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34043A - 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34043A
CN115134043A CN202110336351.XA CN202110336351A CN115134043A CN 115134043 A CN115134043 A CN 115134043A CN 202110336351 A CN202110336351 A CN 202110336351A CN 115134043 A CN115134043 A CN 1151340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interface
transmission mode
data
time peri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363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34043B (zh
Inventor
范伟伟
常鸣
王洪利
曹孝文
蒋文浩
杜思清
王桂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3635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34043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0336351.X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5134043B/zh
Priority to EP22778639.9A priority patent/EP4307584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082026 priority patent/WO202220645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134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4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340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40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及其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数据传输模式下利用通信链路向接收端端接口发送数据包;在满足切换条件时,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在切换至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达到目标时间段后,开始向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切换;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速度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速度。采用本申请,发送端接口可通过目标时间段来切换数据传输模式,使得发送端接口能够及时切换至相应的数据传输模式,并且无需为了通知对应的接收端接口而保留部分电路或模块,进一步降低了功耗。

Description

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拍摄、显示和存储等技术的提高,相关接口(例如,拍摄接口)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也产生了更大的功耗。在相关技术中,各个接口(特别是高速传输数据的接口)在没有数据传输的时间段内,可进入休眠模式,其中,所述休眠模式是指关闭与数据传输相关的部分电路或模块,从而降低功耗。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案是提前通知需要休眠的接口使该接口进入休眠模式,并在需要数据传输的情况下通知该接口结束休眠,使该接口退出休眠模式进入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可以看出,为了能够实现该技术方案,仍然需要保留部分电路或模块来接收通知,产生了额外的功耗。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及其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包括:在第一数据传输模式下利用通信链路向接收端端接口发送数据包;在满足切换条件时,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在切换至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达到目标时间段后,开始向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切换;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速度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速度。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接口可首先确定切换至第二数据传输模式的目标时间段,并在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已达到目标时间段后直接切换数据传输模式,使得发送端接口能够及时切换至相应的数据传输模式,并且无需为了通知对应的接收端接口而保留部分电路或模块,进一步降低了功耗。
根据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包中的第一个数据包或者最后一个数据包内包括所述目标时间段;或者,所述数据包中的每个数据包包括模式信息,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是否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在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时,所述模式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时间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较于采用长序列来开启或结束数据传输模式的方式,所述发送端接口采用数据包发送目标时间段的方式,可在发送数据包的同时发送休眠时间段,使得发送端接口无需保留用于发送特定序列(例如,启动序列、结束序列)的电路,进一步降低了功耗,而且避免了在发送长序列过程中的出错的概率。
根据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包是由发送端接口向所述接收端接口发送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目标时间段利用第一接口发送到所述接收端接口,其中,第一接口不同于所述发送端接口与所述接收端接口。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接口为了实现采用数据包发送目标时间段的方案可能比较考验发送端接口的性能并且技术人员可能需要对发送端接口的性能进行调整,基于此,在休眠时间段相对固定且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景中,所述方法可采用不同于发送端接口与接收端接口的第一接口发送休眠时间段,减少了针对发送端接口的调整操作并且可以合理利用已有接口(即,第一接口),实现了接口的复用。
根据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切换至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后持续的初始时间段;判断所述初始时间段是否长于链路唤醒时间,其中,所述链路唤醒时间指示唤醒所述通信链路的时间;在所述初始时间段长于所述链路唤醒时间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初始时间段和所述链路唤醒时间确定所述目标时间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发送端接口可确定初始时间段是否长于链路唤醒时间,并在长于链路唤醒时间的情况下确定目标时间段,避免了发送端接口频繁切换数据传输模式,并通过引入链路唤醒时间,为发送端接口切换数据传输模式预留了准备时间。
根据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时间段不长于所述初始时间段减去所述链路唤醒时间后的剩余时间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接口可将执行第二数据传输模式的目标时间段设置为不长于上述剩余时间段,这样发送端接口可在达到剩余时间段后有充足的时间执行开启相关电路和/或模块,并且通信链路同样有充足的时间被唤醒。
根据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切换条件包括所述数据包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或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接口采用以上切换条件能够保证其与接收端接口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两端接口可同时(或近似同时)计算目标时间段,从而能够保证数据传输模式的一致性。
根据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包括高速数据传输模式,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包括休眠模式,所述高速数据传输模式的传输速率高于所述休眠模式的传输速率。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方法可适应于具备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以及休眠模式的发送端接口。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包括:在第一数据传输模式下利用通信链路从发送端端接口接收数据包;在满足切换条件时,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在切换至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达到目标时间段后,开始向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切换;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速度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速度。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接口可根据目标时间段来切换数据传输模式,对于通信链路而言不需要保留部分电路来接收特定数据传输模式的起始序列,对于接收端接口也不需要保留相关模块来接收和解析该起始序列,进一步降低了功耗。
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包中的第一个数据包或者最后一个数据包内包括所述目标时间段;或者,所述数据包中的每个数据包包括模式信息,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是否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在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时,所述模式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时间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较于采用长序列来开启或结束数据传输模式的方式,所述接收端接口采用数据包接收目标时间段的方式,可在接收数据包的同时接收到休眠时间段,使得接收端接口无需保留用于接收特定序列(例如,启动序列、结束序列)的电路,进一步降低了功耗,而且避免了在接收长序列过程中的出错的概率。
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包是接收端接口从所述发送端接口接收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利用第一接口获取所述目标时间段,其中,所述第一接口不同于所述发送端接口和所述接收端接口。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接口为了实现从接收的数据包中获取目标时间段的方案可能比较考验接收端接口的性能并且技术人员可能需要对接收端接口的性能进行调整,基于此,在休眠时间段相对固定且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景中,所述方法可采用不同于发送端接口与接收端接口的第一接口发送休眠时间段,减少了针对接收端接口的调整操作并且可以合理利用已有接口(即,第一接口),实现了接口的复用。
