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49679A - 旋转电机的转子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的转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49679A
CN115149679A CN202210169343.5A CN202210169343A CN115149679A CN 115149679 A CN115149679 A CN 115149679A CN 202210169343 A CN202210169343 A CN 202210169343A CN 115149679 A CN115149679 A CN 1151496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forming
magnet insertion
hole
insertion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693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上雅志
久保田芳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496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496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 H02K1/276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having a flux concentration effec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3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的旋转电机的转子。旋转电机的转子具备转子铁芯和形成于转子铁芯的多个磁极部。各磁极部具有第一磁体收纳孔以及收纳于第一磁体收纳孔的第一永磁体。转子沿轴向层叠有:第一永磁体的内侧面与第一磁体收纳孔的内侧壁部之间、或者第一永磁体的外侧面与第一磁体收纳孔的外侧壁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电磁钢板;以及第一永磁体的内侧面与第一磁体收纳孔的内侧壁部之间、或者第一永磁体的外侧面与第一磁体收纳孔的外侧壁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的电磁钢板。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的转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的转子。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旋转电机,其具备安装有线圈的定子和安装有磁体的转子。在这样的旋转电机中,通过电流流经线圈而产生的定子的磁场与通过安装于转子的磁体而产生的转子的磁场相互作用,从而旋转驱动转子。这样,旋转电机能够从电能获得旋转动力,因此,近年来,作为实现低碳社会的举措,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等搭载有旋转电机并由旋转电机的旋转动力驱动的电动车辆正在普及。
而且,强烈要求搭载于电动车辆的旋转电机节能且高输出,因此,期望维持高负载运转时的最大输出扭矩,且减少无负载运转时和低负载运转时旋转电机中产生的损耗。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旋转电机的转子,其具备:转子铁芯,其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磁性体的收纳孔;以及磁性体,其收纳于收纳孔,其中,磁性体是将硬磁性体和软磁性体在硬磁性体的磁化方向上层叠而成的层叠体,该软磁性体具有饱和磁通密度比硬磁性体的剩余磁通密度低的性质。在根据专利文献1的旋转电机的转子中,软磁性体作为低饱和磁通密度部发挥功能,能够维持旋转电机高负载运转时的最大输出扭矩,并且降低旋转电机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旋转电机中产生的损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0222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根据专利文献1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在制造时,需要形成将作为饱和磁通密度低的低饱和磁通密度部发挥功能的坡莫合金等软磁性体与钕磁体等硬磁性体层叠而成的磁性体,因此存在低饱和磁通密度部的形成需要工时这样的课题。进而,根据专利文献1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低饱和磁通密度部的磁特性由作为软磁性体使用的材料以及层叠厚度来决定,因此为了在不变更硬磁性体的形状的情况下变更低饱和磁通密度部的饱和磁通密度,需要变更作为软磁性体使用的材料、或者变更软磁性体的层叠厚度来变更作为层叠体的磁性体的大小,存在无法容易地调整低饱和磁通密度部的饱和磁通密度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的旋转电机的转子。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电机的转子,其具备:
转子铁芯,其具有以旋转轴心为中心的大致圆环形状,通过层叠多个片状部件而构成;以及
多个磁极部,其沿周向形成于所述转子铁芯,
各磁极部具有:形成于所述转子铁芯且沿轴向延伸的磁体收纳孔;以及收纳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永磁体,其中,
所述永磁体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一主面和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二主面,
所述磁体收纳孔具有:第一壁部,其与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对置并沿所述轴向延伸;以及第二壁部,其与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对置并沿所述轴向延伸,
在所述转子铁芯中,沿所述轴向层叠有:
在至少一个所述磁体收纳孔处,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片状部件;以及
在至少一个所述磁体收纳孔处,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的片状部件,
所述第一距离是包含零的小于所述第二距离的值。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旋转电机的转子,其具备:
转子铁芯,其具有以旋转轴心为中心的大致圆环形状,通过层叠多个片状部件而构成;以及
多个磁极部,其沿周向形成于所述转子铁芯,
各磁极部具有:形成于所述转子铁芯且沿轴向延伸的磁体收纳孔;以及收纳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永磁体,其中,
所述永磁体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一主面和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二主面,
所述磁体收纳孔具有:第一壁部,其与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对置并沿所述轴向延伸;以及第二壁部,其与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对置并沿所述轴向延伸,
所述旋转电机的转子具有:
凸部,其朝所述永磁体突出而形成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中的至少一方,并沿所述轴向形成有多个;以及
空隙部,其在相邻的所述凸部之间形成且沿所述轴向形成有多个。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永磁体的第一主面与磁体收纳孔的第一壁部之间、或者永磁体的第二主面与磁体收纳孔的第二壁部之间,形成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其饱和磁通密度比未形成空隙部而片状部件沿轴向层叠的部分的饱和磁通密度低。这样,能够容易地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的旋转电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转子的磁极部的主视图。
图3A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B是沿图2的B-B线的剖视图。
图3C是沿图2的C-C线的剖视图。
图4A是示出图1的转子的第一电磁钢板的主视图及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B是示出图1的转子的第二电磁钢板的主视图及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示出变更了图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的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以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的占空系数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的最大输出扭矩-无负载运转时损耗特性的图表。
图6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磁钢板的主视图。
图6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的第二实施例的电磁钢板的主视图。
图6C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的第三实施例的电磁钢板的主视图。
图6D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的第四实施例的电磁钢板的主视图。
图6E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的第五实施例的电磁钢板的主视图、以及第一磁极部形成部、第二磁极部形成部以及第三磁极部形成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的主视图及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8是图7的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旋转电机
10 转子
30 磁极部
40 电磁钢板(片状部件)
40A 电磁钢板(片状部件)
40B 电磁钢板(片状部件)
40C 电磁钢板(片状部件)
40D 电磁钢板(片状部件)
40E 电磁钢板(片状部件)
41 第一电磁钢板(第一片状部件)
42 第二电磁钢板(第二片状部件)
51 第一磁体收纳孔(磁体收纳孔)
511 内侧壁部(第一壁部)
512 外侧壁部(第二壁部)
52 第二磁体收纳孔(磁体收纳孔)
521 内侧壁部(第一壁部)
522 外侧壁部(第二壁部)
53 第三磁体收纳孔(磁体收纳孔)
531 内侧壁部(第一壁部)
532 外侧壁部(第二壁部)
61 第一永磁体(永磁体)
611 内侧面(第一主面)
612 外侧面(第二主面)
62 第二永磁体(永磁体)
621 内侧面(第一主面)
622 外侧面(第二主面)
63 第三永磁体(永磁体)
631 内侧面(第一主面)
632 外侧面(第二主面)
70 磁体插通孔
71 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第一磁体插通孔)
72 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第二磁体插通孔)
81 第一磁极部形成部(磁极部形成部)
82 第二磁极部形成部(磁极部形成部)
83 第三磁极部形成部(磁极部形成部)
D11、D21、D31 第一距离
D12、D22、D32 第二距离
RC 旋转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具备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转子的旋转电机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应以附图标记的朝向来查看。另外,在本说明书等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轴向、径向、周向是指以转子的旋转轴心为基准的方向。另外,轴向内侧是指旋转电机的轴向上的中央侧,轴向外侧是指旋转电机的轴向上的远离中央的一侧。另外,周向内侧是指磁极部的周向中央侧,周向外侧是指远离磁极部的周向中央的一侧。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5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进行说明。
<旋转电机>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具备:转子10,其具有以旋转轴心RC为中心的大致圆环形状,并围绕旋转轴心RC旋转;以及定子90,其配置为包围转子10的外周面。
<转子>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10具备以旋转轴心RC为中心的大致圆环形状的转子铁芯20和沿周向形成于转子铁芯20的多个磁极部30。
转子铁芯20具有以旋转轴心RC为中心的大致圆环形状。转子铁芯20的内周面21成为通过压入等将未图示的转子轴紧固于转子铁芯20的圆环内部的转子轴孔的壁面。
转子铁芯20通过将具有以旋转轴心RC为中心的大致圆环形状的多个电磁钢板40沿轴向层叠而形成。
磁极部30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八个磁极部30沿周向以等间隔、即45度间隔形成。
在本说明书等中,从轴向观察,将在各磁极部30的周向中央沿径向延伸的轴定义为d轴(图中的d-axis),将在各磁极部30的周向端部沿径向延伸且相对于d轴以电角度隔开90度的轴定义为q轴(图中的q-axis)。
各磁极部30具有形成于转子铁芯20的沿轴向延伸的磁体收纳孔50和收纳于磁体收纳孔50的永磁体60。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磁极部30具有三个磁体收纳孔50和分别收纳于三个磁体收纳孔50的三个永磁体60。
电磁钢板40具备沿周向形成的多个磁极部形成部80。磁极部形成部80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八个磁极部形成部80沿周向以等间隔、即45度间隔形成。转子10的各磁极部30通过使多个电磁钢板40沿轴向层叠、且使电磁钢板40的磁极部形成部80沿轴向层叠而形成。
在电磁钢板40的各磁极部形成部80,沿周向形成有多个沿轴向贯通的磁体插通孔70。转子10的磁体收纳孔50通过将多个电磁钢板40沿轴向层叠,并将形成于电磁钢板40的磁体插通孔70沿轴向重叠而形成。
<定子>
定子90具备:大致圆环形状的定子铁芯91,其从转子10的外周面沿径向以预定的间隔配置;以及定子线圈92,其安装于定子铁芯91。
当电流流过定子线圈92时,在定子90中产生磁场。而且,在定子90中产生的磁场与由转子10的各磁极部30的永磁体60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从而使转子10旋转。这样,旋转电机1进行旋转驱动。
<磁极部>
如图2所示,从轴向观察,形成于各磁极部30的磁体收纳孔50具有:第一磁体收纳孔51,其在转子铁芯20的外周面22附近以与d轴大致正交的方式沿周向延伸,并具有相对于d轴大致对称的形状;第二磁体收纳孔52,其相对于d轴形成于周向一侧(图2中的逆时针侧);以及第三磁体收纳孔53,其相对于d轴形成于周向另一侧(图2中的顺时针侧)。第二磁体收纳孔52和第三磁体收纳孔53以彼此的周向距离朝径向外侧变长而扩展的方式配置为大致“ハ”字状。因此,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随着趋向周向外侧而处于径向外侧的方式相对于周向倾斜地延伸。第三磁体收纳孔53以随着趋向周向外侧而处于径向外侧的方式相对于周向倾斜地延伸。
三个永磁体60包括收纳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第一永磁体61、收纳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第二永磁体62、以及收纳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第三永磁体63。第一永磁体61、第二永磁体62和第三永磁体63均为从轴向观察截面为大致长方形且沿轴向延伸的平板状。
从轴向观察,第一永磁体61具有在转子铁芯20的外周面22附近以与d轴大致正交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方形状。第一永磁体61具有:内侧面611,其朝向径向内侧沿轴向延伸;外侧面612,其朝向径向外侧沿轴向延伸;第一端面613a,其在周向一端侧将内侧面611与外侧面612连接并沿轴向延伸;以及第二端面613b,其在周向另一端侧将内侧面611与外侧面612连接并沿轴向延伸。从轴向观察,第一永磁体61在与内侧面611和外侧面612正交的方向上被磁化。
从轴向观察,第一磁体收纳孔51具有:内侧壁部511,其与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对置并沿轴向延伸;外侧壁部512,其与第一永磁体61的外侧面612对置并沿轴向延伸;第一端壁部513a,其将内侧壁部51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与外侧壁部512的周向一侧的端部连接并沿轴向延伸;以及第二端壁部513b,其将内侧壁部511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与外侧壁部512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连接并沿轴向延伸。从轴向观察,第一端壁部513a和第二端壁部513b从内侧壁部511的端部以及外侧壁部512的端部朝第一永磁体61的长度方向外侧大幅弯曲地延伸,在第一永磁体61的第一端面613a和第二端面613b的长度方向外侧形成有磁通屏障。
从轴向观察,第二永磁体62相对于d轴在周向一侧(图2中的逆时针侧)以随着趋向周向外侧而处于径向外侧的方式相对于周向倾斜地延伸,具有以该延伸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形状。第二永磁体62具有:内侧面621,其朝向径向内侧沿长度方向延伸且沿轴向延伸;外侧面622,其朝向径向外侧沿长度方向延伸且沿轴向延伸;d轴侧端面623d,其将内侧面621的d轴侧端部与外侧面622的d轴侧端部连接并沿轴向延伸;以及q轴侧端面623q,其将内侧面621的q轴侧端部与外侧面622的q轴侧端部连接并沿轴向延伸。第二永磁体62配置为,d轴侧端面623d位于第一永磁体61的径向内侧,且q轴侧端面623q与第一永磁体61在径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从轴向观察,第二永磁体62在与内侧面621和外侧面622正交的方向上被磁化。
从轴向观察,第二磁体收纳孔52具有:内侧壁部521,其与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对置并沿轴向延伸;外侧壁部522,其与第二永磁体62的外侧面622对置并沿轴向延伸;d轴侧壁部523d,其将内侧壁部521的d轴侧端部与外侧壁部522的d轴侧端部连接并沿轴向延伸;以及q轴侧壁部523q,其将内侧壁部521的q轴侧端部与外侧壁部522的q轴侧端部连接并沿轴向延伸。从轴向观察,d轴侧壁部523d和q轴侧壁部523q从内侧壁部521的端部以及外侧壁部522的端部朝第二永磁体62的长度方向外侧大幅弯曲地延伸,在第二永久磁铁62的d轴侧端面623d和q轴侧端面623q的长度方向外侧形成有磁通屏障。
从轴向观察,第三永磁体63相对于d轴在周向另一侧(图2中的顺时针侧)以随着趋向周向外侧而处于径向外侧的方式相对于周向倾斜地延伸,具有以该延伸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形状。第三永磁体63具有:内侧面631,其朝向径向内侧沿长度方向延伸且沿轴向延伸;外侧面632,其朝向径向外侧沿长度方向延伸且沿轴向延伸;d轴侧端面633d,其将内侧面631的d轴侧端部与外侧面632的d轴侧端部连接并沿轴向延伸;以及q轴侧端面633q,其将内侧面631的q轴侧端部与外侧面632的q轴侧端部连接并沿轴向延伸。第三永磁体63配置为,d轴侧端面633d位于第一永磁体61的径向内侧,且q轴侧端面633q与第一永磁体61在径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从轴向观察,第三永磁体63在与内侧面631和外侧面632正交的方向上被磁化。
