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75843A - 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 - Google Patents
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75843A CN115175843A CN202180017431.7A CN202180017431A CN115175843A CN 115175843 A CN115175843 A CN 115175843A CN 202180017431 A CN202180017431 A CN 202180017431A CN 115175843 A CN115175843 A CN 1151758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eeve
- energy
- steering column
- unit
- housing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1),包括外部的壳体单元(3),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机动车,并且套管(2)以能够沿纵向方向调节的方式保持在所述壳体单元中,转向主轴(21)以能够绕着其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纵轴线(L)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套管(2)中,其中,能量吸收元件(61)能够联接在壳体单元(3)与套管(2)之间,所述能量吸收元件在壳体单元(2)与套管(3)沿纵向方向相对运动时能够在吸收能量的条件下塑性变形。为了提供构造简单且容易装配的能量吸收装置,本发明提出,保持元件(7)以能松开的方式与套管(2)连接,其中,能量吸收元件(61)安装在保持元件(7)和套管(2)之间,并且保持元件(7)具有至少部分地容纳能量吸收元件(61)的保持壳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该转向柱包括外部的壳体单元,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机动车,并且套管以能够沿纵向方向调节的方式保持在该外部的壳体单元中,转向主轴以能够绕其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纵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套管内,其中,能量吸收元件能够耦联在壳体单元与套管之间,当壳体单元和套管沿纵向方向相对运动时,该能量吸收元件能够在吸收能量的情况下塑性变形。
背景技术
在这种由现有技术已知的长度可调节的转向柱中,安装在转向主轴的后端部上的方向盘可以在转向柱纵轴线的纵向方向上被调节,以使方向盘位置与驾驶员位置相匹配。
为了长度调节,套管(也被称为内壳或内套管,转向主轴能旋转地支承在其中)被能够沿纵向方向伸缩式移动地保持在壳体单元(也被称为外壳、引导箱或外套管)中。由此可以实现长度调节,例如在DE 10 2008 034 807 B3中所描述的那样。壳体单元可以直接或通过支承单元固定在汽车车身上。
为了固定方向盘位置,可以设置张紧装置,该张紧装置可以手动地或通过马达在释放位置或松开位置与固定位置之间切换。在释放位置,套管可以通过沿纵向方向伸缩地推入或推出而相对于壳体单元被调节。在固定位置(例如可以通过手动操纵张紧杆来设定该固定位置),套管被张紧在壳体单元中,使得方向盘位置在行驶运行中通常预期的机械负载下被固定。作为手动张紧装置的替代,可以设置马达驱动的调节装置,例如通过具有与丝杠螺母接合的丝杠的丝杠传动装置,丝杠相对于丝杠螺母能马达旋转驱动,其中,丝杠传动装置支撑在壳体单元与套管之间。通过丝杠和丝杠螺母的相对转动,实现了壳体在轴向上的马达驱动的定位,并且在静止状态中通过丝杠传动装置的自锁实现相对固定。
为了改善车辆碰撞(所谓的碰撞情况,此时身体高速撞击方向盘)时的乘员安全性,已知将能量吸收装置(也称为碰撞系统)接合在套管和壳体单元之间。如果在碰撞情况下撞击在方向盘上的身体在方向盘上施加的大的力超过预定极限值,则在张紧装置或调节装置的固定位置,两个壳体也在纵向方向上被推到一起,其中能量吸收装置的至少一个能量吸收元件塑性变形,由此吸收在纵向方向上传入的动能,即将其转换成变形功,从而撞击到方向盘上的身体受控制地被制动并且减小受伤危险。
从上述DE 10 2008 034 807 B3中已知,使用弯曲条作为能量吸收元件,该弯曲条沿纵向方向支撑在壳体单元和套管之间,并且在碰撞情况下连续地塑性弯曲。能量吸收元件布置在导轨中,该导轨以固定且不可拆卸的方式形成在套管上,并且能量吸收元件固定至套管,并且能量吸收元件通过接合在其中的从动件而支撑在壳体单元上。由于固定地预设的结构,制造和装配是费事的并且是不灵活的。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更简单地设计和可安装的能量吸收装置的可调节的转向柱。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转向柱来实现。有利的改进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出。
在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中,该转向柱包括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机动车的外部的壳体单元,套管以在纵向方向上能调节的方式被保持在该壳体单元中,转向主轴能够绕其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纵轴线旋转地支承在该套管中,其中,能量吸收元件能够联接在壳体单元与套管之间,当壳体单元和套管在纵向方向上相对运动时,该能量吸收元件能够在吸收能量的情况下塑性变形,根据本发明提出,保持元件以能松开的方式连接至套管,其中,能量吸收元件安装在保持元件与套管之间,并且保持元件包括至少部分地容纳能量吸收元件的保持壳体。
