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31840A - 支撑构件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支撑构件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31840A
CN115131840A CN202210391969.0A CN202210391969A CN115131840A CN 115131840 A CN115131840 A CN 115131840A CN 202210391969 A CN202210391969 A CN 202210391969A CN 115131840 A CN115131840 A CN 1151318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opening
support portion
suppor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9196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文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9196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3184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2623 priority patent/WO2023197395A1/zh
Priority to US17/756,587 priority patent/US20240172542A1/en
Publication of CN115131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18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4Arrangements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18Sensors therefor using electro-optical elements or layers, e.g. electroluminescent sensin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G09F9/335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be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OL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4Heat extraction or cooling elements
    • H01L33/642Heat extraction or cooling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11Flexible O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支撑构件及显示装置。支撑构件用于支撑显示面板。支撑构件设置有开孔。支撑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围绕开孔设置。第二支撑部围绕第一支撑部设置。第二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大于第一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在本申请提供的支撑构件及显示装置中,通过改变开孔周围的第一支撑部的弹性模量,使得第一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二支撑部的弹性模量,更易于在支撑构件上贴合显示面板,改善了支撑构件和显示面板贴合后由于应力集中而存在印痕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支撑构件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构件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屏下指纹识别技术,是近年来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技术的重大突破,此项技术提升了触控操作的灵敏性。指纹识别传感元件一般位于屏幕的底侧,上端被模组叠层中的膜层和胶层覆盖。为使得指纹识别更为灵敏,通常会在显示器件层的底侧膜层材料上设置圆形或其他形状的透光孔,即指纹传感(Sensor)孔。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因生产工艺的不良问题,模组支撑构件的材料上的Sensor孔周围可能存在的飞边、毛刺、断面等缺陷。此外,由于指纹Sensor孔的存在,破坏了原本模组支撑构件的材料的连续性和整面平整性。膜层在贴合时,因治具设备的顶压力的作用,Sensor孔会顶压临近的胶层或膜层,从而在其周围形成印痕,印痕的存在,极易将残余应力传递至显示器件层的表面,从而形成显示不良,如残影、暗线、黑斑、色相不均的现象,这对产品的良率提升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有效解决Sensor孔周围存在印痕现象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制程问题。
故,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构件及显示装置,用于改善支撑构件和显示面板贴合后由于应力集中而存在印痕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用于支撑显示面板,所述支撑构件设置有开孔,所述支撑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围绕所述开孔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围绕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弹性模量。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围绕所述开孔设置的多个支撑区域,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孔的方向上,所述支撑区域对应的弹性模量逐渐减小。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任意一所述支撑区域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口的方向上,所述开口的面积占所在的所述支撑区域的比例逐渐增大,使得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孔的方向上,所述支撑区域对应的弹性模量逐渐减小。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任意一所述支撑区域内,所述开口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开口围绕所述开孔间隔设置。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孔为圆形开孔,所述开口的延伸方向和所述开孔的孔壁的延伸方向相同。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口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连接形成线段,所述线段的方向与所述开孔的孔壁的延伸方向相同,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孔的方向上,所述开口的线段逐渐减小;
