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7938B - 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7938B
CN115247938B CN202110458503.3A CN202110458503A CN115247938B CN 115247938 B CN115247938 B CN 115247938B CN 202110458503 A CN202110458503 A CN 202110458503A CN 115247938 B CN115247938 B CN 1152479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tion
refrigerating
doo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com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585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47938A (zh
Inventor
李涛
苏翔飞
侯建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5850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479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47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7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47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79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700/00Means for sensing or measuring; Sensors therefor
    • F25D2700/12Sensors measuring the inside tempera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制冷间室内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温差△T;根据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是否处于制冷状态获取预设温差△T预设,其中,在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一预设温差△T1,在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二预设温差△T2,△T1<△T2;判断温差△T是否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若是,则启动第一速冷模式;控制更加精确,能够更好地减少制冷间室内的温度波动,达到较好的保鲜效果。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制冷装置,如冰箱、冷柜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电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打开冰箱门体进行频繁的存取操作,在开门过程中,冰箱内的温度会升高,导致制冷间室内温度波动较大,影响制冷间室内的物品的保鲜效果。
目前,在制冷间室开门、关门后,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风机不会立即调整转速,导致制冷间室内降温速度较慢,增大运行周期,后续的压缩机转速会提高,导致压缩机在高转速状态下运行一个周期,增大能耗。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制冷间室内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温差△T;
根据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是否处于制冷状态获取预设温差△T预设,其中,在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一预设温差△T1,在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二预设温差△T2,△T1<△T2
判断温差△T是否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若是,则启动第一速冷模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
在开门时处于制冷状态的制冷间室的数量越多,所述第一速冷模式中对应的压缩机转速以及风机转速越高。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制冷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制冷间室时,“启动第一速冷模式”之前,所述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判断开门时所述至少两个制冷间室是否处于制冷状态,根据处于制冷状态的所述制冷间室的数量获取对应的第一速冷模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制冷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制冷间室时,“获取制冷间室内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温差△T”前还包括如下步骤:判断哪个制冷间室的门打开。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打开的制冷间室的数量越多,所述第一速冷模式中对应的压缩机的转速越高。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启动第一速冷模式”之前,所述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根据开门的制冷间室的数量获取对应的第一速冷模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T1=3℃;△T2=5℃。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获取制冷间室内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温差△T”之前,所述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判断制冷间室内关门后的温度与开机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预设温度,若是,则启动第二速冷模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预设温度不小于9℃。