上并拉伸来制作。
另外,在偏振器的单面或两面上可以配置有保护膜。
图2示出圆偏振片100A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视图。并且,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圆偏振片100A中的偏振器20的吸收轴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各自面内慢轴之间的关系的图。另外,图3中偏振器20中的箭头表示吸收轴,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中的箭头表示各个层中的面内慢轴。
并且,图4是示出从图2的白箭头观察时偏振器20的吸收轴(虚线)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各自面内慢轴(实线)的角度关系的图。
另外,从图2中的白色箭头观察时,面内慢轴的旋转角度以偏振器20的吸收轴为基准(0°),在逆时针方向具有正角度值,在顺时针方向具有负角度值来表示。并且,从图2中的白色箭头观察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方向以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中的正前方侧(与偏振器20侧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为基准来判断是右扭曲(顺时针)还是左扭曲(逆时针)。
如图2所示,圆偏振片100A依次包括偏振器20、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及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
如图3~图4所示,偏振器20的吸收轴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φa1为75°。更具体而言,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的面内慢轴相对于偏振器20的吸收轴旋转-75°(顺时针旋转75°)。另外,在图3~图4中示出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的面内慢轴位于-75°位置的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该方式,优选在-75±13°的范围内。即,偏振器20的吸收轴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优选在75±13°的范围内。
另外,如图3所示,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中,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在偏振器20侧的表面141A上的面内慢轴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在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侧的表面142A上的面内慢轴平行。
如图3~图4所示,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的面内慢轴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侧的表面161A上的面内慢轴平行。
另外,在图3~图4中示出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的面内慢轴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侧的表面161A上的面内慢轴平行的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该方式,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的面内慢轴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侧的表面161A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在0~30°的范围内即可。因此,例如,从图2的白箭头观察时,以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的面内慢轴为基准,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侧的表面161A上的面内慢轴可以配置在30°顺时针的位置,也可以配置在30°逆时针的位置。
如上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是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棒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因此,如图3~图4所示,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侧的表面161A上的面内慢轴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在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侧相反一侧表面162A上的面内慢轴形成上述扭曲角度(另外,图3中为80°)。即,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侧的表面161A上的面内慢轴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在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侧相反一侧表面162A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φa2为80°。更具体而言,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中的棒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方向为右扭曲(顺时针),其扭曲角度为80°。因此,偏振器20的吸收轴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在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侧相反一侧表面162A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为5°。
另外,在图3~图4中示出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中的棒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为80°的方式,但并不限于该方式,棒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优选在80±30°的范围内。即,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侧的表面161A上的面内慢轴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在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侧相反一侧表面162A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优选在80±30°的范围内。
如上所述,在图3~图4的方式中,从相位差膜10A侧观察圆偏振片100A时,以偏振器20的吸收轴为基准,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的面内慢轴顺时针旋转75°,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中的棒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方向为顺时针(右扭曲)。
在图3~图4中,详细叙述了棒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方向为顺时针的方式,但只要满足规定的角度关系,也可以是逆时针的方式。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是如下方式:从相位差膜10A侧观察圆偏振片100A时,以偏振器20的吸收轴为基准,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的面内慢轴逆时针旋转75°,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中的棒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方向为逆时针(左扭曲)。
即,在包含相位差膜的第1实施方式的圆偏振片中,从相位差膜侧观察圆偏振片时,以偏振器的吸收轴为基准,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慢轴顺时针在75±13°(优选在75±10°)的范围内旋转的情况下,优选以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在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为基准,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的棒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方向为顺时针。
并且,在包含相位差膜的第1实施方式的圆偏振片中,从相位差膜侧观察圆偏振片时,以偏振器的吸收轴为基准,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慢轴逆时针在75±13°(优选在75±10°)的范围内旋转的情况下,优选以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在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为基准,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的棒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方向为逆时针。
上述圆偏振片可以具有除相位差膜和偏振器以外的其他部件。
圆偏振片可以在相位差膜与偏振器之间具有粘合层。
作为粘合层,可以举出上述公知的粘合剂层和粘接剂层。
上述圆偏振片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公知的方法。
例如,可以举出将偏振器与相位差膜隔着粘合层贴合的方法。
<相位差膜的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示出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第2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视图。
相位差膜10B依次具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B、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及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B是正C板,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是正A板,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是将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LC固定而成的层,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是负C板。
以下,对各层进行详细叙述。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B)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B是正C板。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B在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为-100~-5nm,更优选为-90~-10nm。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B只要是正C板,其结构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将垂直取向的棒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以及树脂膜,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将垂直取向的棒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
棒状液晶化合物垂直取向的状态是指棒状液晶化合物的长轴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B的厚度方向平行。另外,并不要求为严格平行,棒状液晶化合物的长轴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B的厚度方向所成的角度优选在0±2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10°的范围内。
作为棒状液晶化合物,可以使用公知的化合物。
作为棒状液晶化合物的具体例,如相位差膜的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
棒状液晶化合物可以具有聚合性基团。
棒状液晶化合物可以具有的聚合性基团的种类如上所述。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B优选为垂直取向的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棒状液晶化合物通过聚合固定而形成的层。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B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0.1~5.0μm,进一步优选为0.3~2.0μm。
另外,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B的厚度是指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B的平均厚度。上述平均厚度是通过测量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B的任意5点以上的厚度,对它们进行算术平均而求出的。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是正A板。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在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为120~240nm,更优选为130~230nm。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在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为60~120nm,更优选为65~115nm。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可以显示出正向波长分散性(面内延迟随着测量波长的增大而减小的特性。),也可以显示出反向波长分散性(面内延迟随着测量波长的增大而增大的特性。)。另外,优选在可风光区域显示上述正向波长分散性和反向波长分散性。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只要是正A板,其结构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将均匀取向的棒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以及拉伸膜,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将均匀取向的棒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
在本说明书中,均匀取向是指液晶化合物的分子轴(例如,在棒状液晶化合物的情况下对应于长轴)相对于层表面水平且在同一方位上排列的状态(光学的一轴性)。
其中,水平并不要求为严格水平,而是指液晶化合物的平均分子轴与层的主表面所成的倾斜角小于20°的取向。
并且,同一方位并不要求严格为同一方位,而是指在面内任意20处位置测量慢轴方位时,20处慢轴方位中慢轴方位的最大差(20个慢轴方位中差最大的2个慢轴方位之差)小于10°。
作为棒状液晶化合物的具体例,如相位差膜的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
棒状液晶化合物可以具有聚合性基团。
棒状液晶化合物可以具有的聚合性基团的种类如上所述。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优选为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棒状液晶化合物通过聚合固定而形成的层。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0.1~5.0μm,进一步优选为0.3~2.0μm。
另外,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的厚度是指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的平均厚度。上述平均厚度是通过测量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的任意5点以上的厚度,对它们进行算术平均而求出的。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是将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LC固定而成的层。
在形成上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时,优选至少使用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和手性试剂。
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方向的扭曲角度)没有特别限制,多为超过0°且360°以下,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在80±30°的范围内(在50~11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80±20°的范围内(在60~100°的范围内)。
另外,关于扭曲角度的测量方法,使用Axometrics公司的AxoScan(偏振计)装置,并使用Axometrics公司的装置分析软件来测量。
并且,圆盘状液晶化合物扭曲取向是指以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厚度方向为轴,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一个主表面到另一个主表面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扭曲。与此同时,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方向(面内慢轴方向)根据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厚度方向的位置而不同。
