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33717A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33717A
CN115133717A CN202210311062.9A CN202210311062A CN115133717A CN 115133717 A CN115133717 A CN 115133717A CN 202210311062 A CN202210311062 A CN 202210311062A CN 115133717 A CN115133717 A CN 1151337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channel
inlet
electric machine
rotating 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1106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下隆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133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37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一个方式包括:转子,其以中心轴线为中心;定子,其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筒状的壳体,其从径向外侧包围定子;以及流路,其配置于壳体的周壁部和定子的外周部中的至少一方,并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流路具有轴向位置随着朝向绕中心轴线的周向而偏移的螺旋状的多个流路部。多个流路部包括:第一流路部;以及与第一流路部在轴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二流路部。第一流路部具有配置在第一流路部所形成的螺旋的两端部并与流路的外部连通的第一流入口及第一流出口。第二流路部具有配置在第二流路部所形成的螺旋的两端部并与流路的外部连通的第二流入口及第二流出口。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旋转电机包括转子、定子和将定子保持在内部的壳体。在旋转电机中,存在一种结构,其冷却套包括通道,液体冷却剂在通道中流动(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20/0153291号说明书
以往的旋转电机在降低在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这一点上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供给一种能够降低在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旋转电机。
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一个方式包括:转子,其以中心轴线为中心;定子,其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筒状的壳体,其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定子;以及流路,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周壁部和所述定子的外周部中的至少一方,并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所述流路具有轴向位置随着朝向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而偏移的螺旋状的多个流路部。多个所述流路部包括:第一流路部;以及与所述第一流路部在轴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二流路部。所述第一流路部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流路部所形成的螺旋的两端部并与所述流路的外部连通的第一流入口及第一流出口。所述第二流路部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二流路部所形成的螺旋的两端部并与所述流路的外部连通的第二流入口及第二流出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旋转电机,能够降低在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剖视图。
图2是将一个实施方式的流路的内部空间表示为立体形状的立体图。
图3是将第一变形例的流路的内部空间表示为立体形状的立体图。
图4是将第二变形例的流路的内部空间表示为立体形状的立体图。
图5是将第三变形例的流路的内部空间表示为立体形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根据流路的种类的流量与压力损失的关系的图表。
图7是表示定子的轴向各位置的温度即温度梯度的图表。
(符号说明)
10…旋转电机;
11…壳体;
11a…周壁部;
30…转子;
40…定子;
50A、50B、50C、50D…流路;
51…第一流路部;
51a…第一流入口;
51b…第一流出口;
52…第二流路部;
52a…第二流入口;
52b…第二流出口;
57…流入开口部;
58…流出开口部;
J…中心轴线;
θ1…周向一侧;
θ2…周向另一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旋转电机10的中心轴线J延伸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例如是沿着水平方向的一个方向。轴方向相当于各图所示的X轴方向。轴向一侧为+X侧,轴向另一侧为-X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如图2所示,将周向中的规定方向称为周向一方侧θ1,将与周向一方侧θ1相反的方向称为周向另一方侧θ2。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另一侧(-X侧)朝向轴向一侧(+X侧)观察后述的流路50A时,周向一侧θ1相当于绕中心轴线J的顺时针方向,周向另一侧θ2相当于逆时针方向。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0构成驱动装置100的一部分。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驱动装置100装设在车辆上,使车轴旋转。装设有驱动装置100的车辆是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车辆。
