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84299U -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84299U
CN217884299U CN202221664926.7U CN202221664926U CN217884299U CN 217884299 U CN217884299 U CN 217884299U CN 202221664926 U CN202221664926 U CN 202221664926U CN 217884299 U CN217884299 U CN 2178842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flow path
medium
cold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6492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英
刘凤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6492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842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842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842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其中,散热装置包括: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蒸发流路、散热器组件和冷凝流路;所述蒸发流路用于将发热区域的热量通过其内的散热介质传导至所述散热器组件;所述散热器组件用于对所述蒸发流路导入的散热介质进行冷却;所述冷凝流路用于将所述散热器组件冷却后的散热介质输送至所述发热区域,以对所述发热区域进行散热;其中,所述散热器组件向所述冷凝流路输送所述散热介质的效率不低于其接收所述蒸发流路导入所述散热介质的效率。从而保证散热介质不会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断流,散热介质实现更加顺畅的循环流动,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散热装置散热效果不佳,如何提高散热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
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蒸发流路、散热器组件和冷凝流路;
所述蒸发流路用于将发热区域的热量通过其内的散热介质传导至所述散热器组件;
所述散热器组件用于对所述蒸发流路导入的散热介质进行冷却;
所述冷凝流路用于将所述散热器组件冷却后的散热介质输送至所述发热区域,以对所述发热区域进行散热;
其中,所述散热器组件向所述冷凝流路输送所述散热介质的效率不低于其接收所述蒸发流路导入所述散热介质的效率。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器组件包括:冷排,具有一输入口和一输出口,所述蒸发流路通过所述输入口与所述冷排连通,所述冷凝流路通过所述输出口与冷排连通;
其中,所述冷排呈倾斜设置,以使得被冷却后的散热介质流向所述输出口所在的位置。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冷排包括连通的第一管道结构和第二管道结构,所述第一管道结构和所述第二管道结构在重力方向上呈夹角设置。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结构远离二者连通处的第一端,所述输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结构远离二者连通处的第二端,所述输出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低于所述输入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高于所述输出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器组件还包括:
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具有容纳口,以使得所述冷排贯穿设置于所述散热鳍片形成的散热空间内;
风扇,对应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形成的散热通道设置,所述风扇的出风方向与所述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一致。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冷排的管道结构为圆管结构,所述散热鳍片对应为第一类型的散热鳍片;且/或,
所述冷排的管道结构为扁管结构,所述散热鳍片对应为第二类型的散热鳍片;
其中,所述第一类型与所述第二类型不同。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冷板,所述冷板设置于所述发热区域,所述蒸发流路和所述冷凝流路通过所述冷板实现连通,所述散热介质的至少部分在所述冷板内发生气相转换。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二管道结构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管道结构的径向尺寸;和/或
所述第二管道结构相对于第一管道结构靠近所述冷板设置。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前所述的散热装置,因此包括如前所述的散热装置的全部技术特征和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散热装置,包括蒸发流路、散热器组件和冷凝流路,蒸发流路、散热器组件和冷凝流路依次连通,蒸发流路用于将发热区域的热量通过其内部的散热介质传导值散热组件内,散热器组件用于对蒸发流路导入的散热介质进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散热介质传导值冷凝流路,冷凝流路将散热器组件冷却后的散热介质传输回发热区域,从而通过冷却后的散热介质对发热区域进行散热,以使得发热区域的热量通过散热介质传导至散热器组件内,从而通过蒸发流路、散热器组件和冷凝流路实现散热介质的循环流通,并在循环流通的过程中对发热区域进行散热,其中,散热器组件向冷凝流路输送散热介质的效率不低于其接收蒸发流路导入散热介质的效率,从而保证散热介质不会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断流,散热介质实现更加顺畅的循环流动,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具有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具有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再一种具有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具有散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散热装置1,蒸发流路11,散热器组件12,冷排121,第一管道结构1211,第二管道结构1212,中间管道结构1213,散热鳍片124,冷凝流路13,冷板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1,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蒸发流路11、散热器组件12和冷凝流路13;
