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06997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06997A
CN115206997A CN202210773967.8A CN202210773967A CN115206997A CN 115206997 A CN115206997 A CN 115206997A CN 202210773967 A CN202210773967 A CN 202210773967A CN 115206997 A CN115206997 A CN 1152069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unit
signal line
region
display panel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739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俊艳
戴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7396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069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06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0699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8659 priority patent/WO2024001256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通过将级传信号线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层和衬底之间,避免级传信号线与栅极驱动单元处于第一半导体层之上的金属走线之间产生寄生电容,使级传信号线可以在非显示区与至少部分栅极驱动单元重叠设置,这样可以无需额外为级传信号线设置对应的布线区域,进而减少了级传信号线占用的边框的空间,缩短了显示面板的边框。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显示器件为了实现窄边框,会采用栅极驱动电路对像素驱动电路进行控制。在栅极驱动电路中,为了实现信号的传递,会采用级传信号线连接不同级的栅极驱动单元,使得信号可以进行传递。但由于级传信号线与其他金属重叠会导致寄生电容较大,使得级传信号线无法设置在栅极驱动单元对应的区域,需要为级传信号线单独设置区域,导致显示面板的边框较大。
所以,现有显示器件存在需要为级传信号线单独设置区域导致边框较大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缓解现有显示器件存在需要为级传信号线单独设置区域导致边框较大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设置在所述显示区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衬底;
驱动电路层,设置在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多级栅极驱动单元、以及连接不同级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级传信号线;
其中,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设置在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一半导体层,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包括设置在非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半导体,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所述第一半导体;
所述级传信号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和所述衬底之间,且在所述非显示区与至少部分所述栅极驱动单元重叠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栅极,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所述栅极;
所述级传信号线在所述非显示区与至少部分所述栅极重叠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金属走线,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所述金属走线;
所述级传信号线在所述非显示区与至少部分所述金属走线重叠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层的一侧的源漏极层,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晶体管,所述晶体管包括设置于所述源漏极层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穿过第一过孔连接至所述级传信号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穿过第二过孔连接至所述第一半导体,所述第一过孔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过孔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层的一侧的源漏极层,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晶体管,所述晶体管包括设置于所述源漏极层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连接金属,所述第一电极通过连接金属与所述级传信号线连接,所述连接金属穿过过孔连接至级传信号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区的像素发光单元,
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且驱动所述像素发光单元的像素驱动单元,以及设置在所述像素驱动单元和所述衬底之间的遮光层,
其中,所述遮光层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且与所述像素驱动单元重叠设置的遮光部,和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所述级传信号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导体层还包括设置在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半导体,所述像素驱动单元包括所述第二半导体;
所述第一半导体包括第一沟道区,所述级传信号线不与所述第一沟道区重叠设置;
所述第二半导体包括第二沟道区,所述遮光部与所述第二沟道区重叠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二半导体层,
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包括设置在显示区的多个第三半导体,所述像素驱动单元还包括所述第三半导体,所述第三半导体包括金属氧化物材料;
所述遮光部与所述第三半导体不重叠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像素驱动单元包括:
第一初始化晶体管,与第一初始化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初始化晶体管的栅极连接至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第一扫描信号线,所述第一初始化晶体管用于在第一扫描信号的控制下,向第一节点输入第一初始化信号;
开关晶体管,用于在第二扫描信号的控制下,向第二节点输入数据信号;
驱动晶体管,用于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电位的控制下,驱动所述像素发光单元发光;
补偿晶体管,通过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相连,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栅极连接至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第二扫描信号线,所述补偿晶体管用于在第三扫描信号的控制下,补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
其中,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不同级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所述级传信号线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所述级传信号线另一端沿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连接至第二栅极驱动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栅极驱动单元还包括第三栅极驱动单元,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包括第一走线区和第二走线区,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走线区,所述第三栅极驱动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走线区,至少部分所述级传信号线设置于所述第二走线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在所述第一走线区与所述第二走线区的交界处穿过过孔连接至所述级传信号线,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在所述第一走线区与所述第二走线区的交界处穿过过孔连接至所述级传信号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和所述显示区之间的连接走线区,所述第二走线区设置于所述第一走线区和所述连接走线区之间,所述级传信号线从所述第二走线区延伸至所述连接走线区。
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和驱动芯片。
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设置于显示区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和驱动电路层,驱动电路层设置在衬底的一侧,驱动电路层包括设置在非显示区的多级栅极驱动单元、以及连接不同级的栅极驱动单元的级传信号线,其中,驱动电路层包括:设置在衬底一侧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一半导体层包括设置在非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半导体,栅极驱动单元包括第一半导体,级传信号线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层和衬底之间,且在非显示区与至少部分栅极驱动单元重叠设置。本申请通过将级传信号线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层和衬底之间,避免级传信号线与栅极驱动单元处于第一半导体层之上的金属走线之间产生寄生电容,使级传信号线可以在非显示区与至少部分栅极驱动单元重叠设置,这样可以无需额外为级传信号线设置对应的布线区域,进而减少了级传信号线占用的边框的空间,缩短了显示面板的边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电路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透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当前显示器件和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各部件的设置区域的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针对现有显示器件存在将发光单元设置在栅极驱动电路上会导致显示器件的良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缓解上述技术问题。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1包括:显示区181和设置在所述显示区181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182;所述显示面板1还包括:
衬底11;
驱动电路层,设置在所述衬底11一侧,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182的多级栅极驱动单元22(图3中示出一级栅极驱动单元)、以及连接不同级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22的级传信号线122;
其中,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设置在所述衬底11一侧的第一半导体层141,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41包括设置在非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半导体141a,所述栅极驱动单元22包括所述第一半导体141a;
所述级传信号线122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41和所述衬底11之间,且在所述非显示区182与至少部分所述栅极驱动单元22重叠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通过将级传信号线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层和衬底之间,避免级传信号线与栅极驱动单元处于第一半导体层之上的金属走线之间产生寄生电容,使级传信号线可以在非显示区与至少部分栅极驱动单元重叠设置,这样可以无需额外为级传信号线设置对应的布线区域,进而减少了级传信号线占用的边框的空间,缩短了显示面板的边框。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为显示面板的截面图,因此,图1中未示出单个子像素的所有元器件,仅示出了部分晶体管、走线以及电容,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图1中的像素驱动单元不仅包括两个晶体管,还包括其他元器件;同理,图1示出的栅极驱动单元不仅包括单个晶体管,还包括其他元器件,具体的,像素驱动单元包括的元器件可以为图2中的电路示出的多个元器件。
需要说明的是,以LED标示像素发光单元,但本申请并不限定像素发光单元为发光二极管,像素发光单元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
