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59058B - 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59058B
CN115359058B CN202211285726.5A CN202211285726A CN115359058B CN 115359058 B CN115359058 B CN 115359058B CN 202211285726 A CN202211285726 A CN 202211285726A CN 115359058 B CN115359058 B CN 1153590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phragm
gray value
area image
pole piece
determ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857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59058A (zh
Inventor
成朋
周兵
冯向远
谢媛媛
张琦
冯保铭
汤云潞
耿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8572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590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359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59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59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59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0002Inspection of images, e.g. flaw dete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60Analysis of geometric attribut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10Image acquisition modality
    • G06T2207/10004Still image; Photographic im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eomet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通过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通过对采集到的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进行灰度值变化量的检测,来确定二者的相对遮挡位置是否出现异常,进而据此确定隔膜是否出现翻折。从而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出现的,无法对隔膜翻折过程进行精确检测而导致的电池成品率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中涉及电池管理技术,尤其是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电装置都会以承载电池的方式实现运行功能。
以锂电池为例,锂电池在给人们带来方便,洁净的能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锂电池的爆炸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所以锂电池的品质也成为重中之重,对于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每道工序进行在线检测也成为了必要。在锂电池的结构中,电芯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芯的卷绕成型工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理解的,隔膜在入料时常会出现翻折等异常情况。这都会影响电芯品质。且因为电芯结构原因,也无法在制成成品后进行检测。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提供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从而解决相关技术中出现的,无法对隔膜翻折过程进行精确检测而导致的电池成品率较低的问题。
其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包括:
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采集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根据所述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确定所述隔膜是否出现翻折。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通过对采集到的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进行灰度值变化量的检测,来确定二者的相对遮挡位置是否出现异常,进而据此确定隔膜是否出现翻折。从而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出现的,无法对隔膜翻折过程进行精确检测而导致的电池成品率较低的问题。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采集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包括:采集用于表征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和/或,采集用于表征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第二隔膜区域图像。通过应用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利用相机分别采集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和/或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第二隔膜区域图像。从而实现无论隔膜卷绕过程中是内翻还是外翻均可实时的检测隔膜与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是否出现异常。从而第一时间自动检测隔膜的翻折情况。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包括第一判定区域,其中第一判定区域用于反映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的非重合区域图像;其中,在沿隔膜卷绕中心向外侧延伸的方向上,第一隔膜位于阴极极片的外层。通过应用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利用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的非重合区域图像来实时的检测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的相对遮挡位置是否出现异常。从而避免由于第一隔膜在阴极极片的底层所导致的,二者一旦发生重合便无法识别到位于底层的隔膜灰度值的弊端。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第一判定区域,检测所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中各个时刻的灰度值;根据所述第一判定区域,检测所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中各个时刻的灰度值;确定在隔膜卷绕过程中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确定第一隔膜出现翻折。通过应用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对于第一隔膜区域图像来说,由于在隔膜的翻折过程中阴极极片在上层,隔膜在底层。因此在正常卷绕的情况下,阴极极片会始终遮挡住位于底层的第一隔膜。也即第一判定区域检测到的灰度值应该始终为阴极极片的灰度值。基于此,一旦检测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即可确定由于阴极极片出现翻折而导致的位于底层的第一隔膜被显露出来,进而即可确定第一隔膜出现翻折。