所述蒸发流路11用于将发热区域的热量通过其内的散热介质传导至所述散热器组件12;
所述散热器组件12用于对所述蒸发流路11导入的散热介质进行冷却;
所述冷凝流路13用于将所述散热器组件12冷却后的散热介质输送至所述发热区域,以对所述发热区域进行散热;
其中,所述散热器组件12向所述冷凝流路13输送所述散热介质的效率不低于其接收所述蒸发流路11导入所述散热介质的效率。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1,包括蒸发流路11、散热器组件12和冷凝流路13,蒸发流路11、散热器组件12和冷凝流路13依次连通,蒸发流路11用于将发热区域的热量通过其内部的散热介质传导值散热组件内,散热器组件12用于对蒸发流路11导入的散热介质进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散热介质传导至冷凝流路13,冷凝流路13将散热器组件12冷却后的散热介质传输回发热区域,从而通过冷却后的散热介质对发热区域进行散热,以使得发热区域的热量通过散热介质传导至散热器组件12内,从而通过蒸发流路11、散热器组件12和冷凝流路13实现散热介质的循环流通,并在循环流通的过程中对发热区域进行散热,其中,散热器组件12向冷凝流路13输送散热介质的效率不低于其接收蒸发流路11导入散热介质的效率,从而保证散热介质不会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断流,散热介质实现更加顺畅的循环流动,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优选地,冷凝流路13的直径小于蒸发流路的直径,从而进一步提高蒸发流路13输送散热介质的效率和流量,从而保证散热介质不会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断流,散热介质实现更加顺畅的循环流动,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组件12包括:冷排121,具有一输入口和一输出口,所述蒸发流路11通过所述输入口与所述冷排121连通,所述冷凝流路13通过所述输出口与冷排121连通;
其中,所述冷排121呈倾斜设置,以使得被冷却后的散热介质流向所述输出口所在的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散热器组件12包括冷排121,冷排121具有一输入口和一输出口,冷排121的输入口与蒸发流路11连通,输出口与冷凝流路13连通,从而蒸发流路11通过输入口将吸收了热量的散热介质传输至冷排121中,吸收了热量的散热介质在冷排121中进行冷却,而后从冷排121的输出口导出至冷凝流路13,冷凝流路13再将冷却后的散热介质导出至蒸发流路11中,重新回到蒸发流路11中的冷却后的散热介质用于实现对发热区域的散热,其中冷排121呈倾斜设置,且输入口的高度高于输出口的高度,使得散热介质在冷排121内冷却后能够由于重力的作用向输入口流动,从而使得散热器组件12向冷凝流路13输送散热介质的效率高于其接收蒸发流路11导入散热介质的效率,进而保证了散热介质不会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断流,使得散热介质实现更加顺畅的循环流动,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冷排121包括连通的第一管道结构1211和第二管道结构1212,所述第一管道结构1211和所述第二管道结构1212在重力方向上呈夹角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冷排121包括第一管路结构和第二管路结构,第一管路结构和第二管路结构连通,且第一管路结构和第二管路结构在重力方向呈夹角设置,即第一管路结构与第二管路结构之间的夹角为0-180之间,从而保证了散热介质在冷排121中的流动时间,使得散热介质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冷却降温,以为后续对发热区域进行散热提供保障,且第一管路结构和第二管路结构中的冷排121的输入口的高度高于冷排121的输出口的高度,从而有利于将冷排121中散热介质从输出口排出,从而保证散热介质不会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断流,散热介质实现更加顺畅的循环流动,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输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结构1211远离二者连通处的第一端,所述输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结构1212远离二者连通处的第二端,所述输出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低于所述输入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管道结构1211上设置有输入口,第二管道结构1212上设置有输出口,第一管道结构1211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管道结构121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管道结构1211的第二端与第二管道结构121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管道结构1211的第一端为输入口,第二管道结构1212的第二端为输出口,从而冷排121的输入口和输出口不设置在一端,从而更加有利于冷排121对散热介质的接收和导出,第二管道结构1212第二端的输出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低于第一管道结构1211第一端的输入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从而有利于将散热介质从输出口排出,从而保证散热介质不会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断流,散热介质实现更加顺畅的循环流动,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输入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高于所述输出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
