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61840A - 一种雷达液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雷达液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361840A CN115361840A CN202210918120.4A CN202210918120A CN115361840A CN 115361840 A CN115361840 A CN 115361840A CN 202210918120 A CN202210918120 A CN 202210918120A CN 115361840 A CN115361840 A CN 11536184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d plate
- flow channel
- liquid
- cold
- parallel f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54—Cold plates transferring heat from heat source to coolant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2—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radio waves, e.g. prim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2013/0236—Special technical features
- G01S2013/0245—Radar with phased array antenn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是关于一种雷达液冷装置。该装置包括:若干第一冷板和若干第二冷板,每个第一冷板与每个第二冷板依次交替相对平行设置;其中,每个第一冷板与每个第二冷板的表面用于设置发热件;第一并行流道,第一并行流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冷板内,第一并行流道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其中,第一并行流道包括上下两层的上流道和下流道;第二并行流道,第二并行流道设置在所述第二冷板内,第二并行流道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其中,第二并行流道包括上下两层的上流道和下流道,且第二并行流道和第一并行流道的进液口方向相反。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实现对第一冷板表面和第二冷板表面贴附的发热件的均匀散热,提高了发热件的均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相控阵雷达天线液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雷达液冷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有源相控阵雷达中,很多电子设备在工作时,大部分的输入功率都转化为热量,尤其是高热流密度的T/R组件和电源,随着芯片的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散热问题已成为制约有源相控阵雷达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雷达的内部空间有限,留给散热的可用空间很小,因此应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以最小的冷板体积带走最多的发热器件的热量为原则来设计冷板。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雷达阵面的冷板数量达上千个,以单层冷板设计较为常见,常见单层冷板为单层流道结构,整体呈现出在靠近流体进口区域温度低,在靠近流体出口区域温度高的特点,导致贴附在冷板上的发热组件温度分布不均,均温性较差。
因此,有必要改善上述相关技术方案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雷达液冷装置,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雷达液冷装置,该装置包括:
若干第一冷板和若干第二冷板,每个所述第一冷板与每个所述第二冷板依次交替相对平行设置;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冷板与每个所述第二冷板的表面用于设置发热件;
第一并行流道,所述第一并行流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冷板内,所述第一并行流道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其中,所述第一并行流道包括上下两层的上流道和下流道;
第二并行流道,所述第二并行流道设置在所述第二冷板内,所述第二并行流道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其中,所述第二并行流道包括上下两层的上流道和下流道,且所述第二并行流道和所述第一并行流道的进液口方向相反。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板和所述第二冷板内分别设置有空腔,位于所述第一冷板内的所述空腔将所述第一冷板从竖直方向上划分为上冷板、下冷板,位于所述第二冷板内的所述空腔将所述第二冷板从竖直方向上划分为上冷板、下冷板;其中,所述空腔用于容置发热件。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流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冷板、第二冷板内的上冷板内,所述下流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冷板、第二冷板内的下冷板内。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一分流机构,所述第一分流机构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一冷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分流机构包括:
封头,所述封头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一冷板的一侧,且所述封头上设置有第一介质进口,所述封头内还具有一储液腔,所述储液腔分别与所述若干第一冷板内的所述第一并行流道的进液口连通;