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速冷模式具体为:控制压缩机转速为4500rpm、风机转速为1600rp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在制冷间室内关门后的温度和开门时的温度的温差△T大于预设温差△T预设时,启动第一速冷模式,给制冷间室快速制冷,减少制冷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高保鲜效果;同时,根据开门时制冷间室是否处于制冷状态,分别选用不同的预设温差△T预设,控制更加精确,能够更好地减少制冷间室内的温度波动,达到较好的保鲜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在第一制冷间室的门体与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均打开时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中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在第一制冷间室的门体打开、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关闭时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在第一制冷间室的门体关闭、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打开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相反,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图1-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获取制冷间室内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温差△T;
S2:根据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是否处于制冷状态获取预设温差△T预设,其中,在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一预设温差△T1,在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二预设温差△T2,△T1<△T2
S3:判断温差△T是否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若是,则启动第一速冷模式。
其中,S1~S2仅仅是为了描述方便,并不代表步骤顺序;即,可以先根据步骤S1获取温差△T,再根据步骤S2获取预设温差△T预设,也可以先根据步骤S2获取预设温差△T预设,再根据步骤S1获取温差△T。
具体地,步骤S1包括如下步骤:
S11:获取开门信号后,采集开门时制冷间室内的温度T;
S12:获取关门信号后,采集关门后制冷间室内的温度T’;
S13:通过计算得出温差△T=T’-T。
优选地,关门后,在一段时间内,制冷间室内的温度处于上升阶段,故,步骤S12中,当关门预设时间后,再采集关门后制冷间室内的温度T’。于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关门2min后,采集关门后制冷间室内的温度T’。当然,并不以此为限。
可以理解的是,在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开门后,制冷间室内的温升较慢;而在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开门后,制冷间室内的温升较快,故,根据开门时制冷间室是否处于制冷状态,细化分别选用不同的预设温差△T预设,且△T1<△T2,控制更加精确,能够更好地减少制冷间室内的温度波动,达到较好的保鲜效果。
具体地,上述的制冷状态即指制冷系统给所述制冷间室提供冷量的状态;上述的非制冷状态即指制冷系统未给该制冷间室提供冷量的状态。
于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T1=3℃;△T2=5℃,当然,并不以此为限。
步骤S2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1:判断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是否处于制冷状态;
S22:获取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其中,在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一预设温差△T1,在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二预设温差△T2,△T1<△T2
在判断得出制冷间室内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温差△T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时,表明制冷间室开门时间较长或者放入较多的物品,导致制冷间室内温升较大,此时,启动速冷模式直至所述制冷间室内的温度下降至关机温度,给制冷间室快速降温,减少制冷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高保鲜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温差△T不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时,表明制冷间室内的温升较小,对制冷间室内的物品的保鲜影响较小,故,直接按正常模式控制所述制冷装置的运行即可。
上述的正常模式即指在制冷间室内的温度达到开机温度时,按预设的转速启动压缩机以及风机;在制冷间室内的温度达到关机温度时,控制压缩机以及风机停机。
进一步地,在开门时处于制冷状态的制冷间室的数量越多,所述第一速冷模式中对应的压缩机转速以及风机转速越高。可以理解的是,在开门时处于制冷状态的制冷间室的数量越多,表明制冷间室内的需冷量越大,在判断需要启动第一速冷模式制冷后,根据开门时处于制冷状态的制冷间室的数量调整第一速冷模式中的压缩机以及风机的转速,控制更加精确,能够更好地减少制冷间室内的温度波动,达到较好的保鲜效果。
具体地,在所述制冷装置仅有一个制冷间室时,在开门时该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对应的第一速冷模式中的压缩机转速以及风机转速大于在开门时该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对应的第一速冷模式中的压缩机转速以及风机转速。
在所述制冷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制冷间室时,“启动第一速冷模式”之前,所述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判断开门时所述至少两个制冷间室是否处于制冷状态,根据处于制冷状态的所述制冷间室的数量获取对应的第一速冷模式。
具体地,在所述制冷装置具有两个制冷间室时,在开门时两个制冷间室均处于制冷状态时对应的第一速冷模式中的压缩机转速以及风机转速大于在开门时一个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对应的第一速冷模式中的压缩机转速以及风机转速;在开门时一个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对应的第一速冷模式中的压缩机转速以及风机转速大于在开门时两个制冷间室均处于非制冷状态时对应的第一速冷模式中的压缩机转速以及风机转速。以此类推,可得出在所述制冷装置具有至少三个制冷间室时第一速冷模式中的压缩机转速以及风机转速的情况。
进一步地,开门时打开的制冷间室的数量越多,速冷模式中对应的压缩机的转速越高。在开门时打开的制冷间室的数量越多,表明在开门后制冷间室内与外界换热更大,关门后相应的制冷间室内的需冷量越大,在判断需要启动第一速冷模式制冷后,根据开门时打开的制冷间室的数量调整第一速冷模式中的压缩机以及风机的转速,控制更加精确,能够更好地减少制冷间室内的温度波动,达到较好的保鲜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制冷装置仅有一个制冷间室时,无需考虑开门时打开的制冷间室的数量,在所述制冷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制冷间室时,在开门时打开的制冷间室的数量越多,速冷模式中对应的压缩机的转速越高。
在所述制冷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制冷间室时,“启动第一速冷模式”之前,所述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根据开门的制冷间室的数量获取对应的第一速冷模式。
