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72625A - 发光元件以及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发光元件以及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72625A
CN115172625A CN202210709155.7A CN202210709155A CN115172625A CN 115172625 A CN115172625 A CN 115172625A CN 202210709155 A CN202210709155 A CN 202210709155A CN 115172625 A CN115172625 A CN 1151726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attering
particles
layer
light
scattering part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0915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文慧
王建云
牛晶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0915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726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172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726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6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8Carrier block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光元件以及显示面板,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两层以上的散射粒子层以及第二电极,空穴阻挡层和电子传输层设置于发光层与第二电极之间,两层以上的散射粒子层中的一者设置于空穴阻挡层与电子传输层之间,至少还有一者设置于电子传输层与第二电极之间,散射粒子层包括多个散射粒子。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提高出光效率,同时改善色偏、简化制作工艺。

Description

发光元件以及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元件以及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对OLED显示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的OLED发光元件中,为了提升出光效率,常采用顶发射结构,选取不透明的金属阳极与阴极金属形成谐振腔。但是,由于各功能层载流子的迁移率不同以及谐振腔的影响,导致不同视角下光线经过的路径不同,即不同视角下的亮度和色度产生差异,存在严重的视角色偏的问题。
此外,还常在发光元件的电子传输层或者其他功能层中掺杂氧化锌纳米颗粒,以提高发光效率。但是,此方式提高发光效率的效果不好,且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元件以及显示面板,能够提高出光效率,同时改善色偏、简化制作工艺。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两层以上的散射粒子层以及第二电极,空穴阻挡层和电子传输层设置于发光层与第二电极之间,两层以上的散射粒子层中的一者设置于空穴阻挡层与电子传输层之间,至少还有一者设置于电子传输层与第二电极之间,散射粒子层包括多个散射粒子。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方面的发光元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元件以及显示面板,发光元件包括两层以上的散射粒子层,两层以上的散射粒子层均包括多个散射粒子,因散射粒子能够对光线起到散射的作用,能够增加光线的传输方向,且增加不同方向的出光量,从而提高出光效率。由于设置两层以上具有散射粒子的散射粒子层,两层以上的散射粒子共同作用,能够进一步增加光线的传输方向,进一步增加不同方向的出光量,更好的提高出光效率,从而改善色偏。并且,两层以上的散射粒子层为单独的层结构,便于制作、工艺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元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区域P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元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区域Q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及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元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及图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发光元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标记说明:
AA1-显示区;AA2-非显示区;
11-第一电极;12-发光层;13-空穴阻挡层;14-电子传输层;15-散射粒子层;151-第一散射粒子层;151a-第一散射粒子;152-第二散射粒子层;152a-第二散射粒子;16-第二电极;17-空穴注入层;18-空穴传输层;19-电子注入层;
X-厚度方向。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意在解释本申请,而不是限定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随着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对OLED显示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的OLED发光元件中,为了提升出光效率,常采用顶发射结构,选取不透明的金属阳极与阴极金属形成谐振腔。但是,由于各功能层载流子的迁移率不同以及谐振腔的影响,导致不同视角下光线经过的路径不同,即不同视角下的亮度和色度产生差异,存在严重的视角色偏的问题。
