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24274A - 一种用于硅负极的粘结剂及包括该粘结剂的负极片和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硅负极的粘结剂及包括该粘结剂的负极片和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24274A
CN115224274A CN202210845411.5A CN202210845411A CN115224274A CN 115224274 A CN115224274 A CN 115224274A CN 202210845411 A CN202210845411 A CN 202210845411A CN 115224274 A CN115224274 A CN 1152242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silicon
binder
comonomer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454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义军
刘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Power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Power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Power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Power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4541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242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24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242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H01M4/623Binders being polymers fluorinated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硅负极的粘结剂及包括该粘结剂的负极片和电池。本发明所述的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协同可以将碳基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和导电剂均一地粘连在一起,避免了在硅基负极材料膨胀时负极涂膏掉粉的可能性,保证了负极涂膏内部所有活性物质的电子与锂离子通道的畅通,发挥出所有活性物质的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硅负极的粘结剂及包括该粘结剂的负极片和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硅负极的粘结剂及包括该粘结剂的负极片和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大多以石墨为负极,由于能量密度优异、循环寿命可观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使得锂离子电池被大量应用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上,但是随着这些产品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使得以石墨(理论克容量~370mAh/g)作为负极的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捉襟见肘,能量密度很难突破。
为了获得更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更高克容量的硅负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纳米硅材料(~4200mAh/g)、硅碳复合材料(>1700mAh/g)和氧化亚硅材料(>1500mAh/g)作为负极材料逐步被开发与应用。然而,硅不具有像石墨那样的层状结构,其储锂机制和其他金属一样,是通过与锂离子的合金化和去合金化进行的,其充放电电极反应如下所示:Si+xLi++xe-——>LixSi。在首次放电过程中,随着电压的下降,首先形成嵌锂硅与未嵌锂晶态硅两相共存的核壳结构。随着嵌锂深度的增加,锂离子与内部晶体硅反应生成锂硅合金,最终以Li15Si4的合金形式存在,这一过程相比于原始状态硅体积变大约1.5~3倍,巨大的体积效应导致硅负极的结构破坏,活性物质与集流体,活性物质与活性物质之间失去电接触,锂离子的脱嵌过程不能顺利进行,造成巨大的不可逆容量。
也就是说,硅负极的膨胀带来的负极涂膏、负极涂膏/集流体界面和负极涂膏/隔膜界面的破坏会严重影响电子与锂离子在负极正常的传输,从而恶化硅负极的电化学性能。
发明内容
目前,更高能量密度是锂离子电池不断挑战的目标,硅负极的引入是合理且必要的。研究发现,针对上面提到的硅的膨胀所带来的对负极涂膏和两个界面破坏的问题,需要构筑新型的粘结剂体系以增强内聚力,避免硅的膨胀所引起的负极涂膏掉粉与变形问题;同时需要提高负极涂膏/集流体界面和负极涂膏/隔膜界面的粘结性,保障在电池的循环周期内电子与锂离子在负极端正常的传输。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可保证循环过程中负极片的正常功能,对于硅负极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硅负极的粘结剂及包括该粘结剂的负极片和电池。本发明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粘结剂以稳固负极涂膏、负极涂膏/集流体界面和负极涂膏/隔膜界面,保证了电池循环周期内电子与锂离子在负极正常的传输,保持负极正常的极片状态,从而提升电池的循环性能,抑制循环过程中电池膨胀,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电池的首次充放电效率和正极克容量。
