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41596A - 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41596A
CN115341596A CN202211152521.XA CN202211152521A CN115341596A CN 115341596 A CN115341596 A CN 115341596A CN 202211152521 A CN202211152521 A CN 202211152521A CN 115341596 A CN115341596 A CN 1153415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undation
plate
newly
newly added
orig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525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41596B (zh
Inventor
刘一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Yua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nspection Ltd Shenzhen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Yua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nspection Ltd Shenzh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Yua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nspection Ltd Shenzhen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Yua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nspection Ltd Shenzhen
Priority to CN20221115252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4159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341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415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415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415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7/00Repair of damaged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7/00Foundations as substructur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300/00Materials
    • E02D2300/0004Synthetics
    • E02D2300/0018Cement used as binder
    • E02D2300/002Concret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300/00Materials
    • E02D2300/0026Metals
    • E02D2300/0029Steel; Ir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undations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属于建筑结构工程加固改造技术领域,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和特征:在原基础拟加建的相对两侧斜表面和竖表面铺设隔离板;在原基础拟加建两侧外地面老土上铺设素砼基础新增垫层;以隔离板和素砼基础新增垫层为模板,浇筑两个各自独立的,在其上方有与建筑柱抗压铰接连接构造的新增臂板组合,待新增臂板组合充分凝固后拆除隔离板并恢复原位,因而构成与原基础的隔离空隙;对相对设置的新增臂板组合之间的两组下部钢筋进行预反力张拉,使两新增臂板互相靠拢,新增基础板下沉,并使地基土预先产生支撑反力;本申请具有增强被改建基础的新增构件工作效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结构工程加固改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
背景技术
地基基础是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坡形独立扩展基础是建筑基础中常用的一种基础形式。因为原有基础缺陷、或加建工程后增加荷载,对原有基础改建、加建更是常见。
现有独立基础采用的普通加大基础底面积来增大承载力的改建方法,显露的第一个缺点是,在需要增加基础底部的网状贯通受力钢筋数量时,原基础范围所需要增加的钢筋无法填入。第二个缺点是,在后补的基础面积范围,地基反力滞后。新增基础缺少与原基础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共同压缩地基土,共同下沉过程。而基础的承载力来源于基础下压地基后,地基对基础提供的向上的地基反力,在未增加新的竖向荷载的情况,除了基础自重,基本无基底反力而对旧基础无贡献。在上部需要新增加荷载的场合,基地反力跟不上原基础的增长,远发挥不了地基承载潜力,使得工作效率不高。这两点,都严重影响了基础的增、改建效益。
