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52135A - 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和铁芯产品的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和铁芯产品的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52135A
CN115152135A CN202080095373.5A CN202080095373A CN115152135A CN 115152135 A CN115152135 A CN 115152135A CN 202080095373 A CN202080095373 A CN 202080095373A CN 115152135 A CN115152135 A CN 1151521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heating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resin materials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53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佐木荣实
西田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High Tec Inc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High Tec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High Tec Inc filed Critical Mitsui High Tec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152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521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02Transfer moulding, i.e. transferr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by a plunger from a "shot" cavity into a mould cav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4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inject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or for coating articles
    • B29C45/14336Coating a portion of the article, e.g. the edge of the article
    • B29C45/14344Moulding in or through a hole in the article, e.g. outsert mou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72Heating o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7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12Impregnating, heating or drying of windings, stators, rotors or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5/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 B29C2945/7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5/76003Measured parameter
    • B29C2945/761Dimensions, e.g. thick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5/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 B29C2945/7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5/76003Measured parameter
    • B29C2945/7613Weigh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5/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 B29C2945/7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5/76177Location of measurement
    • B29C2945/76287Mould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705/00Use of metals, their alloys or their compounds, for preformed parts, e.g. for inserts
    • B29K2705/08Transition metals
    • B29K2705/12Ir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995/00Properties of moulding material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preformed parts or moulds
    • B29K2995/0003Properties of moulding material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preformed parts or moulds having particular electrical or magnetic properties, e.g. piezoelectric
    • B29K2995/0008Magnetic or paramagnet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748Machines or part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9L2031/7498R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和铁芯产品的制造装置,能够向铁芯主体的多个树脂形成区域适当地供给熔融树脂。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可以包含:分别向形成于加热部的多个第一收容部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材料;利用加热部大致同时地开始对配置于多个第一收容部的多个上述树脂材料进行加热;从多个第一收容部向设置于铁芯主体的多个树脂形成区域供给熔融树脂。

Description

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和铁芯产品的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和铁芯产品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树脂模制方法,其包含:在马达铁芯的磁体收容孔内收容磁体;利用模制模具夹持马达铁芯;以及向磁体收容孔压送模制树脂,对磁体收容孔内的磁体进行树脂模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53368号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公开涉及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和铁芯产品的制造装置,能够向铁芯主体的多个树脂形成区域适当地供给熔融树脂。
(二)技术方案
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可以包含:分别向形成于加热部的多个第一收容部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材料;利用加热部的升温而大致同时地开始对配置于多个第一收容部的多个上述树脂材料进行加热;以及从多个第一收容部向设置于铁芯主体的多个树脂形成区域供给熔融树脂。
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可以包含:对形成有多个磁体插入孔的铁芯主体进行预热;以及从形成于输送部的多个第二收容部分别向多个磁体插入孔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材料,该方法利用铁芯主体大致同时地开始对多个树脂材料进行加热。