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半导体层141还包括第二半导体,第二半导体设置于像素驱动单元21中,在图1中未标示。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41远离所述衬底11一侧的第一金属层143,所述第一金属层143包括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182的栅极143a,所述栅极驱动单元22包括所述栅极143a;
所述级传信号线在所述非显示区与至少部分所述栅极重叠设置。通过使级传信号线在非显示区与至少部分栅极重叠设置,使得级传信号线在非显示区可以复用栅极所处区域,进而可以避免额外单独为级传信号线设置布线区域,进而可以缩短对应的边框区域,实现更窄边框;同时,级传信号线与栅极的间距较大,级传信号线与栅极之间的绝缘层的厚度较大,避免了级传信号线与栅极之间形成寄生电容。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143远离所述衬底11一侧的第二金属层145,所述第二金属层145包括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182的金属走线145a,所述栅极驱动单元22包括所述金属走线145a;
所述级传信号线122在所述非显示区182与至少部分所述金属走线145a重叠设置。具体的,金属走线145a可以包括栅极驱动单元中电容的第一极板及与其同层的走线,同时第一金属层143在第一极板对应位置设置有电容的第二极板,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构成栅极驱动单元中的电容。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级传信号线在非显示区与至少部分金属走线重叠设置,使得级传信号线在非显示区可以复用金属走线所处区域,进而可以避免额外单独为级传信号线设置布线区域,进而可以缩短对应的边框区域,实现更窄边框;同时,级传信号线与金属走线的间距较大,级传信号线与金属走线之间的绝缘层的厚度较大,避免了级传信号线与金属走线之间形成寄生电容。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145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层143的一侧的源漏极层151,所述栅极驱动单元22包括晶体管,所述晶体管包括设置于所述源漏极层151的第一电极151a和第二电极151b,所述第一电极151a穿过第一过孔连接至所述级传信号线122。本申请通过将级传信号线与晶体管的第一电极进行连接,使得可以通过将级传信号线的信号进行传输,级传信号线仅占用连接走线区的过孔的宽度大小的空间,而级传信号线可以设置在栅极驱动电路区,减小级传信号线占用的空间,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电极为源极、第二电极为漏极;或者第一电极为漏极,第二电极为源极。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电极151a穿过第二过孔连接至所述第一半导体141a,所述第一过孔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过孔的宽度。通过使第一过孔的宽度大于第二过孔的宽度,使得第一电极穿过第一过孔连接级传信号线时,由于第一过孔的孔径较大,避免第一电极的部分在第一过孔内出现断裂,导致显示不良。
具体的,遮光层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层下,导致第一过孔的深度大于第二过孔的深度,因此,在第一电极穿过过孔连接至遮光层的级传信号线上时,可以使得第一过孔的孔径大于第二过孔的孔径,避免第一电极在穿过第一过孔时出现断裂导致信号传输不良。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缓冲层13、第一绝缘层142、第二绝缘层144、第三绝缘层146、第四绝缘层148、第五绝缘层150和第三金属层149,所述缓冲层13设置于所述遮光层12和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41之间,所述第一绝缘层142设置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41和所述第一金属层143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144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143和所述第二金属层145之间,所述第三绝缘层146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145和第二半导体层147之间,所述第四绝缘层148设置于第二半导体层147和所述第三金属层149之间,所述第五绝缘层150设置于所述第三金属层149和所述源漏极层151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过孔包括位于所述缓冲层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部分、位于所述第四绝缘层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五绝缘层的部分,且所述第一过孔分别位于缓冲层、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第四绝缘层和第五绝缘层的部分在衬底上的投影两两存在重合。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层的一侧的源漏极层,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晶体管,所述晶体管包括设置于所述源漏极层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显示面板形成有连接金属,所述第一电极通过连接金属与所述级传信号线连接,所述连接金属穿过过孔连接至级传信号线。通过在过孔内设置连接金属,使连接金属穿过过孔连接至级传信号线,则可以使第一电极通过连接金属连接至级传信号线,避免第一电极在过孔内出现断裂,提高第一电极与连接金属的连接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分别对级传信号线的设置区域以及级传信号线的连接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对于级传信号线的设置区域和级传信号线的连接方式,可以结合以实现更好的技术效果。例如,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在所述第一走线区与所述第二走线区的交界处穿过过孔连接至所述级传信号线,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在所述第一走线区与所述第二走线区的交界处穿过过孔连接至所述级传信号线,所述级传信号线设置于所述遮光层,且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穿过过孔连接至所述级传信号线,以使得级传信号线设置在遮光层,避免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将级传信号线与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和第二栅极驱动单元在第一走线区和第二走线的交界处穿过过孔进行连接,避免占用显示面板的边框,从而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且不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因此,对于其他级传信号线的设置区域以及级传信号线的连接方式,也可以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区的像素发光单元,
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且驱动所述像素发光单元的像素驱动单元,以及设置在所述像素驱动单元和所述衬底之间的遮光层12,
