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13793A - 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13793A
CN115313793A CN202210346447.9A CN202210346447A CN115313793A CN 115313793 A CN115313793 A CN 115313793A CN 202210346447 A CN202210346447 A CN 202210346447A CN 115313793 A CN115313793 A CN 1153137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member
intermediate ring
inner frame
actuator
movab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464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原裕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313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137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致动器,其抑制作为振动方向的轴线方向的共振频率的变化,并能使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共振频率比以往高地移动。致动器具有:第一连接机构,其将可动体(3)和支撑体(2)连接成能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以及磁驱动机构(6),其使可动体和支撑体相对移动。第一连接机构具备保持可动体的支轴的第一内框部件(36)、固定于壳体(5)的环状的第一外框部件(51)、在径向上位于第一内框部件与第一外框部件之间的中间环(55)。第一连接机构具有粘弹性体(10),其具有位于第一内框部件和中间环之间的内侧环状部分(10a)以及位于中间环和第一外框部件之间的外侧环状部分(10b),并经由中间环连接第一内框部件和第一外框部件。

Description

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具备粘弹性体的连接机构连接可动体和支撑体的致动器。
背景技术
该致动器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该文献的致动器具有:支撑体,其具有筒状的壳体;以及可动体,其收纳在壳体中。可动体具有在沿壳体的轴线的轴线方向上突出的轴部。另外,致动器具有:将支撑体和可动体在轴线方向上可相对移动地连接的连接机构;以及使支撑体和可动体相对移动的磁驱动机构。
连接机构具备:从外周侧保持轴部的环状的内框部件;固定在壳体上并从径向外侧包围内框部件的环状的外框部件;以及连接内框部件和外框部件的粘弹性体。粘弹性体为圆环状,由硅凝胶构成。粘弹性体通过自身的粘接力而与内框部件和外框部件连接。磁驱动机构具有固定在支撑体上的线圈和固定在可动体上的磁体。
这种致动器具有这样的振动特性:当可动体振动的轴线方向的共振频率与流向线圈的驱动电流的频率一致时,可动体的加速度最大。因此,在致动器中,为了高效地产生振动,以接近轴线方向的共振频率的频率来驱动磁驱动机构。共振频率是取决于可动体的重量以及粘弹性体的弹簧常数的值。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952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的致动器具有多个共振频率。这些多个共振频率中的高次共振频率是作为轴线方向的共振频率的一次共振频率和作为与振动方向正交的径向的共振频率的二次共振频率。
在此,在装设致动器的设备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在二次共振频率处于特定的频带中时,有时会产生通信中带有噪声的现象。另外,根据装设致动器的设备的不同,当二次共振频率处于特定的频带中时,有时会产生由二次共振频率引起的振动等,轴线方向的振动不会成为期望的振动。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致动器,其能够抑制作为振动方向的轴线方向的共振频率的变化,并且使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共振频率移动到比以往高的频率。