在扭曲取向中,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垂直取向。另外,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垂直取向的状态是指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圆盘面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厚度方向平行。另外,并不要求严格平行,圆盘面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厚度方向所成的角度优选在0±2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10°的范围内。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的面内慢轴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在0~30°的范围内,优选在0~20°的范围内。
波长550nm下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折射率各向异性Δn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厚度d之积Δnd的值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为120~240nm,更优选为130~230nm。
关于上述Δnd的测量方法,使用Axometrics公司的AxoScan(偏振计)装置,并使用Axometrics公司的装置分析软件来测量。
用于形成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公知的化合物。
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可以具有聚合性基团。
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可以具有的聚合性基团的种类如上所述。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优选为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通过聚合固定而形成的层。更具体而言,更优选为扭曲取向的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通过聚合固定而形成的层。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0.1~5.0μm,进一步优选为0.3~2.0μm。
另外,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厚度是指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平均厚度。上述平均厚度是通过测量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任意5点以上的厚度,对它们进行算术平均而求出的。
(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
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是负C板。
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在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为5~100nm,更优选为10~80nm。
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只要是负C板,其结构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将水平取向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以及树脂膜,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将水平取向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
作为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可以使用公知的化合物。
作为圆盘状液晶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A中例示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
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可以具有聚合性基团。
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可以具有的聚合性基团的种类如上所述。
构成树脂膜的树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TAC(三乙酰纤维素)。
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优选为水平取向的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通过聚合固定而形成的层。
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在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是将水平取向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的情况下,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0.1~5.0μm,进一步优选为0.3~2.0μm。
在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是树脂膜的情况下,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的厚度优选为10~100μm,更优选为15~90μm。
另外,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的厚度是指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的平均厚度。上述平均厚度是通过测量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的任意5点以上的厚度,对它们进行算术平均而求出的。
(其他部件)
相位差膜10B也可以含有除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B~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以外的其他部件。
作为其他部件,可以举出上述相位差膜的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其他部件。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B~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的制造方法。
<圆偏振片的第2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第2实施方式可以与偏振器组合而作为圆偏振片使用。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圆偏振片优选用于诸如液晶显示装置(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电致发光显示器(ELD)及阴极管显示装置(CRT)等显示装置的防反射用途。
偏振器如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
图6示出圆偏振片100B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视图。并且,图7是示出图6所示的圆偏振片100B中的偏振器20的吸收轴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各自面内慢轴之间的关系的图。另外,图7中偏振器20中的箭头表示吸收轴,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中的箭头表示各个层中的面内慢轴。
并且,图8是示出从图6的白箭头观察时偏振器20的吸收轴(虚线)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各自面内慢轴(实线)的角度关系的图。
另外,从图6中的白色箭头观察时,面内慢轴的旋转角度以偏振器20的吸收轴为基准(0°),在逆时针方向具有正角度值,在顺时针方向具有负角度值来表示。并且,从图6中的白色箭头观察时,扭曲方向以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中的正前方侧(与偏振器20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为基准来判断是右扭曲(顺时针)还是左扭曲(逆时针)。
如图6所示,圆偏振片100B依次包括偏振器20、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B、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及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B。
如图7~图8所示,偏振器20的吸收轴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φb1为15°。更具体而言,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的面内慢轴相对于偏振器20的吸收轴旋转15°(逆时针旋转15°)。另外,在图7~图8中示出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的面内慢轴位于15°位置的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该方式,优选在15±13°的范围内。即,偏振器20的吸收轴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优选在15±13°的范围内。
另外,如图7所示,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中,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在偏振器20侧的表面141B上的面内慢轴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在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侧的表面142B上的面内慢轴平行。
如图7~图8所示,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的面内慢轴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侧的表面161B上的面内慢轴平行。
另外,在图7~图8中示出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的面内慢轴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侧的表面161B上的面内慢轴平行的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该方式,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的面内慢轴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侧的表面161B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在0~30°的范围内即可。因此,例如,从图6的白箭头观察时,以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的面内慢轴为基准,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侧的表面161B上的面内慢轴可以配置在30°顺时针的位置,也可以配置在30°逆时针的位置。
如上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是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因此,如图7~图8所示,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在偏振器20侧的表面161B上的面内慢轴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在与偏振器20侧相反的一侧的表面162B上的面内慢轴形成上述扭曲角度(另外,图7中为80°)。即,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侧的表面161B上的面内慢轴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在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侧相反一侧表面162B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φb2为80°。更具体而言,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中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方向为右扭曲(顺时针),其扭曲角度为80°。因此,偏振器20的吸收轴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在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侧相反一侧表面162B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为95°。
另外,在图7~图8中示出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中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为80°的方式,但并不限于该方式,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优选在80±30°的范围内。即,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侧的表面161B上的面内慢轴和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在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侧相反一侧表面162B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优选在80±30°的范围内。
如上所述,在图7~图8的方式中,从相位差膜10B侧观察圆偏振片100B时,以偏振器20的吸收轴为基准,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的面内慢轴逆时针旋转15°,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中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方向为顺时针(右扭曲)。
在图7~图8中,详细叙述了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方向为顺时针的方式,但只要满足规定的角度关系,也可以是逆时针的方式。更具体而言,也可以是如下方式:从相位差膜10B侧观察圆偏振片100B时,以偏振器20的吸收轴为基准,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B的面内慢轴顺时针旋转15°,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B中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方向为逆时针(左扭曲)。
即,在包含相位差膜的第2实施方式的圆偏振片中,从相位差膜侧观察圆偏振片时,以偏振器的吸收轴为基准,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慢轴逆时针在15±13°(优选在15±10°)的范围内旋转的情况下,优选以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在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为基准,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的液晶化合物的扭曲方向为顺时针。
并且,在包含相位差膜的第2实施方式的圆偏振片中,从相位差膜侧观察圆偏振片时,以偏振器的吸收轴为基准,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慢轴顺时针在15±13°(优选在15±10°)的范围内旋转的情况下,优选以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在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为基准,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的液晶化合物的扭曲方向为逆时针。
上述圆偏振片可以具有除相位差膜和偏振器以外的其他部件。
圆偏振片可以在相位差膜与偏振器之间具有粘合层。
作为粘合层,可以举出上述公知的粘合剂层和粘接剂层。
上述圆偏振片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公知的方法。
例如,可以举出将偏振器与相位差膜隔着粘合层贴合的方法。
<相位差膜的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9示出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第3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视图。
相位差膜10C依次具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及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隔着粘合层22层叠。
在图9中,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直接接触,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隔着粘合层22层叠,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直接接触。
另外,在图9中,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直接接触,但也可以在两者之间配置粘合层,并且隔着粘合层层叠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