本方案的目的,针对在原待加建基础环境狭窄一个方向受限制,只有另一方向的两侧有增建空间的情况下,在新建基础面积范围最大限度地预先建立地基反力,有效地分担原基础的负担,使得两个范围各自的基底反力应力互相接近,或保持一定的比例,充分挖掘地基土承载潜力,并合理控制沉降。本发明特别适合原基础之间可用空间小,而又需要大幅度提高基础承载力的工程。
发明内容
为了大幅度增强在原基础上新增的基础新构件的工作效能,本申请提供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
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原基础拟加建的两侧表面铺设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包括位于原基础(a)顶的坡表面的斜隔离板及位于原基础竖侧边的竖隔离板;
S2:在原基础拟加建的两侧地面老土位置上铺设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
S3:在原基础上方建筑柱的每个侧面均安装阴角预埋抵接钢板,所述阴角预埋抵接钢板包括相互焊接固定的阴角竖板和阴角斜板;相邻的两个所述阴角竖板在建筑柱转角处首尾焊接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阴角斜板在建筑柱转角处首尾焊接连接;所述竖板贴建筑柱侧面固定安装在建筑柱上;在所述阴角斜板上方绕建筑柱一周贴建筑柱侧边浇筑柱加固砼套,所述阴角斜板靠近所述柱加固砼套的一侧埋设在所述柱加固砼套内;所述阴角预埋抵接钢板在所述斜板与所述竖板连接处形成一个阴角,所述阴角开口方向朝向远离所述柱加固砼套的方向;
S4:以所述隔离板和所述素砼基础新增垫层为模板,在所述隔离板和所述素砼基础新增垫层上浇筑两个新增臂板组合,在所述新增臂板组合顶端内预埋固定有阳角预埋抵接钢板,所述阳角预埋抵接钢板包括阳角竖板、阳角平板和钢棒;所述阳角竖板与柱侧面留有空隙,所述阳角竖板顶边和阳角平板一侧焊接固定,并且在所述阳角竖板和所述阳角平板相连的位置形成阳角,所述钢棒焊接固定在所述阳角处;钢棒剖面圆心在所述阳角竖板和所述阳角平板交角的角平分线反向延伸线上。所述钢棒抵压在所述阴角预埋抵接钢板的阴角中,与阴角预埋抵接钢板构成抗压铰接连接;
S5:待所述新增臂板组合充分凝固后拆所述斜隔离板和所述竖隔离板,并且使得所述新增臂板组合与原基础之间留有供所述新增臂板组合围绕所述钢棒合拢翻转的内翻转空间;
S6:在相对设置的一对所述新增臂板组合之间穿设两束张拉钢筋,每束所述张拉钢筋的两端均与所述新增臂板组合相连,并同时对所述张拉钢筋进行预反力张拉,使得相对的两个所述新增臂板组合均以所述钢棒为翻转轴线向彼此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使得所述新增基础板向下沉降;
S7:填充原基础与两个新增臂板组合之间的空隙;在原基础的两个无新增臂板组合侧边,分别浇筑设置矩形断面的砼钢筋保护带;在所述阴角预埋抵接钢板和所述阳角预埋抵接钢板之间的空隙处安装钢筋,浇筑砼。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新增臂板组合在浇筑完成,置于原坡型基础及新增基础垫层上,在未张拉钢筋之前,新增臂板组合除了自身重力以外对原基础未提供任何地基承载力;通过后来对相对的两个新增臂板组合之间的张拉钢筋进行预反力张拉,使得相对的两个新增臂板组合以钢棒为转动轴线向靠近原基础的方向旋转,新增臂板组合对新增基础垫层施加压力,新增基础垫层对地基向下施压,地基通过新增垫层对新增臂板组合提供向上的基底反力,同时由于新增臂板组合与原建筑柱通过连接件铰接相连,新增臂板组合受到地基传递的地基反力通过连接件与原建筑柱的连接处传递至建筑柱上,在增大原基础的承载面积的同时,对与原基础相连的建筑柱起到承载作用,从而为原基础分担了部分承载力,大幅度提高了新增臂板组合的工作效能。
可选的,在所述S1步骤中,所述每斜隔离板完整覆盖本侧边原基础斜坡,在原基础每个拟加建坡面下边缘中部固定安装一个垂直于坡面的压缩量显示棒,所述斜隔离板在所述压缩量显示棒的位置处设置有可供所述压缩量显示棒顺利套入和分离的圆洞,在所述压缩量显示棒的表面套设有可沿所述压缩量显示棒自由滑动但浇筑固定于新增臂板组合砼内的套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浇筑新增臂板组合的过程中,套管浇筑在新增臂板组合内,压缩量显示棒能够相对新增臂板组合滑动,在对相对的两个新增臂板组合钢筋进行预反力张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伸缩量显示棒相对新增臂板组合的运动,方便掌握张拉过程,为测得新增臂板组合的实际沉降量提供参考,并通过换算测得新增臂板组合在预反力张拉过程中所受到的地基承载力。
可选的,所述S2步骤包括以下步骤:S21:切割原基础拟加建侧边缘的素砼垫层,使得原基础的素砼垫层切面与原基础对应侧竖直侧面平齐;S22:修补原基础垫层切面的切割茬使其表面光滑平整;S23:紧贴原基础拟加建侧边缘竖直侧面,铺设所述竖隔离板,所述竖隔离板底部标高与原基础垫层底面标高平齐;S24:在与原基础相邻的拟加建侧一定范围铺设铺设所述素砼基础新增垫层,所述素砼基础新增垫层与原基础素砼垫层厚度相同,并且所述素砼基础新增垫层标高低于原基础素砼垫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隔离板与原基础和原基础素砼垫层之间能够紧贴,尽量避免由于原基础垫层切面的切割茬导致隔离板与原基础素砼垫层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影响在浇筑新增臂板组合时对新增臂板组合的质量;同时由于隔离板将原基础素砼垫层的切割面覆盖,在铺设新增臂板组合垫层施工时对原基础垫层起到保护作用,不易对原基础垫素砼层下方的地基土持力层造成扰动,尽量避免避免地基土持力层松弛。
可选的,在所述S4步骤中,当所述隔离板材质为木质或其他硬质材料时,在所述S4浇筑新增臂板组合前,在所述隔离板和素砼基础新增垫层上铺设塑料薄膜;所述阴角斜板与所述新增臂板组合之间设置有避让空间。
