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06582A - 切削刀片及切削刀具 - Google Patents

切削刀片及切削刀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06582A
CN115106582A CN202110308419.3A CN202110308419A CN115106582A CN 115106582 A CN115106582 A CN 115106582A CN 202110308419 A CN202110308419 A CN 202110308419A CN 115106582 A CN115106582 A CN 1151065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cutting edge
corner
cutting
centr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0841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元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30841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0658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2442 priority patent/WO2022199602A1/zh
Priority to CN202280020623.8A priority patent/CN1170429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106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065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5/00Milling-cutters
    • B23C5/02Milling-cut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ut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7/00Tools for turning or boring machines; Tools of a similar kind in general;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3B27/22Cutting tools with chip-breaking equip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5/00Milling-cutters
    • B23C5/16Milling-cutt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features other than shape
    • B23C5/20Milling-cutt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features other than shape with removable cutter bits or teeth or cutting inse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5/00Milling-cutters
    • B23C5/16Milling-cutt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features other than shape
    • B23C5/20Milling-cutt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features other than shape with removable cutter bits or teeth or cutting inserts
    • B23C5/22Securing arrangements for bits or teeth or cutting inser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切削刀片及切削刀具。所述切削刀片具有上下相对的上表面,下表面,位于上、下表面之间的外周面,位于上表面外边缘的上切刃,位于下表面外边缘的下切刃,以及贯穿上、下表面的中心轴;所述上切刃包括上角刃、上主切刃和上副切刃,所述下切刃包括下角刃、下主切刃和下副切刃;所述外周面包括拐角侧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第一侧面连接上主切刃,第二侧面连接下主切刃,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平行于中心轴;第三侧面连接下副切刃,且随着远离下副切刃而倾斜离开中心轴;第四侧面连接上副切刃,且随着远离上副切刃而倾斜离开中心轴。本发明可提高双面使用的切削刀片的加工表面的质量。

Description

切削刀片及切削刀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刀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切削刀片及切削刀具。
背景技术
中国发明专利CN103071821B公开了一种可分度切削镶片,其包括:多个切削拐角,拐角上具有一个连续弯曲的切削刃;位于每个切削拐角的每一侧上的侧面,其中,一个侧面相对于通道口的中央轴线具有正的后角,并且另一个侧面相对于通道口的中央轴线具有负的后角。每个切削拐角具有两个部分表面,这两个部分表面沿着平等于该通道开口的中央轴线延伸的一条线彼此邻接。