在任意一个所述支撑区域内,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开口之间的间隔为第一间距,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开口之间的所述第一间距相同;
任意两个所述开口的所述线段在与所述开孔为同心圆的圆中对应的圆心角相同。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孔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间距逐渐减小。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支撑区域内的所述开口部分在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孔的方向上错开设置。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任意一所述支撑区域内包括围绕所述开孔设置的至少一闭合凹槽,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孔的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闭合凹槽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任意一所述支撑区域内包括围绕所述开孔设置的至少一闭合凹槽,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孔的方向上,所述闭合凹槽的深度逐渐增大。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闭合凹槽之间的间距相同,相邻两个所述闭合凹槽之间的间距的取值范围为0.15毫米至0.55毫米之间。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的支撑构件,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上。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散热层,所述散热层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上,所述散热层包括通孔,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开孔上,且所述通孔的宽度小于所述开孔的宽度;
缓存层,所述缓存层设置在所述散热层远离所述支撑构件的一面,所述通孔贯穿所述散热层和所述缓存层。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孔和所述通孔的差值的取值范围为1毫米至4毫米之间。
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构件及显示装置。支撑构件用于支撑显示面板。支撑构件设置有开孔。支撑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围绕开孔设置。第二支撑部围绕第一支撑部设置。第二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大于第一支撑部的弹性模量。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改变开孔周围的第一支撑部的弹性模量,使得第一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二支撑部的弹性模量,更易于在支撑构件上贴合显示面板,改善了支撑构件和显示面板贴合后由于应力集中而存在印痕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构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C区域的放大图;
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的一种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构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区域的放大图;
图9为沿图8的A-A方向截取的第一种示意图;
图10为沿图8的A-A方向截取的第二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请参照附图中的图式,其中相同的组件符号代表相同的组件,以下的说明是基于所示的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其不应被视为限制本申请未在此详述的其他具体实施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词语“实施例”意指实例、示例或例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构件及显示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30和支撑构件101,显示面板30设置在支撑构件101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构件101设置有开孔h1。支撑构件101包括第一支撑部101a和第二支撑部101b。第一支撑部101a围绕开孔h1设置。第二支撑部101b围绕第一支撑部101a设置。其中,第二支撑部101b的弹性模量大于第一支撑部101a的弹性模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开孔h1的存在,破坏了原本模组支撑构件的材料的连续性和整面平整性。显示面板30在贴合时,因治具设备的顶压力的作用,开孔h1会顶压临近的胶层或膜层,从而在其周围形成印痕。印痕的存在,极易将残余应力传递至显示面板30的表面,从而形成显示不良,如残影、暗线、黑斑、色相不均的现象,这对产品的良率提升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改变开孔h1周围的第一支撑部101a的弹性模量,使得第一支撑部101a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二支撑部101b的弹性模量,更易于在支撑构件101上贴合显示面板30,改善了支撑构件101和显示面板30贴合后由于应力集中而存在印痕的技术问题。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可以避免在贴合过程中,因开孔h1的应力传递至显示面板30的内部,造成显示装置100显示不良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包括散热层102和缓存层103。散热层102设置在支撑构件101上。散热层102包括通孔h2。通孔h2设置在开孔h1上。通孔h2和开孔h1形成连通结构。且通孔h2的宽度小于开孔h1的宽度。缓存层103设置在散热层102远离支撑构件101的一面。