进一步地,当所述隔离板材质为木质或其他硬质材料时,所述S5步骤包括以下步骤:S51:待所述新增臂板组合和所述柱加固砼套充分凝固后拆除所有所述隔离板;S52:搬动所述新增臂板组合,使新增臂板组合绕所述钢棒向远离原基础的方向翻转至所述外翻转空间内,并将所述隔离板取出;S53:将新增臂板组合翻转至原位,所述新增臂板组合与原基础之间在被取出的所述隔离板的位置形成所述内翻转空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木质或其他硬质材料的隔离板在新增臂板组合浇筑的过程中起到隔绝新增臂板组合与原基础的作用;而在新增臂板组合成型后,阴角斜板与所述新增臂板组合之间外翻转空间的设置,方便将新增臂板组合翻起并将隔离板取出;隔离板和素砼基础新增垫层上铺设的塑料薄膜避免新增臂板组合和隔离板或素砼基础新增垫层之间发生粘连。可选的,所述新增臂板组合包括一端与所述阳角预埋抵接钢板相连的支撑臂板及与所述支撑臂板另一端相连的新增基础板,所述新增基础板置于所述新增基础垫层上,所述新增基础板的两端沿水平方向超出原基础,相对的两个新增基础板组成张拉组合板;
在所述S4步骤浇筑新增臂板组合的过程中:在每个新增基础板两端超出原基础的位置各预留预留一个锚固孔;所述锚固孔水平设置且垂直于原基础靠近所述新增基础板的一侧竖直段平面。
在张拉组合板中,其中一个所述新增基础板中的两个所述锚固孔分别与另一个所述新增基础板中的两个所述锚固孔一一对应同标高共线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S6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S61:预定总张拉力;
S62:将两束张拉钢筋分别从张拉组合板中一个新增基础板的两个锚固孔处穿入,从另一个新增基础板的两个锚固孔穿出;
S63:通过张拉组合板中的两束张拉钢筋进行预反力张拉,使得相对的两个新增基础板彼此相互靠近,张拉力依据所述S61步骤中预定的总张拉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每束钢筋同时贯穿两个新增基础板,通过张拉钢筋对相对的两个新增基础板进行预反力张拉,两块新增基础板下端将聚合收拢,并同时下沉,其底部向下压迫地基土;在上部荷载不改变的情况,新增臂板组合所增加获得的地基反力,就是分担减少原旧基础的荷载;在上部增加新荷载的情况,原、新增臂板组合将共同承担,各处基地反力仍然比较均匀合理;同时预反力钢筋位于原基础外侧,相比于将预反力钢筋穿设在原基础内不易影响原基础的整体强度。
可选的,所述S61步骤中预定总张拉力的步骤包括:
计算该新增基础板所在的所述张拉组合板所需要的总张拉力理论数值Nfp,计算方法为:
Figure BDA0003857530220000041
其中,fa:修改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L1:新增基础板靠近建筑柱的侧边到本侧建筑柱边水平距离:
L2:新增基础板远离建筑柱的侧边到本侧建筑柱边水平距离;
b:新增基础板长度;
h:张拉钢筋到所述钢棒的竖向垂直距离;S612:计算一个所述新增基础板的地基单侧承载力增量,计算方法为:
Figure BDA0003857530220000042
考虑叠加地基土摩擦力,计算张拉组合板该方向所在一个通长孔道内单束钢筋实际张拉操作数值Nfpc
Figure BDA0003857530220000051
其中:μ为土摩擦系数
可选的,确定结束新增基础板钢筋张拉,在于控制其最终沉降量;根据新增基础板几何平面形状和地基土压缩模量,由普通土力学方法确定总绝对沉降数值S与地基单侧承载力增量的关系;根据工程所需要的单侧承载力增量,确定施工最终需要的沉降量Sc;施工中以观测新增基础板绝对沉降值为主,以观测所述压缩量显示棒的变化作为参考。当对应一定几何尺寸,计算的地基单侧承载力增量ΔF数值不能满足工程需要时,应加大新增基础板尺寸重新试算设计。
新增基础整体构件各部分,应该运用计算机有限单元法技术,按国家现有规范,计算应力,配筋。构件本身计算设计可以与预应力技术无关。
预反力钢筋设置方式和张拉、锚固、防锈,可采用普通预应力技术和器材,并采用预应力技术的后张法施工,并参照预应力技术计算钢筋的拉力损失。并在张拉后在孔道,及竖向隔离缝内压力灌浆。
附图说明
图1是原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中浇筑新增臂板组合后的剖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中A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申请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中浇筑新增臂板组合平面计算参数,和钢筋保护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中拆除隔离板时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中对新增基础板进行预反力张拉的立体计算示意图;其中右下角给出张拉钢筋锚固处沿钢筋张拉方向和竖直方向两种位移分量的几何关系。
图7是本申请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中,对于一般新增臂板组合进行外力荷载、内力分析的空间计算简图,用于配筋、施工图设计。