其中,所述遮光层12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且与所述像素驱动单元重叠设置的遮光部121,和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所述级传信号线122。
通过将级传信号线设置在遮光层12,可以将级传信号线122与显示区的遮光部121同一工艺一起制备,复用了遮光部121的制备工艺,降低了级传信号线122的制备工艺难度,节省了工艺流程,降低了制备成本。同时,级传信号线可以延伸至栅极驱动电路区,级传信号线仅会占用过孔连接的部分的空间,而对于级传信号线的延伸部分,均可以设置在栅极驱动电路区,减小级传信号线占用的空间,且由于遮光层与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的绝缘层的厚度较大,使得遮光层与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的寄生电容较小甚至没有,避免增加显示面板的寄生电容,且由于显示面板存在遮光层,无需增加金属膜层,减小了显示面板的厚度,相较于采用其他膜层形成级传信号线,减小了显示面板的厚度和寄生电容。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导体层还包括设置在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半导体,所述像素驱动单元包括所述第二半导体;
所述第一半导体包括第一沟道区,所述级传信号线不与所述第一沟道区重叠设置;
所述第二半导体包括第二沟道区,所述遮光部与所述第二沟道区重叠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遮光部121与第二半导体的第二沟道区重叠设置,可以屏蔽第二沟道区下方的电荷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增强像素驱动单元中相应晶体管的工作性能;同时,级传信号线122不与第一半导体的第一沟道区重叠设置,可以避免级传信号线对栅极驱动单元中的晶体管产生不良影响,避免妨碍其正常工作。在实际应用中遮光部121可以接地,也可以连接到恒定电位,起到屏蔽电荷的作用,而级传信号线122会导通变化的电位,会产生对晶体管不良影响的电场,需要避开第一半导体的第一沟道区设置。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41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二半导体层147,
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47包括设置在显示区的多个第三半导体,所述像素驱动单元还包括所述第三半导体,所述第三半导体包括金属氧化物材料(例如IGZO,全称“indiumgallium zinc oxide”,铟镓锌氧化物等);
所述遮光部与所述第三半导体不重叠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栅极驱动单元可以采用不同材料类型的晶体管来制备,例如图2中的T1、T2、T5、T6、T7,它们可以采用低温多晶硅来制备其半导体,而T3、T4可以采用金属氧化物来制备其半导体。如图1所示,低温多晶硅晶体管和金属氧化物晶体管的半导体层一般是非同层设置,即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的层叠关系,而遮光部主要是针对低温多晶硅晶体管设置的,例如T1,而金属氧化物晶体管可以设置成双栅结构(例如图1中的145和149),并不用遮光部来额外为其进行屏蔽。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级传金属层,所述级传金属层设置于所述遮光层远离所述第一半导体层的一侧,所述级传金属层包括级传信号线,通过在遮光层远离第一半导体层的一侧设置级传金属层,使级传金属层形成级传信号层,使得级传信号线设置在栅极驱动电路区,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像素驱动单元21包括:
第一初始化晶体管T4,与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G连接,所述第一初始化晶体管T4的栅极连接至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第一扫描信号线N Scan(n-5),所述第一初始化晶体管T4用于在第一扫描信号的控制下,向第一节点输入第一初始化信号;
开关晶体管T2,用于在第二扫描信号的控制下,向第二节点输入数据信号;
驱动晶体管T1,用于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电位的控制下,驱动所述像素发光单元LED发光;
补偿晶体管T3,通过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1相连,所述补偿晶体管T3的栅极连接至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第二扫描信号线N Scan(n),所述补偿晶体管T3用于在第三扫描信号的控制下,补偿所述驱动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
其中,所述栅极驱动单元22包括:不同级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所述级传信号线122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所述级传信号线122另一端沿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183连接至第二栅极驱动单元。
通过将第一初始化晶体管与补偿晶体管分别连接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和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第一扫描信号线和第二扫描信号线,使得第一初始化晶体管和补偿晶体管能够在不同阶段开启,从而分别对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进行复位和补偿,避免同时开启第一初始化晶体管和补偿晶体管导致信号串扰。而通过增加5级栅极驱动单元将第一初始化晶体管和补偿晶体管的驱动时间分开,使增加的5级栅极驱动单元能够对前10行像素驱动单元中的第一初始化晶体管进行开启,例如第6级栅极驱动单元驱动第1和第2行的像素驱动单元中的补偿晶体管,同时会驱动第11和第12行像素驱动单元中的第一初始化晶体管,从而可以分开驱动第一初始化晶体管和补偿晶体管。
因此,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和第二栅极驱动单元需要采用级传信号线进行信号的级传,相较于当前采用第三金属层形成级传信号线,第三金属层不能与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重叠,因此,级传信号线会占用较大的空间,增大边框;本申请通过使级传信号线从栅极驱动电路区连接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和第二栅极驱动单元,避免了级传信号线占用空间,减少了显示面板的边框。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初始化晶体管和所述补偿晶体管为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栅极驱动单元还包括第三栅极驱动单元,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包括第一走线区183a和第二走线区183b,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走线区183a,所述第三栅极驱动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走线区,至少部分所述级传信号线设置于所述第二走线区183b。本申请通过将至少部分级传信号线设置在第二走线区,避免级传信号线在连接第一栅极驱动单元与第二栅极驱动单元时出现信号串扰,同时,级传信号线设置于第二走线区,可以避免级传信号线占用空间,减少显示面板的边框的宽度。