驱动装置100包括旋转电机10、未图示的传递装置、省略一部分图示的壳体单元80、逆变器单元90。传递装置与旋转电机10连接,将旋转电机10的转子30的旋转传递给车辆的车轴。传递装置具有:与旋转电机10连接的减速装置;以及与减速装置连接的差动装置。
旋转电机10包括: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转子30;位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的定子40;壳体11;多个轴承15、16;以及流路50A。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0是内转子型的马达。转子30相对于定子40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旋转。
壳体11收纳转子30和定子40。壳体11呈从径向外侧包围定子40的筒状。壳体11构成壳体单元80的一部分。壳体单元80具有:壳体11和齿轮壳体12,齿轮壳体12收纳传动装置的减速器和差动装置。另外,壳体11也可以称为马达壳体。
壳体11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壳体11具有周壁部11a和一对侧壁部11b、11c。周壁部11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沿轴向延伸。一对侧壁部11b、11c分别呈板状。各侧壁部11b、11c的一对板面朝向轴向。一对侧壁部11b、11c中的一个侧壁部11b与周壁部11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一对侧壁部11b、11c中的另一个侧壁部11c与周壁部11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连接。一个侧壁部11b保持轴承15。另一个侧壁部11c保持轴承16。多个轴承1516在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
转子30具有轴31、转子铁芯32和磁体33。轴31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轴31呈圆柱状或圆筒状。轴31由多个轴承15、16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轴承15、16例如是滚珠轴承或滚柱轴承。
转子铁芯3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筒状,沿轴向延伸。转子铁芯32的外径大于轴31的外径。转子铁芯32的轴向尺寸小于轴31的轴向尺寸。转子铁芯32配置在轴31的径向外侧。转子铁芯32沿轴向配置在轴31的两端部之间。转子铁芯32的内周面通过压入及粘接等与轴31的外周面固定。即,转子铁芯32固定在轴31的外周面上。转子铁芯32在轴向上配置在一对轴承15、16之间。磁体33固定在转子铁芯32的外周部。
定子40与转子30在径向上隔开间隙相对。定子40从径向外侧在周向的整周上包围转子30。定子40具有定子铁芯41、绝缘体42和线圈43。
定子铁芯4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筒状,沿轴向延伸。定子铁芯41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30。定子铁芯41例如具有沿轴向层叠的多个电磁钢板。定子铁芯41的外周面与壳体11的内周面接触。定子铁芯41和壳体11例如通过螺钉固定或嵌合等相互固定。
定子铁芯41具有芯背部41a和多个极齿41b。芯背部41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芯背部41a的外周面与周壁部11a的内周面接触。极齿41b从芯背部41a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极齿41b呈板状,一对板面朝向周向。多个极齿41b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各极齿41b的径向内侧面与转子30的外周面隔开间隙相对。
绝缘体42安装在定子铁芯41上。绝缘体42例如为树脂制,由绝缘性材料等构成。绝缘体42具有覆盖各极齿41b的至少一部分的部分。线圈43隔着绝缘体42安装在定子铁芯41上。线圈43在周向上排列设置多个。各线圈43隔着绝缘体42安装在各极齿41b上。
例如水等制冷剂在流路50A的内部流动。流路50A配置在壳体11的周壁部11a及定子40的外周部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50A配置在周壁部11a的内周部。
如图1及图2所示,流路50A具有:多个流路部51、52;与流路50A的外部连通的流入开口部57;以及与流路50A的外部连通的流出开口部58。另外,在图1中,示意性地表示流路50A,省略了流路部51、52的详细图示。另外,图2将本实施方式的流路50A的内部空间表示为立体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开口部57及流出开口部58分别从流路部51、52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流路50A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流入开口部57。在流路50A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流出开口部58。
如图2所示,多个流路部51、52分别呈轴向位置随着朝向绕中心轴线J的周向而偏移的螺旋状。具体而言,各流路部51、52分别是在周向上随着朝向规定方向而在轴向上朝向规定方向延伸的连续的一条螺旋形。虽未特别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中心轴线J的剖面上,各流路部51、52的轴向尺寸分别大于径向尺寸。各流路部51、52的内周部在径向上与定子40的芯背部41a相对,或者配置在芯背部41a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流路部51、52的内周部配置在芯背部41a的外周面上(参照图1)。
如图2所示,多个流路部51、52包括:第一流路部51;以及沿轴向与第一流路部51排列配置的第二流路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部51和第二流路部52以双螺旋状并列延伸。第一流路部51的流路长度和第二流路部52的流路长度彼此相同。