并且,在图9中,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直接接触,但也可以在两者之间配置粘合层,并且隔着粘合层层叠有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和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
并且,在图9中,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隔着粘合层22层叠,但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也可以直接接触。
在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第3实施方式中,满足以下要件1~4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观点出发,优选满足全部要件1~4。
要件1: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
要件2: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以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中的至少一者为0.10以下;
要件3: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以及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中的至少一者为0.10以下;
要件4: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
以下,以图9的相位差膜为例,对要件1~4进行说明。
要件1规定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在图9中,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侧的表面接触的层是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自身,因此,在图9中,如果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的平均折射率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则满足要件1。
上述差是2个平均折射率中从大的值减去小的值而得的值,在两者是相同的值的情况下,差值为0。
另外,在图9中,是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的方式,但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隔着粘合层层叠,并且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粘合层接触的情况下,如果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则满足要件1。
要件2规定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以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中的至少一者为0.10以下。在图9中,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侧的表面接触的层是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自身。并且,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侧的表面接触的层是粘合层22。因此,在图9中,如果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的平均折射率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以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的平均折射率与粘合层22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中的至少一者为0.10以下,则满足要件2。
上述差是2个平均折射率中从大的值减去小的值而得的值,在两者是相同的值的情况下,差值为0。
另外,在图9中,是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隔着粘合层层叠的方式,但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如果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以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中的至少一者为0.10以下,则满足要件2。
并且,在图9中,是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的方式,但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隔着粘合层层叠,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粘合层接触的情况下,如果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以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中的至少一者为0.10以下,则满足要件2。
而且,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隔着粘合层层叠,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粘合层接触,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如果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以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中的至少一者为0.10以下,则满足要件2。
要件3规定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以及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中的至少一者为0.10以下。在图9中,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侧的表面接触的层是粘合层22。并且,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的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侧的表面接触的层是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自身。因此,在图9中,如果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的平均折射率与粘合层22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以及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的平均折射率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中的至少一者为0.10以下,则满足要件3。
上述差是2个平均折射率中从大的值减去小的值而得的值,在两者是相同的值的情况下,差值为0。
另外,在图9中,是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隔着粘合层层叠的方式,但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如果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以及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中的至少一者为0.10以下,则满足要件3。
并且,在图9中,是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的方式,但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隔着粘合层层叠,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粘合层接触的情况下,如果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以及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中的至少一者为0.10以下,则满足要件3。
而且,在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隔着粘合层层叠,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粘合层接触,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如果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以及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中的至少一者为0.10以下,则满足要件3。
要件4规定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在图9中,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侧的表面接触的层是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自身,因此,在图9中,如果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的平均折射率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则满足要件4。
上述差是2个平均折射率中从大的值减去小的值而得的值,在两者是相同的值的情况下,差值为0。
另外,在图9中,是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的方式,但在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隔着粘合层层叠,并且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粘合层接触的情况下,如果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则满足要件4。
(光学各向异性层)
在相位差膜的第3实施方式中,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分别是相互不同的层。所谓相互不同的层,例如,可以举出用于形成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液晶化合物的种类不同的层、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的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形态或取向方向不同的层以及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特性(例如,面内延迟和厚度方向的延迟)不同的层等。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优选都是将取向的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更优选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化合物通过聚合固定而形成的层。
液晶化合物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通常,液晶化合物可以根据其形状分类为棒状液晶化合物和圆盘状液晶化合物。
液晶化合物优选具有聚合性基团。即,液晶化合物优选为聚合性液晶化合物。作为聚合性液晶化合物所具有的聚合性基团,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环氧基及乙烯基。
作为液晶化合物能够取得的取向状态,例如,可以举出均匀取向、垂直取向、混合取向、扭曲取向及倾斜取向。另外,上述扭曲取向表示以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为旋转轴,液晶化合物从光学各向异性层的一个主表面扭曲到另一个主表面的取向状态。在扭曲取向中,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方向的扭曲角度)通常多为超过0°且为360°以下。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上述A板,可以是负A板,也可以是正A板。
并且,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上述C板,可以是负C板,也可以是正C板。
并且,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将扭曲取向的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将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
用于将扭曲取向的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的液晶化合物优选为棒状液晶化合物。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0.1~5.0μm,进一步优选为0.3~3.0μm。
另外,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的各层的厚度是指各层的平均厚度。上述平均厚度是通过测量各层的任意5点以上的厚度,对它们进行算术平均而求出的。
作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的优选方式之一,可以举出如下方式: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是负C板,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是负A板,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是将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棒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是正C板,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的面内慢轴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在0~30°的范围内。该方式(以下,也简称为“优选方式1”。)对应于在上述相位差膜的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式,各层的优选方式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层的优选方式相同。
并且,作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的其他优选方式之一,可以举出如下方式: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是正C板,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是正A板,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是将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是负C板,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的面内慢轴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C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C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在0~30°的范围内。该方式(以下,也简称为“优选方式2”。)对应于在上述相位差膜的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式,各层的优选方式与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层的优选方式相同。
(粘合层)
作为粘合层,可以举出在上述相位差膜的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粘合层(粘合剂层和粘接剂层)。
更具体而言,粘接剂层是使用粘接剂形成的层。作为粘接剂,例如,可以举出水性粘接剂、溶剂型粘接剂、乳液系粘接剂、无溶剂型粘接剂、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及热固化型粘接剂。作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可以举出电子束固化型粘接剂、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及可见光线固化型粘接剂,优选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即,粘合层优选为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形成的层。
作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酯系粘接剂。作为(甲基)丙烯酸酯系粘接剂中的固化性成分,例如,可以举出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及具有乙烯基的化合物。
粘接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0.1~5μm,更优选为0.5~2μm。
粘合剂层是指使用粘合剂形成的层。作为粘合剂,例如,可以举出橡胶系粘合剂、丙烯酸系粘合剂、有机硅系粘合剂、氨基甲酸酯系粘合剂、乙烯基烷基醚系粘合剂、聚乙烯醇系粘合剂、聚乙烯吡咯烷酮系粘合剂、聚丙烯酰胺系粘合剂及纤维素系粘合剂,优选丙烯酸系粘合剂(压敏粘合剂)。
作为丙烯酸系粘合剂,优选酯部分的烷基为甲基、乙基或丁基等碳原子数为20以下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酯与具有(甲基)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等官能团的(甲基)丙烯酸系单体的共聚物。
粘合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1~30μm,更优选为5~20μm。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A~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A的制造方法。
