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14606A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14606A
CN115314606A CN202210418793.3A CN202210418793A CN115314606A CN 115314606 A CN115314606 A CN 115314606A CN 202210418793 A CN202210418793 A CN 202210418793A CN 115314606 A CN115314606 A CN 1153146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era
unit
angle
image
z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1879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崎大志
藤泽杰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314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146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45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two or more image sensors being of different type or operating in different modes, e.g. with a CMOS sensor for mov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for still im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Abstract

实现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获得使用方便性良好且搭载广角相机以及超广角相机两者的操作感的摄像装置。作为摄像装置的便携终端(1)具有:35mm换算焦点距离20mm以下的超广角相机(10);显示所拍摄到的图像的显示部(2);对所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变焦处理的图像处理部(14);以及受理变焦处理的处理量的输入的操作部(4)。图像处理部在通过相机进行默认摄影时,以35mm换算焦点距离进行变焦处理,使其成为23mm~26mm之间的规定值,将该变焦处理后的视角作为默认的视角。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搭载有广角相机的智能手机、移动电话等摄像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相当于广角相机的视角的35mm换算焦点距离大致为23mm~26mm。
此外,如今,除了广角相机之外,搭载有超广角相机、长焦相机、或者这两者的摄像装置也供给到市场。超广角相机的35mm换算焦点距离大致为20mm以下。长焦相机的35mm换算焦点距离因50mm、70mm、120mm和设备种类而不同,大致为50mm以上。
即使在搭载了这种视角不同的多个相机的摄像装置中,默认摄影时的视角也与仅具备广角相机的以往产品同样地为广角相机的全视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070114号公开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作为视角不同的多个相机而搭载了广角相机以及超广角相机两者的构成中,通过具备2台相机,必然成本变高。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目的在于,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获得使用方便性良好且搭载广角相机以及超广角相机两者的操作感的摄像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摄像装置包括:35mm换算焦点距离20mm以下的摄像部;显示部,其显示由所述摄像部拍摄到的图像;变焦处理部,其对由所述摄像部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变焦处理;受理部,其受理所述变焦处理部的处理量的输入,所述变焦处理部在利用所述摄像部默认摄影时,以35mm换算焦点距离为23mm~26mm之间的规定值的方式进行变焦处理,将进行了所述变焦处理的视角作为默认的视角。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获得使用方便性良好且搭载广角相机以及超广角相机两者的操作感。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的外观的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便携终端的概略构成的一例的功能框图。图3为表示搭载于图1所示的便携终端的相机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便携终端的摄像区域、和搭载有3台超广角相机、广角相机及长焦相机的现有技术的便携终端的摄像区域的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便携终端中的相机的全视角和默认的视角的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便携终端中的相机的内部变焦倍率与UI显示变焦倍率的关系的表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便携终端的摄像处理的流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它们的名称以及功能也相同。因此,不重复关于它们的详细的说明。
摄像装置例如是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平板型计算机、或者数字相机等。以下,作为一例,列举具有摄像功能的便携终端为例进行说明。
(1.便携终端的构成)
图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1的外观的图。附图标记1001是便携终端1的主视图,附图标记1002是便携终端1的后视图。