通孔h2贯穿散热层102和缓存层10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层102和支撑构件101采用非齐边设计,即开孔h1的宽度大于通孔h2的宽度,当支撑构件101设置在散热层102远离缓存层103的一面时,有效分散贴合时产生的顶压应力,从而降低贴合应力向显示面板30传递,进一步缓解和降低了印痕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层102的材料可以选自石墨基复合材料、碳纳米管等碳基复合材料。缓存层103的材料为泡棉,但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孔h1和通孔h2的差值的取值范围为1毫米至4毫米之间。优选的,开孔h1和通孔h2的差值的取值范围为1.5毫米至3毫米之间。例如,开孔h1和通孔h2的差值可以是1.0毫米、1.2毫米、1.5毫米、1.8毫米、2.1毫米、2.7毫米、3毫米、3.5毫米或4毫米中的任意一者。本申请实施例将开孔h1和通孔h2的差值的取值范围设置在1毫米至4毫米之间,即支撑构件101和散热层102、缓存层103采用非齐边设计,当支撑构件101设置在散热层102远离缓存层103的一面时,有效分散贴合时产生的顶压应力,从而降低贴合应力向显示面板30传递,进一步缓解和降低了印痕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包括粘合层20,粘合层20设置在支撑构件101和显示面板30之间。粘合层20用于粘合支撑构件101和显示面板30。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3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背板301、光学胶层302和显示层30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30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微发光二极管(MicroLight-Emitting Diode,Micro LED)显示面板以及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Emitting Diode,Mini LED)显示面板等。显示面板30为Mini LED显示面板或Micro LED显示面板,显示面板30也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生物识别模组。生物识别模组设置在开孔h1内,生物识别模组用于进行生物识别。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支撑构件进行详细的阐述。
请结合图1和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构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构件101。支撑构件101用于支撑上述的显示面板30。支撑构件101设置有开孔h1。支撑构件101包括第一支撑部101a和第二支撑部101b。第一支撑部101a围绕开孔h1设置。第二支撑部101b围绕第一支撑部101a设置。第二支撑部101b的弹性模量大于第一支撑部101a的弹性模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开孔h1的存在,破坏了原本模组支撑构件的材料的连续性和整面平整性。显示面板30在贴合时,因治具设备的顶压力的作用,开孔h1会顶压临近的胶层或膜层,从而在其周围形成印痕。印痕的存在,极易将残余应力传递至显示面板30的表面,从而形成显示不良,如残影、暗线、黑斑、色相不均的现象,这对产品的良率提升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改变开孔h1周围的第一支撑部101a的弹性模量,使得第一支撑部101a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二支撑部101b的弹性模量,更易于在支撑构件101上贴合上述的显示面板30,改善了支撑构件101和显示面板30贴合后由于应力集中而存在印痕的技术问题。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构件101可以避免在贴合过程中,因开孔h1的应力传递至显示面板30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构件101的材料可以选自不锈钢、结构钢、钛合金、铜、铜合金、铝合金、镁合金中的至少一种,但不限于此。
请参考图4,图4为图3中C区域的放大图。第一支撑部101a包括围绕开孔h1设置的多个支撑区域101a1。由第一支撑部101a的外边缘1011指向开孔h1的方向X上,支撑区域101a1对应的弹性模量逐渐减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第一支撑部101a的外边缘1011指向开孔h1的方向X上,支撑区域101a1对应的弹性模量逐渐减小,即在降低第一支撑部101a的模量和刚度以及保证支撑平整性的同时,第一支撑部101a的材料能与临近胶层或膜层的模量更加相互匹配,以使得在3D贴合过程中第一支撑部101a向显示面板30内部传递的贴合残余应力与顶压应力能得到梯度式缓解,第一支撑部101a承受外界压应力时,应力分布更加均匀缓和,能有效防止局部子结构承受应力突变带来应力集中现象,降低制程贴合风险,从而改善由于印痕导致显示不良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为方便表述,因此,将第一支撑部101a划分为多个支撑区域101a1。如图4所示,支撑区域101a1指的是任意相邻的两个环形虚线所界定的区域。
请继续参考图4,任意一支撑区域101a1至少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101a2,由第一支撑部101a的外边缘1011指向开孔h1的方向X上,开口101a2的面积占所在的支撑区域101a1的比例逐渐增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改变开口101a2的面积占所在的支撑区域101a1的比例,以此调整支撑区域101a1的弹性模量,由第一支撑部101a的外边缘1011指向开孔h1的方向X上,支撑区域对应的弹性模量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任意一支撑区域101a1内,开口101a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开口101a2围绕开孔h1间隔设置。应该理解的是,开口101a2围绕开孔h1间隔设置,开口101a2和支撑区域101a1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支撑区域101a1内的开口部分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孔的方向上错开设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计任意相邻两个支撑区域101a1内的开口101a2部分错开,使得第一支撑部101a结构受力均匀,能协调缓冲和均匀分散外界顶压应力,避免局部应力集中现象,从而在显示面板贴合制程中保护显示层结构。具体地,当开孔h1为圆形开孔时,相邻两个支撑区域101a1内的开口101a2在开孔h1的径向方向上错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孔h1为圆形开孔,且开口101a2的延伸方向和开孔h1的侧壁的延伸方向相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开口101a2和开孔h1的侧壁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使得在进行显示面板的贴合制程中,贴合时的顶压应力和开孔h1的方向一致,进一步改善了印痕问题。
