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98738A - 具有外形固定框架的电极组件和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具有外形固定框架的电极组件和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98738A
CN115398738A CN202180028033.5A CN202180028033A CN115398738A CN 115398738 A CN115398738 A CN 115398738A CN 202180028033 A CN202180028033 A CN 202180028033A CN 115398738 A CN115398738 A CN 1153987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assembly
fixing frame
electrode
shape
pres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80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佳英
吴正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nergy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398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987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3Spacers; Insulating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86Frames for plates or membra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71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other than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M50/474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other than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inside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71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other than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M50/477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other than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86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inside the batteries, e.g. incorrect connections of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5Tap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外形固定框架的电极组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极组件,包括单元电池,所述单元电池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极和一个或多个隔膜,其中,所述电极组件是选自堆叠型电极组件、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以及卷绕型电极组件中的至少一种,并且电极组件包括被配置为包覆电极组件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的外形固定框架,以及涉及一种包括该电极组件的锂二次电池。

Description

具有外形固定框架的电极组件和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要求2021年1月28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2021-0012526号的优先权,其公开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外形固定框架的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锂二次电池。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外形固定框架并且改善了稳定性的电极组件,其中,外形固定框架设置在电极组件的外表面,由此可以防止电极的移动或晃动和/或隔膜的变形(例如,卷曲),以及涉及一种包括该电极组件的锂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对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需求的增加,对用作其能源的二次电池的需求也增加。此外,二次电池用于电动车辆(EV)、混合动力电动车辆(HEV)、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P-HEV)、储能系统(ESS)等。
在描述二次电池的结构时,根据其外部和内部的结构特征,二次电池通常分为柱形电池、方型电池或软包型电池。其中,能够以高集成度堆叠并且具有小的宽长比的方型电池和软包型电池备受关注。
构成二次电池的具有正极/隔膜(separator)/负极结构的电极组件主要分为果冻卷(jelly-roll)型(卷绕型)电极组件或堆叠型电极组件。果冻卷型电极组件是通过在用作集电器的金属箔上涂覆电极活性材料、将其干燥、对其进行压制、将金属箔切割成具有所需宽度和长度的带状、使用隔膜堆叠负极和正极、将堆叠体螺旋卷绕而制造的。果冻卷型电极组件适用于柱形电池。然而,将果冻卷型电极组件应用于柱形电池或软包型电池时,存在电极活性材料剥离和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已开发了具有堆叠型电极组件或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安装在由层压片材制成的软包型电池壳体中的结构的软包型电池,因其制造成本低、重量轻、易变形而备受关注,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
二次电池的主要研究项目之一是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通常,二次电池可能因二次电池的异常状态(例如,二次电池中的短路、二次电池的高于允许电流或电压的过度充电、二次电池暴露于高温、或施加到二次电池的例如二次电池的跌落的外部冲击引起的变形)可能引起的二次电池中的高温和高压而导致爆炸。
作这这样的安全相关问题之一,堆叠型电极组件或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很可能出现如下情况,即,当电池跌落或对电池施加外部冲击时,隔膜会卷曲,并且由于电极相对于隔膜的移动而会发生电极之间的短路,因此可以将被配置为固定电极组件的固定胶带添加到电极组件的外周面。