更具体而言,为了形成2个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的状态,例如,在基板上涂布含有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优选在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中含有对光学各向异性层表面赋予取向控制能力的原材料(例如,光取向聚合物))而形成光学各向异性层之后,在所形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上进一步涂布含有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形成另外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可以形成2个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的状态。
并且,为了形成2个光学各向异性层隔着粘合层配置的状态,例如,可以通过将另外准备的2个光学各向异性层隔着粘合层贴合来形成上述状态。
如上所述,通过将使用含有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进行涂布的方法和贴合方法组合使用,可以形成本发明的相位差膜。
与上述相位差膜的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地,上述相位差膜的第3实施方式可以与偏振器组合用作圆偏振片。
在相位差膜的第3实施方式为上述优选方式1的情况下,优选以成为与上述圆偏振片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层配置的方式,组合相位差膜的第3实施方式和偏振器。
并且,在相位差膜的第3实施方式为上述优选方式2的情况下,优选以成为与上述圆偏振片的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层配置的方式,组合相位差膜的第3实施方式和偏振器。
在组合相位差膜的第3实施方式和偏振器时,可以隔着上述粘合层层叠两者。
在隔着粘合层层叠相位差膜的第3实施方式和偏振器时,与粘合层相邻的相位差膜中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10以下。
<相位差膜的第4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0示出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第4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视图。
相位差膜10D依次具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D、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D、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D及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D,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D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D隔着粘合层22层叠。粘合层22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D及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D接触。
在图10中,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D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D隔着粘合层22层叠,但不限于该方式,只要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的至少一方隔着粘合层层叠即可。
在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第4实施方式中,满足以下要件5。
要件5: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粘合层相邻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
以下,以图10的相位差膜为例,对上述几点进行说明。
在图10中,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D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D隔着粘合层22层叠。在该方式的情况下,粘合层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D及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D相邻。因此,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D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D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
另外,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D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D隔着粘合层22层叠,2个光学各向异性层(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D、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D)与粘合层22接触的情况下,如果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D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D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则满足上述要件5。
并且,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D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D隔着粘合层22层叠,2个光学各向异性层(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D、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D)与粘合层22接触的情况下,如果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D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D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则满足上述要件5。
其中,作为相位差膜的第4实施方式的优选方式之一,可以举出如下方式: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隔着粘合层层叠,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08以下,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08以下。
并且,作为相位差膜的第4实施方式的其他优选方式之一,可以举出如下方式:满足在相位差膜的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全部要件1~4。
(光学各向异性层)
在相位差膜的第4实施方式中,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D~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D分别是相互不同的层。所谓相互不同的层,例如,可以举出用于形成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液晶化合物的种类不同的层、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的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形态或取向方向不同的层以及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特性(例如,面内延迟和厚度方向的延迟)不同的层等。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D~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D优选都是将取向的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更优选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化合物通过聚合固定而形成的层。
液晶化合物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通常,液晶化合物可以根据其形状分类为棒状液晶化合物和圆盘状液晶化合物。
液晶化合物优选具有聚合性基团。即,液晶化合物优选为聚合性液晶化合物。作为聚合性液晶化合物所具有的聚合性基团,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环氧基及乙烯基。
作为液晶化合物能够取得的取向状态,例如,可以举出均匀取向、垂直取向、混合取向、扭曲取向及倾斜取向。另外,上述扭曲取向表示以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为旋转轴,液晶化合物从光学各向异性层的一个主表面扭曲到另一个主表面的取向状态。在扭曲取向中,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方向的扭曲角度)通常多为超过0°且为360°以下。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D~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D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上述A板,可以是负A板,也可以是正A板。
并且,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D~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D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上述C板,可以是负C板,也可以是正C板。
并且,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D~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D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将扭曲取向的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将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
用于将扭曲取向的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的液晶化合物优选为棒状液晶化合物。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D~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D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0.1~5.0μm,进一步优选为0.3~3.0μm。
另外,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D~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D的各层的厚度是指各层的平均厚度。上述平均厚度是通过测量各层的任意5点以上的厚度,对它们进行算术平均而求出的。
作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D~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D的优选方式之一,可以举出如下方式: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D是负C板,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D是负A板,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D是将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棒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D是正C板,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D的面内慢轴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D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D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在0~30°的范围内。该方式(以下,也简称为“优选方式3”。)对应于在上述相位差膜的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式,各层的优选方式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层的优选方式相同。
并且,作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D~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D的其他优选方式之一,可以举出如下方式: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D是正C板,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D是正A板,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D是将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D是负C板,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D的面内慢轴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6D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4D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在0~30°的范围内。该方式(以下,也简称为“优选方式4”。)对应于在上述相位差膜的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式,各层的优选方式与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层的优选方式相同。
(粘合层)
作为粘合层,可以举出在上述相位差膜的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粘合层(粘合剂层和粘接剂层)。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D~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D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2C~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的制造方法。
与上述相位差膜的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地,上述相位差膜的第4实施方式可以与偏振器组合用作圆偏振片。
在相位差膜的第4实施方式为上述优选方式1的情况下,优选以成为与上述圆偏振片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层配置的方式,组合相位差膜的第4实施方式和偏振器。
并且,在相位差膜的第4实施方式为上述优选方式2的情况下,优选以成为与上述圆偏振片的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层配置的方式,组合相位差膜的第4实施方式和偏振器。
在组合相位差膜的第4实施方式和偏振器时,可以隔着上述粘合层层叠两者。
在隔着粘合层层叠相位差膜的第4实施方式和偏振器时,与粘合层相邻的相位差膜中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10以下。
<用途>
上述相位差膜可以适用于各种用途,例如,也可以调整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特性,作为所谓的λ/4板或λ/2板使用。
另外,λ/4板是指具有将某一特定波长的直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或者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直线偏振光)的功能的板。更具体而言,是规定波长λnm下的面内延迟Re表示λ/4(或者该奇数倍)的板。
λ/4板在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Re(550))以理想值(137.5nm)为中心,可以有25nm左右的误差,例如,优选为110~160nm,更优选为120~150nm。
并且,λ/2板是指特定波长λnm下的面内延迟Re(λ)满足Re(λ)≈λ/2的光学各向异性膜。该公式只要在可见光区域的任一波长(例如,550nm)下实现即可。其中,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Re(550)优选满足以下关系。
210nm≤Re(550)≤300nm
<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及圆偏振片(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可以优选适用于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显示元件和上述相位差膜或圆偏振片。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优选具有显示元件、以及除上述相位差膜或圆偏振片之外还含有硬涂层的表面保护膜。
将本发明的相位差膜适用于显示装置时,优选作为上述圆偏振片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圆偏振片配置在视觉辨认侧,并且在圆偏振片中偏振器配置在视觉辨认侧。在显示装置还具有表面保护膜的情况下,表面保护膜配置在比偏振器更靠近视觉辨认侧。即,从视觉辨认侧依次配置表面保护膜、偏振器、相位差膜、显示元件。
显示元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元件及液晶显示元件。
<其他结构>
从显示元件的耐光性改良的观点出发,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用于比显示元件更靠近视觉辨认侧的粘合层或基板、表面保护膜的硬涂层也可以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吸收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紫外线吸收剂。例如,可以使用国际公开WO2021/006097号公报中记载的紫外线吸收剂。
