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16356A - 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16356A
CN115316356A CN202210998295.0A CN202210998295A CN115316356A CN 115316356 A CN115316356 A CN 115316356A CN 202210998295 A CN202210998295 A CN 202210998295A CN 115316356 A CN115316356 A CN 1153163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lamp
tray
monitoring device
trap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982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道坚
龙海
李萍
刘宵宵
汪莹
高瑞芳
陈晓宇
梁柱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ustoms Animal and Plan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Technology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ustoms Animal and Plan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Technology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ustoms Animal and Plan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Technology Center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ustoms Animal and Plan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Technology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21099829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1635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3163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163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02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with devices or substances, e.g. food, pheronones attracting the inse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02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with devices or substances, e.g. food, pheronones attracting the insects
    • A01M1/04Attracting insects by using illumination or colou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10Catching insects by using Traps
    • A01M1/106Catching insects by using Traps for flying inse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2200/00Kind of animal
    • A01M2200/01Insects
    • A01M2200/012Flying insect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属于植物保护有害生物监测技术领域。包括有装置主体、灯诱模块、性诱模块,灯诱模块与性诱模块均安装在装置主体上。相比于现有技术:首先,本监测装置同时设置有灯诱模块、性诱模块,灯诱模块能够对特定波长内的多种害虫进行诱捕,诱虫范围广,性诱模块能够针对特定的害虫进行诱捕,针对性强,二者相配合,具有多功能的诱虫效果,收集害虫的方式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便于害虫的监测;其次,本监测装置通过底座、托盘、顶盖、支柱相配合实现支撑固定,整个结构稳固,方便使用;再次,灯诱模块设置有多个不同波长范围的诱虫灯,交替使用,便于不同波长范围的灯光吸引不同种类的害虫。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有害生物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林木害虫监测一直是林业建设中的重要一项工作,只有精准的掌握害虫的种类,才能对虫害发生进行分析和预测,是实现林木害虫防治的基础。
其中,采用诱虫结构对害虫进行收集是林木害虫监测的方式之一,其通过诱虫结构来诱捕并收集害虫,然后再分析害虫的种类,实现林木害虫监测。
现有的诱虫结构一般分为性诱和灯诱,性诱是利用性诱剂吸引并收集害虫。灯诱是利用特殊波长的光引起光反应,刺激害虫的视觉神经,而使害虫趋向光源,在光源附近设置电网或挡板对害虫进行捕杀并收集。灯诱能够反复长久的使用,其成本较低,但通常只能晚上使用,且只能对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害虫进行诱捕,无法针对某一特定害虫进行,针对性较差;性诱能够通过性诱剂针对某一特定种类的害虫在白天进行诱捕,针对性更强,但性诱剂暴露在外,容易变质,造成成本较高。
现有的采用诱虫结构的监测装置一般只具有性诱功能或灯诱功能,功能单一,无法在对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害虫进行诱捕的同时,又能够针对某一特定害虫进行诱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既能够对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害虫进行诱捕的同时,又能够针对某一特定害虫进行诱捕,收集害虫的方式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便于害虫的监测;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结构稳固、方便使用;