转向主轴的纵轴线也可以称为旋转轴线,其中纵向方向是纵轴线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构造的保持元件在碰撞情况下用于将碰撞力导入能量吸收元件中。为此,能量吸收元件与套管和保持元件连接。保持元件设计和布置成,使得其在张紧装置或调节装置的固定位置中支撑在壳体单元上以在纵向方向上传递碰撞力。因此,在碰撞情况下出现并且由撞击方向盘和转向主轴的身体产生的碰撞力从壳体单元被导入到保持元件中并且作用于保持元件与套管之间的连接部上。这种根据本发明的可松开地构造的连接通过碰撞力被松开或消除或者说分开,并且保持元件从套管释放以沿纵向方向运动。
保持壳体具有内部空间,能量吸收元件可被容纳在该内部空间中。例如具有弯曲丝的能量吸收元件可以至少部分地被限定内部空间的内壁包围。由此提供定义的运动或引导空间,其可以在碰撞情况下限制能量吸收元件的变形。例如,可以通过内部空间限制或防止弯曲元件的不期望的侧向偏移。优点是,能够更好地受控地进行能量吸收元件的变形,由此改善功能和运行安全性。
保持元件之间的可松开的连接优选能够通过定义的松开力的作用来松开,即以定义的方式分开,其中,该松开力在转向柱的正常运行中不被达到,并且仅通过在碰撞情况下的高负载通过碰撞力达到或超过。在碰撞情况下随后发生的壳体单元和套管在纵向方向上的相对位移的情况下,保持元件由壳体单元相对于套管带动。在此,为了在预设的碰撞行程上吸收能量,保持元件和套管之间的能量吸收元件沿纵向方向受控地塑性变形,该碰撞行程表示在碰撞情况下壳体单元和套管的相对位移。
保持元件在正常运行下通过能松开的连接固定至套管,并且在转向柱的长度调节期间能够与套管一起相对于壳体单元调节。然而,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固定的导轨不同,在碰撞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保持元件从套管松开并且然后与壳体单元一起相对于套管移动。换句话说,在正常运行中,保持元件与套管固定在一起,并且在碰撞情况下,保持元件与壳体单元固定在一起。保持元件的从动具有以下优点,即,在碰撞情况下在能量吸收元件和套管和/或壳体单元之间出现的并且会损害能量吸收功能的摩擦可以通过保持元件的设计有效地减小。由此,能够提高能量吸收装置的功能可靠性。
能量吸收元件、例如弯曲丝可以简单地固定在根据本发明的保持元件上,例如通过连接机构,例如通过在纵向方向上起作用的形状配合元件,如突起、栓、钩、铆钉或可压入的销或销状区段等,所述形状配合元件使得能够将碰撞力有效地导入能量吸收元件中。通过将能量吸收元件附接到保持元件而预组装的组件可以在下一步骤中通过将保持元件固定到套管而安装。因此,能量吸收元件的安装可以被简化,并且转向柱的安装和制造可以被合理化。
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可以规定,保持元件和套管具有彼此对应的连接元件。连接元件例如可以具有相互接合的形状配合元件,例如从保持元件突出的突起等,其优选地能够横向于纵向方向与套管中的对应的配对形状配合元件、例如容纳开口接合。连接元件优选可以具有弹簧的或弹性的插接、卡锁和/或卡扣连接件,它们能够实现保持元件的特别简单的装配。优选地,连接元件可以设计成,使得连接元件确保保持元件在套管上的可靠保持,直至达到对应于上述松开力的预设的力极限值。只有当在碰撞情况下超过该松开力的碰撞力作用到保持元件上时,才松开通过连接元件产生的连接,并且保持元件能够相对于套管运动。
能量吸收元件和套管可以具有能相互连接的连接元件。优选地,这些连接元件可以包括形状配合元件,这些形状配合元件可以在与保持元件相同的安装方向上、优选横向于纵向方向、在保持元件和套管上的连接元件之前或与保持元件和套管上的连接元件一起形成接合。例如,已经预装配在保持元件上的弯曲丝可以具有形状配合元件,例如突起、钩或孔眼,其在保持元件安装在套管上时接合在套管上的对应的配对形状配合元件中,以产生弯曲丝与套管的在纵向方向上能承受负载的连接。在此优选的是,即使在达到和超过保持元件的连接的松开力时,能量吸收元件和套管之间的连接也不松开,而是在碰撞情况下确保能量吸收元件可靠地固定和支撑在套管上。由于保持元件上的连接元件和能量吸收元件(例如弯曲条)上的连接元件能够沿相同的安装方向优选横向于纵向方向形成接合,所以能够简化由保持元件和能量吸收元件预装配成的组件的安装。
优选地可以规定,保持元件通过预定断裂元件连接至套管。通过至少一个预定断裂元件,套管和保持元件之间的可松开的连接可以被构造为预定断裂连接,其在超过预设的松开力时撕裂或断裂。由此可以实现,在碰撞情况下,当如上所述作用在保持元件上的碰撞力超过松开力时,保持元件从套管断开并且沿纵向方向被壳体单元带动。在此,可以想到并且可能的是,用于将保持元件连接至套管的上述连接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被构造为预定断裂元件,例如保持元件的可撕裂的区段或孔眼、剪切销、断裂栓或撕裂元件。卡锁或卡扣连接也可以作为本发明意义上的预定断裂元件,其在超过松开力时弹性地或塑性地变形并且松开或分开。可从长孔中拉出的固定部也可提供预定断裂连接。
可能有利的是,保持壳体在至少三侧上、优选在沿纵向方向延伸并且径向背离套管的纵向侧上以及在周向方向上与纵向侧侧向邻接的纵向侧上包围能量吸收元件。由此,在弯曲条中,可以形成一种槽状或沟状的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侧向包围弯曲条的同样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腿,这些腿通过基本180°的弯曲部连接。有利的改进方案可以规定,保持壳体在至少四侧上包围能量吸收元件,即除了所述的纵向侧之外,还在至少一个横向于纵轴线的端侧上包围能量吸收元件。由此可以以有利的方式实现在纵向方向上的附加的限制和支撑。优选地,可以规定四侧分别具有正交于纵向方向的法线方向。