具体的,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栅极驱动单元会分别采用控制P型晶体管的扫描信号线P Scan(n)和控制N型晶体管的扫描信号线N Scan(n)对晶体管进行控制,因此,需要设置第一走线区和第二走线区分别设置扫描信号线N Scan(n)对应的栅极驱动单元和扫描信号线P Scan(n)对应的栅极驱动单元。如图3所示,图3示出了某一级栅极驱动单元中的NScan(n)对应的栅极驱动单元和扫描信号线P Scan(n)对应的栅极驱动单元以及连接至显示区的走线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将级传信号线设置于第二走线区183b中,即图3中的级传信号线设置区185位于第二走线区183b中,减小级传信号线占用的边框,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在所述第一走线区与所述第二走线区的交界处穿过过孔连接至所述级传信号线,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在所述第一走线区与所述第二走线区的交界处穿过过孔连接至所述级传信号线。通过使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和第二栅极驱动单元在第一走线区和第二走线区的交接处穿过过孔连接至级传信号线,可以通过级传信号线进行信号传递,且级传信号线与栅极驱动单元的连接处位于栅极驱动电路区,避免级传信号线占用空间,且栅极驱动单元无需延伸,避免栅极驱动单元中的金属发生重叠或者短路导致串扰。
从图3可以看到,N Scan(n)对应的栅极驱动单元会在第一连接处311连接至级传信号线,使得上级栅极驱动单元可以通过级传信号线将信号传递至下级栅极驱动单元,同时,N Scan(n)对应的栅极驱动单元会通过第二连接处312连接至显示区内的像素驱动单元中的晶体管,从而对晶体管进行驱动,由于栅极驱动单元与级传信号线在第一走线区和第二走线区的交界处连接,避免NScan(n)对应的栅极驱动单元和P Scan(n)对应的栅极驱动单元之间的信号出现干扰或者由于金属重叠和短路产生不良。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所述显示面板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183和所述显示区181之间的连接走线区184,所述第二走线区183b设置于所述第一走线区183a和所述连接走线区184之间,所述级传信号线122从所述第二走线区183b延伸至所述连接走线区184。本申请通过将级传信号线从第二走线区延伸至连接走线区,使得级传信号线可以与信号线连接,实现信号传输,级传信号线仅需要在连接处占用连接走线区的部分区域,减少了级传信号线的占用空间,减小了显示面板的边框。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像素驱动单元还包括第二初始化晶体管T7,所述第二初始化晶体管T7与第二初始化信号线VI-ANO连接,用于在第四扫描信号的控制下,向所述发光器件LED阳极输入第二初始化信号;
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5,通过第二节点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1相连,用于在发光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导通电源高电位信号线ELVDD向所述驱动晶体管T1的电流;
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6,通过第三节点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1相连,用于在发光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导通所述驱动晶体管T1流向所述发光器件LED阳极的电流。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像素驱动单元还包括存储电容Cst和升压电容Cboost,所述存储电容Cst一端与所述电源高电位信号线VDD连接,所述存储电容Cst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升压电容一端与第一初始化晶体管T4连接,所述升压电容另一端与开关晶体管T2的栅极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数据线Data传输数据信号,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G传输第一初始化信号、第二初始化信号线VI-ANO传输第二初始化信号,第一扫描信号线N Scan(n-5)传输第一扫描信号,第二扫描信号线N Scan(n)传输第二扫描信号,第三扫描信号线P Scan(n)传输第三扫描信号,第四扫描信号线P Scan(n-1)传输第四扫描信号,发光控制信号线EM传输发光控制信号,电源低电位信号线ELVSS传输低电位。
其中,P Scan(n)表示本级扫描线,P Scan(n-1)表示上一级扫描线,且上述扫描线用于控制P型晶体管。
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在第一阶段,第一初始化晶体管T4和第二初始化晶体管T7打开,通过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G输出的初始化信号对驱动晶体管T1的栅极复位,通过第二初始化信号线VI-ANO输出的初始化信号对像素发光单元LED复位;在第二阶段,开关晶体管T2和补偿晶体管T3打开,将数据线Data输入的数据信号写入驱动晶体管T1栅极;在第三阶段,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5和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6打开,驱动像素发光单元LED发光。
如图4所示,图4中的(a)为当前显示器件的各部件的设置区域的示意图,图4中的(b)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各部分的设置区域的示意图。从图4中的(a)可以看到,在显示区211外,需要分别设置栅极驱动电路设置区212、和级传信号线设置区213,导致显示器件的边框较大。而本申请通过将级传信号线设置在栅极驱动电路区,如图4中的(b)所示,可以看到级传信号线设置区185和栅极驱动电路区183存在重叠,级传信号线设置区185位于栅极驱动电路区183内,减小了显示面板的边框。
本申请实施例以图2中的电路图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采用7T1C(7个晶体管一个电容)电路的显示面板也可以采用本申请的设计。
在一种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显示面板的柔性和阻隔水氧的能力,如图1所示,衬底11包括第一柔性层111、阻挡层112和第二柔性层113。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平坦化层152。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导体层的材料为低温多晶硅,所述有源层的材料为氧化物,具体为氧化铟镓锌。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以LTPO技术为例说明了显示面板的结构,但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显示面板可以采用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低温多晶硅)技术。
