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14683A - 无人驾驶车辆 - Google Patents

无人驾驶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14683A
CN115214683A CN202210896465.4A CN202210896465A CN115214683A CN 115214683 A CN115214683 A CN 115214683A CN 202210896465 A CN202210896465 A CN 202210896465A CN 115214683 A CN115214683 A CN 1152146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itor
plane
unmanned vehicle
notch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9646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向京
周潇龙
党永刚
朱久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Xingshe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a Xingshe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a Xingshe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a Xingshe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9646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1468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14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146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40/00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 B60W40/02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related to ambient cond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60/00Drive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utonomous road vehicles
    • B60W60/001Planning or execution of driving tas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60R2011/004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utside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4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 B60R2011/0043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for integrated articles, i.e. not substantially protruding from the surrounding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42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ensor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ir operation
    • B60W2420/40Photo, light or radio wave sensitive means, e.g. infrared sensors
    • B60W2420/403Image sensing, e.g. optical camer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42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ensor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ir operation
    • B60W2420/40Photo, light or radio wave sensitive means, e.g. infrared sensors
    • B60W2420/408Radar; Laser, e.g. lid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42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ensor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ir operation
    • B60W2420/90Single sensor for two or more measur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无人驾驶车辆,无人驾驶车辆包括:支撑架,支撑架具有第一侧;第一外饰件,第一外饰件设置于第一侧;第一外饰件背离支撑架的一侧设有第一凹陷部和连通于第一凹陷部的第一缺口;以及第一监测器,第一监测器设置于第一侧,并位于第一缺口的一侧,以使第一监测器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第一缺口并延伸至第一凹陷部中。本申请提供的无人驾驶车辆,可降低第一监测器对第一外饰件的外部区域进行监测时监测视线被遮挡的可能性,利于在不增大无人驾驶车辆的宽度的情况下扩大第一监测器的监测视角。

Description

无人驾驶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驾驶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存在于无人驾驶车辆上设置监测器,以对无人驾驶车辆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测的方案。
