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50540A - 拍摄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拍摄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50540A
CN115150540A CN202110342589.3A CN202110342589A CN115150540A CN 115150540 A CN115150540 A CN 115150540A CN 202110342589 A CN202110342589 A CN 202110342589A CN 115150540 A CN115150540 A CN 1151505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oting
distance
camera
mobile phone
terminal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425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50540B (zh
Inventor
崔瀚涛
余洋华
胡树红
袁江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4258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50540B/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3207 priority patent/WO202220662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150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505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505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505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拍摄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涉及拍摄领域。该方法中,终端设备在启动摄像头进行拍摄时,可以检测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当终端设备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且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终端设备拍摄第一照片并进入第一拍摄状态。终端设备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可以引导用户将终端设备远离被拍主体,并且根据拍摄距离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以辅助用户在终端设备远离被拍主体的过程中拍摄一张拍摄FOV近乎等同于第一照片、但画面更加清晰的第二照片。在拍摄过程中,终端设备的拍摄视角不会发生跳变,用户也无需反复调整构图。

Description

拍摄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拍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拍摄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当用户使用终端设备对某个被拍主体(被拍主体也可以称为拍摄对象,拍摄对象可以是人或物)进行拍摄时,如果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终端设备的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由于摄像头的镜头无法对焦,终端设备拍摄的画面会出现模糊。其中,终端设备的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是指摄像头的镜头能够合焦(或称为对焦)的最近拍摄距离。
目前,针对上述问题,一种实现方式为:当用户使用终端设备近距离拍摄被拍主体时,终端设备可以引导用户主动调整终端设备摄像头的变焦(zoom)倍率、以及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以使终端设备在摄像头可以对焦的距离范围内完成拍摄。另外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上可以设置有多个摄像头,如:主摄像头和超广角摄像头,超广角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小于主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当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终端设备的主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终端设备可以从主摄像头自动切换成最近对焦距离更短的超广角摄像头进行拍摄,以实现近距离拍摄到较为清晰的画面。
但是,上述实现方式均会导致终端设备的拍摄视角(field of view,FOV)发生跳变,用户需要反复调整构图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拍摄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避免终端设备的拍摄FOV发生跳变,无需用户反复调整构图。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拍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在启动摄像头进行拍摄时,检测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当终端设备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且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终端设备响应于拍摄操作拍摄第一照片,并进入第一拍摄状态。
终端设备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显示第一提示信息,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将终端设备远离被拍主体;并且,根据拍摄距离,按照如下方式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当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终端设备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维持在第一倍率;当拍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终端设备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时,终端设备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维持在第二倍率。其中,第一距离阈值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第二距离阈值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第一倍率是终端设备启动摄像头进行拍摄时,摄像头的默认变焦倍率;第二倍率大于第一倍率。
当终端设备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在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的过程中,接收到用户的二次拍摄操作时,终端设备响应于二次拍摄操作,拍摄第二照片。
示例性地,第一拍摄状态可以称为离远点儿拍状态,第一提示信息可以是“请再离远一点,改善画质”。
该方法中,终端设备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在用户将终端设备逐渐远离被拍主体的过程中,终端设备按照上述逻辑根据拍摄距离对摄像头的变焦倍率进行调整,可以使得终端设备的拍摄FOV在拍摄距离处于第一距离阈值至第二距离阈值的范围内时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所以,终端设备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用户在将终端设备逐渐远离被拍主体的过程中,当看到预览画面变清晰时(表明此时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可以再次进行拍摄操作,触发终端设备拍摄一张第二照片。该第二照片的拍摄FOV可以近乎等同于上述第一照片,但第二照片比第一照片更加清晰。
另外,该拍摄方法中,用户无需主动对摄像头的变焦倍率进行调整,用户与终端设备的交互次数较少,而且终端设备的拍摄FOV也不会发生跳变,用户无需进行二次构图。
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倍率可以小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大变焦倍率。
例如,摄像头的最大变焦倍率为2.5X时,第二倍率可以是2X、2.5X等,第二倍率的大小不作限制。
可选地,上述二次拍摄操作是用户在看到终端设备显示的预览画面清晰时进行的拍摄操作。
当用户看到终端设备显示的预览画面清晰时,表明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可以理解,对于用户而言,无法感知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是否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因此,用户可以直观地观察预览画面是否清晰,并在预览画面清晰时进行二次拍摄操作。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当拍摄距离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终端设备不再显示第一提示信息。
终端设备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当用户将终端设备远离被拍主体时,拍摄距离会逐渐增大。当拍摄距离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终端设备不再显示第一提示信息,可以提醒用户此时可以进行二次拍摄操作,无需再远离终端设备。
可选地,所述终端设备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根据拍摄距离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的步骤,包括:终端设备根据拍摄距离,以及拍摄距离和变焦倍率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第一对应关系可以是预配置在终端设备中的。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呈线性增大。
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用第二照片替换第一照片。
例如,如果终端设备响应于用户的二次拍摄操作,拍摄到了第二照片,则终端设备可以用第二照片替换近距离拍摄到的第一照片(第一照片较为模糊),作为最终拍摄到的照片。从而,用户可以使用终端设备拍摄到较为清晰、且拍摄FOV近乎等同于近距离拍摄的照片。
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也可以不用第二照片替换第一照片。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照片和第二照片都保存,用户可以主动选择是否删除第一照片,在此不作限制。
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可以自动退出第一拍摄状态。
例如,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当显示第一提示信息达到第一时长后,仍未接收到二次拍摄操作时,终端设备退出第一拍摄状态。
示例性地,第一时长可以为5秒(S)、6S等。终端设备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可以在拍摄界面中将第一提示信息显示预设的第一时长。当达到第一时长后,终端设备仍未再次接收到用户的二次拍摄操作时,终端设备可以自动退出第一拍摄状态。
又例如,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当连续检测到M次(M为大于0的整数,如M可以为10)拍摄距离大于上述第二距离阈值时,终端设备也可以自动退出第一拍摄状态。
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也可以由用户主动操作,触发终端设备退出第一拍摄状态。
例如,又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响应于用户主动退出第一拍摄状态的操作或者手动变焦的操作,退出第一拍摄状态。
可以理解的,当终端设备退出第一拍摄状态后,摄像头的变焦倍率可以由第一拍摄状态中调整的变焦倍率切换至默认的第一倍率(如:1X)。此时,终端设备处于正常拍摄状态,终端设备显示的预览画面的清晰或模糊程度,与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相关。
可选地,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手动退出第一拍摄状态的次数达到预设次数(如3次)时,终端设备后续也可以不再触发进入第一拍摄状态,以保证用户的体验更好。
可选地,终端设备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之前,检测到用户进行了手动变焦时,也可以不再进入第一拍摄状态。
可选地,终端设备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根据拍摄距离对摄像头的变焦倍率进行调整时,如果终端设备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调整至第二倍率,则终端设备也可以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暂时锁定在第二倍率,以避免由于用户手抖使得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的拍摄距离反复变化时,终端设备反复来回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当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之前,连续检测到N次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时,终端设备进入第二拍摄状态。N为大于0的整数;所述第三距离阈值大于所述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终端设备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根据拍摄距离,按照如下方式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当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距离阈值时,终端设备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维持在第一倍率;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终端设备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增大;当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终端设备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维持在第二倍率。
当终端设备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在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的过程中,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时,终端设备响应于拍摄操作,拍摄照片。
示例性地,第二拍摄状态可以称为放大拍状态。
该拍摄方法中,当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之前,连续检测到N次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时,表明用户有使用终端设备对被拍主体进行近距离拍摄的倾向。如果用户有使用终端设备对被拍主体进行近距离拍摄的倾向,终端设备进入第二拍摄状态。终端设备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在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的范围内,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可以使得终端设备的拍摄FOV在当前拍摄距离时,可以近乎等同于摄像头的变焦倍率为默认的第一倍率、且拍摄距离更小时的拍摄FOV。
