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33292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33292A
CN115133292A CN202210284789.2A CN202210284789A CN115133292A CN 115133292 A CN115133292 A CN 115133292A CN 202210284789 A CN202210284789 A CN 202210284789A CN 115133292 A CN115133292 A CN 1151332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press
contact pin
fitting
end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847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远藤和麻
佐土原宽幸
神田崇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332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32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01R9/0518Connection to outer conductor by crimping or by crimping ferru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4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 H01R13/5045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different pieces being assembled by press-f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42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e.g. filters or switches
    • H01R24/44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e.g. filters or switches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on a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高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特性。电连接器(1)包括接触引脚(2L、2U)、在内部收纳接触引脚(2L、2U)的绝缘性的壳体(3L、3U)、以及覆盖壳体(3L、3U)的金属制的外接触件。接触引脚(2L、2U)具备水平延伸部(21)、接点部(22)、连接部(23)、下方延伸部(24)、以及从水平延伸部(21)的基端部的侧部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压入肩(26)。接触引脚(2L、2U)的压入肩(26)的宽度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减小。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为了提供与同轴电缆的同轴连接而使用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为了提供电子设备与其它电子设备之间的经由电缆的电连接,广泛使用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的组合。并且,随着近年来的电子设备的处理能力的提高,经由电缆从电子设备向其它电子设备发送的数据的量增大。为了在短时间内发送大容量的数据,需要经由电缆发送高频信号,存在想要提高电缆的信号传输特性、特别是高频带内的电缆的信号传输特性的需求。针对这样的需求,广泛使用在高频带内具有较高的信号传输特性的同轴电缆。众所周知,同轴电缆具有同轴构造,该同轴构造同心地配置有用于传输信号的芯线、覆盖芯线的内侧绝缘层、覆盖内侧绝缘层的外部导体层(编织层)、以及覆盖外部导体层的外侧绝缘层。
为了提供与这样的同轴电缆的同轴连接,广泛使用如下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与同轴电缆的芯线电连接的接触引脚、覆盖接触引脚的绝缘性的壳体、以及覆盖壳体且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层电连接的外接触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示出在这样的电连接器中典型地使用的壳体10和接触引脚11。壳体10是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部101和从筒状部101的基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102的L字状的部件。在壳体10的筒状部101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筒状部101的插通孔103。接触引脚11具备:水平延伸部111,其呈直线状地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被保持在壳体10的筒状部101内;接点部112,其从水平延伸部111的前端部向前端侧突出,与对象侧接触件的对应的接触引脚接触;连接部113,其从水平延伸部111的基端部向下方弯曲地延伸;下方延伸部114,其从连接部113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端子部115,其形成于下方延伸部114的下端部,且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的端子连接。
如图1所示,为了用壳体10保持接触引脚11,需要将接触引脚11压入到壳体10的插通孔103内。为了能够像这样向壳体10的插通孔103内压入接触引脚11,在接触引脚11的水平延伸部111的基端部形成有一对压入肩116。通过在水平延伸部111的基端部形成这样的一对压入肩116,能够使用图2所示的压入器具12来向壳体10的插通孔103内压入接触引脚11。
图2是用于说明向壳体10的插通孔103内压入接触引脚11的压入方法的简图。如图2所示,使用压入器具12,将接触引脚11从压入窗104压入到插通孔103内,其中,压入窗104以向壳体10的筒状部101的基端侧开口的方式形成于该基端侧。压入器具12具备用于分别按压接触引脚11的一对压入肩116的一对突起部121。压入器具12的一对突起部121分别是具有能够插入到壳体10的压入窗104内的直径且朝向前端侧突出的棒状部分。通过利用压入器具12的一对突起部121按压接触引脚11的一对压入肩116,从而能够将接触引脚11压入到壳体10的插通孔103内。这样,在提供与同轴电缆的同轴连接的电连接器中,需要在接触引脚11的水平延伸部111的基端部设置一对压入肩116。
然而,在接触引脚11的设有压入肩116的部分,接触引脚11的端子直径(宽度)增加。因此,接触引脚11的设有压入肩116的部分的阻抗降低,其结果,存在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特性、特别是高频带内的信号传输特性恶化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26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由用于提供与同轴电缆的同轴连接的电连接器的接触引脚的压入肩引起的信号传输特性的恶化,由此提高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特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这样的目的通过以下的(1)~(6)的本发明来实现。
(1)一种电连接器,能够与从前端侧插入的对象侧连接器连结,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触引脚;
绝缘性的壳体,其在内部收纳上述接触引脚;以及
金属制的外接触件,其覆盖上述壳体,
上述接触引脚具备:
水平延伸部,其位于上述壳体内,呈直线状地沿上述对象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延伸;
接点部,其呈直线状地从上述水平延伸部的前端部向上述前端侧延伸,并从上述壳体露出;
连接部,其从上述水平延伸部的基端部向下方弯曲并延伸;
下方延伸部,其呈直线状地从上述连接部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
压入肩,其从上述水平延伸部的上述基端部的侧部沿与上述对象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
上述接触引脚的上述压入肩的宽度从基端侧朝向上述前端侧减小。
(2)根据上述(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具备呈直线状地沿上述对象侧连接器的上述插拔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以及从上述筒状部的基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
上述壳体的上述筒状部具备用于使上述接触引脚插通的插通孔、以及以朝向上述基端侧开口并且与上述插通孔连通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筒状部的基端面上的凹部,
上述接触引脚的上述压入肩被收纳在上述壳体的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凹部内。
(3)根据上述(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的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凹部由朝向上述基端侧的底面和从上述底面向上述基端侧延伸的壁部规定,
上述接触引脚的上述压入肩经由间隙与上述壳体的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凹部的上述底面对置,由此在上述接触引脚的上述压入肩与上述壳体的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凹部的上述底面之间存在空气层。
(4)根据上述(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的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凹部的上述底面是与上述对象侧连接器的上述插拔方向正交的平坦面。
(5)根据上述(3)或(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触引脚的上述压入肩的基端部从上述壳体的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凹部向上述基端侧突出。
(6)根据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触引脚的上述压入肩的宽度从上述基端侧朝向上述前端侧逐渐减小。
发明的效果如下。