在该专利所公开的方案中,刀片的上、下表面均形成切削刃,从而能够双面使用。但是,在该专利所公开的刀片结构,当使用上表面侧的切削刃加工时,对应位于下表面侧的切削刃的后角面容易接触到被切削工件。这是因为在切削加工时需要将刀片的径向前角设置为负角,即将刀片安装在刀柄上时需要使刀片前倾,由于侧面是倾斜,下表面侧的副切削刃具有正的后角面,沿着副切削刃的后角面容易位于旋转方向的后方,与上表面侧的主切削刃所切削的加工面接触,影响加工面的表面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切削刀片,以提高双面使用的切削刀片的加工表面的质量。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切削刀片的切削刀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切削刀片,具有:
上表面,其具有:
第一上棱边;
第二上棱边,其与所述第一上棱边相交;及
上拐角,其位于所述第一上棱边和所述第二上棱边的相交处;
上切刃,其位于所述上表面的外边缘,包括:
上角刃,位于所述上拐角;
上主切刃,位于所述第一上棱边,连接所述上角刃;及
上副切刃,位于所述第二上棱边,连接所述上角刃;
下表面,其具有:
第一下棱边,其位于所述第二上棱边的下方;
第二下棱边,其与所述第一下棱边相交并位于所述第一上棱边的下方;及
下拐角,其位于所述第一下棱边和所述第二下棱边的相交处;
下切刃,其位于所述下表面的外边缘,包括:
下角刃,位于所述下拐角;
下主切刃,位于所述第一下棱边,连接所述下角刃;及
下副切刃,位于所述第二下棱边,连接所述下角刃;
中心轴,贯穿所述上表面的中心和所述下表面的中心;及
外周面,其位于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之间,包括:
拐角侧面,连接所述上拐角和所述下拐角;
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一上棱边,与所述上主切刃连接,且平行于所述中心轴;
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一下棱边,与所述下主切刃连接,且平行于所述中心轴;
第三侧面,位于所述拐角侧面和所述第一侧面之间,连接所述第二下棱边,与所述下副切刃连接,且随着远离所述下副切刃而倾斜离开所述中心轴;及
第四侧面,位于所述拐角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连接所述第二上棱边,与所述上副切刃连接,且随着远离所述上副切刃而倾斜离开所述中心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下相对的所述上主切刃与所述下副切刃之间具有夹角θ,且所述下副切刃相比于所述上主切刃更偏向所述中心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0<θ≤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主切刃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上副切刃的延伸长度;所述下主切刃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下副切刃的延伸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均为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拐角和所述下拐角呈中心对称;在从所述上表面俯视时,所述下拐角与所述第一下棱边相接的端点相比于所述上拐角与所述第二上棱边相接的端点更远离所述中心轴,所述下拐角与所述第二下棱边相接的端点相比于所述上拐角与所述第一上棱边相接的端点更靠近所述中心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拐角和所述下拐角均呈圆弧状延伸,且均垂直于所述中心轴;在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之间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的任意一截面上,所述拐角侧面的延伸形状均与所述上拐角、下拐角的延伸形状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侧面的宽度随着远离所述下副切刃而逐渐减小;所述第四侧面的宽度随着所述上副切刃而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侧面的上端端点邻接至所述上拐角与所述第一上棱边的相接处;所述第四侧面的下端端点邻接至所述下拐角与所述第一下棱边的相接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表面还包括沿所述上切刃设置的上前角面,在往所述中心轴的方向上,所述上前角面随着远离所述上切刃而更靠近所述下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表面还包括绕所述中心轴设置并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的拘束面,所述拘束面相比于所述上切刃更靠近所述下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切削刀具,包括刀柄和安装于所述刀柄上的如上所述的切削刀片。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发明中的切削刀片在上表面设置上切刃,下表面设置有下切刃,通过上切刃和下切刃而实现双面使用。其中,在利用上切刃对工件进行切削时,上切刃的上主切刃对工件的侧端面进行切削加工,外周面的第一侧面和第三侧面会面向工件的侧端面,由于第三侧面随着远离下副切刃而倾斜地离开中心轴,因此,第三侧面相比于第一侧面更不易与工件的侧端面接触,从而下切刃的存在不会影响上切刃所加工的表面的质量。同样地,在利用下切刃对工件进行切削时,第二侧面和第四侧面会与工件的侧端面相对,由于第四侧面随着远离上副切刃而倾斜地离开中心轴,因此,第四侧面相比于第二侧面更不易与工件的侧端面接触,从而上切刃的存在不会影响下切刃所加工的表面的质量。综合来看,切削刀片的上切刃和下切刃互相不影响加工,对于双面使用的切削刀片而言,可以提高加工表面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切削刀片的立体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切削刀片的正视图。