铁芯产品的制造装置的一例可以具备:加热部,其形成有多个第一收容部;投入机,其构成为分别向多个第一收容部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材料;加热器,其构成为大致同时地开始对利用投入机配置于多个第一收容部的多个上述树脂材料进行加热;以及挤出机构,其构成为分别将多个第一收容部内的熔融树脂挤出,并将熔融树脂向设置于铁芯主体的多个树脂形成区域供给。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例1的方法相同的作用效果。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和铁芯产品的制造装置,能够向铁芯主体的多个树脂形成区域适当地供给熔融树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转子层叠铁芯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转子层叠铁芯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3是部分地表示树脂填充系统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4是表示配置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5是部分地表示树脂填充系统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6是表示输送部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部分地表示树脂填充系统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8是表示输送部和加热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9是概要表示树脂填充系统的一例的剖面图。
图10是概要表示树脂填充系统的另一例的剖面图。
图11是用于说明转子层叠铁芯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概要表示树脂填充系统的另一例的剖面图。
图13是部分地表示树脂填充系统的另一例的概要图。
图14是概要表示树脂填充系统的另一例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配置部和输送部的另一例的剖面图。
图16是表示配置部和输送部的另一例的剖面图。
图17的(a)是表示配置部的另一例的立体图,图17的(b)是表示输送部的另一例的立体图,图17的(c)是表示加热部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18的(a)是表示加热部的另一例的立体图,图18的(b)是图18的(a)的B-B线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相同要素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转子层叠铁芯]
首先参照图1对转子层叠铁芯1(铁芯产品)的结构进行说明。转子层叠铁芯1是转子(rotor)的一部分。转子通过将未图示的主轴安装于转子层叠铁芯1而构成。通过将转子与定子(stator)组合而构成电动机(马达)。转子层叠铁芯1可以构成嵌入磁体型(IPM)马达的一部分,也可以构成其他种类的马达的一部分。
转子层叠铁芯1具备:层叠体10(铁芯主体)、多个永久磁体12以及多个固化树脂14。
层叠体10呈圆筒状。在层叠体10的中央部以沿着中心轴Ax延伸的方式设置有贯通层叠体10的轴孔10a。轴孔10a沿着层叠体10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由于层叠体10绕中心轴Ax旋转,因此中心轴Ax也是旋转轴。在轴孔10a内插通主轴。
在层叠体10形成有多个磁体插入孔16(树脂形成区域)。磁体插入孔16沿着层叠体10的外周缘以规定间隔排列。形成于层叠体10的多个磁体插入孔16的数量可以为3个以上。从上方观察,3个以上的磁体插入孔16作为整体可以呈环状,也可以呈圆环状。各磁体插入孔16以沿着中心轴Ax延伸的方式贯通层叠体10。即,各磁体插入孔16沿着高度方向延伸。
层叠体10通过层叠多个冲裁部件W而构成。冲裁部件W是将后述的金属板MS(例如电磁钢板)冲裁成规定形状而成的板状体,呈与层叠体10对应的形状。在高度方向上相邻的冲裁部件W彼此可以通过临时固定部18紧固(参照图1),也可以通过粘接剂接合,也可以通过焊接结合。
层叠体10也可以通过所谓的旋转层叠或偏斜而构成。“旋转层叠”是指一边使冲裁部件W彼此之间的角度相对地错开一边层叠多个冲裁部件W。实施转动层叠主要是为了抵消冲裁部件W的板厚偏差,从而提高层叠体10的平面度、平行度以及直角度。“偏斜”是指以相对于中心轴Ax具有扭转角的方式层叠多个冲裁部件W。实施偏斜的目的是降低齿槽转矩、转矩波动等。旋转层叠或偏斜的角度可以设定为任意的大小。
永久磁体12可以在各磁体插入孔16内各插入一个。永久磁体12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呈长方体形状。永久磁体12的种类根据马达的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等来确定即可,例如可以是烧结磁体,也可以是粘结磁体。
固化树脂14是在配置有永久磁体12的磁体插入孔16内填充的熔融状态的树脂材料(熔融树脂)的固化物。固化树脂14可以构成为将永久磁体12固定于磁体插入孔16内。固化树脂14可以构成为将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冲裁部件W彼此接合。作为构成固化树脂14的树脂材料,例如可举出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等。作为热固性树脂的具体例,例如可举出包含环氧树脂、固化引发剂和添加剂的树脂组合物。作为添加剂,可举出填料、阻燃剂、应力降低剂等。
[转子层叠铁芯的制造装置]
接着参照图2对转子层叠铁芯1的制造装置100进行说明。制造装置100构成为从带状的金属板MS开始来制造转子层叠铁芯1。制造装置100具备开卷机110、送出装置120、冲裁装置130、磁体安装装置140、树脂填充系统200以及控制器Ctr(判断部)。
开卷机110构成为将卷材111可自由旋转地保持。卷材111由金属板MS呈线圈状(涡旋状)卷绕而成。送出装置120包含从上下夹持金属板MS的一对辊121、122。一对辊121、122构成为,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信号而旋转及停止,将金属板MS朝向冲裁装置130间歇地依次送出。
冲裁装置130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信号进行动作。冲裁装置130构成为对由送出装置120间歇地送出的金属板MS依次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冲裁部件W。冲裁装置130构成为将通过冲裁加工得到的多个冲裁部件W依次层叠而形成层叠体10。由冲裁装置130形成的层叠体10例如可以通过输送机Cv1向磁体安装装置140输送,也可以通过人手向磁体安装装置140输送。
磁体安装装置140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信号进行动作。磁体安装装置140构成为向各磁体插入孔16各配置一个永久磁体12。磁体安装装置140例如可以是机械手。
树脂填充系统200构成为向配置有永久磁体12的磁体插入孔16内填充熔融树脂M(参照图9)。对于树脂填充系统200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控制器Ctr例如构成为,基于记录介质(未图示)中记录的程序或者来自操作者的操作输入等,生成用于使送出装置120、冲裁装置130、磁体安装装置140以及树脂填充系统200分别动作的信号。控制器Ctr构成为,将生成的信号分别向送出装置120、冲裁装置130、磁体安装装置140以及树脂填充系统200发送。
[树脂填充系统]
接着参照图3~图9对树脂填充系统20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图9所示,树脂填充系统200具备:材料供给单元U1、配置单元U2、输送单元U3以及加热单元U4。
如图3所示,材料供给单元U1包含:材料供给器210、重量传感器SE1(第二测量器)、以及高度传感器SE2(第二测量器)。材料供给器210包含排列机构211和输送机构212。
排列机构211构成为,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进行动作。排列机构211构成为,储存多个树脂片T(树脂材料)。排列机构211构成为,一边将各树脂片T调整为规定的姿态,一边将树脂片T逐个向输送机构212送出。排列机构211也可以构成为,将两个以上的树脂片T作为一组向输送机构212送出。
输送机构212构成为,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进行动作。输送机构212从排列机构211朝向配置单元U2延伸。输送机构212构成为,将从排列机构211逐个送出的树脂片T朝向配置单元U2依次输送。因此,在输送机构212中,多个树脂片T排成一列。在输送机构212中,多个树脂片T也可以排列成两列以上。