从而实现了一种自动检测隔膜是否被翻折的目的。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获取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对应的第一异常灰度值,第一异常灰度值为预先得到的第一隔膜的灰度值;确定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是否为第一异常灰度值;若是,确定在隔膜卷绕过程中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通过应用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一旦检测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即可确定由于阴极极片出现翻折而导致的位于底层的第一隔膜被显露出来,进而即可确定第一隔膜出现翻折。从而实现了一种自动检测隔膜是否被翻折的目的。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检测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之后,还包括:获取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对应的极耳灰度值;确定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是否为极耳灰度值;若是,确定在隔膜卷绕过程中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未出现异常。通过应用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一旦检测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超过阈值时,不第一时间判断隔膜出现翻折情况,而是首先检测异常灰度值是否为设置在极片上的极耳的灰度值。并只有在确定不是极耳的灰度值时,才会确定由于阴极极片出现翻折而导致的位于底层的第一隔膜被显露出来,进而即可确定第一隔膜出现翻折。从而实现了一种可以避免由于极片上极耳的存在所导致的无法自动检测隔膜是否被翻折的目的。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隔膜区域图像包括第二判定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判定区域用于反映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之间的重合区域图像;其中,在沿隔膜卷绕中心向外侧延伸的方向上,第二隔膜位于阳极极片的外层。通过应用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对于第二隔膜区域图像来说,由于在隔膜的翻折过程中隔膜始终在上层,阳极极片在底层。因此在正常卷绕的情况下,第二隔膜会始终遮挡住位于底层的阳极极片。也即第二判定区域检测到的灰度值应始终为第二隔膜的灰度值。基于此,一旦检测到第二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超过阈值时,即可确定由于第二隔膜出现翻折而导致的位于底层的阳极极片被显露出来,进而即可确定第二隔膜出现翻折。从而实现了一种自动检测隔膜是否被翻折的目的。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第二判定区域,检测所述第二隔膜区域图像各个时刻的灰度值;若检测到相邻两个时刻的灰度值之间的差值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在所述隔膜卷绕过程中,所述第二隔膜与所述阳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确定所述第二隔膜出现翻折。通过应用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一旦检测到第二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超过阈值时,即可确定由于第二隔膜出现翻折而导致的位于底层的阳极极片被显露出来,进而即可确定第二隔膜出现翻折。从而实现了一种自动检测隔膜是否被翻折的目的。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确定所述第二隔膜出现翻折,包括:获取第二隔膜区域图像对应的第二异常灰度值,第二异常灰度值对应于阳极极片的灰度值;确定第二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是否为第二异常灰度值;若是,确定在隔膜卷绕过程中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通过应用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检测到第二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超过阈值时,即可确定由于第二隔膜出现翻折而导致的位于底层的阳极极片被显露出来,进而即可确定第二隔膜出现翻折。从而实现了一种自动检测隔膜是否被翻折的目的。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根据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确定隔膜是否出现翻折,包括:检测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与对应的标准灰度值相比,灰度值变化量是否超过第三预设阈值;若超过,确定灰度值变化量超过第三预设阈值的时长;若确定时长超过预设时间阈值时,确定隔膜出现翻折。通过应用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一旦检测到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超过阈值时,不第一时间判断隔膜出现翻折情况,而是首先检测出现灰度值变化量超过阈值的时长。并只有在该情况维持较长时长时,才会确定隔膜出现翻折。从而实现了一种可以避免由于检测误差的存在所导致的误检测隔膜被翻折的目的。
其中,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装置,包括:采集模块,被配置为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采集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确定所述隔膜是否出现翻折。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通过对采集到的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进行灰度值变化量的检测,来确定二者的相对遮挡位置是否出现异常,进而据此确定隔膜是否出现翻折。从而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出现的,无法对隔膜翻折过程进行精确检测而导致的电池成品率较低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指令;以及,
处理器,用于与所述存储器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从而完成上述任一所述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的操作。
根据本申请的还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读取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执行时执行上述任一所述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的操作。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连同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参照附图,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申请,其中:
图1a为本申请提出的一种电池隔膜的分构造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提出的由一种隔膜卷绕过程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出的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出的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中,隔膜区域图像的采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出的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中,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出的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中,第二隔膜区域图像的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提出的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中,第一隔膜区域图像中正常灰度值变化量的示意图;
图6b为本申请提出的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中,第一隔膜区域图像中隔膜翻折时灰度值变化量的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提出的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中,第二隔膜区域图像中正常灰度值变化量的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提出的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中,第二隔膜区域图像中隔膜翻折时灰度值变化量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出的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出的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出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另外,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遮挡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下面结合图1a -图8来描述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进行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下述应用场景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而示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此方面不受任何限制。相反,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适用的任何场景。
相关技术中,随着锂电池技术的高速发展,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也逐渐广泛。
其中,锂电池在给人们带来方便,洁净的能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锂电池的爆炸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所以锂电池的品质也成为重中之重,对于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每道工序进行在线检测也成为了必要。在锂电池的结构中,电芯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芯的卷绕成型工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可以理解的,隔膜的入料异常,会影响电芯品质,因为电芯结构原因,也无法在制成成品后进行检测。在现有的电池卷绕机中,隔膜入料的异常检测采用相机拍摄的方法,但因为电池结构的原因不能全程监控(且需要避开极耳区,极耳区会导致现有判定逻辑误抓),且相机拍摄也会受外界光线因素影响,这样对于检测的准确性就会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而言的,无法对隔膜翻折过程进行精确检测而导致的电池成品率较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其思想为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采集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和/或第二隔膜区域图像。以使后续分别根据两个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确定隔膜入料时是否出现隔膜翻折的情况。从而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出现的,无法对隔膜翻折过程进行精确检测而导致的电池成品率较低的问题。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作为卷绕电池隔膜的设备。作为示例的,以下对电子设备的卷绕流程进行介绍:
其中,锂离子电池的装配通常是指将阴阳极片、隔膜、极耳、壳体等部件装配成电池的过程。装配过程通常可以分成卷绕、组装、焊接等工序。一种方式中,如图1a所示,卷绕和叠片是将集流体上焊接有极耳的阴/阳极片和隔膜制成正极—隔膜—负极结构的方形或圆柱形电芯结构的过程。
进一步的,如图1b所示,卷绕过程中,通常是首先将极耳用超声焊焊接到对应的极片上。作为示例的,阳极极片采用铝极耳,阴极极片采用镍极耳,然后将阴/阳极片和两层隔膜按照顺序阴极—第一隔膜—阳极—第二隔膜进行排列,再通过卷绕组装成圆柱形或方形电芯的过程。
一种方式中,隔膜处于阴阳极极片之间能够将正负极完全隔开,并且比负极极片更长更宽。作为示例的,隔膜的具体长度与电芯结构设计有关其中,对于卷绕电芯,隔膜的宽度通常比阴极要宽(例如为0.5~1.0mm),长度通常要比阴极长(例如为5~10mm)。
另一种方式中,卷绕电芯要求极片卷绕的松紧适度,过松浪费空间,过紧不利于电解液渗入,同时还要避免电芯出现螺旋;且极片的极耳等部件装配位置要准确,从而实现减小空间浪费和安全隐患的目的。
一种方式中,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1,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采集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
其中,电池隔膜是指在电池正极和负极之间存在的一层隔膜材料,是电池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对电池安全性和成本有直接影响。一种方式中,其作用是:隔离阴极极片、阳极极片并使电池内的电子不能自由穿过,让电解液中的离子在阴阳极片之间自由通过。
进一步的,隔膜的制备方法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类。其中,干法是将聚烯烃树脂熔融、挤压、吹膜制成结晶性聚合物薄膜,经过结晶化处理、退火后,得到高度取向的多层结构,在高温下进一步拉伸,将结晶界面进行剥离,形成多孔结构,可以增加薄膜的孔径。干法有单向拉伸和双向拉伸两种方式。
更进一步的,湿法又称相分离法或热致相分离法,将液态烃或一些小分子物质与聚烯烃树脂混合,加热熔融后,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然后降温进行相分离,压制得膜片,再将膜片加热至接近熔点温度,进行双向拉伸使分子链取向,最后保温一定时间,用易挥发物质洗脱残留的溶剂,可制备出相互贯通的微孔膜材料。
在此,对电池的隔膜卷绕过程进行说明,不论是在圆柱型电池还是方形电池中,大多都是采用将隔膜进行卷绕的工序来实现电池的制作。作为示例的,可以利用阳极极片加上一层隔膜在加上阴极极片再加上一层隔膜,总共四层进行卷绕而成。以使后续对卷绕而成的材料进行切叠工序,也即按顺序,将阴极极片、阳极极片切成电池壳体长度和宽度的极片,然后隔膜在中间,按照负极极片、隔膜、正极极片、隔膜、负极极片、隔膜、正极极片的顺序进行叠片。从而完成电池的制作。
进一步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为电池的隔膜卷绕过程中的一种示意图,其中包括阴极极片和第一隔膜,以及阳极极片和第二隔膜。
由图3可以看出,一种方式中,在正向卷绕过程中(即卷绕方向为逆时针),在沿隔膜卷绕中心向外侧延伸的方向上,第一隔膜位于阴极极片的外层。
换言之,在阴极极片与第一隔膜的相对遮挡位置的关系中,阴极极片位于第一隔膜的上层,也即第一隔膜位于阴极极片的底层。
另一种方式中,在反向卷绕过程中(即卷绕方向为顺时针),阳极极片位于第二隔膜的底层,也即第二隔膜位于阴极极片的上层。