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致动器的特征在于,具有:可动体,其具有轴部;支撑体,其具有收纳所述可动体的壳体;连接机构,其将可动体和所述支撑体连接成能够在沿着所述轴部的轴线的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以及磁驱动机构,其具有固定于所述可动体和所述支撑体中的一方的线圈和固定于另一方的磁体,且使所述可动体和所述支撑体相对移动,所述连接机构具有:内框部件,其从外周侧保持所述轴部;外框部件,其固定于所述壳体,且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内框部件;中间环,其在径向上位于所述内框部件与所述外框部件之间;以及粘弹性体,其具有位于所述内框部件与所述中间环之间的内侧环状部分和位于所述中间环与所述外框部件之间的外侧环状部分,并经由所述中间环将所述内框部件与所述外框部件连接。
根据本发明,连接可动体和支撑体的连接机构在固定于可动体的内框部件和固定于支撑体的外框部件之间具备中间环,并且具备经由中间环连接内框部件和外框部件的粘弹性体。因此,当可动体向径向的一侧移动时,在轴线的径向的一侧,粘弹性体的内侧环状部分沿径向伸长,粘弹性体的外侧环状部分在径向上被压缩。另外,当可动体向径向的一侧移动时,在轴线的径向的另一侧,粘弹性体的内侧环状部分被压缩,粘弹性体的外侧环状部分沿径向延伸。其结果,粘弹性体的径向的弹簧常数比不具备中间环的情况高。在此,共振频率取决于粘弹性体的弹簧常数。因此,在致动器中,径向的共振频率变高。另一方面,可动体在轴线方向上振动的运动是粘弹性体的剪切方向的运动。因此,粘弹性体的轴线方向的弹簧常数与在内框部件和外框部件之间不具备中间环的情况相比没有大的变化。因此,能够抑制作为振动方向的轴线方向的共振频率的变化,并且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与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共振频率。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所述中间环为筒状,所述中间环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轴线一致,所述中间环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环状端面及另一侧的第二环状端面分别从所述粘弹性体沿所述轴线方向露出。这样,与在内框部件和外框部件之间不具备中间环的情况相比,容易提高粘弹性体的径向的弹簧常数。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所述中间环是金属制的。这样,与将中间环设为树脂制等的情况相比,容易抑制筒状的中间环的厚度。在此,如果使筒状的中间环变薄,则容易抑制配置在内框部件与外框部件之间的中间环对轴线方向的共振频率造成的影响。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所述中间环是树脂制的。这样,能够抑制中间环的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粘弹性体是硅凝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2是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5是固定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3、图4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剖视图。图3是在图1的A-A位置剖切的剖视图。图4是在图1的B-B位置剖切的剖视图。图4是沿与图3正交的方向剖切的剖视图。图5是第一连接机构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致动器1的外观为筒形。如图3、图4所示,致动器1具备具有筒形壳体5的支撑体2和收纳在壳体5中的可动体3。如图2所示,可动体3具备贯通其中心的支轴30。支轴30的轴线L与壳体5的轴线一致。另外,致动器1具备将支撑体2和可动体3在沿着支轴30的轴线L的轴线方向X上可相对移动地连接的第一连接机构11及第二连接机构12。第一连接机构11在壳体5内的轴线方向X的一端部连接可动体3和支撑体2。第二连接机构12在壳体5内的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部连接可动体3和支撑体2。
而且,致动器1具备使可动体3沿轴线方向X移动的磁驱动机构6。磁驱动机构6具备配置在可动体3上的磁体61和配置在支撑体2上的线圈62。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轴线方向X的一方设为第一方向X1,将轴线方向X的另一方设为第二方向X2。
