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04621A - 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04621A
CN115104621A CN202210897214.8A CN202210897214A CN115104621A CN 115104621 A CN115104621 A CN 115104621A CN 202210897214 A CN202210897214 A CN 202210897214A CN 115104621 A CN115104621 A CN 1151046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ingredient
agent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preparation
t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972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04621B (zh
Inventor
葛家成
刘金玲
杨志鹏
隋书婷
王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lir Pesticides and Chemical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lir Pesticides and Chemical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lir Pesticides and Chemical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lir Pesticides and Chemical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9721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046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04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046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046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046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5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phosphorus compounds
    • A01N57/1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phosphorus compounds having phosphorus-to-oxygen bonds or phosphorus-to-sulfur bonds
    • A01N57/1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phosphorus compounds having phosphorus-to-oxygen bonds or phosphorus-to-sulfur bonds containing acyclic or cycloaliphatic radic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3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 A01N37/36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carboxylic group or a thio analogue, or a derivative thereof, and a singly bound oxygen or sulfur atom attache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this oxygen or sulfur atom not being a member of a carboxylic group or of a thio analogue, or of a derivative thereof, e.g.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59/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elements or inorganic compounds
    • A01N59/06Aluminium; Calcium; Magnesium; Compound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3/00Fungici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yc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药杀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三乙膦酸铝,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双炔酰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40:1~1:40。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出极好的增效作用,能延缓和克服病原菌的抗药性,延长单剂的使用寿命,安全高效,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的要求,本发明组合物对作物霜霉病、疫病等卵菌纲病害都具有较高的活性。

