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34522B - 信号覆盖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信号覆盖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334522B CN115334522B CN202210962223.0A CN202210962223A CN115334522B CN 115334522 B CN115334522 B CN 115334522B CN 202210962223 A CN202210962223 A CN 202210962223A CN 115334522 B CN115334522 B CN 1153345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lection
- movable
- terminal equipment
- equipment
-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6386 memory fun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284 re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H04W16/20—Network planning tools for indoor coverage or short range network deploy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45—Passive relay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04W64/006—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with addi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g. for direction or speed determin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信号覆盖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应用于可移动反射面设备,可移动反射面设备用于对接收到的波束,动态改变反射方向,以使终端设备接收到的波束信号最强;该方法包括:当参数库中未存储有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时,根据位置信息,确定自身设备的最佳驻留位置;在最佳驻留位置,调整接收到的波束的反射方向,以使波束的方向指向终端设备,且调整后的波束在终端设备的高度范围内。本申请的可移动反射面设备通过动态调整最佳驻留位置和反射角度,为终端设备提供高质量的无线路径。本申请的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无需专业人士安装和调试,其具备学习和记忆功能,可减少重复搜索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信号覆盖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WiFi网络目前已经成为室内环境下最主要的无线网络。室内空间环境复杂,受到房屋间墙壁阻隔的影响,WiFi信号跨房间传播衰减较大,经常存在信号覆盖盲区。伴随着工作在5GHz频段的WiFi6逐渐商用,以及6GHz的WiFi7标准推出,WiFi的室内覆盖将比现有2.4G频段的WiFi 11b/g/n更加困难。
近几年来智能反射面(Reflection Intelligent Surface,简称RIS)技术日渐成熟,借助反射面板可以增大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提高信号强度。其原理是通过控制反射面对电磁信号的反射方向,可以人为改变信号传播路径,提高通信信噪比。目前已知的使用智能反射面板解决WiFi室内覆盖的方案是在室内各房间布置多个智能反射面板,调整好各反射面对无线信号的反射角度,实现对整个室内空间的信号覆盖。采用这种方法虽然比WiFi中继和WiFi mesh组网能够提供更好的网络速度和低时延,但智能反射面板的布置需要依靠专业人士,在完成无线信号测量基础上,进行反射面布置设计,确定各反射面的位置和反射角度;其次,当室内发生装修改变或家具物品位置改变,原先的智能反射面不再满足室内信号覆盖的要求,将导致网路信号覆盖强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信号覆盖方法,可移动反射面设备通过动态调整最佳驻留位置和反射角度,为终端设备提供高质量的无线路径,解决WiFi6网络室内信号覆盖问题。可移动反射面设备具备对终端设备跟随功能,可以跟随终端设备移动,及时调整驻留位置以及反射角度。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覆盖方法,应用于可移动反射面设备,所述可移动反射面设备用于对接收到的波束,动态改变反射方向,以使终端设备接收到的波束信号最强;所述方法包括:
当参数库中未存储有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确定自身设备的最佳驻留位置;
在所述最佳驻留位置,调整接收到的波束的反射方向,以使所述波束的方向指向所述终端设备,且调整后的所述波束在所述终端设备的高度范围内。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反射面设备能在指定区域内移动;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自身设备在所述指定区域内的网格节点地图;
在每个网格节点处,将接收到的波束信号方向以及对应的最强波束信号作为该网格节点的关联信息,存储到所述网格节点地图中。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确定自身设备的最佳驻留位置,包括:
按照预设反射角度,对多个预设位置处入射的波束调整反射方向,进行反射;
确定所有波束信号中的强度最大值对应的位置为所述可移动反射面设备的最佳驻留位置。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按照预设反射角度,对多个预设位置处入射的波束调整反射方向,进行反射,包括:
以所述终端设备为中心,在预设半径的圆周上按照预设弧长间距选取多个预设位置作为波束的反射位置;
在每个所述预设位置处,按照相同的预设反射角度对入射的波束调整反射方向,进行反射。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最佳驻留位置,调整接收到的波束的反射方向,包括:
获取所述最佳驻留位置对应的波束方向;
在预设范围内,获取目标反射角度,并按照所述目标反射角度对所述波束方向进行调整,其中,在所述目标反射角度下,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的波束信号最强。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在预设范围内,获取目标反射角度,并按照所述目标反射角度对所述波束方向进行调整,包括:
按照预设递增角度对所述波束方向进行调整;
获取每个所述预设递增角度对应测量的波束信号强度;
确定所述波束信号强度最大值对应的反射角度为所述目标反射角度,以所述目标反射角度对应的方向作为反射方向,按照所述目标反射角度对所述波束方向进行调整。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参数库中存储有所述终端设备的历史位置信息时,所述可移动反射面设备根据所述历史位置信息及其对应的最佳驻留位置,调整反射角度,使调整后的所述波束在所述终端设备的高度范围内。
于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当参数库中未存储有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确定自身设备的最佳驻留位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信号源检测到的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波束信号值,其中,所述波束信号值用于表征小于预设阈值的波束信号值。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覆盖系统,包括:信号源、可移动反射面设备;
所述信号源,用于向终端设备发射波束信号;
所述可移动反射面设备,用于当参数库中未存储有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确定自身设备的最佳驻留位置,在所述最佳驻留位置,调整接收到的波束的反射方向,以使所述波束的方向指向所述终端设备,且调整后的所述波束在所述终端设备的高度范围内。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反射面设备,还用于在指定区域内移动,获取自身设备在所述指定区域内的网格节点地图;
在每个网格节点处,将接收到的波束信号方向以及对应的最强波束信号作为该网格节点的关联信息,存储到所述网格节点地图中。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可移动反射面设备通过动态调整最佳驻留位置和反射角度,为终端设备提供高质量的无线路径,解决WiFi6网络室内信号覆盖问题。此外,本申请的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无需专业人士安装和调试,可自主搜索到最佳驻留位置,可适应室内装修或家具变动,重新搜索自身设备的最佳驻留位置和调整反射角度。其具备学习和记忆功能,可减少重复搜索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信号覆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信号覆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示出的信号覆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标:
1-信号覆盖系统;11-信号源;12-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3-终端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并不表示排列序号,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照图1,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信号覆盖系统1的结构示意图。信号覆盖系统1包括:信号源11、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信号源11作为WiFi接入点(Access Point,简称AP),可用于向终端设备13发射波束信号。例如,WiFi AP具备WiFi6 MIMO波束赋形功能,为室内WiFi终端设备13(Station,简称STA)提供无线接入Internet服务。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用于对接收到的波束,动态改变反射方向,以使终端设备13接收到的波束信号最强。
于一实施例中,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由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MovableReflection Intelligent Surface,简称MRIS)、WiFi终端设备定位单元以及移动装置组成。其中,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对信号源11发射的定向波束动态改变方向,将波束信号能量进行汇聚,扩展波束信号覆盖范围。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水平设置在移动装置上面,移动装置可以为由电机驱动的轮式移动平台,其内集成有距离探测传感,可实现室内路线规划和避障。WiFi终端设备定位单元利用已知技术实现对终端设备13的无线电定位,确定终端设备13在室内的坐标位置。
当终端设备13进入到指定区域内,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内的WiFi终端设备定位单元识别并确定终端设备13的坐标位置,移动装置搭载着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移动到终端设备13所在位置附近,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启动最佳驻留位置的搜索,在确定了最佳驻留位置后,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调整反射角度,将信号源11发射的波束动态改变波束方向,使调整后的波束指向在终端设备13,从而使终端设备13接收到的无线网络信号最强,从而为终端设备13和信号源11之间建立了无线传播路径,解决了终端设备13接收信号弱的问题。