第一流路部51具有配置在第一流路部51所形成的螺旋的两端部并与流路50A的外部连通的第一流入口51a及第一流出口51b。第一流路部51呈随着从第一流入口51a朝向周向一侧θ1而朝向轴向一侧(+X侧)延伸的螺旋状。第二流路部52具有配置于第二流路部52所形成的螺旋的两端部并与流路50A的外部连通的第二流入口52a及第二流出口52b。第二流路部52呈随着从第二流入口52a朝向周向一侧θ1而朝向轴向一侧延伸的螺旋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50A具有多个流路部51、52、即至少第一流路部51及第二流路部52,第一流路部51和第二流路部52分别具有与流路50A的外部连通的流入口51a、52a及流出口51b、52b。例如,在与本实施方式的流路50A全长相同但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点在于各仅具有一个流入口及流出口的单螺旋状的流路相比的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第一流路部51及第二流路部52的各流路长度抑制得较短。因此,能够适当地降低在各流路部51、5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通过在流路50A中顺畅地流动的制冷剂,能够高效地冷却定子40。
图6是表示根据流路的种类的流量与压力损失的关系的图表。在图6中,"5螺旋(平行)"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双螺旋状的流路50A,"5螺旋(单个)"表示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全长与流路50A相同但各仅具有一个流入口及流出口的单螺旋状的流路即比较例。如图6所示,在3.0~10L/min的各流量下,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流路50A的"5螺旋(平行)"与比较例的"5螺旋(单个)"相比,压力损失降低至1/4以下。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入口51a和第二流入口52a配置在同一流入开口部57。该流入开口部57配置在流路50A中轴向另一侧(-X侧)的端部。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降低在各流路部51、5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并且能够进一步简化流路50A的结构。另外,能够将连接流路50A和外部配管的配管连接部位抑制得较少。但不限于此,第一流入口51a和第二流入口52a也可以配置在不同的流入开口部57。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出口51b和第二流出口52b配置于同一流出开口部58。该流出开口部58配置在流路50A中轴向一侧(+X侧)的端部。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降低在各流路部51、5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并且能够进一步简化流路50A的结构。另外,能够将连接流路50A和外部配管的配管连接部位抑制得较少。但不限于此,第一流出口51b和第二流出口52b也可以配置在不同的流出开口部58。
如图1所示,逆变器单元90与壳体单元80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单元90与壳体11固定。逆变器单元90具有逆变器壳体91和收纳在逆变器壳体91中的未图示的逆变器。逆变器与定子40的各线圈43电连接。逆变器向旋转电机10供给电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从未图示的散热器向流路50A输送制冷剂的制冷剂供给路径95穿过逆变器单元90的内部。在制冷剂供给路径95中流动的制冷剂在对逆变器单元90的逆变器进行冷却后,穿过流入开口部57流入流路50A。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如下述说明那样,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变更等。
参照图3对上述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0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一变形例的旋转电机10包括流路50B来代替上述流路50A。图3将第一变形例的流路50B的内部空间表示为立体形状。流路50B的结构的一部分与流路50A不同。另外,在第一变形例中,对于与上述结构相同的结构,有时标注相同的名称或符号等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3所示,在流路50B中,第一流路部51和第二流路部52以双螺旋状并列延伸。第一流路部51呈随着从第一流入口51a朝向周向一侧θ1而朝向轴向一侧(+X侧)延伸的螺旋状。第二流路部52呈随着从第二流入口52a朝向周向另一方侧θ2而朝向轴向另一方侧(-X侧)延伸的螺旋状。
根据第一变形例,沿着第一流路部51的螺旋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和沿着第二流路部52的螺旋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分别在周向和轴向上彼此相反。能够从轴向两侧冷却定子40,能够将定子40的轴向各位置处的温度差即温度梯度抑制得较小,能够均匀地冷却定子40。
具体而言,在第一流路部51中,从第一流入口51a流入时的制冷剂的温度最低,通过与定子40进行热交换,从第一流出口51b流出时的制冷剂的温度最高。另外,在第二流路部52中,从第二流入口52a流入时的制冷剂的温度最低,通过与定子40进行热交换,从第二流出口52b流出时的制冷剂的温度最高。通过采用第一变形例的流路50B的结构,在轴向的各部分中,能够使在第一流路部5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与在第二流路部5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之和大致恒定。由此,能够使流路50B对定子40的轴向各位置的冷却效果均等化,能够将定子40的温度梯度抑制得较小。
图7是表示使用第一变形例的流路50B冷却定子40时的定子40的轴向各位置处的温度、即温度梯度的曲线图。如图7所示,根据第一变形例,能够将定子40的轴向各位置处的温度差抑制得较小。
如图3所示,第一流入口51a和第二流出口52b在轴向上相邻配置。另外,第一流出口51b和第二流入口52a在轴向上相邻配置。根据第一变形例,能够汇集连接流路50B和外部配管的配管连接部位。另外,在第一变形例中,配置有第一流入口51a的流入开口部57和配置有第二流入口52a的流入开口部57互不相同。即,流入开口部57相互隔开间隔设置多个。另外,配置有第一流出口51b的流出开口部58和配置有第二流出口52b的流出开口部58互不相同。即,流出开口部58相互隔开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流出口51b及第二流出口52b在轴向上配置在第一流入口51a与第二流入口52a之间。