也即,终端设备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在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的范围内进行拍摄时,拍摄到的照片的放大效果,可以与终端设备未进入第二拍摄状态(摄像头的变焦倍率为默认的第一倍率)、且拍摄距离更小时拍摄到的照片的放大效果近乎等同(或相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用户使用终端设备拍摄到的照片,既可以达到其想要的近距离拍摄的放大效果,也可以保证照片的清晰度。例如,假设终端设备不进入第二拍摄状态,用户使用终端设备在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拍摄到的照片为第一照片;终端设备进入第二拍摄状态,用户使用终端设备在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拍摄到的照片为第二照片。则,第二照片不仅可以具有近乎等同于第一照片的放大效果,而且比第一照片更加清晰。
可选地,所述终端设备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根据拍摄距离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的步骤,包括:终端设备根据拍摄距离,以及拍摄距离和变焦倍率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第二对应关系可以是预配置在终端设备中的。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呈线性增大。
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呈非线性增大。
第二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拍摄距离与变焦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越接近线性关系,终端设备在靠近或远离被拍主体的过程中,拍摄FOV发生跳变的可能性越低。
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可以自动退出第二拍摄状态。
例如,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当连续检测到M次拍摄距离大于第三距离阈值时,终端设备退出第二拍摄状态;M为大于0的整数。
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用户可以主动操作,触发终端设备退出第二拍摄状态。
例如,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响应于用户主动退出第二拍摄状态的操作或者手动变焦的操作,退出第二拍摄状态。
可以理解的,当终端设备退出第二拍摄状态后,手机的摄像头的变焦倍率可以由第二拍摄状态中调整的变焦倍率切换至默认的第一倍率(如:1X)。此时,终端设备处于正常拍摄状态,终端设备显示的预览画面的清晰或模糊程度,与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相关。
可选地,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手动退出第二拍摄状态的次数达到预设次数(如3次)时,终端设备后续也可以不再触发进入第二拍摄状态,以保证用户的体验更好。
可选地,终端设备在进入第二拍摄状态之前,检测到用户进行了手动变焦时,也可以不再进入第二拍摄状态。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拍摄装置,该装置可以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拍摄方法。该装置的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或单元,例如,显示模块,相机模块。
其中,显示模块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的显示器,相机模块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以及处理器可以调用执行的程序代码(如相机应用)。显示模块和相机模块可以实现第一方面中所述的拍摄方法对应的功能。
相机模块用于在启动摄像头进行拍摄时,检测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当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且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响应于拍摄操作拍摄第一照片,并进入第一拍摄状态。
显示模块用于在相机模块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显示第一提示信息,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将终端设备远离被拍主体。
相机模块还用于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根据拍摄距离,按照如下方式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当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维持在第一倍率;当拍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时,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维持在第二倍率。其中,第一距离阈值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第二距离阈值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第一倍率是终端设备启动摄像头进行拍摄时,摄像头的默认变焦倍率;第二倍率大于第一倍率。
当相机模块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在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的过程中,相机模块还用于接收到用户的二次拍摄操作时,响应于二次拍摄操作,拍摄第二照片。
示例性地,第一拍摄状态可以称为离远点儿拍状态,第一提示信息可以是“请再离远一点,改善画质”。
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倍率可以小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大变焦倍率。
例如,摄像头的最大变焦倍率为2.5X时,第二倍率可以是2X、2.5X等,第二倍率的大小不作限制。
可选地,上述二次拍摄操作是用户在看到终端设备显示的预览画面清晰时进行的拍摄操作。
当用户看到终端设备显示的预览画面清晰时,表明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可以理解,对于用户而言,无法感知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是否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因此,用户可以直观地观察预览画面是否清晰,并在预览画面清晰时进行二次拍摄操作。
可选地,相机模块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当拍摄距离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显示模块不再显示第一提示信息。
可选地,相机模块具体用于,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根据拍摄距离,以及拍摄距离和变焦倍率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第一对应关系可以是预配置在终端设备中的。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呈线性增大。
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
一些实施例中,相机模块还用于用第二照片替换第一照片。
一种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还用于,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当显示模块显示第一提示信息达到第一时长后,相机模块仍未接收到二次拍摄操作时,自动退出第一拍摄状态。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还用于,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当连续检测到M次(M为大于0的整数,如M可以为10)拍摄距离大于上述第二距离阈值时,自动退出第一拍摄状态。
又一种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还用于,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响应于用户主动退出第一拍摄状态的操作或者手动变焦的操作,退出第一拍摄状态。
可选地,相机模块还用于,在检测到用户手动退出第一拍摄状态的次数达到预设次数(如3次)时,不再触发进入第一拍摄状态,以保证用户的体验更好。
可选地,相机模块还用于,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之前,检测到用户进行了手动变焦时,不再进入第一拍摄状态。
可选地,相机模块还用于,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根据拍摄距离对摄像头的变焦倍率进行调整时,如果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调整至第二倍率,则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暂时锁定在第二倍率,以避免由于用户手抖使得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的拍摄距离反复变化时,反复来回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可选地,相机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之前,连续检测到N次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时,进入第二拍摄状态。N为大于0的整数;第三距离阈值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并且,在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根据拍摄距离,按照如下方式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当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距离阈值时,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维持在第一倍率;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增大;当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维持在第二倍率。
相机模块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在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的过程中,还用于在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时,响应于拍摄操作,拍摄照片。
示例性地,第二拍摄状态可以称为放大拍状态。
可选地,相机模块具体用于,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根据拍摄距离,以及拍摄距离和变焦倍率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第二对应关系可以是预配置在终端设备中的。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呈线性增大。
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呈非线性增大。
第二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拍摄距离与变焦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越接近线性关系,终端设备在靠近或远离被拍主体的过程中,拍摄FOV发生跳变的可能性越低。
一种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还用于,在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当连续检测到M次拍摄距离大于第三距离阈值时,退出第二拍摄状态;M为大于0的整数。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还用于,在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响应于用户主动退出第二拍摄状态的操作或者手动变焦的操作,退出第二拍摄状态。
可选地,相机模块还用于,在检测到用户手动退出第二拍摄状态的次数达到预设次数(如3次)时,不再触发进入第二拍摄状态,以保证用户的体验更好。
可选地,相机模块还用于,在进入第二拍摄状态之前,检测到用户进行了手动变焦时,不再进入第二拍摄状态。
可以理解的,通过该拍摄装置,可以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拍摄方法对应的全部功能,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上,当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拍摄方法。
示例性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等移动终端。或者,终端设备也可以是数码相机、单反相机/微单相机、运动摄像机、云台相机、无人机等专业的拍摄设备。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拍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可读代码,当所述计算机可读代码在终端设备中运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拍摄方法。
第二方面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三方面及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四方面及第四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五方面及第五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中对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或类似语言的描述并不是暗示在任意的单个实施例中可以实现所有的特点和优点。相反,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特征或有益效果的描述意味着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包括特定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因此,本说明书中对于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的描述并不一定是指相同的实施例。进而,还可以任何适当的方式组合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无需特定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特定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即可实现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在没有体现所有实施例的特定实施例中识别出额外的技术特征和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拍摄场景的示意图;
图2为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手机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手机拍摄界面的示意图;
图3为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手机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手机拍摄界面的示意图;