在本发明中,电连接器的接触引脚的压入肩的宽度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减小。因此,能够抑制接触引脚的形成有压入肩的部分的阻抗的降低,由此能够提供具有提高了的信号传输特性的电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现有的电连接器中典型地使用的壳体和接触引脚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向图1所示的壳体的插通孔内压入接触引脚的压入方法的简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搭载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电路基板、以及与本发明的电连接器连结的对象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到的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在包括上侧接触引脚以及下侧接触引脚在内的YZ平面处的剖视图。
图7是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下侧接触引脚的立体图。
图9是上侧接触引脚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下侧接触引脚的变形例的图。
图11是示出下侧接触引脚的半成品的俯视图。
图12是下侧壳体的立体图。
图13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到的下侧壳体的立体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向下侧壳体内压入下侧接触引脚的压入方法的立体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向下侧壳体内压入下侧接触引脚的压入方法的简图。
图16是示出向下侧壳体内压入下侧接触引脚之后的下侧壳体以及下侧接触引脚的立体图。
图17是沿着图16所示的A-A线的XZ平面处的剖视图。
图18是外接触件的立体图。
图19是外壳的立体图。
图20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到的外壳的立体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外接触件相对于外壳的安装的图。
图22是罩的立体图。
图23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到的罩的立体图。
图24是电连接器与对象侧连接器连结的状态的在包括下侧接触引脚以及上侧接触引脚在内的YZ平面处的剖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26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27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28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29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左视图。
图30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右视图。
图中:
1—电连接器,2L—下侧接触引脚,2U—上侧接触引脚,21—水平延伸部,22—接点部,23—连接部,24—下方延伸部,25—端子部,26—压入肩,261—基端部,27—切痕,28—载体,3L—下侧壳体,3U—上侧壳体,31—筒状部,311—肋,312—插通孔,313—顶部,314—斜面,315a—斜面,315b—斜面,32—下方延伸部,321—前板,322—壁部,323—前方肋,324—侧方肋,325—后方肋,33—凹部,331—底面,332—壁部,4—外接触件,41—主体部,42—肋,43—定位突起,5—外壳,51—主体部,511—前板,512—侧壁,513—顶板,52—压入凸部,53—插通孔,531—定位凹部,532—第一导向部,533—卡定面,534—第二导向部,54—压入凹部,55—卡合部,56—卡定部,57—接地端子,58—隔板部,581—压入槽,582—嵌合槽,59—壳体收纳分区,6—屏蔽部件,61—主体部,62—压入突起,63—端子部,7—盖体,71—主体部,72—嵌合凸部,8—罩,81—主体部,82—插通孔,83—压入凹部,84—突起,85—凸部,86—突出片,861—卡合孔,87—承接部,871—开口,872—导向部,873—卡定部,100—电路基板,110—接地端子,120—端子,130—屏蔽用端子,200—对象侧连接器,210—箱体,211—定位凸部,220—接触引脚,230—外接触件,300—同轴电缆,310—芯线,320—内侧绝缘层,330—外部导体层,340—外侧绝缘层,400—压入器具,410—突出部,420—凹部,10—壳体,101—筒状部,102—下方延伸部,103—插通孔,104—压入窗,11—接触引脚,111—水平延伸部,112—接点部,113—连接部,114—下方延伸部,115—端子部,116—压入肩,12—压入器具,121—突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电连接器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参照的各图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而准备的示意图。附图所示的各构成要素的尺寸(长度、宽度、厚度等)未必反映实际的尺寸。并且,在各图中,对相同或对应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各图的Z轴的正方向称为“前端侧”或“前侧”,将Z轴的负方向称为“基端侧”或“后侧”,将Y轴的正方向称为“上侧”,将Y轴的负方向称为“下侧”,将X轴的正方向称为“近前侧”,将X轴的负方向称为“里侧”。并且,有时将Z方向称为“对象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将Y方向称为“高度方向”,将X方向称为“宽度方向”。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搭载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电路基板、以及与本发明的电连接器连结的对象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5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到的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6是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在包括上侧接触引脚以及下侧接触引脚在内的YZ平面处的剖视图。图7是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下侧接触引脚的立体图。图9是上侧接触引脚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下侧接触引脚的变形例的图。图11是示出下侧接触引脚的半成品的俯视图。图12是下侧壳体的立体图。图13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到的下侧壳体的立体图。图14是用于说明向下侧壳体内压入下侧接触引脚的压入方法的立体图。图15是用于说明向下侧壳体内压入下侧接触引脚的压入方法的简图。图16是示出向下侧壳体内压入下侧接触引脚之后的下侧壳体以及下侧接触引脚的立体图。图17是沿着图16所示的A-A线的XZ平面处的剖视图。图18是外接触件的立体图。图19是外壳的立体图。图20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到的外壳的立体图。图21是用于说明外接触件相对于外壳的安装的图。图22是罩的立体图。图23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到的罩的立体图。图24是电连接器与对象侧连接器连结的状态的在包括下侧接触引脚以及上侧接触引脚在内的YZ平面处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是搭载在设于任意设备内的电路基板100上的插座连接器。安装于四根同轴电缆300的一端部的对象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200从前端侧插入到电连接器1内,若电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200连结,则经由电连接器1以及对象侧连接器200而提供四根同轴电缆300与电路基板100之间的电连接。
同轴电缆300具有同轴构造,该同轴构造同心地配置有芯线(中心导体)310、覆盖芯线310的内侧绝缘层320、覆盖内侧绝缘层320的外部导体层(编织层)330、以及覆盖外部导体层330的外侧绝缘层340。此外,虽然在图3中省略,但同轴电缆300的另一端部和与具备电路基板100的设备不同的设备连接。因此,若电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200连结,则能够经由同轴电缆300进行具备电路基板100的设备与其它设备之间的信号通信。典型而言,具备电路基板100的设备是控制汽车的动作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与同轴电缆300的另一端部连接的其它设备是汽车导航仪、汽车音响、车载摄像头、车载GPS、车载TV、车载收音机等车载设备。通过使电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200连结,能够进行经由四根同轴电缆300的车载设备与ECU之间的高速信号通信。电连接器1可以是用于提供与一根同轴电缆300的同轴连接的一个引脚连接器,也可以是提供与多根同轴电缆300的同轴连接的多个引脚连接器。以下,将电连接器1作为提供四根同轴电缆300的同轴连接的四个引脚连接器来提供说明。
如图4~图7、特别是如图7所示,电连接器1包括: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对应的接触引脚220(参照图24)分别接触的两个下侧接触引脚2L以及两个上侧接触引脚2U;分别保持两个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两个下侧壳体3L;分别保持两个上侧接触引脚2U的两个上侧壳体3U;分别覆盖两个下侧壳体3L以及两个上侧壳体3U的四个筒状的外接触件4;保持下侧壳体3L、上侧壳体3U以及外接触件4的金属制的外壳5;为了防止两个下侧接触引脚2L与两个上侧接触引脚2U之间的电磁干扰而插入到外壳5内的屏蔽部件6;从基端侧封堵外壳5的盖体7;以及安装于外壳5的前端侧的罩8。