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和驱动芯片。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设置于显示区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和驱动电路层,驱动电路层设置在衬底的一侧,驱动电路层包括设置在非显示区的多级栅极驱动单元、以及连接不同级的栅极驱动单元的级传信号线,其中,驱动电路层包括:设置在衬底一侧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一半导体层包括设置在非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半导体,栅极驱动单元包括第一半导体,级传信号线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层和衬底之间,且在非显示区与至少部分栅极驱动单元重叠设置。本申请通过将级传信号线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层和衬底之间,避免级传信号线与栅极驱动单元处于第一半导体层之上的金属走线之间产生寄生电容,使级传信号线可以在非显示区与至少部分栅极驱动单元重叠设置,这样可以无需额外为级传信号线设置对应的布线区域,进而减少了级传信号线占用的边框的空间,缩短了显示面板的边框。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设置在所述显示区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衬底;
驱动电路层,设置在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多级栅极驱动单元、以及连接不同级的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的级传信号线;
其中,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设置在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一半导体层,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包括设置在非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半导体,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所述第一半导体;
所述级传信号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和所述衬底之间,且在所述非显示区与至少部分所述栅极驱动单元重叠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栅极,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所述栅极;
所述级传信号线在所述非显示区与至少部分所述栅极重叠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金属走线,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所述金属走线;
所述级传信号线在所述非显示区与至少部分所述金属走线重叠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层的一侧的源漏极层,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晶体管,所述晶体管包括设置于所述源漏极层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穿过第一过孔连接至所述级传信号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穿过第二过孔连接至所述第一半导体,所述第一过孔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过孔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层的一侧的源漏极层,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晶体管,所述晶体管包括设置于所述源漏极层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连接金属,所述第一电极通过连接金属与所述级传信号线连接,所述连接金属穿过过孔连接至级传信号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区的像素发光单元,
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且驱动所述像素发光单元的像素驱动单元,以及设置在所述像素驱动单元和所述衬底之间的遮光层,
其中,所述遮光层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且与所述像素驱动单元重叠设置的遮光部,和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所述级传信号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还包括设置在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半导体,所述像素驱动单元包括所述第二半导体;
所述第一半导体包括第一沟道区,所述级传信号线不与所述第一沟道区重叠设置;
所述第二半导体包括第二沟道区,所述遮光部与所述第二沟道区重叠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二半导体层,
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包括设置在显示区的多个第三半导体,所述像素驱动单元还包括所述第三半导体,所述第三半导体包括金属氧化物材料;
所述遮光部与所述第三半导体不重叠设置。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驱动单元包括:
第一初始化晶体管,与第一初始化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初始化晶体管的栅极连接至第一栅极驱动单元的第一扫描信号线,所述第一初始化晶体管用于在第一扫描信号的控制下,向第一节点输入第一初始化信号;
开关晶体管,用于在第二扫描信号的控制下,向第二节点输入数据信号;
驱动晶体管,用于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电位的控制下,驱动所述像素发光单元发光;
补偿晶体管,通过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相连,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栅极连接至第二栅极驱动单元的第二扫描信号线,所述补偿晶体管用于在第三扫描信号的控制下,补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
