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14270A - 摩托车用轮胎及轮胎组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用轮胎及轮胎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214270A CN115214270A CN202210208219.5A CN202210208219A CN115214270A CN 115214270 A CN115214270 A CN 115214270A CN 202210208219 A CN202210208219 A CN 202210208219A CN 115214270 A CN115214270 A CN 1152142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groove
- motorcycle
- equator
- motorcycl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3 responsive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兼顾排水性与耐久性的摩托车用轮胎。摩托车用轮胎(1)使用能够在轮胎轴向上进行分割的一对金属模来制造。摩托车用轮胎(1)具有形成有多个沟(3)的胎面部(2)。在胎面部(2)的不与沟(3)交叉的位置,设置一对金属模的分割位置(P)。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能够在轮胎轴向上进行分割的一对金属模制造出的摩托车用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为了排水而在胎面部设置了多个沟的摩托车用轮胎。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在胎面部设置有主倾斜沟、副倾斜沟及中心主沟的摩托车用轮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31899号公报
专利文献1那样的摩托车用轮胎,通常使用能够在轮胎轴向上进行分割的一对金属模来制造。然而,专利文献1的摩托车用轮胎在该一对金属模的分割位置与胎面部的沟相交叉的部分,存在沟底产生裂缝的情况、或由夹入到分割位置的橡胶形成膜而阻碍排水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排水性与耐久性的摩托车用轮胎。
本发明为一种摩托车用轮胎,通过使用能够在轮胎轴向上进行分割的一对金属模来制造,该摩托车用轮胎的特征在于,具有形成有多个沟的胎面部,在上述胎面部的不与上述沟交叉的位置,设置一对上述金属模的分割位置。
在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上述沟的最靠近上述分割位置的沟壁与上述分割位置之间的在轮胎轴向上的距离为1~10mm。
在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上述沟包括一对倾斜沟,该一对倾斜沟隔着轮胎赤道而向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轮胎的旋转方向被指定,上述倾斜沟距轮胎赤道的距离,随着从上述旋转方向的先着地侧到后着地侧逐渐变大。
在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对于上述倾斜沟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而言,上述旋转方向的先着地侧比后着地侧小。
在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最长的上述倾斜沟的轮胎轴向的长度为胎面半宽的50%以上。
在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一对上述倾斜沟沿轮胎周向形成15~29对。
在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上述沟包括在轮胎赤道上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沟。
在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上述周向沟呈锯齿状地延伸,包括配置在轮胎赤道的一侧及另一侧的弯曲部、和连结上述弯曲部的连结部。
在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上述弯曲部包括沟深逐渐变小的浅沟部。
在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上述分割位置设置于与轮胎赤道分离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上述分割位置与轮胎赤道的距离为胎面半宽的5%~20%。
在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上述沟不设置在轮胎赤道上。
本发明为安装于摩托车的前轮轮胎与后轮轮胎的轮胎组,上述轮胎组的特征在于,上述前轮轮胎为上述一方的摩托车用轮胎,上述后轮轮胎为上述另一方的摩托车用轮胎。
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具有形成有多个沟的胎面部,在上述胎面部的不与上述沟交叉的位置,设置有一对金属模的分割位置。这样的摩托车用轮胎由于金属模的分割位置与胎面部的沟不交叉,因此能够抑制在沟底产生裂缝,提高耐久性。
另外,该摩托车用轮胎即便在橡胶夹入到分割位置的情况下,也不在沟形成膜,因此不存在排水性下降的担忧。因此,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能够兼顾排水性与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的胎面部的一实施方式的展开图。