保持壳体的内部空间优选可以在朝向套管的内侧上敞开,从而形成呈敞开的、箱状的、槽状的或沟状的凹部形式的内部空间。在安装时,该内部空间被套管的外表面封闭,使得能量吸收元件(例如,弯曲条)可以在所有四个侧面上并且在需要时在端侧在纵向方向上封闭。在实际的实施方式中,保持壳体可以基本上箱形地构造为三侧或四侧封闭的箱体的形式,其在其关于纵轴线径向内置的、敞开的侧上径向从外部安装到套管上。在安装时,箱体在内侧由套管封闭,并且因此,可用于能量吸收元件变形的内部空间在至少四侧或五侧受限。能量吸收元件、例如弯曲条可以被保护并且以紧凑的结构形式安装在箱形的保持壳体的内部空间中。由此实现了一种便于装配的、运行可靠的装置。
可以规定,保持元件具有用于与能量吸收元件连接的固定元件。优选地,在优选箱形的保持壳体的内部空间中可以设置至少一个用于安装能量吸收元件的固定元件。优选地,固定元件和能量吸收元件这样对应地设计,使得能量吸收元件的安装能够通过优选箱状或槽状的保持壳体的敞开侧实现。例如,弯曲条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腿可以具有形状配合元件,该形状配合元件能够通过插入穿过在安装位置中朝向套管的开口而与保持壳体的对应的形状配合元件形成形状配合接合,以形成沿纵向方向有效的形状配合连接。由此,可以预装配组件,在该组件中,能量吸收元件固定在保持元件中。为了组装,例如通过将上述连接元件(例如卡锁连接件等)锁入,使具有上述敞开侧的该组件从外侧径向附接在套管上并与其相连,通过所述敞开侧事先组装了能量吸收元件。优选地,在能量吸收元件和套管上在此设置有对应的固定元件,该固定元件实现了能量吸收元件在纵向方向上的支撑。优选地,它们可以具有形状配合元件,所述形状配合元件在保持元件如上所述地附接和连接至套管时同样形成形状配合接合。保持元件和能量吸收元件则具有相同的安装方向以相应地固定至套管。例如,预安装在保持元件中的弯曲条可以具有开口或孔眼或类似物,其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固定在从套管径向突出的栓上。可替代地,还可以想到并且可能的是,弯曲条的待固定到套管的腿在纵向方向上(例如在端侧)突出超过保持元件,从而螺栓或类似物被插入或拧入以形状配合地固定。无论如何,能量吸收装置的安装费用与现有技术相比都可以以有利的方式降低。能量吸收装置也可以替代地被称为能量吸收单元。
可以有利的是,保持元件具有引导装置,用于限定能量吸收元件的运动空间。引导装置可以设计成,在碰撞情况下实现并且支持能量吸收元件在空间上限定的变形。例如,如上所述的保持壳体的内部空间可以是引导装置的一部分。附加地或替代地,引导装置可以具有引导面或引导元件,例如回转棱边或回转面、变形元件、砧座、转向面或类似物,它们实现或有利于能量吸收元件的受控的变形。由此可以提高功能可靠性和运行可靠性。
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可以规定,保持元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与壳体单元可松开地连接的连接机构。在固定位置,连接机构确保保持元件在壳体单元上的沿纵向方向支撑的固定,使得在碰撞情况下,壳体单元沿纵向方向相对于套管带动保持壳体。连接机构可以优选地包括在保持元件上和在壳体单元上的相对应的形状配合元件,所述形状配合元件为了构成在纵向方向上起作用的形状配合的连接而能够在固定位置中形成接合。例如,在保持元件外部能够安装或构造有齿部,所述齿部能够与对应的、沿纵向方向支撑在壳体单元上的配对齿部形状配合地接合。由于齿部仅在固定位置接合(例如通过操纵张紧装置或调节装置),并且在释放位置中齿部彼此松开,所以保持元件可以在纵向方向上相对于壳体单元与套管一起移动以进行调整。
能量吸收元件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弯曲条。弯曲条或弯曲元件原则上作为能量吸收元件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并且具有两个长形的腿,这两个腿通过基本上180°的弯曲部相互连接。在本发明中,优选地,一个腿固定在保持元件上或保持元件中,而另一腿固定在套管上,其中,这些腿优选地基本上平行于纵向方向。可选地或另外地,也可以使用用于将动能转换成变形功和/或摩擦的其他机构,例如撕裂元件、挤压元件、压缩元件和/或摩擦元件。
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规定,保持元件一件式构成。在此,在具有保持壳体的实施方案中,功能元件,如连接元件、连接机构、固定元件、预定断裂元件和/或引导元件也能够被集成。一件式构造例如可以以塑料注塑或金属压铸件的方式实现,或者作为烧结件,或者也可以通过添加式制造方法、如塑料或金属印刷方法实现。
可能的是,保持元件包括金属材料和/或塑料。在此,一件式的制造是可能的,或者不同的、与相应的负荷相匹配的材料的组合也是可能的。例如可以制造为塑料注塑件,其中嵌入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功能部件并且用塑料注塑包封。
本发明的一个有利实施方式规定,张紧装置与保持元件相互作用,该张紧装置能够移动至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在固定位置,张紧装置相对于壳体单元固定套管,在释放位置,张紧装置至少在纵向方向上释放套管相对于壳体单元的调节,其中,在固定位置,张紧装置相对于壳体单元固定保持元件,并且在释放位置,张紧装置释放保持元件相对于壳体单元的运动。张紧装置可以手动或马达驱动地操纵,以便横向于纵轴线施加张紧行程,并且在固定位置中产生张紧力,借助于该张紧力,套管以可松开的方式与壳体单元夹紧或张紧。在释放位置或松开位置,套管可以相对于壳体单元调节。此外,张紧装置具有可松开的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与根据本发明的保持元件配合,所述保持元件例如具有对应的形状配合元件,所述形状配合元件在固定位置中彼此接合,并且确保保持元件沿纵向方向形状配合地固定在壳体单元上。特别地,在壳体单元和保持元件之间的这种优选形状配合的连接能够承受比松开力高的负荷,所述松开力在碰撞情况下引起套管和壳体单元之间的优选力配合的夹紧被克服,并且保持元件从套管松开。这确保了在碰撞情况下,保持元件被壳体单元相对于套管带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布置在保持元件与套管之间的根据本发明的能量吸收元件在吸收能量的条件下变形。