图1是示出常规的堆叠型电极组件的结构的示意图,该电极组件被配置为使得胶带被添加到电极组件的外周面。
参照图1,电极组件10被配置为具有正极11、负极13以及插设在正极11与负极13之间的隔膜12交替堆叠的结构,其中,两个胶带14被添加到电极组件10的彼此相对的外周面。为了防止在电极组件10的转移过程中正极、负极和隔膜的未对准(misalignment),固定胶带被添加到电极组件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然而,常规的电极组件具有由于胶带的不规则贴附导致电池单体缺陷率增加的问题。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于将胶带贴附到电极组件的外表面的装置,该电极组件具有正极、负极和插设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膜堆叠的结构,其中该装置包括胶带单元,该胶带单元具有用于固定胶带的非粘性表面的上部的固定端、用于拉出胶带的夹具。
专利文献1公开了用于将胶带均匀地附接到电极组件的外表面的装置和技术,但没有公开能够防止位于电极组件中间的电极的移动并防止位于电极组件中间的隔膜的变形(例如,卷曲)的电极组件。
尚未提出能够解决位于包括多个单元电池的电极组件中间的电极和/或隔膜的移动或变形(例如,卷曲)等问题的有效手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注册专利公开第10-1820442号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能够防止位于电极组件中间的电极和/或隔膜的移动或变形的外形固定框架的电极组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外形固定框架并且改善了稳定性的电极组件。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包括单元电池,该单元电池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极和一个或多个隔膜,其中,电极组件是选自堆叠型电极组件、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以及卷绕型电极组件中的至少一种,并且电极组件包括被配置为包覆电极组件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的外形固定框架。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中,单元电池可以是全电池(full cell),并且电极组件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全电池。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中,单元电池可以是双电池(bi-cell),并且电极组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双电池。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中,单元电池可以是单型(mono type)半电池(halfcell),并且电极组件可以包括三个以上的半电池。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中,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端子可以位于相同的方向。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中,电极组件可以被配置为具有长方体形状,长方体电极组件可以包括:第一表面,电极端子位于第一表面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相对的端部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接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具有相对较小的面积;以及相对的端部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接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具有相对较大的面积,外形固定框架可以设置在与第一表面至第六表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相对应的区域处。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中,外形固定框架可以位于与电极组件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对应的区域。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中,外形固定框架可以位于与电极组件的第一表面至第四表面对应的区域。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中,外形固定框架的尺寸可以是电极组件的设置有外形固定框架的区域处的外表面的尺寸的80%至100%。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中,外形固定框架可以被配置成具有格子形状。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中,外形固定框架可以由热塑性树脂制成。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二次电池,该锂二次电池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被配置成容纳电极组件的电池壳体以及电解液。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模块,该电池模块包括上述锂二次电池。
在本发明中,可以从上述配置中选择并组合彼此不冲突的一个或多个配置。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外形固定框架设置在电极组件的外表面,由此可以防止由于跌落或振动引起的隔膜的卷曲或变形以及电极的移动和变形,因此可以改善电极组件的稳定性。
由于根据本发明的外形固定框架设置在电极组件的外表面,因此可以防止电极组件的隔膜的卷曲或变形,因此可以防止电极之间的短路并提高安全性。
由于可以在不需要做出改变的情况下使用常规的电极组件,因此不必改变电极组件的生产工艺,这在经济方面具有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常规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形固定框架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形固定框架包覆电池单体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使用密封装置固定外形固定框架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固定到外形固定框架的电池单体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外形固定框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中,应当理解,术语“包括”、“具有”、“包含”等指定了所述的特征、数量、步骤、操作、元件、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步骤、操作、元件、部件或其组合。