图8是本申请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中第二实施例中钢棒位置处的局部配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a、原基础;a1、斜坡面;a2、竖直段;a3、内翻转空间;b、建筑柱;b1、柱加固砼套;b2、阴角预埋抵接钢板;b21、阴角竖板;b22、阴角斜板;c、原基础素砼垫层;d、压缩量显示棒;1、斜隔离板;2、竖隔离板;3、素砼基础新增垫层;4、新增臂板组合;41、新增基础板;411、锚固孔;413、套管;42、支撑臂板;43、阳角预埋抵接钢板;431、阳角竖板;432、阳角平板;433、钢棒;44、外翻转空间;46、钢筋保护带;5、张拉钢筋;6、张拉组合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原基础a为一个正方形坡形独立基础,坡形独立基础顶部有四个等腰梯形形状的斜坡面a1,从基础底部到坡面底部为30cm高度的竖直段a2;建筑柱b截面形状为正方形,建筑柱b一体浇筑在原基础a的顶端并且位于四个斜坡面a1之间;原基础a底部铺设有原基础素砼垫层c,原基础素砼垫层c的周侧边缘超出原基础a的竖直段a2。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
实施例1
参照图1和图2,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前期准备工作,具体的,在相对的两个斜坡面a1上靠近竖直段a2的一端中部开孔,并在孔内垂直于斜坡面a1用植筋技术植入压缩量显示棒d,压缩量显示棒d为一段直钢筋。切割原基础a拟加建侧边缘的原基础素砼垫层c,使得原基础a的原基础素砼垫层c切面与原基础a竖直侧面平齐,并将原基础a垫层切面的切割茬使其表面光滑平整。
参照图1和图2,在原基础a相对的两侧铺设木质的隔离板,隔离板分为分别完全覆盖在原基础a的斜坡面a1上的斜隔离板1和完全覆盖在原基础a竖直段a2的竖隔离板2,斜隔离板1在设置压缩量显示棒d的位置开设可供压缩量显示棒d自由贯穿的通孔,竖隔离板2的底部标高与原基础a切割后的素砼垫层底面标高平齐;在与刚安装的竖隔离板2相邻的一定范围清理浮土并露出未扰动的老土,使清理后的地基表面标高低于原基础素砼垫层c的底部标高,在清理后的地基表面铺设浇筑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的厚度与原基础素砼垫层c的厚度相同。
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人员走动和设备振动,容易对原基础a四周的地基表面的地基土造成扰动,受扰动的地基土的承载力和承载力稳定性会有所下降,因此将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铺设在的原地基土下方,清除了原地基上方受扰动的地基土,将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铺设在未受扰动的老土上,提高了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的承载稳定性。
参照2和图3,在基础柱上浇筑柱加固砼套b1,具体的,在原基础a上方建筑柱b的一定高度位置以上的每个侧面,凿除建筑柱b原砼表面保护层,使得建筑柱b表面粗糙;在建筑柱b上安装阴角预埋抵接钢板b2,阴角预埋抵接钢板b2包括相互焊接固定的阴角竖板b21和阴角斜板b22,其中竖板一侧焊接有可植入建筑柱b的短钢筋,阴角斜板b22顶面焊接有可埋入砼的钢筋钩,竖板贴合在建筑柱b侧壁上并通过短钢筋固定在建筑柱b上;阴角斜板b22远离阴角竖板b21的一端向远离原基础a的方向倾斜;以阴角斜板b22作为模板底板,在阴角斜板b22上方支模安装钢筋并浇筑柱加固砼套b1,柱加固砼套b1与建筑柱b浇筑固定,建筑柱b粗糙的表面增大了柱加固砼套b1与建筑柱b连接配合的稳定性;阴角斜板b22远离原基础a的一侧表面及阴角斜板b22上设置的钢筋钩埋设在柱加固砼套b1内,阴角预埋抵接钢板b2在阴角斜板b22与阴角竖板b21连接处形成一个阴角,阴角开口方向朝向远离所述柱加固砼套b1的方向。
参照图1和图2,在压缩量显示棒d上套设套管413,套管为一个内经截面直径大于的压缩量显示棒d截面直径的钢管,在套管与压缩量显示棒d之间填充泡沫塑料,使得套管与压缩量显示棒d同轴设置,套管在拆模后可沿棒自由滑动;在隔离板和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上铺设塑料薄膜,以隔离板和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做为模板,在隔离板和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上安装钢筋并浇筑两个互不相连的新增臂板组合4;新增臂板组合4包括置于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上方的新增基础板41,及覆盖于原基础a斜坡面a1上方并且与新增基础板41一体浇筑的支撑臂板42,套管浇筑固定在支撑臂板42内;每个支撑臂板42覆盖原基础a本侧坡面全部面积,支撑臂板42形状为沿原基础a斜坡面a1顶部向斜坡面a1底部方向宽度逐渐增大的等腰梯形,支撑臂板42下端局部覆盖与其相连的新增基础板41。
参照图2和图3,在浇筑新增臂板组合4时,在支撑臂板42靠近的建筑柱b的一端预埋阳角预埋抵接钢板43,阳角预埋抵接钢板43包括互相焊接的阳角竖板431、阳角平板432和钢棒433,其中阳角竖板431和阳角平板432上均焊接有可埋入支撑臂板42的钢筋钩,阳角竖板431和阳角平板432相互垂直,阳角竖板431和阳角平板432浇筑固定在支撑臂板42内,阳角竖板431竖直设置并且与建筑柱b相邻并保持一定距离,阳角平板432远离原基础a的一侧表面位于支撑臂板42顶部,阳角预埋抵接钢板43在阳角竖板431和阳角平板432连接处形成一个阳角,钢棒433焊接固定在阳角处,阳角竖板431和阳角平板432的交线与钢棒433长度方向所在直线平行,并且钢棒433剖面圆心在阳角竖板431和阳角平板432交角的角平分线反向延伸线上,与阳角预埋抵接钢板具有两侧焊缝;支撑臂板42靠近柱加固砼套b1的一端与阴角斜板b22之间形成一个外翻转空间44,钢棒433抵压在阴角预埋抵接钢板b2的阴角中,与阴角预埋抵接钢板b2构成抗压铰接连接。
参照图2和图4,新增基础板41整体成长方体,新增基础板41长度方向所在直线水平并且与原基础a竖直段平面平行,新增基础板41长度方向的两端对称超出原基础a;在浇筑新增臂板组合4时,在新增基础板41内预留有水平贯穿新增基础板41的两个锚固孔411,两个锚固孔411分别位于新增基础板41两端超出原基础a的位置。在同一块新增基础板41内,两个锚固孔411平行设置,锚固孔411垂直于原基础a竖直段平面;相对的两个新增基础板41组成张拉组合板6。