重量传感器SE1构成为,测量各树脂片T的重量。在重量传感器SE1中测量的重量数据被发送至控制器Ctr。重量传感器SE1也可以构成为,内置于输送机构212,对通过输送机构212的树脂片T的重量进行测量。重量传感器SE1也可以构成为,与输送机构212独立,测量由后述的把持机构230等移载的树脂片T的重量。
高度传感器SE2构成为,测量各树脂片T的高度。高度传感器SE2可以是非接触式传感器,也可以是接触式传感器。在高度传感器SE2中测量的高度数据被发送至控制器Ctr。高度传感器SE2可以构成为,配置于输送机构212的上方,对通过输送机构212的树脂片T的高度进行测量。高度传感器SE2可以构成为,在与输送机构212不同的位置测量树脂片T的高度。
如图3和图4所示,配置单元U2包含:配置部220、把持机构230、高度传感器SE3(第一测量器)、驱动源D1、和升降机构D2。
配置部220构成为,在规定的位置保持规定数量的树脂片T。配置部220包含:多个收容孔221(第三收容部)、多个插通孔222。
多个收容孔221各自构成为能够收容至少一个树脂片T。当在一个收容孔221收容多个树脂片T时,可以在该收容孔221内,将该多个树脂片T在该收容孔221的延伸方向上排成一列(参照图3)。
多个收容孔221以在配置部22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配置部220。多个收容孔221例如可以从配置部220的上端面延伸至配置部220的下部。多个收容孔221的长度例如可以根据所要收容的树脂片T的数量来设定。
如图4所示,多个收容孔221定位成从上方观察呈环状。多个收容孔221也可以定位成从上方观察呈圆环状。
多个插通孔222包含与多个收容孔221相同数量的插通孔222。各插通孔222以与对应的收容孔221连通的方式沿高度方向延伸。各插通孔222例如可以从配置部220的下端面延伸到对应的收容孔221。各插通孔222的开口面积设定为比对应的收容孔221的开口面积小。因此,阻挡了配置于收容孔221的树脂片T从插通孔222落下。
如图3所示,把持机构230构成为,把持一个树脂片T并从材料供给单元U1向配置单元U2移送。把持机构230也可以构成为,同时把持两个以上的树脂片T,并从材料供给单元U1向配置单元U2移送。把持机构230包含把持工具231和驱动源232。
把持夹具231构成为,能够把持树脂片T。把持工具231例如可以由多个卡盘爪构成。可以在多个卡盘爪相互接近时,通过多个卡盘爪来把持树脂片T。当多个卡盘爪相互分离时,多个卡盘爪可以释放树脂片T。
驱动源232构成为,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进行动作。驱动源232构成为,驱动把持工具231,使把持工具231把持或释放树脂片T。驱动源232构成为,在材料供给单元U1与配置单元U2之间,使把持工具231沿水平方向和/或铅垂方向移动。
高度传感器SE3构成为,对收容于各收容孔221的树脂片T的高度进行测量。高度传感器SE3可以是非接触式传感器,也可以是接触式传感器。在高度传感器SE3中测量的高度数据被发送至控制器Ctr。高度传感器SE3可以配置于配置部220的上方。
驱动源D1构成为,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进行动作。驱动源D1构成为,使配置部220绕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的中心轴旋转。驱动源D1例如可以是旋转马达。
多个升降机构D2构成为,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进行动作。多个升降机构D2构成为,能够沿着上下方向进行伸缩。多个升降机构D2例如可以是升降气缸。各升降机构D2的前端部能够插通于对应的收容孔221及插通孔222内。因此,如果升降机构D2的前端部D2a在收容孔221内收容有树脂片T的状态下上升,则前端部D2a将树脂片T向收容孔221外顶推。
如图5和图6所示,输送单元U3包含:输送部240(投入机)、开闭部件250(投入机)、驱动源D3、和驱动源D4。
输送部240构成为,在规定的位置保持规定数量的树脂片T。输送部240包含多个收容孔241(第二收容部)。
多个收容孔241各自构成为能够收容至少一个树脂片T。当在一个收容孔241收容多个树脂片T时,可以在该收容孔241内,将该多个树脂片T在该收容孔241的延伸方向上排成一列(参照图5)。
多个收容孔241以在输送部24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输送部240。多个收容孔241例如可以从输送部240的上端面延伸至下端面。多个收容孔241可以是在高度方向上贯通输送部240的贯通孔。多个收容孔241的长度例如可以根据所要收容的树脂片T的数量来设定。
如图6所示,多个收容孔241定位成从上方观察呈环状。多个收容孔241也可以定位成从上方观察呈圆环状。多个收容孔241的数量可以与多个收容孔221的数量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多个收容孔241可以位于从上方观察与多个收容孔221重合的位置。
如图5和图6所示,开闭部件250以能够相对于输送部240的下表面水平移动的方式配置于输送部240的底部。如图5所示,开闭部件250包含多个贯通孔251。
多个贯通孔251以在开闭部件25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开闭部件250。多个贯通孔251在高度方向上贯通开闭部件250。多个贯通孔251定位成从上方观察呈环状。多个贯通孔251也可以定位成从上方观察呈圆环状。
多个贯通孔251的数量可以与多个收容孔241的数量相同。如图5和图6所示,各贯通孔251可以包含第一部分251a和第二部分251b。第一部分251a的开口面积可以设定为树脂片T能够通过的程度。第二部分251b的开口面积可以设定为升降机构D2的前端部D2a能够通过的程度。第二部分251b的开口面积比树脂片T的底面的面积小。
驱动源D3构成为,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进行动作。如图5所示,驱动源D3构成为,在配置单元U2与加热单元U4之间,使输送部240和开闭部件250沿水平方向和/或铅垂方向移动。驱动源D3例如可以是线性致动器。
驱动源D4构成为,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进行动作。驱动源D4构成为,使开闭部件250沿水平方向滑动。驱动源D4例如可以构成为,使开闭部件250在从上方观察时第一部分251a的大部分与收容孔241大致一致的第一位置、和从上方观察时主要是第二部分251b与收容孔241重合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如图5所示,当开闭部件250位于第一位置时,树脂片T能够通过第一部分251a从收容孔221向收容孔241移动。当开闭部件250位于第二位置时,虽然阻挡了配置于收容孔241的树脂片T从贯通孔251落下,但是升降机构D2的前端部D2a能够通过第二部分251b。
加热单元U4构成为,向插通有永久磁体12的磁体插入孔16内填充熔融树脂M。如图7~图9所示,加热单元U4包含:夹具260、加热模具270(加热部)、以及多个挤出机构280。
如图9所示,夹具260包含:基座部件261、和设置于基座部件261的插通柱262。基座部件261构成为,能够载置层叠体10。插通柱262位于基座部件261的大致中央部,并从基座部件261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插通柱262呈圆柱形状,且具有与层叠体10的轴孔10a对应的外形。
加热模具270构成为,能够与下模291一起在高度方向上夹持层叠体10和夹具260。加热模具270也作为上模发挥功能。在加热模具270和下模291对层叠体10和夹具260进行夹持时,从高度方向对层叠体10施加规定的载荷。
加热模具270包含多个收容孔271(第一收容部)。多个收容孔271各自构成为,能够收容至少一个树脂片T。当在一个收容孔271收容多个树脂片T时,可以在该收容孔271内,将该多个树脂片T在该收容孔271的延伸方向上排成一列(参照图7和图8)。
多个收容孔271以在加热模具27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加热模具270。多个收容孔271例如可以从加热模具270的上端面延伸至下端面。多个收容孔271可以是在高度方向上贯通加热模具270的贯通孔。多个收容孔271的长度例如可以根据所要收容的树脂片T的数量来设定。
如图8所示,多个收容孔271定位成从上方观察呈环状。多个收容孔271也可以定位成从上方观察呈圆环状。多个收容孔271的数量可以与多个收容孔241的数量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多个收容孔271可以位于从上方观察与多个收容孔241重合的位置。在加热模具270和下模291对层叠体10和夹具260进行夹持时,各收容孔271可以位于与层叠体10的磁体插入孔16分别对应的部位。
如图7和图9所示,加热模具270包含加热器273。加热器273构成为,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进行动作。加热器273构成为,通过对加热模具270进行加热来对收容于各收容孔271的树脂片T进行加热。如果利用加热器273加热树脂片T,则树脂片T熔融,如图9所示,变化为熔融树脂M。加热器273可以配置在加热模具270内,也可以配置在加热模具270的外部。