进一步的,仍以图3为例进行说明,为了实现无论隔膜卷绕过程中是内翻还是外翻均可实时的检测隔膜与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是否出现异常的目的。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利用相机分别采集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和/或,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第二隔膜区域图像。
其中,对于第一隔膜区域图像来说,如图4所示,为用于表征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图像。可以理解的,在正常的正向卷绕过程中(即卷绕方向为逆时针),阴极极片应该始终位于第一隔膜的上层,也即第一隔膜应该始终位于阴极极片的底层。然而,如果在正向卷绕的过程,阴极极片出现翻折时,即会导致位于底层的第一隔膜被显露出来。从而导致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
同样的,对于第二隔膜区域图像来说,如图5所示,为用于表征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图像。
可以理解的,在正常的反向卷绕过程中(即卷绕方向为顺时针),在沿隔膜卷绕中心向外侧延伸的方向上,第二隔膜位于阳极极片的外层。
换言之,在阳极极片与第二隔膜的相对遮挡位置的关系中,阳极极片应该始终位于第二隔膜的底层,也即第二隔膜应该始终位于阳极极片的上层。然而,如果在反向卷绕的过程,第二隔膜出现翻折时,即会导致位于底层的阳极极片被显露出来。从而导致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之间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
S202,根据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确定隔膜是否出现翻折。
首先对第一隔膜区域图像进行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包括一个用于反映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的非重合区域图像的第一判定区域。
由图4可以看出,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第一判定区域可以设置在阴极极片的两侧位置。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检测第一判定区域中的灰度值变化量,来确定隔膜卷绕过程中,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是否出现异常。
具体来说,由于在正常的正向卷绕过程中(即卷绕方向为逆时针),阴极极片应该始终位于第一隔膜的上层,也即第一隔膜应该始终位于阴极极片的底层。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首先检测第一隔膜区域图像中,位于第一判定区域中的灰度值,例如在初始状态下(此时隔膜还未开始卷绕),第一判定区域中的灰度值必然为阴极极片的灰度值。并在后续实时的检测第一隔膜区域图像中位于第一判定区域中的灰度值。
后续检测中,当某一时刻,第一判定区域中的灰度值突然变为另一灰度值(即与前一时刻相比,两个时刻之间的灰度值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则代表第一判定区域中检测到了其他物件的灰度值(如果该其他物件的灰度值为第一异常灰度值,第一异常灰度值为阴极极片下层的第一隔膜对应的灰度值)。那么此时则说明由于阴极极片翻折进而导致位于底层的第一隔膜被显露了出来。从而即可判断隔膜的翻折过程出现异常。
举例说明,如图6a所示,第一判定区域在宽度方向的灰度值曲线在140上下波动,此时判断正常(例如130-150区间即为第一标准灰度值)。说明第一判定区域始终检测到的为阴极极片的灰度值。
然而在某一时间点,如图6b所示,第一判定区域在宽度方向的灰度值曲线明显脱离140而在2附近波动(此时即为当前的灰度值与前一时刻的灰度值的差值超过第一阈值)时。那么即可确定在隔膜卷绕过程中,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即由于阴极极片翻折进而导致位于底层的第一隔膜被显露了出来),从而确定第一隔膜出现翻折。
进一步的,对第二隔膜区域图像进行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包括一个用于反映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之间的非重合区域图像的第二判定区域。
由图5可以看出,第二隔膜区域图像的第二判定区域可以设置在阳极极片的两侧位置。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检测第二判定区域中的灰度值变化量,来确定隔膜卷绕过程中,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是否出现异常。
具体来说,由于在正常的反向卷绕过程中(即卷绕方向为逆时针),阳极极片应该始终位于第二隔膜的底层,也即第二隔膜应该始终位于阳极极片的上层。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首先检测第二隔膜区域图像中,位于第二判定区域中的灰度值,例如在初始状态下(此时隔膜还未开始卷绕),第二判定区域中的灰度值必然为第二隔膜的灰度值。并在后续实时的检测第二隔膜区域图像中位于第二判定区域中的灰度值。
后续检测中,当某一时刻,第二判定区域中的灰度值突然变为另一灰度值(即与前一时刻相比,两个时刻之间的灰度值差值超过第二预设阈值)。则代表第二判定区域中检测到了其他物件的灰度值(如果该其他物件的灰度值为第二异常灰度值,第二异常灰度值为第二隔膜下层的阳极极片对应的灰度值)。那么此时则说明由于第二隔膜翻折进而导致位于底层的阳极极片被显露了出来。从而即可判断隔膜的翻折过程出现异常。
举例说明,如图7a所示,第二判定区域在宽度方向的灰度值曲线在80上下波动,此时判断正常(例如70-90区间即为第二标准灰度值)。说明第二判定区域始终检测到的为第二隔膜的灰度值。
然而在某一时间点,如图7b所示,第二判定区域在宽度方向的灰度值曲线明显脱离80而在40附近波动(此时即为当前的灰度值与前一时刻的灰度值的差值超过第二阈值)时。那么即可确定在隔膜卷绕过程中,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即由于第二隔膜翻折进而导致位于底层的阳极极片被显露了出来),从而确定第二隔膜出现翻折。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采集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根据所述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确定所述隔膜是否出现翻折。
通过应用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可以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通过对采集到的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进行灰度值变化量的检测,来确定二者的相对遮挡位置是否出现异常,进而据此确定隔膜是否出现翻折。从而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出现的,无法对隔膜翻折过程进行精确检测而导致的电池成品率较低的问题。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采集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包括:采集用于表征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和/或,采集用于表征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第二隔膜区域图像。
一种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采用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相机来采集得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和/或,第二隔膜区域图像。其中,CCD相机是一种半导体器件,能够把光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
一种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CCD相机上植入的微小光敏物质称作像素(Pixel)。一块CCD上包含的像素数越多,其提供的画面分辨率也就越高。CCD的作用就像胶片一样,但它是把图像像素转换成数字信号。CCD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电容,能感应光线,并将影像转变成数字信号。经由外部电路的控制,每个小电容能将其所带的电荷转给它相邻的电容。作为一种光数转化元件,CCD相机已被广泛应用