此外,在所有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代执行相似功能或操作的部件。在说明书中称一个部分与另一部分连接的情况下,不仅该部分可以直接连接到另一部分,而且该部分可以通过又一部分间接连接到另一部分。此外,包括某个元件并不意味着排除其他元件,而是指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可以进一步包括这些元件。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电池模块。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形固定框架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形固定框架包覆电池单体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使用密封装置固定外形固定框架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固定到外形固定框架的电池单体的示意图。
将参照图2至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
在本发明中,电极组件120可以是堆叠型电极组件,其被配置为具有单元电池堆叠的结构,其中,在每个单元电池中,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插设有隔膜,或电极组件120可以是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其被配置为具有将电池单体使用隔膜片材(separatorsheet)卷绕的结构。这里,电极组件120可以包括三个以上的电极和两个以上的隔膜。电极可以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可以是负极或正极,第二电极可以是正极或负极。从正极集电器突出的正极接线片设置在正极的一端,从负极集电器突出的负极接线片设置在负极的一端。正极接线片和负极接线片在彼此间隔开的状态下沿相同方向形成在电极组件的一端。
在本发明中,电极端子110可以是电极接线片,或者可以是通过在区分正极和负极的状态下焊接电极接线片而获得的电极引线。在电极端子是电极接线片的情况下,多个电极接线片可以直接焊接到电连接构件。在电极端子是电极引线的情况下,多个电极接线片可以焊接到电极引线,并且电极引线可以焊接到电连接构件。
连接构件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各种不同形状。连接构件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容易实现与单元电池的电极端子的电连接和/或与外部输入和输出端子的电连接即可。在本发明中,焊接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使用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点焊或缝焊。
在本发明中,电极组件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采用任意的各种形状。例如,可以包括使用长条形分离膜以交叉状态卷绕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堆叠型单元电池的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与上述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包括相同类型的堆叠型单元电池的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堆叠型单元电池在以Z字形方式折叠的同时使用分离膜卷绕的Z形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堆叠的单元电池沿相同方向连续卷绕的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作为单元电池的堆叠型单体不使用分离膜折叠而是在正极和负极交替放置在分离膜上的状态下连续卷绕的电极组件,堆叠型单体以Z字形方式卷绕的Z形电极组件,以及常规的堆叠型电极组件、正极板、隔膜和负极板按该顺序布置的同时在一个方向上卷绕的果冻卷型电极组件。
具有正极/隔膜/负极结构或正极/隔膜/负极/隔膜/正极/隔膜/负极结构的全电池可用作根据本发明的单元电池。为了形成使用全电池的电极组件,可以堆叠正极和负极在隔膜片插入其间的状态下彼此面对的多个全电池。
双电池可用作根据本发明的单元电池。双电池是在其相对侧设置有相同电极的电池,例如具有正极/隔膜/负极/隔膜/正极结构或负极/隔膜/正极/隔膜/负极结构作为单元结构的电池。可以包括具有正极/隔膜/负极/隔膜/正极结构的A型双电池和具有负极/隔膜/正极/隔膜/负极结构的C型双电池中的至少一种。只要双电池具有在其相对侧设置有相同电极的结构,构成双电池的正极、负极和隔膜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
半电池可用作根据本发明的单元电池。半电池包括具有负极/隔膜/正极结构的单型半电池。
在本发明中,可以通过将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合剂的混合物涂布到正极集电器上并干燥该混合物来制造正极。根据需要,可以将填料进一步添加到混合物中。
正极活性材料例如可以由以下化合物构成:例如钴酸锂(LiCoO2)或镍酸锂(LiNiO2)的层状化合物(layered compound),或被一种或多种过渡金属取代的化合物;由化学式Li1+xMn2-xO4(其中,x=0至0.33)表示的锂锰氧化物或例如LiMnO3、LiMn2O3或LiMnO2的锂锰氧化物;锂铜氧化物(Li2CuO2);钒氧化物,例如LiV3O8、LiFe3O4、V2O5或Cu2V2O7;由化学式LiNi1-xMxO2(其中,M=Co、Mn、Al、Cu、Fe、Mg、B或Ga,x=0.01至0.3)表示的Ni位点(Ni-sited)锂镍氧化物;由化学式LiMn2-xMxO2(其中,M=Co、Ni、Fe、Cr、Zn或Ta,x=0.01至0.1)或化学式Li2Mn3MO8(其中,M=Fe、Co、Ni、Cu或Zn)表示的锂锰复合氧化物;化学式中的一部分Li被碱土金属离子取代的LiMn2O4;二硫化物;或Fe2(MoO4)3。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通常,正极集电器被制造成具有3μm至500μm的厚度。
正极集电器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正极集电器表现出高导电性而正极集电器不会在应用了正极集电器的电池中引起任何化学变化即可。例如,正极集电器可以由不锈钢、铝、镍、钛或烧结碳制成。或者,正极集电器可以由铝或不锈钢制成,其表面用碳、镍、钛或银处理。具体地,可以使用铝。集电器可以在其表面上形成有微尺度的凹凸图案,以增加对正极活性材料的粘附力。正极集电器可以配置为例如膜、片材、箔、网、多孔体、发泡体、无纺布体的各种形态中的任意一种。
通常添加导电剂,使得导电剂占包含正极活性材料的混合物的总重量的1至50重量%。对导电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导电剂表现出高导电性而不会在应用了导电剂的电池中引起任何化学变化即可。例如,可以使用石墨,例如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炭黑,例如炭黑、乙炔黑、科琴黑、槽法炭黑、炉法炭黑、灯黑(lamp black)或热裂法炭黑(thermalblack);导电纤维,例如碳纤维或金属纤维;氟化碳粉末;金属粉末,例如铝粉或镍粉;导电晶须(conductive whisker),例如氧化锌或钛酸钾;导电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钛;或导电材料,例如聚苯衍生物,作为导电剂。