图4为一种手机拍摄界面的示意图;
图5为手机拍摄界面的另一示意图;
图6为手机拍摄界面的又一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拍摄界面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拍摄界面的另一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距离和zoom倍率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距离和zoom倍率之间的另一种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方法的另一流程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拍摄界面的又一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未进入放大拍状态、且拍摄距离为9cm时拍摄到的画面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进入放大拍状态、且拍摄距离为15cm时拍摄到的画面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所述”、“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以下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一个或多个”是指一个或两个以上(包含两个)。术语“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连接”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除非另外说明。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适用于具有拍摄功能的终端设备进行拍摄的场景,如:拍照或拍摄视频。
可选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等移动终端。或者,终端设备也可以是数码相机、单反相机/微单相机、运动摄像机、云台相机、无人机等专业的拍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终端设备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多个,“多个”是指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第一”、“第二”等字样仅仅是为了区分描述,并不用于对某个特征的特别限定。“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当用户使用终端设备对被拍主体(被拍主体也可以称为拍摄对象,拍摄对象可以是人或物)进行拍摄时,如果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终端设备的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摄像头的镜头无法对焦,终端设备拍摄得到的被拍主体画面会出现模糊。其中,终端设备的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是指摄像头的镜头能够合焦(或称为对焦)的最近拍摄距离。
以终端设备为手机为例,当用户使用手机对被拍主体进行近距离拍摄时,如果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手机的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如8cm),则手机拍摄得到的被拍主体的画面会出现模糊。
例如,图1为一种拍摄场景的示意图。在图1所示的拍摄场景中,被拍主体可以是纸张上的文字“HUAWEI”。当用户使用手机对图1所示的拍摄场景进行拍摄时,手机可以在拍摄界面显示图1所示的拍摄场景对应的预览画面。
图2为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手机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手机拍摄界面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当用户使用手机对图1所示的拍摄场景进行拍摄时,如果手机与拍摄场景中的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手机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则手机在拍摄界面中显示的预览画面101中的文字“HUAWEI”相对清晰。
图3为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手机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手机拍摄界面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当用户使用手机对图1所示的拍摄场景进行拍摄时,如果手机与拍摄场景中的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手机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则手机在拍摄界面中显示的预览画面101中的文字“HUAWEI”较为模糊。
目前,针对上述问题,一种实现方式为:当用户使用手机近距离拍摄被拍主体时,手机可以引导用户主动调整手机摄像头的变焦(zoom)倍率、以及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以使手机在摄像头可以对焦的距离范围内完成拍摄。
例如,图4为一种手机拍摄界面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当用户使用手机对图1所示的拍摄场景进行拍摄时,如果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手机的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则手机可以在拍摄界面中预览画面101的左下角显示2X快捷按钮102和提示框103。提示框103中包括文字“点击此处,然后稍微后退以获取更好的对焦”。提示框103中的文字可以用于引导用户点击2X快捷按钮102,并调整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当用户点击2X快捷按钮102时,手机可以响应于用户点击2X快捷按钮102的操作,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由默认的1X切换为2X。如:手机可以通过对焦马达控制摄像头的镜头位置,实现调整摄像头的zoom倍率。
图5为手机拍摄界面的另一示意图。如图5所示,当手机响应于用户点击2X快捷按钮102的操作,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由默认的1X切换为2X后,手机拍摄界面中显示的预览画面101可以放大2倍,预览画面101会变得更加模糊。此时,手机可以在拍摄界面上显示文字提示:“请再离远一点”104。“请再离远一点”104可以引导用户将手机远离文字“HUAWEI”。当用户将手机远离文字“HUAWEI”时,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会逐渐增大。
图6为手机拍摄界面的又一示意图。如图6所示,当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增大至大于或等于手机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摄像头的镜头可以正常对焦,手机拍摄界面中显示的预览画面101中的文字“HUAWEI”较为清晰。同时,由于此时摄像头的zoom倍率为2X,所以手机拍摄到的文字“HUAWEI”的画面与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且摄像头的zoom倍率为1X时手机拍摄到的文字“HUAWEI”的画面具有相同的放大效果。如:图6中显示的预览画面101与图3中显示的预览画面101具有相同的放大效果,但图6中显示的预览画面101更加清晰。
从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手机能够在摄像头可以对焦的距离范围内,拍摄到较为清晰、且放大效果可以等同于近距离拍摄效果的被拍主体的画面。
但是这种方式中,当手机摄像头的zoom倍率由默认的1X切换为2X时,会导致手机的拍摄视角(field of view,FOV)发生跳变,用户需要重新调整手机进行二次构图的问题。例如,请参考上述图4和图5所示,预览画面101会由图4中所示突然放大至图5中所示,用户需要重新调整文字“HUAWEI”在预览画面101中的位置。
另外一种实现方式中,手机上也可以设置有多个摄像头,如:主摄像头和超广角摄像头,超广角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小于主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当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主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手机可以从主摄像头自动切换成最近对焦距离更短的超广角摄像头进行拍摄,以实现近距离拍摄到较为清晰的画面。
例如,手机的主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可以为10cm,超广角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可以为4cm。当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10cm时,手机可以从主摄像头自动切换成超广角摄像头进行拍摄。
但是,这种方式同样会导致手机的拍摄FOV会发生跳变,用户需要重新调整手机进行二次构图的问题。另外,这种方式还需要依赖于最近对焦距离更短的超广角摄像头,必须要求手机包括最近对焦距离更短的超广角摄像头才可以实现。
在此背景技术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拍摄方法,可以应用于具有拍摄功能的终端设备。该方法中,当用户想要使用终端设备在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的范围内,近距离拍摄一张第一照片时:终端设备可以先近距离拍摄一张第一照片,然后辅助用户在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的范围内,拍摄一张拍摄FOV近乎等同于第一照片、但画面更加清晰的第二照片。也即,第二照片的放大效果可以近乎等同于第一照片的近距离拍摄效果,但第二照片比第一照片更加清晰。
具体地,该拍摄方法中,终端设备在进行拍摄时,可以检测其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如果终端设备在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则终端设备可以拍摄一张第一照片,并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终端设备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可以引导用户将终端设备逐渐远离被拍主体。
在用户将终端设备逐渐远离被拍主体的过程中,拍摄距离会逐渐增大。当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终端设备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维持在第一倍率。当拍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终端设备可以调整摄像头的zoom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时,终端设备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维持在第二倍率。
其中,第一距离阈值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第二距离阈值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例如,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为10cm时,第一距离阈值可以为8cm,第二距离阈值可以为15cm。第一距离阈值和第二距离阈值均为预设值,本申请对第一距离阈值和第二距离阈值的具体大小不作限制。
第一倍率是终端设备启动摄像头进行拍摄时,摄像头的默认变焦倍率,如1X。第二倍率可以是手机摄像头的最大zoom倍率,如:2X、2.5X等。或者,第二倍率也可以小于手机摄像头的最大zoom倍率。第二倍率大于第一倍率。本申请对摄像头的默认变焦倍率、摄像头的最大zoom倍率、以及第二倍率的大小均不作限制。
该拍摄方法中,终端设备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在用户将终端设备逐渐远离被拍主体的过程中,终端设备按照上述逻辑根据拍摄距离对摄像头的zoom倍率进行调整,可以使得终端设备的拍摄FOV在拍摄距离处于第一距离阈值至第二距离阈值的范围内时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所以,终端设备在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用户在将终端设备逐渐远离被拍主体的过程中,当看到预览画面变清晰时(表明此时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可以再次进行拍摄操作,触发终端设备拍摄一张第二照片。该第二照片的拍摄FOV可以近乎等同于上述第一照片,但第二照片比第一照片更加清晰。
另外,该拍摄方法中,用户无需主动对摄像头的zoom倍率进行调整,用户与终端设备的交互次数较少,而且终端设备的拍摄FOV也不会发生跳变,用户无需进行二次构图。
下面以终端设备为手机为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方法进行示例性说明。
示例性地,以终端设备为手机为例,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手机可以包括处理器710,内部存储器721。
处理器7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7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其中,控制器可以是手机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内部存储器7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7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721的指令,从而执行手机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方法可以通过以软件产品(如程序代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拍摄方法对应的程序代码可以存储在内部存储器721中,处理器7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721中的该拍摄方法对应的程序代码,可以使得手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拍摄方法。
内部存储器7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相机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手机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图像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7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
处理器7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7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7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7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7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请继续参考图7所示,手机还可以包括外部存储器接口720,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730,充电管理模块740,电源管理模块741,电池7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750,无线通信模块,760,音频模块770,扬声器770A,受话器770B,麦克风770C,耳机接口770D,传感器模块780,按键790,马达791,指示器792,摄像头793,显示屏7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795等。