其中,开口101a2的形状为长条状。
请结合图4和图5,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101a2具有相对的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连接形成线段101a3。线段101a3的方向与开孔h1的孔壁的延伸方向相同。由第一支撑部101a的外边缘1011指向开孔h1的方向上,开口101a2的线段101a3逐渐减小。在任意一个支撑区域101a1内,任意相邻的两个开口101a2之间的间隔为第一间距d1,任意相邻的两个开口101a2之间的第一间距d1相同。且,任意两个开口101a2在以开孔h1的圆心为圆心的圆中对应的圆心角相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支撑区域101a1内的开口101a2排布规律可理解为:由第一支撑部101a的外边缘1011指向开孔h1的方向X上,多个支撑区域101a1内的开口101a2在以开孔h1的圆心为圆心的圆中对应的圆心角相同,以此调整和控制开口101a2的周期性和规律性排布方式。通过该种方式的设计,使得第一支撑部101a的模量呈梯度式降低,避免第二支撑部101b与第一支撑部101a弯折刚度突变引起应力梯度差,在贴合时引起残余应力。另外,第一支撑部101a结构受力均匀,能协调缓冲和均匀分散外界顶压应力,避免局部应力集中现象,从而在显示面板30贴合制程中保护屏幕显示器件层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圆心角是指弧长的两端与圆心连接构成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隔的两个支撑区域开口101a2的两个端部在同一角度,以此调整和控制开口101a2的周期性和规律性排布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相隔的两个支撑区域指的是被一个支撑区域101a1间隔的两个支撑区域。可以理解为,第一支撑部101a被划分为M个区域,当M为大于等于3的自然数时,则相隔的两个支撑区域为第M支撑区域和第M+2支撑区域。
请参考图6,由第一支撑部101a的外边缘1011指向开孔h1的方向X上,第一间距d1逐渐减小。由于第一间距d1越小,则对应的该支撑区域内整体的弹性模量越小。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由第一支撑部101a的外边缘1011指向开孔h1的方向X上,第一间距d1逐渐减小,结合开口101a2渐变设计的方式进行调整第一支撑部101a的模量呈均匀梯度式变化,从而使得第一支撑部101a受力更为均匀,避免应力集中现象。
请参考图6,图6为图4的一种示意图。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由第一支撑部101a的外边缘1011指向开孔h1的方向X上,多个支撑区域101a1内的开口101a2的两个端部按照10°间隔缩放,相隔的两个支撑区域开口101a2的两个端部在35°。且相隔两个支撑区域内的两个开口101a2的中心对应(如图7中17.5°),以此调整和控制开口101a2的周期性和规律性排布方式。通过该种方式的设计,使得第一支撑部101a的模量呈梯度式降低,避免第二支撑部101b与第一支撑部101a弯折刚度突变引起应力梯度差,在贴合时引起残余应力。另外,第一支撑部101a结构受力均匀,能协调缓冲和均匀分散外界顶压应力,避免局部应力集中现象,从而在显示面板30贴合制程中保护屏幕显示器件层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开口101a2的角度根据实际的开孔h1的大小、贴合顶压力的大小进行调整,当开孔h1的直径在6~12mm范围内时,由第一支撑部101a的外边缘1011指向开孔h1的方向X上,多个支撑区域101a1内的开口101a2的两个端部可设计在8°~15°。例如,由第一支撑部101a的外边缘1011指向开孔h1的方向X上,多个支撑区域101a1内的开口101a2的两个端部可设计在8°、10°、11°、13°或15°中的任意一者。相隔的两个支撑区域开口101a2的两个端部可设计在25°~40°范围内,例如,相隔的两个支撑区域开口101a2的两个端部可设计在25°、28°、30°、35°、37°或40°中的任意一者。具体最优的角度设计和间隔值,可结合力学仿真分析进行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开口101a2的弧长不限于特定尺寸,可根据具体的叠构进行确定。当开孔h1直径在6~12mm范围内时,开口101a2的长度可在2mm~6.5mm范围内调整。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撑区域101a1内,相邻的两个开口101a2的间隔值可设计在0.1mm~0.35mm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开孔h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构件101还包括胶层(图中未示出),胶层设置在开口101a2内。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支撑构件101的开口101a2内设置胶层,因此,第一支撑部101a和第二支撑部101b之间不存在段差,因此,在支撑构件的上方设置显示面板30时,不会由于段差产生气泡,避免了支撑构件101上方的显示面板30脱落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胶层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支撑部101a的平均弹性模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01a的平均弹性模量可以通过测量多个不同支撑区域101a1的弹性模量,取多个不同支撑区域101a1的弹性模量的平均值。
请结合图7至图9,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构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C区域的放大图。图9为沿图8的A-A方向截取的第一种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支撑构件101与图3提供的支撑构件101的区别在于,任意一支撑区域101a1内包括围绕开孔h1设置的至少一闭合凹槽Gr,由第一支撑部101a的外边缘1011指向开孔h1的方向X上,相邻两个闭合凹槽Gr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第一支撑部101a的外边缘1011指向开孔h1的方向X上,相邻两个闭合凹槽Gr之间的间距b1逐渐减小,使得第一支撑部101a的模量呈均匀梯度式变化,从而使得第一支撑部101a受力更为均匀,避免应力集中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孔h1为圆形开孔,闭合凹槽Gr和开孔h1具有相同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构件101还包括胶层(图中未示出),胶层设置在开口101a2内。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支撑构件101的开口101a2内设置胶层,因此,第一支撑部101a和第二支撑部101b之间不存在段差,因此,在支撑构件的上方设置显示面板30时,不会由于段差产生气泡,避免了支撑构件101上方的显示面板30脱落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构件101还包括胶层(图中未示出),胶层设置在闭合凹槽Gr内。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支撑构件101的闭合凹槽Gr内设置胶层,因此,第一支撑部101a和第二支撑部101b之间不存在段差,因此,在支撑构件的上方设置显示面板30时,不会由于段差产生气泡,避免了支撑构件101上方的显示面板30脱落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胶层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支撑部101a的平均弹性模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01a的平均弹性模量可以通过测量多个不同支撑区域101a1的弹性模量,取多个不同支撑区域101a1的弹性模量的平均值。