下侧接触引脚2L以及上侧接触引脚2U分别是由铜合金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L字状部件。下侧接触引脚2L以及上侧接触引脚2U分别具有如下功能:在电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200连结时,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对应的接触引脚220接触,提供对象侧连接器200与电连接器1之间的电连接。如图8及图9所示,下侧接触引脚2L以及上侧接触引脚2U分别具备:水平延伸部21,其呈直线状地沿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延伸;接点部22,其呈直线状地从水平延伸部21的前端部向前端侧延伸;连接部23,其从水平延伸部21的基端部向下方弯曲并延伸;下方延伸部24,其呈直线状地从连接部23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端子部25,其从下方延伸部24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一对压入肩26,其从水平延伸部21的基端部的两侧(X方向上的两侧面)沿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正交的下侧接触引脚2L或上侧接触引脚2U的宽度方向(X方向、外侧)延伸;以及一对切痕27,其从水平延伸部21的比形成有一对压入肩26的部位更靠前端侧的部位的两侧沿下侧接触引脚2L或上侧接触引脚2U的宽度方向突出。此外,下侧接触引脚2L和上侧接触引脚2U除了水平延伸部21及下方延伸部24的长度不同这一点以外,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代表地参照图8对下侧接触引脚2L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水平延伸部21是呈直线状地沿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分。若下侧接触引脚2L被压入到形成于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的插通孔312(参照图7)内,则水平延伸部21位于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的内侧。尤其是,如图6所示,水平延伸部21的除了基端部以外的部分被保持在形成于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的插通孔312内,由此下侧接触引脚2L由下侧壳体3L保持。
接点部22是呈直线状地从水平延伸部21的前端部向前端侧延伸的圆柱状部分。并且,在下侧接触引脚2L由下侧壳体3L保持的状态下,接点部22从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向前端侧突出并露出。在电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200连结时,接点部22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对应的接触引脚220接触,提供对象侧连接器200与电连接器1之间的电连接。
连接部23是将水平延伸部21和下方延伸部24连接的板状部分。连接部23从水平延伸部21的基端部向下方弯曲。下方延伸部24是呈直线状地从连接部23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板状部分。在下侧接触引脚2L由下侧壳体3L保持的状态下,下方延伸部24位于下侧壳体3L的下方延伸部32(参照图7)内。端子部25是形成为从下方延伸部24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的圆锥状部分。在下侧接触引脚2L由下侧壳体3L保持的状态下,端子部25从下侧接触引脚2L向下方延伸并露出。端子部25与电路基板100的对应的端子120(参照图3)连接。
一对压入肩26是从水平延伸部21的基端部的两侧(X方向上的两侧面)朝向下侧接触引脚2L的宽度方向(X方向)分别延伸的板状部分。此外,一对压入肩26各自的厚度(Y方向上的长度)与水平延伸部21的厚度相同。因此,水平延伸部21的上表面以及一对压入肩26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同样,水平延伸部21的下表面以及一对压入肩26的下表面也位于同一平面上。此外,关于水平延伸部21的厚度以及一对压入肩26各自的厚度,也可以根据供下侧接触引脚2L压入的下侧壳体3L的形状、状态等而适当地设定为不同的值。
一对压入肩26分别具有宽度(X方向上的长度)从基端侧(-Z方向)朝向前端侧(+Z方向)逐渐减小的锥形形状。并且,一对压入肩26各自的基端面(-Z方向上的端面)成为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垂直的平坦面。如在下文中说明,通过利用压入器具400(参照图15)按压一对压入肩26的基端面,来将下侧接触引脚2L压入到下侧壳体3L的插通孔312内。此外,在图示结构中,一对压入肩26分别具有宽度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逐渐减小(单调减小)的锥形形状,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图10(A)及图10(B)示出了下侧接触引脚2L的变形例。在图10(A)所示的下侧接触引脚2L的变形例中,一对压入肩26各自的宽度从基端侧(-Z方向)朝向前端侧(+Z方向)非连续地减少,一对压入肩26分别在XZ俯视时呈台阶状。在图10(B)所示的下侧接触引脚2L的变形例中,一对压入肩26各自的宽度从基端侧(-Z方向)朝向前端侧(+Z方向)非单调减少,一对压入肩26分别在XZ俯视时呈圆弧状。使用了分别在图10(A)及图10(B)中示出的下侧接触引脚2L的变形例的方式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一对切痕27是从水平延伸部21的比形成有一对压入肩26的部位更靠前端侧的部位的两侧面沿下侧接触引脚2L的宽度方向突出的部分。一对切痕27是在制造下侧接触引脚2L时将下侧接触引脚2L从载体28(参照图11)切离时在下侧接触引脚2L的水平延伸部21残留的载体28的一部分。以下,参照图11对下侧接触引脚2L的制造工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侧接触引脚2L的制造工序中,首先,将一张金属板冲裁成预定的形状,得到图11所示的半成品。在半成品的阶段中,下侧接触引脚2L的连接部23未被折弯,而且在下侧接触引脚2L的水平延伸部21的比形成有一对压入肩26的部位更靠前端侧的部位的两侧面连接有载体28。在该状态下,对图11中虚线所示的部位实施切割加工,将下侧接触引脚2L从载体28切离。在这样的切割加工之后,在水平延伸部21残存的载体28的一部分是一对切痕27。
接着,执行向下方(-Y方向)折弯下侧接触引脚2L的连接部23的折弯加工,得到图8所示的下侧接触引脚2L。此外,在折弯加工时,优选以使由下侧接触引脚2L的水平延伸部21和下方延伸部24形成的角度比90度稍大的方式折弯连接部23。更具体而言,优选以使下侧接触引脚2L的水平延伸部21与下方延伸部24的角度成为91~92度左右的方式折弯连接部23。在下侧接触引脚2L的制造时刻,通过使水平延伸部21与下方延伸部24的角度比90度稍大,在将下侧接触引脚2L压入到下侧壳体3L的插通孔312内时,能够调整下侧接触引脚2L的水平延伸部21与下方延伸部24的角度。具体而言,在将下侧接触引脚2L压入到下侧壳体3L的插通孔312内时,通过将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下方延伸部24按压到在下侧壳体3L的下方延伸部32的内侧形成的后方肋325(参照图13),能够调整下侧接触引脚2L的水平延伸部21与下方延伸部24的角度。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在将下侧接触引脚2L从载体28切离之后,对下侧接触引脚2L执行折弯加工,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对下侧接触引脚2L执行折弯加工之后,将下侧接触引脚2L从载体28切离。以上,对下侧接触引脚2L的制造工序进行了说明,但上侧接触引脚2U的制造方法与下侧接触引脚2L的制造工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上述的下侧接触引脚2L被压入到下侧壳体3L的插通孔312内,并由下侧壳体3L保持。同样,上侧接触引脚2U被压入到上侧壳体3U的插通孔312内,并由上侧壳体3U保持。下侧壳体3L以及上侧壳体3U分别由树脂材料等具有弹性的绝缘性材料构成。如图7所示,下侧壳体3L以及上侧壳体3U分别具备沿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延伸的筒状部31和从筒状部31的基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32。下侧壳体3L和上侧壳体3U除了筒状部31及下方延伸部32的长度不同这一点之外,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参照图12及图13对下侧壳体3L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省略对上侧壳体3U的构造的说明。
如图12及图13所示,筒状部31是呈直线状地沿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延伸的筒状部分。筒状部31具备:在筒状部31的外周面上以等角度间隔形成的四个肋311;沿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贯通筒状部31的插通孔312;从筒状部31的基端面的上侧部分朝向基端侧延伸的顶部313;以及形成在筒状部31的基端面上且朝向基端侧开口的凹部33。
四个肋311是在筒状部31的外周面上以等角度间隔形成且呈直线状地沿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延伸的突出部。在向外接触件4内压入下侧壳体3L时,四个肋311弹性变形,与外接触件4的内周面接触。通过这样的构造,能够确保下侧壳体3L与外接触件4的同轴度,而且能够防止下侧壳体3L从外接触件4脱离。并且,通过确保下侧壳体3L与外接触件4的同轴度,能够提高电连接器1的信号传输特性。
此外,在图示的方式中,在筒状部31的外周面上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四个肋311,但在筒状部31的外周面上以等角度间隔形成的肋311的数量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筒状部31的外周面上以等角度间隔形成三个或五个以上的肋311。通过在筒状部31的外周面上以等角度间隔形成至少三个肋311,能够得到上述的确保下侧壳体3L与外接触件4的同轴度的效果、以及防止下侧壳体3L从外接触件4脱离的效果。
插通孔312在筒状部31的中心沿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贯通筒状部31。如上所述,向插通孔312内压入下侧接触引脚2L。插通孔312具有与下侧接触引脚2L的水平延伸部21对应的形状,下侧接触引脚2L的除了水平延伸部21的基端部以外的部分被保持在插通孔312内。
顶部313是从筒状部31的基端面的上侧部分朝向基端侧延伸、且从上侧经由间隙覆盖下侧接触引脚2L的连接部23以及下方延伸部32的部分。顶部313以顶部313的上表面与筒状部31的外周面连续的方式从筒状部31的基端面向基端侧突出。并且,顶部313的下表面是与Y轴正交的平坦面。并且,对由顶部313的基端面和下表面形成的角部实施了倒角加工,从而在顶部313的基端面与下表面之间形成有斜面314。