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切换至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后持续的初始时间段;判断所述初始时间段是否长于链路唤醒时间,其中,所述链路唤醒时间指示唤醒所述通信链路的时间;在所述初始时间段长于所述链路唤醒时间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初始时间段和所述链路唤醒时间确定所述目标时间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接口可确定初始时间段是否长于链路唤醒时间,并在长于链路唤醒时间的情况下确定目标时间段,避免了接收端接口频繁切换数据传输模式,并通过引入链路唤醒时间,为接收端接口切换数据传输模式预留了准备时间。
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时间段不长于所述初始时间段减去所述链路唤醒时间后的剩余时间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时间段设置为不长于上述剩余时间段,这样接收端接口可在达到剩余时间段后有充足的时间执行开启相关电路和/或模块,并且通信链路同样有充足的时间被唤醒。
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切换条件包括所述数据包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或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接口采用以上切换条件能够保证其与发送端接口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两端接口可同时(或近似同时)计算目标时间段,从而能够保证数据传输模式的一致性。
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包括高速数据传输模式,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包括休眠模式,所述高速数据传输模式的传输速率高于所述休眠模式的传输速率。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方法可适应于具备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以及休眠模式的接收端接口。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数据接口,其中,所述处理器利用所述数据接口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数据接口,其中,所述处理器利用所述数据接口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第三方面、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的数据传输装置以及第六方面、第七方面或者第八方面的数据传输装置。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或者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或者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
本申请的这些和其他方面在以下(多个)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示出适用于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框图;
图2示出图1中的相机接口执行数据传输的场景图;
图3A示出相关技术中的数据传输系统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示图;
图3B示出图3A中的移位寄存器输出电路的示图;
图4示出相关技术中的数据传输系统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示图;
图5A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5B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利用数据包传输目标LPD的示图;
图6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数据包的示图;
图7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8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发送端接口从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切换至休眠模式的示图;
图9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10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表示前后关联的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和/或”可以用于描述关联对象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进行区分。该“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例子、例证或说明,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便于理解。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申请,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申请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申请的主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可由智能手机、膝上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等具备数据处理能力的终端设备实现。作为示例,所述终端设备可采用如图1所示的结构。
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终端设备100的框图。终端设备100典型地包括系统存储器206和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204。存储器总线208可以用于在处理器204和系统存储器206之间的通信。
取决于期望的配置,处理器204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处理器,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μP)、微控制器(μC)、数字信息处理器(DSP)或者它们的任何组合。处理器204可以包括诸如一级高速缓存210和二级高速缓存212之类的一个或者多个级别的高速缓存、处理器核心214和寄存器216。示例的处理器核心214可以包括运算逻辑单元(ALU)、浮点数单元(FPU)、数字信号处理核心(DSP核心)或者它们的任何组合。示例的存储器控制器218可以与处理器204一起使用,或者在一些实现中,存储器控制器218可以是处理器204的一个内部部分。
取决于期望的配置,系统存储器206可以是任意类型的存储器,包括但不限于:易失性存储器(诸如RAM)、非易失性存储器(诸如ROM、闪存等)或者它们的任何组合。系统存储器206可以包括操作系统220、一个或者多个程序222以及程序数据2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程序222可以布置为在操作系统上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04利用程序数据224执行指令。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中并不对存储设备232的类型做任何限定,例如,存储设备232可以是存储区域网设备,也可以是包含文件系统的存储设备,诸如,网络附属存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设备。
此外,存储设备232可包括可移除存储器236以及不可移除存储器238。在本申请中提及的存储单元指示分布在作为不可移除存储器的硬盘上的存储空间,其中,硬盘可指示多种类型的硬盘,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SD)或者串行连接SCSI(SerialAttached SCSI,SAS)或者光纤通道(Fiber Channel,FC)硬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HDD),其中,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为小型机系统接口等。
作为示例,在存储设备232是SAN设备的情况下,存储单元可指示分布在硬盘上的一段逻辑存储空间,也就是逻辑单元(Logic Unit,LU),而逻辑单元号(Logic UnitNumber,LUN)用于标识逻辑单元,该逻辑单元可通过SCSI寻址。在实施中,存储设备可将物理硬盘进行分区,各个分区可作为拥有逻辑地址的存储单元(即,LUN)以供主机进行访问。
终端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有助于从各种接口设备(例如,输出设备242、外设接口244和通信设备246)到基本配置经由总线/接口控制器230的通信的接口总线240。示例的输出设备242包括图像处理单元248和音频处理单元250。它们可以被配置为有助于经由一个或者多个A/V接口252与诸如显示器或者扬声器之类的各种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此外,示出的输出设备242还可包括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作为前置摄像头,也可作为后置摄像头)可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通常,摄像头可以包括感光元件比如镜头组和图像传感器,其中,镜头组包括多个透镜(凸透镜或凹透镜),用于采集待拍摄物体反射的光信号,并将采集的光信号传递给图像传感器。
具体来说,镜头组的作用是把被观察目标的光像呈现在摄像机的传感器上,也称光学成像。镜头组通过将各种不同形状、不同介质(塑料、玻璃或晶体)的光学零件(反射镜、透射镜、棱镜)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使得光线经过这些光学零件的透射或反射以后,按照人们的需要改变光线的传输方向而被接收器件接收,完成物体的光学成像过程。一般来说每个镜头组都由多组不同曲面曲率的透镜按不同间距组合而成。间距和镜片曲率、透光系数等指标的选择决定了该镜头的焦距。镜头组主要的参数指标包括:有效焦距、光圈、最大像面、视场角、畸变、相对照度等,各项指标数值决定了镜头的综合性能。
图像传感器根据所述光信号生成待拍摄物体的原始图像。具体来说,所述图像传感器可以是一种将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信号的器件,广泛应用在数码相机和其他电子光学设备中。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感光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和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OS,CMOS)。CCD和CMOS均拥有大量(例如数千万)的感光二极管(photodiode),每个感光二极管称为一个感光基元,每个感光基元对应一个像素。曝光时,该感光二极管在接受光线照射之后,把光信号转化成包含了亮度(或者亮度与颜色)的电信号,影像就随之被重新构建起来。拜尔(Bayer)阵列是一种常见的图像传感器技术,可以应用于CCD和CMOS中,拜耳阵列使用拜尔滤色镜让不同的像素点只对红、蓝、绿三原色光中的其中一种感光,这些像素交织在一起,然后通过去马赛克(demosaicing)内插来恢复原始影像。拜耳阵列可以应用于CCD或者CMOS中,应用了拜耳阵列的传感器又称为拜耳传感器。除了拜耳传感器之外,还有X3(Foveon公司开发)等传感器技术,X3技术采用三层感光元件,每层记录RGB的其中一个颜色通道,因此可以在一个像素上捕捉全部色彩的图像传感器。