比显示元件更靠近视觉辨认侧的层叠体的透射率优选在波长380nm下为1%以下,在410nm下为20~70%,在450nm以上的范围内为90%以上。
波长410nm下的透射率进一步优选为40~50%。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的特征进一步进行具体说明。关于以下实施例所示的材料、使用量、比例、处理内容及处理步骤,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则可以适当变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应被以下所示具体例限定性地解释。
<实施例1>
(纤维素酰化物膜的制作)
将下述组合物投入至混合罐中并进行搅拌,进一步在90℃下加热了10分钟。之后,利用平均孔径34μm的滤纸及平均孔径10μm的烧结金属过滤器过滤所得组合物,从而制备了浓液。浓液的固体成分浓度为23.5质量%,浓液溶剂为二氯甲烷/甲醇/丁醇=81/18/1(质量比)。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391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392
[化学式2]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01
使用滚筒制膜机流延了以上述方式制作的浓液。从模具流延浓液以使其与冷却至0℃的金属支撑体接触之后,剥离了所得料片(膜)。另外,滚筒为SUS制。
在将流延而得到的料片(膜)从滚筒剥离之后进行膜输送时,在30~40℃下,使用用夹子夹住料片的两端并进行输送的拉幅机装置,在拉幅机装置内干燥了20分钟。随后,一边辊输送料片一边通过区域加热而进行了后干燥。对所得料片实施滚花处理之后,进行了卷取。
所得纤维素酰化物膜的膜厚为40μm,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1nm,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为26nm。
以这种方式,制作了由对应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纤维素酰化物膜制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a)。
使上述纤维素酰化物膜穿过温度60℃的介电式加热辊以将膜表面温度升温至40℃之后,使用棒涂布机将下述所示组成的碱溶液以涂布量14ml/m2涂布于膜的带面上,并向加热至110℃的由NORITAKE CO.,LIMITED制造的蒸汽式远红外加热器的下方输送了10秒。接着,同样地使用棒涂布机将纯水涂布了3ml/m2。接着,反复进行3次基于喷射式涂布机的水洗和基于气刀的脱水之后,向70℃的干燥区域输送10秒以进行干燥,从而制作了经碱皂化处理的纤维素酰化物膜。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02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11
(取向膜的形成)
利用#14的线棒将下述组成的取向膜涂布液1连续涂布在纤维素酰化物膜的经碱皂化处理的面上。然后,将所得涂膜用60℃的暖风干燥60秒,再用100℃的暖风干燥120秒,得到了取向膜1。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12
(改性聚乙烯醇)
[化学式3]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13
(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形成)
对以上述方式制作的取向膜1连续地实施了摩擦处理。此时,长条状膜(纤维素酰化物膜)的长度方向与输送方向平行,膜的长度方向(输送方向)与摩擦辊的旋转轴所成的角度设为76°。将膜的长度方向(输送方向)设为90°,从膜侧观察,以膜宽度方向为基准(0°)用正值表示顺时针方向时,摩擦辊的旋转轴位于-14°。换言之,从膜侧观察,摩擦辊的旋转轴的位置为以膜的长度方向为基准顺时针旋转76°的位置。
使用模头涂布机,在经上述摩擦处理的取向膜上涂布含有下述组成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1b),形成了组合物层。然后,为了溶剂的干燥以及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熟化,用110℃的暖风对所得组合物层加热了2分钟。接着,在80℃下对所得组合物层进行UV照射(500mJ/cm2),将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固定化,形成了相当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b)。
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厚度为1.1μm。并且,波长550nm下的延迟为168nm。确认了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圆盘面相对于膜面的平均倾斜角为90°,相对于膜面垂直取向。并且,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面内慢轴的角度与摩擦辊的旋转轴平行,若将膜的宽度方向设为0°(长度方向的逆时针设为90°、顺时针设为-90°),则从光学各向异性层(1b)侧观察时,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面内慢轴方向为-14°。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21
圆盘状液晶化合物1
[化学式4]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31
圆盘状液晶化合物2
[化学式5]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32
取向膜界面取向剂1
[化学式6]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33
含氟化合物A(下述式中,a和b表示各重复单元相对于全部重复单元的含量(质量%),a表示90质量%,b表示10质量%。)
[化学式7]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34
含氟化合物B(各重复单元中的数值表示相对于全部重复单元的含量(质量%),左侧的重复单元的含量为32.5质量%,右侧的重复单元的含量为67.5质量%。)
[化学式8]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35
含氟化合物C(各重复单元中的数值表示相对于全部重复单元的含量(质量%),左侧的重复单元的含量为25质量%,中间的重复单元的含量为25质量%,右侧的重复单元的含量为50质量%。)
[化学式9]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41
通过上述步骤,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1a)和光学各向异性层(1b)层叠而成的层叠体(1a-1b)。
(光学各向异性层(1d)的形成)
使用模头涂布机,在通过上述制作的纤维素酰化物膜上涂布含有下述组成的棒状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1d),形成了组合物层。然后,保持膜的两端,在膜的形成有涂膜的面侧设置冷却板(9℃),使其与膜的距离成为5mm,在膜的形成有涂膜的面的相反侧设置加热器(75℃),使其与膜的距离成为5mm,并干燥2分钟。
接着,将所得膜在60℃暖风下加热1分钟,一边进行氮气吹扫使氧浓度达到100体积ppm以下的气氛,一边使用365nm的UV-LED照射了照射量100mJ/cm2的紫外线。然后,用暖风在120℃下对所得涂膜退火1分钟,由此形成了相当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d)。
在室温下,对所得光学各向异性层(1d)照射通过了线栅偏振器的UV光(超高压汞灯;UL750;由HOYA制造)7.9mJ/cm2(波长:313nm),从而形成了在表面具有取向控制能力的组合物层。
另外,所形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d)的膜厚为0.6μm。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Re为0nm,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为-75nm。确认了棒状液晶化合物的长轴方向相对于膜面的平均倾斜角为90°,相对于膜面垂直取向。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42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51
棒状液晶化合物(A)(以下为化合物的混合物)
[化学式10]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52
聚合引发剂S-1
[化学式11]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53
光产酸剂D-1
[化学式12]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54
聚合物M-1
[化学式13]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61
垂直取向剂S01
[化学式14]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62
光取向性聚合物A-1(各重复单元中记载的数值表示各重复单元相对于全部重复单元的含量(质量%),从左侧的重复单元开始为43质量%、27质量%、30质量%。并且,重均分子量为69800。)
[化学式15]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63
表面活性剂B-1(重均分子量为2200。)
[化学式16]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64
(光学各向异性层(1c)的形成)
接着,使用模头涂布机,在通过上述制作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d)上涂布含有下述组成的棒状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1c),用80℃的暖风加热了60秒。接着,在80℃下对所得组合物层进行UV照射(500mJ/cm2),将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固定化,形成了相当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c)。
光学各向异性层(1c)的厚度为1.2μm,波长550nm下的Δnd为164nm,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为81°。如果将膜的宽度方向设为0°(将长度方向设为90°),则从光学各向异性层(1c)侧观察时,在面内慢轴方向(液晶化合物的取向轴角度)上,空气侧为14°,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d)接触的一侧为95°。
另外,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慢轴方向以基板的宽度方向为基准(0°),从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侧观察基板,顺时针(右转)时表示为负,逆时针(左转)时表示为正。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71
左扭曲手性试剂(L1)(Bu表示丁基。)
[化学式17]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72
通过上述步骤,制作了在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直接层叠有光学各向异性层(1d)和光学各向异性层(1c)的层叠体(1c-1d)。光学各向异性层(1c)的平均折射率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d)的平均折射率的折射率差在0.05以内。
以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面内慢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c)的表面侧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成为0°的方式,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连续地贴合了在由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制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a)上形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表面侧与在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形成的层叠体(1c-1d)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c)的表面侧。
另外,作为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使用了在丙烯酸系化合物中添加高折射单体,并将固化后的折射率控制在1.58的粘接剂。与粘接剂层相邻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粘接剂层的平均折射率的折射率差均在0.05以内。
接着,剥离光学各向异性层(1d)侧的纤维素酰化物膜,使光学各向异性层(1d)的与纤维素酰化物膜接触的面露出。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在由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制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a)上依次层叠有光学各向异性层(1b)、光学各向异性层(1c)及光学各向异性层(1d)的光学膜(1a-1b-1c-1d)。
(直线偏振片的制作)
将三乙酸纤维素膜TJ25(由FUJIFILM Corporation制造:厚度25μm)的支撑体表面进行了碱皂化处理。具体而言,将支撑体在55℃的1.5规定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浸渍2分钟之后,将支撑体在室温的水洗浴槽中清洗,再使用30℃的0.1规定的硫酸进行了中和。中和后,将支撑体在室温的水洗浴槽中清洗,再用100℃的暖风干燥,得到了偏振器保护膜。
将厚度60μm的辊状聚乙烯醇(PVA)膜在碘水溶液中沿长度方向连续拉伸,干燥,得到了厚度13μm的偏振器。偏振器的可见度校正单体透射率为43%。此时,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与长度方向一致。
使用下述PVA粘接剂在上述偏振器的一个面上贴合上述偏振器保护膜,制作了直线偏振片。
(PVA粘接剂的制备)
将PVA粘接剂制备为如下水溶液:在30℃的温度条件下,将具有乙酰乙酰基的聚乙烯醇系树脂(平均聚合度:1200,皂化度:98.5摩尔%,乙酰乙酰化度:5摩尔%)100质量份和羟甲基三聚氰胺20质量份溶解在纯水中,并将固体成分浓度调整为3.7质量%的水溶液。
(圆偏振片的制作)
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连续地贴合了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的光学膜(1a-1b-1c-1d)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a)的表面与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直线偏振片的偏振器的表面(偏振器保护膜的相反侧的面)。
以这种方式,制作了由光学膜(1a-1b-1c-1d)和直线偏振片制成的圆偏振片(P1)。此时,依次层叠有偏振器保护膜、偏振器、光学各向异性层(1a)、光学各向异性层(1b)、光学各向异性层(1c)及光学各向异性层(1d),偏振器的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为76°。并且,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面内慢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c)在光学各向异性层(1b)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为0°。光学各向异性层(1c)的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为81°。偏振器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c)在光学各向异性层(1d)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为5°。
<实施例2>
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用#14的线棒在进行了碱皂化处理的面连续地涂布了下述组成的取向膜涂布液2。将所得涂膜用60℃的暖风干燥60秒,再用100℃的暖风干燥120秒,得到了取向膜2。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491
聚乙烯醇
[化学式18]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501
(光学各向异性层(2a)的形成)
使用模头涂布机,在上述取向膜2上涂布含有下述组成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2a),形成了组合物层。然后,为了溶剂的干燥以及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熟化,用110℃的暖风对所得组合物层加热了2分钟。接着,在80℃下对所得组合物层进行UV照射(500mJ/cm2),将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固定化,形成了相当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2a)。
光学各向异性层(2a)的厚度为0.3μm。并且,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0nm,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为40nm。确认了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圆盘面相对于膜面的平均倾斜角为0°,相对于膜面水平取向。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502
聚合物(A)(式中,各重复单元中记载的数值表示各重复单元相对于全部重复单元的含量(质量%)。)
[化学式19]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511
(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形成)