通过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利用相机分别采集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和/或,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第二隔膜区域图像。从而实现无论隔膜卷绕过程中是内翻还是外翻均可实时的检测隔膜与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是否出现异常。从而第一时间自动检测隔膜的翻折情况。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包括第一判定区域,其中第一判定区域用于反映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的非重合区域图像;其中第一隔膜在阴极极片的下层。
通过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利用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的非重合区域图像来实时的检测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的相对遮挡位置是否出现异常。从而避免由于第一隔膜在阴极极片的底层所导致的,二者一旦发生重合便无法识别到位于底层的隔膜灰度值的弊端。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第一判定区域,检测所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中各个时刻的灰度值;时,确定在隔膜卷绕过程中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确定第一隔膜出现翻折。
进一步的,对于第一隔膜区域图像来说,由于在隔膜的翻折过程中阴极极片在上层,隔膜在底层。因此在正常卷绕的情况下,阴极极片会始终遮挡住位于底层的第一隔膜。也即第一判定区域检测到的灰度值应始终为阴极极片的灰度值。
基于此,一旦检测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即可确定由于阴极极片出现翻折而导致的位于底层的第一隔膜被显露出来,进而即可确定第一隔膜出现翻折。从而实现了一种自动检测隔膜是否被翻折的目的。
一种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一预设阈值进行具体限定,例如可以为100,也可以为80等等。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获取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对应的第一异常灰度值,第一异常灰度值为预先得到的第一隔膜的灰度值;确定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是否为第一异常灰度值;若是,确定在隔膜卷绕过程中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
举例来说,例如第一判定区域在宽度方向的灰度值曲线在第一标准灰度值140上下波动,此时判断正常。也即第一判定区域始终检测到的为阴极极片的灰度值。然而后续检测时,当检测到当前的灰度值为与前一时刻灰度值的差值超过第一阈值的时候,即可确定在隔膜卷绕过程中,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从而确定第一隔膜出现翻折。
通过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一旦检测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即可确定由于阴极极片出现翻折而导致的位于底层的第一隔膜被显露出来,进而即可确定第一隔膜出现翻折。从而实现了一种自动检测隔膜是否被翻折的目的。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检测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之后,还包括:获取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对应的极耳灰度值;确定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是否为极耳灰度值;若是,确定在隔膜卷绕过程中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未出现异常。
进一步的,极耳是锂离子聚合物电池产品的一种原材料。其中,极耳就是从电芯中将阴阳极片引出来的金属导电体。一种方式中,极耳分为三种材料,电池的正极使用铝(Al)材料,负极使用镍(Ni)材料,负极也有铜镀镍(Ni—Cu)材料,它们都是由胶片和金属带两部分复合而成。
进一步的,由于极耳是正常存在在极片之中的。且极耳对应的灰度值必然和极片的灰度值不同。因此为了避免由于第一隔膜区域图像中存在有极耳所导致的误检测的问题。
具体而言,可以在一旦检测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超过阈值时,不第一时间判断隔膜出现翻折情况,而是首先检测异常灰度值是否为设置在极片上的极耳的灰度值。并只有在确定不是极耳的灰度值时,才会确定由于阴极极片出现翻折而导致的位于底层的第一隔膜被显露出来,进而即可确定第一隔膜出现翻折。从而实现了一种可以避免由于极片上极耳的存在所导致的无法自动检测隔膜是否被翻折的目的。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隔膜区域图像包括第二判定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判定区域用于反映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之间的重合区域图像;其中,在沿隔膜卷绕中心向外侧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隔膜位于所述阳极极片的外层。
另一种方式中,对于第二隔膜区域图像来说,由于在隔膜的翻折过程中隔膜始终在上层,阳极极片在底层。因此在正常卷绕的情况下,第二隔膜会始终遮挡住位于底层的阳极极片。也即第二判定区域检测到的灰度值应始终为第二隔膜的灰度值。
基于此,一旦检测到第二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超过阈值时,即可确定由于第二隔膜出现翻折而导致的位于底层的阳极极片被显露出来,进而即可确定第二隔膜出现翻折。从而实现了一种自动检测隔膜是否被翻折的目的。
举例说明,例如第二判定区域在宽度方向的灰度值曲线在80上下波动,此时判断正常(也即相邻两个时刻的灰度值差值较小)。说明第二判定区域始终检测到的为第二隔膜的灰度值。然而在某一时间点,第二判定区域在宽度方向的灰度值曲线明显脱离80而在40附近波动,则即可确定在隔膜卷绕过程中,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从而确定第二隔膜出现翻折。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第二判定区域,检测第二隔膜区域图像各个时刻的灰度值;若检测到相邻两个时刻的灰度值之间的差值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在隔膜卷绕过程中,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确定第二隔膜出现翻折。
通过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一旦检测到第二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超过阈值时,即可确定由于第二隔膜出现翻折而导致的位于底层的阳极极片被显露出来,进而即可确定第二隔膜出现翻折。从而实现了一种自动检测隔膜是否被翻折的目的。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确定所述第二隔膜出现翻折,包括:获取第二隔膜区域图像对应的第二异常灰度值,第二异常灰度值为预先得到的阳极极片的灰度值;确定第二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是否为第二异常灰度值;若是,确定在隔膜卷绕过程中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
一种方式中,在检测到第二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超过阈值时,即可确定由于第二隔膜出现翻折而导致的位于底层的阳极极片被显露出来,进而即可确定第二隔膜出现翻折。从而实现了一种自动检测隔膜是否被翻折的目的。