在实现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创造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监测器设置于无人驾驶车辆上时,其能够监测的范围受限,因此需要在无人驾驶车辆的周围设置多个监测器,导致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驾驶车辆,以改善相关技术中无人驾驶车辆上的监测器的监测范围受限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人驾驶车辆,所述无人驾驶车辆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具有第一侧;第一外饰件,所述第一外饰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外饰件背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有第一凹陷部和连通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第一缺口;以及第一监测器,所述第一监测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一缺口的一侧,以使所述第一监测器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所述第一缺口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凹陷部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陷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端的宽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宽度由所述第一端朝所述第二端逐渐增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陷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一凹陷部沿所述第一端朝所述第二端向上倾斜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陷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一外饰件具有第一挡沿部,所述第一挡沿部封设所述第二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内壁具有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挡沿部;所述第一过渡部为内凹的弧形结构,或,所述第一过渡部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一挡沿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饰件上开设有第一车轮槽,所述第一车轮槽位于所述第一挡沿部远离所述第一凹陷部的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饰件具有第一平整部,所述第一平整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一外饰件具有第二平整部,所述第二平整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另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平整部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一监测器位于所述第一平面靠近所述支撑架的内侧的一侧,或,所述第一监测器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饰件具有第二平整部,所述第二平整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另一侧;定义所述第二平整部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为第二平面,所述第一监测器位于所述第二平面靠近所述支撑架的内侧的一侧,或,所述第一监测器与所述第二平面相交。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内底壁所在平面为第三平面,所述第一监测器与所述第三平面相交,或,所述第一监测器位于所述第三平面背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人驾驶车辆还包括:第一车轮,所述第一车轮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一监测器之间;以及第二车轮,所述第二车轮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远离所述第一车轮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监测器、所述第一车轮的外侧面、所述第一凹陷部靠近所述第一车轮的一端之间形成有第一避让空间,以使所述第一监测器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和所述第一缺口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凹陷部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具有与所述第一侧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所述无人驾驶车辆还包括:第二外饰件,所述第二外饰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二外饰件背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有第二凹陷部和连通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第二缺口;以及第二监测器,所述第二监测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并位于所述第二缺口的一侧,以使所述第二监测器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所述第二缺口延伸至所述第二凹陷部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陷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连通于所述第二缺口;所述第四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端的宽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宽度由所述第三端朝所述第四端逐渐增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陷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连通于所述第二缺口;所述第二凹陷部沿所述第三端朝所述第四端向上倾斜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饰件具有第二挡沿部,所述第二挡沿部封设所述第四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内壁具有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挡沿部;所述第二过渡部为内凹的弧形结构,或,所述第二过渡部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二挡沿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饰件上开设有第二车轮槽,所述第二车轮槽位于所述第二挡沿部远离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饰件具有第三平整部,所述第三平整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外饰件具有第四平整部,所述第四平整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另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饰件具有第三平整部,所述第三平整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一侧;定义所述第三平整部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为第四平面,所述第二监测器位于所述第四平面靠近所述支撑架的内侧的一侧,或,所述第二监测器与所述第四平面相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饰件具有第四平整部,所述第四平整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另一侧;定义所述第四平整部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为第五平面,所述第二监测器位于所述第五平面靠近所述支撑架的内侧的一侧,或,所述第二监测器与所述第五平面相交。