对通过上述制作的光学各向异性层(2a)连续地实施了摩擦处理。此时,长条状膜的长度方向与输送方向平行,膜的长度方向(输送方向)与摩擦辊的旋转轴所成的角度设为76°。将膜的长度方向(输送方向)设为90°,从膜侧观察,以膜宽度方向为基准(0°)用正值表示顺时针方向时,摩擦辊的旋转轴位于-14°。换言之,摩擦辊的旋转轴的位置为以膜的长度方向为基准顺时针旋转76°的位置。
使用模头涂布机,在经上述摩擦处理的光学各向异性层(2a)上涂布上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1b),形成了组合物层。然后,为了溶剂的干燥以及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熟化,用110℃的暖风对所得组合物层加热了2分钟。接着,在80℃下对所得组合物层进行UV照射(500mJ/cm2),将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固定化,形成了相当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b)。
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厚度为1.1μm。并且,波长550nm下的延迟为168nm。确认了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圆盘面相对于膜面的平均倾斜角为90°,相对于膜面垂直取向。并且,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面内慢轴的角度与摩擦辊的旋转轴平行,若将膜的宽度方向设为0°(长度方向的逆时针设为90°、顺时针设为-90°),则从光学各向异性层(1b)侧观察时,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面内慢轴方向为-14°。
通过上述步骤,制作了在纤维素酰化物膜上层叠有光学各向异性层(2a)和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层叠体(2a-1b)。光学各向异性层(2a)的平均折射率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平均折射率的折射率差在0.05以内。
以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面内慢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c)的表面侧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成为0°的方式,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连续地贴合了在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形成的层叠体(2a-1b)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表面侧与在实施例1中制作的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形成的层叠体(1c-1d)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c)的表面侧。
另外,作为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使用了在丙烯酸系化合物中添加高折射单体,并将固化后的折射率控制在1.58的粘接剂。与粘接剂层相邻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粘接剂层的平均折射率的折射率差均在0.05以内。
接着,剥离光学各向异性层(2a)侧的纤维素酰化物膜和取向膜2,使光学各向异性层(2a)的与取向膜2接触的面露出。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在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依次层叠有光学各向异性层(1d)、光学各向异性层(1c)、光学各向异性层(1b)及光学各向异性层(2a)的光学膜(2a-1b-1c-1d)。
(圆偏振片的制作)
使用将固化后的折射率控制在1.53的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连续地贴合了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的光学膜(2a-1b-1c-1d)的光学各向异性层(2a)的表面与实施例1中制作的长条状直线偏振片的偏振器的表面(偏振器保护膜的相反侧的面)。相邻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粘接剂层的平均折射率的折射率差均为0.08以下。
接着,剥离光学各向异性层(1d)侧的纤维素酰化物膜,使光学各向异性层(1d)的与纤维素酰化物膜接触的面露出。
以这种方式,制作了由光学膜(2a-1b-1c-1d)和直线偏振片制成的圆偏振片(P2)。此时,依次层叠有偏振器保护膜、偏振器、光学各向异性层(2a)、光学各向异性层(1b)、光学各向异性层(1c)及光学各向异性层(1d),偏振器的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为76°。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面内慢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c)在光学各向异性层(1b)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为0°。光学各向异性层(1c)的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为81°。偏振器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c)在光学各向异性层(1d)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为5°。
<实施例3>
(光学各向异性层(3a)的形成)
在实施例1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d)的形成中,除了改变组合物层的厚度以外,同样地形成了相当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在表面具有取向控制能力的光学各向异性层(3a)。
另外,所形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3a)的膜厚为0.4μm。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0nm,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为-45nm。确认了棒状液晶化合物的长轴方向相对于膜面的平均倾斜角为90°,相对于膜面垂直取向。
(光学各向异性层(3b)的形成)
接着,使用模头涂布机,在通过上述制作的光学各向异性层(3a)上涂布含有下述组成的棒状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3b),用80℃的暖风加热了60秒。接着,在80℃下对所得组合物层进行UV照射(500mJ/cm2),将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固定化,形成了相当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3b)。
光学各向异性层(3b)的厚度为1.2μm。并且,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168nm。确认了棒状液晶化合物的长轴方向相对于膜面的平均倾斜角为0°,相对于膜面水平取向(均匀取向)。并且,如果将膜的宽度方向设为0°(长度方向的逆时针设为90°、顺时针设为-90°),则从光学各向异性层(3b)侧观察时,光学各向异性层(3b)的面内慢轴方向为104°。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531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541
通过上述步骤,制作了在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直接层叠有光学各向异性层(3a)和光学各向异性层(3b)的层叠体(3a-3b)。光学各向异性层(3a)的平均折射率与光学各向异性层(3b)的平均折射率的折射率差在0.05以内。
另外,通过上述方法确认了光学各向异性层(3a)的与光学各向异性层(3b)接触一侧的表面时,可以确认存在光取向性聚合物。
(光学各向异性层(3d)的形成)
在实施例2的光学各向异性层(2a)的形成中,除了改变组合物层的厚度以外,同样地形成了相当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3d)。
光学各向异性层(3a)的厚度为0.4μm。并且,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0nm,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为55nm。确认了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圆盘面相对于膜面的平均倾斜角为0°,相对于膜面水平取向。
(光学各向异性层(3c)的形成)
对通过上述制作的光学各向异性层(3d)连续地实施了摩擦处理。此时,长条状的膜的长度方向与输送方向平行,膜的长度方向(输送方向)与摩擦辊的旋转轴所形成的角度设为85°。将膜的长度方向(输送方向)设为90°,从膜侧观察,若以膜宽度方向为基准(0°)顺时针方向表示正的值,则摩擦辊的旋转轴为5°。换言之,摩擦辊的旋转轴的位置为以膜的长度方向为基准逆时针旋转85°的位置。
使用模头涂布机,在经上述摩擦处理的光学各向异性层(3d)上涂布下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3c),形成了组合物层。然后,为了溶剂的干燥以及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熟化,用110℃的暖风对所得组合物层加热了2分钟。接着,在80℃下对所得组合物层进行UV照射(500mJ/cm2),将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固定化,形成了相当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3c)。
光学各向异性层(3c)的厚度为1.1μm,波长550nm下的Δnd为164nm,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为81°。如果将膜的宽度方向设为0°(将长度方向设为90°),则从光学各向异性层(3c)侧观察时,在面内慢轴方向上,空气侧为76°,与光学各向异性层(3d)接触的一侧为-5°。
另外,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慢轴方向以基板的宽度方向为基准(0°),从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侧观察圆偏振片,顺时针(右转)时表示为负,逆时针(左转)时表示为正。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551
右扭曲手性试剂(L2)
[化学式20]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552
通过上述步骤,制作了在纤维素酰化物膜上层叠有光学各向异性层(3d)和光学各向异性层(3c)的层叠体(3c-3d)。光学各向异性层(3c)的平均折射率与光学各向异性层(3d)的平均折射率的折射率差在0.05以内。
以光学各向异性层(3b)的面内慢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3c)的表面侧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成为0°的方式,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连续地贴合了在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形成的层叠体(3a-3b)的光学各向异性层(3b)的表面侧与在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形成的层叠体(3c-3d)的光学各向异性层(3c)的表面侧。
另外,作为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使用了在丙烯酸系化合物中添加高折射单体,并将固化后的折射率控制在1.58的粘接剂。与粘接剂层相邻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粘接剂层的平均折射率的折射率差均在0.05以内。
接着,剥离光学各向异性层(3a)侧的纤维素酰化物膜,使光学各向异性层(3a)的与纤维素酰化物膜接触的面露出。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在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依次层叠有光学各向异性层(3d)、光学各向异性层(3c)、光学各向异性层(3b)及光学各向异性层(3a)的光学膜(3a-3b-3c-3d)。
(圆偏振片的制作)
使用将固化后的折射率控制在1.53的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连续地贴合了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的光学膜(3a-3b-3c-3d)的光学各向异性层(3a)的表面与实施例1中制作的长条状直线偏振片的偏振器的表面(偏振器保护膜的相反侧的面)。相邻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粘接剂层的平均折射率的折射率差均为0.08以下。
接着,剥离光学各向异性层(3d)侧的纤维素酰化物膜,使光学各向异性层(3d)的与纤维素酰化物膜接触的面露出。
以这种方式,制作了由光学膜(3a-3b-3c-3d)和直线偏振片制成的圆偏振片(P3)。此时,依次层叠有偏振器保护膜、偏振器、光学各向异性层(3a)、光学各向异性层(3b)、光学各向异性层(3c)及光学各向异性层(3d),偏振器的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3b)的慢轴所成的角度为14°。光学各向异性层(3b)的面内慢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3c)在光学各向异性层(3b)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为0°。光学各向异性层(3c)的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为81°。偏振器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3c)在光学各向异性层(3d)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为95°。
在圆偏振片(P3)中,从光学各向异性层侧观察圆偏振片(P3)时,以偏振器的吸收轴为基准,光学各向异性层(3b)的面内慢轴逆时针旋转14°,光学各向异性层(3c)中的液晶化合物的扭曲方向为顺时针。
另外,从光学各向异性层侧观察圆偏振片(P3)时,液晶化合物的扭曲方向以光学各向异性层(3c)的光学各向异性层(3d)侧的表面(正前方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为基准,判断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实施例4>
(光学各向异性层(4a)的形成)
使用模头涂布机,在三乙酸纤维素膜TG40(由FUJIFILM Corporation制造:厚度40μm)上涂布含有下述组成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4a),形成了组合物层。然后,保持膜的两端,在膜的形成有涂膜的面侧设置冷却板(9℃),使其与膜的距离成为5mm,在膜的形成有涂膜的面的相反侧设置加热器(110℃),使其与膜的距离成为5mm,并干燥90秒。
接着,将所得膜在116℃暖风下加热1分钟,一边进行氮气吹扫使氧浓度达到100体积ppm以下的气氛,一边使用365nm的UV-LED照射了照射量150mJ/cm2的紫外线。然后,用暖风在115℃下对所得涂膜退火25秒,由此形成了相当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4a)。
在室温下,对所得光学各向异性层(4a)照射通过了线栅偏振器的UV光(超高压汞灯;UL750;由HOYA制造)7.9mJ/cm2(波长:313nm),从而对表面赋予了取向控制能力。
另外,所形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4a)的膜厚为1.0μm。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Re为0nm,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为40nm。确认了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圆盘面相对于膜面的平均倾斜角为0°,相对于膜面水平取向。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571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581
圆盘状液晶化合物3
[化学式21]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582
聚合性单体1
[化学式22]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583
光取向性聚合物A-2(各重复单元中记载的字母表示各重复单元相对于全部重复单元的含量(质量%),从左侧的重复单元开始为37质量%、37质量%、26质量%。并且,重均分子量为73000。)
[化学式23]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584
(光学各向异性层(4b)的形成)
接着,使用模头涂布机,在通过上述制作的光学各向异性层(4a)上涂布含有下述组成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4b),用95℃的暖风加热了120秒。接着,在95℃下对所得组合物层进行UV照射(100mJ/cm2),将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固定化,形成了相当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4b)。
光学各向异性层(4b)的厚度为1.5μm,波长550nm下的Δnd为153nm。确认了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圆盘面相对于膜面的平均倾斜角为90°,相对于膜面垂直取向。
并且,光学各向异性层(4b)的面内慢轴的角度与摩擦辊的旋转轴平行,若将膜的宽度方向设为0°(长度方向的逆时针设为90°、顺时针设为-90°),则从光学各向异性层(4b)侧观察时,光学各向异性层(4b)的面内慢轴方向为-14°。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591
含氟化合物D(各重复单元中的数值表示相对于全部重复单元的含量(质量%),左侧的重复单元的含量为52质量%,右侧的重复单元的含量为48质量%。)
[化学式24]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601
含氟化合物E(左侧的重复单元的含量为36质量%,右侧的重复单元的含量为64质量%。)
[化学式25]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602