凹部33具有在由下侧壳体3L保持下侧接触引脚2L时在内部收纳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功能。如图13所示,凹部33以朝向基端侧开口的方式形成在筒状部31的基端面上,并且与插通孔312连通。凹部33由朝向基端侧的底面331和从底面331向基端侧延伸的壁部332规定。底面331是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正交的平坦面,在底面331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插通孔312。壁部332是以包围底面331的方式从底面331的四个缘部朝向基端侧延伸的部分。在上侧的壁部332与顶部313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倾斜的斜面315a。另一方面,在下侧的壁部332与下方延伸部32之间形成有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倾斜的斜面315b。上述斜面315a、315b作为在向插通孔312内压入下侧接触引脚2L时的导向部发挥功能。
下方延伸部32是在由下侧壳体3L保持下侧接触引脚2L时在内部收纳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下方延伸部24的部分。下方延伸部32包括从筒状部31的基端面的下侧部分向下方延伸的前板321、以及从前板321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两端部向基端侧延伸的一对壁部322。
前板321是从筒状部31的基端面的下侧部分向下方铅垂地延伸的板状部分。如图12所示,在前板321的前端面上形成有呈直线状地沿前板321的宽度方向(X方向)延伸的前方肋323。前方肋323是在将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从基端侧插入到外壳5的插通孔53(参照图7)内时与外壳5的主体部51的内侧面接触,用于进行下侧壳体3L的定位以及由前板321和筒状部31的基端面形成的角度的修正的部分。
在通过使用了树脂材料等具有弹性的绝缘性材料的成形而得到下侧壳体3L时,因成形后的绝缘性材料的收缩,由前板321和筒状部31形成的角度有从90度偏离的倾向。由这样的成形后的绝缘性材料的收缩引起的成形品的变形被称为成形塌陷。在本发明中,在将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插入到外壳5的插通孔53内时,形成于前板321的前端面的前方肋323与外壳5的主体部51的内侧面接触。因此,即使因成形塌陷而由前板321和筒状部31形成的角度偏离90度,由于前方肋323与外壳5的主体部51的内侧面接触,所以也能够进行由前板321和筒状部31形成的角度的修正。这样,通过将由前板321和筒状部31形成的角度修正为90度,从而能够使下侧壳体3L与被收纳在下侧壳体3L内的下侧接触引脚2L的位置关系(即,下侧接触引脚2L与绝缘性材料之间的距离及间隔)恒定,由此能够使电连接器1的信号传输特性稳定。并且,通过使前方肋323与外壳5的主体部51的内侧面接触,能够防止下侧壳体3L在外壳5的主体部51内晃动。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在前板321的基端面上形成有呈直线状地沿前板321的宽度方向(X方向)延伸的后方肋325。后方肋325形成于经由前板321而与前方肋323对置的位置。后方肋325是为了调整由下侧接触引脚2L的水平延伸部21和下方延伸部24形成的角度而设置的。如上所述,下侧接触引脚2L形成为,由水平延伸部21和下方延伸部24形成的角度比90度稍大。因此,在将下侧接触引脚2L压入到下侧壳体3L的插通孔312内时,通过将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下方延伸部24按压到在下侧壳体3L的下方延伸部32的内侧形成的后方肋325,从而能够调整由下侧接触引脚2L的水平延伸部21和下方延伸部24形成的角度。由此,由下侧壳体3L的前板321和筒状部31的基端面形成的角度与由下侧接触引脚2L的水平延伸部21和下方延伸部24形成的角度准确地一致。
一对壁部322是从前板3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基端侧延伸的板状部分。由前板321的基端面和一对壁部322的内侧面规定下方延伸部32的内部空间。在由下侧壳体3L保持下侧接触引脚2L时,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下方延伸部24位于下侧壳体3L的下方延伸部32的内部空间内。在一对壁部322各自的外侧面上形成有侧方肋324。侧方肋324在一对壁部322各自的外侧面呈直线状地沿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延伸。侧方肋324是为了在将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插入到外壳5的插通孔53内时进行下侧壳体3L的定位而设置的。并且,在将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插入到外壳5的插通孔53内时,侧方肋324与外壳5的主体部51的内侧面接触,由此能够防止下侧壳体3L在外壳5的主体部51内部晃动。
如图14所示,向下侧壳体3L内压入下侧接触引脚2L。以下,参照图14及图15,对向下侧壳体3L内压入下侧接触引脚2L的工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由于向上侧壳体3U内压入上侧接触引脚2U的工序与向下侧壳体3L压入下侧接触引脚2L的工序相同,所以省略对向上侧壳体3U压入上侧接触引脚2U的工序的说明。
如图14所示,从基端侧向下侧壳体3L内压入下侧接触引脚2L。在向下侧壳体3L内压入下侧接触引脚2L时,如图15所示,使用用于将下侧接触引脚2L压入到下侧壳体3L内的压入器具400。压入器具400具有:一对突出部410,其分别按压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基端面;以及凹部420,其用于承接下侧接触引脚2L的连接部23及下方延伸部24。一对突出部410是前端面成为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正交的平坦面的块状部分。并且,一对突出部410各自的厚度(Y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等于下侧壳体3L的顶部313的下表面与下方延伸部32的一对壁部322的上表面之间的分离距离。因此,能够将一对突出部410插入到下侧壳体3L的顶部313的下表面与下方延伸部32的一对壁部322的上表面之间的空间。并且,在下侧接触引脚2L的连接部23以及下方延伸部24位于凹部420内、且将下侧接触引脚2L压入到下侧壳体3L内的状态下,如图15所示,一对突出部410的外侧在宽度方向上比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更向外侧突出。
首先,下侧接触引脚2L的接点部22从基端侧插入到下侧壳体3L的插通孔312内。接着,使压入器具400的一对突出部410分别与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基端面接触。接着,向前端侧按压压入器具400,将下侧接触引脚2L压入到下侧壳体3L的插通孔312内。之后,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下方延伸部24与下侧壳体3L的后方肋325接触,执行下侧接触引脚2L在下侧壳体3L内的定位。之后,解除压入器具400对下侧接触引脚2L的按压,从而下侧接触引脚2L向下侧壳体3L的压入结束。
尤其是,如图15所示,在下侧接触引脚2L向下侧壳体3L的压入结束的阶段中,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基端部261从形成在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的基端面上的凹部33向基端侧突出并露出。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用压入器具400的一对突出部410按压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直到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下方延伸部24与下侧壳体3L的后方肋325接触,执行下侧接触引脚2L在下侧壳体3L内的定位为止。
这样,在本发明的下侧壳体3L中,在下侧壳体3L的顶部313的下表面与下方延伸部32的一对壁部32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用于插入压入器具400的一对突出部410的空间。并且,在下侧壳体3L的顶部313的下表面与下方延伸部32的一对壁部322的上表面之间不存在妨碍压入器具400的一对突出部410的插入的部分。因此,利用图15所示的具备前端面为平坦面的一对突出部410的压入器具400,能够按压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基端面的整个面。
另一方面,在参照图2说明的现有的电连接器中典型地使用的壳体10中,在壳体10的筒状部101的基端侧形成有压入窗104。然而,当想要使用压入器具400将现有的电连接器的接触引脚11压入到壳体10内时,规定压入窗104的四个壁部中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壁部与压入器具400的一对突出部410接触。因此,无法使用压入器具400将接触引脚11压入到壳体10内。根据这样的理由,在向壳体10内压入现有的电连接器的接触引脚11时,需要使用参照图2说明的具备朝向前端侧突出的一对棒状的突起部121的压入器具12。
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中,在下侧壳体3L的顶部313的下表面与下方延伸部32的一对壁部32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用于插入压入器具400的一对突出部410的空间,因此不需要使用参照图2说明的那样的具备朝向前端侧突出的一对棒状的突起部121的压入器具12来精准地按压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基端面。
与利用压入器具12的一对棒状的突起部121来精准地按压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基端面的情况相比,在利用压入器具400的一对突出部410来按压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基端面的整个面的情况下,下侧接触引脚2L向下侧壳体3L的压入较稳定。因此,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的制造工序中,使用具备前端部为平坦面的一对突出部410的压入器具400来执行向下侧壳体3L压入下侧接触引脚2L的压入工序,由此能够迅速且稳定地执行向下侧壳体3L压入下侧接触引脚2L的压入工序。其结果,能够提高电连接器1的生产率。
图16示出向下侧壳体3L内压入下侧接触引脚2L之后的下侧壳体3L以及下侧接触引脚2L。图17示出沿着通过下侧接触引脚2L的水平延伸部21的图16中的A-A线的剖视图。如图16所示,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下方延伸部24位于下侧壳体3L的下方延伸部32的内部空间内。并且,如图17所示,下侧接触引脚2L的除了水平延伸部21的基端部以外的部分位于下侧壳体3L的插通孔312内。并且,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位于下侧壳体3L的凹部33内。