(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机构)
如图3、图4所示,第一连接机构11具备:环状的第一内框部件36,其从外周侧保持支轴30的X1方向的第一端部分30a(轴部);以及环状的第一外框部件51,其在第一内框部件36的径向外侧固定于壳体5的X1方向的端部分。第一内框部件36的外周面为圆环状。第一外框部件51的内周面为圆环状。
另外,第一连接机构11具备配置在径向上的第一内框部件36与第一外框部件51之间的圆筒形状的中间环55。中间环55可以由金属制成,例如由不锈钢、铁等制成。另外,中间环55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等树脂制成。在本例中,中间环55由铁制成。第一内框部件36、第一外框部件51及中间环55同轴配置,它们的中心轴线与轴线L一致。中间环55在径向上位于第一内框部件36和第一外框部件51的中央部分。
而且,第一连接机构11具备经由中间环55连接第一内框部件36和第一外框部件51的粘弹性体10。粘弹性体10具有:位于第一内框部件36和中间环55之间的内侧环状部分10a;以及位于中间环55和第一外框部件51之间的外侧环状部分10b。粘弹性体10通过其自身的粘接性与第一内框部件36、中间环55及第一外框部件51接合。在此,中间环55的X1方向的第一环状端面55a及X2方向的第二环状端面55b分别从粘弹性体10沿轴线方向X露出。即,中间环55的轴线方向X的高度尺寸与粘弹性体10的轴线方向X的厚度尺寸相同。
第二连接机构12具有与第一连接机构11相同的结构。即,如图2、图3、图4所示,第二连接机构12具备:环状的第二内框部件37,其从外周侧保持支轴30的X2方向的第二端部分30b(轴部);环状的第二外框部件52,其在第二内框部件37的径向外侧固定于壳体5的X2方向的端部分。另外,第二连接机构12具备配置在径向上的第二内框部件37与第二外框部件52之间的中间环55。而且,第二连接机构12具备经由中间环55连接第二内框部件37和第二外框部件52的粘弹性体10。粘弹性体10具有:位于第二内框部件37和中间环55之间的内侧环状部分10a;以及位于中间环55和第二外框部件52之间的外侧环状部分10b。中间环55的X2方向的第一环状端面55a及X1方向的第二环状端面55b分别从粘弹性体10沿轴线方向X露出。粘弹性体10通过其自身的粘接性与第二内框部件37、中间环55及第二外框部件52接合。
作为粘弹性体10,可以使用由硅凝胶等构成的凝胶状部件、天然橡胶、二烯系橡胶(例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等)、非二烯系橡胶(例如丁基橡胶、乙烯·丙烯橡胶、乙烯·丙烯·二烯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各种橡胶材料以及它们的改性材料。另外,粘弹性体10也可以是在硅凝胶中含有填料的凝胶状部件。
(支撑体)
支撑体2具备壳体5和固定在壳体5的内侧的线圈保持件4。
如图2所示,壳体5具备圆筒形状的筒部件20、堵塞筒部件20的第一方向X1的开口的第一盖部件21、堵塞筒部件20的第二方向X2的开口的第二盖部件22。线圈保持件4为筒状,与壳体5同轴配置。线圈保持件4在筒部件20的内周侧位于第一盖部件21与第二盖部件22之间。如图3、图4所示,线圈保持件4保持线圈62,并且保持第一连接机构11的第一外框部件51。
另外,支撑体2具有从筒部件20的内周面突出的环状的连接部件保持部25。连接部件保持部25在轴线方向X上位于线圈保持件4与第二盖部件22之间。连接部件保持部25保持第二连接机构12的第二外框部件52。
(筒部件、第一盖部件及第二盖部件)
筒部件20由树脂制成。如图2所示,筒部件20具备将第一方向X1的端缘沿第二方向X2切口而成的缺口部65。另外,筒部件20在第一方向X1的端缘的周向的三处及第二方向X2的端缘的周向的三处分别具备向内周侧突出的卡止突部91。而且,筒部件20在缺口部65的第二方向X2上具备基板保持部69。在基板保持部69处固定有配线基板7。在配线基板7上电连接有供电用的导线8。在周向上与配线基板7相邻的位置上设置有保持引线8的引线保持部70。引线8通过配线基板7与线圈62连接。
第一盖部件21为树脂制。第一盖部件21具备圆形的第一端板部211和从第一端板部211的外周缘向第二方向X2延伸的圆环状的第一侧板部212。第一端板部211在第一侧板部212的内周侧具有向第二方向X2突出的圆环状的肋213。肋213与第一侧板部212同轴。在肋213的第二方向的端面,以等角度间隔设有多个向第二方向X2突出的突部214。在本例中,突部214设置有三个。在第一侧板部212的周向的一部分设置有向第二方向X2突出的罩部分66。另外,在第一侧板部212的周向的三处设有卡止部81。各卡止部81是从第一侧板部212的X2方向的端缘朝向X1方向且沿着向外周侧扩展的方向倾斜延伸的爪。