消泡剂1
[化学式26]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603
通过上述步骤,制作了在纤维素酰化物膜TG40上直接层叠有光学各向异性层(4a)和光学各向异性层(4b)的层叠体(4a-4b)。
光学各向异性层(4a)的平均折射率与光学各向异性层(4b)的平均折射率的折射率差为0.05以下。
(光学各向异性层(4d)的形成)
在实施例1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d)的形成中,除了改变组合物层的厚度以外,同样地形成了相当于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4d)。
另外,所形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4d)的膜厚为0.7μm。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Re为0nm,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为-85nm。确认了棒状液晶化合物的长轴方向相对于膜面的平均倾斜角为90°,相对于膜面垂直取向。
(光学各向异性层(4c)的形成)
接着,在通过上述制作的光学各向异性层(4d)上形成实施例1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c)时,除了改变组合物层的厚度以外,同样地形成了相当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4c)。
光学各向异性层(4c)的厚度为1.25μm,波长550nm下的Δnd为170nm,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为85°。如果将膜的宽度方向设为0°(将长度方向设为90°),则从光学各向异性层(4c)侧观察时,在面内慢轴方向(液晶化合物的取向轴角度)上,空气侧为10°,与光学各向异性层(4d)接触的一侧为95°。
另外,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慢轴方向以基板的宽度方向为基准(0°),从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侧观察基板,顺时针(右转)时表示为负,逆时针(左转)时表示为正。
通过上述步骤,制作了在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直接层叠有光学各向异性层(4d)和光学各向异性层(4c)的层叠体(4c-4d)。光学各向异性层(4c)的平均折射率与光学各向异性层(4d)的平均折射率的折射率差在0.05以内。
以相对于层叠体(4c-4d)的光学各向异性层(4c)的表面侧的面内慢轴,层叠体(4a-4b)的光学各向异性层(4b)的表面侧的面内慢轴成为+4°的方式,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连续地贴合了在通过上述制作的纤维素酰化物膜TG40上形成的层叠体(4a-4b)的光学各向异性层(4b)的表面侧与在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形成的层叠体(4c-4d)的光学各向异性层(4c)的表面侧。
另外,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慢轴方向以基板的宽度方向为基准(0°),从光学各向异性层(4a)的表面侧观察层叠体,顺时针(右转)时表示为负,逆时针(左转)时表示为正。
作为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使用了在丙烯酸系化合物中添加高折射单体,并将固化后的折射率控制在1.58的粘接剂。与粘接剂层相邻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粘接剂层的平均折射率的折射率差均在0.05以内。
接着,剥离光学各向异性层(4a)侧的纤维素酰化物膜和光学各向异性层(4a),使光学各向异性层(4a)的与纤维素酰化物膜接触的面露出。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在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依次层叠有光学各向异性层(4d)、光学各向异性层(4c)、光学各向异性层(4b)及光学各向异性层(4a)的光学膜(4a-4b-4c-4d)。
(圆偏振片的制作)
使用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将固化后的折射率控制在1.53的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连续地贴合了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的光学膜(4a-4b-4c-4d)的光学各向异性层(4a)的表面与实施例1中制作的长条状直线偏振片的偏振器的表面(偏振器保护膜的相反侧的面)。相邻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粘接剂层的平均折射率的折射率差均为0.08以下。
接着,剥离光学各向异性层(4d)侧的纤维素酰化物膜,使光学各向异性层(4d)的与纤维素酰化物膜接触的面露出。
以这种方式,制作了由光学膜(4a-4b-4c-4d)和直线偏振片制成的圆偏振片(P4)。此时,依次层叠有偏振器保护膜、偏振器、光学各向异性层(4a)、光学各向异性层(4b)、光学各向异性层(4c)及光学各向异性层(4d),偏振器的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4b)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为76°。光学各向异性层(4b)的面内慢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4c)在光学各向异性层(4b)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为4°。光学各向异性层(4c)的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为85°。偏振器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4c)在光学各向异性层(4d)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为5°。
<实施例5>
将由相当于实施例1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纤维素酰化物膜制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a)取代为乙酸纤维素TJ25(由FUJIFILM Corporation制造:厚度25μm)(光学各向异性层(5a)),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1b)、光学各向异性层(1c)、光学各向异性层(1d)及圆偏振片。
<实施例6>
将由相当于实施例1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纤维素酰化物膜制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a)取代为以下光学各向异性层(6a),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了光学各向异性层(1b)、光学各向异性层(1c)、光学各向异性层(1d)及圆偏振片。
(纤维素酰化物膜的制作)
将下述组合物投入至混合罐中并进行搅拌,进一步在90℃下加热了10分钟。之后,利用平均孔径34μm的滤纸及平均孔径10μm的烧结金属过滤器过滤所得组合物,从而制备了浓液。浓液的固体成分浓度为19.0质量%,浓液溶剂为二氯甲烷/甲醇=87/13(质量比)。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631
偏振器耐久性改良剂
[化学式27]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632
紫外线吸收剂
[化学式28]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633
延迟提高剂
[化学式29]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641
使用带式成膜机流延了通过上述制作的浓液。从模具流延浓液以使其与设为20℃的金属支撑体接触之后,剥离了所得料片(膜)。另外,带材为SUS制。
将通过流延得到的料片(膜)以溶剂含有率约20质量%的状态从带材剥离后,在输送膜时,在残留溶剂为3~15%的状态下一边横向拉伸1.1倍一边进行了干燥。然后,通过在热处理装置的辊间输送,进一步干燥,制作了厚度25μm的纤维素酰化物膜。
所得纤维素酰化物膜在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1nm,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为30nm。
<实施例7>
使用下述粘合剂A取代实施例6中使用的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制作了由相当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纤维素酰化物膜制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6a)、光学各向异性层(1b)、光学各向异性层(1c)、光学各向异性层(1d)及圆偏振片。
以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面内慢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c)的表面侧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成为0°的方式,使用粘合剂A,连续地贴合了在实施例6中制作的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形成的层叠体(6a-1b)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表面侧与在实施例1中制作的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形成的层叠体(1c-1d)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c)的表面侧。
上述粘合剂A将折射率控制在1.54,形成了厚度15μm的粘合层。在相邻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轴向上平均的折射率与粘合剂的折射率差均在0.08以内。
接着,剥离光学各向异性层(1d)侧的纤维素酰化物膜,使光学各向异性层(1d)的与纤维素酰化物膜接触的面露出。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在由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制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6a)上依次层叠有光学各向异性层(1b)、光学各向异性层(1c)及光学各向异性层(1d)的光学膜(6a-1b-1c-1d)。
(圆偏振片的制作)
使用上述PVA粘接剂,连续地贴合了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的光学膜(6a-1b-1c-1d)的光学各向异性层(6a)的表面与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直线偏振片的偏振器的表面(偏振器保护膜的相反侧的面)。
以这种方式,制作了由光学膜(6a-1b-1c-1d)和直线偏振片制成的圆偏振片(P7)。此时,依次层叠有偏振器保护膜、偏振器、光学各向异性层(6a)、光学各向异性层(1b)、光学各向异性层(1c)及光学各向异性层(1d),偏振器的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为76°。并且,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面内慢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c)在光学各向异性层(1b)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为0°。光学各向异性层(1c)的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为81°。偏振器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c)在光学各向异性层(1d)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为5°。
<实施例8>
使用下述粘合剂B取代实施例6中使用的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制作了由相当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纤维素酰化物膜制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6a)、光学各向异性层(1b)、光学各向异性层(1c)、光学各向异性层(1d)及圆偏振片。
以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面内慢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c)的表面侧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成为0°的方式,使用粘合剂B,连续地贴合了在实施例6中制作的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形成的层叠体(6a-1b)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表面侧与在实施例1中制作的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形成的层叠体(1c-1d)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c)的表面侧。
上述粘合剂B含有国际公开WO2021/006097号公报中记载的UV-2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将折射率控制在1.54,形成了厚度25μm的粘合层。在相邻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轴向上平均的折射率与粘合剂的折射率差均在0.08以内。
接着,剥离光学各向异性层(1d)侧的纤维素酰化物膜,使光学各向异性层(1d)的与纤维素酰化物膜接触的面露出。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在由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制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6a)上依次层叠有光学各向异性层(1b)、光学各向异性层(1c)及光学各向异性层(1d)的光学膜(6a-1b-1c-1d)。
(圆偏振片的制作)
使用上述PVA粘接剂,连续地贴合了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的光学膜(6a-1b-1c-1d)的光学各向异性层(6a)的表面与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直线偏振片的偏振器的表面(偏振器保护膜的相反侧的面)。
以这种方式,制作了由光学膜(6a-1b-1c-1d)和直线偏振片制成的圆偏振片(P7)。此时,依次层叠有偏振器保护膜、偏振器、光学各向异性层(6a)、光学各向异性层(1b)、光学各向异性层(1c)及光学各向异性层(1d),偏振器的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度为76°。并且,光学各向异性层(1b)的面内慢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c)在光学各向异性层(1b)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为0°。光学各向异性层(1c)的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为81°。偏振器吸收轴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c)在光学各向异性层(1d)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为5°。并且,圆偏振片(P7)在380nm下的透射率为1%以下。另外,使用由SHIMADZU CORPORATION制造的分光光度计UV-3150测量了透射率。
<比较例1>
与日本专利第5960743号的实施例1中记载的方法同样地,制作了在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依次直接层叠有由垂直取向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制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h1)和由扭曲取向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制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h2)的光学膜。
此时,如果光学各向异性层(h1)在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181nm,将膜的宽度方向设为0°(将长度方向设为90°),则从光学各向异性层(h1)侧观察时,面内慢轴方向为-13°。并且,如果光学各向异性层(h2)在波长550nm下的Δnd为172nm,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为81°,将膜的宽度方向设为0°(将长度方向设为90°),则从光学各向异性层(h2)侧观察时,面内慢轴方向的空气侧为-94°,与纤维素酰化物膜接触的一侧为-13°。
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连续地贴合了在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纤维素酰化物膜上形成的层叠体(h1-h2)的纤维素酰化物膜的表面与通过上述制作的长条状直线偏振片的偏振器的表面(偏振器保护膜的相反侧的面)。以这种方式,制作了圆偏振片(PH)。
<有机EL显示装置的制作>
(在显示装置上安装)
将搭载有机EL面板的由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制造的GALAXY S4进行分解,并剥离圆偏振片,在其上将上述实施例1~6和比较例1中制作的圆偏振片以使偏振器保护膜配置于外侧的方式,使用压敏型粘合剂贴合在显示装置上。
<折射率的测量>