此外,还通常在发光元件的电子传输层或者其他功能层中掺杂氧化锌纳米颗粒,以提高发光效率。但是,此方式使得纳米颗粒的总体表面积小,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弱,因此提高发光效率的效果不好。并且,掺杂颗粒的设置方式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
基于上述分析,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发光元件以及显示面板,能够更好的提高发光效率,同时改善色偏、简化制作工艺。
以下将结合附图1至附图9对发光元件以及显示面板的各实施例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1以及非显示区AA2,发光元件设置于显示区AA1的区域中,以使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能够发光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基板,发光元件层叠设置于基板的至少一侧。可选的,基板可以包括衬底以及设置于衬底上的驱动电路,具体可以包括主动驱动电路以及被动驱动电路。
可选地,基板可为硅基基板,硅基基板更容易实现高每英寸具有的像素数目(pixel per inch,PPI)、高度集成、体积小、易于携带、抗震性能好、超低功耗等优异特性。或者,基板还可为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LTPS)基板,使得基板中的薄膜晶体管具有较佳的可靠性。
为了提高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防止色偏等显示不良现象,保证显示效果以及降低制作难度,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型的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可以作为独立的构件单独生产、销售等,当然,也可以用于上述各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并作为上述各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组成部分。
请参阅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11、发光层12、空穴阻挡层13、电子传输层14、两层以上的散射粒子层15以及第二电极16,空穴阻挡层13和电子传输层14设置于发光层12与第二电极16之间,两层以上的散射粒子层15中的一者设置于空穴阻挡层13与电子传输层14之间,至少还有一者设置于电子传输层14与第二电极16之间,散射粒子层15包括多个散射粒子。
其中,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6极性不同,通过第一电极11以及第二电极16的作用,以使发光元件能够发光。可以理解的是,发光层12(Emission layer,EML)能够通过空穴和电子的复合以发射红色、绿色以及蓝色等的光线。
可选地,第一电极11可以位于衬底上,第一电极11设置为阳极(Anode)。可选地,可以采用较高的功函数的材料制作第一电极11,以将空穴注入到发光元件中。其中,第一电极11通常选用的材料包括ITO、IZO、Au、Pt、Si等。
可选地,第二电极16设置为阴极(Cathode),第二电极16可以由透明的导电材料制成,以使得电子能够注入。可选地,可以采用低功函数的材料制作第二电极16,不仅能够提高电子注入效率,还可以降低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提高发光元件的寿命。
由于空穴的传输速率一般大于电子的传输速率,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还设置有电子传输层14(Electron Transport Layer,ETL),以将由第二电极16供给的电子注入或者输送到发光层12。可选地,电子传输层14可以采用具有电子传输性和/或电子注入性的有机材料制作而成。
可选地,具有电子传输性和/或电子注入性的有机材料可以采用二唑衍生物(OXD)、三唑衍生物(TAZ)、菲咯啉衍生物(BCP、Bphen)等π电子系低分子有机材料,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当电子和空穴迁移到发光层12中,由于电场的存在,电子可以继续向第一电极11迁移,空穴可以继续向第二电极16迁移,导致发光元件的发光区域具备的电子/空穴浓度下降,发光效率降低。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还设置有空穴阻挡层13(Hole Block Layer,HBL),因其具有特殊的能级结构,以对空穴形成迁移的势垒,阻止其进一步迁移。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发光元件还包括电子阻挡层(Electron Block Layer,EBL),设置于发光层12与第一电极11之间,以对电子形成迁移的势垒,阻止其进一步迁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光元件还包括两层以上的散射粒子层15。可选地,散射粒子层15可以设置为两层,当然,还可以设置为多层。
示例性的,散射粒子层15设置为两层,其中一层设置在空穴阻挡层13与电子传输层14之间,另一层设置在电子传输层14于第二电极16之间。
通过设置散射粒子层15,能够对发光层12射出的光线进行散射,以增加光的散射方向,且增加不同方向的出光量,从而提高发光效率,改善色偏。
并且,散射粒子层15包括多个散射粒子,散射粒子具有散射功能,能够对发光层12产生的光线进行散射,光线经过散射粒子后,能够从各个方向分散射出,进而改变色偏现象。
示例性的,两层散射粒子层15均包括多个散射粒子,当发光层12射出的光线经过第一层的散射粒子层15时,其散射粒子能够对光线起到散射作用,以增加光线的传输方向以及不同方向的出光量。被第一层的散射粒子层15散射的光线经过第二层的散射粒子层15,其散射粒子能够继续对光线起到散射作用,进一步增加光线的传输方向以及不同方向的出光量,提高出光效率,改善色偏。
并且,由于经第二层的散射粒子层15散射的光线沿不同方向射出,还会有部分光线反射至第一层的散射粒子层15,其散射粒子会再将此光线散射出去,进一步提高了出光量,从而更好的提高出光效率,改善色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散射粒子层15设置为单独的层结构,在制作成型过程中,直接将制作好的散射粒子层15蒸镀至其他层上即可,易于制作、工艺简单。