接着,参照图4对旋转电机10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二变形例的旋转电机10包括流路50C来代替上述的流路50A、50B。图4将第二变形例的流路50C的内部空间表示为立体形状。流路50C的结构的一部分与流路50A、50B不同。另外,在第二变形例中,对于与上述结构相同的结构,有时标注相同的名称或符号等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4所示,在流路50C中,第一流路部51和第二流路部52相互连接,形成一条连续的螺旋状。即,第一流路部51和第二流路部52以形成一条单螺旋的方式相互连接。在第二变形例中,第一流路部51配置在流路50C中的轴向一侧(+X侧)部分,第二流路部52配置在流路50C中的轴向另一侧(-X侧)部分。第一流路部51的第一流出口51b配置在流路50C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第一流入口51a配置在流路50C的轴向两端部之间。第二流路部52的第二流出口52b配置在流路50C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第二流入口52a配置在流路50C的轴向两端部之间。
如第二变形例那样,即使在流路50C呈单螺旋状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一流路部51和第二流路部52的各流路长度抑制得较短,因此能够降低在各流路部51、5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在图6中,"8螺旋(平行)"表示第二变形例的流路50C,"8螺旋(单个)"与第二变形例不同,表示全长与流路50C相同但各仅具有一个流入口及流出口的单螺旋状的流路即比较例。如图6所示,在3.0~10L/min的各流量下,作为第二变形例的流路50C的"8螺旋(平行)"与比较例的"8螺旋(单个)"相比,压力损失降低至1/4以下。
在流路50C中,第一流路部51呈随着从第一流入口51a朝向周向一侧θ1而朝向轴向一侧(+X侧)延伸的螺旋状。第二流路部52呈随着从第二流入口52a朝向周向另一方侧θ2而朝向轴向另一方侧(-X侧)延伸的螺旋状。根据第二变形例,沿着第一流路部51的螺旋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和沿着第二流路部52的螺旋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分别在周向和轴向上彼此相反。因此,能够将定子40的轴向各位置处的温度差即温度梯度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均匀地冷却定子40。
在第二变形例中,第一流入口51a和第二流入口52a配置在同一流入开口部57。根据第二变形例,能够降低在各流路部51、5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并且能够进一步简化流路50C的结构。另外,能够将连接流路50C和外部配管的配管连接部位抑制得较少。
在第二变形例中,流入开口部57配置在流路50C中的轴向两端部彼此之间的中间部分。具体而言,流入开口部57配置在流路50C中的轴向中央部。即,第一流入口51a及第二流入口52a在轴向上配置在第一流出口51b与第二流出口52b之间。根据第二变形例,通过使制冷剂从定子40中温度容易升高的轴向的中间部分朝向轴向两端部流动,能够将定子40的温度梯度抑制得更小。另外,在第二变形例中,第一流路部51的流路长度与第二流路部52的流路长度彼此相同。因此,在轴向上更容易均匀地冷却定子40。
接着,参照图5对旋转电机10的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三变形例的旋转电机10包括流路50D来代替上述流路50A、50B、50C。图5将第三变形例的流路50D的内部空间表示为立体形状。流路50D的结构的一部分与流路50A、50B、50C不同。另外,在第三变形例中,对于与上述结构相同的结构,有时标注相同的名称或符号等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5所示,在流路50D中,第一流路部51和第二流路部52相互连接,形成一条连续的螺旋状。在第三变形例中,第一流路部51配置在流路50D中的轴向另一侧(-X侧)部分,第二流路部52配置在流路50D中的轴向一侧(+X侧)部分。第一流路部51的第一流入口51a配置在流路50D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第一流出口51b配置在流路50D的轴向两端部之间。第二流路部52的第二流入口52a配置在流路50D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第二流出口52b配置在流路50D的轴向两端部之间。
在第三变形中,第一流出口51b和第二流出口52b设置在同一流出开口部58中。根据第三变形例,能够降低在各流路部51、5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并且能够进一步简化流路50D的结构。另外,能够将连接流路50D和外部配管的配管连接部位抑制得较少。
在第三变形例中,流出开口部58配置在流路50D中的轴向两端部彼此之间的中间部分。具体而言,流出开口部58配置在流路50D中的轴向中央部。即,第一流出口51b及第二流出口52b在轴向上配置在第一流入口51a与第二流入口52a之间。根据第三变形例,能够从轴向两侧冷却定子40,能够将定子40的轴向各位置处的温度差即温度梯度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均匀地冷却定子40。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举出了第一流路部51的流路长度与第二流路部52的流路长度彼此相同的例子,但不限于此。第一流路部51的流路长度和第二流路部52的流路长度也可以相互不同。在该情况下,能够适当变更各流路部51、52的流入口51a、52a及流出口51b、52b的位置,容易根据对旋转电机10的各种要求来进行应对。另外,无论各流路部51、52的流路长度如何,例如通过改变在各流路部51、5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种类、流速、流量等,或改变各流路部51、52的流路截面积,也能够将定子40的温度梯度抑制得较小而均匀地冷却。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列举了第一流路部51及第二流路部52各设置一个的例子,但不限于此。虽未特别图示,但第一流路部51及第二流路部52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沿轴向排列设置多个。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更大的轴向范围内均匀地冷却定子40。