从轴向观察,第三磁体收纳孔53具有:内侧壁部531,其与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对置并沿轴向延伸;外侧壁部532,其与第三永磁体63的外侧面632对置并沿轴向延伸;d轴侧壁部533d,其将内侧壁部531的d轴侧端部与外侧壁部532的d轴侧端部连接并沿轴向延伸;以及q轴侧壁部533q,其将内侧壁部531的q轴侧端部与外侧壁部532的q轴侧端部连接并沿轴向延伸。从轴向观察,d轴侧壁部533d和q轴侧壁部533q从内侧壁部531的端部以及外侧壁部532的端部朝第三永磁体63的长度方向外侧大幅弯曲地延伸,在第三永久磁铁63的d轴侧端面633d和q轴侧端面633q的长度方向外侧形成有磁通屏障。
<低饱和磁通密度部>
在旋转电机1中产生的损耗包括铁损和铜损。铁损是由转子铁芯20和定子铁芯91的物理特性而引起的损耗。铜损是由定子线圈92的电阻成分而引起的损耗。在未向定子线圈92供给电力的无负载运转时、以及向定子线圈92供给的电力较小的低负载运转时,在旋转电机1中产生的损耗由于流经定子线圈92的电流为零或较小,因此铜损较少,铁损成为主导。另一方面,在向定子线圈92供给的电力较大的高负载运转时,在旋转电机1中产生的损耗由于流经定子线圈92的电流较大,因此铜损成为主导。
因此,旋转电机1优选为维持高负载运转时的最大输出扭矩,并且在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减少永磁体60产生的磁通,由此减少铁损。
(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
在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及外侧壁部512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饱和磁通密度低的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形成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
如图3A所示,转子铁芯20沿轴向层叠有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1的电磁钢板40、以及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12的电磁钢板40。此时,第一距离D11比第二距离D12短。第一距离D11也可以是零。在第一距离D11为零时,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抵接。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具有:第一凸部510a,其朝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突出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且沿轴向形成有多个;以及第一空隙部510b,其形成于相邻的第一凸部510a之间且沿轴向形成有多个。因此,在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第一凸部510a和第一空隙部510b。
如上所述,转子铁芯20通过将具有以旋转轴心RC为中心的大致圆环形状的多个电磁钢板40沿轴向层叠而形成,但由于第一空隙部510b的相对磁导率比电磁钢板40的相对磁导率低,因此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的饱和磁通密度比在转子铁芯20中未形成空隙部而电磁钢板40沿轴向层叠的部分的饱和磁通密度低。
因此,若在第一永磁体61的磁化方向上产生的磁场的磁通密度接近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的饱和磁通密度,则在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中产生磁导率降低的磁饱和,因此磁阻增加,与未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的情况相比,在第一永磁体61的磁化方向上产生的磁通减少。
在转子铁芯20中,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与未形成空隙部而电磁钢板40沿轴向层叠的部分相比,饱和磁通密度变低,因此在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能够在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产生磁导率降低的磁饱和,并能够减少在第一永磁体61的磁化方向上产生的磁通。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在旋转电机1中产生的损耗以铁损为主导,因此能够减少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在旋转电机1中产生的损耗。
另一方面,在旋转电机1高负载运转时,向定子线圈92供给大电流,以使定子90产生大的磁场。此时,在第一永磁体61的磁化方向上产生的磁通与流经定子线圈92的d轴电流所产生的d轴交链磁通相抵消,因此与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相比减少。因此,即使将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形成为在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产生磁饱和,在旋转电机1高负载运转时,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也难以产生磁饱和。因此,即使在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形成有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在旋转电机1高负载运转时,在第一永磁体61的磁化方向上产生的磁通也与未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的情况几乎无异,因此能够抑制旋转电机1高负载运转时最大输出扭矩的降低。
这样,旋转电机1的转子10通过在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形成有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能够维持旋转电机1高负载运转时的最大输出扭矩,并且减少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在旋转电机1中产生的损耗。另外,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由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的第一凸部510a、和在相邻的第一凸部510a之间形成且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的第一空隙部510b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进而,通过调整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中的第一凸部510a所占的比例和第一空隙部510b所占的比例,能够容易地调整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的饱和磁通密度。
(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
在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及外侧壁部522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饱和磁通密度低的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形成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
如图3B所示,转子铁芯20沿轴向层叠有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21的电磁钢板40、以及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2的电磁钢板40。此时,第一距离D21比第二距离D22短。第一距离D21也可以是零。在第一距离D21为零时,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抵接。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具有:第二凸部520a,其朝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突出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且沿所述轴向形成有多个;以及第二空隙部520b,其形成于相邻的第二凸部520a之间且沿轴向形成有多个。因此,在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第二凸部520a和第二空隙部520b。
如上所述,转子铁芯20通过将具有以旋转轴心RC为中心的大致圆环形状的多个电磁钢板40沿轴向层叠而形成,但由于第二空隙部520b的相对磁导率比电磁钢板40的相对磁导率低,因此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的饱和磁通密度比在转子铁芯20中未形成空隙部而电磁钢板40沿轴向层叠的部分的饱和磁通密度低。
因此,若在第二永磁体62的磁化方向上产生的磁场的磁通密度接近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的饱和磁通密度,则在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中产生磁导率降低的磁饱和,因此磁阻增加,与未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的情况相比,在第二永磁体62的磁化方向上产生的磁通减少。
在转子铁芯20中,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与未形成空隙部而电磁钢板40沿轴向层叠的部分相比,饱和磁通密度变低,因此在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能够在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产生磁导率降低的磁饱和,并能够减少在第二永磁体62的磁化方向上产生的磁通。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在旋转电机1中产生的损耗以铁损为主导,因此能够减少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在旋转电机1中产生的损耗。
另一方面,在旋转电机1高负载运转时,向定子线圈92供给大电流,以使定子90产生大的磁场。此时,在第二永磁体62的磁化方向上产生的磁通与流经定子线圈92的d轴电流所产生的d轴交链磁通相抵消,因此与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相比减少。因此,即使将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形成为在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产生磁饱和,在旋转电机1高负载运转时,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也难以产生磁饱和。因此,即使在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形成有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在旋转电机1高负载运转时,在第二永磁体62的磁化方向上产生的磁通也与未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的情况几乎无异,因此能够抑制旋转电机1高负载运转时最大输出扭矩的降低。
这样,旋转电机1的转子10通过在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形成有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能够维持旋转电机1高负载运转时的最大输出扭矩,并且减少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在旋转电机1中产生的损耗。另外,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由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的第二凸部520a、和在相邻的第二凸部520a之间形成且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的第二空隙部520b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进而,通过调整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中的第二凸部520a所占的比例和第二空隙部520b所占的比例,能够容易地调整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的饱和磁通密度。
(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
在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及外侧壁部532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饱和磁通密度低的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形成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
如图3C所示,转子铁芯20沿轴向层叠有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31的电磁钢板40、以及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32的电磁钢板40。此时,第一距离D31比第二距离D32短。第一距离D31也可以是零。在第一距离D31为零时,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抵接。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具有:第三凸部530a,其朝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突出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且沿所述轴向形成有多个;以及第三空隙部530b,其形成于相邻的第三凸部530a之间且沿轴向形成有多个。因此,在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第三凸部530a和第三空隙部530b。
如上所述,转子铁芯20通过将具有以旋转轴心RC为中心的大致圆环形状的多个电磁钢板40沿轴向层叠而形成,但由于第三空隙部530b的相对磁导率比电磁钢板40的相对磁导率低,因此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的饱和磁通密度比在转子铁芯20中未形成空隙部而电磁钢板40沿轴向层叠的部分的饱和磁通密度低。
因此,若在第三永磁体63的磁化方向上产生的磁场的磁通密度接近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的饱和磁通密度,则在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中产生磁导率降低的磁饱和,因此磁阻增加,与未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的情况相比,在第三永磁体63的磁化方向上产生的磁通减少。
在转子铁芯20中,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与未形成空隙部而电磁钢板40沿轴向层叠的部分相比,饱和磁通密度变低,因此在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能够在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产生磁导率降低的磁饱和,并能够减少在第三永磁体63的磁化方向上产生的磁通。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在旋转电机1中产生的损耗以铁损为主导,因此能够减少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在旋转电机1中产生的损耗。
另一方面,在旋转电机1高负载运转时,向定子线圈92供给大电流,以使定子90产生大的磁场。此时,在第三永磁体63的磁化方向上产生的磁通与流经定子线圈92的d轴电流所产生的d轴交链磁通相抵消,因此与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相比减少。因此,即使将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形成为在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产生磁饱和,在旋转电机1高负载运转时,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也难以产生磁饱和。因此,即使在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形成有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在旋转电机1高负载运转时,在第三永磁体63的磁化方向上产生的磁通也与未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的情况几乎无异,因此能够抑制旋转电机1高负载运转时最大输出扭矩的降低。
这样,旋转电机1的转子10通过在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形成有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能够维持旋转电机1高负载运转时的最大输出扭矩,并且减少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及低负载运转时在旋转电机1中产生的损耗。另外,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由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的第三凸部530a、和在相邻的第三凸部530a之间形成且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的第三空隙部530b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进而,通过调整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中的第三凸部530a所占的比例和第三空隙部530b所占的比例,能够容易地调整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的饱和磁通密度。
<电磁钢板>
如图4A及图4B所示,形成于电磁钢板40的各磁极部形成部80的磁体插通孔70具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磁钢板40具有形成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的第一电磁钢板41和形成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第二电磁钢板42。
如图4A所示,形成于第一电磁钢板41的各磁极部形成部80的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具有: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及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对于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1,对于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21,对于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31。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以及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与转子铁芯20的各磁极部30对应地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周向以等间隔、即45度间隔分别形成有八个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八个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以及八个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