于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3为能够接收WiFi信号的电子设备,例如移动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平板电脑、LCD显示设备等。因此,在指定区域内可以布置一个信号源11,以及至少一个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
于一实施例中,指定区域可以是室内的各个房间或者办公室或者公共场所。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与WiFi AP可通过无线网络的方式进行通信,交互消息和控制命令。
基于上述原理,请参照图2,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信号覆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所示的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通过动态调整最佳驻留位置和反射角度,为终端设备13提供高质量的无线路径,解决WiFi6网络室内信号覆盖问题。此外,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具备学习和记忆功能,可减少重复搜索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10:当参数库中未存储有终端设备13的位置信息时,根据位置信息,确定自身设备的最佳驻留位置。
本步骤中,如前所述,当终端设备13进入指定区域内,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内的WiFi终端设备定位单元识别并确定终端设备13的坐标位置,移动装置搭载着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移动到终端设备13所在位置附近,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确定最佳驻留位置并调整反射角度,将信号源11发射的波束动态改变波束方向,使调整后的波束指向在终端设备13,使终端设备13接收到的无线网络信号最强。此时,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将此次工作的“反射面工作参数”存储到参数库中,其中,反射面工作参数包括终端设备13位置信息、终端设备13接收到的信号源11发射的波束信号强度测量值、信号源11发射的波束方向、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的最佳驻留位置以及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反射角度。参数库可以为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的本地数据库。
当终端设备13再次进入到指定区域内,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按照上述相同的方法获取当前反射面工作参数,并将当前反射面工作参数存储到参数库中。因此,终端设备13每次进入指定区域内,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都会将当前反射面工作参数存储到参数库中。采用相同的方法,该参数库中集合了终端设备13在不同位置处对应的反射面工作参数。
当终端设备13再次进入到指定区域后,到达某个位置后,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根据当前终端设备13的位置信息,从参数库中进行搜索,查询参数库中是否已经存储了终端设备13的当前位置信息以及对应的反射面工作参数。若参数库中并未存储有终端设备13的当前位置信息时以及对应的反射面工作参数,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则需要根据终端设备13的当前位置信息,重新启动自身设备的最佳驻留位置的搜索,确定自身设备的最佳驻留位置。
步骤S220:在最佳驻留位置,调整接收到的波束的反射方向,以使波束的方向指向终端设备13,且调整后的波束在终端设备13的高度范围内。
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在找到最佳驻留位置后,在该最佳驻留位置处停留,随后启动反射面反射角度的调整。调整反射角度的目的是对信号源11发射的波束,动态改变反射方向,使波束方向始终指向终端设备13,调整后的波束在终端设备13接收的高度范围内,从而保证终端设备13在该范围内接收到的波束信号最强,从而使信号源11能够始终为终端设备13提供更高质量的网络信号。
上述信号覆盖方法,应用于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该方法相比固定位置的反射面设备更加灵活方便,无需专业人士布置安装反射面设备,采用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可以通过自主搜索过程找到最佳驻留位置,通过自主学习调整反射角度,始终为终端设备13提供较好的信号质量。
请参照图3,其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信号覆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所示的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
当终端设备13未进入到指定区域内,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能在指定区域内移动,启动在室内的无线环境学习。获取自身设备在指定区域内的网格节点地图;在每个网格节点处,将接收到的波束信号方向以及对应的最强波束信号作为该网格节点的关联信息,存储到网格节点地图中。
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通过在室内各房间的移动,利用距离探测器对房屋平面结构进行测量,绘制出室内网格状节点地图,网格节点间距和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尺寸相当。在各网格节点位置上,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和WiFi AP进行最优下行波束的搜索过程,获得该位置处WiFi AP发射的波束方向以及对应的最强波束信号,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将WiFi AP的波束方向以及对应的最强波束信号作为该网格节点的关联信息存储到网格节点地图上。