如附图标记1001所示,便携终端1在壳体1A的正面侧具备显示部2和操作部4等。显示部2具有触摸面板功能,包括操作部(受理部)4。如附图标记1002所示,便携终端1在与壳体1A的表侧面相对的背侧面具备相机(摄像部)10。相机10拍摄从用户(摄像者)看到的被摄体。
用户在便携终端1中启动用于实现摄像功能的应用程序(以下,称为“摄像应用”)时,相机10开始摄像,显示部2显示由相机10拍摄的图像和摄像开关8。以下,将启动用于实现摄像功能的应用程序称为使相机10启动。此外,将使该应用程序结束称为使相机10结束。
当用户触摸摄像开关8时,便携终端1能够将显示部2中显示的图像拍摄为1张照片。在动态图像的情况下,能够开始动态图像的拍摄。此外,当用户执行触摸显示部2并扩大显示所触摸的部分的图像的放大操作时,显示部2显示扩大图像。此外,当用户执行触摸显示部2并使触摸的部分的图像缩小显示的缩小操作时,显示部2显示缩小图像。
扩大图像的倍率对应于放大操作的操作量。同样地,缩小图像的倍率对应于缩小操作的操作量。在扩大倍率以及缩小倍率中分别设定有限制倍率,成为到限制倍率为止的扩大以及缩小。
(2.便携终端的功能块)
图2是表示便携终端1的概略构成的一例的功能框图。便携终端1除了上述的相机10、显示部2、操作部4之外,还具备控制部5、存储部6。
控制部5通过执行控制程序来控制相机10和显示部2。控制部5将存储于存储部6的控制程序读取到由例如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构成的临时存储部(未图示)并执行,从而执行各种处理。控制部5具备对由相机10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变焦处理的变焦处理部的功能。
操作部4受理包括对相机10的操作命令的用户的各种操作命令的输入。操作部4也是受理后述的图像处理部(变焦处理部)14的处理量输入的受理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操作部4例示了显示部2的触摸面板功能,但也可以由操作按钮及其接口等构成。
显示部2显示包含由相机10拍摄的图像的各种图像。显示部2例如是液晶显示器、自发光显示器(OLED等)。
存储部6存储控制部5执行的(1)各部的控制程序、(2)OS程序、(3)包括摄像应用的各种应用程序、(4)在执行这些程序时读取的各种数据。
相机10具备透镜11、传感器12、A/D(Analog/Digital)转换部13及图像处理部14。在传感器12中,通过接收摄像光,进行相机10的摄像。由传感器12接收摄像光而产生的光电流被送到A/D转换器13。A/D转换器13将从传感器12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图像处理部14对来自A/D转换器13的图像(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图像处理包括预定的像素插值处理、颜色转换处理等。图像处理部14通过控制部5,受理用户对操作部4输入的相机10的操作命令,并执行各种处理。在图像处理部14中生成的图像被发送到控制部5,经由控制部5显示在显示部2上。在显示部2显示的图像可以保存于存储部6。
(3.相机10的构成)
图3是表示搭载于便携终端1的相机10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相机10具备透镜11、传感器12、致动器18以及盖玻璃17等。
透镜11具有层叠配置的多个透镜。多个透镜通过镜筒15组装成一体。传感器12例如是由CMOS、CCD等构成的彩色图像传感器、单色图像传感器等。传感器12搭载在基板16上,将通过透镜11接收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致动器18例如由VCM(Voice Coil Motor:音圈马达)构成。致动器18对透镜11在光轴方向上的驱动进行控制,实现自动对焦(AF)功能。盖玻璃17具有透过特性,使具有规定波长的光透过,遮挡具有除此之外的波长的光。
具有这种构成的相机10是35mm换算焦点距离20mm以下的所谓超广角相机。便携终端1在通过相机10进行默认摄影时,以35mm换算焦点距离为23mm~26mm之间的规定值的方式进行变焦处理,并将该变焦处理后的视角作为默认的视角。即,便携终端1在利用相机10进行默认摄影时,在显示部2中显示以35mm换算焦点距离为23mm至26mm之间的规定的值的方式进行变焦处理(扩大)的图像,而不是作为超广角相机的相机10的全视角的图像,并使该图像作为变焦倍率1倍而动作。
(4.便携终端1中的相机10的默认值)
图4是表示便携终端1的摄像区域和搭载有超广角相机、广角相机及长焦相机这3台的现有技术的便携终端的摄像区域的图。附图标记1003表示便携终端1的摄像区域,附图标记1004表示现有技术的便携终端的摄像区域。
如附图标记1004所示,在搭载有3台相机的现有技术的便携终端中,默认的视角是广角相机的全视角。广角相机的全视角根据机种而不同,以大致35mm换算焦点距离为23mm至26mm。图中,超广角相机、广角相机及长焦相机的频带的左端分别为全视角,从全视角向右侧为通过变焦处理而得到的视角(变焦处理后的视角)。
如附图标记100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1中,默认的视角为,以相当于超广角相机的35mm换算焦点距离20mm以下的35mm换算焦点距离19mm对所拍摄的图像进行变焦处理的35mm换算焦点距离24mm。
图5是表示便携终端1中的相机10的全视角和默认的视角的图。如图5所示,相机10的默认的视角R2小于相机10的全视角R1。在便携终端1中,对默认的视角R2的图像(图像数据)进行变焦处理并显示于显示部2,操作部4以默认的视角R2的图像为基准受理放大操作和缩小操作。也就是说,扩大视角R2的图像并显示在显示部2的状态是用户界面(UI)上的倍率“1.0”。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相机10的全视角R1的35mm换算焦点距离为19mm(视角98度)(一例)。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相当于默认的视角R2的35mm换算焦点距离设定为24mm(视角82度)(一例)。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相机10的图像处理部14的倍率“约1.3倍(24mm÷19mm)”设为作为用户的操作的基准的UI上的倍率“1.0”。以下,也将图像处理部14的倍率称为内部变焦倍率,将UI上的倍率称为UI显示变焦倍率。