图2是周向沟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1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包括在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2a。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1适合用作摩托车的前轮轮胎。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形成有多个沟3。
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1是使用能够在轮胎轴向上进行分割的一对金属模(省略图示)来制造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设置一对金属模的分割位置P。本实施方式的分割位置P设置于不与沟3交叉的位置。
这样的摩托车用轮胎1由于金属模的分割位置P不与胎面部2的沟3交叉,因此能够抑制在沟底产生裂缝,提高耐久性。另外,该摩托车用轮胎1即便在橡胶夹入到分割位置P的情况下,也不在沟3形成膜,因此没有排水性下降的担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1能够兼顾排水性与耐久性。
作为更加优选的方式,摩托车用轮胎1被指定了轮胎的旋转方向R。这样的摩托车用轮胎1能够设置与轮胎的旋转方向R相应的沟3,提高排水性。
本实施方式的沟3包括:一对倾斜沟4,它们隔着轮胎赤道C向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和周向沟5,其在轮胎赤道C上沿轮胎周向延伸。这样的沟3能够通过倾斜沟4与周向沟5,更加提高摩托车用轮胎1的排水性。另外,这样的周向沟5由于设置在轮胎赤道C上,因此从直立滚动时起的转弯响应性良好,能够提高摩托车用轮胎1的操纵性能。
倾斜沟4例如具备彼此的沟宽及长度不同的第一倾斜沟4A、第二倾斜沟4B、第三倾斜沟4C及第四倾斜沟4D。倾斜沟4并不限于这样的形态,例如,能够适当变更种类数、沟宽、长度及形状来设置。
倾斜沟4距轮胎赤道C的距离L1优选随着从旋转方向R的先着地侧到后着地侧逐渐变大。这里,距离L1是胎面部2的展开图中的轮胎轴向的距离。这样的倾斜沟4能够通过滚动促进接地面的排水,从而能够提高摩托车用轮胎1的排水性。
倾斜沟4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优选旋转方向R的先着地侧比后着地侧小。这里,角度θ是胎面部2的展开图中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这样的倾斜沟4能够更加促进直立滚动时的接地面的排水,从而能够提高摩托车用轮胎1的排水性。
最长的倾斜沟4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优选为胎面半宽W的50%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沟4A为最长的倾斜沟4。这里,长度L2是胎面部2的展开图中的轮胎轴向的长度,胎面半宽W是胎面部2的展开图中的从轮胎赤道C到胎面端Te为止的轮胎轴向的宽度。
这样的摩托车用轮胎1能够通过长的倾斜沟4促进从接地面的排水,提高排水性。根据这样的观点,长度L2更加优选为胎面半宽W的7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胎面半宽W的90%以上。
摩托车用轮胎1优选一对倾斜沟4沿轮胎周向形成15~29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沟4A、第二倾斜沟4B,第三倾斜沟4C及第四倾斜沟4D分别沿轮胎周向形成15~29。这样的摩托车用轮胎1适于兼顾排水性与耐久性,能够使胎面部2的刚性适当化,因此操纵性能也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沟5包括:配置在轮胎赤道C的一侧及另一侧的弯曲部5a;和连结弯曲部5a的连结部5b。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沟5沿轮胎周向呈锯齿状地延伸。这样的摩托车用轮胎1能够在提高基于周向沟5的排水性的同时,抑制水膜向行进方向的前方被推出而成为视界不良。此外,周向沟5例如既可以沿轮胎周向呈直线状地延伸,也可以呈波状地延伸。
图2是周向沟5的放大图,图3是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2的B-B线的剖视图。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沟5的弯曲部5a包括沟深逐渐变小的浅沟部5c。
这样的浅沟部5c能够促进弯曲部5a中的排水,使摩托车用轮胎1的排水性提高。另外,该浅沟部5c由于沟深逐渐变化,因此能够抑制直立滚动时的接地面中的刚性降低,能够提高摩托车用轮胎1的耐久性。
浅沟部5c优选设置在旋转方向R的后着地侧。这样的浅沟部5c还能够促进旋转方向R的先着地侧的连结部5b的排水,从而能够更加提高摩托车用轮胎1的排水性。另外,该浅沟部5c使胎面部2的刚性适当化,还有助于提高摩托车用轮胎1的操纵性能。
如图1所示,分割位置P例如设置于与轮胎赤道C分离的位置。分割位置P优选设置在上下一对金属模中的上模侧。本实施方式的分割位置P设置在倾斜沟4与周向沟5之间。这样的摩托车用轮胎1能够抑制分割位置P与倾斜沟4及周向沟5交叉,兼顾排水性与耐久性。
分割位置P与轮胎赤道C的距离L3优选为胎面半宽W的5%~20%。这里,距离L3是胎面部2的展开图中的轮胎轴向的距离。通过将距离L3设为胎面半宽W的5%以上,能够抑制分割位置P与周向沟5的交叉,从而提高摩托车用轮胎1的耐久性。根据这样的观点,距离L3更加优选为胎面半宽W的6%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以上。