可选地,在基于本申请上述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根据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确定隔膜是否出现翻折,包括:检测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与对应的标准灰度值相比,灰度值变化量是否超过第三预设阈值;若超过,确定灰度值变化量超过第三预设阈值的时长;若确定时长超过预设时间阈值时,确定隔膜出现翻折。
在另一种方式中,一旦检测到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超过阈值时,不第一时间判断隔膜出现翻折情况,而是首先检测出现灰度值变化量超过阈值的时长。并只有在该情况维持较长时长时,才会确定隔膜出现翻折。
可以理解的,上述技术方案的目的在于避免由于短暂的灰度值变化量过大而引起的误检测情况。从而实现了一种可以避免由于检测误差的存在所导致的误检测隔膜被翻折的目的。
作为示例的,结合图8对本申请提出的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进行具体的说明:
步骤1a、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采集用于表征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第一隔膜区域图像。
其中,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包括第一判定区域,其中第一判定区域用于反映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的非重合区域图像;
其中,第一隔膜在阴极极片的下层。
步骤2a、获取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对应的第一标准灰度值,第一标准灰度值对应于阴极极片的灰度值。
步骤3a、在隔膜卷绕过程中,若检测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在当前时刻的灰度值与前一时刻的灰度值相比,差值超过第一阈值时,获取当前灰度值。
步骤4a、检测当前灰度值是否为极耳的灰度值。
步骤5a、若是,确定隔膜未出现翻折。
步骤6a、若否,检测当前灰度值是否为第一隔膜的灰度值。
其中,步骤5a和步骤6a可以并行执行,也可以以任一顺序先后执行。
步骤7a、若是,确定隔膜出现翻折。
本申请另外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b、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采集用于表征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第二隔膜区域图像。
其中,第二隔膜区域图像包括第二判定区域,其中第二判定区域用于反映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之间的重合区域图像;
其中,第二隔膜在阳极极片的上层。
步骤2b、获取第二隔膜区域图像对应的第二标准灰度值,第二标准灰度值为第二隔膜的灰度值。
步骤3b、在隔膜卷绕过程中,若检测到第二隔膜区域图像在当前时刻的灰度值与前一时刻的灰度值相比,差值超过第二阈值时,检测当前时刻的灰度值是否为阳极极片的灰度值。
步骤4b、若是,确定隔膜出现翻折。
通过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通过对采集到的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进行灰度值变化量的检测,来确定二者的相对遮挡位置是否出现异常,进而据此确定隔膜是否出现翻折。从而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出现的,无法对隔膜翻折过程进行精确检测而导致的电池成品率较低的问题。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装置。其中包括:
采集模块301,被配置为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采集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
确定模块302,被配置为根据所述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确定所述隔膜是否出现翻折。
通过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通过对采集到的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进行灰度值变化量的检测,来确定二者的相对遮挡位置是否出现异常,进而据此确定隔膜是否出现翻折。从而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出现的,无法对隔膜翻折过程进行精确检测而导致的电池成品率较低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采集模块301,被配置为:
采集用于表征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所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和/或,采集用于表征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所述第二隔膜区域图像。
在本申请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采集模块301,被配置为:
所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包括第一判定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判定区域用于反映所述第一隔膜与所述阴极极片之间的非重合区域图像;
其中,在沿隔膜卷绕中心向外侧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隔膜位于所述阴极极片的外层。
在本申请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采集模块301,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第一判定区域,检测所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中各个时刻的灰度值;
若检测到相邻两个时刻的灰度值之间的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确定在所述隔膜卷绕过程中所述第一隔膜与所述阴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
确定所述第一隔膜出现翻折。
在本申请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采集模块301,被配置为:
获取所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对应的第一异常灰度值,所述第一异常灰度值为预先得到的所述第一隔膜的灰度值;
确定所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是否为所述第一异常灰度值;
若是,确定在所述隔膜卷绕过程中所述第一隔膜与所述阴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
在本申请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采集模块301,被配置为:
获取所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对应的极耳灰度值;
确定所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是否为所述极耳灰度值;
若是,确定在所述隔膜卷绕过程中所述第一隔膜与所述阴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未出现异常。
在本申请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采集模块301,被配置为:
第二隔膜区域图像包括第二判定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判定区域用于反映所述第二隔膜与所述阳极极片之间的重合区域图像;
其中,在沿隔膜卷绕中心向外侧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隔膜位于所述阳极极片的外层。
在本申请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采集模块301,被配置为:
根据第二判定区域,检测所述第二隔膜区域图像各个时刻的灰度值;
