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10844A - 供电系统及开关单元 - Google Patents

供电系统及开关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10844A
CN115410844A CN202210928742.5A CN202210928742A CN115410844A CN 115410844 A CN115410844 A CN 115410844A CN 202210928742 A CN202210928742 A CN 202210928742A CN 115410844 A CN115410844 A CN 1154108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arc extinguishing
extinguishing
contact
movabl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2874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吉升
马建飞
张秀锋
田晓康
吴加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4108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10844A/zh
Priority to EP2317520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4297058A1/en
Priority to US18/323,612 priority patent/US20230386763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供电系统及开关单元,供电系统包括控制单元、开关、直流源和功率变化单元,开关包括开关单元和操作机构,操作机构用于接收分闸信号且控制开关单元断开或者闭合,开关单元包括第一静触头、动触头和第一灭弧结构,开关单元在断开时,动触头围绕旋转中心相对第一静触头旋转第一夹角而与第一静触头分离并产生第一电弧;第一灭弧结构包括第一灭弧端部和第二灭弧端部,第一灭弧端部和动触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连线为第一线,第二灭弧端部与动触头的旋转中心的连线为第二线,第一线和第二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夹角的角度值。本申请提供的开关单元的第一灭弧结构可有效熄灭电弧。

Description

供电系统及开关单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开关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供电系统及开关单元。
背景技术
开关是一种用于接通或分断一个或多个电路中电流的电子元件,开关在电力系统中通常起着控制作用和保护作用,开关在切断电流的过程中随之会产生电弧。电弧的产生延长了电路的开断时间,且电弧的温度高,容易使开关变形、熔化,危及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开关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熄灭电弧,以降低电弧带来的危害,而现有技术中,对熄灭电弧的效果欠佳。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灭弧效果较佳的供电系统及开关单元。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供电系统,包括控制单元、开关、直流源和功率变化单元,所述开关电连接在所述直流源和所述功率变化单元之间,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直流源或所述功率变化单元故障时发送分闸信号至所述开关,所述开关包括开关单元和操作机构,所述操作机构用于接收所述分闸信号且控制所述开关单元断开或者闭合,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第一静触头、动触头和第一灭弧结构;所述动触头具有旋转中心,所述动触头能够围绕所述旋转中心相对所述第一静触头旋转,所述动触头用于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断开或者闭合;所述开关单元在断开时,所述动触头围绕所述旋转中心相对所述第一静触头旋转第一夹角而与所述第一静触头分离并产生第一电弧;所述第一灭弧结构位于所述第一静触头周围,用于熄灭所述第一电弧,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第一灭弧端部和第二灭弧端部,所述第一灭弧端部和所述动触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连线为第一线,所述第二灭弧端部与所述动触头的旋转中心的连线为第二线,所述第一线和所述第二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值。
当第二夹角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夹角时,使得第一灭弧结构的尺寸大于或者至少与第一电弧的尺寸相当;或者说,由于第一电弧会远离动触头移动,而朝向第一灭弧结构移动,当第二夹角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夹角时第一灭弧结构能够覆盖第一电弧移动的大部分路径或者所有路径,更好的切断第一电弧,以能够熄灭第一电弧,提升灭弧效果。其中,动触头的旋转中心为动触头旋转的轴线,也称动触头的旋转中轴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静触头包括第一接触端,所述动触头包括第一端,所述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端断开或者闭合,所述第一电弧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一接触端之间,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触端位于所述第一线和所述第二线之间,以提升灭弧效果。由于第一电弧形成在第一端和第一接触端之间,即第一电弧的两端弧脚分别位于第一端和第一接触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触端位于所述第一线和所述第二线之间,提升第一灭弧结构的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动触头和第一静触头断开时,第一接触端与动触头的旋转中心的连线为第三线,第一端与动触头的旋转中心的连线为第四线,第三线和第四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第三线中所取的第一接触端的位置、第四线中所取的第一端的位置在动触头和第一静触头闭合时重合。第一线中所取的第一灭弧端部的位置、第二线中所取的第二灭弧端部的位置为能够使得第二夹角最大的位置。以使得第一灭弧结构能够有效灭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线和第四线位于第一线和第二线之间,以提升灭弧效果。使得第一灭弧结构能够更好的切断第一电弧,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端的端部具有第一静接触面,所述第一静接触面具有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一接触点位于所述第一静接触面靠近所述第一灭弧结构的一端,所述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端断开时,所述第一端经过所述第一接触点而与所述第一接触端分离。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接触点是动触头的第一端与第一静触头相分离的位置,也是第一电弧起弧的位置,当第一接触点位于第一静接触面靠近第一灭弧结构的一端时,可使得第一电弧在刚开始产生时就快速的进入第一灭弧结构,被第一灭弧结构切断熄灭,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动触头和所述第一静触头断开时,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一静触头之间形成第一断口,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灭弧栅片之间的间隙构成第一灭弧开口,所述第一灭弧开口与所述第一断口连通且相对设置,以提升灭弧效果。第一电弧被第一灭弧栅片切割进入第一灭弧开口中,第一灭弧开口相当于一个空气电阻,第一电弧需要击穿第一灭弧开口而消耗一定能量,而第一灭弧结构中具有多个第一灭弧开口,多个第一灭弧开口可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相较于第二侧边框,第一静触头更邻近第一侧边框设置;相较于第一侧边框,第二静触头更邻近第二侧边框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灭弧结构位于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之间,第一灭弧结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
其中,将第一灭弧结构位于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之间,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之间可容纳更多个第一灭弧栅片,多个第一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其中第一灭弧栅片沿第二方向延伸,可提升灭弧效果。并且将第一静触头邻近第一侧边框设置,动触头的第一端在断开时邻近第二侧边框设置,而第一电弧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静触头和第一端,使得第一灭弧结构能够有效的熄灭第一电弧,在本申请中,第一电弧与第一灭弧结构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使得第一灭弧结构能够收容大部分第一电弧,以将第一电弧熄灭。其中第一灭弧栅片的材质为金属,用于将第一电弧切割,以熄灭电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断口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以提升灭弧效果。由于第一电弧形成于第一断口之间,使得第一灭弧结构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电弧沿第一方向的尺寸,进而可有效吸收第一电弧,进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第一灭弧栅片之间的间隙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与第一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的尺寸的比值为(1-1.5)∶1。即第一灭弧开口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与第一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的尺寸的比值为(1-1.5)∶1。这个尺寸比值设置可使得在壳体内分布较多的第一灭弧栅片,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端部和第二灭弧端部之间的第一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的尺寸相同,以使加工工艺简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栅片沿第二方向的尺寸自第一灭弧结构的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加,使得第一灭弧结构朝向动触头的一端呈弧形,以延长切断第一电弧的栅片尺寸,第一灭弧端部和第二灭弧端部之间的第一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的尺寸相同,以使加工工艺简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呈弧形设置,围绕在第一断口的周侧设置,以提升灭弧效果。弧形的第一灭弧结构可适配于当壳体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灭弧结构为弧形结构。将至少部分第一灭弧结构设置为弧形结构,可增加第一灭弧栅片的数量,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结构为弧形结构。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关单元中的第二灭弧结构为弧形结构,将第一灭弧结构和第二灭弧结构设置为弧形结构,可增加开关单元中的灭弧栅片的数量,以提升灭弧效果,或者在同样的灭弧栅片数量的条件下可使得第一灭弧结构和第二灭弧结构的中灭弧栅片排布更紧凑,使得第一灭弧结构和第二灭弧结构的体积更小,进而可减小开关单元的体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120°。使得第一灭弧结构具有较好的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结构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140°,且小于或者等于180°。使得第一灭弧结构具有较好的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所述多个第一灭弧栅片呈扇形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灭弧栅片的延伸方向相交。在本实现方式中,多个第一灭弧栅片呈扇形排列,所有第一灭弧栅片中的每一个第一灭弧栅片的一端朝向旋转中心收拢,所有第一灭弧栅片中的每一个第一灭弧栅片的另一端背向旋转中心展开,使得在开关单元中可容纳更多个第一灭弧栅片,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第一灭弧部分和第二灭弧部分,所述第一灭弧部分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所述第二灭弧部分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二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的排列方向相交。在本实现方式中,将第一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的排列方向与第二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的排列方向相交,可使得第一灭弧结构中的第一灭弧栅片的排布方式更灵活,可根据开关单元内的结构灵活设置第一灭弧结构的形状,以使得在有限空间内放入更多数量的第一灭弧栅片,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中的所有第一灭弧栅片自所述第二灭弧部分向靠近所述第一静触头的方向依次排列。以使得第一灭弧部分可以有效熄灭第一电弧。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部分的延伸方向靠近第一静触头,使得当第一静触头与动触头分离时产生的第一电弧能够快速的进入第一灭弧部分,进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沿第一弧形排列,所述第一灭弧部分相较于所述第二灭弧更靠近所述第一静触头;所述第二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沿第二弧形排列,所述第一弧形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弧形的曲率半径。其中曲率半径越大表示弯曲程度越大,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部分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二灭弧部分的曲率半径,第二灭弧部分中的所有第一灭弧栅片靠近旋转中心的一端更聚拢,更有利于节约空间,减小第二灭弧部分的体积,由于第一灭弧部分更靠近第一静触头,使得第一灭弧部分的设置空间较窄,将第一灭弧部分的曲率半径较小,有利于安装制备,降低工艺难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灭弧部分和第二灭弧部分搭配使用,不仅可提升灭弧效果,还能简化制备工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沿第六方向排列,所述第六方向与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中的第一灭弧栅片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第一灭弧部分相较于所述第二灭弧部分更靠近所述第一静触头;所述第二灭弧部分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沿第二弧形排布,且所述第六方向与所述第二弧形的延伸方向相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同样具有较好的灭弧效果,且可适配不同的应用场景,以提升第一灭弧结构的安装灵活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沿第七方向排列,所述第七方向与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中的第一灭弧栅片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第二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沿第八方向排列,所述第八方向与所述第二灭弧部分中的第一灭弧栅片的延伸方向相交,且所述第七方向与所述第八方向相交,所述第一灭弧部分相较于所述第二灭弧部分更靠近所述第一静触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同样具有较好的灭弧效果,且可适配不同的应用场景,以提升第一灭弧结构的安装灵活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所述第一灭弧栅片朝向所述动触头的一端设有向背离所述动触头的方向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动触头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间隔。在本实现方式中,将动触头的第一端在第一凹槽内移动,其中所有第一灭弧栅片中的第一凹槽构成动触头的第一端移动的通道,第一端与第一静触头分离时产生的第一电弧能够更快的进入第一灭弧结构中,提升灭弧效果,并且第一凹槽的内壁长度增加,提升了切断第一电弧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动触头的第一端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动接触片和第二动接触片,当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一静触头闭合时,所述第一动接触片和所述第二动接触片夹设在所述第一静触头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电连接,所述第一动接触片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一端设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内。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延伸部与第一动接触片为一体结构,第一延伸部与第一动接触片电连接,将第一延伸部位于第一凹槽内,使得当第一动接触片与第一静触头产生第一电弧时,将第一电弧通过第一延伸部引入第一灭弧栅片内的第一凹槽内,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第一折弯部和第一水平部,所述第一水平部与所述第一动接触片位于所述第一折弯部沿第三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水平部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一折弯部将第一水平部向靠近第二动接触片的方向设置,使得第一水平部能够收容于第一凹槽内,以使得第一灭弧栅片能够与动触头沿第三方向的尺寸相当,以减小开关单元沿第三方向的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灭弧结构上设有第一绝缘结构,所述第一绝缘结构覆盖所述第一灭弧栅片朝向所述旋转中心的端面以及覆盖所述第一凹槽的部分侧壁。以使得当第一电弧产生时,加热第一绝缘结构,使得第一绝缘结构吸热燃烧产生更多的热气体以及更多的热物质,热气体和热物质朝向第一凹槽的槽底运动,驱动第一电弧朝向第一凹槽的槽底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第一斜壁和第二斜壁,其中所述第一斜壁和所述第二斜壁相交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一动接触片的一端正对所述第一斜壁和所述第二斜壁的夹角位置,提升灭弧效果。在本实现方式中,开关单元包括两个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绝缘结构,覆盖第一灭弧栅片朝向旋转中线的端面包括被第一凹槽隔开的第一子端面和第二子端面,第一子端面邻近第一侧壁设置,第二子端面邻近第二侧壁设置,其中一个第一绝缘结构覆盖第一灭弧栅片朝向旋转中线的第一子端面以及覆盖第一凹槽的第一侧壁,另一个第一绝缘结构覆盖第一灭弧栅片朝向旋转中线的第二子端面以及覆盖第一凹槽的第二侧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动接触片共面,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灭弧栅片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侧壁邻近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所述第二侧壁邻近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尺寸,以使得第一延伸部能够延伸第一凹槽内。在本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一延伸部与第一动接触片共面,如果第一凹槽朝向旋转中间的两个栅片脚的厚度相同,会使得第一延伸部无法伸入第一凹槽内,在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凹槽上方栅片脚的厚度设置小于下方栅片脚的厚度,即第一侧壁与第一表面之间沿第三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二侧壁与第二表面之间沿第三方向的尺寸,可使得第一延伸部能够延伸第一凹槽内,还不需要额外增加开关单元沿第三方向的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位于所述第一灭弧端部的第一灭弧栅片为第一端部灭弧栅片,所述第一端部灭弧栅片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电连接。