输出设备242可以是显示器,所述显示器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器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 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器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N为大于1的正整数。显示器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各种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例如,显示器可以显示照片、视频、网页、或者文件等。再例如,显示器可以显示图形用户界面。其中,图形用户界面上包括状态栏、可隐藏的导航栏、时间和天气小组件(widget)、以及应用的图标,例如浏览器图标等。状态栏中包括运营商名称(例如中国移动)、移动网络(例如4G)、时间和剩余电量。导航栏中包括后退(back)键图标、主屏幕(home)键图标和前进键图标。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状态栏中还可以包括蓝牙图标、Wi-Fi图标、外接设备图标等。还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形用户界面中还可以包括Dock栏,Dock栏中可以包括常用的应用图标等。当处理器204检测到用户的手指(或触控笔等)针对某一应用图标的触摸事件后,响应于该触摸事件,打开与该应用图标对应的应用的用户界面,并在显示器上显示该应用的用户界面。对应于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处理器204可检测到用户的手指触摸如图2所示的应用图标21,并在显示器上显示摄像头所拍摄的图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器可以是一个一体的柔性显示屏,也可以采用两个刚性屏以及位于两个刚性屏之间的一个柔性屏组成的拼接显示屏。
示例外设接口244可以包括串行接口控制器254和并行接口控制器256,它们可以被配置为有助于经由一个或者多个I/O接口258和诸如输入设备(例如,键盘、鼠标、笔、语音输入设备、触摸输入设备)或者其他外设(例如打印机、扫描仪等)之类的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示例的通信设备246可以包括网络控制器260,其可以被布置为便于经由一个或者多个通信接口264与一个或者多个其他计算设备262通过网络通信链路的通信。
网络通信链路可以是通信介质的一个示例。通信介质通常可以体现为在诸如载波或者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并且可以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调制数据信号”可以这样的信号,它的数据集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或者它的改变可以在信号中编码信息的方式进行。作为非限制性的示例,通信介质可以包括诸如有线网络或者专线网络之类的有线介质,以及诸如声音、射频(RF)、微波、红外(IR)或者其它无线介质在内的各种无线介质。这里使用的术语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二者。
终端设备100可以实现为服务器,例如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等,也可以实现为小尺寸便携(或者移动)电子设备的一部分,这些电子设备可以是诸如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个人媒体播放器设备、无线网络浏览设备、个人头戴设备、应用专用设备、或者可以包括上面任何功能的混合设备。终端设备100还可以实现为包括桌面计算机和笔记本计算机配置的个人计算机。
应理解,在实际应用中,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1所示的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图示终端设备100仅是一个范例,并且终端设备100可以具有比图中所示出的更多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更多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图中所示出的各种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和/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中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接口可以是具有不同数据传输模式的接口,所述不同的数据传输模式可以按照数据传输所消耗的功率来划分,比如,低功耗的数据传输模式或者高功耗的数据传输模式,也可以按照单位时间内的数据传输量来划分,比如,高速数据传输模式或者低速数据传输模式,又或者可以按照是否执行数据传输来划分,比如,数据传输模式或者休眠模式,此处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数据传输接口(例如,高速接口)可包括高速(high speed,HS)数据传输模式和低功耗(low power,LP)数据传输模式,所述HS数据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速率高于LP数据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速率。在该HS数据传输模式下,数据传输速率快(通常在80Mbps到1Gbps)、功耗大并且信号幅值小(通常在100mv到300mv);所述LP数据传输模式包括休眠模式,在该LP数据传输模式下,数据传输速率低(例如小于10Mbps)、功耗小且信号幅值大(例如,1.2V)。并且两种数据模式间具有切换机制,该切换机制将在以下具体描述,在此将不再赘述。
对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接口可以是A/V接口252、外设接口244或者是I/O接口258等具有不同数据传输模式的接口。为了更好地解释本申请,以下将以摄像头串行接口(Camera Serial Interface,CSI)为示例对本申请可应用的场景进行描述。MIPI(Mobile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联盟针对接口物理层(Port Physics Layer,PHY)设定了三种物理层标准,分别是C-PHY、D-PHY以及M-PHY。在图1中的CSI可采用C-PHY以及D-PHY。
为了便于描述,以下将参照图2以相机接口为例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结合图1和图2所示,用户通过单击显示在终端设备20上的相机控件21启动相机应用。随后,所述相机应用21可通过接口总线240通知与该相机应用对应的相机接口23拍摄图像,并将拍摄的图像通过通信链路(例如,接口总线240)传输至处理器204或图像处理单元248。在传输过程中,相机接口21可按照串行的方式利用数据总线向处理器204或图像处理单元248发送图像中的像素信息或者操作命令。在传输过程中,相机接口21可采用独立的通信协议来传输数据包,该通信协议可包括所传输的数据包的格式以及纠错检错机制。在处理器204或图像处理单元248对该图像进行处理后再通过通信链路传输至A/V接口(例如,显示器)。同样地,处理器204或图像处理单元248可按照串行的方式利用数据总线向A/V接口(例如,显示器)发送处理后的像素信息或者操作命令。在传输过程中,处理器204或图像处理单元248可采用与上述相同的通信协议来传输数据包。
作为示例,相机接口23所拍摄的图像可按照表格24的方式经由通信链路传输至显示接口。在执行数据传输前,所述相机接口23可根据初始设定或者技术人员的设定,确定垂直同步开始(vertical sync start,VSS)时间点。两个VSS时间点之间的时间段可指示该图像显示的时间,因此,所述VSS可用于控制帧率(即,每秒显示图像帧数)。
如图2所示,在VSS时间点后可进入水平同步开始(horizontal sync start,HSS)时间点。在HSS时间点后,所述相机接口23可逐行发送图像中的每行像素数据包。从图2的表格24可以明显看出,在VSS时间点后并且在HSS时间点前,所述相机接口23不发送数据。也就是说,在VSS时间点的数据包与HSS时间点的数据包之间的时间段内,通信链路上没有传输数据包。为此,所述相机接口21、通信链路以及接收端接口(显示接口)可进入低功耗状态(low power state,LPS)。
在HSS时间点后,可按照预设时间间隔逐行发送像素数据包,其中,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可利用显示的帧率以及分辨率计算得出,通常在微秒量级。在该预设时间间隔内,若该行的像素数据包已发送,则相机接口23在通信链路上没有数据包发送,因此所述相机21可进入水平LPS。此外,在已逐行对各个数据包完成发送后,相机接口23进入垂直LPS。
举例来说,在帧率为60Hz的情况下,一帧图像的显示时间为1/60≈16.67毫秒,在分辨率为1920*1080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帧消隐和行消隐,实际像素点为2400*1200,则如图2所示的每行像素包的时间约为16.67/1200≈13.89us。受限于接口的性能以及相关协议,像素包的数据传输时间约为12微秒,则水平LPS约为1.8微秒,垂直LPS约为1.67毫秒。
可以看出,在帧率以及分辨率固定的情况下,数据包间的休眠时间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帧内休眠时间是固定的,但是当帧率或者分辨率发生变化时,休眠时间也会随之改变,如上可述,垂直LPS和水平LPS均会随之改变,此时垂直LPS和水平LPS可根据帧率、分辨率、数据包长度、接口的性能以及相关协议等来共同确定。
为了能够降低相机接口23所消耗的功率(以下简称功耗),可在如上所述没有数据包传输的时间段内使相机接口23、通信链路和/或接收端接口(例如,显示接口)进入LPS。并在需要传输数据包的时间段内使相机接口23进入HS数据传输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上述应用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针对其他相似的或新的应用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图3A示出相关技术中的数据传输系统切换数据传输模式的示图。所述数据传输系统可包括发送端接口310、数据链路320和接收端接口330。所述发送端接口310可指示发送数据包的接口,接收端接口330可指示从发送端接口接收数据包的接口,通信链路320可指示将发送端接口310发送的数据包传输至接收端接口的数据传输通道,该通信链路320可以是无线形式也可以是有线形式实现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接口310与接收端接口330可指示同一设备内的组件,此处提及的组件可以是芯片的形式,也可以是器件的形式,对此本申请不做限制。举例来说,所述发送端接口310与接收端接口330可均位于在如图1中的终端设备100内的接口,例如,A/V接口、外设接口或者是I/O接口,在此场景下,数据链路320可指示如图1中的数据总线。
此外,所述发送端接口310与接收端接口还可指示不在同一设备内的组件,例如,在发送端接口310可以是在如图1中的终端设备100内的接口的情况下,所述接收端接口320可位于所述终端设备100的外部接口设备内,例如,所述外部接口设备可包括外接显示设备、外接相机设备等,在此场景下,通信链路320可使用线缆、光纤或其它通信信道来实现。
在该示例中,所述发送端接口310与接收端接口320是终端设备100内的C/D-PHY高速接口。为了能够保证C/D-PHY高速接口能够切换不同数据传输模式,所述接口可采用如图3A所述的操作。
如图3A所示,在没有数据包传输期间,发送端接口310、通信链路320与接收端接口330均处于休眠模式。经过一段时间后,发送端接口310需要利用通信链路320向接收端接口330发送数据包,则发送端接口310、通信链路320与接收端接口330需要结束休眠模式,并启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来发送数据包。也就是说,发送端接口310的数据传输模式需要从休眠模式切换至高速数据传输模式,相应地,通信链路320与接收端接口330也需要相应地切换数据传输模式。
在此场景下,在相关技术中发送端接口310可利用通信链路320向接收端接口330发送高速模式起始序列(start-of-transmission,SoT)301。
通信链路320和接收端接口330在接收到SoT 301后,可结束休眠模式。具体来说,通信链路320在接收到SoT 301后,可通过改变通信链路中某些电路的端点连接关系来启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例如,通信链路320为了启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可将某些电路从高阻状态切换至50欧姆的端连状态。此外,接收端接口320可开启接收端接口320内的高速传输数据的相关模块,例如,时钟数据恢复模块(CDR)、逻辑控制模块、数据解析模块、K码检测模块、串并检测模块、扰码检测模块、展频模块等。也就是说,在发送端接口310发送SoT一段时间后,通信链路320与接收端接口330均已准备好执行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则发送端接口310可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下利用通信链路320向接收端接口330发送数据包。
持续一段时间后,发送端接口310已完成向接收端接口330发送数据包,也就是说,发送端接口310不向接收端接口330发送数据包。在此情况下,发送端接口310可在完成数据包的发送操作后利用通信链路320向接收端接口330发送高速模式结束传输序列(end-to-transmission,EoT)302使得通信链路320和接收端接口330进入休眠模式。在休眠模式中,发送端接口310和接收端接口330可关闭用于高速传输数据的相关模块,但是发送端接口和通信链路均需要准备生成和接收SoT,因此需要保留发送端接口内的部分电路。