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内底壁所在平面为第六平面,所述第二监测器与所述第六平面相交,或,所述第二监测器位于所述第六平面背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人驾驶车辆还包括:第三车轮,所述第三车轮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并位于所述第二缺口与所述第二监测器之间;以及第四车轮,所述第四车轮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并位于所述第二凹陷部远离所述第三车轮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监测器、所述第三车轮的外侧面、所述第二凹陷部靠近所述第三车轮的一端之间形成有第二避让空间,以使所述第二监测器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所述第二避让空间和所述第二缺口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凹陷部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驾驶车辆,通过设置支撑架,以及设置于支撑架的第一侧的第一外饰件和第一监测器,并且第一外饰件背离支撑架的一侧设有第一凹陷部和连通于第一凹陷部的第一缺口,第一监测器位于第一缺口的一侧,且第一监测器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第一缺口并延伸至第一凹陷部中,因此第一凹陷部和第一缺口即能够配合形成可供避让第一监测器的监测视线的空间,可降低第一监测器对第一外饰件的外部区域进行监测时监测视线被遮挡的可能性,可扩大第一监测器所能够监测的视角范围,进而利于提高监测可靠性,并可减少监测器的使用数量,降低成本;而且,由于采用在第一外饰件上设置第一凹陷部和第一缺口的方式,第一监测器无需为了扩大监测视角而凸出于无人驾驶车辆外部,或仅凸出较小部分即可,利于在不增大无人驾驶车辆的宽度的情况下扩大第一监测器的监测视角。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驾驶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无人驾驶车辆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外饰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外饰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无人驾驶车辆;10、支撑架;
101、第一侧;20、第一外饰件;21、第一凹陷部;201、第一缺口;30、第一监测器;2101、第一端;2102、第二端;22、第一挡沿部;211、第一过渡部;202、第一车轮槽;23、第一平整部;24、第二平整部;40、第一车轮;50、第二车轮;1001、第一避让空间;231、第一平面;241、第二平面;212、第三平面;
102、第二侧;60、第二外饰件;61、第二凹陷部;601、第二缺口;70、第二监测器;6101、第三端;6102、第四端;62、第二挡沿部;611、第二过渡部;602、第二车轮槽;63、第三平整部;64、第四平整部;80、第三车轮;90、第四车轮;1002、第二避让空间;631、第四平面;641、第五平面;612、第六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装配”、“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相关技术中,存在于无人驾驶车辆上设置监测器,以对无人驾驶车辆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测的方案。
在实现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创造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监测器设置于无人驾驶车辆上时,其能够监测的范围受限,例如,在监测器设置于无人驾驶车辆的前端或后端时,监测器的监测视线易被无人驾驶车辆自身的结构所遮挡,导致监测器的视角变小。
为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曾试验以下方案:
(1)在无人驾驶车辆的周围设置多个监测器,通过增加监测器的数量而扩大监测范围,但导致成本较高;
(2)使监测器凸伸至无人驾驶车辆的外部,以减小无人驾驶车辆自身结构对监测器的监测视线的遮挡,但会导致无人驾驶车辆的宽度增加,影响无人驾驶车辆在较窄情况下的通行。
基于此,为改善相关技术中无人驾驶车辆上的监测器的监测范围受限的技术问题,发明人提出了以下方案。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驾驶车辆100,无人驾驶车辆100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无人驾驶车辆,例如可以是电动车、油电混合车辆或燃油车。无人驾驶车辆100包括支撑架10、第一外饰件20以及第一监测器30,其中:
支撑架10具有第一侧101;第一侧101即为支撑架10的其中一侧部,例如,第一侧101可以是沿无人驾驶车辆100行进方向的一侧部,或沿无人驾驶车辆100长度方向的一侧部。可以理解,支撑架10可以是各种形状的架体结构,例如车架、底盘架、外壳等,但不限于此。
第一外饰件20设置于第一侧101。第一外饰件20背离支撑架10的一侧设有第一凹陷部21和连通于第一凹陷部21的第一缺口201,第一缺口201即与第一凹陷部21的内部空间相连通。可以理解,第一凹陷部21即第一外饰件20的外侧内凹设置而形成的部位,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凹陷结构。第一外饰件20即设于无人驾驶车辆100外表的结构件,可起到防护和装饰的效果,例如第一外饰件20可以是板状结构、壳体结构等,但不限于此。
第一监测器30设置于第一侧101,并位于第一缺口201的一侧,以使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第一缺口201并延伸至第一凹陷部21中。应理解,第一监测器30位于第一缺口201的一侧,是指第一监测器30与第一缺口201之间可以具有一定距离,也可以直接相连。可以理解,第一监测器30是用于对外部进行监测或感知的设备,例如可以是传感器、雷达、摄像头、相机等,但不限于此。
由以上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驾驶车辆100,通过设置支撑架10,以及设置于支撑架10的第一侧101的第一外饰件20和第一监测器30,并且第一外饰件20背离支撑架10的一侧设有第一凹陷部21和连通于第一凹陷部21的第一缺口201,第一监测器30位于第一缺口201的一侧,且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第一缺口201并延伸至第一凹陷部21中,因此第一凹陷部21和第一缺口201即能够配合形成可供避让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的空间,可降低第一监测器30对第一外饰件20的外部区域进行监测时监测视线被遮挡的可能性,可扩大第一监测器30所能够监测的视角范围,进而利于提高监测可靠性,并可减少监测器的使用数量,降低成本;而且,由于采用在第一外饰件20上设置第一凹陷部21和第一缺口201的方式,第一监测器30无需为了扩大监测视角而凸出于无人驾驶车辆100外部,或仅凸出较小部分即可,利于在不增大无人驾驶车辆100的宽度的情况下扩大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一凹陷部2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101和第二端2102,第一端2101连通于第一缺口201。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3,第二端2102的宽度大于第一端2101的宽度,即第二端2102所在敞口的宽度大于第一端2101所在敞口的宽度。