在张拉组合板6中,其中一个新增基础板41中的两个锚固孔411分别与另一个新增基础板41中的两个锚固孔411一一对应同标高共线设置。在原基础a的两个无新增臂板组合侧边,张拉后分别浇筑设置矩形断面的砼钢筋保护带46。
在竖隔离板2上方,沿支撑臂板a2上的条形位置,设置灌注孔直径为60,相距间隔约250的砂浆灌注孔。在斜坡面a1上方,支撑壁板上的灌注孔平面排列双向间距250。灌注孔距离支撑壁板的边缘距离,不小于200。
参照图2和图5,待新增臂板组合4和柱加固砼套b1充分凝固后,将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上的最外围竖模板拆下,搬动新增臂板组合4中的支撑臂板42顶部,使新增臂板组合4以新增基础板41外侧底边缘与垫层接触线为轴线,向远离原基础a的方向翻转,并将所有隔离板取出;外翻转空间44的设置起到在新增臂板组合4翻转的过程中避让钢棒433的作用;而由于在浇筑新增臂板组合4之前,在隔离板上铺设了塑料薄膜,使得新增臂板组合4不与隔离板相互粘连,方便将隔离板取下。
在将隔离板取下后,将新增臂板组合4翻转至原位,新增臂板组合4与原基础a之间被拆掉的隔离板所在的位置,形成可供新增臂板组合4翻转的内翻转空间a3;将新增臂板组合4向靠近原基础a的方向推动,使得钢棒433抵接在阴角预埋抵接钢板b2的阴角处,并且与阴角预埋抵接钢板b2构成抗压铰接连接,阴角预埋抵接钢板b2中的阴角斜板b22限制钢棒433向上运动并传递新增臂板组合的轴力。
参照图4和图6,计算预定总张拉力理论数值Nfp,依据如下公式:
计算方法为:
Figure BDA0003857530220000081
其中,fa:修改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L1:新增基础板41靠近建筑柱的侧边到本侧建筑柱边水平距离:L2:新增基础板41远离建筑柱的侧边到本侧建筑柱边水平距离;b:新增基础板长度;h:张拉钢筋5到所述钢棒433的竖向垂直距离。
参照图2、图4和图6,将两束张拉钢筋5分别从张拉组合板6中一个新增基础板41的两个锚固孔411处穿入,从另一个新增基础板41的两个锚固孔411穿出;两束张拉钢筋5对称设置在原基础a两侧并且相互平行。
由于钢棒433抵接在阴角处,阴角预埋抵接钢板b2限制新增臂板组合4顶端向靠近原基础a中心的方向及向上运动。通过对张拉钢筋5进行预反力张拉,使得两个相对的新增基础板41以钢棒433为转动轴线向彼此相互转动靠近;新增基础板41形成沉降并对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施加压力,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对地基向下施压,地基通过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对新增臂板组合4提供向上的基底反力,新增臂板组合4受到地基传递的地基反力通过钢棒433传递至建筑柱b上,在增大原基础a的承载面积的同时,对与原基础a相连的建筑柱b起到承载作用,从而为原基础a分担了部分承载力。
参照图4和图6,在对相对的两个新增基础板41钢筋进行预反力张拉操作时,同时对每束张拉钢筋5逐渐施加根据上述计算得到的总张拉力理论数值Nfp的一半的张拉力,在张拉的过程中主要观察新增基础板的绝对沉降量,并参考观察压缩量显示棒d,判断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沉降的程度,当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发生沉降时,则需考虑新增基础板41与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针对地基土之间的摩擦力,需要对张拉力进行调整:
计算一个所述新增基础板41的地基单侧承载力增量ΔF,计算方法为(各参数含义同上):
Figure BDA0003857530220000091
考虑叠加地基土摩擦力,计算张拉组合板该方向所在一个通长孔道内单束钢筋实际张拉操作数值Nfpc
Figure BDA0003857530220000092
其中μ为土的摩擦系数。
预反力钢筋的张拉,在实施过程的设计阶段,还应该通过几何关系,模拟预测预反力施加的各个阶段引起的各个部件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使得预反力钢筋的各个位置在各个张拉阶段,在预留孔道内有足够的互相避让空间,据此设计预留孔道断面位置及尺寸,并确定所有隔离板厚度使其拆除后使得新增臂板组合有足够变形空间。
确定结束新增基础板41钢筋张拉,在于控制新增基础板41最终沉降量;根据新增基础板41几何平面形状和地基土压缩模量,由普通土力学方法确定总绝对沉降数值与地基单侧承载力增量的关系;根据工程所需要的单侧承载力增量,确定施工最终需要的沉降量;施工中以观测新增基础板41绝对沉降值为主,以观测所述压缩量显示棒d的变化作为参考。
参照图2和图4,支撑臂板42的厚度沿原基础a斜坡面a1顶部向斜坡面a1底部方向逐渐减小,使得支撑臂板42在对新增基础板41进行张拉的过程中,支撑臂板42各个位置所受的内力均衡,在不易对新增臂板组合造成损坏的同时,节省了支撑臂板42浇筑用料。
参照图3和图5,完成预反力后张拉操作后,从灌注孔处向内翻转空间a3内灌注水泥砂浆,将内翻转空间a3填实;在原基础的两个无新增臂板组合侧边,分别浇筑设置矩形断面的砼钢筋保护带46。在外翻转空间44内支模并安装钢筋,将外翻转空间44填实;从而将新增臂板组合4与原基础a和建筑柱b相连,提高了整体的连接稳定性。
实施例2