多个挤出机构280构成为,将熔融树脂M向磁体插入孔16挤出。各挤出机构280包含柱塞281和驱动源282。各柱塞281构成为,能够从上方插通于对应的收容孔271。各驱动源282构成为,基于来自控制器Ctr的指示进行动作。各驱动源282构成为,使对应的柱塞281上下移动。因此,各柱塞281可以通过对应的驱动源282相对于对应的收容孔271分别独立地插拔。或者可以是,一个驱动源282使多个柱塞281同时上下动作。
在此例示了加热模具270发挥上模功能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另外设置上模292,该上模292能够与下模291一起对加热模具270、层叠体10以及夹具260进行把持(参照图10)。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与收容孔271连通的贯通孔293设置于上模292即可,并且只要在各贯通孔293设置挤出机构280(柱塞281和驱动源282)即可。
[转子层叠铁芯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3~图11对转子层叠铁芯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此省略了对利用冲裁装置130形成层叠体10的工序的说明,对其后的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将载置于夹具260的状态的层叠体10输送至磁体安装装置140。即,如图9或图10所示,层叠体10以插通柱262插通于轴孔10a的状态载置于夹具260。接着,向各磁体插入孔16内分别插入永久磁体12(参照图11的步骤S11)。永久磁体12向各磁体插入孔16内的插入可以通过人手进行,也可以基于控制器Ctr的指示,通过磁体安装装置140所具备的机械手(未图示)等来进行。之后,层叠体10以位于加热模具270下方的方式(例如是以层叠体10的上端面与加热模具270的下端面抵接的方式)与夹具260一起被输送到加热单元U4。
另一方面,在树脂填充系统200中,首先,控制器Ctr控制材料供给器210,一边将树脂片T调整为规定的姿态并逐个排列,一边利用输送机构212向下游侧送出。当树脂片T到达重量传感器SE1和高度传感器SE2时,重量传感器SE1和高度传感器SE2可以测量各树脂片T的重量和高度,并将测量数据发送至控制器Ctr(参照图11的步骤S12)。
控制器Ctr可以基于测量的数据来判断树脂片T的高度和重量是否处于规定的范围内。当树脂片T的高度和重量不在规定的范围内时,控制器Ctr可以控制未图示的排出机构等将该树脂片T从输送机构212排除,并可以对作业者发出警报。对于树脂片T的高度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通过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高度而言是否在-1.5mm~+1.5mm的范围来判断,也可以通过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高度而言是否在-1.3mm~+1.3mm的范围来判断。对于树脂片T的重量是否处于规定的范围内,可以通过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重量而言是否在-1.0g~+1.0g的范围来判断,也可以通过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重量而言是否在-0.7g~+0.7g的范围来判断。
当树脂片T到达输送机构212的下游端时,控制器Ctr控制驱动源232,利用把持夹具231来把持树脂片T。接着,控制器Ctr控制驱动源232,使把持工具231移动,以使得把持工具231位于配置部220的规定的收容孔221的上方。接着,控制器Ctr控制驱动源232,使树脂片T从把持工具231释放。这样,如图3和图4所示,将树脂片T收容于规定的收容孔221。
当将应收容于一个收容孔221的树脂片T的数量设为1个时,控制器Ctr可以控制驱动源D1,使配置部220沿周向旋转规定角度,以使得下一个应投入树脂片T的收容孔221与把持机构230释放树脂片T的释放位置对应。另一方面,当将应收容于一个收容孔221的树脂片T的数量设为多个时,可以在将规定数量的树脂片T收容于该一个收容孔221之后,控制器Ctr控制驱动源D1,使配置部220沿周向旋转规定角度,以使得下一个应投入树脂片T的收容孔221与上述释放位置对应。通过多次重复该操作,向全部的收容孔221分别投入规定数量的树脂片T(参照图11的步骤S13)。
如图3所示,可以是,对于上述的配置部220的每次旋转,高度传感器SE3测量投入了规定数量的树脂片T之后的收容孔221内的高度,并将测量数据向控制器Ctr发送(参照图11的步骤S14)。控制器Ctr可以基于测量的数据来判断收容孔221内是否存在规定数量的树脂片T。
当收容孔221内的高度不在规定的范围内时,控制器Ctr可以对作业者发出警报。或者,当收容孔221内的树脂片T不足时(收容孔221内的高度小于规定范围的下限值时),控制器Ctr可以控制驱动源232,将不足量的树脂片T追加投入到该收容孔221内。当收容孔221内的树脂片T过剩时(收容孔221内的高度超过规定范围的上限值时),控制器Ctr可以控制驱动源232,将过剩量的树脂片T从该收容孔221去除。
接着,如图5所示,控制器Ctr控制驱动源D3、D4,使输送部240位于配置部220的上方,且使开闭部件250位于第一位置。在该状态下,控制器Ctr控制各升降机构D2,使各前端部D2a上升,由此使各收容孔221内的树脂片T分别投入到对应的收容孔241内。接着,控制器Ctr控制驱动源D4,使开闭部件250位于第二位置。接着,控制器Ctr控制各升降机构D2,使各前端部D2a下降。由此,各收容孔241内的树脂片T被输送部240和开闭部件250保持(参照图11的步骤S15)。
接着,如图7和图8所示,控制器Ctr控制驱动源D3,使输送部240和开闭部件250位于加热模具270的上方。此时,控制器Ctr可以控制加热器273,对加热模具270进行预热,以使加热模具270成为规定温度。接着,控制器Ctr控制驱动源D4,使开闭部件250位于第一位置。由此,从对应的收容孔241分别向升温后的各收容孔271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片T(参照图11的步骤S16)。因此,在各收容孔271中,大致同时地开始对树脂片T的加热。另外,为了防止树脂片T从收容孔271落下,可以在向收容孔271投入树脂片T之前(开闭部件250向第一位置移动之前),将层叠体10配置于加热模具270的下方。
当树脂片T在各收容孔271中熔融而成为熔融树脂M时,控制器Ctr控制各驱动源282,利用对应的各柱塞281将各收容孔271内的熔融树脂M向各磁体插入孔16挤出(参照图11的步骤S17)。由此,向各磁体插入孔16填充熔融树脂M。此时,可以利用加热模具270和下模291或者上模292和下模291对层叠体10加压。当填充于各磁体插入孔16的熔融树脂M固化时,则从层叠体10取下加热模具270。这样,在各磁体插入孔16内分别形成固化树脂14,转子层叠铁芯1完成。
[作用]
根据以上的例子,大致同时地开始对分别配置于各收容孔271的树脂片T进行加热。即,各树脂片T的加热开始的时刻不易产生时间差。因此,各收容孔271各自中的熔融树脂M的粘度不易产生偏差。因此,容易向多个磁体插入孔16均匀地供给熔融树脂M,因此能够抑制如下情况:在磁体插入孔16中产生未填充熔融树脂M的部位;熔融树脂M从磁体插入孔16漏出等。其结果是,能够向多个磁体插入孔16适当地供给熔融树脂M。因此,能够降低转子层叠铁芯1的不良率。
根据以上的例子,分别从对应的收容孔241大致同时地向升温后的各收容孔271投入树脂片T。因此,树脂片T从输送部240向加热模具270的投入无需等待加热模具270的升温完成。因此,能够提高转子层叠铁芯1的生产率。
根据以上的例子,通过使开闭部件250位于第一位置,分别从各收容孔241向对应的收容孔271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片T。因此,能够通过开闭部件250的滑动动作这样的极其简单的方法,来实现树脂片T向各收容孔271的大致同时投入。
根据以上的例子,收容孔271排列成圆环状。因此,能够更适当地向以排列成圆环状的方式形成于层叠体10的多个磁体插入孔16供给熔融树脂M。
根据以上的例子,能够向收容孔221、241、271配置1个或多个树脂片T。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根据磁体插入孔16的容量使树脂片T的数量增减,能够更适当地供给熔融树脂M。
根据以上的例子,能够将多个树脂片T在收容孔221、241、271内在其长度方向上排成一列。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磁体插入孔16的容量较大,也能够更适当地供给熔融树脂M。另外,当多个树脂片T在收容孔271内沿其长度方向排成一列时,能够大致均等地对该多个树脂片T进行加热。
根据以上的例子,各树脂片T的高度和/或重量能够通过高度传感器SE2和/或重量传感器SE1进行测量。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控制器Ctr在树脂片T熔融前预先判断各树脂片T的高度和/或重量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向磁体插入孔16供给适量的熔融树脂M。