Description

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杀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霜霉病是霜霉科病原菌所致病害的通称。霜霉科属于假菌界卵菌纲霜霉目,霜霉科共有圆梗霉属、指梗霉属、指霜霉属、单轴霉属、假霜霉属、霜霉属、盘梗霉属和拟盘梗霉属八个属,主要引起瓜类、白菜类、茄果类、豆类、葱蒜类、菠菜、莴苣、葡萄霜霉病。
疫霉属真菌属于假菌界卵菌纲,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病原菌,对农作物、果树、林木、观赏植物、草本植物和灌木都有相当大的危害,可侵染这些植物的根、根颈、叶、花、果实,引起根腐、根颈腐、果腐、溃疡、萎蔫和斑点等症状,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双炔酰菌胺是由先正达公司开发的卵菌纲病害杀菌剂,属于扁桃酰胺类化合物,其化学名称为:2-(4-氯苯基)-N-[2-(3-甲氧基-4-丙-2-炔基氧基-苯基)-乙基]-2-丙-2-炔氧基-乙酰胺,CAS登录号为:374726-62-2。双炔酰菌胺对抑制孢子的萌发具有较高的活性,同时也能抑制菌丝体的成长和孢子形成。
三乙膦酸铝又称乙磷铝,属于有机磷类内吸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内能够上下传导,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病原菌卵磷脂的合成,从而破坏细胞质膜的结构。
双炔酰菌胺具有较高的活性,三乙膦酸铝具有良好的双向传导功能,但是两种化合物杀菌谱都比较窄,两种单剂长时间的使用,导致施药量逐年增加,不仅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又增大了抗性风险。
为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延长单剂的使用寿命,发明人将双炔酰菌胺与三乙膦酸铝进行复配,发现其在合适的范围内对卵菌纲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能够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次数及用药量,减缓病原菌抗性的发展,降低防治成本,且对作物安全。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发明人对双炔酰菌胺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将其与不同杀菌剂进行复配,惊喜地发现:将双炔酰菌胺与三乙膦酸铝按一定的重量比复配,可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实现了安全高效地增强杀菌活性,既有效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又有效降低了防治成本,同时大幅度降低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申请人基于上述研究,进而完成本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增效显著、对卵菌纲致病菌有较好防治效果、用药成本低、对作物安全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杀菌组合物在用于预防和控制作物由卵菌纲致病菌引起的病害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三乙膦酸铝,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双炔酰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40:1~1:40;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40:1、25:1、15:1、10:1、8:1、5:1、4:1、2:1、1:1、1:2、1:5、1:8、1:10、1:15、1:25、1:40;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25:1~1:15;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25:1、15:1、10:1、8:1、5:1、4:1、2:1、1:1、1:2、1:5、1:8、1:10、1:15;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5:1~1:10;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5:1、10:1、8:1、5:1、4:1、2:1、1:1、1:2、1:5、1:8、1:10;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0:1~1:8;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0:1、8:1、5:1、4:1、2:1、1:1、1:2、1:5、1:8;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0:1~1:5;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0:1、8:1、5:1、4:1、2:1、1:1、1:2、1:5;
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以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总重量占所述杀菌组合物总重量的1%~90%;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以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总重量占所述杀菌组合物总重量的2%~80%;
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除活性成分外还包括农业上允许的辅助剂,所述的辅助剂选自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防腐剂、稳定剂、增效剂或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粉BX、润湿渗透剂F、皂角粉、蚕沙或无患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或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乳化剂选自烷基苯磺酸钙、OP系列磷酸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三乙醇胺盐、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苯乙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OP系列(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山梨醇酐单硬脂酸、失水山梨醇脂酸酯聚氧乙烯醚或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聚乙烯醇、膨润土、羧甲基纤维素或硅酸镁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崩解剂选自膨润土、尿素、硫酸铵、氯化铝、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乳糖、柠檬酸、丁二酸或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或尿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消泡剂选自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C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或C8~C10脂肪醇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丁醚、二甲苯、二甲基亚砜、甲醇、乙二醇、乙醇、丙醇、丁醇、三甲基环己酮、N-辛基吡咯烷酮、甲苯、乙醇胺、三乙醇胺、异丙胺、N-甲基吡咯烷酮、二乙二醇、乙二醇甲醚、乙酸乙酯或乙腈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稳定剂选自环氧大豆油、环氧氯丙烷、BHT、乙酸乙酯、磷酸三苯酯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渗透剂选自渗透剂JFC、渗透剂T、氮酮或有机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载体为溶剂或填料中的一种、二种或三种,水优选去离子水;
进一步地,所述的填料选自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淀粉或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上述物质均可通过市售获得;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按照需要制备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制剂剂型;
进一步地,所述的制剂剂型为固体制剂、液体制剂或种子处理制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体制剂为直接使用固体制剂、可分散固体制剂或可溶固体制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直接使用固体制剂为粉剂、颗粒剂、球剂、片剂或条剂;
所述的可分散固体制剂为可湿性粉剂、油分散粉剂、乳粉剂、水分散粒剂、乳粒剂或水分散片剂;