如图3B所示,发送端接口可采用固定状态的移位寄存器输出电路作为该部分电路,以生成和发送SoT,其中,a0,a1直至an可指示各个移位寄存器的值,例如,在EoT为110的情况下,可将a2设置为1,a1设置为1,a0设置为0。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图3A和图3B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参照图4描述各个接口和通信链路在切换数据传输模式期间的变化。为了便于描述,在图4中的实施例中,发送端接口在处于低功耗数据传输模式的情况下需要发送数据。因此,发送端接口将从低功耗数据传输模式切换至高速数据传输模式。
如图4所示,发送端接口在没有数据包传输的情况下,处于低功耗数据传输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端接口和接收端接口中用于高速传输数据的相关模块均已被关闭,并且通信链路也处于停止状态中。
在发送端接口需要传输数据的情况下,发送端接口将结束低功耗数据传输模式,并进入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具体来说,发送端接口可在发送数据包前先发送SoT。通信链路在接收到该SoT后结束停止状态410,并进入高速请求状态420,持续时间段T1后,通信链路进入桥接状态430,也就是如上所述的通信链路已改变了某些电路的端点连接关系。在时间段T2内,接收端接口在检测到通信链路的桥接状态430并启动用于高速传输数据的相关模块。因此,在经过时间段T2后,发送端接口和接收端接口可达到两端高速状态同步440,也就是说,通信链路的桥接状态430的一段时间T2后,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的两端均已进入高速数据传输模式。所述发送端接口、通信链路以及接收端接口的数据传输模式从低功耗数据传输模式切换至高速数据传输模式。
在完成数据传输后,发送端接口可发送EoT,使得通信链路进入停止状态410。在实施中,所述通信链路可通过检测到差分信号切换450后进入停止状态410。具体来说,所述通信链路在传输最后一个数据包后传输EOT,因此,通信链路可检测到所传输的数据格式有变化,即,差分信号的数据包格式变为移位寄存器的指令格式,也就是说,所述通信链路检测到差分信号切换450,经过一段时间后,通信链路可解析出EOT指令,则所述通信链路可进入停止状态410,此处提及的一段时间可指示预留出所述通信链路解析出EOT的时间,该时间在纳秒级别,与通信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接收端的解析能力相关。接收端接口在接收到通信链路退出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后,可进入低功耗状态。在低功耗状态中,所述接收端接口可关闭用于高速传输数据的相关模块。
可以看出,在相关技术采用特定的高速传输启动指令与高速传输结束指令来通知数据链路以及接收端接口进入不同的数据传输模式。这些指令具有一定长度因此可能会出错。此外,在接收到这些指令后,通信链路和接收端接口均需要时间启动并运行相关电路或模块,也就是说,通信链路和接收端接口需要额外的启动/准备时间。此外,即使在低功耗数据传输模式(例如,休眠模式)下,通信链路仍然需要保留部分电路来接收高速数据传输模式起始序列,限制了通信链路进一步降低功耗的可能性。
图5A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的步骤流程图。为了便于描述,在该实施例中,发送端接口51、通信链路52和接收端接口53具有低功耗数据传输模式和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两种模式。为了便于描述,所述发送端接口51与接收端接口53是终端设备100内的相机接口,该相机接口为C/D-PHY高速接口。
在实施中,用户可通过触发终端设备100内的相关控件来启动发送端接口51,例如,用户可点击显示终端设备100上的相机图标,终端设备100可在检测到用户点击后,调用内核层来启动相机接口和A/V接口,该相机接口可作为发送端接口51,显示相机接口51拍摄的图像的A/V接口可作为接收端接口53。
在步骤S510,发送端接口51启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并且在步骤S520,接收端接口53启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其中,在该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下,数据传输速率快(通常在80Mbps到1Gbps)、功耗大并且信号幅值小(通常在100mv到300mv)。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接口51和接收端接口53可被默认设置为被启动后,启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100可利用另外的数据接口向所述发送端接口51和接收端接口53发送用于启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的启动指令。所述发送端接口51与所述接收端接口53可在接收到该指令后,启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
为了保证所述发送端接口51、接收端接口53以及通信链路52已准备好执行高速数据传输模式,所述发送端接口51可在被启动一段时间(例如,3微秒)后传输数据包。以下将参照图5A具体描述发送端接口51开始发送数据包后执行的操作。
如图5A所示,发送端接口51可在启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后,在步骤S530,经由通信链路52向接收端接口53发送数据包。在发送端接口51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下发送数据包的情况下,发送端设备51还要确定发送端接口51是否执行休眠模式。
具体来说,在分辨率固定以及帧率固定的情况下,每帧内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以及传输数据包后的休眠时间是基本固定的,因此,发送端接口51可预先确定休眠时间。基于此,发送端接口51可确定将要执行休眠模式的初始休眠时间段(low power duration,LPD),所述初始休眠时间段也可被称作初始时间段。也就是说,发送端接口51可执行步骤S5110,确定执行休眠模式的初始LPD。结合图2的实施例可知,发送端接口51可将水平LPS对应的时间段设置为初始LPD,又或者可将垂直LPS对应的时间段设置为初始LPD。应注意,由于终端设备内的帧率或者分辨率可能随之变化,因此,水平LPS与垂直LPS对应的时间段也会相应地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发送端接口51确定的初始LPD也会随之改变。
在步骤S5220,发送端接口51比较初始LPD与通信链路唤醒时间的大小。通信链路唤醒时间指示终端设备内部固有的链路唤醒时间,是唤醒链路所需要的时间,这与终端设备的电路设计和唤醒逻辑有关,在终端设备出厂时已确定且无法随意更改的。也就是说,通信链路唤醒时间是确定的,在实施中,该值可被存储在发送端接口的相关存储器(例如,寄存器中)中。
因此,为了保证通信链路有足够的时间切换至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则需要预留该时间段。因此,发送端接口在确定初始LPD后,可比较初始LPD与通信链路唤醒时间的大小。若初始LPD小于通信链路唤醒时间,也就是说,让通信链路52和接收端接口53进入休眠模式的时间尚不足以唤醒通信链路,则所述发送端接口不执行休眠模式,也就是说,发送端接口51不执行额外地操作,继续保持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中。举例来说,由于水平LPS小于通信链路唤醒时间,则发送端接口可继续保持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中。
若在步骤S5120中确定初始LPD大于通信链路唤醒时间,则发送端接口51确定执行数据传输模式的切换,对此,发送端接口51可执行步骤S530。举例来说,由于垂直LPS大于通信链路唤醒时间,则发送端接口51可执行步骤S530。
在步骤S5130,利用初始LPD和链路唤醒时间,确定执行休眠模式的目标LPD,所述目标LPD也可被称作目标时间段。在实施中,为了能够确保通信链路52改变端连关系进入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以及接收端接口53及时启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下的相关电路,可将目标LPD确定为初始休眠时间段减去链路唤醒时间。此外,为了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通信链路唤醒,该目标LPD可适当缩短。也就是说,目标LPD可被设置为不长于初始LPD减去链路唤醒时间的剩余时间段。在步骤S5130中已确定目标LPD的情况下,发送端接口51需要将该目标LPD发送给接收端接口53。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接口53可在获取到初始LPD和链路唤醒时间后,执行步骤S5110至步骤S5130,也就是说,由所述接收端接口53来确定目标LPD。在此情况下,所述接收端接口53可根据帧率和分辨率等确定初始LPD以及链路唤醒时间,随后执行步骤S5110至步骤S5130。
在由发送端接口51确定目标LPD的情况下,发送端接口51可利用数据包将该目标LPD发送给接收端接口,如图5B所示。
图5B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利用数据包传输目标LPD的示图。在该示图中,发送端接口51可采用三种方案将目标LPD发送到接收端接口53。应注意,在步骤S530中发送的数据包均包括包头(pocket head,PH)、有效载荷(payload,PL)以及包尾(packet footer,PF),其中,PH可包括与该数据包的传输相关的信息,例如,数据类型、数据长度等信息,PL为传输的数据(例如,如上提及的像素数据包内的像素信息),PF可包括校验信息和结束信息。
利用数据包传输目标LPD的三种方案具体如下:
第一方案:在初始数据包(或称作第一个数据包)501内包括该目标LPD,该目标LPD可被放置在数据包中的任何部分(包头部分、有效载荷部分或包尾部分)。除第一个数据包501外的其它数据包则按照相关技术中的数据包格式传输数据(例如,传输像素数据)。所述第一个数据包501指示在步骤S530中从发送端接口51向接收端接口53发送的数据包中的第一个数据包。
第二方案: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下传输的数据包按照相关技术中的数据包格式传输数据,但是在该高速数据传输模式的最后一个数据包502内包括该目标LPD,该目标LPD可被放置在数据包中的任何部分(包头部分、有效载荷部分或包尾部分)。所述最后一个数据包502指示在步骤S530中从发送端接口51向接收端接口53发送的数据包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在发送完这最后一个数据包530后,发送端接口51将从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向休眠模式切换。
第三方案:在发送端接口51与接收端接口传输的数据包内均包括当前数据包后是否进入休眠模式的目标LPD,为了便于说明,图5B中的数据包503可指示在第三方案中传输的任一数据包。举例来说,若发送端接口51在发送当前数据包后还继续发送数据包,则当前数据包的目标LPD为0,直至最后一个数据包可包括具体的目标LPD(例如,5微秒),所述目标LPD可被放置在数据包中的任何部分(包头部分、有效载荷部分或包尾部分)。
以上三种方案提及的目标LPD可被放置在包头、有效载荷和包尾。在这其中,利用数据包的有效载荷存储数据(即,目标LPD)是相关领域常见的方式,在此将不再展开说明。
以下将结合图6针对利用包头传输目标LPD的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利用包尾传输目标LPD的方式与其相似,在此将不再展开。
在利用包头传输目标LPD的情况下,第一个数据包501、最后一个数据包502或者数据包503均可采用如图6中的数据包格式。也就是说,发送端接口51在执行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传输数据包期间(例如,在执行步骤S5110至步骤S5130期间),第一个数据包501可采用如图6中的数据包,即包头中嵌入目标LPD,而其他数据包的包头并未嵌入目标LPD;或者最后一个数据包502可采用如图6中的数据包,即包头中嵌入目标LPD,而其他数据包的包头并未嵌入目标LPD;或者所有的数据包均采用如图6中的数据包,即包头中嵌入目标LPD。以下将结合图6对其进行具体描述,在此将不再赘述。
发送端接口51可在达到定时器的启动条件后,在步骤S540,发送端接口51可启动定时器,该定时器被定时为目标LPD。所述启动条件可指示所述发送端接口51从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向休眠模式切换的切换条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启动条件包括数据包的数量。具体来说,在分辨率固定以及帧率固定的情况下,发送端接口51可确定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量(例如,数据包的数量),因此,可在已传输一定数量的数据包后启动定时器。特别是针对第一个数据包501内包括目标LPD的方案,发送端接口51可在发送利用分辨率和帧率确定的数量的数据包后启动定时器。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启动条件可包括发送完最后一个数据包,该最后一个数据包后发送端接口51开始向休眠模式切换,因此,可启动定时器。