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具有: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其与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对置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外侧壁部形成面7112,其与第一永磁体61的外侧面612对置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外侧壁部512;第一端壁部形成面7113a,其将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112的周向一侧的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第一端壁部513a;以及第二端壁部形成面7113b,其将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112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第二端壁部513b。
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具有: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其与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对置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外侧壁部形成面7122,其与第二永磁体62的外侧面622对置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外侧壁部522;d轴侧壁部形成面7123d,其将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的d轴侧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122的d轴侧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d轴侧壁部523d;以及q轴侧壁部形成面7123q,其将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的q轴侧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122的q轴侧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q轴侧壁部523q。
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具有: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其与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对置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外侧壁部形成面7132,其与第三永磁体63的外侧面632对置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外侧壁部532;d轴侧壁部形成面7133d,其将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的d轴侧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132的d轴侧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d轴侧壁部533d;以及q轴侧壁部形成面7133q,其将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的q轴侧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132的q轴侧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q轴侧壁部533q。
如图4B所示,形成于第二电磁钢板42的各磁极部形成部80的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具有: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及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对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12,对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2,对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32。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以及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与转子铁芯20的各磁极部30对应地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周向以等间隔、即45度间隔分别形成有八个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八个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以及八个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
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具有: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其与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对置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外侧壁部形成面7212,其与第一永磁体61的外侧面612对置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外侧壁部512;第一端壁部形成面7213a,其将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212的周向一侧的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第一端壁部513a;以及第二端壁部形成面7213b,其将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212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第二端壁部513b。
从轴向观察,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的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在比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的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更远离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的位置,与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对置地延伸。从轴向观察,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的外侧壁部形成面7212、第一端壁部形成面7213a以及第二端壁部形成面7213b分别以与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的外侧壁部形成面7112、第一端壁部形成面7113a以及第二端壁部形成面7113b重叠的方式延伸。
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具有: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其与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对置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外侧壁部形成面7222,其与第二永磁体62的外侧面622对置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外侧壁部522;d轴侧壁部形成面7223d,其将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的d轴侧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222的d轴侧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d轴侧壁部523d;以及q轴侧壁部形成面7223q,其将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的q轴侧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222的q轴侧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q轴侧壁部523q。
从轴向观察,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的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在比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的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更远离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的位置,与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对置地延伸。从轴向观察,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的外侧壁部形成面7222、d轴侧壁部形成面7223d以及q轴侧壁部形成面7223q分别以与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的外侧壁部形成面7122、d轴侧壁部形成面7123d以及q轴侧壁部形成面7123q重叠的方式延伸。
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具有: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其与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对置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外侧壁部形成面7232,其与第三永磁体63的外侧面632对置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外侧壁部532;d轴侧壁部形成面7233d,其将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的d轴侧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232的d轴侧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d轴侧壁部533d;以及q轴侧壁部形成面7233q,其将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的q轴侧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232的q轴侧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q轴侧壁部533q。
从轴向观察,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的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在比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的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更远离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的位置,与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对置地延伸。从轴向观察,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的外侧壁部形成面7232、d轴侧壁部形成面7233d以及q轴侧壁部形成面7233q分别以与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的外侧壁部形成面7132、d轴侧壁部形成面7133d以及q轴侧壁部形成面7133q重叠的方式延伸。
转子铁芯20通过这样将形成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的第一电磁钢板41和形成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第二电磁钢板42沿轴向层叠而构成。而且,在沿轴向层叠第一电磁钢板41和第二电磁钢板42时,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以沿轴向重叠的方式层叠,由此在转子铁芯20的各磁极部30中形成磁体收纳孔50。详细而言,在沿轴向层叠第一电磁钢板41和第二电磁钢板42时,以如下方式进行层叠: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和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沿轴向重叠,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和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沿轴向重叠,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和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沿轴向重叠。由此,在转子铁芯20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及第三磁体收纳孔53。
而且,在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上,根据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的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的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距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的距离的不同,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的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的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朝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突出,从而形成沿轴向形成的多个第一凸部510a。而且,在相邻的第一凸部510a之间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第一空隙部510b。这样,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因此,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的第一凸部510a,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的第一空隙部510b。
这样,通过将形成有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的第一电磁钢板41和形成有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的第二电磁钢板42沿轴向层叠,从而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和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
因此,仅通过将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和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沿轴向重叠,就能够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将形成有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的第一电磁钢板41和形成有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的第二电磁钢板42沿轴向层叠,就能够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其中,该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具有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其距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的径向距离与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的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距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的径向距离不同。由此,仅通过准备两种电磁钢板40,并将其沿轴向层叠就能够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因此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
而且,在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上,根据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的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的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距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的距离的不同,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的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的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朝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突出,从而形成沿轴向形成的多个第二凸部520a。而且,在相邻的第二凸部520a之间形成有沿轴向形成的多个第二空隙部520b。这样,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因此,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的第二凸部520a,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的第二空隙部520b。
这样,通过将形成有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的第一电磁钢板41和形成有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的第二电磁钢板42沿轴向层叠,从而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和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