如果室内装修或家具物品发生变化,引起室内无线环境变化,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通过周期性测量可及时发现,对网格节点地图中各网格节点重新启动下行波束搜索,并更新搜索结果。
本实施例中,获取网格节点地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室内的电子地图,找到障碍物、门或固定物体,形成导航路径。当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在室内房间内移动时,可以按照导航路径行驶,从而避开障碍物或其他固定物体,到达每个网格节点位置,在该网格节点位置处可以最强波束信号发射波束,避开信号覆盖弱的地方。
本实施例示出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1:获取终端设备13的位置信息。
当有终端设备13进入WiFi信号覆盖较弱的室内房间后,信号源11通过通信通知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自主搜索或者在人工引导方式下移动到终端设备13附近。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自获取终端设备13在网格节点地图中的坐标位置信息。
步骤S302:判断参数库中是否存储有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若否,执行步骤S303-步骤S305,若是,则执行步骤S306-步骤S307。
在获取了终端设备13在网格节点地图中的位置信息后,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根据当前终端设备13的位置信息,从参数库中进行搜索,查询参数库中是否已经存储了终端设备13的当前位置信息以及对应的反射面工作参数。如果参数库中未存储有终端设备13的当前位置信息时以及对应的反射面工作参数,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则需要根据终端设备13的当前位置信息,执行步骤S303-步骤S305。
步骤S303:根据位置信息,确定自身设备的最佳驻留位置。
于一实施例中,按照预设反射角度,对多个预设位置处入射的波束调整反射方向,进行反射,包括:
以终端设备13为中心,在预设半径的圆周上按照预设弧长间距选取多个预设位置作为波束的反射位置;在每个预设位置处,按照相同的预设反射角度对入射的波束调整反射方向,进行反射。
确定所有波束信号中的强度最大值对应的位置为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的最佳驻留位置。
本步骤中,设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反射面提供的反射角度范围为θmax~θmin,而终端设备13距离地面高度为H,则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到终端设备13垂足的理想距离为:
在以终端设备13为中心,预设半径为R的圆周上,按照2R*arcsin(D/R)作为预设弧长间距(其中,D为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的尺寸)。结合实际室内空间布局,在圆周上选取N个候选位置作为预设位置,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依次移动到这些候选位置处。在各个候选位置上,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设置的反射角度为以/>作为预设反射角度。
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从网格节点地图中获取该终端设备13所在位置处存储的WiFi AP下行波束方向,通知WiFi AP采用该方向发送下行波束。随后WiFi AP启动和终端设备13间的下行波束测量,WiFi AP将波束信号强度测量结果(RSCP)反馈给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至此完成该候选位置的测量工作,然后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再移动到下一个候选位置重复上述测量工作。最终完成全部N个候选位置的波束信号强度值测量后,得到N个候选位置的波束信号测量值(RSCP)集合,如{RSCPi,i=1,2…N},选取集合中波束信号测量值(RSCP)最大值对应的位置作为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的最佳驻留位置。
步骤S304:在最佳驻留位置,调整接收到的波束的反射方向,以使波束的方向指向终端设备13,且调整后的波束在终端设备13的高度范围内。
于一实施例中,步骤S304具体包括:
获取最佳驻留位置对应的波束方向;
在预设范围内,获取目标反射角度,并按照目标反射角度对波束方向进行调整,其中,在目标反射角度下,终端接收到的波束信号最强。
于一实施例中,在预设范围内,获取目标反射角度,并按照目标反射角度对波束方向进行调整具体包括:按照预设递增角度对波束方向进行调整;获取每个预设递增角度对应测量的波束信号强度;确定波束信号强度最大值对应的反射角度为目标反射角度,以目标反射角度对应的方向作为反射方向,按照目标反射角度对波束方向进行调整。
本步骤中,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移动到最佳驻留位置后,启动反射面反射角度的调整。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从网格节点地图中获取该位置存储的AP下行波束方向,通知WiFi AP采用该方向发送下行波束。在θmax~θmin的范围内,WiFi AP按照预设递增角度对波束方向进行调整。设每次步进角度为θstep作为预设递增角度。在WiFi AP扫描过程中,每当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按照预设递增角度对波束方向进行调整,使反射角度调整到某个数值时,终端设备13都对接收到的下行波束进行信号强度值测量上报,WiFi AP将波束信号强度测量结果(RSCP)反馈给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再完成全部反射角度的波束扫描后,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获得全部候选反射角度对应的波束信号强度测量值(RSCP)集合,从该集合中选择最大波束信号强度测量值对应的反射角度作为反射面的目标反射角度。再以该目标反射角度对应的方向作为反射方向,按照目标反射角度对波束方向进行调整。