水接头,所述水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流机构中的所述封头内,所述水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介质进口处,且所述水接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分流机构中的所述储液腔连通。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一汇流机构,所述第一汇流机构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一冷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汇流机构与所述第一分流机构所设置的位置不同;
所述第一汇流机构包括:
封头,所述封头设置在所述若干所述第一冷板的一侧,且所述封头上设置有第一介质出口,所述封头内还具有一储液腔,所述储液腔分别与所述若干第一冷板内的所述第一并行流道的所述出液口连通;
水接头,所述水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一回流机构中的所述封头上,且该水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介质出口处,所述水接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汇流机构中的所述储液腔连通。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分流机构,所述第二分流机构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二冷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分流机构包括:
封头,所述封头设置在所述若干所述第二冷板的一侧,且所述封头上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所述封头内还具有一储液腔,所述储液腔分别与所若干述第二冷板内的所述第二并行流道的进液口连通;
水接头,所述水接头设置在所述封头内,所述水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介质进口处,且所述水接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流机构中的所述储液腔连通。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汇流机构,所述第二汇流机构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二冷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汇流机构与所述第二分流机构所设置的位置不同;
所述第二汇流机构包括:
封头,所述封头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二冷板的一侧,且所述封头上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所述封头内还具有一储液腔,所述储液腔与分别与所若干述第二冷板内的所述第二并行流道的出液口连通;
水接头,所述水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二汇流机构的所述封头上,且该水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介质出口处,所述水接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汇流机构中的所述储液腔连通。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封头的形状为矩形或半圆形。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并行流道内的上流道、下流道内分别设置有散热肋,所述散热肋用于对第二冷板表面的发热件进行进一步散热。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装置,第一冷板内的第一并行流道和第二冷板内的第二并行流道的进液口方向相反,使得冷却液经第一并行流道的进液口流入第一冷板内的冷却液流向和冷却液经第二并行流道的进液口流入第二冷板内的冷却液流向相反,实现对第一冷板表面和第二冷板表面贴附的发热件热量的均匀散热,提高第一冷板表面和第二冷板表面贴附的发热件的均温性。此外,第一并行流道和第二并行流道均具有上下两层的上流道和下流道,流经第一冷板或第二冷板内的冷却液同时流经第一冷板或第二冷板内的上流道和下流道,进一步对第一冷板或第二冷板的表面贴附的发热件更好的进行均匀散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冷板表面和第二冷板表面贴附的发热件的均温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雷达液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第一冷板;200、第二冷板;300、封头;400、第一介质进口;500、第一介质出口;600、第二介质进口;700、第二介质出口;800、主管道;900、空腔;1000、上冷板;1100、下冷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雷达液冷装置。参考图1中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若干第一冷板100、若干第二冷板200、第一并行流道及第二并行流道。
其中,若干第一冷板100和若干第二冷板200,每个所述第一冷板100与每个所述第二冷板200依次交替相对平行设置;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冷板100与每个所述第二冷板200的表面用于设置发热件。
第一并行流道,所述第一并行流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冷板100内,所述第一并行流道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其中,所述第一并行流道包括上下两层的上流道和下流道。
第二并行流道,所述第二并行流道设置在所述第二冷板200内,所述第二并行流道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其中,所述第二并行流道包括上下两层的上流道和下流道,且所述第二并行流道和所述第一并行流道的进液口方向相反。
通过上述装置,第一冷板100内的第一并行流道和第二冷板200内的第二并行流道的进液口方向相反,使得冷却液经第一并行流道的进液口流入第一冷板100内的冷却液流向和冷却液经第二并行流道的进液口流入第二冷板200内的冷却液流向相反,实现对第一冷板100表面和第二冷板200表面贴附的发热件热量的均匀散热,提高发热件的均温性。此外,第一并行流道和第二并行流道均具有上下两层的上流道和下流道,流经第一冷板100或第二冷板200内的冷却液同时流经第一冷板100或第二冷板200内的上流道和下流道,进一步对第一冷板100表面或第二冷板200的表面贴附的发热件更好的进行均匀散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发热件的均温性。