图3是图2中K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M向视图。
图5是图4中N向视图,图中仅对其中一个角部位置进行了局部放大示意。
图6是图1中J处局部放大图。
图7也是图2中K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7中A-A剖视图。
图9是图7中B-B剖视图。
图10是图7中C-C剖视图。
图11是图7中D-D剖视图。
图12是图7中E-E剖视图。
图13是图7中F-F剖视图。
图14是图7中G-G剖视图。
图15是包含图1的切削刀片的切削刀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T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图16中去除切削刀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5中V处局部放大及与待切削工件相对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切削刀片的结构简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切削刀片;
11、上表面;111、上拐角;112、第一上棱边;113、第二上棱边;114、上前角面;1142、上主前角面;1143、上副前角面;115、上拘束面;116、上过渡面;
12、上切刃;121、上角刃;122、上主切刃;1221、第一直线部分;1222、第一过渡部分;123、上副切刃;1231、第二直线部分;1232、第二过渡部分;
13、下表面;131、下拐角;132、第一下棱边;133、第二下棱边;
14、下切刃;141、下角刃;142、下主切刃;143、下副切刃;
15、中心孔;L1、中心轴;
16、外周面;161、拐角侧面;162、第一侧面;163、第二侧面;164、第三侧面;165、第四侧面;
2、刀柄;21、安装槽;211、座面;212、侧面;L2、旋转轴;
3、紧固件;
4、工件;41、侧端面;42、底面;
5、切削刀片;
51、上表面;511、上拐角;512、第一上棱边;513、第二上棱边;
52、上切刃;521、上角刃;522、上主切刃;523、上副切刃;
53、下表面;531、下拐角;532、第一下棱边;533、第二下棱边;
54、下切刃;541、下角刃;542、下主切刃;543、下副切刃;
55、中心孔;L5、中心轴;
56、外周面;561、拐角侧面;562、第一侧面;563、第二侧面;564、第三侧面;565、第四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切削刀片以及具有该切削刀片的刀具,刀具包括用于安装该切削刀片的刀柄。
图1至图14示意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切削刀片1的示意图,图15示意了该切削刀片1安装在刀柄2上的示意图。
首先参阅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转位及双面使用的切削刀片1。
该切削刀片1具有上下相对的上表面11、下表面13以及位于上表面11和下表面13之间的外周面16。在上表面11的外边缘设置有上切刃12,下表面13的外边缘设置有下切刃14,可以分别利用上切刃12和下切刃14进行切削加工。该切削刀片1还具有贯穿上表面11和下表面13的中心孔15,该中心孔15用于供紧固件3穿过以使切削刀片1安装在刀柄2上(如图15所示)。上表面11和下表面13的外边缘均为旋转对称图形,上表面11的中心和下表面13的中心均位于该中心孔15的中心轴L1上。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上”和“下”是为了方便表述而人为定义的,实际上,通过上下翻转该切削刀片1,上表面11和下表面13即可以互换。
以下首先对上表面11进行具体介绍。
本实施例中,上表面11大致上呈类似正方形的形状,上表面11的外边缘具有四个上拐角111以及分别连接各个上拐角111的上棱边。
以图1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上拐角111位置来看,上表面11的外边缘包括第一上棱边112、与第一上棱边112相交的第二上棱边113以及位于第一上棱边112和第二上棱边113相交处的上拐角111。上拐角111呈圆弧状,第一上棱边112和第二上棱边113分别连接上拐角111的圆弧两端。
以第一上棱边112、上拐角111和第二上棱边113为一个单元,整个上表面11的外边缘由四个这样的单元首尾相接构成,四个单元绕中心轴L1旋转对称。
对应设置于该上表面11外边缘处的上切刃12包括位于上拐角111的上角刃121、位于第一上棱边112的上主切刃122,以及位于第二上棱边113的上副切刃123。上角刃121沿圆弧状延伸,与中心轴L1垂直。上主切刃122和上副切刃123分列于上角刃121的两侧,并分别与上角刃121的圆弧两端相连接。
在切削加工时,通过一个上角刃121以及与其相接的一个上主切刃122和一个上副切刃123的组合对工件进行例如直角面的加工。
上切刃12沿着上表面11的外边缘旋转对称地设置为四个,通过转动切削刀片1调整切削刀片1相对于刀柄2的安装位置,可以使四个上切刃12分别调整至切削工作状态。
参阅图2,每一上切刃12的上主切刃122的远离上角刃121的一端与另一上切刃12的上副切刃123的远离上角刃121的一端相接,也就是说在相邻的两个上角刃121之间具有一个上主切刃122和一个上副切刃123。对于本实施例上表面11大致呈正方形的结构来说,相邻的两个上角刃121之间的一个上主切刃122和一个上副切刃123构成正方形的一条边,但该边不是一条直线,上副切刃123随着远离上主切刃122往中心轴L1方向偏摆。如图3所示,上副切刃123与上主切刃122的延长线之间形成夹角θ,在一些实施例中,较佳0<θ≤10°。
较佳地,上主切刃122在一平面内延伸,上副切刃123另一平面内延伸,从而通过上主切刃122和上副切刃123所加工出的加工面均能形成平面,保证加工面的平面度以及两个加工面之间的角度精度。