若检测到相邻两个时刻的灰度值之间的差值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在所述隔膜卷绕过程中,所述第二隔膜与所述阳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
确定所述第二隔膜出现翻折。
在本申请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采集模块301,被配置为:
获取所述第二隔膜区域图像对应的第二异常灰度值,所述第二异常灰度值为预先得到的所述阳极极片的灰度值;
确定所述第二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是否为所述第二异常灰度值;
若是,确定在所述隔膜卷绕过程中所述第二隔膜与所述阳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
在本申请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采集模块301,被配置为:
检测所述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与对应的标准灰度值相比,灰度值变化量是否超过第三预设阈值;
若超过,确定灰度值变化量超过第三预设阈值的时长;
若确定所述时长超过预设时间阈值时,确定所述隔膜出现翻折。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逻辑结构框图。例如,电池400可以是包含一种承载由电池的电子设备。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上述指令可由电池处理器执行以完成上述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采集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根据所述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确定所述隔膜是否出现翻折。可选地,上述指令还可以由电池的处理器执行以完成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其他步骤。例如,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应用程序/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条或多条指令,该一条或多条指令可以由电池的处理器执行,以完成上述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采集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根据所述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确定所述隔膜是否出现翻折。可选地,上述指令还可以由电池的处理器执行以完成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其他步骤。
图10为电池400的示例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示意图10仅仅是电池400的示例,并不构成对电池4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电池40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所称处理器402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402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处理器402是电池40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电池400的各个部分。
存储器401可用于存储计算机可读指令403,处理器402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401内的计算机可读指令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401内的数据,实现电池400的各种功能。存储器401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电池400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401可以包括硬盘、内存、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 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 SD)卡,闪存卡(Flash Card)、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其他非易失性/易失性存储器件。
电池400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可读指令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的计算机可读指令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可读指令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
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2)

1.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采集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
根据所述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确定所述隔膜是否出现翻折;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确定所述隔膜是否出现翻折,包括:
检测所述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与对应的标准灰度值相比,灰度值变化量是否超过第三预设阈值;
若超过,确定灰度值变化量超过第三预设阈值的时长;
若确定所述时长超过预设时间阈值时,确定所述隔膜出现翻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包括:
采集用于表征第一隔膜与阴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和/或,采集用于表征第二隔膜与阳极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第二隔膜区域图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包括第一判定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判定区域用于反映所述第一隔膜与所述阴极极片之间的非重合区域图像;
其中,在沿隔膜卷绕中心向外侧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隔膜位于所述阴极极片的外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判定区域,检测所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中各个时刻的灰度值;
若检测到相邻两个时刻的灰度值之间的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确定在所述隔膜卷绕过程中所述第一隔膜与所述阴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
确定所述第一隔膜出现翻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检测到相邻两个时刻的灰度值之间的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对应的第一异常灰度值,所述第一异常灰度值为预先得到的所述第一隔膜的灰度值;
确定所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是否为所述第一异常灰度值;
若是,确定在所述隔膜卷绕过程中所述第一隔膜与所述阴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检测到相邻两个时刻的灰度值之间的差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对应的极耳灰度值;
确定所述第一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是否为所述极耳灰度值;