根据以上的例子,能够测量投入了规定数量的树脂片T之后的收容孔221内的高度。即,能够测量收容于收容孔221内的树脂片T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控制器Ctr在树脂片T熔融前预先判断各收容孔221是否配置有规定数量的树脂片T。因此,能够向磁体插入孔16供给适量的熔融树脂M。
根据以上的例子,在向配置部220的各收容孔221分别投入了树脂片T之后,将这些树脂片T向输送部240的各收容孔241投入。即,在配置部220和输送部240分别进行:多个树脂片T的配置处理、和多个树脂片T向加热模具270的输送处理。因此,在利用输送部240将多个树脂片T向加热模具270输送的期间,能够进行倾向于耗费较多时间的配置处理。因此,能够削减多个树脂片T的配置处理所需的等待时间,因此能够提高转子层叠铁芯1的生产率。
根据以上的例子,利用把持夹具231将树脂片T逐个投入收容孔221。即使在利用把持夹具231把持树脂片T的过程中从树脂片T产生粉尘,由于把持夹具231不是吸附树脂片T而是物理性地夹住树脂片T,因此比较不易受该粉尘的影响。因此,能够减少维护作业的时间、频次,因此能够提高转子层叠铁芯1的生产率。
[变形例]
本说明书的公开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定。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和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对以上的例子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等。
(1)加热模具270也可以包含2个以上的收容孔271。当加热模具270包含3个以上的收容孔271时,这些收容孔271可以排列成环状。“环状”可以包含:3个收容孔271排列成三角形状的状态、4个收容孔271排列成四边形状的状态、5个收容孔271排列成五边形状的状态等。输送部240也可以与加热模具270同样地包含2个以上的收容孔241。配置部220也可以与加热模具270同样地包含2个以上的收容孔221。
(2)熔融树脂M向磁体插入孔16的填充可以分为2次以上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在每次填充时使用的树脂片T的尺寸和/或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可以根据树脂片T所含的填料的种类等,设定为先填充的熔融树脂M的流动性比后填充的熔融树脂M的流动性低。
(3)当在一个收容孔221、241、271收容多个树脂片T时,这些树脂片T的尺寸和/或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4)在上述的例子中,在收容孔221、241、271内收容有树脂片T、即固体状的树脂材料,但是也可以将液状、粉体状的树脂材料收容于收容孔221、241、271内。
(5)开闭部件250可以是以能够相对于配置部220的下表面水平移动的方式配置于配置部220的底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是在输送部240位于配置部220下方的状态下,使配置部220的底面的开闭部件250沿水平方向滑动,从而将收容孔221内的树脂片T向收容孔241内投入。
(6)在上述的例子中,从层叠体10的上方填充熔融树脂M,但是也可以从层叠体的下方填充熔融树脂M。或者,也可以从层叠体10的上方和下方双方填充熔融树脂M。
参照图12来说明从层叠体10下方填充熔融树脂M时的加热单元U4的结构的一例。图12例示的加热单元U4与图9例示的加热单元U4的区别在于:还具备上模295;挤出机构280的配置以及夹具260的结构。
上模295构成为能够与加热模具270一起在高度方向上夹持层叠体10和夹具260。多个挤出机构280的各柱塞281构成为能够从下方插通于对应的收容孔271。
夹具260的基座部件261可以包含多个贯通孔263。
多个贯通孔263以在基座部件261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基座部件261。多个贯通孔263例如可以从基座部件261的上端面延伸至下端面。
多个贯通孔263可以定位成从上方观察呈环状。多个贯通孔263也可以定位成从上方观察呈圆环状。多个贯通孔263的数量可以与多个收容孔271的数量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多个贯通孔263可以位于从上方观察与多个收容孔271重合的位置。在利用夹具260、加热模具270和上模295夹持层叠体10时,各贯通孔263可以位于与层叠体10的磁体插入孔16分别对应的部位。另外,可以在夹具260的基座部件261的与层叠体10接触的面所对置的面、或者下模270的与夹具260接触的面中的任一面包含多个树脂流路(例如是槽、贯通孔)。树脂流路可以将收容孔271、贯通孔263和磁体插入孔16以流体方式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各收容孔271也可以在从上方观察时不与对应的磁体插入孔16重合,在这种情况下,多个贯通孔263可以比多个收容孔271多。
接着,参照图12和图13来说明:在图12例示的加热单元U4中,将树脂片T投入加热模具270的处理(图11的步骤S16)、和将熔融树脂M填充于磁体插入孔16的处理(图11的步骤S17)。
在将树脂片T投入加热模具270的处理中,如图13所示,控制器Ctr控制驱动源D3,使输送部240和开闭部件250位于加热模具270的上方。此时,控制器Ctr可以控制加热器273,对加热模具270进行预热,以使加热模具270成为规定温度。接着,控制器Ctr控制驱动源D4,使开闭部件250位于第一位置。由此,分别从对应的收容孔241向升温后的各收容孔271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片T(参照图11的步骤S16)。因此,在各收容孔271中,大致同时地开始对树脂片T的加热。另外,由于柱塞281分别从下方插通于各收容孔271,因此利用柱塞281防止了树脂片T的落下。
接着,在将熔融树脂M填充于磁体插入孔16的处理中,如图12所示,将载置有层叠体10的夹具260载置于加热模具270上。进而,在层叠体10上载置上模295。由此,层叠体10和夹具260被上模295和加热模具270以从高度方向施加了规定的载荷的状态夹持。即,在图12例示的加热单元U4中,加热模具270也作为下模发挥功能。
在利用上模295和加热模具270夹持层叠体10和夹具260的状态下,当树脂片T在各收容孔271中熔融而成为熔融树脂M时,控制器Ctr控制各驱动源282,利用对应的各柱塞281将各收容孔271内的熔融树脂M向各磁体插入孔16挤出(参照图11的步骤S17)。此时,层叠体10可以被上模295和加热模具270加压。由此,熔融树脂M经由各贯通孔263向各磁体插入孔16内流动,从而向各磁体插入孔16填充熔融树脂M。当填充于各磁体插入孔16的熔融树脂M固化时,则从层叠体10取下上模295。这样,在各磁体插入孔16内分别形成固化树脂14,转子层叠铁芯1完成。
另外,在此例示了加热模具270发挥下模功能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另外设置下模296,该下模296能够与上模295一起对层叠体10、夹具260和加热模具270进行把持(参照图14)。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与收容孔271连通的贯通孔297设置于下模296即可,并且只要在各贯通孔297设置挤出机构280(柱塞281和驱动源282)即可。另外,下模296可以与加热模具270一体化。
(7)在上述的例子中,例示了使用加热模具270制造铁芯产品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不使用加热模具270。即可以是,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包含:对形成有多个磁体插入孔16的层叠体10进行预热;以及分别从形成于输送部240的多个收容孔241向多个磁体插入孔16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材料,该方法利用来自层叠体10的热大致同时地开始加热多个树脂材料。可以是,在永久磁体12和树脂片T配置于磁体插入孔16内的状态下对树脂片T进行加热,从而向磁体插入孔16内填充熔融树脂M。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层叠体10的加热来加热树脂片T,也可以通过将加热后的永久磁体12插入磁体插入孔16来加热树脂片T。在该例子中,输送部240的各收容孔241收容的树脂片T不投入加热模具270中,而是分别直接投入到对应的磁体插入孔16中。在层叠体10的热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在层叠体的周围配置加热器等加热装置并追加进行加热。另外,树脂片T可以利用加热后的层叠体10和预先配置于磁体插入孔16的永久磁体12的热量进行加热,也可以通过在树脂片插入后,将加热后的永久磁体12大致同时地插入加热后的层叠体10的磁体插入孔16来进行加热。通过使用加热后的永久磁体12,与仅利用层叠体10的热量相比能够更快地使树脂材料固化。另外,通过从外侧和内侧来加热树脂材料,能够更快地使树脂材料固化,缩短了制造时间。由于分别向多个磁体插入孔16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材料,因此多个树脂材料的加热开始的时刻不易产生时间差。因此,可抑制如下情况:在磁体插入孔16中产生未填充熔融树脂的部位;熔融树脂从磁体插入孔16漏出等。此外,不需要对树脂材料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具270,因此能够使装置简化,降低装置的成本且维护性优异,由于不需要树脂流路,因此能够抑制无用树脂的产生。