如图1所示,第一盖部件21从第一方向X1一侧插入筒部件20,并固定在筒部件20的第一方向X1的端部分。在第一盖部件21从第一方向X1侧插入筒部件20时,罩部分66从第一方向X1侧插入缺口部65。在罩部分66插入缺口部65时,在罩部分66的第二方向X2的端缘与缺口部65之间形成的间隙是用于将线圈62的线圈线63引出到壳体5的外侧的配线引出部60。另外,在第一盖部件21从第一方向X1侧插入筒部件20时,各卡止部81沿径向弹性变形而与第一侧板部212一起被压入筒部件20的内周侧。在此,设置于筒部件20的X1方向的端缘的各卡止突部91从X1方向侧与各卡止部81的X1方向的端部抵接。由此,防止第一盖部件21从筒部件20向X1方向脱落。第一盖部件21在各卡止突部91与各卡止部81抵接的状态下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筒部件20。
第二盖部件22由树脂制成。第二盖部件22具有圆形的第二端板部221和从第二端板部221的外周缘沿第一方向X1延伸的圆环状的第二侧板部222。如图3、图4所示,第二盖部件22在第二端板部221具有圆环状的肋223。肋223与第二侧板部222同轴,并向第一方向X1突出。在肋223的第二方向的端面,以等角度间隔设置有三个向第一方向X1突出的突部224。另外,在第二侧板部222的周向的三处设有卡止部81。各卡止部81是从第二侧板部222的X1方向的端缘朝向X2方向且沿着向外周侧扩展的方向倾斜延伸的爪。
第二盖部件22从第二方向X2一侧插入筒部件20,并固定在筒部件20的第二方向X2的端部分。在第二盖部件22从第二方向X2侧插入筒部件20时,各卡止部81沿径向弹性变形而与第二侧板部222一起被压入筒部件20的内周侧。在此,设置于筒部件20的X2方向的端缘的各卡止突部91从X2方向侧与各卡止部81的X2方向的端部抵接。由此,防止第二盖部件22从筒部件20向X1方向脱落。第二盖部件22在各卡止突部91与各卡止部81抵接的状态下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筒部件20。
(线圈保持件)
如图2所示,线圈保持件4具备:保持线圈62的线圈保持部分40;以及在线圈保持部分40的第一方向X1上保持第一连接机构11的第一外框部件51的连接部件保持部分41。如图3、图4所示,由线圈保持部分40保持的线圈62在外壳5内位于轴线方向X的中央部分。
连接部件保持部分41是环形的。在连接部件保持部分41的内周面设置有从第一方向X1及内周侧切去的环状的第一凹部43。在第一凹部43的第二方向X2的端部分设有第一台阶部44。第一连接机构11的第一外框部件51从第一方向X1侧被压入第一凹部43。在压入时,第一台阶部44从第二方向X2侧与第一外框部件51抵接,将第一外框部件51在轴线方向X上定位。由此,线圈保持件4从外周侧及第二方向X2侧保持第一连接机构11的第一外框部件51。
如图2、图3所示,两根端子销64从连接部件保持部分41的外周面向外周侧突出。从线圈62引出的线圈线63的端部缠绕在两个端子销64上。当线圈保持件4固定于壳体5时,两根端子销64经由配线引出部60向壳体5的外侧突出。在此,如图1、图2、图3所示,向壳体5外突出的两根端子销64贯通设置在配线基板7上的两处孔71,与设置在孔71的边缘的焊盘电连接。由此,线圈线63与供电用的导线8电连接。
如图3、图4所示,当第一盖部件21固定于筒部件20时,第一盖部件21的突部214从第一方向X1侧与第一外框部件51抵接。即,第一盖部件21的突部214是从第一方向X1侧与第一外框部件51抵接的抵接部。当第一盖部件21被固定在筒部件20上时,第一盖部件21防止第一外框部件51向第一方向X1移动。另外,第一盖部件21防止第一连接机构11的粘弹性体10露出到外部。
(连接部件保持部)
连接部件保持部25位于线圈保持件4的第二方向X2。连接部件保持部25为环状。在连接部件保持部25的内周面设有从第二方向X2及内周侧切出的环状的第二凹部46。在第二凹部46的第一方向X1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台阶部45。第二连接机构12的第二外框部件52从第二方向X2侧被压入第二凹部46。在压入时,第二台阶部45从第一方向X1侧与第二外框部件52抵接,将第二外框部件52在轴线方向X上定位。由此,连接部件保持部25从外周侧及第一方向X1侧保持第二连接机构12的第二外框部件52。
在此,当第二盖部件22固定在筒部件20上时,第二盖部件22的突部224从第二方向X2侧与第二外框部件52抵接。即,第二盖部件22的突部224是从第二方向X2侧与第二外框部件52抵接的抵接部。当第二盖部件22固定在筒部件20上时,第二盖部件22防止第二外框部件52向第二方向X2移动。另外,第二盖部件22防止第二连接机构12的粘弹性体10露出到外部。
(可动体)