下面,将参考图1至图2对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的上述雷达液冷装置的各个部分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雷达冷夜装置包括若干第一冷板100和若干第二冷板200。其中,每个第一冷板100和每个第二冷板200依次交替相对平行设置,且每个第一冷板100的上下表面、每个第二冷板200的上下表面均用于贴附发热件。每个第一冷板100内设置有第一并行流道,第二冷板200内设置有第二并行流道。第一并行流道和第二并行流道均用于冷却液的流通。冷却液通过第一并行流道上的进液口流入第一并行流道内,而后从第一并行流道上的出液口流出,在冷却液流通第一并行流道的过程中,和第一冷板100的上下表面贴附的发热件进行热交换,实现了对第一冷板100上下表面设置的发热件的散热;冷却液通过第二并行流道上的进液口流入第二并行流道内,而后从第二并行流道上的出液口流出,在冷却液流通第二并行流道的过程中,和第二冷板200的上下表面贴附的发热件进行热交换,实现了对第二冷板200上下表面设置的发热件的散热。由于第一并行流道和第二并行流道的进液口的方向相反,故冷却液流入第一并行流道的流向方向和冷却液流入第二并行流道的流向方向相反,实现了对第一冷板100表面和第二冷板200表面贴附的发热件热量的均匀散热,提高了第一冷板100表面和第二冷板200表面贴附的发热件的均温性。此外,第一并行流道和第二并行流道内均设置有上下两层的上流道和下流道,流经第一冷板100或第二冷板200内的冷却液同时流经第一冷板100或第二冷板200内的上流道和下流道,进一步对第一冷板100表面或第二冷板200的表面贴附的发热件更好的进行均匀散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冷板100表面和第二冷板200表面贴附的发热件的均温性。其中,第一冷板100的上下表面为第一冷板100的传热面,第二冷板200的上下表面为第二冷板200的传热面。第一冷板100或第二冷板200内的上流道和下流道的排布密度可根据第一冷板100表面或第二冷板200表面设置的发热件的功耗和位置进行设计,且第一冷板100或第二冷板200内的上流道和下流道的流道排布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实际中雷达阵面的冷板数量达上千个,故第一冷板100和第二冷板200的数量,本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发热件包括但不限于T/R组件和电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板100和所述第二冷板200内分别设置有空腔900,位于所述第一冷板100内的所述空腔900将所述第一冷板100从竖直方向上划分为上冷板1000、下冷板1100,位于所述第二冷板200内的所述空腔900将所述第二冷板200从竖直方向上划分为上冷板1000、下冷板1100;其中,所述空腔900用于容置发热件。
具体的,第一冷板100内的空腔900将第一冷板100从竖直方向上划分为上冷板1000和下冷板1100,第二冷板200内的空腔900将第二冷板200从竖直方向上划分为上冷板1000和下冷板1100。其中,第一冷板100内的空腔900、第二冷板200内的空腔900可用于容置更多的发热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流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冷板100、第二冷板200内的上冷板1000内,所述下流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冷板100、第二冷板200内的下冷板1100内。具体的,第一冷板100内的空腔900位于第一冷板100内上冷板1000与下冷板1100之间,第二冷板200内的空腔900位于第二冷板200内上冷板1000与下冷板1100之间。第一冷板100内的上冷板1000内具有上流道、下冷板1100内具有下流道,第二冷板200内的上冷板1000内具有上流道、下冷板1100内具有下流道。冷却液同时流入第一冷板100内的上冷板1000内上流道和下流道,实现了对第一冷板100的上下表面设置的发热件的快速散热,从而实现了对容置在第一冷板100的空腔900内的发热件的散热;冷却液同时流入第二冷板200内的上冷板1000内上流道和下流道,实现了对第二冷板200的上下表面设置的发热件的快速散热,从而实现了对容置在第二冷板200的空腔900内的发热件的散热。需要说明的是看,空腔900扩展了第一冷板100、第二冷板200的传热面,可将更多的发热件贴附在传热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一分流机构,所述第一分流机构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一冷板100的一侧;
所述第一分流机构包括:
封头300,所述封头300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一冷板100的一侧,且所述封头300上设置有第一介质进口400,所述封头300内还具有一储液腔,所述储液腔分别与所述若干第一冷板100内的所述第一并行流道的进液口连通;
水接头,所述水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流机构中的所述封头300内,所述水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介质进口400处,且所述水接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分流机构中的所述储液腔连通。
具体的,雷达冷夜装置还包括第一分流机构,第一分流机构用于将冷却液分流到第一冷板100内。其中,第一分流机构包括:封头300,封头300设置在若干第一冷板100的一侧,封头300上具有第一介质进口400,封头300内具有一储液腔,储液腔分别和每个第一冷板100内的第一并行流道的进液口连通。水接头设置在第一分流机构内的封头300内,水接头的一端连接在第一介质进口400处,水接头的另一端与第一分流机构内的储液腔连通。水接头用于将第一分流机构的第一介质进口400和和第一分流机构的储液腔连接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分流机构工作时,需要借助外界的泵,使得冷却液经第一分流机构中的第一介质进口400进入该第一分流机构中封头300内的储液腔内,由于储液腔与每个第一冷板100内的第一并行流道的进液口连通,故冷却液从第一分流机构的储液腔通过第一并行流道的进液口进入第一并行流道,由于第一并行流道包括位于上下两层的上流道和下流道,冷却液通过第一并行流道的进液口分别进入第一并行流道的上流道和下流道。冷却液在第一并行流道的上流道和下流道内的流通,实现对第一冷板100的上下表面贴附的发热件的散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一汇流机构,所述第一汇流机构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一冷板100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汇流机构与所述第一分流机构所设置的位置不同;
所述第一汇流机构包括:
封头300,所述封头300设置在所述若干所述第一冷板100的一侧,且所述封头300上设置有第一介质出口500,所述封头300内还具有一储液腔,所述储液腔分别与所述若干第一冷板100内的所述第一并行流道的所述出液口连通;