本发明的最后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推广和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包括有装置主体、灯诱模块、性诱模块,所述灯诱模块与性诱模块均安装在装置主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主体包括有底座、托盘、顶盖、支柱,所述托盘安装在底座上,所述顶盖设置在托盘的正上方,且托盘与顶盖之间通过支柱连接,所述灯诱模块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托盘与顶盖的中部,所述支柱、灯诱模块之间还连接有挡板,所述性诱模块固定在挡板上。在本申请中,灯诱模块、性诱模块将害虫吸引过来后,害虫会撞击在挡板上,装晕后实现诱捕。
进一步地,所述托盘为漏斗形结构,托盘下端的出口处还设置有接虫瓶。接虫瓶能够装载监测装置捕杀的害虫,定期可以把储存的害虫收集起来进行鉴定。
进一步地,所述托盘的表面设置为光滑的弧面,便于害虫从托盘滑入到接虫瓶内。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采用透光材料制成。优选为透明玻璃,不会遮挡光线,害虫受到灯光或性诱剂吸引,飞向监测装置时,撞到挡板会撞晕,掉到托盘上,并向下滑落到接虫瓶里。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为上下贯通的中空结构,接虫瓶设置在底座内,托盘的下端延伸至底座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支柱和挡板均设置有多个,且数量相同,多个支柱以灯诱模块为中心等间距分散排布,多个所述挡板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多个支柱上,另一端均连接在灯诱模块上,使得挡板相互之间形成大小相同的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灯诱模块包括有上灯槽圈、下灯槽圈、诱虫灯管,所述上灯槽圈安装在顶盖背面的中部,所述下灯槽圈安装在托盘正面的中部,所述上灯槽圈与下灯槽圈上设置有上下位置相对应的灯管安装槽,所述诱虫灯管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在上灯槽圈与下灯槽圈的灯管安装槽内,所述挡板远离支柱的一端固定在上灯槽圈、下灯槽圈上。
进一步地,所述诱虫灯管设置有多根且所发出的灯光波长不相同,诱虫灯数量与挡板的数量相同,多根所述诱虫灯管分别被多个所述挡板间隔开。能够形成多个大小一样的诱虫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性诱模块包括有性诱盒,所述性诱盒设置在托盘的上方,且性诱盒内设置有性诱剂。
进一步地,所述性诱盒设置有多个,且数量与挡板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性诱盒分别固定在多个挡板的底部的中部,且分别被多个挡板间隔开。能够分别放置不同种类的性诱剂,诱捕不同的害虫。
进一步地,所述性诱盒设置为镂空结构,镂空的设计更有利于诱剂挥发。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相比于现有技术:
首先,本发明的监测装置同时设置有灯诱模块、性诱模块,灯诱模块能够对不同波长的多种害虫进行诱捕,诱虫范围更广,性诱模块能够针对特定的林木害虫进行诱捕,针对性强,二者相协同作用,具有多功能集成和增强诱虫的效果,收集害虫的方式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便于害虫的监测;
其次,本监测装置通过底座、托盘、顶盖、支柱相配合实现支撑固定,整个结构稳固,方便使用;
再次,灯诱模块设置有多个不同波长范围的诱虫灯,每天不同监测时间交替循环使用,便于不同波长范围的灯光吸引不同种类的害虫;
最后,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方便升级迭代,便于推广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隐藏底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灯诱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性诱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的支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参见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包括有装置主体、灯诱模块1、性诱模块2,灯诱模块1与性诱模块2均安装在装置主体上。
进一步地,装置主体包括有底座3、托盘4、顶盖5、支柱6,托盘4安装在底座3上,顶盖5设置在托盘4的正上方,且托盘4与顶盖5之间通过支柱6连接,灯诱模块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托盘4与顶盖5的中部,支柱6、灯诱模块1之间还连接有挡板7,性诱模块2固定在挡板7上。在本申请中,灯诱模块1、性诱模块2将害虫吸引过来后,害虫会撞击在挡板7上,装晕后实现诱捕。
进一步地,支柱6的两端还设置有挡板限位杆61,挡板7设置固定在两个挡板限位杆61之间。
进一步地,托盘4为漏斗形结构,托盘4下端的出口处还设置有接虫瓶8。接虫瓶8能够装载监测装置捕杀的害虫,定期可以把储存的害虫收集起来进行鉴定。
进一步地,托盘4的表面设置为光滑的弧面,便于害虫从托盘4滑入到接虫瓶8内。
进一步地,挡板7采用透明玻璃,不会遮挡光线,害虫受到灯光或性诱剂吸引,飞向监测装置时,撞到挡板7会撞晕,掉到托盘4上,并向下滑落到接虫瓶8里。
进一步地,底座3为上下贯通的中空结构,接虫瓶8设置在底座3内,托盘4的下端延伸至底座3内部。
进一步地,支柱6设置有三个,三个支柱6以灯诱模块1为中心呈一百二十度的角度分散排布,挡板7设置有三个,三个挡板7的一端分别连接在三个支柱6上,另一端均连接在灯诱模块1上,使得挡板7相互之间形成一百二十度的夹角。
进一步地,灯诱模块1包括有上灯槽圈11、下灯槽圈12、诱虫灯管13,上灯槽圈11安装在顶盖5背面的中部,下灯槽圈12安装在托盘4正面的中部,上灯槽圈11与下灯槽圈12上设置有上下位置相对应的灯管安装槽14,诱虫灯管13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在上灯槽圈11与下灯槽圈12的灯管安装槽14内,挡板7远离支柱6的一端固定在上灯槽圈11、下灯槽圈12上。
进一步地,诱虫灯管13设置有三根,且三根诱虫灯管13分别被三个挡板7间隔开。能够形成三个大小一样的诱虫空间,害虫被诱虫灯管13吸引到装置内后,会碰撞到诱虫灯管13两侧的挡板7上,撞晕后,掉落到托盘4上,然后滑入到接虫瓶8内。三个诱虫灯管13可以分别设置为不同波长的诱虫灯管13,如:分别选择:黑光灯(波长320nm-390nm)、蓝光灯(波长350nm-490nm)和绿光灯(波长555nm-610nm)。黑光灯可以诱捕美国白蛾(检疫性)和舞毒蛾(检疫性)等害虫;蓝光灯和绿光灯可以诱捕到蝉、夜蛾和草蛉等害虫。晚上每根灯管交替亮三小时,便于不同波长范围的灯光吸引不同种类的害虫。