本发明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粘结剂,所述粘结剂包括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所述第一组分为多元共聚物,所述第二组分为丁苯橡胶(SBR)和/或聚四氟乙烯(PTFE);
所述多元共聚物为第一共聚单体和第二共聚单体反应得到的;
所述第一共聚单体选自羧甲基纤维素(CMC)、羧甲基纤维素酸钠(CMC-Na)、羧甲基纤维素酸锂(CMC-Li)、聚丙烯醇、聚乙烯醇中的至少一种,或其与聚丙烯腈、聚丙烯酰胺或聚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的组合;
所述第二共聚单体选自聚丙烯酸(PAA)、海藻酸、全氟磺酸、聚丙烯酸盐、海藻酸盐、全氟磺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中,所述的多元共聚物为至少含有两种不同官能团的单体或聚合物通过缩合反应等聚合方式合成的大分子共聚物。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共聚单体为亲碳的共聚单体;所述第二共聚单体为亲硅的共聚单体。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共聚单体包括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所述第一共聚单体可以通过疏水基团(如-CH2-等)与碳基负极材料(如石墨)进行吸附,而碳基负极材料通过吸附在其表面的第一共聚单体中的亲水基团(如-COOH、-OH、-CN、-CONH2等)的空间位阻斥力而分散,因此所述第一共聚单体具有亲碳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分散碳基负极材料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共聚单体可以通过-COOH或-COO-与硅形成氢键键合作用,对硅具有连接和分散作用,同时具有抑制硅膨胀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共聚单体和所述第二共聚单体的质量比为0~1:1,且不包括0:1,例如为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或1:1;当所述第一共聚单体和所述第二共聚单体的质量比为0~1:1,且不包括0:1时,其可以更好地实现粘结剂对负极活性物质的分散,保证硅基负极材料和碳基负极材料分布的均一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多元共聚物满足:0<m1/m2≤1,其中,m1为第一共聚单体的质量,m2为第二共聚单体的质量;例如,m1/m2为0.1、0.2、0.3、0.4、0.5、0.6、0.7、0.8、0.9或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多元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00万,优选为100万~300万,例如为100万、120万、150万、180万、200万、220万、250万、280万或300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多元共聚物是通过第二共聚单体中的羧基或酯基与第一共聚单体中的羟基在真空、加热条件下的脱水缩合反应后制备得到的。
本发明的多元共聚物既含有亲碳基团,又含有亲硅基团,使得多元共聚物的分散性能好,能够保证碳基负极材料和硅基负极材料分布的均一性;此外,多元共聚物的分子量大,还能够保证其内聚力足够,可以将碳基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和导电剂完美地粘连在一起,避免了在硅膨胀时负极涂膏掉粉的可能性,保证了负极涂膏内部所有活性物质电子与锂离子通道的畅通,发挥出所有活性物质的性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丁苯橡胶(SBR)和/或聚四氟乙烯(PTFE)配合使用,SBR或PTFE的引入解决了负极涂膏/集流体、负极涂膏/隔膜两个界面粘结性的问题,避免在硅膨胀时对这两个界面粘结性的冲击而导致的负极涂膏与集流体或负极涂膏与隔膜的脱离,保证在电池的整个寿命周期内负极电子通道和锂离子通道的畅通以及负极片的结构与形貌的稳定性。因此,所述粘结剂的使用有利于提升硅负极的循环性能,抑制循环膨胀,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同时,由于粘结剂能够保证在硅负极充放电时集流体和活性物质以及活性物质之间的电子通道是畅通的,可以完全发挥出负极的放电容量,能够避免掉粉和涂膏脱离集流体所带来的容量损失,因此可以显著提升电池的首效。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的质量比为3~7:7~3,例如为3:7、4:6、5:5、6:4或7:3。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粘结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第一共聚单体和第二共聚单体混合,在真空、加热条件下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制备得到所述多元共聚物;