若是,确定在所述隔膜卷绕过程中所述第一隔膜与所述阴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未出现异常。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膜区域图像包括第二判定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判定区域用于反映所述第二隔膜与所述阳极极片之间的重合区域图像;
其中,在沿隔膜卷绕中心向外侧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隔膜位于所述阳极极片的外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第二判定区域,检测所述第二隔膜区域图像各个时刻的灰度值;
若检测到相邻两个时刻的灰度值之间的差值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在所述隔膜卷绕过程中,所述第二隔膜与所述阳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
确定所述第二隔膜出现翻折。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检测到相邻两个时刻的灰度值之间的差值超过第二预设阈值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隔膜区域图像对应的第二异常灰度值,所述第二异常灰度值为预先得到的所述阳极极片的灰度值;
确定所述第二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是否为所述第二异常灰度值;
若是,确定在所述隔膜卷绕过程中所述第二隔膜与所述阳极极片的相对遮挡位置出现异常。
10.一种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集模块,被配置为在隔膜卷绕过程中,采集用于表征隔膜与极片之间相对遮挡位置的隔膜区域图像;
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确定所述隔膜是否出现翻折;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隔膜区域图像的灰度值变化量,确定所述隔膜是否出现翻折,包括:
检测所述隔膜区域图像的当前灰度值与对应的标准灰度值相比,灰度值变化量是否超过第三预设阈值;
若超过,确定灰度值变化量超过第三预设阈值的时长;
若确定所述时长超过预设时间阈值时,确定所述隔膜出现翻折。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指令;以及,
处理器,用于与所述存储器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从而完成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的操作。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读取的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指令被执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的操作。
CN202211285726.5A 2022-10-20 2022-10-20 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ctive CN1153590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85726.5A CN115359058B (zh) 2022-10-20 2022-10-20 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85726.5A CN115359058B (zh) 2022-10-20 2022-10-20 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59058A CN115359058A (zh) 2022-11-18
CN115359058B true CN115359058B (zh) 2023-04-07

Family

ID=84007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85726.5A Active CN115359058B (zh) 2022-10-20 2022-10-20 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5905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60186A (zh) * 2018-08-31 2019-02-19 广州超音速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池隔膜检测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系统
CN109829501B (zh) * 2019-02-01 2021-02-19 北京市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203745A (zh) * 2021-07-05 2021-08-03 中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叠片装置及极片翻折的检测方法
CN115205198A (zh) * 2022-05-07 2022-10-18 广州超音速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极耳质量检测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59058A (zh) 2022-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97372B2 (en) Electrode winding apparatus
US20160141561A1 (en) Electrochemical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chemical cell
JP7302765B2 (ja) バッテリー診断装置及び方法
DE102012209397A1 (de) Batteriezelle mit drucksensitivem Foliensensor
KR101688569B1 (ko) 단차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및 절연저항 불량 확인 방법
WO2023023998A1 (zh) 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方法和图像分析器
CN115359058B (zh) 电池隔膜的翻折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JP4595500B2 (ja) 巻回装置および巻きずれ検査方法
JP5929865B2 (ja)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9152636A (ja) 電池装置および電池システム
CN116982185A (zh) 极片的叠片方法、装置和叠片机
CN117178399A (zh) 极片表面贴胶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极片贴胶机
KR20200113823A (ko)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 제조 장치
JP6248751B2 (ja) 蓄電装置の検査方法
JP6374193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自己放電検査方法
WO2024000491A1 (zh) 用于电池生产的检测方法和系统、电池的生产方法和系统
JP6907583B2 (ja) 蓄電池
KR20220122358A (ko) 배터리 진단 장치 및 방법
CN117157808A (zh) 一种动力电池热失控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动力电池
KR102109224B1 (ko) 전지케이스 모니터링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7538335B (zh) 极耳缺陷检测方法和极耳缺陷检测设备
JP2007250194A (ja) 組電池の短絡検出装置
KR20200089173A (ko) 유닛 셀 불량 판단 장치 및 방법
US20150187508A1 (en) Electrolytic Capacitor
JP2018156727A (ja)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