如此设置,可使第一凹陷部21靠近第一缺口201的一端的宽度大于远离第一缺口201的另一端的宽度,利于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呈扇形状发射,可进一步减小对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的遮挡。
可选地,请参阅图1和图3,第一凹陷部21的宽度由第一端2101朝第二端2102逐渐增大。
如此设置,更利于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呈扇形状发射,可进一步减小对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的遮挡,扩大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角,更利于第一监测器30对第一外饰件20的外侧区域进行监测。
可选地,请参阅图1和图3,第一凹陷部21沿第一端2101朝第二端2102向上倾斜设置;即,沿无人驾驶车辆100的高度方向,第一凹陷部21沿第一端2101朝第二端2102向上倾斜设置。
如此设置,由于第一凹陷部21沿第一端2101朝第二端2102向上倾斜设置,更利于避让第一监测器30呈扇形状发射的监测视角,也利于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角向上倾斜扫射,利于扩大监测视角。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凹陷部21也可以大致沿无人驾驶车辆100的长度方向设置。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3,第一外饰件20具有第一挡沿部22,第一挡沿部22封设第二端2102。第一挡沿部22即能够遮挡于第一凹陷部21的第二端2102,可以是各种形状的结构。
如此设置,第一挡沿部22利于遮挡飞溅至第二端2102一侧的泥土、灰尘、碎屑等杂物,第一挡沿部22的一侧即适于设置无人驾驶车辆100的车轮。
可选地,请参阅图1和图3,第一凹陷部21的内壁具有第一过渡部211,第一过渡部211连接于第一挡沿部22。第一过渡部211为内凹的弧形结构,即朝支撑架10所在一侧凹设的弧形结构。
如此设置,通过设置为弧形结构的第一过渡部211,不仅利于避让进入第一凹陷部21内的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而且利于在第一过渡部211和第一挡沿部22背离第一端2101的一侧形成弧形的槽以避让无人驾驶车辆100的车轮。
当然,第一过渡部211不限于为弧形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过渡部211也可以倾斜延伸至第一挡沿部22,此时第一过渡部211即为倾斜结构。
可选地,请参阅图1和图3,第一外饰件20上开设有第一车轮槽202,第一车轮槽202位于第一挡沿部22远离第一凹陷部21的一侧。
如此设置,第一车轮槽202可供无人驾驶车辆100的车轮安置,由于第一车轮槽202位于第一挡沿部22远离第一凹陷部21的一侧,第一挡沿部22即可阻挡位于第一车轮槽202内的车轮旋转时带动的泥土、碎屑、灰尘等杂物,避免杂物进入第一凹陷部21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一挡沿部22。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一外饰件20具有第一平整部23,第一平整部23连接于第一凹陷部21的一侧;第一外饰件20具有第二平整部24,第二平整部24连接于第一凹陷部21的另一侧;第一凹陷部21即位于第一平整部23和第二平整部24之间。第一凹陷部21的内底壁即比第一平整部23和第二平整部24的表面更靠近于支撑架10的内侧。
如此设置,第一凹陷部21即设置于第一外饰件20上的局部,即为局部凹陷结构,无需第一外饰件20整体凹陷,不仅利于减少对无人驾驶车辆100上位于第一外饰件20内侧的部件的干扰,且利于第一平整部23和第二平整部24对其他部件(例如车轮、支撑架10上的部件等)进行防护。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外饰件20可以具有第一平整部23而不具有第二平整部24,或者具有第二平整部24而不具有第一平整部23。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义第一平整部23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231,第一监测器30位于第一平面231靠近支撑架10的内侧的一侧,第一监测器30即比第一平面231更靠近于支撑架10的内侧,第一监测器30可以与第一平面231之间存在间距或与第一平面231相切。
应理解的是,第一平整部23的外侧面即为第一平整部23背离支撑架10的一侧的侧面;当第一平整部23的外侧面为平面时,第一平面231即与第一平整部23的外侧面共面;当第一平整部23的外侧面为弧形面时,第一平面231即为第一平整部23的外侧面上离支撑架10最远的端点所在切面。
如此设置,由于第一监测器30位于第一平面231靠近支撑架10的内侧的一侧,第一监测器30即不凸伸于第一平面231的外侧,使得第一监测器30不易受外界物体的干扰,也不易增大无人驾驶车辆100的宽度,利于无人驾驶车辆100在窄处通行,且可使无人驾驶车辆外观更加规整美观。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监测器30也可以与第一平面231相交,即第一平面231穿过第一监测器30,第一监测器30即部分位于第一平面231的外侧、部分位于第一平面231的内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监测器30也可以位于第一平面231的外侧。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义第二平整部24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为第二平面241,第一监测器30位于第二平面241靠近支撑架10的内侧的一侧,第一监测器30即比第二平面241更靠近于支撑架10的内侧,第一监测器30可以与第二平面241之间存在间距或与第二平面241相切。
应理解的是,第二平整部24的外侧面即为第二平整部24背离支撑架10的一侧的侧面;当第二平整部24的外侧面为平面时,第二平面241即与第二平整部24的外侧面共面;当第二平整部24的外侧面为弧形面时,第二平面241即为第二平整部24的外侧面上离支撑架10最远的端点所在切面。
如此设置,由于第一监测器30位于第二平面241靠近支撑架10的内侧的一侧,第一监测器30即不凸伸于第二平面241的外侧,使得第一监测器30不易受外界物体的干扰,也不易增大无人驾驶车辆100的宽度,利于无人驾驶车辆100在窄处通行,且可使无人驾驶车辆外观更加规整美观。且在第一监测器30位于第一平面231靠近支撑架10的内侧的一侧的情况下,第一监测器30位于第二平面241靠近支撑架10的内侧的一侧,可进一步降低第一监测器30受外界物体干扰的可能性。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监测器30也可以与第二平面241相交,即第二平面241穿过第一监测器30,第一监测器30即部分位于第二平面241的外侧、部分位于第二平面241的内侧。