参照图2和图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隔离板为可压缩的低弹性模量的柔性板,在本实施例中,隔离板为泡沫板,阴角斜板b22为水平设置;由于隔离板为柔性板,因此待新增臂板组合4和柱加固砼套b1充分凝固后,无需通过翻转新增臂板组合4将隔离板拆下,因此水平设置的阴角斜板b22能够更好地对钢棒433进行限位;在完成对相对的两个新增基础板41的预反力张拉操作后,只需在阴角斜板b22与新增臂板组合4之间的空隙填充水泥砂浆进行填充即可。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其结构特征在于:其原有基础为具有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对称轴的对称结构,其后加建部分对称设置于原有基础两侧,其施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S1:在原基础(a)拟加建的两侧表面铺设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包括位于原基础(a)顶的坡表面的斜隔离板(1)及位于原基础(a)竖侧边的竖隔离板(2);S2:在原基础(a)拟加建的两侧地面老土位置上铺设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S3:在原基础(a)上方建筑柱(b)的每个侧面均安装阴角预埋抵接钢板(b2),所述阴角预埋抵接钢板(b2)包括相互焊接固定的阴角竖板(b21)和阴角斜板(b22);相邻的两个所述阴角竖板(b21)在建筑柱(b)转角处首尾焊接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阴角斜板(b22)在建筑柱(b)转角处首尾焊接连接;所述竖板贴建筑柱侧面固定安装在建筑柱(b)上;在所述阴角斜板(b22)上方绕建筑柱(b)一周贴建筑柱(b)侧边浇筑柱加固砼套(b1),所述阴角斜板(b22)靠近所述柱加固砼套(b1)的一侧埋设在所述柱加固砼套(b1)内;所述阴角预埋抵接钢板(b2)在所述斜板与所述竖板连接处形成一个阴角,所述阴角开口方向朝向远离所述柱加固砼套(b1)的方向;S4:以所述斜隔离板(1)、所述竖隔离板(2)和所述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为模板,在所述隔离板和所述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上浇筑两个新增臂板组合(4);在所述新增臂板组合(4)顶端内预埋固定有阳角预埋抵接钢板(43),所述阳角预埋抵接钢板(43)包括阳角竖板(431)、阳角平板(432)和钢棒(433);所述阳角竖板(431)与柱侧面留有空隙,所述阳角竖板(431)顶边和阳角平板(432)一侧焊接固定,并且在所述阳角竖板(431)和所述阳角平板(432)相连的位置形成阳角,所述钢棒(433)焊接固定在所述阳角处;钢棒剖面圆心在所述阳角竖板(431)和所述阳角平板(432)交角的角平分线反向延伸线上;所述钢棒(433)抵压在所述阴角预埋抵接钢板(b2)的阴角中,与阴角预埋抵接钢板(b2)构成抗压铰接连接;S5:待所述新增臂板组合(4)充分凝固后拆所述斜隔离板(1)和所述竖隔离板(2),并且使得所述新增臂板组合(4)与原基础(a)之间留有供所述新增臂板组合(4)围绕所述钢棒(433)合拢翻转的内翻转空间(a3);S6:在相对设置的一对所述新增臂板组合(4)之间穿设两束张拉钢筋(5),每束所述张拉钢筋(5)的两端均与所述新增臂板组合(4)相连,并同时对两束所述张拉钢筋(5)进行预反力张拉,使得相对的两个所述新增臂板组合(4)均以所述钢棒(433)为翻转轴线向彼此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使得所述新增基础板(41)向下沉降;S7:填充原基础(a)与两个新增臂板组合(4)之间的空隙;在原基础的两个无新增臂板组合侧边,分别浇筑设置矩形断面的砼钢筋保护带(46);在所述阴角预埋抵接钢板(b2)和所述阳角预埋抵接钢板(43)之间的空隙处安装钢筋,浇筑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1步骤中,所述每斜隔离板(1)完整覆盖原基础(a)每侧对应斜坡,在原基础(a)每个拟加建坡面下边缘中部固定安装一个垂直于坡面的压缩量显示棒(d),所述斜隔离板(1)在所述压缩量显示棒(d)的位置处设置有可供所述压缩量显示棒(d)顺利套入和分离的圆洞,在所述压缩量显示棒(d)的外表面套设有可沿所述压缩量显示棒(d)自由滑动但浇筑固定于新增臂板组合(4)砼内的套管(4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步骤包括以下步骤:S21:切割原基础(a)拟加建侧边缘的素砼垫层,使得原基础(a)的素砼垫层切面与原基础(a)对应侧竖直侧面平齐;S22:修补原基础(a)垫层切面的切割茬使其表面光滑平整;S23:紧贴原基础(a)拟加建侧边缘竖直侧面,铺设所述竖隔离板(2),所述竖隔离板(2)底部标高与原基础(a)垫层底面标高平齐;S24:在与原基础(a)相邻的拟加建侧一定范围铺设所述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所述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与原基础素砼垫层厚度相同,并且所述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顶部标高低于原基础素砼垫层顶部标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增臂板组合(4)包括一端与所述阳角预埋抵接钢板(43)相连的支撑臂板(42)及与所述支撑臂板(42)另一端相连的新增基础板(41),所述新增基础板(41)平面为矩形,置于所述新增基础垫层上,所述新增基础板(41)的两端沿水平方向超出原基础(a),相对的两个新增基础板(41)组成钢筋张拉组合板(6);在所述S4步骤浇筑新增臂板组合(4)的过程中:在每个新增基础板(41)两端超出原基础(a)的位置各预留预留一个锚固孔(411);所述锚固孔(411)水平设置且垂直于原基础(a)靠近所述新增基础板(41)的一侧竖直段平面。