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06270A - 一种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06270A
CN115406270A CN202211025160.2A CN202211025160A CN115406270A CN 115406270 A CN115406270 A CN 115406270A CN 202211025160 A CN202211025160 A CN 202211025160A CN 115406270 A CN115406270 A CN 1154062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chamber
cavity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2516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06270B (zh
Inventor
段思琪
段红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Yikenfeng Thermal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Yikenfeng Thermal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Yikenfeng Thermal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Yikenfeng Thermal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2516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062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06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062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062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062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3/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 F28F13/06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affecting the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a
    • F28F13/12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affecting the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a by creating turbulence, e.g. by stirring, by increasing the force of circ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2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heat-exchange media into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e.g. arrangements of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2009/0285Other particular headers or end plates
    • F28F2009/029Other particular headers or end plates with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cross-section, e.g. having conical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2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heat-exchange media into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e.g. arrangements of guide plates
    • F28F2009/222Particular guide plates, baffles or deflectors, e.g. having particular orientation relative to an elongated casing or conduit
    • F28F2009/224Longitudinal part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其包括冷却外壳以及设置在冷却外壳内部的换热装置,冷却外壳中盛放对换热装置进行冷却的液体,冷却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将冷却外壳中液体带动流动的水泵,冷却外壳的内部靠近底侧的位置设为冷却腔,冷却腔的上侧设置有散热腔,冷却腔的一侧设置有引流腔。本发明通过水泵将冷却腔中液体推入到散热腔中,再由散热腔流入到引流腔中,并通过水泵吸收引流腔中的液体,使液体在冷却外壳的内部形成循环,同时在液体进入到散热腔、引流腔中后,液体中的热量会向外扩散,降低液体自身的热量,提高装置吸收热量的效果,以此来提高装置的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