请参阅图2至图5,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散射粒子可以包括球形散射粒子、椭球型散射粒子以及其他结构类型的散射粒子中的至少一者。可选地,多个散射粒子可以全部设置为球形散射粒子,还可以全部设置为椭球型散射粒子,还可以一部分设置为球形散射粒子且另一部分设置为椭球型散射粒子,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多个散射粒子包括椭球型散射粒子,椭球型散射粒子的长轴长度L1与短轴长度L2的比值满足:1:1<L1:L2≤2:1。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射粒子可以设置为椭球型结构,以更好的达到对光线的散射效果,增加光线的散射方向及不同方向的出光量,从而更好的提高出光效率,改善色偏。
可选地,椭球型散射粒子的长轴长度L1与短轴长度L2的比值可以在1:1~2:1之间的任何数值,包括1:1一个端值。示例性的,椭球型散射粒子的长轴长度L1与短轴长度L2的比值可选为1:1.1、1:1.2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散射粒子包括椭球型散射粒子时,椭球型散射粒子的长轴方向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X之间的夹角α满足:α<90°。
将椭球型散射粒子的长轴方向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X之间的夹角α设置为小于90°,能够使更多的光线在椭球型散射粒子进行散射,增加光线的散射方向及不同方向的出光量。
示例性的,椭球型散射粒子的长轴方向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X之间的夹角α可以为40°、45°等。
可以理解的是,椭球型散射粒子的粒径即为长轴长度L1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多个散射粒子包括球形散射粒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射粒子可以设置为球形结构以及类球形结构,以更好的达到对光线的散射效果,增加光线的散射方向及不同方向的出光量,从而更好的提高出光效率,改善色偏。
可以理解的是,球形散射粒子的粒径即为直径。
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散射粒子层15的层数为两层,两层散射粒子层15包括第一散射粒子层151以及第二散射粒子层152,第一散射粒子层151设置于空穴阻挡层13与电子传输层14之间,第二散射粒子层152设置于电子传输层14与第二电极16之间。
将散射粒子层15的层数设置为两层,且两层散射粒子层15相隔设置于不同的层结构之间,不仅能够更好的增加光线的散射方向,还能避免散射粒子层15过厚而导致电子的传输速度过快,使得载流子注入不平衡,从而影响发光元件的性能。
第一散射粒子层151包括多个第一散射粒子151a,第二散射粒子层152包括多个第二散射粒子152a,多个第一散射粒子151a的平均粒径Dv1小于多个第二散射粒子152a的平均粒径Dv2
由于粒径小的散射粒子对光线的散射方向会较多,而粒径大的散射粒子对光线的散射方向与厚度方向X会趋于平行,因此,将平均粒径大的散射粒子靠近出光侧设置,能够使其散射的光线具有更好的出光方向,从而提高出光效率,改善色偏。
可以理解的是,平均粒径较小的散射粒子还能接收由平均粒径大的散射粒子反射回来的光线,并将其再次散射出去,避免光线的浪费,增加不同方向的出光量。
可选地,所有第一散射粒子151a的粒径可设置为均小于所有第二散射粒子152a的粒径。
可选地,第一散射粒子151a可以为椭球型散射粒子,当然,还可以为球形散射粒子。同样的,第二散射粒子152a可以为椭球型散射粒子,还可以为球形散射粒子。
请参阅图6及图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散射粒子层151的厚度d1小于所述第二散射粒子层152的厚度d2,且d1≤Dv1,d2≤Dv2
示例性的,当第一散射粒子151a与第二散射粒子152a均为球形散射粒子时,将第一散射粒子层151的厚度d1与第一散射粒子151a的平均粒径Dv1的关系设置为d1=Dv1,将第二散射粒子层152的厚度d2与第二散射粒子152a的平均粒径Dv2的关系设置为d2=Dv2,能够使得第一散射粒子层151及第二散射粒子层152设计的更薄,以防止散射粒子层15过厚,导致电子传输速度过快,从而导致载流子注入平衡,从而影响发光元件的性能,提高可靠性。
示例性的,当第一散射粒子151a与第二散射粒子152a均为椭球型散射粒子时,将第一散射粒子层151的厚度d1与第一散射粒子151a的平均粒径Dv1的关系设置为d1<Dv1且两者取值接近,将第二散射粒子层152的厚度d2与第二散射粒子152a的平均粒径Dv2的关系设置为d2<Dv2且两者取值接近,能够使得第一散射粒子层151及第二散射粒子层152设计的更薄,以防止散射粒子层15过厚,导致电子传输速度过快,从而导致载流子注入平衡,从而影响发光元件的性能,提高可靠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散射粒子151a的总体积在第一散射粒子层151的总体积中的占比为40%~60%。第二散射粒子152a的总体积在第二散射粒子层152的总体积中的占比为40%~6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散射粒子层151可以单独制作并设置在其他膜层上,多个第一散射粒子151a平铺以形成第一散射粒子层15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散射粒子层151的总体积指的是多个第一散射粒子151a在空间上平铺后形成的一层具有长、宽、高的膜层的体积。同样的,第二散射粒子层152的总体积即表示多个第一散射粒子151a在空间上平铺后形成的一层具有长、宽、高的膜层的体积。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保证第一散射粒子151a在第一散射粒子层151中及第二散射粒子152a在第二散射粒子层152中分布的更加密集,使得每个散射粒子层15中的散射粒子具有更大的表面积,以足够应对更多方向的光线,更好的实现散射作用。
可选地,多个第一散射粒子151a在第一散射粒子层151中可以均匀分布,当然,也可以设置为不均匀分布。也就是说,相邻两个第一散射粒子151a的间距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可选地,相邻第一散射粒子151a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为小于体积最小的第一散射粒子151a的粒径,以使多个第一散射粒子151a分布地更加密集,从而提高第一散射粒子层151的散射效果。
第二散射粒子152a在第二散射粒子层152中的分布情况可以与第一散射粒子151a在第一散射粒子层151中的分布情况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散射粒子层151中的第一散射粒子151a在发光元件的厚度方向X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散射粒子层152中的第二散射粒子152a在厚度方向X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通过上述设置,在多个第一散射粒子151a及多个第二散射粒子152a的共同作用下,因其在厚度方向X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存在交叠,以能够增加对光线散射作用的整体表面积,更好的提高光线的散射方向,提高出光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6及图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散射粒子151a的粒径D1满足:5nm≤D1≤15nm。第二散射粒子152a的粒径D2满足:50nm≤D2≤120nm。