如图2~图4所示,可动体3具有在支撑体2的径向中心沿轴线方向X延伸的支轴30。支轴30是金属制的圆棒。支轴30的轴线是可动体3的轴线,与壳体5的轴线L一致。磁体61支撑在支撑轴30上。磁体61在中心具有供支轴30贯通的轴孔610。
另外,在支轴30上支撑有磁轭35。磁轭35具备:在轴线方向X的第一方向X1上与磁体61重叠的第一磁轭31;以及在第二方向X2上与磁体61重叠的第二磁轭32。
第一磁轭31是具有规定厚度的圆盘形状。第一磁轭31在中心具有供支轴30贯通的轴孔310。第一磁轭31通过粘接等方法固定在磁体61的第一方向X1的面上。在此,第一磁轭31的外径尺寸大于磁体61的外径尺寸。因此,第一磁轭31的外周面比磁体6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伸出。
第二磁轭32由杯状的第一磁性部件33和圆板状的第二磁性部件34这两个部件构成。第一磁性部件33具有:圆形的端板部331,其在中心具有供支轴30贯通的轴孔330;弯曲部332,其从端板部331的外缘向第一方向X1弯曲;以及圆筒部333,其从弯曲部332向第一方向X1延伸。第一磁性部件33的端板部331固定于磁体61的第二方向X2的端面。第二磁性部件34在中心具有供支轴30贯通的轴孔340。第二磁性部件34相对于第一磁性部件33的端板部331从与磁体61相反的一侧固定。如图2所示,在第二磁性部件34上,在轴孔340的外周侧设有沿轴线方向X贯通的多个贯穿孔。各贯穿孔是用于调节可动体3的重量的重量调整部38。
在此,如图3、图4所示,第一连接机构11的第一内框部件36固定在位于第一磁轭31的第一方向X1上的支轴30的第一端部分30a上。更具体地说,在第一内框部件36的内周面上,在第二方向X2的端部设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突部361,第一端部分30a被压入环状突部361的中心孔。由此,第一内框部件36被固定在支轴30上。
另外,第二连接机构12的第二内框部件37固定在位于第二磁轭32的第二方向X2上的支轴30的第二端部分30b上。更具体地说,在第二内框部件37的内周面上,在第一方向X1的端部设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突部371,第二端部分30b被压入环状突部371的中心孔。由此,第二内框部件37被固定在支轴30上。
当第一内框部件36及第二内框部件37固定在支轴30上时,第一内框部件36从第一方向X1侧与第一磁轭31抵接。另外,第二内框部件37从第二方向X2侧与第二磁性部件34抵接。因此,被支轴30支撑的磁体61及磁轭35通过第一内框部件36及第二内框部件37从轴线方向X的两侧固定在支轴30上。
在磁体61及磁轭35固定于支轴30时,磁体61及磁轭35位于轴线方向X上的支轴30的中央部分。另外,第二磁轭32的圆筒部333在从磁体61的外周面及第一磁轭3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位于磁体61的外周面及第一磁轭31的径向外侧。在此,当通过第一连接机构11及第二连接机构连接支撑体2和可动体3时,可动体3的线圈62的一部分位于第二磁轭32的圆筒部333与磁体61的外周面之间。另外,可动体3的线圈62的一部分位于第二磁轭32的圆筒部333与第一磁轭31的外周面之间。
(致动器的动作)
在致动器1中,通过向线圈62通电,磁驱动机构6发挥使可动体3沿轴线方向X移动的驱动力。当切断对线圈62的通电时,可动体3通过粘弹性体10的回复力而返回原点位置。因此,通过使规定频率的驱动电流(交流电流)流过线圈62,可动体3在轴线方向X上振动。另外,通过调整对线圈62施加的驱动电流的波形,能够使可动体3向X1方向移动的加速度与可动体3向X2方向移动的加速度不同。因此,拿着将致动器1作为触觉设备而安装的设备的人能够在轴线方向X上感觉到具有方向性的振动。
(对于致动器的共振频率)
本例的致动器1具有如下振动特性:在可动体3振动的轴线方向X的共振频率与流向线圈62的驱动电流的频率一致时,可动体3的加速度最大。因此,在致动器1中,为了高效地产生振动,以接近轴线方向X的共振频率的频率来驱动磁驱动机构。共振频率是取决于可动体3的重量及粘弹性体的弹簧常数的值。
另外,本例的致动器1具有多个共振频率。这些多个共振频率中的高次的共振频率是作为轴线方向X的共振频率的一次共振频率和作为与振动方向正交的径向的共振频率的二次共振频率。为了使致动器1在轴线方向X上振动,以接近一次共振频率的频率驱动磁驱动机构。
在此,在装设致动器1的设备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当二次共振频率处于特定的频带中时,有时会产生通信中带有噪声的现象。另外,根据装设致动器1的设备的不同,当二次共振频率处于特定的频带中时,有时会产生由二次共振频率引起的振动等,轴线方向X的振动不会成为期望的振动。