图6是表示便携终端1中的相机10的内部变焦倍率与UI显示变焦倍率的关系的表T的图。表T例如被存储于存储部6,由便携终端1的控制部5读出。控制部5在启动相机10时,读出表T,在显示部2上显示以UI显示变焦倍率“1.0”的内部变焦倍率“1.3”扩大的图像。如果由用户进行了放大操作,例如指示UI显示变焦倍率“1.1”,则控制部5将由内部变焦倍率“1.4”扩大的、与默认值(内部变焦倍率“1.3”)相比扩大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2。此外,如果用户进行了缩小操作,例如指示UI显示变焦倍率“0.7”,则控制部5将内部变焦倍率“1.0”的等倍的、与默认值(内部变焦倍率“1.3”)相比缩小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2。与默认值相比缩小的图像是包含与默认值相比大的区域的更广角的图像。
通过如此将实际的变焦倍率即内部变焦倍率与从用户看到的变焦倍率即UI显示变焦倍率以这种方式相关联时,操作部4将默认的视角作为变焦倍率1倍来受理处理量的输入。由此,即使是默认的视角经过变焦处理的视角,用户也不会感到不适感,能够与以往产品同样地利用相机10进行拍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便携终端1的控制部5具有变焦处理部的功能,并且对由相机10拍摄到的图像(图像数据)进行扩大处理。因此,在默认摄影中,控制部5将用内部变焦倍率“1.3”扩大从相机10发送来的全视角的图像而得到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2。在进行放大或者缩小的操作并指示了从UI显示变焦倍率“1.0”的变更时,控制部5以内部变焦倍率“1.3”扩大的图像为基准,根据指示量进行扩大或者缩小,将扩大或者缩小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2。
另外,由相机10拍摄的图像的变焦处理也可以由相机10的图像处理部14进行。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相机10的图像处理部14具备表T。或者,也可以构成为控制部5将从存储部6读出的表T发送到相机10的图像处理部14。在相机10的图像处理部14进行变焦处理的构成中,由图像处理部14向控制部5发送以对应于UI显示变焦倍率的内部变焦倍率扩大的图像。图像处理部14也可以根据输入的处理量,进行变焦处理,直到相当于35mm换算焦点距离50mm以上的视角。
(5.便携终端1中的摄像动作)
图7是用于说明便携终端1的摄像处理的流程的图。控制部5反复判断是否指示了相机10的启动(S1)。例如,当用户操作显示部2所显示的摄像应用的图标等时,控制部5判断为指示了相机10的启动。控制部5在判断为指示了相机10的启动时(S1:是),启动相机10(S2)。相机10通过启动而开始拍摄。
控制部5将由相机10拍摄到的图像(图像数据)以规定的倍率,在此将以1.3倍扩大后的图像作为默认值显示在显示部2上。便携终端1的朝向被变更,即使相机10拍摄的被摄体发生了变化,只要不进行放大(扩大)操作或缩小(zoom-out)操作,则将拍摄到的图像以1.3倍扩大后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2。
控制部5在相机10启动后,反复判断是否进行了放大操作或缩小操作(S4)。如果控制部5判断为进行了放大操作或缩小操作(S4:是),则在显示部2上显示根据操作量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图像。然后,进入S6。另一方面,如果判断没有完成放大操作或缩小操作(S4:否),则控制部5不进行S5的处理而进入S6。
在S6中,控制部5判断是否指示了拍摄。例如,当用户操作显示部2中显示的摄像开关8时,控制部5判断为指示了拍摄。控制部5在判断为指示了摄像时(S6:是),将此时显示于显示部2的图像存储于存储部6(S7)。然后,进入S8。另一方面,如果判断没有指示拍摄(S6:否),则控制部5不进行S7的处理而进入S8。
在S8中,控制部5判断是否被指示结束相机10。控制部5在判断为指示相机10的结束时(S8:是),结束摄像应用,停止相机10的功能(S9)。另一方面,当判定为没有指示相机10的结束时(S8:否),控制部5使处理返回到S4中。S4、S6、S8的处理重复执行,直至在S8中判断为是。
(6.便携终端1的优点)
便携终端1的相机10是超广角相机。如果用这种相机10拍摄的全视角的图像作为默认值直接显示于显示部2,则对用户带来摄像区域过宽、想要拍摄的被拍摄体小这样的不协调感。在上述构成中,在默认摄影时,进行变焦处理直至小于全视角的规定的视角,而不是作为超广角相机的相机10的全视角,并将进行了该变焦处理的视角设为默认值和视角。由此,能够在不感到如上所述的不适感的情况下操作相机10,使用方便。
此外,由于利用一台超广角相机即相机10覆盖广角相机的摄像区域,因此与具备超广角相机和广角相机两者的便携终端构成相比,能够降低成本。而且,通过将进行了变焦处理的视角设为默认值和视角,能够进行与默认值相比扩大视角的缩小操作,能够得到搭载广角相机以及超广角相机这两者的操作感。
进一步地,在便携终端1中,用一台相机10覆盖至长焦相机的摄像区域。因此,与具备超广角相机、广角相机及长焦相机这3台相机的移动终端构成相比,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成本。
另外,便携终端也可以构成为与相机10分开地具备长焦用相机。即,当设相机10为第一相机(第一摄像部)时,便携终端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35mm换算焦点距离50mm以上的第二相机(第二摄像部)。在该情况下,便携终端的控制部例如在超过了UI显示变焦倍率2倍的情况下,将使用的相机从第一相机(相机10)切换为长焦用的第二相机。
〔基于软件的实现例〕
便携终端1的功能是用于使计算机作为该装置发挥功能的程序,能够通过用于使计算机作为该装置的各控制块(特别是控制部5、图像处理部14中包含的各部分)发挥作用的程序来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装置具备至少具有一个控制装置(例如处理器)和至少一个存储装置(例如存储器)作为用于执行上述程序的硬件的计算机。通过由该控制装置和存储装置执行上述程序,从而实现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功能。