因此,仅通过将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和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沿轴向重叠,就能够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将形成有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的第一电磁钢板41和形成有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的第二电磁钢板42沿轴向层叠,就能够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其中,该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具有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其距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的径向距离与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的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距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的径向距离不同。由此,仅通过准备两种电磁钢板40,并将其沿轴向层叠就能够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因此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
而且,在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上,根据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的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的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距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的距离的不同,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的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的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朝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突出,从而形成沿轴向形成的多个第三凸部530a。而且,在相邻的第三凸部530a之间形成有沿轴向形成的多个第三空隙部530b。这样,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因此,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的第三凸部530a,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的第三空隙部530b。
这样,通过将形成有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的第一电磁钢板41和形成有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的第二电磁钢板42沿轴向层叠,从而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和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因此,仅通过将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和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沿轴向重叠,就能够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将形成有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的第一电磁钢板41和形成有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的第二电磁钢板42沿轴向层叠,就能够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其中,该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具有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其距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的径向距离与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的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距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的径向距离不同。由此,仅通过准备两种电磁钢板40,并将其沿轴向层叠就能够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因此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最大输出扭矩-无负载运转时损耗特性>
接着,参照图5,对形成有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无负载运转时损耗特性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对于将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的磁体收纳孔50,使重叠的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与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比例变化的情况下的最大输出扭矩-无负载运转时损耗特性的图。此外,有时也将第一凸部510a、第二凸部520a及第三凸部530a在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占空系数。
图5中所示的最大输出扭矩T0是仅重叠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而形成磁体收纳孔50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更详细而言,最大输出扭矩T0是仅重叠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仅重叠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仅重叠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
最大输出扭矩T1是以八分之一为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八分之七为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比例来重叠磁体插通孔70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更详细而言,最大输出扭矩T1是如下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以八分之一为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八分之七为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的比例,将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以八分之一为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八分之七为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的比例,将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八分之一为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八分之七为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的比例,将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在该情况下,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形成为八分之一为第一凸部510a且八分之七为第一空隙部510b的比例,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形成为八分之一为第二凸部520a且八分之七为第二空隙部520b的比例,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形成为八分之一为第三凸部530a且八分之七为第三空隙部530b的比例。
最大输出扭矩T2是以八分之二为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八分之六为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比例来重叠磁体插通孔70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更详细而言,最大输出扭矩T2是如下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以八分之二为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八分之六为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的比例,将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以八分之二为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八分之六为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的比例,将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八分之二为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八分之六为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的比例,将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在该情况下,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形成为八分之二为第一凸部510a且八分之六为第一空隙部510b的比例,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形成为八分之二为第二凸部520a且八分之六为第二空隙部520b的比例,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形成为八分之二为第三凸部530a且八分之六为第三空隙部530b的比例。
最大输出扭矩T3是以八分之三为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八分之五为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比例来重叠磁体插通孔70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更详细而言,最大输出扭矩T3是如下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以八分之三为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八分之五为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的比例,将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以八分之三为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八分之五为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的比例,将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八分之三为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八分之五为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的比例,将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在该情况下,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形成为八分之三为第一凸部510a且八分之五为第一空隙部510b的比例,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形成为八分之三为第二凸部520a且八分之五为第二空隙部520b的比例,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形成为八分之三为第三凸部530a且八分之五为第三空隙部530b的比例。
最大输出扭矩T4是以八分之四为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八分之四为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比例来重叠磁体插通孔70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更详细而言,最大输出扭矩T4是如下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以八分之四为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八分之四为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的比例,将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以八分之四为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八分之四为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的比例,将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八分之四为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八分之四为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的比例的方式,将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在该情况下,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形成为八分之四为第一凸部510a且八分之四为第一空隙部510b的比例,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形成为八分之四为第二凸部520a且八分之四为第二空隙部520b的比例,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形成为八分之四为第三凸部530a且八分之四为第三空隙部530b的比例。
最大输出扭矩T6是以八分之六为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八分之二为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比例来重叠磁体插通孔70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更详细而言,最大输出扭矩T6是如下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以八分之六为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八分之二为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的比例,将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以八分之六为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八分之二为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的比例,将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八分之六为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八分之二为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的比例,将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在该情况下,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形成为八分之六为第一凸部510a且八分之二为第一空隙部510b的比例,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形成为八分之六为第二凸部520a且八分之二为第二空隙部520b的比例,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形成为八分之六为第三凸部530a且八分之二为第三空隙部530b的比例。
最大输出扭矩T8是仅重叠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而形成磁体收纳孔50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更详细而言,最大输出扭矩T8是仅重叠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仅重叠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仅重叠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在该情况下,未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
图5所示的无负载时损耗L0是仅重叠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而形成磁体收纳孔50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产生的损耗。更详细而言,无负载时损耗L0是仅重叠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仅重叠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仅重叠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产生的损耗。
无负载时损耗L1是以八分之一为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八分之七为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比例来重叠磁体插通孔70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产生的损耗。更详细而言,无负载时损耗L1是如下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产生的损耗:以八分之一为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八分之七为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的比例,将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以八分之一为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八分之七为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的比例,将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八分之一为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八分之七为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的比例,将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在该情况下,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形成为八分之一为第一凸部510a且八分之七为第一空隙部510b的比例,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形成为八分之一为第二凸部520a且八分之七为第二空隙部520b的比例,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形成为八分之一为第三凸部530a且八分之七为第三空隙部530b的比例。