所述的可溶固体制剂为可溶粉剂、可溶片剂或可溶粒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液体制剂为溶液制剂、分散液体制剂、乳液制剂、悬浮制剂或多相制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溶液制剂为可溶液剂、可溶胶剂、油剂或展膜油剂;
所述的分散液体制剂为乳油、乳胶、可分散液剂或膏剂;
所述的乳液制剂为水乳剂、油乳剂、微乳剂或脂剂;
所述的悬浮制剂为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油悬浮剂或可分散油悬浮剂;
所述的多相制剂为悬乳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微囊悬浮-水乳剂或微囊悬浮-悬乳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种子处理制剂包括种子处理固体制剂或种子处理液体制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种子处理固体制剂为种子处理干粉剂或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所述的种子处理液体制剂为种子处理液剂、种子处理乳剂和/或种子处理悬浮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制剂剂型为固体制剂和/或液体制剂,所述的固体制剂为可湿性粉剂和/或水分散粒剂,所述的液体制剂为悬浮剂。
本发明还公开了如上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或其制剂用于预防和控制作物病害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的病害为由卵菌纲致病菌引起的病害;所述的卵菌纲致病菌包括腐霉菌、疫霉菌、霜霉菌、白锈菌等;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卵菌纲致病菌为疫霉菌和/或霜霉菌;
更进一步地,将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和/或其制剂以有效且基本无植物毒性的施用量施用到植物、植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栽培媒介、材料或空间中。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组合物组分合理,杀菌效果好,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在降低单剂用药量的情况下其防效优于单剂;
2)本发明的组合物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降低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环境污染;
3)本发明的组合物对作物安全性较好,两种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不同,应用本发明的组合物能延缓和克服病原菌抗药性的发展,延长单剂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制剂制备例:
制备例1:36%三乙膦酸铝·双炔酰菌胺水分散粒剂(8:1)
按重量百分比计,三乙膦酸铝32%、双炔酰菌胺4%、木质素磺酸钠15%、聚羧酸钠盐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硫酸铵10%、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实施例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加入载体中,并在其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混合,经气流粉碎后加10~25%的水,然后经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水分散粒剂产品;或将粉碎过的粉体在沸腾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干燥,之后筛分制得产品。
制备例2:50%三乙膦酸铝·双炔酰菌胺水分散粒剂(4:1)
按重量百分比计,三乙膦酸铝40%、双炔酰菌胺10%、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10%、聚羧酸钠盐8%、木质素磺酸钠5%、拉开粉BX 2%、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
制备例3:40%三乙膦酸铝·双炔酰菌胺可湿性粉剂(1:4)
按重量百分比计,三乙膦酸铝8%、双炔酰菌胺32%、木质素磺酸钠8%、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5%、分散剂NNO 3%、白炭黑6%、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以及分散剂、润湿剂和填料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进行多次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可湿性粉剂。
制备例4:54%三乙膦酸铝·双炔酰菌胺可湿性粉剂(5:1)
按重量百分比计,三乙膦酸铝45%、双炔酰菌胺9%、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2%、木质素磺酸钠5%、十二烷基硫酸钠3%、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3。
制备例5:6%三乙膦酸铝·双炔酰菌胺悬浮剂(2:1)
按重量百分比计,三乙膦酸铝4%、双炔酰菌胺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木质素磺酸钠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黄原胶0.2%、乙二醇5%、苯甲酸钠0.2%、硅油1%、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依次置于反应釜中,加水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湿法砂磨,最后匀质过滤即得悬浮剂产品。
制备例6:6%三乙膦酸铝·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1)
按重量百分比计,三乙膦酸铝3%、双炔酰菌胺3%、异构醇聚氧乙烯醚2%、苯乙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黄原胶0.25%、丙三醇5%、羧乙基纤维素0.2%、苯基酸钠0.2%、硅油0.5%、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5。
室内联合作用试验
实施例1: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复配对番茄晚疫病的室内联合作用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NY/T 1156.12-2008《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2部分:防治晚疫病试验盆栽法》。
试验仪器:电子天平、喷雾器材、人工气候箱、移液器等。
试验试剂:丙酮(分析纯)、吐温80(化学纯),水为蒸馏水。
试验药剂:95%三乙膦酸铝原药、93%双炔酰菌胺原药,以上原药由海利尔药业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生物试材:供试菌种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由海利尔药业集团生测中心实验室提供。供试作物为感晚疫病番茄品种,盆栽培养至2片~4片真叶期,编号备用。
试验步骤:
(1)游动孢子悬浮液制备
采集带病番茄晚疫病组织保湿培养,待产生孢子囊后,用无菌水将孢子囊洗下,用双层纱布过滤,制备成孢子囊悬浮液,置于4℃下黑暗处理0.5h~3h,使其释放出游动孢子,调节孢子浓度至1×105个孢子/毫升,备用。
(2)药剂配制
将三乙膦酸铝原药用蒸馏水溶解稀释,将双炔酰菌胺原药用丙酮溶解后再用0.1%吐温80水溶液稀释。根据药剂活性,设置5个系列质量浓度。
(3)药剂处理
将各处理药剂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湿润,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每个处理3盆,每个处理重复4次,并设只含有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
(4)接种与培养
用游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接种后在每天光照/黑暗各12h交替(光照强度5000Lux~20000Lux)、温度为18℃~20℃,接种后24h内保持叶面有水膜,之后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7d。
试验调查: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50%以上,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个处理调查30片叶,分级方法为:
0级:无病;
1级:叶片上仅有少量小病斑,病斑占叶面积10%以下;
3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10%~25%;
5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26%~50%;
7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50%以上;