结合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上主切刃122具有随着远离上角刃121而朝向下表面13倾斜延伸的第一直线部分1221以及圆弧过渡连接在第一直线部分1221与上角刃121之间的第一过渡部分1222,上副切刃123亦具有随着远离上角刃121而朝向下表面13倾斜延伸的第二直线部分1231以及圆弧过渡连接在第二直线部分1231与上角刃121之间的第二过渡部分1232。采用倾斜延伸的方式可以相应增加上主切刃122和上副切刃123的长度,具体倾斜角度可以依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上主切刃122的延伸长度大于上副切刃123的延伸长度。如前所述,上主切刃122和上副切刃123的延伸长度之和大致上限定了切削刀片1的边长,在刀片外形尺寸受到限制的情形下,采用这样的设计可以保证上主切刃122具有足够的长度,从而可以保障加工效率。而上副切刃123通常用作修光刃,在具有较小的长度时仍然可以保证其加工性能。换言之,在上主切刃122具有相同切削长度的前提下进行比较,采用这样的设计可以缩小切削刀片1的整体尺寸,有利于材料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再回头参阅图1和图2,在从上切刃12往中心孔15的方向上,上表面11还包括沿上切刃12设置的上前角面114、绕中心孔15设置的上拘束面115,以及连接在上拘束面115和上前角面114之间的上过渡面116。其中,上前角面114随着远离上切刃12而更靠近下表面13,上拘束面115相比于上前角面114更靠近下表面13。
上前角面114限定出上切刃12的前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定。参阅图3,相应于上述的上主切刃122和上副切刃123,该上前角面114包括沿上主切刃122的上主前角面1142和沿上副切刃123的上副前角面1143。上主前角面1142和上副前角面1143可以根据上主切刃122和上副切刃123的要求分别进行设计。
上拘束面115为垂直于中心轴L1的平面,用于与刀柄2形成拘束,保持切削刀片1安装在刀柄2上的位置。由于上拘束面115相比上切刃12更靠近下表面13,即上拘束面115相比于上切刃12是凹入结构,因此在上切刃12与上拘束面115之间可以形成较大的排屑空间,便于切屑的排出。
上过渡面116为上拘束面115与上前角面114之间的过渡结构,在从上前角面114往中心孔15的方向上,上过渡面116随着远离上前角面114而更靠近下表面13,通过该上过渡面116可以进一步加大上切刃12与上拘束面115之间的“落差”。
如前所述,当上下翻转切削刀片1时,上表面11和下表面13是可以互换的,下表面13的结构实际上是与上表面11相同的。
仍然参阅图1,以图1中下表面13的位于中间位置的下拐角131位置来看,下表面13的外边缘包括第一下棱边132、与第一下棱边132相交的第二下棱边133以及位于第一下棱边132和第二下棱边133相交处的下拐角131。其中,该下拐角131与上表面11的上拐角111上下相对。第一下棱边132位于第二上棱边113的下方,第二下棱边133位于第一上棱边112的下方。
下拐角131呈圆弧状,与上拐角111中心对称。参阅图3,从上表面11俯视时,下拐角131与上拐角111相交,两者之间具有偏转角度,下拐角131与第一下棱边132相接的端点Q1相比于上拐角111与第二上棱边113相接的端点P2更远离中心轴L1,下拐角131与第二下棱边133相接的端点Q2相比于上拐角111与第一上棱边112相接的端点P1更靠近中心轴L1。其中,端点Q2标示于图4中,在图3中不可见。
参阅图1,对应设置于该下表面13外边缘处的下切刃14包括位于下拐角131的下角刃141、位于第一下棱边132的下主切刃142,以及位于第二下棱边133的下副切刃143。下角刃141呈圆弧状,与中心轴L1垂直。下角刃141的延伸形状与上角刃121的延伸形状相同,两者呈中心对称。下主切刃142和下副切刃143分列于下角刃141的两侧,并分别与下角刃141的圆弧两端相连接。
与上切刃12同样地,下切刃14沿着下表面13的外边缘旋转对称地设置为四个。相应地在相邻的两个下角刃141之间具有属于一个下切刃14的下主切刃142和属于另外一个下切刃14的下副切刃143,对应在下主切刃142的上方具有一个上副切刃123,在下副切刃143的上方具有一个上主切刃122,上主切刃122与下主切刃142部分上下相对。
较佳地,下副切刃143相比于其上方的上主切刃122更偏向中心轴L1,反过来,如图3所示,上副切刃123相比于其下方的下主切刃142也是更偏向中心轴L1,上副切刃123与其下方的下主切刃142之间的夹角也为θ,即前文所述的上副切刃123与相邻的一上主切刃122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下副切刃143与其上方的上主切刃122之间具有同样的夹角θ。
本实施例的切削刀片1是可以双面使用的,相应地下切刃14的相关特征也与上切刃12是一样的,从而采用不同表面的切刃可以获得相同的切削性能。
关于下表面13的其他特征可以参考上文中上表面11的相关描述。
仍然参阅图1,外周面16绕中心轴L1旋转对称,包括拐角侧面161、分列于拐角侧面161两侧的第一侧面162和第二侧面163,位于拐角侧面161和第一侧面162之间的第三侧面164,以及位于拐角侧面161和第二侧面163之间的第四侧面165。较佳地,第一侧面162、第二侧面163、第三侧面164和第四侧面165均为平面,第一侧面162与第三侧面164之间可以通过过渡面(图中未标号)相接,同样,第二侧面163与第四侧面165之间可以通过过渡面相接。
拐角侧面161连接上表面11的上拐角111和下表面13的对应的下拐角131,用于限定上角刃121和下角刃141的后角。
如图6所示,在上表面11和下表面13之间垂直于中心轴L1的任意一截面,拐角侧面161与该截面的相交线均呈圆弧状,且与上拐角111、下拐角131的延伸形状相同。结合图3所示,拐角侧面161的靠近第四侧面165的部分在从上表面11向下表面13的方向上逐渐离开中心轴L1,而在图3中未能示意出的拐角侧面161的靠近第三侧面164的部分则在从上表面11向下表面13的方向上逐渐倾斜靠近中心轴L1。