与此相对,在本例中,连接可动体3和支撑体的第一连接机构11在固定于可动体3的第一内框部件36和固定于支撑体2的第一外框部件51之间具备中间环55。另外,第一连接机构11具有粘弹性体10,该粘弹性体10具有位于第一内框部件36和中间环55之间的内侧环状部分10a以及位于中间环55和第一外框部件51之间的外侧环状部分10b,并经由中间环55连接第一内框部件36和第一外框部件51。
因此,当可动体3向径向的一侧移动时,在轴线的径向的一侧,粘弹性体10的内侧环状部分10a沿径向伸长,粘弹性体10的外侧环状部分在径向上被压缩。另外,当可动体3向径向的一侧移动时,在轴线的径向的另一侧,粘弹性体10的内侧环状部分10a被压缩,粘弹性体10的外侧环状部分沿径向延伸。其结果,粘弹性体10的径向的弹簧常数与不具备中间环55的情况相比变高。这里,共振频率取决于粘弹性体10的弹簧常数。因此,在致动器1中,径向的共振频率变高。另一方面,可动体3在轴线方向X上振动的运动是粘弹性体10在剪切方向上的运动。因此,粘弹性体10的轴线方向X的弹簧常数与在第一内框部件36和第一外框部件51之间不具备中间环55的情况相比变化不大。由此,能够抑制作为振动方向的轴线方向X的共振频率的变化,并且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与振动方向正交的径向的共振频率。
图5是示出第一连接机构11具备中间环55的情况和第一连接机构11不具备中间环55的情况下的致动器1的共振频率的表。图5所示的共振频率是通过模拟来计算的。如图5的第一行及第二行所示,在第一连接机构11具备中间环55的情况下,无论中间环55是树脂制还是铁制,一次共振频率都为63.5Hz左右。二次共振频率为122Hz。另一方面,在第一连接机构11不具备中间环55而仅用粘弹性体10连接第一内框部件36和第一外框部件51的现有结构中,一次共振频率为58.4Hz。二次共振频率为105Hz。
根据图5所示的模拟的结果,在第一连接机构11具备中间环55的情况下,与不具备中间环55的情况相比,一次共振频率变化5Hz,而二次共振频率变化17Hz。因此,根据本例,与第一连接机构11不具备中间环55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作为振动方向的轴线方向X的共振频率的变化,并且使与轴线方向X正交的方向的共振频率移动到比以往高的频率。因此,能够在不改变驱动磁驱动机构的频率的情况下使二次共振频率移动到特定频带之外。由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在通信中产生噪声这样的现象、或轴线方向X的振动不成为期望的振动等现象的产生。
(变形例)
在本发明中,中间环55可以由树脂制成。由此,能够抑制中间环55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磁驱动机构6中,也可以在支撑体2侧保持磁体61,在可动体3侧保持线圈62。
附图标记
1…致动器;2…支撑体;3…可动体;4…线圈保持件;5…壳体;6…磁驱动机构;7…配线基板;8…引线;10…粘弹性体;10a…内侧环状部分;10b…外侧环状部分;11…第一连接机构;12…第二连接机构;20…筒部件;21…第一盖部件;22…第二盖部件;25…连接部件保持部;30…支轴;30a…第一端部分;30b…第二端部分;31…第一磁轭;32…第二磁轭;33…第一磁性部件;34…第二磁性部件;35…磁轭;36…第一内框部件;37…第二内框部件;38…重量调整部;40…线圈保持部分;41…连接部件保持部分;43…第一凹部;44…第一台阶部;45…第二台阶部;46…第二凹部;51…第一外框部件;52…第二外框部件;55…中间环;55a…第一环状端面;55b…第二环状端面;60…配线引出部;61…磁体;62…线圈;63…线圈线;64…端子销;65…缺口部;66…罩部分;69…基板保持部;70…引线保持部;71…孔;81…卡止部;91…卡止突部;211…第一端板部;212…第一侧板部;213…肋;214…突部;221…第二端板部;222…第二侧板部;223…肋;224…突部;310…轴孔;330…轴孔;331…端板部;332…弯曲部;333…圆筒部;340…轴孔;361…环状突部;371…环状突部;610…轴孔;X…轴线方向。

Claims (5)

1.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可动体,该可动体具备轴部;
支撑体,该支撑体具备收纳所述可动体的壳体;
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将可动体和所述支撑体连接成能够在沿着所述轴部的轴线的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以及
磁驱动机构,该磁驱动机构具备固定在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撑体中的一方上的线圈及固定在另一方上的磁体,且使所述可动体与所述支撑体相对移动,