前述实施方式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是,张紧装置具有锁止元件,并且保持元件具有对应的接合元件,该接合元件在固定位置能够与锁止元件接合以产生在纵向方向上起作用的连接,该连接在释放位置是可松开的。锁止元件例如可以构造为具有齿部的齿块,该齿部在张紧装置固定时可以与保持元件的接合元件上的相应的齿部啮合,以形成沿纵向方向有效的形状配合连接。由于锁止元件在张紧装置的固定位置中沿纵向方向被支撑在壳体单元上,所以锁止元件形成用于与壳体单元可松开地连接的连接机构,如上文已经进一步描述的。锁止元件可以通过对张紧装置的操纵通过张紧行程优选横向于纵轴线运动并且以这种方式在固定时与接合元件在固定位置中形成接合并且固定。通过张紧装置的简单操纵,例如通过手动旋转与进给或张紧传动装置相互作用的张紧栓,根据本发明的保持元件能够联接至壳体单元,使得在碰撞情况下保持元件相对于套管移动,保持元件在正常运行期间可松开地固定至套管。由此,能够简单地且运行可靠地实现上文已经描述的功能性,即保持元件在正常情况下固定在套管上并且在调节时与其一起运动,并且在碰撞情况下保持元件固定在壳体单元上并且与其一起相对于套管运动,这与现有技术构成显著的区别并且实现所描述的优点。
保持元件优选具有齿部。齿部具有多个齿,其中,所述齿优选在保持元件的外侧上在宽度上沿着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宽度大于能量吸收元件在延伸方向上的空间延展。延伸方向垂直于齿部的横切平面取向。这意味着,在直齿齿部中,延伸方向相应于齿面线的方向。齿沿其齿侧面延伸。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齿的宽度在延伸方向上大于保持元件的两个相对置的纵向侧相互间的间距,所述纵向侧与延伸方向正交地布置。
能量吸收元件可以例如通过锁止装置(例如所述张紧装置)联接在壳体单元和套管之间。替代地,可以使能量吸收元件能够通过组装联接在壳体单元和套管之间,即,在组装之后联接。例如,可以想到并且可能的是,在壳体单元和套管之间在中间连接有保持元件和能量吸收元件的条件下布置马达驱动的调节装置。马达驱动的调节装置具有电动马达和传动装置,用于在纵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壳体单元以马达驱动的方式调节套管。
此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提出了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该转向柱包括支承单元,调节单元以可移位的方式保持在该支承单元上,其中,以可绕纵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的转向主轴被容纳在调节单元中,其中,设置能量吸收单元。
根据本发明,能量吸收单元具有保持壳体,能量吸收元件至少部分包围地容纳在该保持壳体中,其中,能量吸收单元在外部这样可松开地安装在调节单元上,使得在能量吸收单元相对于调节单元相对运动时能量吸收元件能够塑性变形。
优选地,能量吸收单元由此能够在外部能松开地安装在调节单元上,其中优选保持壳体在外部能松开地安装在调节单元上,使得在能量吸收单元相对于调节单元相对运动时,能量吸收元件能够塑形变形。由此保持壳体能够从调节单元松开并且可以相对于调节单元和能量吸收元件移位,尤其在碰撞情况下。如上所述,能量吸收单元或保持壳体可以通过预定断裂连接与调节单元相连,其能够通过预定断裂元件分开或断裂而松开。
此外,保持壳体和能量吸收元件可以根据已经描述的有利的改进方案构造。
优选地,能量吸收单元和调节单元分别构成为独立的组件。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零件。在能量吸收单元的情况下,这至少是保持壳体和能量吸收元件。调节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套管和支承在其中的转向主轴。独立的组件理解为,它们可以彼此独立地由其各自的单个零件装配并且在该装配之后才相互连接。
优选地,能量吸收单元能够无损坏地从调节单元上拆卸下来。这意味着,保持壳体和能量吸收元件在拆卸之后不会损坏。然而,不排除在拆卸时必须破坏单独的连接机构,例如铆钉。
转向柱以及尤其也可以称为能量吸收装置的能量吸收单元可以根据前述改进方案设计,尤其可以根据权利要求1至12的特征设计能量吸收单元。能量吸收单元例如可以包括作为能量吸收元件的弯曲条。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附图对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解释。详细地示出:
图1以示意性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转向柱,
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转向柱在部分分解状态下的局部视图,
图3以示意性透视图示出了根据图1和图2的转向柱的局部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图3的局部视图,其中示意性地示出了能量吸收装置的分解图,