在张拉组合板(6)中,其中一个所述新增基础板(41)中的两个所述锚固孔(411)分别与另一个所述新增基础板(41)中的两个所述锚固孔(411)一一对应同标高共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4步骤中,当所述隔离板材质为木质或其他硬质材料时,在所述S4浇筑新增臂板组合(4)前,在所述隔离板和素砼基础新增垫层(3)上铺设塑料薄膜;所述阴角斜板(b22)与所述新增臂板组合(4)之间设置有供所述新增臂板组合(4)翻转的外翻转空间(4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隔离板材质为木质或其他硬质材料时,所述S5步骤包括以下步骤:S51:待所述新增臂板组合(4)和所述柱加固砼套(b1)充分凝固后拆除所有所述隔离板;S52:搬动所述新增臂板组合(4)顶端,使新增臂板组合(4)以新增基础板(41)底面远离原基础(a)的一侧边缘为轴线,经过所述外翻转空间(44)向远离原基础(a)的方向翻转,并将所述隔离板取出;S53:将新增臂板组合(4)翻转至原位,所述新增臂板组合(4)与原基础(a)之间在被取出的所述隔离板的位置形成围绕S4所述钢棒(433)合拢翻转的内翻转空间(a3);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6步骤包括以下步骤:S61:预定总张拉力;S62:将两束张拉钢筋(5)分别从张拉组合板(6)中一个新增基础板(41)的两个锚固孔(411)处穿入,从另一个新增基础板(41)的两个锚固孔(411)穿出;S63:通过对张拉组合板(6)中的两束张拉钢筋(5)进行预反力张拉,使得相对的两个新增基础板(41)彼此相互靠近,张拉力依据所述S61步骤中预定的总张拉力。
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61步骤中预定总张拉力的步骤包括:S611:计算该新增基础板(41)所在的所述张拉组合板(6)所需要的总张拉力理论数值Nfp,计算方法为:
Figure FDA0003857530210000031
其中,fa:修改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L1:新增基础板(41)靠近建筑柱的侧边到本侧建筑柱边水平距离:L2:新增基础板(41)远离建筑柱的侧边到本侧建筑柱边水平距离;b:新增基础板长度;h:张拉钢筋(5)到所述钢棒(433)的竖向垂直距离;S612:计算一个所述新增基础板(41)的地基单侧承载力增量,计算方法为:
Figure FDA0003857530210000032
Figure FDA0003857530210000033
S613:考虑叠加地基土摩擦力,计算张拉组合板(6)该方向所在一个通长孔道内单束钢筋实际张拉操作数值Nfpc
Figure FDA0003857530210000034
其中:μ为土摩擦系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结束新增基础板钢筋张拉,在于控制其最终沉降量;根据新增基础板几何平面形状和地基土压缩模量,由普通土力学方法确定总绝对沉降数值S与地基单侧承载力增量的关系;根据工程所需要的单侧承载力增量,确定施工最终需要的沉降量Sc;施工中以观测新增基础板绝对沉降值为主,以观测所述压缩量显示棒(d)的变化作为参考。
CN202211152521.XA 2022-09-21 2022-09-21 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 Active CN1153415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52521.XA CN115341596B (zh) 2022-09-21 2022-09-21 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52521.XA CN115341596B (zh) 2022-09-21 2022-09-21 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41596A true CN115341596A (zh) 2022-11-15
CN115341596B CN115341596B (zh) 2024-01-23

Family

ID=83955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52521.XA Active CN115341596B (zh) 2022-09-21 2022-09-21 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4159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41597A (zh) * 2022-09-21 2022-11-15 深圳市清华苑工程结构鉴定有限公司 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四侧加建的实施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48231A (ja) * 1997-09-03 1999-06-02 Shimizu Corp 組積造建物の補強構造および補強方法ならびに免震化工法
JP2006063711A (ja) * 2004-08-30 2006-03-09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鋼管杭圧入による既存構造物の基礎補強工法
CN101994324A (zh) * 2010-12-22 2011-03-30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加固基础及提高既有建筑刚性基础受弯剪能力的方法
CN101994325A (zh) * 2010-12-22 2011-03-30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加固基础及提高既有建筑刚性基础抗弯剪能力的方法
CN206844138U (zh) * 2017-06-19 2018-01-05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坡形独立基础的钢筋结构