请结合图7、图8和图10,其中,图10为沿图8的A-A方向截取的第二种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支撑构件101与图9提供的支撑构件101的区别在于,任意一支撑区域101a1内包括围绕开孔h1设置的至少一闭合凹槽Gr,由第一支撑部101a的外边缘1011指向开孔h1的方向X上,闭合凹槽Gr的深度H1逐渐增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为,第一支撑部101a采用半蚀刻方式,将开孔h1设置为环形凹槽的结构,且环形凹槽的间隔保持一致,而闭合凹槽Gr的深度呈梯度式变化。即可以理解为通过设计不同的槽深,使得整个第一支撑部101a的应力也可实现弹性模量或者刚度的渐变,即,由第一支撑部101a的外边缘1011指向开孔h1的方向X上,支撑区域101a1对应的弹性模量逐渐减小,从而使得第一支撑部101a受力更为均匀,更易于贴合成型,减少贴合印痕产生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孔h1为圆形开孔,闭合凹槽Gr和开孔h1具有相同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闭合凹槽Gr之间的间距相同,相邻两个闭合凹槽Gr之间的间距的取值范围为0.15毫米至0.55毫米之间。例如,相邻两个闭合凹槽Gr之间的间距的取值可以是0.15毫米、0.2毫米、0.25毫米、0.35毫米、0.40毫米、0.5毫米或0.55毫米中的任意一者。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得整个第一支撑部101a的应力实现弹性模量或者刚度的渐变,从而使得第一支撑部101a受力更为均匀,更易于贴合成型,减少贴合印痕产生的风险。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的开孔h1结构尺寸确定,当开孔h1直径在6~12mm范围内时,支撑构件101的厚度在30um~100um时,相邻的闭合凹槽Gr的槽深间隔可选为3um~15um。且蚀刻后,第一支撑部101a最薄位置厚度不低于15um~20um,以免局部过薄,存在支撑刚度不足现象。
综上所述,虽然本申请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用于支撑显示面板,所述支撑构件设置有开孔,所述支撑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围绕所述开孔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围绕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弹性模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围绕所述开孔设置的多个支撑区域,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孔的方向上,所述支撑区域对应的弹性模量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任意一所述支撑区域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口的方向上,所述开口的面积占所在的所述支撑区域的比例逐渐增大,使得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孔的方向上,所述支撑区域对应的弹性模量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在任意一所述支撑区域内,所述开口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开口围绕所述开孔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3所述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为圆形开孔,所述开口的延伸方向和所述开孔的孔壁的延伸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连接形成线段,所述线段的方向与所述开孔的孔壁的延伸方向相同,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孔的方向上,所述开口的所述线段逐渐减小;
在任意一个所述支撑区域内,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开口之间的间隔为第一间距,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开口之间的所述第一间距相同;
任意两个所述开口的所述线段在与所述开孔为同心圆的圆中对应的圆心角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孔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间距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支撑区域内的所述开口部分在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孔的方向上错开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任意一所述支撑区域内包括围绕所述开孔设置的至少一闭合凹槽,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孔的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闭合凹槽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任意一所述支撑区域内包括围绕所述开孔设置的至少一闭合凹槽,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边缘指向所述开孔的方向上,所述闭合凹槽的深度逐渐增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闭合凹槽之间的间距相同,相邻两个所述闭合凹槽之间的间距的取值范围为0.15毫米至0.55毫米之间。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由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构件,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散热层,所述散热层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上,所述散热层包括通孔,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开孔上,且所述通孔的宽度小于所述开孔的宽度;