2)将多元共聚物与第二组分混合,制备得到所述粘结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步骤1)中,所述真空的真空度为>80kPa。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步骤1)中,所述加热的温度为120℃~30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步骤1)中,所述反应是在溶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所述溶剂选自水、N,N-二甲基甲酰胺(DMF)、N,N-二甲基甲酰胺(DMAc)等。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粘结剂在电池中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粘结剂在电池的负极中作为粘结剂。优选地,所述粘结剂在电池的硅负极中作为粘结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负极片,所述负极片包括上述的粘结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位于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侧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上述的粘结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粘结剂的加入量占负极活性物质层总质量的0.2~25wt%,例如0.5~15wt%,又如1~5wt%,例如为0.5wt%、1wt%、2wt%、3wt%、4wt%或5wt%。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还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和导电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负极集流体为单光面铜箔、双光面铜箔或多孔铜箔。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包括硅基负极材料和碳基负极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硅基负极材料选自纯硅、纳米硅、碳化硅、硅碳复合材料或者氧化亚硅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碳基负极材料选自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硬碳、软碳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负极活性物质中,硅基负极材料和碳基负极材料的质量比为9:1~1:9,例如为1:9、2:8、3:7、4:6、5:5、6:4、7:3、8:2或9: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导电剂选自石墨、导电炭黑、乙炔黑、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负极片的剥离力≥14N/m,优选为15~20N/m。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负极片经过20T循环后的剥离力≥9N/m,优选为12~20N/m。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负极片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上述的粘结剂混合均匀,得到负极浆料;
(2)将负极浆料涂覆在集流体的表面,烘烤后即得到所述负极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负极片的制备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
将导电剂单壁碳管SWCNT水溶液与多元共聚物MP水溶液置于搅拌罐中搅拌,制得SWCNT-MP混合溶液,SWCNT与MP的重量比为1:3;
步骤2:
取30%SWCNT-MP混合溶液置于搅拌罐中,加入导电剂炭黑SP和去离子水,搅拌,制得导电胶;之后加入硅基负极材料,搅拌,在硅基负极材料颗粒表面包覆了SWCNT/MP物质,便于硅基负极材料的分散;
步骤3:
加入碳基负极材料,制备硅基负极材料/碳基负极材料混合负极材料,最后加入余下的70%SWCNT-MP混合溶液、第二组分和去离子水,搅拌,配制成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覆在集流体的表面,烘烤后即得到所述负极片。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负极片在电池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上述的粘结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电池包括上述的负极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电池为卷绕式锂离子电池或叠片式锂离子电池。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电池由正极片、隔膜、负极片和电解液组装得到。例如,将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通过行业内通用的卷绕或者叠片式组装成电池,再通过铝塑膜进行封装,再依次经过烘烤、注入电解液、化成、二封工序即得到锂离子电池。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为磷酸铁锂、磷酸铁锰锂、三元正极材料(如NCM622、NCM811、NCA等)、钴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协同可以将碳基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和导电剂均一地粘连在一起,避免了在硅基负极材料膨胀时负极涂膏掉粉的可能性,保证了负极涂膏内部所有活性物质的电子与锂离子通道的畅通,发挥出所有活性物质的性能。
(2)本发明所述的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协同保证负极涂膏/集流体、负极涂膏/隔膜两个界面的强粘结性,避免在硅基负极材料膨胀时对这两个界面粘结性的冲击而导致的负极涂膏与集流体或隔膜脱离,保证在电池的整个寿命周期内负极的电子通道和锂离子通道的畅通以及负极片的结构与形貌的稳定性。