将第一端部灭弧栅片与第一静触头电连接,可将第一电弧从第一静触头引入第一端部灭弧栅片中,在通过第一端部灭弧栅片依次流入所有的第一灭弧栅片中,充分利用第一灭弧栅片,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端部灭弧栅片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弯曲部和第一平板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相邻设置的第一灭弧栅片与所述第一平板部间隔排布,所述第一弯曲部远离所述第一平板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电连接,所述第一弯曲部用于在所述第一接触端与所述第一端分离时驱动所述第一电弧朝向所述第一灭弧结构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在开关单元断开时,第一弯曲部中具有电流,第一弯曲部在第一电弧所在的区域产生磁场线,该磁场线在第一电弧上产生朝向第一灭弧结构方向的安培力,该安培力驱动第一电弧朝向第一灭弧结构运动,一方面延长第一电弧的路径,以冷却第一电弧,另一方面可将第一电弧更多的引入第一灭弧结构中,共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弯曲部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平直子部、第一弯曲子部、第二平直子部、第二弯曲子部和第三平直子部,所述第一静触头还包括第一连接端,相较于所述第一接触端,所述第一接触端用于与所述第一端断开或者闭合,所述第一平直子部远离所述第一弯曲子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弯曲子部和所述第二弯曲子部的曲率中心背离所述第一静触头设置,且所述第二弯曲子部邻近所述第一接触端设置,以延长所述第一电弧朝向所述第一灭弧结构的运动路径。两个弯曲子部可以延长所述第一电弧朝向所述第一灭弧结构的运动路径,进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部呈三角形设置,可充分利用壳体的内部空间,使得内部结构分布更合理,以减少开关单元的尺寸,且设置两个弯曲子部,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子部邻近第一接触端设置,使得第一电弧可通过第一接触端转移到第二弯曲子部中,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弯曲部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平直子部、第一弯曲子部、第二平直子部,所述第一平直子部与所述第一接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平直子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连接,所述第一弯曲子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端周侧,且所述第一平直子部与所述第二平直子部之间的第六夹角的角度值小于或者等于45°。在本实现方式中,当第一静触头与动触头的第一端分离时,由于第一弯曲部与第一静触头电连接,可使得至少部分第一电弧通过第一静触头流入第一弯曲部,第一弯曲部中具有电流,根据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在第一弯曲部的内侧产生磁场线,根据左手定则,该磁场线在第一电弧上产生朝向第一灭弧结构方向的安培力,该安培力驱动第一电弧朝向第一灭弧结构运动,一方面延长第一电弧的路径,以冷却第一电弧,另一方面可将第一电弧更多的引入第一灭弧结构中,共同提升灭弧效果。在本实现方式中,相较于第一连接端,第一弯曲子部更靠近第一接触端设置,以增加在第一电弧的位置磁场线,提升驱动第一电弧朝向第一灭弧结构运动的速度,进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静触头位于所述第一弯曲部邻近所述动触头的一侧,所述第一接触端和所述第一连接端之间具有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的曲率中心朝向所述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用于在所述第一静触头与所述动触头的第一端分离时驱动所述第一电弧朝向所述第一灭弧结构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其中,第一折弯部也具有弯曲段,当第一静触头与动触头的第一端分离时,第一静触头中的电流方向为自第一连接端向第一接触端流动,根据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在第一折弯部的内侧产生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线,在第一折弯部的外侧产生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线,第一电弧位于第一折弯部的外部区域,该磁场线在第一电弧上产生朝向第一灭弧结构方向的安培力,该安培力驱动第一电弧朝向第一灭弧结构运动,一方面延长第一电弧的路径,以冷却第一电弧,另一方面可将第一电弧更多的引入第一灭弧结构中,共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结构还包括第一弯曲栅片,所述第一弯曲栅片的曲率中心背离所述动触头设置,所述第一弯曲栅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电弧朝向所述第一灭弧结构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其中,当第一静触头与动触头的第一端分离时,电流通过第一端部灭弧栅片依次进入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中,当电流流经第一弯曲栅片中时,第一弯曲栅片的曲率中心背离动触头设置,电流方向为自第一连接端向第一接触端流动,根据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在第一弯曲栅片的内侧产生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线,在第一弯曲栅片的外侧产生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线,第一电弧位于第一弯曲栅片的外部区域,该磁场线在第一电弧上产生朝向第一灭弧结构方向的安培力,该安培力驱动第一电弧朝向第一灭弧结构运动,一方面延长第一电弧的路径,以冷却第一电弧,另一方面可将第一电弧更多的引入第一灭弧结构中,共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于第二灭弧端的第一灭弧栅片为第二端部灭弧栅片,第二端部灭弧栅片包括相连接的第二弯曲部和第二平板部,与第二平板部相邻设置的第一灭弧栅片与第二平板部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第二弯曲部远离第二平板部的一端邻近动触头的第一端设置。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平板部与第一灭弧栅片平行设置。其中,第二弯曲部用于在第一静触头与动触头的第一端分离时驱动第一电弧朝向第一灭弧结构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弯曲部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五平直子部、第四弯曲子部、第六平直子部,第五平直子部与第二平板部连接,第四弯曲子部的曲率中心背离第一端设置,且第四弯曲子部邻近第一端设置,以延长第一电弧朝向第一灭弧结构的运动路径。第一静触头与动触头的第一端分离时,第一端更靠近第四弯曲子部,使得第一电弧更好的引入第四弯曲子部中,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第一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位于所述第一灭弧结构远离所述动触头的一侧,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弧产生的热空气排出。第一导流件以最大化将热空气依次有序排出,避免了气流紊乱造成的电弧回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件位于所述第一灭弧栅片远离所述动触头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导流件与所述第一灭弧栅片呈夹角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导流件的延伸方向指向气流出口方向。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导流件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出口对应设置,以最大化将热空气依次有序排出,避免了气流紊乱造成的电弧回退。其中,第一导流件的个数可根据需要来设置,在本申请不做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件位于所述第三侧边框和所述第一灭弧结构之间,且所述第一导流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三侧边框与所述第一导流件之间间隔形成导流通道。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导流件沿第一方向延伸,动触头的第一端与第一静触头分离时产生的第一电弧进入第一灭弧结构后,产生的热气体从第一灭弧结构与第一导流件之间的间隙流动,并绕过第一导流件的端部进入导流通道中,再流经导流通道后从第一出口排出开关单元。在本实现方式中,设置第一导流件增加了第一电弧产生的热气体的流通路径,进而有效对热气体降温,以使得从第一出口排出的气体的温度较低,进而可避免高温热气太排出开关单元后烧毁外部器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二导流件位于所述第三侧边框和所述第二灭弧结构之间,所述第二导流件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二导流子件,相邻的两个第二导流子件之间具有间隙。第二电弧产生的热气体通过两个第二导流子件之间间隙,以达到冷却热气体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第二灭弧结构和第二静触头,所述动触头用于与所述第二静触头断开或者闭合;所述开关单元在断开时,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二静触头分离并产生第二电弧;所述第二灭弧结构位于所述第二静触头周围,用于熄灭所述第二电弧,所述第二灭弧结构包括第三灭弧端部和第四灭弧端部,所述第三灭弧端部和所述动触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连线为第五线,所述第四灭弧端部与所述动触头的旋转中心的连线为第六线,所述第五线和所述第六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值。
当第三夹角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夹角时,使得第二灭弧结构的尺寸大于或者至少与第二电弧的尺寸相当;或者说,由于第二电弧会远离动触头的方向移动,而朝向第二灭弧结构移动,当第三夹角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夹角时,第二灭弧结构能够覆盖第二电弧移动的大部分路径或者所有路径,更好的切断第二电弧,以能够熄灭第二电弧,提升灭弧效果。
其中,第五线中所取的第三灭弧端部的位置、第六线中所取的第四灭弧端部的位置为能够使得第三夹角最大的位置。以使得,第二灭弧结构能够有效灭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线和第五线共线,第二线与第六线共线,使得开关单元结构分布更规则、整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端与第二接触端位于第五线和第六线之间,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灭弧端部和第四灭弧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端与第二接触端之间的距离,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所述第二灭弧端部和所述第四灭弧端部之间。通过连接件将第二灭弧端部和第四灭弧端部连接,对于第一电弧,第一电弧引入第一灭弧结构中,并从第二端部灭弧栅片中流出,如果不设置连接件连接第二端部灭弧栅片和第四端部灭弧栅片,从第二端部灭弧栅片流入的电流存在击穿空气流入动触头的第一端中的风险,进而具有烧灼动触头的第一端的风险,当动触头断开时,动触头具有往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回弹的风险,会影响开关单元的断开效果。而通过连接件,可将第一灭弧结构的电流引入连接件中,而减少烧毁动触头第一端的风险,也可降低动触头往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回弹的风险;对于第二电弧,第二电弧引入第二灭弧结构中,减少烧毁动触头的第二端的风险。通过连接件将第一灭弧结构和第二灭弧结构连接,使得第一灭弧结构和第二灭弧结构的电位相等,提升开关单元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二灭弧栅片,位于第四灭弧端部的第二灭弧栅片为第四端部灭弧栅片,第四端部灭弧栅片与第二静触头电连接,位于第三灭弧端部的第二灭弧栅片为第三端部灭弧栅片,第三端部灭弧栅片与连接件电连接。第二电弧通过第四端部灭弧栅片流入第二灭弧结构中,可充分利用第二灭弧结构中的所有或者大部分第二灭弧栅片,第二灭弧结构的第二灭弧栅片均间隔设置,使得第二电弧需要逐个击穿排列的第二灭弧栅片,等效于将第二电弧引入到一个大电阻(第二灭弧结构)上,进而使得第二电弧被切断熄灭,以提升开关单元的断开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动触头的第二端和第二静触头断开时,第二端与第二静触头之间形成第二断口,第二电弧形成在第二断口之中,第二灭弧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二灭弧栅片,每相邻的两个第二灭弧栅片之间的间隙构成第二灭弧开口,第二灭弧开口与第二断口连通且相对设置,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静触头邻近第二侧边框设置,操作机构接收到分闸信号时,控制开关单元断开,以使动触头的第二端与第二静触头分离并朝向第一侧边框运动,动触头的第二端和第二静触头分离的过程中,二者之间形成第二电弧;第二灭弧结构与第一灭弧结构沿第二方向分布于动触头的两侧,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在第一方向上,第二灭弧结构位于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之间,第二灭弧结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灭弧栅片,第二灭弧结构用于冷却第二电弧,第二静触头与邻近第二侧边框的第二灭弧栅片电连接,以提升第二灭弧结构对第二电弧的冷却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沿第四方向相对设置,第四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动触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第五方向相对设置,第五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五方向与第一方向呈45°夹角设置。该设置使得,第一断口中的第一电弧和第二断口中的第二电弧可分别辐射至第一灭弧结构和第二灭弧结构,充分利用第一灭弧结构和第二灭弧结构中每一个灭弧栅片,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第二灭弧栅片之间的间隙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与第二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的尺寸的比值为(1-1.5)∶1。即第二灭弧开口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与第二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的尺寸的比值为(1-1.5)∶1。这个尺寸比值设置可使得在壳体内分布较多的第二灭弧栅片,提升灭弧效果。其中,第二灭弧结构沿着第四侧边框排布,以使得能够分布更多个第一灭弧栅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断口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以提升灭弧效果。由于第二电弧形成与第二断口之间,使得第二灭弧结构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电弧沿第一方向的尺寸,进而可有效吸收第二电弧,进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灭弧端部和第四灭弧端部之间的第二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的尺寸相同,以使加工工艺简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的尺寸自第二灭弧结构的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加,使得第二灭弧结构朝向动触头的一端呈弧形,以延长切断第二电弧的栅片尺寸,第三灭弧端部和第四灭弧端部之间的第二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的尺寸相同,以使加工工艺简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呈弧形设置,围绕在第二断口的周侧设置,以提升灭弧效果。弧形的第二灭弧结构可适配于当壳体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中邻近第二侧边框的第二灭弧栅片为第三端部灭弧栅片,第三端部灭弧栅片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弯曲部和第三平板部,与第三平板部相邻设置的第二灭弧栅片与第三平板部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第三弯曲部远离第三平板部的一端与第二静触头电连接,第三弯曲部用于在第二静触头与动触头的第二端分离时驱动第二电弧朝向第二灭弧结构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弯曲部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七平直子部、第五弯曲子部、第八平直子部、第六弯曲子部和第九平直子部,第二静触头包括第二接触端和第二连接端,相较于第二接触端,第二连接端更近第二侧边框设置,第二接触端用于与动触头的第二端断开或者闭合,第七平直子部远离第五弯曲子部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端连接,第五弯曲子部和第六弯曲子部的曲率中心背离第二静触头设置,且第六弯曲子部邻近第二接触端设置,以延长第二电弧朝向第二灭弧结构的运动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静触头位于第三弯曲部邻近动触头的一侧,第二接触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具有第二折弯部,第二折弯部的曲率中心朝向第三弯曲部,第二折弯部用于在第二静触头与动触头的第二端分离时驱动第二电弧朝向第二灭弧结构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壳体,所述第一静触头、所述第二静触头、所述动触头、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和所述第二灭弧结构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相较于所述第二侧边框,所述第一静触头更邻近所述第一侧边框设置;相较于所述第一侧边框,所述第二静触头邻近所述第二侧边框设置,在所述开关单元在断开时,所述动触头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侧边框运动,所述动触头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侧边框运动,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和所述第二灭弧结构位于所述第一侧边框和所述第二侧边框之间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还包括第二弯曲栅片,第二弯曲栅片沿第一方向分布在第二灭弧栅片之间,第二弯曲栅片用于驱动第二电弧朝向第二灭弧结构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邻近第一侧边框的第二灭弧栅片为第四端部灭弧栅片,第四端部灭弧栅片包括相连接的第四弯曲部和第四平板部,与第四平板部相邻设置的第二灭弧栅片与第四平板部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第四弯曲部远离第四平板部的一端邻近动触头的第二端设置。第四弯曲部用于在第二静触头与动触头的第二端分离时驱动第二电弧朝向第二灭弧结构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开关单元还包括第二导流件,第二导流件位于第二灭弧结构远离动触头的一侧,用于将第二电弧产生的热空气排出。第二导流件以最大化将热空气依次有序排出,避免了气流紊乱造成的电弧回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还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动触头、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第一灭弧结构和第二灭弧结构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灭弧端部和所述第四灭弧端部穿过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连接件电连接。使得连接件于动触头绝缘隔离,提升安全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片,第一固定片用于将第一灭弧栅片沿指定方向固定,例如沿第一方向固定,或者沿弧形方向固定。其中,第一固定片为绝缘材质,例如纸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还包括第二固定片,第二固定片用于将第二灭弧栅片沿指定方向固定,例如沿第一方向固定,或者沿弧形方向固定。其中,第二固定片为绝缘材质,例如纸片。
在一实施方式中,开关单元闭合时,动触头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呈45°夹角设置,开关单元断开时,动触头顺时针旋转90°,使得断开状态下的动触头相对第二方向与闭合状态下的动触头呈镜像对称设置,此时动触头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的夹角为45°。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和第二灭弧结构沿动触头的旋转中心旋转180°对称,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沿动触头的旋转中心旋转180°对称,以使得开关单元的结构更规则,便于安装和制备。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开关单元,所述开关单元应用于开关中,所述开关包括旋钮、开关单元和连接在所述旋钮和所述开关单元之间的操作机构,所述旋钮通过所述操作机构能够控制所述开关单元断开或者闭合,所述开关单元包括:
第一静触头;
动触头,具有旋转中心,所述动触头能够围绕所述旋转中心相对所述第一静触头旋转,所述动触头用于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断开或者闭合;所述开关单元在断开时,所述动触头围绕所述旋转中心相对所述第一静触头旋转第一夹角而与所述第一静触头分离并产生第一电弧;