传感器模块7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780A,陀螺仪传感器780B,气压传感器780C,磁传感器780D,加速度传感器780E,距离传感器780F,接近光传感器780G,指纹传感器780H,温度传感器780J,触摸传感器780K,环境光传感器780L,骨传导传感器780M等。其中,距离传感器780F可以是激光传感器,可以用于手机在拍摄过程中,获取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7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SIM接口,和/或USB接口等。
手机在拍摄过程中,可以通过摄像头793捕获RAW图。例如,摄像头793可以包括镜头(lens)和传感器(sensor)。在拍摄照片或者拍摄视频时,打开快门,光线可以通过摄像头793的镜头被传递到sensor上。sensor可以将通过镜头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对电信号进行A/D转换,输出对应的数字信号。该数字信号经过后续的RAW域处理、ISP处理、以及YUV域处理等,即可以得到拍摄的照片或视频画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sensor的感光元件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device,CCD),sensor还包括A/D转换器。在另外一种可能的设计中,sensor的感光元件可以是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
显示屏7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例如,显示屏794可以用于显示手机拍摄界面,拍摄界面可以包括预览画面。显示屏794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 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diodes,Q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794,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手机通过GPU,显示屏7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7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7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图7所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手机的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也可以包括比图7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等。又或者,图7所示的一些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另外,当终端设备是其他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AR/VR设备、笔记本电脑、UMPC、上网本、PDA等移动终端,或者,数码相机、单反相机/微单相机、运动摄像机、云台相机、无人机等专业的拍摄设备时,这些其他终端设备的具体结构也可以参考图7所示。示例性地,其他终端设备可以是在图7给出的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了组件,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还应当理解的是,终端设备(如手机)中可以运行有一个或多个拍摄应用程序,以便通过运行拍摄应用程序,实现拍摄的功能。例如,该拍摄应用程序可以包括系统级应用“相机”应用。又如,该拍摄应用程序还可以包括其他安装在终端设备中的能够用于拍摄的应用程序。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仅包括一个主摄像头,也可以包括主摄像头、长焦摄像头、虚化摄像头、超广角摄像头等多个摄像头。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方法中,终端设备仅使用主摄像头即可完成拍摄。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
S801、手机响应于用户启动拍摄应用程序的操作,启动运行拍摄应用程序。
示例性地,用户在使用手机进行拍摄(拍照或拍视频)之前,可以先启动手机的拍摄应用程序。如:手机的拍摄应用程序可以包括相机应用,用户可以点击或触摸手机上的相机的图标,手机可以响应于用户对相机的图标的点击或触摸操作,启动运行相机应用(或者,用户还可以通过语音助手启动相机应用,不作限制)。
手机在启动运行拍摄应用程序后,可以为用户呈现拍摄界面,同时,手机还可以通过摄像头获取当前拍摄场景对应的预览画面,并显示在拍摄界面中。如:可以执行S802。
S802、手机通过摄像头获取当前拍摄场景对应的预览画面,并通过拍摄应用程序的拍摄界面进行显示。
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在获取预览画面时,摄像头的zoom倍率为默认的第一倍率,例如第一倍率可以为1X。
以当前拍摄场景为上述图1所示的场景为例,手机可以通过摄像头获取图1所示的场景中的文字“HUAWEI”对应的预览画面,并显示在拍摄界面中供用户预览。
示例性地,手机中可以配置有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距离传感器,手机可以通过前述距离传感器检测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本申请对手机检测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制。
S803、手机按照第一频率检测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
例如,手机可以按照第一频率检测手机与图1所示的拍摄场景中的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
示例性地,第一频率可以为10次/秒、15次/秒、20次/秒等。本申请对第一频率的大小不作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频率还可以与手机获取预览画面的帧率大小相同。例如,S802中手机获取预览画面的帧率可以为30帧每秒(frames per second,FPS),S803中第一频率可以为30次/秒。
当第一频率还可以与手机获取预览画面的帧率大小相同时,S803中,手机检测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时,可以针对S802手机获取的每一帧预览画面,确定出每一帧预览画面对应的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
可选地,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手机也可以以非固定频率检测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例如,手机可以在启动拍摄应用程序后的第一时刻至第N时刻中的每个时刻,分别检测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第一时刻至第N时刻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时刻之间的间隔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其中,N为大于0的整数。本申请在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启动运行拍摄应用程序后,可以同步执行上述S802和S803,不限制先后顺序。
S804、手机接收用户的拍摄操作。
示例性地,手机启动拍摄应用程序后,拍摄界面中还可以包括:拍照按键。拍照按键的实质可以为拍摄界面中显示的一个功能控件。用户的拍摄操作可以是指用户点击或触摸拍照按键的操作。当用户使用手机进行拍照时,可以点击或触摸拍照按键,手机可以响应于用户对点击或触摸拍照按键的操作,拍摄照片。
或者,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拍照按键的功能也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其他物理按键实现,不作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手机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后,可以按照下述S805-S808所述的逻辑执行拍摄功能。
S805、当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手机响应于用户的拍摄操作拍摄第一照片,并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
例如,手机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可以为10cm。当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10cm时,手机可以响应于用户点击拍照按键的操作,对文字“HUAWEI”进行拍摄,得到第一照片,并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
可以理解的,由于拍摄第一照片时,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手机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所以第一照片中的文字“HUAWEI”会模糊。
示例性地,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拍摄界面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可以在拍摄界面中显示文字提示:“离远点儿拍”105、以及“请再离远一点,改善画质”106。其中,“离远点儿拍”105可以用于提示用户手机当前的拍摄模式为离远点儿拍状态。“请再离远一点,改善画质”106可以用于提示用户将手机远离被拍主体(即,拍摄场景中的文字“HUAWEI”)。当用户将手机远离被拍主体时,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会逐渐增大。
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可以继续执行上述S802和S803。手机在继续执行上述S802和S803的过程中,针对S803中每一次检测到的拍摄距离,手机可以按照下述S806-S808所述的逻辑,根据每一次检测到的拍摄距离,自动调整摄像头的zoom倍率。
S806、当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手机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维持在第一倍率。
S807、当拍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手机调整摄像头的zoom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S808、当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时,手机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维持在第二倍率。
S806-S808中提到的第一距离阈值、第二距离阈值、第一倍率、以及第二倍率,具体请参见前述实施例中所述,不再赘述。
另外,可以理解的,S807中,当拍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手机是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在第一倍率和第二倍率之间进行调整,拍摄距离越大,摄像头的zoom倍率越大;拍摄距离越小,摄像头的zoom倍率越小。
下面结合图1所示的拍摄场景,以第一倍率为1X,第二倍率为2X,第一距离阈值为8cm,第二距离阈值为15cm为例,对上述S806-S808的实现逻辑进行举例说明。
示例性地,当手机对图1所示的拍摄场景进行拍摄,并按照上述S805所述的逻辑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手机根据每一次检测到的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自动调整摄像头的zoom倍率的具体方式可以如下。
1)当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8cm时,手机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维持在1X。
2)当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大于8cm、且小于15cm时,手机调整摄像头的zoom倍率,在1X与2X之间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也即,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越接近15cm,摄像头的zoom倍率越接近2X。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越接近8cm,摄像头的zoom倍率越接近1X。
例如,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为9cm时,手机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至1.2X。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为13cm时,手机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至1.7X。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为14cm时,手机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至1.9X等。
3)当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15cm时,手机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维持在2X。
可以看到,手机在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通过上述S806-S808所述的逻辑,根据拍摄距离对摄像头的zoom倍率进行调整时,如果拍摄距离在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的范围内,则摄像头的zoom倍率是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的。所以,在用户将手机远离被拍主体的过程中,如果拍摄距离在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的范围内逐渐增大时,手机的拍摄FOV不会产生明显的变化,例如不会减小或不会明显减小。
因此,手机在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当用户将手机远离被拍主体,直至拍摄距离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如果用户看到预览画面变清晰,则表明拍摄距离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用户再次进行拍摄操作触发手机拍摄到的第二照片的拍摄FOV可以近乎等同于S805中拍摄的第一照片,但第二照片比第一照片更加清晰。
应当理解,当手机在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在对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的过程中,用户进行二次拍摄操作时,不论拍摄距离是否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手机都可以响应于用户的二次拍摄操作,拍摄第二照片。本申请实施例中,只有拍摄距离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手机响应于二次拍摄操作拍摄到的第二照片的拍摄FOV才可以近乎等同于S805中拍摄的第一照片,且第二照片比第一照片更加清晰。
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手机在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当用户将手机远离被拍主体,直至拍摄距离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手机的拍摄界面中也可以不再显示文字提示:“请再离远一点,改善画质”106,以提醒用户此时可以进行二次拍摄操作,无需再远离手机。