所述连接机构具备:内框部件,该内框部件从外周侧保持所述轴部;外框部件,该外框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内框部件;中间环,该中间环在径向上位于所述内框部件与所述外框部件之间;以及粘弹性体,该粘弹性体具有位于所述内框部件与所述中间环之间的内侧环状部分以及位于所述中间环与所述外框部件之间的外侧环状部分,并经由所述中间环连接所述内框部件与所述外框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环为筒状,
所述中间环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轴线一致,
所述中间环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环状端面及另一侧的第二环状端面分别从所述粘弹性体沿所述轴线方向露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环是金属制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环是树脂制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弹性体是硅凝胶。
CN202210346447.9A 2021-04-01 2022-03-31 致动器 Pending CN1153137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2496A JP2022157946A (ja) 2021-04-01 2021-04-01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1-062496 2021-04-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13793A true CN115313793A (zh) 2022-11-08

Family

ID=83559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46447.9A Pending CN115313793A (zh) 2021-04-01 2022-03-31 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57946A (zh)
CN (1) CN115313793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57946A (ja)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30111515A (ko) 진동 액츄에이터
US20220329139A1 (en) Vibration actua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7039751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US20180248458A1 (en) Vibrating motor
JP2018038150A (ja) 振動モータ
US10602279B2 (en) Linear actuator
CN113853734B (zh) 致动器
CN115313793A (zh) 致动器
US20230008952A1 (en) Actuator
CN110799273B (zh) 致动器
CN116547083A (zh) 致动器
JP2019106580A (ja) 加振器およびこれを構成する弾性連結部材
CN116829273A (zh) 振动致动器
CN113472171A (zh) 致动器及减振单元
CN113572332A (zh) 致动器
US20240213867A1 (en) Vibration actua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7410747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US20220109359A1 (en) Vibrating motor
CN114389423B (zh) 致动器
CN115995933A (zh) 致动器
JP7411443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7639338A (zh) 致动器
US20240048035A1 (en) Actuator
CN114389424A (zh) 致动器
JP7411442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