在步骤S550,所述接收端接口53启动定时器,该定时器被定时为目标LPD。在实施中,所述接收端接口53可在接收到最后一个数据包后启动定时器。所述启动条件可指示所述接收端接口53从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向休眠模式切换的切换条件。
在采用第一个数据包发送目标LPD的情况下,所述接收端接口53可利用最后一个数据包内的终止标志位确定最后一个数据包。此外,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启动条件包括数据包的数量。所述接收端接口53可确定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下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并根据数量确定最后一个数据包。最后,接收端接口53可在接收到最后一个数据包后启动定时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采用第一个数据包发送目标LPD的情况下,发送端接口51与接收端接口53还可将在发送第一个数据包后,启动定时器,此时发送端接口51与接收端接口53的定时器的定时时间被设置为执行高速数据传输模式的时间与目标LPD的时间和。
此外,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启动条件可包括发送完最后一个数据包。在采用最后一个数据包502发送目标LPD的情况下,发送端接口51可在发送最后一个数据包502后,执行步骤S540,启动定时器,此外,接收端接口53可在接收到最后一个数据包502后,执行步骤S550,启动定时器。在实施中,发送端接口51与接收端接口53内的各个定时器均被定时为目标LPD。
在采用以上提及的第三方案的情况下,发送端接口51可在发送最后一个数据包后执行步骤S540,启动定时器。发送端接口51在将最后一个数据包发送到接收端接口53后,接收端接口53可执行步骤S550,启动定时器。在实施中,发送端接口51与接收端接口53内的各个定时器均被定时为目标LPD。
在步骤S560,发送端接口51可计算定时器是否达到定时时间,并在定时器达到定时时间后,启动发送端接口51中的高速传输数据的相关模块,以进入高速数据传输模式。
此外,在步骤S570,接收端接口53可计算定时器是否达到定时时间,并在定时器达到定时时间后,启动接收端接口51中的高速传输数据的相关模块,以进入高速数据传输模式。
综上可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发送端接口在确定目标休眠时间段后,可将该目标休眠时间段通过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接口,无需采用长序列来开启或结束数据传输模式,避免了长序列的出错率。更进一步地,所述方法在发送端接口和接收端接口发送内设置定时器和定时时间,这样有助于发送端接口、通信链路以及接收端接口能够提前完成高速数据传输的准备工作,有效的节省了序列传输时接收端进入高速出传输模式所需的准备时间,实现快速退出休眠模式,提高传输效率。
图6中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两种数据包600A和600B。所述数据包600A和数据包600B是发送端接口按照对应的协议层形成的数据包。在采用如图5B所示的三种方案中,发送端接口所发送的第一个数据包501、最后一个数据包502以及数据包503均采用数据包600A的数据包格式。
如图6所示,数据包600A或数据包600B均包括包头(pocket head,PH)610-1或者610-2、有效载荷(payload,PL)620以及包尾(packet footer,PF)630,其中,其中,PH 610-1或610-2可包括与该数据包的传输相关的信息,例如,数据类型、数据长度等信息,PL为传输的数据(例如,如上提及的像素数据包内的像素数据),PF可包括校验信息和结束信息。
在数据包600A或600B中,PH 610-1或PH 610-2可包括多个数据位(bit),这些数据位是用于指示不同内容的标志位。在PH 610-1中:
数据位601可以是用于指示与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模式无关的其它功能的标志位,例如,可指示数据类型的标志位、可指示虚拟通道的标志位、可指示数据长度的标志位、可指示校验信息的标志位或者可指示同步的标志位,在实施例中,该数据位601可被分配一位数据位。
数据位62可用于指示目标LPD的标志位。
针对以上提及的三种方案:
针对第一方案,发送端接口可将第一个数据包501的包头中的数据位62设置为目标LPD,而其他数据包的包头中不包括用于指示目标LPD的标志位。例如,数据位62被设置为25,指示发送端接口的休眠时间段为25微秒。
针对第二方案,发送端接口可将最后一个数据包503的包头中的数据位62设置为目标LPD,而其他数据包的包头中不包括用于指示目标LPD的标志位。例如,数据位62被设置为25,指示发送端接口的休眠时间段为25微秒。
针对第三方案,发送端接口所发送的每个数据包的包头均包括数据位62。在此情况下,发动端接口可根据在发送当前数据包后是否进入休眠模式,设置每个数据包的包头中的数据位62。举例来说,若发送端接口在发送当前数据包后不进入休眠模式,即,休眠时间段为0,则当前数据包的数据位62可被设置为“0”。若发送端接口在发送当前数据包后进入休眠模式,则将数据位62被设置为进入休眠模式的目标LPD,例如,可将数据位62直接设置为25,指示发送端接口的休眠时间段为25微秒。
数据位604的作用与数据位601类似,也是用于指示与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模式无关的其它功能的标志位,在实施例中,该数据位601可被分配两位数据位。
数据位605是用于指示对PH 610-1进行校验后的校验信息的标志位。也就是说,包括数据位62的PH 610-1被校验后,获取校验信息,然后利用该校验信息设置数据位605。作为示例,所述校验信息可以是通过奇偶校验(pariy)或者错误检查和纠正(error checkingand correcting,ECC)获取的信息。
在采用ECC获取校验信息的示例中,所述接收端接口在接收到数据包600A后,对PH610-1中的各个数据位执行ECC运算,计算出新的ECC结果,将新的ECC结果与605中的ECC结果进行异或运算,得到故障码,然后利用故障码确定传输过程中是否存在错误。作为示例,若PH 610-1具有64位数据,则可将数据位605设置为7个数据位,在这7个数据位中至少包括用于纠错的1个数据位以及进行错误检查的2个数据位。
综上可述,所述发送端接口可利用数据包的包头传输目标LPD,这样接收端接口在获取数据包的同时还可获知将要进入休眠传输模式的相关信息,从而不需要额外发送启动和结束的特定序列,这样发送端接口、接收端接口与通信链路无需保留用于发送和接收以上特定序列的电路,进一步降低了功耗。在此基础上,所述发送端接口和接收端接口均可复用数据包的包头中原有的检错纠错机制,保障了以上信息的准确度。
此外,针对数据包503,还可采用如数据包600B所示的数据包,也就是说,所述数据包503的包头中除了包括目标LPD外还包括指示休眠状态的信息,即数据包503的包头中包括休眠状态以及目标休眠时间段(即,目标LPD)。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数据包600B的数据包结构。该数据包600B与数据包600A的区别在于包头部分。因此,为了简明起见,在此将不再对相同的部分进行描述。如图6所示,在PH 610-2中,数据位62可被数据位602和数据位603替换。也就是说,在PH 610-2中包括:
数据位602是用于指示发送端接口是否进入低功耗状态(low power state,LPS)的状态标志位,在实施中,若发送端接口在发送数据包600B后进入低功耗传输模式,则该数据位602可被设置为“1”,若发送端接口在发送数据包600B后进入或保持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则该数据位602可被设置为“0”。
数据位603可指示进入低功耗状态的目标LPD的时间标志位,即,在图5A中提及的目标LPD。在数据位602被设置为“1”的情况下,数据位603被相应地设置为目标LPD(例如,15微秒)。在所述发送端接口不进入LPS或者继续执行高速数据传输模式的情况下(即,在数据位602被设置为“0”),则数据位603可被设置为“0”。
综上可述,所述发送端接口可在数据包的包头中设置有状态标志位(例如,数据位602)和时间标志位(例如,数据位603)并在将该数据包发送到发送端接口,这样发送端接口在获取数据包的同时还可获知将要进入休眠传输模式的相关信息。
从以上图5A和图5B的实施例可以看出,发送端接口可利用数据包该目标LPD发送给接收端接口。在执行以上实施例的情况下,可能会比较考验发送端接口的性能或者技术人员可能需要对发送端接口的性能进行调整以能够实现以上实施例,基于此,在休眠时间段(即,目标LPD)相对固定且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景中,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可采用第一接口或者存储单元向发送端接口发送休眠时间段,减少了技术人员为使发送端接口实施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方法做执行的操作并且可以合理利用已有接口,实现了接口的复用。
以下将结合图7描述发送端接口采用其它方式将该目标LPD发送至接收端接口的实施例。应注意,以下实施例适用于休眠时间段(即,目标LPD)相对固定且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景中。
以下将参照图7对利用第一接口73将目标LPD发送到接收端接口72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在此将参照图7进行详细描述。应注意,这些实施例中的数据包可采用标准协议的数据包格式。也就是说,该数据包的各个部分(例如包头、包尾或者有效载荷)均不包括指示目标LPD的数据位。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接口73可指示除发送端接口71和接收端接口72以外的数据接口,该数据接口可按照已有的协议层传输数据包或者指令。举例来说,第一接口73可包括内部整合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串行外围接口(serial peripheralinterface,SPI)接口等。
为了便于描述,在该实施例中,发送端接口71和接收端接口72具有低功耗数据传输模式和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两种模式。为了便于描述,所述发送端接口71与接收端接口73是终端设备100内的相机接口,该相机接口为C/D-PHY高速接口。
在实施中,用户可通过触发终端设备100内的相关控件来启动发送端接口71,例如,用户可点击显示终端设备100上的相机图标,终端设备100可在检测到用户点击后,调用内核层来启动相机接口和A/V接口,该相机接口可作为发送端接口71,显示相机接口71拍摄的图像的A/V接口可作为接收端接口73。
在步骤S710,发送端接口71启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并且在步骤S720,接收端接口72启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接口71和接收端接口72可被默认设置为被启动后,启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100可利用另外的数据接口向所述发送端接口71和接收端接口72发送用于启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的启动指令。所述发送端接口71与所述接收端接口72可在接收到该指令后,启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
随后,发送端接口可执行步骤S7110至步骤S7130,由于步骤S7110至步骤S7130与步骤S5110至步骤S5130相同,在此将不再赘述。
随后,发送端接口71可将确定的目标LPD发送到第一接口73中,并由第一接口发送到接收端接口72中,其中,目标LPD可以以指令或数据包的形式存在,本申请不做限制。在该实施例中,目标LPD是由发送端接口71确定并发送给第一接口73的。此外,第一接口73还可采用其他方式获取目标LPD,具体如下: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可由接口73本身确定目标LPD,并将该目标LPD发送到接收端接口72。以相机接口作为接收端接口为例,接口73可根据相机接口的帧率、分辨率以及链路唤醒时间,确定目标LPD。此外,在实施中,也可采用其它处理单元根据相机接口的帧率、分辨率以及链路唤醒时间来确定目标LPD,并将该目标LPD发送到接收端接口72。
在步骤S740,发送端接口71可启动定时器。在实施中,所述发送端接口71可确定启动定时器的启动时间点,然后在该启动时间点上启动定时器。
在分辨率固定以及帧率固定的情况下,发送端接口71可确定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量(例如,数据包的数量),因此,可在已传输一定数量的数据包后启动定时器。同样地,接收端接口72也可按照以上方式在步骤S750,启动定时器。
在步骤S760,发送端接口71可计算定时器是否达到定时时间,并在定时器达到定时时间后,启动发送端接口71中的高速传输数据的相关模块,以进入高速数据传输模式。
此外,在步骤S770,接收端接口72可计算定时器是否达到定时时间,并在定时器达到定时时间后,启动接收端接口72中的高速传输数据的相关模块,以进入高速数据传输模式。