以图4的视图方向为参照,拐角侧面161由右上往左下偏转。以端点P2和端点Q1的连线方向进行矢视观察,如图5所示,端点P1和端点Q2是不重合的,可以这么理解:在从上表面11至下表面13的方向上,拐角侧面161为以端点P1和端点P2限定的圆弧(即上拐角111)经旋转、移动的变化形式至以端点Q2和端点Q1限定的圆弧(即下拐角131)处而形成的曲面。采用该曲面形式,旋转、移动变化的幅度不大,整个拐角侧面161光滑连接,不会出现锋利,或者尖锐的相交边沿,所以,可以保证刀片足够的强度的同时,在刀片烧结的过程中,也不会产生局部应力集中的现象。
同时,拐角侧面161采用这样的变化曲面,还可以更好的过渡连接两侧的第三侧面164和第四侧面165。
参阅图1和图6,第三侧面164连接下表面13的第二下棱边133,与下副切刃143连接,且随着远离下副切刃143而倾斜离开中心轴L1。反过来看,第三侧面164在从上表面11向下表面13的方向上逐渐倾斜靠近中心轴L1,与拐角侧面161靠近第三侧面164的部分的变化趋势是一样的,拐角侧面161和第三侧面164之间的过渡连接更为光滑,改善应力分布。
第三侧面164作为下副切刃143的后角面,限定出下副切刃143的后角,根据该第三侧面164的倾斜设置的方式,下副切刃143的后角为大于90°的负角。
第三侧面164的宽度随着远离下副切刃143而逐渐减小。如图4所示,第三侧面164的上端端点邻接至上拐角111与第一上棱边112的相接端点P1处,整体来看,第三侧面164的形状近似为三角形。采用该设计,在方便下副切刃143的切屑排出的前提下,可以尽量减少第三侧面164在整个外周面16中所占用的面积。
仍然参阅图1和图6,第四侧面165与第三侧面164呈中心对称,第四侧面165连接上表面11的第二上棱边113,与上副切刃123连接,且随着远离上副切刃123而倾斜离开中心轴L1。第四侧面165的变化趋势与拐角侧面161靠近第四侧面165的部分的变化趋势是一样的,拐角侧面161和第三侧面164之间的过渡连接更为光滑,改善应力分布。
第四侧面165的宽度随着远离上副切刃123而逐渐减小。如图4所示,第四侧面165的下端端点邻接至下拐角131与第一下棱边132的相接端点Q1处,整体来看,第四侧面165的形状近似为倒立的三角形,同样地,采用该设计,在方便上副切刃123的切屑排出的前提下,可以尽量减少第四侧面165在整个外周面16中所占用的面积。
第四侧面165作为上副切刃123的后角面,限定出上副切刃123的后角,根据该第四侧面165的倾斜设置的方式,上副切刃123的后角为大于90°后角。
参阅图1,第一侧面162连接第一上棱边112,与上主切刃122连接,且平行于中心轴L1。第一侧面162作为上主切刃122的后角面,限定出上主切刃122的后角,根据第一侧面162的结构,上主切刃122的后角为90°的负角。
第二侧面163连接第一下棱边132,与下主切刃142连接,且平行于中心轴L1。第二侧面163作为下主切刃142的后角面,限定出下主切刃142的后角,根据第二侧面163的结构,下主切刃142的后角为90°的负角。
第一侧面162和第二侧面163以中心轴L1为中心呈旋转对称的关系。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62的下端连接至下表面13的另一下主切刃142,以图1的视图方向来看,即第一侧面162的下端连接下表面13的位于最右侧的下主切刃142,第一侧面162还作为该最右侧的下主切刃142的后角面。而第二侧面163的上端也连接至上表面11的另一上主切刃122,以图1的视图方向来看,即第二侧面163的上端连接上表面11的位于最左侧的上主切刃122,第二侧面163还作为该最左侧的上主切刃122的后角面。
如果将对象考虑于相邻两个拐角侧面161之间的结构,则相邻两个拐角侧面161之间具有紧邻其中一个拐角侧面161的第三侧面164,紧邻另一个拐角侧面161的第四侧面165,与第三侧面164连接的第一侧面162,以及与第四侧面165连接的第二侧面163。在本实施例的特殊结构中,第一侧面162和第二侧面163共面。通俗地来说:在切削刀片1的相邻两个拐角位置之间,上表面11的上主切刃122和下表面13的下主切刃142通过同一个侧面连接。根据该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切削刀片1的外周形状设计多个切刃,提升切削刀片1的利用率,在保证切削长度的同时利于切削刀片1尺寸的小型化。
第一侧面162和第二侧面163均为与中心轴L1平行的平面,在切削刀具转位安装时,未参与切削且背离工件的第一侧面162或第二侧面163作为拘束面与刀柄接触,通过平面接触的方式提高拘束效果。另外,依据前文的介绍,由于第三侧面164和第四侧面165均采用宽度逐渐缩小的结构形式,第一侧面162和第二侧面163可以占据整体外周面16的大部分面积,在作为拘束面时可以增加接触面积,同样提高拘束效果。
结合上文的介绍,接着参阅图7至图14,对于一个上切刃12而言,第四侧面165限定了其上副切刃123的后角,上副前角面1143限定了上副切刃123的前角,拐角侧面161限定了上角刃121的后角,第一侧面162限定了上主切刃122的后角,上主前角面1142限定了上主切刃122的前角。
具体地,图8和图9分别示意了上副切刃123的两个不同位置处的剖视图。
由于第四侧面165为平面,图8中第四侧面165相对于基面的角度a1与图9中第四侧面165相对于基面的角度b1相同,其中,基面为虚拟的垂直于中心轴L1的平面,图中未示出。角度a1和角度b1即为上副切刃123的后角,由于第四侧面165相对于中心轴L1的倾斜设置,上副切刃123的后角为大于90°的负角,由此可以保证上副切刃123处的切削抵抗的强度,确保上副切刃123的耐久性。
图8中上副前角面1143相对于基面的角度a2和图9中上副前角面1143相对于基面的角度b2分别为上副切刃123两个不同位置处的前角,角度a2和角度b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定。
在相同刀片肉厚的条件下,即保证上副前角面1143与第四侧面165的夹角一定的情况下,由于上副切刃123的后角为负角,相比于后角为正角的情形,上副前角面1143可以更加偏离基面,即相应地增大了上副前角面1143相对于基面的角度即前角。而前角越大,刀片更锋利,因此,可以提高上副切刃123的锋利度,从而使由上副切刃123加工形成的加工面更加平滑。
图13示意了上主切刃122的第一过渡部分1222的剖视图,图14示意了上主切刃122的第一直线部分1221的剖视图。