9级:全叶发病枯萎。
数据计算:
根据数据调查,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3769393880000071
防治效果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3769393880000072
统计分析:
采用几率值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用IBM SPSS Statistics统计分析系统分析,求出毒力回归线、EC50值及相关系数R2,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769393880000073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药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Figure BDA0003769393880000074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室内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复配对番茄晚疫病的室内联合作用试验结果
供试药剂 毒力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R<sup>2</sup> EC<sub>50</sub>(mg.L<sup>-1</sup>) 共毒系数(CTC)
三乙膦酸铝(A) y=2.547x-3.769 0.992 30.191 -
双炔酰菌胺(B) y=2.451x+0.081 0.985 0.927 -
A:B=40:1 y=2.388x-2.720 0.996 13.771 123.865
A:B=25:1 y=2.067x-2.068 0.987 10.019 136.095
A:B=15:1 y=2.097x-1.763 0.991 6.936 146.409
A:B=10:1 y=1.956x-1.374 0.996 5.038 154.854
A:B=8:1 y=1.823x-1.043 0.999 3.734 179.373
A:B=4:1 y=2.337x-0.746 0.998 2.085 197.986
A:B=1:1 y=2.750x+0.012 0.997 0.990 181.694
A:B=1:4 y=2.331x+0.449 0.999 0.642 179.116
A:B=1:8 y=2.206x+0.391 0.997 0.665 156.224
A:B=1:10 y=2.305x+0.351 0.990 0.704 144.400
A:B=1:15 y=2.060x+0.223 0.987 0.780 126.510
A:B=1:25 y=2.325x+0.136 0.995 0.874 110.171
A:B=1:40 y=2.038x-0.028 0.999 1.032 92.001
由表1可以看出,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复配对番茄晚疫病菌生长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双炔酰菌胺对番茄晚疫病菌的毒力较高,其EC50为0.927mg.L-1。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的质量比在40:1~1:15的范围内,共毒系数大于120,联合作用表现为增效;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的质量比在15:1~1:10范围内,共毒系数大于140,增效作用明显。
实施例2: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复配对黄瓜霜霉病菌的室内联合作用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NY/T 1156.7-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7部分:防治黄瓜霜霉病试验盆栽法》。
试验靶标: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由海利尔药业集团生测中心实验室提供。
试验仪器设备:电子天平、喷雾设备、人工气候箱、生物培养箱、培养皿、移液器等。
试材准备:选用感病的黄瓜品种盆栽(新泰密刺),幼苗长至4片~6片真叶期备用。
试验药剂:95%三乙膦酸铝原药、93%双炔酰菌胺原药,以上原药由海利尔药业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试验步骤:
(1)孢子囊悬浮液准备
选择感病的黄瓜叶片,用4℃蒸馏水洗下叶片背面霜霉病菌孢子囊,配制成悬浮液(浓度为每毫升1×105个~1×107个孢子囊),于4℃条件下保存备用。
(2)药剂配制
将三乙膦酸铝原药用蒸馏水溶解稀释,将双炔酰菌胺原药用丙酮溶解后再用0.1%吐温80水溶液稀释。根据药剂活性,设置5个系列质量浓度。
(3)药剂处理
根据试验设计,将各处理药剂均匀喷施于叶片两面至全部湿润,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试验设置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
(4)接种与培养
将新鲜孢子囊悬浮液喷雾接种于叶片背面,每个处理5盆,每盆2株,每个处理重复4次。接种后置于光周期为光照:黑暗=12h:12h,温度为17~22℃,相对湿度92%~95%的条件下培养。
试验调查:
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对接种的叶片进行分级调查。每个处理调查40片叶子,采用如下分级方法进行分级调查并记录: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数据计算:
根据数据调查,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3769393880000091
防治效果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3769393880000092
统计分析:
采用几率值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用IBM SPSS Statistics统计分析系统分析,求出毒力回归线、EC50值及相关系数R2,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769393880000093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药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Figure BDA0003769393880000101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室内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复配对黄瓜霜霉病菌的室内联合作用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3769393880000102
Figure BDA0003769393880000111
由表2室内试验结果显示,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复配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双炔酰菌胺对黄瓜霜霉病的毒力较高,其EC50为0.637mg.L-1。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的质量比在25:1~1:15的范围内,其共毒系数大于120,室内联合作用表现为增效;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的质量比在15:1~1:10的范围内,其共毒系数大于140,增效作用明显;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的质量比为2:1时,对黄瓜霜霉病的增效作用最显著,共毒系数为189.287。
田间药效试验
实施例3: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CB/T 17980.26-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黄瓜霜霉病》。
试验对象: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试验作物:黄瓜(中农19号)。
试验地点:试验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蔬菜种植大棚中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黄瓜霜霉病历年发生较重,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田间均匀一致,且符合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GAP)。
试验药剂及用药量见下表。
试验小区安排: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25m2,每个处理重复4次。
施药时间:试验于2019年9月12日、2019年9月19日分别施药1次,总共施药2次,每亩用药液量50L,采用利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进行施药,施药时确保整株都要均匀喷到。2次施药时,大棚内湿度较大,适宜霜霉病发生及蔓延。
调查方法:试验于第一次施药后7d、第二次施药后10d分别进行调查,总共调查2次。调查时每小区随机调查4点,每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片叶子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按照以下分级方法进行分级并记录:
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试验药效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3769393880000121
Figure BDA0003769393880000122
试验期间,对黄瓜植株进行不定期调查,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未对靶标作物及其他非靶标生物产生不良的影响。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3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3769393880000123
由田间药效试验可以看出,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进行复配对黄瓜霜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第一次药后7d,复配制剂处理组的防治效果均高于82%,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第二次药后10d,在降低单剂用药量的情况下,复配制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在85.72%~89.81%范围内。
实施例4: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复配对番茄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GB/T 17980.31-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番茄早疫病和晚疫病》。
试验对象: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
试验作物:番茄(以色列832)。
试验地点:山东省即墨市蔬菜大棚中进行,前茬作物为黄瓜,试验地为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试验地番茄正常栽培管理,长势一致,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田间均匀一致,且符合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GAP)。
试验药剂及用药量见下表。
试验小区安排: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取组排列。每小区面积20m2,每个处理重复4次。
施药时间:试验于2019年10月31日、2019年11月7日、2019年11月14日分别进行施药一次,总共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为7d,施药时采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对番茄植株进行全株喷雾,药液使用量为600L/hm2
调查方法:试验于第三次施药后10d的调查病情,共调查1次,调查时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选2株,每株分上、中、下调查10片叶子,每小区总共调查300片叶子,以每片叶子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按照以下分级方法进行分级并记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试验药效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3769393880000131
Figure BDA0003769393880000132
试验期间对番茄植株进行不定期观察,未发现各个处理组对番茄植株有不良影响。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4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复配对番茄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Figure BDA0003769393880000133
由番茄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可以看出,三乙膦酸铝与双炔酰菌胺复配对晚疫病菌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末次药后10d,50%三乙膦酸铝·双炔酰菌胺水分散粒剂(4:1)药剂处理组番茄晚疫病病情指数控制在5.99以下,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75g/hm2、100g/hm2、125g/hm2下,50%三乙膦酸铝·双炔酰菌胺水分散粒剂(4:1)药剂处理组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5.86%、88.84%、91.41%,均优于单剂对照和空白对照处理组。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对霜霉病菌和疫霉病菌等卵菌纲致病菌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本发明的组合组分和配比合理,在减缓单剂用药量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减缓靶标致病菌的抗药性发展,且对靶标作物及其他非靶标生物安全。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三乙膦酸铝,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双炔酰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40:1~1: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25:1~1: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5:1~1: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以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总重量占所述杀菌组合物总重量的1%~90%,优选为2%~8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除活性成分外还包括农业上允许的辅助剂,所述的辅助剂选自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防腐剂、稳定剂、增效剂或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制剂剂型,所述的制剂剂型为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和/或种子处理制剂;
所述的固体制剂包括粉剂、颗粒剂、球剂、片剂、条剂、可湿性粉剂、油分散粉剂、乳粉剂、水分散粒剂、乳粒剂、水分散片剂、可溶粉剂、可溶片剂或可溶粒剂;
所述的液体制剂包括可溶液剂、可溶胶剂、油剂、展膜油剂、乳油、乳胶、可分散液剂、膏剂、水乳剂、油乳剂、微乳剂、脂剂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油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悬乳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微囊悬浮-水乳剂或微囊悬浮-悬乳剂;
所述的种子处理制剂包括种子处理干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液剂、种子处理乳剂或种子处理悬浮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剂剂型为固体制剂或液体制剂,所述的固体制剂为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所述的液体制剂为悬浮剂。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或其制剂用于预防和控制作物病害的应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病害为由卵菌纲致病菌引起的病害;所述的卵菌纲致病菌为腐霉菌、疫霉菌、霜霉菌和/或白锈菌;
优选的,所述的卵菌纲致病菌为疫霉菌和/或霜霉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和/或其制剂以有效且基本无植物毒性的施用量施用到植物、植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栽培媒介、材料或空间中。
CN202210897214.8A 2022-07-28 2022-07-28 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Active CN1151046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97214.8A CN115104621B (zh) 2022-07-28 2022-07-28 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97214.8A CN115104621B (zh) 2022-07-28 2022-07-28 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04621A true CN115104621A (zh) 2022-09-27
CN115104621B CN115104621B (zh) 2023-10-10