粘合剂是有助于活性材料与导电剂之间的结合以及与集电器结合的组分。粘合剂的添加量通常为基于包含正极活性材料的混合物的总重量的1至50重量%。作为粘合剂的示例,可以使用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淀粉、羟丙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cellulose)、再生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四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propylene-diene terpolymer,EPDM)、磺化EPDM、丁苯橡胶、氟橡胶及各种共聚物。
填料是用于抑制正极膨胀的任选组分。对填料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填料由纤维材料制成而填料不会在应用了填料的电池中引起化学变化即可。例如,将基于烯烃的聚合物,例如聚乙烯或聚丙烯;或纤维材料,例如玻璃纤维或碳纤维,用作填料。
负极是通过将负极活性材料涂布到负极集电器上,将其干燥并对进行压制而制造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进一步包括上述组分,即,导电剂、粘合剂和填料。
作为负极活性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碳,例如非石墨化碳或石墨基碳;金属复合氧化物,例如LixFe2O3(0≤x≤1)、LixWO2(0≤x≤1)、SnxMe1-xMe'yOz(Me:Mn,Fe,Pb,Ge;Me':Al,B,P,Si,元素周期表第1、2、3族元素,卤素;0<x≤1;1≤y≤3;1≤z≤8);锂金属;锂合金;硅基合金;锡基合金;金属氧化物,例如SnO、SnO2、PbO、PbO2、Pb2O3、Pb3O4、Sb2O3、Sb2O4、Sb2O5、GeO、GeO2、Bi2O3、Bi2O4或Bi2O5;导电聚合物,例如聚乙炔;或Li-Co-Ni基材料。
负极集电器通常被制造成具有3μm至500μm的厚度。
负极集电器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负极集电器表现出高导电性而负极集电器不会在应用了负极集电器的电池中引起任何化学变化即可。例如,负极集电器可以由铜、不锈钢、铝、镍、钛或烧结碳制成。或者,负极集电器可以由铜或不锈钢制成,其表面用碳、镍、钛或银或铝-镉合金处理。另外,以与正极集电器相同的方式,负极集电器可以在其表面形成有微尺度的凹凸图案,以增加负极活性材料的结合力。负极集电器可以配置为例如膜、片材、箔、网、多孔体、发泡体、无纺布体的各种形态中的任意一种。
在本发明中,具有高离子渗透性和机械强度的薄绝缘膜可以用作隔膜。隔膜的孔径可以在0.01μm至10μm的范围内,并且隔膜的厚度可以在5μm至300μm的范围内。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作为隔膜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由表现出耐化学性和疏水性的聚丙烯等基于烯烃的聚合物、玻璃纤维或聚乙烯制成的片材或无纺布。优选地,隔膜的材料选自由具有微孔的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由上述膜组合而成的多层膜;以及用于聚合物电解质的聚合物膜,例如聚偏氟乙烯、聚环氧乙烷(polyethylene oxide)、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或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olyvinylidene fluoride-co-hexafluoropropylene)组成的组。
在优选示例中,隔膜的相对表面可以通过粘合剂涂覆有无机物粉末。例如,无机物粉末可以选自由介电常数为5以上的无机颗粒、具有锂离子转移能力的无机颗粒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组,并且可以具有0.001μm至10μm的粒径。通常,介电常数是有助于提高电解液中的例如电解质盐的锂盐的解离度以提高电解液的离子传导性的因素。例如,具有5以上的介电常数的无机颗粒可以是BaTiO3、Pb(Zr,Ti)O3、Pb1-xLaxZr1-yTiyO3(0≤x,y≤1)、PB(Mg3Nb2/3)O3-PbTiO3、氧化铪(HfO2)、SrTiO3、SnO2、CeO2、MgO、NiO、CaO、ZnO、ZrO2、SiO2、Y2O3、Al2O3、SiC、TiO2或前述材料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例如,具有锂离子转移能力的无机颗粒可以是Li3PO4、LixTiy(PO4)3(0<x<2,0<y<3)、LixAlyTiz(PO4)3(0<x<2,0<y<1,0<z<3)、(LiAlTiP)xOy基玻璃(0<x<4,0<y<13)、LixLayTiO3(0<x<2,0<y<3)、LixGeyPzSw(0<x<4,0<y<1,0<z<1,0<w<5)、LixNy(0<x<4,0<y<2)、SiS2(LixSiySz:0<x<3,0<y<2,0<z<4)基玻璃、P2S5(LixPySz:0<x<3,0<y<3,0<z<7)基玻璃或前述材料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例如,聚偏氟乙烯、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CMC)、淀粉、羟丙基纤维素、再生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四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EPDM)、磺化三元乙丙橡胶、丁苯橡胶、氟橡胶或各种共聚物可用作粘合剂。
在本发明中,隔膜片材可以具有与全电池或双电池的隔膜相同的性质,并且可以由与全电池或双电池的隔膜相同的材料制成,或可以具有与全电池或双电池的隔膜的性质不同的性质,并且可以由与全电池或双电池的隔膜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
尽管在本发明的附图中未示出,由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端子110和电极组件120构成的电池单体100被容纳在软包型壳体中。软包型壳体可以由包括树脂层和金属层的层压片材制成,并且软包型壳体的边缘可以热熔以在电极组件120和电解液容纳在软包型壳体中的状态下被密封。更具体地,软包型壳体可以由两个壳体构成,即,上壳体和下壳体,并且可以在其中至少一个中形成凹入的内部空间。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边缘可以热熔合,由此容纳电极组件的内部空间可以被密封。
此外,层压片材通常包括气体阻隔层、表面保护层和密封剂层。气体阻隔层确保电池壳体的机械强度,阻止外部气体或水分进入二次电池,并防止电解液泄漏。
通常,气体阻隔层包括金属,主要使用铝(Al)箔。其原因是铝箔重量轻并且能够确保预定水平的机械强度,并且可以补充电极组件200和电解液的电化学特性并确保散热。
表面保护层由聚合物制成,并且位于最外层以将电极组件100与外部电隔离,同时保护二次电池免于与外部的摩擦和碰撞。这里,最外层是与电极组件100基于气体阻隔层所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朝向外侧的方向。
表面保护层主要由具有耐磨性和耐热性的聚合物制成,例如,尼龙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此外,表面保护层可以具有由任意一种材料制成的单膜结构或包括两个以上材料层的复合膜结构。