例如,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拍摄界面的另一示意图。如图10所示,手机在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当用户将手机远离被拍主体,直至拍摄距离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手机拍摄界面中可以不再显示文字提示:“请再离远一点,改善画质”106。
可选地,如果手机响应于用户再次进行的拍摄操作(可以称为二次拍摄操作),拍摄到了第二照片,则手机可以用第二照片替换前述第一照片,作为最终拍摄到的照片。从而,用户可以使用手机拍摄到较为清晰、且拍摄FOV近乎等同于近距离拍摄的照片。
例如,该拍摄方法还可以包括S809-S811。
S809、手机接收用户在看到预览画面清晰时的二次拍摄操作。
二次拍摄操作与上述S804中所述的拍摄操作相同,不再赘述。
S810、手机响应于用户的二次拍摄操作,拍摄第二照片。
S811、手机用第二照片替换第一照片。
示例性地,第一照片和第二照片均可以是手机对YUV图进行编码后的照片,如:JPEG图片。
由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拍摄方法中,终端设备可以在用户想要使用终端设备在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的范围内,近距离拍摄一张第一照片时:先近距离拍摄一张第一照片,然后辅助用户在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的范围内,拍摄一张拍摄FOV近乎等同于第一照片、但画面更加清晰的第二照片。从而,用户可以使用终端设备拍摄到放大效果可以近乎等同于第一照片的近距离拍摄效果、且画面更加清晰的第二照片。
另外,该拍摄方法中,用户无需主动对摄像头的zoom倍率进行调整,用户与终端设备的交互次数较少,而且终端设备的拍摄FOV也不会发生跳变,用户无需进行二次构图。
可选地,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图8所示的流程中也可以不包含S811。也即,手机也可以不用第二照片替换第一照片。例如,手机可以将第一照片和第二照片都保存至手机图库中,用户可以在手机图库中选择是否删除第一照片,在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S806-S808所述的逻辑,可以通过在手机中预配置拍摄距离和zoom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实现。手机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可以根据拍摄距离,查询该对应关系,对摄像头的zoom倍率进行调整。
一些实施方式中,拍摄距离和zoom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拍摄距离与zoom倍率之间可以是非线性关系,zoom倍率可以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
例如,以第一倍率为1X,第二倍率为2X,第一距离阈值为8cm,第二距离阈值为15cm为例,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距离和zoom倍率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当拍摄距离大于8cm、且小于15cm时,zoom倍率是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而呈非线性增大的。示例性地,根据图11所示的对应关系,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为9cm时,手机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至1.1X;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为10cm时,手机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至1.2X;……;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为13cm时,手机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至1.7X;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为14cm时,手机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至1.9X等。
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拍摄距离和zoom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拍摄距离与zoom倍率之间也可以是线性关系,zoom倍率可以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呈线性增大。
例如,同样以第一倍率为1X,第二倍率为2X,第一距离阈值为8cm,第二距离阈值为15cm为例,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距离和zoom倍率之间的另一种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当拍摄距离大于8cm、且小于15cm时,zoom倍率是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大的。不再一一进行举例说明。
拍摄距离和zoom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拍摄距离与zoom倍率之间是线性关系时,用户在将手机远离被拍主体的过程中,手机的拍摄FOV的变化幅度可以更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拍摄距离和zoom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拍摄距离与zoom倍率之间呈线性关系或非线性关系并不作限制。另外,应当理解,图11和图12仅为本申请对非线性关系和线性关系的两种示例性说明。
以上介绍了手机在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且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手机先近距离拍摄一张第一照片,然后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辅助用户在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的范围内,拍摄一张拍摄FOV近乎等同于第一照片、但画面更加清晰的第二照片的过程。
可选地,在实际拍摄时,还存在手机在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且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可以直接响应于用户的拍摄操作拍摄照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在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手机可以在拍摄界面中将文字提示:“离远点儿拍”105、以及“请再离远一点,改善画质”106显示预设的第一时长,如:第一时长可以为5秒(S)、6S等。当手机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达到第一时长后,仍未再次接收到用户的二次拍摄操作时,手机可以自动退出离远点儿拍状态。
或者,手机在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当连续检测到M次(M为大于0的整数,如M可以为10)拍摄距离大于上述第二距离阈值时,手机也可以自动退出离远点儿拍状态。
可以理解的,当手机退出离远点儿拍状态后,手机摄像头的zoom倍率可以由离远点儿拍状态中调整的zoom倍率切换至默认的第一倍率(如:1X)。此时,手机处于正常拍摄状态,手机的拍摄界面中显示的预览画面的清晰或模糊程度,与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相关,不再赘述。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在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用户也可以主动进行操作,触发手机退出离远点儿拍状态。
例如,请参考上述图9和/或图10所示,手机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拍摄界面中显示的文字提示:“离远点儿拍”105后,还可以包括一个用于退出离远点儿拍状态的功能控件“X”107。用户可以主动点击功能控件“X”107,以触发手机退出离远点儿拍状态。
又例如,用户也可以通过在手机上进行手动变焦,触发手机退出离远点儿拍状态。示例性地,请参考图9和/或图10所示,手机的拍摄界面中显示的1X及其附近的黑色圆点可以作为变焦功能控件(不同的黑色圆点对应不同的zoom倍率),用户可以点击手机拍摄界面中的变焦功能控件进行手动变焦。如:手机拍摄界面中的1X上面的第一个黑色圆点对应的zoom倍率可以为1.5X,当用户点击该1.5X功能控件时,手机可以响应于用户点击1.5X功能控件的操作,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切换为1.5X。手机在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当检测到用户进行手动变焦的操作时,可以退出离远点儿拍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对手机在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后,用户主动触发手机退出离远点儿拍状态的操作方式不作限制。其中,对于用户点击用于退出离远点儿拍状态的功能控件“X”107的方式,当手机检测到用户手动退出离远点儿拍状态的次数达到预设次数(如3次)时,手机后续也可以不再触发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以保证用户的体验更好。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每次启动运行拍摄应用程序后,当手机在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之前,检测到用户进行了手动变焦时,手机也可以不再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例如,手机还未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之前,检测到用户主动将手机摄像头的zoom倍率由默认的1X调整为了2X时,即便后续手机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且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手机在拍摄应用程序的本次运行中,也可以不再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在按照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式对摄像头的zoom倍率进行调整时,如果手机在离远点儿拍状态中,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至第二倍率,则手机也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暂时锁定在第二倍率,以避免由于用户手抖使得手机与被拍主体的拍摄距离反复变化时,手机反复来回调整摄像头的zoom倍率。但应当理解,当手机检测到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退出离远点儿拍状态的触发条件时,会立刻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至默认的第一倍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拍摄方法中,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之前,还可以根据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确定用户是否有使用终端设备对被拍主体进行近距离拍摄的倾向。如果用户有使用终端设备对被拍主体进行近距离拍摄的倾向,则终端设备可以进入放大拍状态。终端设备进入放大拍状态后,终端设备可以在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的范围内,调整摄像头的zoom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使得终端设备的拍摄FOV在当前拍摄距离时,可以近乎等同于摄像头的zoom倍率为默认的第一倍率、且拍摄距离更小时的拍摄FOV。
也即,终端设备进入放大拍状态后,在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的范围内进行拍摄时,拍摄到的照片的放大效果,可以与终端设备未进入放大拍状态(摄像头的zoom倍率为默认的第一倍率)、且拍摄距离更小时拍摄到的照片的放大效果近乎等同(或相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用户使用终端设备拍摄到的照片,既可以达到其想要的近距离拍摄的放大效果,也可以保证照片的清晰度。例如,假设终端设备不进入放大拍状态,用户使用终端设备在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拍摄到的照片为第一照片;终端设备进入放大拍状态,用户使用终端设备在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拍摄到的照片为第二照片。则,第二照片不仅可以具有近乎等同于第一照片的放大效果,而且比第一照片更加清晰。
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之前,根据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确定用户是否有使用终端设备对被拍主体进行近距离拍摄的倾向的方式可以包括:如果终端设备连续检测到N次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则确定用户有使用终端设备对被拍主体进行近距离拍摄的倾向。否则,认为用户没有使用终端设备对被拍主体进行近距离拍摄的倾向。也即,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连续检测到N次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时,终端设备可以进入放大拍状态。
其中,第三距离阈值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N可以为10、11、12等大于0的整数。例如,终端设备的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可以为10cm,第三距离阈值可以为20cm。第三距离阈值和N均为预设值,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三距离阈值和N的大小均不作具体限制。
下面结合图13所示的流程对该拍摄方法进行说明。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方法的另一流程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拍摄方法可以包括S1301-S1317。其中,S1304和S1312为“或”的关系,当手机先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时,手机可以执行S1304-S1311的流程。当手机在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之前,先连续检测到N次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时,手机可以执行S1312-S1317的流程。
具体地,1301-S1311分别与前述图8中所示的S801-S811相同,不再赘述。S1312-S1317如下所述:
S1312、当连续检测到N次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时,手机进入放大拍状态。
例如,以第三距离阈值为20cm为例。当用户想要使用手机进行近距离拍摄时,用户可能会将手机逐渐靠近被拍主体。此时,手机如果连续到N次拍摄距离小于20cm,则可以进入放大拍状态。
示例性地,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拍摄界面的又一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进入放大拍状态后,可以在拍摄界面中显示文字提示:“放大拍”201。“放大拍”201可以用于提示用户手机当前的拍摄模式为放大拍状态。
另外,手机刚进入放大拍状态时,摄像头的zoom倍率为默认的第一倍率(如:1X)。
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进入放大拍状态后,可以继续执行S1302和S1303。手机在继续执行上述S1302和S1303的过程中,针对S1303中每一次检测到的拍摄距离,手机可以按照下述S1313-S1315所述的逻辑,根据每一次检测到的拍摄距离,自动调整摄像头的zoom倍率。