在该实施例中,输入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高于输出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冷排121的输入口连接蒸发流路11,冷排121的输出口连接冷凝流路13,当输入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高于输出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时,即为连接冷凝流路13的一端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低于连接蒸发流路11一端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从而散热介质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更好地导入冷凝流路13,从而有利于将散热介质从输出口排出,从而保证散热介质不会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断流,散热介质实现更加顺畅的循环流动,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可选地,冷排121还包括多个中间管道结构1213,多个中间管道结构12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道结构1211和所述第二管道结构1212连通,从而进入第一管道结构1211的散热介质会先流经中间管道结构1213,而后进入第二管道结构1212,从而给散热介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冷却降温,且中间管道结构1213的设置还使得冷排121的倾斜面积更大,更有利于保证散热介质实现更加顺畅的循环流动,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优选地,冷排12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相对于水平放置够使得发热区域表面温度降低4-5°,相当于同温度水平下,解热能力提升约50W。
可选地,输入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还可以低于输出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也能更提高散热效果。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组件12还包括:
散热鳍片124,所述散热鳍片124具有容纳口,以使得所述冷排121贯穿设置于所述散热鳍片124形成的散热空间内;
风扇,对应所述散热鳍片124之间形成的散热通道设置,所述风扇的出风方向与所述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一致。
在该实施例中,散热器组件12还包括多个散热鳍片124和风扇,相邻两个散热鳍片124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多个散热鳍片124内部具有散热空间,且散热空间还具有容纳口,冷排121从容纳口穿设于散热鳍片124的散热空间,风扇对应散热鳍片124形成的散热通道设置,从而在蒸发流路11通过输入口将吸收了热量的散热介质传输至冷排121中后,风扇朝向与散热通道延伸方向一致的方向吹风,从而使得设置在风扇和散热鳍片124的作用下,冷排121内部的吸收了热量的气体的散热介质能够进行冷却降温,从而使得散热介质在冷排121中完成冷却降温变成液态,再将液态的散热介质从冷排121的输出口导出至冷凝流路13,而后再进入蒸发流路11中对发热区域进行散热,从而实现散热介质的循环使用,实现为发热区域进行持续散热。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冷排121的管道结构为圆管结构,所述散热鳍片124对应为第一类型的散热鳍片124;且/或,
如图4所示,所述冷排121的管道结构为扁管结构,所述散热鳍片124对应为第二类型的散热鳍片124;
其中,所述第一类型与所述第二类型不同。
在该实施例中,散热鳍片124可以为第一类型的散热鳍片124,第一类型的散热鳍片124可以为板状结构的散热鳍片124,从而有利于散热通道的形成,使得散热通道的各个位置的宽度相同,方便风扇的风从散热鳍片124的散热通道吹向冷排121,从而加快冷排121内散热介质的冷却,冷排121的管道结构为圆管结构,方便冷排121的形成,以及有利于放置在板状结构的散热鳍片124形成的散热空间内;散热鳍片124还可以为第二类型的散热鳍片124,第二类型的散热鳍片124可以为三角型结构的散热鳍片124,冷排121的管道结构可以为扁管结构,有利于放置在三角型结构的散热鳍片124形成的散热空间内,使得了冷排121内散热介质的冷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包括冷板14,所述冷板14设置于所述发热区域,所述蒸发流路11和所述冷凝流路13通过所述冷板14实现连通,所述散热介质的至少部分在所述冷板14内发生气相转换。
在该实施例中,散热装置1还包括冷板14,冷板14设置在发热区域,且冷板14两端分别与蒸发流路11和冷凝流路13连通,从而通过冷板14实现蒸发流路11和冷凝流路13的连通,从而使得冷凝流路13中的冷却后的散热介质经过冷板14导入蒸发流路11,以对发热区域进行散热,且冷板14能够与散热介质进行气相转换,从而能够对散热介质进行一定程度的降温,进一步对散热介质进行冷却,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道结构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管道结构的径向尺寸;和/或
所述第二管道结构1212相对于第一管道结构1211靠近所述冷板14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管道结构1212具有输出口,用于将冷却后的散热介质通过冷凝流路13传输至冷板14,第一管道结构1211具有输入口,用于将吸收热量后的散热介质通过蒸发流路11传导冷排121中,第二管道结构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管道结构的径向尺寸,从而使得与发热区域热交换后的成为气体或气液混合物的散热介质能够更好地进行传输,保证了热循环效率,第二管道结构1212相对于第一管道结构1211靠近冷板14设置,即输出口靠近冷板14设置,输入口远离冷板14设置,从而与输出口连接的冷凝流路13的倾斜角度大于与输入口连接的蒸发流路11的倾斜角度,从而冷却后的散热介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更容易从冷板14导入冷凝流路13并进入冷排121,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散热器组件12向冷凝流路13输送散热介质的效率高于其接收蒸发流路11导入散热介质的效率,进一步保证散热介质不会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断流,散热介质实现更加顺畅的循环流动,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冷凝流路13与输出口连接的一端直径小于冷凝流路13与所述冷板14连接的一端的直径;
所述冷凝流路13为沟槽管。