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列举了多个流路部包括第一流路部51和第二流路部52的例子,但不限于此。虽未特别图示,但多个流路部也可以包括第一流路部51、第二流路部52、在轴向上与第一流路部51排列配置的第三流路部。第三流路部具有配置在第三流路部所形成的螺旋的两端部并与流路的外部连通的第三流入口及第三流出口。第一流路部51在轴向上配置在第二流路部52与第三流路部之间。并且,第一流路部51呈随着从第一流入口51a朝向周向一侧θ1而朝向轴向一侧(+X侧)延伸的螺旋状。第二流路部52呈随着从第二流入口52a朝向周向另一方侧θ2而朝向轴向另一方侧(-X侧)延伸的螺旋状。第三流路部呈随着从第三流入口朝向周向另一方侧θ2而朝向轴向另一方侧延伸的螺旋状。即,沿着第三流路部的螺旋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沿着第二流路部52的螺旋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周向及轴向上分别相同。
详细而言,例如在图3所示的流路50B中应用包括上述第三流路部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三流路部排列配置在第一流路部51的轴向另一侧(-X侧),第一流路部51在轴向上配置在第二流路部52与第三流路部之间。即,第三流路部、第一流路部51及第二流路部52以三螺旋状并列延伸。另外,例如在图4所示的流路50C中应用了包括上述第三流路部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三流路部排列配置在第一流路部51的轴向一侧(+X侧),第一流路部51在轴向上配置在第二流路部52与第三流路部之间。并且,第三流路部、第一流路部51及第二流路部52串联连接,形成连续的一条单螺旋状。另外,例如在图5所示的流路50D中应用了包括上述第三流路部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三流路部排列配置在第一流路部51的轴向另一侧(-X侧),第一流路部51在轴向上配置在第二流路部52与第三流路部之间。并且,第三流路部、第一流路部51及第二流路部52串联连接,形成连续的一条单螺旋状。在上述任一种情况下,都能够将压力损失抑制得较小。另外,相对于沿着第二流路部52的螺旋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及沿着第三流路部的螺旋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位于这些流路部间的第一流路部51的沿着螺旋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为相反方向,因此能够从轴向两侧冷却定子40,能够将定子40的轴向各位置处的温度差即温度梯度抑制得较小,能够均匀地冷却定子40。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列举了流路50A、50B、50C、50D配置在壳体11的周壁部11a的内周部的例子,但不限于此。流路50A、50B、50C、50D既可以配置于周壁部11a的外周部,也可以配置于定子40的外周部即芯背部41a,或者也可以配置于周壁部11a及芯背部41a这两者。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举出了在制冷剂供给路径95中流动的制冷剂在对逆变器单元90的未图示的逆变器进行冷却后流入流路50A、50B、50C、50D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制冷剂供给路径95也可以不穿过逆变器单元90,即,在制冷剂供给路径95中流动的制冷剂也可以不冷却逆变器而流入流路50A、50B、50C、50D。
另外,在上述流路50A、50B、50C、50D中流动的制冷剂不限于水。制冷剂例如也可以是水以外的油等。
应用本发明的旋转电机不限于马达,也可以是发电机。旋转电机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旋转电机例如可以在使车轴旋转的用途以外的用途中装设于车辆,也可以装设于车辆以外的设备。使用旋转电机时的姿势没有特别限定。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组合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等中说明的各结构,另外,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其他变更。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Claims (13)

1.一种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旋转电机包括:
转子,所述转子以中心轴线为中心;
定子,所述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筒状的壳体,所述壳体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定子;以及
流路,所述流路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周壁部和所述定子的外周部中的至少一方,并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
所述流路具有轴向位置随着朝向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而偏移的螺旋状的多个流路部,
多个所述流路部包括:
第一流路部;以及
第二流路部;所述第二流路部与所述第一流路部在轴向上排列配置,
所述第一流路部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流路部所形成的螺旋的两端部并与所述流路的外部连通的第一流入口及第一流出口;
所述第二流路部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二流路部所形成的螺旋的两端部并与所述流路的外部连通的第二流入口及第二流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流路具有与所述流路的外部连通的流入开口部,
所述第一流入口和所述第二流入口配置于同一所述流入开口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流路具有与所述流路的外部连通的流出开口部,
所述第一流出口和所述第二流出口配置于同一所述流出开口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第一流路部呈随着从所述第一流入口朝向周向一侧而朝向轴向一侧延伸的螺旋状,