密封剂层由聚合物制成,并且位于最内层以直接接触电极组件120。当使用冲头拉伸具有上述堆叠结构的层压片材时,层压片材的一部分被拉伸,由此制造具有上容纳部和下容纳部的软包型电池壳体。
在将电极组件120容纳在容纳部中之后,将电解液注入到容纳部中。随后,使上壳体和下壳体彼此接触,并且将密封部热熔,由此密封剂层彼此接合,因此电池壳体被密封。
密封剂层被设置成与电极组件120直接接触,因此密封剂层必须表现出高绝缘特性。此外,密封剂层还与电解液接触,因此密封剂层必须具有高的耐腐蚀性。此外,密封剂层必须将电池壳体内部完全密封以阻止材料在电池壳体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移动,因此密封剂层必须表现出高密封性。也就是说,密封剂层之间的密封部必须表现出优异的热结合强度。
通常,密封剂层主要由聚烯烃基树脂制成,例如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由于聚丙烯(PP)具有优异的机械物理特性,例如拉伸强度、刚性、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热性,以及优异的化学特性,例如耐腐蚀性,因此聚丙烯主要用于制造密封剂层。此外,密封剂层可以由流延聚丙烯或者聚丙烯、丁烯和乙烯的三元共聚物制成。此外,密封剂层可以具有由任意一种材料制成的单膜结构或包括两个以上材料层的复合膜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120具有长方体形状,并且长方体电极组件包括:第一表面,电极端子110位于第一表面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相对的端部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接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具有相对较小的面积;以及相对的端部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接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具有相对较大的面积。这里,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是相对较大的表面,作为单元电池的全电池或双电池形成在该表面处,同时彼此面对,并且由于在单元电池的大面积表面的四个边缘处堆叠侧表面而形成的表面构成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在常规的电极组件中,电极和/或隔膜在朝向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的方向上移动或变形,由此电极组件有缺陷。
因此,在本发明中,外形固定框架200(将在下文进行描述)可以位于与电极组件120的第一表面至第六表面中的至少一个相对应的区域处。在具体示例中,外形固定框架200可以布置成面对与电极组件12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对应的表面。在另一个具体示例中,外形固定框架200可以布置成面对与电极组件120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相对应的区域。根据情况,外形固定框架200可以位于与电极组件120的第一表面至第六表面相对应的区域。通过这样的方式,电极组件120被外形固定框架200固定,有利于防止电极晃动和移动,防止隔膜的移动、卷曲和变形。
此外,外形固定框架200的尺寸可以是电极组件120的设置有外形固定框架的区域处的外表面的尺寸的80%至100%。如果外形固定框架200的尺寸小于电极组件120的对应的外表面尺寸的80%,则稳定地固定电极组件120的效果会降低。如果外形固定框架200的尺寸大于电极组件120的对应的外表面尺寸的100%,则会影响电极组件120的标准或尺寸。因此,外形固定框架200的尺寸优选在该范围内。
接下来,当描述外形固定框架200时,根据本发明的外形固定框架200可以是格子形状的片材。具体地,外形固定框架200可以被配置为使得第一图案210和第二图案220交叉。在图3中,第一图案210和第二图案220被示为以直角相交。然而,交叉角可以是锐角或钝角。此外,第一图案210和第二图案220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具有线的形状和圆形截面或多边形截面。具体地,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中的每一个的截面可以具有四边形形状,其与电极组件120紧密接触的边是平坦的,这有利于在最小化电极组件的体积增加的同时稳定地包覆常规电极组件。
此外,在图3中,第一图案210和第二图案220被示为重复的直线。然而,图案可以是重复的曲线。在本发明中,第一图案210和第二图案220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和截面直径,并且根据电极组件120的特点,可以布置成与电极组件120的长边相对应的图案的直径或宽度(图4中的x轴方向或z轴方向)相对较大。
在本发明中,第一图案210和第二图案220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0.025mm至0.05mm的尺寸。然而,图案的尺寸不受特别限制,只要外形固定框架200是可成形的并且能够稳定地包覆电极组件120即可。
此外,相邻的第一图案210之间的距离和相邻的第二图案220之间的距离可以均匀地形成,并且相邻图案之间的距离可以是1mm至5mm。如果相邻图案之间的距离大于5mm,则会影响电解液的浸渍性。如果相邻图案之间的距离小于1mm,则会降低稳定地固定电极组件120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外形固定框架200可以由电化学稳定、重量轻且具有优异热粘合强度的热塑性树脂制成。例如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的聚烯烃基树脂可以用作热塑性树脂。在本发明中,具体地,外形固定框架200可以由聚丙烯(PP)制成。由于聚丙烯(PP)表现出优异的机械物理特性(例如,拉伸强度、刚性、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热性)以及优异的化学特性(例如,耐腐蚀性),因此聚丙烯可以稳定地包覆电极组件120并且可以通过热压工艺粘附到电池壳体的密封剂层,这会有利于改善稳定性。另外,外形固定框架200可以由流延聚丙烯或者聚丙烯、丁烯和乙烯的三元共聚物制成。
在本发明中,外形固定框架200通过密封装置300固定到电极组件120的外表面。根据本发明的密封装置300可以包括上密封工具210、第一侧密封工具320、第二侧密封工具330和下密封工具340。在本发明中,上密封工具310对应于电极组件120的第一表面,下密封工具340对应于电极组件120的第二表面,第一侧面密封工具320和第二侧面密封工具330分别对应于电极组件120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是可以根据情况设置对应于电极组件120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的密封工具。
这里,上密封工具310被配置为具有与电极端子110的水平截面(xy平面)形状对应的孔,以与电极组件120的除了布置有电极端子110的部分之外的第一表面紧密接触,下密封工具340被配置为与电极组件120的第二表面紧密接触,并且第一侧面密封工具320和第二侧面密封工具330被配置为分别与电极组件120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紧密接触。