无负载时损耗L2是以八分之二为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八分之六为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比例来重叠磁体插通孔70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产生的损耗。更详细而言,无负载时损耗L2是如下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产生的损耗:以八分之二为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八分之六为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的比例,将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以八分之二为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八分之六为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的比例,将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八分之二为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八分之六为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的比例,将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在该情况下,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形成为八分之二为第一凸部510a且八分之六为第一空隙部510b的比例,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形成为八分之二为第二凸部520a且八分之六为第二空隙部520b的比例,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形成为八分之二为第三凸部530a且八分之六为第三空隙部530b的比例。
无负载时损耗L3是以八分之三为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八分之五为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比例来重叠磁体插通孔70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产生的损耗。更详细而言,无负载时损耗L3是如下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产生的损耗:以八分之三为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八分之五为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的比例,将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以八分之三为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八分之五为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的比例,将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八分之三为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八分之五为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的比例,将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在该情况下,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形成为八分之三为第一凸部510a且八分之五为第一空隙部510b的比例,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形成为八分之三为第二凸部520a且八分之五为第二空隙部520b的比例,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形成为八分之三为第三凸部530a且八分之五为第三空隙部530b的比例。
无负载时损耗L4是以八分之四为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八分之四为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比例来重叠磁体插通孔70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产生的损耗。更详细而言,无负载时损耗L4是如下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产生的损耗:以八分之四为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八分之四为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的比例,将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以八分之四为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八分之四为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的比例,将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八分之四为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八分之四为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的比例,将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在该情况下,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形成为八分之四为第一凸部510a且八分之四为第一空隙部510b的比例,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形成为八分之四为第二凸部520a且八分之四为第二空隙部520b的比例,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形成为八分之四为第三凸部530a且八分之四为第三空隙部530b的比例。
无负载时损耗L6是以八分之六为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八分之二为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比例来重叠磁体插通孔70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产生的损耗。更详细而言,无负载时损耗L6是如下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产生的损耗:以八分之六为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八分之二为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的比例,将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以八分之六为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八分之二为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的比例,将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八分之六为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八分之二为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的比例,将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在该情况下,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形成为八分之六为第一凸部510a且八分之二为第一空隙部510b的比例,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形成为八分之六为第二凸部520a且八分之二为第二空隙部520b的比例,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形成为八分之六为第三凸部530a且八分之二为第三空隙部530b的比例。
无负载时损耗L8是仅重叠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而形成磁体收纳孔50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产生的损耗。更详细而言,最大输出扭矩T8是仅重叠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仅重叠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仅重叠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情况下的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产生的损耗。在该情况下,未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
如图5所示,在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中的第一凸部510a与第一空隙部510b的比、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中的第二凸部520a与第二空隙部520b的比、以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中的第三凸部530a与第三空隙部530b的比为(凸部):(空隙部)=2:6至(凸部):(空隙部)=4:4的情况下,即,在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中的第一凸部510a的比例、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中的第二凸部520a的比例、以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中的第三凸部530a的比例为25%以上且50%以下的情况下,能够维持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并且降低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的损耗。更优选的是,在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中的第一凸部510a与第一空隙部510b的比、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中的第二凸部520a与第二空隙部520b的比、以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中的第三凸部530a与第三空隙部530b的比为(凸部):(空隙部)=3:5左右的情况下,即,在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中的第一凸部510a的比例、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中的第二凸部520a的比例、以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中的第三凸部530a的比例为35%以上且40%以下的情况下,能够维持旋转电机1的最大输出扭矩,并且降低旋转电机1无负载运转时的损耗。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A至图6E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10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10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说明。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10中,电磁钢板40具有形成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的第一电磁钢板41、和形成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第二电磁钢板42,但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10中,在各电磁钢板40形成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以及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这双方。以下,对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10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
<电磁钢板>
形成于电磁钢板40的磁体插通孔70具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电磁钢板40形成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以及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这双方。以下,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磁钢板40A、第二实施例的电磁钢板40B、第三实施例的电磁钢板40C、第四实施例的电磁钢板40D以及第五实施例的电磁钢板40E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如图6A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磁钢板40A具备沿周向形成的多个磁极部形成部80。磁极部形成部80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周向以等间隔、即45度间隔形成有八个磁极部形成部80。
电磁钢板40A的磁极部形成部80具有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和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
在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形成有: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及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对于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1,对于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21,对于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31。
在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形成有: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及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对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12,对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2,对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32。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磁钢板40A中,从轴向观察,在图6A中顺时针地,按照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的顺序,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八个磁极部形成部80。而且,旋转电机的转子10通过将电磁钢板40A逐一在周向上旋转45度并沿轴向层叠而形成。
因此,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按照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的顺序层叠而形成。由此,由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形成第一凸部510a,由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形成第一空隙部510b。这样,在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
此时,形成于电磁钢板40A的、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磁体插通孔70沿周向以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样式(pattern)配置而构成。
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按照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的顺序层叠而形成。由此,由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形成第二凸部520a,由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形成第二空隙部520b。这样,在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
此时,形成于电磁钢板40A的、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磁体插通孔70沿周向以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样式配置而构成。
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按照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的顺序层叠而形成。由此,由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形成第三凸部530a,由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形成第三空隙部530b。这样,在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此时,形成于电磁钢板40A的、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磁体插通孔70沿周向以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样式配置而构成。