(8)可以如图15例示的那样,在配置部220立起的状态(收容孔221沿横向延伸的状态)下,把持机构230移动至与各收容孔221对应的位置,从而将树脂片T分别投入各收容孔221。另外,可以使配置部220沿周向旋转规定角度,以使得与把持机构230释放树脂片T的释放位置对应。另一方面,当将应收容于一个收容孔221的树脂片T的数量设为多个时,可以在将规定数量的树脂片T收容于该一个收容孔221之后,控制器Ctr控制驱动源D1,使配置部220沿周向旋转规定角度,以使得下一个应投入树脂片T的收容孔221与上述释放位置对应。通过多次重复该操作,向全部的收容孔221分别投入规定数量的树脂片T。之后,通过配置部220朝向输送部240旋转大致90°,从而可以从各收容孔221分别向对应的收容孔241投入树脂片T。当从输送部240向加热模具270投入树脂片T时,也可以应用图15例示的方式。
(9)可以如图16所例示的那样,在配置部220立起的状态(收容孔221沿横向延伸的状态)下并且是在输送部240立起的状态(收容孔241沿横向延伸的状态)下投入树脂片T。例如,也可以使用棒状的挤出部件300将配置于收容孔221的树脂片T向收容孔241沿大致水平方向挤出。之后,输送部240可以旋转大致90°,以使开闭部件250位于底面。仅通过使输送部240旋转大致90°就能够将输送部240转移到下一工序,因此具有防止装置结构复杂化的优点。当从配置部220向输送部240插入树脂片T时,不需要操作开闭部件250。因此,不仅能够将树脂片T同时插入,也能够将树脂片T依次插入。另外,能够缩短将树脂片T插入配置部220的收容孔221为止的等待时间。
(10)可以在配置部220设置加热器,对收容于各收容孔221的树脂片T进行预热。也可以在输送部240设置加热器,对收容于各收容孔241的树脂片T进行预热。
(11)在向磁体插入孔16填充熔融树脂M时,可以在加热模具270与层叠体10之间配置中间板(未图示)。中间板可以包含多个树脂流路(例如是槽、贯通孔)。树脂流路可以将收容孔271与磁体插入孔16以流体方式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各收容孔271也可以在从上方观察时不与对应的磁体插入孔16重合。
(12)可以在利用加热模具270和下模291夹持了层叠体10和夹具260之后,向各收容孔271投入树脂片T。
(13)在利用下模291和上模292夹持层叠体10和夹具260时,可以向下模291和上模292中的至少一方提供来自驱动源等的动力。也可以向加热模具270提供来自驱动源等的动力。
(14)把持机构230可以是机械手等。
(15)可以利用把持机构230直接向输送部240的各收容孔241投入树脂片T。即,输送部240可以兼作配置部220。
(16)可以利用把持机构230直接向加热模具270的各收容孔271投入树脂片T。即,加热模具270可以兼作配置部220和输送部24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向全部的收容孔271投入树脂片T之后,开始加热器273对加热模具270的加热。加热模具270可以是以在配置单元U2与加热单元U4之间循环的方式移动。
(17)如图17的(a)例示的那样,配置部220可以由多个部件220A的组合来构成。部件220A可以包含至少一个收容孔221。当由多个部件220A的组合来构成配置部220时,多个收容孔221可以呈环状排列。树脂片T从多个部件240A向输送部240的投入可以分别单独进行,也可以大致同时地进行。
如图17的(b)例示的那样,输送部240也同样地可以由多个部件240A的组合来构成。如图17的(c)例示的那样,加热模具270也同样地可以由多个部件270A的组合来构成。
(18)如图18所示,加热模具270可以由多个部件270A和主体部件270B构成。部件270A可以分别是形成有至少一个收容孔271的筒状部件。主体部件270B可以包含保持多个部件270A的保持空间272。保持空间272也可以是呈与多个部件270A的外形对应的形状的贯通孔、凹部等。
(19)配置部220可以是取代收容孔221而包含能够收容树脂片T的收容部,或者是除了收容孔221之外还包含能够收容树脂片T的收容部。输送部240可以是取代收容孔241而包含能够收容树脂片T的收容部,或者是除了收容孔241之外还包含能够收容树脂片T的收容部。加热模具270可以是取代收容孔271而包含能够收容树脂片T的收容部,或者是除了收容孔271之外还包含能够收容树脂片T的收容部。这些收容部可以是贯通孔,也可以是非通孔(凹部),也可以呈其他形状。
(20)在上述的例子中,测量投入了规定数量的树脂片T之后的收容孔221内的高度,来判断配置于收容孔221的树脂片T的数量,但是也可以通过测量配置于收容孔241的树脂片T的高度,来判断配置于收容孔241的树脂片T的数量。或者,也可以通过测量配置于与配置部220和输送部240不同的罐的收容部的树脂片T的高度,来判断配置于该收容部的树脂片T的数量。
(21)也可以将本技术应用于转子层叠铁芯1以外的其他铁芯产品。其他铁芯产品例如可以是定子层叠铁芯、非层叠型的定子铁芯、非层叠型的转子铁芯。定子铁芯可以是将多个铁芯片组合而构成的分割型的定子铁芯,也可以是非分割型的定子铁芯。非分割型的定子层叠铁芯可以层叠有多个呈圆环状的冲裁部件W而成的铁芯。或者,非分割型的定子层叠铁芯也可以是如下铁芯:在一个磁轭设置有多个齿,并层叠有多个通过在齿间折弯而成为环状的折弯型的冲裁部件而成。非层叠型的转子铁芯或定子铁芯可以是将强磁性体粉末压缩成形而成的铁芯,也可以是将含有强磁性体粉末的树脂材料注射成形而成的铁芯。
(22)也可以将本技术应用于如下的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含向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树脂注入部(例如是贯通孔、槽等)填充熔融树脂M的工序。例如,当在定子铁芯的槽的内周面设置用于使定子铁芯与绕组之间绝缘的树脂膜时,可以应用本技术。或者,在接合多个冲裁部件W时,可以应用本技术。
(23)多个永磁体12可以插入到一个磁体插入孔16内。在这种情况下,多个永久磁体12可以在一个磁体插入孔16内沿着层叠方向相邻排列,也可以在磁体插入孔16的长度方向上排列。
[其他例]
例1.关于铁芯产品(1)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可以是,包含:分别向形成于加热模具(270)的多个第一收容部(271)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材料(T);利用加热模具(270)大致同时地开始对配置于多个第一收容部(271)的多个树脂材料(T)进行加热;以及从多个第一收容部(271)向设置于铁芯主体(10)的多个树脂形成区域(16)供给熔融树脂(M)。通常,熔融树脂的粘度有随着加热时间而升高的倾向。但是,在例1的情况下,由于分别向多个第一收容部271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材料,因此多个树脂材料的加热开始的时刻不易产生时间差。因此,多个第一收容部各自中的熔融树脂的粘度不易产生偏差。因此,容易向铁芯主体的多个树脂形成区域均匀地供给来自多个第一收容部的熔融树脂,因此能够抑制如下情况:在树脂形成区域中产生未填充熔融树脂的部位;熔融树脂从树脂形成区域漏出等。其结果是,能够向铁芯主体的多个树脂形成区域适当地供给熔融树脂。
例2.在例1的方法中,可以是,多个第一收容部(271)包含以排列成圆环状的方式形成于加热部(270)的3个以上的第一收容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更适当地向以排列成圆环状的方式形成于铁芯主体的多个树脂形成区域供给熔融树脂。
例3.在例1或例2的方法中,可以是,多个树脂材料(T)中的各树脂材料(T)分别包含至少一个树脂片(T)而构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根据各树脂形成区域的容量来增减树脂片的数量,从而能够更适当地供给熔融树脂。
例4.关于例3的方法,可以是,还包含:在大致同时地开始对多个树脂材料(T)进行加热之前,测量多个树脂材料(T)中的各树脂材料(T)的高度,判断构成各树脂材料(T)的树脂片(T)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可在树脂片熔融前预先判断在各第一收容部是否配置了规定数量的树脂片。因此,能够向多个树脂形成区域供给适量的熔融树脂。
例5.关于例3或例4的方法,可以是,还包含:在大致同时地开始对多个树脂材料(T)进行加热之前,测量构成各树脂材料(T)的树脂片(T)各自的高度和/或重量。在这种情况下,可在树脂片熔融前预先判断各树脂片的高度和/或重量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向多个树脂形成区域供给适量的熔融树脂。
例6.在例3~例5任一的方法中,可以是,多个树脂材料(T)中的各树脂材料(T)分别包含:在多个第一收容部(271)中的对应的第一收容部(271)内沿着该第一收容部(271)的长度方向排成一列的多个树脂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各树脂形成区域的容量较大,也能够更适当地供给熔融树脂。另外,由于在各第一收容部内多个树脂片排成一列,因此能够大致均等地加热该多个树脂片(T)。