具体地,在所述制冷装置具有两个制冷间室时,在开门时两个制冷间室均打开时对应的第一速冷模式中的压缩机转速大于在开门时一个制冷间室打开时对应的第一速冷模式中的压缩机转速,对应的,风机转速可不变,也可以适应性降低。以此类推,可得出在所述制冷装置具有至少三个制冷间室时第一速冷模式中的压缩机转速以及风机转速的情况。
本发明的下面描述中,以所述制冷间室包括两个制冷间室为例对本发明中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具体描述,当然,并不以此为限,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中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也可以应用至具有一个制冷间室的制冷装置以及三个以上的制冷间室的制冷装置的控制中。
具体地,定义两个所述制冷间室分别为第一制冷间室、第二制冷间室。相应的,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制冷间室相配合的第一门体、与所述第二制冷间室相配合的第二门体、给所述第一制冷间室以及所述第二制冷间室提供冷量的制冷系统、将所述制冷系统产生的冷量分别输送至第一制冷间室以及第二制冷间室内的风道组件。所述制冷系统、风道组件的结构均可沿用现有设计,于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在仅有一个制冷间室,且所述制冷系统仅给该一个制冷间室供冷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制冷系统中压缩机的启停判断得出在开门时制冷间室是否处于制冷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即,所述制冷间室包括两个制冷间室,所述制冷系统用以给两个制冷间室供冷的实施方式中,可以结合压缩机的启停以及制冷间室对应的风门的开闭判断出开门时制冷间室是否处于制冷状态。如,在开门压缩机处于启动状态时,若第一间室对应的风门处于打开状态,则第一间室处于制冷状态,若第一间室对应的风门处于关闭状态,则第一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第二制冷间室的制冷状态可同理得出;在开门时压缩机处于停机状态时,则不管对应的风门如何,第一制冷间室以及第二制冷间室均处于非制冷状态。
具体地,在所述制冷间室包括两个制冷间室,所述制冷系统用以给两个制冷间室供冷的实施方式中,步骤S1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判断哪个制冷间室的门打开。
可以理解的是,步骤S1中,获取的是与打开的门体对应的制冷间室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温差△T。步骤S2中,是根据打开的门体对应的制冷间室在开门时是否处于制冷状态获取的对应的预设温差△T设。
具体地,请参图1所示,在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均打开时,步骤S1具体为:获取第一制冷间室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第一温差△T,获取第二制冷间室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第二温差△T。
步骤S2具体为:判断开门时所述第一制冷间室以及第二制冷间室是否处于制冷状态,在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均处于制冷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制冷间室以及第二制冷间室对应的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均为第一预设温差△T1;在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第二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制冷间室对应的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一预设温差△T1,与所述第二制冷间室对应的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二预设温差△T2;同理,在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第二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制冷间室对应的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二预设温差△T2,与所述第二制冷间室对应的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一预设温差△T1;在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均处于非制冷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制冷间室、第二制冷间室对应的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均为第二预设温差△T2
在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均打开,且在开门时所述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均处于制冷状态时,步骤S3“判断温差△T是否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若是,则启动第一速冷模式”具体为:判断第一制冷间室、第二制冷间室对应的温差△T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差△T1,在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中的一个的温差△T大于第一预设温差△T1时,则控制压缩机转速为4500rpm、风机转速为1600rpm。
在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均打开,且在开门时所述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均处于非制冷状态时,步骤S3“判断温差△T是否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若是,则启动第一速冷模式”具体为:判断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对应的温差△T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差△T2,在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中的一个的温差△T大于第二预设温差△T2时,则控制压缩机转速为3000rpm、风机转速为1200rpm。
在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均打开,且在开门时所述第一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第二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判断温差△T是否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若是,则启动第一速冷模式”具体为:判断第一制冷间室对应的温差△T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差△T1、第二制冷间室对应的温差△T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差△T2,在第一制冷间室对应的温差△T大于第一预设温差△T1或者第二制冷间室对应的温差△T大于第二预设温差△T2时,则控制压缩机转速为3600rpm、风机转速为1400rpm。