这样,形成于电磁钢板40A的、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磁体插通孔70、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磁体插通孔70、以及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磁体插通孔70分别通过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沿周向以规定的样式配置而构成,并且,通过将多个电磁钢板40A逐一在周向上旋转45度并沿轴向层叠,使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以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由此,能够由一种电磁钢板40A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因此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第二实施例)
如图6B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电磁钢板40B具备沿周向形成的多个磁极部形成部80。磁极部形成部80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周向以等间隔、即45度间隔形成有八个磁极部形成部80。
电磁钢板40B的磁极部形成部80具有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和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
在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形成有: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及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对于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1,对于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21,对于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31。
在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形成有: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及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对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12,对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2,对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32。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电磁钢板40B中,从轴向观察,在图6B中顺时针地,按照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的顺序,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八个磁极部形成部80。而且,旋转电机的转子10通过将电磁钢板40B逐一在周向上旋转45度并沿轴向层叠而形成。
因此,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按照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的顺序层叠而形成。由此,由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形成第一凸部510a,由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形成第一空隙部510b。这样,在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
此时,形成于电磁钢板40B的、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磁体插通孔70沿周向以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样式配置而构成。
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按照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的顺序层叠而形成。由此,由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形成第二凸部520a,由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形成第二空隙部520b。这样,在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
此时,形成于电磁钢板40B的、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磁体插通孔70沿周向以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样式配置而构成。
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按照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的顺序层叠而形成。由此,由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形成第三凸部530a,由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形成第三空隙部530b。这样,在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此时,形成于电磁钢板40B的、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磁体插通孔70沿周向以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样式配置而构成。
这样,形成于电磁钢板40B的、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磁体插通孔70、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磁体插通孔70、以及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磁体插通孔70分别通过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沿周向以规定的样式配置而构成,并且,通过将多个电磁钢板40B逐一在周向上旋转45度并沿轴向层叠,使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以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由此,能够由一种电磁钢板40B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因此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第三实施例)
如图6C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的电磁钢板40C具备沿周向形成的多个磁极部形成部80。磁极部形成部80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周向以等间隔、即45度间隔形成有八个磁极部形成部80。
电磁钢板40C的磁极部形成部80具有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和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
在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形成有: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及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对于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1,对于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21,对于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31。
在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形成有: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及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对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12,对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2,对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32。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的电磁钢板40C中,从轴向观察,在图6C中顺时针地,按照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的顺序,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八个磁极部形成部80。而且,旋转电机的转子10通过将电磁钢板40C逐一在周向上旋转45度并沿轴向层叠而形成。
因此,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按照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的顺序层叠而形成。由此,由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形成第一凸部510a,由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形成第一空隙部510b。这样,在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
此时,形成于电磁钢板40C的、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磁体插通孔70沿周向以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样式配置而构成。
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按照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的顺序层叠而形成。由此,由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形成第二凸部520a,由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形成第二空隙部520b。这样,在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
此时,形成于电磁钢板40C的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磁体插通孔70沿周向以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样式配置而构成。
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按照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的顺序层叠而形成。由此,由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形成第三凸部530a,由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形成第三空隙部530b。这样,在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此时,形成于电磁钢板40C的、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磁体插通孔70沿周向以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样式配置而构成。
这样,形成于电磁钢板40C的、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磁体插通孔70、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磁体插通孔70、以及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磁体插通孔70分别通过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沿周向以规定的样式配置而构成,并且,通过将多个电磁钢板40C逐一在周向上旋转45度并沿轴向层叠,使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以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由此,能够由一种电磁钢板40C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因此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第四实施例)
如图6D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的电磁钢板40D具备沿周向形成的多个磁极部形成部80。磁极部形成部80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周向以等间隔、即45度间隔形成有八个磁极部形成部80。
电磁钢板40D的磁极部形成部80具有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和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
在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形成有: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及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对于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1,对于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21,对于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31。
在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形成有: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及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对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12,对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2,对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32。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的电磁钢板40D中,从轴向观察,在图6D中顺时针地,按照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的顺序,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八个磁极部形成部80。而且,旋转电机的转子10通过将电磁钢板40D逐一在周向上旋转45度并沿轴向层叠而形成。
因此,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按照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的顺序层叠而形成。由此,由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形成第一凸部510a,由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形成第一空隙部510b。这样,在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
此时,形成于电磁钢板40D的、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磁体插通孔70沿周向以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样式配置而构成。
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按照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的顺序层叠而形成。由此,由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形成第二凸部520a,由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形成第二空隙部520b。这样,在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
此时,形成于电磁钢板40D的、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磁体插通孔70沿周向以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样式配置而构成。
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按照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的顺序层叠而形成。由此,由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形成第三凸部530a,由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形成第三空隙部530b。这样,在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此时,形成于电磁钢板40D的、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磁体插通孔70沿周向以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样式配置而构成。
这样,形成于电磁钢板40D的、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磁体插通孔70、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磁体插通孔70、以及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磁体插通孔70分别通过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沿周向以规定的样式配置而构成,并且,通过将多个电磁钢板40D逐一在周向上旋转45度并沿轴向层叠,使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以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由此,能够由一种电磁钢板40D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因此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第五实施例)
如图6E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例的电磁钢板40E具备沿周向形成的多个磁极部形成部80。磁极部形成部80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周向以等间隔、即45度间隔形成有八个磁极部形成部80。
电磁钢板40E的磁极部形成部80具有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以及第三磁极部形成部83。
在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形成有: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及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对于第一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1,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1,对于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21,对于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31。