目前的换热器在进行热量的吸收时,是将吸收热量的液体导入到换热器的内部,再将吸收热量的液体排出换热器,且吸收热量的液体大多是循环使用的,而吸收热量的液体长时间的使用,自身的温度升高,且降温困难,会降低吸收热量的效果,进而影响换热器的吸热效果,故需要一种可以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包括冷却外壳以及设置在冷却外壳内部的换热装置,所述冷却外壳中盛放对换热装置进行冷却的液体,所述冷却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将冷却外壳中液体带动流动的水泵,所述冷却外壳的内部靠近底侧的位置设为冷却腔,所述冷却腔的上侧设置有散热腔,所述冷却腔的一侧设置有引流腔,所述冷却腔、散热腔和引流腔之间依次连接,且所述引流腔和冷却腔之间通过水泵进行连通,所述水泵将引流腔中的液体送入到冷却腔中,所述冷却腔中的液体流入到散热腔中,散热腔中的液体从引流腔的上端流入到引流腔中;
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散热机构和设置在散热机构内部的若干个导水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两个安装在冷却腔外侧的连通板以及连接在两个连通板之间的若干个散热管,所述散热管设置在冷却腔的内部,从引流腔中进入到冷却腔中的液体和散热管接触,所述导水机构将引流腔流入到冷却腔中的液体向散热管引导。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腔和散热腔相连通的位置远离引流腔,所述引流腔、冷却腔之间设置有安装腔,所述水泵安装在安装腔中。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腔的上侧和外界相接触,且所述引流腔靠近中部的位置开设有散热口,所述冷却外壳内部被加热的液体蒸发的部分通过散热腔的上侧以及散热口扩散到外界。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腔的内部固定有透水板,所述透水板和散热腔的底部之间留有空隙,且所述透水板上的通口数目由透水板远离引流腔的一端向着靠近引流腔的方向逐渐减少并消失。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腔和引流腔之间设置有落液口,所述散热腔中的液体通过落液口流入到引流腔中,且所述落液口的一侧固定有向下倾斜的导液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腔的内部固定有若干个导液块,所述导液块对进入到引流腔中的液体进行分流。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若干个所述导水机构设置成多组,且每组为倾斜设置,多组所述导水机构之间交错设置,且若干个所述散热管跟随导水机构的倾斜方向进行倾斜设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水机构包括一端向上翘起的上导板和一端向下延伸的下导板,所述上导板将液体向上引导,所述下导板将液体向下引导,且两个所述导水机构将之间流动的液体聚集在一起。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导板、下导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分水槽,所述上导板、下导板引导的部分液体通过分水槽流入到上导板、下导板之间,且所述上导板、下导板之间固定有引导板,所述引导板引导进入到上导板、下导板之间的液体。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腔、散热腔之间设置有外凉腔,所述外凉腔中设置有若干个细管,所述细管将冷却腔、散热腔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该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中,通过水泵将冷却腔中液体推入到散热腔中,再由散热腔流入到引流腔中,并通过水泵吸收引流腔中的液体,使液体在冷却外壳的内部形成循环,同时在液体进入到散热腔、引流腔中后,液体中的热量会向外扩散,进而降低液体自身的热量,使液体可以吸收换热装置中扩散出的热量,提高装置吸收热量的效果,以此来提高装置的换热效果,提高装置有效的吸热效果。
2、该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中,通过导水机构对进入到冷却腔中的液体进行引导,使液体被引导不断冲击散热管,使液体带走散热管上散发的热量,同时通过若干个导水机构引导液体,对冷却腔中的液体进行混合,使冷却腔中的液体受热均匀,提高散热机构在冷却腔中热量的扩散效果。
3、该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中,通过设置的细管对通过的液体的热量进行扩散,并配合导液块对液体的分导,使液体的热量可以快速的向外界扩散,降低液体的温度,提高液体的散热效果,延长装置吸热的时间,进而提高装置的换热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发明的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发明的冷却外壳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冷却外壳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换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换热装置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散热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导水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换热装置内部液体流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装置内部液体流动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个标号意义为:
1、冷却外壳;11、冷却腔;12、散热腔;13、引流腔;131、散热口;132、阻挡板;14、安装腔;15、外凉腔;16、透水板;17、导液块;18、落液口;19、细管;
2、换热装置;21、散热机构;211、连通板;212、散热管;22、导水机构;221、上导板;222、下导板;223、分水槽;224、引导板;
3、水泵;4、风扇;5、阻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目前的换热器在进行热量的吸收时,是将吸收热量的液体导入到换热器的内部,再将吸收热量的液体排出换热器,且吸收热量的液体大多是循环使用的,而吸收热量的液体长时间的使用,自身的温度升高,且降温困难,会降低吸收热量的效果,进而影响换热器的吸热效果,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请参阅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包括冷却外壳1以及设置在冷却外壳1内部的换热装置2,冷却外壳1中盛放对换热装置2进行冷却的液体,冷却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将冷却外壳1中液体带动流动的水泵3,通过水泵3带动冷却外壳1内部的液体对换热装置2上散发出来的热量进吸收,使冷却外壳1中的液体均匀受热,以此来提高装置的吸热效果,使换热装置2上的温度得到快速的降温。
而为了使装置的换热效率提高,对冷却外壳1的结构进行细化,参考图4-图5,冷却外壳1的内部靠近底侧的位置设为冷却腔11,冷却腔11的上侧设置有散热腔12,冷却腔11的一侧设置有引流腔13,冷却腔11、散热腔12和引流腔13之间依次连接,同时在引流腔13、冷却腔11之间设置有安装腔14,水泵3安装在安装腔14中,同时引流腔13和冷却腔11之间通过水泵3进行连通,水泵3将引流腔13中的液体送入到冷却腔11中,冷却腔11中的液体流入到散热腔12中,散热腔12中的液体从引流腔13的上端流入到引流腔13中,使冷却外壳1内部的液体形成一个循环,以保证冷却外壳1内部液体的正常流通,方便液体对换热装置2上散发的热量进行吸收。
为了使散热腔12中的液体进入到引流腔13中,在散热腔12和引流腔13之间设置有落液口18,散热腔12中的液体通过落液口18流入到引流腔13中。
同时散热腔12的上侧和外界相接触,散热腔12中的液体形成雾气散发到外界的空气中,如图11带中的b,带走散热腔12中的部分热量,以此来降低冷却外壳1内部的热量,同时在引流腔13靠近中部的位置开设有散热口131,冷却外壳1内部被加热的液体蒸发的部分通过散热腔12的上侧以及散热口131扩散到外界,如图11中所显示的a,以此来降低液体的温度,方便液体对换热装置2上散发的热量进行再次的吸收,同时将引流腔13设置为竖直状,使从散热腔12中流下的液体可以和空气进行充分接触,使空气带走液体中的部分热量,以此来提高液体的散热效果,而为了加强液体在引流腔13中的散热效果,在引流腔13的内部固定有若干个导液块17,导液块17的上侧为向两侧延伸的弧形,导液块17对进入到引流腔13中的液体进行分流,当液体落到导液块17上时,液体顺着弧形的轨迹向两侧流动,同时将多个导液块17设置成交错的形式,使多个导液块17对液体进行多次分导,使液体可以更好的和空气接触,提高液体的散热效果。
而为了加强从散热腔12中流出的弧度,使液体可以和空气充分接触,在落液口18的一侧固定有向下倾斜的导液板,导液板将液体向下倾斜引导,使液体和引流腔13的侧壁之间有间隙,方便空气从液体的四周和液体接触,同时为了避免液体流出引流腔13,在引流腔13的上端以及散热口131的一侧设置有向着斜上方倾斜的阻挡板132对液体进行阻挡,避免液体外流,提高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而为了使液体在散热腔12中获得良好的散热效果,使液体在散热腔12中流动的时间延长,将冷却腔11和散热腔12相连通的位置设置在远离引流腔13的一侧,使液体从散热腔12的一端流向靠近引流腔13的一侧,延伸液体流动的时间,同时散热腔12和引流腔13相连通的位置设置在上侧,使进入到散热腔12中的液体移动到散热腔12的表面后,再流入到引流腔13中,使液体和空气接触,使液体中的热量很好的向空气中扩散,同时在散热腔12的内部固定有透水板16,透水板16和散热腔12的底部之间留有空隙,从冷却腔11中流入到散热腔12中的液体首先进入到散热腔12和透水板16之间的空隙中,并通过透水板16上的通口进入到散热腔12中,同时在透水板16上的通口数目由透水板16远离引流腔13的一端向着靠近引流腔13的方向逐渐减少并消失,使进入到散热腔12中的液体大部分在远离引流腔13的一侧进入到散热腔12中,以此来提高液体的散热效果,降低液体的热量,进而做到延长液体有效吸收换热装置2散发热量的时间,提高装置的换热效率。
同时在冷却腔11、散热腔12之间设置有外凉腔15,外凉腔15的两侧和外界相连通,同时在外凉腔15中设置有若干个细管19,细管19将冷却腔11、散热腔12连通,冷却腔11中的部分液体通过细管19流入到散热腔12中,而通过细管19的液体会散发部分热量,使热量扩散到空气中,为了加强细管19散热的效果,在外凉腔15的一侧安装风扇4对细管19进行吹风,加快细管19表面的气流流速,使细管19表面快速降温,进而使冷却外壳1中的液体降温。
为了使换热装置2便于将热量扩散到冷却外壳1的液体中,参考图6-9,换热装置2包括散热机构21,散热机构21包括两个安装在冷却腔11外侧的连通板211以及连接在两个连通板211之间的若干个散热管212,散热管212设置在冷却腔11的内部,需要冷却的液体从连通板211流入到散热管212中,并通过连通板211流走,从引流腔13中进入到冷却腔11中的液体和散热管212接触,使液体将散热管212上的热量吸收,同时为了加强液体和散热管212之间接触的效果,在散热机构21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导水机构22,导水机构22将引流腔13流入到冷却腔11中的液体向散热管212引导,使液体和散热管212进行充分的接触。
导水机构22具体结构如下:若干个导水机构22设置成多组,每组导水机构22均为倾斜设置,多组导水机构22之间交错设置,且若干个散热管212跟随导水机构22的倾斜方向进行倾斜设置,同时导水机构22包括一端向上翘起的上导板221和一端向下延伸的下导板222,参考图10,上导板221将液体向上引导,下导板222将液体向下引导,且两个导水机构22将之间流动的液体聚集在一起,使液体对散热管212进行冲击,使液体将散热管212上的热量吸收、带走,而导水机构22引导液体后,会加快液体的流动速度,加快液体对散热管212的吸收速度,避免液体的聚集而使热量无法快速流走,而造成换热装置2热量散发的效果,同时通过若干个导水机构22对液体的引导,使通过换热装置2的液体被导水机构22引导混合在一起,确保液体的均匀受热,提高液体对换热装置2的换热效果。