通过上述设置,更够更好的提高对光线的散射效果,提供出光效率。并且,将第一散射粒子151a的粒径D1设置为在5nm~15nm之间,将第二散射粒子152a的粒径D2设置为在50nm~120nm之间,以防止散射粒子层15过厚,导致电子传输速度过快,从而导致载流子注入平衡,从而影响发光元件的性能,提高可靠性。还能能够保证发光元件整体不会太厚,实现轻量化设计。
可选地,第一散射粒子151a的粒径D1可以为5nm~15n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5nm、15nm两个端值,可选为5.5nm、7nm、8nm等。
可选地,第二散射粒子152a的粒径D2可以为50nm~120nm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50nm、120nm两个端值,可选为60nm、70nm、80nm等。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散射粒子包括金属颗粒,金属颗粒包括锌颗粒、钛颗粒、银颗粒、锡颗粒中的一种或几种。
可选地,散射粒子可以采用透光材料制作,从而保证发光层12射出的光线能够通过散射粒子层15并由其散射出去。
可选地,散射粒子可以包括金属颗粒,其中,金属颗粒可以包括锌颗粒、钛颗粒、银颗粒、锡颗粒中的一种。
也就是说,散射粒子的材料可以包括金属氧化物材料,以提高散射粒子的稳定性,防止散射粒子受到损伤,从而提高发光元件的使用寿命。示例性的,金属氧化物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锌(ZnO)、氧化钛(TiO2)、氧化锡(SnO2)中的一种,当然,还可以包括ZnO、TiO2、SnO2中几种组合。
当然,散射粒子的材料可以包括金属硫化物材料,其作用与金属氧化物材料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示例性的,金属氧化物材料可以包括ZnS。可以理解的是,散射粒子包括的金属颗粒及其氧化物、硫化物形式并不限于此,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散射粒子包括核壳结构粒子,核壳结构粒子的核材质包括锌颗粒、钛颗粒、银颗粒、锡颗粒中的一种,壳材质包括锌颗粒、钛颗粒、银颗粒、锡颗粒中的一种。
可选地,散射粒子可以包括ZnO@TiO2、ZnO@ZnS、ZnO@Ag、TiO2@Ag核壳结构的散射粒子。
当然,散射粒子的材料并不限于此。
请参阅图8及图9,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例,发光元件还包括空穴注入层17以及空穴传输层18,空穴注入层17设置于第一电极11靠近发光层12的一侧,空穴传输层18设置于发光层12与空穴注入层17之间。
其中,空穴注入层17能够降低第一电极11注入空穴的势垒,使空穴能从第一电极11有效地注入到发光元件中。可选地,空穴注入层17可以由银(Ag)、钼(Mo)、铬(Cr)、钒(V)、钨(W)、镍(Ni)、铱(Ir)等氧化物材料制成,以使得空穴能够更稳定地注入发光层12。
空穴输送层设置于空穴注入层17上,以将从空穴注入层17注入的空穴输送至发光层12。可选地,空穴输送层可以由聚芴或其衍生物或者多芳胺或其衍生物等的高分子化合物等制成。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发光元件还包括电子注入层19,设置于散射粒子层15与第二电极16之间。电子注入层19能够降低第二电极16注入电子的势垒,以使电子能从第二电极16有效地注入到发光元件中。可选地,电子注入层19可以由LiF、MgP、MgF2、Al2O3等材料制成。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其第一电极11的厚度可以设置为150nm,空穴注入层17的厚度可以设置为10nm,空穴传输层18的厚度可以设置为120nm,发光层12的厚度可以设置为20nm,空穴阻挡层13的厚度可以设置为10nm,第一散射粒子层151的厚度可以设置为5-15nm,电子传输层14的厚度可以设置为20nm,第二散射粒子层152的厚度可以设置为50-120nm,电子注入层19的厚度可以设置为2nm,第二电极16的厚度可以设置为150nm。
根据以上数据测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的开启电压和电子及空穴注入率,得到开启电压较之前没有设置两层散射粒子层15的发光元件降低了76%,电流效率提高了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通过设置两层及以上的散射粒子层15,每层的散射粒子层15均设有多个散射粒子,不仅能够提高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增加光线的传输方向以及不同方向的出光量,还能降低开启电压,使得电子和空穴更加平衡稳定的注入,从而更好的改善色偏。并且,单独制作散射粒子层15,还能降低工艺难度,便于制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如前述的任一种发光元件。因发光元件具有良好的光透过率、制作简单等优点,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发光元件具有均匀且良好的亮度以及色度,保证显示效果,提高制作效率。
虽然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所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其他连接方式的替换等,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应理解,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两层以上的散射粒子层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空穴阻挡层和所述电子传输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两层以上的所述散射粒子层中的一者设置于所述空穴阻挡层与所述电子传输层之间,至少还有一者设置于所述电子传输层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散射粒子层包括多个散射粒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