图13中第一侧面162相对于基面的角度f1和图14中第一侧面162相对于基面的角度g1均为90°。也即:上主切刃122的第一过渡部分1222和第一直线部分1221的后角均为90°。上主切刃122的后角小于上副切刃123的后角。
图13中上主前角面1142相对于基面的角度f2为第一过渡部分1222的前角,图14中上主前角面1142相对于基面的角度g2为第一直线部分1221的前角,角度f2和角度g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定。
如前文所述,上副前角面1143相比于上主前角面1142偏向下表面13的程度更大,如以基面为参照,即上副前角面1143所限定出的上副切刃123的前角会比上主前角面1142所限定出的上主切刃122的前角要大。
通过合理地设置第四侧面165、上副前角面1143和上主前角面1142的倾斜角度,可以使上主切刃122处和上副切刃123处的刀片厚度一致。
另外,结合图13和图1还可看出,在第一过渡部分1222处,第一侧面162的下方还连接了第三侧面164,第三侧面164相比于第一侧面162往中心轴L1方向偏转。
图10示意了上角刃121偏向上副切刃123一侧部分的剖视图,图11示意了上角刃121中心位置的剖视图,图12示意了上角刃121偏向上主切刃122一侧部分的剖视图。拐角侧面161相对于基面的角度即为上角刃121的后角。
如前文所述,由于拐角侧面161是一个偏转的曲面,上角刃121不同位置的后角是变化的,如图10所示的偏向上副切刃123一侧部分的后角c为大于90°的负角,如图11所示的中心位置处的后角d为近似于90°的负角,如图12所示的偏向上主切刃122一侧部分的后角e为小于90°的正角。
参阅图15至图1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切削刀片1的刀具,该刀具为面铣刀,其刀柄2为面铣刀盘。在加工时,刀柄2安装至机床(图中未示出)上,绕旋转轴L2旋转,带动切削刀片1对工件4进行加工。
结合图15和图17,刀柄2的下端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安装槽21,以分别供多个切削刀片1安装。安装槽21的结构形状依切削刀片1的结构形状而设定。切削刀片1安装于安装槽21中,通过紧固件3紧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依据前述的切削刀片1的结构,安装槽21的座面211设置为平面,以用于与切削刀片1的上表面11的上拘束面115或下表面13的下拘束面相配合;安装槽21的侧面212设置为平面,以用于与切削刀片1的第一侧面162或第二侧面163相配合。采用平面的拘束配合,可以简化安装槽21的结构,并提高拘束效果。
如图17,座面211通常相对于旋转轴L2偏向旋转方向的前方,座面211与旋转轴L2之间具有夹角β。另外,安装槽21的侧面212在沿刀柄2的径向上也相对于旋转轴L2具有一定的偏转角度。从而,如图16和图18所示,切削刀片1安装在安装槽21中,相对于旋转轴L2倾斜,使其中一个上切刃12或下切刃14突出于刀柄2的外周及下侧,以加工工件4。
结合图16和图18,以其中一个上切刃12参与切削为例,上主切刃122对工件4的侧端面41进行加工,此时第一侧面162和第三侧面164会与工件4的侧端面41相对,由于第三侧面164随着远离下副切刃143而倾斜地离开中心轴L1,相应地如以第一侧面162为参照,第三侧面164更偏向中心轴L1(具体还可参阅图1和图13),因此,第三侧面164相比于第一侧面162更不易与工件4的侧端面41接触,从而下切刃14的存在不会影响上切刃12所加工的表面的质量。
同样地,如以其中一个下切刃14参与切削的情况看,下主切刃142对工件4的侧端面41进行加工,第二侧面163和第四侧面165会与工件4的侧端面41相对,由于第四侧面165随着远离上副切刃123而倾斜地离开中心轴L1,因此,第四侧面165相比于第二侧面163更不易与工件4的侧端面41接触,从而上切刃12的存在不会影响下切刃14所加工的表面的质量。
综合来看,切削刀片1的上切刃12和下切刃14互相不影响加工,对于双面使用的切削刀片1而言,可以提高加工表面的质量。
进一步地,参考前文对切削刀片1的介绍,上下相对的上主切刃122与下副切刃143之间具有夹角θ,且下副切刃143相比于上主切刃122更偏向中心轴L1。同样,上下相对的下主切刃142与上副切刃123之间具有夹角θ,且上副切刃123相比于下主切刃142更偏向中心轴L1。该夹角θ的存在,可以与切削刀片1在刀柄2上的轴向倾角β及未示出的径向倾角相配合,调节上副切刃123或下副切刃143的加工轨迹与工件4的底面42平行,从而保证上副切刃123或下副切刃143加工后的工件4底面42的加工精度。
以上实施例是以切削刀片1为矩形块状结构为例进行的介绍,切削刀片1总共具有八个切刃,可以转位八个方向进行加工,切削刀片1的利用率高。在其他实施例中,切削刀片1还可以具有其他数量的切刃,切削刀片1的形状可以适应性调整。
例如图19示意了另一实施例的具有六个切刃的切削刀片5。该切削刀片5同样是可以双面使用的刀片,其具有上下相对的上表面51、下表面53以及位于上表面51和下表面53之间的外周面56。在上表面51的外边缘设置有上切刃52,下表面53的外边缘设置有下切刃54,可以分别利用上切刃52和下切刃54进行切削加工。该切削刀片5还具有贯穿上表面51和下表面53的中心孔55。上表面51和下表面53的外边缘均为中心旋转对称图形,上表面51的中心和下表面53的中心均位于该中心孔55的中心轴L5上。
上表面51的外边缘具有第一上棱边512、与第一上棱边512相交的第二上棱边513以及位于第一上棱边512和第二上棱边513相交处的上拐角511。
以第一上棱边512、上拐角511和第二上棱边513为一个单元,整个上表面51的外边缘由三个这样的单元首尾相接构成,三个单元绕中心轴L5旋转对称。
上切刃52包括位于上拐角511的上角刃521、位于第一上棱边512的上主切刃522,以及位于第二上棱边513的上副切刃523。其中,上副切刃523仅沿第二上棱边513的靠近上拐角511的一部分长度延伸,第二上棱边513的其他部分不设置切刃。
下表面53的外边缘包括第一下棱边532、与第一下棱边532相交的第二下棱边533以及位于第一下棱边532和第二下棱边533相交处的下拐角531。