第一灭弧结构,位于所述第一静触头周围,用于熄灭所述第一电弧,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第一灭弧端部和第二灭弧端部,所述第一灭弧端部和所述动触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连线为第一线,所述第二灭弧端部与所述动触头的旋转中心的连线为第二线,所述第一线和所述第二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位于所述第一灭弧端部的第一灭弧栅片为第一端部灭弧栅片,所述第一端部灭弧栅片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灭弧结构为弧形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结构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120°;或者
所述第一灭弧结构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140°,且小于或者等于18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第一灭弧部分和第二灭弧部分,所述第一灭弧部分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所述第二灭弧部分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二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的排列方向相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所述第一灭弧栅片朝向所述动触头的一端设有向背离所述动触头的方向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动触头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端部灭弧栅片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弯曲部和第一平板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相邻设置的第一灭弧栅片与所述第一平板部间隔排布,所述第一弯曲部远离所述第一平板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电连接,所述第一弯曲部用于在所述第一接触端与所述第一端分离时驱动所述第一电弧朝向所述第一灭弧结构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静触头位于所述第一弯曲部邻近所述动触头的一侧,所述第一接触端和所述第一连接端之间具有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的曲率中心朝向所述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用于在所述第一静触头与所述动触头的第一端分离时驱动所述第一电弧朝向所述第一灭弧结构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第二灭弧结构和第二静触头,所述动触头用于与所述第二静触头断开或者闭合;所述开关单元在断开时,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二静触头分离并产生第二电弧;所述第二灭弧结构位于所述第二静触头周围,用于熄灭所述第二电弧,所述第二灭弧结构包括第三灭弧端部和第四灭弧端部,所述第三灭弧端部和所述动触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连线为第五线,所述第四灭弧端部与所述动触头的旋转中心的连线为第六线,所述第五线和所述第六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所述第二灭弧端部和所述第四灭弧端部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壳体,所述第一静触头、所述第二静触头、所述动触头、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和所述第二灭弧结构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相较于所述第二侧边框,所述第一静触头邻近所述第一侧边框设置;相较于所述第一侧边框,所述第二静触头邻近所述第二侧边框设置,在所述开关单元在断开时,所述动触头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侧边框运动,所述动触头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侧边框运动,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和所述第二灭弧结构位于所述第一侧边框和所述第二侧边框之间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在前述各实施例中关于供电系统中的壳体、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动触头和第一灭弧结构、第二灭弧结构、连接件的描述及变形方案可适用于本实施例中的开关单元中的壳体、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动触头和第一灭弧结构、第二灭弧结构、连接件。在前述各实施例中关于供电系统中的壳体、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动触头和第一灭弧结构、第二灭弧结构、连接件的位置关系的描述及变形方案可适用于本实施例中的开关单元中的壳体、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动触头和第一灭弧结构、第二灭弧结构、连接件的位置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供电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功率变换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的立体结构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断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断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断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断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断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断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断开时的局部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断开时第一灭弧结构与第一静触头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断开时第一端部灭弧栅片与第一静触头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断开时第一弯曲栅片与第一电弧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断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断开时的局部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的侧视图;
图20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断开时的局部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的侧视图;
图2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的局部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中第一灭弧结构、第二灭弧结构以及动触头的俯视图;
图24是本申请图23中提供的开关单元中第一灭弧结构、第二灭弧结构以及动触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图23中提供的开关单元中第一灭弧结构、第二灭弧结构以及动触头的侧视图;
图26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中第一灭弧结构、第二灭弧结构以及动触头的俯视图;
图2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中第一灭弧结构、第二灭弧结构以及动触头的俯视图;
图28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的俯视图;
图29是本申请图28中第一灭弧结构和第二灭弧结构的俯视图;
图30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中第一灭弧结构和第二灭弧结构的俯视图;
图3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的俯视图;
图32是本申请图31中第一灭弧结构和第二灭弧结构的俯视图;
图33是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灭弧栅片、第二灭弧栅片和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灭弧栅片、第二灭弧栅片和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动触头和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静触头与第一端部灭弧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端部灭弧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动触头、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第一灭弧结构和第二灭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的俯视图;
图40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动触头、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和连接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文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结构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结构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为方便理解,下面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英文简写和有关技术术语进行解释和描述。
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拇指与其他四指垂直且在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手心流入,四指指向电流方向,大拇指指向的就是安培力方向即导体受力方向。
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安培定则二):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让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供电系统的示意图,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供电系统及应用在供电系统中的开关,供电系统包括控制单元、开关、直流源和功率变化单元,所述开关电连接在直流源和功率变化单元之间,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直流源或功率变化单元故障时发送分闸信号至所述开关。直流源可以是光伏组件、或光伏组串、或光伏组件和光伏组串的串并联电路,直流源也可以是一种功率变换单元。功率变换单元可以为DC/DC变换器、或DC/AC变换器。直流源和功率变换单元均可视为供电电路,当供电电路出现故障时,例如,如果直流源或功率变换单元出现故障,控制单元侦测到此故障的发生,控制单元能够发送分闸信号至开关,此分闸信号用于触发(即驱动)开关分闸,断开电路。
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可以为单独的控制器,此控制器独立于直流源和功率变换单元设置在供电系统中,通过信号线电连接至功率变换单元、直流源和开关。一种实施方式中,功率变换单元可以为独立的功率变换装置,例如,逆变器。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也可以集成在其它的功能装置中,例如,控制单元可以集成在逆变器中,可以为逆变器中的主板上的控制电路或控制芯片,这样,功率变换装置作为一个独立的装置,使用在任意的场景中都能够自动跳闸。
本申请提供的开关可以为独立的开关器件设置在供电系统中,开关也可以设置在供电系统中的功能装置上,例如,一种实施方式中,开关设置在功率变换装置上。如图2所示,功率变换装置包括外壳2、开关1和电路板3,外壳2围设收容空间21,电路板3设置在收容空间21中,开关1包括旋钮12、操作机构11和开关单元10,其中开关单元10和操作机构11位于收容空间21内且电连接至电路板3,旋钮12位于外壳2的外表面的一侧。一种实施方式中,电路板3上设控制单元31,控制单元31与操作机构11电连接,控制单元31用于发送分闸信号给操作机构11,使得操作机构11能够带动开关单元10进行分闸。在一实施方式中,操作机构11为自由脱扣结构。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1的立体结构图,开关1包括开关单元10和操作机构11,操作机构11用于接收分闸信号且控制开关单元10断开或者闭合。在一实施方式中,开关1可以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开关单元10。在一实施方式中,开关1还包括旋钮12,旋钮12通过操作机构11驱动开关单元10断开或者闭合。
请参阅图4至图9,其中,图4为本申请提供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10的示意图,图5和图6为图4中开关单元10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和图8为图4中开关单元10断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开关单元10断开时的示意图。开关单元10包括壳体100、第一静触头200、第二静触头300、动触头400和第一灭弧结构500,第一静触头200、第二静触头300、动触头400和第一灭弧结构500位于壳体100中,动触头400具有旋转中心O,动触头400能够围绕旋转中心O相对第一静触头200旋转,动触头400用于与第一静触头200断开或者闭合;开关单元10在断开时,动触头400围绕旋转中心O相对第一静触头200旋转第一夹角α1而与第一接触端210分离并产生第一电弧S1,第一灭弧结构500位于第一静触头200周围,用于熄灭第一电弧S1,第一灭弧结构500包括第一灭弧端部51和第二灭弧端部52,第一灭弧端部51和动触头400的旋转中心O之间的连线为第一线L1,第二灭弧端部52与动触头400的旋转中心O的连线为第二线L2,第一线L1和第二线L2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α2,第二夹角α2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夹角α1的角度值。
其中,开关1处于闭合状态时,开关单元10处于闭合状态,此时第一静触头200和第二静触头300分别与动触头400的两端接触电连接,第一静触头200和第二静触头300与动触头400之间的电流导通(如图6所示);开关1处于断开状态时,开关单元10处于断开状态,此时第一静触头200和第二静触头300与动触头400的两端分离,第一静触头200和第二静触头300与动触头400之间的电流切断(如图9所示)。
第一静触头200与动触头400分离过程中,第一静触头200与动触头400之间会产生一团温度高、伴随着强光发出和导电性强的气体即第一电弧S1(如图9所示),第一电弧S1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第一电弧S1的质量轻且容易改变形态。第一电弧S1的产生,一方面延长了电路的开断时间,若供电系统的电路发生故障需要将开关1断开,第一电弧S1的产生使开关1不能及时断开,从而导致对供电系统造成更大的损坏;另一方面,第一电弧S1的温度高,容易使第一静触头200和动触头400变形、熔化,甚至导致开关1爆炸、造成人员灼伤等事故的发生,同时第一电弧S1的强光也可能损害人的视力;再一方面,第一电弧S1的导电性容易造成其他设备的短路,危及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图9中第一电弧S1的形状仅为示意性表示,在实际中,第一电弧S1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其形状可能为曲线或者其他形状。
当第二夹角α2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夹角α1时,第一灭弧结构500的尺寸大于或者至少与第一电弧S1的尺寸相当;或者说,由于第一电弧S1会远离动触头400移动,而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移动,当第二夹角α2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夹角α1时第一灭弧结构500能够覆盖第一电弧S1移动的大部分路径或者所有路径,更好的切断第一电弧S1,以能够熄灭第一电弧S1,提升灭弧效果。应当理解的是,第一线L1和第二线L2在实际产品结构中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用于说明第一灭弧结构500和动触头400、第一静触头200之间的位置关系。
请继续参阅图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静触头200包括第一接触端210,动触头400包括第一端410,第一端410用于与第一接触端210断开或者闭合,第一电弧S1形成在第一端410和第一接触端210之间,第一端410与第一接触端210位于第一线L1和第二线L2之间,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动触头400和第一静触头200断开时,第一接触端210与动触头400的旋转中心O的连线为第三线L3,第一端410与动触头400的旋转中心O的连线为第四线L4,第三线L3和第四线L4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1。第三线L3中所取的第一接触端210的位置、第四线L4中所取的第一端410的位置在动触头400和第一静触头200闭合时重合。第一线L1中所取的第一灭弧端部51的位置、第二线L2中所取的第二灭弧端部52的位置为能够使得第二夹角α2最大的位置。以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能够有效灭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线L3和第四线L4位于第一线L1和第二线L2之间,以提升灭弧效果。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能够更好的切断第一电弧S1,提升灭弧效果。应当理解的是,第一线L1和第二线L2、第三线L3和第四线L4在实际产品结构中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用于说明第一灭弧结构500和动触头400、第一静触头200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线L3和第一线L1之间的夹角与第四线L4和第二线L2之间的夹角相等,对称分布,也保证灭弧效果,且能够有效利用壳体100内的空间,节约体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端部51和第二灭弧端部5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端410与第一接触端210之间的距离,以提升灭弧效果。当第一灭弧结构500沿第一方向X延伸中,第一灭弧结构500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一端410与第一接触端21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以提升灭弧效果。
请参阅图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和第一静触头200断开时,第一端410与第一静触头200之间形成第一断口201,第一电弧S1形成在第一断口201之中,第一灭弧结构500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501,每相邻的两个第一灭弧栅片501之间的间隙构成第一灭弧开口502,第一灭弧开口502与第一断口201连通且相对设置,以提升灭弧效果。第一电弧S1被第一灭弧栅片501切割进入第一灭弧开口502中,第一灭弧开口502相当于一个空气电阻,第一电弧S1需要击穿第一灭弧开口502而消耗一定能量,而第一灭弧结构500中具有多个第一灭弧开口502,多个第一灭弧开口502可提升灭弧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0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框101和第二侧边框102,第一静触头200邻近第一侧边框101设置,第二静触头300邻近第二侧边框102设置;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灭弧结构500位于第一侧边框101和第二侧边框102之间,第一灭弧结构50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501。