在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均打开,且在开门时所述第一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第二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判断温差△T是否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若是,则启动第一速冷模式”具体为:判断第一制冷间室对应的温差△T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差△T2、第二制冷间室对应的温差△T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差△T1,在第一制冷间室对应的温差△T大于第二预设温差△T2或者第二制冷间室对应的温差△T大于第一预设温差△T1时,则控制压缩机转速为3600rpm、风机转速为1400rpm。
可以理解的是,在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均制冷时的需冷量大于在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中的一个制冷时的需冷量,在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中的一个制冷时的需冷量大于在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均不制冷时的需冷量,故,根据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第二制冷间室的制冷状态对应的调整第一速冷模式中的压缩机以及风机的转速,控制更加精确,能够更好地减少制冷间室内的温度波动,达到较好的保鲜效果。
具体地,请参图2所示,在第一制冷间室的门体打开,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关闭时,步骤S1具体为:获取第一制冷间室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温差△T。
步骤S2具体为:判断开门时所述第一制冷间室是否处于制冷状态,在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制冷间室对应的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一预设温差△T1;在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制冷间室对应的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二预设温差△T2
在第一制冷间室的门体打开,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关闭,且在开门时所述第一制冷间室与所述第二制冷间室均处于制冷状态时,“判断温差△T是否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若是,则启动第一速冷模式”具体为:判断第一制冷间室的温差△T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差△T1,若是,则控制压缩机转速为4200rpm、风机转速为1600rpm。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均打开时的需冷量大于仅一个间室打开时的需冷量,故,根据打开的制冷间室的个数,调节第一速冷模式中对应的压缩机以及风机的转速,控制更加精确,能够更好地减少制冷间室内的温度波动,达到较好的保鲜效果。
在第一制冷间室的门体打开,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关闭,且在开门时所述第一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所述第二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判断温差△T是否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若是,则启动第一速冷模式”具体为:判断第一制冷间室的温差△T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差△T1,若是,则控制压缩机转速为3300rpm、风机转速为1400rpm。
在第一制冷间室的门体打开,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关闭,且在开门时所述第一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所述第二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判断温差△T是否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若是,则启动第一速冷模式”具体为:判断第一制冷间室的温差△T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差△T2,若是,则控制压缩机转速为3300rpm、风机转速为1400rpm。
在第一制冷间室的门体打开,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关闭,且在开门时所述第一制冷间室与所述第二制冷间室均处于非制冷状态时,“判断温差△T是否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若是,则启动第一速冷模式”具体为:判断第一制冷间室的温差△T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差△T2,若是,则控制压缩机转速为2700rpm、风机转速为1200rpm。
可以理解的是,在开门时所述第一制冷间室与所述第二制冷间室均处于制冷状态时的需冷量大于在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中的一个制冷时的需冷量,在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中的一个制冷时的需冷量大于在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均不制冷时的需冷量,故,对应的调整第一速冷模式中压缩机以及风机的转速,控制更加精确,能够更好地减少制冷间室内的温度波动,达到较好的保鲜效果。
具体地,请参图3所示,在第一制冷间室的门体关闭,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打开时,步骤S1具体为:获取第二制冷间室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温差△T。
步骤S2具体为:判断开门时所述第二制冷间室是否处于制冷状态,在开门时第二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与所述第二制冷间室对应的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一预设温差△T1;在开门时第二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与所述第二制冷间室对应的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二预设温差△T2
在第一制冷间室的门体关闭,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打开,且在开门时所述第一制冷间室与所述第二制冷间室均处于制冷状态时,“判断温差△T是否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若是,则启动第一速冷模式”具体为:判断第二制冷间室的温差△T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差△T1,若是,则控制压缩机转速为4200rpm、风机转速为1600rpm。