例7.关于例1~例6任一的方法,可以是,还包含:对形成于输送部(240)的多个第二收容部(241)分别配置树脂材料(T)。分别向多个第一收容部(271)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材料(T)可以包含:将配置于多个第二收容部(241)的多个树脂材料(T),分别向加热状态的加热模具(270)的多个第一收容部(271)大致同时地投入。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向预先加热的加热模具的多个第一收容部大致同时地投入多个树脂材料,因此不会产生加热模具的升温所需的等待时间。因此,能够提高铁芯产品的生产率。
例8.在例7的方法中,可以是,分别向多个第一收容部(271)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材料(T)包含:使配置于输送部(240)的底部的开闭部件(250)动作,使多个第二收容部(241)的出口大致同时地从封闭状态成为开放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开闭部件的动作这样的极其简单的方法,来实现多个树脂材料向多个第一收容部的大致同时投入。
例9.关于例7或例8的方法,可以是,还包含:对形成于配置部(220)的多个第三收容部(221)分别配置树脂材料(T)。分别向多个第二收容部(241)配置树脂材料(T)可以包含:将配置于多个第三收容部(221)的多个树脂材料(T)分别向多个第二收容部(241)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多个树脂材料的配置处理、和多个树脂材料向加热模具的输送处理在配置部和输送部分别进行。因此,在利用输送部将多个树脂材料向加热模具输送的期间,能够进行倾向于耗费较多时间的配置处理。因此,能够削减多个树脂材料的配置处理所需的等待时间,因此能够提高铁芯产品的生产率。
例10.在例9的方法中,可以是,对多个第三收容部(221)分别配置树脂材料(T)包含:重复多次利用把持夹具(231)把持树脂材料(T)并向多个第三收容部(221)中的任一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利用把持夹具把持树脂材料的过程中从树脂材料产生粉尘,把持夹具也比较不易受该粉尘的影响。因此,能够减少维护作业的时间、频次,因此能够提高铁芯产品的生产率。
例11.关于例9或例10的方法,可以是,还包含:测量配置于多个第三收容部(221)的多个树脂材料(T)中的各树脂材料(T)的高度,判断构成各树脂材料(T)的树脂片(T)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例4的方法同样的作用效果。
例12.关于铁芯产品(1)的制造装置(100)的一例,可以是,具备:加热部(270),其形成有多个第一收容部(271);投入机(240、250),其构成为分别向多个第一收容部(271)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材料(T);加热器(273),其构成为大致同时地开始对利用投入机(240、250)配置于多个第一收容部(271)的多个树脂材料(T)进行加热;以及挤出机构(280),其构成为分别将多个第一收容部(271)内的熔融树脂(M)挤出,并将熔融树脂(M)向设置于铁芯主体(10)的多个树脂形成区域(16)供给。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例1的方法同样的作用效果。
例13.在例12的装置(100)中,可以是,多个第一收容部(271)包含以排列成圆环状的方式形成于加热部(270)的3个以上的第一收容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例2的方法同样的作用效果。
例14.在例12或例13的装置(100)中,可以是,多个树脂材料(T)中的各树脂材料(T)分别包含至少一个树脂片(T)而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例3的方法同样的作用效果。
例15.关于例14的装置(100),可以是,还具备:第一测量器(SE3),其配置为测量多个树脂材料(T)中的各树脂材料(T)的高度;以及判断部(Ctr),其构成为基于由第一测量器(SE3)测量的高度,来判断构成各树脂材料(T)的树脂片(T)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例4的方法同样的作用效果。
例16.关于例14或例15的装置(100),可以是,还具备第二测量器(SE2),其构成为测量构成各树脂材料(T)的树脂片(T)各自的高度和/或重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例5的方法同样的作用效果。
例17.在例14~例16任一的装置(100)中,可以是,多个树脂材料(T)中的各树脂材料(T)分别包含:在多个第一收容部(271)中的对应的第一收容部(271)内沿着该第一收容部(271)的长度方向排成一列的多个树脂片(T)。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例6的方法同样的作用效果。
例18.在例12~例17任一的装置(100)中,可以是,投入机(240、250)包含:形成有多个第二收容部(241)的输送部(240)。可以是,输送部(240)构成为,分别将配置于多个第二收容部(241)的多个树脂材料(T)大致同时地向被加热器(273)加热的状态下的加热模具(270)的多个第一收容部(271)投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例7的方法同样的作用效果。
例19.在例18的装置(100)中,可以是,投入机(240、250)还包含开闭部件(250),其配置于输送部(240)的底部,并且构成为大致同时地开闭多个第二收容部(241)的出口。可以是,输送部(240)构成为,利用开闭部件(250)使多个第二收容部(241)的出口大致同时地从封闭状态成为开放状态,从而分别将配置于多个第二收容部(241)的多个树脂材料(T)大致同时地向被加热器(273)加热的状态下的加热模具(270)的多个第一收容部(271)投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例8的方法同样的作用效果。
例20.关于例18或例19的装置(100),可以是,还具备形成有多个第三收容部(221)的配置部(220)。可以是,配置部(220)构成为,将配置于多个第三收容部(221)的多个树脂材料(T)分别向多个第二收容部(241)投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例9的方法同样的作用效果。
例21.关于例20的装置(100),可以是,还具备把持夹具(231),其构成为,重复多次把持树脂材料(T)并向多个第三收容部(221)中的任一配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例10的方法同样的作用效果。
例22.关于例20或例21的装置(100),可以是,还具备:第一测量器(SE3),其构成为测量配置于多个第三收容部(221)的多个树脂材料(T)中的各树脂材料(T)的高度;以及判断部(Ctr),其构成为基于由第一测量器(SE3)测量的高度来判断构成各树脂材料(T)的树脂片(T)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例4的方法同样的作用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1-转子层叠铁芯(铁芯产品)、10-层叠体(铁芯主体)、16-磁体插入孔(树脂形成区域)、100-制造装置、200-树脂填充系统、220-配置部、221-收容孔(第三收容部)、230-把持机构、231-把持夹具、240-输送部(投入机)、241-收容孔(第二收容部)、250-开闭部件(投入机)、270-加热模具(加热部)、271-收容孔(第一收容部)、273-加热器、280-挤出机构、Ctr-控制器(判断部)、M-熔融树脂、SE1-
重量传感器(第二测量器)、SE2-高度传感器(第二测量器)、SE3-高度传感器(第一测量器)、T-树脂片(树脂材料)、U1-材料供给单元、U2-配置单元、U3-输送单元、U4-加热单元。

Claims (16)

1.一种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包含:
分别向形成于加热部的多个第一收容部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材料;
利用所述加热部大致同时地开始对配置于所述多个第一收容部的多个所述树脂材料进行加热;以及
从所述多个第一收容部向设置于铁芯主体的多个树脂形成区域供给熔融树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收容部包含以排列成圆环状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加热部的3个以上的第一收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树脂材料中的各树脂材料分别包含至少一个树脂片而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在大致同时地开始对所述多个树脂材料进行加热之前,测量所述多个树脂材料中的各树脂材料的高度,判断构成所述各树脂材料的树脂片的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在大致同时地开始对所述多个树脂材料进行加热之前,测量构成所述各树脂材料的树脂片各自的高度和/或重量。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树脂材料中的各树脂材料分别包含:在所述多个第一收容部中的对应的第一收容部内沿着该第一收容部的长度方向排成一列的多个树脂片。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对形成于输送部的多个第二收容部分别配置所述树脂材料,