在完成最佳驻留位置选取和反射角度调整后,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为终端设备13和信号源11之间建立了经过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的无线传播路径,解决了终端设备13信号弱的问题。
步骤S305:记录并存储反射面工作参数到参数库中。
在完成最佳驻留位置选取和反射角度调整后,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将以下信息存储到“反射面工作参数”数据库中,包括:终端设备13位置信息、终端设备13接收到的信号源11发射的波束信号强度测量值、信号源11发射的波束方向、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的最佳驻留位置以及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反射角度。
步骤S306: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根据历史位置信息及其对应的最佳驻留位置,调整反射角度,使调整后的波束在所述终端设备13的高度范围内。
在建立“反射面工作参数”数据库后,每当终端设备13进入室内后,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根据终端设备13位置信息搜索对应的最佳驻留位置和反射面板的反射角度,先通过终端设备13位置信息到参数库中进行查询,如果该位置信息有历史可用参数,包括: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的最佳驻留位置和反射面反射角度,则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可以根据历史位置信息直接移动到该驻留位置,调整好反射面的反射角度,并通知WiFi AP采用参数库中记录的该位置信息对应的下行波束方向,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按照对应的反射角度对波束方向进行调整,使调整后的波束方向指向终端设备13。随后终端设备13对WiFi AP发送的下行波束进行波束信号强度测量值(RSCP)测量上报。
通过上述学习过程,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每次进行最佳驻留位置和目标反射角度搜索前,只要先通过参数库进行检索,如果有历史记录,则直接使用记录的工作参数,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搜索时间。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只有在参数库中无历史位置信息情况下才进行新的搜索,这样能够根据室内信道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反射面工作参数。
步骤S307:若终端设备13发生移动,判断接收信号源检测到的终端设备13上报的波束信号值是否小于预设阈值,若是,执行步骤S03-步骤S305,若否,执行步骤S308。
当终端设备13发生移动,产生位置信息的改变,若WiFi AP检测到终端设备13上报的波束信号值低于预设阈值,WiFi AP通知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启动新的搜索过程,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按照步骤S303-步骤S305的方法,进行最佳驻留位置选取,调整反射面反射角度,使调整后的波束在所述终端设备13的高度范围内,重新为终端设备13提供信号质量好的无线传播路径。当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找到新的最佳驻留位置后并调整好反射面反射角度后,需要将变动的反射面工作参数存储到参数库中,更新参数库。
步骤S308: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为终端设备13和信号源11之间建立较高质量的无线传播路径。
本申请接下来将提供一个具体应用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应用图1所示的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以室内房间为指定区域,以台式计算机作为终端设备13,在房间内布置一个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
设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反射角度范围为20~60°,台式计算机距离地面高度H=1.5m,根据公式(1),计算则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到台式计算机的理想距离R=1.2m。若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直径D=0.6m,根据步骤S303中的描述,在以台式计算机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周上选取6个候选位置,在各个候选位置上,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设置的反射角度为40°。通过6步完成各候选位置处波束信号强度值的测量,选取集合{RSCPi,i=1,2…6}中波束信号测量值(RSCP)最大值对应的位置作为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的最佳驻留位置。
在确定完成最佳驻留位置后,启动反射面的反射角度调整。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的反射角度范围为20~60°,以步进角度θstep=10°作为预设递增角度对波束方向进行调整,因此总共经过4步完成反射角度调整。然后按照步骤S304的内容描述,确定目标反射角度后,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按照目标反射角度对波束方向进行调整。根据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的反射角度范围为20~60°,结合公式(1),可以得到经过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调整后的波束在台式计算机覆盖的高度范围:0.7~3.2m,基本覆盖室内终端设备13可能的离地高度。即经过调整后的波束能够覆盖台式计算机的高度范围,使台式计算机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质量较好。