上述程序也可以不是临时的,而是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的一个或多个记录介质中。该记录介质既可以具备上述装置,也可以不具备上述装置。在后者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任意传输介质向上述装置提供上述程序。
此外,上述各控制块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通过逻辑电路实现。例如,形成有作为上述各控制块发挥作用的逻辑电路的集成电路也包括于本发明的范畴。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通过量子计算机来实现上述各控制模块的功能。
〔总结〕
本发明的方式1的摄像装置(便携终端1)包括:35mm换算焦点距离20mm以下的摄像部(相机10);显示部,其显示由所述摄像部拍摄到的图像;变焦处理部(图像处理部14),其对由所述摄像部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变焦处理;受理部(操作部4),其受理所述变焦处理部的处理量的输入,所述变焦处理部在利用所述摄像部默认摄影时,以35mm换算焦点距离为23mm~26mm之间的规定值的方式进行变焦处理,将进行了所述变焦处理的视角作为默认的视角。
在上述方式1中,本发明的方式2的摄像装置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变焦处理部能够根据输入的所述处理量,对相当于35mm换算焦点距离50mm以上的视角进行变焦处理。
在上述方式1中,本发明的方式3的摄像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将所述摄像部作为第一摄像部时,还具备35mm换算焦点距离50mm以上的第二摄像部。
在上述方式1~3中任一方式中,本发明的方式4的摄像装置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受理部将所述默认的视角作为变焦倍率1倍来受理处理量的输入。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对于适当组合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而且,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附图标记说明
1:便携终端(摄像装置)
1A:壳体
2:显示部
4:操作部(受理部)
5:控制部
6:存储部
8:摄像开关
10:相机(摄像部)
11:透镜
12:传感器
13:A/D转换器
14:图像处理部(变焦处理部)
18:致动器

Claims (4)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装置包括:
35mm换算焦点距离20mm以下的摄像部;
显示部,其显示由所述摄像部拍摄到的图像;
变焦处理部,其对由所述摄像部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变焦处理;
受理部,其受理所述变焦处理部的处理量的输入,
所述变焦处理部在利用所述摄像部默认摄影时,以35mm换算焦点距离为23mm~26mm之间的规定值的方式进行变焦处理,将进行了该变焦处理的视角作为默认的视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处理部能够根据输入的所述处理量,对相当于35mm换算焦点距离50mm以上的视角进行变焦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摄像部作为第一摄像部时,还具备35mm换算焦点距离50mm以上的第二摄像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理部将所述默认的视角作为变焦倍率1倍来受理处理量的输入。
CN202210418793.3A 2021-05-07 2022-04-20 摄像装置 Pending CN1153146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9364A JP2022172978A (ja) 2021-05-07 2021-05-07 撮像装置
JP2021-079364 2021-05-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14606A true CN115314606A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55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18793.3A Pending CN115314606A (zh) 2021-05-07 2022-04-20 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60717A1 (zh)
JP (1) JP2022172978A (zh)
CN (1) CN115314606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8338A (zh) * 2009-03-27 2010-09-29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具有变焦功能的摄影装置
CN102088558A (zh) * 2009-11-30 2011-06-0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拍摄装置以及拍摄方法
JP2012191439A (ja) * 2011-03-10 2012-10-04 Canon Inc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CN107534726A (zh) * 2015-04-16 2018-01-0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程序及记录介质
US20190289201A1 (en) * 2016-05-20 2019-09-19 Maxell, Ltd. Imaging apparatus and setting screen thereof
US20210075969A1 (en) * 2019-09-09 2021-03-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Image capture mode adapt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61191B2 (en) * 2005-02-18 2009-07-14 Eastman Kodak Company Camera phone using multiple lenses and image sensors to provide an extended zoom range