其中,将第一灭弧结构500位于第一侧边框101和第二侧边框102之间,第一侧边框101和第二侧边框102之间可容纳更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其中第一灭弧栅片501沿第二方向Y延伸,可提升灭弧效果。并且将第一静触头200邻近第一侧边框101设置,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在断开时邻近第二侧边框102设置,而第一电弧S1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静触头200和第一端410,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能够有效的熄灭第一电弧S1,在本申请中,第一电弧S1与第一灭弧结构500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能够收容大部分第一电弧S1,以将第一电弧S1熄灭。其中第一灭弧栅片501的材质为金属,用于将第一电弧S1切割,以熄灭电弧。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0还包括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框103和第四侧边框104(如图10所示),第一灭弧结构500沿着第三侧边框103排布,以使得能够分布更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相交,第一灭弧栅片50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Y相同,以使得组装更简单,且能够充分利用壳体100的空间,可设置更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0还包括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05和第二侧板106(如图4所示),其中第三方向Z均与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相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为开关单元1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Y为开关单元10的长度方向,第三方向Z为开关单元10的厚度方向。其中第一灭弧结构500可固定在第一侧板105和/或第二侧板106上。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为开关单元10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Y为开关单元10的宽度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一断口201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如图9所示),以提升灭弧效果。由于第一电弧S1形成于第一断口201之间,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一电弧S1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进而可有效吸收第一电弧S1,进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第一灭弧栅片501之间的间隙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与第一灭弧栅片501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的比值为(1-1.5)∶1。即第一灭弧开口502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与第一灭弧栅片501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的比值为(1-1.5)∶1。这个尺寸比值设置可使得在壳体100内分布较多的第一灭弧栅片501,提升灭弧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端部51和第二灭弧端部52之间的第一灭弧栅片501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相同,以使加工工艺简单。
请参阅图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栅片501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自第一灭弧结构500的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加,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朝向动触头400的一端呈弧形,以延长切断第一电弧S1的栅片尺寸,第一灭弧端部51和第二灭弧端部52之间的第一灭弧栅片501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相同,以使加工工艺简单。
请参阅图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呈弧形设置,围绕在第一断口201的周侧设置,以提升灭弧效果。弧形的第一灭弧结构500可适配于当壳体100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结构。其中,图12中的第一灭弧结构500仅用于示意呈弧形,不代表具体结构。
请参阅图13,图13是开关单元10的局部放大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于第一灭弧端部51的第一灭弧栅片501为第一端部灭弧栅片510,第一端部灭弧栅片510与第一静触头200电连接。第一电弧S1通过第一端部灭弧栅片510流入第一灭弧结构500中,可充分利用第一灭弧结构500中的所有或者大部分第一灭弧栅片501,第一灭弧结构500的第一灭弧栅片501均间隔设置,使得第一电弧S1需要逐个击穿排列的第一灭弧栅片501,等效于将第一电弧S1引入到一个大电阻(第一灭弧结构500)上,进而使得第一电弧S1被切断熄灭,以提升开关单元10的断开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端部灭弧栅片51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弯曲部511和第一平板部512,与第一平板部512相邻设置的第一灭弧栅片501与第一平板部512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第一弯曲部511远离第一平板部512的一端与第一静触头200电连接,第一弯曲部511用于在第一接触端210与第一端410分离时驱动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平板部512与第一灭弧栅片501平行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静触头200为电流流入的一端,流经动触头400后经第二静触头300流出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静触头200为电流输出端,第二静触头300为电流输入端,效果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静触头200与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分离时,由于第一弯曲部511与第一静触头200电连接,可使得至少部分第一电弧S1通过第一静触头200流入第一弯曲部511,第一弯曲部511中具有电流A1,根据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在第一弯曲部511的内侧产生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线,在第一弯曲部511的外侧产生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线,一般地,在物理学上磁场方向可用“×”和“·”表示,其中“×”表示垂直纸面向里的方向(如图13所示),“·”表示垂直纸面向外的方向(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和“·”仅表示磁场方向,“×”和“·”的密度并不代表磁感线密度及磁场强度。在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部511的曲率中心背离第一电弧S1设置,使得第一电弧S1所在的区域的磁场方向为垂直纸面向里,再根据左手定则,该磁场线在第一电弧S1上产生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方向的安培力,该安培力驱动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运动,一方面延长第一电弧S1的路径,以冷却第一电弧S1,另一方面可将第一电弧S1更多的引入第一灭弧结构500中,共同提升灭弧效果。
请参阅图14,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部511的曲率中心也可以朝向第一电弧S1设置,此时第一电弧S1所在的区域的磁场方向也为垂直纸面向里,该磁场线在第一电弧S1上产生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方向的安培力,该安培力驱动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运动,一方面延长第一电弧S1的路径,以冷却第一电弧S1,另一方面可将第一电弧S1更多的引入第一灭弧结构500中,共同提升灭弧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中的第一静触头200和第一灭弧结构500为简化后的示意图,不代表实际结构,图14用于说明第一弯曲部511的曲率中心朝向第一电弧S1设置时,也可以驱动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运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部511的形状可为三角形、弧形、圆形或者多线圈形状。其中多线圈形状可提升磁场线密度,进而可延长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运动的距离,提升灭弧效果。
请参阅图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弯曲部51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平直子部5111、第一弯曲子部5112、第二平直子部5113、第二弯曲子部5114和第三平直子部5115,第一静触头200包括第一接触端210和第一连接端220,相较于第一接触端210,第一连接端220更近第一侧边框101设置,第一接触端210用于与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断开或者闭合,第一平直子部5111远离第一弯曲子部511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端220连接,第一弯曲子部5112和第二弯曲子部5114的曲率中心背离第一静触头200设置,且第二弯曲子部5114邻近第一接触端210设置,以延长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的运动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部511呈三角形设置,可充分利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使得内部结构分布更合理,以减少开关单元10的尺寸,且设置两个弯曲子部(5112、5114),提升灭弧效果。其中,第二弯曲子部5114邻近第一接触端210设置,使得第一电弧S1可通过第一接触端210转移到第二弯曲子部5114中,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平板部512与第一平直子部5111沿第二方向Y并排设置。以充分利用壳体100内部空间。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平直子部5111与第一连接端220可通过螺钉、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单元10还包括第一端子601(如图13所示),第一端子601固定在第一侧边框101上,第一平直子部5111与第一连接端220通过螺钉603固定在第一端子601上,其中第一端子601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例如与电路板3电连接。开关单元10还包括第二端子602(如图20所示),第二端子602固定在第二侧边框102上,第二静触头300通过螺钉603固定在第二端子602上,其中第二端子602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例如与电路板3电连接。
请结合图13和图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静触头200位于第一弯曲部511邻近动触头400的一侧(如图13所示),第一接触端210和第一连接端220之间具有第一折弯部230(如图15所示),第一折弯部230的曲率中心朝向第一弯曲部511,第一折弯部230用于在第一静触头200与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分离时驱动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其中,第一折弯部230也具有弯曲段,当第一静触头200与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分离时,第一静触头200中的电流方向A2为自第一连接端220向第一接触端210流动(如图13所示),根据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在第一折弯部230的内侧产生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线,在第一折弯部230的外侧产生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线,第一电弧S1位于第一折弯部230的外部区域,该磁场线在第一电弧S1上产生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方向的安培力,该安培力驱动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运动,一方面延长第一电弧S1的路径,以冷却第一电弧S1,另一方面可将第一电弧S1更多的引入第一灭弧结构500中,共同提升灭弧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折弯部230还可使得第一接触端210和第一连接端220的最大表面相交。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静触头200为一体成型结构,可将金属片扭转形成第一接触端210和第一连接端220和第一折弯部230,其中第一接触端210与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沿第三方向Z层叠设置,具体的,动触头400包括两个金属片,当动触头400余第一静触头200连接时,第一接触端210位于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之中,且与第一端410沿第三方向Z层叠设置,其中第一连接端220与第一侧边框101沿第一方向X层叠设置,第一折弯部230的形状设置成能够使得第一连接端220与第一侧边框101沿第一方向X层叠设置,第一接触端210与第一端410沿第三方向Z层叠设置,该设置不仅可节约壳体100的内部空间,还可节省制备第一静触头200的材料,仅需要将金属片扭转就可以得到,无需去除多余的金属材料,可节约成本。其中当第一静触头200的材质为铜,节约铜金属的成本。
请参阅图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还包括第一弯曲栅片520,第一弯曲栅片520沿第一方向X分布在第一灭弧栅片501之间(如图13所示),第一弯曲栅片520用于驱动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其中,当第一静触头200与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分离时,电流通过第一端部灭弧栅片510依次进入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501中,当电流流经第一弯曲栅片520中时,如图16所示,第一弯曲栅片520的曲率中心背离动触头400设置,电流方向A3为自第一连接端220向第一接触端210流动,根据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在第一弯曲栅片520的内侧产生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线,在第一弯曲栅片520的外侧产生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线,第一电弧S1位于第一弯曲栅片520的外部区域,该磁场线在第一电弧S1上产生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方向的安培力,该安培力驱动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运动,一方面延长第一电弧S1的路径,以冷却第一电弧S1,另一方面可将第一电弧S1更多的引入第一灭弧结构500中,共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栅片520的曲率中心朝向动触头400设置,使得第一电弧S1位于第一弯曲栅片520的内部,同样可驱动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运动,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栅片520可为一个或者多个,第一弯曲栅片520包括两个第四平直子部521和位于两个第四平直子部521之间的第三弯曲子部522,第四平直子部521与其他第一灭弧栅片501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其中,第三弯曲子部522的曲率中心可朝向动触头400或者背离动触头400设置。其中,当第一弯曲栅片520具有多个时,如图17所示,包括两个第一弯曲栅片520a和一个第一弯曲栅片520,且曲率中心背离动触头400设置。每个第一弯曲栅片520的形状可相同或者不相同,第一弯曲栅片520a和第一弯曲栅片520的形状为“U”字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栅片520的形状为“S”字形等。
请参阅图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于第二灭弧端52的第一灭弧栅片501为第二端部灭弧栅片530,第二端部灭弧栅片530包括相连接的第二弯曲部532和第二平板部531,与第二平板部531相邻设置的第一灭弧栅片501与第二平板部531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第二弯曲部532远离第二平板部531的一端邻近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设置。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平板部531与第一灭弧栅片501平行设置。其中,第二弯曲部532用于在第一静触头200与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分离时驱动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其中,当电流流经第二弯曲部532时,在产生磁场,该磁场可驱动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运动,提升灭弧效果,具体原理可参阅前面所述,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部532远离第二平板部531的一端用于与连接件700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弯曲部53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五平直子部5321、第四弯曲子部5322、第六平直子部5323,第五平直子部5321与第二平板部531连接,第四弯曲子部5322的曲率中心背离第一端410设置,且第四弯曲子部5322邻近第一端410设置,以延长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的运动路径。第一静触头200与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分离时,第一端410更靠近第四弯曲子部5322,使得第一电弧S1更好的引入第四弯曲子部5322中,提升灭弧效果。其中第五平直子部5321、第四弯曲子部5322、第六平直子部5323中两两之间的夹角可根据需要来设置,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弯曲部532的结构设置还可充分利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弯曲子部5322的曲率中心朝向第一端410设置。同样可延长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的运动路径。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所在的区域为第一灭弧室,第二弯曲子部5114和第四弯曲子部5322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以形成第一灭弧室的开口,第一电弧S1通过第二弯曲子部5114和第四弯曲子部5322之间的开口进入第一灭弧室。
请结合图17和图19,图19为开关单元10的侧视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开关单元10还包括第一导流件604(如图17所示),第一导流件604位于第一灭弧结构500远离动触头400的一侧,用于将第一电弧S1产生的热空气排出。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件604可位于第一灭弧栅片501远离动触头400的一端,且第一导流件604与第一灭弧栅片501呈夹角设置,其中第一导流件604的延伸方向指向气流出口方向。请参阅图17,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0包括第一出口605(如图17和图19所示),第一导流件60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出口605对应设置,以最大化将热空气依次有序排出,避免了气流紊乱造成的电弧回退。其中,第一导流件604的个数可根据需要来设置,在本申请不做限制。
请结合参阅图4至图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开关单元10还包括位于壳体100中的第二灭弧结构800和第二静触头300,第二静触头300包括第二接触端310(如图9所示);动触头400能够相对第二静触头300旋转,动触头400包括第二端420,第二端420用于与第二接触端310断开或者闭合;开关单元10在断开时,第二端420与第二接触端310分离并产生第二电弧S2,第二灭弧结构800位于第二静触头300周围,用于熄灭第二电弧S2,第二灭弧结构800包括第三灭弧端部81和第四灭弧端部82,第三灭弧端部81和动触头400的旋转中心O之间的连线为第五线L5,第四灭弧端部82与动触头400的旋转中心O的连线为第六线L6,第五线L5和第六线L6之间的夹角为第三夹角α3,第三夹角α3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夹角α1的角度值。其中,开关单元10在断开时,动触头400相对第二静触头300旋转的夹角与第一夹角α1相同。
当第三夹角α3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夹角α1时,第二灭弧结构800的尺寸大于或者至少与第二电弧S2的尺寸相当;或者说,由于第二电弧S2会远离动触头400的方向移动,而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移动,当第三夹角α3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夹角α1时,第二灭弧结构800能够覆盖第二电弧S2移动的大部分路径或者所有路径,更好的切断第二电弧S2,以能够熄灭第二电弧S2,提升灭弧效果。应当理解的是,第五线L5和第六线L6在实际产品结构中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用于说明第二灭弧结构800和动触头400、第二静触头300之间的位置关系。