下切刃54包括位于下拐角531的下角刃541、位于第一下棱边532的下主切刃542,以及位于第二下棱边533的下副切刃543。同样地,下副切刃543仅沿第二下棱边533的靠近下拐角531的一部分长度延伸,第二下棱边533的其他部分不设置切刃。
外周面56包括连接上拐角511和下拐角531的拐角侧面561、分列于拐角侧面561两侧的第一侧面562和第二侧面563,位于拐角侧面561和第一侧面562之间的第三侧面564,以及位于拐角侧面561和第二侧面563之间的第四侧面565。
第一侧面562连接上下相对的第一上棱边512和第二下棱边533,与上主切刃522连接,且平行于中心轴L5。
第二侧面563连接上下相对的第一下棱边532和第二上棱边513,与下主切刃542连接,且平行于所述中心轴L5。
第三侧面564连接第二下棱边533,与下副切刃543连接,且随着远离下副切刃543而倾斜离开中心轴L5。
第四侧面565连接第二上棱边513,与上副切刃523连接,且随着远离上副切刃523而倾斜离开中心轴L5。
本实施例中,在相邻两个拐角侧面561之间,第一侧面562和第二侧面563不共面,第一侧面562与第二侧面563沿周向相接,并形成一钝角夹角。
本实施例中,同样地,因第三侧面564和第四侧面565所采用的倾斜离开中心轴L5的设置,使得上切刃52和下切刃54互相不影响对方的加工表面,提高加工表面的质量。
图19中将上表面51和下表面53简化为平面,实际结构中,上表面51和下表面53可参照图1所示结构设置前角面、过渡面和延伸面。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2)

1.一种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具有:
上表面,其具有:
第一上棱边;
第二上棱边,其与所述第一上棱边相交;及
上拐角,其位于所述第一上棱边和所述第二上棱边的相交处;
上切刃,其位于所述上表面的外边缘,包括:
上角刃,位于所述上拐角;
上主切刃,位于所述第一上棱边,连接所述上角刃;及
上副切刃,位于所述第二上棱边,连接所述上角刃;
下表面,其具有:
第一下棱边,其位于所述第二上棱边的下方;
第二下棱边,其与所述第一下棱边相交并位于所述第一上棱边的下方;及
下拐角,其位于所述第一下棱边和所述第二下棱边的相交处;
下切刃,其位于所述下表面的外边缘,包括:
下角刃,位于所述下拐角;
下主切刃,位于所述第一下棱边,连接所述下角刃;及
下副切刃,位于所述第二下棱边,连接所述下角刃;
中心轴,贯穿所述上表面的中心和所述下表面的中心;及
外周面,其位于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之间,包括:
拐角侧面,连接所述上拐角和所述下拐角;
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一上棱边,与所述上主切刃连接,且平行于所述中心轴;
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一下棱边,与所述下主切刃连接,且平行于所述中心轴;
第三侧面,位于所述拐角侧面和所述第一侧面之间,连接所述第二下棱边,与所述下副切刃连接,且随着远离所述下副切刃而倾斜离开所述中心轴;及
第四侧面,位于所述拐角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连接所述第二上棱边,与所述上副切刃连接,且随着远离所述上副切刃而倾斜离开所述中心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上下相对的所述上主切刃与所述下副切刃之间具有夹角θ,且所述下副切刃相比于所述上主切刃更偏向所述中心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0<θ≤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切刃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上副切刃的延伸长度;所述下主切刃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下副切刃的延伸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均为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拐角和所述下拐角呈中心对称;在从所述上表面俯视时,所述下拐角与所述第一下棱边相接的端点相比于所述上拐角与所述第二上棱边相接的端点更远离所述中心轴,所述下拐角与所述第二下棱边相接的端点相比于所述上拐角与所述第一上棱边相接的端点更靠近所述中心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拐角和所述下拐角均呈圆弧状延伸,且均垂直于所述中心轴;在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之间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的任意一截面上,所述拐角侧面的延伸形状均与所述上拐角、下拐角的延伸形状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面的宽度随着远离所述下副切刃而逐渐减小;所述第四侧面的宽度随着所述上副切刃而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面的上端端点邻接至所述上拐角与所述第一上棱边的相接处;所述第四侧面的下端端点邻接至所述下拐角与所述第一下棱边的相接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还包括沿所述上切刃设置的上前角面,在往所述中心轴的方向上,所述上前角面随着远离所述上切刃而更靠近所述下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还包括绕所述中心轴设置并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的拘束面,所述拘束面相比于所述上切刃更靠近所述下表面。
12.一种切削刀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刀柄和安装于所述刀柄上的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切削刀片。