同时为了加强导水机构22的散热效果,在上导板221、下导板222上开设有若干个分水槽223,上导板221、下导板222引导的部分液体通过分水槽223流入到上导板221、下导板222之间,且上导板221、下导板222之间固定有引导板224,引导板224引导进入到上导板221、下导板222之间的液体,通过导水机构22的部分液体分水槽223流入到上导板221、下导板222之间的间隙中,使液体上下混合,提高导水机构22混合液体的效果。
而为了避免水泵3将引流腔13中引入到冷却腔11中的液体直接冲击换热装置2,使换热装置2受到液体的冲击,在换热装置2和水泵3之间的冷却腔11内部设置有阻水板5,阻水板5靠近水泵3的一侧为锥形,从水泵3中流出的液体被锥形的水泵3向四周引导,使液体的流速降低,避免液体将换热装置2冲击损坏,同时通过阻水板5对液体的阻挡和引导,使液体在冷却腔11中和吸收换热装置2热量的液体充分混合,做到液体的均匀受热的效果。
本发明具体使用时,参考图10-图11,水泵3将引流腔13中的液体吸收,并送入到冷却腔11中,阻水板5对水泵3流出的液体进行阻挡,使液体在冷却腔11中扩散开,冷却腔11中的部分液体通过细管19进入到散热腔12中,部分液体冲击在换热装置2上,导水机构22对液体进行引导,使液体对散热管212上的热量进行吸收,吸收热量的液体进入到散热腔12中,进入到散热腔12中液体向外扩散热量,并通过落液口18流入到引流腔13中,进入到引流腔13中的液体被导液块17阻挡,使液体和空气充分接触,提高液体降温的效果,而流入到引流腔13底部的液体被水泵3吸收,再次送入到冷却腔11中,如此往复,使液体的热量快速散热的同时,也使液体对散热机构21上散发的热量快速吸收,进而做到装置的快速换热,同时考虑到成本的问题,放置在冷却外壳1的液体为水。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包括冷却外壳(1)以及设置在冷却外壳(1)内部的换热装置(2),所述冷却外壳(1)中盛放对换热装置(2)进行冷却的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将冷却外壳(1)中液体带动流动的水泵(3),所述冷却外壳(1)的内部靠近底侧的位置设为冷却腔(11),所述冷却腔(11)的上侧设置有散热腔(12),所述冷却腔(11)的一侧设置有引流腔(13),所述冷却腔(11)、散热腔(12)和引流腔(13)之间依次连接,且所述引流腔(13)和冷却腔(11)之间通过水泵(3)进行连通,所述水泵(3)将引流腔(13)中的液体送入到冷却腔(11)中,所述冷却腔(11)中的液体流入到散热腔(12)中,散热腔(12)中的液体从引流腔(13)的上端流入到引流腔(13)中;
所述换热装置(2)包括散热机构(21)和设置在散热机构(21)内部的若干个导水机构(22),所述散热机构(21)包括两个安装在冷却腔(11)外侧的连通板(211)以及连接在两个连通板(211)之间的若干个散热管(212),所述散热管(212)设置在冷却腔(11)的内部,从引流腔(13)中进入到冷却腔(11)中的液体和散热管(212)接触,所述导水机构(22)将引流腔(13)流入到冷却腔(11)中的液体向散热管(212)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11)和散热腔(12)相连通的位置远离引流腔(13),所述引流腔(13)、冷却腔(11)之间设置有安装腔(14),所述水泵(3)安装在安装腔(14)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腔(12)的上侧和外界相接触,且所述引流腔(13)靠近中部的位置开设有散热口(131),所述冷却外壳(1)内部被加热的液体蒸发的部分通过散热腔(12)的上侧以及散热口(131)扩散到外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腔(12)的内部固定有透水板(16),所述透水板(16)和散热腔(12)的底部之间留有空隙,且所述透水板(16)上的通口数目由透水板(16)远离引流腔(13)的一端向着靠近引流腔(13)的方向逐渐减少并消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腔(12)和引流腔(13)之间设置有落液口(18),所述散热腔(12)中的液体通过落液口(18)流入到引流腔(13)中,且所述落液口(18)的一侧固定有向下倾斜的导液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腔(13)的内部固定有若干个导液块(17),所述导液块(17)对进入到引流腔(13)中的液体进行分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导水机构(22)设置成多组,且每组为倾斜设置,多组所述导水机构(22)之间交错设置,且若干个所述散热管(212)跟随导水机构(22)的倾斜方向进行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机构(22)包括一端向上翘起的上导板(221)和一端向下延伸的下导板(222),所述上导板(221)将液体向上引导,所述下导板(222)将液体向下引导,且两个所述导水机构(22)将之间流动的液体聚集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板(221)、下导板(222)上开设有若干个分水槽(223),所述上导板(221)、下导板(222)引导的部分液体通过分水槽(223)流入到上导板(221)、下导板(222)之间,且所述上导板(221)、下导板(222)之间固定有引导板(224),所述引导板(224)引导进入到上导板(221)、下导板(222)之间的液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11)、散热腔(12)之间设置有外凉腔(15),所述外凉腔(15)中设置有若干个细管(19),所述细管(19)将冷却腔(11)、散热腔(12)连通。