S1313、当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距离阈值时,手机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维持在第一倍率。
S1314、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手机调整摄像头的zoom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增大。
S1315、当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手机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维持在第二倍率。
S1313-S1315中提到的第三距离阈值、第一倍率、以及第二倍率,具体请参见前述实施例中所述,不再赘述。
另外,可以理解的,S1314中,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手机是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在第一倍率和第二倍率之间进行调整,拍摄距离越大,摄像头的zoom倍率越小;拍摄距离越小,摄像头的zoom倍率越大。
下面同样结合图1所示的拍摄场景,以第一倍率为1X,第二倍率为2X,第三距离阈值为20cm,手机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为10cm为例,对上述S1313-S1315的实现逻辑进行举例说明。
示例性地,当手机对图1所示的拍摄场景进行拍摄,并在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之前,按照上述S1312所述的逻辑进入放大拍状态后,手机根据每一次检测到的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自动调整摄像头的zoom倍率的具体方式可以如下。
1)当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20cm时,手机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维持在1X。
2)当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20cm、且大于10cm时,手机调整摄像头的zoom倍率,在1X与2X之间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增大。
也即,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越接近10cm,摄像头的zoom倍率越接近2X。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越接近20cm,摄像头的zoom倍率越接近1X。
例如,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为18cm时,手机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至1.2X。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为15cm时,手机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至1.5X。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为12cm时,手机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至1.8X等。
3)当手机与文字“HUAWEI”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10cm时,手机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维持在2X。
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在进入放大拍状态后,按照上述S1313-S1315所述的逻辑,对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的过程中,如果手机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则手机可以响应于用户的拍摄操作,进行拍摄。如:该拍摄方法还可以包括S1316-S1317。
S1316、手机接收用户的拍摄操作。
S1317、手机响应于用户的拍摄操作,进行拍摄。
具体地,用户的拍摄操作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所述,不再赘述。
容易理解的,当手机未进入放大拍状态(摄像头的zoom倍率保持1X不变)时,如果用户将手机靠近被拍主体,则手机的拍摄FOV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大。而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进入放大拍状态后,按照上述S1313-S1315所述的方式自动调整摄像头的zoom倍率,可以使得如果用户将手机靠近被拍主体,且拍摄距离在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的范围内时,手机的拍摄FOV的增大幅度会大于手机未进入放大拍状态的增大幅度。从而,手机在当前拍摄距离时的拍摄FOV,可以近乎等同于摄像头的zoom倍率为默认的第一倍率、且拍摄距离更小时的拍摄FOV。
因此,当手机进入放大拍状态后,用户使用手机进行拍摄时,手机可以在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的范围内,拍摄到放大效果与手机未进入放大拍状态、且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相同,但画面更加清晰的照片。
示例性地,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未进入放大拍状态、且拍摄距离为9cm时拍摄到的画面示意图。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进入放大拍状态、且拍摄距离为15cm时拍摄到的画面示意图。
请参考图15和图16所示,当手机未进入放大拍状态、且拍摄距离为9cm时,手机拍摄到的画面中的文字“HUAWEI”较为模糊。当手机进入放大拍状态、且拍摄距离为15cm时,手机拍摄到的画面中的文字“HUAWEI”不仅较为清晰,而且可以与图15中的文字“HUAWEI”具有相同的放大效果。
上述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S1304-S1311的流程可以适用于当手机还未进入放大拍状态,且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手机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的场景。S1312-S1315所述的流程,可以适用于手机在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前,就已经进入放大拍状态的场景。
例如,当手机还未进入放大拍状态时,用户可能突然将手机靠近被拍主体,使得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或者,手机刚启动运行拍摄应用程序时,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已经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此时手机也还未进入放大拍状态。对于这两种情况,手机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时,均可以按照S1304-S1311的流程执行拍摄功能。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手机进入放大拍状态后,用户使用手机进行拍摄时,由于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在变化时,手机可以随时按照S1312-S1315所述的逻辑自动调整摄像头的zoom倍率,所以,用户与手机的交互次数较少,而且用户在将手机靠近被拍主体的过程中,手机的拍摄FOV也不会发生跳变,用户也不用再进行二次构图。
可选地,上述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S1313-S1315所述的逻辑,也可以通过在手机中预配置拍摄距离和zoom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实现。手机进入放大拍状态后,可以根据拍摄距离,查询该对应关系,对摄像头的zoom倍率进行调整。
应当理解,实现S1313-S1315所述的逻辑时拍摄距离和zoom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与实现上述S806-S808所述的逻辑关系时拍摄距离和zoom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同。
为便于区分,实现上述S806-S808所述的逻辑关系时拍摄距离和zoom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称为第一对应关系,实现S1313-S1315所述的逻辑时拍摄距离和zoom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称为第二对应关系。
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拍摄距离与zoom倍率之间可以是线性关系,zoom倍率可以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呈线性增大。
例如,以第一倍率为1X,第二倍率为2X,第三距离阈值为20cm,手机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为10cm为例,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如图17所示,当拍摄距离小于20cm、且大于10cm时,zoom倍率是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而呈线性增大的。示例性地,根据图17所示的对应关系,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为19cm时,手机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至1.1X;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为18cm时,手机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至1.2X;……;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为12cm时,手机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至1.8X;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为11cm时,手机可以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调整至1.9X等。
第二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拍摄距离与zoom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越接近线性关系,手机在靠近或远离被拍主体的过程中,拍摄FOV发生跳变的可能性越低。
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拍摄距离与zoom倍率之间也可以是非线性关系,zoom倍率可以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呈非线性增大。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拍摄距离与zoom倍率之间呈线性关系或非线性关系并不作限制。另外,应当理解,图17仅为本申请对线性关系的示例性说明。
可选地,与前述实施例中手机进入放大拍状态的方式类似,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在进入放大拍状态后,当连续检测到M次拍摄距离大于第三距离阈值时,手机可以自动退出放大拍状态。M为大于0的整数,M可以等于N,也可以不等于N,如M可以为10次,此处对M的大小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的,当手机退出放大拍状态后,手机的摄像头的zoom倍率可以由放大拍状态中调整的zoom倍率切换至默认的第一倍率(如:1X)。此时,手机处于正常拍摄状态,手机的拍摄界面中显示的预览画面的清晰或模糊程度,与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相关,不再赘述。
上述说明了手机自动退出放大拍状态的情况。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在进入放大拍状态后,用户也可以主动进行操作,触发手机退出放大拍状态。
例如,请参考图14和/或图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进入放大拍状态后,拍摄界面中显示的文字提示:“放大拍”201后,还可以包括一个用于退出放大拍状态的功能控件“X”202(可以理解,功能控件“X”202和上述功能控件“X”107虽然在拍摄界面中呈现的形式相同,但其功能不同)。用户可以主动点击功能控件“X”202,以触发手机退出放大拍状态。
又例如,用户也可以通过在手机上进行手动变焦,触发手机退出放大拍状态。示例性地,请参考图14和/或图16所示,手机的拍摄界面中显示的1X、1.5X、及其附近的黑色圆点等可以作为变焦功能控件(不同的黑色圆点对应不同的zoom倍率),用户可以点击手机拍摄界面中的变焦功能控件进行手动变焦。如:当用户点击手机拍摄界面中的1.5X功能控件时,手机可以响应于用户点击1.5X功能控件的操作,将摄像头的zoom倍率切换为1.5X。手机在进入放大拍状态后,当检测到用户进行手动变焦的操作时,可以退出放大拍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对手机在进入放大拍状态后,用户主动触发手机退出放大拍状态的操作方式不作限制。其中,对于用户点击用于退出放大拍状态的功能控件“X”202的方式,当手机检测到用户手动退出放大拍状态的次数达到预设次数(如3次)时,手机后续可以不再触发进入放大拍状态,以保证用户的体验更好。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每次启动运行拍摄应用程序后,当手机在进入放大拍状态之前,检测到用户进行了手动变焦时,手机也可以不再进入放大拍状态。例如,手机还未进入放大拍状态之前,检测到用户主动将手机摄像头的zoom倍率由默认的1X调整为了2X时,即便后续手机再连续检测到N次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手机在拍摄应用程序的本次运行中,也可以不再进入放大拍状态。
前述实施例中,主要针对手机在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之前进入放大拍状态、以及手机未进入放大拍状态之前,先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的场景,分别进行了说明。其中,对于手机还未进入放大拍状态、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的场景,手机在检测到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手机会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辅助用户进行后续拍摄。
可选地,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手机还未进入放大拍状态、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的场景,手机在检测到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也可以先响应于用户的拍摄操作拍摄第一照片,但不进入离远点儿拍状态。在拍摄第一照片后,手机可以在拍摄界面显示文字提示:“请再离远一点,改善画质”。文字提示:“请再离远一点,改善画质”可以用于提示用户将手机远离被拍主体。当手机检测到拍摄距离大于第四距离阈值时,手机可以自动再拍摄一张第二照片,并用第二照片替换第一照片。
其中,第四距离阈值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例如,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为10cm时,第四距离阈值可以为12cm。
本实施例中,由于手机拍摄第二照片时的拍摄距离在摄像头的对焦范围内,所以第二照片比第一照片更为清晰。
可选地,由于手机拍摄第二照片时的拍摄距离大于拍摄第一照片时的拍摄距离,所以第二照片的构图范围会大于第一照片的构图范围。为保证第二照片的构图范围与第一照片一致,本实施例中,手机还可以将第一照片和第二照片一起输入人工智能(artifcialintelligence,AI)融合算法,对第一照片和第二照片的构图重叠区域进行融合,生成第三照片作为最终的拍摄照片。