JP2007180730A (ja) * 2005-12-27 2007-07-12 Eastman Kodak Co デジタルカメラおよびデータ管理方法
JP4579842B2 (ja) * 2006-02-06 2010-11-10 イーストマン コダック カンパニー 撮像装置
US9110272B2 (en) * 2013-07-19 2015-08-18 Kangmin Hsia Optical zooming apparatus for miniature imaging system
KR102446442B1 (ko) * 2015-11-24 2022-09-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106506941A (zh) * 2016-10-20 2017-03-15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的方法及装置、飞行器
CN113452898B (zh) * 2020-03-26 2023-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拍照方法及装置
JP2021073796A (ja) * 2021-01-25 2021-05-13 エスゼット ディージェイア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z Dji Technology Co.,Ltd 制御装置、及び画像を取得す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8338A (zh) * 2009-03-27 2010-09-29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具有变焦功能的摄影装置
CN102088558A (zh) * 2009-11-30 2011-06-0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拍摄装置以及拍摄方法
JP2012191439A (ja) * 2011-03-10 2012-10-04 Canon Inc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CN107534726A (zh) * 2015-04-16 2018-01-0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程序及记录介质
US20190289201A1 (en) * 2016-05-20 2019-09-19 Maxell, Ltd. Imaging apparatus and setting screen thereof
US20210075969A1 (en) * 2019-09-09 2021-03-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Image capture mode adapt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60717A1 (en) 2022-11-10
JP2022172978A (ja) 2022-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73724B2 (ja) 複数光学系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305434B2 (ja) 電子カメラ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22262344A1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JP2012065173A (ja) 撮影機器
US8649675B2 (en) Interchangeable lens and camera body
CN113347334A (zh) 一种移动终端无损拍照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09225027A (ja) 撮像装置、撮像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3596316A (zh) 拍照方法、图形用户界面及电子设备
JP2006344168A (ja)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撮影装置
US9118829B2 (en) Imaging device
JP4788172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5314606A (zh) 摄像装置
JP5538992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203155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2112097A (ja) カメラ
CN115314607A (zh) 摄像装置
JP2005101729A (ja) ズーム機能付きデジタルカメラ
KR101390099B1 (ko) 셀프촬영시 줌아웃 기능을 구비한 스마트폰 및 이를 이용한 촬영방법
CN114531539B (zh) 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5150540B (zh) 拍摄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30156325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JP5274290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4201101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10081291A (ja) 撮像装置
JP2007041097A (ja) 電子カメラ、撮影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