缓存层,所述缓存层设置在所述散热层远离所述支撑构件的一面,所述通孔贯穿所述散热层和所述缓存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和所述通孔的差值的取值范围为1毫米至4毫米之间。
CN202210391969.0A 2022-04-14 2022-04-14 支撑构件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1318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91969.0A CN115131840A (zh) 2022-04-14 2022-04-14 支撑构件及显示装置
PCT/CN2022/092623 WO2023197395A1 (zh) 2022-04-14 2022-05-13 支撑构件及显示装置
US17/756,587 US20240172542A1 (en) 2022-04-14 2022-05-13 Supporting component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91969.0A CN115131840A (zh) 2022-04-14 2022-04-14 支撑构件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31840A true CN115131840A (zh) 2022-09-30

Family

ID=83376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91969.0A Pending CN115131840A (zh) 2022-04-14 2022-04-14 支撑构件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72542A1 (zh)
CN (1) CN115131840A (zh)
WO (1) WO202319739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6464A1 (zh) * 2022-04-29 2023-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26102A (ja) * 2019-08-02 2021-02-22 エルジー ディスプレイ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フレキシブル表示装置及びフレキシブル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0767096B (zh) * 2019-11-15 2021-12-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13362712B (zh) * 2021-06-15 2023-01-2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模组
CN113724631B (zh) * 2021-09-02 2022-07-2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组件、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793554B (zh) * 2021-09-23 2023-08-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板及显示装置
CN114170912B (zh) * 2021-12-15 2024-01-1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6464A1 (zh) * 2022-04-29 2023-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97395A1 (zh) 2023-10-19
US20240172542A1 (en) 2024-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12660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2408361B1 (ko)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KR102413890B1 (ko) 분할된 배선 패턴을 갖는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CN107006088B (zh) 具有多种微涂层的柔性显示装置
US11696412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formation method thereof
KR102343734B1 (ko) 표시장치
CN115131840A (zh) 支撑构件及显示装置
US11557231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90991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having a display area in a peripheral region
US10718895B2 (en) Illuminating device
JP2007317423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106206644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220404877A1 (en) Foldable display
KR20190073012A (ko)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US20150085430A1 (en) Display Device with Force Dispersal Structure
CN113129736B (zh) 显示设备
US10797126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US20110043724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10644191B2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 separating device
KR20220017070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1126210B (zh) 显示面板
JPH096258A (ja) 発光表示体
US20230171905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2768399A (zh) 转移基板及转移装置
US20170192453A1 (en) Wearable device with a chip on film package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