示例性地,可以将第一照片和第二照片编码前的YUV图进行融合,以实现对第一照片和第二照片的构图重叠区域进行融合。例如,第一照片编码前的YUV图可以为YUV1,第二照片编码前的YUV图可以为YUV2,可以将YUV1和YUV2送入AI融合算法,对构图重叠区域进行融合,得到YUV3。然后,手机可以对YUV3进行编码,得到第三照片。
AI融合算法对YUV1和YUV2进行融合的步骤可以包括:根据YUV1和YUV2各自对应的手机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判断YUV2与YUV1的放大倍率差异。对YUV1和YUV2进行特征点匹配,配准YUV1在YUV2中的重叠区域。将YUV2与YUV1的重叠区域Y通道融合到YUV1中。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手机可以在拍摄界面将文字“请再离远一点,改善画质”显示预设的第二时长,如:2S。当第二时长内,手机再次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时,手机可以不再执行自动拍摄第二照片的流程,仅保留第一照片即可。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前述实施例中提到的放大拍状态、离远点儿拍状态,仅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方便阐述方案的实现定义的名词,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用其他名词进行定义,如:离远点儿拍状态可以是第一拍摄状态、放大拍状态可以是第二拍摄状态等,在此不作限制。另外,前述提到的拍摄界面中显示的文字提示:“放大拍”201、“离远点儿拍”105、以及“请再离远一点,改善画质”106等,同样均为示例性说明,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这些文字也可以被替换为其他具有类似含义的文字,在此也不作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再离远一点,改善画质”106可以称为第一提示信息。
对应于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拍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拍摄装置,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拍摄方法。该装置的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或单元。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该拍摄装置可以包括:显示模块1801和相机模块1802。
其中,显示模块1801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的显示器,相机模块1802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以及处理器可以调用执行的程序代码(如相机应用)。显示模块1801和相机模块1802可以实现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拍摄方法对应的功能。
相机模块1802用于在启动摄像头进行拍摄时,检测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当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且拍摄距离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响应于拍摄操作拍摄第一照片,并进入第一拍摄状态。
显示模块1801用于在相机模块1802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显示第一提示信息,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将终端设备远离被拍主体。
相机模块1802还用于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根据拍摄距离,按照如下方式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当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维持在第一倍率;当拍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时,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维持在第二倍率。其中,第一距离阈值小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第二距离阈值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第一倍率是终端设备启动摄像头进行拍摄时,摄像头的默认变焦倍率;第二倍率大于第一倍率。
当相机模块1802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在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的过程中,相机模块1802还用于接收到用户的二次拍摄操作时,响应于二次拍摄操作,拍摄第二照片。
示例性地,第一拍摄状态可以称为离远点儿拍状态,第一提示信息可以是“请再离远一点,改善画质”。
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倍率可以小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大变焦倍率。
例如,摄像头的最大变焦倍率为2.5X时,第二倍率可以是2X、2.5X等,第二倍率的大小不作限制。
可选地,上述二次拍摄操作是用户在看到终端设备显示的预览画面清晰时进行的拍摄操作。
当用户看到终端设备显示的预览画面清晰时,表明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可以理解,对于用户而言,无法感知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是否大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因此,用户可以直观地观察预览画面是否清晰,并在预览画面清晰时进行二次拍摄操作。
可选地,相机模块1802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当拍摄距离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显示模块1801不再显示第一提示信息。
可选地,相机模块1802具体用于,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根据拍摄距离,以及拍摄距离和变焦倍率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第一对应关系可以是预配置在终端设备中的。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呈线性增大。
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
一些实施例中,相机模块1802还用于用第二照片替换第一照片。
一种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1802还用于,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当显示模块1801显示第一提示信息达到第一时长后,相机模块1802仍未接收到二次拍摄操作时,自动退出第一拍摄状态。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1802还用于,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当连续检测到M次(M为大于0的整数,如M可以为10)拍摄距离大于上述第二距离阈值时,自动退出第一拍摄状态。
又一种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1802还用于,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响应于用户主动退出第一拍摄状态的操作或者手动变焦的操作,退出第一拍摄状态。
可选地,相机模块1802还用于,在检测到用户手动退出第一拍摄状态的次数达到预设次数(如3次)时,不再触发进入第一拍摄状态,以保证用户的体验更好。
可选地,相机模块1802还用于,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之前,检测到用户进行了手动变焦时,不再进入第一拍摄状态。
可选地,相机模块1802还用于,在进入第一拍摄状态后,根据拍摄距离对摄像头的变焦倍率进行调整时,如果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调整至第二倍率,则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暂时锁定在第二倍率,以避免由于用户手抖使得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的拍摄距离反复变化时,反复来回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可选地,相机模块1802还用于,在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之前,连续检测到N次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时,进入第二拍摄状态。N为大于0的整数;第三距离阈值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并且,在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根据拍摄距离,按照如下方式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当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距离阈值时,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维持在第一倍率;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增大;当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将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维持在第二倍率。
相机模块1802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在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的过程中,还用于在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时,响应于拍摄操作,拍摄照片。
示例性地,第二拍摄状态可以称为放大拍状态。
可选地,相机模块1802具体用于,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根据拍摄距离,以及拍摄距离和变焦倍率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调整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第二对应关系可以是预配置在终端设备中的。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呈线性增大。
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呈非线性增大。
第二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拍摄距离与变焦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越接近线性关系,终端设备在靠近或远离被拍主体的过程中,拍摄FOV发生跳变的可能性越低。
一种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1802还用于,在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当连续检测到M次拍摄距离大于第三距离阈值时,退出第二拍摄状态;M为大于0的整数。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块1802还用于,在进入第二拍摄状态后,响应于用户主动退出第二拍摄状态的操作或者手动变焦的操作,退出第二拍摄状态。
可选地,相机模块1802还用于,在检测到用户手动退出第二拍摄状态的次数达到预设次数(如3次)时,不再触发进入第二拍摄状态,以保证用户的体验更好。
可选地,相机模块1802还用于,在进入第二拍摄状态之前,检测到用户进行了手动变焦时,不再进入第二拍摄状态。
可以理解的,通过该拍摄装置,可以实现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拍摄方法对应的全部功能,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应理解以上装置中单元(或称为模块)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且装置中的单元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单元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部分单元以硬件的形式实现。
例如,各个单元可以为单独设立的处理元件,也可以集成在装置的某一个芯片中实现,此外,也可以以程序的形式存储于存储器中,由装置的某一个处理元件调用并执行该单元的功能。此外这些单元全部或部分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这里所述的处理元件又可以称为处理器,可以是一种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的集成电路。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或以上各个单元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实现或者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
在一个例子中,以上装置中的单元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辑逻辑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这些集成电路形式中至少两种的组合。
再如,当装置中的单元可以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的处理器。再如,这些单元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的形式实现。
在一种实现中,以上装置实现以上方法中各个对应步骤的单元可以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的形式实现。例如,该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元件和存储元件,处理元件调用存储元件存储的程序,以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方法。存储元件可以为与处理元件处于同一芯片上的存储元件,即片内存储元件。
在另一种实现中,用于执行以上方法的程序可以在与处理元件处于不同芯片上的存储元件,即片外存储元件。此时,处理元件从片外存储元件调用或加载程序于片内存储元件上,以调用并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例如,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上,当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如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拍摄方法。该存储器可以位于该终端设备之内,也可以位于该终端设备之外。且该处理器包括一个或多个。
示例性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等移动终端。或者,终端设备也可以是数码相机、单反相机/微单相机、运动摄像机、云台相机、无人机等专业的拍摄设备。
在又一种实现中,该装置实现以上方法中各个步骤的单元可以是被配置成一个或多个处理元件,这里的处理元件可以为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ASIC,或,一个或多个DSP,或,一个或者多个FPGA,或者这些类集成电路的组合。这些集成电路可以集成在一起,构成芯片。