(3)本发明所述的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协同加强了浆料中碳基负极材料与硅基负极材料的分散,减少了CMC的用量,提升浆料的固含,提高了硅基负极片的加工性能,适于硅基负极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为隔膜,2为第一组分,3为第二组分,4为单壁碳管,5为碳基负极材料,6为导电剂炭黑SP,7为硅基负极材料,8为负极集流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下列实施例仅为示例性地说明和解释本发明,而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涵盖在本发明旨在保护的范围内。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剂、材料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并非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制备例1
c-CMC-聚丙烯醇-PAA-海藻酸多元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将25wt.%CMC(质量分数4wt.%的CMC水溶液,分子量>250000)、25wt.%PAA(分子量>250000)、25wt.%聚丙烯醇(分子量>250000)和25wt.%海藻酸(分子量>250000)混合,在真空条件下,加热到150℃,保持2~5h,通过-OH与-COOH的脱水缩合反应,形成c-CMC-聚丙烯醇-PAA-海藻酸水性多元共聚物MP1,其分子量为100万。
制备例2
c-CMC-PAA多元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将50wt.%CMC(质量分数4wt.%的CMC水溶液,分子量>500000)、50wt.%PAA(分子量>500000)混合,在真空条件下,加热到150℃,保持2~5h,通过-OH与-COOH的脱水缩合反应,形成c-CMC-PAA水性多元共聚物MP2,其分子量为100万。
制备例3
c-聚丙烯醇-PAA多元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将50wt.%聚丙烯醇(质量分数10wt.%的聚丙烯醇水溶液,分子量>500000)、50wt.%PAA(分子量>500000)混合,在真空条件下,加热到150℃,保持2~5h,通过-OH与-COOH的脱水缩合反应,形成c-聚丙烯醇-PAA水性多元共聚物MP3,其分子量为100万。
制备例4
c-聚丙烯醇-海藻酸多元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将50wt.%聚丙烯醇(质量分数10wt.%的聚丙烯醇水溶液,分子量>500000)、50wt.%海藻酸(分子量>500000)混合,在真空条件下,加热到150℃,保持2~5h,通过-OH与-COOH的脱水缩合反应,形成c-聚丙烯醇-海藻酸水性多元共聚物MP4,其分子量为100万。
制备例5
c-CMC-海藻酸多元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将50wt.%CMC(质量分数4wt.%的CMC水溶液,分子量>500000)、50wt.%海藻酸(分子量>500000)混合,在真空条件下,加热到150℃,保持2~5h,通过-OH与-COOH的脱水缩合反应,形成c-CMC-海藻酸水性多元共聚物MP5,其分子量为100万。
实施例1
(1)负极片N1的制备:将导电剂单壁碳管SWCNT水溶液与制备例1制备的多元共聚物MP1水溶液置于搅拌罐中搅拌60min,制得SWCNT-MP1混合溶液。
取30%SWCNT-MP1混合溶液置于搅拌罐中,加入导电剂炭黑SP和去离子水,搅拌60min,制得导电胶。之后加入SiOx负极材料,搅拌90min,便在SiOx颗粒表面包覆了SWCNT/MP1物质,便于SiOx的分散。加入石墨,制备硅基材料/石墨混合负极材料,最后加入余下的70%SWCNT-MP1混合溶液以及SBR粘结剂和去离子水,搅拌2h,便配制成SiOx/石墨混合负极浆料,浆料中的物质比例为28.95%SiOx:67.55%石墨:1%SP:0.5%SWCNT:1%MP1:1%SBR粘结剂。
浆料中固含量为50wt%。将该浆料均匀地涂在铜箔两面,经过干燥、辊压机压实,得到负极片记为N1。
(2)正极片P1的制备
将正极活性物质三元镍钴锰NCM811、粘结剂PVDF和导电炭黑混合,经高速搅拌得到分散均匀的混合物。混合物中,固体成分包含95wt%的NCM、2wt%的粘结剂PVDF和3wt%的导电炭黑。混合物使用N-甲基吡咯烷酮作为溶剂制成正极活性物质浆料,浆料中固体含量为70wt%。将该浆料均匀地涂在铝箔两面,经过干燥、辊压机压实,得到正极片记为P1。
(3)电池C1的组装
将正极片P1、负极片N1冲片后,采用Z型叠片形成裸电池,分别转出铝极耳和铜镀镍极耳。将裸电池使用玻璃夹夹紧,玻璃夹的力度为100MPa/m2,并在85℃高温真空烘烤24小时,再用铝塑膜封装。上述过程在湿度<5%的环境中进行。电解液采用含1M的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溶剂为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1,2丙二醇碳酸酯——1:1:1(体积比)的混合溶剂。封装后对电池进行化成和老化,得到长宽厚为80mm×60mm×10mm的方形软包装电池。
实施例2~6和对比例1~7
实施例2~6和对比例1~7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1)中水性多元共聚物MP1和/或SBR进行替换,具体的粘结剂的选择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粘结剂的组成
第一组分 第二组分
实施例1 c-CMC-聚丙烯醇-PAA-海藻酸多元共聚物MP1 SBR
实施例2 c-CMC-PAA多元共聚物MP2 SBR
实施例3 c-聚丙烯醇-PAA多元共聚物MP3 SBR