此外,在本发明中,密封装置300的密封工具310、320、330和340的面对电极组件120的表面的面积形成为大于电极组件120的对应的表面的尺寸。具体地,密封工具310、320、330和340的周长可以等于或大于电极组件120的面对密封工具的表面的周长,这有利于通过热熔合稳定地固定位于电极组件120的各表面处的外形固定框架200。
在本发明中,密封工具310、320、330和340可以同时或依次按压外形固定框架200。然而,按压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将外形固定框架200稳定地固定到电极组件120的外表面即可。
在本发明中,密封装置300设置有加热单元,因此可以在按压外形固定框架的同时通过熔合来接合外形固定框架200。这里,加热单元可以执行加热至160℃和300℃之间的温度。如果温度低于160℃,则不能通过熔合有效地固定外形固定框架200。如果温度高于300℃,则电极组件120可能变形。加热单元可以由安装在密封工具310、320、330和340中的加热线圈构成。加热单元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可以将密封工具加热到执行密封工序所需的温度即可。
将参照图2至图6描述将外形固定框架300固定到电极组件120的外表面上的过程。
在电极组件120被外形固定框架200包覆之后,使用密封装置300按压在与电极组件重叠或面对电极组件的状态下与电极组件紧密接触的外形固定框架200,以通过热熔合接合。通过上述过程,完成了具有通过外形固定框架200固定的电极组件120的电池单体1100。
尽管未在本发明的附图中示出,隔膜和/或隔膜片材突出以具有比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更长的长度。隔膜和/或隔膜片材的突出部可以通过外形固定框架200沿相同方向弯曲和固定。因此,可以稳定地固定构成电极组件120的单元电池和隔膜和/或隔膜片材。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外形固定框架的示意图。除了相邻第一图案1210之间的距离和相邻第二图案1220之间的距离在外形固定框架1200的一部分中形成得较大之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外形固定框架1200与参照图2至图6描述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外形固定框架相同。因此,在下文中,将仅描述第一图案1210和第二图案1220的配置。
在第二实施例中,形成在面对电极组件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的位置处的外形固定框架1200的相邻第一图案1210之间的距离和相邻第二图案1220之间的距离可以形成为大于形成在面对电极组件的第一表面至第四表面的位置处的外形固定框架1200的相邻第一图案1210之间的距离和相邻第二图案1220之间的距离。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外形固定框架1200的第一图案1210和第二图案1220中的每一个的线的形状。这里,形成在面对电极组件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的位置处的外形固定框架1200的第一图案1210和/或第二图案1220可以形成为比形成在面对电极组件的第一表面至第四表面的位置处的外形固定框架1200的第一图案1210和/或第二图案1220厚,或者形成在面对电极组件的第一表面至第四表面的位置处的外形固定框架1200的第一图案1210或第二图案1220可以结合为两层,这有利于稳定地支撑和固定电极组件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
形成在面对第一表面至第四表面的位置处的第一图案1210之间的距离和第二图案1220之间的距离可以被设置成等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图案之间的距离和第二图案之间的距离,由此可以在使用相对致密的外形固定框架包覆电极组件的容易因单元电池的移动和晃动而变形的第一表面至第四表面以及构成电极组件的隔膜的同时稳定地固定位于电极组件中间的电极和/或隔膜。此外,可以在稳定地固定电极组件的同时减少制造外形固定框架1200所需的材料的量,这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
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外形固定框架200的第一图案1210和第二图案1220可以不形成在面对电极组件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的位置处。因此,可以在稳定地固定电极组件的同时减少制造外形固定框架1200所需的材料的量,这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
上述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可以应用于锂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模块。
尽管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细节,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其详细描述仅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因此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畴和技术思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并且显然这些改变和修改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0:常规电极组件
11:正电极
12:隔膜
13:负电极
14:胶带
100、1100:电池单体
120:电极组件
200、1200:外形固定框架
210、1210:第一图案
220、1220:第二图案
300:密封装置
310:上密封工具
320:第一侧面密封工具
330:第二侧面密封工具
340:下密封工具

Claims (13)

1.一种电极组件,包括单元电池,所述单元电池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极和一个或多个隔膜,其中,
所述电极组件是选自堆叠型电极组件、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以及卷绕型电极组件中的至少一种,并且
所述电极组件包括被配置为包覆所述电极组件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的外形固定框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所述单元电池是全电池,并且
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两个以上的全电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所述单元电池是双电池,并且
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双电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所述单元电池是单型半电池,并且
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三个以上的半电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端子位于相同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所述电极组件被配置为具有长方体形状,