所述第二流路部呈随着从所述第二流入口朝向周向另一侧而朝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螺旋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第一流入口和所述第二流出口在轴向上相邻配置。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第一流路部和所述第二流路部中的至少一方在轴向上排列设置有多个。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多个所述流路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流路部在轴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三流路部,
所述第三流路部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三流路部所形成的螺旋的两端部并与所述流路的外部连通的第三流入口及第三流出口,
所述第一流路部在轴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二流路部与所述第三流路部之间,
所述第一流路部呈随着从所述第一流入口朝向周向一侧而朝向轴向一侧延伸的螺旋状,
所述第二流路部呈随着从所述第二流入口朝向周向另一侧而朝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螺旋状,
所述第三流路部呈随着从所述第三流入口朝向周向另一侧而朝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螺旋状。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第一流入口及所述第二流入口在轴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流出口与所述第二流出口之间。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第一流出口及所述第二流出口在轴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流入口与所述第二流入口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第一流路部的流路长度与所述第二流路部的流路长度彼此相同。
11.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第一流路部的流路长度与所述第二流路部的流路长度彼此不同。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第一流路部和所述第二流路部以双螺旋状并列延伸。
13.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第一流路部和所述第二流路部相互连接而形成一条连续的螺旋状。
CN202210311062.9A 2021-03-29 2022-03-28 旋转电机 Pending CN1151337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4492 2021-03-29
JP2021054492A JP2022151935A (ja) 2021-03-29 2021-03-29 回転電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33717A true CN115133717A (zh) 2022-09-30

Family

ID=83192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11062.9A Pending CN115133717A (zh) 2021-03-29 2022-03-28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51935A (zh)
CN (1) CN115133717A (zh)
DE (1) DE10202210710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019306B1 (en) 2017-07-20 2019-02-12 E Traction Europe Bv Cooling jacket and in-wheel motor with a cooling jacke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51935A (ja) 2022-10-12
DE102022107108A1 (de) 2022-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17486B2 (en) Electric motor assemblies including stator and/or rotor cooling
US10707726B2 (en) Cooling structure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
EP2135344B1 (en) Cooling an electrical machine
JP5445675B2 (ja) 回転機
JP4800847B2 (ja) 全閉形液冷電動機
US20180375395A1 (en) Rotor core
WO2004007982A1 (ja) 磁気軸受スピンドル
CN109075636B (zh) 混合式转子模块的冷却
JP2000175410A (ja) 液冷式電気機械
CN107925305A (zh) 用于电动机器的冷却系统
CN108141109A (zh) 旋转电机
JP5240174B2 (ja) 電動機の冷却構造
JP6852817B2 (ja) 回転電機
JP5304617B2 (ja) 電動機の冷却構造
JP2019170068A (ja) モータ
CN219372120U (zh) 电机
CN115133717A (zh) 旋转电机
EP3764524B1 (en) Dynamo-electric machine
CN112104116A (zh) 定子组件、电机和电驱动桥系统
CN210129776U (zh) 定子芯的内部冷却结构
JP2019134573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US20230412019A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drive device
WO2022176225A1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装置
US20230027341A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drive apparatus
JP2013225976A (ja)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