从以上实施例中可以看出,在发送端接口71、第一接口73或者其它处理单元确定当前帧内的目标LPD后,将该目标LPD发送到接收端接口,以使接收端接口72可在下一帧内执行相应的休眠模式。因此,以上实施例在当前帧内利用第一接口73将休眠信息(即,目标LPD)发送给接收端接口后在下一帧内才实现休眠模式,存在延迟情况。因此,图7中示出的实施例适用于休眠时间段(即,目标LPD)相对固定且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景中。
以上已经参照图7对利用第一接口向发送端接口发送目标LPD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接口还可利用存储单元(例如,寄存器)存储所述LPD,然后向发送端接口发送该存储单元的存储地址。这样,接收端接口可利用该存储地址读取存储单元内存储的目标LPD。同样地,该实现方式适用于休眠时间段(即,目标LPD)相对固定且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景中。
在这些场景中,接收端接口可在被启动后直接从第一接口73或者存储单元内获取目标LPD,并在下一帧内实现数据传输两端(发送端接口和接收端接口)在数据传输模式的同步。
综上可述,在休眠时间段(即,目标LPD)相对固定且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景中,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可利用第一接口或者存储单元向发送端接口发送休眠时间段(即,LPD),减少了技术人员为使发送端接口实施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方法做执行的操作并且可以合理利用已有接口,实现了接口的复用。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将在引入时间轴的情况进行描述。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发送端接口和接收端接口利用数据包从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切换至休眠模式的示图。在该实施例中,发送端接口可采用数据包600A的格式向接收端接口发送数据包,在该数据包的包头中可包括LPS和LPD。
在该实施例中,发送端接口与接收端接口被启动后,可先采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进行数据传输,直至发送端接口发送数据包N后,此处的N可指示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即,发送端接口在发送完数据包N后将进入休眠模式。发送端接口与接收端接口可根据该数据包中的包头部分,确定将要休眠的目标LPD。发送端接口、通信链路以及接收端接口将在经过目标LPD后,准备进入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并在经过通信链路唤醒时间后,进入高速数据传输模式。
参照图8,在时间点t1之前,发送端接口、通信终端与接收端接口均执行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在时间点t1,发送端接口在发送完数据包N后,启动其内部的定时器,而发送端接口在接收到数据包N后,启动其内部的定时器,以上定时器的定时时间为时间点t1至时间点t2的时间段(即,图中的目标LPD)。也就是说,在时间点t1至时间点t2的时间段,发送端接口、通信终端与接收端接口均执行休眠模式。然后,发送端接口与接收端接口的定时器在经过目标LPD后,到达定时时间。则发送端接口、接收端接口与通信链路进入唤醒时间,也就是说,在时间点t2至时间点t3的时间段(即,图中的LW)可作为发送端接口、通信终端与接收端接口执行高速数据传输模式的唤醒时间。由于发送端接口与接收端接口需要启动与高速传输数据的相关模块的启动时间小于唤醒通信链路的唤醒时间,因此,预留出唤醒时间即可。在时间点t3之后,发送端接口、通信终端与接收端接口可执行高速数据传输模式。
综上可述,时间点t1指示定时器开启的时间点。该定时器是用于对休眠时间段进行计时的单元。在实施中,发送端接口与接收端接口均具有定时器。发送端接口可在发送数据包N后启动定时器,接收端接口可在接收到该数据包N后启动定时器。数据包N与数据包N+1之间的时间段(初始LPD)指示需要休眠的休眠时间段。t2指示通信链路唤醒时刻。t3指示发送端接口、通信链路以及接收端接口可执行高速数据传输模式。
在可选实施例中,发送端接口可确定初始LPD是否大于通信链路唤醒时间LW。若初始LPD小于通信链路唤醒时间LW,也就是说,让接收端接口进入休眠模式的时间尚不足以唤醒通信链路,则所述发送端接口不执行休眠模式。
在确定初始LPD大于通信链路唤醒时间LW的情况下,发送端接口可确定目标LPD(例如t1-t2之间的时间段),并将定时器的定时时间设定为目标LPD,并利用数据包N将该时间段LPD提供给接收端接口。在实施中,所述发送端接口在发送数据包N后(在时间点t1)进入休眠模式。接收端接口可在接收到数据包N后,启动定时器,并将定时器的定时时间设置为目标LPD。
在经过目标LPD后,发送端接口、通信链路、接收端接口在在通信链路唤醒时间LW内唤醒和/或启动用于高速传输数据的电路。最后,在时间点t3发送端接口可采用高速数据传输模式传输数据包N+1。
结合以上实施例,将参照图9和图10分别从发送端接口与接收端接口的角度上描述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的实施例
图9所示出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是由发送端接口执行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910,在第一数据传输模式下利用通信链路向接收端端接口发送数据包。该步骤可对应于图5A中的步骤S510和步骤S530,对此将不再赘述。
在步骤S920,在满足切换条件时,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该步骤对应于图5A中步骤S540的启动条件,对此将不再赘述。
在步骤S930,在切换至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达到目标时间段后,开始向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切换,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速度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速度。所述目标时间段可指示以上提及的目标LPD,并且该步骤的示例对应于图5A中的步骤S540和步骤S560,对此将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包中的第一个数据包或者最后一个数据包内包括所述目标时间段;或者,所述数据包中的每个数据包包括模式信息,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是否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在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时,所述模式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时间段。以上提及的第一个数据包、最后一个数据包以及每个数据包的方案的示例已参照图5B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将不再赘述。此外,每个数据包中所包括的模式信息可指示图6的数据包600A中的数据位62,还可指示图6的数据包600B中的数据位602和数据位603。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目标时间段利用第一接口发送到所述接收端接口,其中,第一接口不同于所述发送端接口与所述接收端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可指示图7中的第一接口73,该实施例已参照图7进行了详细描述,对此将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切换至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后持续的初始时间段;判断所述初始时间段是否长于链路唤醒时间,其中,所述链路唤醒时间指示唤醒所述通信链路的时间;在所述初始时间段长于所述链路唤醒时间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初始时间段和所述链路唤醒时间确定所述目标时间段。所述初始时间段可对应于图5A中的初始休眠时间段,在此基础上,该实施例可对应于图5A中的步骤S5110至步骤S5130或者图7中的步骤S7110至步骤S7130,对此将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时间段不长于所述初始时间段减去所述链路唤醒时间后的剩余时间段。在所述初始时间段对应于初始休眠时间段,目标时间段对应于目标LPD的情况下,利用初始时间段和链路唤醒时间确定目标时间段的实施例已参照图5A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将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切换条件包括所述数据包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或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在以上参照图5A的步骤S540发送端接口51启动定时器的启动条件时已经对该切换条件的示例进行了描述,对此将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包括高速数据传输模式,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包括休眠模式,所述高速数据传输模式的传输速率高于所述休眠模式的传输速率。以上以参照第一数据传输模式为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并第二数据传输模式为休眠模式的设定下,对图5A、图7和图8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在此将不再赘述。
图10所示出的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是由接收端端接口执行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1010,在第一数据传输模式下利用通信链路从发送端端接口接收数据包,该步骤对应于图5A中的步骤S520和步骤S530。
在步骤S1020,在满足切换条件时,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该步骤对应于图5A中步骤S550的启动条件,对此将不再赘述。
在步骤S1030,在切换至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达到目标时间段后,开始向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切换,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速度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速度。所述目标时间段可指示以上提及的目标LPD,并且该步骤的示例对应于图5A中的步骤S550和步骤S570,对此将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包中的第一个数据包或者最后一个数据包内包括所述目标时间段;或者,所述数据包中的每个数据包包括模式信息,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是否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在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时,所述模式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时间段。以上提及的第一个数据包、最后一个数据包以及每个数据包的方案的示例已参照图5B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将不再赘述。此外,每个数据包中所包括的模式信息可指示图6的数据包600A中的数据位62,还可指示图6的数据包600B中的数据位602和数据位603。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包是接收端接口从所述发送端接口接收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利用第一接口获取所述目标时间段,其中,所述第一接口不同于所述发送端接口和所述接收端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可指示图7中的第一接口73,该实施例已参照图7进行了详细描述,对此将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切换至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后持续的初始时间段;判断所述初始时间段是否长于链路唤醒时间,其中,所述链路唤醒时间指示唤醒所述通信链路的时间;在所述初始时间段长于所述链路唤醒时间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初始时间段和所述链路唤醒时间确定所述目标时间段。