水接头,所述水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一回流机构中的所述封头300上,且该水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介质出口500处,所述水接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汇流机构中的所述储液腔连通。
具体的,该雷达液冷装置还包括第一汇流机构,第一分流机构用于将第一冷板100内的第一并行流道内的冷却液汇流排出去。其中,第一分流机构包括:封头300,封头300设置在若干第一冷板100的一侧,封头300上具有第一介质出口500,封头300内具有一储液腔,该储液腔分别和每个第一冷板100内的第一并行流道的出液口连通。水接头设置在第一汇流机构的封头300内,水接头的一端连接在第一介质出口500处,水接头的另一端与第一汇流机构内的储液腔连通,水接头用于将第一汇流机构的第一介质出口500和第一汇流机构的储液腔连接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汇流机构工作时,从第一冷板100内第一并行流道内的上流道和下流道内的冷却液通过第一并行流道的出液口,汇流至第一汇流机构的储液腔,继而从第一介质出口500流出,实现了冷却液从第一冷板100内的流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分流机构,所述第二分流机构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二冷板200的一侧,
所述第二分流机构包括:
封头300,所述封头300设置在所述若干所述第二冷板200的一侧,且所述封头300上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600,所述封头300内还具有一储液腔,所述储液腔分别与所若干述第二冷板200内的所述第二并行流道的进液口连通;
水接头,所述水接头设置在所述封头300内,所述水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介质进口600处,且所述水接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流机构中的所述储液腔连通。
具体的,该雷达液冷装置还包括:第二分流机构,第二分流机构用于将冷却液分流到第二冷板200内。其中,第二分流机构包括:封头300,封头300设置在若干第二冷板200的一侧,封头300上具有第二介质进口600,封头300内具有一储液腔,储液腔分别和每个第二冷板200内的第二并行流道的进液口连通。水接头设置在第二分流机构内的封头300内,水接头的一端连接在第二介质进口600处,水接头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流机构内的储液腔连通。水接头用于将第二分流机构的第二介质进口600和和第二分流机构的储液腔连接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分流机构工作时,需要借助外界的泵,使得冷却液经第二分流机构中的第二介质进口600进入该第二分流机构中封头300内的储液腔内,由于储液腔与每个第二冷板200内的第二并行流道的进液口连通,故冷却液从第二分流机构的储液腔通过第二并行流道的进液口进入第二并行流道,由于第二并行流道包括位于上下两层的上流道和下流道,冷却液通过第二并行流道的进液口分别进入第二并行流道的上流道和下流道。冷却液在第二并行流道的上流道和下流道内的流通,实现对第二冷板200的上下表面贴附的发热件的散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汇流机构,所述第二汇流机构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二冷板200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汇流机构与所述第二分流机构所设置的位置不同;
所述第二汇流机构包括:
封头300,所述封头300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二冷板200的一侧,且所述封头300上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700,所述封头300内还具有一储液腔,所述储液腔与分别与所若干述第二冷板200内的所述第二并行流道的出液口连通;
水接头,所述水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二汇流机构的所述封头300上,且该水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介质出口700处,所述水接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汇流机构中的所述储液腔连通。
具体的,该雷达液冷装置还包括第二汇流机构,第二分流机构用于将第二冷板200内的第二并行流道内的冷却液汇流排出去。其中,第二分流机构包括:封头300,封头300设置在若干第二冷板200的一侧,封头300上具有第二介质出口700,封头300内具有一储液腔,该储液腔分别和每个第二冷板200内的第二并行流道的出液口连通。水接头设置在第二汇流机构的封头300内,水接头的一端连接在第二介质出口700处,水接头的另一端与第二汇流机构内的储液腔连通,水接头用于将第二汇流机构的第二介质出口700和第二汇流机构的储液腔连接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汇流机构工作时,从第二冷板200内第二并行流道内的上流道和下流道内的冷却液通过第二并行流道的出液口,汇流至第二汇流机构的储液腔,继而从第二介质出口700流出,实现了冷却液从第二冷板200内的流出。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冷板100内还设置有主管道800,第一并行流道的进液口可作为该主管道800的入口端,且该主管道800的入口端与第一分流机构中的储液腔连通,主管道800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一并行流道内的上流道、下流道连通。冷却液通过泵的作用由第一介质进口400依次进入、第一分流机构中的储液腔、第一冷板100内的主管道800,然后经主管道800的出口端分别流向上流道和下流道,进一步更好地实现了冷却液进入第一冷板100内的上流道、下流道;第二冷板200内亦设置有主管道800,第二并行流道的进液口可作为第二冷板200内的主管道800的入口端,且第二冷板200内的主管道800的入口端与第二分流机构中的储液腔连通,第二冷板200内的主管道800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并行流道内的上流道、下流道连通。冷却液通过泵的作用由第二介质进口600依次进入、第二分流机构中的储液腔、第二冷板200内的主管道800,然后经第二冷板200内的主管道800的出口端分别流向上流道和下流道,进一步更好地实现了冷却液进入第二冷板200内的上流道、下流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封头300的形状为矩形或半圆形。