在完成最佳驻留位置和反射面反射角度确定后,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将以下终端设备13位置信息、终端设备13接收到的信号源11发射的波束信号强度测量值、信号源11发射的波束方向、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的最佳驻留位置以及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反射角度信息记录并存储到参数库中,具体可参照步骤S305-步骤S306的内容描述。
本实施例中,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通过动态调整最佳驻留位置和反射角度,为台式计算机提供高质量的无线路径,解决WiFi6网络室内信号覆盖问题。
本申请采用可移动反射面设备12,可以方便灵活的扩大WiFi6的室内覆盖范围,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无需专业人士安装和调试,可自主搜索到最佳驻留位置,可适应室内装修或家具变动,重新搜索自身设备的最佳驻留位置和调整反射角度。此外,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具备学习和记忆功能,可减少重复搜索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信号覆盖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可移动反射面设备,所述可移动反射面设备能在指定区域内移动;所述可移动反射面设备用于对接收到的波束,动态改变反射方向,以使终端设备接收到的波束信号最强;所述方法包括:
当参数库中未存储有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确定自身设备的最佳驻留位置,包括:
按照预设反射角度,对多个预设位置处入射的波束调整反射方向,进行反射,包括:以所述终端设备为中心,在预设半径的圆周上按照预设弧长间距选取多个预设位置作为波束的反射位置;在每个所述预设位置处,按照相同的所述预设反射角度对入射的波束调整反射方向,进行反射;
确定所有波束信号中的强度最大值对应的位置为所述可移动反射面设备的所述最佳驻留位置;
在所述最佳驻留位置,调整接收到的波束的反射方向,以使所述波束的方向指向所述终端设备,且调整后的所述波束在所述终端设备的高度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自身设备在所述指定区域内的网格节点地图;
在每个网格节点处,将接收到的波束信号方向以及对应的最强波束信号作为该网格节点的关联信息,存储到所述网格节点地图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最佳驻留位置,调整接收到的波束的反射方向,包括:
获取所述最佳驻留位置对应的波束方向;
在预设范围内,获取目标反射角度,并按照所述目标反射角度对所述波束方向进行调整,其中,在所述目标反射角度下,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的波束信号最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预设范围内,获取目标反射角度,并按照所述目标反射角度对所述波束方向进行调整,包括:
按照预设递增角度对所述波束方向进行调整;
获取每个所述预设递增角度对应测量的波束信号强度;
确定所述波束信号强度最大值对应的反射角度为所述目标反射角度,以所述目标反射角度对应的方向作为反射方向,按照所述目标反射角度对所述波束方向进行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参数库中存储有所述终端设备的历史位置信息时,所述可移动反射面设备根据所述历史位置信息及其对应的最佳驻留位置,调整反射角度,使调整后的所述波束在所述终端设备的高度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当参数库中未存储有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确定自身设备的最佳驻留位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信号源检测到的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波束信号值,其中,所述波束信号值用于表征小于预设阈值的波束信号值。
7.一种信号覆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源、可移动反射面设备;
所述信号源,用于向终端设备发射波束信号;
所述可移动反射面设备,所述可移动反射面设备由移动式智能反射面板、WiFi终端设备定位单元以及移动装置组成,所述可移动反射面设备用于当参数库中未存储有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确定自身设备的最佳驻留位置,在所述最佳驻留位置,调整接收到的波束的反射方向,以使所述波束的方向指向所述终端设备,且调整后的所述波束在所述终端设备的高度范围内;
所述可移动反射面设备,还用于在指定区域内移动,获取自身设备在所述指定区域内的网格节点地图;
在每个网格节点处,将接收到的波束信号方向以及对应的最强波束信号作为该网格节点的关联信息,存储到所述网格节点地图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962223.0A CN115334522B (zh) | 2022-08-11 | 2022-08-11 | 信号覆盖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962223.0A CN115334522B (zh) | 2022-08-11 | 2022-08-11 | 信号覆盖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334522A CN115334522A (zh) | 2022-11-11 |
CN115334522B true CN115334522B (zh) | 2024-04-26 |
Family