如图16及图17所示,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基端部261比下侧壳体3L的凹部33的壁部332更向基端侧突出。因此,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基端部261从下侧壳体3L的凹部33露出。
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经由间隙而与下侧壳体3L的凹部33的底面331对置。因此,在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与下侧壳体3L的凹部33的底面331之间存在空气层。众所周知,空气的介电常数为1.0,比构成下侧接触引脚2L的导电性材料的介电常数低。因此,通过在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与下侧壳体3L的凹部33的底面331之间设置空气层,能够抑制下侧接触引脚2L的形成有一对压入肩26的部位的阻抗的降低。
尤其是,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分别具有宽度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逐渐减小的锥形形状。因此,如图17所示,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前端侧面(前表面)与下侧壳体3L的凹部33的底面331的分离距离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逐渐增加。因此,随着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与下侧壳体3L的凹部33的底面331之间的空气层的厚度逐渐增加。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下侧接触引脚2L的形成有一对压入肩26的部位的阻抗的降低。
以上,参照图16及图17对下侧接触引脚2L与下侧壳体3L的关系、以及由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形状带来的抑制阻抗降低的效果进行了详细说明,关于它们的说明也能够应用于上侧接触引脚2U以及上侧壳体3U。即,上侧接触引脚2U与上侧壳体3U的关系、以及由上侧接触引脚2U的一对压入肩26的形状带来的抑制阻抗降低的效果和下侧接触引脚2L与下侧壳体3L的关系、以及由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形状带来的抑制阻抗降低的效果相同。
返回到图7,四个外接触件4分别作为从外侧覆盖两个下侧壳体3L以及两个上侧壳体3U的筒状部31的外部导体发挥功能。并且,在对象侧连接器200与电连接器1连结时,四个外接触件4分别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对应的外接触件230(参照图24)接触,使电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接地电位相等。四个外接触件4除了相对于外壳5的安装角度不同这一点以外,全部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以下代表地对一个外接触件4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8所示,外接触件4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筒状部件。外接触件4具备筒状的主体部41、从主体部41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四个肋42、以及从主体部41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一对定位突起43。
主体部41是呈直线状地沿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延伸的筒状部分。四个肋42是为了防止外接触件4因自重而从外壳5的插通孔53脱离、以及确保外接触件4与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同轴度而形成的。四个肋42在主体部41的基端侧部分的外周面上以等角度间隔形成,且呈直线状地沿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延伸。四个肋42能够朝向内侧弹性变形。因此,在向外壳5的插通孔53内压入外接触件4时,四个肋42向内侧弹性变形。并且,在外接触件4向外壳5的插通孔53内的压入完成之后,四个肋42与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内侧面抵接,因此外接触件4被固定在外壳5的插通孔53内。由此,能够防止外接触件4因外接触件4的自重而从外壳5的插通孔53脱落。并且,由于四个肋42与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内侧面抵接,所以能够确保外接触件4与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同轴度。并且,通过确保外接触件4与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同轴度,能够提高电连接器1的信号传输特性。
此外,在图示的方式中,在主体部41的基端侧部分的外周面上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四个肋42,但在主体部41的基端侧部分的外周面上以等角度间隔形成的肋42的数量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主体部41的基端侧部分的外周面上以等角度间隔形成三个或五个以上的肋42。通过在主体部41的基端侧部分的外周面上以等角度间隔形成至少三个肋42,能够得到上述的确保外接触件4与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同轴度的效果。
一对定位突起43是为了限制外接触件4相对于外壳5的安装角度而设置的。一对定位突起43分别是形成为呈直线状地从主体部41的外周面向外侧延伸的板状部分。一对定位突起43经由间隙相互对置。一对定位突起43分别基端部与主体部41的外周面形成为一体,且呈直线状地沿主体部41的径向延伸。一对定位突起43各自的高度比在主体部41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四个肋42的高度高。由于以向下述的外壳5的定位凹部531(参照图21)内插入一对定位突起43的姿势,向外壳5的插通孔53内压入外接触件4,所以外接触件4相对于外壳5的安装角度受到限制。
返回到图7,外壳5具有作为收纳电连接器1的各组件的壳体的功能、以及作为将四个外接触件4与电路基板100上的接地端子110之间电连接的电气路径的功能。如图19及图20所示,外壳5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箱状部件。外壳5具备:由前板511、一对侧壁512以及顶板513构成的主体部51;形成在主体部51的前板511的前端面上的压入凸部52;贯通主体部51的前板511以及压入凸部52的四个插通孔53;形成在压入凸部52上的四个压入凹部54;形成在一对侧壁512各自的外侧面上的卡合部55和一对卡定部56;从主体部51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四个接地端子57;以及在主体部51内部用于与屏蔽部件6一起防止两个下侧壳体3L之间和两个上侧壳体3U之间的电磁干扰的隔板部58。
主体部51包括前板511、从前板511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向基端侧延伸的一对侧壁512、以及从前板511的上端部向基端侧延伸的顶板513,且具有向基端侧及下侧敞开的箱状形状。在由前板511、一对侧壁512以及顶板513的内侧面规定的主体部51的内部空间内收纳电连接器1的组件。
如图19所示,压入凸部52形成为从主体部51的前板511的前端侧面向前端侧突出。压入凸部52具有与下述的罩8的压入凹部83(参照图23)对应的形状。在将罩8安装于外壳5时,外壳5的压入凸部52被压入到罩8的压入凹部83内。
四个插通孔53是形成为沿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贯通主体部51的前板511以及压入凸部52的圆形孔。分别从前端侧向四个插通孔53压入四个外接触件4。插通孔53分别具备:定位凹部531,其用于承接外接触件4的一对定位突起43;四个第一导向部532,其用于分别对外接触件4的四个肋42进行导向;卡定面533,其用于卡定外接触件4的插入;以及两个第二导向部534,其用于分别对下侧壳体3L或上侧壳体3U的四个肋311的上侧两个肋进行导向。
定位凹部531是为了承接外接触件4的一对定位突起43而形成的。定位凹部531形成为在压入凸部52上与插通孔53连通,并且沿插通孔53的径向延伸。如图21所示,以外接触件4的一对定位突起43位于定位凹部531内的姿势,向外壳5的插通孔53内压入外接触件4。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进行外接触件4相对于外壳5的定位。在外接触件4被压入到外壳5的插通孔53内的状态下,外接触件4的一对定位突起43的基端面与外壳5的定位凹部531抵接。
并且,定位凹部531的深度(Z方向上的长度)调整为,在将外接触件4压入到外壳5的插通孔53内的状态下,外接触件4的一对定位突起43的前端部从定位凹部531向前端侧露出。因此,在将罩8安装于外壳5时,外接触件4的一对定位突起43被夹持在外壳5与罩8之间。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外接触件4从外壳5的插通孔53脱离,而且能够防止外接触件4在外壳5的插通孔53内晃动。
返回到图19,四个第一导向部532是为了分别对外接触件4的四个肋42进行导向而形成于插通孔53的前端部、且深度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逐渐减小的凹部。若以外接触件4的一对定位突起43位于定位凹部531内的姿势,向外壳5的插通孔53内压入外接触件4,则外接触件4的四个肋42分别与四个第一导向部532接触。由于第一导向部532的深度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逐渐减小,所以外接触件4的四个肋42分别随着在第一导向部532上滑动而向内侧弹性变形。通过这样的结构,容易向外壳5的插通孔53内压入外接触件4。另外,由于外接触件4的四个肋42与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内侧面接触,所以能够确保外接触件4与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同轴度。如上所述,通过确保外接触件4与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同轴度,能够提高电连接器1的信号传输特性。
另外,外接触件4的四个肋42通过自身的弹性复原力而被按压到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内侧面上,因此能够可靠地将外接触件4与外壳5电连接。如在下文中说明,由于外壳5经由接地端子57而与电路基板100的接地端子110电连接,所以通过可靠地进行外接触件4与外壳5的电连接,能够可靠地使外接触件4的电位成为接地电位,从而能够使电连接器1的信号传输特性稳定。