如此设置,第一监测器30即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平面241的内侧,凸出长度较短,也可适当减小受外界物体干扰,以及适当减小对无人驾驶车辆100宽度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监测器30也可以位于第二平面241的外侧。
可以理解,当第一平整部23的外侧面与第二平整部24的外侧面共面时,第一平面231与第二平面241即为同一个平面。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义第一凹陷部21的内底壁所在平面为第三平面212,第三平面212即比第一平面231和第二平面241更靠近于支撑架10;第一监测器30与第三平面212相交,即第三平面212穿过第一监测器30,第一监测器30即部分位于第三平面212的外侧、部分位于第三平面212的内侧。
应理解的是,当第一凹陷部21的内底壁为平面时,第三平面212即与第一凹陷部21的内底壁共面;当第一凹陷部21的内底壁为弧形面时,第三平面212即为第一凹陷部21的内底壁上离支撑架10最远的端点所在切面。
如此设置,由于第一监测器30与第三平面212相交,相比于第一监测器30位于第三平面212靠近支撑架10的内侧的一侧而言,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更不易被第一外饰件20遮挡,更利于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穿过第一缺口201而延伸至第一凹陷部21内,且相比于第一监测器30位于第三平面212背离支撑架10的一侧而言,利于减小第一监测器30向外凸伸的长度,以减小第一监测器30受外界物体干扰的可能性,也利于无人驾驶车辆100在窄处通行。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监测器30也可以位于第三平面212背离支撑架10的一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监测器30也可以位于第三平面212靠近支撑架10的内侧的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无人驾驶车辆100还包括第一车轮40和第二车轮50;第一车轮40设置于第一侧101,并位于第一缺口201与第一监测器30之间。第二车轮50设置于第一侧101,并位于第一凹陷部21远离第一车轮40的一侧;第一凹陷部21即位于第一车轮40与第二车轮50之间。其中,第一监测器30、第一车轮40的外侧面、第一凹陷部21靠近第一车轮40的一端之间形成有第一避让空间1001,以使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第一避让空间1001和第一缺口201并延伸至第一凹陷部21中。
如此设置,利于在第一车轮40的外侧形成第一避让空间1001,使得第一车轮40能够避让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降低对第一监测器30的干扰,利于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第一避让空间1001和第一缺口201并延伸至第一凹陷部21中,可扩大第一监测器30所能够监测的视角范围,进而利于提高监测可靠性。
可选地,第一车轮40的外侧面可以与第一凹陷部21的内底壁大致齐平,或,第一车轮40的外侧面比第一凹陷部21的内底壁更靠近于支撑架10的内侧。
如此设置,可进一步降低第一车轮40对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的干扰,可增大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通过第一避让空间1001的量,进而利于扩大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角。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监测器30与第一凹陷部21之间不具有第一车轮40等其他部件时,即不受其他部件的干扰,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能够直接穿设第一缺口201并延伸至第一凹陷部21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4,支撑架10具有与第一侧101相对设置的第二侧102,第一侧101和第二侧102可以是沿无人驾驶车辆100行进方向的相对两侧部,或沿无人驾驶车辆100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部。无人驾驶车辆100还包括第二外饰件60和第二监测器70,其中:
第二外饰件60设置于第二侧102。第二外饰件60背离支撑架10的一侧设有第二凹陷部61和连通于第二凹陷部61的第二缺口601,第二缺口601即与第二凹陷部61的内部空间相连通。可以理解,第二凹陷部61即第二外饰件60的外侧内凹设置而形成的部位,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凹陷结构。第二外饰件60即设于无人驾驶车辆100外表的结构件,可起到防护和装饰的效果,例如第二外饰件60可以是板状结构、壳体结构等,但不限于此。
第二监测器70设置于第二侧102,并位于第二缺口601的一侧,以使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第二缺口601延伸至第二凹陷部61中。可以理解,第二监测器70是用于对外部进行监测或感知的设备,例如可以是传感器、雷达、摄像头、相机等,但不限于此,第二监测器70的结构可以与第一监测器30相同或不相同。
如此设置,第二凹陷部61和第二缺口601即能够配合形成可供避让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线的空间,可降低第二监测器70对第二外饰件60的外部区域进行监测时监测视线被遮挡的可能性,可扩大第二监测器70所能够监测的视角范围,进而利于提高监测可靠性,并可减少监测器的使用数量,降低成本;而且,由于采用在第二外饰件60上设置第二凹陷部61和第二缺口601的方式,第二监测器70无需为了扩大监测视角而凸出于无人驾驶车辆100外部,或仅凸出较小部分即可,利于在不增大无人驾驶车辆100的宽度的情况下扩大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第二凹陷部6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6101和第四端6102,第三端6101连通于第二缺口601。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4,第四端6102的宽度大于第三端6101的宽度,即第四端6102所在敞口的宽度大于第三端6101所在敞口的宽度。
如此设置,可使第二凹陷部61靠近第二缺口601的一端的宽度大于远离第二缺口601的另一端的宽度,利于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线呈扇形状发射,可进一步减小对第一监测器30的监测视线的遮挡。
可选地,请参阅图2和图4,第二凹陷部61的宽度由第三端6101朝第四端6102逐渐增大。
如此设置,更利于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线呈扇形状发射,可进一步减小对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线的遮挡,扩大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角,更利于第二监测器70对第二外饰件60的外侧区域进行监测。
可选地,请参阅图2和图4,第二凹陷部61沿第三端6101朝第四端6102向上倾斜设置;即,沿无人驾驶车辆100的高度方向,第二凹陷部61沿第三端6101朝第四端6102向上倾斜设置。