通过将距离L3设为胎面半宽W的20%以下,能够抑制轮胎赤道C处的倒钩(undercut),容易地进行从金属模的拔出作业。根据这样的观点,距离L3更加优选为胎面半宽W的16%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下。
沟3的最靠近分割位置P的沟壁与分割位置P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d1、d2优选为1~10mm。这里,距离d1、d2为胎面部2的展开图中的轮胎轴向的距离。距离d1、d2例如包括分割位置P的轮胎轴向的一侧的第一距离d1和另一侧的第二距离d2。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距离d1为分割位置P与周向沟5的在轮胎轴向上的距离。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距离d2为分割位置P与第一倾斜沟4A的在轮胎轴向上的距离。第一距离d1与第二距离d2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过将距离d1、d2设为1mm以上,从而能够可靠地避免分割位置P与沟3的交叉,提高摩托车用轮胎1的耐久性。根据这样的观点,距离d1、d2更加优选为2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mm以上。
通过将距离d1、d2设为10mm以下,从而能够减少不存在沟3的区域,提高摩托车用轮胎1的排水性。根据这样的观点,距离d1、d2更加优选为8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mm以下。
图5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11的胎面部12的展开图。如图5所示,该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11与上述的摩托车用轮胎1同样地,具有包括在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12a的胎面部12。该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11适合用作摩托车的后轮轮胎。在该实施方式的胎面部12,与上述的胎面部2同样地,形成有多个沟13。
该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11与上述的摩托车用轮胎1同样地,是使用能够在轮胎轴向上进行分割的一对金属模(省略图示)制造的。因此,在该实施方式的胎面部12也设置一对金属模的分割位置P。该实施方式的分割位置P也设置于不与沟13交叉的位置。
这样的摩托车用轮胎11由于金属模的分割位置P与胎面部12的沟13不交叉,因此能够抑制在沟底产生裂缝,提高耐久性。另外,该摩托车用轮胎11即便在橡胶夹入到分割位置P的情况下,也不在沟13形成膜,因此没有排水性下降的担忧。因此,该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1与上述的摩托车用轮胎1同样地,能够兼顾排水性与耐久性。
该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11与上述的摩托车用轮胎1同样地,被指定了轮胎的旋转方向R。这样的摩托车用轮胎11能够设置与轮胎的旋转方向R相应的沟13,提高排水性。
该实施方式的沟13包括一对倾斜沟14,一对倾斜沟14隔着轮胎赤道C向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倾斜沟14例如具备彼此的沟宽及长度不同的第一倾斜沟14A、第二倾斜沟14B、第三倾斜沟14C及第四倾斜沟14D。倾斜沟14并不限于这样的形态,例如,能够适当变更种类数、沟宽、长度及形状来设置。
倾斜沟14距轮胎赤道C的距离L1与上述的倾斜沟4同样地,优选随着从旋转方向R的先着地侧到后着地侧逐渐变大。这样的倾斜沟14能够通过滚动促进接地面的排水,从而能够提高摩托车用轮胎11的排水性。
倾斜沟14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与上述的倾斜沟4同样地,优选旋转方向R的先着地侧比后着地侧小。这样的倾斜沟14能够更加促进直立滚动时的接地面的排水,从而能够提高摩托车用轮胎11的排水性。
最长的倾斜沟14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与上述的倾斜沟4同样地,优选为胎面半宽W的50%以上,更加优选为胎面半宽W的7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胎面半宽W的90%以上。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沟14A为最长的倾斜沟14。这样的摩托车用轮胎11能够通过长的倾斜沟14促进从接地面的排水,提高排水性。
该实施方式的沟13不设置在轮胎赤道C上。这样的摩托车用轮胎1即便在使用于被施加高载荷的后轮轮胎的情况下,也能够分散直立滚动时的接地面的形变,从而能够提高耐磨损性。
该实施方式的分割位置P设置在轮胎赤道C上。分割位置P例如也可以设置于与轮胎赤道C分离的位置。在分割位置P设置于与轮胎赤道C分离的位置的情况下,分割位置P优选设置在上下一对金属模中的上模侧。该实施方式的分割位置P设置在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倾斜沟14与另一侧的倾斜沟14之间。这样的摩托车用轮胎11能够抑制分割位置P与沟13交叉,兼顾排水性与耐久性。