图5以局部剖开的放大图示出了根据图1至图4的转向柱的能量吸收装置,
图6示出了在碰撞之前在正常运行状态中能量吸收装置的示意性纵剖图,
图7示出了如图5中的能量吸收装置在碰撞后的示意性纵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部件始终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因此通常也分别仅命名或提及一次。
图1以-相对于行驶方向-从斜后方的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转向柱1。该转向柱包括也称为内套的套管2,转向主轴21以能够绕纵轴线L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该套管中,转向主轴21在其相对于行驶方向靠后的面向驾驶员位置的端部处具有用于附接方向盘(未示出)的固定区段22。
套管2以能够在纵向方向上、即在纵轴线L的方向上伸缩式调节的方式容纳和保持在外部的壳体单元3(也称为引导箱)中。由此能够实现长度调节,如以双箭头所示。
支承单元4具有用于安装在未示出的机动车车身上的固定开口41。壳体单元3容纳在侧颊42之间,这两个侧颊从支承单元4在纵轴线L的两侧向下延伸。由于壳体单元3在前部区域中围绕水平地横向于纵轴线L的枢转轴线23支承,因此壳体单元3可以相对于侧颊42沿高度方向H枢转,以用于如双箭头所示的转向柱1的高度调节。
设置张紧装置5,张紧装置5能够选择性地移动到固定位置以将套管2在纵向方向上可释放地固定在壳体单元3中,并且同时将壳体单元3在高度方向H上固定在支承单元4上。在图2中,张紧装置5被示意性地示出为与壳体单元3分离,为了更清楚,在图2中省略了支承单元4。
张紧装置5包括张紧栓51,该张紧栓51横向于纵轴线L贯穿两个侧颊42和壳体单元3,张紧杆52以不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该张紧栓51上。张紧栓51通过支座53相对于其延伸横向于纵轴线从外侧支撑在图中的后侧颊42上。张紧栓51经由进给传动装置54支撑在面向观察者的另一侧颊42上。也称为张紧传动装置的所述进给传动装置54用于将通过张紧杆52产生的张紧栓51围绕其轴线的转动(以圆弧的箭头示出)转换为进给运动或者张紧运动,利用所述进给运动或者张紧运动将所述张紧栓朝着进给传动装置54的方向拉动。由此,这两个侧颊42利用通过进给传动装置54产生的张紧力相对彼此并且由此从外部相对壳体单元3被张紧。在该固定位置中,壳体单元3被夹紧在侧颊42之间。同时,套管2被固定地夹持在壳体单元3中。
如果张紧装置5通过张紧杆52的相反转动而被释放或松开,则壳体单元3在侧颊42之间的夹紧被取消,并且能够实现在高度方向H上的高度调节,其中张紧轴51在侧颊42中的长孔44中沿着高度方向H运动。
锁止元件连接至进给传动装置54,该锁止元件被设计为在其面向套管2的内侧上具有齿部56的齿块55,该齿部具有相对于纵轴线L横向延伸的齿。
齿块55径向地、即横向于纵轴线L穿过壳体单元3中的开口31沉入。在固定张紧装置5时,齿块55以其齿部56在前从外部相对于套管2运动,直至该齿块在固定位置中负责激活能量吸收装置6,能量吸收装置6可在图3的套管2的图示中看出。
能量吸收装置6包括作为能量吸收元件的弯曲条61和根据本发明的保持元件7,如在图4的分解图中可见。
图5以与图4相同的视角以放大图示出保持元件7,其中,面向观察者的外侧被穿透或部分地被省略,以能够看到弯曲条61。
保持元件7被构造为箱形保持壳体,该保持壳体在其径向面向套管2的内侧上具有朝向套管2开放的凹部71,该凹部71限定了内部空间,弯曲条61布置在该内部空间中。由于凹部71,保持元件7提供至少部分地容纳构造为弯曲条61的能量吸收元件61的保持壳体。
在根据图3的安装状态下,其在图6中再次以通过能量吸收装置6的纵剖面示出,在保持元件7的凹部71的内部空间中,弯曲条61被四个侧面包围,即在端侧被内壁72、在相对于纵轴线L的侧向被两个内壁73、并且在凹部71的基部处被与套管2相对的内表面包围,该内表面在图5中位于省略的壁的内部。由此,布置在凹部71中的弯曲条61在总共五侧被包围。
在安装状态中,箱形的保持元件7安装到套管2上。可以规定,包围弯曲条61的壁具有凹部或孔。
总体上大致呈U形的弯曲条61利用腿62从在安装状态中仍敞开的第六侧伸出,该腿基本上平行于纵轴线L延伸。在其端部,该腿具有带固定开口631的孔眼63,其中,保持元件同样具有带与固定开口621对应的开口的孔眼状的区段77,固定元件64、例如销、栓、螺钉、铆钉或螺栓穿过该开口并且与套管2连接,以便产生弯曲条61的腿62与套管2的形状配合的、能在纵向方向上承受载荷的连接。
通过基本上180°的回弯与所述腿62连接的第二腿65同样沿纵向方向延伸并且在其端部上具有形状配合元件66,所述形状配合元件沿纵向方向形状配合地支撑在设置在所述凹部71的内部空间中的固定元件74上,所述固定元件可以构造为突出到所述保持元件7的内部空间中的栓或突起。固定元件74优选通过压入到保持元件7的固定凹部741中的销形成。在安装之后,也就是说在将弯曲条61插入凹部71中之后,将这个构造为销的固定元件74力配合地压入到固定凹部741中。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能够提出,构成为销的固定元件74直接共同注塑在保持元件7上并且该连接通过压入到固定凹部741中中断。因此,固定元件74和保持元件7在压入到固定凹部741中之前是一件式的集成的构件、优选塑料注塑构件。
保持元件7具有连接元件75,例如像在所示示例中那样的在保持元件7的边缘上突出的卡锁舌片,该卡锁舌片能够形状配合地插入到套管2中对应的容纳开口23中。由此可以产生根据本发明的连接,该连接可以通过从凹部71中移除连接元件75来松开,或者替代地通过切断连接元件75来松开,那么该连接元件可以形成预定断裂元件。
保持元件7在其外侧上具有齿部76,所述齿部与在所述齿块55上的齿部56(见图2)相对应。在固定位置中,齿部76和56相互啮合并且产生在纵向方向上有效的形状配合的连接,通过该连接保持元件7与壳体单元3相连。