如此设置,由于第二凹陷部61沿第三端6101朝第四端6102向上倾斜设置,更利于避让第二监测器70呈扇形状发射的监测视角,也利于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角向上倾斜扫射,利于扩大监测视角。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凹陷部61也可以大致沿无人驾驶车辆100的长度方向设置。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4,第二外饰件60具有第二挡沿部62,第二挡沿部62封设第四端6102。第二挡沿部62即能够遮挡于第二凹陷部61的第四端6102,可以是各种形状的结构。
如此设置,第二挡沿部62利于遮挡飞溅至第四端6102一侧的泥土、灰尘、碎屑等杂物,第二挡沿部62的一侧即适于设置无人驾驶车辆100的车轮。
可选地,请参阅图2和图4,第二凹陷部61的内壁具有第二过渡部611,第二过渡部611连接于第二挡沿部62。第二过渡部611为内凹的弧形结构,即朝支撑架10所在一侧凹设的弧形结构。
如此设置,通过设置为弧形结构的第二过渡部611,不仅利于避让进入第二凹陷部61内的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线,而且利于在第二过渡部611和第二挡沿部62背离第三端6101的一侧形成弧形的槽以避让无人驾驶车辆100的车轮。
当然,第二过渡部611不限于为弧形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过渡部611可以倾斜延伸至第二挡沿部62,此时第二过渡部611即为倾斜结构。
可选地,请参阅图2和图4,第二外饰件60上开设有第二车轮槽602,第二车轮槽602位于第二挡沿部62远离第二凹陷部61的一侧。
如此设置,第二车轮槽602可供无人驾驶车辆100的车轮安置,由于第二车轮槽602位于第二挡沿部62远离第二凹陷部61的一侧,第二挡沿部62即可阻挡位于第二车轮槽602内的车轮在旋转时带动的泥土、碎屑、灰尘等杂物,避免杂物进入第二凹陷部61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二挡沿部62。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第二外饰件60具有第三平整部63,第三平整部63连接于第二凹陷部61的一侧;第二外饰件60具有第四平整部64,第四平整部64连接于第二凹陷部61的另一侧;第二凹陷部61即位于第三平整部63和第四平整部64之间。第二凹陷部61的内底壁即比第三平整部63和第四平整部64的表面更靠近于支撑架10的内侧。
如此设置,第二凹陷部61即设置于第二外饰件60上的局部,即为局部凹陷结构,无需第二外饰件60整体凹陷,不仅利于减少对无人驾驶车辆100上位于第二外饰件60内侧的部件的干扰,且利于第三平整部63和第四平整部64对其他部件(例如车轮、支撑架10上的部件等)进行防护。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外饰件60可以具有第三平整部63而不具有第四平整部64,或者具有第四平整部64而不具有第三平整部63。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义第三平整部63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为第四平面631,第二监测器70位于第四平面631靠近支撑架10的内侧的一侧,第二监测器70即比第四平面631更靠近于支撑架10的内侧,第二监测器70可以与第四平面631之间存在间距或与第四平面631相切。
应理解的是,第三平整部63的外侧面即为第三平整部63背离支撑架10的一侧的侧面;当第三平整部63的外侧面为平面时,第四平面631即与第三平整部63的外侧面共面;当第三平整部63的外侧面为弧形面时,第四平面631即为第三平整部63的外侧面上离支撑架10最远的端点所在切面。
如此设置,由于第二监测器70位于第四平面631靠近支撑架10的内侧的一侧,第二监测器70即不凸伸于第四平面631的外侧,使得第二监测器70不易受外界物体的干扰,也不易增大无人驾驶车辆100的宽度,利于无人驾驶车辆100在窄处通行,且可使无人驾驶车辆外观更加规整美观。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监测器70也可以与第四平面631相交,即第四平面631穿过第二监测器70,第二监测器70即部分位于第四平面631的外侧、部分位于第四平面631的内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监测器70也可以位于第四平面631的外侧。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义第四平整部64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为第五平面641,第二监测器70位于第五平面641靠近支撑架10的内侧的一侧,第二监测器70即比第五平面641更靠近于支撑架10的内侧,第二监测器70可以与第五平面641之间存在间距或与第五平面641相切。
应理解的是,第四平整部64的外侧面即为第四平整部64背离支撑架10的一侧的侧面;当第四平整部64的外侧面为平面时,第五平面641即与第四平整部64的外侧面共面;当第四平整部64的外侧面为弧形面时,第五平面641即为第四平整部64的外侧面上离支撑架10最远的端点所在切面。
如此设置,由于第二监测器70位于第五平面641靠近支撑架10的内侧的一侧,第二监测器70即不凸伸于第五平面641的外侧,使得第二监测器70不易受外界物体的干扰,也不易增大无人驾驶车辆100的宽度,利于无人驾驶车辆100在窄处通行,且可使无人驾驶车辆外观更加规整美观。且在第二监测器70位于第四平面631靠近支撑架10的内侧的一侧的情况下,第二监测器70位于第五平面641靠近支撑架10的内侧的一侧,可进一步降低第二监测器70受外界物体干扰的可能性。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监测器70也可以与第五平面641相交,即第五平面641穿过第二监测器70,第二监测器70即部分位于第五平面641的外侧、部分位于第五平面641的内侧。
如此设置,第二监测器70即至少部分位于第五平面641的内侧,凸出长度较短,也可适当减小受外界物体干扰,以及适当减小对无人驾驶车辆100宽度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监测器70也可以位于第五平面641的外侧。
可以理解,当第三平整部63的外侧面与第四平整部64的外侧面共面时,第四平面631与第五平面641即为同一个平面。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义第二凹陷部61的内底壁所在平面为第六平面612,第六平面612即比第四平面631和第五平面641更靠近于支撑架10;第二监测器70与第六平面612相交,即第六平面612穿过第二监测器70,第二监测器70即部分位于第六平面612的外侧、部分位于第六平面612的内侧。
应理解的是,当第二凹陷部61的内底壁为平面时,第六平面612即与第二凹陷部61的内底壁共面;当第二凹陷部61的内底壁为弧形面时,第六平面612即为第二凹陷部61的内底壁上离支撑架10最远的端点所在切面。