所述初始时间段可对应于图5A中的初始休眠时间段,在此基础上,该实施例可对应于图5A中的步骤S5110至步骤S5130或者图7中的步骤S7110至步骤S7130,对此将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时间段不长于所述初始时间段减去所述链路唤醒时间后的剩余时间段。在所述初始时间段对应于初始休眠时间段,目标时间段对应于目标LPD的情况下,利用初始时间段和链路唤醒时间确定目标时间段的实施例已参照图5A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将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切换条件包括所述数据包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或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在以上参照图5A的步骤S550接收端接口53执行启动定时器的启动条件时已经对该切换条件的示例进行了描述,对此将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包括高速数据传输模式,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包括休眠模式,所述高速数据传输模式的传输速率高于所述休眠模式的传输速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包括高速数据传输模式,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包括休眠模式,所述高速数据传输模式的传输速率高于所述休眠模式的传输速率。以上以参照第一数据传输模式为高速数据传输模式并第二数据传输模式为休眠模式的设定下,对图5A、图7和图8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在此将不再赘述。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可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所述数据传输系统可包括执行图9中的方法的数据传输装置以及执行如图10中的方法的数据传输装置。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以及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指令时实现上述方法。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可读代码,或者承载有计算机可读代码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计算机可读代码在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中运行时,所述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执行上述方法。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可以保持和存储由指令执行设备使用的指令的有形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存储设备、磁存储设备、光存储设备、电磁存储设备、半导体存储设备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EPROM或闪存)、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SRAM)、便携式压缩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数字多功能盘(Digital Video Disc,DVD)、记忆棒、软盘、机械编码设备、例如其上存储有指令的打孔卡或凹槽内凸起结构、以及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这里所描述的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或代码可以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下载到各个计算/处理设备,或者通过网络、例如因特网、局域网、广域网和/或无线网下载到外部计算机或外部存储设备。网络可以包括铜传输电缆、光纤传输、无线传输、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网关计算机和/或边缘服务器。每个计算/处理设备中的网络适配卡或者网络接口从网络接收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并转发该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以供存储在各个计算/处理设备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
用于执行本申请操作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是汇编指令、指令集架构(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ISA)指令、机器指令、机器相关指令、微代码、固件指令、状态设置数据、或者以一种或多种编程语言的任意组合编写的源代码或目标代码,所述编程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诸如Smalltalk、C++等,以及常规的过程式编程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编程语言。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或广域网(WideArea Network,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利用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的状态信息来个性化定制电子电路,例如可编程逻辑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 Array,FPGA)或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 Array,PLA),该电子电路可以执行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从而实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
这里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框图描述了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应当理解,流程图和/或框图的每个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框图中各方框的组合,都可以由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实现。
这些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从而生产出一种机器,使得这些指令在通过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执行时,产生了实现流程图和/或框图中的一个或多个方框中规定的功能/动作的装置。也可以把这些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这些指令使得计算机、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和/或其他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从而,存储有指令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则包括一个制造品,其包括实现流程图和/或框图中的一个或多个方框中规定的功能/动作的各个方面的指令。
也可以把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加载到计算机、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或其它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或其它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过程,从而使得在计算机、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或其它设备上执行的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框图中的一个或多个方框中规定的功能/动作。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的装置、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指令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指令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
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相应的功能或动作的硬件(例如电路或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来实现,或者可以用硬件和软件的组合,如固件等来实现。
尽管在此结合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然而,在实施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查看所述附图、公开内容、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可理解并实现所述公开实施例的其它变化。在权利要求中,“包括”(comprising)一词不排除其他组成部分或步骤,“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的情况。单个处理器或其它单元可以实现权利要求中列举的若干项功能。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记载了某些措施,但这并不表示这些措施不能组合起来产生良好的效果。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23)

1.一种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第一数据传输模式下利用通信链路向接收端端接口发送数据包;
在满足切换条件时,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
在切换至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达到目标时间段后,开始向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切换,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速度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速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中的第一个数据包或者最后一个数据包内包括所述目标时间段;或者,所述数据包中的每个数据包包括模式信息,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是否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在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时,所述模式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时间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是由发送端接口向所述接收端接口发送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目标时间段利用第一接口发送到所述接收端接口,其中,第一接口不同于所述发送端接口与所述接收端接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切换至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后持续的初始时间段;
判断所述初始时间段是否长于链路唤醒时间,其中,所述链路唤醒时间指示唤醒所述通信链路的时间;
在所述初始时间段长于所述链路唤醒时间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初始时间段和所述链路唤醒时间确定所述目标时间段。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间段不长于所述初始时间段减去所述链路唤醒时间后的剩余时间段。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条件包括所述数据包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或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包括高速数据传输模式,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包括休眠模式,所述高速数据传输模式的传输速率高于所述休眠模式的传输速率。