具体的,封头300的形状为矩形或半圆形,封头300具体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此本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并行流道内的上流道、下流道内分别设置有散热肋,所述散热肋用于对所述第一冷板100表面的所述发热件进行进一步散热。
具体的,第一并行流道内的上流道、下流道内的散热肋的设置,当冷却液在第一并行流道内的上流道、下流道内流通时,由于第一并行流道内的上流道、下流道内分别设置的散热肋,散热肋可以增加冷却液与第一冷板100内的上流道、下流道的接触面积,实现了对第一冷板100上下表面设置的发热件进行进一步散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并行流道内的上流道、下流道内分别设置有散热肋,所述散热肋用于对第二冷板200表面的发热件进行进一步散热。
具体的,第二并行流道内的上流道、下流道内的散热肋的设置,当冷却液在第二并行流道内的上流道、下流道内流通时,由于第二并行流道内的上流道、下流道内分别设置的散热肋,散热肋可以增加冷却液与第一冷板100内的上流道、下流道的接触面积,实现了对第二冷板200上下表面设置的发热件进行进一步散热。
通过上述装置,第一冷板100内的第一并行流道和第二冷板200内的第二并行流道的进液口方向相反,使得冷却液经第一并行流道的进液口流入第一冷板100内的冷却液流向和冷却液经第二并行流道的进液口流入第二冷板200内的冷却液流向相反,实现对第一冷板100表面和第二冷板200表面贴附的发热件热量的均匀散热,提高第一冷板100表面和第二冷板200表面贴附的发热件的均温性。此外,第一并行流道和第二并行流道均具有上下两层的上流道和下流道,流经第一冷板100或第二冷板200内的冷却液同时流经第一冷板100或第二冷板200内的上流道和下流道,进一步对第一冷板100或第二冷板200的表面贴附的发热件更好的进行均匀散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冷板100表面和第二冷板200表面贴附的发热件的均温性。
需要理解的是,上述描述中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结合和组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0)
1.一种雷达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若干第一冷板和若干第二冷板,每个所述第一冷板与每个所述第二冷板依次交替相对平行设置;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冷板与每个所述第二冷板的表面用于设置发热件;
第一并行流道,所述第一并行流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冷板内,所述第一并行流道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其中,所述第一并行流道包括上下两层的上流道和下流道;
第二并行流道,所述第二并行流道设置在所述第二冷板内,所述第二并行流道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其中,所述第二并行流道包括上下两层的上流道和下流道,且所述第二并行流道和所述第一并行流道的进液口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雷达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板和所述第二冷板内分别设置有空腔,位于所述第一冷板内的所述空腔将所述第一冷板从竖直方向上划分为上冷板、下冷板,位于所述第二冷板内的所述空腔将所述第二冷板从竖直方向上划分为上冷板、下冷板;其中,所述空腔用于容置发热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雷达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流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冷板、第二冷板内的上冷板内,所述下流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冷板、第二冷板内的下冷板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雷达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
第一分流机构,所述第一分流机构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一冷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分流机构包括:
封头,所述封头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一冷板的一侧,且所述封头上设置有第一介质进口,所述封头内还具有一储液腔,所述储液腔分别与所述若干第一冷板内的所述第一并行流道的进液口连通;
水接头,所述水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流机构中的所述封头内,所述水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介质进口处,且所述水接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分流机构中的所述储液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雷达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
第一汇流机构,所述第一汇流机构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一冷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汇流机构与所述第一分流机构所设置的位置不同;
所述第一汇流机构包括:
封头,所述封头设置在所述若干所述第一冷板的一侧,且所述封头上设置有第一介质出口,所述封头内还具有一储液腔,所述储液腔分别与所述若干第一冷板内的所述第一并行流道的所述出液口连通;
水接头,所述水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一回流机构中的所述封头上,且该水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介质出口处,所述水接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汇流机构中的所述储液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雷达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分流机构,所述第二分流机构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二冷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分流机构包括:
封头,所述封头设置在所述若干所述第二冷板的一侧,且所述封头上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所述封头内还具有一储液腔,所述储液腔分别与所若干述第二冷板内的所述第二并行流道的进液口连通;
水接头,所述水接头设置在所述封头内,所述水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介质进口处,且所述水接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流机构中的所述储液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雷达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汇流机构,所述第二汇流机构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二冷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汇流机构与所述第二分流机构所设置的位置不同;
所述第二汇流机构包括:
封头,所述封头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二冷板的一侧,且所述封头上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所述封头内还具有一储液腔,所述储液腔与分别与所若干述第二冷板内的所述第二并行流道的出液口连通;
水接头,所述水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二汇流机构的所述封头上,且该水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介质出口处,所述水接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汇流机构中的所述储液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雷达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头的形状为矩形或半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雷达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并行流道内的上流道、下流道内分别设置有散热肋,所述散热肋用于对所述第一冷板表面的所述发热件进行进一步散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雷达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并行流道内的上流道、下流道内分别设置有散热肋,所述散热肋用于对第二冷板表面的发热件进行进一步散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918120.4A CN115361840A (zh) | 2022-08-01 | 2022-08-01 | 一种雷达液冷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918120.4A CN115361840A (zh) | 2022-08-01 | 2022-08-01 | 一种雷达液冷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361840A true CN115361840A (zh) | 2022-11-18 |
Family
ID=84032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918120.4A Pending CN115361840A (zh) | 2022-08-01 | 2022-08-01 | 一种雷达液冷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361840A (zh) |
-
2022
- 2022-08-01 CN CN202210918120.4A patent/CN115361840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25854B2 (en) | Heat sink and cooling unit using the same | |
US7339788B2 (en) | Cooling unit and flow distributing element for use in such unit | |
US8066057B2 (en) | Flow distributing unit and cooling unit | |
US4940085A (en) | Fluid heat exchanger for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 |
KR101025511B1 (ko) | 정박형 나사들을 가진 냉각 매니폴드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전지모듈, 및 상기 전지모듈을 냉각시키기 위한 방법 | |
CN109104844B (zh) | 一种微通道冷板 | |
US11849569B2 (en) | Ultra-compact configurable double-sided manifold micro-channel cold plate | |
JP2022135559A (ja) | 液冷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211829107U (zh) | 一种用于电池热管理的蜂窝型微通道冷却板 | |
CN115361840A (zh) | 一种雷达液冷装置 | |
CN112086416A (zh) | 一种微通道散热器分流集成冷却装置 | |
JP2000243886A (ja) | 電力用半導体素子の冷却体 | |
WO2022062605A1 (zh) | 托盘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 |
CN212874481U (zh) | 一种微通道散热器分流集成冷却装置 | |
CN113644401A (zh) | 一种用于有源相控阵天线的集成多级流道的冷却板 | |
KR20180080019A (ko) | 냉온 매트장치 | |
CN221447156U (zh) | 一种铲齿液冷板、液冷散热组、液冷散热装置及液冷散热服务器 | |
WO2022062606A1 (zh) | 电池包 | |
CN216600594U (zh) | 冷却装置和均温功率组件 | |
CN211879372U (zh) | 散热器以及具有其的功率模块 | |
CN217361728U (zh) | 电池组件 | |
CN220155532U (zh) | 一种针对大功率多模块芯片的集中均匀散热装置 | |
CN221708694U (zh) | 换热器、冷却系统和处理器组件 | |
CN219164986U (zh) | 一种低热阻低泵功的阵列热源的微通道散热集成系统 | |
CN212380464U (zh) |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的冷却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