通过在碰撞情况下从壳体单元3引入到保持元件7中的碰撞力,该保持元件相对于套管2在纵向方向上被加载,如图6中的箭头所示。通过碰撞力,保持元件7与套管2之间的连接通过使连接元件75从容纳开口23中移除、或者也通过剪切或分离连接元件75而松开。此外,在碰撞情况下发生保持元件7的孔眼形区段77断裂。因此,保持元件7可以相对于套管2进行相对运动,该相对运动在碰撞路径上运动,直至达到附图7中示出的碰撞后的最终状态。在相对运动期间,弯曲条61通过两个腿62和65在纵向方向上的相对运动被连续地弯曲,也就是说在吸收能量的情况下变形,由此套管2相对于壳体单元3被制动。孔眼形的区段77替代地也可以设计为叉形区段,优选地在叉形区段的端部具有狭窄部位。由于这种作为孔眼形或叉形区段的构造,即使在省去连接元件75的情况下也可以提供可松开的连接。
由于凹部内的这种布置,在碰撞情况下变形的过程中,弯曲条61被凹部71的内壁72、73支撑和引导,其结果是确保了在碰撞情况下的可控且可再现的能量吸收。
为了安装,弯曲条61可以通过开放侧插入到保持元件7的凹部71中,从而保持元件7提供至少部分地容纳构造为弯曲条61的能量吸收元件的保持壳体。接着将固定元件74压入固定凹部741中,使得弯曲条61固定在凹部71中,使得弯曲条61利用形状配合元件66固定在固定元件74上。以这种方式,提供了一种预装配组件,该预装配组件能够通过将连接元件75简单地卡入到容纳开口23中而被装配在套管2上。弯曲条61随后可以借助于固定元件64被固定到套管2。
保持元件7,包括齿部76、连接元件75和固定元件74在内可以优选制造为一件式的塑料注塑件或金属铸件或者制造为烧结件。替代地,它也可以设计和制造为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复合件。
附图标记说明
1 转向柱
2 套管
21 转向主轴
22 固定区段
23 容纳开口
3 壳体单元
31 开口
4 支承单元
41 固定开口
42 侧颊
43 枢转轴线
44 长孔
5 张紧装置
51 张紧栓(张紧轴)
52 张紧杆
53 支座
54 进给传动装置
55 齿块(锁止元件)
56 齿部
6 能量吸收装置/能量吸收单元
61 弯曲条(能量吸收元件)
62、65 腿
621 固定开口
63 孔眼
64 固定元件
66 形状配合元件
7 保持元件(保持壳体)
71 凹部
72、73 内壁
74 固定元件
75 连接元件(连接机构、预定断裂元件)
76 齿部
77 区段
Claims (14)
1.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1),包括
外部的壳体单元(3),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机动车,并且套管(2)以能够沿纵向方向调节的方式保持在所述壳体单元中,转向主轴(21)以能够绕着其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纵轴线(L)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套管(2)中,
其中,能量吸收元件(61)能够联接在壳体单元(3)与套管(2)之间,所述能量吸收元件在壳体单元(2)与套管(3)沿纵向方向相对运动时能够在吸收能量的条件下塑性变形,
其特征在于,
保持元件(7)以能松开的方式与套管(2)连接,其中,能量吸收元件(61)安装在保持元件(7)和套管(2)之间,并且保持元件(7)具有至少部分地容纳能量吸收元件(61)的保持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7)和所述套管(2)具有彼此对应的连接元件(75、23)。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7)经由预定断裂元件(73)连接到所述套管(2)。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条(61)在至少三侧由所述保持元件(7)包围。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7)具有引导装置(72、73),用于限制所述能量吸收元件(61)的运动空间。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7)具有至少一个连接机构(75、77),用于与所述壳体单元(3)能松开地连接。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7)和/或所述套管(2)具有用于与所述能量吸收元件(61)连接的固定元件(64)。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吸收元件具有至少一个弯曲条(61)。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7)一件式地构造。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7)包括金属材料和/或塑料。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张紧装置(5)与保持元件(7)相互作用,所述张紧装置能够被置于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在固定位置,所述张紧装置将套管(2)相对于壳体单元(3)固定,在释放位置,所述张紧装置至少在纵向方向上释放套管(2)相对于壳体单元(3)的调节,其中,在固定位置,张紧装置(5)将保持元件(7)相对于壳体单元(3)固定,并且在释放位置,张紧装置(5)释放保持元件(7)相对于壳体单元(3)的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装置(5)具有锁止元件(55),并且所述保持元件(7)具有对应的接合元件(76),所述接合元件在固定位置中能够与所述锁止元件(55)形成接合以产生在纵向方向上起作用的连接,所述连接在释放位置中能够松开。