实施例4 c-聚丙烯醇-海藻酸多元共聚物MP4 SBR
实施例5 c-CMC-海藻酸多元共聚物MP5 SBR
实施例6 c-CMC-聚丙烯醇-PAA-海藻酸多元共聚物MP1 PTFE
对比例1 常规CMC-Na SBR
对比例2 PAA-Na SBR
对比例3 c-CMC-聚丙烯醇-PAA-海藻酸多元共聚物MP1 /
对比例4 c-CMC-聚丙烯醇-PAA-海藻酸多元共聚物MP1 聚丙烯酸酯类粘结剂
对比例5 50wt.%PAA和50wt.%海藻酸的混合物 SBR
对比例6 50wt.%CMC和50wt.%聚丙烯醇的混合物 SBR
对比例7 50wt.%CMC和50wt.%PAA的混合物 SBR
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电池的正负极活性材料的质量保持一致,设计容量保持一致,基于此,对制备得到的电池进行如下性能测试:
(1)剥离力测试方法:取裁切为同一尺寸大小的上述所有实施例与对比例的负极片,按照下述方法进行剥离力的测试。取裁切后的负极片,采用剥离胶带粘覆极片表面,用极片剥离器剥离,直接测试其剥离力。将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中的电池100%DOD充放电20次,解剖循环20次后放完电的电池,解剖电池时,观察极片与隔膜的粘结性。取到负极片,烘干电解液,裁切成和上述测试剥离力时同样的尺寸大小,按上述方法测试循环20T后极片的剥离力。同时在裁切时观察负极片是否有掉粉发生。
(2)正极克容量发挥:电池首次0.33C放电时的容量(mAh)与正极活性材料质量(g)的比值。
(3)首效:电池首次放电容量与首次充电容量的比值。
(4)45℃循环圈数@80%容量保持率:在45℃下,在4.2V到2.5V的充放电窗口下,进行1C/1C充放电循环,测试过程如下,首先1C恒流充电至4.2V,再恒压充电,截止电流0.05C,最后1C恒流放电至2.5V,如此循环测试。将放电容量与首次放电容量的比值(容量保持率)达到80%时的次数记录并放在表2中。同时记录下循环结束时满电电池厚度与首次放电电池厚度的比值,即为电池循环膨胀率。
表2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电池的性能测试数据
Figure BDA0003751989470000111
表2的测试结果表明,实施例1-5的电池中使用了包括多元共聚物MP与SBR的粘结剂组合物,多元共聚物MP同时具有亲碳(优选石墨)官能团和亲硅官能团,能起到分散和加强负极涂膏内聚力的作用,负极涂膏/集流体、负极涂膏/隔膜两个界面粘结性强,使得负极片的剥离力大,避免负极涂膏掉粉、脱膜(隔膜、集流体)问题的发生。再加上强粘结性粘结剂SBR对负极涂膏/集流体、负极涂膏/隔膜两个界面的强粘结作用,保证了负极集流体对负极提供电子通道以及保证隔膜对负极提供锂离子通道的畅通。这主要是因为,MP/SBR的协同作用,一方面使得负极涂膏、负极涂膏/集流体、负极涂膏/隔膜之间的界面结构稳定性,减缓了硅基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材料本身膨胀对负极片结构的破坏和变形,减缓了循环膨胀,提升了电池的循环性能。另一方面,负极片两个界面与负极涂膏的稳定结构也使得负极片端的锂离子通道和电子通道始终保持畅通状态,可以充分发挥负极活性材料的容量,减小极化,提升电池首效(≥69%),提高正极克容量的发挥(≥164.95mAh/g),降低循环过程中DCIR的变化,避免负极端SEI膜过度增厚,减少电解液副反应,减缓负极片在循环过程中的膨胀,提升电池的循环性能。如对于45℃循环,采用MP/SBR协同粘结剂的电池在容量保持率达到80%时,其循环次数都在1100次以上,而且循环膨胀控制在13%以内,相较于其他粘结剂,循环性能和循环膨胀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包括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所述第一组分为多元共聚物,所述第二组分为丁苯橡胶(SBR)和/或聚四氟乙烯(PTFE);
所述多元共聚物为第一共聚单体和第二共聚单体反应得到的;
所述第一共聚单体选自羧甲基纤维素(CMC)、羧甲基纤维素酸钠(CMC-Na)、羧甲基纤维素酸锂(CMC-Li)、聚丙烯醇、聚乙烯醇中的至少一种,或其与聚丙烯腈、聚丙烯酰胺或聚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的组合;
所述第二共聚单体选自聚丙烯酸(PAA)、海藻酸、全氟磺酸、聚丙烯酸盐、海藻酸盐、全氟磺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元共聚物满足:0<m1/m2≤1,其中,m1为第一共聚单体的质量,m2为第二共聚单体的质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元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00万。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的质量比为3~7:7~3。
5.一种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包括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粘结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位于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侧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粘结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的加入量占负极活性物质层总质量的0.2~25wt%。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的剥离力≥14N/m;
和/或,所述负极片经过20T循环后的剥离力≥9N/m。