其中,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不同级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所述级传信号线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所述级传信号线另一端沿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连接至第二栅极驱动单元。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驱动单元还包括第三栅极驱动单元,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包括第一走线区和第二走线区,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走线区,所述第三栅极驱动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走线区,至少部分所述级传信号线设置于所述第二走线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在所述第一走线区与所述第二走线区的交界处穿过过孔连接至所述级传信号线,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在所述第一走线区与所述第二走线区的交界处穿过过孔连接至所述级传信号线。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和所述显示区之间的连接走线区,所述第二走线区设置于所述第一走线区和所述连接走线区之间,所述级传信号线从所述第二走线区延伸至所述连接走线区。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和驱动芯片。
CN202210773967.8A 2022-07-01 2022-07-0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2069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73967.8A CN115206997A (zh) 2022-07-01 2022-07-0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CT/CN2023/078659 WO2024001256A1 (zh) 2022-07-01 2023-02-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73967.8A CN115206997A (zh) 2022-07-01 2022-07-0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06997A true CN115206997A (zh) 2022-10-18

Family

ID=83577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73967.8A Pending CN115206997A (zh) 2022-07-01 2022-07-0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06997A (zh)
WO (1) WO202400125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1256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82921B (zh) * 2018-01-03 2020-05-22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与显示装置
CN113096573B (zh) * 2021-03-19 2022-12-13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71021B (zh) * 2021-06-30 2023-03-14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566505A (zh) * 2022-02-17 2022-05-3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驱动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CN115206997A (zh) * 2022-07-01 2022-10-1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1256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01256A1 (zh) 2024-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84453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1877486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control line
CN112885850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8154842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13013218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201162A1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n emission layer
CN110931541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224123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KR102148623B1 (ko) 화소 구동 회로, 화소 구조 및 제조 방법
WO2022227492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206997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064115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241255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20164851A (ko)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7396032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810508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922887B1 (en) Displays with reduced data line crosstalk
EP430393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40021160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KR20240072087A (ko) 표시 패널 및 표시 장치
WO2023159602A9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US11844255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second electrode layer connected to an auxiliary electrode layer,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230380217A1 (en) Display panel
WO2023245676A1 (zh) 像素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733709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