长方体的所述电极组件包括:
第一表面,电极端子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上;
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
相对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接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具有相对较小的面积;以及
相对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接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第五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具有相对较大的面积,并且
所述外形固定框架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第六表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相对应的区域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外形固定框架位于与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对应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外形固定框架位于与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第四表面对应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外形固定框架的尺寸是所述电极组件的设置有所述外形固定框架的区域处的所述外表面的尺寸的80%至10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外形固定框架被配置成具有格子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外形固定框架由热塑性树脂制成。
12.一种锂二次电池,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
电池壳体,被配置成容纳所述电极组件;以及
电解液。
13.一种电池模块,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锂二次电池。
CN202180028033.5A 2021-01-28 2021-12-22 具有外形固定框架的电极组件和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Pending CN1153987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12526A KR20220109177A (ko) 2021-01-28 2021-01-28 외형고정틀이 구비된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10-2021-0012526 2021-01-28
PCT/KR2021/019654 WO2022164038A1 (ko) 2021-01-28 2021-12-22 외형고정틀이 구비된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98738A true CN115398738A (zh) 2022-11-25

Family

ID=82653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8033.5A Pending CN115398738A (zh) 2021-01-28 2021-12-22 具有外形固定框架的电极组件和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55164A1 (zh)
EP (1) EP4120467A1 (zh)
JP (1) JP2023522310A (zh)
KR (1) KR20220109177A (zh)
CN (1) CN115398738A (zh)
WO (1) WO2022164038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6114A (zh) * 1999-03-26 2001-10-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叠合片封装型电池
JP2002008599A (ja) * 2000-06-27 2002-01-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磁シールドされた組電池
JP2006179442A (ja) * 2004-11-25 2006-07-06 Nec Lamilion Energy Ltd 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および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集合体
US20090263712A1 (en) * 2006-03-13 2009-10-22 Nec Corporation Film-packaged electric device
US20100227216A1 (en) * 2005-12-02 2010-09-09 Yuki Tominaga Lithium ion rechargeable cell
KR20140050182A (ko) * 2012-10-18 2014-04-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전극 조립체, 상기 전극 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전지팩 및 디바이스
CN205564846U (zh) * 2016-03-25 2016-09-07 杭州云乐车辆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电动汽车上的电池箱
JP2020140874A (ja) * 2019-02-28 2020-09-03 古河電池株式会社 ラミネート外装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03447A1 (de) * 1995-02-03 1996-08-08 Hoechst Trevira Gmbh & Co Kg Massenträger und Elektroden für galvanische Primär- und Sekundärelemente
KR101266109B1 (ko) * 2010-01-15 2013-05-2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내부 단락을 방지할 수 있는 구조의 이차전지
JP5875803B2 (ja) * 2011-08-29 2016-03-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820442B1 (ko) 2013-10-31 2018-01-1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셀의 전극조립체 테이핑 장치 및 상기 테이핑 장치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 전지셀