9.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包括硅基负极材料和碳基负极材料;所述硅基负极材料选自纯硅、纳米硅、碳化硅、硅碳复合材料或者氧化亚硅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碳基负极材料选自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硬碳、软碳中的至少一种。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粘结剂;和/或,所述电池包括权利要求5-9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
CN202210845411.5A 2022-07-18 2022-07-18 一种用于硅负极的粘结剂及包括该粘结剂的负极片和电池 Pending CN1152242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45411.5A CN115224274A (zh) 2022-07-18 2022-07-18 一种用于硅负极的粘结剂及包括该粘结剂的负极片和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45411.5A CN115224274A (zh) 2022-07-18 2022-07-18 一种用于硅负极的粘结剂及包括该粘结剂的负极片和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24274A true CN115224274A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11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45411.5A Pending CN115224274A (zh) 2022-07-18 2022-07-18 一种用于硅负极的粘结剂及包括该粘结剂的负极片和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2427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37485B (zh) 一种含有表面修饰膜的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WO2022121863A1 (zh)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2271271B (zh) 负极片及制备方法、锂离子电芯、锂离子电池包及其应用
CN111725509B (zh) 一种负极材料、负极浆料、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112002883A (zh) 一种负极活性物质用硅基复合材料及负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10690436A (zh) 一种负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制得的负极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12103468B (zh)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EP4024533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pparatus comprising secondary battery, preparation method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adhesive composition
CN109957361B (zh) 一种水性粘结剂及二次电池
CN111653732A (zh) 一种正极材料、正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116864805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0190258B (zh) 硅碳复合材料水性复合浆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4122400A (zh) 一种负极极片及含该负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09461935B (zh) 电极片及电化学储能装置
CN114335900A (zh) 一种隔膜及含有该隔膜的电池
WO2023123087A1 (zh) 一种水系正极极片及包含该极片的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4430021A (zh) 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包括该负极的二次电池
CN113728471B (zh) 负极材料、负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3143035A1 (zh) 负极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和电池
CN116417658A (zh) 一种二次电池及其应用
CN116387447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快充负极片、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5224274A (zh) 一种用于硅负极的粘结剂及包括该粘结剂的负极片和电池
CN113764673A (zh) 电极浆料组合物及其制法、涂有它的极片和包括该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3299919A (zh) 一种正极极片及包括该正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KR20170108458A (ko) 이차전지용 양극을 제조하는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