CN202211025160.2A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 Active CN1154062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25160.2A CN115406270B (zh)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25160.2A CN115406270B (zh)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06270A true CN115406270A (zh) 2022-11-29
CN115406270B CN115406270B (zh) 2023-04-18

Family

ID=84161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25160.2A Active CN115406270B (zh)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06270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52447Y (zh) * 2008-09-12 2009-06-03 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电机用空空冷却器
CN103712489A (zh) * 2013-12-26 2014-04-09 南通大学 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换热器
CN209371397U (zh) * 2018-12-19 2019-09-10 四川世纪互通机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中央空调水循环散热系统
CN212727889U (zh) * 2020-09-17 2021-03-16 柳州市电力开关厂 一种欧式箱变用电路板散热装置
CN213412814U (zh) * 2020-09-15 2021-06-11 宿迁奥伯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航模部件加工用具有冷却功能的生产模具
CN216409176U (zh) * 2021-12-24 2022-04-29 山东扬帆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热回收的全新风恒温恒湿空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52447Y (zh) * 2008-09-12 2009-06-03 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电机用空空冷却器
CN103712489A (zh) * 2013-12-26 2014-04-09 南通大学 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换热器
CN209371397U (zh) * 2018-12-19 2019-09-10 四川世纪互通机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中央空调水循环散热系统
CN213412814U (zh) * 2020-09-15 2021-06-11 宿迁奥伯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航模部件加工用具有冷却功能的生产模具
CN212727889U (zh) * 2020-09-17 2021-03-16 柳州市电力开关厂 一种欧式箱变用电路板散热装置
CN216409176U (zh) * 2021-12-24 2022-04-29 山东扬帆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热回收的全新风恒温恒湿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06270B (zh)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207270U (zh) 一种双冷却降温设备
CN207802629U (zh) 一种高密度散热模块
CN112611236B (zh) 一种方形逆流冷却塔
CN113835502A (zh) 一种液冷系统及其浸没式冷却安装箱
CN115406270B (zh) 一种循环式可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
CN201242253Y (zh) 立管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
CN216850782U (zh) 一种dcs控制柜
CN213876585U (zh) 一种微隔离网络结构梳理装置
CN211234072U (zh) 冷却器
CN208124928U (zh) 一种降膜式冷却塔
CN107072118A (zh) 一种机柜抽屉隔板式热管散热装置
CN208187188U (zh) 一种曲管多隔板式冷却塔
CN206977885U (zh) 一种机柜抽屉隔板式热管散热装置
CN111351270A (zh) 半导体制冷系统及应用其的抽油烟机
CN219141554U (zh) 一种节能循环水冷却装置
CN213309078U (zh) 一种具有制冷功能的饮水机
CN206177067U (zh) 带有分水板的冷却塔
CN217884299U (zh)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6814793U (zh) 一种usp低温沥青添加剂冷却装置
CN219499850U (zh) 一种水冷交换器
CN215293018U (zh) 锅炉风机的冷却装置
CN219474087U (zh) 一种空气分离冷却塔
CN215068106U (zh) 一种大号冷锻散热器
CN212692269U (zh) 冷水机
CN216278123U (zh) 一种汽车用散热水冷头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