分别向所述多个第一收容部大致同时地投入所述树脂材料包含:将配置于所述多个第二收容部的所述多个树脂材料,分别向加热状态的所述加热部的所述多个第一收容部大致同时地投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分别向所述多个第一收容部大致同时地投入所述树脂材料包含:使配置于所述输送部的底部的开闭部件动作,使所述多个第二收容部的出口大致同时地从封闭状态成为开放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对形成于配置部的多个第三收容部分别配置所述树脂材料,
分别向所述多个第二收容部配置所述树脂材料包含:将配置于所述多个第三收容部的所述多个树脂材料分别向所述多个第二收容部投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多个第三收容部分别配置所述树脂材料包含:重复多次利用把持夹具把持所述树脂材料并向所述多个第三收容部中的任一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测量配置于所述多个第三收容部的所述多个树脂材料中的各树脂材料的高度,判断构成所述各树脂材料的树脂片的数量。
12.一种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包含:
对形成有多个磁体插入孔的铁芯主体进行预热;以及
从形成于输送部的多个第二收容部分别向所述多个磁体插入孔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材料,
利用所述铁芯主体大致同时地开始对多个所述树脂材料进行加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树脂材料中的各树脂材料分别包含至少一个树脂片而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在大致同时地开始对所述多个树脂材料进行加热之前,测量所述多个树脂材料中的各树脂材料的高度,判断构成所述各树脂材料的树脂片的数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在大致同时地开始对所述多个树脂材料进行加热之前,测量构成所述各树脂材料的树脂片各自的高度和/或重量。
16.一种铁芯产品的制造装置,具备:
加热部,其形成有多个第一收容部;
投入机,其构成为分别向所述多个第一收容部大致同时地投入树脂材料;
加热器,其构成为大致同时地开始对利用所述投入机配置于所述多个第一收容部的多个所述树脂材料进行加热;以及
挤出机构,其构成为分别将所述多个第一收容部内的熔融树脂挤出,并将熔融树脂向设置于铁芯主体的多个树脂形成区域供给。
CN202080095373.5A 2020-03-05 2020-03-05 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和铁芯产品的制造装置 Pending CN1151521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09477 WO2021176658A1 (ja) 2020-03-05 2020-03-05 鉄心製品の製造方法及び鉄心製品の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52135A true CN115152135A (zh) 2022-10-04

Family

ID=77613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5373.5A Pending CN115152135A (zh) 2020-03-05 2020-03-05 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和铁芯产品的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99789A1 (zh)
JP (1) JP7490746B2 (zh)
CN (1) CN115152135A (zh)
DE (1) DE112020006853T5 (zh)
WO (1) WO20211766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76771A (ja) * 2021-05-17 2022-11-30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鉄心製品の製造方法及び鉄心製品の製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55125B2 (ja) 2006-04-07 2012-01-18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回転子積層鉄心の製造方法
JPWO2015053368A1 (ja) 2013-10-11 2017-03-09 アピックヤマダ株式会社 樹脂モールド装置及びモータコアの樹脂モールド方法
JP6322519B2 (ja) * 2014-08-19 2018-05-09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モータコアの樹脂封止方法及びこれに用いる装置
US11201526B2 (en) 2016-04-13 2021-12-14 Kuroda Precision Industries Ltd. Resin sealing device and resin sealing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agnet embedded co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99789A1 (en) 2022-12-15
WO2021176658A1 (ja) 2021-09-10
DE112020006853T5 (de) 2022-12-29
JPWO2021176658A1 (zh) 2021-09-10
JP7490746B2 (ja) 2024-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72348B1 (ko) 모터용 로터 코어의 마그넷 삽입장치 및 방법
CN109075669B (zh) 磁铁嵌入型铁芯的树脂密封装置和树脂密封方法
US11201526B2 (en) Resin sealing device and resin sealing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agnet embedded core
CN109600005B (zh) 层叠铁芯的制造方法以及层叠铁芯的制造装置
CN113632348A (zh) 马达铁芯的制造方法
CN115152135A (zh) 铁芯产品的制造方法和铁芯产品的制造装置
CN111010001A (zh) 转子的制造方法
US1010361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laminated iron core
US11393623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ron core product
CN111251696A (zh) 制造层叠铁芯制品的方法和设备
CN111801879B (zh) 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
US11469653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otating body
CN112519064A (zh) 铁芯制品的制造方法以及铁芯制品的制造装置
JP7091970B2 (ja) 電磁鋼板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WO2023022232A1 (ja) 回転電機のコア部製造方法、コア部製造装置、及び、コア部
CN114074400A (zh) 芯单元制造设备及芯单元制造方法
JP2020022272A (ja) 鉄心製品の製造方法及び鉄心製品
WO2021065614A1 (ja) ロータコア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ロータコアの製造システム
JP4875655B2 (ja) ロータ製造装置
JP6679543B2 (ja) 搬送プレート及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21182835A (ja) 積層鉄心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