分割位置P与轮胎赤道C的距离L3优选为胎面半宽W的20%以下。通过将距离L3设为胎面半宽W的20%以下,能够抑制轮胎赤道C处的倒钩,容易地进行从金属模的拔出作业。根据这样的观点,该距离更加优选为胎面半宽W的16%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下。
沟3的最靠近分割位置P的沟壁与分割位置P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d1、d2优选为1~10mm。这里,距离d1、d2为胎面部2的展开图中的轮胎轴向的距离。距离d1、d2例如包括分割位置P的轮胎轴向的一侧的第一距离d1和另一侧的第二距离d2。
该实施方式的第一距离d1为分割位置P与分割位置P的轮胎轴向的一侧的第一倾斜沟14A的在轮胎轴向上的距离。该实施方式的第二距离d2为分割位置P与分割位置P的轮胎轴向的另一侧的第一倾斜沟14A的在轮胎轴向上的距离。第一距离d1与第二距离d2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过将距离d1、d2设为1mm以上,从而能够可靠地避免分割位置P与沟3的交叉,提高摩托车用轮胎1的耐久性。根据这样的观点,距离d1、d2更加优选为2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mm以上。
通过将距离d1、d2设为10mm以下,从而能够减少不存在沟3的区域,提高摩托车用轮胎1的排水性。根据这样的观点,距离d1、d2更加优选为8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mm以下。
如图1及图5所示,摩托车用轮胎1、11例如适合用作安装于摩托车的前轮轮胎与后轮轮胎的轮胎组。本实施方式的前轮轮胎为图1所示的摩托车用轮胎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后轮轮胎为图5所示的摩托车用轮胎11。
这样的轮胎组由于将包含周向沟5的摩托车用轮胎1安装于伴随转向操纵的前轮轮胎,因此能够发挥优异的排水性。另外,该轮胎组由于将在轮胎赤道C上未设置有沟13的摩托车用轮胎11安装于被施加高载荷的后轮轮胎,因此能够发挥优异的耐久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组能够兼顾排水性与耐久性。
以上,对本发明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及表2的规格分别试制了具有图1及图5所示的胎面部的摩托车用轮胎。作为比较例,试制了具有与图1及图5所示的胎面部的倾斜沟相同的沟,并且分割位置与沟交叉的摩托车用轮胎。使用试制出的摩托车用轮胎,对排水性、耐久性及操纵性能进行测试。主要的通用规格及测试方法如下。
<通用规格>
前轮轮胎:具有图1的胎面部的摩托车用轮胎
前轮轮胎尺寸:110/70-13M/C
前轮轮辋尺寸:13×3.00MT
后轮轮胎:具有图5的胎面部的摩托车用轮胎
后轮轮胎尺寸:130/70-13M/C
后轮轮辋尺寸:13×3.50MT
<排水性>
将前轮轮胎的气压设为200kPa,将后轮轮胎的气压设为225kPa,而安装于中型摩托车的前后轮,并由测试驾驶员的感官按照10级评价由测试驾驶员在湿路面行驶时的排水性。由20名测试驾驶员进行同样的测试,计算出它们的总分。结果用以比较例的总分为100的指数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排水性越优异。
<耐久性>
对将后轮轮胎的气压设为280kPa并安装于滚筒试验机,施加2.67kN的载荷并行驶4小时,接下来,施加2.89kN的载荷并行驶6小时,进一步施加3.13kN的载荷并行驶24小时时的裂缝的状态进行评价。结果用以比较例为100的指数表示,数值越大,表示耐久性越优异。
<操纵性能>
将前轮轮胎的气压设为200kPa,将后轮轮胎的气压设为225kPa,而安装于中型摩托车的前后轮,并由测试驾驶员的感官按照10级评价由测试驾驶员在环形路线行驶时的操纵性能。由20名测试驾驶员进行同样的测试,计算出它们的总分。结果用以比较例的总分为100的指数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操纵性能越优异。
测试的结果在表1及表2中示出。
【表2】
测试的结果,确认了相对于比较例,实施例的摩托车用轮胎的排水性及耐久性优异,兼顾了排水性与耐久性。
附图标记说明
1…摩托车用轮胎;2…胎面部;3…沟。
Claims (14)
1.一种摩托车用轮胎,该摩托车用轮胎通过使用能够在轮胎轴向上进行分割的一对金属模来制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形成有多个沟的胎面部,
在所述胎面部的不与所述沟交叉的位置,设置所述一对金属模的分割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沟的最靠近所述分割位置的沟壁与所述分割位置之间的在轮胎轴向上的距离为1~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沟包括一对倾斜沟,所述一对倾斜沟隔着轮胎赤道而向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轮胎的旋转方向被指定,
所述倾斜沟距轮胎赤道的距离随着从所述旋转方向的先着地侧到后着地侧逐渐变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倾斜沟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而言,所述旋转方向的先着地侧比后着地侧小。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最长的所述倾斜沟的轮胎轴向的长度为胎面半宽的50%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倾斜沟沿轮胎周向形成15~29对。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沟包括在轮胎赤道上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向沟呈锯齿状地延伸,包括配置在轮胎赤道的一侧及另一侧的弯曲部、和连结所述弯曲部的连结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包括沟深逐渐变小的浅沟部。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位置设置于与轮胎赤道分离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位置与轮胎赤道的距离为胎面半宽的5%~20%。