在第一制冷间室的门体关闭,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打开,且在开门时所述第一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所述第二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判断温差△T是否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若是,则启动第一速冷模式”具体为:判断第二制冷间室的温差△T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差△T2,若是,则控制压缩机转速为3300rpm、风机转速为1400rpm。
在第一制冷间室的门体关闭,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打开,且在开门时所述第一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所述第二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判断温差△T是否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若是,则启动第一速冷模式”具体为:判断第二制冷间室的温差△T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差△T1,若是,则控制压缩机转速为3300rpm、风机转速为1400rpm。
在第一制冷间室的门体关闭,第二制冷间室的门体打开,且在开门时所述第一制冷间室与所述第二制冷间室均处于非制冷状态时,“判断温差△T是否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若是,则启动第一速冷模式”具体为:判断第二制冷间室的温差△T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差△T2,若是,则控制压缩机转速为2700rpm、风机转速为1200rpm。
可以理解的是,在开门时所述第一制冷间室与所述第二制冷间室均处于制冷状态时的需冷量大于在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中的一个制冷时的需冷量,在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中的一个制冷时的需冷量大于在开门时第一制冷间室与第二制冷间室均不制冷时的需冷量,故,对应的调整第一速冷模式中的压缩机以及风机的转速,控制更加精确,能够更好地减少制冷间室内的温度波动,达到较好的保鲜效果。
进一步地,“获取制冷间室内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温差△T”之前,所述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判断制冷间室内关门后的温度与开机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预设温度,若是,则启动第二速冷模式;若否,则获取制冷间室内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温差△T。
在关门后所述制冷间室内的温度与开机温度的差值大于预设温度时,表明开门时间较长或者放入物品较多,导致制冷间室内的温升过高,此时,直接启动第二速冷模式给制冷间室快速降温直至所述制冷间室内的温度达到关机温度,降低所述制冷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高所述制冷间室的保鲜效果。
于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温度不小于9℃。
具体地,所述第二速冷模式具体为:控制压缩机转速为4500rpm、风机转速为1600rpm,给所述制冷间室快速降温,降低所述制冷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高所述制冷间室的保鲜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中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在制冷间室内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温差△T大于预设温差△T预设时,启动第一速冷模式,给制冷间室快速制冷,减少制冷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高保鲜效果;同时,根据开门时制冷间室是否处于制冷状态,分别选用不同的预设温差△T预设,控制更加精确,能够更好地减少制冷间室内的温度波动,达到较好的保鲜效果。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制冷间室内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温差△T;
根据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是否处于制冷状态获取预设温差△T预设,其中,在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一预设温差△T1,在开门时所述制冷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所述预设温差△T预设为第二预设温差△T2,△T1<△T2
判断温差△T是否大于对应的预设温差△T预设,若是,则启动第一速冷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开门时处于制冷状态的制冷间室的数量越多,所述第一速冷模式中对应的压缩机转速以及风机转速越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冷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制冷间室时,“启动第一速冷模式”之前,所述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判断开门时所述至少两个制冷间室是否处于制冷状态,根据处于制冷状态的所述制冷间室的数量获取对应的第一速冷模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冷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制冷间室时,“获取制冷间室内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温差△T”前还包括如下步骤:判断哪个制冷间室的门打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打开的制冷间室的数量越多,所述第一速冷模式中对应的压缩机的转速越高。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启动第一速冷模式”之前,所述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根据开门的制冷间室的数量获取对应的第一速冷模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1=3℃;△T2=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制冷间室内关门后的温度与开门时的温度的温差△T”之前,所述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判断制冷间室内关门后的温度与开机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预设温度,若是,则启动第二速冷模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温度不小于9℃。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速冷模式具体为:控制压缩机转速为4500rpm、风机转速为1600rpm。