此外,如图21所示,在外接触件4向外壳5的插通孔53内的压入完成的状态下,形成在外接触件4的主体部41上的四个肋42的前端部比外壳5的插通孔53更向前端侧突出并露出。在将四个外接触件4压入到外壳5的插通孔53内之后,若从前端侧将罩8安装于外壳5,则外接触件4的四个肋42与罩8的插通孔82(参照图22及图23)的内侧面抵接。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确保外壳5的插通孔53、外接触件4以及罩8的插通孔82的同轴度。
卡定面533是形成于插通孔53内的、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正交的平坦面。若外接触件4与卡定面533抵接,则外接触件4向外壳5的插通孔53内的压入完成。插通孔53的比卡定面533更靠前方的部分的直径与外接触件4的主体部41的外径大致相同,插通孔53的比卡定面533更靠后方的部分的直径与下侧壳体3L或上侧壳体3U的筒状部31的外径大致相同。
如图20所示,两个第二导向部534是以呈直线状地沿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插通孔53的基端侧部分的上表面的凹部。在从基端侧向外壳5的插通孔53内插入下侧壳体3L或上侧壳体3U的筒状部31时,在下侧壳体3L或上侧壳体3U的筒状部31上形成的四个肋311中的上侧两个肋分别插入到两个第二导向部534内。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进行下侧壳体3L或上侧壳体3U相对于外壳5的定位。
返回到图19,四个压入凹部54是在压入凸部52上以从上下左右夹入四个插通孔53的方式形成于四个插通孔53的上部、下部、左侧部、右侧部的凹部。四个压入凹部54分别具有与下述的罩8的四个凸部85(参照图23)对应的形状。若罩8安装于外壳5,则罩8的四个凸部85分别被压入到四个压入凹部54。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罩8相对于外壳5的安装的卡阻强度。
卡合部55形成为从一对侧壁512各自的外侧面上向外侧突出。卡合部55具有高度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逐渐增加的锥形形状,卡合部55的前端面成为斜面。另一方面,卡合部55的基端面成为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正交的平坦面。卡合部55通过与下述的罩8的卡合孔861(参照图22及图23)卡合,能够进行罩8相对于外壳5的安装。
一对卡定部56形成为从一对侧壁512各自的外侧面上向外侧突出。卡定部56的前端面成为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正交的平坦面。在将罩8安装于外壳5时,罩8的一对突出片86(参照图22及图23)的基端面与卡定部56的前端面抵接,罩8相对于外壳5的安装被卡定。通过使罩8的一对突出片86的基端面与卡定部56的前端面抵接,来执行罩8相对于外壳5的定位。并且,也可以在将罩8安装于外壳5之后,使用适当的夹具,以从外侧将罩8的突出片86按压到侧壁512上的方式使一对卡定部56变形。通过执行这样的作业,能够防止罩8的突出片86向外侧打开。
四个接地端子57从主体部51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四个接地端子57分别与电路基板100的对应的接地端子110(参照图3)连接。如上所述,外接触件4的四个肋42通过自身的弹性复原力而被按压到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内侧面上,因此外壳5与外接触件4电连接。另外,由于外壳5经由接地端子57而与电路基板100的接地端子110电连接,所以与外壳5电连接的外接触件4的电位等于接地电位。
如图20所示,隔板部58是在主体部51的内部以将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插通孔53分离的方式沿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分。隔板部58具有当在外壳5内部保持有两个下侧壳体3L以及两个上侧壳体3U的状态下,防止两个下侧接触引脚2L之间的电磁干扰以及两个上侧接触引脚2U之间的电磁干扰的功能。
并且,在一对侧壁512各自的内侧面以及隔板部58形成有用于压入屏蔽部件6的压入槽581。通过将屏蔽部件6插入到压入槽581内,能够防止在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上相邻的下侧接触引脚2L与上侧接触引脚2U之间的电磁干扰。并且,由外壳5的隔板部58、屏蔽部件6以及外壳5的主体部51的内侧面规定用于分别收纳两个下侧壳体3L的两个壳体收纳分区59。
另外,在一对侧壁512各自的内侧面的基端侧部分形成有用于使盖体7嵌合的嵌合槽582。通过使盖体7嵌合于嵌合槽582,来封堵外壳5的主体部51的基端侧部分。并且,由外壳5的隔板部58、屏蔽部件6、盖体7以及外壳5的主体部51的内侧面规定用于分别收纳两个上侧壳体3U的两个壳体收纳分区59。
返回到图7,如上所述,屏蔽部件6从外壳5的下方被压入到外壳5的压入槽581内,具有防止在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上相邻的下侧接触引脚2L与上侧接触引脚2U之间的电磁干扰的功能。屏蔽部件6是由与外壳5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板状部件。屏蔽部件6具备板状的主体部61、形成在主体部61上的三个压入突起62、以及从主体部61向下方延伸的端子部63。三个压入突起62在主体部61的宽度方向上并排形成有三个。三个压入突起62中的中央的一个压入突起向前端侧突出,左右的两个压入突起向基端侧突出。在向外壳5的压入槽581内压入屏蔽部件6时,三个压入突起62向内侧弹性变形,与外壳5的压入槽581抵接。通过这样的结构,防止屏蔽部件6从外壳5的压入槽581脱离。端子部63从主体部61向下方延伸,与电路基板100的对应的屏蔽用端子130(参照图3)连接。
盖体7具有封堵外壳5的基端侧开口的功能。盖体7是由与外壳5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板状部件。盖体7具备板状的主体部71和形成为从主体部71的两侧面向外侧突出的两对嵌合凸部72。通过使盖体7的两对嵌合凸部72嵌合于外壳5的嵌合槽582,来将盖体7安装于外壳5。
罩8安装于外壳5,具有对电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连结进行导向的功能。如图22及图23所示,罩8具备:向前端侧开口的方筒状的主体部81;形成在主体部81的基端面上的四个插通孔82;形成在主体部81的基端面上的压入凹部83;形成在压入凹部83内的四个突起84;从压入凹部83向基端侧突出的四个凸部85;从主体部81向基端侧延伸的一对突出片86;以及形成在主体部81的上表面上且用于承接对象侧连接器200的定位凸部211(参照图3)的承接部87。
主体部81具有向前端侧开口的方筒形状。通过向主体部81的前端侧开口内插入对象侧连接器200,来对电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连结进行导向。四个插通孔82是形成在主体部81的基端面上的圆形开口。若将罩8安装于外壳5,则从外壳5向前端侧突出的四个外接触件4分别插通罩8的插通孔82。此时,外接触件4的四个肋42的前端部分与罩8的插通孔82的内侧面抵接。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确保外壳5的插通孔53、外接触件4以及罩8的插通孔82的同轴度。
如图23所示,压入凹部83形成在主体部81的基端面上。压入凹部83具有与上述的外壳5的压入凸部52对应的形状。在将罩8安装于外壳5时,外壳5的压入凸部52被压入到罩8的压入凹部83,罩8相对于外壳5的安装强度增加。
四个突起84以在将罩8安装于外壳5时与外壳5的四个定位凹部531分别对置的方式形成在压入凹部83内。四个突起84分别具有直径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逐渐减小的圆锥形状。如上所述,外接触件4的一对定位突起43位于外壳5的定位凹部531内,而且外接触件4的一对定位突起43的前端部从外壳5的定位凹部531向前端侧突出。因此,若将罩8安装于外壳5,则突起84与外接触件4的一对定位突起43的前端部接触。因此,在将罩8安装于外壳5时,外接触件4的一对定位突起43被夹持在罩8与外壳5之间。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外接触件4从外壳5的插通孔53脱离,而且能够防止外接触件4在外壳5的插通孔53内晃动。
四个凸部85以在将罩8安装于外壳5时与外壳5的四个压入凹部54分别对置的方式形成在压入凹部83内。凸部85具有与外壳5的压入凹部54对应的形状。因此,若将罩8安装于外壳5,则罩8的四个凸部85分别被压入到外壳5的四个压入凹部54。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罩8相对于外壳5的安装的卡阻强度。
一对突出片86是从主体部81的基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朝向基端侧延伸的板状部分。一对突出片86经由间隙相互对置。一对突出片86分别具备卡合孔861。为了将罩8安装于外壳5,在从外壳5的前端侧安装罩8时,一对突出片86在形成于外壳5的一对侧壁512各自的外侧面上的卡合部55的前端面上滑动。如上所述,由于外壳5的卡合部55的前端面为斜面,所以通过使一对突出片86在外壳5的卡合部55上滑动,来使一对突出片86向外侧打开。之后,若一对突出片86的卡合孔861超过外壳5的卡合部55,则一对突出片86闭合,一对突出片86的卡合孔861与外壳5的卡合部55卡合,罩8相对于外壳5被锁定。
承接部87形成在主体部81的上表面上,具有承接对象侧连接器200的箱体210的定位凸部211的功能。承接部87具备:开口871,其用于使对象侧连接器200的箱体210的定位凸部211插入;一对导向部872,其使对象侧连接器200的定位凸部211滑动,来对电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连结进行导向;以及卡定部873,其用于卡定对象侧连接器200的箱体210的定位凸部211。
开口871是在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上开口的矩形开口。以向开口871插入对象侧连接器200的箱体210的定位凸部211的姿势,向电连接器1插入对象侧连接器200,由此执行对象侧连接器200相对于电连接器1的定位。一对导向部872是从主体部81的上表面朝向上方延伸而且相互对置的板状部。通过使对象侧连接器200的箱体210的定位凸部211在一对导向部872的内侧面上滑动,来对对象侧连接器200与电连接器1的连结进行导向。卡定部873是将一对导向部872的基端部彼此连接的板状部。卡定部873是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Z方向)正交的平坦面,若对象侧连接器200的箱体210的定位凸部211的前端部与卡定部873抵接,则对象侧连接器200向电连接器1的插入受到限制。
包括以上说明的组件在内的电连接器1例如能够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组装。首先,使用压入器具400,将两个下侧接触引脚2L分别压入到两个下侧壳体3L的插通孔312内。由于通过相同的步骤来执行向两个下侧壳体3L的插通孔312内压入两个下侧接触引脚2L,所以以下代表地说明向一个下侧壳体3L的插通孔312内压入一个下侧接触引脚2L的步骤。