ID=83921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962223.0A Active CN115334522B (zh) | 2022-08-11 | 2022-08-11 | 信号覆盖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334522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08800A (zh) * | 2018-07-18 | 2020-02-18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反射装置的控制方法、服务的请求方法、装置及设备 |
CN111201447A (zh) * | 2017-09-01 | 2020-05-26 | 诺基亚通信公司 | 远程电可倾斜扩散式聚焦无源反射器 |
CN114245305A (zh) * | 2021-12-13 | 2022-03-25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14449535A (zh) * | 2021-12-21 | 2022-05-06 | 上海物骐微电子有限公司 |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173156A4 (en) * | 2020-10-15 | 2023-11-2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DEVICE FOR IMPROVING SIGNAL POW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IRS |
-
2022
- 2022-08-11 CN CN202210962223.0A patent/CN1153345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01447A (zh) * | 2017-09-01 | 2020-05-26 | 诺基亚通信公司 | 远程电可倾斜扩散式聚焦无源反射器 |
CN110808800A (zh) * | 2018-07-18 | 2020-02-18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反射装置的控制方法、服务的请求方法、装置及设备 |
CN114245305A (zh) * | 2021-12-13 | 2022-03-25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14449535A (zh) * | 2021-12-21 | 2022-05-06 | 上海物骐微电子有限公司 |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334522A (zh) | 2022-1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70492B (zh) | 一种室内定位的方法和设备 | |
US7751829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cation determination using mini-beacons | |
KR100994840B1 (ko) | 무선랜 신호 세기 기반의 실내 측위 방법 및 시스템 | |
US5668562A (en) | Measurement-based method of optimizing the placement of antennas in a RF distribution system | |
EP3466141B1 (en) | Method and devices for providing wireless coverage | |
US7773995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tilizing RF signals to create a site specific representation of an environment | |
EP1191804B1 (en) | Path loss data normalization for growth management of a cellular system | |
US20040229623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nalysis,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
CN104170429A (zh) | 无线通信装置 | |
US10944453B2 (en) | Object detection for beamforming configuration and coverage optimization | |
CN109633523A (zh) | 用于室内定位的采用方向图叠加天线估计来波角度的方法 | |
CN110741512B (zh) | 天线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网络设备 | |
CN115334522B (zh) | 信号覆盖方法及系统 | |
CN112617672B (zh) | 扫地机器人的清扫方法及装置 | |
JP4135035B2 (ja) | 位置決定方法、位置決定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JPH11298946A (ja) | 位置決めシステム | |
JP2022540679A (ja) | ワイヤレス通信環境における増強されたアンテナ配置のための走査システム | |
CN109855598A (zh) | 一种基于无人机雷达测距的天线下倾角测量方法和装置 | |
CN114745669A (zh) | 跨区域活动感知方法及系统 | |
JPH088814A (ja) | 移動無線通信方式 | |
Nossire et al. | A new selected points to enhance radio wave propagation strength outside the coverage area of the mobile towers in the dead spots of cellular mobile WiFi downloads | |
US11502741B2 (en) | Method for de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 guiding structure | |
JPH11295409A (ja) | 位置決めシステム | |
CN111412921A (zh) | 一种室内定位导航方法 | |
JPH11191752A (ja) | 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エリア形成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