在该实施例中,冷凝流路13与输出口连接的一端直径小于冷凝流路13与冷板14连接的一端的直径,从而有利于与发热区域热交换后的成为气体或气液混合物的散热介质传导至散热器组件中,保证了与发热区域热交换后的成为气体或气液混合物的散热介质的导入效率,保证热量循环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另外,冷凝流路13为沟槽管,沟槽管内壁增加了毛细粒,加强回水效率,从而使得冷凝流路13中的散热介质流动速度更快,保证了冷却后的散热介质的导入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冷凝流路13的直径大于蒸发流路的直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冷凝流路13输送散热介质的效率,进一步保证散热介质不会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断流,散热介质实现更加顺畅的循环流动,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前所述的散热装置,因此包括如前所述的散热装置的全部技术特征和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其中散热装置包括蒸发流路、散热器组件和冷凝流路,蒸发流路、散热器组件和冷凝流路依次连通,蒸发流路用于将发热区域的热量通过其内部的散热介质传导值散热组件内,散热器组件用于对蒸发流路导入的散热介质进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散热介质传导至冷凝流路,冷凝流路将散热器组件冷却后的散热介质传输回发热区域,从而通过冷却后的散热介质对发热区域进行散热,以使得发热区域的热量通过散热介质传导至散热器组件内,从而通过蒸发流路、散热器组件和冷凝流路实现散热介质的循环流通,并在循环流通的过程中对发热区域进行散热,其中,散热器组件向冷凝流路输送散热介质的效率不低于其接收蒸发流路导入散热介质的效率,从而保证散热介质不会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断流,散热介质实现更加顺畅的循环流动,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蒸发流路、散热器组件和冷凝流路;
所述蒸发流路用于将发热区域的热量通过其内的散热介质传导至所述散热器组件;
所述散热器组件用于对所述蒸发流路导入的散热介质进行冷却;
所述冷凝流路用于将所述散热器组件冷却后的散热介质输送至所述发热区域,以对所述发热区域进行散热;
其中,所述散热器组件向所述冷凝流路输送所述散热介质的效率不低于其接收所述蒸发流路导入所述散热介质的效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组件包括:冷排,具有一输入口和一输出口,所述蒸发流路通过所述输入口与所述冷排连通,所述冷凝流路通过所述输出口与冷排连通;
其中,所述冷排呈倾斜设置,以使得被冷却后的散热介质流向所述输出口所在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排包括连通的第一管道结构和第二管道结构,所述第一管道结构和所述第二管道结构在重力方向上呈夹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结构远离二者连通处的第一端,所述输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结构远离二者连通处的第二端,所述输出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低于所述输入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高于所述输出口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组件还包括:
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具有容纳口,以使得所述冷排贯穿设置于所述散热鳍片形成的散热空间内;
风扇,对应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形成的散热通道设置,所述风扇的出风方向与所述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排的管道结构为圆管结构,所述散热鳍片对应为第一类型的散热鳍片;且/或,
所述冷排的管道结构为扁管结构,所述散热鳍片对应为第二类型的散热鳍片;
其中,所述第一类型与所述第二类型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板,所述冷板设置于所述发热区域,所述蒸发流路和所述冷凝流路通过所述冷板实现连通,所述散热介质的至少部分在所述冷板内发生气相转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管道结构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管道结构的径向尺寸;和/或
所述第二管道结构相对于第一管道结构靠近所述冷板设置。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
CN202221664926.7U 2022-06-30 2022-06-30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178842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64926.7U CN217884299U (zh) 2022-06-30 2022-06-30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64926.7U CN217884299U (zh) 2022-06-30 2022-06-30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84299U true CN217884299U (zh) 2022-11-22

Family

ID=84100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64926.7U Active CN217884299U (zh) 2022-06-30 2022-06-30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842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81659B (zh) 一种芯片散热装置及方法
CN104792200A (zh) 一种带有亲液涂层的脉动热管换热器
CN108153401A (zh) 一种计算机服务器散热装置
WO2017128659A1 (zh) 具有热交换的装置
CN107124853A (zh) 液冷装置及其应用的电子设备
US20110198060A1 (en)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for Data Center
CN107548263A (zh) 高热流密度机柜散热冷却方法及其复合换热器
CN215529706U (zh) 散热装置
CN217884299U (zh)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2970511U (zh) 一种应用散热装置的电气设备
CN206547246U (zh) 一种用于电力设备的换热装置
CN100373100C (zh)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
CN209958431U (zh) 半导体冷机混合多级冷却空气制水机
CN210320350U (zh) 一种空调
CN111366018A (zh) 半导体制冷用散热组件及半导体制冷设备
CN210292106U (zh) 一种空调
CN221944984U (zh) 一种蒸发式空气冷却塔
CN210320526U (zh) 一种空调
CN207399732U (zh) 封闭空间散热装置及电气设备
CN210399138U (zh) 一种空调
CN218483148U (zh) 一种紫外成像仪的散热结构
CN220476182U (zh) 散热器、功率组件和功率变换器
CN219716062U (zh) 高功率散热器
CN210399204U (zh) 一种空调
CN214581472U (zh) 散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