CN202110308419.3A 2021-03-23 2021-03-23 切削刀片及切削刀具 Pending CN1151065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8419.3A CN115106582A (zh) 2021-03-23 2021-03-23 切削刀片及切削刀具
PCT/CN2022/082442 WO2022199602A1 (zh) 2021-03-23 2022-03-23 切削刀片及切削刀具
CN202280020623.8A CN117042904A (zh) 2021-03-23 2022-03-23 切削刀片及切削刀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8419.3A CN115106582A (zh) 2021-03-23 2021-03-23 切削刀片及切削刀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06582A true CN115106582A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2292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08419.3A Pending CN115106582A (zh) 2021-03-23 2021-03-23 切削刀片及切削刀具
CN202280020623.8A Pending CN117042904A (zh) 2021-03-23 2022-03-23 切削刀片及切削刀具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0623.8A Pending CN117042904A (zh) 2021-03-23 2022-03-23 切削刀片及切削刀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5106582A (zh)
WO (1) WO202219960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33269C2 (sv) * 2008-12-17 2010-08-03 Sandvik Intellectual Property Dubbelsidigt, indexerbart planfrässkär
EP2774705B1 (en) * 2011-10-31 2020-12-23 Kyocera Corporation Cutting insert, cutting too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utting workpiece using same
WO2014046260A1 (ja) * 2012-09-20 2014-03-27 株式会社タンガロイ 切削インサートおよび刃先交換式回転切削工具
US9289836B2 (en) * 2014-01-09 2016-03-22 Iscar, Ltd. Double-sided indexable cutting insert and cutting tool therefor
KR101717279B1 (ko) * 2015-08-28 2017-03-16 한국야금 주식회사 절삭 인서트 및 이를 장착하는 절삭 공구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42904A (zh) 2023-11-10
WO2022199602A1 (zh) 2022-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97658B1 (ko) 절삭 삽입체
JP6853442B2 (ja) 切削インサート及び刃先交換式切削工具
JP5690417B2 (ja) 直角加工用切削インサー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ミリングカッター
JP2010526677A (ja) 八枚刃の切削インサート、およびその切削インサート用工具ホルダ
JP2002046009A (ja) スローアウェイチッ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ピンミラーカッタ
JP2012179667A (ja) 切削インサート
JP2004148424A (ja) エンドミル用スローアウェイチップ
JPH07237027A (ja) スローアウェイチップ及び切削工具
JP2007260788A (ja) 切削インサート及び切削工具
JP4821244B2 (ja) スローアウェイチップ及びスローアウェイ式エンドミル
JP6940832B1 (ja) 転削工具
JP4830552B2 (ja) 正面フライス
JP2001212712A (ja) スローアウェイ式エンドミル及びスローアウェイチップ
JP2011255503A (ja) スローアウェイエンドミル
CN115106582A (zh) 切削刀片及切削刀具
EP4043131A1 (en) Cutting insert
EP3970892A1 (en) Cutting insert
JP2003019619A (ja) スローアウェイチップ及び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JP4048685B2 (ja) スローアウェイチップ
JP3402187B2 (ja) スローアウェイチップ及びスローアウェイ式切削工具
WO2019220778A9 (ja) ドリル用切削インサートおよびドリル
JP4940864B2 (ja) スローアウェイ式回転工具及びこれに装着されるチップ
US20230014557A1 (en) Cutting insert, indexable rotary cutting tool, and body of the same
CN111545840B (zh) 切削刀片
CN114147270B (zh) 铣削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