JP2016039094A (ja) * 2014-08-08 2016-03-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池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1962187B1 (ko) * 2017-12-27 2019-03-26 주식회사 엠플러스 파우치 보형물 삽입 이차전지
KR20210012526A (ko) 2019-07-25 2021-02-03 이제이콥부희 위생수 생성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6114A (zh) * 1999-03-26 2001-10-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叠合片封装型电池
US6743546B1 (en) * 1999-03-26 2004-06-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aminate sheath type battery
JP2002008599A (ja) * 2000-06-27 2002-01-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磁シールドされた組電池
JP2006179442A (ja) * 2004-11-25 2006-07-06 Nec Lamilion Energy Ltd 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および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集合体
US20100227216A1 (en) * 2005-12-02 2010-09-09 Yuki Tominaga Lithium ion rechargeable cell
US20090263712A1 (en) * 2006-03-13 2009-10-22 Nec Corporation Film-packaged electric device
KR20140050182A (ko) * 2012-10-18 2014-04-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전극 조립체, 상기 전극 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전지팩 및 디바이스
CN205564846U (zh) * 2016-03-25 2016-09-07 杭州云乐车辆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电动汽车上的电池箱
JP2020140874A (ja) * 2019-02-28 2020-09-03 古河電池株式会社 ラミネート外装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55164A1 (en) 2023-05-18
WO2022164038A1 (ko) 2022-08-04
JP2023522310A (ja) 2023-05-30
EP4120467A1 (en) 2023-01-18
KR20220109177A (ko) 2022-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10518B1 (ko)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
KR101567674B1 (ko)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
JP5697276B2 (ja) 新規な構造を有する電極組立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528027B1 (ko)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공정
KR101523427B1 (ko)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공정
KR20130131246A (ko)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화학소자
KR20140009037A (ko)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화학소자
JP6587157B2 (ja) 電極組立体及びこれを含む電気化学素子
KR20210055186A (ko) 폴딩형 전극조립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0468638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a pouch for a secondary battery
KR101487092B1 (ko) 이차전지용 파우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20140012601A (ko) 이차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화학소자
KR101484369B1 (ko) 이차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화학소자
CN108335915B (zh)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电化学电池
CN114730906A (zh)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KR101476040B1 (ko) 가스 흡착제가 코팅된 분리막을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중대형전지모듈
EP4044331A1 (en)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increased energy densit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EP4120467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having exterior fixing fram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KR101163388B1 (ko) 절연 저항이 우수한 이차전지
KR20140034340A (ko)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화학소자, 전지모듈
KR101543076B1 (ko)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화학소자
KR101551999B1 (ko)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이를 포함하는 중대형 전지모듈
KR102014458B1 (ko) 두께 방향성을 갖는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이차전지
KR20230050168A (ko) 전기화학소자용 분리막,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차전지
CN115885422A (zh) 在电极引线和电极接头之间具有优异可焊性的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