例如,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可以应用于上述终端设备。芯片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电路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接口电路和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处理器通过接口电路从电子设备的存储器接收并执行计算机指令,以实现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拍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可读代码,当计算机可读代码在的终端设备中运行时,使得终端设备实现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拍摄方法。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如:程序。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程序产品,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例如,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当计算机程序指令被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实现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拍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在启动摄像头进行拍摄时,检测终端设备与被拍主体之间的拍摄距离;
当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且所述拍摄距离小于所述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所述终端设备响应于所述拍摄操作拍摄第一照片,并进入第一拍摄状态;
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一拍摄状态后,显示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将所述终端设备远离所述被拍主体;并且,根据所述拍摄距离,按照如下方式调整所述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当所述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维持在第一倍率;当所述拍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调整所述摄像头的变焦倍率随着所述拍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所述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距离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维持在第二倍率;
其中,所述第一距离阈值小于所述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所述第二距离阈值大于所述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所述第一倍率是所述终端设备启动所述摄像头进行拍摄时,所述摄像头的默认变焦倍率;所述第二倍率大于所述第一倍率;
当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一拍摄状态后,在调整所述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的过程中,接收到用户的二次拍摄操作时,所述终端设备响应于所述二次拍摄操作,拍摄第二照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倍率小于或等于所述摄像头的最大变焦倍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拍摄操作是用户在看到所述终端设备显示的预览画面清晰时进行的拍摄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一拍摄状态后,当所述拍摄距离大于所述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所述终端设备不再显示所述第一提示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一拍摄状态后,根据所述拍摄距离调整所述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的步骤,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拍摄距离,以及拍摄距离和变焦倍率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调整所述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二距离阈值时,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增大呈线性增大,或者呈非线性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用所述第二照片替换所述第一照片。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一拍摄状态后,当显示所述第一提示信息达到第一时长后,仍未接收到所述二次拍摄操作时,所述终端设备退出所述第一拍摄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一拍摄状态后,响应于用户主动退出所述第一拍摄状态的操作或者手动变焦的操作,退出所述第一拍摄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之前,连续检测到N次所述拍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进入第二拍摄状态;N为大于0的整数;所述第三距离阈值大于所述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
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二拍摄状态后,根据所述拍摄距离,按照如下方式调整所述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当所述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距离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维持在所述第一倍率;当所述拍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所述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所述终端设备调整所述摄像头的变焦倍率随着所述拍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增大;当所述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维持在所述第二倍率;
当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二拍摄状态后,在调整所述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的过程中,接收到用户的拍摄操作时,所述终端设备响应于所述拍摄操作,拍摄照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二拍摄状态后,根据所述拍摄距离调整所述摄像头的变焦倍率的步骤,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拍摄距离,以及拍摄距离和变焦倍率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调整所述摄像头的变焦倍率;
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中,当拍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距离阈值、且大于所述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时,变焦倍率随着拍摄距离的减小呈线性增大,或者呈非线性增大。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二拍摄状态后,当连续检测到M次所述拍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距离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退出所述第二拍摄状态;M为大于0的整数。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进入所述第二拍摄状态后,响应于用户主动退出所述第二拍摄状态的操作或者手动变焦的操作,退出所述第二拍摄状态。
13.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计算机程序;
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342589.3A 2021-03-30 2021-03-30 拍摄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51505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42589.3A CN115150540B (zh) 2021-03-30 2021-03-30 拍摄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CT/CN2022/083207 WO2022206629A1 (zh) 2021-03-30 2022-03-25 拍摄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42589.3A CN115150540B (zh) 2021-03-30 2021-03-30 拍摄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50540A true CN115150540A (zh) 2022-10-04
CN115150540B CN115150540B (zh) 2023-10-24

Family

ID=83403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42589.3A Active CN115150540B (zh) 2021-03-30 2021-03-30 拍摄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50540B (zh)
WO (1) WO2022206629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92443A (ja) * 2004-03-31 2005-10-20 Nec Saitama Ltd カメラの至近距離撮影用の制御装置
JP2014138290A (ja) * 2013-01-17 2014-07-28 Sharp Corp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CN106773103A (zh) * 2016-11-25 2017-05-31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一种变焦镜头焦平面位置快速确定方法
CN112351197A (zh) * 2020-09-25 2021-02-09 南京酷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拍摄参数调整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1233A (en) * 1989-01-30 1994-03-01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having an auto zoom function
US5892543A (en) * 1995-06-05 1999-04-06 United Parcel Service Of America, Inc. Imaging system including an auto zoom controller
WO2017113150A1 (zh) * 2015-12-30 2017-07-0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变焦控制方法、系统、装置以及存储器、飞行器
CN107529011B (zh) * 2017-08-23 2018-07-10 珠海安联锐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变焦镜头控制方法
CN110248081A (zh) * 2018-10-12 2019-09-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捕捉方法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92443A (ja) * 2004-03-31 2005-10-20 Nec Saitama Ltd カメラの至近距離撮影用の制御装置
JP2014138290A (ja) * 2013-01-17 2014-07-28 Sharp Corp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CN106773103A (zh) * 2016-11-25 2017-05-31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一种变焦镜头焦平面位置快速确定方法
CN112351197A (zh) * 2020-09-25 2021-02-09 南京酷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拍摄参数调整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范淼\N\N\N,向玮: "将变焦进行到底 高变焦数码相机应用指南"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06629A1 (zh) 2022-10-06
CN115150540B (zh) 2023-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81713B1 (ko) 촬영 방법, 촬영 장치, 및 이동 단말
CN110493526B (zh) 基于多摄像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WO2022262344A1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1050062B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1219141A1 (zh) 拍照方法、图形用户界面及电子设备
CN113364976B (zh) 一种图像的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US10666864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CN115802158A (zh) 切换摄像头的方法与电子设备
KR20210101009A (ko) 복수의 카메라를 이용한 동영상 촬영 방법 및 그 장치
WO2011052492A1 (ja) 携帯通信装置
CN113364975B (zh) 一种图像的融合方法及电子设备
EP4344240A1 (en) Camera switch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461950B (zh)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5150540B (zh) 拍摄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653841B (zh) 拍摄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666490B (zh) 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7278839A (zh) 一种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71004A (zh) 月亮图像获取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7135259B (zh) 摄像头的切换方法、电子设备、芯片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US20240089598A1 (en)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reof
US20230156325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CN115314606A (zh) 摄像装置
WO2020003944A1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2752030A (zh) 拍摄方法、拍摄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8175420A (zh) 图像获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