在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形成有: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及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对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12,对于第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2,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2,对于第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3,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32。
在第三磁极部形成部83形成有: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及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对于第一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1,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12,对于第二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2,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21,对于第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3,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31。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例的电磁钢板40E中,从轴向观察,在图6E中顺时针地,按照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三磁极部形成部83、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三磁极部形成部83、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的顺序,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八个磁极部形成部80。而且,旋转电机的转子10通过将电磁钢板40E逐一在周向上旋转45度并沿轴向层叠而形成。
因此,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按照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的顺序层叠而形成。由此,由第一凸部形成面7111形成第一凸部510a,由第一空隙部形成面7211形成第一空隙部510b。这样,在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
此时,形成于电磁钢板40E的、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磁体插通孔70沿周向以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样式配置而构成。
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按照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的顺序层叠而形成。由此,由第二凸部形成面7121形成第二凸部520a,由第二空隙部形成面7221形成第二空隙部520b。这样,在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形成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
此时,形成于电磁钢板40E的、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磁体插通孔70沿周向以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样式配置而构成。
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按照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的顺序层叠而形成。由此,由第三凸部形成面7131形成第三凸部530a,由第三空隙部形成面7231形成第三空隙部530b。这样,在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形成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此时,形成于电磁钢板40E的、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磁体插通孔70沿周向以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样式配置而构成。
这样,形成于电磁钢板40E的、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磁体插通孔70、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磁体插通孔70、以及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磁体插通孔70分别通过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沿周向以规定的样式配置而构成,并且,通过将多个电磁钢板40E逐一在周向上旋转45度并沿轴向层叠,使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以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由此,能够由一种电磁钢板40E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因此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
另外,形成于电磁钢板40E的、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磁体插通孔70、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磁体插通孔70、以及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磁体插通孔70能够配置为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不同的样式。
由此,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与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能够以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和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按不同的样式沿轴向层叠的方式形成,因此也能够使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的饱和磁通密度与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的饱和磁通密度不同。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及图8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10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10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说明。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10中,电磁钢板40具有形成有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的第一电磁钢板41和形成有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的第二电磁钢板42,但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10中,各电磁钢板40的第一凸部510a、第二凸部520a、第三凸部530a通过压溃加工等形成为轴向厚度比电磁钢板40薄。以下,对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10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10的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
<电磁钢板>
如图7所示,形成于电磁钢板40的各磁极部形成部80的磁体插通孔70具有:第一磁体插通孔701,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磁体插通孔702,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以及第三磁体插通孔703,其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第一磁体插通孔701、第二磁体插通孔702以及第三磁体插通孔703与转子铁芯20的各磁极部30对应地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周向以等间隔、即45度间隔分别形成有八个第一磁体插通孔701、八个第二磁体插通孔702以及八个第三磁体插通孔703。
第一磁体插通孔701具有:内侧壁部形成面7011,其与第一永磁体61的内侧面611对置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外侧壁部形成面7012,其与第一永磁体61的外侧面612对置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外侧壁部512;第一端壁部形成面7013a,其将内侧壁部形成面701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012的周向一侧的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第一端壁部513a;以及第二端壁部形成面7013b,其将内侧壁部形成面7011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012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第二端壁部513b。
第二磁体插通孔702具有:内侧壁部形成面7021,其与第二永磁体62的内侧面621对置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外侧壁部形成面7022,其与第二永磁体62的外侧面622对置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外侧壁部522;d轴侧壁部形成面7023d,其将内侧壁部形成面7021的d轴侧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022的d轴侧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d轴侧壁部523d;以及q轴侧壁部形成面7023q,其将内侧壁部形成面7021的q轴侧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022的q轴侧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q轴侧壁部523q。
第三磁体插通孔703具有:内侧壁部形成面7031,其与第三永磁体63的内侧面631对置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外侧壁部形成面7032,其与第三永磁体63的外侧面632对置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外侧壁部532;d轴侧壁部形成面7033d,其将内侧壁部形成面7031的d轴侧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032的d轴侧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d轴侧壁部533d;以及q轴侧壁部形成面7033q,其将内侧壁部形成面7031的q轴侧端部与外侧壁部形成面7032的q轴侧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q轴侧壁部533q。
在第一磁体插通孔701的内侧壁部形成面7011形成有朝第一永磁体61的方向突出的第一凸部510a。第一凸部510a通过对电磁钢板40进行压溃加工等而形成。第一凸部510a与电磁钢板40一体地形成,其轴向厚度比电磁钢板40薄。
在第二磁体插通孔702的内侧壁部形成面7021形成有朝第二永磁体62的方向突出的第二凸部520a。第二凸部520a通过对电磁钢板40进行压溃加工等而形成。第二凸部520a与电磁钢板40一体地形成,其轴向厚度比电磁钢板40薄。
在第三磁体插通孔703的内侧壁部形成面7031形成有朝第三永磁体63的方向突出的第三凸部530a。第三凸部530a通过对电磁钢板40进行压溃加工等而形成。第三凸部530a与电磁钢板40一体地形成,其轴向厚度比电磁钢板40薄。
如图8所示,当沿轴向层叠电磁钢板40时,第一凸部510a的轴向厚度比电磁钢板40薄,因此在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形成有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其具有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的第一凸部510a和在相邻的第一凸部510a之间形成且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的第一空隙部510b。
同样地,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当沿轴向层叠电磁钢板40时,第二凸部520a的轴向厚度比电磁钢板40薄,因此在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形成有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其具有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的第二凸部520a和在相邻的第二凸部520a之间形成且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的第二空隙部520b。另外,同样地,第三凸部530a的轴向厚度比电磁钢板40薄,因此在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形成有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其具有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的第三凸部530a和在相邻的第三凸部530a之间形成且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的第三空隙部530b。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形例或修正例,这些变形例或修正例自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任意地组合。
例如,也可以在包括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的第一空隙部510b的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部、包括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的第二空隙部520b的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部、以及包括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的第三空隙部530b的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部填充树脂。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形成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但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也可以形成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外侧壁部512,也可以形成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内侧壁部511以及外侧壁部512这双方。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形成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但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也可以形成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外侧壁部522,也可以形成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内侧壁部521以及外侧壁部522这双方。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形成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但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也可以形成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外侧壁部532,也可以形成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内侧壁部531以及外侧壁部532这双方。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的转子10具有形成于第一磁体收纳孔51的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形成于第二磁体收纳孔52的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以及形成于第三磁体收纳孔53的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但旋转电机的转子10只要具有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以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中的至少一个即可。
即,也可以省略第一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10、第二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20以及第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530中的任一个或两个。
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有以下事项。在括号内,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构成要素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1)一种旋转电机(旋转电机1)的转子(转子10),其具备:
转子铁芯(转子铁芯20),其具有以旋转轴心(旋转轴心RC)为中心的大致圆环形状,通过层叠多个片状部件(电磁钢板40)而构成;以及
多个磁极部(磁极部30),其沿周向形成于所述转子铁芯,
各磁极部具有:形成于所述转子铁芯且沿轴向延伸的磁体收纳孔(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磁体收纳孔52、第三磁体收纳孔53);以及收纳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永磁体(第一永磁体61、第二永磁体62、第三永磁体63),其中,