如此设置,由于第二监测器70与第六平面612相交,相比于第二监测器70位于第六平面612靠近支撑架10的内侧的一侧而言,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线更不易被第一外饰件20遮挡,更利于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线穿过第一缺口201而延伸至第二凹陷部61内,且相比于第二监测器70位于第六平面612背离支撑架10的一侧而言,利于减小第二监测器70向外凸伸的长度,以减小第二监测器70受外界物体干扰的可能性,也利于无人驾驶车辆100在窄处通行。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监测器70也可以位于第六平面612背离支撑架10的一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监测器70也可以位于第六平面612靠近支撑架10的内侧的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无人驾驶车辆100还包括第三车轮80和第四车轮90;第三车轮80设置于第二侧102,并位于第二缺口601与第二监测器70之间。第四车轮90设置于第二侧102,并位于第二凹陷部61远离第三车轮80的一侧。其中,第二监测器70、第三车轮80的外侧面、第二凹陷部61靠近第三车轮80的一端之间形成有第二避让空间1002,以使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第二避让空间1002和第二缺口601并延伸至第二凹陷部61中。
如此设置,利于在第三车轮80的外侧形成第二避让空间1002,使得第三车轮80能够避让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线,降低对第二监测器70的干扰,利于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第二避让空间1002和第二缺口601并延伸至第二凹陷部61中,可扩大第二监测器70所能够监测的视角范围,进而利于提高监测可靠性。
可选地,第三车轮80的外侧面可以与第二凹陷部61的内底壁大致齐平,或,第三车轮80的外侧面比第二凹陷部61的内底壁更靠近于支撑架10的内侧。
如此设置,可进一步降低第三车轮80对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线的干扰,可增大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线通过第二避让空间1002的量,进而利于扩大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角。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第二监测器70与第二凹陷部61之间不具有第三车轮80等其他部件时,即不受其他部件的干扰,第二监测器70的监测视线能够直接穿设第二缺口601并延伸至第二凹陷部61内。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无人驾驶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驾驶车辆包括: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具有第一侧;
第一外饰件,所述第一外饰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外饰件背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有第一凹陷部和连通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第一缺口;以及
第一监测器,所述第一监测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一缺口的一侧,以使所述第一监测器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所述第一缺口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凹陷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缺口;
所述第二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端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一凹陷部沿所述第一端朝所述第二端向上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驾驶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宽度由所述第一端朝所述第二端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一外饰件具有第一挡沿部,所述第一挡沿部封设所述第二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驾驶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内壁具有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挡沿部;所述第一过渡部为内凹的弧形结构,或,所述第一过渡部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一挡沿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驾驶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饰件上开设有第一车轮槽,所述第一车轮槽位于所述第一挡沿部远离所述第一凹陷部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饰件具有第一平整部,所述第一平整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一侧;和/或
所述第一外饰件具有第二平整部,所述第二平整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另一侧;和/或
所述第一外饰件具有第一平整部,所述第一平整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一侧;定义所述第一平整部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一监测器位于所述第一平面靠近所述支撑架的内侧的一侧,或,所述第一监测器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交;和/或
所述第一外饰件具有第二平整部,所述第二平整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另一侧;定义所述第二平整部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为第二平面,所述第一监测器位于所述第二平面靠近所述支撑架的内侧的一侧,或,所述第一监测器与所述第二平面相交;和/或
定义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内底壁所在平面为第三平面,所述第一监测器与所述第三平面相交,或,所述第一监测器位于所述第三平面背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驾驶车辆还包括:
第一车轮,所述第一车轮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一监测器之间;以及
第二车轮,所述第二车轮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远离所述第一车轮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监测器、所述第一车轮的外侧面、所述第一凹陷部靠近所述第一车轮的一端之间形成有第一避让空间,以使所述第一监测器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和所述第一缺口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凹陷部中。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无人驾驶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具有与所述第一侧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所述无人驾驶车辆还包括:
第二外饰件,所述第二外饰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二外饰件背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有第二凹陷部和连通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第二缺口;以及
第二监测器,所述第二监测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并位于所述第二缺口的一侧,以使所述第二监测器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所述第二缺口延伸至所述第二凹陷部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人驾驶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陷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连通于所述第二缺口;
所述第四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端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二凹陷部沿所述第三端朝所述第四端向上倾斜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宽度由所述第三端朝所述第四端逐渐增大;和/或
所述第二外饰件具有第二挡沿部,所述第二挡沿部封设所述第四端;
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内壁具有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挡沿部;所述第二过渡部为内凹的弧形结构,或,所述第二过渡部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二挡沿部;和/或,所述第二外饰件上开设有第二车轮槽,所述第二车轮槽位于所述第二挡沿部远离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一侧;和/或
所述第二外饰件具有第三平整部,所述第三平整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外饰件具有第四平整部,所述第四平整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另一侧;和/或
所述第二外饰件具有第三平整部,所述第三平整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一侧;定义所述第三平整部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为第四平面,所述第二监测器位于所述第四平面靠近所述支撑架的内侧的一侧,或,所述第二监测器与所述第四平面相交;和/或
所述第二外饰件具有第四平整部,所述第四平整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另一侧;定义所述第四平整部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为第五平面,所述第二监测器位于所述第五平面靠近所述支撑架的内侧的一侧,或,所述第二监测器与所述第五平面相交;和/或
定义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内底壁所在平面为第六平面,所述第二监测器与所述第六平面相交,或,所述第二监测器位于所述第六平面背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和/或
所述无人驾驶车辆还包括:
第三车轮,所述第三车轮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并位于所述第二缺口与所述第二监测器之间;以及
第四车轮,所述第四车轮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并位于所述第二凹陷部远离所述第三车轮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监测器、所述第三车轮的外侧面、所述第二凹陷部靠近所述第三车轮的一端之间形成有第二避让空间,以使所述第二监测器的监测视线能够穿设所述第二避让空间和所述第二缺口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凹陷部中。
CN202210896465.4A 2022-07-27 2022-07-27 无人驾驶车辆 Pending CN1152146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96465.4A CN115214683A (zh) 2022-07-27 2022-07-27 无人驾驶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96465.4A CN115214683A (zh) 2022-07-27 2022-07-27 无人驾驶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14683A true CN115214683A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13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96465.4A Pending CN115214683A (zh) 2022-07-27 2022-07-27 无人驾驶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1468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16562B2 (ja) 車載カメラ
US11796356B2 (en) Sensor installation structure
JP5794389B2 (ja) フロントスポイラ装置
EP3744571B1 (en) Integrated multi-purpose perception housing
CN217917915U (zh) 无人驾驶车辆
US20130152324A1 (en) Connector Device For Coupling Wiper Arm
CN115214683A (zh) 无人驾驶车辆
JP5973391B2 (ja) 車載カメラ
US10556557B2 (en) Moving object
EP3535153B1 (en) Motorcycle engine cooling system
US7448781B2 (en) External mirror having indicator light
CN217515078U (zh) 一种遮光板及支架
JP6777522B2 (ja) トラクタ
JP4200966B2 (ja) 車載アンテナ
US7125064B1 (en) Vehicle window covering system
CN217477217U (zh) 汽车外后视镜雷达支架、雷达组件及汽车
CN209738932U (zh) 一种牌照灯的遮挡白光结构
CN215920466U (zh) 机器人
CN217804336U (zh) 一种汽车仪表盘
CN214450665U (zh) 一种传感器装置和自动驾驶车辆
CN217690368U (zh) 车架及车辆
CN220368939U (zh) 面罩结构、内饰件及车辆
CN217347673U (zh) 遮雨罩、监测装置及车辆
CN214227993U (zh) 一种发电机防护罩
CN214450703U (zh) 一种加强型电子摄像后视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