CN109024721A (zh) * 2018-07-21 2018-12-18 四川启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加固基础及提高既有建筑刚性基础抗弯剪能力的方法
CN114753403A (zh) * 2022-05-12 2022-07-15 四川瑞科同创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以大代小风电机组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48231A (ja) * 1997-09-03 1999-06-02 Shimizu Corp 組積造建物の補強構造および補強方法ならびに免震化工法
JP2006063711A (ja) * 2004-08-30 2006-03-09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鋼管杭圧入による既存構造物の基礎補強工法
CN101994324A (zh) * 2010-12-22 2011-03-30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加固基础及提高既有建筑刚性基础受弯剪能力的方法
CN101994325A (zh) * 2010-12-22 2011-03-30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加固基础及提高既有建筑刚性基础抗弯剪能力的方法
CN206844138U (zh) * 2017-06-19 2018-01-05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坡形独立基础的钢筋结构
CN109024721A (zh) * 2018-07-21 2018-12-18 四川启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加固基础及提高既有建筑刚性基础抗弯剪能力的方法
CN114753403A (zh) * 2022-05-12 2022-07-15 四川瑞科同创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以大代小风电机组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41597A (zh) * 2022-09-21 2022-11-15 深圳市清华苑工程结构鉴定有限公司 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四侧加建的实施方法
CN115341597B (zh) * 2022-09-21 2023-12-08 深圳市清华苑工程结构鉴定有限公司 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四侧加建的实施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41596B (zh) 2024-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97197B (zh) 预铸整体式墙与楼板的建筑结构
JPS59138606A (ja) 橋台
CN205576955U (zh) 一种条形基础置换成筏板基础的加固结构
CN110043024A (zh) 一种邻近既有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施工方法
CN105780992B (zh) 一种正交正放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施工工法
CN111379366A (zh) 一种采用石膏模盒的空心楼盖施工方法及空心楼盖构造
CN115341596A (zh) 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双侧加建的实施方法
CN110080247B (zh) 基坑支护边坡狭小冲突区域地下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0593080A (zh) 一种与内支撑体系结合的撑间栈桥系统及施工方法
CN207110214U (zh) 一种预制内填充混凝土墙板
CN104631658B (zh) 一种适用于抗震设防高烈度区的土坯墙的施工方法及土坯
KR101761477B1 (ko) 적층형 토목섬유 보강토지반벽체와 스프레드 토대판을 사용한 무조인트교량 시공방법
CN117344756A (zh) 一种边坡支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JP2007308882A (ja) 軽量盛土構造
CN107237448A (zh) 一种预制内填充混凝土墙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5341597B (zh) 一种坡形独立基础四侧加建的实施方法
KR20060106159A (ko) 합성말뚝과 강널말뚝을 이용한 토목구조물 및 그의시공방법
CN216515083U (zh) 一种高填方桥梁承台结构
RU2397292C1 (ru) Противокарстовый сборный ленточный фундамент
KR101677431B1 (ko) 대용량 콘크리트 옹벽
CN210621345U (zh) 泡沫轻质土铁路路基结构
CN209260748U (zh) 一种阶形塔吊基础
GB2320511A (en) Supporting building floors
RU59650U1 (ru) Сейсмостойкое малоэтажное здание, сооружение
AU708031B2 (en) Screeding devices and methods of us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