所述永磁体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一主面(内侧面611、621、631)和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二主面(外侧面612、622、632),
所述磁体收纳孔具有:第一壁部(内侧壁部511、521、531),其与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对置并沿所述轴向延伸;以及第二壁部(外侧壁部512、522、532),其与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对置并沿所述轴向延伸,
在所述转子铁芯中,沿所述轴向层叠有:
在至少一个所述磁体收纳孔处,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D11、D21、D31)的所述片状部件;以及
在至少一个所述磁体收纳孔处,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距离D12、D22、D32)的所述片状部件,
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根据(1),在转子铁芯中,沿轴向层叠有:在至少一个磁体收纳孔处,永磁体的第一主面与磁体收纳孔的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永磁体的第二主面与磁体收纳孔的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片状部件;以及在至少一个磁体收纳孔处,永磁体的第一主面与磁体收纳孔的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永磁体的第二主面与磁体收纳孔的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的片状部件,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小,因此在永磁体的第一主面与磁体收纳孔的第一壁部之间、或者永磁体的第二主面与磁体收纳孔的第二壁部之间,从轴向观察形成有凸部和空隙部。由此,在永磁体的第一主面与磁体收纳孔的第一壁部之间、或者永磁体的第二主面与磁体收纳孔的第二壁部之间,形成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其饱和磁通密度比未形成空隙部而片状部件沿轴向层叠的部分的饱和磁通密度低。这样,能够容易地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
(2)根据(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中,
在多个所述片状部件,沿所述周向形成有多个沿所述轴向贯通的磁体插通孔(磁体插通孔70),
所述磁体收纳孔通过多个所述片状部件沿所述轴向层叠且形成于所述片状部件的所述磁体插通孔沿所述轴向重叠而形成,
所述磁体插通孔包括:第一磁体插通孔(凸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1),在所述第一磁体插通孔中,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以及第二磁体插通孔(空隙部形成用磁体插通孔72),在所述第二磁体插通孔中,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二距离,
所述磁体收纳孔通过所述第一磁体插通孔和所述第二磁体插通孔沿所述轴向重叠而形成。
根据(2),仅通过将形成于片状部件的第一磁体插通孔和第二磁体插通孔沿轴向重叠,就能够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
(3)根据(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中,
所述片状部件包括:
第一片状部件(第一电磁钢板41),其沿所述周向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磁体插通孔;以及
第二片状部件(第二电磁钢板42),其沿所述周向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二磁体插通孔,
所述磁体收纳孔通过所述第一片状部件与所述第二片状部件沿所述轴向层叠从而使所述第一磁体插通孔与所述第二磁体插通孔沿所述轴向重叠而形成。
根据(3),仅通过将形成有第一磁体插通孔的第一片状部件和形成有第二磁体插通孔的第二片状部件沿轴向层叠,就能够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由此,仅通过准备两种片状部件,并将其沿轴向层叠就能够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因此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
(4)根据(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中,
形成于一个所述片状部件(电磁钢板40A、40B、40C、40D、40E)的多个所述磁体插通孔构成为,所述第一磁体插通孔和所述第二磁体插通孔沿所述周向以规定的样式配置,
所述磁体收纳孔通过多个所述片状部件逐一在所述周向上旋转规定角度且沿所述轴向层叠从而使所述第一磁体插通孔和所述第二磁体插通孔沿所述轴向重叠而形成。
根据(4),通过将沿周向以规定的样式配置有第一磁体插通孔和第二磁体插通孔的片状部件逐一在周向上旋转规定角度且沿轴向层叠,从而第一磁体插通孔和第二磁体插通孔沿轴向重叠而形成。由此,能够由一种片状部件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因此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
(5)根据(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中,
所述片状部件具有:
形成有所述第一磁体插通孔的第一磁极部形成部(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以及
形成有所述第二磁体插通孔的第二磁极部形成部(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
所述磁极部通过多个所述片状部件逐一在所述周向上旋转规定角度且沿所述轴向层叠从而使所述第一磁极部形成部与所述第二磁极部形成部重叠而构成。
根据(5),通过将具有第一磁极部形成部和第二磁极部形成部的片状部件逐一在周向上旋转规定角度且沿轴向层叠,从而使第一磁体插通孔和第二磁体插通孔在轴向上重叠而形成。由此,能够由一种片状部件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因此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
(6)根据(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中,
所述片状部件具备多个磁极部形成部(第一磁极部形成部81、第二磁极部形成部82、第三磁极部形成部83),所述磁极部形成部具有多个所述磁体插通孔,
形成于至少一个所述磁极部形成部(第三磁极部形成部83)的多个所述磁体插通孔具有所述第一磁体插通孔和所述第二磁体插通孔,
所述磁极部通过多个所述片状部件逐一在所述周向上旋转规定角度且沿所述轴向层叠从而使所述磁极部形成部重叠而构成。
根据(6),形成于至少一个所述磁极部形成部的多个所述磁体插通孔具有第一磁体插通孔和第二磁体插通孔,因此能够使形成于一个磁极部的多个磁体收纳孔的低饱和磁通密度部具有不同的饱和磁通密度。
(7)根据(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中,
所述转子铁芯通过将第一片状部件(第一电磁钢板41)和第二片状部件(第二电磁钢板42)沿所述轴向层叠而构成,
对于所述第一片状部件,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
对于所述第二片状部件,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二距离。
根据(7),仅通过将永磁体的第一主面与磁体收纳孔的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永磁体的第二主面与磁体收纳孔的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第一片状部件、和永磁体的第一主面与磁体收纳孔的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永磁体的第二主面与磁体收纳孔的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的第二片状部件沿轴向层叠,就能够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由此,仅通过准备两种片状部件,并将其沿轴向层叠就能够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因此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
(8)一种旋转电机(旋转电机1)的转子(转子10),其具备:
转子铁芯(转子铁芯20),其具有以旋转轴心(旋转轴心RC)为中心的大致圆环形状,通过层叠多个片状部件(电磁钢板40)而构成;以及
多个磁极部(磁极部30),其沿周向形成于所述转子铁芯,
各磁极部具有:形成于所述转子铁芯且沿轴向延伸的磁体收纳孔(第一磁体收纳孔51、第二磁体收纳孔52、第三磁体收纳孔53);以及收纳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永磁体(第一永磁体61、第二永磁体62、第三永磁体63),其中,
所述永磁体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一主面(内侧面611、621、631)和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二主面(外侧面612、622、632),
所述磁体收纳孔具有:第一壁部(内侧壁部511、521、531),其与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对置并沿所述轴向延伸;以及第二壁部(外侧壁部512、522、532),其与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对置并沿所述轴向延伸,
所述旋转电机的转子具有:凸部(第一凸部510a、第二凸部520a、第三凸部530a),其朝所述永磁体突出而形成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中的至少一方,并沿所述轴向形成有多个;以及
空隙部(第一空隙部510b、第二空隙部520b、第三空隙部530b),其在相邻的所述凸部之间形成且沿所述轴向形成有多个。
根据(8),在旋转电机的转子上,在磁体收纳孔的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的凸部和沿轴向形成有多个的空隙部。由此,在永磁体的第一主面与磁体收纳孔的第一壁部之间、或者永磁体的第二主面与磁体收纳孔的第二壁部之间,形成有低饱和磁通密度部,其饱和磁通密度比未形成空隙部而片状部件沿轴向层叠的部分的饱和磁通密度低。这样,能够容易地形成低饱和磁通密度部。

Claims (8)

1.一种旋转电机的转子,其具备:
转子铁芯,其具有以旋转轴心为中心的大致圆环形状,通过层叠多个片状部件而构成;以及
多个磁极部,其沿周向形成于所述转子铁芯,
各磁极部具有:形成于所述转子铁芯且沿轴向延伸的磁体收纳孔;以及收纳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永磁体,其中,
所述永磁体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一主面和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二主面,
所述磁体收纳孔具有:第一壁部,其与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对置并沿所述轴向延伸;以及第二壁部,其与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对置并沿所述轴向延伸,
在所述转子铁芯中,沿所述轴向层叠有:
在至少一个所述磁体收纳孔处,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片状部件;以及
在至少一个所述磁体收纳孔处,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的片状部件,
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中,
在多个所述片状部件沿所述周向形成有多个沿所述轴向贯通的磁体插通孔,
所述磁体收纳孔通过多个所述片状部件沿所述轴向层叠且形成于所述片状部件的所述磁体插通孔沿所述轴向重叠而形成,
所述磁体插通孔包括:第一磁体插通孔,在所述第一磁体插通孔中,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以及第二磁体插通孔,在所述第二磁体插通孔中,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二距离,
所述磁体收纳孔通过所述第一磁体插通孔和所述第二磁体插通孔沿所述轴向重叠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中,
所述片状部件包括:
第一片状部件,其沿所述周向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磁体插通孔;以及
第二片状部件,其沿所述周向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二磁体插通孔,
所述磁体收纳孔通过所述第一片状部件与所述第二片状部件沿所述轴向层叠从而使所述第一磁体插通孔与所述第二磁体插通孔沿所述轴向重叠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中,
形成于一个所述片状部件的多个所述磁体插通孔构成为,所述第一磁体插通孔和所述第二磁体插通孔沿所述周向以规定的样式配置,
所述磁体收纳孔通过多个所述片状部件逐一在所述周向上旋转规定角度且沿所述轴向层叠从而使所述第一磁体插通孔和所述第二磁体插通孔沿所述轴向重叠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中,
所述片状部件具有:
形成有所述第一磁体插通孔的第一磁极部形成部;以及
形成有所述第二磁体插通孔的第二磁极部形成部,
所述磁极部通过多个所述片状部件逐一在所述周向上旋转规定角度且沿所述轴向层叠从而使所述第一磁极部形成部与所述第二磁极部形成部重叠而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中,
所述片状部件具备多个磁极部形成部,所述磁极部形成部具有多个所述磁体插通孔,
形成于至少一个所述磁极部形成部的多个所述磁体插通孔具有所述第一磁体插通孔和所述第二磁体插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中,
所述转子铁芯通过将第一片状部件和第二片状部件沿所述轴向层叠而构成,
对于所述第一片状部件,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
对于所述第二片状部件,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二距离。
8.一种旋转电机的转子,其具备:
转子铁芯,其具有以旋转轴心为中心的大致圆环形状,通过层叠多个片状部件而构成;以及
多个磁极部,其沿周向形成于所述转子铁芯,
各磁极部具有:形成于所述转子铁芯且沿轴向延伸的磁体收纳孔;以及收纳于所述磁体收纳孔的永磁体,其中,
所述永磁体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一主面和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二主面,
所述磁体收纳孔具有:第一壁部,其与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一主面对置并沿所述轴向延伸;以及第二壁部,其与所述永磁体的所述第二主面对置并沿所述轴向延伸,
所述旋转电机的转子具有:
凸部,其朝所述永磁体突出而形成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中的至少一方,并沿所述轴向形成有多个;以及
空隙部,其在相邻的所述凸部之间形成且沿所述轴向形成有多个。
CN202210169343.5A 2021-03-31 2022-02-24 旋转电机的转子 Pending CN1151496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1123 2021-03-31
JP2021061123A JP2022157089A (ja) 2021-03-31 2021-03-31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49679A true CN115149679A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05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69343.5A Pending CN115149679A (zh) 2021-03-31 2022-02-24 旋转电机的转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20926A1 (zh)
JP (1) JP2022157089A (zh)
CN (1) CN11514967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4672B2 (ja) * 2012-06-27 2016-08-2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ロータコアの製造方法
US11211838B2 (en) * 2017-04-12 2021-12-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PM ro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20926A1 (en) 2022-10-06
JP2022157089A (ja)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53710B2 (en) Permanent magnet electric motor
KR100609331B1 (ko) 영구자석전동기
EP0818870B1 (en) Reluctance motor having magnetic poles formed by laminating steel plates in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US9831729B2 (en) Electric motor&#39;s sectional rotor with asymmetric pole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JP5238231B2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US9502929B2 (en) Rotor and motor
JP3602392B2 (ja) 永久磁石埋め込みモータ
JP2014531191A (ja) 回転電気機械の回転子および回転子を備えた回転電気機械
KR101481882B1 (ko) 회전 전기기계
JP2014039475A (ja) Pmシンクロナスモータ
CN113994569A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CN110945754A (zh) 旋转电机
CN111492561B (zh) 旋转电机
CN113273057B (zh) 具有磁通分配空隙的内置永磁体电机
CN115149679A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CN116472658A (zh) 旋转电机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US20200220400A1 (en)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electric machine with tapered bridge structure
US11888354B2 (en) Ro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2020182358A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JP7013540B1 (ja) 同期モータの回転子構造
US20230283127A1 (en) Rotor
WO2018230436A1 (ja) 回転電気機械
JPH10126986A (ja) 永久磁石ロータ
CN115208095A (zh) 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