其中,第五线L5中所取的第三灭弧端部81的位置、第六线L6中所取的第四灭弧端部82的位置为能够使得第三夹角α3最大的位置。以使得,第二灭弧结构800能够有效灭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线L1和第五线L5共线,第二线L2与第六线L6共线,使得开关单元10结构分布更规则、整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端420与第二接触端310位于第五线L5和第六线L6之间,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灭弧端部81和第四灭弧端部8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端420与第二接触端310之间的距离,以提升灭弧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800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二灭弧栅片801,位于第四灭弧端部82的第二灭弧栅片801为第四端部灭弧栅片830,第四端部灭弧栅片830与第二静触头300电连接,位于第三灭弧端部81的第二灭弧栅片801为第三端部灭弧栅片810,第三端部灭弧栅片810与连接件700电连接。第二电弧S2通过第四端部灭弧栅片830流入第二灭弧结构800中,可充分利用第二灭弧结构800中的所有或者大部分第二灭弧栅片801,第二灭弧结构800的第二灭弧栅片801均间隔设置,使得第二电弧S2需要逐个击穿排列的第二灭弧栅片801,等效于将第二电弧S2引入到一个大电阻(第二灭弧结构800)上,进而使得第二电弧S2被切断熄灭,以提升开关单元10的断开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和第二静触头300断开时,第二端420与第二静触头300之间形成第二断口202,第二电弧S2形成在第二断口202之中,第二灭弧结构800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二灭弧栅片801,每相邻的两个第二灭弧栅片801之间的间隙构成第二灭弧开口802(如图10所示),第二灭弧开口802与第二断口202连通且相对设置,以提升灭弧效果。第二电弧S2被第二灭弧栅片801切割进入第二灭弧开口802中,第二灭弧开口802相当于一个空气电阻,第二电弧S2需要击穿第二灭弧开口802而消耗一定能量,而第二灭弧结构800中具有多个第二灭弧开口802,多个第二灭弧开口802可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静触头300邻近第二侧边框102设置,操作机构11接收到分闸信号时,控制开关单元10断开,以使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与第二静触头300分离并朝向第一侧边框101运动,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和第二静触头300分离的过程中,二者之间形成第二电弧S2;第二灭弧结构800与第一灭弧结构500沿第二方向Y分布于动触头400的两侧,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在第一方向X上,第二灭弧结构800位于第一侧边框101和第二侧边框102之间,第二灭弧结构80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的第二灭弧栅片801,第二灭弧结构800用于冷却第二电弧S2,第二静触头300与邻近第二侧边框102的第二灭弧栅片801电连接,以提升第二灭弧结构800对第二电弧S2的冷却效果。
其中,第二静触头300与动触头400分离过程中,第一静触头200与动触头400之间会产生一团温度高、伴随着强光发出和导电性强的气体即第二电弧S2。
其中,将第二灭弧结构800位于第一侧边框101和第二侧边框102之间,第一侧边框101和第二侧边框102之间可容纳更多个第二灭弧栅片801,多个第二灭弧栅片801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其中第二灭弧栅片801沿第二方向Y延伸,可提升灭弧效果。并且将第二静触头300邻近第二侧边框102设置,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在断开时邻近第一侧边框101设置,而第二电弧S2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二静触头300和第二端420,使得第二灭弧结构800能够有效的熄灭第二电弧S2,在本申请中,第二电弧S2与第二灭弧结构800相对设置,使得第二灭弧结构800能够收容大部分第二电弧S2,以将第二电弧S2熄灭。其中第二灭弧栅片801的材质为金属,用于将第二电弧S2切割,以熄灭电弧。
请继续参阅图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静触头200和第二静触头300沿第四方向W相对设置,第四方向W与第一方向X相交,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和第二端420沿第五方向V相对设置,第五方向V与第一方向X相交。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五方向V与第一方向X呈45°夹角设置。该设置使得,第一断口201中的第一电弧S1和第二断口202中的第二电弧S2可分别辐射至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充分利用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中每一个灭弧栅片,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第二灭弧栅片801之间的间隙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与第二灭弧栅片801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的比值为(1-1.5)∶1。即第二灭弧开口802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与第二灭弧栅片801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的比值为(1-1.5)∶1。这个尺寸比值设置可使得在壳体100内分布较多的第二灭弧栅片801,提升灭弧效果。其中,第二灭弧结构800沿着第四侧边框104排布,以使得能够分布更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800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二断口202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以提升灭弧效果。由于第二电弧S2形成与第二断口202之间,使得第二灭弧结构800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二电弧S2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进而可有效吸收第二电弧S2,进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灭弧端部81和第四灭弧端部82之间的第二灭弧栅片801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相同,以使加工工艺简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栅片801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自第二灭弧结构800的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加,使得第二灭弧结构800朝向动触头400的一端呈弧形,以延长切断第二电弧S2的栅片尺寸,第三灭弧端部81和第四灭弧端部82之间的第二灭弧栅片801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相同,以使加工工艺简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800呈弧形设置,围绕在第二断口202的周侧设置,以提升灭弧效果。弧形的第二灭弧结构800可适配于当壳体100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结构。
请参阅图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800中邻近第二侧边框102的第二灭弧栅片801为第三端部灭弧栅片810,第三端部灭弧栅片810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弯曲部811和第三平板部812,与第三平板部812相邻设置的第二灭弧栅片801与第三平板部812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第三弯曲部811远离第三平板部812的一端与第二静触头300电连接,第三弯曲部811用于在第二静触头300与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分离时驱动第二电弧S2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当第二静触头300与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分离时,由于第三弯曲部811与第二静触头300电连接,可使得至少部分第二电弧S2通过第二静触头300流入第三弯曲部811,第三弯曲部811中具有电流A4,根据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在第三弯曲部811的内侧产生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线,在第三弯曲部811的外侧产生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线。在图2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弯曲部811的曲率中心背离第二电弧S2设置,使得第二电弧S2所在的区域的磁场方向为垂直纸面向外,再根据左手定则,该磁场线在第二电弧S2上产生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方向的安培力,该安培力驱动第二电弧S2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运动,一方面延长第二电弧S2的路径,以冷却第二电弧S2,另一方面可将第二电弧S2更多的引入第二灭弧结构800中,共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弯曲部811的曲率中心也可以朝向第二电弧S2设置,此时第二电弧S2所在的区域的磁场方向也可为垂直纸面向外,该磁场线在第二电弧S2上产生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方向的安培力,该安培力驱动第二电弧S2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运动,一方面延长第二电弧S2的路径,以冷却第二电弧S2,另一方面可将第二电弧S2更多的引入第二灭弧结构800中,共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弯曲部811的形状可为三角形、弧形、圆形或者多线圈形状。其中多线圈形状可提升磁场线密度,进而可延长第二电弧S2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运动的距离,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弯曲部81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七平直子部8111、第五弯曲子部8112、第八平直子部8113、第六弯曲子部8114和第九平直子部8115,第二静触头300包括第二接触端310和第二连接端320,相较于第二接触端310,第二连接端320更近第二侧边框102设置,第二接触端310用于与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断开或者闭合,第七平直子部8111远离第五弯曲子部811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端320连接,第五弯曲子部8112和第六弯曲子部8114的曲率中心背离第二静触头300设置,且第六弯曲子部8114邻近第二接触端310设置,以延长第二电弧S2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的运动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充分利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使得内部结构分布更合理,以减少开关单元10的尺寸,且设置两个弯曲子部(8112、8114),提升灭弧效果。其中,第六弯曲子部8114邻近第二接触端310设置,使得第二电弧S2可通过第二接触端310转移到第六弯曲子部8114中,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平板部812与第七平直子部8111沿第二方向Y并排设置。以充分利用壳体100内部空间。
在一实施方式中,开关单元10还包括第二端子602,第二端子602固定在第二侧边框102上,第七平直子部8111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端子602上,其中第二端子602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例如与电路板3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静触头300位于第三弯曲部811邻近动触头400的一侧,第二接触端310和第二连接端320之间具有第二折弯部330,第二折弯部330的曲率中心朝向第三弯曲部811,第二折弯部330用于在第二静触头300与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分离时驱动第二电弧S2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其中,第二折弯部330也具有弯曲段,当第二静触头300与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分离时,第二静触头300中的电流方向为自第二接触端310向第二连接端320流动,根据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在第二折弯部330的内侧产生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线,在第二折弯部330的外侧产生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线,第二电弧S2位于第二折弯部330的外部区域,该磁场线在第二电弧S2上产生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方向的安培力,该安培力驱动第二电弧S2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运动,一方面延长第二电弧S2的路径,以冷却第二电弧S2,另一方面可将第二电弧S2更多的引入第二灭弧结构800中,共同提升灭弧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静触头200和第二静触头300的结构相同。具体可参阅前文。
请参阅图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800还包括第二弯曲栅片820,第二弯曲栅片820沿第一方向X分布在第二灭弧栅片801之间,第二弯曲栅片820用于驱动第二电弧S2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其中,当第二静触头300与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分离时,电流通过第三端部灭弧栅片810依次进入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第二灭弧栅片801中,当电流流经第二弯曲栅片820中时,如图20所示,第二弯曲栅片820的曲率中心背离动触头400设置,电流方向为自第二连接端320向第二接触端310流动,根据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在第二弯曲栅片820的内侧产生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线,在第二折弯部330的外侧产生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线,第二电弧S2位于第二弯曲栅片820的外部区域,该磁场线在第二电弧S2上产生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方向的安培力,该安培力驱动第二电弧S2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运动,一方面延长第二电弧S2的路径,以冷却第二电弧S2,另一方面可将第二电弧S2更多的引入第二灭弧结构800中,共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栅片820的曲率中心朝向动触头400设置,使得第二电弧S2位于第二弯曲栅片820的内部,同样可驱动第二电弧S1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运动,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栅片820可为一个或者多个(如图17所示),第二弯曲栅片820包括两个平直子部和位于两个平直子部之间的弯曲子部,平直子部与其他第二灭弧栅片801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其中,弯曲子部的曲率中心可朝向动触头400设置。其中,当第二弯曲栅片820具有多个时,每个第二弯曲栅片820的形状可相同或者不相同,一些第二弯曲栅片820的形状为“U”字形,一些第二弯曲栅片820的形状为“S”字形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800邻近第一侧边框101的第二灭弧栅片801为第四端部灭弧栅片830,第四端部灭弧栅片830包括相连接的第四弯曲部831和第四平板部832(如图17所示),与第四平板部832相邻设置的第二灭弧栅片801与第四平板部832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第四弯曲部831远离第四平板部832的一端邻近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设置。第四弯曲部831用于在第二静触头300与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分离时驱动第二电弧S2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其中,当电流流经第四弯曲部831时,在产生磁场,该磁场可驱动第二电弧S2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运动,提升灭弧效果,具体原理可参阅前面所述,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弯曲部831远离第四平板部832的一端用于与连接件700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四弯曲部831与第二弯曲部532的结构相同,第四弯曲部831的结构可参阅第二弯曲部532的结构理解,第四弯曲部831用于延长第二电弧S2朝向第二灭弧结构800的运动路径。第二静触头300与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分离时,第二端420更靠近第四弯曲子部8322,使得第二电弧S2更好的引入第四弯曲子部8322中,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800所在的区域为第二灭弧室,第六弯曲子部8114和第四弯曲部831中的弯曲部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以形成第二灭弧室的开口,第二电弧S2通过该开口进入第二灭弧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开关单元10还包括第二导流件606(如图17所示),第二导流件606位于第二灭弧结构800远离动触头400的一侧,用于将第二电弧S1产生的热空气排出。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导流件606可位于第二灭弧栅片801远离动触头400的一端,且第二导流件606与第二灭弧栅片801呈夹角设置,其中第二导流件606的延伸方向指向气流出口方向。请参阅图21,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0包括第二出口607,第二导流件606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出口607对应设置,以最大化将热空气依次有序排出,避免了气流紊乱造成的电弧回退。其中,第二导流件606的个数可根据需要来设置,在本申请不做限制。
请继续参阅图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开关单元10还包括连接件700,连接件700连接在第二灭弧端部52和第四灭弧端部82之间。通过连接件700将第二灭弧端部52和第四灭弧端部82连接,对于第一电弧S1,第一电弧S1引入第一灭弧结构500中,并从第二端部灭弧栅片530中流出,如果不设置连接件700连接第二端部灭弧栅片530和第四端部灭弧栅片830,从第二端部灭弧栅片530流入的电流存在击穿空气流入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中的风险,进而具有烧灼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的风险,当动触头400断开时,动触头400具有往第一静触头200、第二静触头300回弹的风险,会影响开关单元10的断开效果。而通过连接件700,可将第一灭弧结构500的电流引入连接件700中,而减少烧毁动触头400第一端410的风险,也可降低动触头400往第一静触头200、第二静触头300回弹的风险;对于第二电弧S2,第二电弧S2引入第二灭弧结构800中,减少烧毁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的风险。通过连接件700将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连接,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的电位相等,提升开关单元10的安全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邻近第二侧边框102的第一灭弧栅片501为第二端部灭弧栅片530,第二灭弧结构800邻近第一侧边框101的第二灭弧栅片801为第四端部灭弧栅片830,连接件700连接第二端部灭弧栅片530和第四端部灭弧栅片830。通过连接件700将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连接,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的电位相等,提升开关单元10的安全性。
请继续参阅图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100包括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05和第二侧板106,动触头400、第一静触头200、第二静触头300、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位于第一侧板105和第二侧板106之间,连接件700位于第二侧板106远离第一侧板105的一侧,第二端部灭弧栅片530和第四端部灭弧栅片830穿过第二侧板106与连接件700电连接。使得连接件700于动触头400绝缘隔离,提升安全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边框101、第二侧边框102、第三侧边框103、第四侧边框104以及第一侧板105和第二侧板106共同围设呈壳体100。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侧板106上设有第一通孔(图中未示出)和第二通孔(图中未示出),第二端部灭弧栅片530的端部设有第一凸部533(如图1所示),第四端部灭弧栅片830的端部设有第二凸部833(如图1和图22所示),第一凸部533和第二凸部833分别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与连接件700的两端电连接。在一实施方式中,连接件700的表面被绝缘材料包裹,以绝缘外界,提升安全性能。