准备使用粘合剂将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使用的各光学各向异性层转印到玻璃上的样品,使用反射分光膜厚计FE3000(由Otsuka Electronics Co.,Ltd.制造)测量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反射率光谱,由所得反射率光谱算出了平均折射率。计算平均折射率时,在假设光学各向异性层的两界面的折射率相等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最小二乘法将反射率光谱拟合到下述Cauchy的分散式,求出了波长550nm下的平均折射率n。其中,C1、C2及C3为n-Cauchy模型的参数,λ为波长,k为衰减系数。并且,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由Hitachi High-TechCorporation制造、S-4800)测量了测量反射率光谱的样品的厚度,在拟合时使用了该值作为厚度。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上述算出的平均折射率相当于由上述式(N1)表示的平均折射率((nx+ny)/2)。
[数式1]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671
k=0
另外,关于粘合剂层和粘接剂层,也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方法测量了平均折射率。
〔显示性能的评价〕
(正面方向)
对所制作的有机EL显示装置进行黑色显示,在明光下从正面方向观察,并以下述基准评价了着色。将结果示于下述表1。
A:完全不能确认着色、或者可以确认但是很少。(允许)
B:可以确认着色,但反射光小,使用上没有问题。(允许)
C:可以确认着色,反射光也大,不能允许。
(倾斜方向)
对所制作的有机EL显示装置进行黑色显示,在明光下从极角45°投射荧光灯,从全方位观察了反射光。以下述基准评价了色调变化的方位角依赖性。将结果示于下述表1。
A:完全不能确认色差、或者可以确认但是很少。(允许)
B:稍微可以确认色差,但在允许范围内,反射光小,使用上没有问题。(允许)
C:可以确认色差,反射光也大,不能允许。
[表1]
Figure BDA0003673819640000691
由上述表1所示结果确认,本发明的相位差膜作为圆偏振片用于有机EL显示装置时,能够抑制正面方向和倾斜方向的黑色的着色。另一方面,比较例的相位差膜在作为圆偏振片用于有机EL显示装置时,倾斜方向的黑色的着色抑制较差。
另外,实施例7和实施例8与实施例6同样地显示了本发明的效果。
符号说明
10A、10B、10C、10D-相位差膜,12A、12B、12C、12D-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4A、14B、14C、14D-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6A、16B、16C、16D-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18A、18B、18C、18D-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20-偏振器,22-粘合层,100A、100B-圆偏振片。

Claims (12)

1.一种相位差膜,其中,依次具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
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为C板,
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为A板,
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是将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
所述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为C板,
在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为负C板的情况下,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为负A板,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所述液晶化合物为棒状液晶化合物,所述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为正C板,
在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为正C板的情况下,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为正A板,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所述液晶化合物为圆盘状液晶化合物,所述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为负C板,
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慢轴与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在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上的面内慢轴所成的角在0~30°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
所述液晶化合物的扭曲角度在80±30°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
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在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的绝对值为5~10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
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在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120~24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
波长550nm下的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折射率各向异性Δn与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d之积Δnd的值为120~240n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
所述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在波长550nm下的厚度方向的延迟的绝对值为5~100nm。
7.一种相位差膜,其中,依次具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
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与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或隔着粘合层层叠,
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与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或隔着粘合层层叠,
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与所述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或隔着粘合层层叠,
满足以下要件1至4中的至少一个:
要件1: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
要件2: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以及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中的至少一者为0.10以下;
要件3: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以及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所述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中的至少一者为0.10以下;
要件4:所述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所述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
8.一种相位差膜,其中,依次具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
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为C板,
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为A板,
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是将沿着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螺旋轴扭曲取向的液晶化合物固定而成的层,
所述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为C板,
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与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与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以及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与所述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的至少一者隔着粘合层层叠,
所述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所述粘合层相邻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
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与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隔着粘合层层叠,
所述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和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08以下,
所述粘合层的平均折射率和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08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满足以下全部要件1至4:
要件1: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
要件2: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以及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中的至少一者为0.10以下;
要件3: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以及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所述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中的至少一者为0.10以下;
要件4:所述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平均折射率和与所述第4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表面接触的层的平均折射率之差为0.10以下。
11.一种圆偏振片,其包括偏振器及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
12.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或权利要求11所述的圆偏振片。
CN202210617518.4A 2021-06-01 2022-06-01 相位差膜、圆偏振片、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4370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2459 2021-06-01
JP2021-092459 2021-06-01
JP2021141585 2021-08-31
JP2021-141585 2021-08-31
JP2021162142 2021-09-30
JP2021-162142 2021-09-30
JP2021-198682 2021-12-07
JP2021198682A JP2022184691A (ja) 2021-06-01 2021-12-07 位相差フィルム、円偏光板、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37055A true CN115437055A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40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17518.4A Pending CN115437055A (zh) 2021-06-01 2022-06-01 相位差膜、圆偏振片、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50088B2 (zh)
KR (1) KR20220162622A (zh)
CN (1) CN11543705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1050A (ja) * 2005-03-08 2006-09-21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液晶表示素子
JP2006267625A (ja) * 2005-03-24 2006-10-05 Nitto Denko Corp 液晶パネル、液晶テレビ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08059721A1 (fr) * 2006-11-17 2008-05-22 Nippon Oil Corporation Plaque de polarisation elliptique et affichage à cristaux liquides à alignement vertical
JP4998941B2 (ja) * 2006-11-20 2012-08-1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積層光学フィルム、積層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液晶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9128322B2 (en) 2013-03-25 2015-09-08 Fujifilm Corporation Phase difference plate for circularly polarizing plate, circularly polarizing plat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apparatus
JP6712157B2 (ja) * 2016-03-25 2020-06-1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補償層付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elパネ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162622A (ko) 2022-12-08
US11550088B2 (en) 2023-01-10
US20220397712A1 (en) 2022-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55869B2 (ja)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7430238B (zh) 圆偏振片以及可弯曲的显示装置
JP2008242467A (ja)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偏光フィルム、および偏光フィルムの視野角改良方法
CN110612475B (zh) 液晶显示装置
WO2006035635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1712745B (zh) 光学各向异性膜、光学膜、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WO2018123725A1 (ja) 円偏光板、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CN111819477A (zh) 层叠体、有机电致发光装置、液晶显示装置
CN110582722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3272690B (zh) 偏振片、液晶显示装置、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US20220206203A1 (en) Optical film, circularly polarizing plat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CN115933037A (zh) 光学膜、圆偏振片、显示装置
CN115437055A (zh) 相位差膜、圆偏振片、显示装置
US20210175438A1 (en) Lamina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7434336B2 (ja) 光学異方性層の製造方法、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偏光子付き光学異方性層の製造方法、偏光子付き積層体の製造方法、組成物、光学異方性層
WO2022255105A1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円偏光板、表示装置
JP2022184691A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円偏光板、表示装置
CN115877496A (zh) 圆偏振片及显示装置
CN116243417A (zh) 层叠膜、圆偏振片及显示装置
WO2021132616A1 (ja) 光学フィルム、円偏光板、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WO2022044500A1 (ja) 偏光板、位相差層付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23163119A1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WO2023080231A1 (ja) 円偏光板、光学積層体、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表示装置
WO2023080232A1 (ja) 円偏光板、光学積層体、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表示装置
CN116661046A (zh) 相位差板、带伪支撑体的相位差板、圆偏振片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