8.一种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第一数据传输模式下利用通信链路从发送端端接口接收数据包;
在满足切换条件时,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
在切换至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达到目标时间段后,开始向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切换,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速度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速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中的第一个数据包或者最后一个数据包内包括所述目标时间段;或者,所述数据包中的每个数据包包括模式信息,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是否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在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时,所述模式信息包括所述目标时间段。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是接收端接口从所述发送端接口接收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利用第一接口获取所述目标时间段,其中,所述第一接口不同于所述发送端接口和所述接收端接口。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切换至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后持续的初始时间段;
判断所述初始时间段是否长于链路唤醒时间,其中,所述链路唤醒时间指示唤醒所述通信链路的时间;
在所述初始时间段长于所述链路唤醒时间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初始时间段和所述链路唤醒时间确定所述目标时间段。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间段不长于所述初始时间段减去所述链路唤醒时间后的剩余时间段。
13.如权利要求8至12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条件包括所述数据包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或所述模式信息表示当前数据包后开始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切换。
14.如权利要求8至13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式包括高速数据传输模式,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式包括休眠模式,所述高速数据传输模式的传输速率高于所述休眠模式的传输速率。
15.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6.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7.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数据接口,其中,所述处理器利用所述数据接口执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执行权利要求8-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9.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权利要求8-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0.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数据接口,其中,所述处理器利用所述数据接口执行权利要求8-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1.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17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和权利要求18-20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22.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权利要求8-1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23.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权利要求8-1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336351.XA 2021-03-29 2021-03-29 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及其装置 Active CN1151340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36351.XA CN115134043B (zh) 2021-03-29 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及其装置
EP22778639.9A EP4307584A1 (en) 2021-03-29 2022-03-21 Method for determining data transmission mode and apparatus thereof
PCT/CN2022/082026 WO2022206456A1 (zh) 2021-03-29 2022-03-21 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及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36351.XA CN115134043B (zh) 2021-03-29 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及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34043A true CN115134043A (zh) 2022-09-30
CN115134043B CN115134043B (zh) 2024-05-10

Family

I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98699A1 (en) * 2013-01-14 2014-07-17 Apple Inc.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Voice over LTE Terminals using Semi Persistent Scheduling in Connected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Mode
CN110798881A (zh) * 2019-11-01 2020-02-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接收和发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918419A (zh) * 2020-07-24 2020-11-10 深圳市云洲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98699A1 (en) * 2013-01-14 2014-07-17 Apple Inc.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Voice over LTE Terminals using Semi Persistent Scheduling in Connected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Mode
CN110798881A (zh) * 2019-11-01 2020-02-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接收和发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918419A (zh) * 2020-07-24 2020-11-10 深圳市云洲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07584A1 (en) 2024-01-17
WO2022206456A1 (zh)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42889B2 (en) Image photographing method, image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and terminal
KR100910073B1 (ko) 더블 데이터 속도 직렬 인코더
CN102685306B (zh) 一种切换图像采集单元的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8702480B (zh) 电子设备和用于驱动其显示器的方法
EP2317688A2 (e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ing cyclic redundancy checks
US20090153574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pdating firmware
US1023731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encoding image data thereof
US20070200917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mage transmission
WO2022100515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EP4152854A1 (en)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resource process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9533958A (ja) プロトコル・データ・ユニット(pdu)パケットを生成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CN113099133A (zh) 串行解串器链路传输高带宽相机数据的方法
WO2017218090A1 (en) Transmission of image data and camera management commands
CN113498600B (zh) 一种基于PCIe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5134043B (zh) 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15134043A (zh) 确定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13556497A (zh) 一种传输多摄像头数据的方法
CN108462679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04025745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cal data transfer
CN103369230B (zh) 一种进行拍摄的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11757051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智能终端及雷达系统
CN112309311B (zh) 显示控制方法、装置和显示控制卡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US1112879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16744106B (zh) 相机应用的控制方法和终端设备
US2023027571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isting data transmission over virtual channe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