13.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沟不设置在轮胎赤道上。
14.一种轮胎组,该轮胎组为安装于摩托车的前轮轮胎与后轮轮胎的轮胎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轮轮胎为权利要求8~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
所述后轮轮胎为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71303 | 2021-04-20 | ||
JP2021071303A JP2022165795A (ja) | 2021-04-20 | 2021-04-20 |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及びタイヤセッ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14270A true CN115214270A (zh) | 2022-10-21 |
Family
ID=83606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208219.5A Pending CN115214270A (zh) | 2021-04-20 | 2022-03-03 | 摩托车用轮胎及轮胎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2165795A (zh) |
CN (1) | CN115214270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4105072A (ja) * | 2023-01-25 | 2024-08-06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セット |
-
2021
- 2021-04-20 JP JP2021071303A patent/JP2022165795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3-03 CN CN202210208219.5A patent/CN115214270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165795A (ja) | 2022-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31299B (zh) | 轮胎 | |
JP4829994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1181864B (zh) | 用于越野行驶的充气轮胎 | |
JP4262286B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2227322B (zh) | 轮胎 | |
KR20120120022A (ko) | 공기 타이어 | |
AU2007335551B2 (en) | A pneumatic tire | |
JP5894412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2644227B (zh) | 轮胎 | |
EP1637355A1 (en) | Pneumatic tire | |
JP2014141163A (ja) | 不整地走行用の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 |
EP2316665B1 (en) | Pneumatic tire | |
JP4473796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タイヤ加硫金型 | |
JP7172106B2 (ja) | タイヤ | |
CN115214270A (zh) | 摩托车用轮胎及轮胎组 | |
JP2006218946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346961B2 (ja) | タイヤ | |
JP4020685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1572080A (zh) | 充气轮胎、轮胎硫化模具以及使用了轮胎硫化模具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 |
CN114683776B (zh) | 充气轮胎 | |
JP5634840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4285617B2 (ja)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JP5223534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4421432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346960B2 (ja) | 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