请继续参阅图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还包括第一固定片540,第一固定片540用于将第一灭弧栅片501沿指定方向固定,例如沿第一方向X固定,或者沿弧形方向固定。其中,第一固定片540为绝缘材质,例如纸片。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包括两个第一固定片540,两个第一固定片540沿第三方向Z固定在第一灭弧栅片501的两端。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只有一个第一固定片540,第一固定片540和第一侧板105沿第三方向Z固定在第一灭弧栅片501的两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不设置第一固定片540,可直接将第一灭弧栅片501固定在第一侧板105和/或第二侧板106上。
请继续参阅图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800还包括第二固定片840,第二固定片840用于将第二灭弧栅片801沿指定方向固定,例如沿第一方向X固定,或者沿弧形方向固定。其中,第二固定片840为绝缘材质,例如纸片。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包括两个第二固定片840,两个第二固定片840沿第三方向Z固定在第二灭弧栅片801的两端。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只有一个第二固定片840,第二固定片840和第一侧板105沿第三方向Z固定在第二灭弧栅片801的两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不设置第二固定片840,可直接将第二灭弧栅片801固定在第一侧板105和/或第二侧板106上。
在一实施方式中,开关单元10闭合时,动触头40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Y呈45°夹角设置,开关单元10断开时,动触头400顺时针旋转90°,使得断开状态下的动触头400相对第二方向Y与闭合状态下的动触头呈镜像对称设置,此时动触头40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Y的夹角为45°。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沿动触头400的旋转中心O旋转180°对称,第一静触头200和第二静触头300沿动触头400的旋转中心O旋转180°对称,以使得开关单元10的结构更规则,便于安装和制备。
请参阅图23,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中第一灭弧结构500、第二灭弧结构800以及动触头400的俯视图,图24为本申请图23中提供的开关单元中第一灭弧结构500、第二灭弧结构800以及动触头4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5为本申请图23中提供的开关单元中第一灭弧结构500、第二灭弧结构800以及动触头400的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为弧形结构。将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设置为弧形结构,可增加开关单元10中的灭弧栅片的数量,以提升灭弧效果,或者在同样的灭弧栅片数量的条件下可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的中灭弧栅片排布更紧凑,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的体积更小,进而可减小开关单元10的体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501(如图23所示),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呈扇形排列,相邻的两个第一灭弧栅片501的延伸方向相交。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呈扇形排列,所有第一灭弧栅片501中的每一个第一灭弧栅片501的一端朝向旋转中心O收拢,所有第一灭弧栅片501中的每一个第一灭弧栅片501的另一端背向旋转中心O展开,使得在开关单元10中可容纳更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包括58片第一灭弧栅片50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包括68片第一灭弧栅片501或者72片第一灭弧栅片50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栅片501的数量可根据需要来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相邻的两个第一灭弧栅片501之间的夹角相等,每一个第一灭弧栅片501的尺寸相同。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的内侧呈弧形,第一灭弧结构500的外侧呈弧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工艺误差,使得部分两个第一灭弧栅片501之间的夹角偏大或者偏小,但所有第一灭弧栅片501中的相邻两个第一灭弧栅片501之间的夹角的差值小于2°。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夹角α2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120°。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具有较好的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夹角α3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120°。使得第二灭弧结构800具有较好的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夹角α2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140°,且小于或者等于180°。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具有较好的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夹角α3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140°,且小于或者等于180°。使得第二灭弧结构800具有较好的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夹角α2的角度值等于第三夹角α3的角度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角α2的角度值不等于第三夹角α3的角度值。
请继续参阅图2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角α2的角度值等于140°,第三夹角α3的角度值等于140°。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具有较好的灭弧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的形状类似“C”字形。
请参阅图26,图2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中第一灭弧结构500、第二灭弧结构800以及动触头400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角α2的角度值等于160°,第三夹角α3的角度值等于160°。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具有较好的灭弧效果。
请参阅图27,图2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中第一灭弧结构500、第二灭弧结构800以及动触头400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角α2的角度值等于180°,第三夹角α3的角度值等于180°。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具有较好的灭弧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围成一个圆形,使得开关单元中可排布更多个灭弧栅片,提升灭弧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的弧度不限于图23、图26和图27所示的角度,还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
请参阅图28和图29,图2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的俯视图,图29为图28中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的俯视图。第一灭弧结构500包括第一灭弧部分550和第二灭弧部分560,第二灭弧结构800包括第三灭弧部分850和第四灭弧部分86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包括第一灭弧部分550和第二灭弧部分560,第一灭弧部分550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501,第二灭弧部分560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501,第一灭弧部分550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的排列方向与第二灭弧部分560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的排列方向相交。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部分550中的第一灭弧栅片501与第二灭弧部分560中的第一灭弧栅片501的排布方向不同,在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中的所有第一灭弧栅片501沿第一方向X依次间隔排布,可知,图28和图9中的第一灭弧栅片501的排布方向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灭弧部分550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的排列方向与第二灭弧部分560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的排列方向相交,可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中的第一灭弧栅片501的排布方式更灵活,可根据开关单元10内的结构灵活设置第一灭弧结构500的形状,以使得在有限空间内放入更多数量的第一灭弧栅片501,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部分550中的所有第一灭弧栅片501自第二灭弧部分560向靠近第一静触头200的方向依次排列。以使得第一灭弧部分550可以有效熄灭第一电弧S1。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部分550的延伸方向靠近第一静触头200,使得当第一静触头200与动触头400分离时产生的第一电弧S1能够快速的进入第一灭弧部分550,进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部分550为弧形结构,第一灭弧部分550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沿第一弧形H1排列,第一灭弧部分550相较于第二灭弧部分560更靠近第一静触头200;第二灭弧部分560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沿第二弧形H2排列,第一弧形H1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二弧形H2的曲率半径。其中曲率半径越大表示弯曲程度越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部分550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二灭弧部分560的曲率半径,第二灭弧部分560中的所有第一灭弧栅片501靠近旋转中心O的一端更聚拢,更有利于节约空间,减小第二灭弧部分560的体积,由于第一灭弧部分550更靠近第一静触头200,使得第一灭弧部分550的设置空间较窄,将第一灭弧部分550的曲率半径较小,有利于安装制备,降低工艺难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灭弧部分550和第二灭弧部分560搭配使用,不仅可提升灭弧效果,还能简化制备工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800与第一灭弧结构500类似。
具体的,第二灭弧结构800包括第三灭弧部分850和第四灭弧部分860,第三灭弧部分850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二灭弧栅片801,第四灭弧部分860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二灭弧栅片801,第三灭弧部分850中的多个第二灭弧栅片801的排列方向与第四灭弧部分860中的多个第二灭弧栅片801的排列方向相交。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灭弧部分850中的第二灭弧栅片801与第四灭弧部分860中的第二灭弧栅片801的排布方向不同,在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800中的所有第二灭弧栅片801沿第一方向X依次间隔排布,可知,图28和图9中的第二灭弧栅片801的排布方向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三灭弧部分850中的多个第二灭弧栅片801的排列方向与第四灭弧部分860中的多个第二灭弧栅片801的排列方向相交,可使得第二灭弧结构800中的第二灭弧栅片801的排布方式更灵活,可根据开关单元10内的结构灵活设置第二灭弧结构800的形状,以使得在有限空间内放入更多数量的第二灭弧栅片80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灭弧部分850中的所有第二灭弧栅片801自第四灭弧部分860向靠近第二静触头300的方向依次排列。以使得第三灭弧部分850可以有效熄灭第二电弧S2。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三灭弧部分850的延伸方向靠近第二静触头300,使得当第二静触头300与动触头400分离时产生的第二电弧S2能够快速的进入第三灭弧部分850,进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灭弧部分850为弧形结构,第三灭弧部分850中的多个第二灭弧栅片801沿第三弧形H3排列,第三灭弧部分850相较于第四灭弧部分860更靠近第二静触头300;第四灭弧部分860中的多个第二灭弧栅片801沿第四弧形H4排列,第三弧形H1的曲率半径小于第四弧形H4的曲率半径。其中曲率半径越大表示弯曲程度越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灭弧部分850的曲率半径小于第四灭弧部分860的曲率半径,第四灭弧部分860中的所有第二灭弧栅片801靠近旋转中心O的一端更聚拢,更有利于节约空间,减小第四灭弧部分860的体积,由于第三灭弧部分850更靠近第二静触头300,第三灭弧部分850的曲率半径较小,有利于安装制备,降低工艺难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三灭弧部分850和第四灭弧部分860搭配使用,不仅可提升灭弧效果,还能简化制备工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弧形H1和第三弧形H3的曲率半径相同,第二弧形H2和第四弧形H4的曲率半径相同,以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相对旋转中心O180°旋转对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部分550和第四灭弧部分860更靠近第一侧边框101,第二灭弧部分560和第三灭弧部分850更靠近第二侧边框102。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800与第一灭弧结构500相对旋转中心O180°旋转对称。
请参阅图30,图3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中第一灭弧结构和第二灭弧结构的俯视图。第一灭弧结构500包括第一灭弧部分550和第二灭弧部分560,第二灭弧结构800包括第三灭弧部分850和第四灭弧部分86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部分550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沿第六方向E排列,第一灭弧部分550相较于第二灭弧部分560更靠近第一静触头200;第二灭弧部分560为弧形结构,第二灭弧部分560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沿第二弧形H2排布,第六方向E与第一灭弧部分550中的第一灭弧栅片501的延伸方向相交,且第六方向E与第二弧形H2的延伸方向相交。与图29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一灭弧部分550中第一灭弧栅片501的排布方向第六方向E为直线,其中第六方向E与第二方向Y相交,第六方向E与第一方向X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同样具有较好的灭弧效果,且可适配不同的应用场景,以提升第一灭弧结构500的安装灵活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灭弧部分550中,第六方向E与第一灭弧部分550中的第一灭弧栅片50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小于90°。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灭弧部分560呈扇形排列,且第二灭弧部分560中的所有第一灭弧栅片501自第一灭弧部分550向围绕旋转中心O的方向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灭弧部分850中的多个第二灭弧栅片801沿第六方向E排列,第三灭弧部分850相较于第四灭弧部分860更靠近第二静触头300,第四灭弧部分860为弧形结构,第四灭弧部分860中的多个第二灭弧栅片801沿第四弧形H4排布;第六方向E与第三灭弧部分850中的第二灭弧栅片801的延伸方向相交,且第六方向E与第四弧形H4的延伸方向相交。与图29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三灭弧部分850中第二灭弧栅片801的排布方向第六方向E为直线,其中第六方向E与第二方向Y相交,第六方向E与第一方向X相同。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三灭弧部分850中,第六方向E与第三灭弧部分850中的第二灭弧栅片80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小于90°。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四灭弧部分860呈扇形排列,且第四灭弧部分860中的所有第二灭弧栅片801自第三灭弧部分850向围绕旋转中心O的方向排列。
请参阅图31和图32,图3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的俯视图,图32为图31中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的俯视图。第一灭弧结构500包括第一灭弧部分550和第二灭弧部分560,第二灭弧结构800包括第三灭弧部分850和第四灭弧部分86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部分550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沿第七方向F排列,第七方向F与第一灭弧部分550中的第一灭弧栅片501的延伸方向相交,第二灭弧部分560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501沿第八方向G排列,第八方向G与第二灭弧部分560中的第一灭弧栅片501的延伸方向相交,且第七方向F与第八方向G相交,第一灭弧部分550相较于第二灭弧部分560更靠近第一静触头20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七方向F与第八方向G为直线,第一灭弧部分550和第二灭弧部分560中的第一灭弧栅片501的排列方向为直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部分550和第二灭弧部分560中的所有第一灭弧栅片501平行。或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工艺误差,使得部分两个第一灭弧栅片501之间的夹角偏大或者偏小,但所有第一灭弧栅片501中的相邻两个第一灭弧栅片501之间的夹角的差值小于1°,使得所有的第一灭弧栅片大致平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七方向F与第一方向X平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七方向F与第一方向X相交。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800与第一灭弧结构500相同,其中第三灭弧部分850中的多个第二灭弧栅片801沿第七方向F排列,第七方向F与第三灭弧部分850中的第二灭弧栅片801的延伸方向相交,第四灭弧部分860中的多个第二灭弧栅片801沿第八方向G排列,第八方向G与第四灭弧部分860中的第二灭弧栅片801的延伸方向相交,且第七方向F与第八方向G相交,第三灭弧部分850相较于第四灭弧部分860更靠近第二静触头30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相对旋转中心O180°旋转对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例如图23、图26、图27、图29、图30、图3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可相互替换,例如在一实施方式中,采用图23所示的第一灭弧结构500,采用图26所示的第二灭弧结构800;再例如在一实施方式中,采用图29所示的第一灭弧结构500,采用图32所示的第二灭弧结构800。