首先,将下侧接触引脚2L的接点部22插入到下侧壳体3L的插通孔312内。接着,使压入器具400的一对突出部410与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整个基端面抵接。接着,利用压入器具400的一对突出部410来按压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整个基端面,将下侧接触引脚2L压入到下侧壳体3L的插通孔312内。若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下方延伸部24与形成在下侧壳体3L的下方延伸部32的前板321的基端面上的后方肋325接触,则下侧接触引脚2L向下侧壳体3L的插通孔312内的压入完成。如上所述,在下侧接触引脚2L向下侧壳体3L的压入结束的状态下,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基端部261从形成在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的基端面上的凹部33向基端侧露出。因此,能够使用压入器具400的一对突出部410按压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的整个面,直到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下方延伸部24与下侧壳体3L的后方肋325接触,执行下侧接触引脚2L在下侧壳体3L内的定位为止。通过相同的步骤,将两个上侧接触引脚2U分别压入到两个上侧壳体3U的插通孔312内。
接着,将四个外接触件4从前端侧分别压入到外壳5的四个插通孔53内,来将四个外接触件4安装于外壳5。由于通过相同的步骤来执行向外壳5的四个插通孔53内压入四个外接触件4,所以以下代表地说明向外壳5的一个插通孔53内压入一个外接触件4的步骤。以外接触件4的一对定位突起43位于外壳5的定位凹部531内的姿势,从前端侧分别向外壳5的插通孔53内压入外接触件4。并且,若外接触件4被压入到外壳5的插通孔53内,则外接触件4的四个肋42与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内侧面接触,因此外接触件4被固定在外壳5的插通孔53内。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外接触件4在外壳5的插通孔53内晃动,而且能够确保外接触件4与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同轴度。如上所述,通过确保外接触件4与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同轴度,能够提高电连接器1的信号传输特性。并且,由于外接触件4的四个肋42通过自身的弹性复原力而被按压到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内侧面上,所以外壳5与外接触件4电连接。外壳5经由接地端子57而与电路基板100的接地端子110连接,因此与外壳5电连接的外接触件4的电位等于接地电位。
接着,将两个下侧壳体3L从基端侧分别压入到外壳5的对应的插通孔53内。由于通过相同的步骤来执行向外壳5的对应的插通孔53内压入两个下侧壳体3L,所以以下对向外壳5的对应的插通孔53内压入一个下侧壳体3L的步骤进行说明。首先,将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从基端侧压入到外壳5的对应的插通孔53内。若下侧壳体3L的前方肋323与外壳5的主体部51的内侧面接触,则下侧壳体3L向外壳5的对应的插通孔53内的压入完成。在下侧壳体3L向外壳5的对应的插通孔53内的压入完成的状态下,形成在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上的四个肋311与外壳5的对应的插通孔53的内侧面接触。因此,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被固定在外壳5的对应的插通孔53内。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在外壳5的插通孔53内晃动,而且能够确保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与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同轴度。并且,通过确保下侧壳体3L的筒状部31与外壳5的插通孔53的同轴度,能够提高电连接器1的信号传输特性。另外,由于形成在下侧壳体3L的下方延伸部32上的一对侧方肋324与外壳5的主体部51的内侧面接触,所以能够抑制下侧壳体3L的下方延伸部32在外壳5的主体部51内晃动。通过相同的步骤,将两个上侧壳体3U从基端侧分别压入到外壳5的对应的插通孔53内。
接着,从下方将屏蔽部件6压入到外壳5的压入槽581内。由此,由外壳5的隔板部58、屏蔽部件6以及外壳5的主体部51的内侧面规定用于分别收纳两个下侧壳体3L的两个壳体收纳分区59。在两个下侧壳体3L分别被收纳在两个壳体收纳分区59内的状态下,插入在各下侧壳体3L内的下侧接触引脚2L由金属制的导电性部件、即外壳5及屏蔽部件6包围。因此,能够防止对各下侧接触引脚2L产生电磁干扰。
接着,使盖体7的嵌合凸部72从基端侧嵌合于外壳5的嵌合槽582,由此将盖体7安装于外壳5。由外壳5的隔板部58、屏蔽部件6、盖体7以及外壳5的主体部51的内侧面规定用于收纳两个上侧壳体3U的两个壳体收纳分区59。在两个上侧壳体3U分别被收纳在两个壳体收纳分区59内的状态下,插入在各上侧壳体3U内的上侧接触引脚2U由金属制的导电性部件、即外壳5、屏蔽部件6以及盖体7包围。因此,能够防止对各上侧接触引脚2U产生电磁干扰。并且,利用盖体7封堵外壳5的基端侧部分,由此收纳在外壳5内部的两个下侧接触引脚2L以及两个上侧接触引脚2U在除了端子部25向外侧延伸的下表面侧以外的前端侧、基端侧、两侧以及上侧被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部件覆盖。这样,通过利用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部件对收纳在外壳5内部的两个下侧接触引脚2L以及两个上侧接触引脚2U的周围进行覆盖,能够提高防止对两个下侧接触引脚2L以及两个上侧接触引脚2U产生电干扰的效果,提高电连接器1的特性阻抗。
最后,从前端侧将罩8安装于外壳5。具体而言,使对应的四个外接触件4分别插通到罩8的四个插通孔82,而且将外壳5的压入凸部52压入到形成在罩8的主体部81的基端面上的压入凹部83内。另外,若形成于罩8的一对突出片86的卡合孔861与分别形成于外壳5的主体部51的一对侧壁512的卡合部55卡合,罩8相对于外壳5被锁定,则罩8向外壳5的安装完成。在罩8安装于外壳5的状态下,罩8的四个凸部85分别被压入到外壳5的四个压入凹部54内。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罩8相对于外壳5的安装的卡阻强度。
如上所述,外接触件4的一对定位突起43位于外壳5的定位凹部531内,而且外接触件4的一对定位突起43的前端部从外壳5的定位凹部531向前端侧突出。因此,在将罩8安装于外壳5的状态下,罩8的突起84与外接触件4的一对定位突起43的前端部接触。因此,外接触件4的一对定位突起43被夹持在罩8与外壳5之间。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外接触件4从外壳5的插通孔53脱离,而且能够防止外接触件4在外壳5的插通孔53内晃动。
另外,如上所述,在外接触件4向外壳5的插通孔53内的压入完成的状态下,形成在外接触件4的主体部41上的四个肋42的前端部比外壳5的插通孔53更向前端侧突出。因此,在将罩8安装于外壳5的状态下,外接触件4的四个肋42与罩8的插通孔82的内侧面抵接。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确保外壳5的插通孔53、外接触件4以及罩8的插通孔82的同轴度。至此,对电连接器1的组装顺序的一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的组装顺序不限定于此,能够通过适当的任意组装顺序来组装电连接器1。
图24是电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200连结的状态的在包括下侧接触引脚2L以及上侧接触引脚2U在内的YZ平面处的剖视图。如图24所示,若从前端侧向电连接器1插入对象侧连接器200,且对象侧连接器200的箱体210的定位凸部211与电连接器1的卡定部873抵接,则电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200连结。在该状态下,电连接器1的下侧接触引脚2L及上侧接触引脚2U的接点部22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对应的接触引脚220接触。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接触引脚220与对应的同轴电缆300的芯线310连接。因此,在电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200连结的状态下,电连接器1的下侧接触引脚2L及上侧接触引脚2U经由对象侧连接器200的对应的接触引脚220而与同轴电缆300的芯线310电连接。
并且,电连接器1的外接触件4分别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对应的外接触件230接触。对象侧连接器200的外接触件230与对应的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层330连接。因此,在电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200连结的状态下,电连接器1的外接触件4经由对象侧连接器200的对应的外接触件230与同轴电缆300的外部导体层330电连接。通过这样的结构,电连接器1经由对象侧连接器200而与四根同轴电缆300同轴连接。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的下侧接触引脚2L及上侧接触引脚2U的一对压入肩26各自的宽度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逐渐减小。另外,下侧接触引脚2L或上侧接触引脚2U的一对压入肩26经由间隙而与下侧壳体3L或上侧壳体3U的凹部33的底面331对置。因此,在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与下侧壳体3L的凹部33的底面331之间、以及上侧接触引脚2U的一对压入肩26与上侧壳体3U的凹部33的底面331之间存在空气层。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下侧接触引脚2L或上侧接触引脚2U的形成有一对压入肩26的部位的阻抗的降低。其结果,能够提高电连接器1的信号传输特性、特别是高频带内的信号传输特性。
并且,随着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下侧接触引脚2L的一对压入肩26与下侧壳体3L的凹部33的底面331之间、以及上侧接触引脚2U的一对压入肩26与上侧壳体3U的凹部33的底面331之间的空气层的厚度逐渐增加。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下侧接触引脚2L的形成有一对压入肩26的部位的阻抗的降低。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电连接器1的信号传输特性、特别是高频带内的信号传输特性。
以上,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电连接器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各结构能够置换为能够发挥相同的功能的任意结构,或者能够在本发明的各结构中附加任意的结构。