进一步地,性诱模块2包括有性诱盒21,性诱盒21设置在托盘4的上方,且性诱盒21内设置有性诱剂。
进一步地,性诱盒21设置有三个,三个性诱盒21分别固定在三个挡板7的底部的中部,且分别被三个挡板7间隔开。能够分别放置不同种类的性诱剂,诱捕不同的害虫。例如可以选择:瓜实蝇诱剂、小蠹广谱诱剂、天牛属诱剂等。实蝇诱剂可以诱捕桔小实蝇、瓜实蝇等检疫性实蝇;小蠹广谱诱剂可以诱捕齿小蠹属等检疫性害虫;天牛属诱剂可以诱捕松墨天牛等害虫。
进一步地,性诱盒21设置为镂空结构,镂空的设计更有利于诱剂挥发。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装置主体、灯诱模块、性诱模块,所述灯诱模块与性诱模块均安装在装置主体上;所述装置主体包括有底座、托盘、顶盖、支柱,所述托盘安装在底座上,所述顶盖设置在托盘的正上方,且托盘与顶盖之间通过支柱连接,所述灯诱模块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托盘与顶盖的中部,所述支柱、灯诱模块之间还连接有挡板,所述性诱模块固定在挡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为漏斗形结构,托盘下端的出口处还设置有接虫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的表面设置为光滑的弧面;所述挡板采用透光材料制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为上下贯通的中空结构,接虫瓶设置在底座内,托盘的下端延伸至底座内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和挡板均设置有多个,且数量相同,多个支柱以灯诱模块为中心等间距分散排布,多个所述挡板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多个支柱上,另一端均连接在灯诱模块上,使得挡板相互之间形成大小相同的夹角。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灯诱模块包括有上灯槽圈、下灯槽圈、诱虫灯管,所述上灯槽圈安装在顶盖背面的中部,所述下灯槽圈安装在托盘正面的中部,所述上灯槽圈与下灯槽圈上设置有上下位置相对应的灯管安装槽,所述诱虫灯管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在上灯槽圈与下灯槽圈的灯管安装槽内,所述挡板远离支柱的一端固定在上灯槽圈、下灯槽圈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虫灯管设置有多根且所发出的灯光波长不相同,诱虫灯数量与挡板的数量相同,多根所述诱虫灯管分别被多个所述挡板间隔开。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诱模块包括有性诱盒,所述性诱盒设置在托盘的上方,且性诱盒内设置有性诱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诱盒设置有多个,且数量与挡板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性诱盒分别固定在多个挡板的底部的中部,且分别被多个挡板间隔开。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诱盒设置为镂空结构。
CN202210998295.0A 2022-08-19 2022-08-19 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 Pending CN1153163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98295.0A CN115316356A (zh) 2022-08-19 2022-08-19 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98295.0A CN115316356A (zh) 2022-08-19 2022-08-19 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16356A true CN115316356A (zh) 2022-11-11

Family

ID=83926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98295.0A Pending CN115316356A (zh) 2022-08-19 2022-08-19 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1635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rank et al. Effects of artificial night lighting on moths
CN103783013B (zh) 一种光诱电击杀和胶粘杀集成物理杀虫装置
Hienton Summary of investigations of electric insect traps
KR20210112965A (ko) 우수가림막과 다층구조의 태양광 엘이디조명등이 구비된 끈끈이 해충 포획 및 야생동물 퇴치 트랩
CN218073148U (zh) 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
KR200431848Y1 (ko) 친환경 해충 포획기
CN115316356A (zh) 一种多功能林木害虫监测装置
JP2007082479A (ja) 捕獲殺虫装置
CN114698616B (zh) 一种森林病虫害爆发风险预测的方法
CN210538351U (zh) 一种天牛诱捕设备
JP3872064B2 (ja) 誘蛾灯装置
CN111511205B (zh) 室内性的属于斑螟亚科的蛾的成虫的捕捉方法、光源装置及捕捉器
CN212056872U (zh) 一种具有灭虫功能的led照明灯具
CN213095645U (zh) 诱捕器
JP7109073B2 (ja) 捕虫装置及び当該捕虫装置を用いた捕虫方法
KR20190063011A (ko) 큐브형 포충기
CN209983380U (zh) 太阳能灭蝇灭蚊灯
CN111742900A (zh) 一种农业大棚用灭虫装置
KR102673367B1 (ko) 접이식 경량 곤충 트랩
CN111947097A (zh) 一种具有杀虫功能的户外照明灯具
CN214593743U (zh) 一种具有杀虫效果的园林灯
CN215012886U (zh) 昆虫诱集灯
KR200379468Y1 (ko) 곤충유인포집장치
CN220987288U (zh) 一种虫害综合治理应用引诱器
CN211153449U (zh) 一种简易防逃逸农业害虫诱捕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