请继续参阅图24和图33,其中图3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灭弧栅片501、第二灭弧栅片801和动触头4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灭弧结构500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501,第一灭弧栅片501朝向动触头400的一端设有向背离动触头400的方向凹陷的第一凹槽503,动触头400远离旋转中心O的第一端410位于第一凹槽503内且与第一凹槽503的内壁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在第一凹槽503内移动,其中所有第一灭弧栅片501中的第一凹槽503构成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移动的通道,第一端410与第一静触头200分离时产生的第一电弧S1能够更快的进入第一灭弧结构500中,提升灭弧效果,并且第一凹槽503的内壁长度增加,提升了切断第一电弧S1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800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二灭弧栅片801,第二灭弧栅片801朝向动触头400的一端设有向背离动触头400的方向凹陷的第二凹槽803,动触头400远离旋转中心O的第二端420位于第二凹槽803内且与第二凹槽803的内壁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在第二凹槽803内移动,其中所有第二灭弧栅片801中的第二凹槽803构成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移动的通道,第二端420与第二静触头300分离时产生的第二电弧S2能够更快的进入第二灭弧结构800中,提升灭弧效果,并且第二凹槽803的内壁长度增加,提升了切断第二电弧S2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例如图23、图26、图27、图28、图29、图30、图3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灭弧栅片501和第二灭弧栅片801中均可根据需要来设置第一凹槽503或者第二凹槽803,其中第一凹槽503和第二凹槽803的尺寸和形状可根据需要来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3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包括沿第三方向Z间隔排布的第一动接触片411和第二动接触片412,当动触头400与第一静触头200连接时,第一动接触片411和第二动接触片412夹设在第一静触头200沿第三方向Z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一静触头200电连接,第一动接触片411远离旋转中心O的一端设有第一延伸部413,第一延伸部413延伸至第一凹槽503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413与第一动接触片411为一体结构,第一延伸部413与第一动接触片411电连接,将第一延伸部413位于第一凹槽503内,使得当第一动接触片411与第一静触头200产生第一电弧S1时,将第一电弧S1通过第一延伸部413引入第一灭弧栅片501内的第一凹槽503内,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延伸部413包括第一折弯部4131和第一水平部4132,第一水平部4132与第一动接触片411位于第一折弯部4131沿第三方向Z的两端,第一水平部4132位于第一凹槽503内。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折弯部4131将第一水平部4132向靠近第二动接触片412的方向设置,使得第一水平部4132能够收容于第一凹槽503内,以使得第一灭弧栅片501能够与动触头400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相当,以减小开关单元10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灭弧结构500上设有第一绝缘结构570,第一绝缘结构570覆盖第一灭弧栅片501朝向旋转中心O的端面以及覆盖第一凹槽503的部分侧壁。以使得当第一电弧S1产生时,加热第一绝缘结构570,使得第一绝缘结构570吸热燃烧产生更多的热气体以及更多的热物质,热气体和热物质朝向第一凹槽503的槽底运动,驱动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凹槽503的槽底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凹槽503的槽壁包括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5031和第二侧壁5032,以及位于第一侧壁5031和第二侧壁5032之间的第一斜壁5033和第二斜壁5034,其中第一斜壁5033和第二斜壁5034相交呈夹角设置,第一延伸部413远离第一动接触片411的一端正对第一斜壁5033和第二斜壁5034的夹角位置,提升灭弧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单元10包括两个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的第一绝缘结构570,覆盖第一灭弧栅片501朝向旋转中线O的端面包括被第一凹槽503隔开的第一子端面和第二子端面(图中未示出),第一子端面邻近第一侧壁5031设置,第二子端面邻近第二侧壁5032设置,其中一个第一绝缘结构570覆盖第一灭弧栅片501朝向旋转中线O的第一子端面以及覆盖第一凹槽503的第一侧壁5031,另一个第一绝缘结构570覆盖第一灭弧栅片501朝向旋转中线O的第二子端面以及覆盖第一凹槽503的第二侧壁5032。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包括沿第三方向Z间隔排布的第三动接触片421和第四动接触片422,当动触头400与第二静触头300连接时,第三动接触片421和第四动接触片422夹设在第二静触头300沿第三方向Z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二静触头300电连接,第四动接触片422远离旋转中心O的一端设有第二延伸部423,第二延伸部423延伸至第二凹槽803内。其中第二延伸部423与第一延伸部413的结构相类似,可通过折弯使得第一延伸部413的端部能够伸入第二凹槽803内。在本实施中,第二延伸部423设置在第四动接触片422的端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延伸部423也可以设置在第三动接触片421的端部并伸入第二凹槽803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413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动接触片412的端部并伸入第一凹槽503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二灭弧结构800上设有第二绝缘结构870,第二绝缘结构870覆盖第二灭弧栅片801朝向旋转中线O的端面以及覆盖第二凹槽803的部分侧壁。以使得当第二电弧S2产生时,加热第二绝缘结构870,使得第二绝缘结构870吸热燃烧产生更多的热气体以及更多的热物质,热气体和热物质朝向第二凹槽803的槽底运动,驱动第二电弧S2朝向第二凹槽803的槽底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二灭弧栅片801与第一灭弧栅片501的结构相同时,第二绝缘结构与第一绝缘结构57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绝缘结构870与第一绝缘结构570的结构可不相同。
请参阅图34,图3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灭弧栅片501、第二灭弧栅片801和动触头4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延伸部413与第一动接触片411共面,第一凹槽503的槽壁包括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5031和第二侧壁5032,第一灭弧栅片501包括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5011和第二表面5012,其中第一侧壁5031邻近第一表面5011设置,第二侧壁5032邻近第二表面5012设置,第一侧壁5031与第一表面5011之间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小于第二侧壁5032与第二表面5012之间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以使得第一延伸部413能够延伸第一凹槽503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延伸部413与第一动接触片411共面,如果第一凹槽503朝向旋转中间O的两个栅片脚的厚度相同,会使得第一延伸部413无法伸入第一凹槽503内,在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凹槽503上方栅片脚的厚度设置小于下方栅片脚的厚度,即第一侧壁5031与第一表面5011之间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小于第二侧壁5032与第二表面5012之间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可使得第一延伸部413能够延伸第一凹槽503内,还不需要额外增加开关单元10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绝缘结构570的尺寸可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灭弧栅片501的形状尺寸来设置,例如当第一侧壁5031与第一表面5011之间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变小时,可将第一绝缘结构570覆盖第一子端面的尺寸变小,以使得第一绝缘结构570与第一灭弧栅片501适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延伸部423与第四动接触片422共面,可将第二灭弧栅片801内第二凹槽803中的两个栅片脚的厚度设置不同,以使得第二延伸部423能够伸入第二凹槽803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在第二动接触片412的端部设置第一延伸部413,在第三动接触片421的端部设置第二延伸部423,其中第一凹槽503和第二凹槽803的栅片脚的厚度可根据需要来设置。
请参阅图35,图3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动触头400和第一静触头200、第二静触头30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静触头200包括第一连接端220和第一接触端210,第一接触端210的端面具有第一静接触面211,第一静接触面211具有第一接触点J1,第一接触点J1位于第一静接触面211靠近第一灭弧结构500的一端,第一端410用于与第一接触端210断开时,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经过第一接触点J1而与第一接触端210分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点J1是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与第一静触头200相分离的位置,也是第一电弧S1起弧的位置,当第一接触点J1位于第一静接触面211靠近第一灭弧结构500的一端时,可使得第一电弧S1在刚开始产生时就快速的进入第一灭弧结构500,被第一灭弧结构500切断熄灭,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静接触面211与第一方向Y的第四夹角α4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70°,且小于或者等于75°,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与第一静接触面211接触的第一接触点J1靠近第一灭弧结构500,使得分离时第一电弧S1起弧的位置更靠近第一灭弧结构500,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接触点J1与第一灭弧结构500中距离最近的第一灭弧栅片501之间的距离为2毫米至3毫米,以便第一电弧S1快速进入第一灭弧栅片501。示例性的,当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与第一静触头200合闸位置(或者第一接触点J1)与旋转中心O之间的连线与第一方向X之间的夹角为45°时,第一接触点J1与第一灭弧结构500中距离最近的第一灭弧栅片501之间的距离为2毫米至3毫米,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通过设置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的形状和第一静接触面211的形状,使得第一接触点J1更靠近第一灭弧结构500,以提升灭弧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的形状和第一静接触面211的形状不限于图32所示的形状,具体可根据需要来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静触头300包括第二连接端320和第二接触端310,第二接触端310的端面具有第二静接触面311,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与第二静接触面311接触的第二接触点J2位于第二静接触面311靠近第二灭弧结构800的一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接触点J2是连接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与第二静触头300的位置,也是第二电弧S2起弧的位置,当第二接触点J2位于第二静接触面311靠近第二灭弧结构800的一端时,可使得第二电弧S2在刚开始产生时就快速的进入第二灭弧结构800,被第二灭弧结构800切断熄灭,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静接触面311与第一方向Y的第五夹角α5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70°,且小于或者等于75°,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与第二静接触面311接触的第二接触点J2靠近第二灭弧结构800,使得分离时第二电弧S2起弧的位置更靠近第二灭弧结构800,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接触点J2与第二灭弧结构800中距离最近的第二灭弧栅片801之间的距离为2毫米至3毫米,以便第二电弧S2快速进入第二灭弧栅片801。示例性的,当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与第二静触头300合闸位置(或者第二接触点J2)与旋转中心O之间的连线与第一方向X之间的夹角为45°时,第一接触点J1与第一灭弧结构500中距离最近的第一灭弧栅片501之间的距离为2毫米至3毫米,以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通过设置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的形状和第二静接触面311的形状,使得第二接触点J2更靠近第二灭弧结构800,以提升灭弧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的形状和第二静接触面311的形状不限于图32所示的形状,具体可根据需要来设置。
请参阅图36,图3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静触头200与第一端部灭弧栅片51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端部灭弧栅片51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弯曲部511和第一平板部512,与第一平板部512相邻设置的第一灭弧栅片501与第一平板部512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如图38所示),第一弯曲部511远离第一平板部512的一端与第一静触头200电连接,第一弯曲部511用于在第一接触端210与第一端410分离时驱动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平板部512与第一灭弧栅片501的延伸方向相交,以使得第一平板部512更靠近第一灭弧结构500中的其他的第一灭弧栅片501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平板部512与第一灭弧栅片501的延伸方向平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部51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平直子部5111、第一弯曲子部5112、第二平直子部5113(如图36和图37所示),第一平直子部5111与第一接触端210固定连接,第二平直子部5113与第一平板部512连接,第一弯曲子部5111位于第一接触端210周侧,且第一平直子部5111与第二平直子部5113之间的第六夹角α6的角度值小于或者等于45°(如图3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静触头200与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分离时,由于第一弯曲部511与第一静触头200电连接,可使得至少部分第一电弧S1通过第一静触头200流入第一弯曲部511,第一弯曲部511中具有电流,根据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在第一弯曲部511的内侧产生磁场线,根据左手定则,该磁场线在第一电弧S1上产生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方向的安培力,该安培力驱动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运动,一方面延长第一电弧S1的路径,以冷却第一电弧S1,另一方面可将第一电弧S1更多的引入第一灭弧结构500中,共同提升灭弧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较于第一连接端220,第一弯曲子部5111更靠近第一接触端210设置,以增加在第一电弧S1的位置磁场线,提升驱动第一电弧S1朝向第一灭弧结构500运动的速度,进而提升灭弧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弯曲子部5111的曲率中心背离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平直子部5111与第二平直子部5113之间的第六夹角α6的角度值小于或者等于30°,或者第六夹角α6小于或者等于15°。第六夹角α6越小,可增大附近的磁场强度,以便使第一电弧S1快速进入第一灭弧结构500中的第一灭弧栅片501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平直子部5111与第一接触端210固定连接的方式包括焊接、铆接、螺丝固定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灭弧结构800中的第三端部灭弧栅片810的结构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灭弧栅片51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平直子部5111与第一接触端210固定连接的方式包括焊接、铆接、螺丝等固定方式。其中第三端部灭弧栅片810与第二静触头300固定连接的方式包括焊接、铆接、螺丝等固定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动触头400、第一静触头200和第二静触头300的工艺方式可以采用冲压、切削、铸造、锻造、粉末冶金、3D打印等工艺一次成型、亦可采用铆接、焊接、螺钉固定、粘接等方式将多个部件组合成型。
请参阅图39,图3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开关单元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0还包括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05和第二侧板(图38中未示出),壳体100还包括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框103和第四侧边框10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开关单元10还包括第一导流件604,第一导流件604位于第一灭弧结构500远离动触头400的一侧,用于将第一电弧S1产生的热空气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件604位于第三侧边框103和第一灭弧结构500之间,且第一导流件604沿第一方向X延伸(如图39所示),第三侧边框103与第一导流件604之间间隔形成导流通道108。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件604沿第一方向X延伸,动触头400的第一端410与第一静触头200分离时产生的第一电弧S1进入第一灭弧结构500后,产生的热气体从第一灭弧结构500与第一导流件604之间的间隙流动,并绕过第一导流件604的端部进入导流通道108中,再流经导流通道108后从第一出口605排出开关单元10。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第一导流件604增加了第一电弧S1产生的热气体的流通路径,进而有效对热气体降温,以使得从第一出口605排出的气体的温度较低,进而可避免高温热气太排出开关单元后烧毁外部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出口605靠近第二侧边框102设置,第一导流件604与第一侧边框101间隔形成排气出口109。产生的热气体从第一灭弧结构500与第一导流件604之间的间隙流动,并绕过第一导流件604端部的排气出口109进入导流通道108中,再流经导流通道108后从第一出口605排出开关单元10,将第一出口605与排气出口109分别设置在第一导流件604沿第一方向X的两端,可延长热气体的流通路径,提升冷却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板105与第一导流件604为一体成型结构。有利于增强结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开关单元10还设有第二导流件,第二导流件位于第四侧边框104和第二灭弧结构800之间,且第二导流件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四侧边框104与第二导流件之间间隔形成导流通道。第二导流件用于延长第二电弧S2产生的热气体的流通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流件与第二侧边框102形成排气出口(图中未示出),第四侧边框104上设有第二出口,第四侧边框104上的第二出口与第二导流件与第二侧边框102形成的排气出口沿第一方向X位于第二导流件的两侧,且第二出口靠近第一侧边框101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3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侧边框104上设有第二出口607和第二导流件606,第二导流件606位于第三侧边框103和第二灭弧结构800之间,第二导流件606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列的第二导流子件6061,相邻的两个第二导流子件6061之间具有间隙,第二电弧S2产生的热气体通过两个第二导流子件6061之间间隙,以达到冷却热气体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将第二出口607靠近第二侧边框102设置,有利于开关单元10周边部件布局,当第四侧边框104靠近第一侧边框101的位置具有其他外部器件时,不能讲第二出口607靠近第一侧边框101设置,会影响第四侧边框104靠近第一侧边框101的位置的其他外部器件的性能,此时可将第二出口607靠近第二侧边框102设置,并通过将第二导流件606采用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二导流子件6061的方式,提升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件604也可以采用多个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列的第一导流子件的方式来设置。在本申请中,第一导流件604和第二导流件606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方式,具体可根据需要来设置。