CN202110458503.3A 2021-04-27 2021-04-27 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152479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58503.3A CN115247938B (zh) 2021-04-27 2021-04-27 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58503.3A CN115247938B (zh) 2021-04-27 2021-04-27 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7938A CN115247938A (zh) 2022-10-28
CN115247938B true CN115247938B (zh) 2023-07-14

Family

ID=83697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58503.3A Active CN115247938B (zh) 2021-04-27 2021-04-27 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479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58204A (zh) * 2023-03-31 2023-06-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控制方法、保存箱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0678A (zh) * 1998-03-31 1999-10-06 Lg电子株式会社 防止冰箱内风门结冰的方法
CN1243938A (zh) * 1998-07-30 2000-02-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冰箱的统一制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WO2001004553A2 (en) * 1999-07-13 2001-01-18 Arçelik A.Ş. Automatic quick freezing
KR20100065464A (ko) * 2008-12-08 2010-06-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및 냉장고의 제어방법
CN103604276A (zh) * 2013-12-05 2014-02-26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的温度控制装置和温度控制方法
JP2015068629A (ja) * 2013-10-01 2015-04-13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システム
CN109737685A (zh) * 2018-12-17 2019-05-10 Tcl家用电器(合肥)有限公司 多间室制冷控制方法、装置和冰箱
KR20190106292A (ko) * 2018-03-08 2019-09-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인공지능 냉장고 시스템 및 그 운전방법
KR20190107899A (ko) * 2018-03-13 2019-09-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0678A (zh) * 1998-03-31 1999-10-06 Lg电子株式会社 防止冰箱内风门结冰的方法
CN1243938A (zh) * 1998-07-30 2000-02-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冰箱的统一制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WO2001004553A2 (en) * 1999-07-13 2001-01-18 Arçelik A.Ş. Automatic quick freezing
KR20100065464A (ko) * 2008-12-08 2010-06-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및 냉장고의 제어방법
JP2015068629A (ja) * 2013-10-01 2015-04-13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システム
CN103604276A (zh) * 2013-12-05 2014-02-26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的温度控制装置和温度控制方法
KR20190106292A (ko) * 2018-03-08 2019-09-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인공지능 냉장고 시스템 및 그 운전방법
KR20190107899A (ko) * 2018-03-13 2019-09-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CN109737685A (zh) * 2018-12-17 2019-05-10 Tcl家用电器(合肥)有限公司 多间室制冷控制方法、装置和冰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7938A (zh) 2022-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960018462A (ko) 냉장고의 운전제어장치 및 그 방법
JP3238916B2 (ja) インバータ冷蔵庫の運転速度可変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CN110832262A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US11906243B2 (en)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JP3455058B2 (ja) 冷蔵庫
CN115247938B (zh) 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10071480A (ja) 冷蔵庫
WO2020054252A1 (ja) 冷却装置
KR100400470B1 (ko) 냉장고의 팬 제어방법
JP3361038B2 (ja) 冷蔵庫
JPH09145214A (ja) 冷蔵庫の運転制御装置
KR100474351B1 (ko) 급속 냉동방법
JPWO2016135812A1 (ja) 冷蔵庫
JP7430158B2 (ja) 保冷庫
JP2002213852A (ja) 冷蔵庫とその制御方法
US20220090834A1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refrigerator
US20050115250A1 (en) Refrigerator
KR20170132938A (ko) 냉장고의 냉각 제어 방법
JPH0225674A (ja) 電気冷蔵庫
KR100569895B1 (ko) 냉장고의 온도제어방법
JP3975769B2 (ja) 冷凍冷蔵庫
KR20050063258A (ko) 냉장고의 송풍팬 운전 제어방법
JP2796260B2 (ja) 冷蔵庫の制御装置
KR100508484B1 (ko) 냉각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3192729B2 (ja) 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