13.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其包括支承单元(3),调节单元(2)以能够移位的方式保持在支承单元(3)上,其中,以能绕纵轴线(L)旋转的方式支承的转向主轴(21)被容纳在调节单元(2)中,其中,设置能量吸收单元(6),其特征在于,能量吸收单元具有保持壳体(7),能量吸收元件(61)以至少部分被包围的方式容纳在保持壳体(7)中,其中,能量吸收单元(6)以能松开的方式在外部安装在调节单元(3)上,使得在能量吸收单元相对于调节单元(3)相对移动时,能量吸收元件(61)能够塑性变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吸收单元(6)和所述调节单元(2)分别形成独立的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20202531.2A DE102020202531A1 (de) | 2020-02-27 | 2020-02-27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20202531.2 | 2020-02-27 | ||
PCT/EP2021/054256 WO2021170514A1 (de) | 2020-02-27 | 2021-02-22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75843A true CN115175843A (zh) | 2022-10-11 |
Family
ID=74701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17431.7A Pending CN115175843A (zh) | 2020-02-27 | 2021-02-22 | 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110679A1 (zh) |
CN (1) | CN115175843A (zh) |
DE (1) | DE102020202531A1 (zh) |
WO (1) | WO2021170514A1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66250A (zh) * | 2009-12-16 | 2012-09-12 | 蒂森克鲁伯普雷斯塔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 |
DE102011083190A1 (de) * | 2011-09-15 | 2013-03-21 | Zf Lenksysteme Nacam Gmbh | Kraftfahrzeuglenksäule mit Energieabsorber |
CN206569127U (zh) * | 2014-04-28 | 2017-10-20 | 南洋工业株式会社 | 转向柱 |
WO2018189055A1 (de) * | 2017-04-12 | 2018-10-18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Lenksäule mit energieabsorptions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CN109562778A (zh) * | 2016-08-09 | 2019-04-02 |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8034807B3 (de) | 2008-07-24 | 2009-10-01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08043807B4 (de) | 2008-11-18 | 2014-07-03 | WESKA Kälteanlagen GmbH | Kälteanlage |
DE102012100626B3 (de) | 2012-01-25 | 2013-02-21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13104958B3 (de) | 2013-05-14 | 2014-07-10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Energieabsorptionsvorrichtung für eine Lenksäule |
DE102015217761B3 (de) | 2015-09-16 | 2016-10-13 | Thyssenkrupp Ag | Lenksäule für Kraftfahrzeuge mit Energieabsorber für den Crashfall |
DE102017213895A1 (de) | 2017-08-09 | 2019-02-14 | Thyssenkrupp Ag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
2020
- 2020-02-27 DE DE102020202531.2A patent/DE102020202531A1/de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02-22 WO PCT/EP2021/054256 patent/WO2021170514A1/de unknown