请参阅图40,图4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动触头、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和连接件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单元10还包括连接件700,连接件700连接在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之间。通过连接件700将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连接,通过连接件700,可将第一灭弧结构500的电流引入连接件700中,而减少烧毁动触头400第一端410的风险,也可降低动触头400往第一静触头200、第二静触头300回弹的风险;对于第二电弧S2,第二电弧S2引入第二灭弧结构800中,减少烧毁动触头400的第二端420的风险。通过连接件700将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连接,使得第一灭弧结构500和第二灭弧结构800的电位相等,提升开关单元10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图26、图27、图28、图30、图31所示的实施例中也可设置连接件700。
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开关单元10,开关单元10应用于开关1中,开关1包括旋钮12、开关单元10和连接在旋钮12和开关单元10之间的操作机构11,旋钮12通过操作机构11能够控制开关单元10断开或者闭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通过旋转旋钮12指开关单元10断开或者闭合,其中,开关单元10包括壳体100、第一静触头200、第二静触头300、动触头400和第一灭弧结构500,第一静触头200、第二静触头300、动触头400和第一灭弧结构500位于壳体100中,第一静触头200包括第一接触端210;动触头400具有旋转中线O,动触头400能够围绕旋转中心O相对第一静触头200旋转,动触头400用于与第一静触头200断开或者闭合;开关单元10在断开时,动触头400围绕旋转中心O相对第一静触头200旋转第一夹角α1而与第一接触端210分离并产生第一电弧S1,第一灭弧结构500位于第一静触头200周围,用于熄灭第一电弧S1,第一灭弧结构500包括第一灭弧端部51和第二灭弧端部52,第一灭弧端部51和动触头400的旋转中心O之间的连线为第一线L1,第二灭弧端部52与动触头400的旋转中心O的连线为第二线L2,第一线L1和第二线L2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α2,第二夹角α2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夹角α1的角度值。
在前述各实施例中关于供电系统中的壳体100、第一静触头200、第二静触头300、动触头400和第一灭弧结构500、第二灭弧结构800、连接件700的描述及变形方案可适用于本实施例中的开关单元10中的壳体100、第一静触头200、第二静触头300、动触头400和第一灭弧结构500、第二灭弧结构800、连接件700。在前述各实施例中关于供电系统中的壳体100、第一静触头200、第二静触头300、动触头400和第一灭弧结构500、第二灭弧结构800、连接件700的位置关系的描述及变形方案可适用于本实施例中的开关单元10中的壳体100、第一静触头200、第二静触头300、动触头400和第一灭弧结构500、第二灭弧结构800、连接件700的位置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供电系统及开关单元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例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例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30)

1.一种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开关、直流源和功率变化单元,所述开关电连接在所述直流源和所述功率变化单元之间,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直流源或所述功率变化单元故障时发送分闸信号至所述开关,所述开关包括开关单元和操作机构,所述操作机构用于接收所述分闸信号且控制所述开关单元断开或者闭合,所述开关单元包括:
第一静触头;
动触头,具有旋转中心,所述动触头能够围绕所述旋转中心相对所述第一静触头旋转,所述动触头用于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断开或者闭合;所述开关单元在断开时,所述动触头围绕所述旋转中心相对所述第一静触头旋转第一夹角而与所述第一静触头分离并产生第一电弧;
第一灭弧结构,位于所述第一静触头周围,用于熄灭所述第一电弧,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第一灭弧端部和第二灭弧端部,所述第一灭弧端部和所述动触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连线为第一线,所述第二灭弧端部与所述动触头的旋转中心的连线为第二线,所述第一线和所述第二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触头包括第一接触端,所述动触头包括第一端,所述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端断开或者闭合,所述第一电弧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一接触端之间,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触端位于所述第一线和所述第二线之间,以提升灭弧效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端的端部具有第一静接触面,所述第一静接触面具有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一接触点位于所述第一静接触面靠近所述第一灭弧结构的一端,所述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端断开时,所述第一端经过所述第一接触点而与所述第一接触端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触头和所述第一静触头断开时,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一静触头之间形成第一断口,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灭弧栅片之间的间隙构成第一灭弧开口,所述第一灭弧开口与所述第一断口连通且相对设置,以提升灭弧效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灭弧结构为弧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结构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120°;或者
所述第一灭弧结构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140°,且小于或者等于18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所述多个第一灭弧栅片呈扇形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灭弧栅片的延伸方向相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第一灭弧部分和第二灭弧部分,所述第一灭弧部分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所述第二灭弧部分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二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的排列方向相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中的所有第一灭弧栅片自所述第二灭弧部分向靠近所述第一静触头的方向依次排列。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沿第一弧形排列,所述第一灭弧部分相较于所述第二灭弧更靠近所述第一静触头;所述第二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沿第二弧形排列,所述第一弧形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弧形的曲率半径;或者
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沿第六方向排列,所述第六方向与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中的第一灭弧栅片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第一灭弧部分相较于所述第二灭弧部分更靠近所述第一静触头;所述第二灭弧部分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沿第二弧形排布,且所述第六方向与所述第二弧形的延伸方向相交。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沿第七方向排列,所述第七方向与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中的第一灭弧栅片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第二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沿第八方向排列,所述第八方向与所述第二灭弧部分中的第一灭弧栅片的延伸方向相交,且所述第七方向与所述第八方向相交,所述第一灭弧部分相较于所述第二灭弧部分更靠近所述第一静触头。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所述第一灭弧栅片朝向所述动触头的一端设有向背离所述动触头的方向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动触头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间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的第一端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动接触片和第二动接触片,当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一静触头闭合时,所述第一动接触片和所述第二动接触片夹设在所述第一静触头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电连接,所述第一动接触片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一端设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内。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位于所述第一灭弧端部的第一灭弧栅片为第一端部灭弧栅片,所述第一端部灭弧栅片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灭弧栅片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弯曲部和第一平板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相邻设置的第一灭弧栅片与所述第一平板部间隔排布,所述第一弯曲部远离所述第一平板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电连接,所述第一弯曲部用于在所述第一接触端与所述第一端分离时驱动所述第一电弧朝向所述第一灭弧结构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部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平直子部、第一弯曲子部、第二平直子部、第二弯曲子部和第三平直子部,所述第一静触头还包括第一连接端,相较于所述第一接触端,所述第一连接端更远离所述动触头,所述第一平直子部远离所述第一弯曲子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弯曲子部和所述第二弯曲子部的曲率中心背离所述第一静触头设置,相较于所述第一弯曲子部,所述第二弯曲子部邻近所述第一接触端设置,以延长所述第一电弧朝向所述第一灭弧结构的运动路径。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部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平直子部、第一弯曲子部、第二平直子部,所述第一平直子部与所述第一接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平直子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连接,所述第一弯曲子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端周侧,且所述第一平直子部与所述第二平直子部之间的第六夹角的角度值小于或者等于45°。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触头位于所述第一弯曲部邻近所述动触头的一侧,所述第一接触端和所述第一连接端之间具有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的曲率中心朝向所述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用于在所述第一静触头与所述动触头的第一端分离时驱动所述第一电弧朝向所述第一灭弧结构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结构还包括第一弯曲栅片,所述第一弯曲栅片的曲率中心背离所述动触头设置,所述第一弯曲栅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电弧朝向所述第一灭弧结构运动,以提升灭弧效果。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第一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位于所述第一灭弧结构远离所述动触头的一侧,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弧产生的热空气排出。
21.根据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第二灭弧结构和第二静触头,所述动触头用于与所述第二静触头断开或者闭合;所述开关单元在断开时,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二静触头分离并产生第二电弧;所述第二灭弧结构位于所述第二静触头周围,用于熄灭所述第二电弧,所述第二灭弧结构包括第三灭弧端部和第四灭弧端部,所述第三灭弧端部和所述动触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连线为第五线,所述第四灭弧端部与所述动触头的旋转中心的连线为第六线,所述第五线和所述第六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值。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所述第二灭弧端部和所述第四灭弧端部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壳体,所述第一静触头、所述第二静触头、所述动触头、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和所述第二灭弧结构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相较于所述第二侧边框,所述第一静触头更邻近所述第一侧边框设置;相较于所述第一侧边框,所述第二静触头更邻近所述第二侧边框设置;在所述开关单元在断开时,所述动触头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侧边框运动,所述动触头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侧边框运动,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和所述第二灭弧结构位于所述第一侧边框和所述第二侧边框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还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动触头、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第一灭弧结构和第二灭弧结构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灭弧端部和所述第四灭弧端部穿过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连接件电连接。
25.一种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应用于开关中,所述开关包括旋钮、开关单元和连接在所述旋钮和所述开关单元之间的操作机构,所述旋钮通过所述操作机构能够控制所述开关单元断开或者闭合,所述开关单元包括:
第一静触头;
动触头,具有旋转中心,所述动触头能够围绕所述旋转中心相对所述第一静触头旋转,所述动触头用于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断开或者闭合;所述开关单元在断开时,所述动触头围绕所述旋转中心相对所述第一静触头旋转第一夹角而与所述第一静触头分离并产生第一电弧;
第一灭弧结构,位于所述第一静触头周围,用于熄灭所述第一电弧,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第一灭弧端部和第二灭弧端部,所述第一灭弧端部和所述动触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连线为第一线,所述第二灭弧端部与所述动触头的旋转中心的连线为第二线,所述第一线和所述第二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值。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位于所述第一灭弧端部的第一灭弧栅片为第一端部灭弧栅片,所述第一端部灭弧栅片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电连接。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灭弧结构为弧形结构。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结构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120°;或者
所述第一灭弧结构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大于或者等于140°,且小于或者等于180°。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第一灭弧部分和第二灭弧部分,所述第一灭弧部分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所述第二灭弧部分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所述第一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二灭弧部分中的多个第一灭弧栅片的排列方向相交。
30.根据权利要求25-29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第一灭弧栅片,所述第一灭弧栅片朝向所述动触头的一端设有向背离所述动触头的方向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动触头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间隔。
CN202210928742.5A 2022-05-27 2022-08-03 供电系统及开关单元 Pending CN1154108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3175209.8A EP4297058A1 (en) 2022-05-27 2023-05-24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switch unit
US18/323,612 US20230386763A1 (en) 2022-05-27 2023-05-25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switch uni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890771 2022-05-27
CN202210589077 2022-05-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10844A true CN115410844A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58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28742.5A Pending CN115410844A (zh) 2022-05-27 2022-08-03 供电系统及开关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1084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67995B (zh) 具有增强熄弧能力的电路断流器
KR200393296Y1 (ko) 배선용 차단기의 소호장치
CN108022813B (zh) 模制壳体断路器的灭弧单元
JP2003346635A (ja) 回路遮断器
CN115410844A (zh) 供电系统及开关单元
KR20150053610A (ko) 배선용 차단기
WO2024007845A1 (zh) 灭弧机构
CN220172050U (zh) 灭弧室和断路器
EP2887373B1 (en) Terminal structure of main circuit part of vacuum circuit breaker
WO2022134743A1 (zh) 一种开关
CN218730766U (zh) 一种灭弧室及断路器
EP4297058A1 (en)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switch unit
PL169428B1 (pl) Wylacznik zabezpieczania linii z komora luku elektrycznego PL
JPWO2019150613A1 (ja) 回路遮断器及び回路遮断方法
CN212113608U (zh) 灭弧机构及断路器
JP2007048610A (ja) 回路遮断器
CN218160252U (zh) 一种断路器
CN206163445U (zh) 一种用于漏电断路器的外壳
CN217086445U (zh) 旋转式电器开关
CN217544515U (zh) 断路器
CN218215192U (zh) 灭弧机构和断路器
CN218160248U (zh) 一种断路器
US20240136130A1 (en) Arc chute and load switch comprising same
CN217544514U (zh) 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断路器
CN216671541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回流气体排出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