对于本发明所属的领域以及技术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明显地脱离本发明的原理、想法以及范围的情况下,能够执行所记载的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的变更,具有变更后的结构的电连接器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并且,附图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构成要素的数量、种类只不过是用于说明的示例,本发明不必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及意图的范围内,能够追加或组合任意的构成要素、或者删除任意的构成要素,这样的方式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并且,为了参考,在图25~图30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六视图。图25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图26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仰视图。图27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主视图。图28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后视图。图29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左视图。图30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右视图。

Claims (7)

1.一种电连接器,能够与从前端侧插入的对象侧连接器连结,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触引脚;
绝缘性的壳体,其在内部收纳上述接触引脚;以及
金属制的外接触件,其覆盖上述壳体,
上述接触引脚具备:
水平延伸部,其位于上述壳体内,呈直线状地沿上述对象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延伸;
接点部,其呈直线状地从上述水平延伸部的前端部向上述前端侧延伸,并从上述壳体露出;
连接部,其从上述水平延伸部的基端部向下方弯曲并延伸;
下方延伸部,其呈直线状地从上述连接部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
压入肩,其从上述水平延伸部的上述基端部的侧部沿与上述对象侧连接器的插拔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
上述接触引脚的上述压入肩的宽度从基端侧朝向上述前端侧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具备呈直线状地沿上述对象侧连接器的上述插拔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以及从上述筒状部的基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
上述壳体的上述筒状部具备用于使上述接触引脚插通的插通孔、以及以朝向上述基端侧开口并且与上述插通孔连通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筒状部的基端面上的凹部,
上述接触引脚的上述压入肩被收纳在上述壳体的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凹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的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凹部由朝向上述基端侧的底面和从上述底面向上述基端侧延伸的壁部规定,
上述接触引脚的上述压入肩经由间隙与上述壳体的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凹部的上述底面对置,由此在上述接触引脚的上述压入肩与上述壳体的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凹部的上述底面之间存在空气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的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凹部的上述底面是与上述对象侧连接器的上述插拔方向正交的平坦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触引脚的上述压入肩的基端部从上述壳体的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凹部向上述基端侧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触引脚的上述压入肩的基端部从上述壳体的上述筒状部的上述凹部向上述基端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触引脚的上述压入肩的宽度从上述基端侧朝向上述前端侧逐渐减小。
CN202210284789.2A 2021-03-25 2022-03-22 电连接器 Pending CN1151332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0939 2021-03-25
JP2021050939A JP2022149019A (ja) 2021-03-25 2021-03-25 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33292A true CN115133292A (zh) 2022-09-30

Family

ID=80682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84789.2A Pending CN115133292A (zh) 2021-03-25 2022-03-22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4525B2 (zh)
EP (1) EP4064461B1 (zh)
JP (1) JP2022149019A (zh)
KR (1) KR20220133774A (zh)
CN (1) CN115133292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56752B2 (ja) * 2002-10-31 2006-12-1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CN104283037A (zh) * 2013-07-03 2015-01-14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19012635A (ja) 2017-06-30 2019-01-24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WO2019188027A1 (ja) * 2018-03-26 2019-10-0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6820301B2 (ja) * 2018-09-11 2021-01-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基板実装型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11192A1 (en) 2022-09-29
EP4064461B1 (en) 2023-09-20
EP4064461A1 (en) 2022-09-28
KR20220133774A (ko) 2022-10-05
US11764525B2 (en) 2023-09-19
JP2022149019A (ja)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224200B1 (en) Shielded plug and jack connector
KR102004736B1 (ko) 삽입형 컨넥터
US760792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spring loa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EP0590544B1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3068408A (ja)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の電気コネクタ、そのコネクタ本体及びこの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N110061368B (zh) 连接器
US2007009950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locking mechanism
US6923687B2 (en) Audio jack having improved contacts
JP7032978B2 (ja) L形同軸端子を備えた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083934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JP7267186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EP0624928B1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13785450B (zh) 具有差分对线缆接口的电连接器系统
US11211737B2 (en) Network connector module for a network connector
WO2018060873A1 (en) Coaxi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15133292A (zh) 电连接器
JP4652890B2 (ja) リセプタクル
US8961223B2 (en) F-connector with chamfered lock ring
KR102550876B1 (ko) 동축 케이블용 커넥터
US2024018674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0510264B1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system
WO2019217521A1 (en) Coaxial connector system
WO2013092221A1 (en) Usb port
US12003061B2 (en) Ground structure for a cable card assembly of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974353B2 (en) Cable end connector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