Family

ID=83334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97214.8A Active CN115104621B (zh) 2022-07-28 2022-07-28 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04621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04621B (zh) 2023-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17129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5176805B (zh) 一种含螺甲螨酯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052035B (zh) 一种含有甲氨基阿维菌素B2a苯甲酸盐的杀虫组合物
CN102805102A (zh) 一种含噻唑膦和鱼尼汀受体抑制剂类杀虫剂的杀虫组合物
CN114375958B (zh) 一种含Cyclobutrifluram的杀线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6210712A (zh) 一种含丁醚脲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5104621B (zh) 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318865A (zh) 克菌丹和呋吡菌胺复配的农药组合物
CN114766492B (zh)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5413660B (zh) 一种含氟吗啉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3317319B (zh) 一种复合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14766493B (zh) 一种含农用抗生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3796384B (zh) 一种含双三氟虫脲与虫螨腈的杀虫组合物
CN115885998A (zh)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
CN116019116B (zh) 一种农药粉剂及其使用方法
CN116250533A (zh)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451416B (zh) 一种含苯并烯氟菌唑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617128B (zh) 一种含喹啉铜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158565B (zh) 一种含胺苯吡菌酮与氯苯醚酰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7770267A (zh) 一种杀螨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6210705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957147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2970770A (zh) 一种含丁子香酚与Picarbutrazox的杀菌组合物
CN112075441A (zh) 一种含有农用抗生素与肟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17617256A (zh) 一种杀线虫组合物及其在防治农作物上线虫侵染、发育中的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u Zhibo

Inventor after: Ge Jiacheng

Inventor after: Liu Jinling

Inventor after: Yang Zhipeng

Inventor after: Sui Shuting

Inventor after: Wang Yu

Inventor before: Ge Jiacheng

Inventor before: Liu Jinling

Inventor before: Yang Zhipeng

Inventor before: Sui Shuting

Inventor before: Wang Yu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