- 2021-02-22 CN CN202180017431.7A patent/CN115175843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2-22 EP EP21707655.3A patent/EP4110679A1/de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66250A (zh) * | 2009-12-16 | 2012-09-12 | 蒂森克鲁伯普雷斯塔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 |
DE102011083190A1 (de) * | 2011-09-15 | 2013-03-21 | Zf Lenksysteme Nacam Gmbh | Kraftfahrzeuglenksäule mit Energieabsorber |
CN206569127U (zh) * | 2014-04-28 | 2017-10-20 | 南洋工业株式会社 | 转向柱 |
CN109562778A (zh) * | 2016-08-09 | 2019-04-02 |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
WO2018189055A1 (de) * | 2017-04-12 | 2018-10-18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Lenksäule mit energieabsorptions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EP3609770A1 (de) * | 2017-04-12 | 2020-02-19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Lenksäule mit energieabsorptions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170514A1 (de) | 2021-09-02 |
EP4110679A1 (de) | 2023-01-04 |
DE102020202531A1 (de) | 2021-09-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562778B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 |
CN107531269B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 |
CN111971220B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 |
CN110997452B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 |
CN111051180B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包括能量吸收装置的可调节转向柱 | |
US8727257B2 (en) | Seat belt retractor for the safety belt of a motor vehicle | |
CN109843700B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包括能量吸收装置的转向柱 | |
US20190232997A1 (en) | Steering column comprising an adaptive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 |
US20040262890A1 (en) | Airbag module for motor vehicles | |
CN111315632B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 |
CN116490420A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 |
CN109311501B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 |
JP5663608B2 (ja) | 調整装置、特に自動車シート用の高さ又は縦方向調整装置 | |
US20120304798A1 (en) | Adjustable safety steering column | |
CN115175843A (zh) | 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 | |
JP7345737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回転防止デバイス | |
CN113518742B (zh) | 带有通过可熔联接件闭合的环的转向柱碰撞能量吸收器 | |
US20070151792A1 (en) | Device for mounting a pedal lever | |
US20140291432A1 (en) | Belt tensioner for a safety belt system | |
US20200406953A1 (en) | Steering column for a motor vehicle | |
CN115303148A (zh) | 车辆座椅碰撞保护装置和车辆座椅 | |
US11285989B2 (en) | Steering column for a motor vehicle | |
EP1737719A1 (en) | Improved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
DE102020212932A1 (de)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
JP2024081414A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