散射粒子包括椭球型散射粒子,所述椭球型散射粒子的长轴长度L1与短轴长度L2的比值满足:1:1<L1:L2≤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粒子层的层数为两层,所述两层散射粒子层包括第一散射粒子层以及第二散射粒子层,所述第一散射粒子层设置于所述空穴阻挡层与所述电子传输层之间,所述第二散射粒子层设置于所述电子传输层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所述第一散射粒子层包括多个第一散射粒子,所述第二散射粒子层包括多个第二散射粒子,多个所述第一散射粒子的平均粒径Dv1小于多个所述第二散射粒子的平均粒径Dv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射粒子层的厚度d1小于所述第二散射粒子层的厚度d2,且d1≤Dv1,d2≤Dv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射粒子的总体积在所述第一散射粒子层的总体积中的占比为40%~60%;
所述第二散射粒子的总体积在所述第二散射粒子层的总体积中的占比为40%~6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射粒子层中的所述第一散射粒子在所述发光元件的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散射粒子层中的所述第二散射粒子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射粒子的粒径D1满足:5nm≤D1≤15nm;
所述第二散射粒子的粒径D2满足:50nm≤D2≤120n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粒子包括金属颗粒,所述金属颗粒包括锌颗粒、钛颗粒、银颗粒、锡颗粒中的一种或几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粒子包括核壳结构粒子,所述核壳结构粒子的核材质包括锌颗粒、钛颗粒、银颗粒、锡颗粒中的一种,壳材质包括锌颗粒、钛颗粒、银颗粒、锡颗粒中的一种。
10.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
CN202210709155.7A 2022-06-22 2022-06-22 发光元件以及显示面板 Pending CN1151726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09155.7A CN115172625A (zh) 2022-06-22 2022-06-22 发光元件以及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09155.7A CN115172625A (zh) 2022-06-22 2022-06-22 发光元件以及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72625A true CN115172625A (zh) 2022-10-11

Family

ID=83487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09155.7A Pending CN115172625A (zh) 2022-06-22 2022-06-22 发光元件以及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7262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2186107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US20130228769A1 (en) Double-sided luminesc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575725B (zh) 包含金屬氧化物的陽極及具有該陽極之有機發光裝置
US20070221910A1 (en) Intermediate Layer in Electroluminescent Arrangements and Electroluminescent Arrrangement
JP7201442B2 (ja) 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デバイス及び表示装置
CN105633244B (zh) 电致发光器件、具有其的显示装置与照明装置
JP6339181B2 (ja) 有機elデバイス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WO2004060028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ディスプレイ
KR101650541B1 (ko) 플렉서블 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317267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소자
CN108023022B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电子设备
JP5659677B2 (ja) 有機el素子および有機el照明装置
CN115172625A (zh) 发光元件以及显示面板
CN111244306A (zh) 一种顶发射有机发光二极管单元
WO2021073154A1 (zh)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和显示面板
KR101961355B1 (ko) 유기발광장치
JP2011154809A (ja) 有機el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076602A (ja) トップエミッション型青色発光oled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70046179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CN113363400B (zh) 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面板
CN212257439U (zh) 一种发光器件、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1129343B (zh) 显示装置
JP2013157424A (ja) 有機elパネル
WO2024000662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14225330A (ja) 発光デバイス、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